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恩[1](2021)在《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赏析》文中研究指明作为近代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主义者,林则徐虽以"余事为诗",但其诗却写得情深意浓,诗意盎然,表现出诗人豪爽俊逸的艺术风格,渗透着忧时悯民的情怀和一定的批判精神。《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激励了无数志士仁人身处逆境不忘爱国。
高静[2](2021)在《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提出红岩精神是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初期的斗争中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凝结着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代表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在建党100周年之际,红岩精神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宝贵资源,也是新时代大学生厚植爱国情怀的“活教材”,更是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风向标”。因此,研究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加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和发扬民族精神,培育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红岩精神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念。以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形式,调查分析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进而提出实践路径。本论文基本架构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语,其中正文分为四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概述红岩精神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红岩精神概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概述,阐明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第二部分:阐述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其功能。找准红岩精神的现实价值,阐述红岩精神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第三部分:调查分析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包括调查问卷基本情况、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情况、主要成效及现存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第四部分:提出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发挥党史学习教育、高校培养、社会环境营造、大学生自我教育作用,激发大学生的内生动力,真正做到将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史育人、以文化人。
汪烨[3](2021)在《“家国情怀”主题写作素材及运用》文中认为"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更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质朴情感,是对家庭、对国家的深沉热爱。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青少年也应当知道"怎样爱国",并将其作为做人最大的事情。当代学生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明白家庭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在创作中表达爱家爱国的信念。
狄松[4](2020)在《传统闽籍诗人爱国文化精神探析》文中研究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之林的珍贵遗产。传统闽籍诗人的爱国文化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化体现在闽籍诗人创作的优秀作品中,体现在他们的杰出创造活动中。文章主要梳理福建历史上层出不穷的文化名人和诗人,以宋代至清代、晚清至近代时期的闽籍主要诗人及其代表作品为主,深入探析传统闽籍诗人的爱国文化精神。
任雨欣[5](2020)在《变译理论下中国诗句口译策略研究 ——以2004-2012温家宝总理记者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变译理论指导下中国诗句口译,以2004年至2012年总理记者发布会上引用的诗句为例进行具体案例分析。本文主要针对中国诗句的特点及其口译难点,探讨变译理论翻译策略的应用,从而解决诗句口译的难点,更好地传达说话者的意图。变译理论由黄忠廉教授提出,是一种强调翻译变化的翻译理论。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将其应用到翻译作品的过程中。然而大多数变译理论应用的研究都集中在笔译活动上,其对口译活动的指导性研究仍有很大的研究、发展空间。变译理论的指导下诗句口译的研究则更为罕见。实际上,变译理论的一些翻译策略可以更好、更有效地解决诗句口译所特有的难题。本文主要探讨该理论如何帮助译者解决诗句口译的难点。凝练,追求音韵和对称之美,以及多变的古汉语语法都是中国诗句的特色。针对其特点,口译员需要处理如何化繁为简,删除冗余部分以及消除古今语法差异。本文依据变译理论的翻译策略在诗句翻译中的应用,探讨变译理论的三种翻译策略(阐译、摘译、编译)如何解决中国古诗句口译中的困难,总结合适有效的诗句翻译方法,并为研究者和口译人员提供相关理论和应用参考。
