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IL-4 IL-10和血小板相关抗体IgG IgM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IL-4 IL-10及血小板相关抗体IgG IgM的检测和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侯月[1](2021)在《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毒热闭肺证)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纳入87例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来源于北京儿童医院中医科及呼吸科病房,符合西医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于毒热闭肺证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44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黛汤加减口服;对照组43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总疗程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以及治疗后12周,比较两组主要症状及次要症状评分,进行总疗效评估。对比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的炎症指标变化。对比治疗前、治疗后4周免疫功能的变化。在治疗后3天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观察两组支气管黏膜改变,需行第2次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患儿,在治疗后10天行第2次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支气管黏膜的变化。观察两组肺内外并发症以及后遗症的情况。结果:入组患儿性别方面,女童发病比率较男童升高。87例患儿中,其中学龄期及学龄前期儿童居多。在热退时间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两组患儿病变累及肺叶情况发现,主要病变肺叶以右下肺居多,其次是左下肺、左上肺、右上肺。两组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比较,试验组的总有效率及痊显率优于对照组。在治疗后8周、治疗后12周,两组总有效率及痊显率均为100%。在主症评分中,两组治疗前后在减轻发热、咳嗽、咳痰、气喘,啰音减少以及胸部影像学片影吸收方面,均有疗效。组间比较中,试验组在治疗后1周、4周、8周、12周,在啰音减少以及片影吸收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治疗后12周,在减轻咳嗽方面,试验组较对照组疗效较好。在治疗后8周、治疗后12周,两组主症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在次症评分中,两组在改善咽喉肿痛、鼻孔干燥、面色红赤、烦躁、口渴引饮、纳呆、小便黄少、便秘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试验组在治疗后1周、4周、8周、12周,次症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1周,在减轻口渴引饮、纳呆、小便黄少方面,疗效显着。在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对于次症的改善,主要在便秘方面。炎症指标方面,治疗前两组CRP、ESR、LDH、SF、WBC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CRP、ESR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均较治疗前下降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在组间比较中,两组CRP、E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LDH水平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中,在治疗后1周,两组LDH的下降水平,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SF进行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在组内比较中,试验组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仅在治疗后2周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白细胞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中,两组WBC在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D-二聚体方面,两组在治疗前后D-二聚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减低,试验组在治疗后2周对于D-二聚体的下降作用,要优于单纯西药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发现,试验组在治疗的3个节点相互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在治疗前后1周比较中无统计学差异,其余2个节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免疫功能方面,体液免疫中,治疗前IgA、IgG水平偏低,IgM水平升高,治疗后IgA、IgG的水平升高,而IgM则下降,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IgA变化均有统计学差异。两组进行组间比较,治疗前、治疗后IgA、IgG、IgM、IgE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细胞免疫中,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4周,CD4+T、CD4+/CD8+较治疗前均有上升,CD8+T有所下降,其中CD4+T、CD4+/CD8+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比较,试验组中,治疗后的CD4+/CD8+水平较治疗前升高,CD8+T 水平较前下降,治疗前后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中,CD4+T、CD8+T、CD4+/CD8+在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在细胞因子方面,急性期IL-6、IL-10水平大部分正常或升高,而IL-2、IL-4、TNF-α、γ干扰素大多数正常或偏低。纤维支气管镜方面,87例患儿中,两组量化评分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中,在治疗前,量化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在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的量化评分低于对照组。组内比较中,试验组及对照组在治疗后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肺内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胸腔积液、闭塞性支气管炎、坏死性肺炎、肺不张、为主。在肺外并发症方面,主要表现为心血管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皮肤损害、神经系统疾病。后遗症方面,两组87例SMPP患儿,共随访12周,31例患儿(试验组8例、对照组23例)肺内病变未完全吸收。试验组后遗症的发生率为13.6%,对照组为30.2%,试验组在肺内病变吸收以及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毒热闭肺证的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解毒清热宣肺法联合西医治疗临床疗效肯定,在改善患儿咳嗽、肺部啰音吸收、胸部影像学片影方面效果明显。对于次症的改变,以减轻口渴引饮、纳呆、小便黄少、便秘方面为主。在实验室指标中,对于LDH以及D-二聚体水平的下降方面,效果较好,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从而促进肺炎的吸收。在免疫功能方面,加用银黛汤加减治疗SMPP,可以通过改善CD4+T的功能来减轻免疫功能紊乱,有利于疾病的恢复,炎症的吸收。银黛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还可明显改善支气管气道黏膜情况,减少后遗症的发生。临床上值得推广,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崔庆科[2](2020)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HSP)的机理及发挥作用的机制。方法:1.