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小麦与西瓜间作栽培技术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小麦西瓜套种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周少群[1](2019)在《安徽淮北市小麦-西瓜间作套种高产栽培技术》文中指出为推进淮北市夏季间套种西瓜产业的发展,增加种植效益,减少秸秆焚烧,集成了小麦-西瓜间作套种模式,主要对小麦和西瓜的栽培品种、茬口安排、栽培技术要点、经济效益等进行了总结,重点介绍夏季套种的西瓜品种选择、培育壮苗、定植、肥水管理、整治引蔓、垫瓜翻瓜、病虫害防治以及采收等栽培技术。该模式技术成熟,效益可观,适宜在淮北周边地区推广应用。

吕慧芳[2](2019)在《小麦—西瓜间作体系中根系分泌物的变化及其对西瓜枯萎病抗性的影响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瓜连作栽培普遍存在,连作障碍日益加剧,严重限制我国西瓜的发展。采用与其他作物合理间作种植,是克服连作障碍的有效方法,但具体作用机制有待研究。本文研究了小麦和西瓜根系分泌物对西瓜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西瓜尖孢镰刀菌(FON)生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小麦-西瓜间作与西瓜单作接种枯萎病菌后对西瓜生长发育、枯萎病发生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鉴定比较了小麦和西瓜根系分泌物的差异及其对FON生长的影响;研究了小麦-西瓜间作和西瓜单作下根系分泌物的变化与西瓜枯萎病发生的关系;研究了小麦-西瓜间作和西瓜单作下枯萎病发生与根系SA合成和抗病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小麦-西瓜间作提高西瓜枯萎病抗性的研究提供依据。所取得主要结果如下。1.在10 mL plant-1-0.5 mL plant-1浓度范围内,小麦根系分泌物对西瓜幼苗生长表现出低浓度的促进效应,以5 mL plant-1根系分泌物的促进效果最佳。3个品种小麦根系分泌物对西瓜枯萎病病原菌的生长均表现出显着的抑制作用,抑制作用最强的浓度为0.5 mL plant-1。综合各项指标,E18小麦根系分泌物处理促进西瓜幼苗生长和抑制西瓜尖孢镰刀菌生长的效果强于EM352、ZM9023。在0.01 g mL-1-0.1 g mL-1浓度范围内,西瓜根系分泌物对西瓜尖孢镰刀菌的产孢量、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均表现出较强的促进作用;相反,小麦根系分泌物对西瓜尖孢镰刀菌的产孢量、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均表现出抑制作用。2.与西瓜单作相比,小麦-西瓜间作体系FON接种后降低了西瓜枯萎病的发生。采用西瓜与小麦根系不分隔和尼龙网分隔处理显着提高了西瓜根系活力,提高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和气孔导度,增强西瓜植株长势,西瓜单瓜重增加,同时西瓜根际土壤中真菌和尖孢镰刀菌数量降低,细菌和总微生物数量升高,西瓜根际土壤脲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提高,西瓜生长前期土壤蔗糖酶、蛋白酶和磷酸酶活性和生长中期根际土壤脱氢酶活性提高,西瓜植株枯萎病发病率也显着降低。3.小麦和西瓜根系分泌物的种类和数量具有差异,小麦根系分泌物中香豆酸的含量占酚酸量的比例最高,香豆酸对西瓜尖孢镰刀菌的生长抑制最大。在西瓜根系分泌物中检测到对羟基苯甲酸、邻苯二甲酸、丁香酸、阿魏酸、水杨酸、肉桂酸,西瓜根系分泌物中的邻苯二甲酸、水杨酸和总酚酸含量均为小麦根系分泌物中的3倍;在小麦根系分泌物中检测到香豆酸、邻苯二甲酸、丁香酸、水杨酸,其中含量最高的是香豆酸,占检出酚酸总量的50%。针对特有酚酸进行外源添加试验,结果表明,在40μM以上,对羟基苯甲酸、阿魏酸和肉桂酸对西瓜尖孢镰刀菌的产孢量、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强,表现出剂量效应。在20μM以上,香豆酸对西瓜尖孢镰刀菌的产孢量、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也呈现出剂量效应。西瓜和小麦根系分泌物中检测到草酸、苹果酸、柠檬酸和延胡索酸四种有机酸。西瓜根系分泌物中检测到草酸、苹果酸、柠檬酸、琥铂酸和延胡索酸,并且每一种有机酸含量都显着高于小麦根系分泌物中的含量,有机酸总量是小麦根系分泌物中的14倍。4.与西瓜单作相比,小麦-西瓜间作体系FON接种后西瓜根际土壤中尖孢镰刀菌数量下降。FON接种后15 d和25 d,小麦间作的西瓜植株枯萎病发病率较西瓜单作分别降低了11.11%和20%。研究根系分泌物在小麦间作减轻西瓜枯萎病中的响应发现,FON接种后显着增加了单作西瓜根系分泌物中酚酸类和有机酸类物质的含量,随着西瓜的生长,其含量也逐渐增加。然而,小麦间作则减少了这种增加的趋势。表明小麦间作通过调节西瓜根系分泌酚酸和有机酸的量,减轻了西瓜枯萎病的发生。5.与西瓜单作相比,小麦-西瓜间作体系FON接种后强烈诱导了西瓜根系SA合成和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提高了对枯萎病的抗性。通过研究间作小麦和接种FON对西瓜根系内源水杨酸(SA)的影响,以及内源SA在提高西瓜枯萎病抗性中的作用,结果表明FON接种后能引起西瓜根系中游离态和结合态SA含量升高,而小麦-西瓜间作体系中,西瓜根系SA含量高于西瓜单作,并且小麦间作启动PAL1、PAL2、PAL7、PAL12和ICS基因表达量显着上调,强烈诱导根系中SA合成关键酶-PAL酶和BA2H酶活性的升高,表明小麦间作通过较早较强启动SA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及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增加,提高西瓜根系SA的含量。与西瓜单作相比,小麦-西瓜间作体系FON接种诱导西瓜根系中抗病相关基因(NPR1、PR1、PR2、WRKY1、WRKY6、WRKY8)、防御素基因(CIPDF2.1、CIPDF2.4)和抗氧化酶基因(CAT、SOD、APX、PPO)的表达量显着上调或基因表达达到峰值启动的时序提前。小麦间作提高了西瓜根系抗氧化酶(CAT、SOD、APX、PPO)、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提高了根系总酚和类黄酮含量,降低根系内MDA和H2O2含量,表明小麦间作的西瓜根系SA诱导了抗病相关基因表达、并通过对抗氧化系统的调控进一步提高西瓜枯萎病的抗性。

