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秉权,刘永熙,邓宇,曾庆思[1](2021)在《婴幼儿圆锥动脉干畸形并冠状动脉异位起源MSCT诊断与手术复杂程度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婴幼儿圆锥动脉干畸形合并冠状动脉异位起源各类型发生率、构成比,通过回归分析探讨圆锥动脉干畸形合并冠状动脉脉异位起源的MSCT分类对手术复杂程度的预判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520例经手术证实的婴幼儿圆锥动脉干畸形,所有患儿均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行MSCT心脏成像并记录圆锥动脉干畸形、冠状动脉异位起源类型及数量。对不同类型圆锥动脉干畸形合并冠状动脉异位起源的发生率及构成比分别采用行×列Pearson卡方检验进行比较,使用Logistic回归对手术复杂程度相关指标的预测能力进行分析,与手术结果对照探讨术前MSCT心脏成像诊断对手术复查程度的预测能力。结果:婴幼儿圆锥动脉干畸形共520例,合并冠状动脉异位起源者91例,平均发病率为17.5%,其中肺动脉闭锁(PA) 23例,大动脉转位(TGA) 27例,法洛氏四联症(TOF) 11例,永存动脉干(PTA) 9例,右室双出口(DORV)21例。在本组圆锥动脉干畸形合并不同类型冠状动脉异位起源中单冠状动脉(SCA)最多,占61.53%,其次为对侧冠状动脉或无冠窦起源(OO)占23.07%,冠状动脉多发起源(MO)9.89%,冠状动脉高位起源(HO) 4.39%,冠状动脉肺动脉起源(PO)最少,占1.09%。采用行×列Pearson卡方检验,卡方值为27.859,P=0.033,说明不同类型圆锥动脉干畸形的冠脉异位起源构成比不全相同即不同类型圆锥动脉干畸形与冠脉异位起源有关联性。本研究冠状动脉异位起源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PTA(39.13%)>TGA(28.12%)>DORV(22.10%)>PA(17.16%)>TOF(6.35%)。Logistic回归显示右心室双出口、大动脉转位、对侧冠状动脉或无冠窦起源联合对手术复杂程度有最好的预测效能。结论:圆锥动脉干畸形合并冠状动脉异位起源的MSCT诊断可有效预测手术复杂程度;当心脏MSCT诊断大动脉转位或者右心室双出口时,因涉及动脉调转术而致手术复杂程度增加,如果合并单冠状动脉或对侧冠状动脉异位起源,近端冠状动脉的游离、松解难度增大致动脉调转术中冠状动脉移植失败的风险增加,影响预后;术前必须明确圆锥动脉干畸形类型及伴发冠状动脉异位起源的类型,详细了解冠状动脉起源及其近段走行状态,降低冠状动脉移植风险及改善预后。
王官玺[2](2021)在《建立多中心多学科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模式 ——提高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治疗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危重先天性心脏病(Critical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CHD)出生后早期就可能呈现危重状态,如不及时干预,自然病死率极高。随着先心病外科技术的不断提高,低龄、低体重先心病的救治已成为当前心脏外科发展的重要方向。此外,随着胎儿超声心动图等产前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多数先天性心脏病分娩前即可明确诊断。然而,目前我国不同医疗单位对围产期心脏畸形的诊治水平存在差异,产科医生和新生儿科医生对先心病,尤其是复杂先心病的认识相对不足。因此,为患者家属提供明确的咨询和指导,开展适当有效的围产期转运机制和多学科临床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团队结合阜外医院自身特点,联合多家医院妇产科、新生儿科,超声科等多学科,创建危重胎儿、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产前产后一体化救治平台”,包括“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和“产后诊断并绿色通道快速住院”两种模式,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治疗结果。本研究通过总结2019年01月至2020年12月120例新生儿救治经验,探索建设更符合中国国情的危重先心病患儿救治体系,在最佳时间提供最优治疗,切实提高我国危重先天性心脏病诊治水平。方法和结果该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阜外医院以小儿心脏外科为主体,联合多家医院妇产科、新生儿科、超声科等开展多中心多学科“产前诊断产后一体化诊疗”模式共同救治CCHD的经验,即宫内诊断、产前咨询、围产期管理、出生后急诊转诊及外科干预后有效长期随访等。2019年01月至2020年12月,共47例CCHD在胎儿期诊断并在新生儿期获得有效救治,院内“零”死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论文第二部分,即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2019年0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通过“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模式”和“产后诊断并绿色通道快速住院模式”收治的CCHD新生儿病例资料,总结两种新生儿救治方式的患儿特点及外科治疗结果,明确“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模式”的优势,可节省出生后诊断及住院等待时间,并及时进行外科干预,降低死亡风险。产后诊断并绿色通道快速住院患儿经过及时的外科干预,也可取得不错的治疗结果。产前产后一体化救治是当前中国胎儿新生儿先心病领域的热门内容。第三部分综述分析当前胎儿超声心动图对CHD的影响,宫内介入治疗,新生儿期外科治疗,并探索未来中国新生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的发展方向。可以明确的是随着未来中国产前诊断技术的普及,打造高水平“产前产后一体化诊治平台”,提升不同区域诊疗服务“同质化”水平是进一步提升未来我国先心病救治能力的重点任务。结论“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和“产后诊断并绿色通道快速住院”两种模式的“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平台对于救治危重先心病患儿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前者更有提高救治率的优势,可以在全国进一步推广,整体提升我国危重先心病的治疗水平。
顿耀军,孙海宁,闫军,杨克明,花中东,王强,李守军[3](2022)在《婴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合并冠状动脉壁内走行的外科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本中心合并冠状动脉壁内走行(intramural coronary artery, IMCA)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ransposition of the great arteries,TGA)婴儿患者的手术经验,并分析其早期和中期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8年12月于阜外医院接受大动脉调转术(arterial switch operation,ASO)384例TGA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记录,21例(5.5%)婴儿合并有IMCA,其中20例(95.2%)为男性,中位手术年龄为33(9~319)d。所有患者均采用壁内冠状动脉去顶及双纽扣法冠状动脉再植进行ASO。结果合并IMCA的患者与正常冠状动脉解剖的患者相比,ASO术后早期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vs. 3.0%,P=0.15)。IMCA组2例死亡患者首次开放循环后均出现冠状动脉灌注不良。此外,还有1例患者因心功能不全行体外膜肺支持治疗。19例存活出院的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9.0~120.0(74.8±27.3)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无明显症状,且未出现死亡、二次手术及冠状动脉并发症。其中1例患者出现肺动脉瓣中度反流,另1例患者出现右肺动脉远端狭窄。结论对合并IMCA的TGA婴儿患者,采用壁内冠状动脉去顶及双纽扣法冠状动脉再植进行ASO安全可靠,早期及中期结果满意。