张俊涛[6](2020)在《《习近平用典》诗词典籍维译研究》文中提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来源于中华民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访谈中大量引用中国经史典籍当中的华章佳句,形成了独具个性的“习式风格”,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闪烁着新时代的思想光芒,体现了坚定的文化自信,彰显了国家文化软实力。本文以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用典》(一、二辑)为文本,搜集见着、见报的诗词典籍维吾尔语翻译语料为研究对象,概括分析《习近平用典》作品特点及翻译情况,整理分类并发现翻译问题,分析翻译问题影响因素。结合功能对等论在诗词典籍翻译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分析政治文本中诗词典籍翻译功能对等三层核心,归纳功能对等论下政治文本诗词典籍“就译法”“转译法”“释译法”三译法。概括优化翻译策略。本文由五章构成,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引言,简述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对学界相关研究动态进行分析,探析研究方法,提出创新之处。正文由六章构成:第一章介绍《习近平用典》作品的文化性、时代性、文学性、政治性特点及诗词、典籍、典故翻译概况。第二章将《习近平用典》诗词典籍分为直抒胸臆类、一语双关类、意有多指类及言简意赅类四类;将其按翻译形式分为以意译意、以韵译韵及加注译典;翻译现象主要有:风格不一、语句改变、色彩改变、因文省译、误译情况。第三章从语言因素、背景因素、翻译因素三个层面分析《习近平用典》诗词典籍翻译问题影响因素;第四章以功能对等论为基础,分析政治文本中诗词典籍翻译理论基础,探究“意图、意义、形式”三层功能核心;第五章提出政治文本诗词典籍“就译法”“转译法”“释译法”三译法并予以例证。第六章从翻译思想、功能核心、翻译方法、翻译过程、译者能力、翻译体系等六个方面提出优化办法。结语,对文章加以概括总结,突出“就译法”“转译法”“释译法”三译法译法解决实际翻译时的选择问题,并归纳本文核心观点,验证本文研究问题。本文以《习近平用典》诗词典籍翻译问题入手,结合具体实例,整理总结《习近平用典》诗词典籍翻译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政治本文中诗词典籍翻译问题诱因,分析功能对等核心,归纳“就译法”“转译法”“释译法”三译法。通过翻译实践发挥翻译文化自觉作用,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自信,为政治文本诗词典籍翻译研究提供一份可行性报告。
姜有荣[7](2019)在《材料作文“认同感”导写》文中研究表明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认同感,是指人对自我及周围环境有用或有价值的判断和评估。许多人都在不断地寻找认同感——对个体、对国家、对制度、对文化……根据以上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写作指导可以从如下三个角度进行立意与开掘:一是从认同自我的角度。它需要先树立自我鲜明的价值尺度,然后凸显
郭伟玲[8](2019)在《楹联映射下的人文文化》文中认为本文以人文文化教育的立场,来讨论楹联那样的人文教育的。在我国古代,楹联是我国童子教育的基本功,然而在教育普及的时代,我们似乎成为了“楹联文盲”,不认识楹联的字,更不懂它所体现的知识,这不可不说是我国教育的一大缺失。所以,能够念出楹联,知道楹联的用典,知道楹联的意思,是当今楹联教育的最基本的功夫。楹联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国粹,是每个文化场所不可缺少的点缀,其内容大多都出自典籍,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最生动的体现。读懂每幅楹联所体现的知识是我们了解这个地方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当下是科学与技术“独占鳌头”的时代,楹联这样的人文知识在教育中的地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虽说现在国家与社会各界对楹联的关注度是日益提高,而且有关楹联的研究文献也可谓是浩瀚巨着,但是针对认识楹联的“字、句意、用典”等等面的文献并不多。我们读到的楹联,是撰写在建筑物或者石刻等上的,楹联就是这个建筑物与石刻等的精魂。譬如孔庙的楹联就是体现儒家精神的文化,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精神,孔庙建筑物本身的庄严与正气,正是与孔庙的楹联相表里的。笔者因为在福州读书,而且福州自古就有“海滨邹鲁”之称,文化气息浓厚,于是就选取能代表福州文化的孔庙、清代福州四大书院、马尾船政、林则徐祠堂、严复故居、三坊七巷、西禅寺、道观、黄氏祠堂等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每处文化发生地的结构布局、楹联文化以及教育意义来展开书写的,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去认识楹联。主要借助资料查找法、文献分析法以及向老师请教等来分析每幅楹联所蕴涵的人文文化,最后在这段与其说是“研究”,倒不如说是“学习”的一年左右的时间里,笔者认识了之前所没有认识的“字”,学到了之前在教育中没有涉及到的东西。同时笔者深刻感受到楹联所蕴含的“微言”、“大义”,因此笔者最后希望在我国的教育中,应该培养学生学会“认识楹联”以及读懂“楹联的意思”的习惯。在文化体系中,楹联属于人文文化,所以,笔者在论文的撰写中用英国斯诺的《两种文化》的观点,即“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作为本论文的理论基础,来言说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文化人,尤其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在当代教育中,是如何塑造人的。因为字体编辑问题,笔者在文章中统一使用简化字体。
