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芸,张峰[1](2021)在《复发性尖锐湿疣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所引起的性传播疾病,表现为泌尿生殖器、肛周皮肤、黏膜的良性疣状增生性病变。CA的基本治疗方式为去除可见疣体,例如使用外用药物(三氯乙酸、咪喹莫特等)、物理治疗[液氮冷冻、二氧化碳(CO2)激光、手术切除等]。CA患者虽经过清除疣体的治疗,但在临床中仍具有较高的复发率。CA的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生理及心理健康,给患者的经济、生活造成巨大压力。CA常见复发因素包括亚临床感染状态、个体因素(不良生活习惯、免疫力低下、包皮过长等)、HPV相关因素、疣体因素及治疗方式等。目前临床中诊疗中已意识到预防CA复发的重要性,现已采用多种方式预防其复发,包括去除疣体后配合中药、自身疣体植入、联合使用干扰素及5-氨基乙酰丙酸+光动力(ALA+PDT)等。本文就CA的发病机制、影响CA的复发因素、复发性CA的治疗方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降低CA的复发率。
聂如枭,陈丽[2](2021)在《复发性尖锐湿疣的评判与综合治疗》文中指出本文阐述了尖锐湿疣的相关概念,尝试提出复发性尖锐湿疣的标准,并对复发性尖锐湿疣的物理治疗、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作一综述。希望能为医务人员减少尖锐湿疣的复发,提高治愈率提供一定的参考。
杨虎辉[3](2021)在《疏肝祛疣汤联合干扰素治疗复发性尖锐湿疣及对外周血清CD4+、CD8+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自拟方“疏肝祛疣汤”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治疗复发性肝郁气滞证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及对患者外周血的血清CD4+、CD8+T淋巴细胞的影响研究。方法:将6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复发性尖锐湿疣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3例,全部患者治疗前均于皮肤科门诊部行微波治疗,将全部肉眼可见疣体一次性清除。治疗组予术后冲服疏肝祛疣汤配方颗粒,同时予臀部肌注干扰素α-2b注射液;对照组予臀部肌注干扰素α-2b注射液。两组均用药2月,治疗期间两周复诊一次,在第一次治疗后每月随访1次,共6次。复诊时观察微波治疗后创口的修复情况,记录治疗范围及周围2cm内是否有疣体新发,是否有其他身体不适出现等;首次治疗及治疗后第90天测定两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数值。结果:1.临床研究1.1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疣体大小评分和疣体数目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对象具有可比性。1.2治疗后,经统计分析两组研究都获得了较高的痊愈率和较低的复发率,治疗组痊愈率为84.8%,复发率为15.2%;对照组痊愈率为63.6%,复发率为36.4%,两组痊愈率和复发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1.实验研究2.1治疗前两组患者CD4+、CD8+表达和CD4+/CD8+比值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对象具可比性。治疗前CD4+、CD4+/CD8+比值较标准参考值偏低,CD8+较标准参考值偏高。2.2 CD4+的表达:治疗组治疗后CD4+表达上调,且同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CD4+表达上调,同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比两组CD4+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调节CD4+的表达时更具有优势。2.3 CD8+的表达:治疗后两组CD8+均下降,两组各自组内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在调节CD8+的表达时作用占优。2.4 CD4+/CD8+的表达:治疗后两组CD4+/CD8+值均较前上调,且两组组内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疏肝祛疣汤联合干扰素治疗复发性肝郁气滞证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及维持T淋巴细胞亚群平衡的作用都明显优于单纯使用干扰素,且安全性好,复发率低,临床值得参考和推广应用。
