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种植黄连致富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种植黄连致富有望(论文文献综述)

尹洪东[1](2021)在《东野三世》文中提出卷一 东野一世 去意迟迟第一章身体的突发事件有时真的说来就来,猝不及防。这不,毫无征兆,齐东野竟得了突发性耳聋。先是左耳一阵阵秋蝉嘶鸣,节奏三长一短,涩涩不畅,有几分沙哑,接着是右耳,仿佛一根正在浇灌的细塑料水管,乍然被几枚钢钉刺破,发出不可抑制的嗤嗤的喷溅声。两种声音先后发作有五六分钟,便戛然而止。齐东野正惶惑不已,两耳又嗡的一声,随之是整个脑腔轰然共鸣。听觉就像一只正在高速旋转的陀螺,莫名其妙地骤然停了下来。

陈菊[2](2019)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研究 ——基于重庆市石柱县沙子镇龙源村的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精准扶贫战略提出以后,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宣传、融入、推进国家扶贫相关政策,促成社会共识,形成思想认同,指导社会实践,以此对脱贫攻坚作出积极回应。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精准扶贫以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对提升农民的整体性生产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但扶贫过程中,尤其到了攻城拔寨阶段,部分群众滋生“等、靠、要”心理以及“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思想成了收官战役中难啃的硬骨头,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的治引导、价值传导和问题疏导作用,通过从内生动力上激发要脱贫的意识,从思想观念上灌输能脱贫的意念,从可持续发展上培养致富奔小康的能力,使脱贫主体的思想素质跟上脱贫的实践进程,既要使群众的口袋鼓起来,更要使他们的思想富起来。本文着眼脱贫攻坚的时代大背景,切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视角,基于重庆市石柱县沙子镇龙源村的实地走访调查,对脱贫攻坚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研究,全文研究框架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创新与不足,形成宏观上的研究。第二章梳理相关理论基础。首先从理论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精准扶贫进行概念的基本定义和关系的逻辑贯通。紧接着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检验和审视脱贫攻坚现状,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于脱贫攻坚之重要性,从而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如何应用于农村精准扶贫。此章节是本文的核心内容。第三章阐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现实情况—以龙源村为例。作为本文的关键部分,在整个研究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章主要是结合调研情况,介绍龙源村的基本情况和扶贫成效,寻找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第四章旨在探究脱贫攻坚中如何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对策建议。此章节既是本研究的出发点也是最终落脚点,是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基础上,从指导理念、自身建设、制度保障等层面探究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在脱贫攻坚中如何更好发挥作用的建设路径。

周新年[3](2018)在《顺德地方社会与集体空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的地方社会不同于西方的公民社会。公民社会概念18世纪才产生,来自于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国家形成的历史经验,强调下层社会积极限制上层的国家权力的过程,社会精英、市场原则、公共舆论起关键的作用[1]。黑格尔认为中国由“一种终古如此的固定的东西代替了一种真正的历史的东西”,中国的历史是静止的,中国的社会“客观存在与主观运动缺乏一种对峙”[2],乃至于认为中国是一个没有社会的国家[3]。这其实都是基于公民社会的视角。但孔飞力(Philip Alden Kuhn)认为公民社会只是一个理论“模式”,并非在西方真正出现过[4]。中国传统的王朝国家及近现代的国家,其社会不同于西方公民社会基于法的关系的普遍一致性,而在于自然和传统关系的地方性。本论文地方社会强调的是在国家的权力下,通过横向联系而自发形成的社会组织过程。顺德作为一个地处珠江三角洲中心(新老三角洲的结合部)、因境内发生惊动明王朝的“黄萧养起义”而在明中期设立的县级地域,经历了近600年的历史。在此过程中,顺德的地域社会先后创造了历史性的变革:在明清时期,同西、北江三角洲自然环境变迁(主要是洪水与沙田的淤涨)的适应、改造和利用过程中,形成了地域性的农业生产模式——桑基鱼塘等基塘农业;在晚清,因中法战争而组织的顺德地方团练发展成为领导广东省团练的领导机构;在清末,又成为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先发地域;1970年代末开始,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率先成为乡村工业化和“自下而上”城镇化的典型地域。顺德的地方社会中是否存在一种内生的地域社会力量在起作用?本论文对顺德地方社会的历史考察,通过顺德地方社会集体空间的形成来尝试作出回答。论文分析了顺德自然和社会环境变迁中的几类关键性的要素:堤围等水利设施、宗族、乡村墟市、社与村庙的民间信仰等地方社会要素;以及明清的里甲与保甲、清末与民国的地方自治、建国后的乡村集体化、改革开放后推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帝制时期和近现代国家的制度要素;明清时期的基塘农业、乡村手工业、原工业化、近代工业化、全球化时代的工业化等经济要素。通过这些地方社会及国家层面关键制度要素的互动,总结出顺德乡村社会水利、墟市、信仰、产业等集体空间及其内部的权力(支配)、资源(资本)的积累和集中机制,以及地方习惯、地方文化的地域特征和乡村公共品的供应机制,并进一步尝试构建社会空间的分析框架——以集体空间为核心的地方社会空间与国家政治空间的尺度互动。通过此分析框架,来检讨在资本全球化的背景下顺德(政府的和乡村的)空间行为的得失。论文的结构共分九章:第一章,分析研究的背景,提出研究的问题,确定研究的对象、范围,界定关键概念,运用的研究方法,简述论文的结构。第二章,通过梳理社会空间基础理论、中国乡村社会研究的主要范式及相关研究成果,提出地方社会集体空间的理论分析框架,及集体空间权力、资源积累和集中机制与城市化和全球化研究领域的理论衔接。第三章,重点对顺德地域自然环境变化进行历史分析,围绕以堤围、闸窦、沙田围筑等水利公共产品供给的集体行动机制,总结自明至建国以来水利建设的历史谱系:村庄的简易村围——防护田土的挡水堤——合围的堤围——跨村的联围、闸窦、排涝等综合水利系统——地域性大联围,并分析在乡村地域社会内部的水利组织形成过程中,集体空间中不同主体的利益冲突与协作对乡村聚落空间产生的深刻影响。人与自然的互动推进了水利社区的形成,并对顺德社会空间的演变形成空间的反作用机制(由非精确的自然领地边界向清晰的产权边界转化)。水利集体空间中权力、资源积累和集中机制的形成过程表征了水利公共产品与水利地域社会规则形成的过程。第四、五章,通过分析珠江三角洲区域及顺德民间信仰的发展过程,分析地方社会民间信仰的历史特征。重点分析:不同神灵的地域分布反映了乡村社会内部和外部自然环境特征;通过里社制度、宗族制度对村庙的影响,考察国家礼制、宗族组织对民间信仰的双向互动关系;对乡村聚落社、村庙、不同类型祭祀圈和信仰活动圈的考察,得出顺德的社会空间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民间信仰通过神灵的设立和祭祀仪式等实现乡村社会权力、资源的积累和集中机制,在整合地域内的不同社群、应对水灾和匪患、促进聚落共同体及跨村联盟的形成、影响墟市的演化及地域精神的形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传统乡村社会里,神的存在就是树立了韦伯所说的卡里斯马(charisma),是建构乡村社会秩序及社会空间的权威之隐喻。民间信仰是顺德地方社会最为突出的特征,是所有社会活动的纽带。第六章,重点考察乡村“市”和周期性“墟”形成的历史过程,分析影响“墟”与“市”的转化因素。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段墟市的管理机制,墟市与水网、宗族、村庙的关系,以及原工业化和近代工业化对促进墟市性质改变的综合分析,总结乡村墟市所构成的市场交易空间的历史演变。顺德乡村墟市市场圈的形成,推动乡村以人际社会交往为主向跨村落的地域经济交往活动的转化。墟市集体空间的出现,从满足日常生活的服务演变到促进乡村地域经济的分工。明清顺德乡村“墟”与“市”角色的转化,先后经历了“早晚市和日墟——周期性旬墟和固定市——专业性墟和专业性市——商业性市和周期性墟”的历史谱系,实际代表了乡村地方社会经济交往活动中消费和生产的主导地位的变化。论文通过对顺德乡村墟市进行分类、发展演变及墟市竞争与冲突的历史考察,分析乡村墟市演化过程中权力、资源积累与集中机制的变化,认为乡村墟市的不断升级与墟市封建性不断减弱是一个相互关联的过程。专业性墟市向近代市镇的演化,权力集中机制是必要条件,由此产生墟市资源的集中机制共同主导了顺德墟市的市镇化过程。第七章,重点考察不同历史时段关键性制度对乡村地方社会的影响,及乡村地方社会如何主动适应和建构集体空间的机制。即从国家在场的视角,考察乡村社会集体空间的权力、资源的积累和集中机制,得出:(1)明朝里甲制重点以黄册的人户为管理对象,促进了乡村聚落认同的形成;清朝图甲制以土地管理为主,促进了乡村社会内部自我管理机制的形成和走向成熟。(2)通过对明清的卫所、巡检司、保甲、乡约、公约等国家在地方的军事或安全控制体系、村落自我防卫体系的考察,探求跨自然村地域社会的形成路径。(3)清末至民国的地方自治,第一次将乡村社会从韦伯所说的实质理性(Substantive Rationality)或价值理性(Value Rationality)引向形式理性(Formal Rationality)或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乡村社会由地方习俗推动的自组织向被制度所建构转化。(4)建国后,经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等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制度、改革开放后政策的不断调整,顺德的社会空间经历了制度性的变革:土地改革时期,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乡村社会通过农会和区代表大会确立了县下的区和乡准行政机构,乡村第一次被行政化;农业合作化时期,高级社使乡村第一次进行集体大生产和实施社会主义公有化体制;人民公社时期,先后经历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为核算单位的转变,乡村地域社会的内部组织单元,最终被生产队生产组织所重组;改革开放后,乡村经过短暂的自治后,通过“再集体化”再次被纳入行政的管控之下,农村股份合作社及村委会最终在管理区层次上的成立使乡村通过“再集体化”转化为经济性为主的自治组织,乡村社会再次面临整合。制度化的空间区划对乡村社会空间是刚性的规束和重组,但乡村社会内部在政社分离后,其地域的自组织性再度起到关键作用。如改革开放后的1990年代村庙重建高潮、乡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设立、宗族活动的重新加强等等,社会空间再次逐步获得自主性。第八章,重点考察了顺德基塘农业促进的农业商品化、手工业与原工业化、社队企业与乡镇企业、乡村工业化的过程,认为顺德地方社会的集体空间促进了农业商品化、原工业化及工业化过程中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实现,最终经历漫长的时段完成了工业化进程。主要内容包括:1、顺德基塘农业的出现与自然环境的变化(洪水危害增加)、应对洪水威胁而采取的水利设施建设之间的关系,在明中期开始蚕丝国际贸易的拉动下,最终促使顺德乡村手工业进入原工业化过程;2、清末引进机器缫丝业,引起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和乡村社会的冲突,改变了地域社会的诸多因素,引起农业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乡村墟市的专业化、工商业资本的出现等,从原工业化走上近代工业化;3、建国后,进入社会主义公有制,原有的民族工业和手工业分别纳入到国家工业体系和人民公社的农业生产体系。顺德的基塘经济作物体系为人民公社的社队企业的发展准备了与以粮食作物为主地域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社队企业得到较好发展,进而为顺德在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准备了坚实基础;3、1992年顺德推进产权改革和城乡一体化策略,使得乡镇企业的发展获得新的机遇,但也同时留下了产业层次不高和土地粗放利用的后果。顺德乡村集体组织在改革的初期积极投资乡镇企业,为农村工业化打下了基础;产权体制改革后,逐步演变成为集体资产的管理平台,乡村集体失去经济的活力。改革开放后,乡村社会在参与工业化的进程中,出现分化——一部分在工业化过程中成为改革的“赢家”,而一部分成为“输家”,其实质就是集体组织“再集体化”过程的差异。总结改革开放后,顺德不同乡村工业化的差异,得出集体组织在工业化过程中的巨大作用:集体组织强的,工业化的进程更为顺利;而弱的乡村,基本维持农业生产的局面。从一个层面来看,就是集体空间的权力、资源积累和集中的差异,决定了乡村工业化的成功与否,也决定了其发展的路径。第九章,通过对前几章的内容进行总结,进一步阐释地方社会集体空间的分析框架,并由此总结顺德改革开放后空间政策的得失,提出乡村社会空间发展的建议。