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作用机制:依托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和中药分子机理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TCM)检索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的化学成分、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收集过敏性紫癜作用靶点,随后整合数据获得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病靶点。通过Cytoscape3.2.1构建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活性化合物-治病靶点网络图,使用String构建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病靶点PPI网络,研究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作用机制。2.运用UPLC-Q-Orbitrap-MS法分析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化学成分:选用安捷伦SB C18超高效液相色谱柱(3.0 mm×50 mm,1.8μm),采用梯度洗脱,以0.1%甲酸水(A)-乙腈(B)为流动相;电喷雾离子源,质量分析器为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3.采用基于LC-MS技术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对HSP患儿和健康儿童的尿液进行分析,通过UPLC-Q-TOF/MS分析观察小儿过敏性紫癜对儿童尿液代谢物变化的影响,寻求过敏性紫癜的生物标志物。4.(1)对171例HSP患儿的相关检验指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调查HSP患儿一般情况、发病月份、发病情况、伴随病症、一般炎症指标、肺炎支原体及衣原体感染情况、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水平、呼吸道病毒感染情况等相关指标。(2)收集HSP患儿晨起空腹血清,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检测患儿治疗前后IL-6、IL-8、TNF-α、IgA1、IgA/FcαRI(CD89)数值。(3)用含有HSP患儿血清的F12k培养基培养HUVECs细胞并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进行干预,用ELISA法检测IL-6、IL-8、TNF-α、IgA/FcαRI(CD89)数值,Western blot检测Syk、p-Syk、PI3K、p-PI3K蛋白表达。结果:1.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活性化合物-治病靶点网络图包含9个单味药,206个活性化合物,以及40个治病靶点。PPI网络包含39个靶点蛋白,关键蛋白涉及IL6、INS、VEGFA等。基因本体(GO)条目14个,涉及脂多糖的反应、缺氧的反应、药物的反应等。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4条,涉及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2.结合文献报道和质谱数据,通过串联质谱对小儿紫癜疹消颗粒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结构鉴定,共鉴定了21个化合物,包括10个黄酮类成分,4个蒽醌类成分,2个萜类成分,2个紫草呋喃类成分,1个甾醇苷类成分,1个多酚类成分,1个木脂素类成分。3.筛选出92个尿液中的代谢物作为小儿过敏性紫癜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共鉴定出其中15个代谢物,可能是过敏性紫癜患儿与健康儿童尿液代谢标记物的区别。4.(1)急性期HSP患儿一般炎症指标均有所上升,提示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等感染可能是过敏性紫癜发病的诱因;HSP患儿急性期血清免疫球蛋白IgM、IgG、IgA、补体C3水平存在紊乱,其血清IgA、补体C3水平HSP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HSP患儿呼吸道病毒感染主要以腺病毒、人呼吸道合胞病毒、人副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为主。(2)急性期HSP患儿血清炎症细胞因子IL-6、IL-8、TNF-α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降低,IgA1、IgA/FcαRI(CD89)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HSP患儿血清刺激后HUVECs上清液IL-6、IL-8、TNF-α、IgA/FcαRI(CD89)水平表达升高(P<0.05),运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干预后其表达水平下降(P<0.05)。结论:1.通过网络药理学手段初步预测了小儿紫癜疹消颗粒的药理作用和分子机制,为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药理作用和分子机制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UPLC-Q-Orbitrap-MS方法快速、简便、可靠地鉴别小儿紫癜疹消颗粒的化学成分,有助于揭示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物质。3.过敏性紫癜患儿与健康儿童尿液存在代谢标记物的区别,可为疾病鉴别、证型诊断、疾病治疗中提供方法。4.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发挥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靶向调控IgA/FcαRI抗过敏性紫癜血管内皮细胞炎症有关。

钟林庆[3](2020)在《儿童自身炎症性疾病的诊治研究和发病机制的初步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目的:总结分析本中心诊治的单基因自身炎症性疾病(autoinflammatory diseases,AIDs)患儿的临床表现、基因型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8年12月1日至2019年12月1日在本中心诊治的单基因AIDs患儿的临床资料、基因型和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自2008年12月1日至2019年12月1日,本中心收治的单基因AIDs患儿共90例,其中2015年9月1日前确诊病例18例。这些患儿包括Ⅰ型干扰素病13例(14.5%)、炎症小体病36例(40.0%)、非炎症小体相关疾病39例(43.3%)和未分类综合征(ROSAH综合征)2例(2.2%)。男女比为46/44,其中17例患儿有阳性家族史,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起病年龄自出生后至16周岁,中位起病年龄为1周岁;起病至确诊的时长3个月-14年,中位时长3.5年;规律就诊至确诊的时长2个月-14年,中位时长为6个月。共34例(37.8%)曾被误诊。(2)ADA2缺乏症的临床特点是反复发热,伴双下肢网状青斑,炎症指标升高,免疫球蛋白可减低,自身抗体阴性或低滴度阳性。其他Ⅰ型干扰素病的主要特点包括:①特殊类型的皮疹,包括冻疮样皮疹、网状青斑;②头颅钙化:可能随着疾病进展后出现;③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④炎症指标升高;⑤多种自身抗体阳性。炎症小体病和非炎症小体相关的疾病以反复发生的发热、皮疹、关节炎等为特征,炎症指标通常升高明显。Ⅰ型干扰素患儿主要应用Janus激酶抑制剂治疗,ADA2缺乏症和非炎症小体相关的疾病患儿主要应用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治疗,而因白介素1抑制剂在我国大陆地区尚未上市,炎症小体病的患儿无特效治疗。(3)本中心诊治了两例新的单基因AIDs——ROSAH综合征的患儿,他们的临床表现较为一致,突出表现是眼底病变和脾肿大。结论:(1)有特殊类型的皮疹,包括冻疮样皮疹、网状青斑,头颅钙化,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IgG显着升高的自身免疫病患者,需警惕Ⅰ型干扰素病的存在。(2)根据单基因AIDs的发病机制上所涉及的炎症通路,针对性地予以相应生物制剂治疗,可显着改善患儿症状和实验室指标。第二部分目的:以单基因AIDs之一的cryopyrin蛋白相关周期性综合征(cryopyrin-associated periodic syndrome,CAPS)为例,探索抗变态反应药物——曲尼司特,在治疗CAPS患儿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部分为单中心的单臂前瞻性队列研究,以治疗3月后的自身炎症性疾病活动度指数(autoinflammatory diseases activity index,AIDAI)的减少程度为主要研究终点,以治疗1月后AIDAI的减少程度,治疗1月、3月后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血白细胞、血小板的降低程度,治疗1月、3月后的医生关于疾病活动度VAS评分的改善情况,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次要研究终点,对入组的CAPS患儿给予曲尼司特治疗3个月后,评估曲尼司特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本部分自2019年4月20日至2020年1月20日共入组并完成了 5例CAPS患儿的随访。