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菊,李筱雯,崔卫涛,郭杰,王纯,肖运才,李自力,周祖涛[1](2021)在《丁酸梭菌CB1制剂对肉鸡生产性能、肠道形态和菌群的影响》文中指出本研究旨在探讨丁酸梭菌CB1及其复合菌制剂对肉鸡生产性能、肠道形态和菌群结构的影响。选取1日龄Cobb500肉鸡15 00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 000只,分别饲喂:A组为基础日粮、B组含有50 g/t金霉素的日粮、C1、C2和D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00 g/t丁酸梭菌CB1制剂、200 g/t丁酸梭菌CB1制剂、200 g/t丁酸梭菌CB1制剂复合菌制剂,试验期为42 d。试验结果表明,C1、C2和D组1~21 d平均日增重高于B组(P<0.05或P<0.01),D组1~42 d平均日增重与B组相当(P>0.05),C2组和D组的料肉比、死亡率均明显低于A组和B组,D组盲肠绒毛高度和VH/CD值最高。在日粮中添加丁酸梭菌CB1制剂对肉鸡回肠、盲肠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增殖有显着促进作用。由此可见,丁酸梭菌CB1复合菌制剂具有与金霉素相当的促生长效果,在日粮中添加丁酸梭菌CB1制剂可以显着提高肠道绒毛高度和VH/CD值,有效促进肉鸡的生长性能,促进肠道形态发育,改善肠道菌群。
陈锁[2](2021)在《枯草芽孢杆菌制剂对产气荚膜梭菌和球虫引起的肉鸡坏死性肠炎治疗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旨在研究枯草芽孢杆菌制剂对感染坏死性肠炎肉鸡的生长性能、器官指数、肠道菌群等的影响。选取240只1日龄罗斯308肉仔鸡,随机分为4组:A空白组(基础日粮)、B攻毒组(基础日粮+攻毒)、C低剂量组(基础日粮+200g/t益生菌制剂+攻毒)、D高剂量组(基础日粮+400g/t益生菌制剂+攻毒),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常规免疫,全程饲喂颗粒饲料,试验期为37d。结果如下:1.生长性能及器官指数:24、28、35日龄时,与A组相比,B组肉鸡体重显着降低且料重比显着升高(P<0.05),器官指数(法氏囊、脾脏、肝脏)降低(P>0.05)。与B组相比,C、D组肉鸡的体重、平均日增重显着升高且料重比降低(P<0.05),器官指数(法氏囊、脾脏、肝脏)均显着升高(P<0.05)。2.肠道绒毛形态:24日龄时,与B组相比,A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极显着升高(P<0.01),C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略微降低(P>0.05),D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着升高(P<0.05),表明本枯草芽孢杆菌制剂能够缓解肠道绒毛损伤。3.肠道粘膜免疫及屏障机能:24、26日龄时,与B组相比,A组、C组和D组空肠组织中SIg A、ZO-1的含量均极显着增高(P<0.01),TNF-α的含量均极显着降低(P<0.01)。4.肠道相关炎性因子表达量的变化:24、26日龄时,B组IL-10、IL-13、IL-6表达水平均显着低于A组(P<0.05),C、D组IL-10、IL-13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B组(P<0.05),C、D组IL-17表达水平前期显着高于B组,后期显着下降(P<0.05)。5.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MLST):攻毒后攻毒组泄殖腔分离株(23、26、37日龄)、肝脏分离株(23、26、37日龄)及攻毒淘汰鸡部分泄殖腔分离株(60日龄)均为同一个ST型(ST1),并与攻毒菌株的ST型(ST1)一致。6.回肠菌群变化:26、37日龄时,B组回肠菌群物种多样性及丰富度均低于A组,且高于C、D组。门水平:与A组相比,B组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显着上升(P<0.05)。属水平:与B组相比,A、C组有害菌梭菌属相对丰度均下降(P>0.05),C组有益菌乳杆菌属相对丰度增高(P>0.05),D组有益菌乳杆菌属、艾克曼菌属相对丰度增高(P>0.05),有害菌梭菌属、志贺氏菌属相对丰度均下降(P>0.05)。综上所述,本试验通过鸡源Net B基因阳性产气荚膜梭菌和球虫混合感染诱导肉鸡发生坏死性肠炎,且所用枯草芽孢杆菌(B-1165)制剂对感染肉鸡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罗鹏[3](2021)在《高抗逆植物乳杆菌优化及其组成的合生元在生猪饲养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前期选育的植物乳杆菌为模式菌,对其进行抗逆性能驯化,而后优化其发酵参数,开发出特异性培养基配方,再结合乳化凝胶化微胶囊包被和巨包埋后包被法,形成稳定的高抗逆性能的多层包被饲用植物乳杆菌产品制备工艺,与屎肠球菌RS047、壳寡糖复配成合生元,研究合生元在断奶仔猪和生长育肥猪无抗饲料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畜禽饲料中的抗生素替代和畜禽养殖环境改善提供技术支撑。试验一植物乳杆菌LP15-1菌种驯化及其驯化后菌株发酵参数优化本试验通过逐级提高驯化温度、培养基酸度和胆盐浓度,对植物乳杆菌LP15-1进行驯化,对各阶段驯化后菌株进行耐性评价,筛选获得耐高温菌株LP15-1a。对菌株LP15-1a进行发酵参数优化。优化结果:培养条件是初始p H=8.0,温度30℃,静置培养20 h;培养基的最适氮源为蛋白胨-G0309(14.41 g/L),最适碳源为糖蜜(28.57g/L)。试验二高抗逆性植物乳杆菌组成的合生元在断奶仔猪饲养中的应用试验选取体重相近、日龄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杜×长×大三元杂交28日龄断奶仔猪公猪108头随机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3个处理组分别为:对照组(CON):饲喂基础日粮;抗生素组(ANT):饲喂基础日粮+0.03%金霉素;合生元组(SYN):饲喂基础日粮+合生元(植物乳杆菌+屎肠球菌+0.05%壳寡糖,每克全价饲料含植物乳杆菌1.0×106 CFU,含屎肠球菌1.0×106 CFU,含壳寡糖500 mg)。试验周期为60天。结果表明:(1)三组的生长性能(包括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然而,合生元组与对照组相比,日增重提高38 g/d,即提高9%,料重比降低7%;降低了断奶仔猪死亡率(SYN vs.CON:7.5%vs.12%),但高于抗生素组死亡率(SYN vs.ANT:7.5%vs.5%);显着降低了断奶仔猪的粪便指数(SYN vs.CON:1.49 vs.2.07,P=0.0204),降低28%;合生元组的粪便指数与抗生素组无统计学差异(SYN vs.ANT:1.49 vs.1.63)。(2)合生元组断奶仔猪粪便中的粪臭素含量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但与抗生素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三组仔猪粪便中吲哚的含量差异不显着。(3)合生元组与对照组相比,显着提高了断奶仔猪空肠黏液蛋白MUC2基因表达水平(P<0.05);而与抗生素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4)合生元组与对照组相比,极显着增加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内酸性杯状细胞的数量(P<0.01);与抗生素组相比,极显着增加了十二指肠、空肠内酸性杯状细胞的数量(P<0.01),而回肠内酸性杯状细胞的数量无统计学差异。三组(CON、ANT和SYN)各肠段含硫杯状细胞的数量无统计学差异。试验三高抗逆性植物乳杆菌组成的合生元在生长育肥猪饲养中的应用试验选用体重相近(33±6 kg)、日龄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生长猪90头。根据体重和性别,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公母各3个重复,其中公猪为去势公猪),每个重复5头猪。3个处理组分别为:对照组(CON):饲喂基础饲粮;抗生素组(ANT):中猪阶段(30-60 kg)饲喂基础饲粮+0.002%维吉尼亚霉素(速大肥),大猪阶段(60 kg-出栏)饲喂基础饲粮;合生元组(SYN):饲喂基础饲粮+合生元(0.05%植物乳杆菌+0.05%屎肠球菌+0.05%壳寡糖)。预试期7 d,正试期120 d。结果表明:(1)性别对生长肥育猪的日增重没有显着影响(P>0.05),但可显着影响日采食量和料重比(P<0.05),母猪的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均低于(P<0.05)去势公猪。然而,与对照组相比,无论去势公猪还是母猪,在生长期饲喂抗生素和在生长期与肥育期全程饲喂合生元均对其生长性能无显着影响(P>0.05)。但是,全程饲喂添加合生元的饲料,可有效降低生长肥育猪死亡率;在本试验中,SYN组生长肥育猪,无论公、母,全程死亡率为0;然而CON组公猪有1头死亡(CON组死亡率3.33%),ANT组母猪有2头死亡(ANT组死亡率6.67%)。(2)与对照组相比,在生长期饲喂抗生素(ANT)和在生长期与肥育期全程饲喂合生元(SYN)对生长肥育猪的胴体品质均无显着影响(P>0.05)。然而,与CON组相比,SYN组猪的背膘厚有降低的趋势(0.05≤P<0.1)。(3)与对照组相比,生长肥育猪饲喂合生元(SYN)可显着降低猪肉的剪切力(P<0.05),即明显地改善了猪肉的嫩度。然而,其他肉品质指标,p H45 min、滴水损失、宰后45 min和24 h的肉色、大理石纹等,在三组猪肉之间无显着差别(P?0.05)。(4)SYN组猪里脊肉的嫩度显着优于ANT组(P<0.05),与CON组差异不显着(P?0.05)。另外,SYN组猪后腿肉的嫩度显着优于CON组(P<0.05),与ANT组差异不显着(P?0.05)。然而,三个组里脊肉和后腿肉的其他指标,色泽、气味、滋味、弹性和总体可接受度均无显着差别(P?0.05)。
