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宏磊[1](2021)在《甘草跳甲对光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叶片的取食偏好与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和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根及根状茎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中药材。栽培甘草有效地缓解了因野生甘草资源的急剧减少造成的市场供求矛盾。但集约化生产时的虫害造成了栽培甘草产量和品质的下降。甘草跳甲(Altica deserticola)(鞘翅目:叶甲科)是以甘草叶片为食的有害昆虫。其成虫和幼虫都以甘草叶片为食,虫害严重时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野外调查发现,与光果甘草种群相比,跳甲似乎更加倾向于取食乌拉尔甘草种群,但因这两个甘草种群的生境不同,我们无法确认跳甲对两种甘草叶片取食选择的差异究竟是因甘草种间自身所含物质的差别还是由于两地生态因子的差异造成的。因此,本研究在严格控制条件下,探究了甘草跳甲对相同生境下光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叶片的取食偏好,并从这两种甘草叶片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物质含量两个方面分析了跳甲对二者叶片取食偏好的内在机理;由于土壤的水分和氮素条件往往会对植物叶片的理化性状造成显着影响,因此我们设置了高水高氮、高水低氮、低水高氮、低水低氮四种水氮供应条件,探究不同水氮管理措施对这两种甘草叶片理化性状的影响,以及跳甲对不同土壤水氮条件下的两种甘草叶片的取食差异,以期探明水氮供应与甘草叶片对跳甲取食抗性之间的关系,为合理制定栽培甘草的水氮供应量,甘草跳甲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甘草跳甲成虫和幼虫对相同生境下的光果甘草叶片和乌拉尔甘草叶片具有相同的取食偏好,即当乌拉尔甘草和光果甘草生长在相同生境时,无论跳甲成虫还是幼虫都偏向取食乌拉尔甘草的叶片,光果甘草具有显着的抗虫性。在相同生境下,光果甘草叶片的硬度、厚度、上下表皮角质层厚度都显着高于乌拉尔甘草叶片。当同处于高水高氮(HWHN)和高水低氮(HWLN)处理下时,二者的含水量无显着性差异,而当处于低水低氮(LWLN)和低水高氮(LWHN)的处理下时,乌拉尔甘草叶片的含水量显着高于光果甘草叶片。乌拉尔甘草叶片氮含量显着高于光果甘草,而光果甘草叶片的总单宁、单宁酸和儿茶素的含量都显着的高于乌拉尔甘草叶片。相比于乌拉尔甘草,光果甘草叶片更厚,质地更硬,具有更发达的角质层,因此,其物理性状可能是跳甲不喜欢取食光果甘草叶片的原因之一。同时,光果甘草叶片中的单宁类物质含量显着高于乌拉尔甘草,且其氮含量显着低于乌拉尔甘草,这可能是跳甲更倾向于取食乌拉尔甘草叶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叶片理化性状的种间差异可能是跳甲成虫和幼虫都倾向于取食乌拉尔甘草的叶片的内因。在低水条件下,叶片厚度、角质层厚度、单宁类物质含量会随土壤氮素的增加而显着降低,而氮含量则会随之显着增加。在高水条件下,叶片总单宁含量、儿茶素和鞣花酸含量会随土壤氮素的增加显着降低,而叶片厚度和单宁酸含量会随土壤氮素的增加而增加。在低氮条件下,叶片厚度、角质层厚度、总单宁含量和四种单宁类物质的含量随土壤水分的增加而下降,氮含量则会随土壤水分的增加而增加。在高氮条件下,叶片厚度、总单宁含量、儿茶素和鞣花酸含量随土壤水分的增加而增加,而含氮量和单宁的含量则与之相反。因此,我们认为,甘草叶片的理化性状是由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塑造的。甘草跳甲成虫及幼虫对低水高氮(LWHN)处理下的光果甘草叶片和乌拉尔甘草叶片具有显着的取食偏好。可能是因为该处理下的甘草叶片具有相对柔软且薄的叶片,同时含有丰富的氮含量以及低的单宁类物质含量。综上所述,甘草跳甲对光果甘草叶片和乌拉尔甘草叶片存在取食的偏好性,这种偏好受到甘草叶片物理性状和化学物质含量的影响,叶片的理化性状也会随环境因素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因此,在栽培甘草的集约化生产过程中,若对栽培的品种无要求,则种植光果甘草是很好的选择,因为其抗虫性更好。在栽培管理中,二者在低水低氮(LWLN)处理下抗性最强,因此应避免高水平的氮肥和水分供应,以减少跳甲的取食危害,保障其产量与品质。
