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业华,冯欣欣,董萍,李文雯,王超,吕杭州[1](2021)在《推拿联合叩刺拔罐放血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推拿联合叩刺拔罐放血与神经阻滞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推拿联合梅花针叩刺拔罐放血治疗,3 d 1次,3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对照组30例采用神经阻滞治疗,5 d 1次,2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第1次治疗后、治疗结束、治疗结束后2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下腰痛评分量表评分、表面肌电图均方根值(RMS)变化。结果与本组治疗前相比,第1次治疗后、治疗结束及治疗结束后2周,2组疼痛VAS均降低(均P<0.05),JOA下腰痛评分量表主观症状、日常活动受限评分及总分均提高(均P<0.05),RMS均提高(均P<0.05)。2组组间比较,第1次治疗后,对照组疼痛VAS低于治疗组(P<0.05),JOA下腰痛评分量表主观症状、日常活动受限评分及总分和RMS均高于治疗组(P<0.05);治疗结束及治疗结束后2周,治疗组疼痛VAS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JOA下腰痛评分量表主观症状、日常活动受限评分及总分和RMS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有效率93.33%(28/30),对照组90.00%(27/30),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推拿联合叩刺拔罐放血疗法与神经阻滞疗法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疗效相当,神经阻滞疗法的即刻效应优于推拿联合叩刺拔罐放血疗法,推拿联合叩刺拔罐放血疗法的长时效应优于神经阻滞疗法。
陈炜雄[2](2019)在《傍针刺结合刺络拔罐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傍针刺结合刺络拔罐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简单随机的方法将60例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予刺络拔罐、傍针刺、常规针刺治疗。刺络拔罐操作:常规消毒后,用注射针头点刺患者髂嵴中点及其下方条索状硬结或压痛点出血,局部留罐5min,取罐并消毒。傍针刺操作:将毫针直刺至条索状硬结或压痛点处,深度0.5-1寸,行提插捻转法以得气,再于进针点旁开1寸处呈45°角向条索状硬结或压痛点方向斜刺一针,行提插捻转法,得气后留针;常规针刺:肾俞、大肠俞、委中穴均直刺0.8-1.3寸,行提插捻转手法以得气,留针30min。隔天治疗1次,一周3次,2周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予常规针刺,其取穴、操作方法、疗程同观察组。对治疗前、治疗后两组组内及组间采用VAS、JOA两个评价量表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有可比性。观察组治疗前后的VAS评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的VAS评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傍针刺结合刺络拔罐及常规针刺治疗对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在改善疼痛方面均有疗效。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傍针刺结合刺络拔罐改善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的疼痛疗效优于常规针刺。2.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可比性。观察组治疗前后的JOA评分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的JOA评分组内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傍针刺结合刺络拔罐及常规针刺在改善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的腰椎功能上均有疗效。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JO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傍针刺结合刺络拔罐在改善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的腰椎功能疗效上优于常规针刺。3.在临床疗效上,观察组治愈7例,有效2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治愈2例,好转21例,未愈7例,总有效率76.67%。观察组对比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傍针刺结合刺络拔罐及常规针刺对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治疗均有效,刺络拔罐结合傍针刺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结论:傍针刺结合刺络拔罐、常规针刺在改善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疼痛及腰椎活动功能上均有一定疗效,且傍针刺结合刺络拔罐治疗效果优于常规针刺。
刘圆圆[3](2018)在《针刀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国内公开发表的“针刀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型文献进行整理和归纳,以了解针刀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对具体治疗方案要点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提供参考依据,以利于优化方案选择。方法:采用关键词的方法电子检索近30年的相关文献,纳入临床型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针刀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文献统计显示疗效满意,单纯针刀治疗结果为治愈率70.46%,显效率21.39%,有效率4.82%,无效率3.33%。针刀联合其他疗法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其中以封闭和推拿联合应用最为广泛。2.针刀治疗点的选择依照频率依次是髂嵴后压痛点、条索状硬结、入臀点、腰三横突、出筋膜点、T12-L3横突或椎旁压痛点、高张力部位。