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申[1](2021)在《黄地老虎幼虫取食棉花根茎部对植株上部叶螨适合度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植物与植食性昆虫在长期斗争和协同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能够抵抗植食性昆虫的防御系统。害虫取食能够系统性地影响植物的防御反应,并影响后续取食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覆膜植棉限制了黄地老虎Agrotis segetum成虫在地表及棉花根茎处产卵,显着减轻了黄地老虎对棉株的为害。棉叶螨是新疆棉花的主要害虫。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研究了地下害虫黄地老虎取食棉花根茎部后,棉花叶片中营养物质(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和次生代谢物质(单宁和棉酚)含量的变化,然后评估了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es、土耳其斯坦叶螨Tetranychus turkestani和敦煌叶螨Tetranychus dunhuangensis适合度的影响,以期为解析覆膜栽培过程中新疆棉花害虫种群地位演替规律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分述如下:1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截形叶螨的幼螨存活率、若螨存活率和幼螨发育历期没有明显影响,但显着延长若螨发育历期1.34天;截形叶螨的繁殖力和成螨寿命在被害棉花和健康棉花上没有显着差异。2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土耳其斯坦叶螨的幼螨存活率、若螨存活率、幼螨发育历期和若螨发育历期没有明显影响;显着降低其单雌有效产卵量(处理组73.07粒,对照组106.10粒),对土耳其斯坦叶螨成螨寿命没有明显影响。3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敦煌叶螨幼螨和若螨的存活率没有明显影响,但分别延长幼螨和若螨的发育历期0.37天和1.89天;对其繁殖力和成螨寿命无显着影响。4黄地老虎取食为害棉花1天后,棉花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和棉酚含量显着增加,分别为对照组的3.11倍和1.55倍;2天和3天后,棉花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健康棉花叶片相比明显减少;被害植株叶片中的单宁含量在3天后为对照组的3.41 倍。本研究明确了黄地老虎取食为害对棉花生理代谢以及对截形叶螨、土耳其斯坦叶螨和敦煌叶螨生长发育、繁殖的影响,为解析覆膜种植过程中新疆棉花害虫种群演替规律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继续深入研究植物地下部与地上部诱导防御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重要基础。
王筠竹[2](2021)在《侵染三种园艺植物的病毒的分子鉴定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转录组测序技术和RT-PCR扩增技术、分子克隆技术对侵染沈阳三种园艺植物的病毒进行了分子鉴定。确定侵染花生的病毒为马铃薯Y病毒科(Potyviridae)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中的菜豆普通花叶病毒(Bean common mosaic virus,BCMV)的辽宁分离物;确定侵染凤仙的病毒为植物杆状病毒科(Virgaviridae)中的一个新病毒;确定侵染月季的病毒为马铃薯Y病毒科(Potyviridae)玫瑰黄花叶病毒属(Roymovirus)中的玫瑰黄花叶病毒(Rose yellow mosaic virus,RYMV)的辽宁分离物。本研究对侵染三种园艺植物的病毒进行准确鉴定,为防治相关园艺植物病毒病害积累了理论基础。(1)2017年9月,于辽宁省沈阳市采集到叶片明显斑驳褪绿的花生样品,怀疑为植物病毒侵染。样品经负染色于透射电镜下观察到约15nm×800nm的线性病毒粒子。通过转录组测序、RT-PCR扩增及分子克隆技术从花生病叶中扩增到一种马铃薯Y病毒科(Potyviridae)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病毒。该病毒基因组包含10,076个核苷酸,编码一个典型的可切割的多聚蛋白(Polyprotein),3’端具有Poly(A)尾巴。基于外壳蛋白基因(Coat protein,cp)进行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其与BCMV中国武汉大豆分离物(BCMV-[CN:WH:Glycine max],KJ807813)同源性最高,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4%和99.7%,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它聚类在BCMV花生分离物的分支上。上述分析表明,该病毒是BCMV的分离物,这是辽宁地区有关BCMV自然侵染花生的首次报道。(2)2016年7月,于辽宁省沈阳市采集到叶片皱缩的凤仙样品,使用透射电镜观察凤仙病叶发现大小约10nm×320nm的病毒粒子。通过转录组测序、RT-PCR扩增及分子克隆技术,在凤仙病叶中扩增到一种植物杆状病毒科(Virgaviridae)病毒。该病毒近乎全长的基因组包含11,363个核苷酸,含有4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基于移动蛋白(Movement protein,mp)和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进行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其与植物杆状病毒科(Virgaviridae)尚未归类的叉丝单囊壳属单胞菌类烟草病毒(Podosphaera prunicola tobamo-like virus,Pp TLV)同源性最高,cp基因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1.5%和87.2%,mp基因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77.5%和81.5%。并且在基于cp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该病毒与Pp TLV在同一分支上,不与其他病毒序列聚类。上述分析表明,该病毒是植物杆状病毒科(Virgaviridae)的新成员,尚不能归类到属,将其暂时命名为“凤仙类烟草皱缩病毒”(Impatiens tobamo-like virus,ITLV)。(3)2019年7月,于辽宁省沈阳市采集到表现为花叶症状的月季样品。通过转录组测序、RT-PCR扩增及分子克隆技术从月季病叶中扩增到一种马铃薯Y病毒科(Potyviridae)玫瑰黄花叶病毒属(Roymovirus)病毒。该病毒的基因组由9,692个核苷酸组成,编码一个大的多聚蛋白(Polyprotein)。基于核苷酸全序列及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进行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与玫瑰黄花叶病毒(Rose yellow mosaic virus,RYMV)美国玫瑰分离物(JF280796)和日本玫瑰分离物(LC466941)同源性最高。其中,与RYMV美国玫瑰分离物(JF280796)的全序列核苷酸同源性达84.1%,cp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4.7%及88.3%,与RYMV日本玫瑰分离物(LC466941)的全序列核苷酸同源性达83.7%,cp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5.9%及89.9%。基于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该病毒同玫瑰黄花叶病毒属相关成员聚类在一起,与RYMV美国分离物(JF280796)和RYMV日本分离物(LC466941)亲缘关系最近。上述分析表明,该病毒是RYMV的分离物,这是国内外RYMV天然感染月季的首次报道。
