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胆囊牵引对安氟醚麻醉兔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机制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安氟醚麻醉下牵拉胆囊对家兔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机理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董奕含[1](2021)在《不同诱导麻醉方式对兔生理机能的影响及其麻醉效果》文中认为兔子性情温顺,成本较低,体型较小,且容易饲养,在国内已经成为一种新型饲养宠物。兔子是一种极易紧张的动物,体小力弱,容易受到惊吓,因此在疾病治疗的过程中麻醉和镇静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麻醉和镇静可以减少宠物的应激反应,为手术治疗提供了保障。目前吸入麻醉是最安全的麻醉方式,但对于兔子吸入麻醉的研究还比较少,不同的诱导麻醉对于兔的生理指标和机体的影响也没有具体的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舒泰诱导麻醉和丙泊酚诱导麻醉,在异氟醚维持麻醉下对宠物兔生理机能的影响,验证在手术操作中的可行性,为宠物兔的临床麻醉提供科学依据。本实验将16只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只,雌雄各半。一组用0.02 mg/kg的右美托咪定复合1.5 mg/kg的舒泰诱导麻醉,另一组应用11±5 mg/kg的丙泊酚诱导麻醉,两组均用0.5%-3%异氟醚吸入麻醉维持,在麻醉前和麻醉后5 min、10 min、15 min、30 min、45 min、60 min、75 min、90 min监测兔的呼吸系统指标、循环系统指标和麻醉效果评分,在麻醉前和麻醉后1.5 h、4 h、12 h、24 h、48 h、72 h监测兔肝肾指标和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将两种麻醉方案应用在绝育手术上,观察手术过程中两组兔子的麻醉效果,验证可行性。结果表明两组麻醉方案对麻醉前后的脉搏血氧饱和度和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值影响较小,但注射诱导麻醉药后呼吸频率会出现显着下降,两组在麻醉后各时间点与麻醉前均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在循环系统中,两组兔的心率变化趋势不同,在麻醉后5 min和10 min两组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两组实验兔的体温和平均动脉压变化趋势相同,均呈下降趋势且在麻醉15 min、30 min、45 min、60 min、75 min、90 min与麻醉前相比存在显着差异(P<0.05)。麻醉前后生化指标的变化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对抗氧化系统来说右美/舒泰组对机体抗氧化系统影响较小。麻醉效果右美/舒泰组的镇静、镇痛、肌松效果好于丙泊酚组。在手术验证试验中,右美/舒泰组异氟醚维持用量为0.5%-1.5%,丙泊酚组异氟醚维持用量为1%-2%,两组均能达到手术需要的麻醉深度,完成母兔绝育手术。综合实验结果表明,两种诱导麻醉方案对肝脏和肾脏均无毒性,安全性较高,且诱导平稳麻醉效果确实,但右美/舒泰组对机体的抗氧化系统影响更小,镇静、镇痛和肌松效果更佳。在应用两种麻醉方案进行母兔绝育手术时,两组麻醉方案均能达到手术需求的麻醉效果顺利完成手术,但右美/舒泰组在维持麻醉时异氟醚的用量更少,两组麻醉方案均可用于宠物兔临床诊疗中。

李雪娇[2](2014)在《右美托咪啶复合制剂及其他麻醉剂对貉麻醉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养殖业的发展,狐貉貂等毛皮动物的养殖发展极为迅猛。其中貉的养殖成本低,饲养方法简单,加之毛皮利用率高,现已成为比较畅销的养殖动物。但是,目前没有针对貉的麻醉剂和麻醉方法的报道与研究。因此本研究将右美托咪啶和咪达唑仑进行复合,并与临床常用的四种复合麻醉剂进行比较,从麻醉效果、安全性、经济性和生理生化功能变化等方面对这些复合制剂进行综合、客观、准确的评价,以期为临床及科研提供有效可行的貉麻醉药物或麻醉方法。本试验以貉场25只健康貉作为试验动物。将貉子随机分成5组。麻醉前,五组各以0.025mg/kg剂量皮卜下注射硫酸阿托品注射液。一组(Q组)以0.2ml/kg剂量肌肉注射犬眠宝;二组(Z组)以0.15m1/kg剂量肌肉注射舒泰50;三组(SX组)以0.1ml/kg剂量肌肉注射速眠新II;四组(SN组)以O.1ml/kg剂量静脉注射舒眠宁;五组(Y组)以0.1ml/kg剂量肌肉注射右美托咪啶复合制剂。分别对五组进行镇痛、镇静和肌松评分,以及体温(T)、呼吸频率(RR)、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压、心电图、呼吸末CO2浓度(PETC02)、每分通气量(MV)和潮气量(TV)监测,并检测血液指标和部分生化指标。试验结果表明:(1)Y组麻醉效果最佳,镇痛、镇静和肌松效果均衡、确实;(2)对循环系统监测显示,五组体温均有不同程度卜降,其中Y组卜下降最多,为2.1℃C,其它四组卜下降不明显;五组心率在麻醉后5min-10min均有不同程度升高,随后缓慢下下降,其中Y组下降幅度最小,SX组和Q组卜下降明显,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五组曲血压也呈先上升后下下降趋势,其中Q组下降最明显,其次为SX组,Y组在整个过程中波动不大;(3)对呼吸系统监测显示,Y组对脉搏血氧饱和度影响轻微,在整个监测过程中始终保持在95%以上,其他四组SpO2均可保持在85%-95%;Q组和SX组使呼吸率降低较多,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有不同程度呼吸抑制,其他三组对呼吸率影响轻微。(4)对心电图监测显示 Y组对各波形持续时间及各波段电压影响轻微。(5)血液指标和部分生化指标检验结果表明,五组均对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内、肝脏和肾脏功能影响轻微,各组间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并未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综合试验结果表明,右美托咪啶复合制剂对貉麻醉效果良好,镇静、镇痛和肌松效果确实、均衡;对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血液指标和部分肝肾指标影响轻微,可应用于貉临床麻醉。