针刀操作运刀手法以“普通切开”、“纵行疏通”、“横行剥离”为主。结论:针刀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培超[4](2018)在《松筋调脊推拿法配合穴位埋线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拟通过临床研究,观察松筋调脊推拿法及穴位埋线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并论述其作用机理。方法:本课题筛选80例臀上皮神经损伤患者,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采用松筋调脊推拿法配合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只采用穴位埋线法,各40例。通过比较两组患者JOA下腰痛及VAS疼痛积分情况,分析两组疗效差异。结果:研究结束后对两组数据对比分析,结果示治疗组痊愈21例,显效12例,好转5例,无效2例;对照组痊愈13例,显效10例,好转12例,无效5例。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87.5%。两组数据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比对照组疗效更好。结论:通过本课题研究我们发现,推拿配合穴位埋线和单纯穴位埋线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都有较好的疗效,但是推拿配合穴位埋线疗效更佳。同时也说明,推拿治疗本病对于减短病程,改善症状都有比较明显的效果。因此,本课题将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对临床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具有借鉴意义。
薛红琴[5](2018)在《基于弓弦力学理论针刀干预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是临床腰腿疼痛的常见病症之一,以体力劳动者为多见,主要症状表现为:下腰部及臀部疼痛,可放射至下肢,但很少超过膝关节;同时常可在髂腰三角处触及条索样硬物或压痛点,按压后可以诱发或加重原有的疼痛症状。由于臀上皮神经在身体的走行有一段位于骨纤维管中,位置较为固定,容易因长时间弯腰、突然改变姿势而损伤,因临床的腰腿痛有40~60%是由于臀上皮神经卡压引起的。目前本病的治疗主要以保守疗法为主,常用的方法有针刺、艾灸、推拿、特殊针法、火针、穴位注射封闭、针刀等疗法。但是这些疗法在治疗靶点主要以痛点(入臀点)局部治疗为主,因此,虽然治疗当时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疼痛程度,但是总有效率较低、远期疗效不佳,常可因姿势改变而诱发。导致该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局部的力学失衡没有被完全改变。弓弦力学系统是对人体骨(弓)与软组织(弦)之间力学关系/规律的归纳与应用,实现了针刀治疗从局部向整体的跨越性转变,对于提高针刀疗法的有效率及远期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目的:本研究以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为观察对象,设立针刺对照组,观察:1)基于弓弦力学系统的针刀整体松解术对受试患者VAS评分、JOA评分的影响;2)在治疗后随2周和4周,观察针刀整体松解术的远期疗效,旨在为针刀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提供新的治疗思路与方法。方法:本研究纳入的患者均为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疼痛康复门诊和住院部收治的患者,就诊时间为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符合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为针刀组与电针组,每组各30例患者。针刀组给予针刀整体松解术治疗,每周1次,共治疗2次;电针组给予压痛点、夹脊穴、秩边等穴位针刺治疗,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两组治疗结束后2周、4周进行随访。观察治疗前后、2周及4周随访时,患者VAS评分、JOA评分的变化,并比较两种疗法的总有效率。结果:1.两种治疗方法对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VAS评分的影响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显着降低(P<0.01),提示针刀疗法与针刺疗法均能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两组在不同时间点、组别及交互效应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针刀疗法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远期疗效更佳,优于单纯电针组;同一时间点的组间比较显示,针刀组的VAS评分均显着低于电针组,提示针刀治疗对患者的疼痛减轻程度优于针刺疗法。2.两种治疗方法对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JOA评分的影响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均显着升高(P<0.01),提示针刀疗法与针刺疗法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腰腿疼痛症状;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两组在不同时间点、组别及交互效应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针刀疗法对患者腰腿症状的远期疗效明显优于针刺治疗组;同一时间点的组间比较显示,针刀组的JOA评分均显着高于电针组,提示针刀治疗对患者腰痛疼痛的减轻程度优于针刺疗法。3.两种治疗方法有效率比较针刀组30例患者,经针刀治疗后12患者腰臀部症状完全消失(治愈),16位患者的疼痛症状明显好转,有2例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93.3%;30例电针组患者中,治愈8例,17例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针刀组的有效率显着高于电针组(P<0.05),提示基于弓弦力学理论运用针刀整体松解术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疗效明显优于电针组。结论:1.针刺疗法与针刀疗法均能够显着降低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疼痛症状;同时,针刀组的总有效率及治疗后的远期疗法均明显优于针刺疗法。2.以弓弦力学理论为指导,从病灶局部的整体角度分析、治疗疾病,能够进一步提高针刀的总有效率,并发挥更持久的治疗作用。