徐杉[3](2019)在《紫花苜蓿炭疽病的病原及其致病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炭疽病是一类造成经济损失,普遍存在,毁灭性的植物病害。它是限制紫花苜蓿生产的重要因素,但目前我国有关紫花苜蓿炭疽病的研究较少,尚不明确其病原种类、病原致病性强弱、分布地区、危害现状和品质损失等信息,为查明该病的上述信息,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本研究以我国西北地区(甘肃、宁夏、新疆),西南地区(云南、四川)和北方地区(内蒙、黑龙江)栽培的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至2018年,通过田间试验、室内试验和温室试验,对各地区的紫花苜蓿炭疽病进行了病害调查、病原分离、形态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致病性测定和常规营养成分测定等工作,获得如下结果。1.我国西北、西南和北方共7省16个调查地区中,确定6省8个地区发生紫花苜蓿炭疽病,由5种炭疽属病原(Colletotrichum spp.)引起。其中,三叶草炭疽菌(C.trifolii)引起的苜蓿炭疽病发生于甘肃酒泉、宁夏银川和新疆昌吉;平头炭疽菌(C.truncatum)引起的苜蓿炭疽病发生于内蒙赤峰和内蒙沙尔沁;毁灭炭疽菌(C.destructivum)引起的苜蓿炭疽病发生于四川新都;北美炭疽菌(C.americae-borealis)引起的苜蓿炭疽病发生于云南小哨、甘肃民乐和内蒙沙尔沁;菜豆炭疽菌(C.incanum)引起的苜蓿炭疽病发生于内蒙赤峰。这些病原中,菜豆炭疽菌(C.incanum)引起的苜蓿炭疽病属于首次报道,为世界新记录,苜蓿为该种的新寄主,而北美炭疽菌(C.americae-borealis)引起的苜蓿炭疽病属于我国首次报道,为我国新记录。2.根据菌落特征、形态学特征以及多基因系统发育学,明确了5种炭疽属病原有3种类型的分生孢子,位于4个复合种群中,即北美炭疽菌和毁灭炭疽菌为直孢子属于毁灭炭疽复合种(destructivum complex);平头炭疽菌和菜豆炭疽菌为弯孢子分别属于平头炭疽复合种(truncatum complex)和白蜡树炭疽复合种(spaethianum complex);三叶草炭疽菌为圆柱孢子属于黄瓜炭疽复合种(orbiculare complex)。另外,对我国已报道的吉林苜蓿炭疽属病原的相关序列重新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证实了吉林苜蓿炭疽病病原种JL01为北美炭疽菌,而不是亚麻炭疽菌。因此,我国目前尚无苜蓿亚麻炭疽菌的报道。同时,对5种炭疽菌种代表性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产孢方式进行测定,明确了各菌种的最适生长温度(25—30°C)和最适pH范围(5—7),发现了三叶草炭疽菌和平头炭疽菌存在细胞产孢和刚毛产孢两种产孢方式,而其它3种炭疽菌以细胞产孢为主。3.通过田间调查,发现苜蓿炭疽病主要危害植株茎杆,也会危害叶片,病害发生严重时会危害根颈。各地区不同炭疽属病原引起的炭疽病症状特征基本相同,无明显差异。紫花苜蓿炭疽病发生地区中,甘肃酒泉、宁夏银川、内蒙赤峰3个地区炭疽病发生严重,导致枝条干枯,危害程度高,发病率在39.5%61.7%之间,病情指数在32.7%45.4%之间。内蒙沙尔沁,四川新都,甘肃民乐,云南小哨4个地区炭疽病发生较轻,病情指数均在30%以下。对上述炭疽病发生严重地区,感染炭疽病枝条和健康枝条的干重、常规营养成分和18种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3个地区健康枝条干重和粗蛋白含量均显着大于感染炭疽病的枝条(P<0.05),且干重损失量达17.05%22.35%,粗蛋白损失量达18.2%30.03%。健康枝条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的含量均显着小于感染炭疽病的枝条(P<0.05),而粗脂肪含量健康枝条与感染炭疽病枝条间无显着差异(P>0.05)。总体上,感染炭疽病枝条的总氨基酸含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均显着低于健康枝条(P<0.05),且总氨基酸损失量达24.85%30.26%,必需氨基酸损失量达21.37%30.86%。另外,炭疽病害发生与干重、常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的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植物的干重、粗蛋白、粗灰分、木质素、总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与炭疽病害发生呈负相关,而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与炭疽病害发生呈正相关。4.通过致病性测定,明确了5种炭疽属病原接种苜蓿种子、生长4天幼苗、生长4周植株后,均可造成病害并引致炭疽症状,并且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影响较大,所以这些病原可能是田间苜蓿播种到发芽死亡的病因。综合来看,测试所用的6个炭疽菌株对紫花苜蓿致病力依次为三叶草炭疽菌C.trifolii(JQLYZ21)>平头炭疽菌C.truncatum(CFLYZ34)>毁灭炭疽菌C.destructivum(XDLYZ45)>北美炭疽菌C.americae-borealis(SEQ2LYZ14)>菜豆炭疽菌C.incanum(CFL2YZ41)>北美炭疽菌C.americae-borealis(MLLYZ28)。5.通过调查、病原物分离鉴定和致病性测定,明确了四川西昌发生的苜蓿茎斑病(Nothophoma sp.)是一种新病害,于我国首次报道。甘肃发生的苜蓿黄萎病(Verticillium alfalfae)和赤峰发生的苜蓿根腐病(Cylindrocladium sp.)为我国两种苜蓿病害新记录,且苜蓿黄萎病是我国的一种对外检疫病害。
王超超[4](2019)在《山核桃主要害虫多途径检索系统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 Sarg.)是我国特有的名优干果,近年来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集约化经营,病虫害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山核桃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标本采集、文献查阅、种类鉴定等工作,整理了30种山核桃主要害虫的形态特征、生物学习性、为害特点、防治措施等信息数据,并拍摄相应害虫及为害状的高清照片1320张。采用LUCID多途径诊断系统,构建Fact Sheet Fusion基础信息数据库,并针对多途径检索方式提取害虫“为害方式”、“为害部位”、“为害高峰期”、“形态特征”等4个1级特征组,以及10个2级特征和19个3级特征,共组成56个特征状态,设计出Web版山核桃主要害虫的多途径诊断系统,并设计出基于微信APP的《浙江省珍稀干果病虫害防治》的公众号,为林农和森防一线工作者对山核桃害虫快速的识别和防治提供便捷服务,从而促进山核桃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杨慧,徐赛,陈岩,耿安静,刘雯雯,廖若昕,王富华[5](2018)在《我国豆类蔬菜中主要污染物的风险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通过调查研究豆类蔬菜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农药使用情况、国内外现行污染物的限量标准及检测方法等,结合近年来豆类蔬菜主要污染物检测结果的统计分析,提出了豆类蔬菜质量安全中应重点监控的检测项目,并总结推荐选用相应的检测方法。
