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银武,胡昌波,朱学春,胡丕清,姜德泳[1](2012)在《巩膜外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两种巩膜外手术方式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220例220眼,其中复杂性视网膜脱离70例70眼,非复杂性视网膜脱离150例150眼。分别实施巩膜环扎+外加压+冷凝+放液(或不放液)术及巩膜外加压+冷凝+放液(或不放液)术。结果:两种手术方式对复杂性RRD和非复杂性RRD的效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非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一次性成功率为89.3%,而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一次性成功率仅为72.9%。结论:巩膜外手术对非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术。而巩膜环扎在视网膜脱离手术中并非完全必要。
朱劲[2](2010)在《环扎加压不放液与放液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疗效观察对比》文中认为目的:比较不放液与放液的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RR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01月-2009年7月期间,在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眼科中心诊为(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 PVR)C1级以下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且行巩膜手术的86眼病例相关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环扎加压放液组与环扎加压不放液组。以视网膜解剖复位率、术后视力和手术并发症为重点观察指标。结果:放液组45眼中视网膜完全复位40眼,手术成功率为88.9%;不放液组41眼中视网膜完全复位38眼,手术成功率为92.7%。放液组和不放液组视网膜复位率比较其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放液组手术并发症为31.1%,不放液组手术并发症为12.2%,不放液组手术并发症明显比放液组低,放液组术后视力提高28眼,占62.2%,不放液组术后视力进步35眼,占85.4%,不放液组术后视力恢复较好。结论:不放液的巩膜外加压手术与放液的巩膜外加压术视网膜复位率基本一致,但手术并发症少,术后视力恢复快,是值得推荐的一种手术方法。
吴文芳,宋蓓雯,吴强,杜新华,陈颖[3](2010)在《最小量巩膜外垫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分析最小量巩膜外垫压术与巩膜环扎垫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20例(20只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最小量巩膜外垫压术(A组)的临床资料,并在同期住院行巩膜环扎垫压术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中随机选择40例(40只眼)作为对照组(B组),术后随访比较两组的视网膜复位率、最佳矫正视力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视网膜首次复位率A组为90%,B组为95%;最佳矫正视力A组为0.48±0.33,B组为0.48±0.28;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进展者A组占5%,B组占10%,两组间均没有显着差异(P=0.4642、0.9662、0.5089)。术后A组出现复视1只眼,B组出现短期高眼压3只眼,黄斑水肿1只眼,复视1只眼;两组术后屈光度的变化有显着差异(P=0.0019),前房深度、眼轴长度及散光度的变化均没有显着差异(P=0.5444、0.8732、0.0582)。结论外加压手术是一种有效复位脱离视网膜的手术方式,最小量巩膜外垫压术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能获得很好的疗效,而对眼球创伤小、仅改变眼局部形态结构,能避免传统巩膜环扎垫压术的一些并发症,但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张斌,王沛[4](2009)在《环扎加压不放液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环扎加压不放液手术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了41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例,均采取环扎、外加压、不放液的手术方法,分析视网膜下液的吸收时间以及术后成功率。结果:41例中38例视网膜复位,手术成功率为92.7%;其中28例在术后3天内视网膜下液基本吸收;术后视力明显提高。结论:环扎加压不放液手术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手术方法。
孙先勇,黄旭东,黄静,徐鑫彦,娄华东[5](2009)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最小量视网膜手术》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最小量手术(单纯巩膜外加压+冷凝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45例145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视网膜脱离最小量手术。结果138例138眼1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成功,成功率95.2%。失败7眼,其中6眼再次手术后复位,另1眼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术后第1天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者102眼(70.3%),30眼术后23 d完全吸收,4眼术后37 d吸收,2眼术后15 d以后吸收。随访3个月,视力均较术前提高。结论在双目间接眼底镜下实施最小量视网膜脱离手术是治疗绝大部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较好方法。