赵志刚,罗瑞萍[3](2019)在《宁夏春大豆品种演变及栽培技术进步对大豆产量的贡献分析》文中提出分析了不同时期审定的宁夏春大豆品种的增产潜质,探讨大豆间作、套种、复种高效栽培技术的进步对大豆产量的贡献及产生的经济效益。

王传福,双红[4](2018)在《豫东地区朝天椒间作套种高产栽培新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作者介绍了豫东地区朝天椒生产概况,总结了该地区间作套种的4种新模式及高产栽培要点。

张存松[5](2017)在《开封地区小麦-西瓜-辣椒-玉米一年四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表明在开封地区推广小麦-西瓜-辣椒-玉米一年四熟间作套种种植模式,该模式能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经济收入。套种的玉米不但为辣椒起到遮阴降温作用,而且能促进辣椒多开花、多结果、结大果,同时能够诱集鳞翅目害虫集中产卵,然后集中进行防治。该种植模式较其他种植模式显着提高经济效益,可以在生态条件类似的地区进行推广。

刘慧华[6](2017)在《周口市太康县西瓜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瓜作为重要的高效园艺作物,在促进农民快速增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和发展农业现代化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河南省是我国西瓜的主产区,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周口市是河南西瓜种植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太康县和扶沟县。本论文就周口市太康县西瓜产业发展的历程、区域分布、品种结构、成本收益、种植模式、销售体系以及比较优势状况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借助农业产业以及相关经济学理论,结合调查问卷和实地走访调研,从经济学角度探寻太康县西瓜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现状,为太康县西瓜产业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决策参考。(1)国内外西瓜产业发展现状的数据统计分析表明,2010-2015年期间河南西瓜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基本稳定在20.00%左右,而周口市是河南西瓜产业的主产区,2015年在全省的西瓜市场占有率为25.52%,说明太康县所属地区具有西瓜种植的区位优势。(2)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问卷,结合从文献中收集到的统计数据,从综合比较优势、种植模式和销售模式等方面对太康县2011-2015年的西瓜产业现状进行分析。太康县种植西瓜的规模比较优势指数(SCA)基本稳定在4.60左右(河南省在1.70左右,周口市在1.80左右),效率比较优势指数(ECA)基本稳定在1.00左右(河南省在1.20左右,周口市在0.90左右),综合比较优势指数(CCA)基本稳定在2.10左右(河南省在1.50左右,周口市在1.30左右),说明太康县西瓜种植的综合比较优势明显;种植模式统计分析表明西瓜间套种模式的收益比单一种植模式的综合经济效益高,销售体系以瓜农-西瓜市场-收购商的模式为主。(3)用SWOT分析方法对太康县西瓜产业发展的内部条件及外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太康县具有种植西瓜的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科技资源等,但存在着农业推广体系不健全,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突出、卖瓜难,规模化程度低,种植的自然风险和价格风险高等劣势。外部发展机会有国家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政策支撑,西瓜市场不饱和,综合种植效益高以及“互联网+农业”快速发展的支撑,但太康县西瓜种植成本的提高以及知名度低等威胁着西瓜产业的发展。(4)对太康县的西瓜产业现状综合分析表明,太康县西瓜产业发展存在着连作障碍、自然灾害等种植问题,上市期集中、售价低、合作社贡献力度小、卖瓜难、品牌影响低等销售问题,以及政府的扶持力度弱等政策问题。(5)针对太康县西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在种植方面,加强科学管理,合理轮作,合理采用间套种模式,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引导瓜农减少露天栽培面积,推广西瓜设施栽培技术,促进西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销售方面,加强服务管理体系建设,错开成熟期,缓解卖瓜难的问题,探索西瓜销售新模式;在政策方面,加快土地流转,促进规模化生产,发展农业保险,应对自然风险,培养西瓜种植专业农民。