高樟贵,张敏,厉锋,李杰峰,周伟龙[6](2018)在《香榧病虫害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综述了香榧Torreya grandis病虫害中细菌性褐腐病Erwinia carotovora,茎腐病,绿藻Chlorella sp.,香榧枝条黄化和冷杉大嘴瘿螨Rhyncaphytoptus fargesis,香榧细小卷蛾Lepteucosma torreyae,香榧硕丽盲蝽Macrolygus torreyae等主要病虫害的研究现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对冷杉大嘴瘿螨、茎腐病、苗木立枯病等发生特征进行了讨论,并提出我国香榧病虫害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王路遥[7](2018)在《小麦禾谷镰孢病害的生物防治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麦真菌性病害给世界粮食产量造成严重威胁,生物防治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的植物病害防治策略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目前对于同一种作物上多种病害的生防菌株筛选仍然缺乏有效的筛选策略。本研究从小麦的不同生境中筛选了共计966株细菌菌株,分别进行了病原真菌拮抗活性检测、几丁质酶活性检测、纤维素酶活性检测、蛋白酶活性检测、β-1,3-葡聚糖酶活性检测和嗜铁素活性检测。针对同时防治小麦赤霉病和小麦根茎腐病的防治目的,本研究对原有的细菌菌株生防赋值体系进行了修改,并选择了赋值结果中较好的37株有生防潜力的菌株进行温室和田间防效试验。最终获得了 10株对于小麦赤霉病和小麦根茎腐病都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生防菌株,并成功验证了改进后的生防菌株赋值体系的可用性(温室防效和田间防效对于赋值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20和0.806)。同时本研究还对一株对于小麦根茎腐病具有62.14%防治效果的生防芽胞杆菌BsE1进行了生防机理的研究,发现其良好的γ型多聚谷氨酸(γ-PGA)的分泌能力是其生防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进一步对于芽胞杆菌防治小麦真菌性病害机理的研究过程中,本研究尝试了从细菌的四型泌出系统入手,发现了在生防芽胞杆菌AR156中存在四型泌出系统相关的同源蛋白。并研究了四型泌出系统的效应因子VirE2与植物中VIP1同源蛋白的互作机制。1.结合筛选防治小麦赤霉病和根腐病的生防细菌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在小麦生长的不同时期均可造成病害的发生。本研究通过对于小麦不同生境上的细菌进行分离,拟筛选得到同时能够对于禾谷镰孢菌造成的小麦赤霉病和小麦根茎腐病具有防治效果的生防菌株。获得共计966株小麦生境细菌,对它们分别进行了病原真菌拮抗活性检测、几丁质酶活性检测、纤维素酶活性检测、蛋白酶活性检测、β-1,3-葡聚糖酶活性检测和嗜铁素活性检测。选择了赋值结果中较好的37株有生防潜力的菌株进行温室防治小麦根茎腐病和田间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试验。最终得到了 8株对于小麦根腐病和3株对于小麦赤霉病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生防菌株,并成功验证了改进后的生防菌株赋值体系的可用性(温室防效和田间防效对于赋值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20和0.806)。同时,我们还发现蜡质芽胞杆菌AR156能够防治小麦赤霉病和小麦根茎腐病,防治效果达到42.63%和 45.22%。2.γ-PGA在枯草芽胞杆菌BsE1防治小麦根茎腐病中的功能研究本实验室在前期研究中得到一株枯草芽胞杆菌BsE1,其对于禾谷镰孢菌造成的小麦苗期根腐病具有高达62.14%的防治效果。本部分研究探究了 BsE1的γ-PGA的产生能力与其生防效果之间的关联性。发现在敲除了 PGA合成相关基因pgsB(PGA-synthase-CapB)后,BsE1失去了较强的PGA产出能力。同时,BsE1的pgsB基因缺失突变体在固体表面的游动性、在小麦根系的定殖能力及对于小麦根茎腐病的防治能力都明显下降。另外一方面,在敲除PGA代谢相关的两个基因pgdS和ggt之后,BsE1的PGA产量得到提高,其在固体表面的游动性、在小麦根系的定殖能力及对于小麦根茎腐病的防治能力则得到相应提高。对小麦上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及植物抗毒素(phytoalexin)相关基因进行实时定量荧光PCR(Realtime-PCR)检测发现:BsE1处理后能够在48小时内延缓小麦植株上ROS相关基因的表达,并提高小麦上植物抗毒素合成基因的表达,在基因水平上提升了小麦对于真菌侵染初期的承受与防御能力。3.细菌四型泌出系统效应因子VirE2与植物AtVIP1同源蛋白互作研究已有研究发现,细菌四型泌出系统(Type IV secretion system,T4SS)是细菌利用特殊的泌出机制将含有遗传物质的单链DNA(ssDNA)及相关蛋白向目的细胞中转运的一种特殊机制。本人在前期研究中发现生防芽胞杆菌AR156对于小麦真菌病害有着良好的防治效果,本部分研究在对于AR156的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分析之后发现,AR156中含有与四型泌出系统高度同源的毒性基因序列。已有研究发现四型泌出系统中的泌出蛋白VirE2能够通过与拟南芥中的VIP1蛋白互作,帮助其定位于植物细胞核并参与外源基因向植物细胞整合的过程。本研究发现AR156的VirE2同源蛋白(BcVirE2)同样能够与拟南芥VIP1蛋白互作,且BcVirE2被发现能够与小麦中的VIP1同源蛋白TaFD-like 2互作。为了更方便地研究VirE2-VIP1之间互作,本研究后期采用了关于细菌四型泌出系统研究较多的根癌农杆菌(A.tumefaciens)作为模式细菌。利用酵母双杂交和免疫共沉淀技术,本研究发现农杆菌的VirE2蛋白不仅仅与VIP1互作,同时还与VIP1所属的植物bZIP家族蛋白之间存在广泛的互作关系。通过对VirE2上与VIP1互作关键结构域内氨基酸进行点突变后,获得了不与VIP1互作的VirE2突变体。将此VirE2突变体回补至A.tumefaciens的VirE2缺失突变体后,发现并不影响A.tumefaciens与植物之间的互作表型。据此,本研究猜测:VirE2与植物上的VIP1同源蛋白之间的互作存在冗余性,植物上的多种bZIP家族蛋白能够补足VIP1在A.tumefaciens与植物互作过程中发挥的功能。
