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论学术批评、学风建设与学术繁荣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谈学术批评、学风建设与学术繁荣(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珍[1](2016)在《学术批评与学术理论创新的自觉性——刘少杰、叶初升、秦前红、叶航、肖滨、何艳玲六人谈》文中指出中国学术需要经过一个批判性反思阶段,迎来它的思想的时代。这一批判性反思阶段的重要表现形式就是学术批评的出场与担当。然而,从实践来看,虽然学术批评作为批判性反思的重要表现形式,作为推进学术生产、进行学术创新的一种重要手段,对学术发展的作用十分重要,却一直未受重视。学界开展学术批评的呼声日隆,却其力不彰。学术批评以及学术批评期刊在中国当代学术生产链、中国当代

黄安年[2](2011)在《营造健康学术批评环境 完善学术不端惩处机制》文中研究指明回顾学术批评网难忘的十年,可以看出杨玉圣创办的学术批评网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战线学术网站中一面值得敬佩和学习的旗帜。开展健康的学术批评,贵在坚持,锲而不舍。近年来学术抄袭事件频发,应尽快制订规范认定细则。完善各级独立学术道德评估机构迫在眉睫。

王思思[3](2010)在《柯里的利益分析理论研究》文中指出柯里的利益分析理论(governmental interest analysis),国内学者普遍翻译为“政府利益分析说”,本文称其为“柯里的利益分析理论”或“支配利益分析说”。该理论是美国乃至世界冲突法上的重要理论,且对中国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本文拟分四大部分来系统研究这一理论,全文共四章,前后附有引言和尾论。第一部分为引言,对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章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说明,以提挈全文。正文第一章论述了柯里利益分析理论产生的背景。第一节考察了柯里的生平和主要法学成就,为下文客观评价柯里理论的优点和局限性打下基础。第二节指出劳伦森、库克和卡弗斯对美国传统冲突法体系的批判成就卓着,为柯里的利益分析理论打下了理论基础。第三节指出,美国20世纪早期的法律现实主义运动批判了法律形式主义,强调法的社会性,为柯里利益分析理论的产生奠定了有力的法哲学基础。第四节分析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一系列适用州劳工赔偿法处理跨州事故的案件,并指出这些案件为柯里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实践基础。第二章阐述了柯里利益分析理论的内容。以柯里解决真实冲突态度的变化为标准,柯里理论可分为两个阶段。在前一阶段里,柯里建立了其理论的三大模型——虚假冲突、真实冲突和无着落案件。司法实践的发展和学者的批评使柯里认识到其过重的法院地法倾向问题,推动了柯里态度的转变。在其理论的第二阶段,柯里提出“温和和有限制的解释”以及“显然冲突”的概念,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其理论早期过于严重的法院地法倾向问题,也为部分真实冲突的解决提供了新的途径。无利益第三州的分析体现了柯里对其理论的进一步细化。在解决真实冲突问题上,柯里坚持其反对法院比较利益大小的立场,主张把这一问题交给国会解决。第三章分析了围绕柯里利益分析理论的争论,是本文的中心章节。第一节讨论了柯里理论名称及有关术语的争论,指出柯里从来就是在私法范围内讨论问题的,他既注重公共利益又注重私人利益;通行的“政府利益分析说”的译法不恰当,加深了学界对柯里理论的误解。第二节讨论了柯里理论在方法论上的争论,指出柯里理论本质是一种单边主义的方法,它密切结合美国实践,倡导个案分析,是美国冲突法对普通法传统的回归。第三节讨论了柯里理论的宪法限制问题。柯里及其追随者认为利益分析理论没有违反宪法限制条款,反对者们则进行了反驳。第四节讨论了围绕真实冲突和无着落案件的争论。柯里通过国会解决真实冲突的想法,遭到了来自学界和司法实践的双重打击,但他仍坚持反对法院比较利益大小。柯里最终也没能提出有效的解决真实冲突的办法,他以回归法律教师立场之举表达了自己的无奈。柯里也没能很好地解决无着落案件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主要发生在柯里去世之后,拉里·克雷默对无着落案件的分析被认为是对柯里理论的完善。第四章讨论了柯里利益分析理论的影响。文章首先分析了柯里理论对美国冲突法理论的影响,指出柯里理论影响了美国现代的大部分法律选择理论,也影响美国乃至世界的冲突法教育,美国《第二次冲突法重述》也很大程度上吸收了柯里的利益分析理论。第二节分析了柯里理论对美国冲突法实践的影响,并重点分析了对美国冲突法影响最大的两个州——纽约州和加州在法律选择上的实践。尽管美国公开宣称遵循利益分析方法的州已经很少,但是利益分析已经成为美国现代法律选择方法的一部分,在实践中影响深远。第三节分析了柯里理论对欧洲的影响。尽管批评居多,柯里的理论还是在欧洲引起了极大的回应,对欧洲冲突法的理论、立法和实践都产生了影响。结语评价了柯里理论的局限性和优点,结合中国实际论述了柯里及其理论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文章指出,柯里理论对中国冲突法的理论、立法和司法实践都产生了影响,但其理论背后的思想价值尤其值得中国学者借鉴。中国的冲突法研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比较法研究以及提倡开放性的学术批评。

