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1](2021)在《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影响初治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并进一步探讨预防措施,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以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进而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7月~2020年12月在云南省肿瘤医院接受初始肿瘤细胞减灭术(PDS)和新辅助后间歇性肿瘤细胞减灭术(NACT-IDS)的Ⅲ-Ⅳ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后30天内并发症及术后60天内死亡情况,根据Clavien-Dindo分级系统将术后并发症分为轻度(Ⅰ-Ⅱ级)和重度(Ⅲ-Ⅴ级),单因素分析影响术后重度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影响因素,同时,统计分析接受上腹部、肠道及淋巴结手术患者的术后主要并发症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315例患者,其中Ⅲ期236例(74.9%),Ⅳ期79例(25.1%),高级别浆液性腺癌为最常见的病理类型;161例患者(51.1%)行PDS,154例(48.9%)行NACT-IDS;77.6%患者达到满意减瘤(R0+R1),其中达到R0切除率为53.7%。99%患者术后30天内出现手术相关性并发症,其中,轻度并发症发生率为79.7%,重度并发症发生率为19.4%,非预期再次剖腹手术率为1.9%,术后60天内死亡率为1.3%。大量胸腔积液/液气胸需穿刺引流是术后最常见的重度并发症,发生率为12.1%。上腹部手术提高了ⅢC-Ⅳ期行PDS患者的满意减瘤率(79.4%vs 63.5%,p=0.037),但同时会导致术中出血量及输血率增加,手术时间延长,术后盆腹腔感染和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升高(p<0.05)。膈肌手术为最常见的上腹部手术,占上腹部手术的78.8%,膈肌全层切除术后胸腔积液/液气的发生率较表面剥除组升高(71.1%vs 47.5%,p=0.016),膈肌全层切除术后胸腔穿刺率风险高达40.0%。进行肝脏手术患者术后未观察到肝脏相关性严重并发症及死亡。发生胰瘘患者2例,均发生于接受脾与胰尾联合切除术患者中,在联合切除术中胰瘘发生率为28.6%(2/7),2例均保守治疗后痊愈。卵巢癌减瘤手术同期肠管切除率为17.1%(54/315),48例(88.9%)肠切除吻合术后患者中发生吻合口漏8例,吻合口出血1例,另有1例吻合口漏发生于部分肠壁切除吻合患者中。4例吻合口漏和吻合口出血患者保守治疗后治愈,4例需手术干预,1例拒绝手术后死亡,在肠壁肿瘤剥除患者中未发生肠瘘。淋巴结术后淋巴囊肿的发生率为45.9%(61/133),其中,7例患者出现症状性淋巴囊肿及腹腔乳糜漏。淋巴囊肿与淋巴结手术显着相关(p<0.001),且接受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患者术后淋巴囊肿的发生率较局部切除患者显着升高(76.3%vs 21.6%,P<0.001)。与未进行预防性抗凝患者相比,术后进行预防性抗凝在PDS组中可降低术后VTE的发生率(7.4%vs 20.5%,OR0.31[0.11-0.87],p=0.033)。单因素分析显示:分期、NACT、术前CA125和白蛋白水平、肿瘤负荷PIV值、术中腹水量和出血量、术中输血、手术时间、肠切除术、上腹部手术及是否满意减瘤与术后重度并发症的发生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Ⅳ期(p=0.011)、PIV>4分(P=0.04)、术中腹水量>500ml(p=0.045)和进行上腹部手术(p=0.027)是术后发生重度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达到R0切除的患者术后重度并发症发生率较非R0患者低(13.6%vs 26.0%,p=0.005),控制分期、腹水、PIV值及上腹部手术四种危险因素后,R0切除并不增加术后重度并发症的发生率(p=0.563)。发生重度并发症患者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化疗间隔均延长(p<0.05)。[结论]1.初治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术后并发症种类多,发病率高,但重度并发症及术后60天死亡率较低,在可接受范围。减瘤术同期行上腹部手术、肠道手术及淋巴结手术是安全可行的;2.膈肌全层切除患者术后发生大量胸腔积液/液气胸风险高,建议术中预防性留置胸腔引流管;3.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术后VTE发生率较低,预防性抗凝可降低PDS患者术后VTE的发生率,且不增加术后出血风险;4.晚期上皮性卵巢癌实施更彻底的手术并不增加重度并发症的发生,重度并发症的发生受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积极改善患者的术前低蛋白血症、选择性行NACT、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术中出血有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于Ⅳ期、腹水量>500ml、PIV>4分及进行上腹部和肠切除手术患者需加强围手术期管理,警惕重度并发症的发生。
