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中国儿童弱视、斜视和立体视敏锐度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中国儿童的弱视、斜视与立体视锐度(论文文献综述)

倪连红,李丽兰,缪羽,刘慧茹[1](2021)在《肢体语言沟通配合正向暗示在斜弱视患儿训练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肢体语言沟通配合正向暗示在斜弱视患儿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1日~9月1日收治的斜弱视患儿312例(425只眼)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57例(213只眼)和对照组155例(212只眼)。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肢体语言沟通配合正向暗示。比较两组护理效果、训练依从性及视力纠正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临床依从性高于干预前、对照组干预后(P<0.05,P<0.01);干预后,两组视力、立体视锐度优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患儿P100潜伏期、P100振幅均优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儿童斜弱视训练中实施肢体语言沟通配合正向暗示护理模式,可提高患儿的训练依从性,促进患视力恢复。

何海龙,郭雅楠,付晶[2](2021)在《屈光性弱视患儿视力和双眼视觉屈光矫正效果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屈光参差性弱视和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视力和双眼视觉屈光矫正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就诊且未经屈光参差性弱视和屈光不正性弱视治疗的患儿156例(312只眼)进行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其中,男性70例(140只眼),女性86例(172只眼);年龄3~12岁,平均年龄(5.7±1.6)岁。依据双眼屈光参差和屈光不正的性质不同,将患儿分为屈光参差组和屈光不正组。矫正前,检查所有患儿的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行睫状肌麻痹下检影验光。所有患儿根据年龄和屈光状态予以处方配镜,屈光矫正3个月后,再检查患儿的BCVA并再行睫状肌麻痹下检影验光、远近立体视及视感知觉检查。年龄、等效球镜、BCVA、立体视锐度、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及静态立体视等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采用■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同一患儿的不同眼别和屈光矫正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时采用中位数和上下四分位数描述,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性别、远立体视及动态立体视等计量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屈光参差组112例(224只眼),屈光不正组44例(88只眼)。两组患儿性别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8,P>0.05)。两组患儿平均年龄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8,P<0.05)。屈光参差组患儿弱视眼行屈光矫正前后的BCVA分别为(0.42±0.23)和(0.29±0.16);屈光不正组分别为(0.49±0.18)和(0.33±0.15)。屈光矫正3个月后两组患儿的BCVA较矫正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4,-7.50;P<0.05)。远视、散光及远视合并散光等不同类型屈光参差性弱视屈光矫正后患儿的BCVA分别为(0.28±0.16)、(0.23±0.13)及(0.37±0.17);屈光不正组分别为(0.37±0.14)、(0.27±0.12)及(0.39±0.19)。两组不同亚型屈光矫正前后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5,-4.02,-6.48,-4.62,-6.08,-2.91;P<0.05)。屈光参差性弱视和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行屈光矫正后获得远立体视(+)者分别有33例和21例,分别占29.46%和47.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P<0.05)。屈光参差组患儿近立体视(立体视锐度、交叉视差及非交叉视差)、静态立体视及知觉眼位(眼位大-水平、眼位大-垂直、眼位小-水平及眼位小-垂直)分别为(2.38±0.57)″、(3.45±0.41)″、(3.44±0.40)″、(2.56±0.34)″、(47.10±43.17)像素、(23.39±20.23)像素、(45.24±36.08)像素及(25.30±20.60)像素。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患儿在近立体视方面表现更好,而屈光不正性弱视组患儿的远立体视和视感知觉表现更优。经t检验,两组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0,-2.72,-2.69,-2.87,-2.66,-2.13,-3.26,-2.02;P<0.05)。屈光参差组患儿动态立体视未通过者、低通过者及高通过者分别为51例、29例及32例,分别占45.54%、25.89%及28.57%。经卡方检验,两组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43,P>0.05)。结论短期屈光矫正对儿童屈光性弱视的治疗有效。屈光不正性弱视和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患儿矫正后远近立体视改变不同,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在近立体视方面表现更好,而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的远立体视和视感知觉表现更优。视感知觉检查用于临床中,可以更全面地评价双眼视觉功能。