范丽娟[4](2019)在《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评估儿童复杂先心病》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应用的可行性研究目的探讨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检查中的可行性:诊断能力、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对象与方法100例连续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纳入研究,年龄均小于3岁。根据扫描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组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12天至32个月,使用宽体探测器低剂量心电门控CT心脏收缩末期扫描。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19天至27个月,使用多排CT容积螺旋穿梭技术(VHS)扫描。以手术结果作为参考标准,计算两种检查方法对心血管畸形的检出率并进行比较。分别测量两组升主动脉、主肺动脉、左心室、膈肌水平降主动脉及胸壁肌肉组织的CT值和图像噪声,并计算客观图像质量指标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采用双盲法评价心内结构、心外结构及冠状动脉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记录每一位患儿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比较两组的诊断检出率,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组和对照组分别发现142和131处心血管畸形,两者诊断检出率分别为95.07%和94.66%,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877,P=1.000)。低剂量组心内结构、心外结构及冠状动脉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71±0.82、4.69±0.51和3.28±0.90,对照组心内结构、心外结构及冠状动脉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52±0.65、4.60±0.61和2.30±0.82,两组心内结构及心外结构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宽体探测器低剂量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图像质量的客观评价:宽体探测器低剂量组及对照组升主动脉的CT值(565.15±184.55 vs.526.00±184.10)、图像噪声(28.07±9.64 vs.24.95±5.89)、SNR(21.43±7.96 vs.21.82±8.32)及CNR(19.06±7.72 vs.19.58±8.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肺动脉的CT值(575.95±259.78 vs.537.06±198.40)、图像噪声(25.62±10.87 vs.26.66±8.25)、SNR(23.66±8.66 vs.22.25±11.42)及CNR(20.94±8.19 vs.20.03±11.0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的CT值(554.96±213.85 vs.520.57±173.34)、图像噪声(30.14±12.34 vs.26.71±8.18)、SNR(19.92±7.99 vs.21.13±9.40)及CNR(17.58±7.44 vs.18.92±8.8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膈肌水平降主动脉的CT值(539.40±175.28 vs.524.90±189.52)、图像噪声(25.96±10.99 vs.23.29±8.54)、SNR(23.83±11.50 vs.26.47±15.98)及CNR(20.96±10.30 vs.23.74±15.1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组与对照组比较,CTDIvol(t=-14.856,P=0.000)、DLP(t=-12.595,P=0.000)及有效剂量ED(t=-11.642,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扫描比多排CT容积螺旋穿梭技术扫描辐射剂量下降了76%。结论宽体探测器低剂量心电门控CT心脏收缩末期扫描检查婴幼儿先心病,可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和理想的诊断效能,尤其对诊断先心病中合并的冠状动脉异常具有独特优势,并能大幅降低有效辐射剂量。第二部分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儿童复杂先心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目的通过分析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获取的先心病扫描数据,并将诊断结果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手术结果进行对照,评价该技术在儿童复杂先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对象与方法108例先心病儿童纳入研究,男60例,女48例,平均年龄31.4±35.1月(中位数19.5月,范围12天-15岁),平均体重11.8±7.9kg(中位数9.7kg,范围2.5-56kg),平均身高84.6±23.6cm(中位数80.0cm,范围47.0-156.0cm),平均心率115.9±21.3次/分(中位数115.5次/分,范围59-171次/分)。以手术结果作为参考标准,评价两种检查方法对复杂先心病的心内结构异常、心脏大血管连接异常、心外结构异常以及全部心脏结构异常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及检出率,并比较。记录每一位儿童的CTDIvol和DLP,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比较不同年龄组有效辐射剂量。结果1.本组108例,手术结果共发现心内结构异常291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诊断正确251处,诊断不正确共41处。