王谷[4](2018)在《郧阳地区的人口、农业与环境研究(1476-1911)》文中研究说明郧阳地区群山环绕,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地处鄂、豫、陕、渝四省交界之地,郧阳地区的行政区划长期以来处于分而治之的状态。直到明成化十二年(1476),明政府迫于此地严重的流民问题,决定在此地划定“特区”,设置郧阳府,“郧阳”之名由此而生。其最高行政长官统称为郧阳抚治,专事安抚管理鄂、豫、陕三边地区的流民事宜。因此,郧阳地区以成化十二年(1476)为时间界限,正式进入到了政府专管时期,规范而有序地进行山区开发。有序的生产,稳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带来了人口的喷薄增长,人口的压力转化成了资源开发的巨大动力,推动着人们不断扩大农业垦殖的范围。这个扩张是循序渐进的,由平地到江、湖、滩涂再到山坡、丘陵。到了清后期人们的开发步伐更大了,深入到老林区域,深入山区的开发是随着玉米、马铃薯、红薯的引进而新兴的,物种强悍的适应性为人们开发深山老林提供了良种,整个明清时期郧阳地区的资源开发呈现的是粗放、盲目和无度的特点,人地矛盾日益严重,带来的后果既有社会的发展,也有环境的变迁。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官员未必不知道资源开发的严重后果,只是在利弊权衡之下,做出了符合短期利益的选择而已,对此我们应该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对此作出评价。总的来说,本文认为:开发过程是人类生产发展的必经过程,中央政府的开发策略是当时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得已的选择。只有真正经历过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制约作用后,环境思想才会被真正重视。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章,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全面论述郧阳地区社会变迁的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背景。任何社会模式的形成都根源于其自然环境基础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人们的行为规范来自于内在习惯的形成,生产方式受制于环境的约束。人类活动和生产方式共同构成了基本的社会模式。第二章,探讨明清时期郧阳地区人口与环境的内在关系。通过明清人口特点对比,本文认为清代人口增长呈现出“几何型”增长趋势,并且就人口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考证。首先结合郧阳地区自然灾害的发生状况,以不同时间段灾害发生的次数对比、新灾害的出现以及不同灾害之间的联系为依据,证明人口基数的增加的确使气候变得更加不稳定了,主要表现形式为恶劣气候的增加。其次,考察了郧阳地区人口与生物种类之间的关系,以老虎在郧阳地区的各文献中的记录,分析郧阳地区的生物种类的变化规律。特别是对人口变动比较大的几个时间段做物种对比,本文把物种变动开始的时间限定到乾隆十五年(1785)到同治四年(1865)之间,并且郧阳地区物种从数量上看没有减少,主要影响的是大型野生动物和具有经济价值的禽类和植物。第三章,通过对农业生产及其发展的研究了解明清郧地人民的生活状态。农田水利的发展是人们长期生产生活中劳动智慧的具体体现,利用自然的天然条件,加上人工的创造使郧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更加便利。郧阳地区一直延续了农业耕作传统,他们不擅长手工,不从事商贾,所有的生计全在田地之间,刀耕火种的种植方式一直持续到现在,因为这是最适合山林地貌的耕作方式。农业生产技术随着民族的融合和官员们对农耕技术的推广而发展,农业技术的提高为人们进一步的资源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清后期人口的日益膨胀为资源开发提供了原始的动力,玉米等高产耐旱物种的引进就是这场资源大开发运动的催化剂。农业对环境的影响比人口的影响要更直接,人口增长的压力通过农业对环境进行转嫁,直接影响了郧阳地区整个森林体系,这个体系复杂而又联系紧密,包括林木、土壤、微生物、动物、空气等等,体系的破坏是不可逆的,很难修复;当时的有识之士已经注意到了水土流失与农业开垦之间的关系,甚至向前推导出了人口增长这个根源。第四章,通过对官方以及郧阳地区地方官员环境思想的论述,了解当时环境观念在郧阳地区的生存发展空间。官员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了解外来思想的途径,特别是接触实际地方政务的地方官员,对于环境变化以及带来的后果了解最为清楚,他们是最好的环境思想接受者。清政府出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没有办法依靠提高生产效率的方式解决人口庞大的生存需求,而地方官员出于其自小树立的人伦道德,即使意识到了根本原因在于人口增长过快,也没有办法提出限制人口增长的建议,这个时间的政府和官员所能做的是不涉及根本的环保措施——种树,并且种植的理由以强调其经济价值为主。郧阳地区地方官员很早就有了初步的生态主义的意识雏形,即意识到了人类同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知道人类目前的遭遇的天灾根源于人类的无度开垦,并做出退耕还林的解决方案。但是到了清后期土地严重不足的时候,官员们对于“退耕还林”方案持保守态度。坚持人类中心主义在人类生存无法保证的时候是普遍的生态观念,对于当时的官员来说,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限制而转化为生态主义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罗汉[5](2018)在《安徽省石台县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了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石台县药用植物资源,本课题组对石台县中药资源的种类、分布、蕴藏量、利用情况、资源变化趋势等本底情况展开实地调查。调查结果可用于分析石台县药用植物的区系特点,发掘具有特色的中药材种类,制定区域内中药资源发展规划,为当地中药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调研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石台县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在实地调查中,引入遥感系统(RS)、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所集成的“3S”技术,以提高野外工作效率,并为数据的有效采集提供保障。结果:通过110天的实地调查工作,我们采集标本1678号,共6000余份,鉴定出石台县药用植物184科662属1208种,其中包括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9种;发现无距虾脊兰和浙江凤仙花两种安徽省植物新分布。基于样方调查结果,以黄精为例,估算出石台县野生多花黄精的蕴藏量达到159309kg。对石台县药用植物属的区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药用蕨类植物可分为8个分布区类型,具有明显的热带区系特征;药用种子植物区系成分较为复杂,可分为14个分布区类型和15个变型,泛热带和北温带特征较为显着,这也印证了石台县处于北亚热带与温带的过渡地带。基于对石台县具有开发潜力的大宗药用植物资源、特色药用植物资源以及药食两用植物资源进行的深入研究,本论文确定了几种适宜当地生产发展的药用植物;通过对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生境特征进行深入考察,分析其致危原因,找出致危因素,并提出了保护措施。根据石台县中药资源调查与分析结果,提出将石台县中药发展规划分为西南山地中药资源发展保护区、东部山地大宗药材发展利用区、西北山地及丘陵药材综合发展利用区和中药与旅游融合的特色产业发展区的建议。结论:石台县药用植物种类丰富,常用药用植物资源蕴藏量较大,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当地拥有较多种类的珍稀濒危药用植物,需加强对它们的保护;为促进石台县中药产业的发展,制定了该县中药发展规划。