龙宪荣[4](2021)在《复合益生菌制剂及其对肉鸡益生效果的检验》文中研究表明饲用益生菌安全、无残留,且具有促进畜禽生长和免疫抗感染等益生性能,是“禁抗”时代,符合发展大势和产业增值需求的理想产品,研发潜力巨大。为了检验复合益生菌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潜力,本研究将复合益生菌进行肉鸡饲喂试验。首先,为了制备符合生产标准,且菌量理想的复合益生菌制剂,本研究将筛选出的三株乳酸菌、实验室保存的一株枯草芽孢杆菌(BYS2)、一株酵母菌(CICC 1355)进行中试车间发酵,制成复合益生菌制剂;接着,为了检验动物饲喂复合益生菌后的益生效果,本研究进行肉鸡饲喂试验,评估肉鸡饲喂复合益生菌后的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肠道菌群、生长性能等变化;另外,为了评价和确认饲喂了益生菌的动物免疫抵抗力是否增强,本研究分析致病性大肠埃希菌(CVCC 1512)攻毒后肉鸡存活率,攻毒后1天、3天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等。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1.乳酸菌的筛选和复合益生菌制备为了筛选体外益生性能较好的乳酸菌,本研究评估了十株乳酸菌的耐酸、耐胆盐和抑制肠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CVCC 1512)的能力。结果显示,植物乳杆菌(21809)、屎肠球菌(24203)、嗜酸乳杆菌(6091)不仅耐酸能力较好,在0.3%胆盐条件下培养6h后,存活率仍在84%以上;而且具有较强的抑制大肠埃希菌的能力,抑菌圈直径达17mm~18 mm。因此,本研究将上述三株乳酸菌、一株枯草芽孢杆菌和一株酵母菌通过中试车间标准发酵工艺进行发酵,制成复合益生菌制剂。其中三株乳酸菌制成乳酸菌复合制剂,五株菌制成益生菌复合制剂(动物试验时分别用于B、C组)。2.检验复合益生菌对肉鸡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的影响为了检验饲喂复合益生菌对肉鸡免疫性能的影响,本研究首先通过ELISA检测了28、42日龄肉鸡血清免疫球蛋白表达量,结果显示,28、42日龄时,复合益生菌组(B、C组)肉鸡Ig A、Ig G、Ig M均高于对照组(A组);且42日龄时C组免疫球蛋白显着高于抗生素组(D组,硫酸粘杆菌素)(P<0.05)。说明饲喂复合益生菌,能够提高肉鸡的体液免疫水平,且益生菌复合组效果更好。然后,为了检验饲喂复合益生菌对肉鸡获得性免疫的影响,本研究通过血凝抑制试验检测肉鸡免疫后的抗体效价,结果显示,B、C组肉鸡H9亚型禽流感(AI)和新城疫(ND)抗体效价高于A、D组(P>0.05)。说明复合益生菌有助于提高疫苗效价和抗体水平。接着本研究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28日龄肉鸡脾脏、小肠的免疫相关基因,结果显示,与对照组(A组)相比,复合益生菌组(B、C组)肉鸡TLR2、TLR4受体及下游细胞因子IL-1β、IL-8、IL-10、Av BD2、Av BD6等基因多上调,表明饲喂复合益生菌可以调节机体先天免疫,使机体进入免疫防御状态,防御病原菌感染;同时复合益生菌组(B、C组)肉鸡脾脏、胸腺、法氏囊指数均有所增加,而抗生素组(D组)变化没有复合益生菌组显着。综上,复合益生菌能促进肉鸡免疫器官发育,且能调节肉鸡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应答,利于肉鸡抵抗病原菌感染。3.检验复合益生菌对肉鸡盲肠菌群、免疫抵抗力和生长性能的影响为了检验复合益生菌对肉鸡肠道菌群、免疫抵抗力和生长性能等的影响,本研究首先通过16S r RNA高通量测序检测28、42日龄肉鸡盲肠菌群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A组)相比,复合益生菌组肉鸡盲肠Firmicutes、Faecalibacterium相对丰度上升(P<0.05),28日龄时肉鸡Bacteroidetes等相对丰度下降(P<0.05)。且复合益生菌组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物种丰度增加,而抗生素组(D组)物种丰度下降。同时,与对照组相比,28日龄时复合益生菌组肉鸡小肠绒毛高度增加(P<0.05),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升高(P<0.05)。说明复合益生菌能调节肉鸡的肠道菌群,并促进小肠绒毛发育,利于肉鸡健康生长。同时,本研究检测了28日龄肉鸡感染肠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CVCC 1512)后的存活率和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存活率分别提高了30%、35%、50%,说明复合益生菌能提高肉鸡抗感染的能力;而且攻毒3天时,复合益生菌组肉鸡脾脏、小肠受体(TLR2、TLR4)及下游白介素(IL-1β、IL-8、IL-10)、防御素(Av BD2、Av BD6)等普遍上调,说明复合益生菌能调节肉鸡先天免疫,促进机体抵御疾病。另外,本研究检测了28、42日龄肉鸡生长性能相关指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A组)相比,试验组肉鸡平均体重和平均日增重显着增加(P<0.05),益生菌组料重比显着下降(P<0.05)。说明饲喂复合益生菌能提高肉鸡增重量,降低料重比,提高肉鸡生长性能。综上所述,复合益生菌,特别是不同类益生菌复合,能提高肉鸡的增重等生长性能,并通过调节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改善肠道菌群组成和形态等方式,增强肉鸡的免疫力和抗病力。本研究为复合益生菌应用于生产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理论参考。
刘瑞生,徐建峰,薛春胜,蒙琦[5](2020)在《益生素在肉鸡养殖业上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文章从益生素的作用机理,益生素在肉鸡养殖业上的研究进展和影响益生素作用效果的因素3个方面介绍了益生素在肉鸡养殖业上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研究方向。
赵丹[6](2020)在《藏灵菇源乳酸菌与鸡源芽孢杆菌复合制剂的制备及应用评价》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畜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抗生素的滥用现象严重,细菌耐药和药物残留问题给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危害。益生菌制剂作为一种新型绿色抗生素替代品,具有促进动物的生长、提高机体免疫力、防治病原菌感染等作用。藏灵菇是西藏地区特有的一种多种菌相复合体,其富含的乳酸菌具有抗菌、抗感染、抗氧化活性等功能。芽孢杆菌可以分泌消化酶、提供营养物质和提高机体免疫力,并且具有耐热和耐酸等抗逆性优点。本试验分别从藏灵菇和鸡粪便中分离筛选生物活性优良的乳酸菌和产酶能力优良的芽孢杆菌,将筛选的活性乳酸菌与产酶芽孢杆菌进行复合制剂的研制,优化发酵条件,通过动物应用评价试验探讨该复合制剂对白羽肉鸡的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为益生菌复合制剂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藏灵菇源乳酸菌分离鉴定与生物学评价为筛选出生物活性优良的乳酸菌,本试验以藏灵菇为筛选菌种来源。通过平板培养方法分离筛选到11株乳酸菌。通过耐热试验结果表明,经过60℃热处理10 min后,有6株乳酸菌存活率高于50%。