TTE诊断正确273处,诊断不正确共19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心内结构异常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及检出率分别为86.25%、99.95%、0.862、99.60%、98.12%、98.27%及86.25%;TTE分别为93.81%、99.95%、0.938、99.64%、99.14%、99.20%及93.81%。两种检查方法的准确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TTE的准确率显着高于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TTE的检出率显着高于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2.本组108例,手术结果共发现心脏大血管连接异常58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这58处畸形均诊断正确,诊断不正确1处。TTE诊断正确55处,诊断不正确共9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心脏大血管连接异常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及检出率分别为100.0%、99.79%、0.998、98.31%、100.0%、99.81%及100.0%。TTE分别为94.83%、98.76%、0.936、90.16%、99.37%、98.33%及94.83%。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和TTE对心脏大血管连接异常诊断的准确率和检出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625)。3.本组108例,手术结果共发现心外结构异常175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174处畸形诊断正确,诊断不正确2处。TTE诊断正确139处,诊断不正确共53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心外结构异常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及检出率分别为99.43%、99.95%、0.994、99.43%、99.95%、99.90%及99.43%。TTE分别为79.43%、99.09%、0.785、89.10%、98.10%、97.42%及79.43%。两种检查方法的准确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宽体探测器CT的准确率显着高于TTE。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宽体探测器CT的准确率显着高于TTE。4.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本组108例全部心脏结构异常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及检出率分别为92.18%、99.93%、0.921、99.38%、99.09%、99.11%及92.18%;TTE;分别为89.12%、99.46%、0.886、95.11%、98.73%、98.37%及89.12%。两种检查方法诊断全部心脏结构异常的准确率和检出率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114)。5.108例患儿整体平均CTDIvol、DLP及ED分别为1.39±0.38m Gy,20.62±6.79m Gy·cm及0.57±0.15m Sv,三年龄组内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值均=0.000),其中CTDIvol、DLP分别在三年龄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值均<0.05),均随年龄增长而显着增加(表2-11,2-12)。三年龄组患儿的ED分别为0.64±0.17m Sv、0.53±0.12m Sv及0.49±0.08m Sv。其中在>1,≤5岁和>5岁两年龄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273);但在≤1岁与>1,≤5岁和≤1岁与>5岁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0),总的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效辐射剂量ED下降,年龄越小ED越高,≤1岁患儿的剂量显着高于1岁以上儿童。结论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与TTE在儿童先心病的整体诊断效能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TTE对诊断心内结构异常更具相对优势,而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诊断心外结构异常更具优势,预期二者联合应用可以优势互补,提高诊断效能。在本组患儿中,≤1岁年龄组的有效辐射剂量ED相对较高。第三部分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定量评估儿童紫绀属复杂先心病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与TTE对照,比较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紫绀属复杂先心病中对大血管直径、室间隔缺损大小的测量及Mc Goon比值的差别,评价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定量诊断紫绀属复杂先心病的临床应用价值。对象与方法紫绀属先心病儿童48例纳入该项研究。男23例,女25例,平均年龄28.2±33.9月(中位数17.50月,范围12天-15岁),平均体重11.1±6.4kg(中位数10.0kg,范围2.8-41kg),平均身高82.2±20.7cm(中位数78.0cm,范围47.0-156.0cm),平均心率116.3±20.5次/分(中位数115.0次/分,范围80-171次/分)。比较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及TTE两种检查方法对主肺动脉、左肺动脉、右肺动脉、降主动脉、室间隔缺损测量值的差别及Mc Goon比值的差别。进一步对本组病例中41例三岁以下患儿进行了年龄、体重和心率分组研究。分组标准年龄≤12月和>12月,心率<120次/分和≥120次/分,体重<10Kg和≥10Kg。分析年龄、心率和体重对大血管直径、室间隔缺损及Mc Goon比值的影响。结果1.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测量的主肺动脉、左肺动脉、右肺动脉、降主动脉测量值分别为9.6±3.8mm、8.7±3.4mm、7.8±3.1mm及9.2±2.3mm。TTE测量的主肺动脉、左肺动脉、右肺动脉、降主动脉测量值分别为8.3±3.2mm、6.2±2.7mm、6.2±2.4mm及7.7±1.8mm。两种检查方法比较主肺动脉、左肺动脉、右肺动脉及降主动脉测量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4.324,P=0.000;t=7.663,P=0.000;t=4.290,P=0.000;t=8.026,P=0.000)。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主动脉及肺动脉直径测量值显着高于TTE测量值。Mc Goon比值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1.8±0.5)与TTE(1.6±0.4)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2.721,P=0.009),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 Mc Goon比值显着高于TTE。