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脑卒中后呃逆的诊断与治疗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中风后呃逆辨证论治(论文文献综述)

张跃磊[1](2022)在《三才针法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呃逆发病的频率及每次发病持续时间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三才针法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呃逆发病的频率及每次发病持续时间的影响。方法:将70例中风后呃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试验组另给予三才针法治疗,对照组另给予一般针刺治疗。结果:试验组治疗后呃逆发病的频率、每次发病的持续时间、起效时间、疗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呃逆程度评分、精神及睡眠状态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有效率为91.4%,对照组有效率为74.2%,试验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才针法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疗效显着,能降低呃逆发病的频率、每次发病的持续时间。

刘冉[2](2021)在《降浊和胃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运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观察并比较降浊和胃针刺、常规针刺和口服西药对中风后发生顽固性呃逆的治疗效果差异,探讨降浊和胃针刺、常规针刺和口服西药对于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的作用机理,进一步探索出降浊和胃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优势,确定降浊和胃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疗效。证实降浊和胃针刺治疗的方法能够更有效缓解呃逆、降低胃酸,能够为临床上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提供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方案。方法:通过临床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治疗前各项指标,将108例患者随机均分为降浊和胃针刺治疗组,普通针刺对照1组和口服西药对照2组,观察三组治疗前后的呃逆频率及反酸烧心频率、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及差异。治疗10d后,对各组患者的观察指标进行评分对比,并利用统计学软件分别分析各项指标的差异性。结果:1、降浊和胃针刺、常规针刺和口服西药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的呃逆频率、反酸烧心频率比较:(1)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及对照1组、对照2组的呃逆频率、反酸烧心频率评分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比较:三组治疗前呃逆频率及反酸烧心频率评分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呃逆频率、反酸烧心频率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效果不完全相等;对三组分别进行两两比较:(1)治疗组与对照1组对比,治疗组的呃逆评分和反酸烧心频率评分降低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组与对照2组对比,治疗组的呃逆评分和反酸烧心频率评分降低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对照1组和对照2组对比,两组评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降浊和胃针刺、常规针刺和口服西药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比较:(1)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对照1组及对照2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比较:三组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效果不完全相等;对三组分别进行两两比较:(1)治疗组与对照1组对比,治疗组的食欲评分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精神、睡眠评分与对照1组相比,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与对照2组对比,治疗组的食欲、精神、睡眠评分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对照1组与对照2组对比,对照1组的食欲、精神、睡眠评分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总有效率对比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1组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2组的总有效率为74.19%。经统计学分析得知,P=0.004<0.01,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降浊和胃针刺、常规针刺和口服西药对呃逆频率及反酸烧心频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不同。2、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的疗效相当。3、降浊和胃针刺治疗可降低患者的呃逆频率、反酸烧心频率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付高爽[3](2020)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中风病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重大的负担。缺血性中风是中风病最常见的类型,在中国占中风病的69.6%~70.8%。WHO 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调查显示,在中国,缺血性中风对健康寿命损失年(YLDs)的贡献居于首位。因此,缺血性中风的防治尤为重要。中医药防治缺血性中风病具有丰富的经验,中药注射液作为中成药的一种剂型,使用方便,疗效确切,随着制剂工艺的改良不良反应逐渐减少,受到临床医师的欢迎。醒脑静注射液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常用中药注射剂,在各级医疗机构和院前抢救环节广泛使用,然而许多情况并非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照“方证”的对应关系用药,不符合中成药的用药原则。并且通过临床工作观察和相关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患者使用醒脑静注射液后的疗效存在差异,其中可能存在不合理用药的情况。若能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明确醒脑静注射液的适应证候与不适应证候,并且以确切的症状组合表达出来,则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在诊疗过程中筛选适应人群,从而加强临床用药的针对性,提高用药疗效。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是以中医病机为内涵,现代医学及中医症状为表现,指导中成药的合理使用的一种概念,是指在某种疾病的某个阶段出现的2个或2个以上的一组症状、体征、理化检查组合,这些症状、体征、理化检查相关且同时发生共同影响着药物疗效,以指导中成药临床的合理运用,既包括什么情况下适合用药,也包括什么情况下不适合用药。明确中成药的临床适应症状群,对于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目的研究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分析醒脑静注射液针对缺血性中风的适应证候,包括适合用药的情况与不适合用药的情况。探讨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的研究模式,为其他中成药研究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共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通过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咨询,筛选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与不适应症状。咨询专家条目是否为醒脑静注射液的适应症状或不适应症状,并对适应症状条目采用Likert分级法进行评价,同时设置开放性问题请专家对条目内容进行补充。以均数、满分比、变异系数评价适应症状条目的重要性,以“界值法”筛选出最终条目。以“过半率”筛选出不适应症状条目,即认为条目存在时不适用醒脑静注射液的专家数超过50%时,对条目予以保留。第二部分为回顾性病历分析,以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住院记录作为研究资料,基于德尔菲法的结果采集信息,根据治疗前后病情变化,以临床疗效为标准,分析适应症状群。根据疗效标准将病例分为“有效”与“无效”两组,首先通过卡方检验筛选出对用药疗效有影响的指标。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与临床适应症状群相关的指标,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利用决策树模型构建用药疗效的预测模型,分析临床适应症状群相关指标。将二元Logistic回归与决策树模型的性能进行比较。结果德尔菲法专家咨询共进行了 3轮,其中适应症状部分进行了 3轮咨询,不适应症状部分进行了 2轮咨询。最终筛选出40个适应症状条目,31个不适应症状条目,包括症状体征、舌象、脉象、合并疾病、理化检查等方面内容。以治疗是否有效为标准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对于醒脑静注射液疗效起正向影响的指标有:红舌(OR=1.772;95%CI:1.101-2.853)、滑脉(OR=1.844;95%CI:1.239-2.743);对醒脑静注射液疗效起负向影响的指标有:神疲(OR=0.511;95%CI:0.311-0.840)、面色萎黄(OR=0.544;95%CI:0.318-0.929)、少苔(OR=0.410;95%CI:0.176-0.954)。根据回归系数建立用药疗效的预测模型,用列线图将模型可视化。利用C5.0决策树和C&RT决策树构建了疗效预测模型,C5.0决策树引入了少苔、神疲、C-反应蛋白升高、细脉、滑脉、言语謇涩或不语作为预测指标,生成了 7项规则。C&RT决策树引入了弱脉、黄苔、少苔、困倦思睡、C-反应蛋白升高、口苦、痴呆、细脉、反应迟钝、红舌作为预测指标,生成了 8项规则。但是二者与Logistic回归模型比较准确率低,且存在一定程度的过拟合情况,最终未予以采纳。结论1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具备以下特征:红舌、滑脉。2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不适用有以下特征的人群:神疲、面色萎黄、少苔。3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证候为:火热证、痰湿证、痰热证。4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不适应的证候为:气虚证、阴虚证、气阴两虚证。