郭志芳[8](2017)在《华北地区菜豆高产栽培与管理技术》文中认为菜豆又名四季豆,以嫩荚和豆粒供食用,是优质的豆科蔬菜。文章介绍了菜豆的生物学特征、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徐千惠[9](2016)在《辽宁省蔬菜病毒病调查与鉴定》文中指出蔬菜病毒病是困扰蔬菜种植业的一大难题,无论是露地种植还是保护地栽培,病毒病都是制约蔬菜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病毒病的发生会造成蔬菜减产甚至绝收,严重影响了蔬菜的品质。目前,辽宁省蔬菜病毒病系统性研究仍不完善,对病毒病的常发种类、分布特点、发生趋势还尚不明确,对一些在市场上具有良好前景的新兴蔬菜病毒病研究存在空白,对一些可造成严重损失的重要病毒还应继续关注。鉴于以上方面,本文对辽宁省蔬菜常发病毒进行了普查,对可以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重要病毒和近年来的新兴蔬菜病毒病进行了鉴定以明确病毒种类,为日后蔬菜病毒病的防治提供借鉴作用。1.针对辽宁地区主要蔬菜病毒进行普查,明确了我省蔬菜病毒病的分布特点、危害情况和病毒种类。2015年,在辽宁省采集茄科(番茄、辣椒)、葫芦科(黄瓜)、豆科(菜豆)、锦葵科(黄秋葵)、伞形科(三叶芹)等常见蔬菜类、保健蔬菜类和山野菜类多个蔬菜品种。使用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 TM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 CMV)、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 PVY)、蚕豆萎蔫病毒(Broad bean wilt virus, BBWV)、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 TSWV)、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 CGMMV)的单克隆抗体,采用Dot-ELISA方法对常见蔬菜病毒病进行检测。在检测中,茄科样品主要检测TMV、CMV、PVY、BBWV、TSWV等病毒种类;豆科样品主要检测BBWV、TSWV等种类;葫芦科样品主要检测CMV、CGMMV等种类。常见蔬菜病毒病普查在辽宁省铁岭、锦州、新民、海城、凤城等五个地区22个乡镇共采集样品664份,包括常规蔬菜样品634份和重点调查的蔬菜样品30份。常规蔬菜共检测出117份阳性样品,检出率为18%。其中,TMV、CMV、PVY、BBWV、TSWV均有检出,平均检出率分别为11.2%、9%、2.8%、2.4%和0.9%,CGMMV在各地均未检出。从各科作物来看,茄科作物检出率较高为26.3%,葫芦科、豆科检出率分别为12.8%和13%。从各地区病毒发生情况来看,凤城地区蔬菜病毒种类较多,发生较重。此次调查中有12份样品被检测出有复合侵染的现象,占总检出率的1.9%,分别为TMV+CMV、TMV+BBWV、TMV+CMV+BBWV+TSWV的复合侵染。调查过程中,对曾为番茄产业带来毁灭性灾害的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 TYLCV)和在辽宁省有持续蔓延、扩增的趋势的辣椒轻斑驳病毒(Pepper mild mottle virus, PMMoV)进行重点调查;同时也针对保健类蔬菜黄秋葵和山野菜三叶芹上病毒病进行鉴定,以明确其病毒种类和变异情况,为日后该类蔬菜病毒病的研究及防治提供借鉴作用。2.针对辽宁地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进行分子鉴定,明确了TYLCV的发生情况。在辽宁省新民、海城、锦州、沈阳、铁岭、凤城、阜新等地采样,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TYLCV的检测。针对在海城采集到的TYLCV样品选用背靠背引物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扩增,经分离纯化、载体连接、序列测定后分析结果表明TYLCV海城分离物与山东TYLCV-SDCL (JQ038240.1)分离物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9.35%,基本无变异情况。在系统发育进化树中与其他国内、国外分离物同属一支可能拥有相同进化祖先。3.对在辽宁地区有加重趋势的PMMoV进行生物学、血清学、分子生物学鉴定。生物学检测中根据鉴别寄主反应症状:在心叶烟、三生烟、普通烟上产生枯斑,在苋色藜上产生褪绿斑点,初步判断为PMMoV侵染所致;经DAS-ELISA和RT-PCR检测,结果均为PMMoV;克隆获得PMMoV CP区域基因序列,通过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比对后表明辣椒PMMoV辽宁分离物与河北保定PMMoV-BD (HQ699079)同源性最高为99.79%,且在系统发育进化树上同属一支。4.对营养价值丰富、市场前景广阔的保健蔬菜黄秋葵和山野菜三叶芹病毒进行了生物学、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生物学结果表明黄秋葵、三叶芹上病毒在普通烟、苋色藜和千日红等指示植物上显症,根据症状初步判断为由TMV侵染所致。血清学检测结果表明三叶芹病样结果为阳性,从而进一步明确了病毒种类。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表明两者病样均为TMV侵染,通过克隆TMV部分基因序列,进行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比对发现黄秋葵TMV分离物与云南昆明(HE818410.1)TMV分离物同源性最高为100%,并且在系统发育树上同出一支;三叶芹TMV分离物与贵州(HE818450.1)和云南昆明(HE818410.1)的分离物同源性相同为99.84%,并且在进化树也属于同一分支。
白玲[10](2016)在《宁夏甲虫的物种多样性与生物地理》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基于对河北大学博物馆和宁夏农林科学院昆虫标本室等单位收藏的宁夏甲虫定名标本的翔实考察,结合作者及导师长期对宁夏甲虫考察和物种鉴定,并在充分总结专家工作基础上得以完成。物种编目采用Borchard et al.(2011)的鞘翅目分类体系;与世界动物地理的关系采用Holt et al.(2013)意见,与中国动物地理区的关系参考张荣组(2011)意见;研究区域自然状况参考张红(2013)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图册》数据。论文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包括宁夏自然概况、甲虫研究简史、研究材料与方法、甲虫物种多样性与区系、3大自然景观甲虫多样性比较、甲虫资源保护与利用6个方面;各论包括物种系统分类名录、文献引证信息、同异名目录、检视标本信息、寄主或捕食对象和地理分布,其中部分内容未呈现在论文中。研究取得如下初步成果:一、物种多样性1.种类构成研究总结宁夏甲虫2亚目13总科48科460属1019种(亚种),科学新发现2种,即圆点双刺甲Bioramix(Cardiobioramix)globipunctata Bai&Ren,2016和六盘山双刺甲Bioramix(Cardiobioramix)liupanshana Bai&Ren,2016,详细记载了各种的检视标本信息,文献引证、同异名,进一步总结了各种的分布地,并提供各种成虫形态图780张。2.属级以上分类阶元的组成格局在宁夏已知的甲虫种类中,多食亚目Polyphaga占13总科46科(95.83%)415属(90.22%)885种(86.85%);肉食亚目Adephaga占2科(4.17%)45属(9.78%)134种(13.15%)。10个重要科的种数之和超过甲虫总种数的81%,依次为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 44属(9.57%)157种(15.41%)、叶甲科Chrysomelidae 65属(14.13%)133种(13.05%)、步甲科Carabidae 38属(8.26%)122种(11.97%)、金龟科Scarabaeidae 42属(9.13%)107种(10.50%)、天牛科Cerambycidae 55属(11.96%)86种(8.44%)、象甲科Curculionidae 41属(8.91%)70种(6.87%)、瓢虫科Coccinelidae 28属(6.09%)57种(5.59%)、隐翅虫科Staphyinidae 20属(4.34%)50种(4.91%)、葬甲科Silphidae7属(1.52%)25种(2.45%)、芫菁科Meloidae 5属(1.09%)23种(2.26%)。460个属中,单种属256个(55.65%);寡种属144个(31.30%);多种属60个(13.05%)。1.宁夏甲虫的属级(含共有分布属)构成以古北界成分为主,占460属(100.00%)、古北界+中日界共有成分175属(38.04%)、古北界+东洋界+中日界共有成分122属(26.52%)、古北界+东洋界+中日界+撒阿界共有成分39属(8.48%),世界广布2属(0.43%),其他各界共有成分仅占26.47%。