李常生[6](2017)在《苏轼行踪考》文中研究表明林语堂说:「苏东坡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亲民的官,大文豪,创新的画家,大书法家,造酒实验家,工程师,憎恶假道学的人,静坐冥想者,诗人,和谐谑的人。然而这些恐怕还不是苏东坡的全貌。我可以这麽说来作个最好的终结----在中国,一提到苏东坡,总会让人露出真挚而称许的笑容。」九百多年来,有许多学者研究苏轼的文学、思想、艺术,但是没有一个人曾经完整的走过苏轼一生所走过的行程。要追踪与研究苏轼的行踪,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体力。由於缺乏苏轼行走各地的考证,因此,历代有关研究苏轼的论文、书籍当中,总会因此而造成一些误刊和缺憾。特别是方向、位置、时间上的错误。在正式研究苏轼的学问以前,首先必须要研究苏轼曾经去过的地方,并且必须循路线跟随苏轼走一遍,才能深入了解苏轼的一生。有了《苏轼行踪考》这个研究以後,也比较容易继续研究苏轼的文学;哲学、思想与人生观等。这本书,就是作者在全程走过一遍苏轼一生所曾经到过的所有地方,并且经过考证与研究其确实的位置,然後,写出这本《苏轼行踪考》,除了作为继续研究苏轼的文学、哲学、思想与人生观等,作为准备,也希望给其他研究苏轼的学者作为进一步研究苏轼的参考用途。

杨伊宁[7](2017)在《乡村治理视角下的村落变迁 ——以“国际慢城”大山村为个案》文中指出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文明和反思现代性阶段,普遍兴起对城市化与全球化的替代发展模式的创造与实践。“慢城”概念起源于西方的“慢食运动”,进而拓展到生活中的各种领域,直到意大利于20世纪末成立世界慢城组织,开始在全球推广“慢城运动”。国内外己有的慢城实例和学术研究表明,“慢城”在世界各地受到推崇的原因主要是这一模式在守望地方精神与地方特色、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等层面提供了借鉴意义。与此同时,中国乡村社区变迁也面临着多样化的路径选择,宏观制度变迁下微观村落社区的现代化发展方向呈现多元趋势。乡村治理的目标是实现“善治”,即多元行动者参与基础之上的共享理念的生成与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乡村治理的有效路径在于建立“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行动主体协同机制。本文以高淳“国际慢城”区域内的大山自然村为个案,以农民家庭个体、农村能人群体、农村治理组织、地方政府干预四个方面分析该村近五年来的社会变迁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慢城”本土实践的动力机制、变迁成果、现状问题并对其未来作出展望。研究认为,从乡村治理的过程来看,“慢城”模式下的大山村的变迁是一种就地城镇化的规划性变迁,在这一过程中,多元治理主体参与其中,其行动逻辑共同组成了社区变迁的“基本面”,同时也构成慢城本土实践的“中国经验”。具体来看:首先,理性化的基层需求与个体行动作为现代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是大山村社会变迁的重要动力之一。大山村近五年来的变迁过程与基于个体理性选择的社会流动现象有莫大关联。“慢城”机遇让大山村成为本村人心中理想的创业热土,不同群体基于对城市融入和生存境况的反思而选择留在村中或从城市返回村中,期待通过农家乐创业实现个体与家庭的发展。其次,个体的资源禀赋差异造就了大山村内部的社会分层以及治理效果的差异性分化。在“慢城”契机和乡村旅游的市场机遇下,大山村内的社会关系正在发生重构,农村社会中新的中坚力量正在生成,新的乡村能人和乡村精英不断涌现,个体的成就因素在“慢城”形塑的创业语境中有新的表达。这些获得成功的村民个体因具有更强的资源捕获能力和信息渠道来源,具备了较之于普通村民的更多的生活方式的选择机会和社会流动的能力,并有望生成更丰富的社会治理的本土资源。再次,村级组织构成了大山村基层社区成员参与治理的行动单位。在村级组织的发展与转型中,国家的正式制度与乡土的非正式制度以一种杂糅的力量对大山村村级组织产生不同的作用力,村级组织的利益表达、自主性空间及其参与群体的社会能动性逐渐成为大山村乡村治理与变迁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最后,地方政府作为大山村乡村治理的重要主体,采用政策性手段推动“慢城”模式的本土嵌入,构成了大山村村落变迁的重要外部资源。从乡村治理的视角来看,“后税费时代”的地方政府对特定村落社区可以采用更多直接的治理干预手段。因此,建构多中心治理主体基础上的地方善治体系成为“慢城”本土实践与持续发展的题中之意。本研究的结论与思考部分提出,多元主体参与下的利益驱动与资源依赖是近五年来大山村的社会变迁与社会治理的基本逻辑。这既是“慢城”模式在大山村实现本土顺利转化的动力所在,也是慢城模式在中国的首个本土实践呈现出“不完全慢城”之发展现状的本土结构性限制。慢城模式的本土“涵化”问题揭示出慢城本土实践可能面临的三重限制,即认同分化导致的社区凝聚力不足、慢生活方式建构的文化迷失、慢城本地组织载体及其自主空间的缺失。基于以上认知,本研究尝试提出以中国乡村社区基底建构本土慢城模式的可能路径,包括重塑文化认同模式、建构文化经济模式、创新文化治理模式三种路径。回到乡村治理这一研究主题,认为治理伦理与治理责任的重建是实现乡村“善治”和村落良性变迁的根本,包括进一步重构乡村自主权、进一步共享地方发展红利、进一步完善公共利益表达机制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慢城”所蕴含的“道德经济”与“善治文化”可为乡村治理转型的实践提供建设性的反思与参考。