何韵[2](2020)在《脾切除术后大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处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脾脏切除术是普外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广泛应用于脾外伤、脾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如血管瘤、脾囊肿等,以及恶性肿瘤如淋巴瘤、肉瘤等)、脾局部感染、肝内型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功能亢进者、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如脾动脉瘤、脾动静脉瘘及脾静脉血栓等)引起的充血性脾肿大者以及各种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脾功能亢进。目前的脾切除术式主要有传统的开腹脾切除术、腹腔镜脾切除以及机器人脾切除术,切除范围包括全脾切除和部分脾切除。脾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包括腹部并发症(如术后腹腔出血、膈下脓肿、术后急性胰腺炎等)、肺部并发症(如肺不张、肺部感染等)以及其他并发症(如脾静脉炎、血栓-栓塞并发症、脾切除术后凶险性感染等)。脾切除术后腹腔出血是发生率相对较低但是致死率较高的一类并发症,多数发生在术后24h以内,当出血量不大时一般可以通过补充凝血因子、输血、止血药物应用及对症治疗改善,而严重的术后短时间内大出血可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此时往往需要二次手术止血。本研究通过观察行脾切除手术的患者的基本资料、病例特点等,来探讨脾切除术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3年-2019年收治的387例行脾切除手术的病例资料,包括一般资料、术前相关检查资料、术后出血情况及处理措施,总结出脾切除术后大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及处理方法。结果38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脾切除手术,其中出现术后大出血并发症者25例(6.4%),死亡病例0例。术后大出血病例中17例为术后24小时内出血(其中6h以内4例,6-12h以内2例,12-24h以内11例),4例为术后24h-3d内,>3d者4例。所有出血病例均行二次剖腹探查术止血,术中探查发现脾蒂残端出血8例,脾窝及创面渗血8例,膈肌出血3例,网膜血管出血1例,腹壁出血3例(1例为腹壁肌肉出血,2例为锥孔出血),2例探查阴性。所有出血均经压迫、缝扎联合止血,2例探查阴性者于可疑处缝扎止血,术后出血患者经二次手术止血均获成功。经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性别、脾脏体积、术前血小板、术前血浆凝血酶原时间、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原发疾病类型、肝功能是脾切除手术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经多因素分析显示,肝功能异常程度及脾脏体积是脾切除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的估计值分别为1.001、0.096(肝功能轻度受损和肝功能正常相比)、9.515(肝功能中度受损和肝功能正常相比),OR的95%置信区间分别为(1.049-1.655)、(0.008-1.132)、(1.270-71.312)。结论脾切除术后出血与患者性别、脾脏体积、术前血小板、术前血浆凝血酶原时间、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原发疾病类型、肝功能等有一定相关性,而肝功能异常程度及脾脏体积是脾切除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刘芹[3](2020)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脾动脉结扎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疗效的初步探讨》文中提出[目 的]通过回顾性对比分析贲门血管离断术加脾切除术,初步探讨贲门血管离断术加脾动脉结扎术的临床疗效。[方 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断为PHT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脾功能亢进且行贲门血管离断术加脾动脉结扎术与贲门血管离断术加脾切除术的患者。分析比较两组间性别、年龄,(1)术前指标:Child-Pugh肝功能分级、脾的纵向直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浓度,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凝血酶原时间(PT);(2)术中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术中是否输血;(3)术后指标: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再出血、肺部感染、腹腔脓肿、门静脉血栓)发生率,术后第1、3、7、10天的WBC、RBC、HB、PLT、ALT、AST,术后第7天、术后3月、术后1年脾的纵向直径,术后3月、1年内上消化道再出血发生率及生存情况。[结 果]PHT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脾功能亢进患者共45例,其中行贲门血管离断术加脾动脉结扎术10例为A组,贲门血管离断术加脾切除术35例为B组。A组与B组在性别、年龄上无明显差异;(1)术前指标:肝功能分级、术前脾脏长径等指标均无明显差异。