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老年丧偶综合征患者的心理康复护理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对老年丧偶综合征患者的心理康复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晋聪聪[1](2021)在《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下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管理方案的构建及初步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以发现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临床管理实践中现存的患方衰弱认知不足与管理依从性低下、医护方缺乏标准规范化衰弱管理流程等问题为着眼点,整合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管理中核心利益相关者潜在差异化诉求,旨在基于循证构建适用于我国老年稳定性冠心病人群疾病特征和文化背景的衰弱管理方案,以期为改善临床衰弱管理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采取便利抽样法,对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的268名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实施问卷调查,以了解其衰弱发生现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2.通过对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管理过程中核心利益相关者(患者15名,照护者11名,医生5名,护士10名,管理人员2名)实施半结构访谈,以探索不同利益相关者立场差异和个性化利益诉求,为本研究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管理方案的构建提供参考依据。3.系统化检索国内外循证数据库后汇总现有衰弱管理证据,整合前期现状调查和复合型利益相关者需求导向分析结果,形成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管理方案初步框架,再通过专家函询对方案初稿进行专家论证后形成最终方案。同时,围绕利益相关者视角,采用多元形式进行成果临床转化。4.通过类试验研究对构建的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管理方案进行初步应用。于2020年5月-2020年9月在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老年科选取符合上述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6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其等分为对照组31例、干预组31例。对照组采取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课题组构建的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管理方案。采用问卷调查(包括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简易体能状况量表、中国心血管患者生活质量评定问卷、患者衰弱管理依从性量表)及6分钟步行试验等方法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6周、干预后12周这3个不同时段的简易体能指标、生活质量、衰弱管理依从性、6分钟步行距离的变化。结果:1.现状调查结果268例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现状调查结果显示: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发生率达41.0%,衰弱总分平均为(4.95±1.96)分,且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的多维度特征显着。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合并慢性病类数是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发生的危险因素;日常活动能力、营养状况则为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发生的保护因素。2.半结构访谈结果复合型利益相关者访谈资料主题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方提炼出3项主题:衰弱管理参与意愿较强;自我健康管理意识缺乏;社会支持系统发展不足。医护及管理方提炼出4项主题:医护人员有较强衰弱管理参与意愿;缺乏标准的衰弱管理体系指导;自身专项知识储备不足;多学科团队协作障碍。3.方案构建与临床转化结果本研究整合前期成果基础上,基于循证和德尔菲法构建了具有科学性、可靠性和临床适用性的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管理方案,包括衰弱早期识别、衰弱管理干预、衰弱认知培训、衰弱出院计划四大模块,共62项条目。将方案成果临床转化,分别针对患者及照护者形成衰弱管理实践信息手册与衰弱科普微视频,针对临床医护人员制定衰弱全周期管理服务流程图。4.实证应用结果(1)本研究纳入患者62例,失访6例,失访率为9.7%。最终对照组患者30例,干预组患者28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2)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干预后6周,干预组患者平衡测试指标、坐站测试指标显着高于对照组;干预后12周,干预组患者简易体能状况指标要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周、12周,干预组6分钟步行距离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后6周,干预组患者体力状况、一般生活、社会心理、生活质量总分等4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后12周,干预组患者上述4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周,干预组患者在衰弱认知、衰弱筛查、运动锻炼、饮食营养管理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患者衰弱管理依从性总得分(21.50±1.86)也显着高于对照组(16.47±2.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2周试验组患者在衰弱管理依从性各维度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发生率较高,临床医护人员有待提高对衰弱早期筛查的重视。2.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管理利益攸关方的差异化诉求尚未合理解决,亟需管理者综合协调各方利益关切以寻求最大利益均衡化。3.基于循证和德尔菲法构建的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管理方案经临床转化与初步应用证实其对改善患者衰弱整体状态具有积极意义,临床适用性较好,可作为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临床管理实践的科学工具进一步推广应用。

俞榕清[2](2021)在《叙事护理对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适应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了解养老机构老年人适应能力的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后期针对养老机构老年人适应问题开展的干预研究奠定基础。2.评价叙事护理对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适应的干预效果,探索提高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适应的有效措施。方法:1.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10月-2019年12月对福州市区及周边县市(共6个区县市)的9所养老机构共216例老年人进行调查,以上养老机构均具备运营资质并均在民政局注册登记,其中4所为公建民营养老机构,5所为民办养老机构。采用一般资料问卷、社会适应能力量表(Social-Adaptive Functioning Evaluation,SAFE)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养老机构老年人适应能力的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2.随机对照研究:于2020年1月-2020年12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福州市区和闽侯县的5所养老机构为研究场所,选取横断面调查中社会适应能力量表(SAFE)得分≤16分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以上养老机构均具备运营资质并均在民政局注册登记,其中2所为公建民营养老机构,3所为民办养老机构。本研究共纳入102例老年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最终共95例完成研究,入组率93.14%,对照组48例,干预组47例。对照组采取养老机构常规照护,干预组采取养老机构常规照护+叙事护理干预,每次干预时长30-60分钟,一周1次,持续12周。于干预前、干预第12周运用社会适应能力量表(SAFE)、简版老年抑郁量表(GDS-15)、焦虑自评量表(SAS)、生活满意度指数A(LSIA)收集两组研究对象资料,评价干预效果。结果:1.横断面调查研究:本次调查养老机构老年人社会适应能力量表的平均分为(12.04±11.93)分,其中有65.2%的老年人适应能力处于较差水平及以下(较差的占42.1%,很差的占23.1%)。单因素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退休前职业、入住养老机构时长、肢体活动障碍状态、与养老机构其他老年人交流情况和参加养老机构组织活动情况是养老机构老年人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退休前是团体、单位负责人的老年人SAFE得分最高(20.70±9.24)分,其次是军人(20.57±9.07)分,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得分最低(0.83±12.72)分;入住时长在1年以内的老年人SAFE得分最低(7.62±12.22)分;肢体存在活动障碍的老年人得分(6.15±12.78)分显着低于无肢体活动障碍的老年人得分(15.64±9.80)分;经常与养老机构其他老年人沟通交流的老年人得分(16.56±9.46)分显着高于偶尔交流者得分(9.05±11.57)分和从不交流的老年人得分(-1.67±15.97)分;经常参与养老机构组织的活动者SAFE得分(17.74±9.62)分显着高于偶尔参加者得分(10.65±11.38)分和从不参加的老年人得分(2.67±12.05)分。2.随机对照研究:(1)均衡性比较:两组老年人的一般资料、在养老机构居住的基本情况、各量表得分、适应能力等级水平均衡可比(p>0.05)。(2)适应能力:(1)SAFE得分:干预后,干预组SAFE得分12.00(6.00~18.00)分显着高于干预前得分8.00(0.00~14.00)分(z=-5.962,p=0.000),并且高于对照组得分10.00(2.00~14.00)分(z=-2.382,p=0.017),对照组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43,p=0.002)。