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迪[1](2017)在《评剧现代戏剧本创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评剧,我国北方最有影响力的地方剧种之一,自诞生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扎根百姓、反映生活、讴歌时代是评剧创作的传统。评剧是一个具有战斗精神的剧种,现代戏的创作是它的优长。自评剧创始人成兆才开始,各时期的剧作家取材于现实生活,创作了大量的现代戏作品。用作品记录时代风貌,反映社会问题,传承民族文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创作成就。本文分为:建国前,建国至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至新世纪,新世纪,评剧现代戏剧本创作四个章节。通过整理、研究评剧现代戏的创作脉络,对经典作品加以分析,从而梳理出各时期的创作走向进行,以戏曲文学理论中的戏曲创作理论作为切入点,捕捉评剧现代戏的创作趋势和发展规律,从而补充评剧现代戏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未来评剧现代戏创作的发展。
景凤鸣[2](2015)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吉林省戏剧发展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戏剧是一个融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文艺元素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门类,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人、感染人,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在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戏剧事业是我省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戏剧工作者是我省社会主义文艺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今天,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
张岩[3](2015)在《新世纪评剧文学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戏曲创作和演出的实践中,评剧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剧种之一。中国近代杰出的剧作家、北方着名戏曲表演艺术家、评剧创始人成兆才先生为评剧创作了百余部优秀作品,奠定了评剧剧本的创作传统与文学特点。新世纪以来,广大评剧工作者怀着振兴民族文化、讴歌时代新风、促进社会和谐的崇高使命,创作出了一大批受到观众喜爱的精品力作,其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的创作更是取的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使评剧成为我国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地方剧种之一。本文以2000年一2014年九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为基础,将评剧现代戏创作、新编历史剧和传统剧目的整理与改编共同作为研究对象,及时捕捉、总结创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这些作品反映出新世纪以来评剧文学创作的成就和问题,探索评剧文学创作的风格特点和发展规律,从而填补自2000年以来评剧文学创作研究的空白,促进未来评剧文学创作的发展。
周刚[4](2013)在《从吉剧看地方戏曲的建设发展》文中研究指明吉剧作为源于吉林、兴于吉林的地方剧种,虽然创建时间只有半个多世纪,但以其鲜明的剧种个性、完整的曲牌唱腔、成熟的表演形态,成为中国新兴地方戏曲中仍然相当活跃的一个剧种。在从创立走向成熟发展的过程中,吉剧曾经创作生产很多优秀剧目,像"一大三小"(《桃李梅》,《包公赔情》、《燕青卖线》、《搬窑》)和"新一大三小"(《三请樊梨花》,《孙猴上任》、《三放参姑娘》、《包公赶驴》)以及《一夜皇妃》等等,都是享誉全国,夺得过文华大奖、
刘细华,刘建新[5](2012)在《特色外宣 提升双阳对外影响力》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长春市双阳区委区政府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改革创新、服务人民"的总体要求,积极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形成了内容上深具特色、形式上别具一格、组织上强化效率的强势外宣格局。去年,双阳区获"中国最具海外影响力县(区)"称号,大大提升了双阳的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一、把握区域特色,确定外宣内容1、突出鹿业特色,强力外宣"鹿都
姜学君[6](2008)在《现实主义精神的传承——东北农村题材戏剧的现实主义特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北农村题材的戏剧创作向来有着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田野又是青纱帐》(四幕话剧)、《榆树屯风情》(四幕话剧)、《扎龙屯》(四幕话剧)等新时期的话剧创作以其对现实主义精神的回归与深化,艺术影响力
孙桂林[7](2007)在《评剧演员贾书层的艺术人生》文中提出对于评剧演员贾书层来说,她要庆幸自己15年前的抉择。如果那时没有双阳区评剧团(那时该团称吉林省双阳县评剧团)的慧眼识珠和苦口婆心的游说,如果没有她"背井离乡"的毅然"出走",她的艺术道路乃至人生道路或许完全是另外一条轨迹;当然,如果她扎根的不是一个锐意进取的艺术团队而是风雨飘摇中的一叶扁舟,她不会有今天这般姹紫嫣红的炫目光景,也不会有舞台上一个个色彩纷呈的艺术形象,不会有一步一个脚印的艺术跨跃,不会有一个个沉甸甸的奖杯,更不会有在第九届"中国戏剧节"落幕后,宁波街头的观众们的大呼"三嫂"和索要签名的动人一幕。贾书层是幸运的。
孙桂林[8](2006)在《评剧演员贾书层的艺术人生》文中认为
孟凌云[9](2006)在《戏痴贾书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5年初冬,在远离家乡的宁波街头,当贾书层听到有人喊她“三嫂”时,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涌上心头。前一天晚上刚刚演完第九届中国戏剧节的参赛剧目《三嫂》,现在在陌生的异乡就有人将剧中的主演———“三嫂”认了出来,可见观众对这出戏的印象是多么深。 ?