(2)术中指标:A组术中平均出血量为320±78.88ml,B组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473±1438.69ml,A组平均出血量较B组少,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平均手术时长为247.5±70.68min,B组平均手术时长为408.85±131.12min,A组平均手术时长较B组短,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有1例患者进行输血,9例未输血,B组术中有27例患者进行输血,8例未输血,二者比较得x2值为14.917,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指标:①术后实验室指标比较:A组术后3d、7d、10d PLT 分别为(149.20±43.78)× 109/L、(220.30±73.57)× 109/L、(256.00±42.23)×109L,B组术后3d、7d、10d PLT为(304.61±120.68)×109/L、(327.84±98.99)×109/L、(443.92±68.44)× 109/L,A 组术后第3、7、10天PLT明显小于B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1d PT为15.4±2.05s,B组术后1d PT为18.69±2.68s,A组术后第1天PT明显小于B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术后住院天数:A组平均术后住院天数为10.20±0.92d,B组平均术后住院天数为16.08±1.61d,A组术后住院天数明显小于B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术后脾脏长径:术后3月、1年平均脾脏长径为13.43±0.94cm、11.35±0.58cm,A组术后3月、1年平均脾脏长径较术前平均脾脏长径减小,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术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A组与B组术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比较:A组Child A级共8例,Child B级2名;B组Child A级共13例,Child B级22名,二者比较得x2值为5.7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术后并发症:A组发生并发症总例数为2例,B组发生并发症总例数为20例,二者比较并发症发生率得x 2值为4.294,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肺部感染2例,B组有肺部感染3例,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门静脉血栓1例,B组有门静脉血栓11例,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均无再出血患者,A组无脾脓肿患者。45例患者随访至今生存状况均良好。[结 论]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贲门血管离断术加脾动脉结扎术与贲门血管离断术加脾切除术相比较,可能具有保留脾脏及其功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减少输血率、减小对肝功能的影响,且术后血小板异常升高水平较低,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较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但因实施例数较少,尚无临床大规模系统研究结果,需进一步观察其疗效、远期效果及并发症。
周保东[4](2020)在《天津市二级医院单中心急腹症发病特点及治疗现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急腹症(acute abdomen)是外科常见的一组腹部疾病的总称,指以急性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需要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的腹部疾病。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滨海医院收治急腹症的发病特点和治疗现状,探讨二级医院外科急腹症的发病谱及治疗手段的提升空间,为未来二级医院治疗急腹症重点发展方向、科室设置、人才培养、急危重病人转介入三级专科医院前期救治提供帮助。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滨海医院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期间1452例急腹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内容包括年龄与性别构成、发病原因、治疗方式、转归、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下地活动时间、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等临床资料。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1急腹症的发病情况:收治患者年龄1789岁,17-29岁204例(14.0%),30-49岁486例(33.5%),50-69岁589例(40.6%),70-89岁173例(11.9%),平均年龄61.3岁。女性多于男性。2急腹症的发病类型:我院急腹症患者的发病类型依次为阑尾炎(418)、肠梗阻(408)、胆道疾病(185)、妇科急症(158)、急性胰腺炎(117)、合并肋骨骨折骨盆骨折(60)、消化道穿孔(50)、创伤性腹腔脏器破裂(29)、泌尿系结石(14)、其他(胃潴留、不能确诊的腹痛)(13)。3急腹症的治疗现状:纳入研究的1452例急腹症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的患者738例,总体手术比率50.8%。消化系统急腹症不同病种的手术率不同,消化道穿孔96.0%,阑尾炎89.2%,胆道疾病82.7%,肠梗阻9.1%,急性胰腺炎患者全部接受了非手术治疗,创伤性腹腔器官破裂患者全部接受手术治疗。转介入三级专科医院救治59例(0.4%)。