官莹玉[4](2020)在《火针联合中药治疗外阴尖锐湿疣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发病率至今居高不降,因其潜伏期长、传染性强、复发率高及部分HPV亚型可致癌,防治CA仍是性传播疾病防治工作的重点之一。本课题旨在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通过试验对比研究,观察火针联合中药治疗外阴CA的疗效,以期降低外阴CA的治疗成本。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9月就诊于广东省中医院皮肤性病科,符合尖锐湿疣诊断,且疣体位于外阴的患者7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人数为36例,两组患者均行梅毒、艾滋病血清学检测,结果阴性者进入治疗。两组在治疗前均先对皮损部位进行消毒及局部浸润麻醉处理,实验组用酒精灯将7号注射针头的针尖前1/4烧红至发白后迅速刺入疣体根部,后根据疣体的大小反复操作数次直至疣体变白坏死;对照组使用型号为BT-901C的CO2激光机,将肉眼可看见的疣体彻底去除。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当晚开始使用10%疣毒净外洗液(疣毒净外洗液:清水=1:9,每天清洗或浸泡患处1次,每次15分钟)及疣毒净胶囊(口服,每天3次,每次5粒)。两组治疗均以4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并于治疗结束后1个月、2个月和3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指导患者治疗和随访期间绝对禁止不洁性行为、每天注意外阴卫生并且真实地记录术口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疣毒净洗剂和疣毒净胶囊均来自广东省中医院制剂室。疣毒净洗剂主要成分为紫草、虎杖、苦参、枯矾等;疣毒净胶囊主要成分为板蓝根、虎杖、土贝母、紫草、黄芪、白术等。结果:1.CO2激光联合疣毒净洗剂及疣毒净胶囊疗法对外阴尖锐湿疣的治愈率是81.25%,复发率 18.75%。2.火针联合疣毒净洗剂和疣毒净胶囊疗法对外阴尖锐湿疣的治愈率是78.13%,复发率21.88%。3.实验组和对照组短期(3个月以内)和远期(大于6个月)疗效相近。4.性别和年龄不影响临床疗效。5.治疗前疣体个数和疣体最大直径影响治疗效果,疣体数越多、疣体最大直径>5cm,复发率越高。6.实验组术口结痂时间和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结论: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外阴尖锐湿疣的疗效相当。在术口结痂时间和愈合时间方面,实验组少于对照组。整个治疗和观察期间,受试者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故可认为火针联合疣毒净制剂治疗尖锐湿疣的安全性好、创面愈合快、耐受性好,且取材方便、操作简单、价格适中,值得在临床应用。
李丽[5](2017)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尖锐湿疣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和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尖锐湿疣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于我院进行治疗的复发性尖锐湿疣的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总体有效率为92.73%(51/55),高于对照组的72.73%(40/55),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尖锐湿疣具有较好的疗效。
李育胜(Yusheng Lee)[6](2016)在《光动力治疗尖锐湿疣疗效观察及相关免疫调节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5-氨基酮戊酸(5-aminolevulinic acid,ALA)为光敏剂介导的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来治疗尖锐湿疣,通过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记录和皮损的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人乳头瘤病毒核酸等检查结果的观察,对照分析临床疗效和光动力治疗对局部皮损及其周围的局部免疫情况,结合患者治疗前后的皮肤病生活质量量表,综合评价以ALA-PDT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安全性、不良反应和复发率,并探讨相关局部免疫调节的机制。方法:1.临床观察:2015年2月~2016年2月间就诊于我院皮肤科门诊进行光动力治疗的尖锐湿疣患者中共选取67名患者,男性49例,女性18例。病程皆为2周~3个月。对确诊为尖锐湿疣的患者进行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约一周一次,连续3次为一个疗程,治疗前后对照观察临床疗效、记录治疗的疼痛程度、不良反应、患者满意度、皮肤病生活质量量表等,综合分析后,对光动力治疗尖锐湿疣进行评价。2.实验室检查:包含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人乳头瘤病毒核酸检测,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前与3次治疗后分别采集入选患者的皮损或皮肤组织,观察皮肤组织病理学的改变及免疫组织化学的变化各19例,以及67例人乳头瘤病毒核酸检测结果的变化,来探讨ALA-PDT的治疗效果和免疫调节的机制。结果:1.临床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67例尖锐湿疣患者的皮损消退反应的有效率可高达100%、痊愈率为88.06%、疣体清除率为96.84%、总复发率为11.86%。