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骨基质明胶在骨折愈合障碍治疗中的应用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骨基质明胶在骨折愈合障碍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梁磊[1](2019)在《体外冲击波对兔同种异体骨异位再血管化与骨活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由于交通事故、感染或骨肿瘤切除导致的骨缺损变得越来越多。同种异体骨正在更多的应用于该领域,但这种去抗原处理的同种异体骨大多为“死骨”。本实验团队前期研究已经证实,将兔的同种异体大段骨置于大腿隐动脉处的股直肌与股内侧肌的间隙内,能够完成其再血管化和骨活化进程;另外通过外源性局部泵入VEGF、BMP,还可以加快整个进程。但是由于操作相对复杂、花费相对高昂、增加感染的风险。所以本次实验就是来探讨体外冲击波是否可以加速同种异体骨移植后再血管化和骨活化进程。目的对同种异体骨异位再血管化和骨活化的兔子模型进行体外冲击波干预,研究其对同种异体骨异位的再血管化及骨活化进程影响。研究结果将为临床中找到一种经济、安全、可靠的促进同种异体骨异位再血管化和骨活化进程的方案。方法用健康中国白兔(6个月龄)140只,随机选20只,手术取出其双侧胫骨,制成同种异体骨段(长度1.2cm);余1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同种异体骨组)、实验组(同种异体骨+ESWT组),每组各60只。模型制备:将骨段包埋于右大腿隐动脉旁股直肌与股内侧肌间隙内,并用2根0.8mm的克氏针固定在股骨上。术后处理:实验组,从术后从第2周开始,每隔一周(2、3、4、5、6、7、8、9、10、11、12周)局部使用体外冲击波治疗一次;对照组,术后没有特殊处理。两组分别于术后2、4、6、8、10、12周随机选取10只处死,取出植入物,分别行大体标本观察、HE染色组织学检查、免疫荧光染色(CD34、I型胶原蛋白)、ELSA染色(碱性磷酸酶)检测,进而分析所取得的结果意义。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以构成比(%)、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实验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大体标本观察:术后2周末时,按时拆线。取出植入骨段,观察到两组骨段表面均比较光滑,有少量的纤维组织膜包裹,极易被剥离。术后第4周,观察到实验组骨段表面上的结缔组织增多,骨段表面出现了一些较为表浅的骨吸收陷窝;对照组骨段表面见少量纤维组织覆盖,结构疏松,剥离后见骨段光滑、未出现明显陷窝。术后第6周,实验组的骨段表面的纤维组织进一步增多,包裹的更加紧密,骨段表面都出现较多凹陷;对照组骨段表面的纤维软组织也有所增多,与周围组织粘连相较前紧密一些,但是骨段表面凹陷有所增加。术后第8周,观察实验组骨段表面的纤维结缔组织继续增厚,剥开骨段发现骨段表面陷窝进一步增多、变深;对照组骨段表面纤维结缔组织也继续增厚,与周围组织粘连较为紧密,骨段表面可看见较多的骨凹陷。术后第10周,实验组骨段表面的纤维结缔组织已不再明显增加,形成较疏松、支架结构的结缔组织,骨段表面的陷窝继续加深,且骨皮质已变薄;对照组骨段表面的纤维结缔组织还在增加,也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分离困难,骨凹陷进一步加深增多。术后12周,两组骨段表面的纤维结缔组织也几乎一样厚度,均被严密包裹、剥离困难,取出骨段观察到骨段表面陷窝程度差别已较小,对照组的骨凹陷较实验组略少,骨皮质均变薄。2.HE染色结果:第2周时,实验组和对照组可见小面积骨细胞坏死,可见小血管增生。第4周时,实验组可见大量小血管新生;对照组的小血管数量较实验组少。第6周时,实验组可见大量新生血管,骨密度增加;对照组的可见较多的新生血管,骨密度有所增强。第8周时,实验组血管较前无明显变化,但是骨密度仍在增加,有更多的新生骨组织,可见成熟骨小梁。对照组血管数较前增多,新生骨细胞进一步增多。第10周时,实验组较前变化不明显;对照组血管数无明显变化,但是新生骨细胞数增加。第12周时,两组和第10周相比较基本变化不大,两组对比也不明显。3.CD34结果(免疫荧光染色):实验组和对照组CD34阳性血管数总体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分别于术后第6周和第8周达到峰值,峰值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4.Ⅰ型胶原蛋白结果(免疫荧光染色):变化趋势与CD34显示结果类似。实验组和对照组结果分别于术后第8周和第10周达到峰值,峰值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5.骨源性碱性磷酸酶结果(ELSA染色):变化趋势和I型胶原蛋白结果一致,两组结果总体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实验组在第8周时达到峰值,对照组在第10周时达到峰值,两组峰值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可加速兔同种异体骨异位再血管化和骨活化进程。

