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硕[1](2020)在《病理活检在肥厚性脑膜炎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2014年01月至2019年08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诊治的25例HCP患者。通过单中心回顾性研究25例患者的既往病史、临床表现、血液系统检查、脑脊液检查、影像学资料、治疗过程、预后等特点,结合既往文献,对肥厚性硬脑膜炎(HCP)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分析不同治疗方案的预后以探讨神经科医生病理活检在肥厚性脑膜炎中的应用。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诊断为HCP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25例,收集资料内容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伴随疾病,发病-诊断时间、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病理活检及治疗经过、预后以及是否复发。具体收集资料包括伴随疾病:类风湿、多灶性纤维硬化、结节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肿瘤、Wegener肉芽肿(韦格纳肉芽肿)等。发病至确诊时间。临床症状:头痛、颅神经损害症状症状、小脑共济失调、癫痫、精神行为异常等症状。实验室相关检查。影像学相关检查:包括头颅CT及1.5或3.0T头颅磁共振平扫或加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用以描述硬脑膜增厚部位及类别,是否伴有静脉窦血栓、局部水肿等。病理活检(是/否)治疗经过:包括原发病的治疗,皮质类固醇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种类及治疗剂量、时间)。结局变量:随访患者症状缓解情况,追踪其就诊记录,头颅磁共振复查情况可分为:治愈、治愈后复发、未愈、死亡。对25例患者进行单臂研究,对病理活检在HCP中的应用进行系统阐述。结果:25例HCP患者中,男14例,女11例,男:女=1.273:1.000;年龄17~75岁,平均(49.04±14.72)岁。病程:病程时间为10天-14年,平均病程:8.3月,慢性病程21例,占比84%。临床症状:头痛21例,头痛为首发症状19例,余症状按发病比例分别为:颅神经损伤、癫痫发作、小脑共济失调。实验室检查:血液:WBC升高5例,CRP升高8例,Pc-ANCA阳性2例,MPO阳性1例。脑脊液检查:25例患者中,23例行腰椎穿刺检查,其中脑脊液压力增高11例(47.8%),正常10例(43.5%)降低2例(8.7%);CSF细菌数升高7例,均未超2倍正常上线。其中Ig A升高5例,Ig G升高3例,Ig M升高2例。影像学资料:磁共振均存在硬脑膜增厚,全脑弥漫性增厚4例,占比16%,局灶性增厚21例,增厚部位依次为:额叶、大脑镰、顶叶、颞叶、枕叶,小脑幕。增厚部位与临床症状一致。病理活检:25例患者中,3例行病理活检,其中开颅活检2例,同时合并肺部占位,行肺穿刺活检1例,分别诊断为:免疫相关性HCP、特异性HCP、以及韦格纳肉芽肿相关性HCP。预后:25例患者中,1例因肺癌死亡,1例拒绝治疗。剩余23例中,全部应用激素冲击治疗及长期激素维持治疗,逐渐减量,15例好转无复发,8例出现复发,其中特发性HCP复发4例,继发性4例。结论:HCP患者慢性起病居多,年龄位于40-60岁居多,男性多于女性,病程长短不一,慢性病程居多,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颅神经受损、癫痫发作及共济失调。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磁共振可见硬脑膜增厚,增强可见强化的具有特征性表现。糖皮质激素为主要治疗方案,必要时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虽然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但因其有创性及花费较高,国内外文献尚无针对HCP患者行病理活检给出具体的参考意见,本研究首次提出病理活检在HCP中的应用。(1)针对单纯头痛为唯一症状者,磁共振增强显示弥漫性肥厚或局限性肥厚,增强可见强化。怀疑HCP,且存在单一病因者,可直接予以激素冲击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无需病理活检(2)头痛+单组或多组颅神经功能障碍,磁共振增强显示弥漫性肥厚或局限性肥厚,增强可见强化。怀疑HCP,且存在单一病因者,可直接予以激素冲击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5天后颅神经症状不能及时缓解,需及时行神经外科手术减压以挽救视力并留取标本行病理学检查,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当视神经受压出现视力障碍时,激素治疗有效可能只是暂时的,与激素降低视神经水肿有关,停药后极易复发,应立即手术减轻视神经受压情况,以挽救残存视力。(3)以癫痫发作为主要症状的HCP患者,若病灶局限,呈结节状,可开颅切除病变,减轻肥厚性硬脑膜与神经粘连,进而防治难治性癫痫发生。
