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沉痛哀悼侯杰同志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深切悼念侯捷同志(论文文献综述)

高子芹[1](2021)在《清初诗歌黍离主题研究 ——以苏州府为中心》文中提出

周文玖[2](2020)在《白寿彝先生对中国通史理论的构建——从《中国历史上的十二个方面346个问题》到《中国通史·导论卷》》文中研究表明白寿彝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通史编纂,晚年将之作为最重要的学术事业予以实施。编纂中国通史,需要"通识"。白寿彝先生的"通识",集中体现在他构建的中国通史理论中。从他主持制定的《中国历史上的十二个方面346个问题》到《中国通史·导论卷》之完成,反映了白寿彝先生的中国通史理论从设想到形成文本的过程。但《中国历史上的十二个方面346个问题》仍然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可作为进一步丰富中国通史理论的重要参考。白先生构建的中国通史理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历史的创新性理论成果,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具有系统性、民族性等特色。

郭沁[3](2019)在《《现代》杂志与中国现代诗歌》文中研究说明《现代》杂志作为中国现代时期的重要文学期刊之一,尽管存在时间并不长,但因其非同人刊物的性质备受关注,并且对现代文学的倡导使其在中国文学期刊中的地位不可忽视,其中的诗歌现象还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本论文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借用“文学场”介绍《现代》杂志整体情况,阐述《现代》杂志所处的时空语境以及施蛰存个人文学观念对《现代》杂志的影响,用“副文本”理论探求在以往相关研究中较少受到重视的版面设计、封面等。第二章分为三部分,首先对31期的《现代》杂志中的诗学现象进行统计,大体确定《现代》杂志的诗歌版图。其次,分析戴望舒、艾青、徐迟和陈江帆四位诗人及其诗歌创作,从而突出《现代》杂志为扶持本土诗人所作出的努力。最后是《现代》杂志中的诗歌翻译部分,以实例探讨其诗歌翻译的特点,进而研究1930年代西方现代诗歌对中国新诗创作的影响。第三章探讨《现代》杂志的译介与诗歌评论,首先介绍《现代》杂志的译介范围,然后对《现代》杂志诗歌批评个例进行分析,旨在突出中国本土诗人、学者为诗学建设所做的工作。