在开始曲尼司特治疗前,1例患儿已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1.5月,2例患儿已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和沙利度胺治疗数年。在上述药物治疗不变的前提下,这三例患儿加用曲尼司特治疗。(2)通过比较分析这5例CAPS患儿的基线、曲尼司特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的AIDAI、医生关于疾病活动度的VAS评分、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发现曲尼司特治疗后,无论是1个月还是3个月后,CAPS患儿的AIDAI指数和医生VAS评分均无改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血白细胞和血小板也均无显着减低。这5例患儿在服用曲尼司特期间,均未发生可疑的药物相关的不适症状,通过实验室指标的检测,也未发现血尿、肝肾功能受损的不良反应。结论:曲尼司特治疗CAPS患儿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其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第三部分目的:初步探讨多基因AIDs之一的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ystemic 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sJIA)的基因背景和发病机制。方法:(1)对sJIA患儿进行二代测序,并分析炎症小体中模式识别分子的编码基因的变异,基于少见等位基因频率与常见等位基因频率比值比,比较sJIA患儿和健康人群数据库的上述基因变异是否存在差异。(2)基于基因分析中发现的sJIA患儿TREM1基因与健康人群存在差异,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血浆可溶性髓细胞触发受体1(soluble 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 1,sTREM1)和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的 TREM1 的表达,比较sJIA患儿和健康儿童、成人Still’s病患者和健康成人的TREM1表达差异。(3)采用Spearman分析研究sTREM1与同批次标本中的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铁蛋白、前白蛋白、白介素1β、白介素18和白介素18结合蛋白的相关性。结果:(1)共59例sJIA患儿完成二代测序。分析后,多个炎症小体模式识别分子的编码基因低频变异中,均发现sJIA患儿与健康人群存在差异,包括NLRP1、NLRP3、NLRC4、NLRP7、NLRP12、DDX58 和PLCG2 等多个基因。(2)TREM1基因的rs2234246变异频率显着低于健康人群,比值比为0.55(0.33-0.91)。本部分共收集sJIA患儿和健康儿童血浆标本各58份,包括28份活动期和30份非活动期sJIA患儿标本。与健康儿童相比,sJIA患儿血浆sTREM1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56.66±162.75 vs99.74±37.33,t=-8.397,P<0.001);与非活动期 sJIA患儿相比,活动期患儿血浆sTREM1水平无显着差异(259.90±141.85 vs 247.93±228.17,t=0.646,P=0.521)。与健康儿童相比,非活动期sJIA患儿血浆sTREM1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47.93±228.17vs 109.31±40.47,t=-5.451,P<0.001);与健康儿童相比,活动期sJIA患儿血浆sTREM1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59.90±141.85 vs 94.16±38.64,t=6.785,P<0.001)。本部分收集到成人Still’s病患者和相应健康对照血浆各10份。与健康对照相比,成人Still’s病患者血浆sTREM1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70.35±456.21 vs 176.95±74.88,t=-2.748,P=0.023)。通过流式细胞实验检测,发现sJIA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膜表面TREM1表达高于健康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4.30±4.60 vs 11.68±4.48,t=-2.598,P=0.020)。与非活动期患儿相比,活动期sJIA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膜表面TREM1表达无差异(16.64±3.78 vs 13.23±4.69,t=-1.419,P=0.178)。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sTREM1与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清前白蛋白和白介素18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0.540,P<0.001;r=0.500,P<0.001;r=0.380,P=0.005;r=0.484,P=0.005),而与血小板计数、ESR、CRP、铁蛋白、白介素18结合蛋白和白介素1β不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050,P=0.70;r=0.130,P=0.30;r=0.170,P=0.19;r=0.330,P=0.06;r=0.204,P=0.263;r=0.105,P=0.580)。结论:(1)多种炎症小体模式识别分子的编码基因的低频变异,是sJIA发病的危险因素。(2)TREM1参与了 sJIA的发生发展,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袁博[4](2020)在《中药槐耳清膏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以患者血小板破坏过多和生成减少为特点的自身免疫病。该病机制复杂,免疫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多项研究指出CD4+T细胞在ITP的发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槐耳是一种中药,其主要成分为多糖蛋白,具有抗肿瘤、增强免疫力、抗炎症的功效。本研究中,我们将要探讨槐耳清膏对于ITP病人中CD4+T细胞亚群的作用。方法:(1)将Jurkat细胞系铺到96孔板,加入anti-CD3/CD28抗体活化(anti-CD3抗体:3?g/ml;anti-CD28抗体:2?g/ml),同时加入不同浓度的槐耳清膏分别刺激24、48、72h,用CCK8法测定槐耳清膏对于Jurkat细胞系增殖的影响。用瑞氏吉姆萨染色检测不同浓度槐耳清膏刺激72h后Jurkat细胞系的形态差异,确定出最佳的槐耳清膏浓度用于后续实验。分离IT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加入anti-CD3/CD28抗体活化,加/不加3mg/ml槐耳清膏刺激72h,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该浓度槐耳清膏对ITP PBMC凋亡的影响。(2)分离ITP患者PBMC,加入anti-CD3/CD28抗体活化,加/不加3mg/ml槐耳清膏刺激72h,收集细胞和上清,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中CD4+T细胞表面活化分子ICOS、CD38、CD25以及PD-1的表达。(3)分离ITP患者、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的RMPI1640培养基重悬,加入PMA 50ng/ml、离子霉素1?g/ml、Befeldin A 10?g/ml刺激4h,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中Th1、Th2细胞比例。(4)分离ITP患者PBMC,加入anti-CD3/CD28抗体活化,加/不加3mg/ml槐耳清膏刺激72h,收集细胞和上清,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中Th1、Th2、Th17、Treg细胞的比例。(5)用ELISA和流式细胞术检测之前收集上清中IFN-γ、TNF-α、IL-2、IL-4、IL-6、IL-10等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在刺激24、48、72h后不同浓度的槐耳清膏都可以抑制Jurkat细胞系的增殖,并且随着槐耳清膏浓度升高,Jurkat细胞系细胞活性降低,且呈浓度依赖性。在槐耳清膏浓度达到3mg/ml时,细胞的相对活力接近对照组的50%。瑞氏吉姆萨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的细胞形态规则,边缘无破损。随着槐耳清膏浓度的提高,Jurkat细胞变大,胞膜结构变得不完整,胞浆内空泡增多。为了进一步验证所使用槐耳清膏浓度的安全性,我们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3mg/ml槐耳清膏对于ITP外周血PBMC凋亡的影响。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对照组与3mg/ml槐耳组对于ITP PBMC的凋亡的影响无明显差异,说明这个浓度可以有效抑制细胞活力但对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2)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3mg/ml槐耳清膏可以减少ITP患者PBMC中CD4+T细胞表面活化分子CD25、CD38、ICOS的表达(P<0.01,P<0.01,P<0.01),但对PD-1表达的无影响。