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体温过低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体温降低症(论文文献综述)

桓娜[1](2021)在《CPET与中医证候要素相关性研究及丹参制剂对介入后冠心病患者CRF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何有序推广和促进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CPET)在临床病情评估、预后价值,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方面的诊断作用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热点。在冠心病(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治疗方面,心脏康复(Cardiac rehabilitation,CR)已被纳入指南并作为Ia级推荐。介入术后CHD患者心肺功能(Cardiorespiratory function,CRF)的恢复离不开以运动处方为核心的CR。既往研究证实,依据CPET结果制定运动处方可以提高患者CRF、降低心血管疾病复发率和病死率。亦有前期研究发现活血化瘀类药物具有保护心肌血管、防治冠脉斑块发生再破裂等作用。但基于CPET参数评价包含活血化瘀药、运动疗法在内的CR对介入术后CHD患者CRF影响的研究鲜有报道。据此提出假说:通过评价峰值公斤摄氧量(peak V02kg)、运动代谢当量(METs)等指标,证实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对介入术后CHD患者CRF具有改善作用。基于CRF各项参数的作用机理,结合中医心主血脉、肺主气化生理特点,CPET参数和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医证候要素间是否存在某种相关性,为了验证这一假说,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探索CPET参数与中医证候要素相关的显着因素,进而建立CHD不同中医证候要素诊断模型。本研究将从CPET临床评价和诊断作用出发,为揭示丹参多酚酸盐提升CRF作用机制奠定基础,为CHD患者中医辨证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客观数据支持和新思路。研究一:CPET参数与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候要素的相关性研究研究目的:探讨中医证候要素及CPET参数与CHD的相关性。研究方法:纳入所有来医院就诊且行CPET检查患者,采集四诊信息,归纳中医证候要素分布,并收集CPET结果。根据冠心病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对比两组各种观察指标及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采用Logistic回归对可能影响CHD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 本研究共纳入1128例成年CPET受试者,其中CHD组397例(35.2%)、非冠心病组731例(64.8%):1.1 CHD组中证候前三位分布是血瘀证候者332例(34.87%)气虚证候者266例(27.94%)、痰浊证候者 240 例(25.21%)。1.2 非冠心病组中证候前三位分布是气虚证候者495例(36.32%)、痰浊证候者394 例(28.91%)、血瘀证候者 211 例(15.48%)。2 CPET 参数中和 CHD 显着相关的是 VTV02、ATVO2kg、METs、ATO2Plus、O2Plus、ATRER(P<0.05),构建CHD预测回归模型,其ROC曲线面积为0.767(95%CI:0.738,-0.795;P=0.000)。根据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计算得出的尤登指数最高为0.401,其最佳分界点为0.610。3 不同中医证候的CHD与CPET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方面:3.1 CPET参数中和CHD气虚证候要素显着相关的是VTV02、ATVO2kg、peakV02占预计值、METs、ATO2Plus、O2Plus(P<0.05),构建CHD气虚证候要素预测回归模型,ROC曲线面积为0.795(95%CI:0.763,-0.828;P=0.000)。根据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计算得出的尤登指数最高为0.456,其最佳分界点为0.643。3.2 CPET参数中和CHD气滞证候要素显着相关的是VTV02、ATO2Plus(P<0.05),构建CHD气滞证候要素预测回归模型,ROC曲线面积为0.820(95%CI:0.697,-0.943;P=0.000)。根据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计算得出的尤登指数最高为0.61,其最佳分界点为0.602。3.3 CPET参数中和CHD痰浊证候要素显着相关的是VTV02、METs、ATRER、ATO2Plus(P<0.05),构建CHD痰浊证候要素预测回归模型,ROC曲线面积为0.756(95%CI:0.718,-0.793;P=0.000)。根据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计算得出的尤登指数最高为0.393,其最佳分界点为0.589。3.4 CPET参数中和CHD血瘀证候要素显着相关的是VTV02、METs、ATO2Plus、O2Plus(P<0.05),构建CHD血瘀证候要素预测回归模型,ROC曲线面积为0.738(95%CI:0.696,-0.781;P=0.000)。根据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计算得出的尤登指数最高为0.364,其最佳分界点为0.389。3.5 CPET参数中和CHD阳虚证候要素显着相关的是VTV02、ATVO2kg、peakVO2kg、peakVO2占预计值、O2Plus(P<0.05),构建CHD 阳虚证候要素预测回归模型,ROC曲线面积为0.758(95%CI:0.673,-0.844;P=0.000)。根据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计算得出的尤登指数最高为0.513,其最佳分界点为0.693。3.6 CPET参数中和CHD阴虚证候要素显着相关的是METs和ATO2Plus(P<0.05),构建CHD阴虚证候要素的预测回归模型,ROC曲线面积为0.860(95%CI:0.775,-0.944;P=0.000)。根据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计算得出的尤登指数最高为0.636,其最佳分界点为0.709。结论:1本研究共纳入1128例CPET测试者,在中医证候要素分别方面,CHD组和非冠心病组排列前三位的均是气虚、痰浊、血瘀证候要素。2在CHD与CPET参数相关性分析方面,筛选得出VT V02、AT VO2kg、METs、AT O2Plus、O2Plus、ATRER(P<0.05)六个 CPET 参数为 CHD 的独立危险因素。3 不同中医证候要素中CHD与CPET参数的相关性分析3.1 可根据回归模型预测诊断CHD气虚证候,独立危险因素:VTV02、ATVO2kg、peakV02kg%pred、METs、ATO2Plus、O2Plus(P<0.05);3.2 可根据回归模型预测诊断CHD气滞证候,独立危险因素:VTV02、ATO2Plus(P<0.05);3.3 可根据回归模型预测诊断CHD痰浊证候,独立危险因素:VTV02、METs、ATRER、ATO2Plus(P<0.05);3.4 可根据回归模型预测诊断CHD血瘀证候,独立危险因素:VTV02、METs、ATO2Plus、O2Plus(P<0.05);3.5 可根据回归模型预测诊断CHD 阳虚证候,独立危险因素:VTV02、ATVO2kg、peakVO2kg、peakV02kg%pred、O2Plus(P<0.05);3.6 可根据回归模型预测诊断CHD阴虚证候,独立危险因素:METs和ATO2Plus(P<0.05)。研究二: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对介入术后冠心病患者心肺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研究目的:通过CPET参数及机理代谢指标探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对改善介入术后CHD患者CRF的作用机理。研究方法:采纳随机、双盲、安慰剂试验,纳入60例1年内接受介入治疗稳定性CHD患者。随机分配为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组(n=30)和安慰剂对照组(n=30),干预治疗1周,随访1个月。主要疗效指标为V02kg peak、峰值公斤摄氧量占预测值百分比(V02kg peak%pred)、METs,次要疗效指标为CPET其他参数、血瘀证、中医症状量表以及焦虑抑郁量表等,机理代谢指标包括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一磷酸腺苷(AMP)含量,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活性氧(ROS)表达。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研究结果:最终纳入受试者60例,其中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两组在一般信息和基线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 主要疗效指标1.1 peakV02kg结果显示:用药4周后,以基线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丹参多酚酸盐组和对照组较基线分别提升0.231、0.102,治疗组改善程度比对照组高出 0.129(95%CI:-1.310,1.569;P>0.05)。1.2 peakV02kg%pred结果显示:用药4周后,以基线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两组较基线分别提高0.826、0.840,两组校正均数差及95%CI为-0.014(95%CI:-5.118,5.091;P>0.05)。1.3 METs值结果显示:经协方差分析,用药4周后两组METs值分别提升0.068、0.042,治疗组比对照组多升高 0.026(95%CI:-0.384,0.435;P>0.05)。综上主要疗效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次要疗效指标2.1 CPET其他参数2.1.1 在无氧阈公斤摄氧量(ATVO2kg)方面,以基线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用药4周后丹参多酚酸盐组较基线值下降1.422,对照组则较基线增加1.159,两组校正均数差为-2.581(95%CI:-5.966,0.805;P>0.05)。2.1.2 在摄氧量(O2Plus)、无氧阈氧脉搏(ATO2Plus)方面,经协方差分析,两组较基线水平分别增加0.296vs0.154、2.742vs0.498,治疗组比对照组多提升0.142(95%CI:-0.687,0.972;P>0.05)、2.244(95%CI:-2.780,7.267;P>0.05)。2.1.3 在呼气末CO2分压(PETC02)方面,经协方差分析,用药4周后治疗组较基线水平下降0.341,对照组增加2.493,两组校正均数差为-2.835(95%CI:-5.536,-0.133;P<0.05),组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无氧阈呼气末CO2分压(AT PETC02)方面,用药4周后试验组较基线水平下降0.552,对照组较基线水平提高2.213,两组校正均数差为-2.764(95%CI:-5.731,0.202;P>0.05)。2.1.4 在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VE/VCO2 slope)值方面,用药1周后,经协方差分析,治疗组较基线水平下降0.773,对照组较基线水平提升0.347,两组校正均数差为-1.120(95%CI:-4.607,2.367;P>0.05)。2.2 血瘀证积分、中医症状量表:经协方差分析,用药4周后两组血瘀证积分、中医症状量表评分较基线分别下降5.177vs3.389、2.333vs1.867,且治疗组下降程度多出对照组 1.788(95%CI:-4.984,1.408;P>0.05)、0.467(95%CI:-1.772,0.838;P>0.05)。2.3 焦虑抑郁量表:经协方差分析,用药4周后治疗组焦虑、抑郁量表较基线水平分别下降0.711vs0.611,0.442vs0.483,治疗组下降水平比对照组高1.321(95%CI:-7.522,4.880;P>0.05)、(95%CI:-1.423,0.456;P>0.05)。2.4 心肌损伤标记物:经协方差分析,用药1周后,丹参多酚酸盐组肌钙蛋白T(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N末端-前B型钠尿肽(NT-proBNP)较基线水平均呈现下降趋势,组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5 心脏彩超指标:经协方差分析,用药1周后,丹参多酚酸盐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基线水平升高0.573,对照组升高0.227,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多增加0.347(95%CI:-1.518,2.211;P>0.05)。治疗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较基线水平下降0.608,对照组较基线增加0.141,两组校正均数差及95%CI为-0.749(95%CI:-2.242,0.745;P>0.05)。综上除PETCO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次要疗效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 机理代谢指标3.1 ATP、ADP、AMP 含量3.1.1 ATP:用药4周后,经协方差分析,丹参多酚酸盐组ATP含量较基线水平增加0.891,对照组增加0.185,且治疗组比对照组多增加0.706(95%CI:-1.500,2.911;P>0.05)。3.1.2 ADP:用药1周后,经协方差分析,治疗组ADP含量较基线水平增加0.674,对照组下降0.045,两组校正均数差为0.719(95%CI:-1.588,3.027;P>0.05)。3.1.3 AMP:用药4周后,经协方差分析,治疗组AMP含量较基线水平下降0.228,对照组下降0.571,两组校正均数差及95%CI为0.343(95%CI:-0.310,0.996;P>0.05)。3.2 CAT、MDA活性、SOD含量及ROS表达3.2.1 CAT:用药4周后,经协方差分析,治疗组CAT含量较基线水平增加0.290,对照组增加0.188,且治疗组比对照组多增长0.103(95%CI:-0.319,0.525;P>0.05)。3.2.2 MDA:用药4周后,经协方差分析,治疗组MDA含量较基线水平下降0.294,对照组下降0.242,两组校正均数差及95%CI为-0.052(95%CI:-0.351,0.247;P>0.05)。3.2.3 SOD:用药1周后,经协方差分析,治疗组SOD含量较基线水平增加0.382,对照组增加0.491,两组校正均数差及95%CI为-0.109(95%CI:-0.924,0.707;P>0.05)。3.2.4 ROS:用药4周后,经协方差分析,治疗组ROS含量较基线水平下降16.399,对照组下降2.542,且治疗组比对照组降低程度高出13.856(95%CI:-72.010,44.298;P>0.05)。综上机理代谢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安全性指标方面,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丹参多酚酸盐联合康复治疗组可以改善介入术后CHD患者CRF,单纯常规康复对照组改善CRF效果不明显。2两组均可改善介入术后CHD患者血瘀证积分、中医症状量表评分、心肌损伤标记物、以及LVEF和LVDD水平,治疗组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但心肌损伤标记物组间差异不明显。3两组治疗后ATP含量变化呈上升趋势,AMP含量变化呈下降趋势,且治疗组变化程度比对照组明显。在ADP含量方面,治疗组含量增加,对照组ADP含量则减少。4两组治疗后CAT、SOD活性含量均有增加,MDA含量均呈现降低趋势,且治疗组CAT活性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在ROS方面,两组在用药后均呈现下降趋势,且治疗组下降程度比对照组显着。