经16S r DNA鉴定,均为屎肠球菌。通过理化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在p H=3的人工胃液培养4 h后,Y1的存活率显着高于其它菌株(P<0.05),为52.56%。不同菌株表面疏水性与自聚合能力存在显着差异(P<0.05)。而与病原菌共凝集能力,各菌株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其中Y1表面疏水性最高,为57.77%。Y1自聚合能力为35.95%。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Y1的抑菌活性高于其它菌株。上述试验表明Y1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为下一步复合制剂的制备提供应用基础。2.鸡源芽孢杆菌筛选鉴定与生物学评价为筛选出产酶性能优良的芽孢杆菌,本试验从鸡粪中初筛出20株芽孢杆菌,通过产蛋白酶和产淀粉酶试验,筛选出3株产酶能力显着高于其它菌株(P<0.05)的R5、R12、R16。经16S r DNA鉴定,3株菌均为解淀粉芽孢杆菌。通过理化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在85℃、90℃、95℃热处理10 min的条件下,R12的存活率均显着高于R5和R16(P<0.05)。在p H=3的人工胃液培养4 h后,R12的存活率最高,为51.49%。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R12的抑菌活性最高。上述试验表明R12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具有良好的益生特性,有利于下一步复合制剂的配制。3.益生菌复合制剂的研制及其发酵条件的优化为配制得到最优益生菌复合制剂,本试验以对病原菌大肠杆菌CMCC44102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抑菌活性为指标,确定最适细菌浓度复合比例R12:Y1为1:3。在最适比例的基础上,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复合制剂的接种量、装液量及培养时间条件进行优化,由试验结果确定该复合制剂最佳发酵条件:接种量为2%、装液量为40%、培养时间为24 h时,该复合制剂的抑菌活性最高。4.益生菌复合制剂在肉鸡上的应用评价本试验通过对白羽肉鸡的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益生菌复合制剂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35日龄时,试验Ⅰ组(灌喂浓度为1.0×108CFU/m L)和试验Ⅱ组(灌喂浓度1.0×109CFU/m L)与PBS对照组相比,平均体重分别提高了5.6%和1.4%。而试验Ⅲ组(灌喂浓度1.0×1010CFU/m L)的平均体重降低了1.3%;各试验组对胸腺指数和法氏囊指数相较于对照组均有提高作用,其中Ⅰ组、Ⅱ组、Ⅲ组的胸腺指数分别提高了33.80%、28.73%、15.21%;法氏囊指数分别提高了19.65%、16.72%、15.25%;试验Ⅰ组和Ⅱ组能显着增加盲肠乳酸菌的数量、降低大肠杆菌的数量(P<0.05);同时试验Ⅰ组回肠绒毛结构较对照组更完整。上述结果表明,该复合制剂具有促进白羽肉鸡的生长、提高免疫力和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并且试验Ⅰ组的添加效果更好。以上试验结果表明,本试验通过从藏灵菇和鸡粪中筛选生物活性优良的菌株Y1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和R12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制成益生菌复合制剂,并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发酵条件。动物试验证明该复合制剂能够促进白羽肉鸡的生长并对肠道菌群具有调节功能。
申瑞[7](2020)在《Bacillus subtilis 513N的生物学特性及对雏鸡的影响》文中提出抗生素等药物性饲料添加剂的滥用已经使畜禽业收到了巨大的危害,不仅使畜禽的耐药性增强,免疫力下降,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以找寻一种无毒无害的抗生素代替品十分重要。作为益生菌的一种,枯草芽孢杆菌因其独特的生物特性成为研究热点。本论文研究了从实验室分离的一株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513N)的生物学特性,以验证在饲料中应用的可能性;优化了B.subtilis 513N的发酵培养基;分析了B.subtilis 513N制剂对雏鸡的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免疫力及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如下:1.B.subtilis 513N的生物学特性研究:B.subtilis 513N在发酵过程中0-4 h为延缓期,4-12 h进入对数生长期,22-26 h进入稳定期,从26 h开始,进入衰亡期;B.subtilis513N在80°C水浴中处理10 min后,存活率能到达80.2%,但当温度上升到90°C时,存活率下降为59.3%;B.subtilis 513N经pH2的人工胃液培养12 h存活率为60.3%;经0.3%胆盐浓度中培养12 h,存活率为57.6%。2.B.subtilis 513N发酵培养基优化的研究:优化的发酵培养基的配方为:玉米粉1.48%、豆粕粉1.90%、葡萄糖0.44%、NaCl 1%、MgSO4 0.05%、K2HPO4 0.2%、KH2PO4 0.2%,优化后活菌数达到12.16×109CFU/mL。3.B.subtilis 513N制剂对雏鸡的影响:对照组相比,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组均能显着提高雏鸡的日增重、末体重、胫骨长度以及新城疫(ND)、禽流感(H9)和禽流感(H7N9)的抗体效价水平(P<0.05);各组的脾脏指数和法氏囊指数的影响差异不显着(P>0.05);与对照组相比,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显着提高了血液中白蛋白(ALB)、球蛋白(GLB)的含量(P<0.05),高剂量组显着提高了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AOC)的含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脾脏和肝脏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都有显着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有更丰富的菌群多样性,并且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属和Butyricicoccus属的丰度较高,而Erysipelatoclostridium属、Eisenbergiella属、Subdoligranulum属和Lachnoclostridium属的丰度较少。
高晶萍[8](2020)在《葡萄糖氧化酶和乳酸菌制剂对肉鸡生产性能、免疫功能和盲肠菌群结构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试验旨在研究饮水中添加葡萄糖氧化酶和乳酸菌制剂对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及盲肠菌群结构的影响,为生产中减少或替代抗生素的使用提供借鉴。选取1日龄健康AA肉鸡24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对照组,正常饮水;葡萄糖氧化酶组,在饮水中添加0.1%葡萄糖氧化酶;乳酸菌制剂组,在饮水中添加0.1mg/只/d乳酸菌制剂(1.5×105cfu/g);联合组,在饮水中添加0.1%葡萄糖氧化酶+0.1 mg/只/d乳酸菌制剂(1.5×105cfu/g)。试验期共42 d。试验结果显示:(1)生产性能:与对照组相比,葡萄糖氧化酶组、乳酸菌制剂组及联合组对平均日采食量无显着差异(P>0.05),联合组能显着提高1~21 d、22~42 d和1~42 d肉鸡的平均日增重(P<0.05),显着降低1~21 d料重比(P<0.05);葡萄糖氧化酶组能显着提高22~42 d平均日增重(P<0.05);乳酸菌制剂组对肉鸡生产性能没有显着影响(P>0.05)。(2)免疫器官指数:与对照组相比,葡萄糖氧化酶组能显着提高42 d法氏囊指数(P<0.05);乳酸菌制剂和联合组能显着提高21 d胸腺指数(P<0.05));各试验组对脾脏指数无显着影响(P>0.05)。(3)血清特异性抗体:与对照组相比,乳酸菌制剂组显着提高21 d和28 d血清新城疫抗体效价(P<0.05),联合组显着提高21 d血清新城疫抗体效价(P<0.05);与对照组比较,乳酸菌制剂组和联合组可显着提高28 d、35 d和42 d血清禽流感H9抗体效价(P<0.05);葡萄糖氧化酶组对血清新城疫和禽流感H9抗体效价无显着影响(P>0.05)。