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贤[1](2020)在《清末湖南新式学生群体研究》文中认为清末新式学生群体是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第一批学生群体,也是五四新学生乃至当代学生的雏形。近代对中国影响较深的人才,究其源头,大都是由清末新式学生成长起来的。本文以湖南新式学生为切入点,从近代区域学生史、教育史的角度,对清末湖南新式学生群体的产生背景、发展概况、与社会变革的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清末湖南新式学生群体是在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新式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诞生的,他们主要是一批接受了新式教育的省内学堂学生与留日学生。与沿海省份相比,湖南新式学生群体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的速度是相对较快的,在民国建立前已形成一个举足轻重的人才群体。此外,该群体在湖南省内的分布是广泛而不均匀的,他们更注重军事、实业、师范等实用性专业的学习。面对中国内忧外患的形势,他们逐渐凝聚成一个整体,在民国建立前后走向社会,推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在政治方面,他们通过参与反帝爱国运动以及辛亥革命来维护国家主权、推动晚清政治变迁;在经济方面,他们怀抱实业救国的理想,维护民族经济利权,提出了一系列近代化的经济思想,并在学成后为中国创办了大量工商企业;在教育方面,他们揭露新式学堂存在的陈规陋习,通过学习成长为一代教育家群体,提出了近代化的教育思想,并身体力行地创办了许多新式学校。总的来说,该群体诞生于民族危难之际,并在强烈的爱国思想指引下,将自己先进的思想转化为实际行动,充分发挥出学生群体在吸收文明进而服务社会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秦文平[2](2019)在《段祺瑞政府与民初社会发展研究(1916-1918) ——以经济、教育为中心》文中提出段祺瑞政府是民初执政时间较长的中央政府,其治国理政方略对民初社会的发展影响极大。政府执政时间自1916年6月29日段祺瑞受命组阁到1918年10月10日段祺瑞辞职,存续两年四个月。中间虽短暂辞职,但终能再掌权柄。在政府运行期间,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以稳定中央政权。学界对段祺瑞政府的研究多集中于“府院之争”、“参加一战”、“皖系独裁”等具体的政治军事事件上,而未将段政府置于民初社会的整体环境中予以系统考察。本文拟以现代化理论为指导,通过对段祺瑞政府成立的背景以及这届政府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施政措施及其效果进行分析,以窥探段政府与民初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评价其施政得失,从而全面、客观地认识这届政府。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课题的选题缘起及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主要分析段祺瑞政府成立的背景。本章先分析洪宪帝制覆灭后中国南北纷繁复杂的政治局势,然后叙述段棋瑞受各方推戴组织政府的概况。第三部分介绍段祺瑞政府的政治举措。首先,清除帝制势力。针对帝制残余,政府坚决打击洪宪帝制祸首、反对张勋复辟。其次,加强中央集权。政府推出改造国会和武力统一两大举措以加强中央政府权威。第四部分论述段祺瑞政府的经济政策。段政府组成后,财政总长陈锦涛即提出整顿经济的两点方针:一、恢复原状。二、整理财政。此后,借第一次世界大战创造的有利时机,在财政金融、工商业、农业等方面出台一系列经济政策,这些政策有力地推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对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了重要的、积极的作用。第五部分探讨段祺瑞政府的教育政策。段祺瑞政府承袭民初壬子癸丑学制,并加以完善,在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民初中国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六部分为结语。对段政府与民初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分析,以综合、客观地评价政府的治国理政举措。本文通过梳理段祺瑞政府成立的背景及其治国理政举措,认为段政府治国理政的举措是符合民初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的,其效果也是可圈可点的。民初中国社会新旧并存、矛盾兼与,亟待革新。段政府顺应时代要求,积极维护共和国体、加强中央权威,推进农工商建设、发展教育事业,为民初社会的发展尽心尽力,推进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但由于中央权威羸弱、内部官僚腐败、各省督军抵制,因而这些政策的执行范围和力度是有限的,最终因派系纷争,政府下台,改革落下帷幕,这也是政府始料未及的。