VSD的大小在宽体探测器CT(11.5±3.5)和TTE(13.0±3.5)间比较差别亦有统计学意义(Z=-3.519,P=0.000),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测量的VSD大小显着小于TTE结果。2.主肺动脉直径及室间隔缺损大小两种检查方法测量值比较与年龄有关,1岁以下患儿两种检查方法测量值无显着性差异。Mc Goon比值两种检查方法比较结果与体重有关,体重越大,两种方法Mc Goon比值一致性越好。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测量值均显着高于TTE。Mc Goon比值及VSD大小两种检查方法比较与心率有关,心率越快两种方法的一致性越好。结论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获得的肺动脉的测量值及Mc Goon比值高于TTE获得的结果,而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获得的VSD测量值低于TTE获得的结果,年龄、体重和心率对两种方法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异性有一定影响,在应用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和TTE定量评估儿童紫绀属先心病时应予注意。第四部分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先心病冠状动脉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目的评估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先心病儿童冠状动脉各节段显示的可判读性、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评价其在临床儿童先心病冠状动脉异常诊断中的价值。对象与方法134例行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检查的先心病儿童纳入研究。其中男73例,女61例,平均年龄30.27±36.67月(中位数17.00月,范围12天-15岁),平均体重11.40±7.72kg(中位数9.15kg,范围2.48-53kg),平均身高83.73±24.25cm(中位数76.50cm,范围47.00-163.00cm),平均心率115.87±21.30次/分(中位数115.00次/分,范围59-171次/分)。分析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图像冠状动脉异常的发生率。将冠状动脉分为11个节段,比较各节段的可判读性及图像质量评分。将所有病例按年龄不同分为四组,组1:年龄≤1岁,60例;组2:1岁<年龄≤5岁,48例;组3,5岁<年龄≤10岁,19例;组4,年龄>10岁,7例。比较不同年龄组冠状动脉评分、客观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1.本组134例患者中共发现16例冠状动脉异常,发生率11.9%,包括左侧单支冠状动脉2例,右侧单支冠状动脉3例,前降支起自右冠状动脉1例,回旋支起自右冠状动脉1例,右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左窦3例,右冠状动脉高位开口1例,前降支-右室瘘1例,右冠状动脉-右室瘘1例,回旋支-右房瘘1例,左冠状动脉起自肺动脉1例,冠状动脉狭窄及闭塞1例。2.134例患者冠状动脉11节段2分以上共1180段,总可判读率80.8%(1180/1460)。可判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LO、LM、LAD1、RO、LAD2、RCA1、LCX1、RCA3、LAD3、RCA2、LCX2。可判读率最高的为LO,98.5%;此外在90.0%以上的依次为LM、LAD1、RO及LAD2;可判读率最低的两个节段为LCX2(41.8%)和RCA2(62.1%)。进一步按开口(LO、RO)、近段(LM、LAD1、LCX1、RCA1)、中段(LAD2、RCA2)、远段(LAD3、LCX2、RCA3)分析结果显示:从开口至远段可判读率依次下降,分别为96.9%(253/261)、88.5%(470/531)、76.3%(203/266)及63.5(254/400)。2.冠状动脉11节段评分由高到低依次为LO、LM、RO、LAD1、RCA1、LAD2、RCA3、LCX1、LAD3、RCA2、LCX2。各节段评分多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值=359.105,P=0.000。进一步组内两两结果显示:LO、LM和RO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AD1评分显着低于LO(P=0.027)和LM(P=0.029),但与RO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AD2与LCX1、RCA1及RCA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AD3与LCX1及RCA2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CX1与LAD2、LAD3及RCA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RCA1与LAD2及RCA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RCA2与LAD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RCA3与LAD2、LCX1及RCA1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CX2与其他所有10个节段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余各节段组内两两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年龄组冠状动脉各节段评分比较结果:LO、LM、LCX1及RCA2评分在各年龄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2.648,14.390,10.650,10.134;P=0.005,0.002,0.014,0.017)。RO、LAD1、LAD2、LAD3、LCX2、RCA1及RCA3评分在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年龄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图像的CT值、噪声、SNR及CNR见表4-12,结果显示四个图像质量客观指标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F=0.800,0.475,0.600,0.753;P=0.496,0.700,0.616,0.523),图像质量与年龄无关。5.随着年龄的增加,CTDIvol和DLP均显着性升高。有效辐射剂量E四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5.160,P=0.002),进一步两两比较辐射剂量E组1和组2,组1和组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2和0.001;余各组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越小,辐射剂量越大,1岁以内婴幼儿辐射剂量最大,10岁以上儿童辐射剂量增加,辐射剂量最低的年龄组为5-10岁。结论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先心病儿童冠状动脉异常的诊断中具有独特优势,可在评估心脏大血管的同时完成。图像质量客观指标在各年龄组间无显着性差异。冠状动脉11个节段的可判读率为80.8%,可判读性及评分在主干开口及各支近段较高,趋势是随着管径的减小而递减。左冠状动脉开口(LO)、左主干(LM)、回旋支近段(LCX1)及右冠状动脉中段(RCA2)评分在各年龄组间有显着性差异,随年龄增加,评分升高。1岁以内婴幼儿有效辐射剂量ED相对最高(0.63±0.17m Sv)。