文世芳[4](2017)在《中国共产党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与借鉴(1976-1984)》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总结历史上封闭保守的深刻教训,勇于面对中国与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巨大差距,充分认识到关起门来搞建设行不通、闭关自守实现不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虚心学习和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是这个伟大觉醒的重要内容,对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是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探索而成,从改革开放之初一步一步摸索而来。探求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可以从改革开放史中寻求历史的逻辑、问题的病灶和成功的钥匙。因此,从改革开放之初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和借鉴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从开放和改革的相互关系及国际经验视角探求改革开放开启并获得成功的原因,对当前全面推进深化改革,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这些正是论文致力于探求的深层次问题。论文包括绪论、正文四章和小结。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缘由、意义,研究的现状、问题,研究的资料准备、特点,研究的方法、思路,研究的目标、方向。第一章,主要讨论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历史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考察整个社会,国民经济遭受重创,人民生活在温饱线上长期徘徊,社会各界渴望变革;考量党内状况,使命意识空前觉醒,执政危机意识日渐浓厚,全党洋溢着把“文化大革命”耽误的时间抢回来的情绪;环顾世界局势,世界政治格局寻求新的平衡,在两极格局下存在寻求多极化的内在张力,资本主义国家经过迅猛发展后进入滞胀阶段,亟需产业转移,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崛起树立了发展榜样,调整和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潮流。特定的历史条件,给中国指明了方向:旧的道路难以为继,变革已是民心所向,国际形势为迎接中国融入世界大家庭、登上国际大舞台提供了历史契机。一种历史的合力,悄然引导着中国朝着改革与开放的道路走去,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历史条件生成。第二章,主要讨论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中共逐渐扩大对外交流,冷眼向洋看世界,以世界为参照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共党内和思想理论界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已经不可抑制。中共高层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对世界局势作出新的研判,认为存在长时段和平发展的可能。在对历史的反思中,中共又逐渐从“左”的迷雾中走出来,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工作重心开始务实地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倾斜。在此基础上,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初步行动,党和国家领导人主动出访“触摸世界”、把握世界发展脉搏,派出大批对外考察的“侦察兵”了解世界各国发展经验和研究中国应有的对策,部署理论界召开世界经济讨论会研究国外情况。特别是派团对外考察是中共高层的重大战略举措。中央政治局从听取和讨论考察汇报开始,改革开放的思想在酝酿中逐渐生根发芽,经过1978年国务院务虚会和中央工作会议的两次大讨论,改革开放决策呼之欲出。第三章,主要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经过对盲目冒进的反思,在国民经济调整中深化对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思想的过程。经过1979年对盲目引进和吸收外资的反思,在对国民经济调整的思考、讨论以及初步实施中,中共对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进行了总结深化,制定了更加科学更具操作性的对外引进规定、吸收外资政策、对外考察办法、国民经济计划。在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的改革试点和探索中,中共对建设四个现代化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在政策上、试点上、理论上都有重大的转变。在政策上,提出经济政策的三大转变,要求逐步实现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转型;在试点上,创办经济特区,使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从某个领域的试点转换为更深层次的综合性改革试点;在理论上,从四个现代化转变为“中国式的现代化”,将“中国式的现代化”作为统领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指导性思想。第四章,主要讨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逐步由引进技术、外资和管理经验,朝着更深层次的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国际组织发展经济经验以及引进国外智力发展和深化,并最终推动确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过程。结合中国实际,探索适合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是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在中共高层的支持和部署下,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经验和理论以及联邦德国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和法国经济计划化理论等,成为中国考察和学习借鉴的重点内容。布鲁斯和奥塔·锡克等东欧经济学家的来访,在中国掀起研究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和改革理论的热潮。在改革开放实践的锻炼和理论探讨的熏陶中,中国新一代经济理论人才终于在1984年莫干山会议上崛起,逐渐承担起为改革建言献策的使命。在和思想理论界的良性互动中,中共终于克服各种困难,出台《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这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共对中国经济改革发展方向的探索获得巨大成功,以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为重点的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取得重大的阶段性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巴山轮会议为标志,中共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小结,主要对论文作一概括性总结,集中探讨境外发展经济经验是如何被中共重视、学习和吸收,形成了什么样的原则和路径;究竟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积累了哪些重要历史经验,对当前中国的改革发展有哪些重要启示。为确保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取得好的效果,中共在探索之中确立和完善了自力更生为主、积极争取外援,取长补短、保持优势,多方学习、反复比较,解放思想、谨慎渐进等基本原则;形成了从境外经验的学习了解、到决策层多渠道掌握信息、到中共高层利用境外经验进行决策、到中层和基层干部掌握境外先进经验的上下贯通、良性互动的路径。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在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变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成为改革的先声;推动了改革开放决策出台和具体政策不断完善;促进了社会主义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理念的突破;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历史关头,分析研究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历史,能带来深刻的启示。它告诉我们,改革应该如何优化调查研究,如何加强顶层设计,如何重视基础性工作。

杨沙林[5](2017)在《齐越生平大事记》文中认为(1922年-1993年)1922年2月23日(阴历正月二十七日)出生于黑龙江省满洲里。原籍:河北省高阳县庞家佐村。乳名:宝锷;学名:齐斌濡。笔名:遥拉。1946年到解放区后改名:齐越。父亲:齐肇豫,字叔谦。毕业于北平俄文专修班专修馆。历任中东铁路黑龙江外交署翻译、胪膑县县长。

张晓[6](2016)在《哈尔滨艺术学院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的研究主体是哈尔滨艺术学院,内容包括其建校背景、建校体制、教学主体的教学及其社会活动情况等。笔者通过文献调查和历史研究试图对这些内容进行客观的评价和总结。建校背景从政治改革的必然性、高等教育改革特点和区域艺术发展状况三个方面,以及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解读。哈尔滨艺术学院建校的1958年,正是全国展开“教育大革命”的一年。高校教育制度和教学体系等已经仿照苏联的形式基本定型,这一年中国教育开始尝试走出苏联的教育模式。然而,多年的盲目崇拜使很多地方已经形成定式。哈尔滨的教育改革在同一时期与全国同步,但由于其地域性等特点,在与其他地区保持一致的情形下,又有着显着的地域性差异。哈尔滨的艺术发展有它自己独特的轨道,在这种大环境下建设的哈尔滨艺术学院注定是与众不同的。它的组织构成形式和全国其他同类型院校基本一致,但教职人员以右倾或右派分子居多,大部分右派教师是从下放到黑龙江的右派分子中截留到哈尔滨艺术学院,这在当时打右派的历史背景下是相当罕见的。他们被哈尔滨艺术学院收容,同时也成就了哈尔滨艺术学院。最后,通过对哈尔滨艺术学院教学成效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它的存在时间很短,但学生的成材率却极高。这也许就说明了哈尔滨艺术学院在短时内保持自身艺术性的同时完成了与社会的衔接。可以肯定的是,哈尔滨艺术学院有着不凡的社会贡献。另外,哈尔滨艺术学院的发展反映了哈尔滨当时的艺术走向和文艺政策以及国家文化发展策略之间的关系。但它对哈尔滨的艺术发展起到了哪些具体作用,需要在文章中逐一分析。