王国梁[3](2019)在《贵州士绅的形成、发展和转型研究(1413-1911年)》文中指出本文以1413-1911年的贵州士绅为研究对象。用长时段的宏观视野梳理贵州士绅的形成和发展脉络,同时以微观叙事的方法重点讨论清末政治变局中贵州士绅的转型。明代建省以后,贵州逐渐从“异域”转变为“旧疆”,在“内地化”的过程中,伴随着儒学教育的发展和科举制的推行,贵州的士绅群体得以初步形成。清代前期,贵州士绅进一步发展,他们兴办学校,参与地方文化事业,关注地方慈善,虽然清廷限制士绅的权力,但在参与地方事务的过程中,贵州的士绅群体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咸同起义之后,伴随着地方秩序的失控,士绅逐渐将权力渗入军事领域。但整体而言,清末之前贵州的士绅群体始终与皇权保持一致,并利用其居于官民之间的特殊地位,兴学育才,促使儒家文化逐渐成为贵州的主流文化,在这一进程中,贵州士绅的权力也逐渐扩大。清末科举制废除之后,贵州士绅失去了向上流动的桥梁,沉积于地域社会,开始近代转型,成为地方精英。士绅在转型的同时开始分化,部分士绅在留学日本后加入同盟会,成为贵州革命的先驱,但更多的士绅则选择推动地方自治运动,以谘议局为主战场,同贵州地方官相抗衡,最终在辛亥革命中实现贵州地方自治。革命之前,贵州谘议局、自治学社、宪政预备会等各种政治力量已经达成妥协,形成合力。这些政治势力都以士绅群体为依托,由传统士绅转变而来。因此,贵州辛亥革命是士绅权力发展到极致后水到渠成的结果。相较于江南、长江中下游、华南等地域士绅研究的成就斐然,很少有学者关注贵州高原上的士绅。同时,以长时段的宏观视野和微观叙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贵州士绅,能进一步拓展士绅研究的宽度和广度。不同于立足“宪政派”和“革命派”对立模式的贵州近代史研究,本文以长时段的宏观研究为基础,将视野聚焦于清末贵州的政局,从士绅转型的角度分析清末贵州政局的变化和贵州辛亥革命,为贵州近代史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林子峰[4](2019)在《李大钊宪政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李大钊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革命家,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他对政治法律方面的研究十分深入,同时注重政治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自己的思想。李大钊的民主宪政思想不仅体现了先进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愿望,更反映了其对政治、法律现代化的深入认识。李大钊宪政思想的提出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其主要内容包括民主、联邦、政党三个方面。李大钊首先将民主与宪政相结合,将宪政思想统一于社会主义民主中。其次,李大钊从联邦制的宪法渊源、国家统一与地方自主、联邦制与民主的联系等角度阐述了联邦宪政的观念,并提出了从资本主义联邦制转向社会主义联邦制的伟大设想。最后,李大钊在宪政的体系中不断思考和建构政党制,其对政党的认识经历了从北洋政府的政党到国民党再到共产党的发展过程。李大钊宪政思想的渊源主要来自“民彝”思想、调和观、以及包含马克思主义在内的西方民主宪政思想。李大钊的宪政思想对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宪政、早期联邦制方针以及党的领导等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影响,甚至对我们今天的法治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汤浩[5](2018)在《咸同湘军与湖湘理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湘军集团与理学文化有着深层次的互动关系。咸同湘军兴起,不仅是宏济艰难的现实选择,更是儒学内部结构运动的结果,是理学自救的产物。湘军是一支以文化立军,有着自身政治目标和文化理想的理学之军。湘系理学经世派受内忧外患的深重刺激,开启“以实动名”的崛起之路,自下而上地打破有清以来二百余年理学内敛时期之沉寂,比较成功地将学术思想转化为政治军事组织能力,开启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政治—文化自强运动。咸同湘军以理学作为节制之道,培植政治和文化的双重权威结构,体现出独特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特色。湘军以理学为宗,结合圣王理想和豪侠气象,形成“兵儒合流”“以礼治军”“明耻教战”的军事管理理论。湘军将理学思想全面运用到军事实践指导中去,以精微之意行威厉之事,其儒兵思想中的儒学向度,使之成为军事活动中活用理学的典范。湘军中曾较普遍树立了以身殉国、克己廉介的价值观。湘军不同支脉中,理学浸淫最深的王錱老湘营战斗力最强最持久,在勇营制度下由地方军逐渐取代国防军,特别是在国势陵夷中注重“隐图自强”,力破“不勤远略”的儒学政治传统。湘军以理学原则为指导,对政治军事制度进行改创,并在事功领域广泛运用,其“以实动名”的创化改制,涵盖了吏治文法、军制财政、文教制度等多个方面。同时这种创制也具有实用性、渐进性、适应性、局部性特点,缺乏整体上、根本性的制度改革,具有明显“过渡性”的特征。湘军集团作为湖湘理学的发舒,对晚清理学产生过政治与学术方面的多重影响,包括:对理学学术走向,对理学乃至儒学学术思想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对理学学术思想的发挥与修正,对理学信仰和主流地位强有力的扞卫等。