蔡伟聪(Choy Wai Chong)[6](2018)在《刃针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刃针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初步评价刃针疗法的优势及其应用前景,为寻求刃针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有效疗法提供临床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实验方法,将符合要求的90例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刃针治疗组、刃针对照组、毫针对照组。刃针治疗组采用刃针治疗,一次性治疗,松解压痛点或条索状物;刃针对照组和毫针对照组均予针刺穴位治疗,两组患者选择穴位一致。疗效判定标准按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来制定,采用国际公认的Mc Gill疼痛询问量表,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对患者的PPI积分进行评估;采用直观模拟量表(VAS)对患者治疗前后的VAS积分进行评估;对功能改善情况采用JOA评分量表进行评估;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心理状况。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1.治疗前,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PPI积分、VAS评分、JOA腰椎功能评分、ODI评分、MBI评分、SAS评分及SDS评分等各项指标的基线值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比较:疗程结束后,刃针治疗组患者中共治愈9例、显效11例、好转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67%;毫针对照组患者中共治愈3例、显效7例、好转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3%;刃针对照组患者中共治愈5例、显效8例、好转1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00%,三组患者的疗效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05)。3.PPI积分比较:治疗前,三组患者在PPI积分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三组患者的PPI积分较治疗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而刃针治疗组的PPI积分下降幅度较毫针对照组和刃针对照组患者的积分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4.VAS评分比较:治疗前,三组患者在VAS评分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三组患者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而刃针治疗组的VAS评分下降幅度较毫针对照组和刃针对照组患者的评分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5.JOA腰痛评分比较:治疗前,三组患者在JOA腰痛评分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三组患者的JOA腰痛评分较治疗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而刃针治疗组的JOA腰痛评分升高幅度较毫针对照组和刃针对照组患者的评分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6.ODI评分比较:治疗前,三组患者在ODI评分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三组患者的ODI评分较治疗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而刃针治疗组的ODI评分降低幅度较毫针对照组和刃针对照组患者的评分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7.MBI评分比较:治疗前,三组患者在MBI评分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三组患者的MBI评分较治疗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而刃针治疗组的MBI评分升高幅度较毫针对照组和刃针对照组患者的评分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8.SAS评分比较:治疗前,三组患者在SAS评分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三组患者的SAS评分较治疗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而刃针治疗组的SAS评分下降幅度较毫针对照组和刃针对照组患者的评分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9.SDS评分比较:治疗前,三组患者在SDS评分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三组患者的SDS评分较治疗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而刃针治疗组的SDS评分下降幅度较毫针对照组和刃针对照组患者的评分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结论:刃针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疗效显着,能明显的改善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对疼痛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优于传统毫针疗法;从经筋角度看,腰臀部的压痛点实际上是病变的结聚部位,采用刃针松解压痛点后,可以更加有效的解除臀上皮神经的压迫和刺激,具有操作简便、疗效快速、安全性高的临床治疗优势,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赵永阳,修忠标[7](2018)在《从“分期分段分层”原则论针刀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文中研究指明针刀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具有显效快、操作简单等优点,但由于术者对该病认识不足及操作熟练程度不同,治疗效果也存在差异。本文介绍以"分期分段分层"为指导原则,在治疗该病时能提高疗效,便于各层次临床医师的临床操作。