杨同涛[3](2013)在《小型猪乳化异氟醚麻醉的综合监测》文中研究说明小型猪可作为实验动物被广泛的应用于医学等领域。医学方面的许多研究需要进行外科手术,选择合适的麻醉药及麻醉方法至关重要。本实验以巴马小型猪为实验动物,氯胺酮-隆朋耳静脉基础麻醉后采用静脉注射泵进行乳化异氟醚维持麻醉。麻醉过程中应用国际公认IntelliVue MP30监护仪、EEG-9200k型脑电图仪、CAPNOMAC ULTIMATM型呼吸监护仪等对小型猪的一般生理指标、生物反射、麻醉效果及特殊监测指标进行综合监测,同时结合临床手术验证实验,进一步客观、准确、全面地评价乳化异氟醚复合麻醉的麻醉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小型猪氯胺酮-隆朋静脉基础麻醉可快速平稳的达到诱导效果,乳化异氟醚静脉维持麻醉具有麻醉期长、苏醒期短的特点,麻醉后10min麻醉深度适宜,镇痛、镇静效果完全,肌松良好,并且对生物反射影响轻微;麻醉后体温(T)、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呼吸频率(RR)、每分钟通气量(MV)、潮气量(TV)、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等指标都成不同程度降低,血压成先升高后下降趋势,但各指标均在动物正常生理范围内;最低有效肺泡浓度(MAC)维持在0.3%0.36%之间;麻醉后小型猪心电图(ECG)变化,表明乳化异氟醚复合麻醉对小型猪心功能无明显影响,未出现心律不齐及心肌缺血等不良症状;脑电图(EEG)变化显示乳化异氟醚静脉麻醉能够使小型猪达到适宜的麻醉深度。手术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乳化异氟醚复合麻醉过程中对小型猪实施胚胎移植及腹腔探查术,术中T、HR、RR、BP、SpO2等生理指标的变化与麻醉组相似,且没有显着差异,手术过程中眼睑反射消失,角膜及肛门反射迟钝;术中各项操作动物无痛觉反应,镇静效果良好;肌肉未表现很强的紧张力;可以满足临床常规手术的需要。综合实验结果,乳化异氟醚复合麻醉对小型猪能够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且对生理指标等影响都在动物生理范围之内,足以应用于小型猪临床诊疗或科学研究。

周正旭[4](2013)在《静脉连续输注丙泊酚复合硬膜外利多卡因麻醉对犬麻醉效果及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实验的主要通过静脉输注丙泊酚复合硬膜外麻醉对犬麻醉效果及心肺,血气,血浆内内皮源性血管活性物质等变化,探索出丙泊酚复合硬膜外麻醉的可行性,为今后临床更好的应用丙泊酚复合硬膜外麻醉犬奠定基础。本实验可分为三组。Ⅰ组2%利多卡因按6mg/kg注入犬的第4、5腰椎间隙;Ⅱ组丙泊酚麻醉诱导量6mg/kg,维持剂量0.4mg/kg.min,麻醉稳定后,用2%利多卡因,按6mg/kg的剂量,与第4、5之间的腰椎间隙注入药物作为;Ⅲ组异丙酚麻醉诱导量6mg/kg,维持剂量0.7mg/kg.min。麻醉稳定后实验选用重症监护仪Datex-OhmedaS/5TM型和Datex-Capnomac Ultimatm型呼吸监护仪对麻醉犬的心肺功能包括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每分钟呼吸数(RR)、通气量(MV)、TV(潮气量)、PetCO2(呼吸末二氧化碳浓度)进行监测,并对麻醉后的镇静、镇痛、肌松、各种生物反射进行临床评定。用RapidlabR248血气分析仪监测动脉血中的脉血酸碱度值(p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02)、动脉血氧分压(Pa02)动态变化。抽取静脉血,用相关试剂盒分析血管中血清NO、血浆ET、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和血栓素B2(TXB2)的含量的变化。麻醉效果的监测结果表明:丙泊酚复合硬膜外麻醉表现出良好的麻醉效果,麻醉诱导迅速,麻醉维持时间适宜,苏醒平稳,镇痛、镇静和肌松效果理想且均衡。循环功能的监测表明:丙泊酚复合硬膜外麻醉在麻醉过程中表现为SBP、DBP、MAP及HR在注药后表现出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但是这些指标的变化都在犬的生理耐受范围之内。呼吸功能的监测结果表明:丙泊酚复合硬膜外麻醉对呼吸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潮气量(TV)、通气量(MV)和呼吸频率(RR)在一定范围内下降,但是这些指标的变化都在犬的生理耐受范围之内。血浆内内皮源性血管活性物质的浓度变化监测结果表明:丙泊酚复合硬膜外麻醉对犬的血流动力学有一定的影响,表现为使NO上调及ET下调,NO/ET的平衡改变,抑制TXA2的产生促进PGI2的释放,PGI2/TXA2平衡的改变,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血管扩张,外周阻力减小而导致血压下降心率减慢这些指标的变化都在犬的生理耐受范围之内。动脉血中血气指标的浓度变化监测结果表明:丙泊酚复合硬膜外麻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具体表现在血气中为PH值下降,动脉氧分压(PO2)的浓度下降,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CO2)的浓度上升,但是这些指标的变化都在犬的生理耐受范围之内。丙泊酚复合硬膜外麻醉诱导迅速,麻醉维持时间适宜,苏醒平稳;镇痛、镇静和肌松效果理想且均衡。对呼吸功能和循环功能的影响较小,还减少单纯丙泊酚麻醉的用药量。

苏帆[5](2013)在《从气血理论探讨围术期应激反应调控及相关并发症防治》文中提出目的以气血理论为基础,研究围术期应激反应及相关并发症的中医理论,探讨该理论指导下的中医药围术期应激反应调控及相关并发症的防治思路。方法以应激反应机制、神经-内分泌-免疫学说和中医气血平衡与肾元理论为基础,采用类比方法分析围术期应激反应发生发展以及与其相关并发症发生的中医机制;对比研究中药调控围术期应激反应及相关并发症病理学模型有效的生物学证据和中医机制;临床观察血流动力学及血凝状态改变与气血平衡的关系,以及气血平衡状态与应激反应水平的关系。结果分析对比认为围术期应激反应的激发就是肾气调动的过程;应激反应引起的器官高消耗代谢期就是肾元气大量损耗的阶段;而应激反应终末发生的系统器官功能障碍就是肾气虚衰导致气虚血瘀发生脏腑功能紊乱的结果。该理论指导下的中药干预可调控围术期应激反应,取得在应激状态、免疫介质和炎性因子水平等方面调控有效的证据;结论围术期应激反应发生发展与结局与肾气调动损耗后的气血平衡状态紊乱导致的气虚血瘀密切的平行关系;提出“培元固本、回阳补气”调控应激反应防治并发症的理论思想。

祝玉卿[6](2012)在《腹腔镜技术在猫的泌尿外科临床应用的研究》文中指出微创外科是21世纪外科发展方向之一,而做为外科微创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腹腔镜技术具有手术视野清晰、出血量少、微创、疼痛反应轻和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已经广泛的应用于人类医学。然而该项技术在兽医领域发展缓慢,腹腔镜外科手术技术在小动物泌尿外科领域的应用则少之又少,目前国内尚无该项技术应用于猫的基础研究或临床应用的报道。基于此,本研究进行了猫的最佳二氧化碳气腹压的选择试验;利用试验确定的最佳气腹压充气腹,完成猫腹腔的探查;并在最佳气腹压条件下完成了膀胱切开缝合术、输尿管切断吻合术和肾脏肾盂切开缝合术,同时与相应的传统开放式手术进行对比研究,以比较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的优缺点。本实验选用本地杂种成年猫50只,雌雄各半,平均体重3kg。在同一条件下饲养一个月,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健康即开始试验,整个实验过程中饲养管理条件一致。试验在呼吸麻醉下进行,于麻醉前15min,皮下注射硫酸阿托品0.04mg/kg体重;静脉注射丙泊酚1mL/kg体重,诱导麻醉;用3.0号气管插管在喉镜辅助下进行插管,插管固定完毕后即刻吸入1.3MAC异氟烷,维持麻醉,同时设定呼吸麻醉机的吸呼比为1:2,潮气量为15~20ml/kg体重,呼吸次数为15~20次/分钟。将试验猫随机分成五组,每组10只,A组为麻醉组,即非气腹对照组,B组气腹压为4mmHg,C组气腹压为6mmHg,D组气腹压为8mmHg,E组气腹压为10mmHg。并设定在麻醉后-气腹前(T0)、气腹10min(T1)、20min (T2)、30min (T3)、45min (T4)、60min (T5)、90min (T6)、放气10min(T7)、放气30min (T8),相对应麻醉对照组在麻醉0min(T0)、10min (T1)、20min (T2)、30min (T3)、45min (T4)、60min (T5)、90min (T6)、100min (T7)、120min (T8),以上9个时间点检测这四种气腹压值对猫生理机能的影响,主要包括体温监测、呼吸功能监测、循环功能监测、心电监测、脑电监测等。