可以说,湘军集团体立用行、务本开源的“通儒”经济,极大地丰富扩充了儒学的践履范畴,实现了为儒学的“正名”,在更广阔的社会格局和宏观文化视野上深刻影响着晚清理学发展的轨迹。湘军一定程度改变了宋明儒学柔弱函胡之弊,焕发了理学价值,形成了激越高亢的审美情趣。咸同湘军立足于建立“学”“道”“政”的良性互动关系,助推形成的政治新秩序成为晚清政局转捩的重要枢纽;湘军集团致力于隐图自强,在对外战争中挽回了军事颓势,挽救保存了中国疆域的主体部分,为中国的逆势复兴奠定了基本的领土格局,同时也将儒学社会价值在封建社会晚期最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湘军人物匡济时艰的精神,自励殉道的操守、任事敢为的勇气、坚毅不拔的意志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必将与民族文化中的进步基因融为一体,感召后人。
肖建东[6](2018)在《汤化龙宪政思想及其实践研究》文中认为近代中国宪政道路的选择及其演变,历经了从预备仿行立宪、君主立宪到共和宪政的全面展开等重要历史阶段,这个过程波澜曲折,最终归于失败,留下了及其深刻的经验与教训。本文从近代中国宪政道路的选择及其演变的角度对汤化龙一生的宪政思想与宪政实践进行系统考察,总结其丰富的宪政经验,尤其是借鉴他失败的深刻教训,为当代中国依宪治国、依法治国服务,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都非常深远。在汤化龙早年时期,正值清末新政和预备仿行立宪时期,家庭、旧学、仕途与国家危难、维新思潮的综合作用促使他留学日本,深受日本君主立宪的影响,撰写了《议会论》,系统阐述了君主立宪思想,成为坚定的君主立宪派骨干。汤化龙在清末预备立宪运动中回国,他利用担任湖北咨议局议长的身份,在湖北乃至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君主立宪运动,并在保路运动和国会请愿运动中冲锋陷阵,非常激进,却在绝望中收场。在清末国会请愿运动中绝望的汤化龙恰逢武昌首义爆发,毅然转向共和革命,积极参与组织武昌首义和推动辛亥革命向全国发展,在制定军政府条例与共同制定《鄂州约法》中成就斐然,为民国初年的共和宪政做了非常重要的铺垫。在民国初年,汤化龙全力投身于全新的共和宪政事业,醉心于政党政治与议会政治,先后担任共和建设讨论会会长与民主党、进步党、研究系的党魁,同时还先后担任北京临时参议院的副议长和民初第一届国会两次常会的众议院议长,全面创建了“国家重心力”理论与“调和论”宪政思想,在创建共和宪政与运行共和宪政方面努力奋斗。在保卫共和宪政方面,汤化龙始终冲在前面,他领导进步党参与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并取得胜利,还率领研究系骨干帮助段祺瑞粉碎了张勋复辟,两次参与再造共和宪政。依据“国家重心力”理论,他把创建共和宪政的希望先后寄托在袁世凯和段棋瑞身上,但袁世凯不走共和宪政正轨,段祺瑞政府却抛弃了汤化龙,而他的“调和论”理论与实践也遭到了南北各方势力的反对,最终陷于“四面楚歌”的地步,最后被国民党人暗杀。本文的结论:在近代中国宪政道路的选择及其演变中,汤化龙适应各时期宪政的需要,先后依据君主立宪思想、“国家重心力”与“调和论”的共和宪政思想,积极促进各时期的宪政建设,是政党政治与议会政治的激进派与骨干力量,其积极进取的精神与积累的各种宪政经验都可为后人做借鉴。他始终热衷于西式宪政的形式,对中国的国情虽有一定的认识和关注,但这种关注严重不够,导致西式宪政因不合乎国情而不断流产,他本人也为社会多方面所不容而陷入“四面楚歌”境地,最终惨遭暗杀,教训极其深刻。
周接兵[7](2015)在《探索与抉择:中西文化冲突视域下的近代湘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文明的进程总是伴随着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前进的。人类文明发展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文化体系,越是具备兼收并蓄的文化特质,越是具有文化整合的能力,它的生命力和文化创新能力就越是强大。在这其中,与异质文化的接触与冲突是首当其冲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文化整合的基础,文化整合创新是文化冲突的必然结果。近代湘学,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一支文化流派,正是在中西文化冲突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成长和发展起来的。近代湘学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湘学经世致用的思想特质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特质,另一方面也能在西方文明冲击之下的近代化的历史大潮中,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接受西方文化的洗礼,与时俱进地探索和抉择救国救民的道路。与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相伴随,近代湘学大致经历了理学经世——洋务——维新变法——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文化——新民主主义等几个发展阶段。在这几个阶段中始终伴随着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以及湘学人物对中西文化的探索和抉择。