曾涵江,徐忠孜,张丽芝,粟丽,余建群[5](2018)在《双源CT对大动脉转位冠状动脉评估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双源CT(dual-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DSCT)对大动脉转位(transposition of the great arteries,TGA)患者术前冠状动脉解剖及相关畸形的诊断价值和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0年1月至2017年10月同时行双源CT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大动脉转位患者43例(TGA组),根据TGA组年龄分布纳入该院经DSCT诊断为心脏形态和结构正常者43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大动脉转位类型、主动脉与肺动脉的空间关系、冠状动脉及相关畸形,并与手术结果对照,比较DSCT和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m,TTE)诊断冠状动脉解剖结构的准确率。分析比较TGA组和对照组冠状动脉走行、冠状动脉开口与主动脉瓣距离和冠脉角。结果 TGA组有34例(79%)主动脉位于肺动脉左前(AL)或右前(AR)。12例患者合并冠状动脉畸形(12/43,28%),其中11例冠状动脉开口异常,1例冠状动脉起始部狭窄。完全性TGA最常见的冠脉类型为prR;pl ACx,而矫正性TGA为arR;p ACx。TGA组左冠脉角和左、右冠脉至主动脉瓣距离均较对照组大(P <0. 01),而右冠脉角较对照组小(P <0. 01)。DSCT和TTE的大血管异常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00%(43/43)、76. 7%(33/43),冠状动脉解剖结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7. 7%(42/43)、62. 8%(27/43),显示DSCT在心外畸形方面明显优于TTE。结论 DSCT能客观、准确显示大动脉转位患者的冠状动脉解剖特征,对术前冠状动脉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张秉权[6](2017)在《婴幼儿圆锥动脉干畸形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冠状动脉异位起源的MSCT诊断》文中指出圆锥动脉干是胚胎发育时期心球与弓动脉之间的管状结构,其发育畸形会导致一类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畸形。心脏圆锥动脉干畸形是一组严重的、复杂的青紫型先天往心脏病,包括法洛四联症、永存动脉干、肺动脉闭锁、右室双出口、完全大动脉转位、主-肺动脉间隔缺损等多种导致紫绀和低氧血症的心脏畸形。圆锥动脉干畸形所致的心脏结构异常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先天性心脏病,胚胎发育时半月瓣下圆锥的存在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动脉的位置及其与心室的连接关系;圆锥的大小则决定了其上方半月瓣的前后、上下的相对关系,圆锥动脉干分隔及右旋不充分或圆锥动脉干发育过度,导致主动脉未能够完全骑跨于左右心室的上方,则引起法洛四联症;大动脉转位是由于圆锥动脉干间隔的反向旋转所致,若间隔未发育则形成永存动脉干,而主-肺动脉间隔缺损则是由于圆锥动脉干间隔发育不完全;肺动脉瓣下方的圆锥动脉干的发育异常则导致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这些圆锥动脉干畸形所致的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在出生后若早期治疗不及时,预后差,近半数死于婴儿期,而早期手术治疗的实现依赖于早期对该类先天性心脏病的准确诊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anomalcous origin of the coronary arteries)包括冠状动脉起源于主动脉窦的异常位置、单支冠状动脉畸形及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发病率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主要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冠状动脉向主动脉窦融合过程中误差所致冠状动脉起源于主动脉窦中的异常位置。单一冠状动脉畸形及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常与先天性心脏病并存,由于供血范围增加,可引起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或碎死,属具有潜在危险的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类型。倘若单一冠脉发生粥样硬化,可能引起严重不良后果,主要死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因此早期诊断及治疗极为重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圆锥动脉干畸形型先天性心脏病中,冠状动脉异常的发现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使用动脉调转术(ASO)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ransposition of the great arteries,TGA)时涉及冠状动脉移植,且有大量文献证明ASO成功的关键在于冠状动脉的移植。所以冠状动脉移植不仅要求操作更精细、准确、轻柔,还要术前充分了解畸形冠状动脉解剖特点及影响手术的相关因素,以更加合理的选择移植方式,避免移植后冠状动脉产生牵拉、扭曲、夹角、压迫等,改善术后冠状动脉灌注,减少并发症。以上种种恰好说明术前对畸形冠状动脉的起源及走行作出准确判断是必须的。而常常作为先天性心脏病首选检查的心脏超声对于冠状动脉起源、走行及形态的观察受制于胸骨及肺的影响而无法清晰显示,因而无法准确提供冠状动脉开口、走行及形态的信息。近年来,MSCT心脏成像技术飞速发展,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全面而准确地评估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血管解剖结构在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MSCT对先天性心脏病的大动脉关系和冠状动脉显示有巨大优势[74-75],虽然已有很多文献对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和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的辐射剂量、图像质量等作了不同的对比,但是绝大部分都是基于成人患者。所以,本研究第一部分将对两种门控技术在儿童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中的成像质量与辐射剂量作比较。第二部分围绕圆锥动脉干畸形型先心病并冠状动脉异位起源的MSCT诊断做一些相关研究。