何马玉涓[7](2015)在《文化变迁中的仪式艺术 ——以傈僳族刀杆节为例》文中认为仪式艺术的跨学科特性,使其研究形成明显的学科整合趋势。前人研究集中于民族志式的专题研究、艺术门类性研究及仪式与艺术互动关系的研究。将仪式艺术的探讨放置于文化变迁之中,注重其动态发展是本文进行仪式艺术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法。仪式艺术并非一成不变,它一直在与社会情境互动,随社会变迁而演变,内涵与外延也超出了原有范围,表现出不断被建构的状态。仪式艺术的功能不仅表现于节日的神圣仪式中,还表现出在民族意识、族群关系、经济驱动等方面中的巨大张力。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正是处于文化变迁中傈僳族刀杆节中的艺术。傈僳族的迁徙让傈僳族历经不同的文化接触,形成地域性差异。环境适应、文化整合的需求促使仪式中的艺术呈现出变异—固化—再变异的过程。本文以腾冲地区为主要田野点,以泸水地区为佐证,对刀杆节及其中艺术进行纵向、横向的探讨,构建出网状的研究脉络。从纵向历史研究出发,分别以口头叙事与文献记载为研究对象,追溯刀杆节节日起源问题,对刀杆节的文化变迁过程进行深入探讨,推演出刀杆节产生演变的环境因素、外力因素以及内在动力,突破了前人对此研究的局限性。从横向比较研究出发,寻找到不同语境下节日属性演变的异同,在节日属性转变中认知仪式艺术的走向。研究仪式艺术不可能脱离傈僳族的社会语境,傈僳族仪式艺术的发展受历史环境的影响。除了不同区域的比较研究,本文还对同一区域的若干特色村寨进行深入调查,厘清节日仪式中各人物角色的功能变化及相互作用,并在分析傈僳族的“乐”的符号化运用的基础上,作出仪式中艺术“原生”与“衍生”的判断,呈现出仪式艺术的动态发展过程。

邱振刚[8](2007)在《文艺界深切追思侯耀文》文中认为本报讯(记者邱振刚)“耀文此去登仙界,司马不复再砸缸”,“侯哥——我们永远怀念您”……这是侯耀文遗体告别仪式7月7日在八宝山公墓举行时,自发为这位相声表演艺术家送行的群众队伍中出现的悼念横幅。侯耀文遗体告别仪式举行当天,中国文联党组书记胡振民、中华民族文化?