鸦片战争之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领域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包括湘学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西学的冲击之下面临着被切断乃至被连根拔起的危机。面对这“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从魏源、曾国藩到青年毛泽东、蔡和森等数代近代湖湘仁人志士奋然而起,一方面固守推崇义理、经世致用的湘学传统,正视现实,埋头苦干,另一方面,以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积极吸收西学先进的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在鸦片战争前后,他们高举今文经学和程朱理学的大旗,批判空疏无实的宋学和繁琐无用的汉学;顶住西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全面冲击,开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应对策略,顺利推动了湘学的近代转型。在洋务运动时期,他们一方面与太平天国殊死军事斗争、政治斗争和文化斗争,誓死扞卫传统文化;另一方面着手兴办洋务,提出了颇具卓识的洋务思想,与顽固保守派进行了激烈的思想论战,从根本上突破了“夷夏之防”和“中体西用”的主流文化观,开维新变法之先声。在维新变法时期,以谭嗣同、唐才常为代表的湖南维新志士力行变法,与守旧派论战,吹响了向封建专制制度进攻的号角,提出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要求。与此同时,个别保守的湖南士绅也展开了疯狂的翼教活动,在政治上与思想上对变法进行破坏和扼杀。维新变法失败后,唐才常领导了自立军起义,尽管失败了,但却是中国由维新向革命转变的历史转折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湘学人物有的协助清廷力行新政,有的主张革命,有的主张君主立宪,在积极探索救亡图存的历史潮流中,在批判君主立宪和揭露清廷预备立宪假面具的思想交锋中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加速了腐朽的满清政府的灭亡。辛亥革命成功后,革命果实很快被国贼袁世凯窃取,他的封建专制野心日益膨胀,开始运用阴谋权术一步步滑向洪宪帝制的深渊,新生共和制度面临生死考验。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湘学人物杨度秉承其一贯坚持的真正的君主立宪精神,极力促成洪宪帝制,试图通过君主立宪实现中国的稳定、发展和繁荣;另一方面,以、宋教仁、蔡锷、黄兴等为代表的湘学人物对袁世凯始终存有戒心,在袁世凯走向封建帝制的过程中与之进行了不屈不饶的斗争,并在洪宪帝制的高潮时刻毅然发动了护国战争,一举粉碎了袁世凯的帝制春梦,为扞卫民主共和立下了汗马功劳。洪宪帝制败后,中国陷入了漫长的军阀混战时期,共和制度成为军阀们装点门面的空招牌和任意打扮的小姑娘,一场超越政治制度变革,旨在国民文化和心理革命的新文化运动由此兴起。在时势的推动下,湖南很快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镇。在湖南人民的努力下,各种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文化的进步社团、进步报刊纷纷涌现,同时也掀起了一场关于社会改造的大讨论,一时之间,湖南新文化运动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与此同时,以易白沙、李石岑、章士钊、杨昌济为代表的湘学人物在古今中西之间遨游、批判、抉择,进行了颇具特色的文化探索。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建立在对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双重批判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传入湖南,深刻的影响了以青年毛泽东、蔡和森、李达等为代表的湘学人物,他们在时势的影响之下,艰辛探索,博采众长,最终找到并信仰了马克思主义。并在与种种非马克思主义的论战中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凝聚在他们身上的湘学也由此实现了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历史性转型,并在此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继续发挥作用,为毛泽东思想的孕育、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和文化贡献。综上可见,近代湘学在抵御列强入侵、挽救民族危亡、追求国家独立自强的近代历史进程中,谱写了一曲筚路蓝缕,艰辛探索、去粗取精,果敢抉择的国家命运交响曲。近代湘学在中西文化冲突的洗礼之下,不仅改造、升华了自身,也以近代政治、军事、文化的主流形态,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我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为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