陈梦平[6](2009)在《球形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用改良的放液,玻璃体腔注气,冷凝,加压(drain-air-cryotherapy-explants,DACE)的手术方法(改良DACE术)治疗球形孔源性视网膜脱离(bullous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BRR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2008年8月期间,在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眼科中心诊为原发性BRRD住院首次行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患者共38例。实验组(改良DACE术)22例22眼,对照组(常规步骤巩膜扣带术scleral bucking,SB)16例16眼。实验组22例行改良DACE术:先预置直肌牵引缝线,确定放液点,电针穿刺放液成功后,采用玻璃体切割仪注气装置注气,气压设置在20-25mmHg,再在双目间接检眼镜下定位裂孔,巩膜外冷凝,车轮状硅胶加压块平行角膜缘或放射状缝合,或联合环扎。对照组16例行常规步骤SB:先预置直肌牵引缝线,在双目间接检眼镜下定位裂孔,巩膜外冷凝,再放液,车轮状硅胶加压块平行角膜缘或放射状缝合,或联合环扎。术毕视情况注入或不注入气体。两组病例术后根据裂孔位置给予头高位或侧卧位。视病情必要时补充光凝。随访3-6月,平均4.12±3.56月。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一次性手术视网膜复位率及最终复位率,实验组(改良DACE术)为90.9%(20/22)和100.0%(22/22),对照组(常规步骤SB)为87.5%(14/16)和93.8%(15/16),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1.000及P=0.421);定位裂孔准确率实验组为95.5%(21/22),对照组62.5%(10/16),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28);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率实验组为77.3%(17/22),对照组56.3%(9/16),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421);术后并发症,实验组新裂孔形成及白内障高于对照组,而视网膜皱褶及PVR形成进展低于对照组,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DACE术是治疗上方隆起较高的BRRD安全、有效的方法,可获得满意的手术成功率和较少的并发症。具有术中眼压相对稳定,定位裂孔准确,冷凝精确等特点。
郑红,陈永喜,包着妍[7](2008)在《直视下冷凝裂孔联合环扎加压不放液治疗视网膜脱离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直视下冷凝裂孔联合环扎加压不放液治疗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并探讨该术式的适应证及手术注意事项。方法:对52只视网膜脱离眼行直视下冷凝裂孔联合环扎加压不放液术,观察视网膜下积液吸收、视网膜复位等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6年。结果:52眼中44眼1次手术成功复位视网膜、2眼经二次手术治愈、6眼手术失败。结论:直视下冷凝裂孔联合环扎加压不放液术封孔确切,手术安全易操作,避免放液并发症,适用于玻璃体无明显增殖的膜分级A以下的视网膜脱离眼,而伴巨大裂孔的视网膜脱离眼不宜采用此术式。
李超,刘瑞芳,孔德兰,万新顺,刘向玲[8](2007)在《直肌牵引联合不放液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直肌牵引及单纯巩膜外硅胶垫压不放液手术治疗上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6例(56眼)RRD术前进行直肌缝线牵引制动,采用视网膜裂孔冷凝、巩膜环扎、外加压、术中不放液的手术方法,并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56例(56眼)RRD经直肌牵引制动35 d后,52眼(92.9%)的视网膜脱离特别是上方球形脱离有明显后退,视网膜下积液(subretinal fluid,SRF)均有消散,其中28眼(50%)完全复位;53眼(94.6%)均行不放液术达到准确封闭孔源的目的。出院前合计治愈率为96.4%,未愈3.6%。结论直肌缝线牵引制动可促进视网膜下积液消退、平复,有利于术中准确定位孔源、扣压位置适当,从而有效封闭孔源,扩大不放液手术适应范围,提高RRD不放液手术成功率。
陈志萍[9](2003)在《巩膜环扎加压不放液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 ,不断改进手术方案 ,寻找一种简单的、损伤小而有效的手术方法。方法 :本文对 19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采取环扎加压不放液手术治疗。结果 :2~ 3d网膜下液吸收者 7例 ,占 36 .8% ;3~ 7d吸收者 8例 ,占 4 2 .1% ;7~ 15d吸收者 3例 ,占 15 .8%。术后恢复满意 ,无一例有并发症出现。结论 :巩膜环扎加压不放液手术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化、并发症少等优点
徐丽芳,许迅,邱庆华[10](2003)在《视网膜脱离环扎术后黄斑裂孔的相关原因分析及处理》文中认为目的 :研究视网膜脱离术后黄斑裂孔产生的相关原因及处理。方法 :分析在我院采用环扎加压手术后不同时期产生黄斑裂孔患者 2 3例 2 3眼 ,对其术前PVD情况、裂孔大小位置、黄斑部情况、术中冷凝量、环扎带长度、放液及术后玻璃体与黄斑区视网膜粘连、PVR情况 ,与对照组 42眼进行卡方统计分析比较。结果 :术前黄斑情况、上方大裂孔、PVD、术中冷凝量、环扎带长、术后黄斑区PVD及PVR情况均与视网膜脱离术后黄斑裂孔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两组比较P <0 0 1,差异有显着性 ,而术中是否放液与术后黄斑孔的形成关系两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术后 60 87%患者视力≥ 0 1,发生MH后视力均 <0 1,积极治疗后视力≥ 0 1者 39 13% ,与术后 60 87%相比差异无显着性。结论 :视网膜脱离术后MH的形成与术前上方象限大裂孔、黄斑脱离囊变及PVD有关 ,与术中冷凝过量、环扎过紧 ,术后黄斑区PVD及PVR情况密切相关。术中应控制冷凝量、环扎松紧度 ,术后密切观察黄斑区、玻璃体及PVR的变化 ,一旦发生术后MH ,应综合考虑患眼情况 ,进行玻璃体切割术或激光等治疗 ,一般均能挽回一定的视功能。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0引言 |
| 1对象和方法 |
| 1.1对象 |
| 1.2方法 |
| 2结果 |
| 3讨论 |
| 一.论文:环扎加压不放液与放液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疗效观察对比 |
| 1.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 2. 中文摘要 |
| 3. 英文摘要 |
| 4. 前言 |
| 5. 临床资料与方法 |
| 6. 结果 |
| 7. 讨论 |
| 8. 结论 |
| 9. 参考文献 |
| 10. 论文附图 |
| 二.综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治疗研究进展 |
| 1. 正文 |
| 2. 参考文献 |
| 三.致谢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手术方法 |
| 2 结 果 |
| 3 讨 论 |
| 一.论文部分 |
| 1.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2.中文摘要 |
| 3.英文摘要 |
| 4.前言 |
| 5.临床资料与方法 |
| 6.结果 |
| 7.讨论 |
| 8.结论 |
| 9.参考文献 |
| 10.附图 |
| 二.综述部分 |
| 1.重硅油在玻璃体视网膜病中的应用 |
| 2.参考文献 |
| 三.致谢 |
| 四.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手术方法 |
| 2 结 果 |
| 3 讨 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2 结果 |
| 2.1 术后观察 |
| 2.2 随访情况 |
| 3 讨论 |
| 1 一般资料 |
| 2 手术方法及操作要点 |
| 3 结 果 |
| 4 讨 论 |
| 资料和方法 |
| 结 果 |
| 讨 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