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也[1](2018)在《三金通淋排石汤联合坦索罗辛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三金通淋排石汤联合坦索罗辛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观察研究,初步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和科研提供一定参考。方法: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泌尿系结石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使用三金通淋排石汤联合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治疗,对照组给予中成药排石颗粒联合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治疗,共治疗4周。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总积分、结石排出率、结石数目、肝肾功等,初步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四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9<0.01)。2.四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且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四周后治疗组排石率为..73.33%,对照组排石率为..46.67%,治疗组排石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四周后两组患者结石数目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治疗后治疗组结石数目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四周后治疗组血尿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5<0.01)。6.四周后两组患者肝功指标(ALB、ALT、AST)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肝功指标(ALB、ALT、AST)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7.四周后治疗组肾功指标(BUN、Scr)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肾功指标(BUN、Scr)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肾功指标(BUN、Scr)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8.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有5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对照组有3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三金通淋排石汤联合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能减少泌尿系结石的数目,提高排石率及总有效率;三金通淋排石汤联合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可减轻泌尿系结石所致的腰腹部疼痛、血尿、尿频、尿急、尿痛等临床症状,使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疗程结束后血尿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临床应用较为安全,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虞捷,王卫红,胡勤波,徐慧英[2](2015)在《体外振动排石治疗输尿管末端结石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输尿管末端结石物理振动排石治疗的效果。方法按交替随机分组法将185例输尿管末端结石患者(结石直径均<6 mm)分为物理振动排石组和自然排石组。物理振动排石组93例,采用物理振动排石机治疗(其中46例伴有肾绞痛);自然排石组92例,采用多饮水、增加运动量等自然排石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排石疗效。结果物理振动排石组治疗当天排石率74.2%(69/93),l周结石排净率89.2%(83/93),肾绞痛缓解率95.7%(44/46);自然排石组治疗当天排石17.4%(16/92),1周结石排净率45.7%(42/92);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物理振动排石机排石可明显促进输尿管末端结石的排出,同时在缓解肾绞痛方面效果显着,且安全无创。
潘磊[3](2012)在《肾石通丸治疗肾结石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临床试验观察肾石通丸治疗肾结石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机制,为此病的治疗探索新途径。方法:所选病例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外科门诊确诊为肾结石的患者。选取资料完整者,共6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肾石通丸,对照组给予净石灵胶囊。治疗周期为28天。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应用SPSS for windows17.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两组资料对照采用t检验。结果:1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两组疗效比较有显着性的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两组中医症状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结论:1肾石通丸治疗肾结石的总有效率为83.33%;2肾石通丸能够明显改变中医症状评分;3肾石通丸具有整体调节优势,在有效抑制结石形成,减轻或消除症状,防止梗阻、疼痛的同时,增强了排石功效,还具有一定程度的溶石、化石之功。