孟庆平[10](2005)在《为农民写戏 为农民演出》文中研究表明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建国前评剧现代戏剧本创作 |
| 第一节 建国前评剧现代戏剧本创作概述 |
| 一、评剧的孕育与雏形期 |
| 二、评剧的形成与发展期 |
| 第二节 剧本题材与艺术特色 |
| 一、成兆才7部现代戏的诞生 |
| 二、题材与艺术特色 |
| (一)关于题材的思考 |
| (二)剧作的思想性及艺术性 |
| 第三节 情节跌宕的《杨三姐告状》 |
| 第二章 建国至改革开放评剧现代戏剧本创作 |
| 第一节 建国至改革开放评剧现代戏创作剧本概述 |
| 第二节 寻求自由解放的《刘巧儿》 |
| 第三节 革命精神永存的《金沙江畔》 |
| 第三章 改革开放至新世纪评剧现代戏剧本创作 |
| 第一节 改革开放至新世纪评剧现代戏创作剧本概述 |
| 第二节 爱情题材的佳作《村南柳》、《多彩的梦》、《风流寡妇》 |
| 第三节 其他几部有代表的剧作《野马》、《高山下的花环》、《评剧皇后》 |
| 第四章 新世纪评剧现代戏剧本创作 |
| 第一节 新世纪评剧现代戏创作剧本概述 |
| 第二节 平凡中见伟大的《母亲》 |
| 第三节 评剧版的《红高粱》 |
| 总结—对评剧现代戏剧本创作的归纳与思考 |
| 参考文献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 致谢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一 选题意义与价值 |
| 二 评剧历史与创作 |
| 三 评剧研究与文献综述 |
| 四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 第一章 新世纪评剧文学创作概述 |
| 第一节 新世纪评剧文学创作的阶段划分 |
| 一、在继承中发展(2000年—2003年) |
| 二、新创剧目的勃兴(2004年—2009年) |
| 三、回归与超越(2010—2014年) |
| 第二节 新世纪评剧文学创作的主题与题材 |
| 一、现代题材 |
| 二、古代题材 |
| 第三节 新世纪评剧文学创作的艺术特色 |
| 第二章 新世纪评剧现代戏的文学创作 |
| 第一节 谱写人性之美的《半江清澈半江红》 |
| 第二节 传递剧诗精神的《我那呼兰河》 |
| 第三节 写好“当官戏”的《马本仓当“官”记》 |
| 第四节 新世纪其它现代戏的文学创作 |
| 第三章 新世纪评剧新编历史剧的文学创作 |
| 第一节 追求全面创新的《胡风汉月》 |
| 第二节 充满传奇色彩的《寄印传奇》 |
| 第三节 创造通俗美的《刘姥姥》 |
| 第四节 新世纪其它新编历史剧的创作 |
| 第四章 新世纪评剧传统戏的整理与改编 |
| 第一节 从《马寡妇开店》到《良宵》 |
| 第二节 从《朱痕记》到《赵锦堂》 |
| 第三节 传统剧改编典范的《珍珠衫》 |
| 第四节 新世纪其它传统戏的整理与改编 |
| 第五章 新世纪评剧文学创作的特征与得失 |
| 第一节 现实性与时代精神 |
| 第二节 创新性与剧种特色 |
| 第三节 通俗性与地域特征 |
| 第四节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 一、文学创作的雅化 |
| 二、话剧化倾向 |
| 三、喜剧性缺乏 |
| 四、人物形象的类型化 |
| 总结 |
| 附录一 评剧导演张玮专访 |
| 附录二 中国评剧艺术节演出剧目汇总 |
| 附录三 中国评剧艺术节演出单位汇总 |
| 参考文献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 致谢 |
| 一、从剧目创作上看, 吉剧发展不仅要重视地域性, 更要重视时代性 |
| 二、从建设方向上看, 吉剧发展不仅要重视剧目建设, 更要重人才建设 |
| 三、从资源整合上, 吉剧发展不仅要依靠专业队、国家队, 更要依靠包括民间演艺在内的各种社会力量 |
| 一、把握区域特色, 确定外宣内容 |
| 1、突出鹿业特色, 强力外宣“鹿都双阳”形象。 |
| 2、突出民俗特色, 强力外宣“剪纸双阳”亮点。 |
| 3、突出评剧特色, 强力外宣“文化双阳”底蕴。 |
| 4、突出山水特色, 强力外宣“生态双阳”环境。 |
| 二、适应现实需要, 创新外宣形式 |
| 1、在活动策划上下功夫, 招引体验双阳的脚步。 |
| 2、在现代传媒上求突破, 吸引关注双阳的目光。 |
| 3、在以礼带宣上巧设计, 聚引宣传双阳的口碑。 |
| 4、在境外媒体上勤沟通, 凝聚投资双阳的人气。 |
| 三、引导社会舆论, 强化外宣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