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新生儿胎粪性腹膜炎的诊断与分析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新生儿胎粪性腹膜炎的诊断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新新,周健,王猛,蒋通[1](2021)在《新生儿胎粪性腹膜炎20例诊治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胎粪性腹膜炎指胎儿期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肠穿孔,导致含各种消化酶的胎粪溢入腹腔,引起严重无菌性、化学性和异物性腹膜炎,活产婴儿其发生率约为l/35 000,疗效尚不满意,病死率可高达43.7%,是新生儿时期较危重的急腹症之一[1]。现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新生儿胎粪性腹膜炎20例的临床资料,总结诊治体会如下:

王刚,郭锋,张丽娟,焦晨炜,王帅[2](2021)在《30例胎粪性腹膜炎治疗及转归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胎粪性腹膜炎(meconium peritonitis,MP)治疗及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 2015年2月至2021年2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收治的MP患儿3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患儿治疗情况及转归。入院后给予支持治疗后手术探查。肠造瘘患儿术后2~3个月行肠造瘘口关闭术。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临床分型、手术方式及手术前后血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数值,采用SAS 9.4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儿30例,男15例,女15例;平均出生胎龄为(36.9±1.9)周;平均出生体重为(3 120±555)g;合并畸形14例。其中弥漫性腹膜炎游离气腹型1例,局限性腹膜炎包裹性气腹型4例,新生儿肠梗阻型25例。所有患儿生后均行腹部立位平片检查,发现肠梗阻征象29例,游离气腹征1例,腹腔钙化征7例。2例患儿行上消化道造影,1例提示包裹性气腹,另1例提示高位肠梗阻。1例因感染性休克未手术死亡,29例行手术治疗。其中1例术后放弃治疗,28例治愈,总治愈率为93.33%。一期肠切除吻合术11例,肠造瘘术18例。一期肠吻合术组有3例因黏连性肠梗阻再手术,显着高于肠造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并发症有术后切口感染、营养不良、短肠综合征、胆汁淤积等。临床分型与术后第7天的CRP异常具有关联性,局限性腹膜炎包裹性气腹型为术后7天CRP异常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限性腹膜炎包裹性气腹型MP患儿较肠梗阻型MP患儿炎症恢复慢。一期肠吻合术后黏连性肠梗阻再手术发生率高于肠造瘘组。

杨芳[3](2021)在《消化系统畸形胎儿的产前诊断及妊娠结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消化系统畸形胎儿的产前诊断、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探讨消化系统畸形的遗传学病因、各类型消化系统畸形与染色体异常的关联性及消化系统畸形胎儿的临床预后,以期为产前超声提示消化系统畸形的临床处理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收集2015年6月-2020年12月因超声提示胎儿消化系统畸形,于福建省妇幼保健院(三级甲等医院)产前诊断中心就诊,知情同意后接受介入性产前诊断胎儿样本137例。所选病例根据是否合并其他超声指标异常分为:A组单纯性消化系统畸形、B组消化系统畸形合并超声软指标异常和C组消化系统合并其他系统畸形。分析胎儿产前超声诊断分类、遗传学检测结果、产前超声诊断的符合率,以及各组胎儿的妊娠结局及活产儿的预后情况。90例活产儿排除3例新生儿期死亡及2例手术失败死亡,剩余85例婴幼儿根据生后是否接受手术治疗,分为观察组1与观察组2,同时按照1:3的比例进行配比,随机选取255例胎儿期正常发育的婴幼儿作为对照组,通过儿童体格发育Z评分法分别比较三组婴幼儿的体格生长发育情况。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胎儿消化系统畸形的病例137例,涉及18种病种,前十位病种依次是:无胆囊、胃泡异常、十二指肠梗阻、胎粪性腹膜炎、肝胆管异常、小肠梗阻、肠重复、食管梗阻、肝血管瘤、肝内钙化灶,占本研究病例的81.75%(112/137)。34例(24.82%,34/137)胎儿消化系统合并其他系统结构畸形,其中多系统畸形及合并心血管畸形最常见,占比61.76%(21/34)。2.137例胎儿样本均进行常规核型分析,检出异常核型12例(8.76%,12/137),包括染色体数目异常10例,染色体结构异常2例。A组、B组和C组的核型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59%(1/63)、5.00%(2/40)和26.47%(9/34)。