林坚平[2](2016)在《骨生化标志物(NTX、CTX、OC、BSAP)和QCT骨密度测定在早期诊断兔实验性骨不连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骨折不愈合的诊治研究一直是骨科学长盛不衰的研究课题,然而,其诊断和随访当前仍主要由传统的x线来完成,这种方法仅仅依赖于临床医师的经验和骨折愈合中骨痂的矿化程度,易受投照、冲洗条件及主观因素影响,精确度欠佳,如果骨盐含量变化低于25%,x线就失去了分辨的价值。通常,骨折愈合取决于骨折各个骨折碎块之间肉芽组织的作用,由满意的骨痂合成和新骨痂的再生成互相补充。这些错综复杂的机理就是在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粒细胞等之间进行相互作用、高度同步。一般的X线成像无法把这一过程清晰地表现出来,这是由于骨折不愈合的X线成像标志与生物化学、组织学的资料不一致。所以,探索监测骨愈合过程新的可行性方法势在必行。关于B超、振动响应、机械阻抗分析及人工神经网络对骨的整体机能、力学状态和变化已有相关的报道,而骨折愈合前后生物因子联合QCT骨密度测定的资料目前在国内外少见记载。理论上讲,先有骨代谢异常,后有形态学变化,存在骨量变化时,生物标志物出现变化的时间应该比骨密度监测的时间变化更早。临床上将超过9个月还没有愈合,并且最近3个月内X线检查未能表现出骨生长迹象的骨折称为骨不连,但骨不连的诊断标准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的具体内容目前尚为缺乏和空虚。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解决骨不连的早期预测与诊断,进而在各种促进骨质成长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等的疗效评定等方面提供理论和依据,本实验研究借助于骨折不愈合时骨代谢失衡原理,骨吸收-形成偶联学说、胶原代谢、生长因子、血管因子介导及成骨细胞的作用,选择能代表骨代谢的特别标志物,检查它们在骨愈合进程中不同时间的分子水平,和形态学诊断标准(X线)和QCT骨密度测定进行对比,统计学分析和深刻讨论三者的相关性,进一步挖掘出一些特别的生物因子是否骨不连的标志物。作者参考相关文献,建立骨折不愈合的实验动物(兔)模型,术前、术后X线、QCT骨密度测定和生物标志物定期监测,探讨生物标志物和QCT骨密度测定在早期诊断骨不愈合的临床价值,发现实验性骨折不愈合的早期生物标志物变化规律。通过对生物化学骨标志物的综合分析及研究,揭示其在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以此作为工具帮助临床医生检测骨折愈合,为骨折愈合的监测提供一个新的有希望的应用领域。第一章动物模型的建立目的为发现实验性骨折不愈合的生化指标、骨密度变化规律,建立骨折不愈合的动物模型。骨不连的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是非常明朗,诸多因素会导致骨不连,包括骨折端的骨缺损、不稳定、软组织嵌插、血循环障碍、感染等。这些因素均可用来制作骨不连动物模型。骨不连动物模型是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模型动物的骨折愈合过程进行各种因素干预,最后导致骨不连的发生。完美的骨不连模型必须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除骨折外,还应有骨折周围软组织损伤等,应尽量模仿实际的临床环境。骨不连动物模型可用于探讨骨不连的发生原因,对各种骨不连的新药物、新技术进行评估,拥有广泛的临床前景和社会应用效益。方法选取5-8月龄纯种新西兰大白兔20只,雌雄各半,体质量2.5-3.0kg,随机均分为两组,骨缺损组:在前臂桡骨中段,截除1.5厘米(包括骨膜),骨断端用骨蜡封闭髓腔,骨折组只是在前臂桡骨中段造成骨折,两组分别于术前、术后2周、3周、4周、5周、6周、7周、8周、10周、12周进行X线检查。结果骨缺损组和骨折组20只兔均造模成功,全部进入结果分析。骨缺损组X线随访发现从第二周三例有少许骨痂形成,但五周后骨痂情况稳定,术后八周仍无一例愈合。骨折组术后两周开始骨折线模糊,术后六至八周骨痂大量生长。本实验通过术后X射线检测证实15 mm长度骨缺损组骨缺损端均为纤维组织连接,骨断端髓腔封闭。实验兔骨折愈合时间一般为6周,12周未愈合视为骨不连,本实验观察时间达术后12周,15mm长度骨缺损组均未愈合,确定骨不连模型制作成功。模型比较稳定,易于操作和重复。结论本实验观察时间达术后12周,15mm长度骨缺损组均未愈合,均为纤维组织连接,骨断端髓腔封闭,确定骨不连模型制作成功,而且该模型稳定性良好。第二章NTX、CTX、OC及BSAP在早期诊断兔实验性骨不连的作用目的建立骨折不愈合的动物模型,发现实验性骨折不愈合的生化指标变化规律。骨折后骨的重建过程包括三个阶段:骨形成、骨吸收和静止;破骨细胞不断清除旧骨,成骨细胞生成类骨质并进行矿化,这两个骨转换的过程发生在同一重建单位中,并且时间和空间上紧密耦联着。成骨细胞调控着整个骨吸收-骨重建过程。同一骨重建单位中骨生成与骨吸收的平衡决定了骨量的多少。当骨吸收大于骨形成时,平衡被破坏,结果是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生化标志物可以显示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活性,从而反应骨转换过程。方法选取5-8月龄纯种新西兰大白兔20只,雌雄各半,体质量2.5-3.0 kg,随机均分为两组,骨缺损组:在前臂桡骨中段,截除1.5厘米(包括骨膜),骨断端用骨蜡封闭髓腔,骨折组只是在前臂桡骨中段造成骨折,两组分别于术前、术后2周、3周、4周、5周、6周、7周、8周、10周、12周进行X线检查及抽取血样。检测指标:骨形成特异标志物包括骨钙素(OC),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SAP)。骨吸收特异标志物包括Ⅰ型胶原羧基端末肽(CTX), Ⅰ型胶原氨基端末肽(NTX),人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 (TRACP 5b),方法:生物素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结果骨缺损组X线随访发现从第二周三例有少许骨痂形成,但五周后骨痂情况稳定,术后八周仍无一例愈合。