4消化系统急腹症腹腔镜手术比率:胆道疾病腹腔镜手术比率94.8%;非胆道疾病腹腔镜手术比率31.4%。5在患者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下地活动时间、切口长度等方面腹腔镜手术明显优于传统开腹手术。消化系统急腹症术后并发症总体发生率9.7%,其中传统开腹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4%(59/342),腹腔镜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3/298)。结论:由于二级医院因其医院的规模和局限性,及医保、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的发展、对疾病诊治的认识及接受程度及选择医院,有着独有的急腹症就诊谱,掌握二级医院急腹症发病谱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生诊疗效率。手术治疗是阑尾炎、胆道疾病、消化道穿孔、创伤性腹腔器官破裂主要治疗手段,肠梗阻和急性胰腺炎以非手术治疗为主。腹腔镜技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开腹手术但我院腹腔镜技术的应用局限于胆囊疾病和阑尾炎,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唐亮[5](2019)在《中国3576例区域性门脉高压症患者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指出前言:区域性门脉高压症(Regional portal hypertension,RPH),即左侧门脉高压症,是由多种因素引起脾静脉血液回流受阻所致,以单纯门静脉脾胃区域压力增高为主要病理生理特征的临床综合征。RPH按病因分为胰源性、脾源性和腹膜后源性,其中胰源性门脉高压症(pancreatic portal hypertension,PPH)占大多数。鉴于大多数关于RPH的报道病例数较少,尚缺乏对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法及疾病预后的大样本数据分析,因此我们系统性总结了中国357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以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师对RPH的理解和认识。资料与方法:1.资料检索1980年1月至2019年6月中文文献数据库,检索词为“区域性门脉高压”、“左侧门脉高压”或“胰源性门静脉高压”,通过人工阅读全文或文摘,纳入所有区域性门脉高压原始病例的相关文献,剔除不合格文献后最终纳入文献150篇,发表时间为1992至2019年,共3576例RPH患者。2.方法2.1资料数据提取:阅读文献后,提取相关数据。包括:地区、总病例数、男性患者例数、女性患者例数、年龄、病因、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方法、胃镜或者钡餐结果、治疗方式、随访时间以及预后。2.2预后判断标准治愈或好转:治愈指通过外科手术门脉高压完全消失,好转指患者未再发生消化道出血,或复查胃镜、CT等提示胃和/或食管静脉曲张减轻或消失;治疗无效:消化道出血未得到控制,或胃和/或食管静脉曲张未减轻;死亡:随访期间死亡。2.3统计学方法建立Excel表格,统计纳入病例的性别、年龄、地域分布、病因、临床症状、治疗方式和预后情况。计数资料使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结果:1.RPH病例的性别、年龄和地域分布3576例RPH患者中男2340例,女1236例,男女比为1.89:1。年龄为385岁,平均年龄为50.23岁。按地域分布统计发现,华东、西南地区发生率相对较高。另外,南方地区较北方地区发病率稍高。2.RPH的病因分布3576例患者中胰源性3291例(92.03%),脾源性60例(1.68%),腹膜后源性24例(0.67%),其他少见原因(胃癌、腹腔淋巴瘤、骨髓纤维化等)35例(0.98%),另有166例(4.64%)患者的病因不详或未在文献中对病因进行说明。3.RPH的临床表现共有123篇文献记录了2715例RPH患者的临床表现。其中临床症状主要有上消化道出血症状1491例(54.92%)、上腹部不适或上腹痛1047例(38.56%)、贫血82例(3.02%)等;体征主要为脾肿大1859例(68.47%)、腹部包块46例(1.69%)、腹水征20例(0.74%)等。另外,有115篇文献记录了2423例患者胃镜、钡餐或CT检查结果,表现为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1731例(71.44%)、孤立性食管下段静脉曲张62例(2.56%)、胃底合并食管下段静脉曲张336例(13.87%)、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128例(文献中无法确定是胃底静脉曲张亦或食管静脉曲张)(5.28%),以及无静脉曲张表现166例(6.85%)。4.RPH的检查方式共有140篇文献描述了3212例患者通过胃镜、彩超、CT、MRI、超声胃镜、钡餐、DSA等检查方法确诊RPH。1219例(37.95%)患者仅用1种检查方法诊断RPH,995例(30.98%)患者使用2种检查方法诊断,850例(26.46%)患者使用3种检查方法诊断,148例(4.61%)患者使用4种以上检查方法诊断。所有患者中接受CT检查确诊的人数最多,共有784例(24.41%)。5.RPH的治疗方式及预后共有115篇文献记录了2345例患者的治疗方式,其中行脾切除术的患者1663例(70.92%),内科综合治疗265例(11.30%),不含脾切除的其它手术如剖腹探查、胆肠吻合术、肿瘤姑息手术等176例(7.50%),行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或硬化剂治疗109例(4.65%),行脾动脉栓塞或结扎93例(3.97%),脾动脉栓塞联合脾切除术25例(1.07%),放弃治疗14例(0.60%)。共有100篇文献记录了2089例患者的预后,随访时间为1周18年,其中治疗后好转1738例(83.20%),无效40例(1.91%),死亡182例(8.71%),失访或未提及预后的患者129例(6.18%)。