2.宁夏甲虫属的分布数量(含共有分布属)与中国各动物地理区的联系由近到远依次是:蒙新区411属(89.35%)、华北区361属(78.48%)、东北区290属(63.04%)、华中区286属(62.04%)、青藏区195属(42.39%)、西南区171属(37.17%)、华南区162属(35.22%)。表明宁夏甲虫区系与蒙新区关系最为密切,也与华北区、东北区和华中区有一定联系。三、宁夏甲虫的区域分布特点以属为单位分析了宁夏甲虫属级(含共有分布属)区域分布特点:荒漠半荒漠区280属(60.87%);六盘山区270属(58.70%);黄土高原区121属(26.30%);地方特有属26个(5.65%)。表明宁夏甲虫凸显蒙新区性质,也与华北区联系紧密,地方特有物种稀少。四、宁夏3大自然景观甲虫的物种多样性比较对宁夏贺兰山、六盘山和罗山3个重要自然景观已知甲虫的种类的数量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贺兰山、六盘山和罗山分别有甲虫30科211属355种(亚种)、35科243属482种(亚种)、30科182属287种(亚种);3区均无特有属存在,特有种所占比例非常小,分别占总种数的0.28%、1.87%、0.70%。贺兰山、六盘山和罗山甲虫的F指数、G指数和G-F指数依次为:F指数29.4920、32.9064和28.9752,G指数5.0281、5.1998和4.9669,G-F指数0.8296、0.8420和0.8286。贺兰山和罗山甲虫为中等不相似水平,六盘山分别与罗山、贺兰山甲虫为极不相似水平。五、宁夏甲虫资源保护利用将宁夏甲虫资源大致划分为清洁类(约10%)、授粉类(约20%)、食(饲)类(约15%)、药用类(约10%)、天敌类(约30%)、观赏类(约100%)、仓储类(约5%)和农林类(约20%),并提出了保护与利用建议。二、宁夏甲虫区系特点及与世界和中国各动物地理区的关系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虫害诱导植物防御反应 |
| 1.1 直接防御反应 |
| 1.2 间接防御反应 |
| 1.3 系统诱导防御反应 |
| 2 地下生物危害对地上害虫种群发生的影响 |
| 2.1 线虫 |
| 2.2 外生菌根真菌 |
| 2.3 植食性昆虫 |
| 3 新疆棉花害虫的演替变化 |
| 3.1 黄地老虎 |
| 3.2 棉铃虫 |
| 3.3 棉叶螨 |
| 3.4 蚜虫 |
| 4 新疆三种棉花叶螨的生物学特性及危害 |
| 4.1 截形叶螨 |
| 4.2 土耳其斯坦叶螨 |
| 4.3 敦煌叶螨 |
| 5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 第二章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截形叶螨适合度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1.3 数据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截形叶螨幼螨、若螨存活和发育历期的影响 |
| 2.2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截形叶螨成螨存活和寿命的影响 |
| 2.3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截形叶螨成螨繁殖力的影响 |
| 3 小结与讨论 |
| 第三章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土耳其斯坦叶螨适合度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1.3 数据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土耳其斯坦叶螨幼螨、若螨存活和发育历期的影响 |
| 2.2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土耳其斯坦叶螨成螨存活和寿命的影响 |
| 2.3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土耳其斯坦叶螨成螨繁殖力的影响 |
| 3 小结与讨论 |
| 第四章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敦煌叶螨适合度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1.3 数据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敦煌叶螨幼螨、若螨存活和发育历期的影响 |
| 2.2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敦煌叶螨成螨存活和寿命的影响 |
| 2.3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敦煌叶螨成螨繁殖力的影响 |
| 3 小结与讨论 |
| 第五章 黄地老虎取食对棉花营养物质和次生代谢物质含量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1.3 数据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黄地老虎取食为害对棉花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 2.2 黄地老虎取食为害对棉花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 2.3 黄地老虎取食为害对棉花叶片单宁含量的影响 |
| 2.4 黄地老虎取食为害对棉花叶片棉酚含量的影响 |
| 3 小结与讨论 |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 1 全文总结 |
| 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植物病毒的研究概况 |
| 1.2 植物病毒的鉴定方法 |
| 1.2.1 传统检测技术 |
| 1.2.2 高通量测序技术(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
| 1.3 三种常见园艺植物及病毒病害介绍 |
| 1.3.1 花生及花生病毒病 |
| 1.3.2 凤仙及凤仙病毒病 |
| 1.3.3 月季及月季病毒病 |
| 1.4 研究意义 |
| 1.5 立项依据 |
| 1.6 实验方案 |
| 第2章 侵染花生的病毒的分子鉴定与分析 |
| 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 2.1.1 实验材料 |
| 2.1.2 质粒载体及菌株 |
| 2.1.3 生化及分子生物学试剂 |
| 2.1.4 主要实验仪器 |
| 2.2 基于转录组测序结果设计引物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透射电镜观察 |
| 2.3.2 花生上病毒的RT-PCR检测 |
| 2.3.3 PCR产物纯化及回收 |
| 2.3.4 DNA分子克隆 |
| 2.3.5 重组质粒的提取及保存 |
| 2.3.6 序列分析 |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2.4.1 花生病叶样品的电镜观察结果 |
| 2.4.2 RT-PCR检测结果 |
| 2.4.3 序列分析 |
| 2.5 讨论 |
| 第3章 侵染凤仙的病毒的分子鉴定与分析 |
| 3.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 3.1.1 实验材料 |
| 3.1.2 质粒载体及菌株 |
| 3.1.3 生化及分子生物学试剂 |
| 3.1.4 主要实验仪器 |
| 3.2 基于转录组测序结果设计引物 |
| 3.3 实验方法 |
| 3.3.1 透射电镜观察 |
| 3.3.2 凤仙上病毒的RT-PCR检测 |
| 3.3.3 凤仙上病毒5’末端序列的扩增 |