(4)血清免疫球蛋白:与对照组相比,葡萄糖氧化酶组、乳酸菌制剂组和联合组可显着提高21 d和42 d肉鸡血清免疫球蛋白Ig G的含量(P<0.05);葡萄糖氧化酶组和联合组可显着提高21 d肉鸡血清免疫球蛋白Ig A的含量。(5)肠道形态结构:与对照组相比,葡萄糖氧化酶组能显着提高21 d和42 d肉鸡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和V/C(P<0.05),显着提高21 d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P<0.05);乳酸菌制剂组能显着提高21 d肉鸡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P<0.05);联合组能显着提高21 d和42 d肉鸡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和V/C值(P<0.05),显着提高21 d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P<0.05)。(6)盲肠菌群结构:a)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对肉鸡盲肠微生物丰度和多样性均有所增加,但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b)盲肠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42 d时,各组盲肠微生物以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主。与对照组相比,葡萄糖氧化酶组极显着提高了拟杆菌门的含量(P<0.01),联合组显着提高了拟杆菌门的含量(P<0.05);各试验组相较于对照组,极显着降低了变形菌门的丰度(P<0.01)。在属水平上,各试验组以乳酸杆菌属、梭菌属Xl Va、另枝菌属和布劳特氏菌属为主。与对照组比较,各试验组均能显着降低大肠埃希氏菌属/志贺氏菌属的含量(P<0.05)。与对照组和乳酸菌制剂组比较,葡萄糖氧化酶组另枝菌属含量极显着提高(P<0.01),联合组相比于对照组另枝菌属的含量显着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极显着降低了蝙蝠弧菌属含量(P<0.01)。葡萄糖氧化酶组副拟杆菌属和普拉梭菌属较对照组、乳酸菌制剂组和联合组均有显着提高(P<0.05)。综上所述,在饮水中添加葡萄糖氧化酶和乳酸菌制剂,可以提高肉鸡的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改善肠道形态结构,改善肠道的菌群结构,二者联合使用效果更优。
王汉星[9](2020)在《饲粮添加枯草芽孢杆菌与粪肠球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肠道健康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仔猪断奶应激会增大肠道健康压力与疾病风险,益生菌可通过改善肠道环境,维持肠道稳态,进而缓解断奶应激,促进仔猪肠道健康及生长发育。本试验探究饲粮中枯草芽孢杆菌与粪肠球菌单独及混合添加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肠道健康的影响,旨在为生产中断奶仔猪饲粮添加枯草芽孢杆菌与粪肠球菌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本试验分为两个部分。试验一饲粮添加枯草芽孢杆菌与粪肠球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消化吸收的影响试验选用240头21日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试验包括对照组、粪肠球菌组、枯草芽孢杆菌组以及混合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枯草芽孢杆菌组饲喂基础饲粮+枯草芽孢杆菌制剂(饲粮中枯草芽孢杆菌活菌含量5×106CFU/g),粪肠球菌组饲喂基础饲粮+粪肠球菌制剂(饲粮中粪肠球菌活菌含量4×105CFU/g),混合组为基础饲粮+枯草芽孢杆菌制剂+粪肠球菌制剂(饲粮中枯草芽孢杆菌活菌含量5×106CFU/g;饲粮中粪肠球菌活菌含量4×105CFU/g)。仔猪21日龄断奶并称初重;49日龄称末重并采集粪样与饲料样,取十二指肠、空肠以及回肠肠段。试验结果表明:1)交互分析显示枯草芽孢杆菌与粪肠球菌混合添加对提高49日龄体重、21~49日龄平均日增重与平均日采食量具有相互促进作用(P<0.1)。2)相比于对照组粪肠球菌组的回肠绒毛高度显着增加(P<0.05);交互作用显示两菌混合对提高十二指肠的绒隐比有相互促进作用(P<0.05)。3)相比于对照组,枯草芽孢杆菌组仔猪必需氨基酸中赖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的表观消化率显着提高(P<0.05);粪肠球菌组仔猪必需氨基酸中的赖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组氨酸的表观消化率显着提高(P<0.05),交互作用显示两菌混合对提高组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的表观消化率影响有相互促进作用(P<0.05)。结果表明,饲粮添加枯草芽孢杆菌与粪肠球菌可促进肠道发育,提高氨基酸消化率,两菌混合对提高生产性能有相互促进作用。试验二饲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与粪肠球菌对断奶仔猪肠道屏障的影响本试验49日龄进行屠宰采样,采集猪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以及盲肠食糜样品,采集十二指肠、空肠以及回肠黏膜样品。十二指肠、空肠、回肠食糜样品送公司进行宏基因分析。另取空肠食糜样品测定短链脂肪酸的含量。空肠黏膜样品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空肠ZO-1、Claudin-1和Occludin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水平,以及TNF-α、IL-2和IL-6免疫因子的表达水平。试验结果显示:1)饲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与粪肠球菌对十二指肠与盲肠中微生物种类及丰度影响较小。2)饲粮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可优化空肠微生物,提高空肠中乳酸杆菌、韦荣球菌等有益菌丰度,并降低利士曼原虫丰度。3)饲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会明显提高空肠中微生物的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能量代谢、免疫系统、纤维素代谢。4)饲粮中添加粪肠球菌,空肠中丙酸、异丁酸的相对含量显着提高(P<0.05);饲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空肠中异戊酸的相对含量显着提高(P<0.05)。5)饲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与粪肠球菌对空肠免疫因子表达与肠道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无显着影响(P>0.05)。结果表明,饲粮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可优化空肠菌群;饲粮添加枯草芽孢杆菌与粪肠球菌可提高空肠短链脂肪酸含量。本试验结果表明,饲粮中枯草芽孢杆菌与粪肠球菌单独添加均可促进肠道发育,提高氨基酸消化率;饲粮中枯草芽孢杆菌单独添加可改善仔猪空肠菌群,提高空肠食糜中短链脂肪酸含量;饲粮中两菌混合添加对促进肠道发育、提高仔猪生产性能以及氨基酸消化率有相互促进作用。