骨折组术后两周开始骨折线模糊,术后六至八周骨痂大量生长。骨缺损组BSAP和TRACP 5b术后升高,第四周达到峰值,第五周时出现下降,第六周以后数值基本稳定。骨缺损组BSAP在术后第五周均值最低,与骨折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骨缺损组TRACP5b在术后均值与骨折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骨缺损组OC在术后第四周始均值下降,与骨折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CTX术后4周内波动,第五周时出现一个高峰值,然后下降,第六周以后数值基本稳定。骨缺损组CTX在术后第五周均值最高,与骨折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NTX也在术后4周内波动,第五周开始出现明显下降,术后5周与术前术后各个时间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7周、8周、10周、12周均与术后3周、4周、5周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周以后NTX水平基本稳定。骨缺损组NTX术后第6-12周均值与骨折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分析两组手术前后骨代谢指标的变化发现,骨缺损组骨转换维持在较高水平,多个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测有益于骨折愈合的早期诊断的临床评估。除TRACP5b意义不大之外,骨缺损组中CTX在术后第五周均值最高,OC、BSAP、NTX在术后四或五周均值明显下降,是否可以说明CTX、OC、BSAP、NTX能敏感地反映体内骨转换的状态,各个指标能快速随骨吸收和形成的迅速变化。在排除其他干扰因素情况下,系统性监测生化指标如CTX、OC、BSAP、NTX的变化能反映兔骨折不愈合早期进程,它们是否均可以作为反映骨吸收的敏感性、特异性较强的指标,是否可以早期有效地反映骨转换情况、早期诊断兔的骨不连,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第三章QCT骨密度测定在兔实验性骨不连的应用目的建立骨折不愈合的动物模型,发现实验性骨折不愈合骨密度变化规律。定量CT测量法(QUANTITATIVE COMPUTER TOMOGRAPHY,QCT,无专用体模法)是利用CT的较高密度分辨率测量骨密度,以骨旁肌肉和脂肪组织做为内参考标准,不需要外部体模,减少了外部体模的各种可能带来的测量误差,比如人工制造体模的不均匀、被测物体与体模对位置变化导致测量结果的偏差等。QCT测量的骨密度值与灰重存在着良好的直线相关性,增进了测量的敏感性、准确性,可重复性强。QCT是判断骨矿含量较好的方法,是目前唯一可以分别测量松质骨和皮质骨密度的技术,这为骨不连的早期诊断、致骨不连不同病因的分析和监测疗效提供了新方法。另外,QCT还可以分析出骨的细微结构,包括:肾小梁长度、连接密度、结构模型参数、骨容积率、骨表面积率、骨小梁厚度、间隔等。方法选取5-8月龄纯种新西兰大白兔20只,雌雄各半,体质量2.5-3.0 kg,随机均分为两组,骨缺损组:在前臂桡骨中段,截除1.5厘米(包括骨膜),骨断端用骨蜡封闭髓腔,骨折组只是在前臂桡骨中段造成骨折,两组分别于术前、术后2周、3周、4周、5周、6周、7周、8周、10周、12周进行X线检查、QCT骨密度测定。结果骨缺损组X线随访发现从第二周三例有少许骨痂形成,但五周后骨痂情况稳定,术后八周仍无一例愈合。骨折组术后两周开始骨折线模糊,术后六至八周骨痂大量生长。骨缺损组骨密度值在术后5周开始出现明显下降,与同时间骨折组术前对照值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术后6周以后测得的骨密度值总体差异不大,术后2周与术后3周、术后3周与术后4周骨密度值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术后5周、术后6周分别与术后7周、术后8周、术后10周、术后12周骨密度值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结论系统性监测骨密度的变化能反映兔骨折不愈合早期进程。QCT骨密度测定在本实验研究中统计学上有显着性意义,是否可以用于早期诊断实验性骨不连,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第四章兔实验性骨不连的病理(NTX免疫组化)检测目的建立骨折不愈合的动物模型,发现实验性骨折不愈合的生化指标在组织学、分子水平表达的变化规律。骨的发生一经启动,则由BMP、PDGH、FGF、NTX以及一些非特异性细胞因子、激素等多种因素共同调节,来维持骨细胞代谢过程。NTX是一个溶骨性骨代谢生化指标,是由破骨细胞活性增加导致骨胶原降解产生的,产生后释放致血循环并经尿排泄。它能反映破骨细胞的活性,是敏感而特异的骨吸收指标。骨不连组织上的变化,证实骨不连动物模型的可靠性、可重复性。方法另选取5-8月龄纯种新西兰大白兔20只,雌雄各半,体质量2.5-3.0 kg,随机均分为两组,骨缺损组:在前臂桡骨中段,截除1.5厘米(包括骨膜),骨断端用骨蜡封闭髓腔,骨折组只是在前臂桡骨中段造成骨折,两组分别于术前、术后2,3,4,5,6,7,8,10,12周进行X线检查并各处死一只大白兔进行局部病理取材,分别取术侧骨缺损处、骨折处标本,远近端均保留周围正常骨组织5 mm,共20侧,置于脱钙液中脱钙后利用甲醛固定,行组织切片及苏木精-伊红染色。NTX免疫组化(上海雅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检测。观察骨缺损、骨折处的骨的再生愈合情况。结果骨缺损组X线随访发现,术后当日:可见所造骨缺损长度确切。