吴光荣[8](2014)在《政党政治践行者蔡锷将军的爱国主张与情操》文中指出蔡锷是一位有着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政治家。在他看来,政党政治是国家的出路,政党也应以国家的根本利益为先。他积极参与政党实践,组建共和统一党,试图从政党政治入手矫正民国初年混乱的政治局面和社会形势。
王斌[9](2014)在《蔡锷将军的“政党主义”及其历史实践》文中研究表明蔡锷是一位有着强烈爱国主义思想又注重实干的政治家,他认为政党应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他积极参与政党实践,组建共和统一党,试图从理清政党政治的方式入手,以矫正民国初年权力体制的反常局面。
王瑞卿[10](2012)在《蔡锷法律思想研究》文中提出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宝庆(今邵阳)人,是中国近代着名的爱国主义者、军事家和政治家。蔡锷在世虽然只有短短的34年,但却经历了极不平凡的一生。他早年考入湖南时务学堂,深受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影响,后赴日留学,学习军事,归国后在广西、云南等省督练新军。蔡锷一生影响最大的当属在云南发动重九起义,响应辛亥革命,以及之后领导的反袁护国战争。面对当时的内忧外患,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蔡锷一直在积极探索救国图强的道路。蔡锷不仅有扎实的国学功底,而且赴日后广泛涉猎西学,在中西文化共同的哺育下,再加上丰富的军事及政治实践经验,蔡锷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救国救民思想。后来学者们研究较多的是他的政治和军事思想,其实蔡锷在法律方面也有过深入的钻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蔡锷不仅在宪政方面,而且在国际法和军事法制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与纯理论家不同的是蔡锷留学归国后便长期重兵在握,甚至在响应辛亥革命后,不到三十岁便被推举为云南省军政府都督,1913年10月奉调入京,担任过参议院参议、全国经界局督办等职。因此蔡锷的法律思想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无论其宪政思想、国际公法思想,还是军事法制思想都是从当时的实际出发,以济时艰为研究目的。虽然蔡锷的法律思想囿于当时军阀混战的时局并不能完全得以实现,但其中却不乏闪光之处,有些思想甚至在今天也不乏借鉴意义。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 1.2.1 关于新式学生群体 |
| 1.2.2 关于清末湖南新式学生群体的两大类型 |
| 1.3 研究现状 |
| 1.3.1 对清末新式学生群体的整体研究 |
| 1.3.2 对清末新式学生群体的区域研究 |
| 1.3.3 对清末湖南新式学生的个案研究 |
| 1.4 研究主要内容及方法 |
| 1.5 创新与不足 |
| 第二章 清末湖南新式学生群体的形成背景及发展概况 |
| 2.1 清末湖南新式学生群体的形成背景 |
| 2.1.1 民族危机加深与湖南士风民气的转变 |
| 2.1.2 清末湖南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
| 2.1.3 清末湖南新式教育的兴起 |
| 2.2 清末湖南新式学生群体的发展概况 |
| 2.2.1 学堂学生起步晚、逐年增长 |
| 2.2.2 留日学生走在全国前列 |
| 2.2.3 地域分布广泛而不均衡 |
| 2.2.4 学生所学专业有所偏重 |
| 第三章 清末湖南新式学生群体与政治变迁 |
| 3.1 参与反帝爱国运动 |
| 3.2 辛亥革命的生力军 |
| 第四章 清末湖南新式学生群体与经济发展 |
| 4.1 争取经济利权 |
| 4.2 推动经济思想的近代化 |
| 4.3 践行实业救国 |
| 第五章 清末湖南新式学生群体与新式教育 |
| 5.1 传播新式教育思想 |
| 5.2 抵制新式学堂的腐败陋习 |
| 5.3 担任新式学堂教师、创办新式学校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 二、研究现状 |
| (一) 编刊史料 |
| (二) 研究成果 |
| 三、研究方法 |
| 四、创新与不足 |
| 第一章 段祺瑞组织中央政府的背景 |
| 第一节 洪宪帝制覆灭后的中国政局 |
| 一、袁世凯退位与否引发的争论 |
| 二、新旧《约法》之争 |
| 第二节 段祺瑞受命组阁 |
| 一、组阁概况 |
| 二、组阁原因分析 |
| 小结 |
| 第二章 段祺瑞政府的政治举措 |
| 第一节 惩办洪宪帝制祸首 |
| 第二节 反对张勋复辟 |
| 第三节 改造国会 |
| 第四节 武力统一 |
| 小结 |
| 第三章 段祺瑞政府的经济政策 |
| 第一节 财政金融政策 |
| 第二节 工商政策 |
| 第三节 农业政策 |
| 小结 |
| 第四章 段祺瑞政府的教育政策 |
| 第一节 修订“壬子癸丑学制” |
| 第二节 发展普通教育的政策 |
| 一、小学教育 |
| 二、中学教育 |
| 三、普通高等教育 |
| 第三节 重视师范教育的政策 |
| 第四节 推广实业教育的政策 |
| 小结 |
| 结语—段政府与民初社会发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缘起 |