张徐雯[2](2021)在《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电针对肥胖迷你猪肠-脑轴调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功能磁共振fMRI以肠-脑轴为轴线通过急性电针刺激正常迷你猪的三组不同穴位组合,选出最佳穴位组合。然后以高脂饮食造模方法诱导肥胖迷你猪动物模型,对选出的最佳穴位组合进行一个月的慢性电针治疗,同样基于功能磁共振以肠-脑轴为轴线探索电针对肥胖迷你猪肠-脑轴相关的神经生理、代谢稳态、脑特定功能区及甜味进食偏好的调控。方法:我们首次把Yucatan迷你猪作为实验动物运用到电针的研究中。第一部分试验为急性电针试验。颈静脉置管手术后。运用功能磁共振、热像仪、多种仪器和软件等检测研究方法以肠-脑轴为轴线从神经生理、代谢稳态等方面比较了三组不同穴位组合和一组假电针穴位。以4只成年的正常迷你猪为试验动物,每只迷你猪在试验开始前一周都进行颈静脉置管手术,按照我们设计的拉丁方程图隔天接受一次不同穴位电针刺激,急性电针刺激前后都取血样和相关指标测量。试验结果对比后筛选出最佳穴位组合#70-#35。第二部分试验不同的是为期一个月的慢性电针治疗。16只正常成年迷你猪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14周高热量饮食诱导成迷你猪肥胖动物模型后分别进行干预。电针组接受为期一个月的电针治疗共12次,对照组无电针干预,麻醉和控制方法和电针组相同。所有迷你猪都接受颈静脉置管手术,造模和治疗前后都分别进行采样检测并组间和组内进行比较。以肠-脑轴为轴线运用功能磁共振fMRI、热像仪、IVGTT、甜味食物偏好试验、荧光免疫等检测研究方法。探讨了电针疗效及对肠-脑轴相关神经生理、代谢稳态、特定脑区对甜味刺激的反应及甜味食物偏好的调控。结果:第一部分急性电针试验,基于功能性磁共振以肠-脑轴为轴线,先通过急性电针试验比较了 4组穴位组合(3组电针和1组假电针穴位组合)和无电针仅麻醉的状态。我们发现不同穴位组合对不同指标的影响不同,急性电针刺激#70-#35后产生特定的热信号,和假电针相比显着降低了穴位温度,迷走神经张力指标HRV显着高于#79-#63,传递食欲信号的激素(血清总ghrelin显着低于假电针,ghrelin active也比其他穴位有下降趋势)和进食愉悦感相关的(唾液皮质醇和其他穴位组合相比仅有升高趋势),显着增加了参与享乐和认知控制食物摄入量的脑区(前额叶皮层和纹状体)活动。只有急性电针刺激#79-#63后血清瘦素没有显着降低,血清胰岛素也显着高于假电针。综上我们选择穴位组合#70-#35。第二部分慢性电针治疗,根据第一部分试验结果我们选择穴位#70-#35对14周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迷你猪模型进行一个月慢性电针治疗后。基于功能性磁共振以肠-脑轴为轴线,我们发现为期一个月的电针治疗对肥胖迷你猪肠-脑轴及甜味饮食偏好有一定的调控作用。治疗后电针组迷你猪的腹围显着减小,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显着增高,迷走神经张力指标HRV显着增高、改善了 IVGTT葡萄糖耐量。甜味刺激后前额叶皮层和纹状体也比对照组显着激活,并降低了甜味进食偏好。但是对炎症参数结合珠蛋白、体重、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ghrelin active、瘦素没有显着改善。结论:通过第一部分急性电针试验基于功能磁共振以肠-脑轴为轴线选出穴位组合#70-#35。第二部分试验以#70-#35为治疗穴位,为期一个月的电针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肥胖迷你猪肠-脑轴相关的部分神经生理及代谢稳态,调控了和认知及进食控制相关的脑特定功能区的活动并降低了肥胖迷你猪的甜味进食偏好。