苏永强,屈亮,谭子文,杨屾[8](2017)在《铍针治疗臀上皮神经张力性疼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铍针治疗臀上皮神经张力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中央随机系统将130例符合本研究入选标准的臀上皮神经张力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2组各65例。试验组用铍针治疗,每周治疗1次,35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用毫针治疗隔日1次,35次为1个疗程。每次治疗对患者进行必要病史采集和相关体格检查,标记疼痛积分、计算疼痛指数,测量局部组织张力情况并记录数据,填写CRF表。结果试验组治疗前软组织张力指数(211.34±9.87),治疗后为(293.67±10.33);对照组治疗前软组织张力指数(203.75±11.58),治疗后为(238.31±11.9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治疗前疼痛指数为(6.28±0.30),治疗后为(0.93±0.21);对照组治疗前疼痛指数为(6.72±0.23),治疗后为(1.95±0.1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铍针疗法可以改善臀上皮神经张力性疼痛的症状体征,其疗效优于毫针疗法,且3个月后随访证实了其远期疗效。铍针疗法可以改善臀上皮神经张力性疼痛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降低疼痛指数。铍针疗法可以改善臀上皮神经张力性疼痛患者的软组织张力值,起到局部松解作用,同时减张减压,疗效优于毫针治疗。铍针疗法治疗臀上皮神经张力性疼痛的总有效率优于毫针疗法。
赵辉[9](2017)在《旋扳手法结合针刀松解剥离术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的方法,评价旋扳手法配合针刀松解剥离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探寻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最重要原因,并对其进行靶向性的治疗。为寻求治疗本病的有效性治疗方法提供临床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的采纳的患者均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二科门诊、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院疼痛科门诊,就诊时间为2015年01月至2016年03月,符合臀上皮神经卡压症状临床诊断的患者60例。将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旋扳手法结合针刀松解剥离组(治疗组)和常规针刀松解剥离(对照组)各30例。每周治疗一次,两次为一疗程。经过疗前治疗评分以及治疗后评分信息采集,评定标准依据JOA下腰痛评分以及VAS疼痛积分进行评定。结果:各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分布上进行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VAS评分和JOA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2个疗程后,在临床疗效上,两组之间的疗效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每组的VAS评分和JOA评分比较均有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松解剥离的方法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可以改善患者的疼痛等临床症状,有效地提高病人的工作与生活质量。旋扳手法结合针刀松解剥离方法治疗疗效优于局部松解剥离法。患者易于接受,治疗彻底,经济、效果明显,此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何宁宁,李开平[10](2017)在《针刀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系统评价针刀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电子检索2001年1月—2016年11月7个中外文数据库,通过阅读全文并进行筛选,纳入针刀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RCT),提取纳入文献有效信息。根据改良版Jadad量表对纳入RCT进行文献质量评分,采用统计软件Review Manager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RCTs,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针刀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可提高临床疗效。RR=7.53,95%CI(4.90,11.56),P<0.00001。结论:与对照组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方法相比,针刀疗法在提高临床疗效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但由于纳入文献大部分文献质量较低,且安全性评价存在发表偏倚,尚需大量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验证其临床效果。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选择 |
| 1.2 病例选择 |
| 1.2.1 诊断标准 |
| 1.2.2 纳入标准 |
| 1.2.3 排除标准 |
| 1.3 治疗方法 |
| 1.3.1 治疗组 |
| 1.3.2 对照组 |
| 1.4 观察指标 |
| 1.5 疗效标准 |
| 1.6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2组疼痛VAS比较 |
| 2.2 2组JOA下腰痛评分量表评分比较 |
| 2.3 2组表面肌电图RMS比较 |
| 2.4 2组临床疗效比较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第一节 西医关于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文献研究 |
| 一、解剖结构 |
|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
| 三、西医治疗 |
| 第二节 中医关于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文献研究 |
| 一、病因病机 |
| 二、病位 |
| 三、病性 |
| 四、中医治疗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第一节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 一、临床资料 |