何丽娟[2](2021)在《库布齐沙漠甘草不同种植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文中认为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是一种良好的适沙生态经济植物,对沙漠地区生态修复有明显作用。本研究选择库布齐沙漠不同年限甘草、梭梭套种甘草以及红黏土-风沙土配比方式下种植甘草以及野生甘草样地,研究不同处理方式下甘草生长状况,并对不同措施下甘草样地土壤理化性质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甘草种植第2年后,其株高、冠幅、盖度、地上生物量、主茎粗与根系的主根直径、主根长显着增加(P<0.05);与单作甘草相比,梭梭与甘草套种方式下,甘草地上、地下生长明显降低(P<0.05);参配红黏土后,甘草生长受到抑制;整体上,野生甘草生长表现最好。(2)种植甘草对土壤质地、持水性能作用明显。甘草生长2年后,土壤容重、砂粒含量显着降低(P<0.05),分别降低6.28%、7.11%,土壤持水性能显着增加(P<0.05),增加了43.31%;梭梭与甘草套种方式下,土壤容重降低,持水性能显着优于裸沙;红黏土基质配比后,土壤保水性能增加,黏粉粒含量增加(P<0.05),土壤性质得到直接改善;野生甘草样地土壤黏粒含量最高,持水性最好。(3)随着甘草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化学性质发生明显变化。甘草种植1年后,土壤有机碳、速效氮、磷、钾含量显着增加(P<0.05),之后逐年增加,分别增加了2.03g/kg、24.45mg/kg、23.70mg/kg、28.25mg/kg;梭梭套种甘草,土壤养分含量显着高于对照(P<0.05)。野生甘草样地土壤养分含量最高。(4)作为一种优良的适沙植物措施,甘草具有明显的治沙改土作用。库布齐沙漠野生甘草生长与土壤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明显改善;不同年限甘草种植对土壤性质作用明显,随着甘草种植年限延长,土壤质地、持水性能均不同程度改善,土壤养分含量逐年增加。
吕卉[3](2020)在《甘肃省甘草病害及其对品质和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甘草是甘肃省乃至我国重要的道地中药材之一,具有重要的药用、饲用及其食用价值。随着大面积连续多年的栽培,病害已经成为甘草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之一。为明确甘肃省甘草主栽产区病害的发生、发展、危害病原与治理策略,本研究以甘肃省的河西瓜州县和陇中榆中县的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为研究对象,于2014-2019年连续多年,开展了系列的温室、室内及田间试验,在确定病害种类及其病原菌的基础上,重点对主要病害的危害、发生规律、防治措施及其对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通过对甘肃省17个县25个乡镇的栽培甘草的病害调查,共发现15种病害,其中真菌病害14种,寄生性菟丝子病害1种。发现世界新病害1种:外亚隔孢壳叶斑病(Xenodidymella glycyrrhizae sp.nov.);世界新记录寄主病害2种:小光壳叶斑病(Leptosphaerulina australis)和田野菟丝子病害(Cuscuta campestris);我国新记录寄主病害5种:黄萎病(Verticillium dahliae)、细交链格孢黑斑病(Alternaria alternata)、极细链格孢黑斑病(A.tenuissima)、菌核病(Sclerotium sp.)和葡柄霉叶斑病(Stemphylium sp.)。确定了主要病害:锈病(Uromyces glycyrrhizae)、细交链格孢黑斑病(A.alternata)、根腐病(Fusarium solani、F.oxysporum)和外亚隔孢壳叶斑病(X.glycyrrhizae)。2、通过连续3年的调查,进一步明确了锈病、细交链格孢黑斑病、根腐病和外亚隔孢壳叶斑病的发生规律。锈病在河西瓜州县始发于5月初,高峰期为6月和9月,最大病情指数分别为69.1和49.83;而在陇中榆中县锈病的发生较晚,始发期一般在6月初,8~9月出现一次发病高峰,最大病情指数为10.73。细交链格孢黑斑病在河西瓜州县和陇中榆中县均从6月中旬开始发病,8~9月达到高峰期,两地最大病情指数分别为14.59和26.12。根腐病在瓜州县和榆中县两地均有发生,其中8~9月为瓜州县根腐的高发期,最大病情指数为22.46,而榆中县根腐病发生轻微。外亚隔孢壳叶斑病仅在榆中县发生,该病于每年5月发生,于7月时达到病害高峰,最大病情指数为36.56。