第一部分前瞻性与回顾性MSCT在儿童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中的成像质量与剂量比较目的:比较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对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价值、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经手术证实的先天性心脏病,所有患者均在本院行MSCT心脏成像,并记录患者心率、扫描时间、有效剂量。其中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及回顾性心电门控MSCT心脏成像各38例。76例患者均经手术证实并在术前行经胸骨后心脏超声(TTE)检查。所有心脏CTA图像均由两名高年资心胸组影像科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评分标准参照五点分级量化表,评估内容包括整体图像质量,心腔结构、冠状动脉开口、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肺动脉的显示情况。结果:76例患儿均成功完成扫描,76例患儿的心腔结构、心外大血管、冠状动脉开口及主干均能清晰显示,其中前瞻心电门控组患儿的有效剂量及扫描时间与回顾性心电门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前瞻性心电门控组患儿的平均有效剂量比回顾性心电门控组减少约76.21%。结论:M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心脏成像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回顾性心电门控,应为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心脏MSCT检查的首选。第二部分婴幼儿圆锥动脉干畸形型先天性心脏病并冠状动脉异位起源的MSCT诊断目的:研究圆锥动脉干畸形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冠状动脉异位起源的类型、发生率、构成比,探讨术前MSCT心脏成像诊断对术前计划制定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76例经手术证实的圆锥动脉干畸形型先天性心脏病,所有患儿均在本院行MSCT心脏成像,并记录先天性心脏病类型、冠状动脉异位起源的类型及数量。对不同类型先天性心脏病的冠状动脉异位起源的发生率采用行×列Person卡方检验进行比较,对不同先天性心脏病的冠状动脉异位起源构成比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比较。与手术结果对照,探讨术前MSCT心脏成像诊断对术前计划制定的重要性。结果:圆锥动脉干畸形型先天性心脏病共276例,合并冠状动脉异位起源者47例,平均发病率为17%,其中肺动脉闭锁PA 11例,大动脉转位TGA 15例,法洛氏四联症TOF4例,永存动脉干PTA 6例,右室双出口DORV 11例。在本组圆锥动脉干畸形型先天性心脏病伴发冠状动脉异位起源中,单冠状动脉SCA最多,占48.94%,其次为对侧冠状动脉或无冠窦起源OO,占29.79%,冠状动脉多发起源MO占14.89%,冠状动脉高位起源HO为4.26%,冠状动脉肺动脉起源PO最少,占2.13%。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卡方值为15.452,P值为0.472,说明不同类型先天性心脏病的冠状动脉异位起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不同类型先天性心脏病的冠状动脉异位起源发生率不全相同,但是TGA的构成比高达32%。结论:不同圆锥动脉干畸形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冠状动脉异位起源的发生率及构成比不同,与圆锥动脉干畸形的严重程度相关,本研究冠状动脉异位起源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PTA(35.3%)>TGA(27.3%)>DORV(25%)>PA(16.9%)>TOF(4.2%)。但是,大动脉转位(TGA)的构成比最高,达到32%,表示我们应该更多地注意TGA伴发冠状动脉异位起源的患儿,因为冠状动脉移植是动脉调转术(ASO)成败的关键,同时影响患儿预后及生存率。因此,术前进行MSCT心脏成像清晰显示圆锥动脉干畸形型先天性心脏病的类型、冠状动脉开口对术前计划制定有重要意义。
罗海营,钟小梅,黄美萍,丁以群,庄建,刘辉,李景雷[7](2016)在《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者冠状动脉解剖分型的多层螺旋CT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MSCT在完全性大动脉转位(D-TGA)患者冠状动脉解剖分型的诊断价值及解剖类型的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进行MSCT检查的367例D-TGA患者的临床及CT检查资料,采用Marie Lannelongue分型对D-TGA患者的冠状动脉起源、走行进行解剖分型,将D-TGA患者的冠状动脉分为常态走行、成襻走行、壁内走行、壁内与成襻同时存在的混合走行4个类型(Ⅰ~Ⅳ型),进一步分为11种亚型。分析各种冠状动脉的解剖学类型,并采用分类变量资料中的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结果 MSCT对367例D-TGA患者的冠状动脉起源、近段走行均能清晰显示。本组病例冠状动脉解剖类型包括方法中提到的全部4个类型11种亚型:Ⅰ型,常态走行209例(56.95%);Ⅱ型,成襻走行共138例(37.60%),其中后襻走行63例(ⅡA型,17.17%)、前襻走行30例(ⅡB型,8.17%)、双襻走行45例(ⅡC型,12.26%);Ⅲ型,壁内走行16例(4.36%);Ⅳ型,壁内与成襻同时存在的混合走行4例(1.09%)。其中成襻走行的8种亚型的构成比为:ⅡA-1型44例(11.99%)、ⅡA-2型19例(5.18%)、ⅡB-1型12例(3.27%)、ⅡB-2型8例(2.18%)、ⅡB-3型10例(2.72%)、ⅡC-1型25例(6.81%)、ⅡC-2型17例(4.63%)、ⅡC-3型3例(0.82%)。结论 MSCT可显示D-TGA患者冠状动脉的起源及走行,对其进行准确解剖分型。
刘永熙,陈文俊,陈丹,邹鹏,孙善权,郭庆禄[8](2014)在《128层螺旋CT在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对完全性大动脉转位(CTG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128层螺旋CT和经胸壁超声心动图(TTE)资料,并与手术结果作对照。结果:手术证实单纯性CTGA 19例,心脏畸形有46处,128层螺旋CT和TTE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2%和9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33,P>0.05);复合性CTGA有8例,心脏畸形有34处,128层螺旋CT和TTE的诊断符合率是94%和9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6,P>0.05)。对CTGA的大动脉位置关系判断:128层螺旋CT与TTE的符合率分别是100%和8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10,P<0.05)。对CTGA冠状动脉解剖类型的判断:128层螺旋CT和TTE的符合率分别是81%和4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41,P<0.05)。结论:128层螺旋CT可准确诊断CTGA心内及心外异常结构,对判断大动脉位置关系和冠状动脉解剖类型较TTE更准确,可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刘云,吴娟,王新霞,王铭,栗河舟[9](2014)在《超声心动图在婴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婴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照分析53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婴儿的超声心动图表现与手术结果。