122例胎儿样本进一步行CMA检测,检出CNV 18例(14.75%,18/122)。A组、B组和C组的致病性CNV检出率分别为1.92%(1/52)、5.41%(2/37)和27.27%(9/33)。三组相比,致病性CNV检出率及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A组与C组、B组与C组的致病性CNV检出率及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与B组致病性CNV检出率及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CMA在染色体核型正常的胎儿中额外检出染色体微结构变异8例,排除1例可能良性CNV,染色体异常检出率提高5.74%(7/122)。2例超声提示胎儿多发畸形而CMA及常规核型检测结果正常,进一步行全外显子组测序,检测到JAG1、CHD7基因变异。4.产前超声提示胃泡异常合并其他系统畸形的胎儿染色体异常检出率最高,为36.26%(8/22);在各类型消化道梗阻的胎儿中,十二指肠梗阻染色体异常检出率最高,为21.05%(4/19)。5、127例完成妊娠结局随访,随访率为92.70%(127/137),其中,引产率为25.98%(33/127),胎死宫内率为3.15%(4/127),活产率为70.87%(90/127);早产率11.11%(10/90),儿科住院率52.22%(47/90)。A组、B组和C组的活产率分别为:89.66%(52/58)、77.78%(28/36)和30.30%(10/33),依次降低,引产率分别为:8.62%(5/58)、16.67%(6/36)和66.67%(22/33),依次升高。C组的引产率高于A、B两组(P<0.0001),A组和B组的引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28例新生儿于生后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后存活26例,手术后死亡2例,手术成功率达92.86%(26/28),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14%(2/28)。消化系统畸形患儿术后总体预后良好,观察组1、2与对照组体格生长发育相比无显着差异(P均>0.05)。手术组术后诊断结果与未手术组生后超声结果显示,产前超声对十二指肠梗阻、胎粪性腹膜炎、小肠梗阻、肠重复、食道梗阻、肝内钙化灶和肝血管瘤的诊断符合率较高,均达75%以上。结论:1.消化系统畸形与染色体异常之间存在相关性,染色体异常检出率达13.87%,当合并其他系统异常时,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常规核型分析联合CMA检测可显着提高超声异常胎儿的致病检出率。二代测序技术可辅助CMA提高胎儿结构异常的分子诊断率。当产前超声检查发现胎儿多发畸形,而染色体核型和(或)CMA结果阴性时,建议行全外显子基因测序。2.不同类型的消化系统畸形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不同,产前超声提示胃泡异常合并其他结构畸形的胎儿染色体异常检出率最高。3.在排除染色体致病性异常及严重结构畸形后,单纯性消化系统畸形和合并超声软指标异常的胎儿,新生儿期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多数预后良好,尤其是十二指肠梗阻,不建议盲目终止妊娠。合并其他结构异常的胎儿,预后差别较大,应个体化分析,慎重决定胎儿去留。4.产前超声对于消化系统畸形的诊断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其对十二指肠梗阻、胎粪性腹膜炎、小肠梗阻、肠重复、食道梗阻、肝血管瘤和肝内钙化灶的诊断符合率较高。当发现胎儿存在消化系统畸形的异常征象时,应反复仔细检查其他系统,对于不能确诊的异常发现,需动态观察。

王美霞[4](2020)在《胎粪性腹膜炎产前超声影像学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胎粪性腹膜炎产前超声的影像学特征,旨在为临床早期诊治胎粪性腹膜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产前检查的43例胎粪性腹膜炎病例的临床资料。所有孕妇均接受产前超声检查,以胎儿出生后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胎粪性腹膜炎产前超声的影像学特征。结果回肠闭锁产前超声发现异常的孕周晚于空肠闭锁、空-回肠交界处闭锁,空-回肠交界处闭锁产前超声发现异常的孕周晚于空肠闭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肠闭锁、空-回肠交界处闭锁、回肠闭锁患儿超声特征中肠管扩张、腹腔积液、腹腔内钙化、假性囊肿、羊水过多所占比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粪性腹膜炎在产前超声诊断中表现多样,主要表现为肠管扩张、腹腔积液、羊水过多、腹腔内钙化等,可为临床早期判断疾病并实施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张晓红,宋兵,刘阿庆,范东晨,张忠路,孟慧敏[5](2020)在《四例胎儿肠扭转的产前超声诊断特点》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胎儿肠扭转的产前超声诊断特点。