从第二周三例有少许骨痂形成,但五周后骨痂情况稳定,术后八周仍无一例愈合。术后12周骨缺损组可见骨缺损处无新生骨痂,中央骨缺损长度较大,基本上均处于骨不愈合状态。骨折组术后两周开始骨折线模糊,术后六至八周骨痂大量生长。组织学改变:术后4周、6周、8周分别处死兔子取材观察,骨缺损区早期为血肿形成,以后逐渐机化形成纤维组织瘢痕,骨端硬化,局部骨折端有反常活动,髓腔闭塞,两侧断端偶尔形成少量骨痂,但一直未见明显骨性连接;光镜下早期见少量新生毛细血管形成,零星骨岛和软骨,以后逐渐被纤维瘢痕组织取代,未见大量骨或软骨形成。术后12周骨缺损组可及缺损两端处有少量未成熟的新生编织骨或类骨组织,将两端髓腔封闭,缺损中央长度较大。骨折组术后5周形成新的骨小梁和骨样组织,术后8周大量骨痂生成。免疫组化观察骨缺损术后4周内,纤维组织、机化的肉芽组织、纤维性骨痂多核细胞胞浆存在NTX弱阳性。第5周开始一直到术后12周,骨缺损肉芽组织内未出现NTX。骨折组术后3周、4周及6周以后骨组织基质内多核细胞胞浆可见NTX阳性。新形成的骨样组织和骨小梁除与软骨组织和纤维组织移行部位的骨样组织含少量NTX外,大部分骨小梁(包括骨基质及骨细胞)均不含NTX;骨母细胞(骨小梁周围)胞浆也呈NTX阳性。结论系统性监测骨不连动物模型骨质组织切片病理改变,本实验观察时间达术后12周,15mm长度实验组均未愈合,确定骨不连模型制作成功,而且该模型稳定性良好。NTX组织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本实验性骨不连模型中,能动态反应骨不连的部分病理生理改变。结合前方骨代谢指标和QCT BMD测定,证实了NTX可以在兔实验性骨不连的早期预测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丁裕明[3](2016)在《新型磷酸钙复合骨水泥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磷酸钙骨水泥(CPC)/骨基质明胶(BMG)复合人工骨及磷酸钙骨水泥(CPC)+骨基质明胶(BMG)+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复合人工骨的制备方法,并通过对不同配比的复合样品的凝固时间、抗压生物力学强度、生物降解性能等理化特性的研究,探索适用的人工复合骨水泥,以期为解决目前用于修复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骨水泥的弊端奠定实验基础。方法:1.取新鲜兔四肢长管状骨干,经清洗、粉碎、脱钙脱脂等程序,制备骨基质明胶颗粒,分装后经环氧乙烷灭菌备用。2.分别称取CPC与BMG骨粉,在室温干燥环境下按不同比例搅拌均匀,不同固:液比调拌成糊状后注入预制的模具内,固化成形后脱模取出,制成圆柱状复合人工骨样品;3.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体外降解实验,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生物力学强度测试,及孔隙率测定等方法研究不同配比的CPC/BMG复合人工骨水泥的理化特性。4.采用W/O的微球制备方法得到PLGA微球,行电镜观察。5.在CPC与BMG按照质量比例5:1混合的基础上,再加入5%及10%的PLGA微球。6.CB(5:1)组、CB(5:1)+5%PLGA组、CB(5:1)+10%PLGA组分别行电镜观察、孔隙率测定及生物力学实验。结果:1.不同配比的复合材料在适宜的固液比时,均有良好的注射性和抗溃散性,本实验最后确定CPC:BMG(3:1)、(5:1)、(7:1)及(1:0)组的最佳固液比分别为1:0.6、1:0.55、1:0.5、1:0.4(g/ml)。除CPC:BMG(3:1)组固化时间较长,其余各组固化时间均在30分钟内,能满足临床需要。不同配比组均有较高的孔隙率,BMG占比高组,孔隙率更高,且100μm以上的大孔明显增多,降解速率明显增快,有利于诱导新骨形成和血运重建。但随BMG质量占比的增加,材料生物力学强度逐渐降低,初期虽具有相当强度,能够满足OVCF患者修复需要,但CPC:BMG(3:1)组在4周降解后,抗压强度下降明显,容易造成修复失败。2.根据W/O法制备的微球球形良好,大小合适,PLGA微球的加入进一步增加了样品的孔隙率,但对样品的极限抗压强度有明显不利影响。结论:1.CPC具有足够的生物力学强度,可以作为OVCF患者的注射用骨水泥。2.在一定质量比控制下,可以构建磷酸钙/骨基质明胶人工复合骨水泥。3.BMG的加入改善了CPC的部分性能,有利于新骨的形成。4.综合评判体外实验结果,以CPC:BMG(5:1)组更能平衡抗压强度与促进新骨再生之间的矛盾。5.CPC:BMG(5:1)混合基础上加入PLGA微球,增加了孔隙率和孔径,但抗压强度下降明显,对于需要局部用药,而早期负重要求不高的患者尤为合适。

朱志勇[4](2014)在《切开复位Judet植骨术配合恒古骨伤愈合剂及中药热敷疗法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在骨科临床中,骨折不愈合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临床工作中面临的巨大难题。本课题主要是采用中西医结合即口服恒古骨伤愈合剂配合切开复位Judet植骨内固定辅以中药热敷法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通过观察本疗法的临床综合疗效,为临床治疗股骨干不愈合提供相关的临床建议和应用依据。方法:本研究依据病例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了山东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近年来收治的36例股骨干骨折不愈合患者。根据患者就诊先后顺序,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对照1组给予单纯西医切开复位Judet植骨内固定治疗;对照2组给予外科治疗加口服恒古骨伤愈合剂。