(3)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相较于健康人,ITP患者PBMC中Th1细胞比例更高(ns)、Th2细胞比例更低(ns),虽然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Th1/Th2比值在ITP病人中明显上升(P<0.05),说明ITP病人存在Th1/Th2细胞极化失衡。用槐耳清膏处理ITP病人的PBMC后,发现可以明显下调ITP病人PBMC中Th1细胞比例(P<0.01),上调Th2细胞比例(P<0.01),从而纠正ITP病人中Th1/Th2失衡,流式微球阵列法(CBA)结果亦提示槐耳清膏处理后上清中Th1相关细胞因子明显下降。(4)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槐耳清膏可以上调ITP患者PBMC中Th17细胞比例(P<0.05),下调Treg细胞比例(P<0.01)。ELISA结果显示培养上清中相关细胞因子IL-17A、IL-23、IL-1β、TGF-β无明显变化。结论:槐耳清膏可以抑制T细胞增殖,部分抑制T细胞的活化。槐耳清膏可以修复ITP中Th1/Th2极化异常的状态,抑制促炎因子IL-2、TNFα、IFN-γ的分泌。我们实验研究的重点是中药槐耳清膏对于ITP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的影响,为槐耳清膏在ITP治疗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李艳艳[5](2020)在《温阳摄血方治疗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温阳摄血方治疗CITP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补体、T淋巴细胞亚群等免疫指标的变化。方法:搜集2019-01至2020-02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四临床医学院血液科门诊的32例气虚失摄型CITP患者,通过随机信封内提示分成两组,试验组给予温阳摄血方,对照组给予归脾汤,本研究对患者及数据处理者采用盲法;免疫指标淋巴细胞亚群检测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进行检测,用症状积分及血小板计数分析临床疗效,并观察治疗四周前后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的变化;结果:1.一般资料:两组在性别、年龄上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临床症状:两组在症状积分方面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一症状:紫斑、气短、头晕、便溏等在两组治疗前后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一症状四肢逆冷、腰膝酸困两组组间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一症状:自汗、饮食、睡眠方面组间及组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实验室指标:血小板计数治疗前后组间及组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的CD3+、NK细胞及IgM在治疗前后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D4+、CD8+、CD4+/CD8+、B淋巴细胞、补体、IgA、IgG、IgE治疗前后组间及组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温阳摄血方对改善气虚失摄型ITP患者的证状疗效显着,尤其在改善单一证状四肢逆冷及腰膝酸困方面疗效显着;2.温阳摄血方对T淋巴细胞亚群中CD3+细胞、NK细胞及免疫球蛋白中IgM具有较好的改善效果。

王志银[6](2020)在《CD200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表达及与Treg、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儿童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以血小板计数降低为主要特征,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淋巴细胞的异常活化和细胞因子失衡被认为与ITP的发生密切相关。作为一种新发现的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分子,CD200与其受体作用后,能抑制T细胞介导的过度免疫应答,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其在ITP发病中的作用尚不清楚。目的通过检测ITP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上CD200的表达率、调节性T细胞(Treg)的百分率及T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浓度,并分析CD200的表达率与Treg、T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相关性,探讨CD200在儿童IT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病区接受治疗的30例新诊断ITP住院患儿归入实验组,同期在医院健康体检的正常儿童3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儿童的年龄和性别均无显着性差异。无菌采集实验组治疗(给药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前后及对照组儿童的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ITP患儿治疗前后和对照组儿童外周血淋巴细胞上CD200表达率及Treg百分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CD200的含量,流式微球捕获芯片技术(CBA)检测血清中T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2、IFN-γ、TNF、IL-10、IL-4和IL-6)的浓度。最后,分析ITP患儿外周血CD3+T细胞上CD200的表达率与Treg、T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2.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统计分析前每组数据均进行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检验,两组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以上均值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P<0.05定义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实验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淋巴细胞亚群上CD200表达率的比较与对照组相比,CD200在ITP患儿治疗前的外周血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上的表达率均明显降低(P<0.05),经有效治疗达到完全反应后明显增高(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CD200在CD19+B细胞上的表达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2.实验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外周血Treg百分率的比较Treg在ITP患儿治疗前的外周血百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经有效治疗达到完全反应后,Treg百分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3.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清中CD200和T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含量的比较ITP患儿血清中CD200、IL-10和IL-4的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IL-2、IFN-γ、TNF和IL-6浓度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4.CD3+T细胞上CD200表达率与Treg、T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相关性分析ITP患儿外周血CD3+T细胞上CD200表达率与Treg百分率和血清IL-4浓度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81、0.364,P<0.05),与血清IL-10、IL-2、IFN-γ、TNF和IL-6的浓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CD200在ITP患儿体内存在低表达,且患儿外周血CD3+T细胞上CD200的表达率与Treg百分率、血清IL-4浓度呈正相关。这表明CD200可能参与了儿童ITP的发生和发展。