尹春芬[8](2016)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以湖北省利川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从2009年开始实施以来,已初步显现了示范带动作用。但由于诸多原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经济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观,教育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低。在新常态下,为了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步伐和可持续发展,特色村寨必须在继续加强物质投入的基础上,用长期的、发展的战略性眼光来重视和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促进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有效、高效、持续转化,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问题。本文的研究是将人力资本理论、文化资本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相结合,根据当前特色村寨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的实际情况,探讨如何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促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绩效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以湖北省利川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实证研究目标,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和分析了当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人力资源的现状,系统梳理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所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少数民族人才开发、培养的诸多因素,提出了加快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决策、“文化+”开发模式、开发路径和具体措施,期待通过研究能对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人才的健康成长,对推动特色村寨建设、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尽绵薄之力。本文构建了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文化+”模式。“+”是连接与融合,是架接与再造,是文化与其它行业或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性的所有部分;“文化”就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特色文化。这一模式是在人力资源开发中,劳动者在教育或培训中以学习民族文化的外在形式,理解民族文化的内在精神,掌握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特色文化的内在结构与精神实质,在工作中充分开发、利用民族优秀文化,并融合发展到其它行业或企业中,从而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核心软实力即人才优势。此模式构建的基本目的是以增强人才竞争能力为核心目标,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具体目标,以提高全体村民文化素质为基本目标,以提高特色村寨文化内涵为战略目标,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终极目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文化+”模式,把文化提升到核心的、第一的、首要的地位上来。为了充分利用特色村寨民族文化资源,促进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实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顺利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以文化资源为中心来配置各种资源要素,这样才能激发特色村寨的各种文化要素,体现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就特色村寨人力资源“文化+”开发模式进行了个案分析。新河村以茶叶产业为基础,与山民歌、坝漆相融合,进行文化旅游开发;张高寨以自然人文景观为基础,结合传统节日文化,以土家族文化作产业延伸进行村寨的旅游开发,这是目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比较典型的文化经济类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借鉴意义。对于新河村人力资源的“文化+支柱产业”开发提出了民族文化本位战略、多种途径灵活结合、以特色产业为主导、重视女性人才资源开发、扶持“草根人才”开发等。对张高寨的人力资源“文化+特色旅游”开发提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处理好传统民族教育和现代教育的街接问题以搞好教育培训工作;建立特色文化人才评价体系辅以“文化+内部要素”开发”;做好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并集中开发重点项目等。非遗传承人作为活的文化,作为人的文化资本的最鲜明的代表,同时,这也是特色村寨人力资源“文化+内部要素”开发模式的典型代表。非遗传承人可能是村寨的核心或独特村民,可能是建设企业的核心员工或独特员工,对于特色村寨建设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以及创造品牌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笔者期望通过对这一类特定人力资源的开发的思考,抛砖引玉,触发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整体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创新思路。

董明[9](2015)在《唐代中叶至北宋末年皖江地区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皖江地区位于安徽沿江一带,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良好。唐代中叶至北宋末年,皖江地区经济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发展。本文论述了这一时期皖江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重点揭示皖江地区经济在唐中叶至北宋末年的变化与发展过程,并试图阐述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总结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相关规律。本文主要从政治与社会环境、自然条件、人口、土地、水利、农业、手工业、交通和商业等方面来梳理唐代中叶至北宋末年皖江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变化情况,希望通过对皖江地区经济较为全面的综合考察来客观真实的揭示其经济发展的轨迹与规律。社会政治环境与自然条件是影响皖江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基于二者的有利影响下,皖江地区经济在这一时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人口是皖江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人口逐渐增长的情况下,大量的土地得到垦辟。土地的垦辟又推动了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发展,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粮食生产快速发展,种植技术得到提高,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的商品化水平逐渐提高,农业经济发生了显着的发展与变化。在良好的自然条件支撑下,皖江地区的手工业经济开始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发展面貌。这一时期,皖江地区的交通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尤其是水运较为发达,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对外交流奠定了基础。在人口增多、农业发展、手工业进步和交通业发展的共同推动下,城市与镇市商业经济也快速发展。唐代中叶至北宋末年,皖江地区实现了经济的重要发展与变化,并为南宋以降区域经济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对唐代中叶至北宋末年皖江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变化过程的研究,我们认为,这一时期皖江地区的经济是处在剧烈变化与发展之中的,而其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交通的进一步畅通。在人口和交通的推动下下,皖江地区依据独特的自然环境,利用航船经济与行担经济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区域经济,实现了由中唐以前的封闭内向型向唐中叶至北宋末年的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逐渐转变。就皖江地区经济发展重心而言,北部地区为这一时期的经济重心所在,南部地区经济发展势头更为迅猛,渐渐影响着区域经济重心的变迁。因而,了解皖江地区经济发展的真实状况、特点与相关规律,这不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当今皖江地区经济的发展也有实际的借鉴作用。

王菁,赵芳,刘笑[10](2014)在《怒江蓄力弓正满》文中研究说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以"怒江大峡谷"闻名于世。但与其富集的动植物、矿产、水力、旅游资源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怒江州是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中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各项综合经济指标只有全省的二分之一,全国的三分之一,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大幅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亟待跨越。2013年起,结合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怒江州委、州政府明确提出要积极助推示范区建设,把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州建设与同步建设小康社会相结合,力争使怒江成

二、种植黄连致富有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种植黄连致富有望(论文提纲范文)

(1)东野三世(论文提纲范文)