同时观察并拍摄不同气腹压下,腹腔的膨隆状态和腹腔脏器的暴露程度等。将试验猫随机分成七组,每组6只,利用试验确定的较理想气腹压值充气腹,完成猫的腹腔镜腹部探查术、腹腔镜膀胱切开缝合术、腹腔镜辅助输尿管断端吻合术、腹腔镜肾脏与肾盂切开缝合术和开放性膀胱切开缝合术、输尿管断端吻合术、肾脏和肾盂切开缝合术,并对腹腔镜和开放性手术进行术前(TO)、术后即刻(T1)、术后1d (T2)、2d (T3)、3d (T4)、4d (T5)、5d (T6)、7d (T7)八个时间点的血常规、血液生化指标、免疫和氧化应激指标、呼吸和循环功能、肝脏和肾脏功能等的监测,以及对精神状态、饮食欲、疼痛情况、伤口愈合情况、并发症等的评价。监测指标中,呼吸循环功能主要测定实验动物的体温、呼吸、脉搏和心律等;血常规和血液生化主要测定白细胞数和肝、肾功能;创伤应激主要检测皮质醇(CORT)和儿茶酚胺(CA);氧化应激主要检测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还原性谷光甘肽(GSH);免疫指标主要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疼痛主要检测前列腺素E2(PGE2)和5-羟色胺(5-HT),以及SDS评分和VAS评分。通过试验,得出以下结果:1.不同C02气腹压对猫生理机能的影响在气腹过程中,随着气腹压增大、气腹维持时间的延长,各监测指标发生相应的变化。气腹压力维持在6mmHg已能满足猫的部分腹腔镜泌尿系统手术的需要,而且对体温、呼吸、循环、血气、心电和脑电等各参数虽然有变化,但仍在机体代偿的范围之内,是安全的。而高气腹压对机体的影响明显高于低气腹压,应尽量避免选择10mmHg和10mmHg以上的高气腹压。2.腹腔镜技术在猫腹腔探查术中的应用在最佳气腹压下行猫的腹腔镜探查术,具有创伤相对小,视野开阔,层次清晰,且具有放大效应,可直接观察腹腔脏器的解剖位置和结构,甚至包括病变情况,确诊率高,减少了探查的盲目性,更有助于决定手术方式及切口部位选择,因此极具临床诊疗价值。3.腹腔镜技术在猫的泌尿外科临床应用在最佳气腹压下成功的完成了18例猫的腹腔镜膀胱切开缝合术、腹腔镜辅助输尿管吻合术、腹腔镜肾脏肾盂切开缝合术和相应的18例开放性手术,术后均一期愈合,无并发症。并且各项监测指标检测结果证明了腹腔镜手术组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相对于传统的开放性术式,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综上所述,本试验首次在国内进行了猫的腹腔镜手术的系统研究。确定了猫腹腔镜手术的最佳气腹压值,并把该试验结果运用到腹腔镜泌尿外科手术中,同时进行了腹腔镜手术与常规开腹手术对机体影响的比较,探讨了腹腔镜技术在小动物外科临床中的实用性与可行性,验证了腹腔镜外科的微创特点,为该技术在国内兽医临床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周治瑜[7](2006)在《电针复合隆朋对山羊麻醉效果及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反刍动物药物麻醉深度难于控制,易引起麻醉过深、瘤胃鼓气、胃内容物反流和苏醒期延长。至今,没有一种药物能够满足反刍动物临床麻醉的需要。隆朋是国内外常用的兽用麻醉药,具有用量小、诱导期短、毒性低、无蓄积作用等特点,但易引起心搏徐缓和呼吸抑制。针刺麻醉在我国人医应用研究已有40多年的历史。我国兽医在二十世纪70年代后期曾进行过针刺麻醉临床和机理研究。我室经过临床摸索,选用“百会、三台”“耳根、三阳络”组穴,固定频率36Hz和电量1.0V~1.5V,能够使反刍动物(牛、羊)产生较好的镇痛效果。随着针刺麻醉的普及以及手术病例和手术种类的增多,针刺麻醉的不足之处显露出来,尤其是镇痛不全、肌肉紧张和内脏牵拉反应(即所谓“三关”)。为了解决“三关”问题,国内学者提出针刺复合麻醉的方法。人医经过20多年的临床和机理研究证实,针刺复合麻醉下手术对生理干扰小,改善麻醉和手术应激引起的机体免疫功能抑制,从而减少术后感染,加快手术创伤的恢复。同时,针药复合麻醉能够克服单纯针刺麻醉镇痛不全、肌肉紧张和内脏牵拉反应的不足。然而,针药复合麻醉在反刍动物上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国内外未见报道。本试验研究电针复合隆朋对山羊麻醉效果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摸索适合于山羊临床应用的麻醉方法,并为其在临床推广应用中提供理论依据。 1 电针复合隆朋对山羊麻醉效果 48只杂交山羊随机分为电针组、隆朋0.1mg/kg组、隆朋0.2mg/kg组、隆朋0.4mg/kg组、电针复合隆朋0.05mg/kg组、电针复合隆朋0.1mg/kg组、电针复合隆朋0.2mg/kg组和电针复合隆朋0.4mg/kg组。在隆朋给药0、5、25、45、65和95min(或电针0、30、50、70、90和120min),观测山羊呼吸频率(respiration rate,RR)、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体温和痛阈值,并评估肌肉紧张度。 电针组山羊RR、HR、MAP和体温在电针后30、50、70、90和停针后30min无显着变化。给予隆朋0.1mg/kg、0.2mg/kg和0.4mg/kg剂量后山羊RR和HR在5、25、45、65和95min均减少,且减少程度随隆朋剂量增加而加深;其中,隆朋0.4mg/kg组山羊MAP在给药后25、45、65和95min降低。隆朋0.1mg/kg、0.2mg/kg和0.4mg/kg剂量组山羊体温在给药后45、65和95min降低。电针复合隆朋0.05mg/kg组山羊RR、MAP和体温在给药后5、25、45、65和95min无显着变化,而HR在给药后45、65和95min减少;电针复合隆朋0.1mg/kg组山羊MAP和体温在给药后5、25、45、65和95min无显着变化,但RR在给药后

刘焕奇[8](2004)在《噻拉唑及其复方制剂—QFM合剂全麻分子机理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揭示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及其复合用药对动物进行全身麻醉的分子机理,本课题以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噻拉唑及其复方制剂 QFM 合剂为受试药物,采用Datex 循环监护仪连续动态监测了犬 QFM 合剂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同步采取血样,应用放免法和比色法测定了同时相血液相关细胞因子、神经肽、神经递质的变化,系统地研究了 QFM 合剂对犬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分子学机制;建立大鼠噻拉唑和 QFM 合剂麻醉模型,于不同麻醉阶段剖杀采取不同脑区组织样品,采用差速离心法分离了大脑皮质、小脑、海马和脑干中枢神经突触体,比色法测定了噻拉唑和 QFM合剂对不同脑区突触体 ATP 酶活性的影响,系统地研究了其全麻作用产生的中枢神经系统细胞信号跨膜转导的分子学机制;采用放免法和比色法监测了噻拉唑和 QFM 合剂对不同脑区 NO-NOS-cGMP 和 AC-cAMP-PDE 两大信息转导通路的影响,系统地研究了其全麻作用产生的中枢神经系统细胞内信号转导的分子学机制。实验结果如下。1 QFM 合剂麻醉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分子学机制 (1)QFM 合剂静脉注射后,犬出现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具体表现为整个麻醉监测期间内 SBP、DBP、MAP 和 HR 与麻醉前的相应基础值比较显着地降低,但是这些指标的变化都在犬的生理耐受范围之内。 (2)犬 QFM 合剂麻醉期间,随着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的下降,血浆 ET 和 TXA2水平下降,血清 NO 和血浆 PGI2 水平升高,NO/ET、6-Keto-PGF1α/TXB2 的比值也升高,QFM 合剂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SBP、DBP、MAP 和 HR 的改变程度与血浆中内皮源性血管活性因子的失衡程度相一致。且血流动力学部分指标的变化与血清 NO、血浆 ET、PGI2和 TXA2 的变化呈现出显着或极显着相关性,说明血清 NO、血浆 ET、PGI2和 TXA2参与了 QFM 合剂麻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调控。 (3)犬 QFM 合剂麻醉期间,随着 SBP、DBP、MAP 和 HR 等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下降,血浆 PRA 和 AⅡ水平下降,呈现出一致性变化。且血流动力学部分指标的变化与血浆 PRA、AⅡ水平的变化呈现出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由此可见,R—A-A-S 参与了 QFM 合剂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调节。 (4)犬 QFM 合剂麻醉期间,随着 SBP、DBP、MAP 和 HR 等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下降,血浆 NPY 水平下降,呈现出一致性变化。且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的变化与血浆NPY 水平的变化呈现出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这种结果说明,血浆 NPY 的下降是 QFM合剂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5)犬 QFM 合剂麻醉期间,随着 SBP、DBP、MAP 和 HR 等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下降,血浆 NT 水平上升,且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的变化与血浆 NT 水平的变化呈现一定程度的负相关。说明血浆 NT是参与调节 QFM合剂麻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重要因素。 (6)犬 QFM 合剂麻醉期间,SBP、DBP、MAP 和 HR 等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显着性地降低,而血浆 CGRP 和 ANP 水平基本无变化,结果说明,血浆 CGRP 和 ANP 不是 I<WP=10>东北农业大大学农学博士学位论文QFM 合剂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分子靶位。2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全麻的中枢神经细胞信号转导机制 (1)临床相关剂量的噻拉唑和 QFM 合剂能明显地抑制大鼠大脑皮质、小脑、海马和脑干突触体 Na+、K+-ATP 酶、Mg2+-ATP 酶和 Ca2 -ATP 酶的活性,并且噻拉唑和 +QFM 合剂对以上脑区突触体 Na+、K+-ATP 酶、Mg2+-ATP 酶和 Ca2 -ATP 酶活性的 +抑制呈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趋势,即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加,大鼠以上脑区突触体三种ATP 酶活性的抑制程度也增加。这种变化趋势与大鼠腹腔注射噻拉唑和 QFM 合剂后行为学变化基本一致。结果提示:大脑皮质、小脑、海马和脑干突触体 Na+、K+-ATP 酶、Mg2+-ATP 酶和 Ca2+-ATP 酶是噻拉唑和 QFM 合剂全麻作用的靶位之一。 (2)临床相关剂量的噻拉唑能明显地抑制大鼠大脑皮质、小脑、海马和脑干 NOS活性和 NO、cGMP 产生,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呈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趋势,即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加,大鼠大脑皮质、小脑、海马和脑干 NOS 活性和 NO、cGMP 的生成的抑制程度也增加。这种变化趋势与大鼠腹腔注射噻拉唑后行为学变化基本一致。结果提示:NO-NOS-cGMP 信息传递系统参与了噻拉唑全麻作用产生的分子学机制的调控。 临床相关剂量的 QFM 合剂明显地抑制大鼠大脑皮质、小脑、海马和脑干 NO、cGMP的生成和大脑皮质、海马和脑干 NOS 活性,这种抑制作用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并且其行为学变化与不同脑区 NOS 活性和 NO、cGMP 的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结果提示:NO-NOS-cGMP 信息系统参与了 QFM 合剂全麻作用产生的分子学机理的调控。但 QFM 合剂对小脑 NOS 活性无影响,说明小脑 NOS 不是 QFM 合剂全麻作用的靶酶。 (3)临床相关剂量的噻拉唑和 QFM 合剂能明显地抑制大鼠大脑皮质、海马和脑干cAMP 的生成,并且呈现出显?

方开云,安裕文,王洋,高鸿,邓妮惠[9](2003)在《安氟醚麻醉下牵拉胆囊对心肌ATP酶、ET、NOS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安氟醚麻醉下牵拉胆囊对心肌ATP酶、ET、NOS的影响。方法健康家兔 2 4只 ,随机分为A、B、C三组 ,A组对照组 ,B组吸入安氟醚达 0 65MAC ,C组吸入安氟醚达 1 3MAC。暴露胆囊 ,坠以 1 0 0g重物牵引 1 0分钟。迅速开胸 ,取心肌组织测定ATP酶、内皮素 (ET)、一氧化氮合成酶 (NOS)。结果三组心肌细胞的Na+ K+ATPase、Mg2 + ATPase差异无显着性 ,C组的Ca2 + ATPase明显低于A组 (P <0 0 5) ,B组、C组的ET明显低于A组 (P <0 0 5)。结论安氟醚麻醉下牵拉胆囊可抑制了心肌细胞Ca2 + ATPase和ET的释放

方开云,安裕文,王洋,高鸿[10](2003)在《安氟醚麻醉下牵拉胆囊对家兔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机理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安氟醚麻醉下牵拉胆囊对家兔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并初步探讨其机理。方法健康家兔 2 4只 ,动物随机分为A、B、C三组 ,A组对照组 (n =8) ,B组 0 6 5MAC安氟醚 ,C组1 3MAC安氟醚。暴露胆囊 ,坠以 10 0g重物牵引 10分钟。于牵拉前、牵拉时、牵拉结束后 10分钟、牵拉结束后 30分钟测定心率 (HR)、平均动脉压 (MAP)、中心静脉压 (CVP)、左心室收缩压 (LVSP)、左心室压力微分 (±dp/dtmax、±dp/dt)。最后迅速开胸 ,取冠状窦静脉血测全血乙酰胆碱 (Ach)、取心肌组织测定肾上腺素 (E)、去甲肾上腺素 (NE)。结果C组除CVP外 ,其余各项指标均明显下降 ,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 (P <0 0 5 ) ,±dp/dtmax、+dp/dt与B组比较 ,差异也有显着性 (P <0 0 5 )。牵拉时 ,各组与牵拉前比较 ,HR均明显减慢 ,MAP、LVSP、±dp/dtmax、±dp/dt降低 (P <0 0 5或P <0 0 1)。其中C组与A组、B组比较LVSP、±dp/dtmax、±dp/dt降低 (P <0 0 5或P <0 0 1)。B组、C组的Ach、低于A组 (P <0 0 5 )。C组的E低于A组、B组 (P <0 0 5 )。结论 1 牵拉胆囊可抑制心肌收缩力。 2 安氟醚麻醉可加重牵拉胆囊对心肌收缩力的抑制作用。 3 胆系手术时应慎重选择适合病人情况的安氟醚吸入浓度 ,并加强有关循环功能的监测