| 3.3.4 PCR产物纯化及回收 |
| 3.3.5 DNA分子克隆 |
| 3.3.6 重组质粒的提取及保存 |
| 3.3.7 序列分析 |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3.4.1 凤仙病叶样品电镜观察结果 |
| 3.4.2 RT-PCR检测结果 |
| 3.4.3 序列分析 |
| 3.5 讨论 |
| 第4章 侵染月季的病毒的分子鉴定与分析 |
| 4.1 实验材料及菌株 |
| 4.1.1 实验材料 |
| 4.1.2 质粒载体及菌株 |
| 4.1.3 生化及分子生物学试剂 |
| 4.1.4 主要实验仪器 |
| 4.2 基于转录组测序结果设计引物 |
| 4.3 实验方法 |
| 4.3.1 月季上病毒的RT-PCR检测 |
| 4.3.2 月季上病毒5’末端序列的扩增 |
| 4.3.3 PCR产物纯化及回收 |
| 4.3.4 DNA分子克隆 |
| 4.3.5 重组质粒的提取及保存 |
| 4.3.6 序列分析 |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4.4.1 RT-PCR检测结果 |
| 4.4.2 序列分析 |
| 4.5 讨论 |
| 第5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A 生化及分子生物学试剂 |
| 附录 B 主要实验仪器 |
| 附录 C ITLV全基因组序列 |
| 附录 D YJ-RYMV-X7 全基因组序列 |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 2.1 炭疽菌属研究进展 |
| 2.1.1 炭疽菌属的概述 |
| 2.1.2 炭疽菌属的命名历史 |
| 2.1.3 炭疽菌属的分类 |
| 2.1.4 炭疽菌属与寄主关系 |
| 2.1.5 炭疽菌属的生活型与侵染 |
| 2.1.6 炭疽菌属的应用 |
| 2.1.7 炭疽菌属的小结 |
| 2.2 紫花苜蓿炭疽病研究进展 |
| 2.2.1 紫花苜蓿 |
| 2.2.2 紫花苜蓿炭疽病的病原 |
| 2.2.3 不同病原引起的症状 |
| 2.2.4 发生和危害 |
| 2.2.5 发生规律 |
| 2.2.6 防治 |
| 第三章 紫花苜蓿炭疽病的病害调查 |
| 3.1 前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调查地点信息 |
| 3.2.2 病害调查与标本采集 |
| 3.3 结果 |
| 3.3.1 病害种类概况 |
| 3.3.2 紫花苜蓿炭疽病的分布地区 |
| 3.3.3 紫花苜蓿炭疽病的田间症状 |
| 3.3.4 紫花苜蓿炭疽病的发生 |
| 3.4 讨论 |
| 第四章 紫花苜蓿炭疽病的病原研究 |
| 4.1 前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组织病症和病原物分离 |
| 4.2.2 病原物鉴定 |
| 4.2.3 病原物产孢方式研究 |
| 4.2.4 原病物生物学特性 |
| 4.2.5 其它病害病原的分离鉴定 |
| 4.3 结果 |
| 4.3.1 组织病症及病原物分离 |
| 4.3.2 炭疽属病原物鉴定 |
| 4.3.3 炭疽属病原产孢及产孢方式 |
| 4.3.4 炭疽属病原生物学特性 |
| 4.3.5 其它病害及病原 |
| 4.4 讨论 |
| 第五章 紫花苜蓿炭疽菌的致病性测定 |
| 5.1 前言 |
| 5.2 材料与方法 |
| 5.2.1 种子和土壤处理 |
| 5.2.2 供试菌株 |
| 5.2.3 孢子悬浮液的配置 |
| 5.2.4 种子致病性测定 |
| 5.2.5 幼苗致病性测定 |
| 5.2.6 植株致病性测定 |
| 5.2.7 再分离 |
| 5.2.8 数据统计 |
| 5.2.9 其它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
| 5.3 结果 |
| 5.3.1 种子致病性测定 |
| 5.3.2 幼苗致病性测定 |
| 5.3.3 植株致病性测定 |
| 5.3.4 其它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
| 5.4 讨论 |
| 第六章 炭疽病对紫花苜蓿品质的影响 |
| 6.1 前言 |
| 6.2 材料与方法 |
| 6.2.1 干重测定 |
| 6.2.2 常规营养成分测定 |
| 6.2.3 数据分析 |
| 6.3 结果 |
| 6.3.1 炭疽病对紫花苜蓿品质的影响 |
| 6.3.2 炭疽病发生与品质的相关性 |
| 6.4 讨论 |
| 第七章 结论性讨论 |
| 7.1 主要结论与讨论 |
| 7.2 创新点 |
| 7.3 后续工作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资助项目 |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获得奖励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综述 |
| 1.1 山核桃的研究现状 |
| 1.1.1 山核桃属的种类与分布 |
| 1.1.2 山核桃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
| 1.1.3 山核桃的应用价值 |
| 1.2 山核桃主要虫害调查概况 |
| 1.2.1 食叶害虫 |
| 1.2.2 枝干害虫 |
| 1.2.3 花蕾害虫 |
| 1.2.4 根部害虫 |
| 1.3 研究背景 |
| 2 研究的步骤与方法 |
| 2.1 山核桃害虫图文信息的收集 |
| 2.1.1 山核桃害虫标本采集 |
| 2.1.2 山核桃害虫图文信息的收集 |
| 2.1.3 山核桃害虫种类的鉴定与核实 |
| 2.2 构建山核桃主要害虫FSF数据库 |
| 2.2.1 确定山核桃主要害虫主题 |
| 2.2.2 确定山核桃主要害虫对象 |
| 2.3 确定山核桃主要害虫数据库构建的方法 |
| 2.4 山核桃主要害虫数据库的展示 |
| 2.5 山核桃主要害虫数据库的更新与维护 |
| 3 研究结果 |
| 3.1 山核桃主要害虫检索策略的确立 |
| 3.2 山核桃害虫多途径检索系统的使用简介 |
| 3.3 山核桃病虫害智能诊断系统网络平台及微信公众号展示 |
| 3.3.1 网络平台展示 |
| 3.3.2 微信公众号展示 |
| 4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一、山核桃主要害虫文字信息 |
| 二、山核桃已记录害虫图片 |
| 三、以山核桃为寄主新发现的害虫图片 |
| 四、山核桃上新发现的栖息昆虫图片 |
| 个人简介 |
| 致谢 |
|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
| (一) 研究对象 |
| (二) 研究内容 |
| 1. 基础背景调查。 |
| 2. 污染物监测分析。 |
| 3. 国内外标准比对。 |
| 4. 重点检测项目确定。 |
| (三) 研究方法 |
| 1. 信息的收集整理。 |
| 2. 确定监测项目。 |
| 3. 开展标准对比。 |
| 4. 确定检测方法。 |
| 二、豆类蔬菜的范围 |
| 三、豆类蔬菜主要病虫害及农药使用情况分析 |
| (一) 豆类蔬菜在农业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治情况 |
| (二) 我国豆类蔬菜农药登记情况 |
| (三) 我国规定的蔬菜生产中禁用农药情况 |
| 四、豆类蔬菜样品污染物抽检结果风险分析 |
| (一) 农药残留抽检情况 |
| (二) 污染物抽检情况 |
| 五、豆类蔬菜中污染物限量值对比分析 |
| (一) 豆类蔬菜农药残留限量的对比分析 |
| (二) 豆类蔬菜中污染物限量的对比分析 |
| 六、豆类蔬菜重点监控检测项目 |
| 1 香榧病虫害研究现状 |
| 1.1 香榧病害研究 |
| 1.2 香榧虫害研究 |
| 2 香榧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
| 2.1 香榧细菌性褐腐病 |
| 2.2 香榧苗木立枯病 |
| 2.3 香榧紫色根腐病 |
| 2.4 香榧疫病 |
| 2.5 绿藻 |
| 2.6 香榧白绢病 |