(2)适应能力等级水平:对照组和干预组适应能力等级水平组内差异均显着(p=0.003,p=0.000),干预后,干预组适应能力等级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z=-2.343,p=0.019)。(3)抑郁症状:干预后,干预组GDS-15得分(4.81±2.53)分显着低于干预前得分(7.68±3.31)分(t=13.832,p=0.000),并且显着低于对照组得分(7.13±3.72)分(t=3.538,p=0.001),对照组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30,p=0.159)。(4)焦虑症状:干预后,干预组SAS得分(42.98±8.06)分显着低于干预前得分(49.18±8.97)分(t=13.179,p=0.000),并且显着低于对照组得分(47.97±9.03)分(t=2.840,p=0.006),对照组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4,p=0.041)。(5)生活满意度:干预后,干预组LSIA得分(12.26±3.85)分显着高于干预前得分(8.60±4.26)分(t=-21.515,p=0.000),并且高于对照组得分(10.13±3.34)分(t=-2.883,p=0.005),对照组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60,p=0.069)。结论:1.横断面调查研究:养老机构老年人适应能力较低,退休前职业、入住时长、肢体活动障碍状态、与养老机构其他老年人交流情况和参加养老机构组织活动情况是影响养老机构老年人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养老机构应特别关注新入住老年人的适应问题,入住时,照护者应全面评估老年人,对不同群体开展个性化的照护服务,为有肢体活动障碍的老人提供医疗支持、康复训练指导和护理,定期组织各种活动,帮助老年人建立新的社会支持系统和人际交往系统,科学合理地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养老机构的生活。2.随机对照研究:叙事护理能够提高养老机构老年人适应能力,可改善养老机构老年人的抑郁、焦虑症状,提升生活满意度。本研究为养老机构开展老年人心理适应性问题心理健康指导和活动提供新的思路。

陈卓[3](2020)在《高血压患者疾病感知与心理一致感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高血压患者的疾病感知、心理一致感及治疗依从性的现状及相关关系,明确疾病感知与心理一致感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为提高治疗依从性提供参考资料。方法:本研究为非实验性研究中的描述性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吉林省1所三甲级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283例住院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简易疾病感知问卷、心理一致感量表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量表进行调查。使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统计分析。采用频数、百分比、均值与标准差、t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得分为87.78±18.43,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治疗依从性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工作状况、人均月收入、病程、吸烟与饮酒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高血压患者疾病感知得分为40.48± 13.04,处于中等水平。疾病感知在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工作状况、人均月收入、病程、血压控制情况、高血压相关症状、合并慢性病与自评健康状况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高血压患者心理一致感得分为62.94±18.27,处于低水平。心理一致感在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工作状况、人均月收入、病程与自评健康状况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高血压患者疾病感知与治疗依从性呈负相关(r=-0.537,P<0.01),心理一致感与治疗依从性呈正相关(r=0.651,P<0.01),疾病感知与心理一致感呈负相关(r=-0.653,P<0.01)。(5)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为文化程度、病程、饮酒、疾病感知与心理一致感,其中心理一致感的预测性最大。结论:(1)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年龄70岁及以上、女性、学历高中或中专及以上、已婚、在职、人均月收入3000元及以上、病程25年及以上、不吸烟与不饮酒的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好。(2)高血压患者的疾病感知处于中等水平。年龄70岁及以上、朝鲜族、学历大专及以上、已婚、在职、人均月收入3000元及以上、病程15年及以上、血压控制达标、无高血压相关症状、无合并慢性病与自评健康好的高血压患者疾病感知较好。(3)高血压患者的心理一致感处于低水平。年龄80岁及以上、学历大专及以上、已婚、在职、人均月收入3000元及以上、病程15年及以上与自评健康好的高血压患者心理一致感较好。(4)高血压患者的疾病感知越高,治疗依从性越低;心理一致感越高,治疗依从性越高;疾病感知越高,心理一致感越低。(5)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为文化程度、病程、饮酒、疾病感知及心理一致感,其中心理一致感的影响最大,并且心理一致感越高,治疗依从性越高。

周月[4](2020)在《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将“具身认知理论”应用到康复护理的临床实践中,验证此理论的有效性,科学性及合理性;探索在具身认知视角下,应用改良后的镜像疗法(Mirror Therapy,MT)干预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比较传统镜像疗法与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疗法的效果差异,以期达到提高传统镜像疗法效果的目的。方法本研究为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于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在成都市某三甲医院招募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8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利用计算机随机法将其分为试验组(改良镜像疗法组)和对照组(传统镜像疗法组),两组均为40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均遵循基础治疗及护理方案,包括成立改良镜像疗法和传统镜像疗法康复护理小组、康复护理前评估、确定康复护理目标、参照权威指南以及结合医院实际情况为患者提供基础治疗和护理。在施行此方案的基础上,试验组运用改良镜像疗法,对照组应用传统镜像疗法。在干预前、干预4周后进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上肢部分(simplified Fugl-Meyer Assessment Upper-Extremity section,FMA-UE)、Brunnstrom分期评定、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脑卒中专门化生存质量量表(Strok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SS-QOL)的评定,对两组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改良后的镜像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以及对比传统镜像疗法的效果差异性。结果1.基线资料结果: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程、偏瘫侧、相关合并症(高血压及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婚姻情况、文化程度、职业、梗死区域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FMA-UE、偏瘫Brunnstrom分期评定、MBI、SS-QOL评分均无统计差异性(P(29)0.05)。2.干预后组内比较结果:两组FMA-UE、偏瘫Brunnstrom分期评定、MBI、SS-QOL评分均比干预前有明显的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05)。3.干预后组间比较结果:试验组FMA-UE、偏瘫Brunnstrom分期评定、MBI、SS-QOL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传统镜像疗法和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疗法均能安全有效地促进脑梗死偏瘫病人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同时加快病人上肢Brunnstrom分期运动康复进程,从而进一步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2.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疗法在脑梗死偏瘫病人上肢运动功能及整体康复方面的干预效果均显着优于传统镜像疗法。3.以具身认知的具身性、情境性、生成性及动态性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指导依据,改进传统镜像疗法的缺陷,取得了显着的临床效果,从而证明具身认知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的有效性、科学性。