治疗组在手术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恒古骨伤愈合剂配合中药热敷疗法。以上手术均由同一组的高年资主治及以上医生完成,三组治疗周期均为3个月。参考骨折临床愈合标准,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分别拍骨折部X片并统计结果,观察植骨后植骨块的吸收情况、骨骼的再生以及骨痂生长情况,并参照“Ilizarov方法应用与研究学会”(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of Ilizarov)对骨不连骨愈合及功能恢复的评价方法的相关评分标准以及近年来相关研究文献,评定治疗效果。通过对比,观察治疗后的临床愈合时间以及综合疗效,并进行安全性评估。应用SPSS17.0软件建立数据库,计量资料数据采用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1.临床愈合时间:治疗组为(3.64±0.92)月,对照1组为(4.10±0.86)月,对照2为(3.80±0.92)。治疗组较两对照组的临床愈合时间短;对照2组比对照1组临床愈合时间短;并且治疗组较参考文献平均临床愈合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综合疗效:治疗组治疗效果优6例,良4例,中1例,差1例,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1组治疗效果优3例,良6例,中1例,差2例,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2组剔除1例后,治疗效果优4例,良3例,中3例,差1例,总有效率为90.91%。综合治疗效果,治疗组优于两对照组;而对照2组又优于对照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西医外科切开复位Judet植骨术内固定的基础上配合口服恒古骨伤愈合剂与中药热敷疗法的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临床愈合时间短,综合疗效好。本治疗方法充分发挥了西医外科手术方面的优势,又结合了传统中医疗法的特长,把中西医优势充分运用到临床中,可以避免患者二次手术的痛苦,并且经济成本较为合理,可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比单纯西医治疗更有临床推广意义。

杨东辉[5](2012)在《高压氧辅助治疗对骨折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及骨折愈合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高压氧(HBO)辅助治疗对骨折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及骨折愈合的影响,治疗联合持续被动活动对胫腓骨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96例,经患者知情同意,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HBO治疗联合持续被动活动组(HBO组),对照组患者50例,HBO组患者46例。观察术后2组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及骨折愈合的变化。结果血清AKP活性,HBO治疗组在术后2、3周时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4周时HBO组血清AKP活性快速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2组血清AKP活性持续下降,至术后12周时,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以内骨折愈合率HBO组为84%,对照组为7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愈合HBO组占14%,对照组占24%,骨折愈合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BO治疗联合持续被动活动可影响骨折患者血清AKP的活性及促进骨折的愈合。

路聊东[6](2012)在《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原因分析及相关治疗》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术后不愈合的影响因素和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病例来自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病房自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收治股骨干骨折术后不愈合者2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因素并根据患者不愈合类型及内固定方式进行个体化治疗,治疗方式采用更换内固定物加自体髂骨植骨术,,合并感染的另给予冲洗引流术。二次手术后的治疗效果根据“Illizarov方法应用与研究学会”对骨不愈合及功能恢复的评价方法进行评定。结果:所有23例患者22例均一次性治愈,达到骨性愈合,完全骨性愈合时间6~8个月,平均6.8个月。结论:医源性因素(骨折复位不良、骨缺损、内固定材料选择不当、感染、未给予植骨)和自身因素(骨折类型、过早负重、活动量过大)以及应力因素是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三个主要原因,二次手术更换可靠内固定加自体髂骨植骨术,合并感染者给予冲洗引流术疗效肯定。