讨论:通过分析近30年来国内文献报道的RPH病例,结果显示男女比例为1.89:1,患病年龄为385岁,平均年龄为50.23岁。可见我国RPH的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中年人易发。地域分布统计显示,华东、西南、华北、华中地区发生率相对较高,这可能与该地区医疗水平和医生对该病的重视程度有关。本研究病因分布统计的结果显示PPH仍占RPH的绝大多数(92.03%),其发病机制主要有,胰腺肿瘤或胰腺假性囊肿可直接挤压或浸润脾静脉,造成脾静脉血流变缓甚至阻塞,诱导脾静脉血栓产生。此外急慢性胰腺炎均可累及脾静脉,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进而形成脾静脉血栓导致RPH。综合3756例RPH病例,我们可以看出RPH的主要临床特征是:一是引起脾静脉回流受阻的基础疾病的临床表现,如上腹不适、疼痛等;二是门静脉脾胃区静脉压力增高的临床表现,如消化道出血、脾脏肿大等;三是无肝硬化、肝功能检查基本正常;四是内镜下可发现特征性的孤立胃底静脉曲张。RPH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血清学、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内镜下发现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是RPH区别于一般门脉高压症的重要特征之一。并且无肝硬化、肝功能检查基本正常,这也是RPH与其他门脉高压症的重要区别之一。RPH的治疗包括纠正脾胃区门脉高压症和处理原发疾病两部分。具体方式主要包括内科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介入治疗以及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该病预后大都良好,主要依赖于RPH的病因。
樊勇[6](2019)在《腹腔镜下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的临床回顾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比完全腹腔镜下脾切除术和开腹脾切除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找到脾切除术的优化方法。【方法】1.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3年5月我院115例行脾脏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下脾脏切除术(LS组)68例,传统开腹脾脏切除术(OS组)47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相关指标及临床指标等,评价不同手术方法的安全性及优劣并得出结论。2.亚组分析LS的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脾蒂离断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LSa组(n=34):使用腔镜切割闭合器(Endo-GIA)一次性离断脾蒂;LSb(n=34)组:使用解剖性脾蒂离断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寻找更理想的腹腔镜脾脏切除术方式。【结果】LS组与OS组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脾脏直径、疾病类型、术前肝功能等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在术中输血量等手术相关指标比较,LS组均明显小于OS组(P<0.05),而LS组手术时间则大于OS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排气时间、术后镇痛次数、术后腹腔渗血量、腹腔渗血持续时间、腹水引流量、腹水引流持续时间、术后高淀粉酶血症例数、术后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升高例数及住院时间等术后临床指标,LS组均明显小于OS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S组术后1、3、5、7天血清皮质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血管紧张素Ⅱ等激素水平均明显低于O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S组术后1、3、5、7天IgG、C3降低水平均明显低于O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Sa和LSb两组在年龄、性别、BMI、脾脏直径、巨脾比例、疾病类型、术前肝功能等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LSa组手术时间明显小于LSb组(P<0.05);LSa组在术中出血量、高淀粉酶血症例数、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升高例数、术后腹腔渗血量、腹腔渗血持续时间、腹水引流量、腹水引流持续时间及住院费用等围手术期指标明显大于LSb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Sa、LSb两组在术后发热、门静脉系统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LS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微创外科较多优点。