汤佳[5](2020)在《中期照护视角下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现在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达到新的高度,而健全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刻不容缓。目前国内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只注重疾病本身的诊治,对于大型的综合性公立医院而言,主要负责我们国家绝大多数的医疗任务,目前存在着病人众多、现有医疗规模的限制、病患床位相对紧张等日益突出的问题。在所患疾病比例中,高血压、精神疾病、脑卒中、心脏病、糖尿病、肿瘤等各种慢性疾病占绝大多数,慢性疾病和人口老龄化互相影响,这让在面临一般急性疾病后的患者在治疗后,会遇到更多的临床心理问题、生活自理能力问题,这使得康复时间变得更加漫长,而且需要投入更多介入措施,这在无形之中给大型公立医院增加了很多负担。大型公立医院通过快速康复等手段,让更多的患者享受到了医疗资源,更快的周转了病床。患者平均住院日下降,虽然身体疾患更快速的被治愈,可心理状况还没有能够达到满足立即返回家中的标准。平均住院日的缩短,不利于患者和医生产生良好的信任关系,而医生的短期治疗容易引起患者疾病治愈后复发,医生需要和患者保持长期稳定的信任关系、需要对患者进行连续的照护。因为患者难以控制病情或是病后匮乏的照护,而产生的入院治疗和使用药物的费用,对于医保部门的经费是极大的浪费。本研究立足于解决这一突出问题进行论述。目的为了健全我国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弥补服务体系中的断层。由于我国现在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达到新的高度。目前国内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只注重疾病本身的诊治,对于每一级的综合性公立医院而言,主要负责大部分百姓的医疗救治,却存在目前患者数量众多、现有医疗规模的限制、病患床位相对紧张等日益突出的问题。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具体的服务形式,包括健康科普、院前急救、院中急性期照护、中期照护、长期照护、终末期照护,而目前在国内中期照护处于缺失状态,不仅造成了老年患者非计划性重返病房,浪费医疗资源,还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方法从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成入手,分析中期照护模式存在的必要性,阐述中期照护的理论、模式、软硬件,并以医联体中骨科、卒中、胸痛中期照护病房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了中医药在中期照护领域中的作用,对目前医联体中开展中期照护服务的存在的技术和政策问题进行探讨,以求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来探讨中期照护在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不可或缺,同时在医联体下基层医疗机构行中期照护是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其中理论研究先对国内外内的中期照护模式进行梳理,对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阐述,探讨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是一种契合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体现中国特色的服务模式,有助于老年医疗服务的整体化和延续性,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追溯了老年医疗服务的历史沿革和相关构成。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老年医疗服务古已有之,从衰老理论、预期寿命延长和疾病谱的转变等方面来论述构建整体化老年医疗服务的必要性;对目前国内提供的老年医疗的服务内容进行阐述,包括健康科普、院前救治、急性期照护、长期照护和终末期照护,急性期照护和长期照护之间存在断层,有些急性病出院后患者,因为未得到有效和安全的中期照护,导致非计划性重复入院或者身体功能未能良好恢复,甚至于致残,直接进入长期照护模式。还论述了中期照护相关概念及模式。明确阐述了中期照护模式的定义、照护对象和形式,以及开展中期照护所需的软硬件条件,通过对三家医院的2400名老年出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出中期照护的需求与日常生活能力正相关;并运用服务链理论、持续照顾理论、协同论对本研究进行了相关探讨。医疗服务是个整体的产品概念,而由于卫生体制等原因,本应该形成一条“价值链”的医疗服务流程,却存在着相互脱节的现象;关注并落实老人在生命的各个阶段中各个方面的需求,是“持续照护”的理论最本质的核心点。“持续照护”让有着个性化需要的老人最大可能在固定熟悉的场所长期居住,以此受到良好的照顾。相关理论支撑了中期照护模式产生的必要性。为了阐述医联体中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的可行性,先从理论方面进行论述。医联体是在中国现有医疗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不同层次医疗机构联合而成的组织构架,而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形势堪忧,在医联体中基层医疗机构可以有效落实进行中期照护服务,它对于连续性健康管理的实行十分重要,同时还有政府支持、资源优势互补、更为便捷、提高收入、降低费用等优势,在政治、经济和技术三方面都具有理论可行性,因此在医联体中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势在必行。随后通过实证分析论述老年患者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行中期照护服务的有效性。取样扬州苏北人民医院肩袖损伤患者100例,分为两组,其中52例为观察组,在医联体下汤汪骨科联合病房行中期照护,48例未行中期照护为对照组,对其行术后康复效果比对及UCLA评分统计学比较,显示行中期照护更加有效;取样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卒中患者300例,分为两组,其中有162例作为观察组至医联体下木渎卫生院进行中期照护,138例作为对照组未接受,通过ADL量表、GDS-15量表、FRA量表、EQ-5D量表进行统计学比较,显示中期照护对急性期后老年脑卒中患者有着显着的临床效果,是一种能创造高附加值的新型照护模式,老年患者脑卒中后越早实施中期照护,效果越好;取样泰州市人民医院急性心梗行CPI手术患者208例,分为两组,其中有100例作为观察组转入高港区人民医院进行中期照护,108例出院回家普通康复未接受中期照护,通过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及术后并发症出现比例进行比较,显示中期照护有益于急性心梗CPI术后老年患者的术后康复,实现了安全性与有效性兼得的身心康复效果。本文也对中期照护的中医药优势,在医联体下开展中期照护的政策、技术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进行补充说明。在中期照护中中医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中医药的独特理论和临床优势入手,分析了中期照护中中医药可以产生的相关作用,如如在情绪、饮食、用药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扬州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的中医工作室运作较好,如中医骨伤专业历史悠久,和西医骨伤结合,在中期照护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的中期照护服务中要继续加强中医药理论的挖掘,促进中医药中期照护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强化中医药中期照护服务的网络建设,让中医药这一我国文化瑰宝在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中绽放绚烂光彩。对医联体下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服务目前存在的政策及技术问题进行梳理。康复技术和老年综合评估技术是中期照护服务中较为关键的两样技术,对医联体内实施中期照护(主要为康复治疗)的调查显示,基层康复医疗的能力较弱,老年综合评估技术在国内刚刚发展,尚未能推广使用。他问题还包括医保支付方式需要进一步优化,三级医院无力开展相关服务、软硬件标准尚未形成、绩效分配方案待确定、利润待提高、具体疾病效果评价指标缺乏以及老人多重用药、谵妄管理、跌倒和误吸等相关问题都需要关注。对医联体下中期照护模式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互联网医院的兴起对中期照护的开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介绍了“互联网+”的中期照护模式及大数据在中期照护中的应用,并以苏北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相关服务对中期照护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来论证“互联网+”的中期照护模式大有可为;日间手术普及也为中期照护开展打开市场,医联体模式下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应加强协作,医院主要负责为患者进行日间手术,并在手术后将患者送往社区医疗机构继续进行中期护理治疗,以苏北人民医院日间手术患者在家康复和社区中期照护随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日间手术后社区中期照护模式有利于改善患者就医感受度,促进患者康复。增加了中期照护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在服务类型上更加多样,服务模式上更加完善,服务衔接上更加连续,具备了完整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基本要素,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体制条块分割、信息平台难以共享、医保报销与服务脱节、老年医学统领机构缺乏、老年护理与康复人才短缺等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结果本研究立足于中国特色,找出最适合中期照护服务的医疗组织环境,即在医联体中社区或乡镇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服务,不仅符合国家上下转诊、急慢分治的要求,且有利于老年患者恢复身体机能,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发展,打造全生命周期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不足是研究主要以理论推断为主,样本量较少,外推行有一定局限。结论伴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应对巨大的老年医疗需求,需要通过中期照护这一模式弥补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断层,以面对具有复杂需求的老年患者,同时有效衔接并整合医疗资源。在医联体中基层医疗单位开展中期照护服务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可以有效弥补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断层的较好模式。

