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锋[1](2018)在《想象西方:近代文学中的域外城市镜像研究》文中提出近代文学中的西方城市形象是中西文明碰撞和交流语境下晚清精英知识分子的认知和想象,是中西关系的晴雨表。作为一种对“他者”的想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西方社会现实的客观描绘。但这种描绘并不是本土文明对异域城市准确无误的真实反映,这中间有着诸多的情感因素和想象过程。在这种复杂的认知想象过程中,不管是对其肤浅化或丑化认知,还是理想化想象,或者理性客观的体认,都反映了近代社会知识精英在对西方社会“集体想象”中寄寓对西方城市的认知或理解,对自身文明的评价和对中西关系的态度。因此,近代文学中的西方城市本身就是一面镜子,既可以让我们看到中华文明是如何利用“本土”的文化资源去建构“异域城市”的,也可以看到其中误读的成分;既可以看到不断变迁的异域文明形象在中西文化史上是如何被利用的,也可以看到其中的理性与非理想因素。在晚清知识精英笔下,西方城市不仅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他者”,也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效仿对象和榜样力量。每一位晚清知识分子在面对着一个个发达的域外城市之时,个人体验意识与民族家国情感必然会交织在一起,这就使得异域城市呈现出复杂的文化意蕴。在近代文学有关域外书写的不同文体中,诸多晚清使官和知识分子对他们建构的异域城市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城市景观的表象,即异域城市中的建筑风貌、街道布局,行人容貌等成为作家们描述的对象;其次是发达的科技文明、文化教育、名胜古迹、公共文化空间以及反映城市文明特质的伦理道德、民俗风情、异域行人的衣食住行等;最后是反映城市或社会政治制度的表征,如海关、议会、政党以及华人状况的描绘。当然每种文体在书写域外城市过程中其侧重点是不同的,如近代诗歌更多展现的是域外风土人情的人文景观;近代游记注重描绘的是西方发达的科技文明、文化教育以及政治制度;近代小说侧重呈现的是在西方城市文明前国人的心理感受与行为举止。因此,本论文以1840年作为开端,至1917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作为结束的时间节点,通过对近代文学中诗歌、游记、小说的具体研读,揭示出不同作家在其作品中对西方城市的认知差异,探讨他们在面对不同西方城市景象时所表现出的不同态度和情感倾向,以及背后所折射出的深层文化意蕴。总之,近代文学中的西方城市展现出本土化、奇异化、妖魔化以及理想化的复杂特征,折射了晚清知识分子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西方城市在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中既是欧洲列强侵略中国的载体,也是近代晚清学习的榜样。同时,近代文学中反映异域城市的游记、诗歌、小说等文体,因其内容上的异域情调、叙事策略的本土化、语言上的简练易懂等特点,在民间传播更为广泛,其影响也较为深远。这些不同文体所建构的“异托邦”城市体现了晚清知识分子对西方城市的多元化认知和想象,也体现了在民族危机严重情况下中国知识分子集体无意识的家国情怀,对于建构自己理想的独立民族国家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陈亚艳[2](2016)在《中国甜橙出口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甜橙是柑橘类的主要品种。中国甜橙种植面积世界第一,产量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西班牙。中国国内鲜橙大众市场趋于饱和,但国内甜橙种植带仍在扩规模提产量,导致近年甜橙产业面临着增产不增收的发展瓶颈。积极开拓甜橙出口是改变这一瓶颈的主要途径。但是,中国甜橙出口竞争力远不及美国、西班牙、埃及、南非等世界其他甜橙生产大国,出口能力与甜橙生产大国地位形成鲜明反差。因此,清醒地认识中国甜橙出口的国际竞争力现状,从开拓市场、多样化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加强果农合作社组织、增强政府支持等方面采取系列措施提升中国甜橙出口竞争力,是扭转中国甜橙出口薄弱局面,守住国内中高端甜橙市场,提高果农收入的当务之急。
涂传清[3](2014)在《基于农户增收的生鲜农产品流通价值链分工与组织优化研究 ——以赣南脐橙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促进农民增收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但是,在当前我国大力推动以市场化、商品化和专业化为特点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户实现增产增收的愿望却越来越难。其突出表现是:一方面,响应政府号召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而发展起来的特色农业也遭遇产品“卖难”困境;另一方面,农业领域的产品内价值链分工使得农户处于不利的收益分配地位。本文以此为背景,以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为实例,运用产业价值链的相关理论和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超边际分析方法和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生鲜农产品流通价值链管理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构建了农产品流通价值链管理研究的整体框架。由于现有的价值链管理理论体系基本上都是针对工业品而构建的,而农产品具有许多不同于工业品的特质,导致农产品价值链的增值机理与工业品不同;同时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分工与组织也与工业品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本文的首要任务就是结合生鲜农产品的特质,剖析生鲜农产品流通价值链的增值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产业价值链管理理论,构建农产品流通价值链管理研究的整体框架。第二,以赣南脐橙为例,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其流通中的价值增值活动及相关参与主体。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流通模式下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的分工及流通收益的分配情况发现,中间流通成本较高,是推高农产品终端零售价格的主要原因;同时还发现与中间商相比,果农的投资收益率处于一个十分低下的水平,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农产品领域的确存在“两头叫,中间笑”的情况。在此基础上,着重剖析了当前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当前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管理中存在增值过程管理滞后、不同环节的参与主体之间尚未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政府提供的支持性活动过剩与不足并存、缺乏能够主导整条流通价值链的核心主体等四个方面问题。第三,为解决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通过深入剖析国内外生鲜农产品流通价值链管理的典型成功案例,指出了其得以促进农户增产增收的内在本质,借鉴这些经验,提出了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优化的总体思路,并指出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三个需要优化的重点领域,即:分工与组织优化、增值过程优化和增值收益分配优化。第四,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超边际分析方法,通过模型揭示在产业价值链分工背景下,果农增产不增收的内在原因。探讨了果农通过有效介入脐橙仓储和品牌营销活动,以达到分享流通增值收益的必要性,并分析了当前制约果农介入仓储和品牌营销活动的障碍因素。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果农通过选择恰当的分工组织模式,实现对脐橙仓储和品牌营销活动的有效介入,达到分享流通增值收益的可能性。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有:⑴构建了农产品价值链管理研究的整体框架,清晰地阐明了农产品价值链管理研究的核心问题,为人们深入开展农产品价值链管理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可视为在理论上的创新。⑵与现有研究局限于探讨不同分工组织模式和契约规制安排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的实证分析,认为在农产品价值链分工背景下,果农要想分享流通中的增值收益,必须通过对流通中其它增值活动的有效介入来实现,果农介入这些活动的障碍可以通过分工的组织制度安排来化解,此可视为观点的创新。⑶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超边际分析方法,揭示了农产品生产区域分工背景下,农户陷入增产难增收困境的根本原因,在研究方法上具有新意。