牧童[9](2018)在《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透过《林氏谱牒》看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家风传承》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国家利益,他把个人的生死祸福置之度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脍炙人口的名句,正是林则徐为国尽瘁的崇高品德的写照。福州是林则徐的故乡,林则徐是福州人的骄傲。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承、发扬林则徐坚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气贯长虹的民族正气,学习他清廉刚正的高尚风范,学习他"开眼看世界"的开拓精神。——摘自时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福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习近平同志1995年8月24日在福州市纪念林则徐诞辰2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洗石[10](2015)在《苟利国家生死以——读林则徐有感》文中指出爱我中华,是炎黄子孙的心声,也是世间最感人的乐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以生命奏响的一曲不朽乐章。他是"高级干部"中伟大的爱国者。他为国家利益生死以赴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奋力前行。一1842年阴历7月,林则徐大病初愈,从西安出发,流放伊犁去当"戍卒"。亲人相送,依依难舍。林则徐轻声吟出两首"七律",示意不必再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名句便出自于此。此时的林则徐,正处在危险的政治漩涡中。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 1.2.3 研究现状述评 |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重点和难点 |
| 1.3.1 研究思路 |
| 1.3.2 研究方法 |
| 1.3.3 研究重点 |
| 1.3.4 研究难点 |
|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创新点 |
| 第2章 红岩精神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
| 2.1 红岩精神概述 |
| 2.1.1 红岩精神形成的客观条件 |
| 2.1.2 红岩精神形成的实践基础 |
| 2.1.3 红岩精神形成的文化背景 |
| 2.1.4 红岩精神形成的基本内涵 |
| 2.2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
| 2.2.1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含义 |
| 2.2.2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 |
| 2.2.3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
| 2.2.4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
| 2.3 红岩精神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 2.3.1 红岩精神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 |
| 2.3.2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红岩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
| 2.4 小结 |
| 第3章 红岩精神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其功能 |
| 3.1 红岩精神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
| 3.1.1 红岩精神的党史学习教育价值 |
| 3.1.2 红岩精神的理想信念教育价值 |
| 3.1.3 红岩精神的爱国爱党教育价值 |
| 3.1.4 红岩精神的红色文化教育价值 |
| 3.2 红岩精神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
| 3.2.1 政治导向功能 |
| 3.2.2 思想激励功能 |
| 3.2.3 实践锻造功能 |
| 3.2.4 文化传承功能 |
| 3.3 小结 |
| 第4章 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分析 |
| 4.1 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