| 二、学术回顾 |
| 三、概念界定 |
| 四、研究思路 |
| 第一章 明代贵州士绅群体的形成 |
| 第一节 贵州士绅的数量统计 |
| 第二节 贵州士绅群体形成的政治背景 |
| 第三节 贵州士绅群体形成的文化动因 |
| 第四节 贵州士绅群体形成的经济基础 |
| 第二章 清代前期贵州士绅的发展 |
| 第一节 清代前期贵州地方社会的发展 |
| 第二节 清代前期的贵州士绅与地方教育 |
| 第三节 清代前期的贵州士绅和地方公益 |
| 第三章 清末贵州士绅转型的社会背景 |
| 第一节 咸同时期贵州士绅权力的扩张 |
| 第二节 清末贵州社会环境的变化 |
| 第三节 科举制的废除 |
| 第四章 士绅与清末贵州的新式教育 |
| 第一节 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背景 |
| 第二节 贵州新式教育的萌芽 |
| 第三节 清末贵州新式教育的发展 |
| 第四节 科举废除后士绅与贵州的新式教育 |
| 第五章 清末贵州士绅的转型 |
| 第一节 清末贵州士绅的观念转变与数量统计 |
| 第二节 “留日之风,进化之机”——士绅问学路径的转变 |
| 第三节 “倡学收材杰”——由士绅到学绅 |
| 第四节 “圣门货殖亦称贤”——由士绅到绅商 |
| 第五节 “英雄时事岂相违”——由士绅到地方政治精英 |
| 第六章 从“议绅”到“议员”——清末贵州士绅和地方自治 |
| 第一节 清末立宪和地方自治的背景 |
| 第二节 士绅与贵州谘议局 |
| 第三节 议事会——地方自治的探索 |
| 第七章 “公党之个人”——清末贵州政党中的士绅 |
| 第一节 清末立宪和自治背景下的贵州政党 |
| 第二节 贵州士绅和自治学社 |
| 第三节 贵州士绅和宪政预备会 |
| 结论 |
| 一、士绅研究视野下的贵州辛亥革命 |
| 二、贵州士绅和云南、湖南士绅的比较 |
| 三、贵州士绅的特点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 1.2 研究综述 |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研究方法 |
| 第2章 李大钊宪政思想的产生背景 |
| 2.1 社会背景 |
| 2.2 个人生平与其宪政思想的形成 |
| 2.2.1 李大钊早年宪政实践 |
| 2.2.2 李大钊在“十月革命”后的宪政实践 |
| 第3章 李大钊宪政思想基本内容 |
| 3.1 民主是宪政的政治基石 |
| 3.1.1 将民主概括为“平民主义” |
| 3.1.2 将民主与宪政相统一于民主宪政 |
| 3.1.3 实施宪政能够保障民主 |
| 3.1.4 宪法是民主宪政的法律保障 |
| 3.1.5 社会主义民主是宪政思想和社会主义的结合 |
| 3.1.6 国民是宪政的依靠力量 |
| 3.2 联邦是宪政的国家结构 |
| 3.2.1 联邦宪政理论的前提是李大钊中央地方权力分配观念的转变 |
| 3.2.2 联邦制的宪政能够平衡中央地方权力关系 |
| 3.3 政党是宪政的实施力量 |
| 3.3.1 旧时代政党是实现宪政的阻碍 |
| 3.3.2 “中心势力”政党是实现宪政的政治保障 |
| 3.3.3 李大钊宪政思想体现在建立新型政党的理论与实践 |
| 第4章 李大钊宪政思想的主要渊源 |
| 4.1 植根于传统又批判传统的民彝思想 |
| 4.1.1 在传统文化中提炼民彝,在民主宪政中界定民彝 |
| 4.1.2 民彝观与宪政思想的结合点是意志自由 |
| 4.1.3 对文化传统和政治传统的批判 |
| 4.1.4 宪政下国民的思想是以民彝为基础的“理之力” |
| 4.2 从文化到政治的调和观 |
| 4.2.1 调和的中西文化作用于政法领域 |
| 4.2.2 宪政中对抗的调和 |
| 4.2.3 民主宪政下的调和与“伪调和”相区别 |
| 4.3 西方民主宪政思想 |
| 4.3.1 来自于西方思想家的民主宪政思想 |
| 4.3.2 对西方宪政实践的总结 |
| 第5章 李大钊宪政思想的历史影响 |
| 5.1 民主宪政法治方面 |
| 5.1.1 确立宪法至上观念 |
| 5.1.2 对新民主主义宪政的影响 |
| 5.1.3 人民意志和国家法律 |
| 5.2 中共联邦制方略与民族区域自治方面 |
| 5.2.1 中共二大提出在民族地区实行联邦制 |
| 5.2.2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治国方略 |
| 5.2.3 民族区域自治对联邦制的借鉴 |
| 5.3 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方面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文献综述 |
| 二、 选题背景与意义 |
| 三、 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
| 第1章 湖湘理学发展与晚清湘系集团的兴起 |
| 1.1 湖湘理学的传播和在清代的发展 |
| 1.2 晚清湘系理学经世集团的集结 |
| 第2章 湘军早期军事实践及建军思想 |
| 2.1 湘军早期军事实践活动 |
| 2.2 湘军与团练勇营 |
| 2.3 湘军建军思想初析 |
| 2.4 湘军早期建军思想与《纪效新书》《练兵实纪》 |
| 第3章 湘军:淬砺理学精神的新军 |
| 3.1 理学自救的产物 |
| 3.2 湘军理学经世思想来源的几个侧面 |
| 3.3 凝士以礼:理学导向下的湘军“节制”机制分析 |
| 第4章 以精微之意行威厉之事:理学导向下独特的湘军军事思想 |
| 4.1 儒学的转向:兵儒合流的豪侠气象 |
| 4.2 明耻教战:湘军建军治军思想的核心 |
| 4.3 湘军“兵争”思想中的儒学向度 |