胡兴明[4](2013)在《中国蚕桑产业转移驱动因素与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蚕桑产业作为我国传统农耕文明的重要代表已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五千多年的发展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还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蚕桑产业出现了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特征。蚕桑产业转移不仅仅为丝绸工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原料,也为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发挥了巨大作用。研究蚕桑产业转移对我国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蚕桑产业稳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在面对东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程度不断加快,蚕桑产业转移可能只是东部农业产业转移的一个缩影,因此该研究对完善农业产业转移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研究主要内容和结论:1.国际蚕桑产业转移与发展经验研究。在介绍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国际蚕桑产业转移背景与过程的基础上,对承接蚕桑产业转移较成功的印度、巴西进行了分析。日本蚕桑产业向外转移反映了经济发展与蚕桑发展相背,巴西的成功得益于其较好的资源禀赋和一体化经营模式,印度的发展受益于国家对蚕桑产业的扶持政策,而日本蚕桑产业的早期发展也与产业政策支持紧密相联。2.蚕桑产业转移驱动因素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在分析工业产业转移和国际蚕桑产业转移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蚕桑产业特点,构建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用于分析蚕桑产业转移的驱动因素。通过东西部地区土地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比较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的自然禀赋使得西部蚕区拥有比东部蚕区更高的土地生产率和更低的生产成本,从而使得西部蚕区获得了比较优势承接了蚕桑产业转移,因而自然禀赋优势是蚕桑产业转移的主要驱动因素。政府从政策和项目资金等方面为蚕桑产业转移起到较好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对东部蚕区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城镇化发展也是蚕桑产业转移的原因,工业化对环境的改变客观上加剧了蚕桑产业的转移。3.蚕桑产业转移对蚕茧生产和流通的影响分析。蚕桑产业转移对蚕茧生产的影响不仅仅是总量和区域产量的变化,蚕桑产业转移前后产量波动的研究结果说明,蚕桑产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蚕茧产量波动的幅度。蚕茧产量变化对市场的变化更加迅速,产业转移更有利于产业的稳定发展。蚕桑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不仅促使西部出现了以“广西模式”为代表的更加市场化的蚕茧收购模式,而且迫使东部蚕区的蚕茧生产的供给方和需求方联合形成了新的蚕桑经营模式。4.蚕桑产业转移对全要素生产率和产业集聚的影响分析。对我国蚕桑生产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蚕桑产业转移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比转移前提高,西部蚕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在转移过程中不断提高。根据蚕桑产业集聚指标分析结果,蚕桑产业转移后出现了新的蚕桑产业集聚区,集聚规模不断扩大。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1)研究对象上的创新。产业转移的研究对象一般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类,对农业类的产业转移研究较少。本文选取蚕桑产业作为产业转移研究的对象,在研究对象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2)研究内容上的创新。在涉及蚕桑产业转移的相关文献中,大多局限于描述蚕桑产业转移的结果,对蚕桑产业转移驱动因素的研究较为简单和零碎。本研究在构建蚕桑产业转移驱动因素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从自然禀赋、政府行为、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角度,对蚕桑产业转移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的研究。(3)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本文运用C-D生产函数和Malmquist指数分析了蚕桑产业转移对蚕桑生产效率的影响,比较分析了全国蚕桑产业转移前后和转移过程中各蚕区蚕桑生产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在蚕桑产业转移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熊焱[5](2011)在《提升江西特色农产品贸易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际市场的变化,农产品的出口竞争越加激烈,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保持差异化,做自己的特色才能与国外对手相抗衡。因此,本课题提出要做特色农产品贸易,首先要制定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其次是贸易竞争力的标准。根据以上原则,笔者认为以下四种农产品具有特色农产品的贸易竞力:烤鳗、茶叶、活猪和柑橘等。然后运用以下指标:贸易竞争力指数、出口贡献率、出口依存度、全国出口数量、金额排名及价格竞争力等,对上述4种特色农产品的贸易竞争力进行测量比较,并分析出它们各自存在的制约因素。总体来说主要存在加工程度低、出口市场过度集中、缺乏核心品牌、流通成本高等问题。根据江西特色农产品贸易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为了提升其贸易竞争力,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系统的发挥政府和企业的职能:政府要抓好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保护体系、针对出口农产品实施“绿箱补贴”;企业要开展差异化管理、全面开展产品的价值增值。只有两者相互协调合作才能使江西特色农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更稳更快的提升。
王秀英[6](2011)在《重庆地区柑橘园土壤养分现状及优化施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重庆市是柑橘生长的最适宜生态区之一,目前柑橘种植面积已达1.26x 105hm2,柑橘产量约1.8×106t,果园产值13亿元以上,柑橘产业成为重庆市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但是重庆市柑橘平均单产仅12 t/hm2,优质果品率不高,产量和质量低下是限制柑橘产业发展的瓶颈,也是当前重庆市果业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重庆市柑橘园大部分建于丘陵坡地和低山缓坡地,立地条件差、土壤贫瘠;由于缺乏对橘园土壤肥力状况的了解,柑橘施肥仅凭经验,化肥偏施、滥施且有机肥施用量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影响了柑橘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采用调查研究、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全市柑橘主产区施肥及产量状况的调查研究,明确柑橘施肥现状及存在问题,了解影响柑橘高产和养分高效利用的主要限制因素;通过系统的土壤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弄清重庆市柑橘园土壤养分丰缺状况,为橘园土壤的改良培肥和建立基于土壤养分测试的推荐施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田间试验,探索适宜重庆市柑橘的最佳养分管理模式及柑橘专用肥配方。