结果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室间隔完整型29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合并室间隔缺损22例,大动脉转位合并室间隔缺损和左室流出道梗阻2例,漏诊2例冠状动脉畸形。结论超声心动图可以确诊婴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及其分型,为临床提供有价值信息,对婴儿进行及时的大动脉转位手术及术后随访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蒋一蕾[10](2012)在《超声心动图对室间隔完整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动脉调转术预后判断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室间隔完整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动脉调转手术预后的判断作用。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经超声诊断后行动脉调转手术治疗室间隔完整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49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通过超声心动图诊断患儿的心脏解剖情况,测量并记录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舒张期内径,左心室后壁舒张期内径,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缩短分数等。根据公式计算左心质量指数。记录患儿的手术情况和术后转归。分别分析患儿超声心动图的特征和动脉调转术结果的变化。结果:49例患儿中,术中或术后早期死亡4例,其余均治愈出院,手术成功率为91.84%。与手术诊断结果比较,超声心动图诊断室间隔完整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准确率为100%,对合并解剖畸形诊断的准确率为91.84%。室间隔完整型完全性大血管转位的患儿,其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心室缩短分数随年龄逐渐下降(P<0.05),死亡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质量指数低于存活组。手术风险增加与患儿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P<0.05),左心室缩短分数下降(P<0.05),左心室质量指数偏低(P<0.01),存在室间隔左偏(P<0.05),合并冠状动脉异常(P<0.05)有关。PDA直径偏细(P<0.05),左心室缩短分数下降(P<0.05),左心室质量指数偏低(P<0.05),冠状动脉异常(P<0.01)时,患儿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结论:超声心动图能比较准确的诊断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及心内合并畸形。患儿术前的左心室功能状态与术后转归有一定的相关性,而术前超声诊断能准确评估患儿左心室功能,超声心动图对室间隔完整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动脉调转术的手术预后有较好的判断作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材料与方法 |
| 1.病例资料 |
| 2.检查方法 |
| 3.有效剂量(ED)换算及图像质量 |
| 4.评价标准 |
| 5.图像后处理 |
| 6.统计学分析 |
| 结 果 |
| 1.不同类型圆锥动脉干畸形并冠状动脉异位起源发生率的比较 |
| 2.不同类型冠状动脉异位起源构成比的比较 |
| 3.回归分析 |
| 4.统计学综合分析 |
| 5.术前圆锥动脉畸形MSCT诊断与手术结果对比 |
| 讨 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参考文献 |
| 研究部分一: 危重先天性心脏病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模式的建立 |
| 背景 |
| 资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研究部分二: 两种新生儿危重先心病救治方式的对比研究 |
| 背景 |
| 资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局限性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部分: 危重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进展:从胎儿到新生儿 |
| 1.精细产前诊断降低危重先心病出生率,提高治疗效果良好先心病出生率 |
| 2.产前诊断促进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 |
| 3.新生儿先心病外科的治疗水平的提高 |
| 4.宫内介入治疗 |
| 4.1 严重主动脉瓣狭窄伴有进展的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 |
| 4.2 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伴有进展的右心发育不良综合征 |
| 4.3 房间隔完整或限制型房间隔缺损的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 |
| 总结和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缩略词表 |
| 简历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 前言 |
| 研究现状、成果 |
| 研究目的、方法 |
| 一、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婴幼儿先心病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
| 1.1 对象和方法 |
| 1.1.1 研究对象 |
| 1.1.2 检查技术 |
| 1.1.3 图像后处理和分析 |
| 1.1.4 图像质量评估及诊断效能 |
| 1.1.5 有效辐射剂量评估 |
| 1.1.6 统计学处理 |
| 1.2 结果 |
| 1.2.1 一般资料 |
| 1.2.2 诊断检出率 |
| 1.2.3 CT图像质量分析 |
| 1.2.4 有效辐射剂量 |
| 1.3 讨论 |
| 1.3.1 婴幼儿先心病影像学检查 |
| 1.3.2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婴幼儿先心病影像学检查中的优势 |
| 1.3.3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婴幼儿先心病检查中的图像质量 |
| 1.3.4 辐射剂量 |
| 1.3.5 研究的局限性 |
| 1.4 小结 |
| 二、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儿童复杂先心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
| 2.1 对象和方法 |
| 2.1.1 研究对象 |
| 2.1.2 检查技术 |
| 2.1.3 图像后处理 |