许云云[6](2018)在《创伤性颅脑损伤术后颅骨缺损患者生存质量调查分析》文中提出研究目的:了解因创伤性颅脑损伤行去骨瓣减压术后颅骨缺损患者的生存质量现状,探讨其生存质量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制定改善创伤性颅脑损伤术后颅骨缺损患者生存质量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和参考。研究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苏州大市范围内三级医院神经外科因创伤性颅脑损伤入院的且行去骨瓣减压术的患者202例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出院后一个月时,使用自制《颅骨缺损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颅脑损伤患者生存质量量表(Quality Of Life after Brain Injury,QOLIBRI)》对患者进行调查。采用Excel2016软件建立数据库,将数据导入SPSS24.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的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检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等。研究结果:1、202名颅骨缺损患者生存质量的总体感觉、思考能力、情绪和自我评价、独立性和日常生活功能、人际关系、消极的感觉、身体限制和身体状况及总体困扰程度8个维度的得分分别是66.52±12.18、58.96±11.86、59.01±10.99、58.45±11.95、61.50±11.67、56.61±14.04、55.19±12.91、60.00±18.93。2、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不同居住地、不同婚姻状况、不同生育状况、不同生活状态、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不同家庭月收入、不同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入院时GCS评分、中线是否移位、术后是否发生并发症、有无进行康复治疗、缺损部位、骨窗面积及单侧/双侧缺损对生存质量各维度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婚姻状况、生活状态、文化程度、职业、支付方式、康复治疗、缺损部位、骨窗面积和单侧/双侧缺损是颅骨缺损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论:1、创伤性颅脑损伤术后颅骨缺损患者生存质量较低,其影响因素有:年龄、婚姻状况、生活状态、文化程度、职业、支付方式、康复治疗、缺损部位、骨窗面积和单侧/双侧缺损。2、临床医护及社会人员应多关注患者的年龄、婚姻状况、生活状态、文化程度、职业、支付方式、康复治疗、缺损部位、骨窗面积和单侧/双侧缺损,对于可控影响因素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茹克亚古丽·买买提[7](2017)在《维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干预对废用综合征关节挛缩患者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选取在养老福利院疗养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FIM量表评分低于54分长期卧床废用综合征患者,通过调查分析废用综合征患者的一般情况,并采用维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干预对长期卧床废用综合征关节挛缩的患者进行干预,探讨其对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运动功能、30秒站立坚持时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便秘等的疗效。方法:选择长期居住在乌鲁木齐市两所养老福利院,因各种原因造成的长期卧床,低运动而发生的肌肉萎缩及关节挛缩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采用FIM量表评分低于54分的废用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废用综合征一般情况、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30s站立坚持时间、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基线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将80例废用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实验组进行维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的诊疗及康复护理,并对干预前、干预4周后,追踪期结束8周后的指标(肌力及肌张力、关节活动度、30s站立坚持时间、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等的得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基线结果:(1)废用综合征患者的基线资料:80例废用综合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9.25±7.80)岁,其中男性为50例,女性为30例;自理程度:完全不自理者33例,部分不自理者47例。(2)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干预前的基线资料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废用综合征病程等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干预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变化:(1)实验组患者在肌力,肩关节、肘关节(屈)、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屈)、踝关节等关节活动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30s站立坚持时间,生活质量等得分在干预前、干预4周后、追踪期结束8周后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肌张力在干预前、干预4周后、追踪期结束8周后的得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患者在肌力,肩关节、肘关节(屈)、腕关节关节活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得分在干预前、干预4周后、追踪期结束8周后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便秘症状,用手微振动护理方法干预后,实验组无一例出现便秘症状,对照组有17例(43.6%)出现便秘症状。两组患者便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775,P<0.05)。3.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各指标的比较:(1)肌力和肌张力得分的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干预4周后、追踪期结束8周后的肌力得分的比较,干预前无统计学差异,干预4周后、追踪期结束8周后肌力的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肌力的提高比对照组较好。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干预4周后、追踪期结束8周后的肌张力得分的比较,除了追踪期结束8周后的左上肢肌张力和右下肢肌张力得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肌张力的改变没有明显差异。(2)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关节活动度得分的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干预前、干预4周后、追踪期结束8周后关节活动度得分的比较,除了追踪期结束8周后肩关节(屈、外展)关节活动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活动度的变化不太明显。(3)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关节活动度得分的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干预前、干预4周后、追踪期结束8周后关节活动度的比较,除了干预前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关节活动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干预4周后、追踪期结束8周后的髋关节(屈、伸、外展、内收、内旋、外旋),膝关节(屈、伸)踝关节(背屈、跖屈、内翻、外翻)关节活动度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关节活动度的改善,实验组患者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30s站立坚持时间、运动功能得分的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干预4周后、追踪期结束8周后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30s站立坚持时间的比较,干预4周后的生活质量、30s站立坚持时间和追踪期结束8周后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30s站立坚持时间得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在追踪期结8周后,实验组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生活质量、30s站立坚持时间的得分的改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得分。(5)干预前、干预4周后和追踪期结束8周后,两组排便次数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7、15.275、18.458,P<0.05)。随着干预时间的推移,排便次数增加。实验组缓解便秘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维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干预方法对废用综合征患者肌力,关节活动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30s站立坚持时间,便秘等指标有明显疗效,日常生活逐渐趋向自理,可以解决自己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活动。肌力,关节活动度和生活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减轻便秘效果较好,并且治疗效果可以维持较长时间,没有复发及不良反应发生,安全、经济、方便、快速有效。维西医结合康复护理方法可以让废用综合征患者生活去向自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到养老护理领域