农户调查结果表明,柑橘氮肥施用量普遍偏高。磷肥施用不足与过量现象并存,钾肥用量偏低,氮、磷、钾养分比例不平衡;各时期养分分配不适当,壮果肥比例偏低,难满足柑橘结果对养分的大量需求;不同地域、不同果园养分投入差异较大:柑橘园有机肥施用量低,有56%的果园不施用有机肥。重庆市柑橘氮磷钾肥平均施用量为408.5kg/hm2、228.3kg/hm2和260.1kg/hm2,施用比例为N:P205:K2O=1:0.56:0.64,养分投入以化肥为主,化肥氮、磷、钾肥平均施用量为占总施肥量的82%、86%和81%。奉节是施肥最高的县,产量也最高,永川有机肥投入最高,化肥相对较少,产量排第二。其余地区肥料投入量居中,产量水平也不高。橘园土壤养分分析结果表明,主产区柑橘园沿长江流域,由东北向西南方向土壤pH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中83.5%的橘园土壤pH值适合柑橘生长,强酸性和强碱性的土壤仅占3.4%和13.1%。全市有53%的柑橘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土壤速效氮、磷、钾缺乏比例分别为89.7%、51.6%和55.6%,中量元素养分钙、镁、硫的缺乏比例分别为8.6%、9.1%和46.4%。全市分别有36.2%、24.8%、5.7%、42.7%和98.6%的柑橘园土壤缺乏有效铁、锰、铜、锌和硼。在10个柑橘主产区,巫山柑橘园土壤中磷、钾、铁、锌、硼等多种养分都比较缺乏,缺乏比例分别为71%、78.6%、92.1%、86.85和94.7%。奉节果园土壤氮、硼、铁和锰较缺乏,其余养分元素含量都比较丰富,这与奉节施肥较多有关,补充硼肥可以采用叶面喷施。柑橘园土土壤养分含量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养分元素间存在相互促进或者拮抗的作用,某种元素的不平衡均会影响其他养分的有效性,从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故科学合理的平衡施肥是果树丰产优质的保证。柑橘最佳养分管理和专用肥配方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习惯施肥模式相比较,最佳养分管理模式连续两年柑橘产量分别提高18.9%和15.5%,果实的果型指数增大,Vc含量分别提高了0.69%和7.66%,可滴定酸降低了1.2%和13.75%,提高了固酸比,果实风味变浓。优化管理明显促进了春梢营养枝的生长和主茎的生长,减少了生理落果数,有利于柑橘健壮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缓控释肥处理效果也具有明显效果,分别增产14.7%和11.8%,且提高了Vc和固形物含量,降低了可滴定酸含量,提高了固酸比,说明缓控释肥能持续供应养分满足柑橘不同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专用肥Ⅰ和专用肥Ⅱ处理产量和品质有所增加改善,但总体效果不显着,有待进一步验证。根据上述研究结果,6年树龄的哈姆林果树(密度:45株/亩)每株每年氮磷钾施用量为:N为0.525kg、P为0.515kg、K为0.434kg,分春肥(3月)、壮果肥(5月)和还阳肥(11月)三次施用,分配比例为30%、40%和30%,并配合有机肥效果最佳。
陈欣[7](2011)在《异域、本土、旅游者:西双版纳跨境族群节俗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跨境族群的节俗,其操作行为、仪式、禁忌的演变受制于一定时空范围内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经济环境,并且实质上受制于参与者/执行者的理解和不断构建。跨境族群的文化特质在该族群内部并不是统一的,并且这些族群也并不总是维持着与外界的族际边界。换言之,随着全球化的深化,当代跨境民族的节俗变迁,不但与国界线区隔造成的族群内部的文化变迁有关,也与旅游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本文旨在通过考察境内跨境族群、境外跨境族群和旅游者三方相互的接触、交往,研究跨境族群节俗的变迁。具体问题包括:上述三者经历了怎样的文化接触?在这一过程中各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和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是否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决定了节俗的演变?由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国内跨境民族聚居区域的一个典型代表,因而本文选择其作为研究样地。笔者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观察法、深度访谈法、比较法和话语分析法,既从历时的角度看跨境族群节俗的演变,也从共时的角度看跨境族群的跨界交往、旅游者在节俗变化中扮演的角色及其发展态势。研究结论表明,经济因素是跨境交往的触媒,尽管经济活动交往、姻亲关系等都是多变的,然而宗教生活就往往成为维持跨境交往的最后形式。在笔者看来,跨境交往对跨境民族节日的影响是不明朗的,往往最终可以追究到经济和宗教因素起作用。两者呈现这样一种状态:经济发展促进了当地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宗教则致力维持生活方式的不变,两者对节俗变化产生的作用也是如此。但经济和宗教却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本文的案例反映出了经济越发达宗教生活越发达的现象。研究也发现,旅游者这个角色对跨境族群节俗所起的作用,在于其对“异域风情”的执着引起的选择性拍摄,从而促成一个在当地人生活之外、被“他者化”的跨境族群节日意象的产生。
黄振[8](2010)在《果实蝇属重要种的鉴定、人工饲料筛选、适生性预测和风险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具有重大意义的检疫性有害生物果实蝇属的寄主、传播、监测、防控、及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概述,主要对果实蝇属成虫形态特征、人工饲养配方的筛选、适生性预测和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定性定量风险分析方面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1.果实蝇属重要种类的形态鉴定研究对果实蝇属36种重要检疫性种类和海南果实蝇已知的14种果实蝇进行成虫外部形态特征鉴别、描述并编制检索研究。结果表明,果实蝇属种类最多,虽然有的种类形态特征极为相似,但是成虫的形态特征仍是果实蝇属的鉴定和分类依据:翅膀、缝后侧条、鬃毛、小盾片、腿节、腹板、雄性外生殖器在不同种之间具有明显差异,这些特征可作为果实蝇属成虫的鉴定和分类依据。有些不同种类形态特征变异极小,如桔小实蝇复合种。2.实蝇属昆虫人工饲养配方的筛选以桔小实蝇、瓜实蝇的成虫和幼虫为饲养对象,通过对不同配方所饲养的成虫和幼虫的产卵量、孵化率、蛹化率等生长指标进行测定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以蔗糖:啤酒酵母=1:2的饲料比例,为饲养桔小实蝇和瓜实蝇的最佳方法,表现为雌虫产卵量最多,卵孵化率均达80%以上,产卵周期最长在32天观察期内,无明显衰退现象。(2)采用啤酒酵母和尼泊金甲酯(对羟基苯甲酸甲酯)改进配方饲养桔小实蝇和瓜实蝇,结果表明:当尼泊金甲酯的用量达到1.6g的时候,饲养效果最佳,既能确保幼虫正常发育,提高各项生理指标外,又可以在较长时期内保持饲料的持久不霉变和无异味。3.果实蝇属重要种的适生性与地理信息系统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根据南亚果实蝇、辣椒果实蝇发育起点温度,世代有效积温等特性,运用中国670个气象站点30年间的气候资料和地理信息数据库,运行CMVFF模型,预测了南亚果实蝇、辣椒实蝇、昆士兰实蝇在中国适生情况:(1)可适生区的面积分别为33.28%、33.43%、36.72%(2)可发生代数以3-5代为多;(3)可定殖面积轻度危险区19.55%、27.88%、14.48%,危险区为3.43%、2.24%、7.46%高度危险地区10.45%、7.16%、14.78%4.果实蝇属重要害虫的定性定量风险分析遵照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ISPM)规定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程序,结合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生态学特点:(1)从国内外分布情况、潜在的危险性、受害对象的经济重要性、定殖和扩散的可能性及风险管理难度等5个方面对南亚果实蝇、辣椒果实蝇、昆士兰实蝇等3种实蝇分别进行危险性评估,确定了3种实蝇的风险性。(2)采用多指标综合评判的方法,确定一级(Pi)和二级(Pij)指标的评价标准和赋分值,评估量化各指标,利用相关风险分析模型,定量分析3种实蝇的风险,结果表明南亚果实蝇、辣椒果实蝇、昆士兰实蝇的综合风险值R分别为2.3981、2.3981、2.5295,其风险值R均大于2.0,为高度危险有害生物;其中昆士兰实蝇的风险值为2.5295大于2.5为特别危险的有害生物。