钟鹏程[3](2021)在《艾可清颗粒减轻环磷酰胺心脏毒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作为一线肿瘤化疗药物及强力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广泛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然而,CTX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可引起多种严重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心脏毒性、肝功能损害、出血性膀胱炎等。此外,在中医药基础科研领域,CTX常被用作复制中医阳虚、血虚证候动物模型的药物。目前针对CTX毒副反应尚无特效药物,预防或缓解CTX化疗导致的毒副反应对于提高肿瘤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艾可清颗粒(AKQ)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创制的专利复方,在艾滋病治疗方面已运用多年,具有增强艾滋病患者免疫力、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本课题组认为AKQ扶阳益气、补肾健脾的功效用于CTX引起的气阳两虚、脾肾双亏副作用的“纠偏”,在理论上具有针对性。基于此,本研究以AKQ为研究对象,通过体内、体外实验结合网络药理学分析、代谢组学以及肠道菌群分析,期望达到以下研究目的:1.明确AKQ对CTX引起的正常与荷瘤小鼠的毒性反应是否具有减毒作用及减毒效应的主要靶器官。2.评估AKQ对CTX毒性代谢产物丙烯醛(ACR)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3.探索AKQ在上述动物和细胞水平减轻CTX毒性的机制,为中医异病同治理论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体内(动物)实验1:观察AKQ对CTX所致昆明小鼠毒性反应的影响。(1)昆明小鼠CTX中毒模型的建立:8周龄,体重25±3g的健康昆明小鼠CTX连续4天腹腔注射给药:第1、2天100 mg/kg/d,第3、4天50 mg/kg/d。(2)分组处理及一般状况观察:健康昆明小鼠2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第1-4天生理盐水0.3 mL/次/d腹腔注射+第1-7天纯水0.3 mL/次/d灌胃),模型组(第1-4天CTX注射造模+第1-7天纯水灌胃0.3 mL/次/d),艾可清组(第1-4天CTX注射造模+第1-7天AKQ灌胃1.3 g/kg/d),实验周期8天,每日观察并记录各组小鼠一般状况及死亡数。艾可清给予小鼠1.3 g/kg/d相当于人临床剂量的9倍。(3)血液及生化指标的测定:实验结束后处死各组小鼠,取全血及血清,血细胞分析仪及生化分析仪检测WBC、RBC、PLT、HGB、LYM、MON、AST、ALT、CRE、CK。(4)主要脏器组织病理学观察:实验结束后处死各组小鼠,取各组小鼠心、肝、脾、肺、肾组织进行HE染色并观察。2.体内(动物)实验2:观察AKQ对CTX中毒小鼠心脏毒性的影响(1)CTX中毒小鼠心脏毒性模型的建立及分组:8周龄,体重25±3 g的健康昆明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CTX连续4天(第8-11天)腹腔注射造模(方案同体内实验1)。动物分组为正常组(第8-11天N.S 0.3 mL/次/d腹腔注射+第1-13天纯水0.3 mL/次/d灌胃),模型组(第8-11天CTX注射造模+第1-13天纯水灌胃0.3 mL/次/d),艾可清低剂量组(第8-11天CTX腹腔注射+第1-13天AKQ灌胃0.65 g/kg/d),艾可清中剂量组(第8-11天CTX腹腔注射+第1-13天AKQ灌胃1.3g/kg/d),艾可清高剂量组(第8-11天CTX腹腔注射+第1-13天AKQ灌胃2.6 g/kg/d),实验周期14天,14天后取血清及心脏,进行相关检测。艾可清给予小鼠低、中、高剂量相当于人临床剂量的4.5、9、18倍。(2)心脏指数的测定:各组小鼠取心脏称重,计算心脏指数。(3)心肌酶及氧化指标的测定:各组小鼠取血清检测CK、CK-MB、GSH、SOD、MDA。(4)心脏的组织病理学观察:取各组小鼠心脏组织进行HE染色并观察。(5)心脏组织凋亡检测: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心脏组织中Bax及Bcl-2的表达。3.体外(细胞)实验:观察AKQ对ACR诱导的H9c2毒性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探索(1)AKQ对H9c2活力影响的观察:AKQ颗粒甲醇提取物,加DMSO溶解,加细胞培养基稀释,配成不同浓度梯度,加入H9c2培养液,共孵育24、48及72小时,CCK8法测定细胞活力。(2)ACR对H9c2 IC50测定:将不同浓度梯度ACR溶液加入H9c2培养液培养,24小时后CCK8法测定细胞活力。(3)AKQ对ACR诱导的H9c2毒性损伤影响的观察:H9c2细胞分5组:对照组(正常培养),ACR组(ACR 20μmol/L干预培养),ACR+AKQ低剂量组(ACR+AKQ 20μg/mL),ACR+AKQ 中剂量组(ACR+AKQ 40 μg/mL),ACR+AKQ 高剂量组(ACR+AKQ 80 μg/mL)。培养24小时后观察细胞形态,进行CCK8检测、Hochest染色、流式Annexin V-FITC/PI双染及WB检测bax、Caspase3、Caspase9及bcl-2表达。(4)AKQ缓解CTX心脏毒性的网络药理学分析:进行CTX心脏毒性相关疾病靶点及AKQ药物成分治病靶点筛选并映射,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及PPI网络,对靶点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5)网络药理学分析的实验验证:用RT-qPCR及WB技术验证网络药理学分析富集的通路靶点表达水平。(6)AKQ对ACR诱导的H9c2毒性损伤机制的探索:H9c2细胞分4组:对照组(正常培养),ACR组(ACR20 μmol/L干预培养),ACR+AKQ组(ACR+AKQ 80μg/mL),AKQ+LY294002 组(ACR+AKQ 80 μg/mL+LY294002 10 μmol/L)。培养 24小时后RT-qPCR及WB检测相关通路蛋白及凋亡蛋白的表达。4.体内(动物)实验3:AKQ对CTX化疗的荷瘤小鼠心脏毒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1)荷瘤小鼠模型的建立:将密度为1× 107个/mL的S180肉瘤细胞悬液以0.2 mL/只的体积皮下接种于昆明小鼠后颈部。(2)动物分组及处理:将肿瘤体积范围为40-100 mm3的S180荷瘤小鼠2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肿瘤模型对照组(第1-13天纯水0.3 mL/次/d灌胃+第8-11天连续N.S 0.3 mL/次/d腹腔注射),CTX单独化疗组(第8-11天连续CTX腹腔注射,CTX注射方案同前+第1-13天纯水灌胃0.3mL/次/d),CTX化疗联合AKQ治疗组(第8-11天CTX连续腹腔注射+第1-13天艾可清2.6g/kg/d灌胃)。实验周期14天,第12天收集新鲜粪便,第14天取血清及心脏,进行后续检测。(3)心肌酶及氧化指标的测定:各组小鼠取血清检测CK、CK-MB、SOD、MDA。(4)心脏组织病理学观察:取各组小鼠心脏组织进行HE染色并观察。(5)心脏凋亡相关蛋白检测:WB检测各组小鼠心脏组织bax及bcl-2。(6)心脏通路蛋白检测:WB及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小鼠心脏组织相关通路靶点蛋白表达。(7)荷瘤小鼠瘤体重量测定:实验结束后取各组小鼠瘤体称重。(8)荷瘤小鼠血清代谢组学研究:各组小鼠取血清做GC/MS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9)荷瘤小鼠肠道菌群分析:接取小鼠新鲜未污染粪便做肠道菌群16SrRNA测序分析。结果:1.昆明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100 mg/kg/d×2d,50 mg/kg/d×2d)后可见活动减少,畏寒蜷缩,毛发蓬松、竖立,进食减少,体重减轻等明显的中毒症状,加服AKQ后,上述中毒症状减轻,且死亡率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028)。昆明小鼠予环磷酰胺注射后白细胞、血小板及淋巴细胞可出现显着减少(P<0.001,P<0.001,P<0.01),而红细胞、血红蛋白及单核细胞无明显变化;AST、ALT及CRE无明显改变,CK出现显着上升(P<0.05),加服AKQ 口服后,CK上升情况较模型组明显缓解(P<0.05),其他血液生化指标比较无显着性差异。HE染色显示各组小鼠肝、脾、肺、肾组织病理改变无明显差异;模型组可见明显心肌损伤改变,加服AKQ后心肌病变程度减轻。2.昆明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100 mg/kg/d ×2d,50 mg/kg/d×2d)后心脏指数较正常组明显增大(P<0.05),AKQ低、中、高剂量组心脏指数较模型组均有显着性减小(P<0.05,P<0.01,P<0.01)。模型组CK-MB、MDA较正常组显着升高(P<0.001,P<0.001),GSH 及 SOD 明显降低(P<0.05,P<0.001),加服 AKQ 后,AKQ 各剂量组上述指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其中以高剂量组改善最明显,高剂量组CK、CK-MB、MDA较模型组均显着下降(P<0.05,P<0.001,P<0.001),而GSH及SOD明显上升(P<0.05,P<0.001)。模型组心脏HE染色可见明显心肌损伤改变,艾可清低、中、高剂量组心肌病变程度较模型组依次减轻。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心脏组织中Bax表达增强,Bcl-2的表达减弱,AKQ各剂量组Bax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呈剂量依赖性减弱,Bcl-2的表达呈剂量依赖性增强。3.AKQ醇提物在0-80 μg/mL浓度范围呈浓度依赖性促进H9c2细胞的增殖,ACR对H9c2细胞24小时IC50为20.37 μM。ACR作用于H9c2细胞24小时,引起的细胞损伤涉及:形态改变、细胞活力下降、Hochest染色阳性数目增多、流式Annexin V-FITC/PI双阳性细胞比例增加,凋亡蛋白Bax、Caspase3、Caspase9表达增强及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减弱。H9c2细胞予AKQ处理后,与模型组相比,可剂量依赖性地改善H9c2细胞损伤形态、增强细胞活力、减少Hochest染色阳性及Annexin V-FITC/PI双阳性细胞比例,抑制Bax、Caspase3、Caspase9表达而增强Bcl-2表达。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显示:通过靶点筛选及映射得到192个靶点为AKQ主要成分治疗CTX心脏毒性损伤的作用靶点;通过构建AKQ药物-活性化合物-治病靶点网络图,得到15个关键化合物(包括等槲皮素、木犀草素、山奈酚、丹参酮Ⅱa、柚皮素等);通过构建PPI网络得到30个核心靶点;GO分析显示靶点涉及的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调控细胞增殖/凋亡过程及氧化/炎症反应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排名前10的信号通路涉及PI3K-AKT、TNF及MAPK通路。RT-qPCR显示上述3条通路关键靶点中的PI3K及AKT在AKQ组中表达较ACR组显着上调(P<0.001),WB实验也观察到PI3K及AKT总蛋白及磷酸化蛋白水平均显着高于ACR组。AKQ+ACR组加入抑制剂LY294002后,上调的PI3K及AKT mRNA及蛋白水平被逆转;AKQ+ACR组较ACR组中上调的bax、Caspase3、Caspase9及下调的bcl-2同样被逆转。4.以密度为1×107个/mL的S180肉瘤细胞悬液,按0.2mL/只皮下接种于昆明小鼠后颈部,约6天后可成模。CTX单独化疗组CK-MB、MDA较肿瘤模型对照组显着升高(P<0.001,P<0.001),SOD明显降低(P<0.001),CTX化疗联合AKQ治疗组CK、CK-MB、MDA较CTX单独化疗组显着下降(P<0.01,P<0.001,P<0.001),而SOD明显上升(P<0.001)。CTX单独化疗组心脏HE染色可见显着的心肌损伤,CTX化疗联合AKQ治疗组心肌病变程度较CTX单独化疗组明显减轻。与肿瘤模型对照组相比,CTX单独化疗组小鼠心脏组织Bax表达上调,Bcl-2、PI3K及AKT表达下调,加服AKQ后,Bax表达减弱,Bcl-2、PI3K及AKT表达增强。实验结束后,CTX化疗联合AKQ治疗组瘤体重量较单独化疗组显着减轻(P<0.05)。血清代谢组学分析在三组间共鉴定出44个差异代谢产物,AKQ干预能使CTX化疗改变的L-谷氨酸、L-天冬氨酸、柠檬酸、甘氨酸、鸟氨酸等代谢物轮廓向肿瘤模型对照组靠近;CTX联合AKQ治疗后显着增强的代谢通路包括:柠檬酸循环、精氨酸生物合成、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氨酰tRNA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组氨酸代谢、D-谷氨酰胺与D-谷氨酸代谢。肠道菌群分析显示CTX单独化疗组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dales)、溶杆菌(Lysobacter)相对丰度下调,普雷沃菌9(Prevotella9)上调,CTX 化疗联合 AKQ 治疗后,Sphingomonadales及Lysobacter 丰度上调,Prevotella9丰度下调。CTX单独化疗组中显着下调的p53信号通路、倍半萜生物合成、胆汁分泌及咖啡因代谢等通路,在AKQ干预后重新被显着上调。结论:1.AKQ能改善CTX引起的昆明小鼠中毒症状,显着降低死亡率;AKQ能降低CTX引起的心肌酶异常升高,减轻氧化应激失衡、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改善CTX诱导的心脏病理形态改变。2.AKQ能促进H9c2心肌细胞增殖,激活PI3K/AKT通路而减少ACR诱导的H9c2凋亡。3.荷瘤小鼠CTX化疗可引起心肌酶异常升高、氧化应激失衡、心肌细胞凋亡增加及PI3K/AKT表达下调,联用AKQ能改善上述病变,且能增强CTX抑瘤效果。4.AKQ可调节CTX化疗的荷瘤小鼠L-谷氨酸、L-天冬氨酸、柠檬酸、甘氨酸、鸟氨酸等44种差异代谢物表达,增强TCA循环,精氨酸生物合成,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等16条代谢通路功能;上调有益菌(目水平Sphingomonadales、属水平Lysobacter),下调有害菌(属水平Prevotella 9)丰度,增强肠道菌p53信号通路、胆汁分泌等功能从而发挥减轻CTX心脏毒性的作用。

李小霞,张金龙[4](2020)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低温症》文中研究指明现阶段,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猪低温症呈现出高发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猪群的健康生长,同时也给养殖户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因此积极做好诊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着重对猪低温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分析。

