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雅黎,朱向东,兰雨泽,徐坤元,宋宁,樊俐慧[1](2020)在《侧柏叶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古代医籍的搜索及对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的检索筛选,探讨侧柏叶的临床应用特点,结果显示:临床用量范围为3~41.4 g。临床剂量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的不同而变化,如侧柏叶发挥清热止血功效时,主治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及眼部疾病,多为10~41.4 g;发挥凉肝养阴止血功效时,主治妇科疾病,多为9~41.4 g;发挥清热凉血功效时,主治皮肤病,多为10~15 g。根据所治疗疾病的不同,侧柏叶有不同的配伍药物,但临床配伍与用量应综合考虑病症、配伍禁忌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多种因素。
王瑛嫦,李莉,王春兰,徐滢,殷卓敏,楼寒梅[2](2019)在《湿润烧伤膏预防宫颈癌急性放射性皮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中药湿润烧伤膏预防宫颈癌急性放射性皮炎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180例,按1:1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90例。实验组从放疗第1天至放疗结束后2周,涂抹湿润烧伤膏,对照组在放疗期间不在照射野皮肤使用任何外用药物。观察两组患者每天放疗过程中照射野皮肤反应并记录。结果实验组放射性皮炎总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Ⅱ级及以上急性放射性皮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急性放射性皮炎主要发生于放射剂量40 Gy之后,对照组主要发生于放射剂量40 Gy之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Ⅱ级及以上急性放射性皮炎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性使用湿润烧伤膏能降低宫颈癌急性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且能推迟急性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缩短持续时间,即湿润烧伤膏能有效预防宫颈癌急性放射性皮炎的发生,具有较大的科学价值。
张春华[3](2019)在《湿润烧伤膏油纱、碘伏治疗溃疡期压疮的护理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湿润烧伤膏油纱与碘伏联合外用治疗溃疡期压疮的效果,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方法 20例溃疡期压疮病人全部使用湿润烧伤膏油纱与碘伏联合外用治疗压疮。结果 17例病人出院时治愈,3例病人出院时好转,治愈率为85%,总有效率为100%。结论湿润烧伤膏油纱与碘伏联合外用治疗溃疡期压疮,具有良好的抗感染能力和止痛、生肌的作用,降低了费用,且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刘雨雄,王石[4](2018)在《湿润烧伤膏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湿润烧伤膏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疗效。方法比较12例用湿润烧伤膏纱条和10例用普通碘伏纱条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疗效。结果湿润烧伤膏组在平均治疗天数、治愈率、术后复发率、止痛效果方面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湿润烧伤膏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疗效显着,方法简单,值得推广。
宁美,康宁,陈志会,刘爽[5](2017)在《原位再生医疗技术治愈药物过敏致全身剥脱性皮炎1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总结原位再生医疗技术联合地塞米松及扑尔敏治疗药物过敏致全身剥脱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9月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例药物过敏致全身剥脱性皮炎患者采用外涂地塞米松与扑尔敏粉末联合电烤治疗3 d后,患者皮炎加重,遂改为原位再生医疗技术联合地塞米松及扑尔敏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0 d后,患者皮炎创面恢复良好,患者出院。