(3)通过定性定量风险分析,明确了3种实蝇传入的风险,提出了风险管理措施与对策,提出了与有害生物的风险水平相对应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措施,以防止传入、传播和蔓延,也为针对性检疫鉴定、疫情调查和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朱艳丽[9](2009)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农业改革研究》文中提出WTO《农业协定》是第一个覆盖农业的多边贸易协议,它要求成员国开放各自的农产品市场,以实现世界农产品贸易的自由化。《农业协定》签署后,美国、欧盟纷纷进行国内农业改革以适应国际农产品贸易局势的变化。日本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也开始了国内农业政策的改革历程。日本是世界上实行高度农业保护的国家,为了兑现《农业协定》的承诺,日本政府充分利用《农业协定》的相关原则,把对农业保护的政策取向逐步向“绿箱”政策方面转移。为了保护和促进其农业的发展,日本构建了多种形式的农业共存的理论框架,并且在农业的多功能性建设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日本根据《农业协定》有关规则对农业政策、农产品贸易政策等方面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和调整,提高了国内农业竞争力,保护了农民的利益,这些改革政策对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贾方辉[10](2007)在《秦皇岛市果树产业现状与发展战略探讨》文中提出根据国内外果树产业现状及发展方向,在充分调查秦皇岛市农业经济、自然资源、果树发展环境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本着将秦皇岛市果树产业建设成为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效益相统一,生产、生活、生态三个功能为一体,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信息化、优质化的现代高效产业,系统地规划了秦皇岛市果树发展的规模、标准、优质的建设方案,并提出了保障实施的措施。改革开放以来,秦皇岛市果品产业蓬勃发展,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果树面积和果品产量增长迅速,到2006年,全市果树面积已经达到7.58万hm2,果品产量56.3万t左右,果品及加工产值20.3亿元,果品产值占到全市农业总产值的25.45%,农民人均果品收入近400元,已经成为部分县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和社会调查等方法,在查阅大量数据和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果品产业发展趋势,从秦皇岛果品产业现状入手,对秦皇岛果品产业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秦皇岛发展果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专业化程度不够,优果率低,出口外销量少,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标准化建设缓慢,产业化经营水平低,采后处理发展滞后,果品流通体制不健全,果农缺乏有利信息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秦皇岛市果树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概括为:①认清形势,加强宏观调控;②搞好果树规划布局,稳定发展果树生产;③积极建立优质果品生产体系,提高全市果品竞争力;④加强培训,树立典型,提高果农素质;⑤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果品增值;⑥突出地方特色,创立地方果品品牌;⑦健全质量监测保障体系,建立果品市场准入制度;⑧积极探索发展果树业的新模式。在我国加入WTO以后,面临着国内和国际双重果品市场,有挑战也有机遇,只有充分利用当地地域、资源优势,从合理优化树种结构、提高果品质量、实行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采后产业、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等方面入手,才能促进秦皇岛市果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意义 |
| 二、研究综述 |
| 三、研究概念、思路和方法 |
| 第一章 瀛海谈荟:近代之前史料笔记中的西方镜像 |
| 第一节 汉魏六朝史料笔记中的“大秦国” |
| 一、大秦琳琅满目的物产 |
| 二、大秦理想化的社会图景 |
| 三、大秦与汉魏六朝的友好往来 |
| 第二节 隋唐文献中的拂菻景象 |
| 一、拂菻地理方位的再认知 |
| 二、拂菻都城的独特风貌 |
| 三、拂菻的风俗民情 |
| 四、拂菻与隋唐的交往 |
| 第三节 明代对西方社会的认知与想象 |
| 一、明代史料中的“佛郎机”、“大吕宋”与“红毛番” |
| 二、明代对西方社会的虚妄认知 |
| 三、西方认知背后的文化解读 |
| 第四节 清初樊守义《身见录》及谢清高《海录》——乡土天人观向多元史地观的嬗变 |
| 一、固守传统:明清之际中国人的乡土天人观 |
| 二、亲历欧美:樊守义《身见录》对欧洲都城的多元呈现 |
| 三、放眼世界:谢清高《海录》对西方社会的全面观照 |
| 第二章 结契海外:近代诗歌中的异域城市抒写 |
| 第一节 黄遵宪“足遍五洲多异想”的新体诗与日本城市文化 |
| 一、文化移译:东洋都市所折射的西洋文明镜像 |
| 二、混杂与调适:日本城市民俗风情的独特景观 |
| 三、模仿及开放:大和民族的文化特性 |
| 第二节 康有为“大地环三周”的海外诗与域外城市 |
| 一、流亡者眼中的异域之城 |
| 二、欧美城市的历史名人 |
| 三、文明面纱下的生存困境 |
| 四、异域城市想象中的维新改良梦想 |
| 第三节 晚清海外竹枝词与欧州城市风情 |
| 一、伦敦的女性风貌 |
| 二、柏林的民俗风情 |
| 三、圣彼得堡的市民生活 |
| 四、海外竹枝词城市书写的语言策略 |
| 第三章 乘槎西游:近代游记中的城市面相 |
| 第一节 郭嵩焘域外游记的城市建构及其文化解码 |
| 一、英伦、法京的物质文明 |
| 二、泰西之城的人生百态 |
| 三、繁华都市的文化景观 |
| 四、文化认同的密码解读 |
| 五、盛世中华的想象建构 |
| 第二节 美国大都会与梁启超《新大陆游记》的城市观 |
| 一、异域城市的政治图景 |
| 二、美国都市双面性的揭橥 |
| 三、爱之深与责之切:移民之城的华人群像 |
| 四、从革命到保皇:美国之行对作者思想之影响 |
| 第三节 单士厘游记中的异域城市镜像 |
| 一、俄国城市的社会图景 |
| 二、意大利之城的艺术氛围 |
| 三、域外城市的文化名人 |
| 四、女性城市书写的艺术特质 |
| 第四章 都市叙事:近代小说中的西方城市想象 |
| 第一节 《孽海花》中的海外都市想象及书写 |
| 一、域外城市风情的想象 |
| 二、西方英雄人物的描绘 |
| 三、欧洲城市想象性建构的文化意蕴 |
| 第二节 《文明小史》与文人的域外情怀 |
| 一、东洋之城建构下的媚日丑态 |
| 二、西洋城市书写中的违和叙事 |
| 三、出洋之旅叙写的众生相 |
| 第三节 《海上尘天影》与中国文人的域外壮游愿景 |
| 一、异域都市的文明气象 |
| 二、欧洲城市之飞地:上海与邹弢西学知识的习得 |
| 三、文人域外壮游的愿景 |
| 第五章 人到海西头:王韬《漫游随录》中的欧洲城市 |
| 第一节 “在场”——伦敦、爱丁堡的文化空间 |
| 一、大学、教堂与本土文化的弘扬 |
| 二、博物馆、图书馆与西方文明的呈现 |
| 三、道义之交与人文关怀 |
| 四、娱乐文化场域与民众的开放意识 |
| 五、异域文化空间对作者思想的影响 |
| 第二节 西洋有美——王韬游记中的女性书写 |
| 一、十九世纪中晚期国人对异域女性的认知 |
| 二、 《漫游随录》建构的新型西方女性形象 |
| 三.理解与认同:颠覆的异域女性观 |
| 第三节 《漫游随录图记》对西方城市的中土化描摹 |
| 一、异域城市景观的古典式呈现 |
| 二、西方人物书写的本土化意识 |
| 三、域外插图中的东方性想象 |
| 四、中土化描摹的文化心理 |
| 总论:跨文化视阈下的城市异托邦构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近代文学中涉及西方城市着作一览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
| 致谢 |
| 1 中国甜橙出口现状 |
| 1.1 出口额整体呈增长趋势,但增中有降 |
| 1.2 出口数量涨跌交替 |
| 1.3 出口价格趋于上升 |
| 1.4 出口地区集中,数量萎缩 |
| 1.5 甜橙出口主要省份与甜橙产地不匹配 |
| 2 中国甜橙出口国际竞争力比较 |
| 2.1 国际市场占有率(IMS)指数分析 |
| 2.2 贸易竞争力指数(TC)分析 |
| 2.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分析 |
| 2.4 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CA)分析 |
| 3 提升中国甜橙出口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
| 3.1 充分开拓东南亚市场,进一步发展俄罗斯联邦市场 |
| 3.2 多样化甜橙品种,提高甜橙质量 |
| 3.3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出口竞争力 |
| 3.4加强果农合作社组织,发挥果农和市场间的纽带作用 |