| 二、研究方法 |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 一、病历收集情况 |
| 二、一般情况比较 |
| 三、两组临床疗效指标比较 |
| 四、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 第三节 讨论 |
| 一、傍针刺、刺络拔罐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中医机制 |
| 二、针刺、傍针刺、刺络拔罐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西医机制 |
| 三、傍针刺结合刺络拔罐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文献研究 |
| 一、资料来源 |
| 二、检索方式 |
| 三、纳入标准 |
| 四、排除标准 |
| 五、研究方法 |
| 六、统计结果 |
| 七、结果 |
| 八、结论 |
| 讨论 |
| 一、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 1 经筋痹症 |
| 2 经筋分布与发病部位的关系 |
| 3 经筋痹痛与软组织张力 |
| 二、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 1 病名认识 |
| 2 解剖形态 |
| 3 发病机理 |
| 三、针刀基本理论 |
| 1 针刀疗法的特点 |
| 2 针刀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作用机理 |
| 四、针刀治疗GENES治疗点分析 |
| 1 髂嵴后压痛点 |
| 2 条索状硬结 |
| 3 入臀点、出筋膜点 |
| 4 腰三横突 |
| 5 胸12-腰3 横突或椎旁压痛 |
| 6 高张力部位 |
| 五、针刀治疗GENES运刀手法规律 |
| 1 普通切开 |
| 2 纵行疏通 |
| 3 横行剥离 |
| 六、主要联合疗法分析 |
| 1 局部封闭 |
| 2 推拿 |
| 七、临床验证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发表论文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观察 |
| 1.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病例筛选 |
| 2.研究方法 |
| 2.1 分组方法 |
| 2.2 观察方法 |
| 2.3 治疗要求 |
| 2.4 治疗方法 |
| 2.5 临床疗效评定 |
| 2.6 统计学方法 |
| 3.研究结果 |
| 3.1 基本资料分析 |
| 3.2 疗效分析 |
| 讨论 |
| 1.祖国医学对臀上皮神经损伤的认识及相关研究现状 |
| 1.1 祖国医学对该病的认识 |
| 1.2 病因病机 |
| 1.3 中医治疗方面 |
| 2.西医学对臀上皮神经损伤的认识及相关研究现状 |
| 2.1 解剖学基础 |
| 2.2 病因 |
| 2.3 发病机制 |
| 2.4 西医治疗 |
| 3.松筋调脊推拿法配合穴位埋线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的机理探讨 |
| 3.1 选穴组方的思路及作用机理 |
| 3.2 松筋调脊推拿法的机理探讨 |
| 3.3 穴位埋线的机理探讨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发表论文 |
| 提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研究内容 |
| 1 一般资料 |
| 2 诊断标准 |
| 2.1 与腰椎间盘突出症鉴别 |
| 2.2 与急性骶髂关节损伤鉴别 |
| 2.3 与腰椎小关节紊乱鉴别 |
| 3 纳入标准 |
| 4 排除及剔除标准 |
| 5 研究方法 |
| 5.1 分组及干预方法 |
| 5.2 观察指标 |
| 5.3 疗效评定标准 |
| 5.4 统计学分析 |
| 结果 |
| 1 两组患者入组时年龄、性别及病程比较 |
| 1.1 年龄比较 |
| 1.2 性别比较 |
| 1.3 病程比较 |
| 2 针刀组与电针组患者入组时及干预前后VAS评分比较 |
| 2.1 针刀组与电针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的变化(组内比较) |
| 2.2 两组VAS评分变化比较(组间比较) |
| 2.3 同一时间点VAS评分比较(组间比较) |
| 3 两组患者入组时及干预前后JOA评分比较 |
| 3.1 两组治疗后JOA评分的变化(组内比较) |
| 3.2 两组JOA评分变化比较(组间比较) |
| 3.3 同一时间点JOA评分组间比较 |
| 4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
| 讨论 |
| 1 中、西医学对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认识及治疗 |
| 1.1 臀上皮神经的解剖学 |
| 1.2 现代医学对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认识 |
| 1.3 中医学对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认识 |
| 1.4 中西医疗法对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
| 2 针刀医学与中医学的关系 |
| 2.1 针具的起源 |
| 2.2 指导理论的联系 |
| 2.3 施术部位的联系 |
| 2.4 作用机制的联系 |
| 4 弓弦力学系统及其应用 |
| 4.1 弓弦力学系统的概念 |
| 4.2 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不正与不平 |
| 4.3 腰段的弓弦力学结构 |
| 4.4 针刀与针灸镇痛的治疗作用比较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1 现代医学对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认识 |
| 1.1.1 臀上皮神经的解剖学基础 |
| 1.1.2 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 |
| 1.1.3 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病因 |
| 1.1.4 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
| 1.1.5 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病理变化 |
| 1.1.6 现代医学对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治疗 |
| 1.2 中医学对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认识和治疗 |
| 1.2.1 病名探究 |
| 1.2.2 病因 |
| 1.2.3 病机 |
| 1.2.4 辨证分型 |
| 1.2.5 中医学对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治疗 |