颜全毅[9](2005)在《清代京剧文学史》文中指出《清代京剧文学史》是以清代京剧的剧目和剧本创作情况、特色作为研究对象,试图较为系统地勾勒、探讨清代京剧文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审美价值。 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戏曲史的研究领域中,长期以来忽略了京剧文学的存在,这与京剧作为国剧的地位很不相称。即使是专门形态的中国京剧史着的撰写,也往往重在对于演员与演出的关注,对一剧之本的京剧文学忽略不计。这种忽略有个常识性的误区,人们通常认为京剧的文学品位不高,与元杂剧和明清传奇等经典戏曲文学相比,在审美形态上有着很大差异。实际上文学性并不能等同于文辞的典雅性,而作为集表演文学之大成的京剧剧目,其文学性更在于本色当行,能够给表演提供规定情境和体现空间。因此,京剧的文学形态和内在蕴涵,有着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更需要学术界的充分关注和深入研究。 《清代京剧文学史》,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对清代京剧文学按照其发展的大致脉络分为三个大的时期,即起源整合期(乾嘉时期)、成型发展期(道咸时期)和兴盛繁荣期(同光宣统时期),每一时期整理归纳了一批代表性的流行剧目和文人创作,并对重要的剧本进行了考证评析。尤其是对早期的文人京剧创作如周道昌《错中错》,余治《庶几堂今乐》的研究,有着一定的系统性。 第二,对清代不同时期的审美趣味和批评风气进行归纳、梳理,总结出其特色,并予以相应的论证。例如对道咸时期“品花”情调的探讨,对于光绪时期“改良主义”理论建树的归纳,都做出了较为细致的梳理。 第三,对清代京剧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现象,例如“清代宫廷演剧对京剧文学的影响”、“海派京剧的文学特性”以及“京剧改良文学”等内容,进行专题性的深入剖析。这就使得《清代京剧文学史》既包括了按照一定历史发展逻辑下京剧文学的具体内容,又有相关专题的深入分析,是纵向线索与横向专题勾连并重的双重结构。 本论文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在于: 首先,第一次把京剧文学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科研对象,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探讨研究,并将清代京剧文学放在中国戏曲文学大变革的背景下予以观照,这对戏曲文学史的深入开掘起到一定积极意义和有益补充。 其次,本论文对京剧文学的宫廷特色和市井色彩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是近代文学审美转型的历史成果,也符合当前文学史不断拓宽学术视野和形态范畴的需求,还是相对于元明清杂剧传奇而言的京剧文学自身特点的树立。 第三,本论文从清代史料和演出资料中爬剔梳理,寻找并论证了一些极具价值的早期京剧剧本和评论文章,比如对早期文人创作京剧剧本《错中错》的研究,具备一定的开拓意义。这对中国京剧、中国戏曲史乃至中国文学史的深化发展,都提供了新的资料和线索。

易发俊[10](2004)在《“文革”中的媒介批判》文中提出媒介批判是文化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生、发展及其结束构成了一部完整的“文革”媒介批判史。以前人们对“文革”的研究,多偏重于政治角度,而鲜有从媒介批评的视角解读“文革”。 本文试图从“文革”前媒介批评的实践入手,探讨林彪、“四人帮”发动媒介大批判的过程和人民群众奋起斗争的过程,让人们了解到他们对媒介的批判,其实就是对新闻战线的法西斯专制。论文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了解媒介大批判的发生、发展及其危害;(2)探讨媒介大批判的特点、成因及其预防举措。 论文首先介绍了“文革”前陆定一、邓拓、陶铸等忠于党和人民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媒介批评实践。之所以介绍他们的媒体批评思想,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反衬林彪、“四人帮”与人交恶的媒介大批判;二是寻找“文革”媒介大批判在“文革”前的“影子”。 随后,论文分两章阐述林彪、“四人帮”发动媒介大批判的详细经过以及人民群众进行反批判斗争的复杂过程。这两章主要通过史料说明“文革”媒介大批判的残酷无情,反映媒介批判和反批判斗争的针锋相对。 最后,论文对“文革”媒介大批判进行历史总结,阐明媒介大批判的“非理性”含义,总结媒介大批判的无中生有、无需论证、无限拔高、无限上纲的“四无”特点。大批判在新闻战线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和重大损失,说明林彪、“四人帮”在新闻战线施行法西斯专制统治的极大危害性。末尾,用两节的篇幅探讨了媒介大批判的成因和预防媒介大批判的措施。如果说前几章是论文的“骨干”的话,那么本章则是论文的“血肉”。研究“媒介批判和反批判”的目的,就是了解大批判的特点,认识大批判的危害及其产生的原因,最终为新时期彻底杜绝媒介大批判的重演提供对策。

二、深切悼念侯捷同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切悼念侯捷同志(论文提纲范文)