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4月至2018年5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产前超声提示胎儿肠扭转且经生后手术或引产后尸体解剖证实的病例4例。分析超声仪器中储存的4例肠扭转胎儿的11次超声检查动态及静态图像,总结声像图特点。随访妊娠结局及伴发畸形。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4例胎儿共11次产前超声检查声像图中,肠扭转直接征象—肠管排列呈whirlpool征6次、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分支血流呈漩涡样改变5次以及咖啡豆征3次,检出间接征象—肠管扩张11次、腹腔积液8次、羊水过多5次、腹膜钙化4次、假性囊肿1次。3次处于扭转初期阶段,均可见肠管排列呈whirlpool征及血流呈旋涡样改变,但随病程进展,进入胎粪性腹膜炎阶段,该2种征象可消失,间接征象出现。出生后手术或引产后尸体解剖均证实节段性肠扭转,均不合并肠旋转不良,3例合并小肠闭锁。结论胎儿肠扭转超声检查有典型的直接征象与不典型的间接征象,是诊断胎儿肠扭转的重要手段。

于俊杰[6](2020)在《非免疫性胎儿水肿临床分析》文中提出背景及目的胎儿水肿(hydrops fetalis,HF)是多种因素导致的胎儿病理性状态,表现为胎儿广泛性软组织水肿和体腔异常积液。随着抗D免疫球蛋白的广泛使用及宫内输血技术的不断发展,免疫性胎儿水肿(immune hydrops fetalis,IHF)的诊治得到很大改善,而非免疫性胎儿水肿(non-immune hydrops fetalis,NIHF)仍是产前领域所关注的重点。由于体腔或组织积液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部分NIHF超声仅表现为一处出现体腔或组织积液,如单纯性腹腔积液、单纯性心包积液、单纯性胸腔积液及单纯性皮肤水肿,此为不典型胎儿水肿。随着孕周的增加,胎儿水肿的程度和部位有所变化,NIHF超声表现为2处或2处以上的胎儿体腔液体异常积聚,包括腹腔积液、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及皮肤水肿(皮肤厚度>5mm),即不典型胎儿水肿演变为典型胎儿水肿综合征的过程。NIHF病因复杂,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造成早产、胎死宫内、新生儿死亡的风险很大,目前诊断主要依靠全面系统的超声检查,总体预后不良。在大多数NIHF病例中,由于病因和围产期管理的差异,故预后迥异,为提供恰当的产前和产后咨询,首先应明确NIHF病因,以制定个性化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胎儿宫内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产前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遗传学技术的应用,深层次剖析了胎儿水肿的病因,但NIHF的死亡率依旧较高,临床处理较为困难。本研究通过分析68例NIHF的临床特点,密切追踪其临床结局,探讨其病因、超声表现、干预措施及妊娠结局,旨在为改善母儿预后、提高新生儿存活率提供新的思路。对象与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月3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就诊的68例NIHF,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孕妇资料:包括既往病史、家族遗传性疾病史、种族背景、血型、近亲婚育史、不良物质接触史(放射性、有毒及有害物质)、妊娠次数、不良孕产史(既往胎儿水肿史、染色体异常胎儿史)、妊娠期合并症和并发症、分娩孕周及方式。(2)胎儿资料:所有NIHF均通过我院产前Ⅲ级超声筛查标准进行诊断,明确发现胎儿水肿的具体孕周、胎儿水肿的部位及程度、胎儿多普勒血流检查、胎盘情况、脐带情况、羊水量、产前干预措施及效果、新生儿出生Apgar评分、新生儿产后诊治情况等。随访存活儿的生存情况及有无合并疾病,了解存活儿脑损伤情况等远期预后,随访时间截止至2019年5月。结果1.68例孕妇平均年龄为(28.72±5.61)岁,确诊胎儿水肿的平均孕周为(27.22±6.83)周,1例孕妇合并噬血细胞综合症死亡,余均体健。2.68例NIHF首次超声表现中:典型胎儿水肿综合征32例(47.1%),单纯性腹腔积液26例(38.2%),单纯性胸腔积液6例(8.8%),单纯性心包积液3例(4.4%),单纯性皮肤水肿1例(1.5%)。3.相关病因显示,心血管系统异常8例,染色体异常7例,胸腔结构异常1例,消化系统异常3例,淋巴系统异常6例,脐带异常4例,异常双胎6例,病因不明33例。4.68例NIHF妊娠结局:7例证实染色体异常后引产,20例直接选择放弃胎儿,13例死胎,28例继续妊娠,其中双胎6例,单胎22例。6例双胎中,3例存活,1例新生儿期死亡,2例自然流产;22例单胎中,6例新生儿期死亡,15例存活,1例新生儿期失访。5.对继续妊娠的22例单胎超声随访,积液量增加组新生儿死亡率(55.6%,5/22)与积液量减少/稳定/消失组新生儿死亡率(7.7%,1/2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68例NIHF产前干预后,期待治疗时间最长140天,最短4天;产后对新生儿采取窒息复苏、抗感染、呼吸支持、营养支持、胸腹腔积液反复穿刺引流、外科手术等对症处理,共存活新生儿20人,新生儿存活率显着提高。结论1.NIHF常见的水肿部位是腹腔。2.NIHF病因复杂,总体预后不良,心血管系统异常是导致NIHF最常见的病因。3.随着孕周增加,胎儿积液量增加者预后差,对NIHF实施动态超声监测观察胎儿积液量变化至关重要。4.产前诊断、宫内干预、快速产后干预以及新生儿期的监护治疗,能有效提高新生儿存活率,改善围产儿结局。

