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解剖范围研究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清扫范围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赵丹[1](2020)在《Toll样受体家族基因多态性在胃癌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文中提出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根据《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国际肿瘤负担协作组的最新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有近122.1万例胃癌新发病例,86.5万例胃癌患者死亡,分别占恶性肿瘤发病第5位和死因第3位。尽管发达国家的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但在我国仍然居高不下,2017年胃癌新发病例数几乎占全球的一半,为56.2万,死亡病例数为24.2万,分别占恶性肿瘤发病第二位和死因第三位,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手术治疗方法的改进,并联合化疗和放疗,胃癌的死亡率虽然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由于胃癌起病较隐匿早期无明显症状,确诊时多为中晚期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因此人群胃癌的5年生存率仅为35.9%。大量的研究表明,个体遗传因素对胃癌的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处于相同病理分期且接受相同手术及术后化疗的胃癌患者预后却有显着的不同,提示我们人群遗传背景不同可能导致患者的预后差异。Toll样受体家族(Toll-like receptors,TLRs)是宿主天然免疫应答过程中的关键因子,在包括胃癌在内的多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目的:TLRs是一类参与天然免疫的重要蛋白分子,可识别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并介导特异性免疫应答。既往研究显示TLRs基因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在胃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Toll样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胃癌预后的关系,为胃癌患者精准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008年至2013年行胃癌根治术、手术切缘阴性且无远处转移的756例新发胃癌患者,由专职随访医生于患者术后第3个月、6个月、1年及之后每年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收集患者术后治疗和生存信息。采用飞行时间质谱的方法,对TLRs基因9个SNP位点(TLR2:rs3804100,rs7696323,rs10116253;TLR4:rs10983755,rs11536878,rs1927914,rs7873784;TLR5:rs5744174;和TLR9:rs187084)进行基因分型。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不同基因型患者的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曲线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计算风险比(Hazard ratios,HRs)及其95%可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s,95%CI),探讨各SNPs基因型与胃癌术后长期生存之间的关系。同时分析了TLRs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患者H.pylori感染的关联。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价TLR2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了TLRs基因多态性与其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统计分析时排除首次随访即失访和围手术期死亡的患者,共计728例研究对象纳入最终的生存分析。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69.5个月,5年生存率49.3%。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Cox分析结果都显示,组织学分级为高级别,肿瘤直径≥5cm,有血管浸润,有神经浸润,浸润深度为T3/T4级,存在淋巴结转移与胃癌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调整了N分期、T分期等临床病理指标后,显示与携带TLR2 rs3804100位点CC+CT基因型患者相比,携带TT基因型的胃癌患者死亡风险增加26.2%(HR=1.262,95%CI:1.006-1.582)。研究未发现TLRs基因其他位点与胃癌的预后相关(P>0.05)。未发现TLR2基因多态性与H.pylori感染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也未发现TLR2基因多态性与TLR2蛋白表达相关(P>0.05)。结论:TLR2 rs3804100的基因多态性有可能作为胃癌预后的独立预测标志物。TLRs基因多态性与H.pylori感染在胃癌预后中不存在交互作用,TLR2基因多态性与TLR2蛋白表达不相关。