一次性离断脾蒂和解剖性脾蒂离断法在腹腔镜下脾脏切除术中都安全可行;解剖性脾蒂离断法较使用腔镜切割闭合器一次性离断脾蒂方法则具有术中出血量少、价格低廉等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黄景香,李智岗,武中林,吴勇超,李博[7](2017)在《肝癌并发脾功能亢进患者肝脾双介入对肝功能及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肝癌并发脾功能亢进患者双介入治疗栓塞前后肝功能、血常规、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对58例肝癌并发脾功能亢进患者采用微创介入肝癌供血动脉和脾动脉栓塞治疗,于术前、术后3d、术后1周检测白细胞、血小板、丙氨酸转氨酶及胆红素水平。栓塞前后测量门静脉直径和门静脉对比剂达峰时间。结果术后1周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术前和术后3d(P<0.05),术后3d丙氨酸转氨酶和胆红素明显高于术前,术后1周丙氨酸转氨酶和胆红素明显低于术后3d(P<0.05)。栓塞前后门静脉直径及对比剂达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癌并发脾功能亢进患者采用微创双介入栓塞治疗,既削弱了脾脏破坏血细胞的功能,又保留了部分脾脏的正常免疫功能,提高了血细胞计数,对肝功能损害小,恢复快,减少了患者的感染机会,保证了肝癌患者的后续治疗,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
夏绍友,李荣,李晨,侯文宇,王春喜,宁宁[8](2013)在《脾梗死的基础解剖与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索脾梗死的解剖学基础与临床成因,提高脾梗死诊治水平。方法分析2003年12月至2012年9月本院收治的11例脾梗死及1999年以来文献报道的131例脾梗死患者临床诊治资料,结合25具成人尸体脾动脉弯曲情况,分析脾梗死的成因。结果临床资料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较高(73%比27%,P<0.05),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62%比38%,P<0.05),内科首诊患者明显多于外科88/32(79%比21%,P<0.05)。解剖资料显示,25具成人尸体中脾动脉多数呈弯曲状。结论脾梗死临床表现多样,易漏诊、误诊。提高脾梗死的诊疗水平有赖于增强诊断意识,加强血栓前状态检测和及时、规范的治疗。
吕国悦,王广义,蒋超,纪柏,王英超,邱伟,孙晓东,刘亚辉[9](2013)在《腹腔镜Warshaw法与Kimura法保脾胰体尾切除的临床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联合脾切除的胰体尾切除是治疗胰腺体尾部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1]。但随着对脾脏免疫功能研究的深入[2]以及保留正常器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病例选择保脾。保脾的方法包括保留脾血管的Kimura法和切除脾血管、保留胃短血管的Warshaw法[3],究竟哪一种方法更好尚存在争议。Kimura法可以保留正常的解剖结构,但手术时间较长,手术风险较高,术中易并发不可控制的出血。Warshaw法虽然可以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的风险[4],但术后有并发脾梗死、脾脓肿、门静脉高压症及胃底静脉曲张的风
胡明根[10](2009)在《腹腔镜胰腺切除术的解剖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目前腹腔镜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外科的各个领域,但在胰腺外科中的发展一直比较缓慢,腹腔镜胰腺切除仍被认为是一项技术复杂的高风险手术。本课题的目的包括:①通过研究胰腺的腹腔镜下解剖特点,设计出针对不同位置病灶的手术入路;②通过总结腹腔镜胰腺切除术的临床经验,探讨该手术的技术要点和并发症防治措施;③通过与开腹手术的回顾性对比研究,探讨胰岛素瘤的诊治方法及腹腔镜胰岛素瘤切除的应用价值。方法:①选取9例体型中等、拟行腹腔镜胰腺手术的病例,进行经腹腹腔镜胰腺探查,观察腹腔镜下胰腺的解剖结构和毗邻关系,寻找影响手术进程的重要解剖标志;分析5例后腹膜腹腔镜左肾切除术的手术录像,自后腹膜观察胰腺的解剖结构及毗邻关系;针对不同位置的病灶设计相应的手术入路。②应用设计的手术入路施行腹腔镜胰腺手术47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30例;术前诊断包括胰岛素瘤33例,胰腺囊腺瘤3例,胰腺囊腺癌1例,胰腺假性囊肿2例(其中1例合并左肝囊性占位),真性囊肿3例,无功能胰岛细胞瘤4例,实性假乳头状瘤1例。③回顾1993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胰岛素瘤89例,对腹腔镜组和开腹组的各项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按照川页序探查胰头、胰体尾,均于腹腔镜下成功观察到肠系膜上静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胰腺钩突等重要的解剖结构。于后腹膜腹腔镜左肾根治性切除的录像中,成功观察到胰腺及其毗邻结构。针对不同的病变位置和手术方式,成功设计出前、后、左、右四条入路。②2003年3月至2009年2月,应用设计的手术入路施行腹腔镜胰腺手术47例,其中37例按原计划于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37/47),另有8例中转开腹完成手术,2例未找到病灶终止手术。手术总体成功率95.7%(45/47),腹腔镜手术成功率78.7%,手术中转率17.0%(8/47)。平均手术时间240±140.8(90~960)ml,出血量184.0±310.5(20~1500)ml。术后并发症包括:术后出血2例,引流管脱出1例,胰瘘(C级)4例(1例合并胆漏),均经保守治疗愈合。③符合标准的83例胰岛素瘤患者中,腹腔镜组与在一般情况、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方面与开腹组对比无显着性差异;但在术后恢复、体温变化指标等方面优于开腹组。结论:①腹腔镜下可以寻找到胰腺的重要解剖标志,结合开腹胰腺应用解剖及术前影像学检查资料可以成功设计正确的手术入路和方案,从而提高腹腔镜胰腺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②应用我们设计的手术入路和技术方法,可以完成胰十二指肠切除、胰体尾切除等高难度手术,降低技术难度和手术并发症。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腹腔镜胰腺切除是一种治疗胰腺良性疾病和部分恶性疾病安全有效的方法。③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胰岛素瘤切除具有相同的疗效,同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卵巢癌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背景和前言 |