黄国勤,孙丹平[7](2017)在《中国多熟种植的发展现状与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多熟种植是中国重要的农作制度之一,对于提高中国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为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适应和领会中央文件精神,总结21世纪以来中国多熟种植的发展状况,在介绍中国多熟种植概况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多熟种植的发展现状,体现在复种指数提升,区域模式多样化、投入产出高效化、机械作业科技化等方面,同时还总结了中国多熟种植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多熟种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多熟种植的水分效应、多熟种植的高效栽培技术、多熟种植的研究方法等方面。最后,笔者认为,发展多熟种植是中国乃至世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中国多熟种植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坚持以多熟种植为主体的集约化可持续发展,发展现代化多熟种植,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发展绿色循环农业生产,并努力提高复种指数和资源利用率。

曾文丹,严华兵,谢向誉,陈仲南,陆柳英[8](2016)在《木薯间作套种不同作物栽培模式及经济效益研究概况》文中研究指明木薯间作套种栽培技术,不仅提高了复种指数,延长光合作用时间,同时改善了田间气候环境,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除草剂的使用,降低种植成本,有效地增加了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效益。文章系统地介绍了木薯间作套种不同作物的栽培模式和经济效益以及国内木薯间作套种产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加强政府和当地有关部门的资金支持和人才投入,为木薯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同时应因地制宜,发展与当地相适应的标准化种植模式,探索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发展道路的建议,为木薯间作套种栽培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李昕升[9](2015)在《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文中提出南瓜起源于美洲,学名Cucurbitamoschata,Duch.,是葫芦科南瓜属一年生蔓生性草本植物。南瓜在中国的产地不同,叫法各异,南瓜无疑是该栽培作物最广泛的叫法。南瓜是中国重要的蔬菜作物,是中国菜粮兼用的传统作物,栽培历史悠久,经由欧洲人间接从美洲引种到中国,已有500余年的栽培历史。目前我国是世界南瓜的第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南瓜的栽培面积很广,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产量颇丰,南瓜除了作为夏秋季节的重要蔬菜,还有诸多其他妙用。本研究属于农业史(农业科技史、农业经济史、农村社会史)的研究范畴,以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定性与定量、动态与静态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重点分析南瓜的起源、世界范围的传播、品种资源、名称考释,中国引种的时间、引种的路线、推广的过程、生产技术的发展、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引种和本土化的影响等,力求全方位、动态的展现南瓜在中国引种和本土化的全貌。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数据分析和地理信息科学(GIS)技术的运用,尽可能地将历史时期南瓜种植分布情况地图化,以便更清晰、直观的呈现南瓜种植的时空演变。顾名思义,“引种”是指美洲作物南瓜从域外引种到中国,包括引种的时间、路径、过程等相关问题。“本土化”则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推广本土化,南瓜从引种到中国以后,通过多种方式、路径在中国推广,从最初引种的东南沿海、西南边疆推广到各大地区,并逐步覆盖全国,南瓜的推广本土化过程不但使南瓜在全国迅速普及,而且也导致南瓜主要种植区发生了时空的变迁,推广本土化最为重要,南瓜很快成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作物,推广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基本完成;第二,技术本土化,虽然南瓜的生产技术与加工、利用技术在美洲历史悠久,但是没有随着南瓜引种到中国而一同传入,完全是中国劳动人民在传统瓜类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总结出了一整套的南瓜生产技术体系和加工、利用技术体系,技术本土化最为复杂,在明清时期达到高潮,民国以来继续发展,改革开放之前基本完成;第三,文化本土化,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精神层面狭义的文化,南瓜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从南瓜民俗的兴起,到南瓜文学的传播,再到南瓜精神的扩散,南瓜文化从属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文化本土化最为深入人心,是当今国人不知南瓜为域外作物的重要心理原因,文化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发展最快,达到了高潮,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乃至到了今天都从未停止。推广本土化、技术本土化和文化本土化,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本研究也主要从这三个层面展开。美洲是人类最早栽培的古老作物之一——南瓜的起源中心,南瓜在美洲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在前哥伦布时代,南瓜已经是美洲印第安农业的主要农作物,对南瓜的生产和利用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南瓜随着欧洲向美洲殖民、探险、宗教传播的高潮,先传入欧洲,并经由欧洲人之手传遍世界各地。中国可能是在16世纪初期由葡萄牙人首先引种到东南沿海,稍晚西南边疆也独立从印度、缅甸一带引种南瓜。