张冰,张丽娜,尚琳琳[7](2020)在《滋阴益肾法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及对患者血清IL-4、IL-6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滋阴益肾法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及对血清IL-4、IL-6、TNF-α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ITP患者84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口服泼尼松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给予滋阴益肾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IL-4、IL-6、TNF-α、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及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明显降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5.24%高于对照组78.57%(P<0.05);两组治疗后PLT计数均明显升高、PAIgG表达水平降低,观察组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前IL-4、IL-6、TNF-α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D3+、CD4+、CD4+/CD8+均升高,IL-4、IL-6、TNF-α、CD8+均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CD3+、CD4+、CD4+/CD8+均高于对照组,IL-4、IL-6、TNF-α、CD8+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IgA和Ig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清IgM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滋阴益肾法可显着降低ITP患者血清IL-4、IL-6等因子水平,提高患者免疫能力。

吴昳[8](2019)在《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PD-1/PD-L1对CD4+T细胞亚群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CD4+T细胞与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相关,PD-1和PD-L1共刺激分子为T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通过研究在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上PD-1和DC细胞上PD-L1的表达情况,体外培养单个核细胞后给予阻断和激活PD-1/PD-L1通路后观察CD4+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综合分析在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PD-1/PD-L1对CD4+T细胞亚群产生的影响。方法:1)40例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为病例组和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清中CD4+T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的水平以及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前后外周血清中CD4+T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2)收集40例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为病例组和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在CD3+CD4+T细胞上PD-1的表达情况和在HLA-DR+CD11c+DC+细胞上PD-L1的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清中sPD-1和sPD-L1的水平;3)收集40例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为病例组和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提取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加入anti-PD-1抗体外阻断和sPD-L1蛋白体外刺激PD-1/PD-L信号通路,ELISA法检测研究对象上清液中CD4+T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1)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清中IFN-γ为(316.50±101.00)pg/ml,高于健康对照组(249.70±81.00)pg/ml(P<0.05);IL-4为(292.22±89.03)pg/ml,低于健康对照组(361.48±110.20)pg/ml(P<0.05;TGF-β的水平是(2545.44±661.53)pg/ml,低于健康对照组(3051.69±794.30)pg/ml(P<0.05);IL-17的水平是(10.89±2.92)pg/ml,高于健康对照组(8.26±2.87)pg/ml(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新诊断的ITP患者给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有效者比较治疗前后细胞因子水平:IFN-γ在治疗前(316.01±49.00)pg/ml,治疗后出现下降为(264.27±97.62)pg/ml(P<0.05);IL-4在治疗前(287.00±41.64)pg/ml,治疗后出现上升为(315.52±54.90)pg/ml(P<0.05);TGF-β的水平在治疗前为(2439.41±654.08)pg/ml,治疗后上升为(2962.53±594.23)pg/ml(P<0.05);IL-17的水平在治疗前为(10.85±3.00)pg/ml,治疗后下降为(7.30±1.08)pg/ml(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PD-1+CD3+CD4+T细胞百分比(26.79±8.91)%高于健康对照者(12.06±2.84)%,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8.715,P<0.05);PD-L1+HLA-DR+CD11c+DC细胞百分比(12.75±1.86)%高于健康对照者(4.90±0.80)%,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t=21.65,P<0.05);4)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清中sPD-1(109.96±24.41)pg/ml与健康对照组(86.05±16.07)p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PD-L1在新诊断的ITP患者(60.69±10.57)pg/ml体内较健康对照组(55.39±12.20)pg/ml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5)提取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细胞培养中加入PBS培养48小时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5.49±1.84)ng/ml和IL-17(8.18±1.16)ng/ml的浓度分别高于健康对照组(2.34±0.81)ng/ml和(3.22±0.82)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4(12.12±2.57)ng/ml和TGF-β(124.49±27.26)ng/ml的浓度分别低于健康对照组(14.39±1.69)ng/ml和(180.42±59.42)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新诊断的ITP患者提取的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加入CD3+CD28+PHA刺激培养48小时后,培养细胞的上清液中IFN-γ(6.44±1.87)ng/ml和IL-17(10.04±2.32)ng/ml的浓度分别高于健康对照组(3.31±1.23)ng/ml和(5.59±1.09)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4(15.81±4.64)ng/ml和TGF-β(143.91±46.88)ng/ml的浓度分别低于健康对照组(21.29±6.30)ng/ml和(209.74±52.29)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在ITP组的培养细胞中使用anti-PD-1抗体阻断PD-1/PD-L1通路后,对比阻断通路前后