卷一东野一世去意迟迟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卷二东野二世京华新月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卷三东野三世归而不隐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2)脱贫攻坚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研究 ——基于重庆市石柱县沙子镇龙源村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缘起:为何关注脱贫攻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2 研究宗旨: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认识人的思想形成变化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
    3 研究意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
        3.1 现实必要
        3.2 价值意义
    4 研究现状
        4.1 国内研究现状
        4.2 国外研究现状
    5 研究方法
    6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分析
    1 相关概念
        1.1 思想政治教育
        1.2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1.3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4 精准扶贫
    2 逻辑关联
        2.1 目标契合
        2.2 内容互融
        2.3 作用互构
    3 思想政治教育之于脱贫攻坚的作用体现
        3.1 政治引导,当扶贫道路上的方向“指示牌”
        3.2 价值传导,做脱贫攻坚战的思想“加油站”
        3.3 问题疏导,担贫困治理中的矛盾“调解器”
第三章 龙源村脱贫攻坚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实践调查
    1 调查概况
        1.1 调查目标
        1.2 调查依据
        1.3 调查内容
        1.4 实施过程
        1.5 调查对象
    2 调查结果
        2.1 样本基本情况
        2.2 贫困户思想观念表现
        2.3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状况
    3 调查分析
        3.1 龙源村脱贫攻坚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经验
        3.2 龙源村脱贫攻坚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
        3.3 龙源村脱贫攻坚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 脱贫攻坚过程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对策建议
    1 秉持正确指导理念: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
        1.1 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
        1.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主体作用
    2 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回应脱贫攻坚新课题
        2.1 主体多元化建设,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
        2.2 内容多角度开发,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2.3 方法多样化选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
        2.4 载体多方面拓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3 完善机制保障,确保脱贫成果可持续
        3.1 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地位,优化考核评价机制
        3.2 强化思想引领,完善创新实践机制
        3.3 坚持系统化思维,健全协同治理机制
结论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3)顺德地方社会与集体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域的设问及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对象和范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的范畴
    1.3 概念的界定
        1.3.1 空间、场所与社会空间
        1.3.2 公共空间、公共领域与集体空间
        1.3.3 公有、共有与公共池塘资源
        1.3.4 共同体与社区、社会与地方社会
        1.3.5 权力
    1.4 研究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
        1.4.1 学术价值与理论价值
        1.4.2 应用价值和实践价值
    1.5 研究思路、方法
        1.5.1 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相结合
        1.5.2 借鉴多学科理论研究地方社会
        1.5.3 历时与共时、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1.6 论文的框架
第二章 地方社会集体空间的理论分析框架
    2.1 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回顾
        2.1.1 新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理论
        2.1.2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与时空思想
        2.1.3 布尔迪厄实践理论的场域
        2.1.4 福柯的空间理论
        2.1.5 小结
    2.2 关于中国地方社会研究的相关理论范式
        2.2.1 施坚雅的市场关系模式
        2.2.2 弗里德曼的宗族关系模式
        2.2.3 黄宗智的内卷化经济模式
        2.2.4 杜赞奇的权力文化网络模式
        2.2.5 小结
    2.3 国内外关于中国地方社会研究综述
        2.3.1 历史人类学视角
        2.3.2 水利视角的地域社会学、地域社会史、历史地理的相关研究
        2.3.3 小结
    2.4 尺度与集体空间分析框架
        2.4.1 尺度及相关的概念
        2.4.2 尺度的相关理论
        2.4.3 地方社会集体空间的分析框架
第三章 自然环境变迁、水利集体空间与地方社会
    3.1 珠江三角洲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
        3.1.1 珠江三角洲自然地理环境变迁
        3.1.2 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简史
        3.1.3 小结
    3.2 顺德水利设施建设简史
        3.2.1 宋朝及之前以局部挡水堤建设为主阶段
        3.2.2 明朝、清朝的堤围闸窦系统的建设阶段
        3.2.3 民国时期的堤围小范围并围建设阶段
        3.2.4 建国后跨区大联围综合水利建设阶段
        3.2.5 小结
    3.3 顺德沙田垦殖与聚落格局的形成
        3.3.1 珠江河道口门发育与沙洲沉积
        3.3.2 顺德河涌淤积成沙的地域分布
        3.3.3 顺德沙田的围垦
        3.3.4 顺德乡村聚落分布格局的演化
    3.4 沙洲的自然特征与聚落的空间组合类型
        3.4.1 岛洲型聚落
        3.4.2 沙洲型聚落
        3.4.3 新沙洲型聚落
        3.4.4 小结
    3.5 水利集体空间的冲突、协作机制与聚落社区的融合
        3.5.1 水利集体空间冲突与协作过程中的国家与地方社会
        3.5.2 水利集体空间重构过程中的政府、士绅与宗族
        3.5.3 小结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间信仰空间分布特征与乡村集体空间基础单元
    4.1 民间信仰的概念
    4.2 珠江三角洲的民间习俗与四大水神信仰
        4.2.1 珠江三角洲的民间习俗
        4.2.2 珠江三角洲四大水神信仰及其传播
    4.3 顺德民间信仰的发展阶段
        4.3.1 历代顺德民间信仰与儒释道的互动发展过程
        4.3.2 明代“禁淫祀、毁淫祠”与民间信仰的正统化
    4.4 顺德民间信仰空间地域分布特征
        4.4.1 顺德民间信仰的基本情况
        4.4.2 顺德民间信仰的空间分布
        4.4.3 顺德主要民间信仰形成与时空演化
        4.4.4 顺德主要民间信仰空间特征
        4.4.5 移民带来的信仰与本地的融合——以康公信仰为例
        4.4.6 小结
    4.5 社公、土地公的信仰与乡村基础社会空间单元的形成
        4.5.1 社公信仰的演化
        4.5.2 关于社坛、社主、社公、土地公
        4.5.3 顺德社的类型
        4.5.4 以社公为单位形成的村域共同体——龙江沙田五社“菩萨巡街”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域信仰共同体与集体空间的边界认同
    5.1 村庙、乡主庙与乡村聚落空间的融合
        5.1.1 宗族与乡庙,血缘组织的衍生与信仰地缘组织的组合——以桑麻村为例
        5.1.2 一庙多神信仰与村落的融合——以乐从镇的乡村为中心
        5.1.3 从迁民到聚落,从社公到乡庙——均安镇南沙的个案分析
    5.2 祭祀圈与乡村地域共同信仰空间的形成
        5.2.1 以宗族为单位的祭祀圈——以林头村为例
        5.2.2 以祭祀组为单位的祭祀圈——以麦朗医灵庙为例
        5.2.3 以水利堤围为单位的祭祀圈——以众涌安乐围内天后巡游为例
        5.2.4 以一条河上下游地域形成的祭祀圈——以东头、南坑的观音巡游为例
    5.3 信仰活动圈与乡村地域共同体
        5.3.1 以个人参加为主的观音开库信仰圈
        5.3.2 以村庄祭祀联盟形成的祭祀活动圈——以均安帝王巡游为例
        5.3.3 以龙舟队为单位参加的龙船点睛信仰活动圈
    5.4 民间信仰的隐喻与乡村聚落空间的权力支配关系
        5.4.1 体现宗族的空间支配关系
        5.4.2 基于风水观念的空间支配关系
        5.4.3 基于社群认同的空间支配关系
    5.5 本章小结
        5.5.1 民间信仰与村庄外部边界
        5.5.2 民间信仰与村庄内部认同
第六章 墟市集体空间与地方社会
    6.1 珠江三角洲区域及顺德明清墟市空间格局
        6.1.1 珠江三角洲贸易的发展
        6.1.2 明清珠江三角洲区域市场体系
        6.1.3 明清区域贸易网络及变化
        6.1.4 明清顺德墟市空间格局
    6.2 墟市活动与乡村聚落社会空间的流动网络
        6.2.1 墟市圈与乡村聚落社会空间
        6.2.2 墟市圈与地域乡村聚落结构分析
        6.2.3 墟市对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6.3 明清顺德墟市的类型
        6.3.1 城郭型墟市
        6.3.2 乡村传统墟市
        6.3.3 专业性墟市——以陈村、容奇和桂洲墟市为例
        6.3.4 小结
    6.4 顺德墟市的演化
        6.4.1 桥梁建设、内河航运与墟市空间的变迁
        6.4.2 墟市功能性质的演化与墟市空间的迁移
    6.5 墟市的权力支配与资源积累机制
        6.5.1 墟市的权力支配机制
        6.5.1.1 明清乡村墟市发展的社会制度环境
        6.5.1.2 顺德乡村墟市权力积累机制
        6.5.2 墟市资源的积累与竞争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制度性集体空间与地方社会
    7.1 顺德区划沿革及立县边界考
        7.1.1 顺德区划沿革
        7.1.2 顺德立县区划边界考
    7.2 明清乡都堡下的里(图)甲制与自然村庄地域空间的形成
        7.2.1 明以前县下的乡
        7.2.2 明清县以下的都堡
        7.2.3 明清里(图)甲制的演化与自然村境域的关系
    7.3 明清至民国,防卫体系、巡检司、保甲制与跨乡村聚落社会共同体的形成
        7.3.1 清至民国顺德县以下的区划沿革
        7.3.2 明清两朝顺德的社会治安
        7.3.3 明清的营制、巡检司与乡村防卫地域的形成
        7.3.4 明中期以后、清至民国的保甲制、乡村自治与跨村的地域联盟
    7.4 解放后的区划与村庄聚落空间的内部再划分
        7.4.1 解放后县以下的区划沿革
        7.4.2 土地改革村庄空间的行政化和合作化时期村庄空间的经济化
        7.4.3 人民公社时期政社合——与村庄空间的再划分与经济再组织化
        7.4.4 镇村时期,城镇化与村庄社会空间的经济体化
    7.5 本章小结
        7.5.1 明清图(里)甲制促进了自然乡村空间地域的形成和内部的社会组织性
        7.5.2 明清保甲制及各种防卫体制与从乡村的乡约、公约相互作用促进了跨自然乡村地域空间的认同
        7.5.3 晚清至民国,从法制上促进了乡村地域的自治
        7.5.4 新中国成立后,乡村集体化空间的形成
第八章 工业化与乡村聚落社会空间的转型
    8.1 顺德农业经济商品化与工业化历史发展过程
    8.2 明至清中晚期,桑基鱼塘的商品农业、原工业化对乡村集体空间的影响
        8.2.1 关于原工业化理论
        8.2.2 明至清中晚期,水利建设过程中催生的商品化基塘农业及家庭手工业
        8.2.3 明至清中晚期,基塘农业生产方式形成独特的集体与个体社会关系
        8.2.4 明至清中期,顺德原工业化与乡村集体空间
    8.3 清末至民国,顺德乡村近代工业对乡村集体空间的影响
        8.3.1 近代依托民族资本的缫丝业对顺德乡村空间的影响
        8.3.2 以官僚资本带动的糖业发展对顺德集体空间的影响
    8.4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初期(1949-1983),顺德社队企业对集体工业空间的塑造
        8.4.1 工业化
        8.4.2 顺德社队企业的发展与农村集体工业空间的形成
        8.4.3 顺德社队企业的集体空间形成的内生因素
    8.5 1984年后,乡镇企业、工业园区对乡村集体空间的影响
        8.5.1 乡镇企业、农村体制改革与集体空间的“再集体化”和“资本化”
        8.5.2 顺德工业空间政策与集体空间的转型
    8.6 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空间规划的工具化与集体空间资本化逻辑
        8.6.1 国家政策的阶段性与工业化空间的表征
        8.6.2 集体土地利用合约的创新与集体空间的资本化逻辑
    8.7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作为地方社会行动的集体空间
    9.1 1452-2010年,顺德乡村社会集体空间的历史变化
        9.1.1 顺德空间要素历史变化
        9.1.2 不同历史时期空间公共品供给的社会机制与集体空间形成
        9.1.3 从大时段历史看顺德空间的总体性及阶段特征
        9.1.4 小结:顺德集体空间权力、资源的积累与集中
    9.2 改革开放以来,顺德空间尺度管控的得失与集体空间管控建议
        9.2.1 顺德城乡空间的演化与城市规划的工具化
        9.2.2 现阶段顺德城乡空间尺度的特征
        9.2.3 基于顺德城乡空间尺度规律对未来空间利用与管控的建议
    9.3 理论总结与展望
        9.3.1 理论总结
        9.3.2 余论
附表
附录
参考文献
    一、地方志
    二、史书、古籍、史料
    三、族谱、碑刻
    四、中文专着、中译着作
    五、中文论文、期刊、会议、报告
    六、外文文献
    七、其它资料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郧阳地区的人口、农业与环境研究(1476-191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案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五、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郧阳地区的生态环境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地形与气候
        二、水系与土壤
        三、植物与动物
    第二节 人文环境
        一、郧阳地区行政建置制沿革
        二、郧阳地区的移民与文化
    小结
第二章 郧阳地区人口变迁与环境
    第一节 明清人口政策与环境
        一、明代人口政策
        二、清代人口政策
        三、生态视角下的人口政策
    第二节 明代郧阳地区流民偷入与附籍
        一、明代流民偷入与附籍
        二、人口构成
    第三节 清代郧阳地区人口发展
        一、清代前期郧阳地区人口恢复
        二、清代后期郧阳地区人口增长
        三、清代郧阳地区人口构成
    第四节 人口与环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
        一、明清人口变化趋势
        二、人口变化的影响
    小结
第三章 郧阳地区农业开发与环境
    第一节 明清土地政策与环境
        一、明代土地垦荒政策
        二、清代土地政策
        三、生态视角下的土地开发
    第二节 明代郧阳地区农业发展
        一、土地开垦状况
        二、农田水利建设
        三、农业生产与技术发展
    第三节 清代郧阳地区农业发展
        一、土地开垦状况
        二、农田水利建设
        三、种植新趋势
    第四节 农业开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一、森林资源衰减
        二、水土流失
    小结
第四章 环境思想与保护个案
    第一节 明清环境思想
        一、明清士大夫环境思想
        二、明清郧阳地区官员的环境思想
        三、郧阳地区民俗文化中的环境思想
    第二节 明清环境保护与个案
        一、清代官方环境保护
        二、明清郧阳地区环保个案
    小结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安徽省石台县药用植物资源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石台县自然概况
    1 地形地貌
    2 气候特征
    3 土壤类型
    4 水文条件
    5 植被概况
第二章 石台县药用植物分布与蕴藏量调查
    1 调查时间及路线
        1.1 踏查阶段
        1.2 调查阶段
    2 调查方法
        2.1 文献调查
        2.2 线路调查
        2.3 样方调查
    3 调查结果
        3.1 石台县药用植物生态分布
        3.2 安徽省植物新纪录
        3.3 石台县药用植物蕴藏量的计算
第三章 石台县药用植物区系研究
    1 药用蕨类植物区系特点
        1.1 药用蕨类植物的主要地理成分
        1.2 药用蕨类植物区系特征
    2 药用种子植物的区系特点
        2.1 药用种子植物的主要地理成分
        2.2 药用种子植物区系特征
第四章 石台县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利用
    1 石台县大宗药用植物资源分布现状和利用分析
    2 石台县特色药用植物资源分布现状和利用分析
    3 石台县药食两用植物资源分布现状及利用分析
第五章 石台县珍稀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保护
    1 石台县珍稀药用植物资源介绍
        1.1 国家级保护植物
        1.2 其他稀有植物
    2 野生铁皮石斛资源分布与生境特征研究
        2.1 铁皮石斛的分布
        2.2 铁皮石斛的生境特征研究
        2.3 讨论
    3 石台县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探究
        3.1 石台地区药用植物受威胁及优先保护评价研究
        3.2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物种保护的基础
        3.3 建立药用植物自然保护小区
第六章 石台县中药资源发展规划建议
    1 西南山地中药资源发展保护区
    2 东部山地大宗药材发展利用区
    3 西北山地及丘陵药材综合发展利用区
    4 中药与旅游融合的特色产业发展区
结语
    1 调查结果
    2 区系研究
    3 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录:石台县药用植物名录