由此,南瓜迅速在中国内地推广,南瓜与其他美洲作物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除了个别省份基本上都是在明代引种的,17世纪之前,除了东三省、台湾、新疆、青海、西藏,其他省份南瓜栽培均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入清以来南瓜在各省范围内发展更加迅速,华北地区、西南地区逐渐成为南瓜主要产区。新中国成立之后,南瓜产业发展有序而规范,文革时期南瓜生产进入停滞期,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南瓜产业才再次焕发生机,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南瓜的生产和发展在改革开放前后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说明科学技术才是推动南瓜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南瓜拥有丰富的基因库,品种、形态非常多样,生物多样性极其突出,堪称“多样性之最”,因此造成了不同地区南瓜称谓混乱、名实混杂,以及正名与别称长期共存的现象,对南瓜的名称进行考释,可以理清其命名原由等问题。同时,南瓜与同为南瓜属的美洲同源作物笋瓜、西葫芦的对比以及对南瓜的品种资源的梳理,都有助于更准确的认识南瓜本土化过程。南瓜传入中国不久,劳动人民便通过认真观察、总结,创新出了关于的南瓜的选种育种、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的一整套栽培技术体系,以及贮藏、食用、药用和饲用等多方面的南瓜加工、利用技术体系,体现了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和我国传统农业的包容性,这些关于南瓜的技术经验和基本成就,对于现代南瓜生产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是我国重要的农业遗产。即使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南瓜技术成就,受现代自然科学影响越来越深,也还是能看出传统技术深深的烙印。南瓜是美洲作物中的“急先锋”,引种和本土化速度为美洲作物之最,有着深刻的动因:前提因素是自然生态因素(生态适应性、生理适应性),最重要因素是救荒因素,移民因素是加速因素,经济因素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因素且作用越来越大,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素。南瓜引种和本土化产生了诸多影响,意义深远:对救荒、备荒的影响是南瓜在历史时期最重要的影响,在全国任何地区均是如此,养活了无数的人口;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了我国传统蔬菜作物结构,完善了传统农业种植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是对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影响,历史上就从来不乏依靠南瓜牟利的人群,如今,南瓜产前—生产—加工—市场,已经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构成了南瓜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传统医学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晚明以降南瓜就一直是重要的中药材,不但充实了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更在救死扶伤方面建树颇多,对传统医学影响很大;最后便是对文化的影响,南瓜文化丰富多彩,创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造就了多样的文化符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黄成东[10](2015)在《小麦/西瓜/玉米间作体系综合分析及其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是我国农业发展同等重要的目标。本文针对河北省南部兼顾粮食生产与农民增收的小麦/西瓜/玉米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间作体系开展了多年研究。通过田间原位试验与农户调研方法,从多角度较全面地评价了小麦/西瓜/玉米粮经间作体系;同时通过对作物间作优势机制的剖析,明确了当前农户管理模式下小麦/西瓜玉米间作体系生产中关键问题;基于单项技术和综合技术措施的田间优化,初步建立了小麦/西瓜/玉米高产高效技术体系,协同实现了作物生产力提升、养分高效利用和经济效益提高等多重目标。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1)农户调研数据表明,相比较小麦-玉米体系,小麦/西瓜/玉米间作体系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每ha增收14695yuan,这是其最大的间作优势。在作物产量表现上,农户管理模式下的小麦/西瓜/玉米的3年粮食平均产量为11.4t ha-1,尽管较小麦-玉米粮食产量降低了23%,但收获了32.7t ha-1的西瓜果实产量。(2)田间试验结果揭示了小麦/西瓜/玉米间作体系地上部相互作用明显。在当前试验条件下,小麦/西瓜/玉米间作体系的物种相互作用主要来自地上部相互作用,地下部相互作用对生物量和产量形成影响不显着,为下一步优化体系提供了科学依据。间作小麦边行效应明显,具有显着的间作地上部生物量和籽粒产量优势,间作西瓜果实产量与单作西瓜果实产量无显着差异,而受间作西瓜地上部遮荫影响,间作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均显着降低。(3)基于农户调研和田间试验数据表明,当前农户管理模式下的小麦/西瓜/玉米体系存在西瓜连作障碍、玉米生产力低下和养分过量投入3大关键生产问题。通过西瓜嫁接育苗技术改善根系发育能够有效提高西瓜产量,从4.7t ha-1增加到40.0t ha-1;间作玉米播期提前5天能够更好发挥物种间作优势,显着增加间作玉米籽粒产量,增加量为1.0-1.9t ha-1,且维持西瓜果实产量不变;减少养分投入,能够有效地降低间作体系养分盈余,N、P2O5和K20养分盈余分别降低了148、54和84kg ha-1。(4)综合优化技术(包括西瓜嫁接育苗+玉米优良品种选用+玉米播期提前+减量施肥)研究结果表明,相比较农户传统管理模式,综合优化能够在保证小麦和西瓜稳产的同时,实现玉米生产力水平的显着提升,玉米产量增加63%-69%,还可有效减小资源环境代价,养分投入和盈余分别减小23%-58%和8%-69%,小麦秸秆还田钾素利用成为西瓜钾素吸收的可行途径,并且能够显着增加小麦/西瓜/玉米间作的经济效益(增加8515-12783yuan ha-1)。(5)对分散经营农户调研数据的分析结果初步表明,小麦/西瓜/玉米这种粮食与经济作物的间作体系能够在当前及未来我国农业发展道路上获得更大的空间并作为粮食生产、农民增收和食物多样化的一条可行途径。