江怡[7](2020)在《胎儿肠管扩张与消化道畸形相关性及预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超声及磁共振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胎儿肠管扩张,但其与消化道畸形关联度有待深入研究。本文对胎儿肠管扩张病例进行随访及数据分析,评估其出生后消化道畸形发生风险,并对先天性肠闭锁患儿临床诊治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探讨与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14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胎儿肠管扩张和先天性肠闭锁病例,记录其基本信息、治疗相关参数及结局等临床指标,通过门诊、电话等方式随访预后情况。对胎儿肠管扩张病例根据扩张部位分组,分析上、下消化道扩张与消化道畸形间的相关性,探讨胎儿期消化道扩张程度与畸形间的关联度。对肠闭锁患儿根据闭锁部位分为十二指肠闭锁组和空回肠闭锁组,分析患儿基础情况、肠管发育情况、手术方式等因素与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第一部分纳入113例胎儿肠管扩张病例,41例为上消化道扩张(双泡征),72例为下消化道扩张。双泡征组40例新生儿经消化道造影或手术探查证实为环状胰腺、十二指肠或空肠起始段闭锁,消化道畸形发生率为97.6%。下消化道扩张组中46例经生后查体、消化道造影或手术探查证实为肠闭锁、肠狭窄、肠系膜囊肿等畸形,消化道畸形发生率为63.9%(46/72),胎儿肠管扩张直径范围为11-57mm(Mid=19mm),肠管扩张直径(mm)/孕周比(w)对消化道畸形具有临床预测价值(AUC=0.906,p<0.001),比值>0.4931高度提示消化道畸形可能(灵敏度0.831,特异度0.903)。第二部分纳入肠闭锁患儿134例(十二指肠闭锁31例,空回肠闭锁100例,结肠闭锁3例),总体生存率为94.8%。十二指肠闭锁组存活率为100%,早产儿住院天数长于足月儿(36.0±17.0 vs.25.8±21.4,p=0.033)。空回肠闭锁组存活率为93%,存活患儿出生胎龄、体重及剩余肠管长度优于死亡患儿(p=0.002,p=0.001,p=0.001);高位闭锁组静脉营养使用时间、住院天数长于低位闭锁组(p=0.039,p=0.043),放置空肠营养管可缩短住院天数(p=0.006);造瘘组患儿出生体重和剩余肠管长度小于吻合组患儿(p=0.018,p=0.024)。结论:胎儿双泡征与十二指肠梗阻密切相关,胎儿下消化道肠管扩张直径/孕周比>0.4931时消化道畸形诊断意义大。早产、低体重、短肠是引起肠闭锁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高位闭锁患儿肠功能恢复慢,放置空肠营养管可实现早期肠内喂养,缩短住院天数;一期肠吻合术可作为空回肠闭锁患儿的首选手术方式。

边欣怡[8](2020)在《胎儿肠管增宽的产前超声筛查及妊娠结局的临床分析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胎儿肠管增宽的病因、发生率、产前超声诊断标准及影响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咨询、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9年6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胎儿系统超声筛查诊断为肠管增宽的51例孕妇临床资料,依据胎儿肠管增宽部位、首次诊断胎儿肠管增宽的孕周、是否合并其他超声结构或超声软指标异常、是否合并羊水量异常进行分组,并收集各孕妇宫内感染血清学筛查及羊膜腔穿刺产前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比较各组孕妇产前超声表现与妊娠结局及胎儿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51例孕妇中19例妊娠结局良好,32例出现不良妊娠结局,包括引产、胎死宫内、新生儿死亡、出生后需要手术治疗、胎儿染色体异常等,占62.7%。(2)51例孕妇中,胎儿十二指肠增宽12例,小肠增宽35例,结直肠增宽4例,分别占23.5%、68.6%、7.8%,胎儿十二指肠增宽不良结局发生率为100%,明显高于小肠增宽(54.2%)及结直肠增宽(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2周前诊断胎儿肠管增宽33例,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72.7%,而32周后检出者18例,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为4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51例肠管增宽胎儿中,合并结构异常5例,均为单一结构异常;合并超声软指标异常28例,其中单个异常16例,多个异常12例。