| 3.5 政府加大支持力度,转变助农方向和方式 |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图清单 |
| 表清单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 1.1.1 选题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 1.2.1 国内外关于价值链的研究现状 |
| 1.2.2 国内外关于农产品价值链的研究现状 |
| 1.2.3 国内外关于农户增收问题的研究现状 |
| 1.2.4 对已有研究的简要述评及本文的研究视角 |
| 1.3 基本概念及研究对象界定 |
| 1.3.1 基本概念界定 |
| 1.3.2 研究对象界定 |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 1.4.1 研究目标 |
| 1.4.2 研究内容 |
| 1.5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 1.5.1 研究思路 |
| 1.5.2 研究方法 |
| 1.5.3 数据来源 |
|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 1.6.1 可能的创新 |
| 1.6.2 存在的不足 |
| 第二章 生鲜农产品流通价值链管理的研究框架 |
| 2.1 产业价值链管理的基本理论 |
| 2.1.1 产业价值链管理的实质 |
| 2.1.2 产业价值链管理研究的核心内容 |
| 2.1.3 产业价值链管理的研究框架 |
| 2.2 农产品价值链管理研究框架 |
| 2.2.1 农产品价值链管理研究的整体框架 |
| 2.2.2 农产品流通价值链管理的研究地位 |
| 2.3 生鲜农产品流通价值链 |
| 2.3.1 生鲜农产品的基本特性 |
| 2.3.2 生鲜农产品流通价值链分析模型 |
| 2.3.3 生鲜农产品流通价值链的价值增值机理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管理现状 |
| 3.1 全球甜橙产业发展概况 |
| 3.1.1 全球甜橙生产概况 |
| 3.1.2 全球甜橙贸易概况 |
| 3.1.3 全球甜橙消费市场预测 |
| 3.2 赣南脐橙产业发展现状 |
| 3.2.1 赣南脐橙产业的发展历程 |
| 3.2.2 赣南脐橙种植现状 |
| 3.2.3 赣南脐橙流通现状 |
| 3.3 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分析 |
| 3.3.1 赣南脐橙流通中的价值活动及相关参与主体分析 |
| 3.3.2 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的分工与组织 |
| 3.3.3 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的增值收益分配 |
| 3.4 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 3.4.1 流通价值链的增值过程管理滞后 |
| 3.4.2 不同环节的参与主体之间尚未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
| 3.4.3 政府提供的支持性活动过剩与不足并存 |
| 3.4.4 缺乏能够主导整条流通价值链的核心主体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基于农户增收的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优化思路 |
| 4.1 国内外生鲜农产品流通价值链管理经验及启示 |
| 4.1.1 美国“新奇士”柑橘流通价值链管理 |
| 4.1.2 天星村葡萄流通价值链管理 |
| 4.1.3 主要启示及借鉴 |
| 4.2 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优化的总体思路 |
| 4.2.1 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优化的基本目标 |
| 4.2.2 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优化的重点领域 |
| 4.2.3 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优化的动力机制 |
| 4.3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基于农户增收的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分工安排 |
| 5.1 农产品流通价值链分工的新兴古典经济学解释 |
| 5.1.1 专业化与分工经济推动农产品流通价值链分工 |
| 5.1.2 农产品生产水平分工与跨区域流通困境 |
| 5.2 农户介入脐橙仓储活动分析 |
| 5.2.1 农户介入脐橙仓储活动的必要性分析 |
| 5.2.2 农户介入脐橙仓储活动的现状 |
| 5.2.3 农户介入脐橙仓储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
| 5.2.4 农户介入脐橙仓储活动的障碍分析 |
| 5.3 农户介入脐橙品牌营销活动分析 |
| 5.3.1 农户介入脐橙品牌营销活动的必要性分析 |
| 5.3.2 基于品牌声誉的农产品质量信号传递模型 |
| 5.3.3 农户介入脐橙品牌营销活动的障碍分析 |
| 5.4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基于农户增收的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分工组织模式选择 |
| 6.1 农产品流通价值链分工组织模式的多样性 |
| 6.1.1 间接定价理论模型及其扩展 |
| 6.1.2 农产品流通价值链分工组织方式多样化的理论解析 |
| 6.2 不同分工组织模式对果农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
| 6.2.1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说 |
| 6.2.2 研究方案设计 |
| 6.2.3 不同分工组织模式对果农收入影响结果分析 |
| 6.3 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分工组织模式的选择 |
| 6.3.1 有关专用性公共品与企业性质的新观点 |
| 6.3.2 果农介入脐橙仓储活动的组织模式选择 |
| 6.3.3 果农介入脐橙品牌营销活动的组织模式选择 |
| 6.3.4 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分工与组织模式 |
| 6.4 本章小结 |
| 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果农调查问卷 |
| 附录2 果农深度访谈提纲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附件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蚕桑产业历史悠久 |
| 1.1.2 蚕桑产业“大而不强” |
| 1.1.3 蚕桑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1 国外产业转移研究 |
| 1.3.2 国内产业转移研究 |
|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
| 1.4.1 基本概念与范围界定 |
| 1.4.2 研究思路 |
| 1.4.3 研究方法 |
| 1.4.4 技术路线 |
| 1.4.5 论文的创新点 |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 2 产业转移理论与文献综述 |
| 2.1 产业转移理论 |
| 2.1.1 早期产业转移理论研究 |
| 2.1.2 当代产业转移理论研究 |
| 2.2 国内产业转移研究 |
| 2.2.1 产业转移驱动因素研究 |
| 2.2.2 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研究 |
| 3 蚕桑生产特征与历史回顾 |
| 3.1 蚕桑生产及其特点 |
| 3.1.1 蚕桑生产 |
| 3.1.2 蚕桑生产的基础 |
| 3.1.3 蚕桑产业的特征 |
| 3.2 蚕桑产业发展历史 |
| 3.2.1 中国蚕桑产业的发展 |
| 3.2.2 国外蚕桑产业的发展 |
| 3.3 蚕桑产业转移 |
| 3.3.1 国际蚕桑产业变迁 |
| 3.3.2 国内蚕桑产业变迁 |
| 3.3.3 东桑西移 |
| 4 国外蚕桑产业转移及其启示 |
| 4.1 国外蚕桑产业转移发展现状 |
| 4.2 日本 |
| 4.2.1 蚕桑概况 |
| 4.2.2 蚕桑产业发展经验 |
| 4.3 巴西 |
| 4.3.1 蚕桑概况 |
| 4.3.2 蚕桑产业发展经验 |
| 4.4 印度 |
| 4.4.1 蚕桑概况 |
| 4.4.2 蚕桑产业发展经验 |
| 4.5 国外蚕桑产业转移发展启示 |
| 5 蚕桑产业转移驱动因素分析 |
| 5.1 产业转移驱动因素 |
| 5.1.1 产业转移的分类 |
| 5.1.2 产业转移驱动因素理论分析框架 |
| 5.2 自然禀赋因素 |
| 5.2.1 生产效率因素 |
| 5.2.2 成本因素的理论分析 |
| 5.2.3 成本因素的实证分析 |
| 5.3 政府因素 |
| 5.3.1 政策指导 |
| 5.3.2 资金扶持 |
| 5.4 城镇化和工业化因素 |
| 5.4.1 城镇化和工业化因素分析 |