郭林林[4](2012)在《无糖金钱草颗粒质量标准研究》文中认为金钱草为报春花科珍珠菜属植物过路黄(Lysimachia christinae Hance)的干燥全草,是传统的清肝利胆药,或单方或组方,被广泛用于肝胆结石和泌尿系结石的治疗。金钱草的临床应用除了采用传统水煎剂外,还有多种金钱草单方制剂和以金钱草为主药的复方制剂在国内药品市场流通,其中以金钱草颗粒剂最为常见。传统的金钱草颗粒含有大量的糖,以满足制粒工艺和调节口味的需要。但随着糖尿病和肥胖症等疾病的发病率升高,大量患者期待无糖金钱草颗粒的问世。所以,重庆和平制药有限公司拟开发无糖金钱草颗粒,委托本课题组制定无糖金钱草颗粒的质量标准。本文首先从原料药材金钱草中分离特有的化学成分作为对照品,从金钱草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中分离得到3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它们的结构为:槲皮素-3-O-α-L-鼠李糖基-(1→2)-β-D-半乳糖苷(1)、杨梅素-3,3’-二-O--α-L-鼠李糖苷(2)、槲皮素-3,3’-二-O-α-L-鼠李糖苷(3)。以槲皮素-3-O-α-L-鼠李糖基-(1→2)-β-D-半乳糖苷为对照品,建立了测定无糖金钱草颗粒中该化合物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方法学评价。确定样品溶液制备方法为用30倍于样品量的甲醇,室温下超声提取样品30min,取15倍于样品量的续滤液减压蒸干,残留物用1倍于样品量的甲醇溶解。色谱条件为:phenomenex C18色谱柱(4.6 mm×150mm,5μm);洗脱溶剂:乙腈-0.5%冰醋酸(A),0.5%冰醋酸水溶液(B);洗脱程序:0~25 min,15%A;25~25.05 min,15%A→100%A;25.05~30 min,100%A;30~30.05 min,100%A→15%A;30.05~40 min 15%A;流速:1.0 mL·min-1;柱温:35℃;检测波长:255 nm。方法学考察证明,用该法测定无糖金钱草颗粒中槲皮素-3-O-α-L-鼠李糖基-(1→2)-β-D-半乳糖苷的含量,在0.2μg~2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日内及日间精密度良好,对照品溶液和样品溶液在5天内稳定,加样回收率在95%左右。本文还建立了无糖金钱草颗粒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样品溶液制备方法为用10倍于样品量的甲醇,室温下超声提取30 min,过滤,取续滤液。以芦丁为对照品,用A1C13-甲醇溶液为显色剂,采用分光光度法,在410 nm测定样品溶液显色后的吸光度。对该方法进行方法学考察,证明该法在0.012 mg·mL-1~0.040 m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日内及日间精密度良好,对照品溶液和样品溶液在4天内稳定,加样回收率为96.63%-97.59%,表明用该法测定无糖金钱草颗粒中总黄酮含量可行、可信。本文建立了无糖金钱草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测定方法。确定样品溶液制备方法为用10倍于样品量的甲醇,超声提取30min后过滤,取3倍于样品量的续滤液,减压蒸干,残留物用1/5倍于样品量的甲醇溶解。优化了HPLC条件,使色谱图呈现尽量多的峰并使主要色谱峰基本达到基线分离,确定HPLC方法为选用phenomenex C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乙腈-0.5%冰醋酸(A)-0.5%冰醋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梯度程序:0~10 mmin,5%A;10~10.5 mmin,5%A→10%A;10.5~30 min 10%A→15%A;30~50 min 15%A→18%A;50~60min 18%A→20%A;60~60.5 mmin,20%A→100%A;60.5~70 min,100%A。流速1.0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55 nm。应用国家药典委员会2004年颁布的“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A版”比较分析了6个无糖金钱草颗粒样品的指纹图谱,建立了无糖金钱草颗粒的标准指纹图谱,包括了19个色谱峰。本文建立的无糖金钱草颗粒中槲皮素-3-O-α-L-鼠李糖基-(1→2)-p-D-半乳糖苷的HPLC含量测定法、总黄酮含量测定法、指纹图谱测定法均具有良好的重复性,且操作简单,可用于无糖金钱草颗粒的常规质量控制。本文还对无糖金钱草颗粒进行了一般理化鉴别,测定了6批无糖金钱草颗粒样品的一系列指标,包括粒度、堆密度(包括松密度和紧密度)、干燥失重、水不溶物含量、炽灼残渣、重金属含量,证明了重庆和平制药有限公司试制的无糖金钱草颗粒符合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的要求。
曹军[5](2010)在《金苇胶囊联合ESWL治疗输尿管结石(湿热蕴结)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金苇胶囊联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湿热蕴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将72例湿热蕴结型输尿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试验组(金苇胶囊联合ESWL术)和对照组(安慰剂联合ESWL术),每组36例,试验组采用金苇胶囊联合ESWL术,对照组用安慰剂联合ESWL术,经过1个疗程(3周)治疗后,观察各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泌尿系B超检查。