徐小雨,申涛,颜建华,孙涛,哈靓,王忠浩,李秀红[3](2020)在《学龄期外斜视儿童视空间记忆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学龄期外斜视儿童的视空间短时和工作记忆特征,为制定相关临床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法,于2017—2019年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斜视弱视专科预约斜视矫正手术的患者中招募45名8~12岁外斜视学龄儿童和45名正常儿童,采用"方块敲击试验(tapping test)"评估儿童视空间短时记忆和视空间工作记忆。结果外斜视组与对照组儿童视空间短时记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64±1.69)(8.00±1.66),t=-1.00,P=0.32];视空间工作记忆得分外斜视组儿童低于对照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98±1.23)(6.80±1.53),t=-2.81,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在倒序敲击试验中,近立体视越好,得分越高(B=0.78,95%CI=0.23~1.33,P=0.01),恒定性外斜视儿童的得分高于间歇性外斜视(B=1.25,95%CI=0.16~2.34,P=0.03)。结论学龄期外斜视儿童视空间工作记忆受损,外斜视儿童的视空间工作记忆受近立体视和斜视恒定性的影响。

黄素侦[4](2020)在《多焦软镜对屈光参差性近视儿童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观察多焦软镜对屈光参差性近视儿童双眼视功能的影响。2.观察多焦软镜控制青少年儿童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前瞻性纳入60例3~12岁屈光参差性近视儿童,观察组(30例)予配戴多焦软镜,对照组(30例)予配戴框架镜,观测治疗前、治疗3个月、6个月、1年的同时视,融合功能,远立体视,近立体视的变化;观测两组患者戴镜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视力、屈光度、眼轴的变化;观察配戴多焦软镜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患者中央角膜厚度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变化,记录随访期间患者角膜和结膜的并发症。结果:同时视:观察组治疗3个月、6个月、1年后同时视较治疗前提升(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2.融合功能:观察组治疗3个月、6个月、1年后融合功能较治疗前提升(P<0.05),组内两两比较明显无差异性(P>0.05),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性(P<0.05)。3.近立体视:观察组治疗3个月、1年近立体视提升比对照组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3个月、6个月、1年近立体视较治疗前提升(P<0.05),组内两两比较,治疗1年近立体视较3个月和6个月前提升(P<0.05)。4.远立体视:观察组治疗3个月、6个月、1年远立体视提升比对照组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3个月、6个月、1年远立体视提升较治疗前好(P<0.05),组内两两比较,治疗6个月、1年远立体视提升较3个月前好(P<0.05)。5.戴镜治疗前后远、近立体视获得率的变化:治疗3个月时远近立体视获得率未见明显差异,治疗6个月及1年时远立体视的获得率比近立体视高。6.治疗1年后影响立体视恢复相关因素分析:(1)观察组戴镜治疗后1年后,3~7岁组近立体视获得率较8~12岁组高,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患儿的远立体视、近立体视恢复与性别无相关性(P>0.05)。(3)屈光参差程度为1.00~2.50D组的远立体视和近立体视获得率均较2.51~5.375D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视力:治疗1年后,观察组视力较对照组明显提升(P<0.05)。8.眼轴及屈光度:治疗1年后,观察组眼轴、近视度数无明显增长(P>0.05),对照组眼轴、近视度数有轻度增长(P<0.05),这1年里对照组眼轴、近视度数增长量较观察组大(P<0.05)。9.随访期间未出现严重的角膜、结膜并发症,戴镜满1年角膜的平均中央角膜厚度和角膜内皮细胞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1.相对于框架眼镜,多焦软镜更能有效的促进屈光参差性近视青少年儿童双眼视功能的恢复;在治疗过程中远立体视恢复较近立体快,患儿年龄越小,近立体视恢复越好,立体视的恢复快慢与屈光参差程度成反比。2.相对于框架镜,多焦软镜更能有效的减缓眼轴、屈光度的增长速度,短期内配戴多焦软镜有效控制近视的进展。3.短期内配戴多焦软镜未出现严重的角膜和结膜并发症,对角膜的中央厚度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影响小,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姜婷婷,胡越[5](2020)在《儿童视觉诱发电位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视觉诱发电位技术由单纯的方格条栅图形逐渐发生成高分辨静态、动态立体图形刺激,是儿科视力主要检测方法。本文就针对双眼视觉发育关键期实施分析,并探讨儿童视觉诱发电位当前状况与进程,从而为儿童视觉功能提供一点参考价值。

王锦义,冯雪亮[6](2019)在《双眼视觉发育与视感知觉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双眼视觉是评价患者视觉质量的重要指标,帮助患者重建双眼视觉是提高视觉质量的有效方式。视觉发育"关键期"在9岁之前,视觉经验的异常会损害视皮层神经元的功能,从而导致双眼视功能破坏。视感知觉训练采用行为视觉训练法、脱抑制治疗、同视机训练等方法对于提高斜弱视患者的对比敏感度、立体视锐度等方面安全、有效。特别是基于感知觉学习治疗双眼视觉功能障碍,已广泛应用于双眼视觉的康复训练中。(国际眼科纵览,2019, 43:239-244)