胡洁蔓[8](2021)在《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其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随着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在结直肠外科广泛开展,患者住院时间显着缩短。直肠癌临时造口多为回肠造口,造口排泄物稀薄量大且腐蚀性强,造口护理难度大。如何让临时造口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造口护理技术成为当前临床造口护理工作的难点。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临时造口还纳后,大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肠功能障碍,降低其术后生活质量。目前,关于造口护理的实践和研究均集中在造口建立期,尚缺乏还纳后患者的护理方案。研究目的:描述并分析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在造口建立期和造口还纳期两个阶段的支持性护理需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支持性护理需求状况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系统检索、评价和汇总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造口建立期和还纳期护理循证证据;构建《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并验证其临床应用效果。研究方法:本研究以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为理论框架,按照患者需求、证据综合、证据传播、证据应用4个环节开展研究。1.患者需求:采用混合方法研究中的会聚平行混合方法对造口建立期和造口还纳期两个阶段临时造口患者进行需求分析。分别对造口建立期和造口还纳期两个阶段临时造口患者开展同期的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在定量研究部分,分别对长春市两所三甲医院行ERAS理念下直肠癌根治术和临时造口术的造口建立期患者,以及行造口还纳术的造口还纳期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简版癌症支持性护理需求调查问卷和结直肠癌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还纳期患者调查问卷还包括低位前切除综合征评分量表。在质性研究部分,采用最大差异抽样法选取造口建立期和还纳期两个阶段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根据事先设计的访谈提纲进行半结构化深入访谈。采用主题分析法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整合。2.证据综合:采用系统检索的方法对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文献进行检索筛选,对符合纳入排除条件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内容分析,提取和总结相关证据并对证据进行分级和推荐强度划分,最终形成最佳实践信息册或总结。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原始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总结归纳。3.证据传播:基于前期对造口建立期和还纳期两阶段患者需求分析的结果,以及关于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造口建立期护理循证证据的最佳实践信息册和还纳期护理相关文献系统评价结果,构建《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通过邀请临床一线护理专家开展专家会议法对该方案初稿进行修订形成终稿。4.证据应用:通过在吉林省两所三甲医院开展前瞻性同期类实验研究,一所医院采用上述护理方案,另一所采用ERAS理念下常规护理方案,并在患者造口术后1个月、3个月和9个月继续对患者进行持续随访评估以评价该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1.患者需求:造口建立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生活质量总分中位数为68,四分位间距为19.75,且都有着广泛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其中信息需求、支持需求和心理需求得分最高,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是57.95(47.73)、50.00(50.00)和47.50(40.00)。该阶段患者信息需求主要包括造口护理相关信息和癌症治疗相关信息,支持需求主要为获得医疗团队的支持。自卑、无力感、内疚和担忧是该阶段患者主要的心理问题。造口还纳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生活质量总分中位数为95,四分位间距为35,略好于造口建立期患者。信息需求和支持需求是该阶段患者得分最高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内容,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是72.73(36.36)和40.00(45.00)。该阶段患者信息需求主要包括管理症状的方法和疾病的预后相关信息,支持需求包括医疗团队的支持和同伴支持。2.证据综合阶段:通过对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和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指南和系统评价进行文献检索,最终分别纳入指南文献5篇和系统评价7篇,以及指南文献9篇和系统评价3篇。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证据汇总以及专家小组的论证,最终形成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和造口建立期护理最佳实践信息册。因缺乏造口还纳期护理指南,对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原始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并总结归纳出9个方面的系统评价结果。3.证据传播阶段: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经研究小组反复讨论,构建了《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包括护理原则、造口两阶段护理子方案以及并发症预防和护理子方案三个部分。通过专家论证法将该方案进行简化和修订,形成终稿,包括护理原则、造口建立期护理方案和造口还纳期护理方案三个部分,造口建立期护理方案和造口还纳期护理方案主要包括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和延续性护理三个方面。4.证据应用阶段:除社会家庭状况维度外,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分及其他维度得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除在性需求维度外,干预组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造口并发症发生率、造口还纳时间以及LARS的严重程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论:1.ERAS理念下造口建立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支持性护理需求程度较高,其中信息需求特别是造口护理和癌症治疗相关信息以及获得医疗团队的支持是该阶段患者最主要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内容。2.ERAS理念下造口还纳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支持性护理需求程度较高,其中信息需求特别是管理症状的方法和疾病的预后相关信息以及获得医疗团队和同伴的支持是该阶段患者最主要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内容。3.构建的《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应用于我国结直肠ERAS临床情境中具有一定有效性和可行性,值得推广并为临床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云天奇[9](2021)在《冠心病患者健康促进行为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健康促进行为、自我效能和电子健康素养的现状;分析冠心病患者健康促进行为、自我效能和电子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探讨冠心病患者健康促进行为与自我效能、电子健康素养的相关性;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电子健康素养、自我效能和健康促进行为三者间的作用路径。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9月在吉林省松原市某医院就诊的298名冠心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共包括四部分:一般资料调查表、电子健康素养量表、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II。采用Excel 2016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23.0及Amos 2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频数和构成比描述患者的一般资料;选用均数和标准差描述患者健康促进行为、自我效能和电子健康素养的得分情况;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比较冠心病患者健康促进行为、自我效能和电子健康素养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探讨健康促进行为与自我效能、电子健康素养的相关性;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分析电子健康素养、自我效能和健康促进行为三者间的关系。结果:1.冠心病患者健康促进行为平均得分为125.06±25.94。不同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居住地、家庭人均月收入患者的整体健康促进行为水平具有显着性差异。2.冠心病患者自我效能平均得分为6.55±2.06。不同性别、民族、文化程度、职业、以往因冠心病入院次数患者的整体自我效能水平具有显着性差异。3.冠心病患者电子健康素养平均得分为21.59±8.88。是否有家族史及不同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居住地、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付费方式、以往因冠心病入院次数患者的整体电子健康素养水平具有显着性差异。4.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的电子健康素养与自我效能呈正相关(r=0.338),且电子健康素养各维度与自我效能各维度均呈正相关(P<0.01);冠心病患者的电子健康素养与健康促进行为呈正相关(r=0.452),且电子健康素养各维度与健康促进行为各维度均呈正相关(P<0.01);冠心病患者的自我效能与健康促进行为呈正相关(r=0.446),且自我效能各维度与健康促进行为各维度均呈正相关(P<0.01)。5.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指数结果显示,模型适配度的测量指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模型拟合度较好。电子健康素养可通过自我效能的症状管理自我效能维度间接影响健康促进行为,间接效应大小为0.115,电子健康素养对健康促进行为的直接效应大小为0.353,总效应大小为0.468。结论:1.冠心病患者的健康促进行为处于一般水平。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居住地、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冠心病患者健康促进行为的影响因素。2.冠心病患者的自我效能处于较低水平。性别、民族、文化程度、职业、以往因冠心病入院次数是冠心病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3.冠心病患者的电子健康素养处于较低水平。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居住地、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付费方式、以往因冠心病入院次数、是否有家族史是冠心病患者电子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4.冠心病患者的健康促进行为与自我效能、电子健康素养呈正相关。5.冠心病患者的电子健康素养、自我效能对健康促进行为具有直接正向效应,电子健康素养还可通过自我效能对健康促进行为产生间接正向效应,自我效能是患者电子健康素养与健康促进行为作用路径的中介变量。