(2)白寿彝先生对中国通史理论的构建——从《中国历史上的十二个方面346个问题》到《中国通史·导论卷》(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历史上的十二个方面346个问题》与《中国通史·导论卷》之关系
二、《中国历史上的十二个方面346个问题》的独特价值
三、白寿彝先生构建的中国通史理论之特色
    第一,是中国史学史上最为系统的通史理论。
    第二,充分体现了民族性。
    第三,展现了开阔的国际视野。
    第四,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历史的创新性理论成果。
    第五,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3)《现代》杂志与中国现代诗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现代》杂志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对象、方法和思路
第一章 切近《现代》杂志的历史原场
    第一节 《现代》杂志的“文学场”
    第二节 《现代》杂志与“副文本”
    小结
第二章 《现代》杂志的诗歌创作与诗歌翻译
    第一节 《现代》杂志的诗歌版图
    第二节 《现代》杂志的诗歌创作
    第三节 《现代》杂志的诗歌翻译
    小结
第三章 《现代》杂志的译介与诗歌评论
    第一节 《现代》杂志译介范围的选择
    第二节 《现代》杂志的诗歌评论
    小结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现代》杂志诗歌创作与诗歌翻译一览表
    附录二: 《现代》杂志诗人诗作数量一览表
    附录三: 陈江帆在期刊发表的诗歌创作年表
    附录四: 《现代》杂志栏目变更一览表
    附录五: 《现代》杂志诗歌“译者记”一览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共产党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与借鉴(1976-1984)(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选题意义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资料
        (一) 概念界定
        (二) 研究资料
    三、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 研究的基本状况概述
        (二)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观点
        (三)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四、研究方法
        (一) 历史分析法
        (二) 文献分析法
        (三) 比较分析法
    五、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三)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背景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经济社会状况
        一、国民经济遭受重创
        二、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
        三、社会各界渴望变革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中共党内思想状况
        一、执政使命意识逐渐觉醒
        二、执政危机意识日益浓厚
        三、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世界形势
        一、世界政治格局寻求新的平衡
        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
        三、产业转移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崛起
        四、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普遍推行改革
第二章 对外交流考察与改革开放决策的作出
    第一节 历史大转折前的思想“解冻”和发展探索
        一、世界局势的新研判
        二、思想解放潮流涌动
        三、工作重点逐渐转移
    第二节 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初步行动
        一、邓小平对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支持
        二、召开世界经济讨论会研究境外经验
        三、领导人主动出访“触摸世界”
        四、有计划地组织对外考察“探路”
    第三节 中共高层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内部讨论
        一、中央政治局听取讨论考察汇报
        二、国务院务虚会讨论如何加快现代化建设速度
        三、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境外快速发展经济经验
第三章 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总结深化与“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提出
    第一节 对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反思
        一、陈云、薛暮桥等对盲目引进的批评
        二、中共高层讨论和部署经济调整
        三、控制引进规模和制定引进政策
        四、财政经济委员会组织大规模经济问题调研
    第二节 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深化和落实
        一、对外考察专业性、针对性加强
        二、境外访问团和专家的来访与“传经”
        三、参与和召开国际会议
        四、成立中国企业管理协会和举办企业管理研究班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说的引入
        一、西方经济学说引入的主要路径
        二、三次大型西方经济学讲座(讲习班)
        三、西方经济学引入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第四节 “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提出
        一、经济政策的转变和建立经济特区
        二、两份《初步意见》的制定和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的探讨
        三、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
第四章 借鉴境外经济体制改革经验与经济体制改革决定的出台
    第一节 学习借鉴重点转移到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
        一、苏东经济体制改革经验的考察
        二、苏东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引入
        三、苏东经济体制改革经验的探讨和研究
        四、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等西方经验的学习借鉴
    第二节 学习和借鉴重要国际组织的经验
        一、联合国提供的考察与培训
        二、世界银行对中国的两份考察报告
    第三节 引进国外智力决定的出台和初步成效
        一、引进国外智力的历史经验与新的探索
        二、邓小平关于引进国外智力的讲话和引进国外智力政策出台
        三、引进国外智力政策的初步落实和成效
    第四节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和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进入新阶段
        一、改革中的问题和境外因素的影响
        二、邓小平视察南方与商品经济意见再次提出
        三、1984年莫干山会议与新一代经济理论人才崛起
        四、《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出台
        五、巴山轮会议标志借鉴境外经验进入新阶段
小结
    一、中共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原则和路径
    二、中共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作用和影响
    三、中共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经验和启示
参考文献
附件1 中国领导人出访一览表(1976. 10—1984. 12)
附件2 1978年引进22项工程项目表
附件3 赵人伟等就经济改革问题向布鲁斯的提问
附件4 一个大学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提出的一些问题(资本主义部分)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5)齐越生平大事记(论文提纲范文)