鲁意迅[2](2019)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及不同TNM分期系统预后评价准确性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背景: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是发生于上消化道的一类特殊类型的恶性肿瘤,解剖学定位为食管胃交界线上下5cm内范围。近年来,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一类型肿瘤也日益受到重视。AEG发生于食管远端和胃近端贲门区域,同时跨越于胸腹两腔,但又不同于食管癌和胃癌,AEG生物学行为复杂,预后不佳,即使行根治性手术切除,患者5年总生存率仍较低。深入剖析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可为临床治疗和决策以及改善AEG患者预后指明一定方向。虽有研究学者对于食管胃结合部腺癌预后影响因素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其独立预后因素仍不明朗,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美国癌症联合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第7版恶性肿瘤TNM分期中关于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分期归属问题的表述为: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分期按照食管癌分期处理。2016年底,AJCC颁布的第8版恶性肿瘤TNM分期手册中,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分期归属问题较第7版TNM分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简言之可以概括为“2cm原则”:肿瘤中心位于食管胃交界线下2cm以外或肿瘤中心位于食管胃交界线下2cm以内而未侵犯食管交界线者,按照胃癌TNM分期处理;肿瘤中心位于食管胃交界线下2cm以内且侵犯食管胃交界线者,按食管癌TNM分期处理。此次变更,分期归属变化最大的是Siewert Ⅲ型AEG,第7版TNM分期将其列为食管癌,而第8版TNM分期则将其定义为胃癌。而第8版食TNM分期系统应用于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是否较第7版更加合理、预后判断是否更加优越,尚缺乏深入的研究和验证。方法:1.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外科手术治疗的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343例AEG患者纳入研究。对纳入研究的AEG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Siewert分型、肿瘤大小(Diameter)、分化程度、脉管癌栓、神经侵犯、肿瘤侵犯深度(Tstage)、淋巴结转移数目(N stage)、病理分期(pTNM)、手术入路(经胸或经腹手术)、是否微创手术(开放或腔镜手术)、消化道切除范围、是否行辅助化疗、免疫组化测定(HER-2及Ki-67表达水平)等17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详细探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独立预后因素、非独立预后因素和预后无关因素。2.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根治性(R0)切除手术的Siewert 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临床资料,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共160例Siewert 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纳入研究。回顾性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和临床病理资料,完善随访资料,分别采用第7版胃癌(G7)、第8版胃癌(G8)及第7版食管癌(E7汾期系统对患者重新进行分期,并分别比较不同分期系统在SiewertⅢ型AEG患者中应用的优越性。结果:1.全组343例AEG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50.2个月,全组患者(无ⅣV期患者)5年生存率为49.2%。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基础疾病、Siewert分型、肿瘤大小(Diameter)、分化程度、脉管癌栓、神经侵犯、肿瘤侵犯深度(Tstage)、淋巴结转移数目(N stage)、病理综合分期(pTNM)、是否行辅助化疗、Ki-67表达水平等指标与预后相关,是患者预后相关因素,P<0.05;而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手术入路、开放或腔镜手术、消化道切除范围、HER-2表达水平等指标与患者预后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肿瘤大小(Diameter)、分化程度、病理综合分期(pTNM)及是否行辅助化疗是影响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2.160例Siewert Ⅲ型AEG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9.3月,5年总生存率为56.26%。G7和G8分期系统的比较,分期迁移率为8.1%(13/160),一致性检验显示,两分期系统一致性较好(加权Kappa值为0.904,P<0.001)。E7和G8分期系统的比较,分期迁移率为40.6%(65/160),一致性检验显示,两分期系统一致性较差(加权Kappa值为 0.536,P<0.001)。不同分期系统 AIC 值(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的比较结果显示,G8分期系统AIC值为811.4,小于G7分期系统(812.8)和E7分期系统(815.9)。结论:1.AEG患者年龄、肿瘤大小(Diameter)、分化程度、病理综合分期(pTNM)及是否行辅助化疗是影响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2对于Siewert Ⅲ型AEG,G8分期系统预后价值优于G7分期系统,而G7分期系统预后价值优于E7分期系统。三种分期系统比较,G8表现更优越。支持将SiewertⅢ型AEG纳入胃癌分期系统进行分期。