龚飞雨[4](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明清医家治疗呃逆的证治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明清医家治疗呃逆的证治特点及用药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第五版)为检索库,收集明清时期医家治疗呃逆的条文及医案。依据医案的纳入与排除标准及方剂筛选标准,建立方剂数据库;并对筛选所得医案编号,建立Excel表格,记录古籍名称、作者、性别、年龄阶段、证型、疾病的寒热虚实等。将方剂数据库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药物频次分析、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分析、药物组合分析、关联规则分析以及新方分析,并导出分析结果。运用WPS建立Excel表格,统计中药的功效分类、种类计数及使用频次,并计算该类中药的使用频率。结果:从《中华医典》中共筛选342首方剂,共有中药214味,使用中药2625次;常用药物为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人参、丁香、竹茹、柿蒂、生姜、干姜、白芍、白术;按药物功效分类,共涉及19个药物功效类型,补虚药使用频次最多,占比22.4%;其次为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分别占比15.7%、14.2%;四气以温药为主,其次是寒药;五味中以苦、辛、甘三味为主;归经方面以脾、胃、肺经居多;医案分析本病共涉及14个证型,其中胃虚气逆证、脾胃气虚证、肝肾阴虚证、肾虚不纳证、肺气郁痹证、虚脱呃6个证型为本研究新发现的证型。结论:明清医家认为本病病位在胃,且与肺、脾、肝、肾相关。辨证应首辨虚实寒热,治疗在降逆止呃的基础上,注重补脾胃、宣肺、平肝、滋养肝肾。