1930年 (8岁)
1935年 (13岁)
1941年 (19岁)
1942年 (20岁)
1943年秋 (21岁)
1944年 (22岁)
1945年 (23岁)
1946年 (24岁)
1947年 (25岁)
1948年 (26岁)
1949年 (27岁)
1950年 (28岁)
1951年 (29岁)
1952年 (30岁)
1953年 (31岁)
1954年 (32岁)
1955年 (33岁)
1956年 (34岁)
1957年 (35岁)
1958年 (36岁)
1959年 (37岁)
1960年 (38岁)
1961年 (39岁)
1963年 (41岁)
1964年 (42岁)
1965年 (43岁)
1966年 (44岁)
1971年 (49岁)
1972年 (50岁)
1973年 (51岁)
1974年 (52岁)
1975年 (53岁)
1976年 (54岁)
1977年 (55岁)
1978年 (56岁)
1979年 (57岁)
1980年 (58岁)
1981年 (59岁)
1982年 (60岁)
1983年 (61岁)
1984年 (62岁)
1985 (63岁)
1986年 (64岁)
1987年 (65岁)
1988年 (66岁)
1989年 (67岁)
1990年 (68岁)
1991年 (69岁)
1992年 (70岁)
1993年 (71岁)
后记

(6)哈尔滨艺术学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综述
        (一)课题来源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二、研究范围
    三、研究方案
        (一)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基本框架
    注释
第一章 建国初期艺术教育的改革
    一、建国初期改革的时代选择
        (一)建国初期教育改革的必然性
        (二)建国初期的主流文艺思想
    二、以“俄”为师的教育体制改革
    三、近代黑龙江地区的艺术教育
    注释
第二章 哈尔滨艺术学院的规模初形
    一、哈尔滨艺术学院的创建
        (一)办学团队
        (二)更名缘由
    二、哈尔滨艺术学院的教学资源
        (一)教学空间的筹建
        (二)教材的主要来源
        (三)教学资源的占有
    三、哈尔滨艺术学院的体制建设
        (一)办学模式
        (二)管理结构
        (三)课程设置
    注释
第三章 哈尔滨艺术学院的教学主体
    一、哈尔滨艺术学院的教职员群体
        (一)教师队伍的形成
        (二)主要的教师成员
    二、哈尔滨艺术学院的学生群体
        (一)曲折的招生之路
        (二)双向的教学培养
    三、哈尔滨艺术学院的教学活动
        (一)特色的新型课堂
        (二)教师的教学特点
    注释
第四章 哈尔滨艺术学院的历史风骨
    一、哈尔滨艺术学院的峥嵘岁月
        (一)与“哈夏”之缘
        (二)话剧团里的风光
        (三)城市中的磐石
    二、政治背景墙上的学术微光
        (一)历史骤变
        (二)办学成效
    三、哈尔滨艺术学院的历史考量
        (一)影响
        (二)定位
        (三)反思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文化变迁中的仪式艺术 ——以傈僳族刀杆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仪式艺术的界定与研究回顾
        (二) 其他相关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法
    四、材料及其说明
    五、田野点概况
        (一) 田野点
        (二) 生计方式
        (三) 文化多样性
第一章 刀杆节文化变迁过程
    第一节 文化变迁理论及运用
    第二节 刀杆节传统属性:祭祀
        一、祭祀型节日
        二、刀杆节溯源
        (一) 刀杆节的口头叙事
        (二) 刀杆节的文献表述
    第三节 刀杆节的现代演变:节庆
        一、刀杆节的地域表现
        二、刀杆节的现代特征
第二章 刀杆节场域下的仪式与艺术
    第一节 关于刀杆节仪式艺术的村落调查
        一、猴桥
        二、中和桃树河
        三、滇滩水城
    第二节 角色重塑对仪式艺术的影响
        一、巫师“香通”的权力局域
        二、艺术行为者的主体化
    第三节 仪式艺术的动态过程
        一、“乐”:艺术符号的扩展
        二、仪式艺术的“原生”与“衍生”
第三章 仪式艺术的发展探析
    第一节 仪式艺术的再造