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IFN-γ(14.04±2.01)ng/ml水平较前(6.44±1.87)ng/ml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4在阻断前后分别是(15.81±4.64)ng/ml和(14.09±3.84)ng/ml(P=0.076)、TGF-β在阻断前后分别是(143.91±46.88)ng/ml和(152.13±39.93)ng/ml(P=0.401)、IL-17在阻断前后分别是(10.04±2.32)ng/ml和(10.87±1.65)ng/ml(P=0.068),IL-4、TGF-β、IL-17水平的变化在阻断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8)在ITP组的培养细胞中使用sPD-L1激活PD-1/PD-L1通路后,对比激活通路前后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IFN-γ的水平分别是(6.44±1.87)ng/ml和(3.25±0.48)ng/ml;IL-4水平分别是(15.81±4.64)ng/ml和(47.62±9.00)ng/ml;TGF-β水平分别是(143.91±46.88)ng/ml和(512.65±175.68)ng/ml;IL-17水平分别是(10.04±2.32)ng/ml和(6.28±2.25)ng/ml,激活通路前后比较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呈现CD4+T细胞亚群的异常,表现为Th1和Th17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占优势,Th2和Treg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低于健康对照组,经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有效的患者Th1和Th17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水平下降,Th2和Treg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水平升高,CD4+T细胞亚群的异常情况改善;2)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清中CD4+T细胞上PD-1和DC细胞上的PD-L1均高表达;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清中sPD-1水平明显增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PD-L1的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体外实验anti-PD-1抗体阻断PD-1/PD-L1通路后ITP患者的PBMCs培养上清液中已经高水平的IFN-γ升高更明显,Th1细胞的优势更明显,而IL-4、TGF-β、IL-17水平的变化在阻断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体外试验加入sPD-L1激活PD-1/PD-L1通路后ITP患者的PBMCs培养上清液中高水平的IFN-γ、IL-17下降,低水平的IL-4、TGF-β升高,改善了CD4+T细胞失衡的情况,与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的ITP患者体内CD4+T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的变化趋势相似,激活该通路改善了ITP患者中CD4+T细胞亚群失衡的情况。

方春连[9](2019)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的三联治疗在儿童难治性ITP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 的]探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1OOmg/次)、环孢素A、地塞米松三联药物治疗[1]儿童难治性ITP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以及血小板参数在难治性ITP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 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昆明市儿童医院血液科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142例ITP患者中,符合难治性ITP诊断,且同意接受小剂量三联药物治疗的23例患者,采用地塞米松0.6mg/(kg.次),每日1次,静脉输注,连用4天;利妥昔单抗100 mg/次,每周1次,共4次,用0.9%氯化钠溶液或5%葡萄糖溶液将利妥昔单抗稀释至浓度为1mg/ml,建立单独通道,以5ml/kg.h(上限100ml/h)速度滴注,开始滴注利妥昔单抗前30分钟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1~2mg/kg静脉滴注预防过敏。口服环孢素A胶囊2.5mg/(kg.d),分2次服用,连服28天。治疗期间隔日监测血常规,之后每2周监测一次直到6个月,以后每一个月测一次。治疗前后监测血生化,记录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及临床出血情况,随时记录出现的任何不良反应。随机选取同期在昆明市儿童医院儿保科体检的健康儿童20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两组儿童在年龄、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难治性ITP与健康对照组之间血小板参数的差异。以自身为对照,比较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PLT、MPV、PCT、PDW、P-LCR)的变化情况,分析血小板参数在难治性ITP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 果]1.临床疗效:治疗第6周时,总有效率为:60.86%。23例患者中有7例(30.43%)达完全反应,7例患者显示部分有效(30.43%);9例(39.14%)显示无效,其中有6例表现为短暂性有效。随访末,总有效率为56.52%(13/23),完全反应率 30.43%(7/23),部分有效率 26.09%(6/23),无效率 43.48%(10/23)。2.临床出血情况:13例有效患者(完全反应+部分有效)无出血症状,10例无效患者中,1例在第7周时因血小板过低并发颅内出血死亡;有4例血小板波动在23~30×109/L之间,无出血症状;其余5例患者血小板在3~20×109/L之间,反复出现皮肤、黏膜出血点,偶有鼻衄,反复住院治疗。3.安全性: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输注过程中均无喘息、气促、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输注反应发生。23例患者中,共有5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有3例(13.04%)出现皮疹伴瘙痒,有2例(8.70%)出现头痛、呕吐、血压升高,4例(17.39%)出现感染,其中3例(13.04%)为上呼吸道感染,另外1例(4.35%)并发关节软组织炎、脓毒血症、疱疹性皮疹。以上不良反应经积极抗感染、抗过敏、降压等对症处理后均缓解。分析23例患者治疗前后AST、ALT及AST/ALT,结果显示仅有1例出现肝功能损害,经保肝治疗后肝功恢复正常。4.ITP组治疗前PLT、MPV、PCT、PDW、P-LCR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TP组PLT、PCT较健康对照组下降,PDW、P-LCR、MPV较健康对照组升高。5.不同疗效组治疗第1周与第6周血小板参数比较:1).完全反应组及部分有效组:各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PCT、PLT 升高,MPV、PDW、P-LCR 下降。2).无效组: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患者血小板参数无明显变化。[结 论]1.小剂量利妥昔单抗的三联药物治疗在儿童难治性ITP中不良反应可耐受,有效性可观,完全反应率尚可,对肝功能影响弱,可作为难治性ITP患者的一种治疗选择。2.在难治性ITP中,PLT、PCT与疗效呈正相关,MPV、PDW、P-LCR与疗效呈负相关。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相关指标的变化,对评估ITP患者治疗效果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柴佳[10](2019)在《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功能改变》文中提出目的: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又称IgA血管炎,是一种白细胞碎裂型血管炎,通过IgA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全身小血管导致的血管炎性疾病,临床特征是非血小板减少性的、可触及的皮肤紫癜、关节痛(或关节炎)、胃肠道及肾脏受累的表现。近几年,其发病率在儿童时期呈逐年递增趋势。当病变累及肾脏时称为紫癜性肾炎(Henoch-Scho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是过敏性紫癜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也是儿童阶段最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但是其致病机理目前依然未明确。