| 5.4.2 城镇化因素实证分析 |
| 6 蚕桑产业转移对蚕桑生产与流通的影响分析 |
| 6.1 蚕桑产业转移对蚕茧产量和价格的影响 |
| 6.1.1 蚕桑产业转移对蚕茧产量的影响 |
| 6.1.2 蚕桑产业转移对蚕茧价格的影响 |
| 6.2 蚕桑产业转移对鲜茧流通的影响 |
| 6.2.1 鲜茧流通特征 |
| 6.2.2 鲜茧流通体制演变 |
| 6.2.3 蚕桑产业转移与鲜茧流通 |
| 7 蚕桑产业转移对蚕桑生产效率的影响分析 |
| 7.1 全要素生产率的含义与测算方法 |
| 7.2 基于C-D生产函数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定 |
| 7.2.1 理论模型 |
| 7.2.2 结果与分析 |
| 7.3 基于Malmquist指数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定 |
| 7.3.1 Malmquist指数方法 |
| 7.3.2 样本、数据来源与指标选择 |
| 7.3.3 结果与分析 |
| 8 蚕桑产业转移对蚕桑产业集聚的影响分析 |
| 8.1 产业集聚识别方法 |
| 8.2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
| 8.3 产业转移前后蚕桑产业集聚分析 |
| 8.3.1 区位商指数分析 |
| 8.3.2 产业集聚指数分析 |
| 9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
| 9.1 基本结论 |
| 9.1.1 自然禀赋优势是蚕桑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 |
| 9.1.2 产业政策与工业化、城镇化是推动蚕桑产业转移的重要力量 |
| 9.1.3 蚕桑产业转移促进了蚕桑生产的稳定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
| 9.1.4 蚕桑产业转移推动了新的蚕桑产业集聚区的形成 |
| 9.2 政策建议 |
| 9.2.1 加快蚕桑技术进步,提高蚕桑产业转移质量 |
| 9.2.2 加强西部茧丝绸产业链建设,实现蚕桑资源的多层次利用 |
| 9.2.3 加大蚕桑产业宏观调控力度,促进蚕桑产业稳定协调发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课题有关研究现状 |
| 1.2.1 关于江西农产品贸易现状的研究综述 |
| 1.2.2 关于江西农产品竞争力评价和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综述 |
| 1.2.3 关于提升江西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对策的研究综述 |
| 1.3 研究方法 |
| 1.3.1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
| 1.3.2 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 |
| 1.3.3 统计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 |
| 1.4 创新与不足 |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 2.1.1 特色农产品 |
| 2.1.2 贸易竞争力 |
| 2.2 农产品贸易竞争力评价指标和方法 |
| 2.3 贸易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
| 2.3.1 比较优势理论 |
| 2.3.2 产品差异化竞争理论 |
| 2.3.3 价值增值理论 |
| 第3章 江西特色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
| 3.1 江西特色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 |
| 3.1.1 江西特色农产品的范围界定 |
| 3.1.2 江西特色农产品的贸易现状 |
| 3.2 江西特色农产品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 3.2.1 生产成本及质量问题 |
| 3.2.2 加工问题 |
| 3.2.3 出口渠道问题 |
| 3.2.4 体制配合问题 |
| 3.2.5 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
| 3.3 江西特色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分析 |
| 第4章 江西特色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分析 |
| 4.1 江西特色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测量与评价 |
| 4.1.1 贸易竞争力指数 |
| 4.1.2 出口贡献率 |
| 4.1.3 出口依存度分析 |
| 4.1.4 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及价格排名 |
| 4.2 江西特色农产品贸易竞争力的制约因素分析 |
| 4.2.1 烤鳗贸易竞争力的制约因素分析 |
| 4.2.2 茶叶贸易竞争力的制约因素分析 |
| 4.2.3 活猪贸易竞争力的制约因素分析 |
| 4.2.4 橙、橘贸易竞争力的制约因素分析 |
| 第5章 提升江西特色农产品贸易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
| 5.1 从政府引导层面提出对策建议 |
| 5.1.1 抓好龙头企业,引导农产品一体化建设 |
| 5.1.2 通过政府建立健全保护体系 |
| 5.1.3 采用农产品"绿箱补贴",减免农业税费 |
| 5.2 从企业自身层面提出对策建议 |
| 5.2.1 开展差异化管理,突显特色农产品的贸易竞争力 |
| 5.2.2 全面开展价值增值,深挖特色农产品的贸易竞争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柑橘产业的发展现状 |
| 1.1.1 国外柑橘产业的发展现状 |
| 1.1.2 国内柑橘产业的发展现状 |
| 1.1.3 重庆市柑橘产业的发展现状 |
| 1.2 环境因子对柑橘生产的影响 |
| 1.2.1 温度 |
| 1.2.2 日照 |
| 1.2.3 水分 |
| 1.2.4 土壤环境 |
| 1.2.5 地形因素 |
| 1.3 养分管理对柑橘生产的影响 |
| 1.3.1 施肥与柑橘生产 |
| 1.3.2 养分资源综合管理与柑橘生产 |
| 第二章 绪论 |
| 2.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 2.2 研究目标 |
| 2.3 研究内容 |
| 2.4 技术路线 |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 3.1 调查研究 |
| 3.1.1 调查研究区域概况 |
| 3.1.2 调查布点方法 |
| 3.1.3 农户调研内容 |
| 3.1.4 橘园土壤样品的采集 |
| 3.1.5 橘园土壤样品的分析方法 |
| 3.1.6 数据处理及橘园土壤养分分级标准 |
| 3.2 田间试验 |
| 3.2.1 供试地点 |
| 3.2.2 供试材料 |
| 3.2.3 试验设计 |
| 3.2.4 施肥时间和方法 |
| 3.2.5 田间管理 |
| 3.2.6 收获计产 |
| 3.2.7 田间调查和分析测试样品的采集方法 |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 4.1 重庆市柑橘园施肥现状 |
| 4.1.1 氮素养分投入现状 |
| 4.1.2 磷素养分投入现状 |
| 4.1.3 钾素养分投入的现状 |
| 4.1.4 重庆市各主产区柑橘园柑橘产量状况 |
| 4.2 重庆市柑橘园土壤养分丰缺状况评价 |
| 4.2.1 柑橘园土壤pH |
| 4.2.2 柑橘园有机质 |
| 4.2.3 柑橘园土壤大量元素含量 |
| 4.2.4 柑橘园土壤有效中量元素含量 |
| 4.2.5 柑橘园土壤微量元素含量 |
| 4.2.6 柑橘园土壤有效养分间的相关性 |
| 4.2.7 柑橘园土壤全N、P、K和速效N、P、K间的相关性 |
| 4.3 柑橘最佳养分管理和专用肥试验 |
| 4.3.1 不同施肥处理对柑橘生理落果的影响 |
| 4.3.2 不同处理对柑橘结果数的影响 |
| 4.3.3 不同施肥处理对春梢营养枝及干周的影响 |
| 4.3.4 不同施肥处理对柑橘产量的影响 |
| 4.3.5 不同施肥处理对柑橘品质的影响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发表论文集参研课题 |
| 发表论文 |
| 参研课题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学术背景 |
| 1.1.2 现实背景:旅游发展的视角 |
| 1.2 研究意义 |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
| 2.1 术语说明 |
| 2.1.1 族群 |
| 2.1.2 节俗 |
| 2.2 相关研究综述 |
| 2.2.1 跨境族群相关研究 |
| 2.2.2 旅游者与边境 |
| 2.3 小结 |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
| 3.1 研究问题的界定 |
| 3.2 研究设计 |
| 3.2.1 研究方法 |
| 3.2.2 论证思路和分析框架 |
| 3.3 调查开展和数据分析 |