        一、“再造”前的追问
        二、“再造”:分离与嫁接
    第二节 仪式艺术变迁因素
        一、文化过程的外部动力
        二、民族精英的能动作用
    第三节 仪式艺术的现代延展
        一、民族认同的促进力量
        二、作为民族文化资源的再利用
结语
附录:图片资料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清代京剧文学史(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一 清代京剧文学研究的意义。
    二 清代京剧文学的总体性特征
    三 本论文的研究领域概况和创作说明
第一编:清代京剧文学的起源、整合(乾隆、嘉庆时期)
    第一章:京剧的起源与戏曲文学体制的变革
        第一节、花雅之争与皮黄声腔的崛起
        第二节、徽班与京剧的孕育发展
        第三节、戏曲文学体制的变革与创新
    第二章:起源时期的作品形态
        第一节、多元的剧目来源
        第二节、质朴独特的小戏
        第三节、京剧文学形态的探索与转化
    第三章:起源时期的史料与批评
        第一节、扬州、北京为中心的戏剧批评
        第二节、复杂微妙的观剧心态
        第三节、技进于艺——对表演的精到评论
第二编:清代京剧文学的成型、发展(道光、咸丰时期)
    第一章:清代京剧文学的成型与主要剧目
        第一节、京剧的成型与演出状况
        第二节、丰富的舞台流行剧目
        第三节、主要题材与风格基调
    第二章:流行剧目的独特文学意味
        第一节、酣畅大胆的巾帼英雄系列剧目
        第二节、京师味的世俗喜剧
        第三节、经典名剧《四进士》
    第三章:最早文人创作的京剧剧作《错中错》
        第一节、介乎传奇和皮黄之间——《错中错》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奇以错传,情谐趣生——《错中错》的剧情结构和主题意味
        第三节、一出《错中错》、满台女诸葛——《错中错》人物塑造的特色
    第四章:观剧道人和《极乐世界》
        第一节、“无佛处称尊”——《极乐世界》的创作来由与追求
        第二节、奇福报寒儒——《极乐世界》的内容、立意与人物塑造
        第三节、《极乐世界》的文献学价值和演出流传
    第五章:余治与《庶几堂今乐》
        第一节、以戏为工具——余治生平与创作原由
        第二节、《庶几堂今乐》的内容
        第三节、余治剧作的特色
        第四节、《庶几堂今乐》的流传与影响
    第六章:演员剧作家沈小庆及其作品
        第一节、沈小庆和“八大拿”诸剧
        第二节、武戏编演的典范
        第三节、行家剧作
    第七章、道咸时期的京剧批评及其心理
        第一节、“品花”为主的文人观剧心态
        第二节、赏艺
        第三节、究戏
第三编:清代京剧文学的兴盛繁荣(同治、光绪、宣统年间)
    第一章:京剧的大繁荣与剧目的发展
        第一节、京剧艺术的繁荣
        第二节、新戏的盛行及其创作者
        第三节、京剧文学的特色发展
    第二章:卢胜奎与连台本戏《三国志》
        第一节、“三国戏”与卢胜奎的整合
        第二节、宏阔的史诗风范
        第三节、精彩的排场关目
        第四节、演出和传播
    第三章:刘三的京剧剧作
        第一节、刘三及其剧作
        第二节、刘三的戏剧创作技巧
        第三节、刘三剧作的“奇女子”形象画廊
    第四章:业余京剧作家的作品
        第一节、业余京剧创作的情况
        第二节、李钟豫与《儿女英雄传》
        第三节、史松泉和《施公新传》
    第五章:清代宫廷演剧及其对京剧文学的影响
        第一节、宫廷演剧传统和清代的膨胀
        第二节、京剧在清官的发展
        第三节、宫廷演剧对京剧文学的影响
    第六章:海派京剧的形成及其文学特性
        第一节、海派京剧的形成、发展
        第二节、海派京剧的剧目和新戏
        第三节、海派京剧文学的特色贡献
    第七章:戏曲改良运动与京剧文学的新发展
        第一节、清末社会思潮与戏曲改良活动
        第二节、京剧改良运动的展开与成果
        第三节、京剧改良文学的特色与不足
    第八章:京剧改良大家汪笑侬
        第一节、“梨园革命军”——汪笑侬与京剧改良
        第二节、悲愤怨痛的创作主体风格
        第三节、以“旧”涵“新”的剧作样式和单纯透彻的人物形象
    第九章:清末的京剧批评与剧本选编
        第一节、多种多样的京剧批评
        第二节、京剧改良理论
        第三节、京剧剧本的选编和出版
小结
参考文献