李玉琢[7](2019)在《虚拟遮盖训练治疗屈光参差及屈光不正性弱视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及目的:弱视是影响儿童单眼或双眼视力及双眼视功能发育的常见眼部疾病之一,弱视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我国儿童眼病防治的重要工作。针对传统遮盖方法治疗弱视可能存在的缺陷,应用脑视觉训练——虚拟遮盖训练对屈光参差及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进行治疗,从而探讨虚拟遮盖训练在屈光参差及屈光不正性弱视治疗中的作用及临床使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2017年6月-2019年2月在烟台毓璜顶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确诊为屈光参差性弱视及屈光不正性弱视(统称为屈光相关性弱视)患者185例。排除存在眼部器质性病变,无法配合常规弱视治疗的患者,排除出生胎龄小于8个月的早产患者,排除合并其他全身系统性疾病、生长发育较同龄儿童迟缓的患者。其中试验组93例,122眼,年龄4-11岁,平均5.81±1.74岁,男性41例,女性52例,弱视眼平均屈光度+5.54±2.03D,对照组92例,134眼,年龄4-11岁,平均6.08±1.89岁,男性45例,女性47例,弱视眼平均屈光度+5.74±2.32D,轻度弱视70眼,中度弱视59眼,重度弱视5眼。两组患者治疗前年龄、性别、弱视程度、弱视类型等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方法:对所有入组患者常规散瞳验光,确定屈光度,至少戴镜1.5月以上,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进行虚拟遮盖训练,每天分别进行2次虚拟遮盖训练,每次20分钟,2次至少间隔2个小时,训练时在光学矫正的基础上佩戴偏振3D眼镜,并根据屏幕提示完成相应训练任务,不再对优势眼进行额外遮盖。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遮盖治疗,要求患者佩戴合适屈光矫正眼镜,主要按照3岁采用3:1,4-5岁5:1,6-8岁6:1遮盖,8岁以上全天遮盖的治疗方式,对于双眼弱视患儿,根据年龄和弱视程度采取交替遮盖方法,并根据复查结果随时调整遮盖治疗方案,针对配合度较好的患者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采取遮盖方式,但必须确保轻中度弱视患者每天至少严格遮盖优势眼2小时,重度弱视患者每天至少遮盖优势眼6小时。分别随访观察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弱视眼远视力及双眼近立体视的变化情况。结果:经过1-3个月,平均64.16±25.68天治疗,试验组患者远视力较治疗前0.55±0.18提高至0.75±0.19,治疗前后远视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远视力较治疗前0.53±0.21提高至0.71±0.21,治疗前后远视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虚拟遮盖训练治疗总有效率为70%,传统遮盖治疗总有效率为64%,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54,P=0.283>0.05),两组不同程度弱视患者治疗前后总有效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近立体治疗后均值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997,P=0.001<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近立体视均值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χ2=4.195,P=0.241>0.05),试验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前近立体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χ2=4.540,P=0.209>0.05),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848,P=0.013<0.05)。试验组小于等于7岁患者治疗后远视力提高,总有效率72%,近立体视水平较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753,P=0.003<0.05),对照组小于等于7岁患者治疗后视力提高,总有效率67%,近立体视水平较前无明显统计学意义(χ2=3.780,P=0.286>0.05),两组小于等于7岁患者治疗前后总有效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试验组大于7对患者治疗后视力提高,总有效率60%,近立体视水平较前无明显统计学意义(χ2=3.921,P=0.270>0.05),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提高,总有效率50%,近立体视水平较前无明显统计学意义(χ2=2.540,P=0.468>0.05),两组大于7岁患者治疗前后总有效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虚拟遮盖训练和传统遮盖治疗均可以提高屈光参差及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弱视眼的远视力;虚拟遮盖训练对提高屈光参差及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双眼近立体视功能效果明显;此外,虚拟遮盖训练每天40分钟训练时间相对传统遮盖治疗所需遮盖时间短。