| 1.3 针刀、铍针和刃针考究 |
| 1.3.1 针刀 |
| 1.3.2 刃针 |
| 1.3.3 铍针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2.1 临床资料 |
| 2.1.1 一般资料 |
| 2.1.2 诊断标准 |
| 2.1.3 试验病例选择标准 |
| 2.1.4 伦理学要求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分组 |
| 2.2.2 操作方法 |
| 2.3 观察内容 |
| 2.3.1 一般情况 |
| 2.3.2 观察指标 |
| 2.3.3 临床疗效标准 |
| 2.4 统计学处理 |
| 2.5 结果与分析 |
| 2.5.1 三组患者性别构成情况 |
| 2.5.2 三组年龄情况比较 |
| 2.5.3 三组患者病程情况比较 |
| 2.5.4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 2.5.5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PPI积分比较 |
| 2.5.6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 2.5.7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JOA腰痛评分比较 |
| 2.5.8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ODI评分比较 |
| 2.5.9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MBI评分比较 |
| 2.5.10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SAS评分比较 |
| 2.5.1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SDS评分比较 |
| 2.5.12 不良反应及记录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3.1 臀上皮神经的骨性通道 |
| 3.2 刃针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依据 |
| 3.2.1 刃针疗法的作用机理 |
| 3.2.2 刃针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治疗的选择依据 |
| 3.3 刃针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
| 3.3.1 在临床疗效方面 |
| 3.3.2 在PPI积分、VAS评分及JOA腰痛评分方面 |
| 3.3.3 在ODI评分及MBI评分方面 |
| 3.3.4 在SAS评分及SDS评分方面 |
| 3.4 刃针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选穴及手法的分析 |
| 第四部分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1 病理机制 |
| 2“分期分段分层”原则 |
| 2.1 分期——评估预后 |
| 2.2 分段——指导选点 |
| 2.3 分层——规范针刀操作 |
| 3 典型病例 |
| 4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脱落标准 |
| 1.6 治疗方法 |
| 1.6.1 试验组 |
| 1.6.2 对照组 |
| 1.7 疗程 |
| 1.8 疗效评价标准 |
| 1.9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一般资料 |
| 2.2 疗效比较 |
| 2.2.1 VAS评分比较 |
| 2.2.2 软组织张力值比较 |
| 3 讨论 |
| 缩略语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文献综述 |
| 1. 针刀治疗学的基本概念 |
| 2 针刀的作用机制 |
| 2.1 针刀医学的理论 |
| 2.2 闭合性手术作用 |
| 2.3 调整关节功能紊乱的作用 |
| 3 针刀技术的特色 |
| 3.1 无痛操作 |
| 3.2 无菌操作 |
| 3.3 安全进针 |
| 3.4 保护组织减少出血 |
| 3.5 针刀常用刀法及进针规程 |
| 4 针刀治疗的优势病种 |
| 4.1 肌肉劳损性疾病 |
| 4.2 皮神经卡压性疾病 |
| 5 传统医学对臀上皮神经损伤的认识 |
| 6 现代医学对臀上皮神经损伤的认识 |
| 6.1 臀上皮神经的解剖 |
| 6.2 臀上皮神经损伤的机制 |
| 7 臀上皮神经卡压的流行病学调查 |
| 7.1 发病人群 |
| 7.2 发病体征 |
| 8 臀上皮神经卡压的病理学变化 |
| 8.1 急性期臀上皮神经的病理学改变 |
| 8.2 慢性期臀上皮神经的病理学改变 |
| 9 臀上皮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及鉴别点 |
| 9.1 损伤表现 |
| 9.2 与其他腰痛疾病的鉴别 |
| 10 祖国传统医学对臀上皮神经所致腰痛的治疗 |
| 10.1 针刺治疗 |
| 10.2 推拿疗法 |
| 10.3 火罐治疗 |
| 10.4 中药离子导入 |
| 11 臀上皮神经疼痛的外科治疗 |
| 11.1 手术治疗 |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诊断标准 |
| 2.1 中医诊断标准 |
| 2.2 西医诊断标准 |
| 3 纳入标准 |
| 4 排除标准 |
| 5 剔除标准 |
| 6 研究方法 |
| 6.1 研究对象及随机方法 |
| 6.2 治疗方案 |
| 6.3 治疗组方法 |
| 7 观察指标 |
| 7.1 疼痛程度评定 |
| 7.2 JOA下腰痛评价表 |
| 8 效评定标准 |
| 9 统计学分析 |
| 治疗结果 |
| 1. 治疗组和对照组年龄的分析 |
| 讨论 |
| 1、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 |
| 1.1 腰神经后支的骨性通道 |
| 1.2 臀上皮神经的软组织通道 |
| 2 针刀医学治疗依据 |
| 3 旋扳手法的作用机制 |
| 4 神经双卡理论 |
| 结论 |
|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个人简历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检索策略 |
| 1.2 纳入标准 |
| 1.2.1 研究类型 |
| 1.2.2 干预措施 |
| 1.2.3 诊断标准 |
| 1.2.4 纳入对象 |
| 1.3 排除标准 |
| 1.4 结局指标 |
| 1.5 文献资料提取 |
| 1.6 文献质量评价 |
| 1.7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文献纳入流程 |
| 2.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与文献质量分析 |
| 2.3 Meta分析结果 |
| 3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