郝光亮[7](2010)在《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相关分析及治疗》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术后不愈合的影响因素和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病例来自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病房自2007年7月至2009年7月收治股骨干骨折术后不愈合者2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因素并根据患者不愈合类型及内固定方式进行个体化治疗,治疗方式采用更换内固定物加自体髂骨髓内髓外植骨术。二次手术后的治疗效果根据"Illizarov方法应用与研究学会”对骨不愈合及功能恢复的评价方法进行评定。结果:所有25例患者24例均一次性治愈,达到骨性愈合,完全骨性愈合时间5~8个月,平均6.2个月。结论:医源性因素(骨折复位不良、骨缺损、内固定材料选择不当)和自身因素(骨折类型、过早负重、活动量过大)是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两个主要原因,二次手术更换可靠内固定加自体髂骨植骨术(髓内髓外植骨)疗效肯定。

杨克强,张春林,李柱林,杨牧,谷孝将,谢小荣[8](2006)在《骨折不愈合的治疗方法》文中研究指明

薛英[9](2006)在《海藻酸钙膜与NGF-BMG复合体修复兔骨缺损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利用新兴的引导性骨再生技术,将海藻酸钙膜与复合神经生长因子的骨基质明胶联合应用,综合骨引导、骨传导、骨诱导作用及神经生长因子对骨再生的作用,促进骨缺损的修复。旨在观察神经生长因子直接用于骨缺损区对骨组织再生的作用和形式;明确骨基质明胶作为神经生长因子缓释体的可行性,并探讨神经生长因子和膜引导组织再生技术联合应用对骨再生的作用效果。为临床修复骨缺损探索一条有效的途径。方法:1.神经生长因子-骨基质明胶复合体体内释药的实验研究将骨基质明胶(BMG)溶于神经生长因子[NGF(20μg)]溶液,通过真空吸附、冻干等处理,制得NGF-BMG复合体。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NGF-BMG复合体在兔体内释药浓度及持续时间。2.海藻酸钙膜与神经生长因子-骨基质明胶复合体修复兔骨缺损的实验研究24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成4组,每组6只,制成双侧10mm桡骨缺损模型,A组骨缺损处植入NGF-BMG复合体,外包裹海藻酸钙膜;B组骨缺损处植入BMG,外包裹海藻酸钙膜;C组骨缺损区包裹海藻酸钙膜,膜管内注入NGF 20μg;D组骨缺损区包裹海藻酸钙膜,缺损区内不作处理。分别于术后第4、8、12周随机处死动物,每组每批处死2只,作下列检测:形态学观察、组织学观察、X线检查及生物力学检测(12周)。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4组组织学切片、X线片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NGF-BMG复合体在兔体内释放NGF时,局部组织浓度高,血浆浓度低。局部组织早期(1天内)浓度高,以后维持低浓度稳定释放(14天以上)。2.在X线片骨密度、组织学切片成骨面积和生物力学检测方面,A组均优于B、C、D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NGF-BMG复合体既能持续释放有效浓度的NGF,又具有良好的修复骨缺损的能力。两者联合使用,促进骨缺损修复的作用明显优于单独使用NGF和BMG;2.NGF-BMG复合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置换速度和程度与组织再生完成时间相匹配;3.NGF具有促进骨再生的作用,但NGF半衰期短,易受温度、酸碱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单独使用很难在骨缺损局部达到有效浓度,严重阻碍NGF疗效的发挥;4.骨基质明胶不但是NGF的合适载体,而且具有骨诱导活性,是维持膜下空间的理想材料;5.海藻酸钙膜具有很好的组织相容性、可降解性,是半透膜,允许组织液与各种营养物质在细胞间进行交换、转运,为局部细胞增殖分化、生长因子的聚集及释放,各种营养物质的合成创造了物质条件。

陈建民[10](2006)在《硫酸钙/骨基质明胶(BMG)复合人工骨的研制及相关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 寻找理想的骨移植材料以修复临床各种原因造成的骨缺损一直是骨科领域的热门课题。长期以来,自体骨被公认为是骨移植的“金标准”,其骨缺损修复能力强、愈合快。但自体骨存在来源有限、取骨处出现较高并发症等问题,且不能根据需要任意塑形,其应用受到限制。因此,研制理想的骨移植替代材料,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目前的骨移植替代材料主要有硫酸钙(CS)、磷酸钙(CPC)等钙盐类,以及与异体骨提取物、骨形态发生蛋白(BMP)或其它骨生长因子的复合物。自1892年Dreesman首次应用硫酸钙作为骨移植替代物以来,人们对硫酸钙进行了深入研究,证实硫酸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能在骨缺损区发挥传导成骨作用,利于血管及骨源细胞的长入。经过大量的动物实验及临床骨缺损修复研究发现,骨基质明胶(BMG)是一种高效的诱导成骨活性物质。