张剑平[4](2009)在《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史学评价问题》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十七年,正如其他人文和社会科学一样,历史学特别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此期间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受社会政治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十七年的历史学未能取得她本应获得的更大的成就,其间也不断遭受挫折,曾出现了教条化、简单化和以学术批判代替学术争鸣的恶劣风气,十年"文革",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又遭到了空前的大劫难。新时期以来,史学界对

黄安年[5](2005)在《学术批评和司法诉讼的良性互动问题——从沈履伟剽窃案谈起》文中研究说明

胡尚元[6](2005)在《建国后十七年史学领域的大批判》文中研究指明建国后17年的意识形态领域有一个显着的特征,那就是大批判运动此起彼伏、接连不断。对这一历史现象,很多专家、学者已经在不同的范围和层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从总体上看,对文艺领域大批判的研究进行得最为深入,成果也最为丰富。比较而言,史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极少,至今尚无一本系统的研究专着,甚至相关的论文也不多见。 史学是建国后意识形态领域的显学,“文化大革命”就是以史学领域的大批判为导火线而发动的。重建这一时期史学领域大批判的史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无论对新世纪中国史学自身的发展,还是对新世纪的先进文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由绪论、八章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构成。 绪论包括研究对象的界定、本课题的研究现状、论文的基本架构、撰述旨趣及创新之处四个部分。 第一章是史学领域的武训批判。这场批判是建国后意识形态领域的第一场大批判,也是史学领域的第一场大批判。本章叙述了批判运动的三个阶段,重点考察了史学界的批判情况以及批判的主要内容,并对其消极影响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第二章写史学领域的胡适批判。文章首先追溯了中共批判胡适思想的历史过程,认为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然后从历史观的六个方面和方法论的两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史学领域批判的主要内容。第三部分探讨了这场批判运动对新中国史学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三章写对华岗历史观的批判。华岗是因为被诬陷为“反革命集团分子”而遭受批判的。对华岗历史观的批判是以《人民日报》和《文史哲》为阵地,围绕着他的几部最重要的历史着作而展开的。批判内容涉及到华岗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和社会发展史等方面的观点和理论。本章再现了对华岗历史观批判的具体情况,并就华岗的治史理念、批判运动的影响和特点等问题作了简要的评说。 第四章考察反右派斗争中史学领域的大批判。文章首先回顾了史学界反右派斗争的概况,然后具体检视对雷海宗、向达和荣孟源的批判情况,最后就史学领域的具体情况谈了对“扩大化”问题的理解并探讨了这场批判对新中国史学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写1958年“史学革命”中的群众性大批判。文章首先概述了以大批判为主要内容的“史学革命”的情况,然后重点写了历史教学领域的大批判——“火烧教学”以及对“资产阶级‘学术权威’”陈寅恪和童书业的批判。最后对

吴励生[7](2005)在《学术·学术批评·学术共同体——关于杨玉圣学术志业的综合评论》文中研究说明杨玉圣的学术研究及学术批评实践告诉人们,学术规范建设和学术积累在学术研究中十分重要,知识制度的改革对于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均具有重要意义。

伍铁平[8](2003)在《论进一步开展我国语言文字学界反对伪科学斗争的必要性》文中认为

田畔[9](2002)在《王铭铭事件与学术批评——评《学术批评的学术规范问题》》文中认为

黄安年[10](2002)在《谈学术批评、学风建设与学术繁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谈学术批评、学风建设与学术繁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学术批评、学风建设与学术繁荣(论文提纲范文)

(2)营造健康学术批评环境 完善学术不端惩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开展健康的学术批评, 贵在坚持, 锲而不舍
二、学术抄袭事件频发催生尽快制订规范认定细则
三、完善各级独立学术道德评估机构迫在眉睫