王敏[5](2020)在《针刺循经筋阿是穴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应用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开展针刺循经筋阿是穴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试验,研究针刺循经筋阿是穴疗法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疗效和症状改善情况,为本病的临床医治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拓宽经筋疗法治疗范围。材料与方法:依据本研究制定的诊断及纳入标准,先后纳入50例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选择随机数字表除余数法将所有患者分入2组,每组25人。在中风治疗基础上两组分别给予循经筋阿是穴针刺疗法或盐酸氯丙嗪肌肉注射疗法,连续治疗7天。在治疗前、治疗中(第4次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及治疗结束后1周进行顽固性呃逆症状评分,共4次,治疗过程中记录全部发生的不良事件,在治疗结束后和治疗结束后1周进行顽固性呃逆疗效评价。治疗和评测后,选择SPSS23.0软件包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开展统计分析。结果:1.对2组患者中风类型、性别构成、年龄构成、病程进行统计学比较,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资料可比。2.经治疗,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和治疗结束后1周治疗呃逆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即针刺循经筋阿是穴疗法和盐酸氯丙嗪疗法均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有效。3.在治疗结束后、治疗结束后1周治疗组呃逆症状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治愈率64%,高于对照组的40%,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6%,高于对照组的68%,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5.治疗结束后1周,治疗组的治愈率68%高于对照组的40%,治疗组总有效率96%高于对照组的72%,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6.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12%,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24%,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1.针刺循经筋阿是穴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即时和一周后疗效均优于盐酸氯丙嗪治疗。2.针刺循经筋阿是穴疗法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较盐酸氯丙嗪疗法有更好的止逆效果。3.针刺循经筋阿是穴疗法无毒副作用,发生的不良事件远少于盐酸氯丙嗪治疗。

谷婷,王瑞辉,柯增辉,王东[6](2019)在《孙思邈十三鬼穴治疗中风后遗症的辨证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治疗中风病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孙思邈十三鬼穴在针灸临床中常被应用于治疗中风后遗证。但笔者在查阅及临床中发现中风后患者所表现出的证候差异较大,其病机亦各有特点,不能妄投十三鬼穴治之,而应结合十三鬼穴所属经脉、脏腑、定位及腧穴的性能,坚持辨证论治理论特点,据证选取十三鬼穴组方治疗中风后遗证,以期收获更佳疗效。

郑淑云[7](2019)在《中医药治疗中风后呃逆临床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中风后呃逆是常见并发症,经久不愈严重影响病人呼吸、睡眠、饮食等。笔者总结近10年文献,发现中医药治疗中风后呃逆占主导地位,尤其是在病机、治疗原则、临床治疗方法等方面。多疗法结合是近几年研究热点,中药灌肠结合穴位注射、中药结合针灸、电针结合温针灸、电针结合穴位注射、针刺结合艾灸、针刺结合穴位注射、针刺结合敷脐、头针结合腹针、穴位敷贴结合穴位按摩或隔姜灸等,丰富了中风后呃逆的临床治疗方法,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经济实用。