BMG由异体骨经提取制得,含有不可溶性的胶原及非胶原蛋白。本课题将自制硫酸钙人工骨,并以此为基体材料与骨基质明胶复合,构建兼具骨诱导活性和骨传导作用的新型复合人工骨移植替代材料。通过体外系列实验,研究复合人工骨的物理及化学特性,通过修复动物骨缺损模型,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二、骨基质明胶在骨折愈合障碍治疗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骨基质明胶在骨折愈合障碍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体外冲击波对兔同种异体骨异位再血管化与骨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2 手术过程
    3 术后处置
    4 观察指标及方法
    5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大体标本观察结果
    2 HE染色检测结果
    3 CD34的荧光免疫染色检测结果
    4 Ⅰ型胶原蛋白荧光免疫染色检测结果
    5 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检测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体外冲击波在骨肌病治疗的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2)骨生化标志物(NTX、CTX、OC、BSAP)和QCT骨密度测定在早期诊断兔实验性骨不连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动物模型的建立
    1.1 资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NTX、CTX、OC及BSAP在早期诊断兔实验性骨不连的作用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展望和挑战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QCT骨密度测定在兔实验性骨不连的应用
    3.1 资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兔实验性骨不连的病理(NTX免疫组化)检测
    4.1 资料与方法
        4.1.1 造模动物及材料实验动物及处理
        4.1.2 造模方法
        4.1.3 造模成功的检测标准、标本采集与处理
    4.2 主要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新型磷酸钙复合骨水泥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可注射骨水泥的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4)切开复位Judet植骨术配合恒古骨伤愈合剂及中药热敷疗法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或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疗效标准
        2.3 统计学方法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比较
        3.2 安全性指标评价
讨论
    1.骨折延迟愈合及骨折不愈合的中医理论基础
    2.恒古骨伤愈合剂及中药热敷方的药性分析
    3.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的西医致病机制
    4.确立依据与结果分析
        4.1 确立依据
        4.2 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6)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原因分析及相关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病例选择
        2.1 诊断标准
        2.2 病例纳入标准
        2.3 排除病例标准
    3 治疗方法
        3.1 术前准备
        3.2 手术方式与植骨方式
        3.3 再次手术问题
        3.4 术后康复指导
    4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
        4.1 骨愈合评价标准
        4.2 功能恢复评价标准
    5 治疗结果
讨论
    1 股骨干骨折不愈合原因分析
        1.1 生理学原因
        1.2 自身原因
        1.3 医源性原因
        1.4 应力学因素
    2 骨折不愈合的治疗方法
        2.1 更换内固定物
        2.2 植骨
        2.3 冲洗引流术
    3 功能康复
        3.1 功能锻炼与固定的关系
        3.2 制动对关节功能的影响
        3.3 早期功能锻炼的方法
        3.4 早期功能锻炼的原则及需要考虑的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7)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相关分析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选择