叶志刚[2](2020)在《MRI在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MRI在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低颅压综合征患者20例,采用随机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诊断的方式是采用MRI扫描成像仪)及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放射影像学诊断),每组患者各10例,观察两组中患者确认脑部疾病的准确率以及MRI扫描仪的成像情况。结果观察组中通过MRI扫描可看出患者的脑脊液压力的测量结果与影像学表现例如硬脑膜强化、硬膜下积液、静脉窦扩张、脑结构下垂等的表现,而对照组中通过放射诊断以上状态均无清晰显示,故观察组成像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通过MRI扫描仪观察低颅压综合征脑部微小变化的概率为100.00%,而对照组中通过放射诊断观察低颅压综合征脑部微小变化的概率为70.00%,观察组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诊断在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患者诊断中可以给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影像学依据,具有更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杨保忠[3](2018)在《低颅压性综合征八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低颅压性综合征主要的病理改变为患者脑脊液容量减少,发病诱因复杂,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体位性头痛,部分患者可伴有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1]。低颅压性综合征在临床上发病率降低,加之其临床表现症状不具特异性,给临床疾病的诊断带来一定的难度,临床误诊率较高。因此本文就我院收治的8例低颅压性综合征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总结该病临床病理特点和影像学特点,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有效性,现报告如下。
王俊红,袁欣[4](2016)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在微血管减压术后低颅压综合征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微血管减压术后低颅压综合征患者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62例微血管减压术后低颅压综合征患者,将2014年1月之前的患者列为对照组,将2014年1月之后的患者列为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头痛持续时间、恶心持续时间、眩晕持续时间、住院期间呕吐次数、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缩短微血管减压术后低颅压综合征持续的时间和住院时间。
胡嘉云,胡娅涛,王继华,顾翠,冯磊,王美红,李蓉,张平[5](2015)在《特发性低颅压综合征34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特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SIH)是指原因不明的、侧卧位腰穿颅内压低于60mmH 2O(1mm H2O=0.0098k Pa)的一组少见临床综合征,其典型临床特点为头痛与体位改变有关,坐位及站立活动时出现或加重,卧床休息后缓解或消失,部分伴有头晕、恶心、呕吐等。现将我科2009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
贺雯,宋海燕,岳霞,刘斌,高尚[6](2015)在《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16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5年5月确诊的16例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治疗情况及预后。结果 16例患者均出现体位性头痛,可伴恶心、呕吐、头晕、听力下降、耳鸣、复视,面部麻木、视物模糊。头CT正常6例,硬膜下积液9例,硬膜下积血1例,脑室变窄2例。颅脑MRI表现为硬脑膜弥漫强化12例、硬膜下积液10例、硬膜下积血3例,脑下沉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疑似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例。腰穿脑脊液压力均低于60 mmH2O,可呈无色透明或淡红、淡黄色,可见白细胞、红细胞、蛋白含量不同程度升高。所有患者经保守治疗均好转出院,随访均痊愈。结论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体位性头痛、MRI弥漫性硬脑膜强化为其显着特点。保守疗法、自身血硬膜外注射法,手术治疗等方式是处理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有效手段。