患者感染高危型HPV可降低光动力的疗效,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高危型HPV、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皆可增加患者复发率,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光动力疗程治疗后,高危型HPV感染可以得到缓解或清除,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动力治疗后生活质量提高,显着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室检查:光动力治疗后,73.68%的患者组织病理学提示为正常皮肤组织,未见空泡样细胞,为临床上ALA-PDT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提供可靠依据;26.32%的患者组织病理学见可疑不典型空泡样细胞,对于患者后续的随访治疗有提示意义。在光动力治疗后,CD4、CD8、CD4/CD8、CD68、CD-1α等免疫组化抗体标记表达明显增加,而Ki-67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Ki-67表达的阳性强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复发率与Ki-67表达阳性增强有关(P<0.05);而与治疗前后Ki-67表达量的差异无关(P>0.05)。患者是否复发与CD-1α表达量的前后差异有关系,前后差异偏低者则可能复发,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光动力治疗尖锐湿疣是一种疗效好、安全、低复发、创伤性小的治疗方法。光动力治疗尖锐湿疣的反应过程中,许多免疫细胞包含CD4+T细胞、CD8+T细胞、CD68巨噬细胞等参与了局部的免疫反应与调节,尖锐湿疣的发生发展也与局部免疫功能的异常相关。光动力治疗尖锐湿疣中Ki-67和CD-1α蛋白的表达与复发的关系具有一定相关性。
谢艳飞,孙占林[7](2013)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尖锐湿疣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提出目的:对复发性女性尖锐湿疣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探讨这个方案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54例复发性女性尖锐湿疣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规范化的治疗,并辅助中药治疗,对照组则是一般的规范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的复发性尖锐湿疣治疗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发性女性尖锐湿疣的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很好地促进患者尖锐湿疣的治愈,并且可以明显降低复发率。
徐红英[8](2013)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女性尖锐湿疣117例》文中指出目的对复发性女性尖锐湿疣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从而为女性复发性尖锐湿疣提供治疗依据。方法本次研究的117例病例均为我院在2010年2月到2012年9月收治的女性复发性尖锐湿疣患者,将其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中西医组58例和西医组59例,中西医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组则只进行单纯的西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短期复发情况。结果中西医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83%,西医组患者有效率为67.79%,两组患者相比,中西医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西医组,对比有显着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组的患者复发率为10.34%,西医组复发率为42.37%,中西医组患者的复发情况明显优于西医组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女性复发性尖锐湿疣患者进行治疗,不仅可以显着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还可以降低短期复发率,具有显着价值。
李黎波,李文敏,项蕾红,秦中平,王洛伟,林尽染,马英,罗荣城,黄正[9](2012)在《光动力疗法在中国的应用与临床研究》文中认为光动力疗法是一种具有高度选择性或称靶向性的药械联用技术。我国开展光动力疗法的临床研究和应用已有逾三十年的历史,收治了大量病种和病例。本文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得到1980~2012年期间有关光动力疗法治疗肿瘤和非肿瘤疾病的临床文献六百余篇,通过对所报道的疾病类型、治疗病例数、光敏剂和光源、随访时间、疗效和安全性等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以期全面和客观地分析和总结各类临床资料,了解我国光动力疗法在治疗肿瘤和非肿瘤疾病的历史和现状,探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为医护人员提供一篇有指导意义的涉及各科疾病光动力疗法诊治应用情况的参考文献。