二、安氟醚麻醉下牵拉胆囊对家兔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机理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氟醚麻醉下牵拉胆囊对家兔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机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诱导麻醉方式对兔生理机能的影响及其麻醉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麻醉的概述
    1.2 麻醉的分期
    1.3 动物麻醉方法的研究进展
        1.3.1 吸入麻醉
        1.3.2 非吸入麻醉
    1.4 动物麻醉监控的综述
        1.4.1 动物麻醉监控的概况
        1.4.2 呼吸系统的监测
        1.4.3 循环系统的监测
        1.4.4 肝肾功能指标的监测
        1.4.5 血液氧化应激指标的监测
        1.4.6 对镇痛的监测
        1.4.7 对反射活动的监测
    1.5 宠物兔麻醉现状
        1.5.1 兔子的生物学特性和解剖生理特点
        1.5.2 宠物兔的麻醉进展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1.4 实验耗材
    2.2 实验方法
        2.2.1 动物分组
        2.2.2 麻醉方法
        2.2.3 麻醉期监测
        2.2.4 手术验证实验
    2.3 数据统计及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呼吸系统指标监测结果
        3.1.1 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结果
        3.1.2 呼吸速率监测结果
        3.1.3 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结果
    3.2 循环系统指标监测结果
        3.2.1 体温监测结果
        3.2.2 心率监测结果
        3.2.3 平均动脉压监测结果
    3.3 肝肾功能指标
        3.3.1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结果
        3.3.2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结果
        3.3.3 碱性磷酸酶检测结果
        3.3.4 肌酐检测结果
        3.3.5 尿素氮检测结果
    3.4 氧化应激指标
        3.4.1 丙二醛检测结果
        3.4.2 还原型谷胱甘肽检测结果
        3.4.3 超氧化物歧化酶检测结果
        3.4.4 过氧化氢酶检测结果
    3.5 麻醉效果评分
        3.5.1 镇静效果评分
        3.5.2 镇痛效果评分
        3.5.3 肌松效果评分
        3.5.4 生物活动反射
    3.6 手术验证结果
4 讨论
    4.1 不同诱导麻醉对宠物兔呼吸系统的影响
    4.2 不同诱导麻醉对宠物兔循环系统的影响
    4.3 不同诱导麻醉对宠物兔肝肾指标的影响
    4.4 不同诱导麻醉对宠物兔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4.5 不同诱导麻醉对宠物兔麻醉效果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右美托咪啶复合制剂及其他麻醉剂对貉麻醉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貉生物学特性和养殖情况
        1.1.1 貉生物学特性
        1.1.2 养殖情况
    1.2 动物复合麻醉的研究概况
        1.2.1 舒泰
        1.2.2 犬眠宝
        1.2.3 舒眠宁
        1.2.4 速眠新
        1.2.5 右美托咪啶
    1.3 野生犬科动物麻醉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药品和试剂
        2.1.3 实验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动物分组及麻醉方法
        2.2.2 试验监测指标
    2.3 数据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麻醉评分
        3.1.1 镇痛评分
        3.1.2 镇静评分
        3.1.3 肌松评分
    3.2 麻醉时间监测结果
    3.3 麻醉效果综合监测结果
        3.3.1 麻醉期常规临床指标监测
        3.3.2 呼吸系统指标监测
        3.3.3 循环系统指标监测
        3.3.4 心电图监测结果
        3.3.5 血常规监测结果
        3.3.6 生化监测结果
4 讨论
    4.1 五种麻醉药对貉麻醉效果评价
    4.2 五种麻醉药对麻醉时间的评价
    4.3 五种麻醉药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4.4 五种麻醉药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4.5 五种麻醉药对心电的影响
    4.6 五种麻醉药对血液指标影响
        4.6.1 对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小板的影响
        4.6.2 对白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影响
    4.7 五种麻醉药对生化指标的影响
        4.7.1 对肝功能的影响
        4.7.2 对肾功能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小型猪乳化异氟醚麻醉的综合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小型猪品系概述
    1.2 小型猪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1.3 小型猪麻醉的研究进展
    1.4 动物静脉麻醉的研究进展
        1.4.1 动物常用静脉麻醉药物
        1.4.2 动物常用静脉麻醉方法
    1.5 乳化异氟醚的研究进展
    1.6 动物麻醉监测的概况
    1.7 小型猪麻醉监测的现状和进展
    1.8 实验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药品及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乳化异氟醚对小型猪的麻醉监测实验
        2.2.2 手术验证实验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乳化异氟醚麻醉的监测结果
        3.1.1 一般监测结果
        3.1.2 特殊监测结果
    3.2 乳化异氟醚静脉维持麻醉下手术监测结果