| 2.1.4 经胸壁超声心动图检查(TTE) |
| 2.1.5 图像及结果的评价和判定 |
| 2.1.6 有效辐射剂量评估 |
| 2.1.7 诊断效能 |
| 2.1.8 统计学处理 |
| 2.2 结果 |
| 2.2.1 对心内结构异常诊断结果及诊断效能的比较 |
| 2.2.2 对心脏大血管连接异常诊断结果及诊断效能的比较 |
| 2.2.3 对心外结构异常诊断结果及诊断效能的比较 |
| 2.2.4 对全部心脏结构异常诊断结果及诊断效能的比较 |
| 2.2.5 有效辐射剂量 |
| 2.3 讨论 |
| 2.3.1 先天性心脏病CT影像节段分析法 |
| 2.3.2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复杂先心病影像后处理方法 |
| 2.3.3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及TTE对心内结构异常的诊断 |
| 2.3.4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及TTE对心脏大血管连接异常的诊断 |
| 2.3.5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及TTE对心外结构异常的诊断 |
| 2.3.6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及TTE对全部心脏结构异常的诊断 |
| 2.3.7 辐射剂量 |
| 2.3.8 研究的局限性 |
| 2.4 小结 |
| 三、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定量评估儿童紫绀属复杂先心病的临床应用研究 |
| 3.1 对象和方法 |
| 3.1.1 研究对象 |
| 3.1.2 检查技术 |
| 3.1.3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图像后处理 |
| 3.1.4 TTE |
| 3.1.5 统计学处理 |
| 3.2 结果 |
| 3.2.1 48例肺血少紫绀属先心病测量值结果比较 |
| 3.2.2 按年龄分组3岁以下紫绀属先心病测量值比较 |
| 3.2.3 按体重分组3岁以下紫绀属先心病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和TTE测量值比较 |
| 3.2.4 按心率分组3岁以下紫绀属先心病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和TTE测量值比较 |
| 3.3 讨论 |
| 3.3.1 心动周期与心房、心室大小及大血管管径的关系 |
| 3.3.2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先心病术前评估的价值 |
| 3.3.3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先心病术前肺动脉测量值的价值 |
| 3.3.4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室间隔缺损大小的评估 |
| 3.3.5 研究的局限性 |
| 3.4 小结 |
| 四、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先心病冠状动脉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
| 4.1 对象和方法 |
| 4.1.1 研究对象 |
| 4.1.2 检查技术 |
| 4.1.3 图像后处理 |
| 4.1.4 图像质量评估 |
| 4.1.5 有效辐射剂量评估 |
| 4.1.6 统计学处理 |
| 4.2 结果 |
| 4.2.1 不同年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
| 4.2.2 冠状动脉异常 |
| 4.2.3 冠状动脉11段可判读性及评分比较 |
| 4.2.4 不同年龄组冠状动脉11节段评分比较 |
| 4.2.5 不同年龄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客观图像质量 |
| 4.2.6 不同年龄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辐射剂量 |
| 4.3 讨论 |
| 4.3.1 先心病儿童冠状动脉影像学检查方法 |
| 4.3.2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先心病儿童冠状动脉的可判读率 |
| 4.3.3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先心病儿童冠状动脉评分及病变诊断 |
| 4.3.4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先心病不同年龄组客观图像质量 |
| 4.3.5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先心病不同年龄组辐射剂量 |
| 4.3.6 研究的局限性 |
| 4.4 小结 |
| 全文结论 |
| 论文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 综述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儿童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价值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扫描技术及检查参数 |
| 1.3 图像后处理及图像分析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一般情况 |
| 2.2 大动脉空间位置关系 |
| 2.3 冠状动脉解剖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第一部分 前瞻性与回顾性MSCT在儿童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中的成像质量与剂量比较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第二部分 婴幼儿圆锥动脉干畸形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冠状动脉异位起源的MSCT诊断 |
| 引言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硕士期间正式发表文章 |
| 致谢 |
| 材料与方法 |
| 1.一般资料 |
| 2.检查设备与方法 |
| 3.评价标准 |
| 4.统计学分析 |
| 结果 |
| 1.手术结果 |
| 2.主-肺动脉位置关系的判断 |
| 3.对心脏异常结构的检出 |
| 4.CTGA冠状动脉类型的判断 |
| 讨论 |
| 1.128层螺旋CT在先天性心脏病检查中的优势 |
| 2.128层螺旋CT在CTGA术前的应用价值 |
| 3.128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解剖类型的评价 |
| 4.128层螺旋CT的不足之处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仪器与方法 |
| 2 结果 |
| 2.1 超声心动图表现 |
| 2.2 术后随访 |
| 3 讨论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对照及缩略语表 |
| 目次 |
| 1 引言 |
| 2 资料与方法 |
| 2.1 一般资料与收集方法 |
| 2.2 仪器与方法 |
| 2.3 手术方式 |
| 2.4 统计学处理 |
| 3 结果 |
| 3.1 术前超声心动图诊断 |
| 3.2 超声测量结果 |
| 3.3 手术结果 |
| 4 讨论 |
| 4.1 超声心动图诊断和手术结果 |
| 4.2 手术时机的选择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