高瑾[10](2020)在《一种新型中药微生态制剂的制备及对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抗生素自问世以来就在人类和动物的细菌性感染疾病的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抗生素的长期使用,会产生明显的不良后果,比如在动物生产上会诱导细菌耐药性,导致动物肠道菌群失调,造成多重感染,降低畜禽机体免疫功能等。近年来研究表明,微生态制剂可以调节肠道菌群,抑制致病菌的增殖,增强动物免疫功能,是一种替代抗生素的首选制剂。本文通过穿心莲、五倍子、牛蒡子、荆芥及甘草等五味中药与黑曲霉混合发酵,然后与植物乳杆菌复配成一种新型中药微生态制剂,研究其替代抗生素对AA白羽肉鸡的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血清抗氧化指标、免疫功能、肠道形态及盲肠菌群的影响。选用1日龄平均体重为(33.54±1.30)g的AA白羽肉鸡160只,随机分为8组,每组20只。Ⅰ组为空白对照组,饲喂无任何添加剂的基础饲粮;Ⅱ组为普通中药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2%普通中药;Ⅲ组为发酵中药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2%发酵中药;Ⅳ组为中药微生态制剂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2%发酵中药微生态制剂;Ⅴ组为普通中药菌粉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2%普通中药菌粉;Ⅵ组为菌粉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2%菌粉;Ⅶ组为抗生素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035‰金霉素;Ⅷ组为市售中药微生态制剂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2%市售中药微生态制剂。试验期为42d,具体结果如下:(1)生长性能:7d、14d、21d、28d及42d时,中药微生态制剂组平均体重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10.33%(p<0.05)、7.16%(p<0.05)、4.24%(p<0.05)、5.92%(p<0.05)、8.70%(p<0.05);35d时,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10.77%(p<0.01)、抗生素组2.18%(p<0.05)及市售中药微生态制剂组3.34%(p<0.05)。在22-42d时,中药微生态制剂组平均日增重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14.55%(p<0.05)、市售中药微生态制剂组9.67%(p<0.05),饲料转化率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15.96%(p<0.01)、市售中药微生态制剂组5.22%(p<0.05);在整个饲养阶段即1-42d时,中药微生态制剂组平均日增重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8.84%(p<0.05),饲料转化率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10.70%(p<0.05)、市售中药微生态制剂组6.90%(p<0.05)。(2)血清生化指标:中药微生态制剂组肉鸡血清白蛋白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01)和抗生素组(p<0.05)。血清甘油三酯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01)和市售中药微生态制剂组(p<0.001)。血清总胆固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和市售中药微生态制剂组(p<0.05)。(3)血清抗氧化指标:中药微生态制剂组肉鸡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01)和市售中药微生态制剂组(p<0.01)。血清丙二醛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01)。(4)免疫器官指数及血清免疫细胞因子指标:在21d和42d时,中药微生态制剂组脾脏指数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26.39%(p<0.05)、25.53%(p<0.05),法氏囊指数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29.35%(p<0.05)。中药微生态制剂组肉鸡血清IL-1β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5)肠道形态:中药微生态制剂组十二指肠VH/CD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13.59%(p<0.05)和抗生素组7.76%(p<0.05)。(6)盲肠菌群:肉鸡盲肠的放线菌门及疣微菌门的相对丰度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抗生素组及市售微生态制剂组,且该组具有一种未定义菌,相对丰度明显高于其他组。上述结果表明,中药微生态制剂同抗生素和市售中药微生态制剂相比,更有助于提高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改善肠道形态及增加盲肠菌群多样性,可以发挥替代抗生素的作用,并与抗生素相比,更具有明显的优势,为替抗产品的研发提供参考依据。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样品及试验动物 |
| 1.2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
| 1.3 生产性能测定方法 |
| 1.4 相关指标检测方法 |
| 1.4.1 肠道形态检测 |
| 1.4.2 肠道菌群q RT-PCR检测目的基因 |
| 1.5 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丁酸梭菌CB1制剂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 2.1.1 平均日增重 |
| 2.1.2 料肉比与死亡率 |
| 2.2 丁酸梭菌CB1制剂对肉鸡肠道形态的影响 |
| 2.3 丁酸梭菌CB1制剂对肉鸡肠道菌群的影响 |
| 3 小结与讨论 |
| 3.1 丁酸梭菌CB1制剂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 3.2 丁酸梭菌CB1制剂对肉鸡肠道形态的影响 |
| 3.3 丁酸梭菌CB1制剂对肉鸡肠道菌群的影响 |
| 符号说明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肉鸡坏死性肠炎的基本概况 |
| 1.1.1 产气荚膜梭菌介绍 |
| 1.1.2 致病机理及危害 |
| 1.1.3 坏死性肠炎研究状况 |
| 1.1.4 坏死性肠炎常见诱发因素 |
| 1.1.4.1 饲养管理 |
| 1.1.4.2 球虫感染 |
| 1.1.4.3 日粮因素 |
| 1.1.4.4 其它因素 |
| 1.2 益生菌研究概况 |
| 1.2.1 益生菌概念 |
| 1.2.2 益生菌功效 |
| 1.2.2.1 增强肠道免疫机能 |
| 1.2.2.2 促进免疫器官发育 |
| 1.2.2.3 提供营养物质促进生长 |
| 1.2.2.4 改善肠道免疫屏障功能 |
| 1.2.2.5 干扰肠道炎症反应 |
| 1.2.3 益生菌分类 |
| 1.2.4 枯草芽孢杆菌的介绍 |
| 1.3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与肠道微生物菌群 |
| 1.3.1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肠道菌群方面的应用 |
| 1.4 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 |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材料 |
| 2.1.1 菌株及球虫 |
| 2.1.2 试验动物 |
| 2.1.3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
| 2.1.4 主要培养基及实验溶液配制 |
| 2.1.5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
| 2.2 方法 |
| 2.2.1 动物实验设计及日粮的配方 |
| 2.2.2 攻毒菌株的复苏 |
| 2.2.3 样品采集及CP的分离与鉴定 |
| 2.2.4 菌种保存及DNA提取 |
| 2.2.5 Net B菌株的鉴定 |
| 2.2.6 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 |
| 2.2.7 生长性能及器官指数的测定 |
| 2.2.8 小肠(空肠)形态的测定 |
| 2.2.9 病变评分 |
| 2.2.10 ELISA法检测肉鸡空肠肠道组织免疫球蛋白SIgA、紧密连接蛋白 1(ZO-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 |
| 2.2.11 荧光定量检测肉鸡肠道组织(空肠)相关炎性因子的表达 |
| 2.2.12 肠道(回肠)菌群多样性的测定 |
| 2.2.13 统计分析 |
| 3 结果 |
| 3.1 产气荚膜梭菌的鉴定结果 |
| 3.1.1 菌株菌落形态 |
| 3.1.2 菌株镜检结果 |
| 3.1.3 分离菌株PCR鉴定结果 |