宋江秀,张忠会,赵帅眉,李慧,郭洁[5](2020)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防治用中药专利信息研报》文中认为随着中医药治疗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中的广泛使用和不断推进,中医药对COVID-19的防治取得了许多创新成果。及时把相关创新成果的专利信息进行梳理和分析,一方面有利于科研工作者更快速地利用专利情报挖掘和筛选更有效的药物,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启发研发人员加强创新成果的专利保护。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为主线,对用于医学观察期的推荐中成药以及用于临床治疗期的基础方剂、推荐处方和推荐中成药的相关专利信息进行梳理分析,阐述推荐处方和推荐中成药的专利技术路线,并进行重点专利信息分析,试图为中医药科研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咸庆飞[6](2019)在《从脾肾论治男男性接触(MSM)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免疫重建不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HAART是当前公认的治疗HIV/AIDS患者的最有效方案,自问世以来,使得HIV/AIDS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均大大提升,但仍有15%-20%的患者即使病毒载量很低,仍不能有效的恢复免疫,这类患者被称为免疫重建不全者。当前,针对免疫重建不全的治疗,现代医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积极探索针对艾滋病免疫功能重建不全患者的中医干预手段是十分必要的。有研究认为艾滋病疾病进展的根本原因在于脾肾阳虚,脾肾阳虚在艾滋病的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脾肾与免疫关系密切。温补脾肾法可调节免疫,促进免疫重建,在临床实践中也发现温补脾肾方药能够显着提高免疫。目前,我国男男性接触者(MSM)成为了艾滋病预防的重点,是新发感染的一个主体。与其他途径传播的艾滋病患者相比,MSM人群具有独立的艾滋病特征及免疫学特点。前期研究发现脾肾阳虚是MSM艾滋病患者的主要证型之一。本研究运用温肾健脾方药对MSM艾滋患者HAART后免疫重建不全的中医疗效进行观察,试图从能量代谢途径探讨温肾健脾方药改善免疫功能的作用机制,为今后艾滋病的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本研究分为2部分:研究1温肾健脾法对MSM艾滋病患者HAART后免疫重建不全的研究目的本研究运用温补脾肾的免疫2号颗粒治疗114例MSM艾滋病患者HAART后免疫重建不全者,观察温肾健脾中药对其临床症状及免疫指标的改善情况,为优化MSM艾滋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基础。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对2013年9月到2016年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114例MSM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者进行分析。对照组采用西医抗病毒治疗方案联合免疫2号颗粒安慰剂,治疗组采用西医抗病毒治疗方案联合免疫2号颗粒,治疗72周。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免疫指标(CD4+、CD8+、CD45RA+、CD45RO+)、WHO生存质量量表等疗效指标及心电图、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安全指标。观察免疫2号颗粒对MSM艾滋病患者HAART后免疫重建不全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免疫指标比较1.1治疗后两组CD4+T淋巴细胞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CD4+T淋巴细胞数量呈上升趋势,从基线(222.81 ±67.15)cells/ul上升至(285.55±87.92)cells/ul。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在第60周、第72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在第60周、第72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治疗后两组CD4+T淋巴细胞数量上升≥50的比较CD4+T淋巴细胞上升有效率比较:治疗组各访视点CD4+T淋巴细胞数量上升≥50cells/ul的例数逐渐增多,对照组变化不明显。治疗72周后,治疗组CD4+T淋巴细胞上升大于50cells/ul的病例有27例,治疗总有效率为45.76%。对照组治疗72周后有1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32.72%。治疗组免疫重建有效率高于对照组。1.3治疗后两组免疫重建有效率的比较CD4+T淋巴细胞数量上升≥30%为免疫重建有效,在第72周时,治疗组45例有效,对照组28例有效。两组比较在第7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免疫重建有效率高于对照组。1.4治疗后两组CD8+T淋巴细胞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CD8+T淋巴细胞数量呈上升趋势,从基线(669.63 ±277.34)cells/ul上升至(797.39±319.55)cells/ul。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在第72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CD8+T淋巴细胞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治疗后两组CD4+/CD8+比值的比较治疗后,两组CD4+/CD8+比值均呈上升趋势,治疗组从基线0.38±0.17上升至0.42±0.24,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CD4+/CD8+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6治疗后两组CD45RA+淋巴细胞数量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从基线(50.63±44.95)cells/ul至(59.37±28.98)cells/ul,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CD45RA+淋巴细胞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7治疗后两组CD45RO+淋巴细胞数量的比较治疗后,两组CD45RO+淋巴细胞数量均呈上升趋势,治疗组从基线(141.24±51.80)cells/ul 上升至(188.18±76.81)cells/ul,与治疗前相比,在第 48 周、第60周、第7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CD45RO+淋巴细胞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症状比较2.1两组症状改善率比较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所改善。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改善患者乏力、纳呆、腹胀、畏寒、口淡时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两组症状总分比较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总分均呈下降趋势。治疗组从基线25.97±12.23下降至11.21±6.2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生存质量总分的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生存质量总分均呈下降趋势。治疗组从基线107.98±19.18下降至89.14± 13.34,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生存质量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安全性分析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心电图、胸片等检查,无明显异常变化。结论1温肾健脾法治疗MSM艾滋病免疫功能重建不全患者,可以提高患者免疫,提高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数量,并提高患者的免疫重建有效率,促进免疫重建。2温肾健脾法治疗MSM艾滋病免疫功能重建不全患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乏力、纳呆、腹胀、畏寒、口淡,提高生存质量。研究2从能量代谢水平探讨温补脾肾法对MSM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44例MSM艾滋病HAART后免疫重建不全患者的临床观察,从细胞水平能量代谢和整体水平能量代谢角度入手探讨温肾健脾中药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44例MSM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者进行观察。对照组采用西医抗病毒治疗方案联合温肾健脾方安慰剂,治疗组采用西医抗病毒治疗方案联合温肾健脾方,治疗24周。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免疫指标(CD4+、CD8+)、细胞凋亡指标、红外热值等疗效指标及心电图、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安全指标。结果1免疫指标比较1.1治疗后两组CD4+T淋巴细胞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CD4+T淋巴细胞数量呈上升趋势,从基线(215.61 ±82.46)cells/ul上升至(269.88±69.96)cells/ul。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在第12周、第24周比较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在第24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治疗后两组CD4+T淋巴细胞数量上升≥50cells/ul的比较CD4+T淋巴细胞上升大于50cells/ul的病例,治疗组治疗24周有1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1.90%。对照组治疗24周有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27.27%。组间比较,治疗组免疫重建有效率高于对照组。1.3治疗后两组免疫重建有效率的比较CD4+T淋巴细胞数量上升≥30%为免疫重建有效,上升<30%为无效。在第24周时,治疗组12例有效,对照组6例有效。组间比较,治疗组免疫重建有效率高于对照组。1.4治疗后两组CD8+T淋巴细胞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CD8+T淋巴细胞呈上升趋势,从基线(732.45 ±231.32)cells/ul上升至(777.93±342.57)cells/ul。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在第12周、第24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治疗后两组CD4+/CD8+比值的比较治疗后,两组CD4+/CD8+比值均呈上升趋势,治疗组从基线0.36±0.46上升至0.45±0.22,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在第24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CD4+/CD8+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淋巴细胞凋亡百分率比较2.1治疗后淋巴细胞早期凋亡百分率比较治疗后,两组细胞早期凋亡百分率均呈下降趋势,治疗组从基线5.47±2.29下降至0.31±0.2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在第12周、第24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细胞早期凋亡百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治疗后淋巴细胞晚期凋亡百分率比较治疗后,两组细胞晚期凋亡百分率均呈下降趋势,治疗组从基线4.60±3.14下降至1.38±1.17,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在第12周、第24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细胞晚期凋亡百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脏腑热值的比较3.1治疗后三焦热值的比较上焦ΔT: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呈下降趋势(P<0.05),对照组呈下降趋势(P<0.05),组间比较,两组上焦Δ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焦△T: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呈上升趋势(P<0.05),对照组呈上升趋势(P<0.05),组间比较,两组下焦Δ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治疗后五脏热值的比较肺ΔT: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呈下降趋势(P<0.05),对照组呈下降趋势(P<0.05),组间比较,两组肺Δ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ΔT: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呈上升趋势(P<0.05),对照组呈上升趋势(P<0.05),组间比较,两组脾Δ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ΔT: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呈上升趋势(P<0.05),组间比较,两组肾ΔT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治疗后经穴热值的比较命门ΔT: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呈上升趋势(P<0.05),对照组未见显着上升(P>0.05),组间比较,两组命门ΔT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督脉ΔT: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呈上升趋势(P<0.05),对照组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督脉ΔT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阙ΔT: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呈上升趋势(P<0.05),对照组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神阙Δ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症状比较4.1两组症状改善率比较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所改善。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改善患者乏力、腹胀、腰膝酸软、四肢凉冷、口淡时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2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总分的比较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总分均呈下降趋势。治疗组从基线13.43±6.21下降至7.85±3.1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分析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心电图、胸片等检查,无明显异常变化。结论1温肾健脾方可以减少淋巴细胞凋亡,提高肾、命门、督脉的热值,改善细胞和整体水平能量代谢,从而提高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提高免疫重建有效率,促进免疫重建。2脾肾阳虚是MSM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患者的主要证候,能量代谢障碍是MSM艾滋病患者HAART后免疫重建不全的病理基础。研究提示能量代谢障碍是脾肾阳虚的物质基础,能量代谢的改善可能是温肾健脾中药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机制。