李佳[7](2014)在《低颅压综合征的病因学及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低颅压综合征(intracranial hypotension syndrome,IHS)是指腰椎穿刺术(lumbar puncture, LP)时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压力低于70mmH O而产生的临床综合征[1]。根据病因的不同,IHS可分为自发性低颅压(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 SIH)和继发性低颅压。以往,IHS常被视为一种罕见病,诊断率较低。近年来,随着各种辅助检查方法和技术的不断完善,对IHS的研究亦逐渐深入,但是对于该疾病的本质,学术界尚未得出确切的结论。本研究对IHS患者进行病因学相关因素及临床资料分析,创新性的提出精神因素与IHS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目的:分析IHS患者的病因学相关因素及临床资料,为IHS的准确诊断和有效的对因、对症治疗提供线索和提示。方法:分析我院神经内科住院部1999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21例低颅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0例,女性71例,年龄2081岁,平均37.85士10.38岁。统计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因学相关因素、临床表现、检査结果、治疗方法及转归情况。重点对IHS患者的病因学相关因素进行研究。结果:1.本组121例IHS患者中,男性50例,女性71例,男女的构成比为1:1.42。年龄最小为20岁,最大为81岁,平均37.85士10.38岁,其中30~40岁年龄组(含40岁)63例,占52.07%。地区分布情况为城市71例,占58.67%,农村50例,占41.32%。2.本研究中74例患者在发病前有精神因素影响(包括焦虑、抑郁、失眠等),37例病前有感染史,21例病前有脱水因素,12例病前有医源性操作,10例存在低血压,5例病前有不同程度的外伤,3例病前有过剧烈活动或重体力劳动后出现疲劳。其中精神因素、感染、脱水、医源性操作和低血压均有统计学意义。3.本组患者中,急性起病者107例,占88.43%,亚急性起病者11例,占9.09%,慢性起病者3例,占2.48%。多以体位性症状为主,其特点为站立位时出现或加重、卧位时减轻或消失。以头痛症状最多见,共119例,其中体位性头痛110例,头晕症状的患者51例,恶心呕吐的49例。还有少数患者有听觉症状(13例)和视觉症状(10例),另有10例患者分别表现为颈肩部疼痛(4例)、发作性抽搐(3例)、肢体感觉异常(2例)和一过性意识不清(1例)。对患者进行神经系统查体,其中57例存在项强,14例存在病理征,10例存在克氏征,9例外展不全,8例眼震,2例肢体轻瘫。4.本组行LP检查的119例患者,测得CSF压力均低于70mmH2O,CSF外观以无色透明为主(69例),25例呈血性,18例呈淡黄色。CSF常规生化检验结果为白细胞高于正常者45例,蛋白值高于正常者91例。67例患者行头部CT检查,其中51例未见异常,16例提示不同程度的异常表现。78例患者行头部MRI平扫检查,其中45例示一项或多项异常表现;8例患者行头部MRI普通增强检查,其中5例示异常表现;13例患者行头部MRV检查,其中6例未见异常,余7例报告颅内静脉窦血栓(cerebral venous sinusthrombosis,CVST)形成。10例行颈椎MRI检查,其中9例存在椎间盘膨出。5例行卧立位脑血流监测检查,其中4例患者由卧位转为立位后,“W”波存在,但2分钟内脑血流速度未恢复正常。5.本组121例IHS患者通过影像学检查可明确继发硬膜下积液、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CVST的共有28例,影像学发现异常距离发病的平均时间为26.2天。6.本组患者在我院确诊后均给予了补液治疗,对24例有精神因素影响的IHS患者给予心理疏导或镇静、抗焦虑等对因、对症治疗,对6例患者给予鞘内生理盐水注射治疗,对37例不同类型感染的患者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对6例患者给予激素治疗,对39例患者给予扩血管药物治疗。多数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13例患者明确诊断后自动出院,72例患者症状好转后出院,36例患者出院时症状完全消失,无主观不适。结论:1. IHS好发于中年人,其中女性多见,多为急性起病。2.精神因素与IHS在病因学上有相关性。3. IHS的临床表现多以体位性症状为主,体位性头痛为其特征性表现,项强、头晕也较为常见,但其它不典型症状也可以出现,所以临床上应高度警惕,以免漏诊或误诊。4. IHS的诊断要点应侧重以下几个方面:①病初有体位性症状,尤其是体位性头痛;②侧卧位LP检查测得CSF压力<70mmH2O;③头部MRI存在CSF压力减低的影像证据,如硬脑膜强化等;④补液治疗后症状缓解。5.要重视对IHS并发症的预防,应做到早期对因、对症治疗,否则随着病情的迁延会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李益强[8](2013)在《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15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IH)的临床表现、脑脊液(CSF)和影像学改变以及诊治、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SI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呈体位性头痛,疼痛部位以额、颞部为主,常伴有恶心、呕吐、眩晕、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及颈强体征;脑脊液压力均低于60 mmH2O,可有红细胞、白细胞计数、蛋白定量不同程度增多;头颅CT平扫检查显示正常双侧硬膜下积液2例、硬膜下血肿1例。结论 SIH患者以体位性头痛、CSF压力低于60 mmH2O为特征性改变,影像学检查具有诊断价值,患者经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王泽帅,黄黛,钟强,张勇[9](2013)在《特发性低颅压头痛的临床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特发性低颅压头痛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特发性低颅压头痛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腰椎穿刺结果及治疗方法。结果 16例患者中,头痛均与体位改变有关,坐位及站立时出现或加重,卧床休息后缓解或消失,以颞顶部疼痛多见。影像学检查1例脑室、脑池变小,3例双侧硬膜下少量积液,5例脑组织出现下移。侧卧位腰穿,脑脊液压力均低于70mmH2O。采用综合治疗7~16d,所有患者头痛症状缓解。结论了解特发性低颅压头痛的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和脑脊液,有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减少误诊。