陈志坚[3](2019)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模型建立》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分析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建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风险预测模型,为早期胃癌患者的治疗决策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收集从2013年1月至2017年7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行手术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的术后病理报告,分析其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浸润程度、分化程度、脉管癌栓等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相关性,从而得出其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以指导临床诊疗。建立模型后收集2017年8月至今的早期胃癌病例,从外部验证该模型的准确度和可信度。研究结果1.本研究前期共纳入232名患者用于模型构建,其中伴有淋巴结侵及者42例,无淋巴结侵及者190例,淋巴结阳性率为18.1%。2.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2cm、浸润至粘膜下层、分化差、侵及脉管及伴有溃疡与其淋巴结是否侵及显着相关。通过多因素分析得出肿瘤>2cm、浸润至粘膜下层、分化差、侵及脉管为其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3.建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P=e^x/(1+e^x),x=-5.804+1.069×肿瘤大小+2.939×浸润程度+2.114×分化程度+1.386×脉管癌栓,以计算淋巴结转移概率。应用ROC曲线验证风险预测模型的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892,渐近95%置信区间为0.848-0.936。4.该模型预测值最佳阈值为0.164,通过预测模型结果与术后病理检验金标准构建四格表,计算得出该模型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0.95%、81.85%。5.外部验证该模型的准确度和可信度,得出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889,渐近95%置信区间为0.810-0.969,计算出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100%、73.08%。研究结论1.肿瘤>2 cm、浸润至粘膜下层、未分化型、伴有脉管癌栓的早期胃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较高,对符合上述情况者,应高度怀疑淋巴结转移,在治疗决策上有所偏倚。2.本文建立的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可用于预测早期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风险。通过外部验证,显示其具有较好的准确度和可信度。3.术前,应用该模型计算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概率,评估淋巴结转移风险,高者建议行外科手术治疗;若选择行内镜治疗的患者,治疗后评估其淋巴结转移风险,高者可考虑追加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杨帅[4](2018)在《可切除进展期胃癌No.8p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危险因素的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评估临床评价No.8p淋巴结转移阴性的可切除进展期胃癌患者No.8p淋巴结的转移率,并探究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特点与No.8p淋巴结转移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以期为No.8p淋巴结转移高危人群该组淋巴结的合理清扫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胃肠结直肠肛门外科收治的临床评价(术前影像学检查及术中探查)No.8p淋巴结转移为阴性的97例可切除进展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收治的患者均行传统经腹D2根治术+No.8p淋巴结清扫术。统计并计算这些胃癌患者No.8p淋巴结的转移率,并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No.8p淋巴结转移之间的联系。结果:1.97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中存在No.8p淋巴结转移者达13例(13.4%),No.8p淋巴结阳性的患者占有淋巴结转移患者总数的16.0%。T4期胃癌患者No.8p淋巴结的转移率为42.1%,N3期胃癌患者No.8p淋巴结的转移率为37.9%。2.平均每例患者获检淋巴结为30.87±9.30枚,阳性淋巴结为4(7)枚。全胃D2根治术患者平均每例获检淋巴结29.80±8.77枚,阳性淋巴结8(12)枚,远端胃D2根治术患者平均每例获检淋巴结31.25±9.51枚,阳性淋巴结3.5(5)枚。3.平均每例患者获检No.8p淋巴结为2.11±1.14枚,阳性淋巴结为1(0)枚;全胃D2根治术患者平均每例No.8p获检淋巴结2.04±0.93枚,阳性淋巴结1(0)枚;远端胃D2根治术患者平均每例活检淋巴结2.14±1.20枚,阳性淋巴结1(0)枚。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的大小不同(P=0.018<0.05)、术前影像学评估情况差异(P=0.01<0.05)、肿瘤T分期(P=0.001<0.05)及N分期(P<0.001)不同No.8p淋巴结转移存显着性意义,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的位置、肿瘤标志物表达、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Lauren分型不同No.8p淋巴结转移无显着性意义。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T分期(P=0.006,95%CI:0.017-0.500)、N分期(P=0.018,95%CI:0.015-0.675)是No.8p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肿瘤大小、年龄、性别、影像学评估情况非No.8p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6.No.8p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患者与阴性的患者MLR分布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No.8p阳性患者多位于MLR较高的分级之中,即MLR3-MLR5。结论:1.可切除进展期胃癌患者具有一定的No.8p淋巴结转移率。2.T分期、N分期是No.8p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T分期或者N分期较晚的可切除进展期胃癌清扫No.8p淋巴结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可以提高根治效果。3.No.8p淋巴结转移阳性胃癌患者具有更高的淋巴结转移度分布。

朱正伦,燕敏[5](2017)在《早期胃癌的外科治疗策略》文中认为胃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很多国家发病率都很高。在日本,胃癌仍是男性最常见的肿瘤。中国毎年都有较其他国家更多的新发胃癌病例。不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胃癌的发病率逐渐下降。在北美洲,胃癌是最少见的癌症之一。据估计,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中胃癌排名第四[1]。2013年美国胃癌的新发病例估