二、小麦西瓜套种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麦西瓜套种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安徽淮北市小麦-西瓜间作套种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小麦种植技术
二、西瓜种植技术
    1、栽培品种选择
    2、培育壮苗
    3、定植
    4、肥水管理
    5、整枝、引蔓
    6、垫瓜、翻瓜
    7、病虫害防治
    8、采收

(2)小麦—西瓜间作体系中根系分泌物的变化及其对西瓜枯萎病抗性的影响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 课题的提出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西瓜枯萎病的概述
        2.2 土传枯萎病的防控
        2.2.1 选用抗病品种
        2.2.2 嫁接栽培
        2.2.3 化学防控
        2.2.4 生物防控
        2.2.5 间作轮作套种伴生
    3 间作提高作物对土传病害抗性的机制
        3.1 间作作物根系分泌物对土传病害的影响
        3.1.1 间作作物根系分泌物对土传病原菌的影响
        3.1.2 间作作物根系分泌物对土传病害的响应
        3.2 间作作物对主栽作物根际土壤环境的影响
        3.2.1 间作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2.2 间作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3 间作提高植物抗病的生理生化机制
        3.3.1 防御酶活性
        3.3.2 病程相关蛋白
        3.3.3 酚类和类黄酮
        3.4 水杨酸提高植物抗病的机制
        3.4.1 系统性获得抗性
        3.4.2 抗病基因表达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内容
        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西瓜、小麦根系分泌物对西瓜的化感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根系分泌物的收集
        1.2.2 西瓜种子萌发指标测定
        1.2.3 西瓜尖孢镰刀菌孢子萌发测定
        1.2.4 西瓜尖孢镰刀菌产孢量测定
        1.2.5 西瓜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测定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麦根系分泌物对西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2.2 不同小麦根系分泌物对西瓜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3 西瓜、小麦根系分泌物对西瓜尖孢镰刀菌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西瓜-小麦间作对西瓜生长及枯萎病抗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方法
        1.3.1 形态指标测定
        1.3.2 叶片光和参数测定
        1.3.3 生理指标测定
        1.3.4 西瓜产量测定
        1.3.5 西瓜枯萎病发病率测定
        1.3.6 土壤尖孢镰刀菌测定
        1.3.7 土壤微生物种类与数量测定
        1.3.8 土壤酶活性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西瓜和小麦根系不同分隔方式对西瓜生长的影响
        2.2 西瓜和小麦根系不同分隔方式对西瓜光合指标的影响
        2.3 西瓜和小麦根系不同分隔方式对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的影响
        2.4 西瓜和小麦根系不同分隔方式对西瓜产量的影响
        2.5 西瓜和小麦根系不同分隔方式对西瓜枯萎病发病率的影响
        2.6 西瓜和小麦根系不同分隔方式对西瓜根际土壤尖孢镰刀菌数量的影响
        2.7 西瓜和小麦根系不同分隔方式对西瓜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影响
        2.8 西瓜和小麦根系不同分隔方式对西瓜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西瓜、小麦根系分泌物中化感物质对西瓜尖孢镰刀菌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根系分泌物的收集
        1.2.2 HPLC法测定根系分泌物中酚酸类物质
        1.2.3 HPLC法测定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类物质
        1.2.4 外源酚酸类物质对西瓜尖孢镰刀菌的影响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西瓜、小麦根系分泌物中酚酸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
        2.2 西瓜、小麦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
        2.3 对羟基苯甲酸、阿魏酸、肉桂酸和香豆酸对FON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西瓜-小麦间作接种西瓜尖孢镰刀菌后根系分泌物的差异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方法
        1.3.1 西瓜生长指标测定
        1.3.2 西瓜枯萎病发病率测定
        1.3.3 土壤尖孢镰刀菌测定
        1.3.4 根系分泌物收集
        1.3.5 HPLC法测定根系分泌物中酚酸类物质
        1.3.6 HPLC法测定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类物质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间作小麦对西瓜生长的影响
        2.2 间作小麦对西瓜枯萎病及根际土壤尖孢镰刀菌数量的影响
        2.3 间作小麦对西瓜根系分泌物中酚酸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2.4 间作小麦对西瓜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西瓜-小麦间作接种西瓜尖孢镰刀菌对西瓜根系内源SA 合成响应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方法
        1.3.1 SA含量测定
        1.3.2 PALs和 ICS基因表达量测定
        1.3.3 PAL和 BA2H活性测定
        1.3.4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1.3.5 抗氧化酶和防御素相关基因表达量测定
        1.3.6 病程相关蛋白基因表达量测定
        1.3.7 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测定
        1.3.8 总酚和类黄酮含量测定
        1.3.9 MDA和 H_2O_2 含量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间作小麦对接种FON后西瓜根系内源SA含量的影响
        2.2 间作小麦对接种FON后西瓜根系PALs和 ICS基因表达的影响
        2.3 间作小麦对接种FON后西瓜根系PAL和 BA2H活性的影响
        2.4 间作小麦对接种FON后西瓜根系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5 间作小麦对接种FON后西瓜根系抗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2.6 间作小麦对接种FON后西瓜根系防御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2.7 间作小麦对接种FON后西瓜根系抗病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8 间作小麦对接种 FON 后西瓜根系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影响
        2.9 间作小麦对接种FON后西瓜根系总酚和类黄酮含量的影响
        2.10 间作小麦对接种FON后西瓜根系MDA和 H2O2 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七章 全文结论及未来研究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版
附录
致谢