        3.2.1 一般监测结果
        3.2.2 特殊监测结果
4 讨论
    4.1 乳化异氟醚的麻醉监测
        4.1.1 乳化异氟醚麻醉对小型猪一般监测指标的影响
        4.1.2 乳化异氟醚麻醉对小型猪特殊监测指标的影响
    4.2 乳化异氟醚静脉麻醉手术验证实验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静脉连续输注丙泊酚复合硬膜外利多卡因麻醉对犬麻醉效果及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动物麻醉的概念
        1.1.1 麻醉的概念
        1.1.2 动物麻醉研究进展
    1.2 犬的麻醉概述
        1.2.1 犬在生活和科研中的应用
        1.2.2 犬麻醉的研究进展
    1.3 循环功能和呼吸功能的监测
        1.3.1 循环功能的监测
        1.3.2 呼吸功能的监测
    1.4 麻醉药对循环功能和影呼吸功能响及作用机制
        1.4.1 麻醉药对循环功能影响及作用机制
        1.4.2 麻醉药对呼吸功能影响及作用机制
    1.5 实验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试验药品及试剂
        2.1.3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硬膜外穿刺与置管
        2.2.2 实验分组
        2.2.3 麻醉效果的监测
        2.2.4 呼吸功能的监测
        2.2.5 循环功能的监测
        2.2.6 内皮源性血管活性含量的测定
        2.2.7 血气指标的监测
3 实验结果
    3.1 各麻醉组的镇静、镇痛和肌松的效果
        3.1.1 镇静效果监测结果
        3.1.2 镇痛效果监测结果
        3.1.3 肌松效果监测结果
    3.2 各麻醉组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3.3 各麻醉组对循环功能的影响
    3.4 各麻醉组对血浆内皮源性血管活性物质浓度的影响
    3.5 各麻醉组对动脉血气的影响
4 讨论
    4.1 静脉连续输注丙泊酚复合硬膜外麻醉的麻醉效果的评价
    4.2 静脉连续输注丙泊酚复合硬膜外麻醉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4.3 静脉连续输注丙泊酚复合硬膜外麻醉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4.4 静脉连续输注丙泊酚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血浆内皮源性血管活性物质浓度的影响
    4.5 静脉连续输注丙泊酚复合硬膜外麻醉对动脉血气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从气血理论探讨围术期应激反应调控及相关并发症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一、 气血理论与围术期应激反应
        (一) 气血理论与麻醉、手术的关系
        (二) 气血理论与应激反应发生
        (三) 气血理论与应激反应传变
    二、 气血理论与围术期应激反应相关并发症
        (一) 气血理论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二) 气血理论与深静脉血栓形成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从气血理论研究围术期应激反应调控预防 POCD
    一、 POCD 模型的建立
    二、 参麦注射液干预对老龄大鼠应激反应及 POCD 发生的影响
第三部分 临床观察
    一、 从血流动力学改变观察气血平衡状态对老年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
    二、 从术后凝血状态改变观察气虚血瘀与老年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关系
第四部分 综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科研课题
详细摘要

(6)腹腔镜技术在猫的泌尿外科临床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腹腔镜在泌尿外科中的应用进展
        1.1.1 泌尿外科腹腔镜相关技术的发展
        1.1.2 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入路的发展
        1.1.3 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的应用
    1.2 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并发症及处理与预防
        1.2.1 经腹腔途径并发症
        1.2.2 经腹膜后途径并发症
    1.3 腹腔镜技术在小动物医学中的应用
        1.3.1 腹腔镜技术应用于小动物的基础研究
        1.3.2 腹腔镜技术在小动物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1.3.3 腹腔镜技术在小动物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试验器材
        2.1.3 试验用药品与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术前准备
        2.2.2 麻醉
        2.2.3 生物反射的监测
        2.2.4 最佳气腹压的确定
        2.2.5 腹腔镜腹腔探查术
        2.2.6 腹腔镜膀胱切开缝合术
        2.2.7 腹腔镜辅助输尿管吻合术
        2.2.8 腹腔镜肾脏和肾盂切开缝合术
        2.2.9 开放性膀胱切开缝合术
        2.2.10 开放性输尿管吻合术
        2.2.11 开放性肾脏和肾盂切开缝合术
        2.2.12 麻醉苏醒
        2.2.13 术中监测
        2.2.14 术后护理
        2.2.15 术后监测
    2.3 数据统计分析
3 试验结果
    3.1 不同二氧化碳气腹压对猫生理机能的影响
        3.1.1 不同气腹压对体温的影响
        3.1.2 不同气腹压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3.1.3 不同气腹压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3.1.4 不同气腹压对心电的影响
        3.1.5 不同气腹压对脑电的影响
        3.1.6 不同气腹压时腹腔视野显露情况
    3.2 腹腔探查情况
        3.2.1 仰卧位腹腔镜探查结果
        3.2.2 右侧卧位腹腔镜探查结果
        3.2.3 左侧卧位腹腔镜探查结果
        3.2.4 腹腔探查术后
    3.3 腹腔镜与开腹膀胱切开与缝合术对比试验结果
        3.3.1 手术时间的比较
        3.3.2 切口长度的比较
        3.3.3 监测指标的比较
        3.3.4 伤口愈合和二次探查比较
    3.4 腹腔镜辅助与开腹输尿管吻合术对比试验结果
        3.4.1 手术时间的比较
        3.4.2 切口长度的比较
        3.4.3 监测指标的比较
        3.4.4 伤口愈合和二次探查比较