龚龙波,吕孝鹏,孟良,谢志远,张才华,张文涛[6](2016)在《胃癌横结肠系膜前叶及胰腺被膜转移规律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横结肠系膜前叶及胰腺被膜的转移规律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4年1月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徐州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80例胃癌患者手术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病理学检查判断横结肠系膜前叶及胰腺被膜是否存在癌转移,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17例患者横结肠系膜前叶和(或)胰腺被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示癌转移,其中5例同时经病理检查也提示癌转移。胃癌横结肠系膜前叶及胰腺被膜癌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肿瘤部位、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无关。结论胃癌根治术中应选择性地切除横结肠系膜前叶及胰腺被膜,对肿瘤侵及浆膜层及TNM分期为Ⅲ期的胃癌患者应彻底切除横结肠系膜前叶及胰腺被膜,对肿瘤未侵及浆膜层及TNM分期为Ⅰ、Ⅱ期的胃癌患者可不切除横结肠系膜前叶及胰腺被膜。

赵冲,徐惠绵,王振宁[7](2014)在《胃上部癌与胃中下部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对比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文对进展期胃上部癌与胃中下部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进展期胃上部癌的生物学特性与临床之间的关系,为评估患者预后和选择合理高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外科20年间行胃癌根治术的852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和随访资料。按肿瘤部位分别比较胃上部癌与胃中下部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差异。结果胃上部癌的术后5年累积生存率显着低于胃中下部癌(P=0.001)。胃上部癌的淋巴结检取数目和pN分级方面显着低于胃中、下部癌,但在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率(LNR)以及Borrmann分型方面与胃中、下部癌差异无显着性。在两步COX回归中胃上部癌LNR分级不能取代pN分级,而胃中、下部癌LNR分级可以取代pN分级。结论进展期胃上部癌与胃中、下部癌相比虽然有相对低的淋巴结分级和几乎无异于中下部癌的浸润深度,但预后相对较差,这与胃上部癌检取淋巴结相对不足造成的低估预后风险无关。

倪中凯[8](2014)在《进展期远端胃癌行D2根治术清扫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第12p组淋巴结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远端胃癌行D2根治术中清除第12p组淋巴结的意义和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期间行远端胃或全胃D2根治术的远端胃癌清扫第12p组淋巴结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共193例。结果: Borrmann Ⅲ、Ⅳ型中第12p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BorrmannⅠ、Ⅱ型(χ2=4.814,P=0.008),胃角、胃窦及多部位癌第12p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0%,2.2%,和19.6%,多部位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胃角(χ2=9.344,P=0.002)、胃窦(χ2=10.530,P=0.001),N01淋巴结转移率低于N23第12p组(χ2=4.433,P=0.035),肿瘤未侵犯浆膜的患者无一例发生第12p组淋巴结的转移,肿瘤直径<3cm、3~5cm和>5cm第12p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0%、4.0%、12.5%,5cm以上的肿瘤发生第12p组转移的几率较大(χ2=6.581,P=0.010),4~5组淋巴结的转移均与第12p组淋巴结的阳性率有相关性,且第5组淋巴结阳性的患者发生第12p组淋巴结转移的几率较大,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癌栓的脉管转移、肿瘤的神经侵犯对于第12p组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远端胃癌D2根治术行第12p组淋巴结的清扫是合理且必要的,相关病理因素和手术方式对于第12p组淋巴结清扫的起到关键的作用。

倪中凯,朱家胜[9](2013)在《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笔者就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内容包括淋巴结清扫范围,几组重要淋巴结清扫的价值和必要性,清扫的前沿技术与安全性,腹腔镜技术,前哨淋巴结及胃癌微转移等方面。