(3)宁夏春大豆品种演变及栽培技术进步对大豆产量的贡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大豆栽培品种的主要演变及产量变化
2 栽培技术集成效益分析
    2.1 宁夏中、北部灌区大豆种植模式及效益
        2.1.1 春播单种大豆
        2.1.2 小麦套种大豆
        2.1.3 玉米间作大豆
        2.1.4 西瓜套种大豆
        2.1.5 经果幼林套种大豆
        2.1.6 胡麻套种大豆
        2.1.7 夏播复种大豆
        2.1.8 小麦套种大豆间作中药材菟丝子
    2.2 宁夏南部地区大豆种植模式及效益
        2.2.1 旱地地膜马铃薯套种大豆
        2.2.2 胡麻套种大豆
        2.2.3 小麦套种大豆间作油葵高产栽培技术
        2.2.4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间作大豆立体复合种植栽培技术
3 结语

(4)豫东地区朝天椒间作套种高产栽培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间作套种方法
    1.1 朝天椒—大蒜的间作套种技术
        1.1.1 品种选择
        1.1.2 套种模式
    1.2 朝天椒—大蒜—西瓜—花生的间作套种技术
        1.2.1 品种选择
        1.2.2 套种模式
    1.3 朝天椒、小麦间作套种技术
    1.4 朝天椒、小麦、西瓜间作套种技术
2 朝天椒栽培技术
    2.1 提早育苗
    2.2 及时定植
    2.3 科学管理
    2.4 适时采收

(5)开封地区小麦-西瓜-辣椒-玉米一年四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种植模式
2 小麦栽培
    2.1 整地施肥
    2.2 选种播种
    2.3 加强肥水管理
    2.4 防止小麦倒伏和贪青晚熟
    2.5 及时防治小麦病虫害
    2.6 注意防止干热风
3 西瓜栽培
    3.1 品种选择
    3.2 冬耕晒地
    3.3 培育早壮苗
    3.4 适时移栽
    3.5 理蔓整枝及田间管理
    3.6 病虫害的防治
4 辣椒栽培
    4.1 品种选择
    4.2 育苗
    4.3 适时移栽
    4.4 田间管理
    4.5 病虫害防治
    4.6 适时采收
5 玉米栽培
    5.1 品种选择
    5.2 及时播种
    5.3 田间管理
    5.4 病虫害防治
6 经济效益