| 4.1.1 问卷设计与实施 |
| 4.1.2 数据统计方法 |
| 4.1.3 调研对象情况 |
| 4.2 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
| 4.2.1 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情况 |
| 4.2.2 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成效 |
| 4.2.3 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存问题 |
| 4.3 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足的原因分析 |
| 4.3.1 党史教育因素:铸魂育人未走实走深 |
| 4.3.2 学校因素:阵地作用发挥不充分 |
| 4.3.3 社会因素:支持和保障力度不够 |
| 4.3.4 自身因素:红岩精神认识不全面 |
| 4.4 小结 |
| 第5章 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
| 5.1 以党史教育为契机,提高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
| 5.1.1 掀起红岩精神学习热潮 |
| 5.1.2 凝聚媒体宣传合力 |
| 5.1.3 建好红岩精神党宣队伍 |
| 5.2 以学校教育为主导,拓宽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
| 5.2.1 融入学生日常管理与教育 |
| 5.2.2 延伸红岩精神第二课堂 |
| 5.2.3 加强校园红岩文化建设 |
| 5.3 以社会教育为依托,优化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
| 5.3.1 政府为弘扬红岩精神提供保障 |
| 5.3.2 社会为红岩精神学习搭建平台 |
| 5.3.3 各部门为红岩精神育人凝聚力量 |
| 5.4 以自我教育为关键,激发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力 |
| 5.4.1 学习红岩精神,武装头脑思想 |
| 5.4.2 践行红岩精神,塑造人格魅力 |
| 5.4.3 弘扬红岩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
| 5.5 小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 精彩语录 |
| 名人素材 |
| 文学素材 |
| 时事素材 |
| 时评优选 |
| 素材实战运用 |
| 升格文 |
| 道理论证方法指津 |
| 一、宋代至清代时期闽籍诗人爱国精神探析 |
| 二、晚清到近代时期闽籍诗人爱国文化精神探析 |
| ACKNOWLEDGEMENTS |
| abstract |
| 摘要 |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 |
| 1.3 Research Methods |
| 1.4 Layout of the Thesis |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 2.1 Development on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
| 2.2 Studies on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
| 2.3 Studies on Interpretation on Press Conference |
|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AND INTERPRETING OFVERSES OF CHINESE POEMS |
| 3.1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
| 3.1.1 Introduction to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
| 3.1.2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pragmatic value of the TVT |
| 3.2 Interpreting of Verses of Chinese Poems |
| 3.2.1 Chinese poetry itself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
| 3.2.2 Difficulties of interpreting of verses of Chinese poems |
| Chapter Four CASE STUDY---STRATEGIES EMPLOYED IN CHINESE VERSES INTERPRETING |
| 4.1 Explaining Interpreting |
| 4.2 Selective Interpreting |
| 4.3 Edited Interpreting |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 REFERENCES |
| APPENDIX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0.1 研究目的 |
| 0.2 研究意义 |
| 0.3 研究动态与现状 |
| 0.4 理论基础 |
| 0.5 研究方法 |
| 0.6 创新之处 |
| 第一章 《习近平用典》特点及翻译概述 |
| 1.1 作品特点 |
| 1.2 翻译概况 |
| 第二章 《习近平用典》诗词典籍分类及翻译分析 |
| 2.1 诗词典籍分类 |
| 2.2 翻译特点 |
| 2.3 翻译现象 |
| 第三章 《习近平用典》诗词典籍翻译问题影响因素 |
| 3.1 语言因素 |
| 3.2 背景因素 |
| 3.3 翻译因素 |
| 第四章 《习近平用典》诗词典籍翻译功能对等考量 |