| 2.7 香榧茎腐病 |
| 2.8 香榧白化病 |
| 2.9 香榧枝条黄化 |
| 3 香榧主要虫害及其防治 |
| 3.1 冷杉大嘴瘿螨 |
| 3.2 蚧虫 |
| 3.3 白蚁 |
| 3.4 卷叶蛾 |
| 3.5 香榧硕丽盲蝽 |
| 4 存在问题与展望 |
| 4.1 存在问题 |
| 4.1.1 香榧瘿螨危害部位表述不一 |
| 4.1.2 香榧茎腐病研究有待深入 |
| 4.1.3 香榧立枯病、猝倒病、白绢病归类混乱 |
| 4.2 展望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上篇 文献综述 |
| 第一章 国内外禾谷镰孢菌造成小麦病害研究现状 |
| 1 镰孢菌造成的小麦病害概况 |
| 1.1 小麦赤霉病研究概况 |
| 1.2 小麦根茎腐病防治研究概况 |
| 2 植物真菌病害生物防治研究 |
| 2.1 生防细菌 |
| 2.2 生防真菌 |
| 2.3 生防放线菌 |
| 2.4 真菌病害生物防治机理 |
| 3 小麦真菌性病害的生物防治前景 |
| 第二章 芽胞杆菌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
| 1 芽胞杆菌生防机理 |
| 1.1 植物根系生长位点竞争 |
| 1.2 抗生作用 |
| 1.3 植物诱导抗病性 |
| 2 PGA在枯草芽胞杆菌B.SUBTILIS中的研究进展 |
| 2.1 PGA与生物膜 |
| 2.2 PGA与生物防治 |
| 3 芽胞杆菌生防制剂的未来 |
| 第三章 细菌四型泌出系统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
| 1 细菌泌出系统 |
| 1.1 细菌泌出系统简介 |
| 1.2 细菌四型泌出系统 |
| 2 细菌四型泌出系统的作用 |
| 2.1 基因的水平转移 |
| 2.2 T4SS介导的植物与微生物相互识别 |
| 3 细菌四型泌出系统与植物互作 |
| 3.1 细菌四型泌出系统的效应因子与植物蛋白 |
| 3.2 细菌四型泌出系统与生物防治 |
| 参考文献 |
| 下篇 研究内容 |
| 第一章 结合筛选防治由禾谷镰孢菌造成的小麦赤霉病和小麦根茎腐病的生防菌株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菌株、植物及培养条件 |
| 1.2 小麦生境细菌筛选 |
| 1.3 细菌拮抗活性鉴定 |
| 1.4 水解酶活性和嗜铁素活性测定 |
| 1.5 对小麦生境细菌进行生防潜力赋值评估 |
| 1.6 ARDRA酶切图谱和BOX-PCR指纹图谱分析 |
| 1.7 温室防效试验 |
| 1.8 田间防效试验 |
| 2 结果 |
| 2.1 小麦生境细菌分离与筛选 |
| 2.2 小麦生境细菌的ARDRA酶切图谱和BOX-PCR指纹图谱分析 |
| 2.3 温室防治禾谷镰孢菌造成的小麦根茎腐病 |
| 2.4 田间防治禾谷镰孢菌造成的小麦赤霉病 |
| 2.5 蜡质芽胞杆菌AR156对于禾谷镰孢菌造成小麦病害的生防效果检测 |
| 2.6 禾谷镰孢菌造成的两种小麦病害防治效果与菌株赋值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 3 结论与讨论 |
| 第二章 多聚谷氨酸在枯草芽胞杆菌BSE1防治小麦根茎腐病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菌株及培养条件 |
| 1.2 枯草芽胞杆菌BsE1突变体的构建及回补分析 |
| 1.3 枯草芽胞杆菌游动性分析 |
| 1.4 对病原真菌体外拮抗能力测定 |
| 1.5 细菌在小麦根系定殖能力检测 |
| 1.6 枯草芽胞杆菌γ-PGA的提取和分析 |
| 1.7 温室防效试验 |
| 1.8 小麦组织总RNA提取和Real-time PCR分析 |
| 1.9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2 结果 |
| 2.1 枯草芽胞杆菌BsE1对禾谷镰孢菌造成的小麦根茎腐病具有防治效果 |
| 2.2 pgsB基因调控枯草芽胞杆菌BsE1的游动性和γ-PGA产量 |
| 2.3 γ-PGA产生能力削弱突变体在小麦根系定殖能力下降 |
| 2.4 γ-PGA的合成参与了BsE1对小麦根茎腐病的生物防治 |
| 2.5 BsE1引起小麦上ROS与抗菌素相关基因表达发生变化过程与γ-PGA相关 |
| 3 结论与讨论 |
| 第三章 细菌四型泌出系统效应因子VIRE2与拟南芥VIP1同源蛋白互作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菌株及培养条件 |
| 1.2 植物材料及培养条件 |
| 1.3 蛋白序列分析 |
| 1.4 质粒构建和蛋白突变体构建 |
| 1.5 酵母双杂交 |
| 1.6 免疫共沉淀 |
| 1.7 农杆菌注射和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
| 1.8 在植物上瞬时表达和稳定表达目标蛋白 |
| 2 结果 |
| 2.1 蜡质芽胞杆菌AR156基因组中含有一系列编码T4SS毒性蛋白同源基因 |
| 2.2 拟南芥VIP1在不同植物中的同源蛋白 |
| 2.3 蜡质芽胞杆菌AR156编码的VirE2与bZIP家族蛋白互作分析 |
| 2.4 来源于不同菌株的VirE2蛋白能够与拟南芥VIP1蛋白及其同源蛋白互作 |
| 2.5 拟南芥VIP1同源蛋白的转录因子活性分析及亚细胞定位 |
| 2.6 C58 VirE2蛋白与拟南芥VIP1蛋白互作关键结构域分析 |
| 3 结论与讨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专利申请 |
| 致谢 |
| 1 生物学特性 |
| 1.1 菜豆的特征、特性 |
| 1.1.1 根 |
| 1.1.2 茎 |
| 1.1.3 叶 |
| 1.1.4 花 |
| 1.1.5 果实 |
| 1.2 菜豆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
| 1.2.1 温度 |
| 1.2.2 光照 |
| 1.2.3 湿度 |
| 1.2.4 土壤 |
| 1.2.5 气体 |
| 2 栽培技术 |
| 2.1 播期的选择 |
| 2.2 品种的选择 |
| 2.3 种子处理 |
| 2.3.1 晒种、选种 |
| 2.3.2 浸种和药剂处理种子 |
| 2.4 整地、播种 |
| 2.4.1 播前准备 |
| 2.4.2 直播或移栽 |
| 2.5 管理 |
| 2.5.1 发芽期管理 |
| 2.5.2 幼苗期管理 |
| 2.5.3 甩蔓期管理 |
| 3 菜豆落花落荚及其防治措施 |
| 4 留种 |
| 5 病虫害防治 |
| 5.1 豆荚螟 |
| 5.2 根腐病 |
| 5.3 炭疽病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蔬菜病毒病研究进展 |
| 1.1 茄科蔬菜病毒病研究概况 |
| 1.1.1 番茄 |
| 1.1.2 辣椒 |
| 1.2 葫芦科蔬菜病毒病研究概况 |
| 1.2.1 黄瓜 |
| 1.2.2 南瓜 |
| 1.3 豆科蔬菜病毒病研究概况 |
| 1.3.1 菜豆 |
| 1.3.2 蚕豆 |
| 1.4 锦葵科蔬菜病毒病研究概况 |
| 1.4.1 黄秋葵 |
| 1.5 伞形科病毒病研究概况 |
| 1.5.1 三叶芹 |
| 1.6 小结 |
| 第二章 辽宁蔬菜病毒病调查鉴定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试剂 |
| 2.1.2 调查对象 |
| 2.1.3 调查地点 |
| 2.1.4 检测方法 |
| 2.2 样品信息 |
| 2.2.1 样品采集时间、种类及地理信息 |
| 2.2.2 样品数量 |
| 2.3 结果与讨论 |
| 2.3.1 番茄病毒病检测情况 |
| 2.3.2 辣椒病毒病检测情况 |
| 2.3.3 菜豆病毒病检测情况 |
| 2.3.4 黄瓜病毒病检测情况 |
| 2.3.5 辽宁省蔬菜病毒病发生、分布和危害情况 |
| 第三章 部分蔬菜病毒分离物鉴定及序列分析 |
| 3.1 材料 |
| 3.1.1 毒源 |
| 3.1.2 菌株和试剂 |
| 3.1.3 仪器 |
| 3.2 方法 |
| 3.2.1 植物总DNA的提取 |
| 3.2.2 植物总RNA的提取 |