(10)“文革”中的媒介批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文革”前的媒介批评实践
    第一节 陆定一的媒介批评
        一、 报纸宣传的缺点
        二、 报纸工作的纲领
        三、 批评报道让人头脑清醒
        四、 反对形式主义,坚持实事求是
    第二节 邓拓的媒介批评
        一、 报刊应该“百花齐放”
        二、 新闻单位剔除“六气”
        三、 报纸社论的新风貌
        四、 深入群众,精心经营报刊
        五、 新闻工作者是生活的参与者
    第三节 陶铸的媒介批评
        一、 社会主义报纸办得“百花齐放”
        二、 报纸要有自己的特色
        三、 报纸要开展“百家争鸣”
        四、 晚报要知识性和趣味性并重
        五、 精心写好评论,心中装有群众
    第四节 “文革”前媒介批评实践的总结
        一、 媒介批评没有异化为媒介大批判
        二、 宏观媒介批评和微观媒介批评并举
        三、 媒介批评中极“左”思想露头
第二章 媒介大批判的发动
    第一节 姚文元点燃媒介大批判的烈火
        一、 姚文元对《海瑞罢官》的攻击
        二、 姚文引发对北京党报党刊的批判
        三、 批判北京“两报一刊”的重要文章
    第二节 火烧“三家村”
        一、 《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栏目的背景
        二、 “文革”前,报社内部和人民群众的认同
        三、 姚文元的《评“三家村”》
    第三节 媒介批判的夺权阴谋
        一、 向新闻界夺权的纲领
        二、 林彪、“四人帮”射出夺权毒箭
        三、 党报变成“帮报”
    第四节 媒介大批判的群众运动
        一、 部分群众以多种方式批判“三家村”
        二、 媒介的“自我批判”
        三、 从思想批判到人身伤害
第三章 媒介批判与反批判的斗争
    第一节 媒介反批判的抗争
        一、 人民群众的反批判
        二、 专家们的斥责
        三、 “引蛇出洞”的批姚“炸弹”
    第二节 反击《评“三家村”》
        一、 邓拓舍身抗议
        二、 国内外的正义之声
    第三节 周恩来的反批判
        一、 周恩来纠正极左新闻路线
        二、 刘少奇和罗瑞卿的愤慨
    第四节 天安门事件报道中的尖锐斗争
        一、 “四人帮”炮制天安门事件报道
        二、 天安门事件报道中的批判与反批判斗争
    第五节 外来的媒介批评
        一、 极“左”宣传招致严重的外交纠纷
        二、 外国专家的批评
    第六节 媒介批判和反批判的斗争形式
        一、 极“左”势力张贴大字报批判新闻媒体
        二、 人民群众对报刊的反批判形式
        三、 人民群众对广播电视的反批判形式
第四章 媒介大批判的历史总结
    第一节 “文革”媒介大批判的成因
    第二节 媒介大批判的含义、特点及其恶劣影响
        一、 媒介大批判的含义
        二、 媒介大批判的“四无”
        三、 大批判造成的恶劣影响
        四、 媒介大批判的重大损失
    第三节 杜绝“文革”媒介大批判的重演
        一、 “大处着眼”:抓好党和国家的制度建设
        二、 “小处入手”:做好新闻战线的防微杜渐工作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深切悼念侯捷同志(论文参考文献)

  • [1]清初诗歌黍离主题研究 ——以苏州府为中心[D]. 高子芹. 江南大学, 2021
  • [2]白寿彝先生对中国通史理论的构建——从《中国历史上的十二个方面346个问题》到《中国通史·导论卷》[J]. 周文玖. 史学史研究, 2020(04)
  • [3]《现代》杂志与中国现代诗歌[D]. 郭沁. 云南大学, 2019(03)
  • [4]中国共产党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与借鉴(1976-1984)[D]. 文世芳.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5]齐越生平大事记[J]. 杨沙林.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01)
  • [6]哈尔滨艺术学院研究[D]. 张晓.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05)
  • [7]文化变迁中的仪式艺术 ——以傈僳族刀杆节为例[D]. 何马玉涓. 云南大学, 2015(05)
  • [8]文艺界深切追思侯耀文[N]. 邱振刚. 中国艺术报, 2007
  • [9]清代京剧文学史[D]. 颜全毅. 南京师范大学, 2005(03)
  • [10]“文革”中的媒介批判[D]. 易发俊. 中央民族大学, 2004(03)


傈僳族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文学历史论文 媒介策略论文 艺术批评论文

上一篇:中国出版业普遍的图书出版痛点
下一篇:我国高等教育领导体制改革发展规律的新探索——评《高校独特的领导体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