(6)周口市太康县西瓜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西瓜产业发展研究动态
        1.2.1 国内外有关农业产业化的研究
        1.2.2 国内外关于西瓜产业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主要创新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河南省及周口市西瓜产业发展现状
    2.1 河南西瓜生产基本情况
        2.1.1 河南西瓜产业竞争力分析
        2.1.2 河南西瓜的区域分布和品种结构
        2.1.3 河南西瓜产区的发展现状
    2.2 周口市西瓜产业发展现状
        2.2.1 周口市农作物种植结构分析
        2.2.2 周口市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
        2.2.3 周口市西瓜种植面积和产量
        2.2.4 周口西瓜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全省的占比
        2.2.5 周口市西瓜单产及在全省的占比
        2.2.6 周口市西瓜发展历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太康县西瓜产业分析
    3.1 太康县西瓜产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及发展历程
        3.1.1 自然环境条件
        3.1.2 地理位置优势
        3.1.3 太康县西瓜产业发展历程
    3.2 太康县西瓜种植的地域分布和品种结构
        3.2.1 地域分布
        3.2.2 西瓜品种结构
    3.3 太康种植西瓜的优势分析
        3.3.1 综合比较优势指标
        3.3.2 综合比较优势数据统计
        3.3.3 综合比较优势指数结果分析
    3.4 西瓜种植成本与收益分析
        3.4.1 西瓜种植成本分析
        3.4.2 西瓜种植收益分析
    3.5 太康县西瓜种植模式分析
        3.5.1 太康县西瓜种植模式
        3.5.2 西瓜种植模式选择
        3.5.3 太康县农作物收益分析
    3.6 西瓜销售体系分析
        3.6.1 瓜农-西瓜市场-收购商的销售模式
        3.6.2 "互联网+"的销售模式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太康县西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 太康县西瓜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4.1.1 太康县发展西瓜产业的优势
        4.1.2 太康县发展西瓜产业的劣势
        4.1.3 太康县发展西瓜产业的机会
        4.1.4 太康县发展西瓜产业的威胁
    4.2 太康县西瓜产业存在的问题
        4.2.1 种植问题
        4.2.2 销售问题
        4.2.3 政策问题
    4.3 太康县西瓜产业发展的建议
        4.3.1 种植建议
        4.3.2 销售建议
        4.3.3 政策建议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B 瓜农生产经营情况调查问卷

(7)中国多熟种植的发展现状与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多熟种植概述
2 中国多熟种植的发展现状
    2.1 复种指数提升
    2.2 区域模式多样化
        (1)北方多熟区
        (2)华东多熟区
        (3)华中多熟区
        (4)华南多熟区
        (5)西南多熟区
    2.3 投入产出高效化
    2.4 机械作业科技化
3 多熟种植的研究进展
    3.1 多熟种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3.2 多熟种植的水分效应
    3.3 多熟种植的高效栽培技术
    3.4 多熟种植的研究方法
4 展望