    3.5 腹腔镜与开腹肾脏和肾盂切开缝合术对比试验结果
        3.5.1 手术时间的比较
        3.5.2 切口长度的比较
        3.5.3 监测指标的比较
        3.5.4 伤口愈合和活检比较
4 讨论
    4.1 不同气腹压对猫生理机能的影响
        4.1.1 二氧化碳气腹对体温的影响
        4.1.2 二氧化碳气腹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4.1.3 二氧化碳气腹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4.1.4 二氧化碳气腹对心电的影响
        4.1.5 二氧化碳气腹对脑电的影响
    4.2 腹腔探查
    4.3 腹腔镜与开腹膀胱切开与缝合术对比研究
    4.4 腹腔镜辅助与开腹输尿管吻合术对比研究
    4.5 腹腔镜与开腹膀肾脏和肾盂切开缝合术对比研究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电针复合隆朋对山羊麻醉效果及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与目标
    1.3 研究目的意义
2 电针复合隆朋对山羊麻醉效果观察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动物
        2.1.2 麻醉药品及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麻醉方法
        2.1.5 麻醉指标监测
        2.1.6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电针复合隆朋对腹肌紧张度的影响
        2.2.2 电针复合隆朋对痛阈的影响
        2.2.3 电针复合隆朋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2.3 讨论
        2.3.1 影响电针麻醉的因素
        2.3.2 隆朋对山羊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
        2.3.3 电针复合隆朋对山羊的麻醉效果
3 电针复合隆朋麻醉对手术山羊免疫功能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动物
        3.1.2 麻醉药品及试剂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1.4 麻醉方法
        3.1.5 麻醉指标监测
        3.1.6 血液样品采集
        3.1.7 手术方法
        3.1.8 血细胞计数
        3.1.9 血清球蛋白含量
        3.1.10 红细胞酵母菌花环率
        3.1.11 白细胞吞噬率
        3.1.12 淋巴细胞转化率
        3.1.13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电针复合隆朋对山羊免疫功能的影响
        3.2.2 电针复合隆朋麻醉对山羊围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
    3.3 讨论
        3.3.1 隆朋对山羊免疫功能的影响
        3.3.2 电针复合隆朋对山羊免疫功能的影响
4 全文总结
5 文献综述─麻醉和手术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5.1 麻醉药物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5.1.1 麻醉药对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
        5.1.2 麻醉药对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
        5.1.3 麻醉药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5.2 针刺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5.2.1 针刺对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
        5.2.2 针刺对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的调节作用
        5.2.3 针刺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5.3 针药复合麻醉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5.4 手术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5.4.1 手术应激机制
        5.4.2 手术对围术期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
        5.4.3 手术对围术期中性粒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5.4.4 手术对围术期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8)噻拉唑及其复方制剂—QFM合剂全麻分子机理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全身麻醉的概述
        1.1.1 古代全身麻醉
        1.1.2 现代全身麻醉
    1.2 全麻机理学说的历史沿革
        1.2.1 全麻机理的脂质学说
        1.2.2 全麻机理的蛋白质学说
        1.2.3 全麻机理的突触学说
    1.3 全麻机理与细胞信号转导
        1.3.1 ATP 酶的跨膜信号转导与全身麻醉
        1.3.2 AC-cAMP-PDE 信号系统与全身麻碎
        1.3.3 NO-NOS-cGMP 信号转导系统与全身麻醉
    1.4 麻醉药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及作用机制
        1.4.1 麻醉与内皮源性血管活性物质
        1.4.2 麻醉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1.4.3 麻醉与血浆心钠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1.4.4 麻醉与神经肽 Y
        1.4.5 麻醉与神经降压素
    1.5 全麻机理研究的发展趋势
    1.6 实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1 实验研究的意义
        1.6.2 实验研究的目的
    1.7 本课题的创新点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试验仪器
        2.1.3 试验药品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QFM 合剂对犬血流动力学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2.2.2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全麻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