吴婉婷[7](2019)在《青蒿素复方心脏毒性及群体干预后的流行病学、抗药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疟疾是全球性的流行疾病,2017年全球仍有2.19亿疟疾病例。目前疟疾仍然是危害非洲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儿童是疟疾的主要受害者。疟疾是非洲流行国家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罹患疟疾而幸存下来的儿童亦容易造成大脑受损或是瘫痪等严重后遗症或并发症,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疟疾流行地区妇女怀孕后,疟疾除了引起孕妇本身的健康问题外,新生儿体重过轻、贫血甚至死亡等发生率也会增加。疟疾的直接开销包括用于预防和治疗的个人费用和社会公共支出。在一些疟疾高流行的国家,疟疾的防治费用可占多达40%的公共卫生支出,同时,疟疾占据了 30-50%的住院病人数和高达60%的门诊人次。疟疾会导致贫困加剧,且会影响教育和劳作,降低学校及工作场所的出勤率,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全球疟疾死亡病例88%发生在非洲国家,亚洲国家占约11%,美洲则占不到1%。科摩罗是位于非洲东部海岸和马达加斯加北部之间,莫桑比克海峡北部印度洋的一个群岛国家,它由大科岛、莫埃利岛和昂儒昂岛三个火山岛组成,全国人口约652,202,国土面积2236km2。大科岛是科摩罗联盟最大的岛(1024平方公里),有最高的山峰(卡尔塔拉火山顶部高达2361米)。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和广东新南方青蒿科技有限公司的支持下,莫埃利岛和昂儒昂岛分别开展了一系列的抗疟措施,疟疾的流行得到有效的控制,莫埃利岛和昂儒昂岛的疟疾流行率下降了 98%以上,5岁以下儿童的疟疾死亡率从2005年的3.75‰下降到2010年的0.75‰。目前,大科岛是科摩罗抗疟工作的重点所在,为了达到科摩罗消除疟疾的目标,制定符合大科岛当地的抗疟政策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大科岛与邻近两个岛和邻国之间的人口流动频繁,当地不具备完善的人口流动登记系统,这对疟疾防治带来不利影响,来自印度、东南亚或东非的抗药性原虫株亦有可能输入,这将会增加疟疾防控的难度。中医对疟疾的认识为“疟邪之舍于营卫,正属于少阳半表半里”,疟邪的病机为温邪内侵人体所致,属于温病的范畴。暑热内蕴而引起人体正邪相争,引起“寒热往来”,则为临床上表现为定时交替发作的发热和热退。中医认为疟疾多发于夏秋季,在人体感受疟邪,体内邪正交争,引起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而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的发展,疟疾可分为正疟、温疟、寒疟、瘅疟、劳疟等不同病类。根据清代医家叶天士通过卫气营血辨证理论进行分析,认为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会导致温病的病理变化,从而引起“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这一从浅至深的疾病传变规律。治疗疟疾时根据卫气营血传变理论可以区分疾病的证候类型以及分析病情的轻重、缓急、深浅,对疾病的诊治有较大参考意义。青蒿味苦、性寒,入足厥阴肝经,主留热在骨节间,治湿热之证;曾有中医书籍记录到“治寒热疟病方用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因此从药性和使用历史考虑,青蒿可作为疟疾治疗的药物。现代医学家和药学家们也证实了从青蒿植物中提出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物——青蒿素具有抗疟效果。药物诱导的QT间期延长可增加尖端扭转型心律失常的风险,尖端扭转型心律失常是多形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种,瞬时发作可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如头晕或意识丧失,甚至可导致死亡。由于疟疾流行国家和地区常大范围使用抗疟药,心脏安全性评估成为抗疟药安全性研究的热点之一。虽然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布记录了常用抗疟药的心脏毒性的文件,但对本研究选用的青蒿素-哌喹复方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未有详细的报告,该复方在临床剂量使用时心脏安全性评价相关的数据仍然比较缺乏。全民服药是指在特定的情况下,一定地理区域所有人不管是否得病,在不检测的情况下均同时进行治疗。全民服药用于疟疾控制和消除具有较长历史,全民服药的抗疟效果取决于服药覆盖率和用药方案的有效性。影响服药覆盖率的主要原因是民众对全民服药方案的不了解和对药物不良反应的担忧。无症状疟原虫携带大多数不能通过显微镜或者快速诊断试验检查出来,但是可以持续传播疟原虫,在疟疾传播有季节性的地区,都是由无症状感染者感染蚊媒,蚊媒叮咬健康人而传播疟原虫,全民服药中无需检测每个人的感染情况,所有个体均接受治疗,有利于阻断无症状感染者传播疾病。全民服药的人群副作用主要由所选择的药物引起,常见的有:腹痛,头痛,呕吐,头晕,打喷嚏,肌肉酸痛,发热,恶心和身体不适等,药物引起的这些副作用经过处理大多数能缓解,因此全民服药是比较安全的疟疾控制方法。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根据莫埃利岛和昂儒昂岛的成功经验,综合考虑大科岛当地的经济水平、医疗卫生水平、人口分布情况、文化水平及宗教信仰等因素后,在中医治疗疟疾的理论指导下,制定相应的全民服药方案,同时评估该方案在大科岛疟疾防控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跟踪全民服药在当地疟疾防控效果的时效性。由于全民服药方案为大范围的人口服用药物,其中包括了疟疾患者和健康人群,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是首要问题。因此,本研究在全民服药开展前,通过分析临床试验中使用青蒿素-哌喹复方的患者心电图数据,从而有效评估该复方的心脏安全性。青蒿素复方全民服药与青蒿素耐药之间的关系目前尚未完全明了,本研究通过监测全民服药后青蒿素抗性相关的基因多态性指标的变化,评估全民服药后当地疟原虫株青蒿素抗性强度的变化。研究方法与内容1、分析2003年至2005年在柬埔寨收集的93例疟疾患者,所有患者均被诊断为疟疾。疟疾病例通过临床症状诊断和实验室检测进行确诊后给予青蒿素-哌喹复方治疗,分别在用药前、口服第一剂药物后4小时和口服第二剂药物后4小时三个时间段进行心电图检查,经过专业心电图医师进行PR间期、QRS波时长、RR间期和QT间期等心电图指标测量,其中QT间期通过Friderici和Bazett公式校正,比较三个时间段患者的心电图指标,评估青蒿素-哌喹复方对心电图的影响,从而分析该复方的心脏安全性。2、收集大科岛基线数据:最近一次人口普查结果;调查当地医疗卫生管理组织构架、医疗机构设置、各级机构人员数量,了解基层卫生组织情况以及疟疾防治管理组织构架、抗疟队伍人员情况等;收集医疗机构疟疾阳性病例相关数据;调查蚊帐发放情况、使用蚊帐的人群覆盖率、特殊人群的疟疾预防措施落实情况、青蒿素复方的使用情况、杀虫剂室内残余喷洒的情况等;调查当地疟疾诊断方法及诊断准确率。完善基线数据收集后在大科岛开展两轮全民服药,随机选取部分地区服用青蒿素-哌喹复方,其余地区服用青蒿素-哌喹复方联合低剂量伯氨喹。比较全民服药后大科岛疟疾阳性病例率、儿童带虫率、儿童配子体携带率等指标,评估全民服药对当地疟疾流行的影响,同时分析服药人群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评价青蒿素-哌喹复方联合或不联合低剂量伯氨喹全民服药的安全性。3、使用EDTA抗凝管分别于2006年3月至2007年10月(全民服药前)和2016年3月至2017年8月(全民服药后)收集大科岛恶性疟患者全血样品,使用Takara DNA试剂盒从血液样品中分离DNA,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后,用DNA测序仪进行核苷酸测序,检测疟原虫株K13基因D464H、S477Y、N490H、V520A、N554H和A578S多态性出现的情况,比较全民服药前后以上位点变异之间的差异,评估全民服药与青蒿素抗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1、第一剂给药后4小时QTcF延长38例(41.76%),QTcF缩短54例(59.34%),其中8例(8.79%)中度延长,无重度延长病例;QTcB延长24例(26.37%),QTcB缩短67例(72.63%),4例(4.40%)中度延长,1例(1.10%)重度延长。第二剂给药后4小时QTcF延长37例(40.66%),QTcF缩短55例(60.44%),其中12例(13.19%)中度延长,1例(1.10%)重度延长;QTcB延长21例(23.08%),QTcB缩短71例(78.02%);其中3例(3.30%)中度延长,3例(3.30%)重度延长。在两剂给药后QTcF与用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8)。QTcB在4h-1st dose和4h-2nd dose均缩短(P=0.00)。本研究未记录到尖端扭转型心律失常或其他心律失常的异常心电图表现。2、第一轮全民服药AP区服药率82.43%,AP+PMQ区服药率82.40%。第二轮全民服药AP区服药率80.07%;AP+PMQ区服药率80.50%。两地区第一轮和第二轮服药覆盖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P=0.853,P=0.640)。第一轮和第二轮全民服药两个地区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P=0.720,P=0.341)。全民服药后大科岛各地区疟疾阳性病例数从2014年开始呈明显下降趋势,大多数地区阳性病例数在2016年开始有轻微的上升,到2017年上升较明显。儿童带虫率在不同服药方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9),MDA后不同月份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儿童配子体携带率在不同服药方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9),MDA后不同月份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全民服药前后D464H、S477Y、N490H、V520A、N554H和A578S突变发生的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AP复方在安全剂量范围内使用时不具有显着的心脏毒性,并且可以安全地应用于疟疾治疗。AP复方对具有QT延长或心律失常风险人群的心脏毒性评估仍然是必要的。2、青蒿素-哌喹复方联合或不联合伯氨喹的全民服药方案能有效控制疟疾,在短期内快速降低疟疾阳性病例数、儿童带虫率以及儿童配子体携带率,并能使当地的疟疾流行水平维持在较低水平,且不良反应较轻。此方案在能保证较高服药覆盖率的情况下可作为地区主要的疟疾防控方法。3、全民服药措施并未引起大科岛恶性疟原虫青蒿素抗性相关的K13基因突变,当地疟原虫对ACT治疗仍然敏感,后续疟原虫抗性指标的检测对当地抗疟防治工作意义重大。