凤丽瑶[8](2019)在《芒针透背俞穴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分析治疗前后中风后呃逆患者的呃逆症状及睡眠、精神等相关因素的改善情况,探讨芒针透刺背俞穴对于中风后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呃逆患者随机分成芒针透刺组和西药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后评价患者呃逆频率、时间、呃逆症状评分、各时段起效率,睡眠评分、精神评分、比较其前后变化,计算有效率及治愈率,运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芒针透刺组治疗后痊愈17人、好转9人、有效率90.00%、治愈率56.67%,对照组治疗后恢复9人、改善13人、有效率为73.33%,治愈率为3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呃逆症状评分均明显改善,P<0.01,且芒针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呃逆发生的频率及持续时间均得到明显改善,P<0.01,且改善情况芒针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睡眠状态均有明显改善,P<0.01,且透刺组优于西药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各时段起效率比较,<0.5h时段及0.5-4h时段起效率芒针组均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芒针组起效时间快与西药组;芒针组患者治疗后精神状态有明显提高(P<0.05),西药组治疗治疗后精神状态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芒针透刺组对于精神状态积分改善程度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芒针透刺背俞穴可以改善中风后呃逆患者的呃逆症状,改善患者睡眠及精神状态,改善卒中病人的生活质量。2.芒针透刺背俞穴治疗中风后呃逆疗效肯定,时效性强,临床可推广运用。

刘云[9](2019)在《针刺配合耳穴埋豆治疗肝胃不和型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采用针刺配合耳穴埋豆治疗肝胃不和型中风后顽固性呃逆,通过对患者治疗前后呃逆症状积分、肝胃不和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及起效时间和疗程进行综合分析,探讨针刺配合耳穴埋豆治疗肝胃不和型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并与西药做对比,以期找到更快速有效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方法,减少中风患者因反复呃逆而带来的不利因素,并为针刺配合耳穴埋豆治疗该病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本研究相关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就诊于安徽省针灸医院并纳入的60例肝胃不和型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选取针刺配合耳穴埋豆治疗,对照组采用巴氯芬片口服治疗。呃逆症状完全消失后停止治疗,但总疗程不超过6天。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组间及组内呃逆症状积分表、肝胃不和症候积分表、生活质量评定表的变化及起效时间和疗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果。结果:1.两组患者呃逆症状积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呃逆症状积分为2.20±1.92,对照组为3.30±2.14,组间对比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呃逆症状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2.两组患者的肝胃不和证候积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肝胃不和证候积分为9.43±1.89,对照组为11.97±1.71,组间对比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对肝胃不和症候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对照组组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对肝胃不和证候改善无明显意义。3.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后饮食、精神、睡眠积分分别为4.27±0.74、4.23±0.73、4.10±0.76,对照组为3.73±0.83、3.83±0.70、4.23±0.73,经组间比较,治疗组在对患者饮食、精神方面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而在睡眠改善程度方面,两者无差别。4.两组患者的起效时间及疗程比较:治疗组治疗1天起效率为46.7%,对照组为20%,治疗组起效时间早于对照组,治疗疗程治疗组为4.33±1.09,对照组为5.17±0.91,组间对比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疗程短于对照组。5.两组患者的总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76.7%,两组总疗效组间对比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配合耳穴埋豆治疗肝胃不和型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效果优于巴氯芬口服。并且针刺配合耳穴埋豆可有效改善患者呃逆症状、肝胃不和症状及生活质量,该综合疗法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树泉,刘强[10](2017)在《中风后呃逆中医治疗进展》文中指出呃逆是中风后的常见并发症,通过归纳、总结中医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文献,反映这一研究的新进展水平。总结中医各种疗法(中药辨证论治、针刺、针刺配合汤剂、耳穴压豆、穴位敷贴、穴位注射、头针、耳针、针灸联合拔罐治疗、综合治疗)治疗中风后呃逆的方法及疗效。中医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方法多样,疗效显着。中医治疗中风后呃逆临床疗效良好,多种治疗方法结合可提高疗效。

二、中风后呃逆辨证论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风后呃逆辨证论治(论文提纲范文)