    2.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QFM 合剂对犬血流动力学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3.1.1 实验犬麻醉后一般临床体征的变化
        3.1.2 QFM 合剂对犬血流动力学和血清一氧化氮、血浆内皮素、前列环素及血栓素
        3.1.3 QFM 合剂对犬血流动力学和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影响
        3.1.4 QFM 合剂对犬血流动力学和血浆 NPY、CGRP、ANP 和 NT 浓度的影响
    3.2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全麻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
        3.2.1 噻拉唑和 QFM 合剂麻醉大鼠行为学变化
        3.2.2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对突触体 ATP 酶活性的影响
        3.2.3 噻拉唑和 QFM 麻醉合剂对 NO-NOS-cGMP 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
        3.2.4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对 AC-cAMP-PDE 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
4 讨论
    4.1 QFM 合剂对犬血流动力学影响
    4.2 QFM 合剂对犬血流动力学影响机制
        4.2.1 QFM 合剂麻醉下犬血清 NO 与血流动力学变化
        4.2.2 QFM 合剂麻醉下犬血浆前列环素与血流动力学变化
        4.2.3 QFM 合剂麻醉下犬血浆内皮素与血流动力学变化
        4.2.4 QFM 合剂麻醉下犬血浆血栓素 A2与血流动力学变化
        4.2.5 内皮源性血管活性因子间的协调作用与对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调节
        4.2.6 QFM 合剂麻醉下犬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血流动力学变化
        4.2.7 QFM 合剂麻醉下犬血浆心钠素与血流动力学变化
        4.2.8 QFM 合剂麻醉下犬血浆 CGRP 与血流动力学变化
        4.2.9 QFM 合剂麻醉下犬血浆 NPY 与血流动力学变化
        4.2.10 QFM 合剂麻醉下犬血浆 NT 与血流动力学变化
    4.3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对中枢细胞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
        4.3.1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对不同脑区 Na+、K+-ATP 酶的影响
        4.3.2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对不同脑区 Ca2+-ATP 酶活性的影响
        4.3.3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对不同脑区 Mg2+-ATP 酶活性的影响
        4.3.4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对中枢神经系统 NO-NOS-cGMP 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4.3.5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对中枢神经系统 AC-cAMP-PDE 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着及获奖情况
致谢

(9)安氟醚麻醉下牵拉胆囊对心肌ATP酶、ET、NOS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10)安氟醚麻醉下牵拉胆囊对家兔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机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动物准备和分组
    1.2 实验方法
    1.3 指标测定
2 结 果
    2.1 不同浓度安氟醚及牵拉胆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见表1。
        2.1.1 牵拉前
        2.1.2 牵拉时
    2.2 不同浓度安氟醚麻醉下牵拉胆囊对心肌细胞ACH、NE、E影响见表2。
3 讨 论
    3.1 安氟醚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3.2 牵拉胆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3.3 安氟醚及牵拉胆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3.4 安氟醚麻醉下牵拉胆囊对心血管功能抑制的作用机理探讨
4 结 论

四、安氟醚麻醉下牵拉胆囊对家兔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机理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诱导麻醉方式对兔生理机能的影响及其麻醉效果[D]. 董奕含.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右美托咪啶复合制剂及其他麻醉剂对貉麻醉效果观察[D]. 李雪娇. 东北农业大学, 2014(05)
  • [3]小型猪乳化异氟醚麻醉的综合监测[D]. 杨同涛. 东北农业大学, 2013(10)
  • [4]静脉连续输注丙泊酚复合硬膜外利多卡因麻醉对犬麻醉效果及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D]. 周正旭. 东北农业大学, 2013(10)
  • [5]从气血理论探讨围术期应激反应调控及相关并发症防治[D]. 苏帆.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
  • [6]腹腔镜技术在猫的泌尿外科临床应用的研究[D]. 祝玉卿. 东北农业大学, 2012(02)
  • [7]电针复合隆朋对山羊麻醉效果及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D]. 周治瑜.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2)
  • [8]噻拉唑及其复方制剂—QFM合剂全麻分子机理的实验研究[D]. 刘焕奇. 东北农业大学, 2004(04)
  • [9]安氟醚麻醉下牵拉胆囊对心肌ATP酶、ET、NOS的影响[J]. 方开云,安裕文,王洋,高鸿,邓妮惠. 贵州医药, 2003(05)
  • [10]安氟醚麻醉下牵拉胆囊对家兔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机理探讨[J]. 方开云,安裕文,王洋,高鸿. 贵州医药, 2003(01)


血流动力学论文 腹腔镜论文 丙泊酚论文 健康论文

上一篇:3D人体虚拟内窥镜的发展与理论研究
下一篇:浅谈法院在刑事诉讼中调查取证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