结论原位再生医疗技术联合地塞米松及扑尔敏治疗药物过敏致全身剥脱性皮炎,疗效显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于楠楠[6](2016)在《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研究电针傍剌促进压疮愈合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实验研究探讨电针傍刺促进大鼠压疮模型(缺血再灌注损伤)创面愈合的作用;利用PI3K/AKT信号通路特异性抑制剂wortmannin阻断此通路,从基因、蛋白层面动态持续观察PI3K/AKT信号通路下游因子的表达变化水平,探讨电针傍刺促进压疮创面愈合可能的机制。方法:第一部分电针傍刺对大鼠压疮模型创面收缩率及愈合时间的影响:采用随机数字表将18只SD大鼠分为模型组(Model group,M)、电针傍刺组(EA group,EA)及电针抑制剂组(EA+wortmannin group,EA+W),每组6只大鼠。采用大鼠皮肤缺血-再灌注损伤构建大鼠压疮模型。M组造模前及每日干预前10min,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造模后给予碘伏擦拭,抓取固定30min。EA组,造模前及电针傍刺治疗前10min,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造模成功后抓取固定,给予电针傍刺治疗。选取创面中心及距创面边缘0.5cm处各针刺一针,不施手法,连接电针仪,负极在内,正极在外,电流强度为500pA,每次治疗30min,1次/d;EA+W组,造模前及电针傍刺治疗前10min,腹腔注射wortmanninl.4mg/Kg[106].电针傍刺治疗同EA组;持续动态观察各组大鼠创面收缩率及创面愈合时间;第二部分基于PI3 K/AKT信号通路探讨电针傍刺调控压疮模型愈合的可能机制:1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Blank group,B)、模型组(Modelgroup,M)、电针傍刺组(EAgroup,EA)、电针抑制剂组(EA+wortmannin group,EA+W)及抑制剂组(wortmannin group,W)共五组,每组30只大鼠。M组、EA组、EA+W组造模及干预方法同第一部分。B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其他组干预时同等条件下捆绑固定30min;W组,造模前10min及每日干预前,给予腹腔注射wortmannin1.4mg/Kg,同等条件下抓取固定30min,给予碘伏擦拭。各实验组又按干预时间不同分为Id、3d、5d、7d、9d组5个实验亚组。相应干预时间结束后取创面组织,行HE染色、免疫组化、qRT-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压疮组织中各因子的表达。结果:第一部分:各组创面收缩率比较:各实验组1d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M组比较,EA组创面收缩率在3d、5d、7d、9d组均明显优于M组(P<0.05或P<0.01)。EA+W组创面收缩率,除1d组外均低于EA组(P<0.01)。创面愈合时间比较:EA组创面愈合时间(8.83 ± 0.88)d明显少于M组(11.25±1.33)d,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EA+W组(13.42±1.96)d与EA组比较,创面愈合时间延长。第二部分:HE染色病理学观察压疮模型愈合的过程发现,EA组创面局部炎性细胞减少较其他组快,而成纤维细胞增殖数量较其他组多,肉芽组织出现较其他组早,血管新生早于其他实验组。免疫组化结果:B组皮肤组织中eNOS蛋白表达量较少,连续观察9d,均衡稳定表达无明显变化。M组呈缓慢上升表达,5d组表达最强,7d、9d组较前表达量降低。与B组比较,M组表达量显着高于B组(P<0.01);EA组eNOS蛋白表达量进行性上升,3d组达峰值后,仍持续高表达,7d、9d组表达数量逐渐减少。与M组比较,EA组eNOS蛋白各时间点均高于M组(P<0.05);EA+W组eNOS蛋白缓慢上升表达,其表达峰值出现在5d组,各时间点表达量均显着低于EA组(P<0.01)。W组eNOS蛋白各时间点表达量明显低于M组(P<0.05)。B组p-bads136蛋白各时间点无明显变化。M组p-bads136蛋白呈上升表达,7d组开始持续降低。与B组比较显着高于B组(P<0.01)。EA组p-bads136蛋白表达量进行性上升,3d组达峰值后,仍持续高表达。7d、9d组下调表达。与M组比较,各时间点均高于M组(P<0.05)。EA+W组p-bads136蛋白缓慢上升表达,5d组蛋白表达量下调,各时间点均显着低于EA组(P<0.01)。W组有缓慢上升的趋势,但与M组比较W组各时间点p-bads136蛋白均维持低表达,各时间点均低于M 组(P<0.05)。B组p-akts473蛋白少量均衡表达,连续观察无明显变化。M组p-akts473蛋白呈上升表达。于第5d组达峰值后,持续降低。与B组比较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B组(P<0.05)。EA组p-akts473蛋白表达量进行性上升,3d组达峰值后,仍持续高表达,7d、9d组下调表达。与M组比较,各时间点均高于M组(P<0.05或P<0.01)。EA+W组p-akts473蛋白3d组达峰值,5d组蛋白表达量开始下调,各时间点均明显低于EA组(P<0.01)。与M组比较W组各时间点p-akts473蛋白表达量均降低,各时间点均低于M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qRT-PCR结果:B组皮肤组织中eNOSmRNA均衡稳定表达无统计学意义。