(1)三才针法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呃逆发病的频率及每次发病持续时间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中风的中医诊断标准
        1.2.2 中风的西医诊断标准
        1.2.3 呃逆的中医诊断标准
        1.2.4 顽固性呃逆的西医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治疗方法
    1.6 观察指标
    1.7 疗效判定标准
    1.8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治疗前后呃逆发生频率和每次发病的持续时间比较
    2.2 两组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起效时间及疗程比较
    2.3 两组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治疗前后呃逆程度评分比较
    2.4 两组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治疗前后精神及睡眠状态积分比较
    2.5 两组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6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2)降浊和胃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一、祖国医学对呃逆的认识
        1、对呃逆病名的认识
        2、对呃逆病因病机的认识
        3、对呃逆的治疗认识
        4、对中风后呃逆的病因病机认识
        5、对中风后呃逆的治疗认识
    二、西医对呃逆的认识
        1、概念
        2、对中风后呃逆的认识
        3、中风后呃逆的病因
        4、西医治疗方法
    三、小结
临床研究
    1、临床材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及脱落病例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盲法
        2.3 研究方案
        2.4 注意事项
        2.5 疗效判定方法
        2.6 统计学方法
    3、研究结果
        3.1 入组及完成情况
        3.2 一般资料分析
        3.3 疗效评估结果
        3.4 三组治疗前后综合疗效判定
        3.5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病机讨论
    2、作用机理
    3、选穴依据
    4、研究结果讨论
    5、问题与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表一、中医证候变化评分表
    表二、生活质量测定量表(SF-36)
    表三、反酸、烧心发作频率及症候变化评分
    知情同意书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3)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缺血性中风的中医治疗进展
        1 中风病的中医内涵与表现
        2 中药辨证治疗
        3 针刺治疗
        4 中成药治疗
        5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醒脑静注射液的临床研究进展
        1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梗死
        2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出血
        3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炎
        4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颅脑损伤
        5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中毒性疾病
        6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呼吸道感染
        7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的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症状群的概念及研究进展
        2 中医方证思想研究现状
        3 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与精准医疗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基于德尔菲法症状条目筛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1 成立工作小组
        2 建立条目池
        3 专家遴选
        4 德尔菲法问卷设置
        5 统计分析及指标
    三、研究结果
        1 条目池建立结果
        2 第1轮专家咨询结果
        3 第2轮专家咨询结果
        4 第3轮专家咨询结果
    四、讨论
        1 德尔菲法的应用
        2 适应症状群的条目特点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临床数据的适应症状群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1 方案设计
        2 研究资料
        3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4 信息采集
        5 数据录入
        6 统计分析方法
        7 质量控制
    三、研究结果
        1 基本资料
        2 临床相关情况
        3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适应症状群筛选
    四、讨论
        1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
        2 醒脑静注射液适应证候分析
        3 中风病疗效评价标准的选择
        4 中成药适应症状群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附录1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适应症专家问卷-第1轮
    附录2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适应症专家问卷-第2轮
    附录3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适应症专家问卷-第3轮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4)基于数据挖掘明清医家治疗呃逆的证治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1 资料整理
        1.1 资料来源
        1.2 检索方法
        1.3 诊断标准
        1.4 医案纳入标准
        1.5 医案排除标准
        1.6 方剂选择标准
    2 建立数据库
    3 分类标准
        3.1 药物分类标准
        3.2 证型分类标准
    4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介绍
        4.1 支持度个数
        4.2 置信度
        4.3 相关度及惩罚度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方剂分析结果
        1.1 中药频次统计
        1.2 药物功效分类
        1.3 四气五味及归经
        1.4 药物组合分析
        1.5 关联规则分析
        1.6 新方分析
    2 医案分析结果
        2.1 医案收录详情
        2.2 辨证分析
讨论
    1 用药分析
        1.1 高频药物分析
        1.2 四气五味分析
        1.3 归经分析
    2 新证型分析
        2.1 脾胃气虚证
        2.2 肝肾阴虚证
        2.3 肾虚不纳证
        2.4 肺气郁痹证
        2.5 虚脱呃
    3 新方分析
    4 治法分析
    5 展望与不足
        5.1 不足
        5.2 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治疗呃逆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5)针刺循经筋阿是穴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应用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6)孙思邈十三鬼穴治疗中风后遗症的辨证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中风后失眠
2 中风后二便障碍
3 中风后偏瘫
4 中风后失语
5 中风后抑郁
6 中风后吞咽障碍
7 中风后呃逆
8 中风后复视
9 讨论