郑瑞[10](2012)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病理因素关系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1962年日本胃肠内镜学会确定了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 EGC)的定义:癌灶仅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的胃癌,无论病灶大小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早期胃癌也曾被冠以“浅表性胃癌”命名,后国际上通用日本制定的标准。胃癌的全球年发病率约为17.6/10万,居恶性肿瘤的首位(10.5%)。我国19731975年恶性肿瘤死亡回顾调查,胃癌的调整死亡率为5.41/10万,每年有16万20万人死于胃癌,占恶性肿瘤死亡的23.03%,胃癌的死亡率占第1位。虽然少数地区有所下降,但总的趋势仍略有上升。近半个世纪以来,胃癌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由于普查和监测工作的开展,以及纤维胃镜、电子胃镜、超声胃镜、X线双对比造影等诊断方法的推广应用,早期胃癌患者的发现率和诊断率有明显增加,治疗水平有显着提高。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早期胃癌发展时间较长,这使得早期胃癌的发现和诊断有了可能。淋巴结转移是胃癌最主要的转移方式,同样也是评价预后的标准之一。胃黏膜层毛细血管网周围有丰富的毛细淋巴管网,与固有膜深层的毛细淋巴管相连,并进入黏膜下层,在血管丛之间再次吻合成淋巴管网。此层的淋巴管开始出现瓣膜。黏膜下层淋巴管网再汇集成淋巴管,穿过肌层,同时接受肌层的小淋巴管,最后到浆膜下再汇集成浆膜下淋巴管网,再至浆膜层,然后离开胃壁随动脉走行,汇向胃周围的局部淋巴结。在胃壁各层淋巴管网中,黏膜下层内的淋巴管吻合广泛,形成很密集的丛。因此,黏膜的局限性肿瘤可通过该层淋巴网扩展至全胃。胃贲门端与食管黏膜下层及肌层淋巴管网有丰富的吻合,故成为胃黏膜肿瘤向食管播散并向纵隔转移的途径之一。由于与十二指肠黏膜下层淋巴管网吻合缺乏,通过黏膜下层淋巴管网向十二指肠播散的可能较少,但可通过胃和十二指肠浆膜下的淋巴管吻合网向十二指肠扩散。目前,对于早期胃癌治疗主要采用外科手术方式,而其中又以根治Ⅰ、根治Ⅱ(D1、D2)为最主要的淋巴结清扫方式。国内报道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95%,分析其主要原因为:①手术方式改进,手术技术提高;②掌握生物学行为施行合理的根治性切除;③早、中期胃癌患者增加。对部分早期胃癌患者的根治,应用内镜治疗和腹腔镜辅助下手术治疗,也是近年来治疗研究的一项重要进展。内镜切除术,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因其具有创伤性小,并发症少,疼痛轻微,并能有效缩短住院周期,提高术后生活质量等诸多优势,目前已越来越多地运用在早期胃癌的治疗当中。然而以往的研究虽给出了内镜切除术的绝对适应症,但对于诸如ESD治疗早期胃癌的扩大适应症方面因缺乏长期预后的临床相关证据,仍然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目前尚无准确评估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状况的方法,而淋巴结有无转移又是决定早期胃癌治疗方式及预后判断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我科室早期胃癌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探讨早期胃癌更为合理的诊疗流程。早期胃癌多无临床症状和体征,但也有症状和体征与分期不成比例的个案,有的症状和体征易与其他胃部疾病或癌前病变的症状体征相混淆,需要作进一步检查鉴别,这无论是对患者和医师都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因此,通过合理的入院诊疗流程,可针对不同病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最终让早期胃癌病人受益。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我科室早期胃癌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发现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的规律。为早期胃癌患者的诊疗制定流程,为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5年10月至2011年10月间我科室收治手术共计271例EGC病人。研究指标包括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cm)、大体类型、病理学分类及浸润深度。应用统计软件SPSS15.0处理,淋巴结转移与各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的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P<0.05)。将所得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与淋巴结转移做进一步统计分析。结果:肿瘤≥3cm的淋巴结转移率(存在淋巴结转移例数与同等条件下总病例数之比)为42.2%,明显高于其他分组(P<0.01);未分化型肿瘤的淋巴结转移率为21.6%,明显高于分化型肿瘤的10.2%(P<0.05);浸润黏膜下层的淋巴结转移率为32.7%,明显高于浸润黏膜层的4.3%(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包括肿瘤大小、病理学分类、浸润深度。肿瘤大小,每增加1个等级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性是前一级别的4.392倍(95%CI:2.438~7.911);病理学分类方面,未分化型肿瘤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性是分化型的4.708倍(95%CI:1.915~11.572);浸润深度上,当肿瘤浸润至黏膜下层时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性是浸润至黏膜层的11.310倍(95%CI:4.377~29.227)。通过对淋巴结转移率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当肿瘤浸润至黏膜层时,对于<3.0cm且病理学分类为分化型的患者并未出现淋巴结转移;同样在<2.0cm病理学分类为未分化型的患者中也未出现淋巴结转移;而当肿瘤浸润至黏膜下层时,所有分类中均存在淋巴结转移。结论:建议早期胃癌患者通过术前超声胃镜及病理筛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并严格把握内镜切除术治疗指征:①.对于小于2cm黏膜层肿瘤,无论其病理学分类,均可选择EMR或ESD;②.大小为23cm且病理学分类为分化型的黏膜层肿瘤,可建议实施ESD;③.对于≥2cm且病理学分类为未分化型黏膜层肿瘤,或≥3cm无论病理学分类的黏膜层肿瘤,以及所有黏膜下肿瘤的病人,均应实施腔镜手术或开腹手术并行淋巴结清扫,以减少术后复发的可能。