M组,eNOSmRNA持续上升表达,5d组达峰值后,下行表达。与B组比较,明显高于B组(P<0.05)。EA组进行性上升,3d组达峰值后,仍持续高表达,7d组表达量较前降低。与M组比较,明显高于M组(P<0.05)。EA+W组干预后eNOSmRNA缓慢上升表达的趋势,但与EA组比较上升幅度小,eNOSmRNA表达量均明显低于EA组(P<0.05)。与M组比较,W组各时间点eNOSmRNA表达量均降低(P<0.05)。B组badmRNA均衡表达,持续观察各时间点无明显变化。M组badmRNAld、3d组持续高表达,之后有所下降,与B组比较M组badmRNA明显高表达(P<0.01);EA组badmRNA持续低表达,与M组比较EA组badmRNA呈低表达,各时间点表达量均显着低于M组,(P<0.01):EA+W组badmRNA各时间点均呈高表达,各时间点较EA组明显升高(P<0.01);W组与M组比较各时间点badmRNA均呈高表达(P<0.05)。Western Blot结果:B组皮肤组织中(p-eNOSs1177)蛋白均衡表达,连续观察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M组p-eNOSs1177呈缓慢上升表达,第9d组起表达量呈下降趋势。与B组比较,M组各时间点表达量明显高于B组(P<0.05);EA组p-eNOSs1177表达量较M组明显增加,且各时间点维持高表达趋势,与M组比较各时间点均高于M组(P<0.05)。EA+W组p-eNOSs1177蛋白缓慢上升表达,5d组起表达量持续下降,各时间点表达量明显低于EA组(P<0.05);W组p-eNOSs1177蛋白各时间点表达量明显低于M组(P<0.05)。B组Akt及P-akts473均衡表达,各时间点p-akts473/akt无明显差异。M组p-akts473/akt相对表达量逐渐增加,于5d组达高峰,后持续走低。与B组比较,p-akts473/akt呈高表达(P<0.05)。EA组p-akts473/akt相对表达量呈进行性上升,3d组达高峰,仍维持较高表达,与M组比较,各时间点均较M组明显提高(P<0.05)。EA+W组p-akts473/akt持续低相对表达量,有过一过性上升,随之即下调表达,与EA组比较各时间点p-akts473/akt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W组与M组比较p-akts473/akt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各时间点B组Bad及p-bads136蛋白维持动态平衡,各时间点p-bads136/bad相对表达量恒定,无统计学意义。M组Bad蛋白高表达,而p-bads136蛋白表达量较少,p-bads136/bad相对表达量较B组明显低,(P<0.05)。EA组p-bads136蛋白持续高表达,p-bads136/bad相对表达量较M组显着升高(P<0.01)。EA+W组p-bads136蛋白少量表达,各时间点p-bads136/bad相对表达量较EA组降低(P<0.001)W组p-bads136蛋白表达量较M组显着降低,各时间点p-badsl36/bad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M组(P<0.05)。结论:1.电针傍刺可以促进压疮创面的愈合,有效减短创面愈合所需时间。2.PI3K特异性抑制剂Wortmannin的使用,延长了大鼠压疮创面愈合的时间。说明PI3K/Akt信号通路参与大鼠压疮模型的修复,从压疮形成早期即启动持续至压疮创面的愈合。3.电针傍刺可能通过促进PI3K/AKT信号通路转导激活,促进eNOS活性增强,参与血管再生,进而促进创伤的愈合。4.电针傍刺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Akt,p-akt磷酸化促凋亡因子bad,Bad促凋亡作用得到抑制,发挥抗细胞凋亡作用。
覃锋,张春霞,张力[7](2011)在《湿润烧伤膏的临床新用》文中研究指明湿润烧伤膏(MEBO)为临床常用的治疗烧烫伤的药物,与其相匹配的烧伤湿性医疗技术(MEBT/MEBO)在烧伤治疗方面也成果斐然。MEBT/MEBO从其诞生之日始,就不断地在其他学科上拓展其应用范围,并取得了较好疗效,且有大量报道。以往这些相关文献均集中发表于《中国烧伤创疡杂志》,但近年来这一现状有所改变。本文检索近5年来发表于《中国烧伤创疡杂志》以外的关于湿润烧伤膏临床新用的文献,综述如下。
覃锋,张春霞,张力[8](2011)在《湿润烧伤膏的临床新用》文中提出湿润烧伤膏为临床常用的治疗烧烫伤的药物,随着其药理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应用已不仅仅局限于治疗烧烫伤,已拓展其应用于疮疡科、妇科、皮肤科、肛肠科、儿科等各科疾病的治疗或预防。以往关于湿润烧伤膏临床新用的文献均集中发表于《中国烧伤创疡杂志》,但近年来这一现状有所改变。本文检索近5年来发表于《中国烧伤创疡杂志》以外的关于湿润烧伤膏临床新用的文献并作综述报告。
吴颖,刘洁[9](2010)在《褥疮护理的新进展》文中提出褥疮是临床工作中常见的并发症,而褥疮的防护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难点之一,通过对有关褥疮理论性回顾与比较,认为褥疮不可能绝对避免发生,但是能运用较新及合理的预防措施将褥疮的发生率降到最低。通过介绍褥疮预防、治疗理论进展,分析了与预防密切相关的因素,并且通过一般护理与局部、物理、药物治疗相结合,介绍了褥疮新的治疗方法 。