单纯肠管增宽与合并结构异常、合并软指标异常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分别为66.7%、80.0%、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胎儿肠管增宽合并羊水过多22例,不良结局发生率为86.4%,明显高于羊水量正常孕妇(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26例孕妇行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弓形虫、单纯疱疹病毒血清学检查,Ig M均为阴性。(7)10例孕妇行羊膜腔穿刺产前诊断均未发现异常,2例十二指肠增宽新生儿行染色体检查诊断为21-三体综合征。结论胎儿肠管增宽与不良妊娠结局密切相关,发生肠梗阻部位越高、诊断肠管增宽时的孕周越早,胎儿预后越差,胎儿肠管增宽合并羊水过多提示出现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增加。此外,十二指肠增宽可能与胎儿染色体异常相关。

伍颖恒,王海玉,樊绮云,冯艳,王红英[9](2020)在《胎儿胎粪性腹膜炎的产前超声诊断及预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不同超声表现的胎儿胎粪性腹膜炎(fetal meconium peritonitis, FMP)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经产前超声诊断为FMP,出生后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FMP的31例病例的临床资料。根据产前超声表现,将31例的产前超声图像进行分级,分为0级3例、1级20例(1A级9例、1B级3例、1C级8例)、2级7例、3级1例,其中多次超声检查分级不同者,按最后一次产前超声检查的分级入组。根据新生儿是否接受手术治疗,分为手术组(19例)和保守治疗组(12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手术组初次诊断FMP孕周及胎龄均低于保守治疗组[分别为(29.9±4.5)与(38.2±1.0)周,t=-6.202;(36.2±2.7)与(38.2±1.0)周,t=-2.426;P值均<0.05]。(2)超声分级0、1、2、3级的手术率分别为0/3、55%(11/20)、7/7及1/1,各级间手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36,P=0.017);其中,超声分级1A、1B、1C级的手术率分别为7/9、1/3、3/8,各亚级间手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46,P=0.179)。结论 FMP新生儿手术率与产前超声初次诊断FMP的孕周及超声分级相关,FMP胎儿的产前超声的不同分级表现可为围产期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赵振[10](2019)在《MRI在胎儿消化道畸形及梗阻中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MRI在胎儿消化道畸形及梗阻诊断中的诊断价值,为产前咨询提供指导。方法对2014年3月至2019年6月行影像检查的34例怀疑胎儿消化道异常的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由超声发现羊水量过多、食管上段呈盲袋状扩张、胃泡小或不显示等征象的一种或几种,以及超声提示有胃肠道扩张、怀疑有肠梗阻后4天内行MRI检查。采用Philips 1.5T超导MRI成像仪,使用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SSTSE)序列、平衡稳态快速场回波(BFFE)序列和T1WI序列,必要时,使用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进行轴位、冠状位、矢状位全方位扫描,怀疑食管闭锁的病例常需要重复扫描多次,以显示食管及胃泡的充盈情况,肠梗阻的病例行胎儿全腹部扫描,评估整个胃肠道的情况。将产前超声、产前MRI、尸检结果与手术病理对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中,7例生后或尸检证实为食管闭锁,其中6例经MRI诊断为食管闭锁;漏诊1例MRI显示胃泡略小,食管未见明显显示,羊水量未见明显增多;4例MRI表现为食管上段呈盲袋状扩张;2例生后正常,产前超声提示胃泡小,但经核磁证实食管连续性完好;胎儿肠梗阻共25例,其中十二指肠膜状狭窄及空肠膜状狭窄各4例,见“风兜征”,梗阻近端肠内容物T1WI呈低信号,远端肠管略偏细,直肠管径未见异常;空、回肠闭锁共6例,梗阻近端肠内容物T1WI呈高信号;直肠闭锁2例,直肠末端位置偏高,位于膀胱颈部偏上方,其中1例合并马蹄肾畸形及脊髓圆锥低位,可诊断为VACTERL畸形,1例合并骶尾骨发育不全;肠旋转不良4例,SSTSE序列轴位上中腹部肠管旋转走行,梗阻处肠管狭窄呈“鸟嘴状”改变,梗阻近端肠内容物T1WI序列显示为低信号,T2WI显示为高信号,出生后CT扫描检查上腹部呈现“漩涡征”,即肠系膜上静脉环绕肠系膜上动脉螺旋状排列,其中2例为肠旋转不良与十二指肠膜状狭窄并存;环形胰腺4例,MRI显示胃及十二指肠近段扩张,T2WI序列显示为高信号、T1WI序列显示为低信号的“双泡征”,可见环形或钳状软组织信号影包绕十二指肠降部周围,梗阻部位肠管狭窄呈“鸟嘴状”改变,远端小肠及结、直肠外形未见明显异常;肠扭转2例,均导致了胎粪性腹膜炎,中下腹见“漩涡征”,梗阻部位狭窄呈“鸟嘴状”,近端肠管明显扩张,张力高,T1WI呈高信号,信号不均匀;DWI序列显示病变区肠壁及管腔内见不均匀混杂高信号,2例均伴有腹腔积液;肠套叠1例,见“同心圆征”,小肠、结直肠肠腔内见弥漫T1WI高信号填充。