二、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清扫范围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清扫范围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Toll样受体家族基因多态性在胃癌预后评估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胃癌的流行现状
    1.2 胃癌预后的影响因素
        1.2.1 性别与年龄
        1.2.2 临床病理特征
        1.2.3 基因变异
    1.3 TLRS基因结构与功能
    1.4 TLRS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的发生和预后
    1.5 TLR2 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型胃癌
        1.5.1 H.pylori感染与胃癌预后的关系
        1.5.2 H.pylori感染和TLR2 基因多态可能在胃癌预后中存在交互作用
    1.6 立题依据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调查内容与数据收集
    2.3 主要实验器材、仪器及试剂
        2.3.1 主要试剂
        2.3.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4 实验方法与步骤
        2.4.1 样本采集
        2.4.2 H.pylori感染的检测
        2.4.3 SNPs位点的选择
        2.4.4 基因组DNA提取及浓度测定
        2.4.5 基因分型
        2.4.6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结果评估
        2.4.7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和临床病理特征
    3.2 TLRS基因SNPS位点的检出率及等位基因与基因型频数分布
    3.3 TLRS基因SNPS位点与胃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
    3.4 研究对象的一般信息和临床病理特征与胃癌预后的关系
    3.5 TLRS基因多态性与胃癌预后的关系
    3.6 TLRS基因多态性与H.pylori感染的关系
    3.7 TLR2 基因多态性与其蛋白表达水平的关系
第4章 讨论
    4.1 TLR2 基因多态性与胃癌预后的关系
    4.2 TLR2 基因多态性与其蛋白表达的关系
    4.3 H.pylori感染与胃癌预后的关系
    4.4 研究局限性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食管胃结合部腺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及不同TNM分期系统预后评价准确性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及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回顾性队列343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预后因素分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研究对象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结果
    第五节 讨论
    第六节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不同TNM分期系统用于食管胃结合部腺癌预后评价准确性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研究对象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结果
    第五节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3)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模型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方法
        2.1 观察指标
        2.2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结果分析
    2.多因素分析早期胃癌淋巴转移危险因素
    3.建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预测型
    4.预测模型最佳阈值的确定
    5.外部验证该模型的准确度和可信度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可切除进展期胃癌No.8p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危险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3 手术清扫方式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淋巴结清扫情况
    3.2 临床特征与NO.8P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分析
    3.3 病理特点与NO.8P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分析
    3.4 相关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5 NO.8P淋巴结患者MLR的分布情况
    3.6 术后并发症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导师、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早期胃癌的外科治疗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早期胃癌的概念与分类
2 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
3 早期胃癌的术前评估
    3.1 内镜超声
    3.2 CT
    3.3 MRI
    3.4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
4 早期胃癌的手术治疗
    4.1 早期胃癌的微创化手术治疗
        4.1.1 早期胃癌的内镜手术
        4.1.2 其他内镜治疗方法
        4.1.3 早期胃癌的腹腔镜手术
    4.2 早期胃癌的局限性手术切除
        4.2.1 缩小手术切除范围
        4.2.2 缩小的淋巴结清扫
5 小结

(6)胃癌横结肠系膜前叶及胰腺被膜转移规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二、主要试剂
    二、方法
    三、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横结肠系膜前叶及胰腺被膜CK19 的表达情况
    二、横结肠系膜前叶及胰腺被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与病理检查情况
    三、横结肠系膜前叶和(或)胰腺被膜癌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
讨论