所有结果均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中痊愈率91.18%、有效率5.88%、无效率2.94%,对照组痊愈率71.88%、有效率18.75%、无效率9.37%,两组分级疗效比较及痊愈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总有效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医证候疗效中临床痊愈7例(20.59%),显效21例(61.76%),有效5例(14.70%),无效1例(2.94%),对照组痊愈2例(6.25%),显效11例(34.38%),有效13例(40.63%),无效6例(18.75%),,两组分级证候疗效、愈显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在中医症状评分、碎石次数、结石排净的时间及肉眼血尿持续时间等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金苇胶囊联合ESWL术治疗湿热蕴结型输尿管结石有效,能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疾病的痊愈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钟海,秦曦,周玲,胡晓风[6](2003)在《Eswl配合肾石通冲剂治疗尿石证680例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尿石症是泌尿外科临床上遇到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者可引起肾功能衰竭,危害患者的健康和生命。目前,对尿石症的治疗分为开放性、非开放性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三种,前两种疗法费用高昂,对身体损伤大;而非手术疗法由于不断创新,所以,对尿路结石疗效也明显提高。我科自1998年6月,采
郑兆让,邱立宝,吴彦宗[7](2001)在《ESWL后服用肾石通冲剂2500例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英汉对照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 1.临床资料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病例脱落及剔除标准 |
| 1.6 临床试验终止标准 |
| 2.研究方法 |
| 2.1 分组及治疗 |
| 2.2 常规治疗 |
| 2.3 治疗组药物及用药 |
| 2.4 对照药物及用药 |
| 2.5 临床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
| 2.6 统计学处理 |
| 3.研究结果 |
| 3.1 两组性别比较 |
| 3.2 两组年龄比较 |
| 3.3 两组治疗前结石数目比较 |
| 3.4 两组治疗前最大结石直径比较 |
| 3.5 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 3.6 两组治疗前肝功(ALB、ALT、AST)比较 |
| 3.7 两组治疗前肾功(BUN、Scr)比较 |
| 3.8 两组治疗前常见症状比较 |
| 3.9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
| 3.10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 3.11 两组治疗后排石率比较 |
| 3.12 两组治疗前后结石数目比较 |
| 3.13 两组治疗后尿红细胞比较 |
| 3.14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比较 |
| 3.15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比较 |
| 3.16 两组给药后不良反应比较 |
| 4.讨论 |
| 4.1 中医学对石淋的认识及研究 |
| 4.2 排石颗粒联合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作为对照组的临床依据 |
| 4.3 三金通淋排石汤的立方依据及现代药理作用探讨 |
| 4.4 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分析及探讨 |
| 4.5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 5.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石淋病概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表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 致谢 |
| 缩略语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1 祖国医学对肾结石的认识与研究 |
| 1.1 病名溯源 |
| 1.2 中医学对肾结石病因及病机的认识 |
| 1.3 临床治疗 |
| 2. 现代医学对肾结石的认识与研究 |
| 2.1 肾结石成因的新观点与假说 |
| 2.2 肾结石的病因治疗 |
| 2.3 肾结石的药物治疗 |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3.1 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 |
| 3.2 中西医结合配合体外震波碎石术治疗 |
| 3.3 中西医结合配合针灸治疗 |
| 3.4 中西医结合配合运动治疗 |
| 临床研究 |
| 1. 一般材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治疗方案 |
| 2.2 受试者提前退出实验 |
| 2.3 剔除及脱落病例标准 |
| 2.4 观察指标 |
| 2.5 疗效评价 |
| 2.6 统计方法 |
| 3. 结果 |
| 讨论 |
| 1 肾石通丸立法依据及方药特点 |
| 1.1 肾石通丸的立法依据 |
| 1.2 肾石通丸的组方特点 |
| 1.3 肾石通丸组方的现代药理研究 |
| 2 肾石通丸的的临床疗效分析 |
| 3 存在问题及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表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 1.1 生药学鉴别 |
| 1.1.1 原植物鉴别 |
| 1.1.2 药材鉴别 |
| 1.1.3 药材粉末鉴别 |
| 1.2 化学成分 |
| 1.3 药理作用 |
| 1.3.1 排石作用 |
| 1.3.2 抗炎利胆作用 |
| 1.3.3 降低血尿酸水平 |
| 1.3.4 抗氧化作用 |
| 1.3.5 抑菌、抗病毒作用 |
| 1.3.6 其他作用 |
| 1.4 临床应用 |
| 1.4.1 肝胆疾病 |
| 1.4.2 尿路结石 |
| 1.4.3 肝炎 |
| 1.4.4 其他方面 |
| 1.4.5 不良反应 |