赵广春[10](2012)在《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15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是指自发性颅内压<70mmH2O的情况下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临床上并不多见,但此类病症治疗过程中非常棘手,好转后复发率高[1]。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内科2005-01—2011-12住院的15例低颅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总结如下。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引言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人一般资料 |
| 1.2 临床表现 |
| 1.3 实验室及CSF检查 |
| 1.4 头颅MRI检查 |
| 1.5 病理活检 |
| 1.6 治疗及预后 |
| 2 讨论 |
|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 2.2 临床症状 |
| 2.2.1 头痛 |
| 2.2.2 颅神经受损 |
| 2.2.3 共济失调 |
| 2.2.4 癫痫发作 |
| 2.2.5 其他症状 |
| 2.3 实验室检查 |
| 2.3.1 血液检查 |
| 2.3.2 脑脊液检查 |
| 2.4 影像学检查 |
| 2.5 治疗 |
| 2.5.1 内科治疗 |
| 2.5.2 外科治疗 |
| 2.6 预后 |
| 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肥厚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病理活检的适应症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观察组MRI脑脊液压力与影像学表现 |
| 2.2 对比两组诊断脑部变化概率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
| 1.2.1 术前护理 |
| 1.2.2 术后护理 |
| 1.3 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头痛持续时间、恶心持续时间、眩晕持续时间、住院期间呕吐次数及住院时间。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写 |
| 第1章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文献综述低颅压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 1.2.1 IHS 的研究史 |
| 1.2.2 IHS 的流行病学研究 |
| 1.2.3 IHS 的病因学研究 |
| 1.2.4 IHS 的临床表现 |
| 1.2.5 IHS 的影像学表现 |
| 1.2.6 IHS 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 1.2.7 IHS 的并发症 |
| 1.2.8 IHS 的治疗 |
| 第2章 低颅压综合征的病因和临床分析 |
| 2.1 资料与方法 |
| 2.1.1 研究对象 |
| 2.1.2 研究方法 |
| 2.2 研究结果 |
| 2.2.1 人口学特征分析 |
| 2.2.2 病因学分布情况 |
| 2.2.3 临床表现 |
| 2.2.4 辅助检查结果 |
| 2.2.5 并发症 |
| 2.2.6 治疗和转归 |
| 2.3 讨论 |
| 2.3.1 病因学分析 |
| 2.3.2 临床表现 |
| 2.3.3 影像学特征 |
| 2.3.4 诊断 |
| 2.3.5 并发症 |
| 2.3.6 治疗和转归 |
| 第3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1 资料资料 |
| 1.1 临床资料 |
| 1.2 临床表现 |
| 1.3实验室检查 |
| 1.4 影像学检查 |
| 1.5 治疗及预后 |
| 2 讨论 |
|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 2.2 临床特点 |
| 2.3 CSF及影像学改变 |
| 2.4 诊断及治疗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诊断依据 |
| 1.3 辅助检查 |
| 1.4 治疗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临床特点 |
| 2.2 影像学特点 |
| 2.3 腰穿与脑脊液检查 |
| 2.4 治疗效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临床表现 |
| 2 治疗及转归 |
| 3 讨论 |
| 3.1 诊断特征 |
| 3.2 头痛原因 |
| 3.3 明确诊断 |
| 3.4 治疗转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