(7)胃上部癌与胃中下部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单因素预后分析
    2.2 生存分析
    2.3 部位与显着影响预后的临床病理学因素的关系
    2.4 按部位分层比较淋巴结转移与Borrmann分型、浸润深度之间的关系
    2.5 COX多因素预后分析
    2.6 两步COX回归分析
3 讨论

(8)进展期远端胃癌行D2根治术清扫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第12p组淋巴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淋巴结清扫的方法
    3.统计学处理
结果
    1.手术情况
    2.临床病理因素和第 12p 组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2.1 不同性别的患者胃癌第 12p 组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2.2 不同年龄的患者胃癌第 12p 组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2.3 不同 Borrmann 分型胃癌患者第 12p 组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2.4 不同肿瘤部位胃癌患者第 12p 组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2.5 不同淋巴侵袭程度患者第 12p 组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2.6 不同肿瘤分化程度胃癌患者第 12p 组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2.7 不同浸润深度胃癌患者第 12p 组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2.8 不同肿瘤大小胃癌患者第 12p 组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2.9 肿瘤脉管内癌栓对第 12p 组淋巴结的转移的影响
        2.10 神经侵犯对 12p 组淋巴结的转移的影响
        2.11 第 12p 组淋巴结的转移与各组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讨论
    1.清扫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第 12p 组淋巴结的意义
    2.清扫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第 12p 组淋巴结的策略
    3.清扫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第 12p 组淋巴结的技术
    4.清扫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第 12p 组淋巴结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5.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微转移的应用研究
    6.微创外科技术下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第 12p 组淋巴结的探索
    7.循证医学对于胃癌 D2 根治术淋巴结清扫的指导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9)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胃癌淋巴结的转移规律
    1.1 胃癌的淋巴引流
    1.2 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病理因素及各因素间的相关性
2 标准的D2根治术
    2.1 标准的D2根治术的清扫范围
        2.1.1 根治性远端胃切除的D2淋巴结清扫
        2.1.2 D2全胃切除术的淋巴结清扫
        2.1.3 近端胃癌的D2根治术式的探讨
    2.2 几组重要淋巴结清扫的探讨
        2.2.1 No.12组淋巴结3组分群的清扫价值
        2.2.2 No.10和11组淋巴结的清扫和脾脏的保留
        2.2.3 No.14v组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
        2.2.4 是否联合No.16组淋巴结清扫存在争议
    2.3 D2根治术淋巴清扫的前沿技术
3 腹腔镜下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的淋巴清扫
4 淋巴清扫的安全性和并发症
5 前哨淋巴结和微转移

(10)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病理因素关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参考文献
引言
标本采集与资料筛选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论文部分)
综述一 早期胃癌的诊疗新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胃癌淋巴结转移研究新进展
    参考文献
就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四、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清扫范围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Toll样受体家族基因多态性在胃癌预后评估中的作用[D]. 赵丹. 吉林大学, 2020(08)
  • [2]食管胃结合部腺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及不同TNM分期系统预后评价准确性的比较研究[D]. 鲁意迅.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
  • [3]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模型建立[D]. 陈志坚.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4]可切除进展期胃癌No.8p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危险因素的分析[D]. 杨帅. 吉林大学, 2018(01)
  • [5]早期胃癌的外科治疗策略[J]. 朱正伦,燕敏.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7(01)
  • [6]胃癌横结肠系膜前叶及胰腺被膜转移规律的临床研究[J]. 龚龙波,吕孝鹏,孟良,谢志远,张才华,张文涛.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16(02)
  • [7]胃上部癌与胃中下部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对比分析[J]. 赵冲,徐惠绵,王振宁. 中国临床医生, 2014(06)
  • [8]进展期远端胃癌行D2根治术清扫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第12p组淋巴结的研究[D]. 倪中凯. 皖南医学院, 2014(05)
  • [9]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的研究进展[J]. 倪中凯,朱家胜.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3(10)
  • [10]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病理因素关系的临床研究[D]. 郑瑞. 第二军医大学, 2012(10)


胃癌论文 淋巴论文 肿瘤论文 淋巴结转移论文 胃癌根治术论文

上一篇:严格自律,诚实守信
下一篇:慢性腹泻、全身水肿伴胸腔积液和肺部感染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