曹春[8](2018)在《亚低温通过下丘脑AMPK-自噬-POMC神经元调节脓毒症高分解代谢的研究》文中指出严重创伤、烧伤、感染等重症患者通常会出现严重脓毒症,机体在短时间内会相继出现食欲下降、骨骼肌蛋白分解、糖异生增加、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紊乱,呈高代谢状态。持续的高分解代谢会导致恶病质,损害宿主免疫功能,导致死亡率增加。目前关于脓毒症高分解代谢的机制主要集中在肝脏、骨骼肌、肠道等外周器官,但这一系列的变化很难用外周单一器官的改变来解释,更像是下丘脑能量调节中枢统一调控来实现的。在下丘脑能量调节中枢中,弓状核存在两大神经元调控摄食:一类是促进食欲的NPY神经元,主要分泌NPY和AgRP神经肽,另一类是抑制食欲的POMC神经元,主要分泌POMC和CART神经肽。有研究通过特异性敲除小鼠下丘脑POMC神经元基因Prkaa2发现小鼠食欲显着增加。下丘脑AMPK的活化能够诱导自噬的发生,在调节能量平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脑室注射AMPK激活剂AICAR能够显着增加食物摄取量,表明下丘脑AMPK活性在摄食和能量代谢中的作用。但关于脓毒症中高分解代谢与下丘脑神经肽的表达和AMPK-自噬水平的相关性目前尚不清楚。诱导亚低温治疗可能是一种能够有效减轻脓毒症高分解代谢的治疗方法。在高热性脓毒症中通过诱导亚低温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死亡率并且能够增加大脑皮层氧合,减弱了线粒体对缺氧的敏感性,从而缓解脑线粒体功能障碍,同时也能够缓解肝脏和骨骼肌中线粒体功能障碍。因此,本研究首先明确脓毒症高分解代谢与下丘脑POMC神经肽和AMPK-自噬的相关性;之后运用慢病毒抑制下丘脑POMC神经肽的表达以及使用AICAR激活下丘脑AMPK-自噬通路来明确下丘脑AMPK-自噬-POMC通路在脓毒症高分解代谢中的作用;最后进行亚低温治疗观察是否能够通过此途径来抑制脓毒症高分解代谢。全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脓毒症高分解代谢模型的建立及高分解代谢与下丘脑AMPK诱导的自噬、神经肽的相关性分析目的:建立脓毒症高分解代谢模型,明确高分解代谢与下丘脑AMPK诱导的自噬水平和神经肽的表达的相关性。方法: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进行腹腔注射LPS(5 mg/kg)或等量生理盐水。24h后检测大鼠摄食量与体重变化,之后处死取下丘脑、血液、趾长伸肌进行检测。主要检测下丘脑AMPK-自噬通路相关蛋白:p-AMPK、AMPK、p-ULK1、ULK1、LC3 和下丘脑神经肽 POMC、CART、AgRP 和 NPYmRNA 的表达。血糖、血清胰岛素、瘦素水平以及骨骼肌萎缩基因MuRF-1和MAFbx mRNA的表达。结果:腹腔注射LPS导致大鼠的进食量明显减少,体重明显减轻,趾长伸肌的重量以及与体重的比值也明显减少。同时血糖明显降低、血清胰岛素和瘦素水平明显增高,骨骼肌萎缩基因MuRF-1和MAFBx mRNA的表达量也出现明显升高,表明腹腔注射LPS 24h后大鼠呈明显的高分解代谢状态。同时我们发现脓毒症降低了下丘脑p-AMPK/AMPK、p-ULK1/ULK1和LC3Ⅱ/Ⅰ的比值,提示脓毒症时下丘脑AMPK-自噬水平明显受到抑制。脓毒症大鼠下丘脑抑食神经元POMC分泌的神经肽POMC和CART都显着增加,特别是POMC神经肽;而促食神经肽AgRP和NPY的表达显着降低,进一步与骨骼肌萎缩基因MURF-1 mRNA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POMC神经肽的升高与MURF-1 mRNA显着相关,而其他神经肽相关性不明显,提示POMC神经肽的改变可能在脓毒症高分解代谢中起到关键作用。结论:脓毒症高分解代谢可能与下丘脑POMC神经肽表达升高和AMPK-自噬通路的抑制有关。第二部分:下丘脑AMPK-自噬-POMC通路调节脓毒症大鼠高分解代谢目的:明确下丘脑AMPK-自噬-POMC通路在脓毒症高分解代谢中的作用。方法:首先通过第三脑室注射POMC干扰慢病毒(1*109,5 ul)抑制下丘脑POMC神经肽表达,两周后腹腔注射LPS(5mg/kg)或等量生理盐水。24h后检测进食量、体重变化,之后取下丘脑、血液和趾长伸肌进行检测。之后通过第三脑室置管,一周后第三脑室注射AMPK激活剂AICAR(6mg/ml,5ul)后立即腹腔注射LPS或等量生理盐水。24h后检测进食量、体重变化,之后取下丘脑、血液和趾长伸肌进行检测。主要检测下丘脑AMPK-自噬通路相关蛋白和神经肽表达,同时检测血糖、血清胰岛素、瘦素和皮质酮的水平以及骨骼肌萎缩蛋白和基因的表达。结果:脓毒症时下丘脑AMPK-自噬水平明显下降、POMC神经肽表达升高,同时呈现高代谢状态。运用慢病毒抑制POMC神经肽表达后能够明显改善高分解代谢状态,但对下丘脑其他神经肽表达和AMPK-自噬通路几乎没有影响。此外,通过第三脑室注射AICAR激活下丘脑AMPK-自噬通路后能够显着缓解脓毒症高分解状态,同时能够抑制POMC神经肽表达的升高,但对其他神经肽没有明显影响。结论:下丘脑AMPK-自噬-POMC通路可能是脓毒症高分解代谢中起着关键作用。激活AMPK-自噬能够有效抑制POMC神经肽表达从而改善脓毒症高分解代谢。第三部分:亚低温通过下丘脑AMPK-自噬-POMC通路缓解脓毒症大鼠高分解代谢目的:明确脓毒症时亚低温治疗最佳持续和开始时间;并探讨亚低温治疗能否通过下丘脑AMPK-自噬-POMC通路来改善脓毒症高分解代谢。方法:首先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腹腔注射LPS(5mg/kg)后立即分别进行1h、3h、6h、9h亚低温治疗以及不进行干预。评估大鼠一周的存活率,选取最佳的亚低温治疗时间;之后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腹腔注射LPS后分别于0h、3h、6h、9h、12h后开始亚低温治疗,亚低温治疗时间由上一部分实验确定,评估大鼠一周的存活率,选取最佳的亚低温开始时间;最后将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脓毒症组和脓毒症亚低温组。腹腔注射LPS或等量盐水。脓毒症亚低温组中亚低温开始和持续时间由上面两部分确定。同时,对照组和脓毒症组同时放在同一保温垫上来抵消麻醉诱导所导致的温度变化,并且保持对照组核心温度恒定在正常体温。24h后检测高分解代谢状态、下丘脑AMPK-自噬通路和神经肽的表达。结果:亚低温治疗在脓毒症模型建立后立即开始,并且持续3h时脓毒症大鼠死亡率最低,表明此种亚低温治疗方法效果最明显。腹腔注射LPS明显减少了大鼠的食物摄入量,体重以及趾长伸肌与体重的比值;血糖明显下降,血清胰岛素、瘦素水平升高;骨骼肌3-甲基组氨酸和酪氨酸、萎缩基因MuRF-1和MAFbx mRNA的表达升高,呈高分解代谢状态,同时下丘脑AMPK诱导的自噬水平显着抑制,下丘脑POMC神经肽显着增高。脓毒症后立即开始亚低温治疗3h后能够显着激活下丘脑AMPK诱导的自噬水平、降低POMC神经肽表达以及缓解脓毒症导致的高分解代谢。结论:脓毒症时亚低温治疗持续3h,且越早治疗效果越明显。亚低温治疗能减轻脓毒症导致的高分解代谢,逆转下丘脑AMPK诱导的自噬和POMC神经肽的改变可能是其重要机制。

王鹰[9](2018)在《手部井穴临床应用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整理手部六井穴在古代文献中的临床应用条文,探究其适宜病症和配伍应用规律,为阐释手部井穴理论内容及临床适宜病症和配穴应用提供文献学依据;归纳手部各井穴临床应用配伍规律,为临床和科研探究和使用手部井穴提供指导。研究方法:运用文献学与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手部六井穴的适宜病证和配伍应用规律特点。结果:古代文献条文共2205条,其中少商适宜病症及与其他穴位配伍治疗临床病证条文达469条,商阳274条,中冲226条,关冲373条,少冲449条,少泽414条。治疗病症类型包括内科、耳鼻喉科、妇科、儿科、眼科、外科等。结论:1.手部井穴治疗特点共性中带有个性,与脑关系密切,都能清热开窍以治疗五官病证,少商开咽喉窍、商阳通耳窍、中冲泻热开心窍、关冲泻热存津养口窍、少冲温补养心窍、少泽泻热开五官之窍。2.手部井穴既可主所在经脉所属的脏腑病证,又可主所属经脉循行所过之脏腑的病证,或所属经脉表里经络所属脏腑之病证,体现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用穴规律。3.文献显示各手部井穴有特殊治疗疾病的病种。少商治疗雀目,商阳治疗下齿痛和青盲,中冲治疗惊风、夜啼,关冲治疗面黑、小眦痛,少冲治疗少气痰冷、乍寒乍热、口热咽酸、咽喉酸辛、目黄、悲惊,少泽治疗攀睛、妒乳、乳痈等。4.手部井穴单独使用主要应用于清热开窍的急症,在与其他穴位配伍治疗疾病时,通过井穴主脏、激发疏通经气、调和脏腑寒热阴阳,可用于更广泛的慢性病证。

张玉婷[10](2016)在《香芪汤对内毒素血症小鼠凝血因子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在兽医临床上,以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为病原的家畜传染病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革兰氏阴性杆菌释放的内毒素可以进入血液循环,形成内毒素血症,进而诱发动物机体出现内毒素性休克、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S)、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等病理变化,可以影响家畜生长性能,进而影响家畜的经济价值。炎症反应与凝血/抗凝血反应息息相关,炎症可促发凝血反应;凝血反应可加重炎症反应;抗凝血反应也可拈抗炎症反应。香芪汤由香附(Rhizoma Cyperi)、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以4:3:3为比例组成的中药复方。前期研究表明其能减少大肠杆菌病鸡血清中TNF-α、sEPCR的表达,显示该方剂具有抗炎和抗凝血的功效。本研究以内毒素血症小鼠为模型,进一步研究香芪汤及其单味中药香附、黄芪、穿心莲对内毒素血症小鼠凝血因子表达的影响。主要研究方法、结果如下:1、建立内毒素血症小鼠模型:将无菌生理盐水按0.1 ml/10g体重腹腔注射给空白组小鼠;将LPS (0.25mg/ml)、LPS (0.5mg/ml)、LPS (1.0mg/ml)按0.1 m1/10g体重分别腹腔注射给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小鼠。发现各模型组小鼠在注射后1h均出现蜷缩、扎堆、闭目等现状,体温下降,眼周红、眼角湿润,粪便稀溏等症状。随着LPS浓度的增加,粪便不成形程度、皮毛松散程度增加,24 h后低剂量、中剂量小鼠恢复正常,36h后高剂量组小鼠恢复正常。各模型组小鼠IL-6、ICAM-1、 VCAM-1的表达量升高,EPCR的表达量显着减少。LPS浓度越高,EPCR的表达量越少。通过比较IL-6、ICAM-1、VCAM-1、EPCR的表达,确定内毒素血症小鼠模型所需LPS溶液的浓度为0.5 mg/ml。2、香芪汤及其单味中药对内毒素血症小鼠精神状态的观察:将无菌蒸馏水按0.1mm1/10g体重灌服给空白组、内毒素模型组,1次/d,连用7 d。将香附(0.1 g/m1)、黄芪(0.075 g/m1)、穿心莲(0.075 g/m1)、香芪汤(0.25 g/m1)按0.1 m1/10g体重分别灌服给香附组、黄芪组、穿心莲组、香芪汤组,1次/d,连用7 d。将无菌蒸馏水按0.1 mml/log体重灌服给地塞米松组,连用4 d,第5 d,换用醋酸地塞米松溶液(0.2mg/ml)灌服,连用3 d。第8 d,按0.1 ml/10g体重给空白组腹腔注射无菌生理盐水,其余各组按0.1 ml/10g体重均注射0.5 mg/ml LPS溶液。发现内毒素模型组小鼠在注射LPS1h后出现蜷缩、扎堆、闭目等现状,体温下降,眼周红、湿润,粪便稀溏等情况,24 h后恢复正常。用药各组小鼠在注射LPS溶液12h内出现蜷缩、扎堆,粪便湿润但有形等情况,12h后恢复正常。香附、黄芪、穿心莲及香芪汤能使内毒素血症小鼠体温在正常范围内。3、香芪汤及其单味中药对内毒素血症小鼠凝血因子影响的研究:Western Blot法检测可知,内毒素血症小鼠sAPP、TF、sEPCR的表达量明显升高,tPA的表达量明显降低。用香附、黄芪、穿心莲及香芪汤进行干预,均能不同程度降低sAPP、TF、 sEPCR的表达,不降低tPA的表达,起到保护血管内皮、保护PC抗凝途径、保护纤溶系统的作用。4、香芪汤及其单味中药对内毒素血症小鼠作用机理的初探:Western Blot法检测可知,内毒素血症小鼠AD AM17、MAPKs、PKC delta的表达量显着升高。用香附、黄芪、穿心莲及香芪汤进行干预,均能不同程度降低AD AM17、MAPKs、PKC delta的表达。结果表明,香芪汤及其单味中药能减少血管上MAPKs、PKC delta的表达,使ADAM17的活化受到抑制,进而使EPCR的脱落减少,起到保护血管内皮、增强机体抗凝的作用。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体温降低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体温降低症(论文提纲范文)