| 3.3.1 田野调查工作 |
| 3.3.2 摄影图片分析样本 |
| 3.3.3 二手资料情况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西双版纳跨境族群跨界交往与节俗演变 |
| 4.1 从街天到摆:磨憨“中老泰国际赶摆” |
| 4.2 跨境宗教交往与节俗演变 |
| 4.2.1 曼飞龙:南传佛教帷幕下的村落 |
| 4.2.2 边城打洛 |
| 4.2.3 勐宋:阿卡人的寨子 |
| 4.3 小结 |
| 第五章 旅游者眼中的西双版纳跨境族群节俗 |
| 5.1 旅游者摄影图片的内容分析 |
| 5.2 旅游者的行为特征 |
| 5.3 旅游者对节俗的作用力 |
| 5.3.1 跨境族群节俗的“他者化” |
| 5.3.2 跨境族群节俗的社会性构建 |
| 5.4 小结 |
| 第六章 从传统节俗到当代节庆 |
| 6.1 节俗的解构再建构 |
| 6.2 当今节俗的再造 |
| 6.3 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序言 |
| 第一章 检疫性实蝇研究概述 |
| 1 实蝇的识别、生活史及其危害性 |
| 1.1 实蝇的识别 |
| 1.2 实蝇的生活史 |
| 1.3 实蝇的危害性 |
| 2 检疫性实蝇属、种概况 |
| 2.1 5个检疫性实蝇属的寄主和分布 |
| 2.2 不同动物地理区系中重要实蝇属的种类分布情况 |
| 2.3 5种另需关注的检疫性实蝇寄主和分布 |
| 2.4 世界高风险的实蝇种类 |
| 2.4.1 澳州区、高风险果实蝇属种类 |
| 2.4.2 东洋区(包括古北区)高、中风险种类 |
| 2.4.3 中国局部地区分布危害严重的种类 |
| 3 果实蝇属概况 |
| 3.1 果实蝇属的寄主 |
| 3.2 检疫重要性 |
| 3.3 果实蝇的传播 |
| 3.3.1 传播途径 |
| 3.3.2 重要果实蝇属实蝇传播记录 |
| 3.4 果实蝇属实蝇监测 |
| 3.5 风险管理措施 |
| 3.5.1 检疫措施 |
| 3.5.2 防控措施 |
| 4 果实蝇属研究进展 |
| 4.1 分类研究简史 |
| 4.2 世界人工饲料研究进展 |
| 4.2.1 昆虫人工饲养研究进展 |
| 4.2.2 果实蝇属成虫人工饲养研究进展 |
| 4.2.3 果实蝇属幼虫人工饲料研究进展 |
| 4.3 果实蝇风险分析研究进展 |
| 4.3.1 与我国进境水果有关国家对果实蝇等PRA研究概述 |
| 4.3.2 中国的PRA的发展和防止检疫性实蝇传入 |
| 第二章 果实蝇属重要种形态的鉴定 |
| 1 果实蝇属分类特征描述 |
| 1.1 头部 |
| 1.2 胸部 |
| 1.2.1 胸部的主要骨片 |
| 1.2.2 胸部鬃序 |
| 1.2.3 翅 |
| 1.2.4 胸部气门 |
| 1.2.5 足 |
| 1.3 腹部 |
| 1.3.1 前腹部 |
| 1.3.2 后腹部 |
| 2 果实蝇属重要种类鉴定 |
| 2.1 果实蝇属、亚属分类鉴定 |
| 2.1.1 果实蝇属分类鉴定 |
| 2.1.2 果实蝇亚属分类鉴定检索表 |
| 2.2 果实蝇属重要检疫性害虫的鉴定 |
| 2.2.1 果实蝇属36种重要检疫性害虫分种检索表与形态鉴定 |
| 2.2.2 果实蝇属36种重要检疫性害虫分种形态鉴定 |
| 2.3 海南省果实蝇属的鉴定 |
| 2.3.1 海南省果实蝇属种类与分布 |
| 2.3.2 海南省果实蝇属种类鉴定检索表 |
| 第三章 果实蝇属昆虫人工饲养配方的筛选 |
| 1 果实蝇属昆虫人工饲料配制原则及其营养组成 |
| 1.1 果实蝇属昆虫人工饲料配制原则 |
| 1.2 果实蝇属昆虫人工饲料营养组成 |
| 2 果实蝇属昆虫人工大量繁殖技术研究 |
| 2.1 两种实蝇供试虫源和室内饲养种群的建立 |
| 2.1.1 供试昆虫 |
| 2.1.2 实验室种群的建立 |
| 2.2 实蝇饲养设备与器具 |
| 2.2.1 实蝇饲养实验室 |
| 2.2.2 养虫笼 |
| 2.2.3 成虫用供水器和饲料容器 |
| 2.2.4 集卵器 |
| 2.2.5 幼虫饲养箱 |
| 2.2.6 老熟幼虫收集箱 |
| 2.2.7 化蛹箱 |
| 2.2.8 试验材料 |
| 2.3 饲养方法 |
| 2.3.1 成虫饲养与补充营养 |
| 2.3.2 产卵与卵的收集 |
| 2.3.3 幼虫饲养 |
| 2.3.4 化蛹和蛹的收集 |
| 2.3.5 累代繁殖与复壮 |
| 3 桔小实蝇和瓜实蝇成虫人工饲料配方筛选试验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桔小实蝇成虫人工饲料配方筛选试验 |
| 3.2.2 瓜实蝇成虫人工饲料配方筛选试验 |
| 4 桔小实蝇和瓜实蝇幼虫人工饲料配方筛选试验 |
| 4.1 幼虫人工饲料配方改进饲养试验 |
| 4.1.1 材料与方法 |
| 4.1.2 化蛹和蛹的收集 |
| 4.2 利用果泥成分饲料饲养实蝇幼虫试验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幼虫人工饲料配方改进饲养试验 |
| 4.3.2 利用果泥成分人工饲料饲养实蝇幼虫试验 |
| 5 小结与讨论 |
| 第四章 果实蝇属重要种的适生性与地理信息系统 |
| 1 研究种类与方法 |
| 1.1 研究种类 |
| 1.2 研究方法 |
| 1.2.1 适生性分析计算机模型 |
| 1.2.2 适生性分析计算机模型的组装 |
| 1.2.3 数据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南亚果实蝇的适生性与地理信息系统 |
| 2.1.1 南亚果实蝇在我国的越冬越夏预测 |
| 2.1.2 南亚果实蝇发生代数预测 |
| 2.1.3 南亚果实蝇的适生区预测 |
| 2.2 辣椒实蝇的适生性分析 |
| 2.2.1 辣椒实蝇的的越冬越夏预测 |
| 2.2.2 辣椒实蝇发生代数预测 |
| 2.2.3 辣椒实蝇适生区的预测 |
| 2.3 昆士兰实蝇的适生性分析 |
| 2.3.1 昆士兰实蝇的的越冬越夏预测 |
| 2.3.2 昆士兰实蝇发生代数预测 |
| 2.3.3 昆士兰实蝇适生区的预测 |
| 3 小结与讨论 |
| 第五章 果实蝇属重要害虫的风险研究 |
| 1 风险分析供试种类与方法 |
| 1.1 风险分析供试种类 |
| 1.2 风险分析方法 |
| 1.2.1 果实蝇重要种类的定性风险评估 |
| 1.2.2 果实蝇重要种类的定量风险评估 |
| 2 果实蝇重要种类的传入中国的风险评估 |
| 2.1 南亚果实蝇的传入中国的风险评估 |
| 2.1.1 地理评估和管理标准 |
| 2.1.2 传入的可能性 |
| 2.1.3 定殖的可能性 |
| 2.1.4 南亚果实蝇的适生性分析 |
| 2.1.5 定殖后扩散的可能 |
| 2.1.6 南亚果实蝇危害性评估 |
| 2.2 辣椒实蝇传入中国风险的风险评估 |
| 2.2.1 地理评估和管理标准 |
| 2.2.2 传入的可能性 |
| 2.2.3 定殖可能性 |
| 2.2.4 辣椒实蝇的适生性性分析 |
| 2.2.5 定殖后扩散的可能性 |
| 2.2.6 辣椒实蝇危害性评估 |
| 3 果实蝇重要种类定量风险分析 |
| 3.1 果实蝇重要种类的定量风险评估 |
| 3.1.1 PRA评估量化分析指标评判结果 |
| 3.1.2 实蝇重要种类危险性一级评判结果 |
| 3.2 实蝇危险性的综合评价 |
| 3.2.1 5种实蝇危险性的综合评价值 |
| 3.2.2 PRA评估量化分析指标评判结果风险等级划分 |
| 4 风险管理 |
| 4.1 风险管理的备选方案 |
| 4.1.1 备选方案1 |
| 4.1.2 备选方案2 |
| 4.1.3 备选方案3 |
| 4.2 备选方案的效率和影响评估 |
| 4.2.1 备选方案1的效率和影响评估 |
| 4.2.2 备选方案2的效率和影响评估 |
| 4.2.3 备选方案3的效率和影响评估 |
| 4.3 小结 |
| 5 讨论 |
| 第六章 小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中国已知的果实蝇属种类(共计7亚属52种) |
| 附录2:危害经济植物的果实蝇属种类名单 |
| 附录3:实蝇人工饲养图片 |
| 致谢 |
| 内容提要 |
| 第1章 绪论 |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 1.4 框架结构与主要内容 |
| 1.5 难点和创新之处 |
| 第2章 农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分析 |
| 2.1 农业发展相关理论 |
| 2.1.1 农业产业发展理论 |
| 2.1.2 二元经济理论 |
| 2.1.3 农业规模经济理论 |
| 2.1.4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
| 2.1.5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
| 2.2 农业保护理论 |
| 2.2.1 农业保护的理论基础 |
| 2.2.2 农业保护的主要措施 |
| 2.3 经济全球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 2.3.1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
| 2.3.2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 |
| 2.3.3 经济全球化对农业的影响 |
| 第3章 WTO《农业协定》概述 |
| 3.1 乌拉圭回合多边自由贸易谈判 |
| 3.1.1 谈判的背景 |
| 3.1.2 谈判的目标 |
| 3.1.3 谈判的原则 |
| 3.2 农产品贸易谈判 |
| 3.2.1 主要出口国的农业保护政策 |
| 3.2.2 乌拉圭回合有关农产品的谈判 |
| 3.2.3 主要参与国的谈判立场 |
| 3.3 《农业协定》的主要内容 |