| 3.2.3 反转录 |
| 3.2.4 引物设计与合成 |
| 3.2.5 DNA及RNA的检测 |
| 3.2.6 PCR扩增 |
| 3.2.7 扩增TYLCV DNA-A分子全长 |
| 3.2.8 分子克隆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番茄TYLCV结果与分析 |
| 3.3.2 辣椒PMMoV结果与分析 |
| 3.3.3 黄秋葵TMV结果与分析 |
| 3.3.4 三叶芹TMV结果与分析 |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 4.1 辽宁省蔬菜病毒病调查 |
| 4.2 番茄TYLCV的分离物 |
| 4.3 辣椒PMMoV的分离物 |
| 4.4 黄秋葵TMV的分离物 |
| 4.5 三叶芹TMV的分离物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Abstract 总论 |
| 1. 宁夏自然概况 |
| 1.1 宁夏自然条件 |
| 1.2 宁夏生物资源状况 |
| 2. 宁夏甲虫研究简史及课题的提出 |
| 2.1 国外研究进展 |
| 2.2 国内研究进展 |
| 2.3 研究课题的提出 |
| 3. 研究材料与方法 |
| 3.1 研究材料 |
| 3.1.1 标本来源 |
| 3.1.2 文献来源 |
| 3.2 研究方法 |
| 3.2.1 分类记述 |
| 3.2.2 物种地理分布分析 |
| 3.2.3 3 大自然景观甲虫组成分析 |
| 3.2.4 图像采集 |
| 4. 宁夏甲虫物种多样性与区系组成格局 |
| 4.1 物种多样性 |
| 4.1.1 属级以上阶元组成特点 |
| 4.1.2 属级组成特点 |
| 4.2 区系组成特点 |
| 4.2.1 宁夏甲虫与世界动物地理区的关系 |
| 4.2.2 宁夏甲虫与中国动物地理区的关系 |
| 4.2.3 宁夏甲虫的区域分布特点 |
| 5. 宁夏主要自然景观甲虫物种多样性比较 |
| 5.1 3 大自然景观甲虫主要类群及数量 |
| 5.2 3 大自然景观的甲虫G-F指数 |
| 5.3 3 大自然景观的甲虫相似性系数 |
| 6. 宁夏甲虫资源及其保护利用 |
| 6.1 宁夏甲虫资源 |
| 6.1.1 清洁类 |
| 6.1.2 授粉类 |
| 6.1.3 食(饲)类 |
| 6.1.4 药用类 |
| 6.1.5 天敌类 |
| 6.1.6 观赏类 |
| 6.1.7 仓储类 |
| 6.1.8 农林类 |
| 6.2 宁夏甲虫资源保护与利用 |
| 6.2.1 保护与利用现状 |
| 6.2.2 保护与利用建议 各论 |
| 鞘翅目Coleoptera |
| 肉食亚目Adephaga |
| (1) 步甲科Carabidae Latreille, 1802 |
| (2) 龙虱科Dytiscidae Leach, 1815 |
| 多食亚目Polyphaga |
| 牙甲总科Hydrophiloidea Latreille, 1802 |
| (3) 牙甲科Hydrophilidae Latreille, 1802 |
| (4) 长阎甲科Synteliidae Lewis, 1882 |
| (5) 阎甲科Histeridae Gyllenhal, 1808 |
| 隐翅虫总科Staphylinoidea Latreille, 1802 |
| (6) 球蕈甲科Leiodidae Fleming, 1821 |
| (7) 觅葬甲科Agyrtidae Thomson, 1859 |
| (8) 葬甲科Silphidae Latreille, 1806 |
| (9) 隐翅虫科Staphylinidae Latreille, 1802 |
| 金龟总科Scarabaeoidea Latreille, 1802 |
| (10) 粪金龟科Geotrupidae Latreille, 1802 |
| (11) 皮金龟科Trogidae Mac Leay, 1819 |
| (12) 锹甲科Lucanidae Latreille, 1804 |
| (13) 红金龟科Ochodaeidae Mulsant & Rey, 1871 |
| (14) 金龟科Scarabaeidae Latreille, 1802 |
| 花甲总科Dascilloidea Guérin-Méneville, 1843 (1834) |
| (15) 花甲科Dascillidae Guérin-Méneville, 1843 (1834) |
| 吉丁总科Buprestoidea Leach, 1815 |
| (16) 吉丁科Buprestidae Leach, 1815 |
| 丸甲总科Byrrhoidea Latreille, 1804 |
| (17) 泥甲科Dryopidae Billberg, 1820 (1817) |
| 叩甲总科Elateroidea Leach, 1815 |
| (18) 叩甲科Elateridae Leach, 1815 |
| (19) 红萤科Lycidae Laporte, 1836 |
| (20) 花萤科Cantharidae Imhoff, 1856 (1815) |
| 长蠹总科Bostrichoidea Latreille, 1802 |
| (21) 皮蠹科Dermestidae Latreille, 1804 |
| (22) 长蠹科Bostrichidae Latreille, 1802 |
| (23) 蛛甲科Ptinidae Latreille, 1802 |
| 郭公甲总科Cleroidea Latreille, 1802 |
| (24) 谷盗科Trogossitidae Latreille, 1802 |
| (25) 郭公虫科Cleridae Latreille, 1802 |
| (26) 拟花萤科Melyridae Leach, 1815 |
| 扁甲总科Cucujoidea Latreille, 1802 |
| (27) 球棒甲科Monotomidae Laporte, 1840 |
| (28) 隐食甲科Cryptophaginae Kirby, 1826 |
| (29) 锯谷盗科Silvanidae Kirby, 1837 |
| (30) 扁甲科Cucujidae Latreille, 1802 |
| (31) 露尾甲科Nitidulidae Latreille, 1802 |
| (32) 瓢虫科Coccinellidae Latreille, 1807 |
| (33) 薪甲科Latridiidae Erichson, 1842 |
| 拟步甲总科Tenebrionoidea Latreille, 1802 |
| (34) 小蕈甲科Mycetophagidae Leach, 1815 |
| (35) 花蚤科Mordellidae Latreille, 1802 |
| (36) 幽甲科Zopheridae Solier, 1834 |
| (37) 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 Latreille, 1802 |
| (38) 拟天牛科Oedemeridae Latreille, 1810 |
| (39) 芫菁科Meloidae Gyllenhal, 1810 |
| (40) 蚁形甲科Anthicidae Latreille, 1819 |
| 叶甲总科Chrysomeloidea Latreille, 1802 |
| (41) 暗天牛科Vesperidae |
| (42) 天牛科Cerambycidae Latreille, 1802 |
| (43) 距甲科Megalopodidae Latreille, 1802 |
| (44) 叶甲科Chrysomelidae Latreille, 1802 |
| 象甲总科Curculionoidea Latreille, 1802 |
| (45) 卷叶象科Attelabidae Billberg, 1820 |
| (46) 椰象甲科Dryophthoridae Sch?nherr, 1825 |
| (47) 三锥象科Brentidae Billberg, 1820 |
| (48) 象甲科Curculionidae Latreille, 1802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和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