(1)CPET与中医证候要素相关性研究及丹参制剂对介入后冠心病患者CRF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心肺耐力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诊疗和预后价值探讨
        1 心肺耐力的定义及临床价值
        2 心血管疾病中的诊断应用
        3 运动处方应用
        4 疾病严重程度及风险评估
        5 疗效及预后评估
        6 表面健康者的临床应用潜力
        7 CPET应用现状与未来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心肺耐力的中医运行机制探讨
        1 心肺耐力特征与心肺气血联系
        2 从心肺气血角度分析心肺耐力作用机理
        3 基于心肺同治法提高心肺耐力
        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CPET参数与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候要素的相关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CPET评价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对介入术后冠心病患者心肺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创新点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2)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电针对肥胖迷你猪肠-脑轴调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学对肥胖的认识及治疗
        一、中医学对肥胖病因病机的认识
        二、中医对肥胖患者大脑功能及饮食行为失常的认识
        三、肥胖的中医治疗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单纯性肥胖的认识及治疗
        一、肥胖的发病机制
        二、肠-脑轴在肥胖的发病及进展过程中的调控作用
        (一) 肠-脑轴对饮食行为的影响及调控
        (二) 肠-脑轴相关自主神经系统对肥胖的影响及调控
        (三) 肠-脑轴相关激素对肥胖的影响及调控
        (四) 肠-脑轴对肥胖相关炎症的影响及调控
        三、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
        四、肥胖动物模型及其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
        (一)肥胖啮齿类动物模型及其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
        (二) 肥胖迷你猪模型及其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
        五、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及应用
        (一) 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原理
        (二) 功能磁共振在脑功能活动研究中的应用
        六、针刺对肥胖动物和人类肠-脑轴的调控及研究进展
        (一) 针刺对肠-脑轴相关炎症的调节
        (二) 针刺对肠-脑轴相关激素的调节
        (三) 针刺对肠-脑轴相关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
        (四) 针刺对脑功能区的调节
第二章 基于功能磁共振急性电针不同穴位对正常迷你猪肠-脑轴的调控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动物及饲养
        二、迷你猪穴位的定位
        (一) 定位规则
        (二) 穴位选择的依据
        (三) 迷你猪穴位和人类穴位的呼应关系
        三、试验设计及方法
        (一) 试验设计
        (二) 迷你猪颈静脉置管手术
        (三) 急性电针刺激时迷你猪的麻醉方法
        (四) 电针刺激方法及针具
        (五) 功能磁共振脑成像试验方法
        1. 功能磁共振试验时迷你猪的麻醉方法
        2. 功能磁共振试验设计
        3. 功能磁共振图像采集方法
        (1) T1加权解剖图像采集方法
        (2) 血氧水平依赖(BOLD)信号采集方法
        4.功能磁共振图像和数据分析方法
        (1) 功能磁共振图像分析方法
        ① 图像格式处理方法
        ② 功能像层面的时间校正方法
        ③ 功能像层面的运动校正方法
        ④ 频域滤波与空间平滑方法
        ⑤ 种子点的选取方法
        (2) 功能磁共振数据分析方法
        (六) 样本采集方法
        (七) 肠-脑轴相关神经生理、代谢参数检测方法
        (八) 穴位温度及肛温测量方法
        四、试验数据统计方法
    第二节 试验结果
        一、肠-脑轴相关神经生理、代谢参数分析结果
        (一) 激素及代谢参数分析结果
        (二) 自主神经稳态指数HRV分析结果
        二、功能磁共振试验结果
        三、穴位温度和肛温测量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第三章 基于功能磁共振慢性电针治疗对肥胖迷你猪肠-脑轴的调控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动物及饲养
        二、肥胖迷你猪动物模型的制备
        三、试验设计及方法
        (一) 试验设计
        (二) 肥胖迷你猪颈静脉置管手术
        (三) 动物分组及电针治疗方法
        (四) 功能磁共振脑成像试验方法
        1. 功能磁共振试验时迷你猪的麻醉方法
        2. 功能磁共振试验设计
        3. 功能磁共振图像采集方法
        (1) T1加权解剖图像采集方法
        (2) 血氧水平依赖(BOLD)信号采集方法
        4.磁共振图像和数据分析方法
        (1)功能磁共振图像处理分析方法
        ① 图像格式处理方法
        ② 功能像层面的时间校正方法
        ③ 功能像层面的运动校正方法
        ④ 频域滤波与空间平滑方法
        ⑤ 种子点的选取方法
        (2) 功能磁共振数据分析方法
        (五) 样本采集方法
        (六) 生物电阻抗体成分分析方法
        (七) 肠-脑轴相关神经生理、代谢参数分析方法
        (九) 穴位温度及肛温测量方法
        (十) 甜味食物偏好试验方法
        四、试验数据统计方法
    第二节 试验结果
        一、肥胖迷你猪模型制备结果
        二、一个月电针治疗后试验结果
        (一) 身体测量指标结果
        (二) 肠-脑轴相关神经生理、代谢参数分析结果
        (三) 功能磁共振试验结果
        (四) 穴位温度和肛温测量结果
        (五) 甜味食物偏好试验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3)艾可清颗粒减轻环磷酰胺心脏毒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环磷酰胺诱导心脏毒性的分子机制
    1.2 补肾健脾方对肿瘤化疗增效减毒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进展
第二章 艾可清对环磷酰胺中毒小鼠毒副反应的影响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药品及试剂
        1.1.3 实验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动物分组及处理
        1.2.2 生存曲线分析
        1.2.3 血常规检测
        1.2.4 生化指标检测
        1.2.5 HE染色
        1.2.6 统计学分析
    1.3 实验结果
        1.3.1 实验动物的一般状况
        1.3.2 生存曲线分析
        1.3.3 AKQ对CTX染毒小鼠血常规的影响
        1.3.4 AKQ对CTX染毒小鼠主要脏器生化指标的影响
        1.3.5 主要脏器HE染色
    1.4 讨论
第三章 艾可清对环磷酰胺中毒小鼠心脏毒性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药品及试剂
        2.1.3 主要耗材
        2.1.4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动物分组及处理
        2.2.2 心脏指数计算
        2.2.3 血清心肌酶及氧化指标测定
        2.2.4 心脏组织HE染色
        2.2.5 心肌凋亡相关蛋白免疫印迹
        2.2.6 统计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AKQ对CTX中毒小鼠心脏指数的影响
        2.3.2 AKQ对CTX中毒小鼠心肌酶及氧化指标的影响
        2.3.3 AKQ对CTX中毒小鼠心脏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
        2.3.4 AKQ对CTX染毒小鼠心肌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
    2.4 讨论
第四章 艾可清对丙烯醛所致心肌细胞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3.1 药物制备及作用剂量的确定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结果
    3.2 AKQ对ACR所致H9C2损伤的影响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结果
    3.3 AKQ缓解CTX心脏毒性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3.3.1 材料与方法
        3.3.2 实验结果
    3.4 AKQ缓解ACR心肌细胞毒性的通路靶点验证
        3.4.1 实验材料
        3.4.2 实验方法
        3.4.3 实验结果
    3.5 讨论
第五章 艾可清对荷瘤小鼠CTX心脏毒性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4.1 AKQ对荷瘤小鼠CTX心脏毒性的影响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3 实验结果
    4.2 AKQ对荷瘤小鼠CTX心脏毒性影响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实验结果
    4.3 AKQ对肉瘤小鼠CTX心脏毒性影响的肠道菌群分析
        4.3.1 实验材料
        4.3.2 实验方法
        4.3.3 实验结果
    4.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件

(4)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低温症(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原因
    1.1 药物刺激
    1.2 肠胃异常
    1.3 误食异物
    1.4 术后应激
    1.5 饲喂不当
2 临床症状
3 剖检变化
4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4.1 西药疗法
    4.2 中药疗法
    4.3 病例分析

(5)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防治用中药专利信息研报(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药对COVID-19的诊疗思路
2 中药抗病毒专利信息总体情况
    2.1 申请量总体情况
    2.2 专利申请的主要类型
3 COVID-19预防用中药重点专利信息
    3.1 连花清瘟胶囊(颗粒)
        3.1.1 简介
        3.1.2 专利技术路线
        3.1.3 重点专利信息分析
        3.1.4 相关建议
    3.2 藿香正气胶囊(丸、水、口服液)
    3.3 疏风解毒胶囊(颗粒)和金花清感颗粒
4 COVID-19治疗用中药重点专利信息
    4.1 10首推荐处方
        4.1.2 基本方剂“清肺排毒汤”
        4.1.3 重点经典方的专利信息分析
    4.2 8个中药注射剂
        4.2.1 总体情况
        4.2.2 重点注射剂的专利信息分析
5 启示和建议
    5.1 新的中药组合物(复方)
    5.2 已上市的中成药复方
    5.3 已上市的中药注射剂

(6)从脾肾论治男男性接触(MSM)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免疫重建不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综述1 西医对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的研究进展
        1 免疫病理改变及免疫重建
        2 HAART介导的免疫重建的局限性
        3 HAART后免疫重建不全的机制
        4 免疫重建不全的西医治疗进展
    综述2 中医药免疫调节在艾滋病治疗中的临床研究进展
        1 中医对艾滋病免疫重建的认识
        2 艾滋病免疫调节的中医药防治
        3 中医药介入艾滋病患者的免疫重建的作用机制研究
    综述3 从脾肾论治HAART后免疫重建不全HIV/AIDS患者的思路
        1 脾肾与免疫关系密切
        2 脾肾是治疗艾滋病免疫失调的重要脏腑
        3 从脾肾调节艾滋病免疫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1 温肾健脾法对MSM艾滋病患者HAART后免疫重建不全的临床研究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试验目的
        1.2 研究设计
        1.3 受试者选择
        1.4 治疗方案
        1.5 观察指标
        1.6 临床症状计分标准(表6-1,2,3)
        1.7 疗效评价
        1.8 统计分析
        1.9 病例报告表
        1.10 标本采集及检测仪器与方法
        1.11 伦理学要求
        1.12 质量控制
        1.13 服药药物计算
        2 研究结果
        2.1 临床资料情况
        2.2 治疗结果分析
        2.3 安全性分析
        3 讨论
        3.1 免疫指标分析
        3.2 临床症状及生存质量分析
        3.3 用药分析
        4 结论
    研究2 基于温肾健脾法探讨中医药对MSM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患者的能量机制研究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
        1.2 受试者选择
        1.3 随机与设盲
        1.4 治疗方案
        1.5 观察指标
        1.6 脏腑热值的采集
        1.7 试验流程
        2 研究结果
        2.1 临床资料情况
        2.2 治疗结果分析
        3 讨论
        3.1 免疫指标分析
        3.2 临床症状分析
        3.3 细胞凋亡指标分析
        3.4 红外检测指标分析
        3.5 用药分析
        4 结论
第三部分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1 研究创新点
    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1
附录2
附件