3、通过对田间取样与室内测试分析,明确了锈病、叶斑病和根腐病等主要病害对甘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随着三种病害严重度的增加,其株高、根长、地上干重和地下干重均呈下降趋势,最高损失达45.3%、70.3%、75.7%和66.6%;与粗蛋白含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最高可减少43.7%;而与粗纤维、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均呈显着正相关(P<0.05),最高分别可增加44.0%,44.3%,50.2%;与根部甘草酸的含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与根腐病根部甘草苷含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不同病害的发生,对18种氨基酸的含量影响存在差异。4、通过室内杀菌剂筛选和田间评定,初步明确了主要病害的化学防治措施。室内杀菌剂筛选结果表明,30%苯甲·丙环唑EC对3种甘草叶斑类病原菌A.alternata,X.glycyrrhizae和L.australis的生长抑制作用最好,抑菌率达72%以上,其毒力EC50<0.2 mg/L。50%多菌灵对2种甘草根腐类病原F.oxysporium和F.solani的生长抑制效果较好,抑菌率均能达80%以上。在大田防治试验发现,25%粉锈宁WP2000~2500倍液、25%嘧菌酯SC1000倍液和43%戊唑醇SC3000倍液对甘草锈病防治率达81%以上;30%苯甲·丙环唑EC20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EC1500倍液、25%嘧菌酯SC1000倍液对黑斑病防治率达80%以上。
陈雯清[4](2020)在《甘草属自然杂交区亲本及其杂交类群的形态特征和分类学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通过形态学分类和分子鉴定方法对甘草属杂交区三种药用甘草及其种间杂交类型进行分类学研究,为药用甘草种质资源利用和杂交物种形成研究奠定基础。形态分类学对采集自新疆、甘肃的9个不同甘草属杂交区的344份植物样本的形态性状进行数值分类分析,揭示不同杂交区的亲本种及杂交类型的形态特征;分子鉴定以形态学鉴定提取的具有典型形态特征的106份野外杂交区样本、甘草标本室标本和引种栽培区样本,计134份植物标本,依据甘草属质体父系遗传规律,通过核基因ITS和cpD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亲本种、杂交类型及杂交渐渗种的基因型分析,确定亲本种及杂交类型的基因组成;最后结合形态学分类和分子鉴定结果阐明甘草属杂交区物种组成,主要结论如下:1.数值分类结果表明:LeI(果荚膨胀度)、ULF(小叶数上限)、LLF(小叶数下限)、LeG(果荚被腺体毛)、CLL(复叶长)、LePS(每荚含种子数)、CRL(复叶轴长)、LM(小叶叶缘)、EL/EW(果穗长/果穗宽)、EL(果穗长)、LL/LW(小叶长/小叶宽)、LW(小叶宽),这12个分类性状是甘草属杂交类型与其亲本种的重要分类性状。叶片和果相关性状、果荚和复叶相关性状的相关系数皆为1,表明叶片与果性状相伴发生,具有很高的相关性,是甘草属形态学分类的重要依据。9个自然杂交区可分为3种类型:胀果甘草与光果甘草的种间杂交区;胀果甘草与乌拉尔甘草的种间杂交区;胀果甘草、光果甘草及乌拉尔甘草的混合杂交区。杂交区具有不同的种间镶嵌式的形态特征,与该杂交区类型有关系。2.测序结果表明:核基因ITS序列主要存在3种单倍型,片段长度为720bp,共存在4处变异位点;叶绿体基因:rbcL序列存在2种单倍型,片段长度为160bp,存在2处变异位点;matK序列存在2种单倍型,片段长度为148bp,存在6处变异位点;trnH-psbA序列存在4种单倍型,片段长度为235bp,存在3处变异位点;trnV-ndhC序列存在2种单倍型,片段长度为870bp,存在1处变异位点。哈密杂交区存在三种药用甘草的种间基因渐渗,且部分样本trnH-psbA序列中的第165个碱基由C突变为A,这种突变在其他地区均没有出现,推测为哈密地区的三种药用甘草多次杂交和基因交融、渐渗等导致的碱基突变。3.结合形态学和分子鉴定,对形态学分类中存在的疑难种进行了修订,确定甘草属杂交区中:新疆阿拉尔、库尔勒、焉耆、哈密、鄯善、和田、吐鲁番、博湖和甘肃民勤、瓜州10个甘草属杂交区均分布有胀果甘草,其中阿拉尔、哈密分布有无基因渐渗的纯胀果甘草,其他杂交区为含胀果甘草成分的杂交或渐渗种;新疆阿拉尔、库尔勒、焉耆、哈密、鄯善、叶城、吐鲁番和甘肃瓜州8个甘草属杂交区均分布光果甘草,其中仅新疆阿拉尔分布有无基因渐渗的纯光果甘草,其他地区为含光果甘草成分的杂交或渐渗种;乌拉尔甘草在调查的杂交区均有分布,其中新疆乌鲁木齐和甘肃民勤、张掖、酒泉地区为纯种乌拉尔甘草,其他杂交区为含乌拉尔甘草成分的杂交或渐渗种。本研究发现甘草属杂交区的134份甘草属植物样本中共有16种单倍型,包括无基因渐渗的亲本种、渐渗亲本种、种间杂交类型和杂交渐渗种、隐性杂交种。通过分子鉴定与形态分类学结合,弥补了形态鉴定的不足,理清了形态分类难以辨别的渐渗种和隐性杂交种的基因组成,对各甘草属杂交区的物种组成进行了修正。