| 临床资料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腹部外科术后出血的研究进展及处理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 致谢 |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门静脉高压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的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 前言 |
| 研究现状、成果 |
| 研究目的、方法 |
| 一、资料和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1.1 资料来源 |
| 1.1.2 纳入标准 |
| 1.1.3 一般特征 |
| 1.2 研究方法 |
| 1.2.1 观察指标 |
| 1.2.2 研究类型 |
| 二、结果 |
| 2.1 年龄和性别 |
| 2.2 发病原因 |
| 2.3 治疗方式的选择 |
| 2.4 手术方式 |
| 2.5 消化系统急腹症腹腔镜手术率 |
| 2.6 转归 |
| 2.7 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 |
| 2.7.1 阑尾炎选择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 |
| 2.7.2 胆道疾病选择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 |
| 2.8 术后并发症 |
| 三、讨论 |
| 3.1 急腹症的发病谱 |
| 3.2 急腹症的治疗方式分析 |
| 3.3 消化系统急腹症手术方式分析 |
| 3.4 不同手术方式对疾病转归的影响 |
| 3.5 术后并发症的分析与处理 |
| 3.6 胸腹联合伤的处理与分析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外科急腹症创伤性脾破裂保脾手术的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英文缩写一览表 |
| 英文摘要 |
| 中文摘要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 2.1 文献检索 |
| 2.2 资料数据提取 |
| 2.3 预后判断标准 |
| 2.4 统计学方法 |
| 第三章 结果 |
| 3.1 中国RPH病例的性别、年龄和地域分布 |
| 3.2 RPH的病因 |
| 3.3 RPH的临床表现 |
| 3.4 诊断RPH的检查方式 |
| 3.5 RPH的治疗方式及预后 |
| 第四章 讨论 |
|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胰源性门脉高压症 |
| 参考文献 |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一、腹腔镜下脾脏切除术的手术方式 |
| 二、腹腔镜下脾脏切除术手术并发症 |
| 三、腹腔镜下脾脏切除术手术疗效 |
| 四、腹腔镜下脾脏切除术研究的科学思路 |
| 第二章 腹腔镜下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的临床对照回顾性研究 |
| 第一部分 腹腔镜下与开腹脾脏切除术的比较研究 |
| 一、资料与方法 |
| 二、结果 |
| 三、讨论 |
| 第二部分 脾蒂解剖性离断法在腹腔镜下脾切除术中的效果研究 |
| 一、资料与方法 |
| 二、结果 |
| 三、讨论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附1: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2:缩略语表 |
| 附3:腹腔镜下脾切除术手术过程图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丙氨酸转氨酶及胆红素比较 |
| 2.2 门静脉直径及门静脉对比剂达峰时间比较 |
| 2.3 并发症 |
| 3 讨论 |
| 英文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腹腔镜胰腺手术的解剖基础及手术入路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一 |
| 第二部分 腹腔镜胰腺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
| 前言 |
| 材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二 |
| 第三部分 腹腔镜与开腹胰岛细胞瘤切除的对比研究 |
| 前言 |
| 材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三 |
| 结论 |
| 文献综述 腹腔镜在胰腺外科中的应用与评价 |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其它科研工作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