李东升[10](2012)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女性尖锐湿疣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对女性复发性尖锐湿疣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皮肤性病科收治的女性患者116例,以盲分法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以西医综合治疗与中药结合西医综合治疗,对比两组的治愈率与一疗程治愈率。结果观察组58例患者,治愈56例(96.56%)、一疗程治愈49例(84.58%),与对照组相比治愈率与一疗程治愈率均明显提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讨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能够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CA的发病机制 |
| 2 CA的复发因素 |
| 2.1 CA复发的定义 |
| 2.2 CA复发的常见原因 |
| 2.2.1 亚临床感染 |
| 2.2.2 个体因素 |
| 2.2.3 HPV相关因素 |
| 2.2.4 治疗因素 |
| 2.2.5 疣体因素 |
| 3 复发性CA的治疗方式 |
| 3.1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3.2 自体疣组织植入 |
| 3.3 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 |
| 3.4 阿维A |
| 3.5 干扰素 |
| 3.6 5-氟尿嘧啶 |
| 3.7 ALA+PDT |
| 3.8 咪喹莫特 |
| 3.9 心理治疗 |
| 4 结语 |
| 1 复发性尖锐湿疣的评判 |
| 2 复发性尖锐湿疣的综合治疗 |
| 2.1 CO2激光联合白介素治疗 |
| 2.2 CO2激光联合阿维A治疗 |
| 2.3 CO2激光联合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 |
| 2.4 光动力治疗 |
| 2.5 光动力联合CO2激光治疗 |
| 2.6 光动力联合电灼治疗 |
| 2.7 电灼联合干扰素治疗 |
| 2.8 微波联合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 |
| 2.9 包皮环切术联合CO2激光治疗 |
| 2.10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3 总结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对照语表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 1.临床资料与步骤 |
| 1.1 患者来源及试验设计 |
| 1.2 患者入组要求 |
| 1.3 临床研究方法 |
| 2.疗效评定标准 |
| 3.临床疗效判定依据 |
| 4.临床数据分析 |
| 5.研究结果 |
| 5.1 可比性分析 |
| 5.2 一般情况比较 |
| 5.3 两组疗效对比(见表5及图2) |
| 6.是否出现不良反应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 1.实验材料 |
| 1.1 主要仪器和实验试剂 |
| 1.2 疏肝祛疣汤组成及剂型 |
| 2.实验方案 |
| 2.1 诊断标准 |
| 2.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 2.3 纳入标准 |
| 2.4 排除标准 |
| 2.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 2.6 病例分组及方法 |
| 3.实验方法 |
| 4.实验数据处理 |
| 5.实验研究结果 |
| 5.1 可比性分析 |
| 5.2 治疗结果比较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立论依据 |
| 2.疏肝祛疣汤方药组成及药理学研究 |
| 2.1 药物组成 |
| 2.2 方药分析 |
| 2.3 单味药药性味归经分析 |
| 2.4 单味药现代药理分析 |
| 3.重组人干扰素α-2b在治疗尖锐湿疣中的作用 |
| 4.疏肝祛疣汤联合干扰素治疗复发性CA的疗效及对CD4~+、CD8~+影响分析 |
| 5.结果 |
| 6.小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1 |
| 第四部分 文献综述 |
| 1.中医学对尖锐湿疣的认识 |
| 1.1 病因病机 |
| 1.2 辨证分型及治法 |
| 2.西医学对尖锐湿疣的认识 |
|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 2.2 尖锐湿疣发病与T淋巴细胞的关系 |
| 2.3 尖锐湿疣的复发 |
| 2.4 尖锐湿疣的治疗 |
| 3.文献综述小结 |
| 参考文献2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第一节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 一、尖锐湿疣的流行病学 |
| 二、尖锐湿疣的病因研究 |
| 三、尖锐湿疣的发病机制研究 |
| 四、尖锐湿疣的治疗研究概况 |
| 第二节 中医研究概况 |
| 一、中医的病因病机研究 |
| 二、中医的辨证治疗概况 |
|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研究概况 |
| 第四节 讨论与展望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第一节 临床研究方案 |
| 一、临床资料 |
| 二、研究方案 |
| 三、观察方法和指标 |
| 四、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 第二节 临床研究结果 |