(3)柯里的利益分析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柯里利益分析理论产生的背景
    第一节 柯里生平及其主要法学成就
        一、柯里生平
        二、柯里的主要法学成就
    第二节 柯里利益分析理论产生的理论基础
        一、劳伦森对传统理论的批判
        二、库克对传统理论的批判
        三、卡弗斯对传统理论的批判
    第三节 柯里利益分析理论产生的法哲学基础
        一、法律现实主义产生的背景
        二、法律现实主义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第四节 柯里利益分析理论产生的实践基础
        一、阿拉斯加包装工人案
        二、太平洋保险公司案
    小结
第二章 柯里利益分析理论的内容
    第一节 柯里利益分析理论的提出
        一、分析模型的建立:"虚假问题"和"真实问题"
        二、分析模型的完善:"无着落案件"
        三、柯里早期对其理论和方法的总结
    第二节 柯里利益分析理论的修正与完善
        一、温和和有限制的解释
        二、显然冲突的提出
        三、无利益的第三州
        四、柯里在后期对其理论及方法的总结
    小结
第三章 柯里利益分析理论的争论
    第一节 柯里理论名称及有关术语的争论
        一、"政策"和"利益"的含义
        二、确定政策的困难
        三、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争论
        四、柯里理论的命名和翻译问题
    第二节 方法论上的争论
        一、单边主义方法的争论
        二、个案分析方法的争论
    第三节 宪法限制问题的争论
        一、正当程序条款和充分诚信条款
        二、特权与豁免条款和平等保护条款
    第四节 真实冲突和无着落案件的争论
        一、真实冲突的解决
        二、无着落案件的解决
        三、适用法院地法的争论
    小结
第四章 柯里利益分析理论的影响
    第一节 对美国冲突法理论的影响
        一、概述
        二、对《第二次冲突法重述》的影响
    第二节 对美国冲突法实践的影响
        一、概述
        二、纽约州的实践
        三、加州的实践
    第三节 柯里利益分析理论对欧洲的影响
        一、对欧洲冲突法理论的影响
        二、对欧洲冲突法立法和实践的影响
    小结
结语:柯里及其理论对中国的启示
    一、柯里利益分析理论的局限性
    二、柯里利益分析理论的优点
    三、中国冲突法的历史、现状与不足
    四、柯里给中国的启示
附录一:柯里生平年表
附录二:柯里的着述
附录三:外国人译名对照
附录四:案例目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后记

(6)建国后十七年史学领域的大批判(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研究现状
    三、基本框架
    四、撰述旨趣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史学领域的武训批判
    一、批判运动的三个阶段
    二、史学领域的批判
    三、评说
第二章 史学领域的胡适批判
    一、批判胡适思想的历史回顾
    二、史学界的批判
    三、评说
第三章 对华岗历史观的批判
    一、对《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史》的批判
    二、对《社会发展史纲》(增订本)的批判
    三、对华岗在中国现代革命若干问题上的观点的批判
    四、对《苏联外交史》的批判
    五、评说
第四章 反右派斗争中的大批判
    一、史学界反右派斗争概况
    二、对雷海宗的批判
    三、对向达的批判
    四、对荣孟源的批判
    五、评说
第五章 “史学革命”中的群众性大批判
    一、“史学革命”概况
    二、火烧教学
    三、批判资产阶级“学术权威”
    四、评说
第六章 对尚钺“修正主义”历史观的批判
    一、批判的学术论争背景
    二、直接招致批判的三篇文章
    三、对尚钺“修正主义”历史观的批判
    四、评说
第七章 阶级斗争迷雾下的史学批判
    一、对刘节历史观的批判
    二、对周谷城历史观的批判
    三、围绕《李秀成自述》展开的大批判
    四、对孙祚民历史观的批判
第八章 阶级斗争迷误下的史学批判及其升级
    一、对翦伯赞历史观的批判
    二、对吴晗历史观的批判
    三、评说
结语
    一、建国后17年史学发展的两种趋向
    二、史学领域大批判的经验教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学术·学术批评·学术共同体——关于杨玉圣学术志业的综合评论(论文提纲范文)

四、谈学术批评、学风建设与学术繁荣(论文参考文献)

  • [1]学术批评与学术理论创新的自觉性——刘少杰、叶初升、秦前红、叶航、肖滨、何艳玲六人谈[J]. 李文珍.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2016(01)
  • [2]营造健康学术批评环境 完善学术不端惩处机制[J]. 黄安年. 云梦学刊, 2011(03)
  • [3]柯里的利益分析理论研究[D]. 王思思. 武汉大学, 2010(05)
  • [4]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史学评价问题[A]. 张剑平. 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 2009
  • [5]学术批评和司法诉讼的良性互动问题——从沈履伟剽窃案谈起[J]. 黄安年. 社会科学论坛, 2005(09)
  • [6]建国后十七年史学领域的大批判[D]. 胡尚元. 中共中央党校, 2005(05)
  • [7]学术·学术批评·学术共同体——关于杨玉圣学术志业的综合评论[J]. 吴励生. 云梦学刊, 2005(02)
  • [8]论进一步开展我国语言文字学界反对伪科学斗争的必要性[J]. 伍铁平.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03)
  • [9]王铭铭事件与学术批评——评《学术批评的学术规范问题》[J]. 田畔. 学术界, 2002(02)
  • [10]谈学术批评、学风建设与学术繁荣[J]. 黄安年. 社会科学论坛, 2002(01)



上一篇:WDVE-6医用直线加速器高压脉冲故障分析及排除
下一篇:肛门直肠损伤10例诊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