(6)苏轼行踪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册
    第一篇 绪论
        第一章 撰写“苏轼行踪考”之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第三章 研究目标、内容和表达的方式
        第四章 研究方法与理论
        第五章 完成“苏轼行踪考”後的後续研究
    第二篇 苏轼源乡及先祖
        第一章 苏轼源乡
        第二章 眉山
        第三章 苏轼族系
    第三篇 眉山苏轼
        第一章 苏轼出生时与出生地考
        第二章 苏轼十岁前纪事
        第三章 苏轼十一至二十岁纪事
        第四章 嘉佑元年(1056)丙申
    第四篇 第一次进京
        第一章 嘉佑元年(1056)丙申,苏轼赴京
        第二章 嘉佑二年(1057) 丁酉
    第五篇 母丧回乡
        第一章 嘉佑二年(1057)丁酉,母丧回乡
        第二章 嘉佑三年(1058)戊戍
        第三章 嘉佑四年(1059)己亥
    第六篇 三苏南行行踪考
        第一章 南行前集行踪考
        第二章 南行後集行踪考
        第三章 总结
    第七篇 第二次进京
        第一章 嘉佑五年(1060)庚子
        第二章 嘉佑六年(1061)辛丑
    第八篇 陕西凤翔倅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嘉佑六年(1061)辛丑,苏轼赴凤
        第三章 嘉佑七年(1062)壬寅
        第四章 仁宗嘉佑八年(1063)癸卯
        第五章 治平元年(1064)甲辰
        第六章 结论
    第九篇 第三次入京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治平二年(1065)乙已
        第三章 治平三年(1066)丙午
    第十篇 父丧回乡守丧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治平四年(1067) 丁未
        第三章 熙宁元年(1068)戊申
        第四章 本篇结论
    第十一篇 第四次入京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熙宁二年(1069)己酉
        第三章 熙宁三年(1070)庚戍
        第四章 熙宁四年(1071)辛亥
        第五章 本篇小结
    第十二篇 任杭州倅
        第一章 宋代杭州
        第二章 熙宁四年(1071)辛亥
        第三章 熙宁五年(1072)壬子
        第四章 熙宁六年(1073)癸丑
        第五章 熙宁七年(1074)甲寅
        第六章 本篇结论
    第十三篇 山东知密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熙宁七年(1074)曱寅
        第三章 熙宁八年(1075)乙卯
        第四章 熙宁九年(1076)丙辰
        第五章 本篇结论
    第十四篇 江苏知徐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熙宁九年(1076)丙辰
        第三章 熙宁十年(1077) 丁已
        第四章 元丰元年(1078)戊午
        第五章 元丰二年(1079)戊午
        第六章 本篇结论
下册
    第十五篇 江苏知湖与乌台诗案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元丰二年(1079)苏轼行踪考
        第三章 乌台诗案纪事
        第四章 本篇结论
    第十六篇 贬谪黄州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元丰三年(1080)庚申
        第三章 元丰四年(1081)辛酉
        第四章 元丰五年(1082)壬戊
        第五章 元丰六年(1083)癸亥
        第六章 元丰七年(1084)甲子
        第七章 本篇结论
    第十七篇 万里来去,登州五日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元丰七年(1084)曱子
        第三章 元丰八年(1085)乙丑
        第四章 本篇结论
    第十八篇 第六次入京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元丰八年(1085)乙丑,离登赴京
        第三章 元佑元年(1086)丙寅
        第四章 元佑二年(1087) 丁卯
        第五章 元佑三年(1088)戊辰
        第六章 元佑四年(1089)己已
        第七章 本篇结论
    第十九篇 浙江知杭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元佑四年(1089)己已,苏轼离京赴杭
        第三章 元佑五年(1090)庚午
        第四章 元佑六年(1091)辛未
        第五章 本篇结论
    第二十篇 第七次进京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元佑六年(1091)辛未
        第三章 元佑六年(1091)辛未,入京城後纪事
        第四章 本篇结论
    第二十一篇 安徽知颍与江苏知杨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元佑六年(1091)辛未,苏轼离京赴颍
        第三章 元佑七年(1092)壬申
        第四章 本篇结论
    第二十二篇 第八次进京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元佑七年(1092)壬申,离扬後
        第三章 元佑八年(1093)
        第四章 本篇结论
    第二十三篇 河北知定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元佑八年(1093)苏轼出京赴定
        第三章 绍圣元年(1094)甲戍
        第四章 本篇结论
    第二十四篇 贬谪惠州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绍圣元年(1094)曱戍,苏轼贬惠
        第三章 绍圣二年(1095)乙亥
        第四章 绍圣三年(1096)丙子
        第五章 绍圣四年(1097) 丁丑
        第六章 本篇结论
    第二十五篇 贬谪儋州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绍圣四年(1097)丁丑,苏轼贬儋
        第三章 元符元年(1098)戊寅
        第四章 元符二年(1099)己卯
        第五章 元符三年(1100)庚辰
        第六章 本篇结论
    第二十六篇 北归常州,埋骨郏县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元符三年(1100)庚辰,苏轼北归
        第三章 建中靖国元年(1101)辛已
        第四章 本章 结论
    第二十七篇 结论
        第一章 新发现与新理解的阐述
        第二章 尚待进一步解决的难题
        第三章 继续解决难题的方法
附件
主要参考文献
後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7)乡村治理视角下的村落变迁 ——以“国际慢城”大山村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论
    一、研究的背景与缘起
    二、研究设计
    三、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与文献回顾
    一、理论借鉴
    二、文献梳理
    三、“慢城”再研究
第三章 家庭经营:社会化小农的理性与能动性
    一、人口回流与家庭理性的回归
    二、大山村的家庭生产与经营模式
    三、家庭经营的阶段目标与意义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社区能人:中坚力量的生长与阶层分化
    一、农村阶层分化与社会阶层流动
    二、创业能人与精英的再生产
    三、社区能人及其个体成就因素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村级组织:社会整合与社会动员的主体
    一、社区治理行动主体:“村两委”
    二、文化认同行动主体:老年协会
    三、经济生产行动主体:农家乐合作社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政府干预:外部资源及其本地入嵌机制
    一、慢城筹备与半强制型干预
    二、慢城建设与诱致型干预
    三、慢城运营与合作型干预
    四、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思考
    一、乡村治理与“慢城”本土化实践的动力机制
    二、乡村治理与“慢城”本土化实践的限制因素
    三、乡村治理与“慢城”本土化实践的可行路径
    四、简短的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大山村入户调研提纲
    附录2:大山村农家乐经营户补充调研提纲
    附录3:蓝溪村委与村民签署的土地租赁合同
    附录4:蓝溪村委与村民小组签订的土地租赁补充协议
    附录5:芮氏宅第重修铭(中英文版)
    附录6:“国际慢城”55条准则及其本土适用
致谢