王锦义[8](2019)在《不同立体视觉检查方法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中的应用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第一代颜氏随机点立体图、第三代颜氏随机点立体图、同视机画片和远距离随机点立体图机进行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立体视觉检查的差异。方法:分别使用第一代颜氏随机点立体图、第三代颜氏随机点立体图、同视机画片和远距离随机点立体图检查间歇性外斜视的患者术前、术后2周和术后10周的立体视。近立体视两种检查方法的比较和远立体视两种检查方法的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10周的立体视检查结果比较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第一代颜氏随机点立体图和第三代颜氏随机点立体图的结果在全部受试者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338,P=0.181),但第三代颜氏随机点立体图的结果略优于第一代颜氏随机点立体图。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10周相比,第一代颜氏随机点立体图的结果明显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511,P<0.001),第三代颜氏随机点立体图的结果明显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513,P<0.001)。同视机画片和远距离随机点立体图的结果在全部受试者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332,P=0.183),但远距离随机点立体图的结果略优于同视机画片。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10周相比,同视机画片的结果明显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000,P<0.001),远距离随机点立体图的结果明显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039,P<0.001)。结论:斜视手术对于提高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近、远立体视均有意义。第一代、第三代颜氏随机点立体图的检查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三代颜氏随机点立体图可以替代第一代颜氏随机点立体图用于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近立体视功能检查。同视机画片和远距离随机点立体图的检查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远距离随机点立体图可以替代同视机画片用于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远立体视功能检查。第三代颜氏随机点立体图和远距离随机点立体图简便易行、可信度高,是临床工作中更适合的检查方法。

吕月娥,熊永强[9](2018)在《视知觉训练改善弱视儿童视力与立体视功能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视知觉训练改善弱视儿童视力和立体视功能的疗效。方法将78例弱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传统综合训练,观察组实施视知觉训练。比较2组总体疗效、矫正后的视力和立体视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视力显着优于对照组(P <0. 05);对照组总有效率显着低于观察组(P <0. 05);观察组治疗后的立体视锐度显着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视知觉训练可显着改善弱视儿童的视力,促进患儿双眼视功能的重建。

程子昂,谢祥勇[10](2018)在《弱视治疗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弱视是儿童发育过程中的常见疾病,早发现、早治疗、合理运用治疗方法是弱视治疗的关键。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的治疗方法有屈光矫正、压抑治疗、视知觉训练、双眼视训练、中医药治疗等,上述治疗方法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值得深入探讨。本文旨在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弱视的治疗方法及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二、中国儿童的弱视、斜视与立体视锐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儿童的弱视、斜视与立体视锐度(论文提纲范文)

(1)肢体语言沟通配合正向暗示在斜弱视患儿训练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2.1 肢体语言沟通
        1.2.2 正向暗示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干预效果比较
    2.2 两组干预前后训练依从性比较
    2.3 两组干预前后视力、立体视锐度比较
    2.4 两组干预前后P-VEP检测结果比较
3 讨论

(2)屈光性弱视患儿视力和双眼视觉屈光矫正效果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
        2.排除标准:
    三、诊断标准
        1.屈光参差性弱视:
        2.屈光不正性弱视:
    四、分组方法
    五、检查指标
        1.斜视度及眼球运动检查:
        2.裸眼视力和BCVA检查:
        3.屈光状态检查:
        4.双眼远立体视功能检查:
        5.双眼近立体视功能检查:
        6.静态立体视功能检查:
        7.动态立体视功能检查:
        8.知觉眼位检查:
    六、治疗方法
    七、统计学分析方法
结 果
    一、纳入研究患儿的一般情况
    二、屈光参差组患儿屈光矫正前后BCVA的比较
    三、屈光不正组患儿屈光矫正前后BCVA的比较
    四、两组患儿双眼视觉的比较
讨 论
    一、弱视形成的机制和不同机制间的差异
        1.弱视形成的机制:
        2.不同机制间的差异:
    二、屈光不正组与屈光参差组患儿在双眼视觉方面的差异
    三、屈光不正组与屈光参差组患儿在视感知觉方面的差异
    四、本研究的创新点

(3)学龄期外斜视儿童视空间记忆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基本情况调查
        1.2.2 外斜视检查
        1.2.3 视空间记忆测试
    1.3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2.2 外斜视组儿童的视空间记忆特点
    2.3 外斜视儿童的临床指标与视空间工作记忆的关系
3 讨论

