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远光,杨武军,向少伟[1](2012)在《创伤性膈疝26例临床诊疗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创伤性膈疝的临床诊断、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26例创伤性膈疝患者的临床诊治过程。结果该组26例患者中,19例经手术修补膈疝痊愈,1例因分离时损伤导致出血,1例膈肌损伤较大,难以直接缝合,2例先天性膈疝,1例陈旧性膈疝,因粘连严重不易分离,2例患者因疝入腹腔内脏器合并穿孔或有绞窄性坏死,胸腔污染严重,分别采取相应措施处理后膈疝缝合愈合良好。无再出血、腹膜炎或缝合口裂开、伤口不愈、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创伤性膈疝结合胸腹部外伤症状、体征及胸部X线片、超声检查可早期确诊,根据患者疝入脏器情况选择合适手术路径多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许文顺,徐汉平,徐晓婧,李茵茵[2](2011)在《创伤性膈肌破裂及膈疝在诊断和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创伤性膈肌破裂及膈疝的临床特点及诊断和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对49例创伤性膈肌破裂和膈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左侧膈疝32例,右侧膈疝13例,双侧膈疝4例。1例闭合性胸腹联合伤并休克患者,术后死于多器官衰竭;3例诊断超过24h;其余闭合性膈肌破裂和膈疝患者,于伤后24h内明确诊断,手术治愈。开放性膈肌破裂和膈疝患者,采用开腹探查术16例,5例漏诊需再次开胸手术;开胸探查术7例,2例术中改行胸腹联合切口手术;3例采用胸腹联合切口手术。一期治愈25例;1例合并化脓性肋软骨炎,病程长达13个月。结论创伤性膈肌破裂及膈疝易漏诊和误诊,术前制订合理的检查治疗方案可减少并发症,降低误诊率及病死率。
张毅,潘铁成,魏翔[3](2009)在《陈旧性膈疝误诊置胸腔引流管致胃破裂一例报告》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陈旧性膈疝置胸腔引流管管致胃破裂的临床特征、诊断及误诊误治原因。方法:对陈旧性膈疝误诊为液气胸置胸腔引流管致胃破裂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陈旧性膈疝因胃疝入左胸并扭转导致急性胃扩张,摄X线胸片误诊为液气胸行左侧胸腔闭式引流,造成医源性胃破裂并形成脓胸。结论:陈旧性膈疝误诊为液气胸置引流管致胃破裂临床罕见,详细和全面分析病史、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方能尽早明确诊断,可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王自录,郭向东,郝智泉[4](2008)在《创伤性膈疝18例诊治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吉军,郭继霞[5](2007)在《创伤性膈疝的诊治体会》文中提出目的:总结膈肌破裂和创伤性膈疝的诊治方法。方法:分析9例创伤性膈肌破裂和膈疝病例。结论:CT和X线检查是诊断膈肌破裂和创伤性膈疝的主要诊断依据。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朱大为[6](2006)在《创伤性膈疝的12例》文中研究指明
史俊涛,王赟,范俊强[7](2005)在《创伤性膈疝23例诊治体会》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创伤性膈疝的诊断及治疗特点。方法总结经手术证实的创伤性膈疝23例,其中开放性损伤2例,以锐器刺伤为主;闭合性损伤21例,以挤压伤多见。分析不同原因的损伤产生不同临床症状、体征与治疗方式。结果23例中,术前明确有膈肌破裂20例,术中探查发现3例;均在第一次手术中发现膈肌破裂,并予以修补,死亡1例。结论创伤性膈疝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损伤,伤情复杂、严重,容易漏、误诊,死亡率高。诊断应根据受伤机制和临床表现、X线检查判断,特别注意避免漏诊膈肌损伤。治疗原则为先处理胸部损伤后处理腹内脏器损伤。
蓝凌友,洪溪屏,陈朝晖[8](2002)在《创伤性膈疝23例诊断及误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创伤性膈疝很少单独存在,临床上往往因对本病缺乏重视或认识不足,极易造成漏诊和误诊。我院自1989年12月至2000年12月共收治创伤性膈疝3例,现作分析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21例,女2例,年龄21~45岁,平均
蓝凌友,洪溪屏,陈朝晖[9](2001)在《创伤性膈疝八例误诊分析》文中提出
朱文科[10](2000)在《创伤性膈疝16例诊治体会》文中提出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临床表现 |
| 1.3 诊断方法 |
| 1.4 治疗方法 |
| 2 结 果 |
| 3 讨 论 |
| 3.1 创伤性膈疝早期诊断 |
| 3.2 膈疝修补术手术体会 |
| 1 病例资料 |
| 2 讨论 |
| 2.1 发病机制 |
| 2.2 临床特点 |
| 2.3 诊断 |
| 2.4 治疗 |
| 2.5 误诊原因及防范对策 |
| 临床资料 |
| 1 一般资料 |
| 2 诊断情况 |
| 3 手术方法 |
| 4 结 |
| 讨 论 |
| 1 创伤性膈疝形成机理 |
| 2 诊 |
| 3 治 |
| 4 误诊、漏诊问题 |
| 资料与方法 |
| 1 一般资料 |
| 2 临床表现 |
| 3 治疗 |
| 讨 论 |
| 1 本病的主要特征 |
| 2 对本病的认识不足是造成漏误诊的主要原因 |
| 3 早期诊断、及时手术 |
| 4 手术方式的选择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临床表现和诊断 |
| 1.3 合并伤情况 |
| 1.4 治疗及结果 |
| 2 讨论 |
| 2.1 病因 |
| 2.2 诊断 |
| 2.3 治疗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合并伤 |
| 1.3 临床表现 |
| 1.4 误诊情况及诊断经过 |
| 1.5治疗及转归 |
| 2 讨论 |
| 2.1 创伤性膈疝的发病机制 |
| 2.2 误诊原因 |
| 2.2.1 严重合并伤掩盖了症状。 |
| 2.2.2缺乏对本病的警惕性, 对其症状和体征认识不足。 |
| 2.2.3 术前忽略必要的辅助检查。 |
| 2.3治疗体会 |
| 2.4防止漏误诊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