二、对老年丧偶综合征患者的心理康复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老年丧偶综合征患者的心理康复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下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管理方案的构建及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操作性定义
    3 理论依据
    4 国内外研究现状
    5 研究目的及意义
    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现状调查与影响因素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利益相关者衰弱管理参与意愿及感知障碍的质性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循证和德尔菲法构建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管理方案
    第一节 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管理方案初稿构建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第二节 德尔菲专家咨询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五章 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管理方案的初步应用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创新之处
    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老年衰弱风险管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2)叙事护理对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适应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2 研究理论框架
        2.1 操作性定义
        2.2 研究假设
        2.3 研究理论框架
    3 科研伦理
    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养老机构老年人适应能力现状调查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叙事护理对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适应干预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本研究对实践的启发与展望
    6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叙事护理对老年人角色适应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高血压患者疾病感知与心理一致感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概念
    1.5 文献回顾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工具
    2.4 资料收集
    2.5 统计方法
    2.6 质量控制
    2.7 伦理学考虑
    2.8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结果
    3.1 高血压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3.2 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现状
    3.3 高血压患者的疾病感知现状
    3.4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一致感现状
    3.5 高血压患者的疾病感知、心理一致感与治疗依从性的相关性
    3.6 高血压患者的疾病感知与心理一致感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现状分析
    4.2 高血压患者的疾病感知现状分析
    4.3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一致感现状分析
    4.4 高血压患者的疾病感知、心理一致感与治疗依从性的相关性分析
    4.5 高血压患者的疾病感知与心理一致感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分析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B (调查问卷)
附录C (已发表综述) 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操作性定义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一、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障碍的康复护理现状
        (一)水疗法
        (二)音乐疗法
        (三)运动想象疗法
        (四)强制性运动疗法
        (五)功能性电刺激
        (六)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七)经颅磁刺激
        (八)虚拟现实技术及上肢康复机器人
    二、镜像疗法干预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障碍的研究进展
        (一)镜像疗法概述
        (二)镜像疗法干预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障碍的国内外趋势
    三、具身认知理论的研究概述
        (一)具身认知的起源
        (二)具身认知的概念
        (三)具身认知的内涵及优势
        (四)具身认知来自不同学科的证据
        (五)具身认知理论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六)具身认知的四大理论特征
        (七)文献总结
第三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病例剔除、脱落和终止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类型
        (二)样本量估算
        (三)病例分组
        (四)技术路线
        (五)干预方案
        (六)观察指标及评价工具
        (七)资料收集
        (八)不良事件处理、记录和报告
        (九)质量控制
        (十)科研伦理
        (十一)统计分析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一、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
        (一)纳入研究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二)两组患者干预前四项康复指标的基线水平
    二、两组干预后疗效性指标的评价结果
        (一)两组病人干预四周后组内及组间FMA-UE的比较情况
        (二)两组患者干预四周后组内及组间MBI的效果比较
        (三)两组患者干预后SS-QOL评分组内和组间效果比较
        (四)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runnstrom分级组内、组间比较情况
        (五)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
第五部分 研究讨论与结论
    一、研究讨论
        (一)脑梗死疾病的研究概述
        (二)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概述
        (三)具身认知理论在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四)针对研究结果的讨论
    二、研究结论
第六部分 研究局限与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具身认知理论应用在临床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5)中期照护视角下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研究现状和述评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述评
    3 研究思路和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3.3 技术路线
    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老年医疗服务历史沿革及相关构成
    1 老年医疗服务历史沿革
        1.1 古代老年医疗服务历史记载
        1.2 现代老年医疗服务现状
    2 构建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2.1 自然衰老的需求
        2.2 预期寿命的延长
        2.3 疾病谱的转变
    3 当前老年医疗服务主要构成
        3.1 健康科普
        3.2 院前急救
        3.3 院内救治(急性期照护)
        3.4 长期照护
        3.5 终末期照护
        3.6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中的断层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期照护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 概念界定
        1.1 中期照护
        1.2 中期照护对象
        1.3 中期照护模式
    2 开展中期照护服务需要的软硬件
        2.1 硬件条件
        2.2 软件配备
    3 老年患者中期照护需求相关性分析
        3.1 出院老年患者的中期照护需求问卷分析
        3.2 结果分析
    4 相关理论基础
        4.1 服务供应链理论
        4.2 持续照顾理论
        4.3 协同理论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行中期照护的理论可行性研究
    1 医联体的概念及成效
        1.1 医联体的概念
        1.2 医联体建设成效
    2 基层医疗机构的现状
    3 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行中期照护的理论可行性
        3.1 政治可行性
        3.2 经济可行性
        3.3 技术可行性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行中期照护的实践可行性研究
    1 扬州广陵汤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骨科中期照护