结论MRI在诊断胎儿消化道畸形及梗阻中价值较高,可作为产前超声的有效补充方法,对产前咨询和产后手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新生儿胎粪性腹膜炎的诊断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生儿胎粪性腹膜炎的诊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新生儿胎粪性腹膜炎20例诊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辅助检查
    1.3 临床分型
    1.4 手术方式
    1.5 转归
2 体会

(2)30例胎粪性腹膜炎治疗及转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影像学检查
        1.2.2 治疗方法
        1.2.3手术方法的选择
        1.2.4 并发症和非计划再手术
        1.2.5 炎症指标比较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影像学结果
    2.3 手术情况
    2.4 并发症和非计划再手术
    2.5 炎症转归
3 讨论

(3)消化系统畸形胎儿的产前诊断及妊娠结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2.2 产前超声诊断结果
    2.3 遗传学分析
    2.4 妊娠结局
    2.5 出生后情况
    2.6 胎儿消化系统畸形产前超声诊断的符合率
讨论
    3.1 消化系统畸形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
    3.2 各类型的消化系统畸形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
    3.3 产前超声对消化系统畸形诊断的符合率
    3.4 胎儿消化系统畸形妊娠结局及外科手术治疗进展
    3.5 典型的微缺失/微重复病例详细说明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在先天性消化道畸形胎儿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胎粪性腹膜炎产前超声影像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入选标准
    1.3 产前超声检查方法
    1.4 评价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产前超声发现异常的孕周
    2.2 产前超声特征
3 讨论

(6)非免疫性胎儿水肿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非免疫性胎儿水肿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胎儿肠管扩张与消化道畸形相关性及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部分:胎儿肠管扩张与消化道畸形相关性研究—单中心113 例胎儿肠管扩张病例随访结果
    1.1 基本情况
        1.1.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2 统计方法
        1.1.3 结果
        1.1.4 讨论
    1.2 上消化道扩张与十二指肠梗阻的相关性分析
        1.2.1 临床资料及方法
        1.2.2 结果
        1.2.3 讨论
    1.3 下消化道扩张与消化道畸形的相关性分析
        1.3.1 临床资料及方法
        1.3.2 结果
        1.3.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部分:先天性肠闭锁患儿治疗预后分析—单中心134 例患儿回顾性分析
    2.1 基本情况
        2.1.1 临床资料与方法
        2.1.2 结果
        2.1.3 讨论
    2.2 十二指肠闭锁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2.1 临床资料与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2.3 空回肠闭锁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3.1 临床资料与方法
        2.3.2 结果