| 4.4 湘军对传统兵学的继承与扬弃 |
| 第5章 湘军军系与理学 |
| 5.1 湘军军系文化表征 |
| 5.2 湘军军系文化中的“气节观” |
| 5.3 湘军发展重心转移及后期湘军军事实践 |
| 5.4 湘军军事实践中对理学的疏离 |
| 第6章 湘军创制与理学 |
| 6.1 湘军集团的理学经世思维 |
| 6.2 湘军的主要经世实践:创制 |
| 6.3 湘军创制评析 |
| 第7章 湘淮军集团的同源异流:一个理学文化视角的比较 |
| 7.1 湘淮军理学文化背景的异同 |
| 7.2 湘淮军集团价值文化取向差异 |
| 7.3 湘淮军集团不同的历史际遇 |
| 第8章 湘军集团对咸同理学的影响 |
| 8.1 湘军集团对于晚清理学融合发展的影响 |
| 8.2 湘军经世文化对理学思想的扩充和完善 |
| 8.3 湘军人物对理学学术思想的发挥与修正 |
| 8.4 重建以理学为核心的儒学人文信仰 |
| 第9章 湘军理学经世的历史地位 |
| 9.1 晚清理学复兴是儒学自身运动的结果 |
| 9.2 湘军崛起成为晚清政治格局转捩的重要枢纽 |
| 9.3 湘军集团与晚清“国运”相终始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章 汤化龙君主立宪思想的酝酿与形成 |
| 第一节 早年维新改良思想的出现 |
| 一、楚文化对汤化龙的深刻影响 |
| 二、洋务运动和维新思潮的启蒙 |
| 三、早期维新改良思想的形成 |
| 第二节 留学日本与君主立宪思想的形成 |
| 一、自请留学日本学习宪政 |
| 二、力图仿效日本维新宪政思想 |
| 三、倡导君主立宪制度 |
| 四、君主立宪思想的形成 |
| 第二章 君主立宪的实践活动 |
| 第一节 参与筹办湖北咨议局 |
| 一、湖北咨议局的创设与斗争 |
| 二、积极参与湖北咨议局的筹办 |
| 三、湖北咨议局的选举与成立 |
| 第二节 主导并重组湖北咨议局 |
| 一、力争湖北咨议局的地位与作用 |
| 二、湖北咨议局议员素质与能力参差不齐 |
| 三、递补为湖北咨议局议长 |
| 四、大力培植君主立宪思想 |
| 第三节 在咨议局常年会中推动湖北宪政实践 |
| 一、实际主持湖北咨议局第一次常年会 |
| 二、正式主持湖北咨议局第二次常年会 |
| 三、在湖北咨议局议政活动的回顾与评价 |
| 第四节 积极参与湖北拒债保路运动 |
| 一、拒债保路风潮的缘起 |
| 二、积极投身于湖北拒债保路运动 |
| 三、对拒债保路方案的部分修改 |
| 第五节 国会请愿运动的激进派 |
| 一、汤化龙与三次国会请愿运动 |
| 二、汤化龙与反对“皇族内阁”运动 |
| 三、反皇族内阁的失败与对清廷的绝望 |
| 第六节 君主立宪宪政活动的回顾与评价 |
| 第三章 转向共和:汤化龙积极参与武昌首义 |
| 第一节 积极参与武昌首义并扩大革命成果 |
| 一、积极参与武昌首义 |
| 二、成为武昌首义骨干人物 |
| 三、维稳并全面扩大革命成果 |
| 第二节 倡导并积极向全国推动辛亥革命 |
| 一、发出麻痹清政府的电报 |
| 二、发动全国各地响应武昌首义 |
| 三、发出照会和主张让各国驻汉领事中立 |
| 四、策反清廷海军 |
| 第三节 创制《鄂军政府组织条例》和《鄂州约法》 |
| 一、创制《鄂军政府组织条例》 |
| 二、革命党人对《鄂军政府组织条例》的修正 |
| 三、与宋教仁共同草拟《鄂州约法》 |
| 第四节 为维护辛亥革命的大局面委曲求全 |
| 一、维护湖北军政府的权威 |
| 二、秘密出走上海 |
| 三、回避武汉革命党人的攻击 |
| 第四章 汤化龙共和宪政实践及其思想的全面展开 |
| 第一节 组织大政党的努力与效果 |
| 一、政党之预备:共和建设讨论会 |
| 二、做民主党的决策者 |
| 三、进步党的组建 |
| 四、政党政治活动的回顾与评价 |
| 第二节 汤化龙在民初国会中的表现与斗争 |
| 一、汤化龙与北京临时参议院 |
| 二、汤化龙与众议院第一期常会 |
| 三、在众议院处理善后大借款问题 |
| 四、制定宪法和选举大总统问题 |
| 五、熊梁内阁即“第一流人才内阁”的出现 |
| 六、全力反对“二次革命” |
| 七、极力阻止解散北京临时参议院 |
| 第三节 汤化龙与袁世凯在民初宪政道路上的合作与决裂 |
| 一、权当教育总长,反击读经与复古逆流 |
| 二、为挽救共和宪政,汤化龙脱离袁世凯阵营 |
| 三、激烈反袁,积极鼓动与广泛策反 |
| 第四节 汤化龙共和宪政思想的全面展示 |
| 一、积极倡导并恢复民初临时约法和民初国会 |
| 二、不党宣言与研究系的组建 |
| 三、关于“国家重心力”与“调和论”的宪政思想 |
| 第五节 恢复民初国会后汤化龙的宪政活动 |
| 一、国会恢复后排斥汤化龙的风波 |
| 二、在府院之争中拥护段祺瑞内阁 |
| 三、在国会竭力维护段祺瑞内阁 |
| 四、国会制宪问题 |
| 五、国会有关对德绝交与宣战问题的讨论 |
| 六、汤化龙对国会的绝望与决裂 |
| 第五章 汤化龙共和宪政思想与实践的曲折和失败 |
| 第一节 张勋复辟前后汤化龙宪政活动走向 |
| 一、与国会决裂后仍然主张共和国体 |
| 二、反对张勋复辟并协助段祺瑞讨逆 |
| 三、汤化龙拒绝恢复旧国会,组建临时参议院 |
| 第二节 汤化龙共和宪政实践的最终失败 |
| 一、汤梁内阁“贤人政治”的出现 |
| 二、与段祺瑞皖系的矛盾全面爆发 |
| 三、组建临时参议院与筹办新国会的失败 |
| 四、“四面楚歌”与悲惨结局 |
| 结束语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本课题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 1.2 文献综述和研究现状 |
| 1.3 研究的难点、重点 |
| 1.4 章节内容简介 |
| 1.5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