(8)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以湖北省利川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文献概况
        (二)文献述评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的内容框架
    四、创新与展望
        (一)创新点
        (二)研究展望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
        (一)人力资本
        (二)人力资源
    二、人力资本理论
        (一)早期的人力资本理论
        (二)现代的人力资本理论
        (三)当代的人力资本理论
        (四)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五)国内的人力资本研究
    三、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一)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进程
        (二)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概状
    四、文化资本理论
    五、分析与评价
    小结
第二章 人力资源开发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之关系
    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成绩
        (一)基础设施与人居环境显着改善
        (二)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三)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初见成效
        (四)特色村寨建设模式逐渐形成
    二、人力资源开发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脱贫致富
        (二)有利于人口数量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本优势
        (三)有利于村寨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四)人力资源开发是特色村寨建设的核心动力
    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意义
        (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目标的内在要求
        (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各利益相关者的基本要求
        (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的特殊性
    小结
第三章 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概况和问题分析:基于利川市五个村寨的调查
    一、利川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概况
        (一)利川市概况
        (二)利川市五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概况
    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概况
        (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存量状况
        (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所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开发能力薄弱
        (二)人力资源开发文化意识不强
        (三)特色村寨人口大量外流
        (四)特色村寨各类人才匮乏
    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各级政府统筹力度不够
        (二)特色村寨人才培训经费不足
        (三)特色村寨人才培训资源整合不力
        (四)高等教育专业滞后于特色村寨建设
    小结
第四章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文化+”模式构想
    一、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前瞻性原则
        (三)动态性规律
        (四)适度性规律
        (五)层次性原则
    二、特色村寨人力资源“文化+”开发构想
        (一)“文化+支柱产业”
        (二)“文化+特色旅游”
        (三)“文化+民居建筑”
        (四)“文化+地方医药”
        (五)“文化+现代科技”
        (六)“文化+内部要素”
    三、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文化+”模式的内涵
        (一)人力资源开发“文化+”模式的含义
        (二)人力资源开发“文化+”模式的基本要求
    四、人力资源开发“文化+”模式构建意义
        (一)人力资源开发“文化+”模式的构建目标
        (二)人力资源开发“文化+”模式实施的意义
        (三)人力资源开发“文化+”模式的现实困境
    小结
第五章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
    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的理念认知
        (一)充分认识人力资源战略地位
        (二)优化人力资源开发生态环境
        (三)确立人力资源开发重点目标
    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的培育对策
        (一)加强人力资源基础性开发
        (二)加强职业教育的规范化发展
        (三)加强各类教育主体的统筹协调
    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的规划统筹
        (一)完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
        (二)完善人力资源开发政策
        (三)完善人力资源市场配置机制
        (四)完善人力资源统筹运行机制
    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人力资源开发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政策和法律
        (二)建设人力资源信息库
        (三)完善考评机制
        (四)优化监督机制
    小结
第六章 人力资源开发“文化+”模式的个案分析
    一、人力资源开发“文化+支柱产业”模式的个案研究:以新河村为例
        (一)新河村的基本情况
        (二)新河村的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三) 新河村的人力资源“文化+支柱产业”开发对策
    二、人力资源开发“文化+特色旅游”模式的应用研究:以张高寨为例
        (一)张高寨的基本情况
        (二)张高寨的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三)张高寨的人力资源开发“文化+特色旅游”对策研究
    三、“文化+内部要素”模式实证研究:以利川灯歌传承人为例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概述
        (二)利川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遗产传承人的现状及反思
        (三)非遗传承人人力资源“文化+内部要素”开发
    小结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9)唐代中叶至北宋末年皖江地区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概念的界定
    三、学术成果的回顾
    四、资料运用与研究方法
    五、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 皖江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一节 政治与社会环境因素
        一、政治与社会的稳定
        二、战争的影响
    第二节 皖江地区的自然环境
        一、气候条件
        二、地貌与土壤条件
        三、森林植被条件
        四、水文资源条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人口增长与人民生活
    第一节 人口数量的变化
        一、唐前期的快速增长
        二、唐中叶至五代的曲折增长
        三、北宋时期的加速发展
    第二节 人口增长的因素与途径
        一、社会安定促进人口增长
        二、地方官员的积极作为
        三、动乱时期的自保
        四、外来人口的迁入
        五、隐漏户与浮逃户的大量存在
    第三节 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
        一、富民的增多
        二、普通人民的生活状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土地的垦辟与水利建设
    第一节 土地垦辟的条件
        一、山川资源
        二、官方的政策支持
    第二节 土地的垦辟
        一、低山丘陵地带的垦辟
        二、河流湖泊的围垦
    第三节 水利的建设
        一、沟洫
        二、陂塘
        三、堰坝
        四、堤围
        五、斗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商品化
    第一节 土地的经营方式
    第二节 粮食生产与先进技术的采用
        一、粮食生产的发展
        二、先进技术的采用
        三、粮食的商品化
    第三节 经济作物的种植与养殖业的发展
        一、种茶
        二、栽桑养蚕
        三、种麻
        四、果树的种植
        五、菜蔬的种植
        六、药材的生产与商品化
        七、林业
        八、花卉的种植
    第四节 渔业与畜牧养殖业的发展
        一、渔业的发展
        二、畜牧养殖业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手工业生产
    第一节 酿酒业
        一、饮酒风气渐盛
        二、酿酒技术进步
        三、酒的经济作用
    第二节 矿冶业与陶瓷业
        一、矿冶业
        二、陶瓷业
    第三节 纺织业的发展
        一、纺织品产地分布广
        二、技术水平提高
    第四节 造船业
        一、船舶种类增多
        二、造船数量扩大
        三、造船技术进步
    第五节 文具制造业的兴盛
        一、制笔业
        二、制墨业
        三、造纸业
        四、制砚业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交通与商业的发展
    第一节 交通的发展
        一、交通基本状况
        二、交通建设与修整
        三、桥梁与津渡的建设
        四、馆驿旅店的发展
    第二节 商业的发展
        一、州县数量的增长
        二、商业都市的繁荣
        三、镇市的迅速发展
        四、商业贸易的活跃
        五、商税不断增长
    本章小结
结语
    一、剧烈变化发展中的皖江地区经济
    二、皖江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式及特征
    三、皖江地区的经济重心
参考文献
    一、基本文献
    二、今人着作
    三、学术论文
    四、学位论文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怒江蓄力弓正满(论文提纲范文)