| 3.2 攻毒前后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结果 |
| 3.3 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 |
| 3.3.1 管家基因PCR扩增结果 |
| 3.3.2 MLST序列型(ST)及最小生成树 |
| 3.4 生产性能及器官指数 |
| 3.4.1 体重 |
| 3.4.2 器官指数 |
| 3.5 病变评分 |
| 3.6 小肠(空肠)绒毛形态 |
| 3.7 枯草芽孢杆菌对产气荚膜梭菌攻毒肉鸡空肠肠道组织SIgA、ZO-1、TNF-α含量的影响 |
| 3.8 肠道(空肠)相关炎性因子的表达 |
| 3.9 回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变化 |
| 3.9.1 Alpha指数 |
| 3.9.2 OTUs比较分析 |
| 3.9.3 门水平相对丰度情况 |
| 3.9.4 属水平相对丰度情况 |
| 4 讨论 |
| 4.1 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情况 |
| 4.2 枯草芽孢杆菌对肉鸡生长性能、器官指数的影响 |
| 4.3 枯草芽孢杆菌对攻毒肉鸡空肠形态和病变的影响 |
| 4.4 枯草芽孢杆菌对肉鸡肠道免疫性能的影响 |
| 4.5 产气荚膜梭菌系统发育分析 |
| 4.6 枯草芽孢杆菌对肉鸡回肠肠道菌群的影响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植物乳杆菌 |
| 1.2.2 植物乳杆菌在动物饲料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 1.2.3 乳酸菌包被工艺的研究进展 |
| 1.2.4 合生元的研究进展 |
| 1.3 研究的内容 |
| 1.4 拟采取的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 试验一植物乳杆菌LP15-1菌种驯化及其驯化后菌株发酵参数优化 |
| 1.1 材料与方法 |
| 1.1.1 试验材料 |
| 1.1.2 试验方法 |
| 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1.3 讨论 |
| 1.4 小结 |
| 试验二高抗逆性植物乳杆菌组成的合生元在断奶仔猪饲养中的应用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试验材料 |
| 2.1.2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
| 2.1.3 试验日粮 |
| 2.1.4 饲养管理 |
| 2.1.5 样品采集与处理 |
| 2.1.6 仪器设备与试剂 |
| 2.1.7 测定指标与方法 |
| 2.1.8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 2.2 试验结果 |
| 2.2.1 合生元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 2.2.2 合生元对断奶仔猪粪便臭味物质含量的影响 |
| 2.2.3 合生元对断奶仔猪空肠黏液蛋白MUC2基因表达的影响 |
| 2.2.4 合生元对断奶仔猪小肠黏液蛋白类型的影响 |
| 2.3 讨论 |
| 2.4 小结 |
| 试验三高抗逆性植物乳杆菌组成的合生元在生长育肥猪饲养中的应用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材料 |
| 3.1.2 试验动物、分组与饲养管理 |
| 3.1.3 检测指标与方法 |
| 3.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 3.2 试验结果 |
| 3.2.1 合生元对生长肥育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 3.2.2 合生元对生长肥育猪胴体品质的影响 |
| 3.2.3 合生元对生长肥育猪肉品质的影响 |
| 3.2.4 合生元对生长肥育猪肉食用品质的影响 |
| 3.3 讨论 |
| 3.4 小结 |
| 第三章 结论与建议 |
| 1 主要结论 |
| 2 创新点 |
|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A 粪便臭味物质的测定 |
| 附录B 空肠黏液蛋白MUC2基因表达的检测 |
| 附录C 小肠黏液蛋白 PAS-AB染色和HID-AB染色 |
| 硕士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
| 符号说明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益生菌的概述 |
| 1.1.1 乳酸菌及其作用 |
| 1.1.2 芽孢杆菌及其作用 |
| 1.1.3 酵母菌及其作用 |
| 1.2 益生菌免疫调节作用及途径 |
| 1.2.1 调节肠道菌群 |
| 1.2.2 增强肠道屏障 |
| 1.2.3 调节肠道渗透压和Th1/Th2 平衡 |
| 1.2.4 益生菌与体液免疫 |
| 1.3 益生菌与免疫基因 |
| 1.3.1 Toll样受体 |
| 1.3.2 白介素 |
| 1.3.3 防御素 |
| 1.4 益生菌与肠道健康 |
| 1.4.1 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组成及作用 |
| 1.4.2 益生菌的作用机制及其对肠道健康的影响 |
| 1.5 益生菌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 |
| 1.5.1 家畜生产 |
| 1.5.2 家禽生产 |
| 1.5.3 水产养殖 |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菌株 |
| 2.1.2 实验动物 |
| 2.1.3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
| 2.1.4 主要实验溶液的配制 |
| 2.1.5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优良乳酸菌的筛选及其益生性能的体外评估 |
| 2.2.2 中试车间对复合益生菌的发酵工艺 |
| 2.2.3 复合益生菌对肉鸡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的影响 |
| 2.2.4 复合益生菌对肉鸡小肠形态和盲肠菌群的影响 |
| 2.2.5 复合益生菌对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攻毒后肉鸡免疫抵抗力的影响 |
| 2.2.6 生长性能的测定 |
| 2.2.7 统计分析 |
| 3 结果 |
| 3.1 优良乳酸菌的筛选及复合益生菌的制备 |
| 3.1.1 菌株酸耐受能力 |
| 3.1.2 菌株胆盐耐受能力 |
| 3.1.3 菌株抑制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能力 |
| 3.1.4 复合益生菌的发酵工艺及效果 |
| 3.2 复合益生菌对肉鸡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的影响 |
| 3.2.1 免疫器官指数 |
| 3.2.2 血清免疫球蛋白 |
| 3.2.3 疫苗免疫后抗体水平 |
| 3.2.4 脾脏和小肠中免疫相关基因表达量 |
| 3.3 复合益生菌对肉鸡绒毛形态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
| 3.3.1 肉鸡小肠绒毛形态 |
| 3.3.2 肉鸡肠道菌群的变化 |
| 3.4 复合益生菌对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攻毒后肉鸡免疫抵抗力的影响 |
| 3.4.1 存活率 |
| 3.4.2 攻毒后脾脏和小肠中免疫相关基因表达量 |
| 3.5 复合益生菌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 4 讨论 |
| 4.1 优良乳酸菌的筛选及其益生性能的体外评估 |
| 4.2 复合益生菌对肉鸡免疫性能的影响 |
| 4.3 复合益生菌对肉鸡肠道菌群的影响 |
| 4.4 复合益生菌对肉鸡抗病力的影响 |
| 4.5 复合益生菌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1 益生素的作用机理 |
| 1.1 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 |
| 1.2 增强免疫功能 |
| 1.3 促进营养物质消化吸收 |
| 1.4 抑制有害物质生成 |
| 2 益生素在肉鸡养殖业上应用研究 |
| 3 影响益生素作用效果的因素 |
| 3.1 添加剂量 |
| 3.2 使用方法 |
| 3.3 生长阶段 |
| 3.4 与其他物质配伍 |
| 4 结 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写词表 |