朱兵超[5](2020)在《LS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中小企业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下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其大部分面临的主要阻碍都是资金短缺问题,主要体现在融资慢、难、贵等问题。为解决融资问题,促进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提升,必须要结合中小企业融资的实际状况并积极应用多样性融资渠道。本文以LS企业为研究对象,结合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借鉴前人研究成果深入学习理论知识;运用访谈法整体了解和深入分析LS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面临的融资问题;分析LS企业融资的现状及特性并针对融资问题的内因和外因进行研究,最后针对LS企业融资问题提出对应解决策略和保证措施。本文研究发现LS企业主要融资问题如下:融资团队不够专业造成融资能力不高,需要完善专业融资团队实现动态融资能力;融资结构不合理且融资成本高,需要优化融资结构并降低融资成本;企业信誉不足且缺少政府支持,需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并寻求政府支持;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压款严重影响资金周转,需要供应链金融联合上下游企业增加资金来源;企业甘草产品的特色和销售模式对资金方吸引力不足,需要研发甘草特色产品并增加新兴网络销售吸引资金。同时,解决企业融资问题还需要企业制度建设,市场配合,政府指导和相关行业协会辅助等保障措施。希望LS企业的融资建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帮助解决其它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有借鉴作用。
党梦娇[6](2019)在《光伏电站干扰下甘草产量及药材品质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本项目以光伏电站不同位置(光伏电站中心区域电板下与电板间,光伏电站外缘区域电板下与电板间,无光伏电站区域)甘草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光伏电板对甘草生长、产量以及药材质量的影响,筛选出有利于甘草质量与高产的环境因素,为人工培育优质甘草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主要结论如下:(1)板下区域甘草地上部分发育及主根粗均好于板间区域,光伏电站中心区域甘草地上部分发育较好于光伏电站外缘区域。光伏电站外缘区域甘草主根粗发育较好于光伏电站中心区域。有光伏电站区域甘草植株生长整体较好于无光伏区域。(2)板下区域甘草光合作用及光合色素含量均高于板间区域。光伏电站外缘区域甘草光合作用及光合色素含量均高于光伏电站中心区域。有光伏电站区域甘草光合作用及光合色素含量整体较高于无光伏区域。(3)板间区域甘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保护酶活性均高于板下区域。光伏电站外缘区域甘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保护酶活性均高于光伏电站中心区域。无光伏电站区域甘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保护酶活性均高于有光伏区域。(4)板下区域甘草产量以及H甘草苷、甘草酸含量均高于板间区域。光伏电站外缘区域甘草产量以及甘草苷、甘草酸含量高于光伏电站中心区域。有光伏电站区域甘草产量整体较高于无光伏[区域。(5)经主成分综合评价,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品质综合顺序为:光伏电站外缘光伏板下>光伏电站外缘两排光伏板间>光伏电站中心两排光伏板间>无光伏区域>光伏电站中心光伏板F。经主成分分析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可知光合作用对甘草质量影响较大,而渗透调节物质作用则对甘草质量影响较小。