(4)多焦软镜对屈光参差性近视儿童双眼视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的研究标准
        1.3 纳入患者的基本资料
    2.研究方法
        2.1 仪器设备
        2.2 检查内容及检查方法
    3.观察指标
    4.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
    1.患者的基础资料
    2.治疗前后双眼视变化情况
        2.1 同时视
        2.2 融合功能
        2.3 近立体视
        2.4 远立体视
        2.5 戴镜治疗前后远、近立体视获得率的变化
        2.6 治疗1年后影响立体视恢复相关因素分析
        2.6.1 年龄与立体视恢复的关系
        2.6.2 性别与立体视恢复的关系
        2.6.3 屈光参差程度与立体视恢复的关系
    3.多焦软镜控制青少年儿童近视的有效性
        3.1 治疗前后视力的变化
        3.2 治疗前后近视度数的变化
        3.3 治疗前后眼轴的变化
    4.多焦软镜控制青少年儿童近视的安全性
        4.1 中央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化
        4.2 记录配戴多焦软镜期间患者出现的角膜和结膜的并发症
第三部分 讨论
    1.多焦软镜对屈光参差性近视青少年儿童双眼视的影响
        1.1 同时视
        1.2 融合功能
        1.3 立体视
        1.4 性别对立体视恢复的影响
        1.5 年龄与对立体视恢复的影响
        1.6 屈光参差程度对立体视恢复的影响
        1.7 治疗后远近立体视获得率的变化
    2.多焦软镜控制青少年儿童近视发展的有效性观察
    3.多焦软镜控制青少年儿童近视的安全性观察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屈光参差的治疗新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5)儿童视觉诱发电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三级功能发育期
2 如今双眼视觉检查方法进展状况
    2.1 同时知觉
    2.2 融合功能
    2.3 立体视觉的检查方式
    2.4 立体视觉的主观心理物理检测
3 双眼视觉在弱视、斜视的应用价值
4 小 结

(7)虚拟遮盖训练治疗屈光参差及屈光不正性弱视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研究方法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2.3 研究方案
        2.2.4 视力检查方法
        2.2.5 近立体视检查方法
        2.2.6 遮盖治疗
        2.2.7 虚拟遮盖训练
    2.3 免责声明
    2.4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治疗前后远视力的比较
    3.2 治疗前后近立体视的比较
    3.3 不同弱视程度患者治疗前后远视力及临床疗效比较
    3.4 不同年龄弱视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及近立体视比较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或缩略词表
致谢

(8)不同立体视觉检查方法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中的应用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基本特征
    2.2 近立体视情况
    2.3 远立体视情况
3 讨论
    3.1 近立体视比较
    3.2 远立体视比较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视知觉训练改善弱视儿童视力与立体视功能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10)弱视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弱视的检查
    1.1 弱视筛查
    1.2 弱视检查方法
2 弱视的治疗
    2.1 屈光矫正
    2.2 压抑治疗
    2.3 视知觉训练
    2.4 双眼视训练
    2.5 中医药治疗
3 小结

四、中国儿童的弱视、斜视与立体视锐度(论文参考文献)

  • [1]肢体语言沟通配合正向暗示在斜弱视患儿训练中的应用[J]. 倪连红,李丽兰,缪羽,刘慧茹. 齐鲁护理杂志, 2021(23)
  • [2]屈光性弱视患儿视力和双眼视觉屈光矫正效果的临床研究[J]. 何海龙,郭雅楠,付晶.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1(04)
  • [3]学龄期外斜视儿童视空间记忆特征研究[J]. 徐小雨,申涛,颜建华,孙涛,哈靓,王忠浩,李秀红. 中国学校卫生, 2020(09)
  • [4]多焦软镜对屈光参差性近视儿童双眼视功能的影响[D]. 黄素侦.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儿童视觉诱发电位的研究进展[J]. 姜婷婷,胡越.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20(03)
  • [6]双眼视觉发育与视感知觉的研究进展[J]. 王锦义,冯雪亮. 国际眼科纵览, 2019(04)
  • [7]虚拟遮盖训练治疗屈光参差及屈光不正性弱视的临床研究[D]. 李玉琢. 青岛大学, 2019(02)
  • [8]不同立体视觉检查方法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中的应用比较[D]. 王锦义. 山西医科大学, 2019(10)
  • [9]视知觉训练改善弱视儿童视力与立体视功能的疗效观察[J]. 吕月娥,熊永强.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8(19)
  • [10]弱视治疗进展[J]. 程子昂,谢祥勇. 国际眼科杂志, 2018(08)


屈光不正论文 立体图论文 屈光参差论文 斜视手术论文 角膜屈光手术论文

上一篇:锦绣金秋——广东省第二届群众性音乐舞蹈花卉节
下一篇:网上证券交易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