| 文献综述 |
| 1 引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1.1 试验菌株 |
| 2.1.2 试验动物 |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 2.1.4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
| 2.1.5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的配置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藏灵菇源乳酸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
| 2.2.2 藏灵菇源乳酸菌的理化特性及抑菌活性 |
| 2.2.3 鸡源芽孢杆菌的筛选及鉴定 |
| 2.2.4 鸡源芽孢杆菌的理化特性及抑菌活性 |
| 2.2.5 益生菌复合制剂的制备及发酵条件的优化 |
| 2.2.6 益生菌复合制剂的在肉鸡上的应用评价 |
| 2.3 数据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藏灵菇乳酸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
| 3.1.1 乳酸菌的分离结果 |
| 3.1.2 乳酸菌耐热性结果 |
| 3.1.3 菌株的鉴定结果 |
| 3.2 藏灵菇源乳酸菌的理化特性及抑菌活性 |
| 3.2.1 乳酸菌耐人工胃液 |
| 3.2.2 乳酸菌表面疏水性 |
| 3.2.3 乳酸菌自聚合能力 |
| 3.2.4 乳酸菌与病原菌共凝集能力 |
| 3.2.5 乳酸菌体外抑菌活性 |
| 3.2.6 Y1生长曲线测定结果 |
| 3.3 鸡源芽孢杆菌的筛选及鉴定 |
| 3.3.1 芽孢杆菌产蛋白酶能力 |
| 3.3.2 芽孢杆菌产淀粉酶能力 |
| 3.3.3 芽孢杆菌的鉴定结果 |
| 3.4 鸡源芽孢杆菌的理化特性及抑菌活性 |
| 3.4.1 芽孢杆菌的耐热性 |
| 3.4.3 芽孢杆菌耐人工胃液 |
| 3.4.4 芽孢杆菌体外抑菌活性 |
| 3.4.5 R12生长曲线的测定结果 |
| 3.5 益生菌复合制剂的制备及发酵条件的优化 |
| 3.5.1 复合制剂的制备 |
| 3.5.2 复合制剂发酵条件的优化 |
| 3.6 益生菌复合制剂在肉鸡上的应用评价 |
| 3.6.1 复合制剂对白羽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 3.6.2 复合制剂对白羽肉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 3.6.3 复合制剂对白羽肉鸡盲肠菌群数量的影响 |
| 3.6.4 复合制剂对白羽肉鸡回肠组织结构的影响 |
| 4 讨论 |
| 4.1 益生菌菌株的筛选及生物活性分析 |
| 4.2 益生菌复合制剂的制备及发酵条件的优化 |
| 4.3 益生菌复合制剂在肉鸡上的应用评价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微生态制剂的简介 |
| 1.1.1 微生态制剂概述 |
| 1.1.2 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理 |
| 1.1.2.1 生物拮抗作用 |
| 1.1.2.2 净化肠道环境 |
| 1.1.2.3 促进消化吸收 |
| 1.1.2.4 提高免疫功能 |
| 1.1.2.5 减轻应激反应 |
| 1.1.3 微生态制剂的发展及现状 |
| 1.1.3.1 微生态制剂在国外的发展现状 |
| 1.1.3.2 微生态制剂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
| 1.2 枯草芽孢杆菌的简介 |
| 1.3 枯草芽孢杆菌的应用 |
| 1.3.1 在酶领域的应用 |
| 1.3.2 在养殖领域的应用 |
| 1.3.3 在生物防治领域的应用 |
| 1.3.4 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 |
| 1.3.5 在环境修复领域的应用 |
| 1.4 实验目的及内容 |
| 1.4.1 实验目的 |
| 1.4.2 实验内容 |
| 第二章 Bacillus subtilis513N的生物学特性 |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 2.1.1 实验材料 |
| 2.1.2 实验试剂 |
| 2.1.3 培养基与溶液 |
| 2.1.4 实验仪器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菌落计数方法 |
| 2.2.2 种子液的制备 |
| 2.2.3 生长曲线的绘制 |
| 2.2.4 耐高温实验 |
| 2.2.5 耐酸性实验 |
| 2.2.6 耐胆盐实验 |
| 2.3 实验结果 |
| 2.3.1 生长曲线 |
| 2.3.2 耐高温能力 |
| 2.3.3 耐酸性能力 |
| 2.3.4 耐胆盐能力 |
| 2.4 讨论 |
| 第三章 Bacillus subtilis513N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 3.1.1 实验材料 |
| 3.1.2 实验试剂 |
| 3.1.3 培养基 |
| 3.1.4 实验仪器 |
| 3.2 实验方法 |
| 3.2.1 活菌数测定方法 |
| 3.2.2 培养方法 |
| 3.2.2.1 种子液的制备 |
| 3.2.2.2 发酵液的培养条件 |
| 3.2.3 培养基成分的单因素实验 |
| 3.2.3.1 筛选碳源 |
| 3.2.3.2 筛选氮源 |
| 3.2.4 Plackett-Burman试验 |
| 3.2.5 最陡爬坡试验 |
| 3.2.6 响应面实验 |
| 3.3 实验结果 |
| 3.3.1 不同碳源对B.subtilis513N生长的影响 |
| 3.3.2 不同氮源对B.subtilis513N生长的影响 |
| 3.3.3 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发酵培养基成分的主要因素 |
| 3.3.4 最陡爬坡试验结果 |
| 3.3.5 响应面实验结果及方差分析 |
| 3.3.6 响应面分析 |
| 3.3.7 验证实验 |
| 3.4 讨论 |
| 第四章 Bacillus subtilis513N对雏鸡的影响 |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 4.1.1 实验材料 |
| 4.1.2 实验试剂 |
| 4.1.3 实验仪器 |
| 4.1.4 实验日粮 |
| 4.2 实验方法 |
| 4.2.1 实验分组及饲养管理 |
| 4.2.2 生产性能指标测定 |
| 4.2.3 胫骨指标测定 |
| 4.2.4 免疫器官指数测定 |
| 4.2.5 抗体效价指标测定 |
| 4.2.6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
| 4.2.7 脾脏及肝脏的抗氧化能力测定 |
| 4.2.8 肠道菌群宏基因组测序 |
| 4.3 实验结果 |
| 4.3.1 B.subtilis513N对雏鸡生产性能指标的测定结果 |
| 4.3.2 B.subtilis513N对雏鸡胫骨指标的测定结果 |
| 4.3.3 B.subtilis513N对雏鸡免疫器官指数的测定结果 |
| 4.3.4 B.subtilis513N对雏鸡抗体效价的测定结果 |
| 4.3.5 B.subtilis513N对雏鸡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 |
| 4.3.6 B.subtilis513N对雏鸡脾脏及肝脏的抗氧化能力的测定结果 |
| 4.3.7 B.subtilis513N对雏鸡肠道菌群的测定结果 |
| 4.3.7.1 OTU分析 |
| 4.3.7.2 Alpha多样性分析 |
| 4.3.7.3 Beta多样性分析 |
| 4.3.7.4 门水平的物种分布图 |
| 4.3.7.5 目水平的物种分布图 |
| 4.3.7.6 属水平的物种分布图 |
| 4.3.7.7 物种丰度聚类热图 |
| 4.4 讨论 |
| 4.4.1 B.subtilis513N对雏鸡生产性能指标的影响 |
| 4.4.2 B.subtilis513N对雏鸡胫骨指标的影响 |
| 4.4.3 B.subtilis513N对雏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 4.4.4 B.subtilis513N对雏鸡抗体效价的影响 |
| 4.4.5 B.subtilis513N对雏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 4.4.6 B.subtilis513N对雏鸡脾脏及肝脏的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 4.4.7 B.subtilis513N对雏鸡肠道菌群的影响 |
| 第五章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材料 |