(7)青蒿素复方心脏毒性及群体干预后的流行病学、抗药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传统中医中药对疟疾诊断和治疗的指导
        一、传统中医对疟疾的诊断思路
        二、疟原虫感染人体与中医病机变化
        三、卫气营血理论与疟疾发生发展的关系
        四、传统中药青蒿治疟和青蒿素的发现
    第二节 全球疟疾流行情况和防治措施
        一、全球疟疾感染概况和死亡病例分布概况
        二、疟疾相关资金投入和疟疾防治措施实施概况
        三、疟疾的诊断、治疗和监测
    第三节 中国疟疾流行情况和防治经验
        一、中国疟疾流行省份的现状
        二、影响中国疟疾流行的因素
        三、中国抗疟工作与全球抗疟的关系
    第四节 青蒿素抗疟作用的发现和发展
    第五节 青蒿素抗药性研究进展
        一、青蒿素耐药的定义
        二、青蒿素耐药相关的基因
        三、青蒿素抗性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情况
    第六节 科摩罗地理、气候、疟疾流行病学特征
        一、科摩罗的地理特征
        二、科摩罗的疟疾流行概况和传播媒介
        三、科摩罗的气候特征
        四、科摩罗的疟疾防控措施
    第七节 全民服药防治疟疾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关于复方青蒿素治疗疟疾疗效和心脏毒性的病例系列分析研究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患者招募和伦理声明
        二、药品和治疗方案
        三、临床指标评估
        四、心电图测量
        五、随访
        六、统计方法
    第四节 研究结果
        一、患者招募和随访
        二、治疗效果
        三、心电数据分析
    第五节 讨论
    第六节 结论
第三章 复方青蒿素全民服药控制大科岛疟疾流行的研究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基线资料调查
        二、人群带虫率及配子体携带率的调查
        三、全民服药前期准备工作
        四、全民服药的实施
        五、特殊人群的处理
        六、跟踪及随访
        七、统计方法
        八、研究步骤流行图
    第四节 研究结果
        一、MDA覆盖率
        二、MDA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三、MDA前后大科岛各地区每1000人口医疗机构阳性病例数的变化情况
        四、各地区MDA前后儿童带虫率调查
        五、MDA前后大科岛各地区儿童配子体携带率调查
        六、大科岛与昂儒昂岛MDA后医疗结构阳性病例数比较
        七、大科岛与昂儒昂岛MDA后儿童带虫率比较
    第五节 讨论
    第六节 结论
第四章 复方青蒿素全民服药后恶性疟原虫K13序列多态性监测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DNA提取及检测
        二、统计方法
    第四节 研究结果
    第五节 讨论
    第六节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和课题参与情况
致谢
附件
详细摘要

(8)亚低温通过下丘脑AMPK-自噬-POMC神经元调节脓毒症高分解代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绪论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脓毒症高分解代谢模型的建立及高分解代谢与下丘脑AMPK诱导的自噬、神经肽的相关性分析
    1.1 背景
    1.2 材料与方法
        1.2.1 实验动物
        1.2.2 实验试剂
        1.2.3 实验设备及耗材
        1.2.4 实验方法
    1.3 结果
        1.3.1 腹腔注射LPS引起的脓毒症对大鼠高分解代谢的影响
        1.3.2 脓毒症对大鼠下丘脑神经肽表达的影响
        1.3.3 脓毒症对大鼠下丘脑AMPK磷酸化以及自噬水平的影响
    1.4 讨论
    1.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下丘脑AMPK-自噬-POMC通路调节脓毒症大鼠高分解代谢
    2.1 背景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动物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设备及耗材
        2.2.4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3.1 通过慢病毒载干扰RNA抑制下丘脑POMC神经肽的表达
        2.3.2 干扰下丘脑POMC神经肽表达对其他下丘脑神经肽的影响
        2.3.3 干扰下丘脑POMC神经肽对脓毒症大鼠高分解代谢的影响
        2.3.4 干扰下丘脑POMC神经肽表达对脓毒症大鼠AMPK-自噬的影响
        2.3.5 第三脑室注射AICAR激活下丘脑AMPK-自噬通路
        2.3.6 激活下丘脑AMPK-自噬通路对脓毒症大鼠高分解代谢的影响
        2.3.7 激活下丘脑AMPK-自噬通路对脓毒症大鼠POMC及其他神经肽的影响
    2.4 讨论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亚低温通过下丘脑AMPK-自噬-POMC通路缓解脓毒症大鼠高分解代谢
    3.1 背景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动物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设备及耗材
        3.2.4 实验方法
    3.3 结果
        3.3.1 亚低温治疗持续时间对脓毒症大鼠存活率的影响
        3.3.2 亚低温治疗开始时间对脓毒症大鼠存活率的影响
        3.3.3 亚低温时各组大鼠核心体温的变化
        3.3.4 亚低温治疗对脓毒症大鼠高分解代谢的作用
        3.3.5 亚低温治疗对脓毒症大鼠下丘脑AMPK-自噬的作用
        3.3.6 亚低温治疗对脓毒症大鼠下丘脑炎症因子的作用
        3.3.7 亚低温治疗对脓毒症大鼠下丘脑神经肽的作用
    3.4 讨论
    3.5 局限性
    3.6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脓毒症体温异常与亚低温治疗
    参考文献
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9)手部井穴临床应用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研究概述
    第一节 井穴概述
    第二节 手部井穴概述
        一、手部井穴的分布及特点
        二、五行配属
        三、手部井穴的主治特点
        四、手部井穴的刺激方法
第二章 研究方案
    研究方案设计
        一、源文献的选择
        二、条文的分类
        三、频次的统计
        (一)病名及条文的统计
        (二)腧穴频次的统计
        四、筛选配伍腧穴
第三章 研究内容分析
    第一节 单个手部六井穴统计结果分析
        一、少商穴
        (一)少商穴的命名
        (二)少商穴的定位和取穴方法
        (三)少商穴及少商配合其他穴位应用适宜病症统计结果和分析
        二、商阳穴
        (一)商阳穴的命名
        (二)商阳穴的定位和取穴方法
        (三)商阳穴及商阳配合其他穴位应用适宜病症统计结果和分析
        三、中冲穴
        (一)中冲穴的命名
        (二)中冲穴的定位和取穴方法
        (三)中冲穴及中冲配合其他穴位应用适宜病症统计结果和分析
        四、关冲穴
        (一)关冲穴的命名
        (二)关冲穴的定位和取穴方法
        (三)关冲穴及关冲配合其他穴位应用适宜病症统计结果和分析
        五、少冲穴
        (一)少冲穴的命名
        (二)少冲穴的定位和取穴方法
        (三)少冲穴及少冲配合其他穴位应用适宜病症统计结果和分析
        六、少泽穴
        (一)少泽穴的命名
        (二)少泽穴的定位和取穴方法
        (三)少泽穴及少泽配合其他穴位应用适宜病症统计结果和分析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10)香芪汤对内毒素血症小鼠凝血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
第一篇 选题背景与文献综述
    第一章 选题背景
    第二章 文献综述
        1 内毒素血症的研究进展
        1.1 内毒素血症的分类
        1.2 内毒素的作用机制
        1.3 内毒素血症的治疗方法
        2 凝血反应的研究进展
        2.1 炎症反应促发凝血反应
        2.2 凝血反应加重炎症反应
        2.3 抗凝血反应拮抗炎症反应
        3 香芪汤及组成其单味中药的研究近况
        3.1 香附
        3.2 黄芪
        3.3 穿心莲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内毒素血症模型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试剂
        1.4 试验方法
        2 试验结果
        2.1 小鼠一般情况
        2.2 LPS对小鼠直肠体温的影响
        2.3 LPS对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2.4 LPS对小鼠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2.5 LPS对小鼠胸主动脉EPCR表达的影响
        3 分析与讨论
        小结
    第二章 香芪汤及其单味中药对内毒素血症小鼠凝血因子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与药品
        1.3 试验方法
        2 试验结果
        2.1 小鼠一般情况
        2.2 香芪汤及其单味中药对内毒素血症小鼠直肠体温的影响
        2.3 香芪汤及其单味中药对内毒素血症小鼠sAPP表达的影响
        2.4 香芪汤及其单味中药对内毒素血症小鼠TF、sEPCR、tPA表达的影响
        3 分析与讨论
        小结
    第三章 香芪汤及其单味中药对内毒素血症小鼠作用机理初探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试验方法
        2 试验结果
        2.1 香芪汤及其单味中药对内毒素血症小鼠ADAM17表达的影响
        2.2 香芪汤及其单味中药对内毒素血症小鼠MAPKs表达的影响
        2.3 香芪汤及其单味中药对内毒素血症小鼠PKC delta表达的影响
        3 分析与讨论
        小结
第三篇 结论与创新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体温降低症(论文参考文献)

  • [1]CPET与中医证候要素相关性研究及丹参制剂对介入后冠心病患者CRF影响[D]. 桓娜.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电针对肥胖迷你猪肠-脑轴调控的研究[D]. 张徐雯.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艾可清颗粒减轻环磷酰胺心脏毒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钟鹏程.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低温症[J]. 李小霞,张金龙. 今日畜牧兽医, 2020(07)
  • [5]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防治用中药专利信息研报[J]. 宋江秀,张忠会,赵帅眉,李慧,郭洁. 药物评价研究, 2020(04)
  • [6]从脾肾论治男男性接触(MSM)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免疫重建不全的研究[D]. 咸庆飞.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12)
  • [7]青蒿素复方心脏毒性及群体干预后的流行病学、抗药性研究[D]. 吴婉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
  • [8]亚低温通过下丘脑AMPK-自噬-POMC神经元调节脓毒症高分解代谢的研究[D]. 曹春. 南京大学, 2018(09)
  • [9]手部井穴临床应用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D]. 王鹰.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8(07)
  • [10]香芪汤对内毒素血症小鼠凝血因子的影响[D]. 张玉婷. 四川农业大学, 2016(04)


脓毒症论文 恶性疟疾论文 健康论文 药品论文 chd论文

上一篇:高压内反馈串级调速系统在油气集输中的应用
下一篇:小兴安岭:两个人唱响火热的黑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