| 4.1 理想与现实 |
| 4.2 译者主体性 |
| 4.3 信息同构性 |
| 4.4 功能对等核心考量 |
| 第五章 政治文本诗词典籍翻译“三译法”译法例证与选择 |
| 5.1 “三译法”译法例证 |
| 5.2 “三译法”译法选择 |
| 第六章 政治文本引用诗词典籍翻译优化策略 |
| 6.1 权衡翻译理想 |
| 6.2 把握功能核心 |
| 6.3 优化翻译方法 |
| 6.4 简化翻译过程 |
| 6.5 提升译者能力 |
| 6.6 完善翻译体系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
| 维吾尔文与维吾尔文国际音标对照表 |
| 附录二 |
| 诗词典籍翻译微语料库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 文题 |
| 写作指导 |
| 例文 |
| 苟利国家,不避祸福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 第二节 研究之理论基础 |
| 第三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 第四节 研究的意义 |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小学语文课文之《苏东坡改对联》 |
| 第一节 是”苏东坡改对联“还是”苏轼改对联” |
| 第二节 “对联”那样的教育 |
| 一、对联 |
| 二、教科书中关于“对联”教育的曲折 |
| 三、《笠翁对韵》那样的教育 |
| 四、两个有名的对联 |
| 第三节 名、字与号 |
| 一、苏轼的号是东坡居士 |
| 二、两种文化之间抵牾 |
| 三、中国教育中“文化”的吊诡 |
| 第四节 对对子:有文化教养的人的德行 |
| 第五节 关于中小学教学中的楹联教育 |
| 第六节 我的研究:“认识楹联” |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 |
| 第一节 科学与文化 |
| 一、科学 |
| 二、文化 |
| 第二节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 |
| 一、科学文化 |
| 二、人文文化 |
| 第三节 楹联的概念 |
| 第三章 教育场所之孔庙 |
| 第一节 孔庙简介 |
| 一、孔庙称谓之演变 |
| 二、孔庙结构布局 |
| 三、孔庙楹联文化探究 |
| 第二节 孔庙的教育意义 |
| 一、孔庙建筑格局对现代学校格局的影响 |
| 二、孔庙楹联与教师精神 |
| 第四章 教育场所之书院 |
| 第一节 鳌峰书院 |
| 一、鳌峰书院简介 |
| 二、鳌峰书院的办学理念 |
| 三、鳌峰书院建筑的人文历史 |
| 四、鳌峰书院楹联文化探究 |
| 第二节 正谊书院 |
| 一、正谊书院简介 |
| 二、正谊书院楹联文化探究 |
| 第三节 凤池书院 |
| 一、凤池书院简介 |
| 二、凤池书院楹联文化探究 |
| 第四节 致用书院 |
| 一、致用书院简介 |
| 二、致用书院楹联文化探究 |
| 第五节 四大书院的教育像泉水那样喷涌人才 |
| 第五章 马尾船政文化 |
| 第一节 马尾船政的创办 |
| 第二节 马尾船政局重在学而不在造 |
| 第三节 马尾船政楹联文化探究 |
| 第四节 马尾船政学堂留学教育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巨大作用 |
| 一、“借才异域”的教育模式 |
| 二、船政学堂留学教育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
| 三、船政学堂留学教育培养了我国近代首批多学科人才 |
| 第六章 名人纪念馆之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 第一节 林则徐的生平 |
| 第二节 林则徐的功绩 |
| 第三节 林则徐纪念馆结构布局 |
| 第四节 林则徐祠堂楹联文化探究 |
| 第五节 林则徐的“师夷治夷“与近代教育精神的接续 |
| 第七章 严复故居 |
| 第一节 严复生平简介 |
| 第二节 严复故居结构布局 |
| 第三节 严复故居楹联文化探究 |
| 第四节 从严复的“旧学”、“新知”谈“通识教育” |
| 第八章 古建筑群—三坊七巷—谁知五柳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
| 第一节 三坊七巷简介 |
| 一、三坊七巷概述 |
| 二、三坊七巷建筑布局 |
| 三、三坊七巷楹联文化探究 |
| 第二节 从“六子登科”谈家庭教育的文化气质 |
| 第九章 寺庙文化—西禅寺 |
| 第一节 西禅寺简介 |
| 一、西禅寺名字由来 |
| 二、西禅寺建筑布局 |
| 三、西禅寺楹联文化探究 |
| 第二节 佛家的“悟”与今日的读书 |
| 第十章 福州乌山—于山道观文化 |
| 第一节 道观简述 |
| 第二节 鼓楼区关帝庙 |
| 一、关帝庙简述 |
| 二、关帝庙楹联文化探究 |
| 第三节 吕祖宫 |
| 一、吕祖宫简介 |
| 二、吕祖宫楹联文化探究 |
| 第四节 三清殿 |
| 一、三清殿简介 |
| 二、三清殿楹联文化探究 |
| 第五节 天君殿 |
| 一、天君殿简述 |
| 二、天君殿楹联文化探究 |
| 第六节 玉皇阁 |
| 一、玉皇阁简述 |
| 二、玉皇阁楹联文化探究 |
| 第七节 道家的道与今日的教育精神 |
| 第十一章 福州连坂村黄氏宗祠 |
| 第一节 连坂黄氏宗祠简介 |
| 第二节 黄氏祠堂楹联文化探究 |
| 第三节 祠堂是家庭(家族)与生命的学校 |
| 第十二章 两种文化与楹联教育的归结 |
| 第一节 两种文化与楹联的显现 |
| 一、人文文化在楹联文化中的体现 |
| 二、科学文化在楹联中的体现 |
| 第二节 文化视野下的两种文化与楹联的一般言说 |
| 一、两种文化的人类学的意义 |
| 二、两种文化与教育和人的完整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林氏始祖忠义烈 |
| 林氏家族八闽望 |
| 林氏族范传家久 |
| 林公家风浩长空 |
| 林公后裔绵泽长 |
| 一 |
| 二 |
| 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