(7)中医药治疗中风后呃逆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2 治则
    2.1 调神
    2.2 平肝固肾降逆
    2.3 疏肝健脾
3 治法
    3.1 中药为主治疗
    3.2 电针为主治疗
    3.3 针刺为主治疗
    3.4 其它疗法
4 小结

(8)芒针透背俞穴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1.1 中医古代文献关于中风后呃逆的认识
        1.2 中医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现状
        1.3.1 针刺的治疗现状
        1.3.2 中药的治疗现状
        1.3.3 穴位注射的治疗现状
        1.3.4 针药结合的治疗现状
    2
        2.1 现代医学对中风引起呃逆的认识
        2.2 中后呃逆的发病机制
        2.3 卒中后呃逆发病危险因素
        2.3.1 脑血管病变
        2.3.2 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
        2.3.3 应激性溃疡
        2.3.4 其他因素
        2.4 西医治疗
        2.4.1 药物疗法
        2.4.2 非药物疗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内容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1.6 中止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研究过程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安全性评价
        2.5 临床疗效评价
        2.6 操作准备工作
        2.7 统计方法
    3.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组间临床疗效分析
    4.不良反应
第三部分 讨论
    1.祖国医学对于芒针透刺背俞穴治疗中风后呃逆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于芒针透刺背俞治疗中枢性呃逆的机理研究
    3.结论
    4.个人体会
    5.存在的不足及改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综述 针灸治疗中风后呃逆临床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9)针刺配合耳穴埋豆治疗肝胃不和型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认识
        1.1 呃逆之命名
        1.2 呃逆之病因病机
        1.3 中风病之命名
        1.4 中风之病因病机
        1.5 中风之呃逆
        1.6 中风后呃逆的针灸疗法
    2 西医学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认识
        2.1 呃逆的概述
        2.2 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发病机制
        2.3 西医治疗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诊疗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中止、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随机分组
        3.2 治疗方案
        3.3 注意事项及意外情况处理
    4 观测指标判定
    5 总体疗效判定
    6 资料统计方法
    7 研究结果
        7.1 基线期比较
        7.2 结果与分析
        7.3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选取针刺配合耳穴埋豆治疗意义探讨
        1.1 机理研究
        1.2 意义探讨
    2 选穴处方分析
        2.1 针刺选穴
        2.2 耳穴埋豆选穴
    3 对照组选择依据
结论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10)中风后呃逆中医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汤剂辨证论治呃逆
    1.1 胃中寒冷
    1.2 气机郁滞
    1.3 胃阴不足
    1.4气虚血瘀
    1.5 胃火上炎
    1.6 肝风痰湿犯胃
2 针刺治疗呃逆
3 针刺配合汤剂治疗
4 耳穴压豆疗法
5 穴位贴敷疗法
6 穴位注射
7 头针治疗
8 耳针治疗
9 针灸联合拔罐治疗
1 0 综合疗法
1 1 结语

四、中风后呃逆辨证论治(论文参考文献)

  • [1]三才针法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呃逆发病的频率及每次发病持续时间的影响[J]. 张跃磊. 河南中医, 2022(03)
  • [2]降浊和胃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D]. 刘冉.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研究[D]. 付高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基于数据挖掘明清医家治疗呃逆的证治用药规律研究[D]. 龚飞雨.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针刺循经筋阿是穴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应用效果分析[D]. 王敏.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孙思邈十三鬼穴治疗中风后遗症的辨证应用[J]. 谷婷,王瑞辉,柯增辉,王东. 针灸临床杂志, 2019(09)
  • [7]中医药治疗中风后呃逆临床研究进展[J]. 郑淑云. 新中医, 2019(05)
  • [8]芒针透背俞穴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观察[D]. 凤丽瑶.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针刺配合耳穴埋豆治疗肝胃不和型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疗效观察[D]. 刘云.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中风后呃逆中医治疗进展[J]. 张树泉,刘强.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12)


醒脑静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中风后遗症论文 中风的症状论文 顽固性呃逆论文

上一篇:集思广益,汲取养分 本刊编辑部与群青团成员进行座谈
下一篇:黄土湿陷度室内试验测定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