李兆武[10](2008)在《湿润烧伤膏临床新用》文中认为湿润烧伤膏为临床常用的治疗烧烫伤的药物,随着其药理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它对一些临床常见病也能取得较好疗效:1.治疗复发性口腔黏膜溃疡用湿润烧伤膏局部外涂,并用无菌棉棒在溃疡局部轻微按摩5~10秒。若溃疡较大反复发作者,用无菌纱布或棉棒先去除溃疡表面白膜,暴露创面。然后用棉棒将湿润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经方用量与配伍 |
| 2 名老中医用量与配伍经验 |
| 3 方药量效研究委员会专家用量与配伍 |
| 4 现代医家用量与配伍 |
| 4.1 配伍蒲黄 |
| 4.2 配伍浙贝母 |
| 4.3 配伍桂枝 |
| 4.4 配伍生地黄 |
| 4.5 配伍地榆 |
| 4.6 配伍黄芩 |
| 4.7 配伍仙鹤草 |
| 4.8 配伍藕节 |
| 4.9 配伍白芍 |
| 5 小结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急性放射性皮炎发生率比较 |
| 2.2 两组患者急性放射性皮炎发生放疗剂量比较 |
| 2.3 两组急性放射性皮炎持续时间比较 |
| 3 讨论 |
| 0 引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治疗 |
| 1.2.1 治疗方法 |
| 1.2.2 治疗原则 |
| 1.2.3 作用机制 |
| 1.3 护理 |
| 1.4 疗效评价标准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病历资料 |
| 2 治疗方法 |
| 2.1 全身治疗 |
| 2.2 局部治疗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缩略语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1 中医学对压疮的认识 |
| 1.1 压疮的病因病机 |
| 1.2 压疮的治则治法 |
| 1.3 压疮的中医治疗 |
| 2 现代医学对压疮的认识 |
| 2.1 概念 |
| 2.2 压疮发生的因素 |
| 2.3 压疮的分期 |
| 2.4 压疮的治疗 |
| 3. PI3K/AKT信号通路与组织损伤修复 |
| 3.1 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及作用 |
| 3.2 PI3K/AKT信号通路与损伤修复的关系 |
| 实验研究 |
| 第一部分 电针傍刺对大鼠压疮模型创面收缩率及愈合时间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主要实验试剂 |
| 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
| 2 实验方法 |
| 2.1 实验分组 |
| 2.2 动物压疮模型制备 |
| 2.3 压疮模型成功标准 |
| 2.4 各组动物干预方法 |
| 2.5 测定创面面积 |
| 3. 数据统计分析 |
| 4. 结果 |
| 4.1 各组大鼠压疮创面收缩率的变化 |
| 4.2 各组大鼠压疮创面愈合时间变化 |
| 5 小结 |
| 第二部分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电针傍刺调控压疮模型愈合的可能机制 |
| 实验一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压疮组织中eNOS、p-bad~(s136)、P-AKTS473蛋白的表达 |
| 1.1 实验材料 |
| 1.2 实验方法 |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 1.4 结果 |
| 1.5 小结 |
| 实验二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压疮组织中eNOS、bad基因的表达 |
| 2.1 实验材料 |
| 2.2 实验方法 |
| 2.3 数据统计分析 |
| 2.4 结果 |
| 2.5 小结 |
| 实验三 Western Blot检测压疮组织p-eNOS、 p-bad、bad、Akt、p-Akt蛋白表达情况 |
| 3.1 实验材料 |
| 3.2 实验方法 |
| 3.3 Western Blot检测方法 |
| 3.4 数据统计分析 |
| 3.5 结果分析 |
| 3.6 小结 |
| 讨论 |
| 1 压疮模型的构建 |
| 1.1 压疮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 |
| 1.2 实验动物的选择 |
| 1.3 压疮模型的选择 |
| 2 电针傍刺对创伤愈合的影响 |
| 2.1 傍刺法及其作用 |
| 2.2 电针原理及作用 |
|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
| 3.1 压疮模型的构建及电针傍刺对大鼠压疮创面愈合的影响 |
| 3.2 eNOS对压疮组织修复的影响 |
| 3.3 Akt对压疮组织修复的影响 |
| 3.4 Bad对压疮组织修复的影响 |
| 4 创新性与局限性 |
| 4.1 本课题创新性 |
| 4.2 本课题的局限性及展望 |
| 结论 |
| 附图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