        1.1 肩袖损伤患者康复不足
        1.2 肩袖损伤患者中期照护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1.3 中期照护医护人员分工
        1.4 实证分析
    2 苏州木渎卫生院卒中中期照护
        2.1 卒中患者康复不足
        2.2 卒中患者中期照护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2.3 中期照护医护人员分工
        2.4 实证分析
    3 泰州高港区人民医院心梗中期照护
        3.1 心梗患者康复不足
        3.2 急性心梗患者中期照护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3.3 中期照护医护人员分工
        3.4 实证分析
    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医特色的中期照护条件分析及实践
    1 中医的独特理论和临床优势
        1.1 丰富的中医理论优势
        1.2 非药物治疗的临床优势
        1.3 多管齐下的兼并优势
    2 中期照护中的中医应用
        2.1 情绪护理
        2.2 饮食护理
        2.3 中药护理
        2.4 恢复护理
    3 扬州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期照护的中医实践
        3.1 扬州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的中医工作室
        3.2 中期照护的中医骨伤应用
    4 中医特色中期照护发展的相关建议
        4.1 加强对中医中期照护理论的挖掘
        4.2 促进中医中期照护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
        4.3 强化中医中期照护服务的网络建设
    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期照护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1 老年康复技术不成熟
        1.1 医务人员中期照护康复技术应用调查
        1.2 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康复治疗现状
    2 老年综合评估技术未普及
        2.1 老年综合评估内涵
        2.2 老年综合评估流程
        2.3 在中期照护服务中的应用
        2.4 老年综合评估的效用
        2.5 实践应用尚未普及
    3 医保支付方式需转变
        3.1 工作机制要创新
        3.2 付费方式要协同
        3.3 收费标准要统一
    4 其他相关问题
        4.1 三级医院无力开展
        4.2 硬件设施尚无标准
        4.3 软件配备缺乏规范
        4.4 绩效分配有待确定
        4.5 药品耗材利润不高
        4.6 具体疾病指标缺乏
        4.7 老年多重用药需关注
        4.8 谵妄管理有待加强
        4.9 吞咽误吸需要重视
    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期照护发展前景与机遇
    1 “互联网+”医院为中期照护带来新机遇
        1.1 “互联网+”中期照护模式
        1.2 大数据在中期照护中的应用
        1.3 苏北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中期照护实践
    2 日间手术开展为中期照护带来新市场
        2.1 日间手术概念
        2.2 日间手术适用范围
        2.3 基层医疗机构日间手术中期照护成效
        2.4 日间手术普及为中期照护开展带来市场
        2.5 推广医联体日间手术中期照护信息化平台
    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建的存在问题及相关建议
    1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成
    2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建存在问题
        2.1 管理体系条块分割
        2.2 信息平台难以共享
        2.3 医保报销与服务脱节
        2.4 老年医学统领机构缺乏
        2.5 老年护理、康复人才短缺
    3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建的相关建议
        3.1 探索整合型老年医疗服务体系
        3.2 建立全面的医疗服务信息档案
        3.3 整合医保方式和服务模式
        3.4 建立区域老年医学中心
        3.5 加强护理、康复人才的培养
    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1 研究总结
    2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2.1 研究意义深远
        2.2 研究内容创新
        2.3 研究方法创新
    3 研究不足
    4 研究展望
        4.1 理论研究将不断深入
        4.2 实证研究将更具经验
        4.3 指标模型将更加细化
    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创伤性颅脑损伤术后颅骨缺损患者生存质量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与研究框架
    1.创伤性颅脑损伤流行病学
    2.创伤性颅脑损伤相关概念
        2.1 创伤性颅脑损伤
        2.2 去骨瓣减压术
        2.3 生存质量
    3.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生存质量的现状
    4.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
        4.1 一般人口社会学和临床疾病相关资料
        4.2 生理因素
        4.3 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4.4 其他因素
    5.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生存质量的测量工具
    6.研究框架
第二部分 创伤性颅脑损伤术后颅骨缺损患者生存质量调查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抽样方法及样本量
        3.3 研究工具
        3.4 统计学方法
        3.5 伦理问题
        3.6 预调查
        3.7 质量控制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问卷的基本情况
        4.2 颅骨缺损患者的一般情况
        4.3 颅骨缺损患者生存质量得分情况
        4.4 颅骨缺损患者生存质量的单因素分析
        4.5 颅骨缺损患者生存质量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5 讨论
        5.1 颅骨缺损患者的一般资料
        5.2 颅骨缺损患者生存质量
    6 结论
    7 本研究创新性与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综述
    参考文献
缩写词表
附录
致谢

(7)维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干预对废用综合征关节挛缩患者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干预中止的条件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类型
        2.2 样本含量的估计
        2.3 研究地点
        2.4 分组方法
    3. 研究工具
    4. 实施方法
        4.1 干预前调查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4.2 评价维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干预的疗效
        4.3 维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干预实施内容
        4.4 研究周期和评价方法
    5. 质量控制
    6. 医学伦理原则
    7.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方法
    8.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8)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其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核心概念界定
        1.2.2 相关理论
        1.2.3 ERAS的发展历史和主要内容
        1.2.4 ERAS在结直肠外科治疗护理中的应用的文献回顾
        1.2.5 癌症患者需求测评工具
        1.2.6 结直肠癌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及其相关因素的文献回顾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患者需求
    2.1 ERAS理念下造口建立期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的混合方法研究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方法
        2.1.3 研究结果
    2.2 ERAS理念下造口还纳期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的混合方法研究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方法
        2.2.3 研究结果
    2.3 讨论
        2.3.1 造口建立期患者护理需求分析
        2.3.2 造口还纳期患者护理需求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证据综合:系统评价
    3.1 成立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造口护理循证实践小组
    3.2 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相关文献的检索和评价
        3.2.1 研究目的
        3.2.2 研究方法
        3.2.3 研究结果
    3.3 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相关证据的总结和等级评价
        3.3.1 研究目的
        3.3.2 研究方法
        3.3.3 研究结果
    3.4 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文献的检索和评价
        3.4.1 研究目的
        3.4.2 研究方法
        3.4.3 研究结果