| 1.6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
| 第二章 文化冲突与湘学的近代转型 |
| 2.1 旧瓶新酒:批判与变革 |
| 2.1.1 通经致用:魏源的今文经学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建构 |
| 2.1.2 守道济时:理学经世派的理学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建构 |
| 2.1.3 实事实功:理学经世派的实学对社会弊病的批判与变革 |
| 2.2 师夷长技:调适与转换 |
| 2.2.1 “开眼看世界”及其带来的文化冲击 |
| 2.2.2 湘学的近代转型 |
| 第三章 洋务运动中的湘学与中西文化 |
| 3.1 扞卫斯文:湘军集团与太平天国之间的文化冲突 |
| 3.1.1 太平天国对儒家文化和封建专制的破坏 |
| 3.1.2 湘军集团扞卫儒家文化的努力 |
| 3.2 自强求富:湘学人物在洋务运动中对西方的学习 |
| 3.2.1 兴办洋务 |
| 3.2.2 洋务思想 |
| 3.3 夷夏之辨:湘学人物对西学的态度及与顽固派之论战 |
| 3.3.1 同文馆之议 |
| 3.3.2 海防之议 |
| 3.4 鹤立鸡群:湘学对“夷夏之防”和“中体西用”的突破 |
| 3.4.1 湘学对“夷夏之防”的突破 |
| 3.4.2 湘学对“中体西用”的突破 |
| 第四章 维新变法时期的湘学与中西文化 |
| 4.1 风起云涌:湖南的改良新风及对西方的学习 |
| 4.1.1 改良新风 |
| 4.1.2 学习西方 |
| 4.2 冲决网罗:谭嗣同、唐才常向封建制度宣战及其对民主自由的追求 |
| 4.2.1 谭嗣同的批判和建构 |
| 4.2.2 唐才常的批判和建构 |
| 4.3 是非成败:守旧士绅的翼教与维新运动的转向 |
| 4.3.1 守旧士绅对维新运动的攻击 |
| 4.3.2 由维新走向革命的历史转折 |
| 第五章 民主革命中的湘学与中西文化 |
| 5.1 挽救危亡: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形势下的湘学 |
| 5.1.1 东南互保、江楚三折与新政 |
| 5.1.2 癸卯学制与教育革新 |
| 5.1.3 几个“主义” |
| 5.2 走向共和:革命与立宪之间的历史抉择 |
| 5.2.1 革命与立宪之争中的湘学 |
| 5.2.2 湘学人物与预备立宪 |
| 5.2.3 湘学人物与排满革命 |
| 5.3 扞卫共和:民国初年君宪与共和之间的再度较量 |
| 5.3.1 杨度与洪宪帝制 |
| 5.3.2 湘学人物反对封建帝制的斗争 |
| 第六章 走向新民主主义的湘学与中西文化 |
| 6.1 异彩纷呈:新文化运动在湖南 |
| 6.1.1 湖南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
| 6.1.2 社团潮音 |
| 6.1.3 改良,还是改造?——社会改造大讨论 |
| 6.2 古今中西:湘学人物对新旧文化的批判与抉择 |
| 6.2.1 心平气和论古今——易白沙 |
| 6.2.2 他山借石攻玉鸣——李石岑 |
| 6.2.3 中西调和两相宜——章士钊 |
| 6.2.4 栽木柱天伴清风——杨昌济 |
| 6.3 见龙在田:湘学走向新民主主义的历史转折 |
| 6.3.1 马克思主义在湖南 |
| 6.3.2 毛蔡风神——毛泽东、蔡和森走向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历程 |
| 6.3.3 马克思主义大论战与湘学的新民主主义转型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 后记 |
| 一、蒙馆受教启民主, 留学日本勇护国 |
| 二、禁党之痛不可复, 政党组织为国利 |
| 三、致电友人商良策, 军人入党需谨慎 |
| 一、蔡锷生平及其爱国主义观的转变历程 |
| 1. 新思想对蔡锷的影响。 |
| 2. 蔡锷爱国主义政党思想的形成。 |
| 二、蔡锷对政党作用的认识及其政党政治观 |
| 1. 对政党作用的认识,提出“培养为先”的思想。 |
| 2. 主张实行“政党政治”。 |
| 三、蔡锷的政党组织观及其组建共和统一党的实践 |
| 1.“多则扰事”的政党组织观。 |
| 2. 坚持军人的“不党主义”。 |
| 3. 组建共和统一党的实践。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 1.2 研究现状及不足 |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 第2章 蔡锷生平简介 |
| 第3章 蔡锷的宪政思想 |
| 3.1 对国体之设想 |
| 3.2 关于制宪的若干主张 |
| 3.2.1 关于制宪权 |
| 3.2.2 制宪应从国情出发 |
| 3.2.3 建设强有力政府 |
| 3.2.4 加强大总统权力 |
| 3.2.5 国名中不应包含“民”字 |
| 3.2.6 关于国家领土的表述应采用概括性语言 |
| 3.3 蔡锷在云南的宪政实践 |
| 第4章 蔡锷的国际公法思想 |
| 4.1 晚清国际公法在中国的传播 |
| 4.2 蔡锷的国际公法思想 |
| 4.2.1 蔡锷国际公法思想之渊源 |
| 4.2.2 蔡锷与《国际公法志》 |
| 第5章 蔡锷军事法思想 |
| 5.1 首倡义务兵役制 |
| 5.2 改革军事领导制 |
| 5.3 建立正规军队编制 |
| 5.4 主张实行军区制 |
| 5.5 严明军队纪律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