独龙江, 独龙江
    迪政当:自己家园自己建, 自己家业自己创
    普卡旺:从“等、靠、要”到“赶、帮、超”
    整乡推进整族帮扶
    普拉底里“金果果”, 滴水河畔“摇钱树”
        普拉底:众手创造的“草果奇迹”
        滴水河:一手种林果, 一手做旅游
    农家乐, 乐农家
        “150” :老姆登的“代言人”
        阿土哥:秋那桶的“策划人”

四、种植黄连致富有望(论文参考文献)

  • [1]东野三世[J]. 尹洪东.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1(05)
  • [2]脱贫攻坚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研究 ——基于重庆市石柱县沙子镇龙源村的调查[D]. 陈菊.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3]顺德地方社会与集体空间研究[D]. 周新年.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4]郧阳地区的人口、农业与环境研究(1476-1911)[D]. 王谷.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6)
  • [5]安徽省石台县药用植物资源调查[D]. 罗汉.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8(06)
  • [6]苏轼行踪考[D]. 李常生.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7]乡村治理视角下的村落变迁 ——以“国际慢城”大山村为个案[D]. 杨伊宁. 南京大学, 2017(06)
  • [8]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以湖北省利川市为例[D]. 尹春芬. 中南民族大学, 2016(04)
  • [9]唐代中叶至北宋末年皖江地区经济发展研究[D]. 董明. 上海师范大学, 2015(10)
  • [10]怒江蓄力弓正满[J]. 王菁,赵芳,刘笑. 今日民族, 2014(11)


经济建设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政治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三农论文

上一篇:山地自行车技术培训的重要性
下一篇:论写作评价与修改方法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