        2.3.3 讨论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8)胎儿肠管增宽的产前超声筛查及妊娠结局的临床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三、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胎儿肠管增宽的部位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3.3 首次诊断胎儿肠管增宽的孕周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3.4 胎儿肠管增宽合并结构异常或超声软指标异常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3.5 胎儿肠管增宽合并羊水量异常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3.6 胎儿肠管增宽与宫内感染
    3.7 胎儿肠管增宽与染色体异常
四、讨论
    4.1 胎儿肠管增宽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4.2 胎儿肠管增宽的典型超声征象
    4.3 胎儿肠管增宽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4.4 胎儿肠管增宽的部位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4.5 首次诊断胎儿肠管增宽的孕周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4.6 胎儿肠管增宽合并结构异常或超声软指标异常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4.7 胎儿肠管增宽合并羊水量异常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4.8 胎儿肠管增宽与宫内感染
    4.9 胎儿肠管增宽与染色体异常
    4.10 局限性和不足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胎儿肠管增宽的诊断与评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中英文对照

(10)MRI在胎儿消化道畸形及梗阻中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MRI在胎儿食管闭锁中的诊断价值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选择
        2.2 检查方法
        2.3 图像分析
    3 结果
        3.1 超声所见
        3.2 MRI表现及诊断
        3.3 生后随访结果与产前MRI、超声诊断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RI在胎儿肠梗阻中的诊断价值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选择
        2.2 MRI检查方法
        2.3 图像分析
    3 结果
        3.1 MRI表现
        3.2 生后随访结果与产前MRI、超声诊断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四、新生儿胎粪性腹膜炎的诊断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生儿胎粪性腹膜炎20例诊治体会[J]. 陈新新,周健,王猛,蒋通. 中国乡村医药, 2021(17)
  • [2]30例胎粪性腹膜炎治疗及转归分析[J]. 王刚,郭锋,张丽娟,焦晨炜,王帅.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21(04)
  • [3]消化系统畸形胎儿的产前诊断及妊娠结局研究[D]. 杨芳.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胎粪性腹膜炎产前超声影像学特征分析[J]. 王美霞. 河南医学研究, 2020(30)
  • [5]四例胎儿肠扭转的产前超声诊断特点[J]. 张晓红,宋兵,刘阿庆,范东晨,张忠路,孟慧敏.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20(09)
  • [6]非免疫性胎儿水肿临床分析[D]. 于俊杰. 郑州大学, 2020(02)
  • [7]胎儿肠管扩张与消化道畸形相关性及预后研究[D]. 江怡.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8]胎儿肠管增宽的产前超声筛查及妊娠结局的临床分析研究[D]. 边欣怡.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9]胎儿胎粪性腹膜炎的产前超声诊断及预后分析[J]. 伍颖恒,王海玉,樊绮云,冯艳,王红英.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20(01)
  • [10]MRI在胎儿消化道畸形及梗阻中的诊断价值[D]. 赵振.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腹膜炎论文 染色体异常论文 消化系统论文 怀孕论文 胎儿论文

上一篇:培养优秀拔尖人才的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