    3.5 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证据的总结和等级评价
        3.5.1 研究目的
        3.5.2 研究方法
        3.5.3 研究结果
    3.6 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文献系统评价
        3.6.1 研究目的
        3.6.2 研究方法
        3.6.3 研究结果
    3.7 讨论
        3.7.1 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相关证据分析
        3.7.2 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证据分析
        3.7.3 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证据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证据传播: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
    4.1 成立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制定小组
    4.2 构建《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
    4.3 《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的专家论证
        4.3.1 研究目的
        4.3.2 研究方法
        4.3.3 研究结果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证据应用:临床试点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对象和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研究方法
        5.2.3 评价指标
        5.2.4 资料收集
        5.2.5 质量控制
        5.2.6 伦理许可
        5.2.7 统计分析
    5.3 研究结果
        5.3.1 失访情况
        5.3.2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5.3.3 研究对象基线资料的均衡性比较
        5.3.4 干预方案对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5.3.5 干预方案对患者生活质量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5.3.6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不同时点的造口相关并发症比较
        5.3.7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造口还纳时间比较
        5.3.8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LARS严重程度比较
    5.4 讨论
    5.5 本章小节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造口建立期患者问卷调查表
    附录二 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三 造口建立期患者一般资料记录表
    附录四 造口建立期患者访谈提纲
    附录五 造口还纳后患者问卷调查表
    附录六 造口还纳期患者一般资料记录表
    附录七 造口还纳期患者访谈提纲
    附录八 中文版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估系统Ⅱ
    附录九 AMSTAR评价清单及说明
    附录十 JBI证据预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2014 版)
    附录十一 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9)冠心病患者健康促进行为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冠心病患者健康促进行为、自我效能与电子健康素养的研究现状
        1.2.1 冠心病患者健康促进行为的研究现状
        1.2.2 冠心病患者自我效能的研究现状
        1.2.3 冠心病患者电子健康素养的研究现状
        1.2.4 电子健康素养、自我效能与健康促进行为相关性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样本量计算
    2.3 研究工具
        2.3.1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2.3.2 电子健康素养量表
        2.3.3 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
        2.3.4 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
    2.4 统计学方法
    2.5 质量控制
        2.5.1 问卷设计
        2.5.2 问卷发放
        2.5.3 数据分析
    2.6 技术路线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冠心病患者的一般资料
        3.1.1 冠心病患者的人口学资料
        3.1.2 冠心病患者的疾病相关资料
    3.2 冠心病患者的健康促进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
        3.2.1 冠心病患者的健康促进行为现状
        3.2.2 冠心病患者健康促进行为的影响因素
    3.3 冠心病患者的自我效能现状及影响因素
        3.3.1 冠心病患者的自我效能现状
        3.3.2 冠心病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
    3.4 冠心病患者的电子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
        3.4.1 冠心病患者的电子健康素养现状
        3.4.2 冠心病患者电子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
    3.5 冠心病患者电子健康素养、自我效能与健康促进行为的相关性
        3.5.1 冠心病患者电子健康素养与自我效能的相关分析结果
        3.5.2 冠心病患者电子健康素养与健康促进行为的相关分析结果
        3.5.3 冠心病患者自我效能与健康促进行为的相关分析结果
    3.6 电子健康素养、自我效能与健康促进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
        3.6.1 模型中变量的正态性检验
        3.6.2 结构方程初始模型构建
        3.6.3 结构方程初始模型的适配情况
        3.6.4 结构方程初始模型的修正
第4章 讨论
    4.1 冠心病患者的一般资料状况
        4.1.1 冠心病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特征
        4.1.2 冠心病患者的疾病相关资料特征
    4.2 冠心病患者的健康促进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4.2.1 冠心病患者的健康促进行为现状
        4.2.2 冠心病患者健康促进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4.3 冠心病患者的自我效能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4.3.1 冠心病患者的自我效能现状
        4.3.2 冠心病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4.4 冠心病患者的电子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4.4.1 冠心病患者的电子健康素养现状
        4.4.2 冠心病患者电子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分析
    4.5 冠心病患者电子健康素养、自我效能与健康促进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4.5.1 冠心病患者电子健康素养与自我效能的相关性
        4.5.2 冠心病患者电子健康素养与健康促进行为的相关性
        4.5.3 冠心病患者自我效能与健康促进行为的相关性
    4.6 冠心病患者健康促进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4.7 对策和建议
    4.8 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第5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对老年丧偶综合征患者的心理康复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下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衰弱管理方案的构建及初步应用[D]. 晋聪聪.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叙事护理对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适应的影响研究[D]. 俞榕清.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高血压患者疾病感知与心理一致感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D]. 陈卓. 延边大学, 2020(05)
  • [4]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应用研究[D]. 周月.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中期照护视角下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研究[D]. 汤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创伤性颅脑损伤术后颅骨缺损患者生存质量调查分析[D]. 许云云. 苏州大学, 2018(12)
  • [7]维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干预对废用综合征关节挛缩患者的影响研究[D]. 茹克亚古丽·买买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17(11)
  • [8]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其实证研究[D]. 胡洁蔓. 吉林大学, 2021(01)
  • [9]冠心病患者健康促进行为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D]. 云天奇. 吉林大学, 2021(01)


对照组论文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论文 老年性高血压论文 依从性论文 养老服务论文

上一篇:浅析国外潜弹道导弹的发展及几点思考
下一篇:103例空腹血糖异常临床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