| 1.5 金钱草相关制剂质量标准研究 |
| 1.5.1 定性鉴别 |
| 1.5.2 含量测定 |
| 1.6. 结语 |
| 第2章 金钱草药材正丁醇提取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
| 2.1 仪器与试剂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实验材料 |
| 2.2.2 提取分离 |
| 2.3 实验结果 |
| 2.4 结论 |
| 第3章 建立无糖金钱草颗粒中槲皮素-3-O-α-L-鼠李糖基-(1→2)-β-D-半乳糖苷的HPLC含量测定法 |
| 3.1 仪器与试剂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实验材料 |
| 3.2.2 实验方法 |
| 3.3 实验结果 |
| 3.3.1 色谱条件 |
| 3.3.2 线性关系 |
| 3.3.3 确定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 |
| 3.3.4 精密度考察结果 |
| 3.3.5 稳定性考察结果 |
| 3.3.6 准确度考察结果 |
| 3.3.7 重复性考察结果 |
| 3.3.8 无糖金钱草颗粒样品测定结果 |
| 3.4 结论 |
| 第4章 建立无糖金钱草颗粒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 |
| 4.1 仪器与试剂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实验材料 |
| 4.2.2 实验方法 |
| 4.3 实验结果 |
| 4.3.1 确定测定波长 |
| 4.3.2 确定显色反应条件 |
| 4.3.3 确定样品溶液制备方法 |
| 4.3.4 线性关系 |
| 4.3.5 精密度考察结果 |
| 4.3.6 准确度考察结果 |
| 4.3.7 重复性考察结果 |
| 4.3.8 不同生产批次的无糖金钱草颗粒总黄酮含量的测定结果 |
| 4.4 结论 |
| 第5章 无糖金钱草颗粒指纹图谱研究 |
| 5.1 仪器与试剂 |
| 5.2 材料与方法 |
| 5.2.1 实验材料 |
| 5.2.2 实验方法 |
| 5.3 实验结果 |
| 5.3.1 色谱条件的优化 |
| 5.3.2 精密度考察结果 |
| 5.3.3 稳定性考察结果 |
| 5.3.4 重复性考察结果 |
| 5.3.5 不同批次的无糖金钱草颗粒的HPLC测定结果 |
| 5.3.6 指纹图谱的分析与评价 |
| 5.3.7 不同生产厂家的金钱草颗粒质量比较 |
| 5.4 结论 |
| 第6章 无糖金钱草颗粒的理化鉴别 |
| 6.1 仪器与试剂 |
| 6.2 材料与方法 |
| 6.2.1 实验材料 |
| 6.2.2 实验方法 |
| 6.3 实验结果 |
| 6.3.1 粒度 |
| 6.3.2 堆密度 |
| 6.3.3 干燥失重 |
| 6.3.4 水不溶物 |
| 6.3.5 炽灼残渣 |
| 6.3.6 重金属检测 |
| 6.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 附录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 试验目的 |
| 2 试验方法 |
| 2.1 试验设计 |
| 2.1.1 样本含量 |
| 2.1.2 采取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设计 |
| 2.2 治疗方案 |
| 2.2.1 药物剂型、剂量、用法和来源 |
| 2.2.1.1 金苇胶囊 |
| 2.2.1.2 安慰剂 |
| 2.2.2 药品准备 |
| 2.2.3 药品分发、清点和回收 |
| 2.2.4 研究方法 |
| 2.2.4.1 一般治疗 |
| 2.2.4.2 分组治疗 |
| 2.2.4.3 疗程 |
| 2.2.4.4 合并用药 |
| 3.研究对象 |
| 3.1 诊断标准 |
| 3.1.1 西医诊断标准 |
| 3.1.2 中医诊断标准(湿热蕴结型) |
| 3.1.3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标准 |
| 3.1.3.1 湿热蕴结主证 |
| 3.1.3.2 湿热蕴结次症 |
| 3.2 试验病例标准 |
| 3.2.1 纳入病例标准 |
| 3.2.2 排除病例标准 |
| 3.2.3 剔除标准 |
| 3.2.4 中止试验标准 |
| 3.2.5 脱落标准 |
| 4 观察指标 |
| 4.1 疗效评价指标与方法 |
| 4.1.1 疗效评价指标 |
| 4.1.2 疗效判定标准 |
| 4.1.3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 5 安全性评价与不良反应观察 |
| 5.1 安全性评价 |
| 5.2 不良反应观察 |
| 5.2.1 不良反应临床分度 |
| 5.2.2 不良事件的观察标准 |
| 6 质量控制与保证 |
| 7 统计分析 |
| 7.1 统计分析内容 |
| 7.2 统计分析方法 |
| 8 试验结果分析 |
| 8.1 受试人群分析 |
| 8.1.1 受试者入选情况 |
| 8.1.2 两组可比性分析 |
| 8.2 实验结果分析 |
| 8.2.1 西医疗效 |
| 8.2.2 中医证候疗效 |
| 8.2.2.1 湿热蕴结证证候疗效 |
| 8.2.2.2 湿热蕴结证证候积分 |
| 8.2.2.3 湿热蕴结证症状疗效 |
| 8.2.3 体外冲击波碎石次数比较 |
| 8.2.4 两组痊愈病例结石排尽时间比较 |
| 8.2.5 两组治疗后常见并发症的比较 |
| 8.2.5.1 治疗后平均肉眼血尿持续时间 |
| 8.2.5.2 其它并发症情况 |
| 8.3 不良反应的观察 |
| 9 随访 |
| 讨论 |
| 1 现代医学对输尿管结石的认识 |
| 2 中医学对输尿管结石的认识 |
| 2.1 病名衍革 |
| 2.2 病因病机 |
| 3 选方依据 |
| 4 方药分析 |
| 5 选择指标依据 |
| 5.1 超声波检查 |
| 5.2 中医症状评分 |
| 6 金苇胶囊的疗效分析及可能机理探讨 |
| 6.1 金苇胶囊的疗效分析 |
| 6.2 金苇胶囊的可能机理探讨 |
| 结论 |
| 问题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件一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件二 随机化设计方案 |
| 附件三 症状积分表 |
| 附件四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3 治疗结果: |
| 2 讨 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