| 2.2 方法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 3.1 葡萄糖氧化酶和乳酸菌制剂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 3.2 葡萄糖氧化酶和乳酸菌制剂对肉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
| 3.3 葡萄糖氧化酶和乳酸菌制剂对肉鸡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 |
| 3.4 葡萄糖氧化酶和乳酸菌制剂对肉鸡盲肠菌群结构的影响 |
| 第四章 讨论 |
| 4.1 葡萄糖氧化酶和乳酸菌制剂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 4.2 葡萄糖氧化酶和乳酸菌制剂对肉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
| 4.3 葡萄糖氧化酶和乳酸菌制剂对肉鸡肠道形态的影响 |
| 4.4 葡萄糖氧化酶和乳酸菌制剂对肉鸡盲肠菌群结构的影响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英文缩写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益生菌的概念 |
| 1.2 益生菌的研究进展 |
| 1.2.1 提高生产性能 |
| 1.2.2 促进肠道发育 |
| 1.2.3 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 |
| 1.2.4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
| 1.2.5 促进肠道紧密连接 |
| 1.2.6 枯草芽孢杆菌 |
| 1.2.7 粪肠球菌 |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4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饲粮添加枯草芽孢杆菌与粪肠球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试验设计 |
| 2.1.2 益生菌制剂 |
| 2.1.3 饲养管理 |
| 2.2 试验指标及样品采集 |
| 2.2.1 生长性能 |
| 2.2.2 肠道形态 |
| 2.2.3 氨基酸表观消化率 |
|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2.4 结果 |
| 2.4.1 饲粮添加枯草芽孢杆菌与粪肠球菌对仔猪生长性能的作用 |
| 2.4.2 饲料添加枯草芽孢杆菌与粪肠球菌对仔猪肠道形态的作用 |
| 2.4.3 饲粮添加枯草芽孢杆菌与粪肠球菌对仔猪氨基酸表观消化率的作用 |
| 2.5 讨论 |
| 2.6 小结 |
| 第三章 饲粮添加枯草芽孢杆菌与粪肠球菌对断奶仔猪肠道屏障的影响 |
| 3.1 试验材料及方法 |
| 3.1.1 试验设计及试验对象 |
| 3.2 试验指标及样品采集 |
| 3.2.1 宏基因测序分析 |
| 3.2.2 短链脂肪酸测定 |
| 3.2.3 RT-q PCR测定 |
| 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3.4 结果 |
| 3.4.1 枯草芽孢杆菌与粪肠球菌对仔猪肠道微生物屏障的作用 |
| 3.4.2 枯草芽孢杆菌与粪肠球菌对仔猪空肠短链脂肪酸含量的作用 |
| 3.4.3 枯草芽孢杆菌与粪肠球菌对仔猪空肠黏膜免疫因子表达的作用 |
| 3.4.4 枯草芽孢杆菌与粪肠球菌对仔猪空肠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作用 |
| 3.5 讨论 |
| 3.6 小结 |
| 第四章 总体结论与建议 |
| 4.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 4.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 4.3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进展 |
| 1.1.1 微生态制剂的概念 |
| 1.1.2 微生态制剂产生的背景 |
| 1.1.3 微生态制剂的现状 |
| 1.2 中药饲料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
| 1.2.1 中药饲料添加剂的概述 |
| 1.2.2 中药饲料添加剂的作用机理 |
| 1.2.2.1 改善禽类产品中营养物质 |
| 1.2.2.2 调节动物机体免疫力 |
| 1.2.2.3 提高生长性能 |
| 1.2.2.4 抗菌和抗病毒作用 |
| 1.3 中药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进展 |
| 1.3.1 中药微生态制剂的概念 |
| 1.3.2 中药微生态制剂的发展 |
| 1.3.3 中药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制 |
| 1.3.3.1 益生菌提高中药生物利用度 |
| 1.3.3.2 益生菌减轻中药毒副作用 |
| 1.3.3.3 益生菌改善中药口感 |
| 1.3.3.4 中药提供营养成分,促进益生菌增殖 |
| 1.3.3.5 维持肠道菌群平衡 |
| 1.3.3.6 生物夺氧 |
| 1.3.3.7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
| 1.3.4 中药微生态制剂在畜禽养殖业的应用 |
| 1.3.4.1 改善饲料生物利用率 |
| 1.3.4.2 提高动物的存活率 |
| 1.3.4.3 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
| 1.3.4.4 治疗动物的腹泻 |
| 1.3.4.5 缓解应激性反应 |
| 1.4 研究目的 |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中药 |
| 2.1.2 微生物 |
| 2.1.3 基础日粮 |
| 2.1.4 实验动物 |
| 2.1.5 仪器设备 |
| 2.1.6 试剂及耗材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植物乳杆菌分离、筛选及鉴定 |
| 2.2.1.1 植物乳杆菌的分离和形态学观察 |
| 2.2.1.2 革兰氏染色实验 |
| 2.2.1.3 过氧化氢酶实验 |
| 2.2.1.4 抑菌实验 |
| 2.2.1.5 耐酸、耐高温及耐胆盐筛选 |
| 2.2.1.6 生理生化性能鉴定及基因序列的检测 |
| 2.2.1.7 菌株生长周期的监测 |
| 2.2.2 中药的筛选 |
| 2.2.2.1 中药的提取 |
| 2.2.2.2 中药的抑菌实验 |
| 2.2.3 中药微生态制剂的制备 |
| 2.2.3.1 中药的发酵 |
| 2.2.3.2 益生菌菌粉的制备 |
| 2.2.3.3 中药与益生菌复配后的体外效果评价 |
| 2.2.4 中药微生态制剂体内效果评价 |
| 2.2.4.1 实验分组设计 |
| 2.2.4.2 饲养管理 |
| 2.2.4.3 生长性能指标的检测 |
| 2.2.4.4 免疫器官指数 |
| 2.2.4.5 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测 |
| 2.2.4.6 血清抗氧化指标的检测 |
| 2.2.4.7 血清免疫细胞因子的检测 |
| 2.2.4.8 黏膜抗体水平检测 |
| 2.2.4.9 肠道形态检测 |
| 2.2.4.10 肠道菌群检测 |
| 2.2.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 第3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
| 3.1 植物乳杆菌分离、筛选及鉴定结果 |
| 3.1.1 形态学观察结果 |
| 3.1.2 革兰氏染色实验结果 |
| 3.1.3 过氧化氢酶实验结果 |
| 3.1.4 细菌抑菌实验结果 |
| 3.1.5 耐酸、耐高温及耐胆盐筛选结果 |
| 3.1.6 生理生化性能鉴定及基因序列检测结果 |
| 3.1.7 生长周期监测结果 |
| 3.2 中药筛选结果 |
| 3.3 菌粉冻干保护剂筛选结果 |
| 3.4 中药微生态制剂体外效果评价结果 |
| 3.5 中药微生态制剂体内效果评价结果 |
| 3.5.1 生长性能指标 |
| 3.5.2 免疫器官指数 |
| 3.5.3 血清生化指标 |
| 3.5.4 血清抗氧化指标 |
| 3.5.5 血清免疫细胞因子指标 |
| 3.5.6 黏膜抗体水平 |
| 3.5.7 肠道形态 |
| 3.5.8 肠道菌群 |
| 第4章 总结,讨论与后续工作展望 |
| 4.1 总结 |
| 4.2 讨论 |
| 4.3 后续工作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成果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