目前认为其致病机制可能为各种感染,作用于有不同遗传背景的个体,引起了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本次课题通过检测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中IgA、IgM、IgG、C3、C4、CD3+、CD4+、CD8+、CD4+/CD8+、CD19+及NK细胞等水平的变化,了解患儿体液及细胞免疫的特征,并了解其与紫癜性肾炎的关系,为求进一步了解其发病机制,并为进一步指导治疗与预后提供新思路。方法:研究对象为2017年4月至2018年11月期间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小儿内科肾脏免疫风湿专业就诊住院的过敏性紫癜患儿104例,依据临床有无肾脏损害将HSP患儿分为肾炎(HSPN)组和非肾炎(NHSPN)组,其中NHSPN 68例,HSPN36例,同时期选择在我院门诊体检的正常儿童15例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免疫球蛋白IgA、IgG、IgM、C3及C4,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技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3+、CD4+、CD8+、CD4+/CD8+、CD19+、NK等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然后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及分析,数据符合正态性分布,应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不符合正态性分布者,则用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对原始数据行正态性分布检验,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3组间IgM、IgA、IgG、C3、C4、CD3+、CD4+、CD8+、CD4+/CD8+、CD19+、NK细胞及年龄等指标的差异性进行统计学检验,若符合方差齐性检验,则每两组之间差异的比较应用LSD检验,若不符合方差齐性检验,则再用SNK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应用卡方检验。P<0.05为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所有入选的104例患儿中男性56例,女性48例;年龄均在3-14岁之间,平均年龄(8.5±2.5)岁。三组间年龄及性别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HSPN组与NHSPN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3+、CD4+、CD8+及NK水平明显下降,两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9+水平明显上升,两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SPN组与NHSPN组比较则CD3+、CD4+、CD8+、CD19+淋巴细胞均较其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K细胞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CD4+/CD8+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3.HSPN组与NHSPN组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明显上升,IgM、C3、C4明显降低,两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SPN组与NHSPN组比较IgA、IgM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PN组较NHSPN组IgG、C3、C4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PN患儿存在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的紊乱,具体表现为T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导致机体分泌炎性介质增多,使B细胞活化,进一步使免疫球蛋白的分泌增加,致使小血管炎的发生;其中IgM水平降低,考虑存在IgM免疫功能缺陷;其中C3、C4水平显着降低,补体系统功能降低。

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IL-4 IL-10及血小板相关抗体IgG IgM的检测和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IL-4 IL-10及血小板相关抗体IgG IgM的检测和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的西医诊治现状
        参考文献
    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的中医认识及研宄现状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研究
    研究内容及方法
        1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筛选标准
        4 研究方法
        5 疗效评价
        6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情况分析
        2 临床疗效比较
        3 炎症指标比较
        4 D-二聚体水平比较
        5 免疫指标比较
        6 纤维支气管镜镜下改变比较
        7 肺内外并发症情况
    讨论分析
        1 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SMPP毒热闭肺证立题依据
        2 研究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 疗效评价积分量表
    2 SMPP毒热闭肺证病例收集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小儿过敏性紫癜中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儿童过敏性紫癜西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作用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UPLC-Q-Orbitrap-MS法分析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化学成分
        1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代谢组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小儿紫癜疹消颗粒靶向调控IgA/FcαRI抗过敏性紫癜血管内皮细胞炎症的研究
        第一节 171 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结论
        第二节 小儿紫癜疹消颗粒靶向调控HSP患儿IgA/FcαRI及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结论
        第三节 小儿紫癜疹消颗粒靶向调控HUVECs细胞IgA/FcαRI抗过敏性紫癜血管内皮细胞炎症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本文创新点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3)儿童自身炎症性疾病的诊治研究和发病机制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儿童单基因自身炎症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基因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一) 受试人群及标本
        (二) 临床资料收集
        (三) 主要实验仪器及耗材
        (四) 主要实验试剂
        二、方法
        (一) DNA提取
        (二)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及Sanger测序
        (三) RNA提取、逆转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
    结果
        一、总体情况
        二、Ⅰ型干扰素病
        (一) ADA2缺陷(ADA2 deficiency,DADA2)
        (二) 其他Ⅰ型干扰素病
        三、炎症小体病
        (一) 家族性地中海热(familial Mediterranean fever,FMF)
        (二) NOD样受体(NOD-like receptor,NLR)相关的炎症小体病
        (三) 其他炎症小体病
        四、非炎症小体相关的疾病/综合征