马驰[7](2019)在《我国甘草资源退化状况分析和保护恢复对策》文中提出甘草是草地重要植物资源之一。甘草全株价值很高,枝叶部分可以作为家畜采食的优良牧草,根部可以作为中药药材。甘草在药用、畜牧业、食品工业中等的用途极为广泛。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等地均分布着甘草资源,尤以西北地区分布较多。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原因及一些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导致我国甘草资源退化,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使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严重影响草原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分析造成甘草退化的影响因素,预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甘草的潜在地理分布,提出合理的保护对策,对于甘草资源的科学保护和草原生态环境的修复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查询了我国甘草资源的相关资料,分析了我国甘草资源退化状况及退化原因,利用MaxEnt模型选取22个环境数据,分析了我国甘草的潜在地理分布,对甘草的适生区进行预测,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研究表明,在甘草资源退化的过程中,气温、降水、人口增长等均是导致甘草退化的主要因素。影响甘草分布的主要因子为8个,分别为:气温季节性变动系数(Bio 4)、年平均气温(Bio 1)、海拔(Bio)、最干月份降水量(Bio 14)、最干季度平均温度(Bio 9)、最冷季度平均温度(Bio 11)、最湿季度降水量(Bio17)、年温年较差(Bio 7)。在未来最低温室气体排放情景(RCP 2.6)、中等温室气体排放情景(RCP 4.5)、较高温室气体排放情景(RCP 6.0)和最高温室气体排放情景(RCP 8.5)四种情景下,甘草的适宜生境面积占我国总面积由21世纪50年代的6.41%、7.01%、6.04%和5.33%,到21世纪70年代变为8.11%、6.26%、5.37%和2.73%。在21世纪50年代,低适宜生境面积占我国总面积的12.01%、11.62%、11.15%和10.44%,21世纪70年代为12.47%、11.22%、10.86%和8.47%。随着西北地区人口不断增长,为了维持农牧民基本的生活需求,不合理地采挖薪柴和甘草等草药资源,使甘草资源逐渐减少,破坏了土壤结构,草原再生能力减弱。超载过牧仍是当前引起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近几十年小牲畜头数大量增加,对草原植被的破坏影响尤其明显,比如山羊会直接采食植被的根部,对植被的生长造成巨大的损害。本文提出了合理放牧、合理采挖野生甘草资源、加强人工高效种植甘草以及提高甘草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建议。综上所述,只有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社会协调以及环境相互适应,合理利用甘草资源,才能使甘草资源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实现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马帅,王诺,杨光,阙灵[8](2017)在《我国甘草及其制品进出境调查研究》文中认为甘草应用广泛,自古有"十方九草"之说。但是随着工业化生产需求的增加,我国甘草资源迅速减少,我国开始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进口甘草资源。为了摸清我国甘草贸易流向和评估我国甘草在世界甘草贸易中的地位,通过对我国海关甘草及其制品2011—2015年5年的贸易情况调查和分析,提出我国甘草及其制品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我国甘草进出口量双双下滑;我国甘草国际贸易进出口量较为集中,贸易风险较大;存在出口配额管理执行不到位的现象。提出了我国甘草资源作为医药战略资源的一种,必须立足国内发展,出口配额管理由被动配额转向主动配额管理,提升我国甘草资源内在价值,确立我国甘草及其制品的国际市场地位,以及掌控国际市场定价权力。