| 一、一般资料 |
| 二、剔除病例及脱落病例 |
| 三、治疗后临床疗效评价 |
| 四、安全性分析 |
| 五、依从性分析 |
| 第三章 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疗效评价标准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临床观察 |
| 1.一般资料、材料和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1.1 临床病例来源 |
| 1.1.2 采集时间 |
| 1.1.3 入选标准 |
| 1.1.4 排除标准 |
| 1.2 材料 |
| 1.2.1 实验样本 |
| 1.2.2 主要设备和仪器 |
| 1.3 方法 |
| 1.3.1 患者准备 |
| 1.3.2 治疗流程 |
| 1.3.3 疗效判定及标准 |
| 1.3.4 治疗满意度评价 |
| 1.3.5 不良反应与疼痛程度观察 |
| 1.3.6 治疗前与3次治疗后1个月填写皮肤病生活质量量表(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 |
| 1.3.7 调查患者吸烟饮酒等影响因素 |
| 1.3.8 临床数据统计学处理分析 |
| 2.结果 |
| 2.1 光动力治疗尖锐湿疣疗效 |
| 2.1.1 患者治疗有效率与痊愈率 |
| 2.1.2 患者治疗的疣体清除率 |
| 2.1.3 患者治疗的复发率 |
| 2.1.4 HPV-DNA检查患者高危型HPV感染 |
| 2.2 治疗满意度评价 |
| 2.3 不良反应与疼痛程度观察 |
| 2.3.1 光动力治疗反应与不良反应 |
| 2.3.2 疼痛程度观察 |
| 2.4 感染高危型HPV与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对疗效与复发的影响 |
| 2.4.1 感染高危型HPV与吸烟、饮酒等因素对疗效的影响 |
| 2.4.2 感染高危型HPV与吸烟、饮酒等因素对复发的影响 |
| 2.5 治疗前与3次治疗后1个月的DLQI量表统计 |
| 2.6 光动力治疗CA临床病例 |
| 2.6.1 病例一 |
| 2.6.2 病例二 |
| 2.6.3 病例三 |
| 2.6.4 病例四 |
| 3.讨论 |
| 第二部分 实验室检查 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HPV-DNA检测 |
| 1.材料和方法 |
| 1.1 实验样本 |
| 1.2 主要的实验仪器与试剂 |
| 1.3 实验步骤 |
| 1.3.1 HPV-DNA检测 |
| 1.3.2 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 |
| 1.3.3 免疫组化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IHC) |
| 1.4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判定 |
| 1.4.1 CD4、CD8、CD68 抗体标记染色结果判断 |
| 1.4.2 Ki-67 蛋白 |
| 1.4.3 CD-lα蛋白 |
| 2.结果 |
| 2.1 组织病理学检查 |
| 2.1.1 CA患者治疗前光镜下病理结果 |
| 2.1.2 尖锐湿疣患者治疗后光镜下病理结果 |
| 2.2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
| 2.2.1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统计分析 |
| 2.2.2 患者治疗前后CD4 的阳性着色的分布与数量改变 |
| 2.2.3 患者治疗前后CD8 的阳性着色的分布与数量改变 |
| 2.2.4 患者治疗前后CD68 的阳性着色的分布与数量改变 |
| 2.2.5 患者治疗前后Ki-67 的阳性着色的分布与数量改变 |
| 2.2.6 患者治疗前后CD-1α的阳性着色的分布与数量改变 |
| 3.讨论 |
| 全文总结 |
|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文章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治疗方法: |
| 1.3 治愈评价标准: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两组疗效比较: |
| 2.2治疗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3 疗效判定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情况比较 |
| 2.2 两组患者在三个月随访期间内的复发情况比较 |
| 3 讨论 |
| 原理和技术 |
| 一、光敏剂 |
| 二、光源和光传输 |
| 三、氧合作用 |
| 四、剂量 |
| 临床应用 |
| 一、皮肤肿瘤和癌前病变 |
| 二、头颈部肿瘤 |
| 三、脑部肿瘤 |
| 四、肺部肿瘤 |
| 五、消化系统肿瘤 |
| 六、膀胱癌 |
| 七、妇科肿瘤 |
| 八、四肢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 |
| 九、鲜红斑痣 |
| 十、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 |
| 十一、尖锐湿疣 |
| 十二、痤疮 |
| 十三、牙周病 |
| 十四、消化道黏膜血管病变 |
| 结语和展望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3 评价方法[2]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