    2 治疗方法
        2.1 术前准备
        2.2 手术方式与植骨方式
        2.3 再次手术问题
        2.4 术后康复指导
    3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
        3.1 骨愈合评价标准
        3.2 功能恢复评价标准
    4 治疗结果
讨论
    1 股骨干骨折后血运不丰富
    2 二类因素
        2.1 自身原因
        2.2 医源性因素
    3 微动与骨折愈合
    4 四大原则
        4.1 动静平衡
        4.2 筋骨并重
        4.3 内外兼治
        4.4 医患合作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着作
详细摘要

(8)骨折不愈合的治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自体骨移植
2 自体骨髓成分移植
3 重组合异种骨移植
4 骨基质明胶的应用
5 生物因子的应用
6 物理方法干预

(9)海藻酸钙膜与NGF-BMG复合体修复兔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动物、主要试剂、材料和仪器
    2. 方法
第一部分 神经生长因子--骨基质明胶复合体体内释药的实验研究
    2.1.1 骨基质明胶的制备
    2.1.2 神经生长因子与骨基质明胶复合体的制备
    2.1.3 动物模型的建立
    2.1.4 检测方法
    2.1.5 结果
第二部分 海藻酸钙膜与神经生长因子-骨基质明胶复合体修复兔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2.2.1 动物模型的建立
    2.2.2 观察方法
    2.2.3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个人简介
致谢

(10)硫酸钙/骨基质明胶(BMG)复合人工骨的研制及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硫酸钙人工骨的制备及物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硫酸钙/BMG复合人工骨的制备与理化性能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硫酸钙/BMG复合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英文缩略词表
在读期间撰写论文
致谢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四、骨基质明胶在骨折愈合障碍治疗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体外冲击波对兔同种异体骨异位再血管化与骨活性的影响[D]. 梁磊. 新乡医学院, 2019(06)
  • [2]骨生化标志物(NTX、CTX、OC、BSAP)和QCT骨密度测定在早期诊断兔实验性骨不连的作用[D]. 林坚平. 南方医科大学, 2016(02)
  • [3]新型磷酸钙复合骨水泥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丁裕明. 西南医科大学, 2016(05)
  • [4]切开复位Judet植骨术配合恒古骨伤愈合剂及中药热敷疗法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临床效果分析[D]. 朱志勇.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03)
  • [5]高压氧辅助治疗对骨折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及骨折愈合的影响[J]. 杨东辉.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2012(06)
  • [6]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原因分析及相关治疗[D]. 路聊东.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1)
  • [7]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相关分析及治疗[D]. 郝光亮.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02)
  • [8]骨折不愈合的治疗方法[J]. 杨克强,张春林,李柱林,杨牧,谷孝将,谢小荣.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2006(05)
  • [9]海藻酸钙膜与NGF-BMG复合体修复兔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 薛英. 山西医科大学, 2006(01)
  • [10]硫酸钙/骨基质明胶(BMG)复合人工骨的研制及相关研究[D]. 陈建民. 第一军医大学, 2006(01)


股骨骨折论文 骨缺损论文 骨折愈合论文 骨折恢复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上一篇:2例腹主动脉瘤围手术期护理
下一篇:《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总目录第19卷(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