        (一)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的周期性发热综合征(TNF receptor-associated periodic syndrome,TRAPS)
        (二) Blau综合征
        (三) A20单倍剂量不足(A20 haploinsufficiency,HA20)
        五、新发现的单基因自身炎症性疾病
    讨论
第二部分 曲尼司特治疗cryopyrin蛋白相关周期性综合征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患者入组及排除标准
        二、主要研究终点
        三、次要研究终点
        四、终点指标的定义
        五、统计方法及样本量
        六、研究流程
    结果
        一、入组的CAPS患儿临床资料
        二、曲尼司特治疗效果评估及不良反应
    讨论
第三部分 多基因自身炎症性疾病之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初探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一) 实验标本和受试人群
        (二) 临床资料收集
        (三) 主要实验仪器及耗材
        (四) 主要实验试剂
        二、方法
        (一) 标本采集及处理
        (二) 基因组学测序及分析
        (四) 血浆sTREM1检测
        (五) 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TREM1检测
        (六) ELISA法测定IL-18和IL-18BP
        (七) ELISA测定IL-1β
        (八) 统计分析
    结果
        一、sJIA患儿不存在炎症小体模式识别分子编码基因的致病性突变
        二、sJIA患儿的炎症小体模式识别分子编码基因的变异与健康人群有差异
        三、sJIA患儿血浆sTREM1水平显着升高
        四、sJIA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TREM1表达增加
        五、sTREM1与炎症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六、sJIA患儿的sTREM1相对量高于健康对照
    讨论
结论
文献综述 髓细胞触发受体1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1 自身炎症性疾病CRF表
附录2 Sanger测序引物列表
附录3 曲尼司特治疗CAPS患儿知情同意书
附录4 sJIA患儿的CRF表
附录5 英文缩略语表
致谢
个人简历

(4)中药槐耳清膏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CD4~+T 淋巴细胞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作用的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5)温阳摄血方治疗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样本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研究步骤和方法
    3.流程图
    4.质量控制
    5.统计方法
    6.伦理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件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6)CD200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表达及与Treg、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7)滋阴益肾法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及对患者血清IL-4、IL-6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治疗方法
    3观察指标
    4疗效标准
    5统计学方法
结果
    1治疗前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情况
    2两组临床疗效情况
    3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相关抗体情况
    4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4、IL-6及TNF-α变化情况
    5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情况
    6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Ig水平变化
    7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讨论

(8)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PD-1/PD-L1对CD4+T细胞亚群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新诊断的ITP患者体内CD4~+T细胞亚群的变化特点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研究方法
        1.3 仪器和试剂
        1.4 实验步骤
        1.5 治疗判断标准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新诊断的ITP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上PD-1 的表达及意义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
        1.3 仪器和试剂
        1.4 实验步骤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新诊断的ITP患者中PD-1/PD-L1对CD4~+T细胞亚群的影响研究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9)小剂量利妥昔单抗的三联治疗在儿童难治性ITP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功能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免疫学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IL-4 IL-10及血小板相关抗体IgG IgM的检测和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的研究[D]. 侯月.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D]. 崔庆科.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儿童自身炎症性疾病的诊治研究和发病机制的初步探讨[D]. 钟林庆.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4]中药槐耳清膏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作用的研究[D]. 袁博.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5]温阳摄血方治疗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研究[D]. 李艳艳.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6]CD200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表达及与Treg、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研究[D]. 王志银.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7]滋阴益肾法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及对患者血清IL-4、IL-6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 张冰,张丽娜,尚琳琳. 陕西中医, 2020(02)
  • [8]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PD-1/PD-L1对CD4+T细胞亚群的影响研究[D]. 吴昳.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4)
  • [9]小剂量利妥昔单抗的三联治疗在儿童难治性ITP的临床研究[D]. 方春连.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10]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功能改变[D]. 柴佳.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对照组论文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论文 血小板论文 抗体论文 炎症细胞因子论文

上一篇:自制高性能2m波段天线
下一篇:红外成像仪器多元探测器数据采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