| 3.3.1 《农业协定》的主要规则 |
| 3.3.2 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与差别待遇 |
| 3.3.3 《农业协定》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
| 3.4 对《农业协定》的综合评价 |
| 3.4.1 《农业协定》的积极意义 |
| 3.4.2 《农业协定》存在的主要问题 |
| 第4章 日本农业产业状况与农业保护 |
| 4.1 战后日本农业的发展状况 |
| 4.1.1 战后日本农业的发展阶段 |
| 4.1.2 日本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 |
| 4.1.3 日本农业管理体制及职责 |
| 4.1.4 日本的农业人口及耕地状况 |
| 4.2 日本的农业保护政策 |
| 4.2.1 农业保护政策 |
| 4.2.2 对不同农产品的差别政策 |
| 4.3 日本对大米的保护 |
| 4.3.1 大米保护政策的演变 |
| 4.3.2 大米保护的社会成本 |
| 4.3.3 市场与政府的对策 |
| 4.4 日本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
| 4.4.1 粮食自给率不断下降 |
| 4.4.2 农业高投入与高成本 |
| 4.4.3 农业劳动力减少与老龄化 |
| 4.4.4 农业保护问题 |
| 4.5 应对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新课题 |
| 第5章 日本农业政策改革 |
| 5.1 90 年代中期以来日本农业改革 |
| 5.1.1 日本国内农业政策改革的背景 |
| 5.1.2 日本农业政策改革的内容 |
| 5.2 日本农地制度的改革 |
| 5.2.1 战后农地制度的改革历程 |
| 5.2.2 日本农地政策改革的特点 |
| 5.3 农业补贴政策的改革 |
| 5.3.1 1994 年以前的农业财政支持政策 |
| 5.3.2 1994 年以后的农业财政支持政策 |
| 5.3.3 对山区、半山区等农户的直接支付政策 |
| 5.4 日本农协的改革 |
| 5.4.1 日本农协的发展历史 |
| 5.4.2 国际化框架下日本农协面临的挑战 |
| 5.4.3 日本农协的改革措施 |
| 5.5 新世纪日本农业政策改革的趋势 |
| 5.5.1 新世纪农业政策改革的背景 |
| 5.5.2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日本的态度 |
| 5.5.3 新世纪日本农业政策改革的趋势 |
| 第6章 日本农产品贸易政策的改革 |
| 6.1 日本的农产品贸易 |
| 6.1.1 日本农产品贸易特征 |
| 6.1.2 农业比较利益的变化 |
| 6.2 世界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新趋势 |
| 6.2.1 世界农产品贸易发展状况 |
| 6.2.2 世界农产品贸易的格局 |
| 6.2.3 《农业协定》签定后农产品贸易发展 |
| 6.3 农产品贸易政策的转变 |
| 6.3.1 价格支持与补贴政策的调整 |
| 6.3.2 农产品进口限额 |
| 6.3.3 关税化改革 |
| 6.4 日本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
| 6.4.1 技术壁垒措施 |
| 6.4.2 2006 年的“肯定列表制度” |
| 第7章 日本保持农业多功能性政策 |
| 7.1 日本农业的多功能性 |
| 7.1.1 《农业协定》中非贸易关注事项 |
| 7.1.2 对农业多功能性的不同观点 |
| 7.1.3 日本支持农业多功能性的政策 |
| 7.2 日本的粮食安全保障对策 |
| 7.2.1 自给、储备与进口相结合 |
| 7.2.2 自给、储备和进口的适当标准 |
| 7.3 农业与环境保护 |
| 7.3.1 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
| 7.3.2 GATT 和WTO 有关环境与贸易的规定 |
| 7.3.3 农业对环境的影响评价 |
| 7.3.4 日本农业环境政策的发展 |
| 第8章 日本农业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
| 8.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 |
| 8.1.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就 |
| 8.1.2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二元经济结构状况有所缓解 |
| 8.1.3 农业科技得到长足发展 |
| 8.1.4 我国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
| 8.2 21 世纪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 8.2.1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大 |
| 8.2.2 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劳动力素质低 |
| 8.2.3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效率不高 |
| 8.2.4 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
| 8.2.5 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新课题 |
| 8.2.6 农业发展外部环境面临的新挑战 |
| 8.3 日本农业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
| 8.3.1 通过经济立法保障农业发展 |
| 8.3.2 充分利用“绿箱”政策 |
| 8.3.3 有效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TBT) |
| 8.3.4 发展新型合作组织,促进农业规模经营 |
| 8.3.5 重视农业的多功能性 |
| 8.4 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 8.4.1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扩大农业经营规模 |
| 8.4.2 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建设现代农业保障体制 |
| 8.4.3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挥区域农业优势 |
| 8.4.4 充分利用“绿箱”政策,优化财政支农结构 |
| 8.4.5 加快发展农业科技,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
| 8.4.6 加强农业多功能性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综述 |
| 1.1 世界果树产业状况 |
| 1.1.1 世界果品生产状况 |
| 1.1.2 世界果品贸易概况 |
| 1.2 我国果树产业状况 |
| 1.2.1 我国果品贸易状况 |
| 1.2.2 我国果品生产状况 |
| 1.2.3 我国果品消费状况 |
| 1.2.4 我国果品加工状况 |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研究方法 |
| 第二章 秦皇岛市果树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
| 2.1 秦皇岛市果树产业历史 |
| 2.2 秦皇岛市果树产业现状 |
| 2.2.1 生产现状 |
| 2.2.2 发展现状 |
| 2.3 秦皇岛市果树产业存在的问题 |
| 2.3.1 专业化程度不够,优果率低,出口外销量少 |
| 2.3.2 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标准化建设缓慢 |
| 2.3.3 产业化经营水平低,采后处理发展滞后 |
| 2.3.4 果品流通体制不健全,果农缺乏有力信息 |
| 第三章 秦皇岛市果树产业发展战略探讨 |
| 3.1 秦皇岛市果树产业的优势 |
| 3.1.1 自然优势 |
| 3.1.2 交通和区位优势 |
| 3.1.3 技术优势 |
| 3.1.4 经济优势 |
| 3.1.5 品牌优势 |
| 3.1.6 政策优势 |
| 3.1.7 成本价格优势 |
| 3.2 秦皇岛市果品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 |
| 3.2.1 认清形势,加强宏观调控 |
| 3.2.2 搞好果树规划布局,稳定发展果树生产 |
| 3.2.3 积极建立优质果品生产体系,提高全市果品竞争力 |
| 3.2.4 加强培训,树立典型,提高果农素质 |
| 3.2.5 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果品增值 |
| 3.2.6 突出地方特色,创立地方果品品牌 |
| 3.2.7 健全质量监测保障体系,建立果品市场准入制度 |
| 3.2.8 积极探索发展果树业的新模式 |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 4.1 结论 |
| 4.2 建议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