(8)木薯间作套种不同作物栽培模式及经济效益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间作套种栽培模式的优势分析
    1.1 提高资源利用率, 增加经济效益
    1.2 防止水土流失, 提高土壤墒情, 改善田间气候环境
    1.3 减少除草剂和人工的投入, 降低了种植成本
    1.4 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 木薯的主要间作套种栽培模式及经济效益分析
    2.1 木薯与瓜类作物间作套种模式及经济效益分析
        2.1.1木薯与西瓜间作套种栽培模式及经济效益分析
        2.1.2 木薯与冬瓜间作套种栽培模式及经济效益分析
        2.1.3 木薯与南瓜间作套种栽培模式及经济效益分析
        2.1.4 木薯与香瓜、毛节瓜间作套种栽培模式及经济效
    2.2 木薯与豆科作物间作套作栽培模式及经济效益分析
        2.2.1 木薯与大豆间作套种栽培模式及经济效益分析
        2.2.2 木薯与花生间作套种栽培模式及经济效益分析
    2.3 木薯与其他作物间作套作栽培模式及经济效益分析
        2.3.1 木薯与玉米间作套种栽培模式及经济效益分析
        2.3.2 木薯与穿心莲间作套种栽培模式及经济效益分析
        2.3.3 木薯与多年生幼龄木本植物间作套种栽培木薯
3 木薯不同间套种栽培模式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资金的投入, 管理粗放
    3.2 缺乏标准化的木薯间作套种不同作物的栽培模式
    3.3 木薯间作套种生产规模小, 组织化程度低, 难以实现机械化
4 建议
    4.1 争取政府和当地有关部门的资金支持和人才投入
    4.2 要坚持因地制宜, 发展与当地相适应的标准化种植模式
    4.3 探索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9)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五、创新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南瓜的起源与传播
第一节 南瓜在美洲的起源与传播
    一、美洲是南瓜的起源中心
    二、南瓜在欧亚的传播
第二节 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和路径
    一、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
    二、南瓜传入中国的路径 第二章 南瓜的名实与品种资源
第一节 南瓜名称考释
    一、南瓜的主要名称
    二、南瓜的其他别称
第二节 南瓜属作物与南瓜品种资源
    一、南瓜与笋瓜、西葫芦
    二、南瓜的品种资源 第三章 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推广
第一节 南瓜在全国的引种路线
第二节 明清民国时期南瓜在各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一、南瓜在东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二、南瓜在华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三、南瓜在西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四、南瓜在西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五、南瓜在东南沿海的引种和推广
    六、南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的生产和发展
    一、南瓜在全国的生产概况
    二、南瓜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四章 南瓜生产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栽培技术的积累
    一、播种育苗
    二、定植
    三、田间管理
    四、病虫害防治
    五、采收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生产技术的改进
    一、选种育种
    二、播种育苗
    三、定植
    四、田间管理
    五、病虫害防治
    六、采收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生产技术的发展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五章 南瓜加工、利用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奠基
    一、贮藏
    二、食用
    三、药用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改进
    一、贮藏
    二、食用
    三、药用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六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自然生态因素
    一、生态适应性
    二、生理适应性
第二节 救荒因素
    一、南方地区
    二、北方地区
第三节 移民因素
    一、西南移民潮:“湖广填四川”与“改土归流”
    二、东南棚民潮:“客家棚民”与“江西填湖广”
    三、东北大移民:“招民开垦”与“闯关东”
第四节 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
    一、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
    二、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的原因
第五节 经济因素
    一、南瓜的相对经济优势
    二、南瓜加工、利用的经济优势
    三、南瓜其他利用方式的经济优势 第七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 对救荒、备荒的影响
    一、全国性的救荒影响
    二、六大区的具体救荒影响
第二节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改变了蔬菜作物结构
    二、影响了农业种植制度
第三节 对经济的影响
    一、直接南瓜贸易对经济的影响
    二、南瓜子对经济的促进
    三、南瓜众多深加工产品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
    四、南瓜与养殖业发展 第八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科技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对传统医学的影响
    一、基本性状的描述
    二、同食相忌
    三、具体应用
第二节 南瓜与文化
    一、南瓜精神
    二、南瓜民俗
    三、南瓜观赏文化
    四、南瓜名称文化
    五、南瓜饮食文化
第三节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明清时期的文学创作
    二、民国时期的文学创作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创作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小麦/西瓜/玉米间作体系综合分析及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间套作优势的研究进展
        1.2.2 间套作发展现状
        1.2.3 分散经营小农户农业发展道路
        1.2.4 科学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 小麦/西瓜/玉米体系研究方案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2.1 研究内容
        2.2.2 技术路线
    2.3 材料与方法
        2.3.1 研究区域概况
        2.3.2 小麦/西瓜/玉米间作体系介绍
第三章 小麦/西瓜/玉米体系的综合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地点概况
        3.2.2 研究体系介绍
        3.2.3 数据采集
        3.2.4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作物产量比较
        3.3.2 经济效益比较
        3.3.3 养分平衡
    3.4 讨论
        3.4.1 经济效益分析
        3.4.2 粮食安全与粮食自给政策
        3.4.3 养分和水分资源利用
    3.5 小结
第四章 小麦/西瓜/玉米体系间作优势的机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设计
        4.2.2 试验研究的采样及分析
        4.2.3 数据计算
        4.2.4 数据统计检验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地上部生物量累积规律
        4.3.2 地上部养分吸收规律
        4.3.3 作物水分利用规律
        4.3.4 作物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
        4.3.5 种间相互作用
        4.3.6 作物根系空间分布
    4.4 讨论
        4.4.1 作物生长发育、养分吸收与产量的关系
        4.4.2 种间相互作用与产量的关系
        4.4.3 单作与间作体系的水分利用状况
    4.5 小结
第五章 小麦/西瓜/玉米技术体系的建立和评价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研究设计
        5.2.2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小麦/西瓜/玉米间作体系应用效果评价及问题
        5.3.2 小麦/西瓜/玉米高产高效技术体系的建立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中国分散经营农业的发展道路综合讨论
    6.1 粮经间作体系的探索与发展
    6.2 粮经间作体系的粮食生产能力与经济效益表现
    6.3 粮经间作体系的环境效应
    6.4 粮经间作体系的营养价值
    6.5 综合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四、小麦西瓜套种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安徽淮北市小麦-西瓜间作套种高产栽培技术[J]. 周少群. 农业工程技术, 2019(29)
  • [2]小麦—西瓜间作体系中根系分泌物的变化及其对西瓜枯萎病抗性的影响机制[D]. 吕慧芳.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1)
  • [3]宁夏春大豆品种演变及栽培技术进步对大豆产量的贡献分析[J]. 赵志刚,罗瑞萍. 宁夏农林科技, 2019(05)
  • [4]豫东地区朝天椒间作套种高产栽培新技术[J]. 王传福,双红. 农业科技通讯, 2018(02)
  • [5]开封地区小麦-西瓜-辣椒-玉米一年四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 张存松. 中国瓜菜, 2017(12)
  • [6]周口市太康县西瓜产业发展研究[D]. 刘慧华.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1)
  • [7]中国多熟种植的发展现状与研究进展[J]. 黄国勤,孙丹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17(03)
  • [8]木薯间作套种不同作物栽培模式及经济效益研究概况[J]. 曾文丹,严华兵,谢向誉,陈仲南,陆柳英. 农学学报, 2016(12)
  • [9]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D]. 李昕升.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10]小麦/西瓜/玉米间作体系综合分析及其优化[D]. 黄成东.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7)


小麦论文 南瓜论文 农业论文 三农论文 玉米论文

上一篇:连接刚体的 3D 结构和运动参数估计
下一篇:如何在农业相对萎缩的情况下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