贺云龙[9](2015)在《我国中药资源法律保护的沿革与完善研究》文中认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几千年来,为民族的繁衍生息和民众的生命健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药资源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生态系统中较为珍贵的自然资源,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是其两个重要课题。通过立法维持中药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协调性,保证中药资源的延续性,一方面对于满足民众疾病防治的需要、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极为必要,另一方面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加强中药资源的保护工作,促进科学合理开发,实现中药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协调。我国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断推进依法治国,各项工作逐渐纳入法制化轨道,中药资源的同样需要利用法律予以保护。当前我国中药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存在诸多缺陷。主要表现在立法滞后且法律位阶较低,现有法律法规难以对中药资源进行全面保护;守法不足加剧中药资源的不合理开发,执法不力导致法的威慑力不足,结果均危及中药资源有效供应和生物多样性。面对中药资源保护和开发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来加以改善。本文在梳理中药资源保护立法历史沿革、借鉴国外天然药物资源立法实践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的构想。建议建立健全中药资源法律保护的基本原则、制定完善中药资源保护的相关法律制度、并对《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进行修订完善,以期为改善我国中药资源无序开发和法律法规缺乏的现状提供借鉴。
李振华[10](2015)在《内蒙古地区蒙药肋柱花生态适宜性区划及野生抚育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蒙药肋柱花为蒙医常用要药。通过对内蒙古地区肋柱花进行资源调查,利用GIS技术在内蒙古地区对肋柱花进行生态适宜性区划研究,找出肋柱花优质种质资源最适合生长的区域,并在区划研究的基础上,开展野生抚育,建立野生抚育示范基地,增加肋柱花的野生资源。方法首次采用GIS技术对内蒙古地区野生肋柱花开展生态适宜性区划研究,通过走访和实地调查,收集肋柱花野生资源分布信息,综合气候、地形等相关生态因子,利用GIS技术和最大信息熵模型对肋柱花空间环境信息进行分析,选择影响肋柱花在内蒙古地区适宜性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利用GIS软件叠加分析和地图制作等功能,实现蒙药肋柱花的生态适宜性区划,并以地图形式输出。并在其生态适宜性区划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参考影响肋柱花适宜性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综合考虑肋柱花生物学特征、生态学特征,不同播种时间、不同种子处理等因素,建立肋柱花野生抚育示范基地。结果(1)ROC曲线的AUC值均在0.99以上,表明最大信息熵模型的预测结果可信度高。(2)影响肋柱花适宜性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为2月月平均气温等13个生态因子;(3)适宜区域集中分布在内蒙古中东部,包括克什克腾旗、多伦县、正蓝旗等地,与传统道地产区基本吻合;(4)初步建立蒙药肋柱花野生抚育基地,并成功育苗,但出苗率和成活率均较低。结论(1)肋柱花适宜区的主要生态特征为:2月月平均气温为-13-18℃,最干季降水量为619 mm,植被类型为温带禾草、杂类草草甸以及盐生草甸,温带落叶灌丛及阔叶林,高寒沼泽,温带草丛等;(2)肋柱花适宜性分布结果与其野生资源分布的区域基本吻合,同时区划结果提供了肋柱花传统分布区以外的新适宜分布区,为今后开展肋柱花野生抚育,引种栽培的选址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甘草研究现状 |
| 1.1.1 野生甘草的分布 |
| 1.1.2 栽培甘草的分布及现状 |
| 1.1.3 甘草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 |
| 1.1.4 甘草及其提取物的应用 |
| 1.1.5 甘草形态结构的研究现状 |
| 1.1.6 不同水肥管理措施对栽培甘草的影响 |
| 1.2 植物抗虫的机理 |
| 1.2.1 对昆虫取食行为产生影响的物理性状 |
| 1.2.2 对昆虫取食行为产生影响的化学物质 |
| 1.3 甘草害虫的研究进展 |
| 1.4 研究意义及目标 |
| 第二章 甘草跳甲对相同生长条件下的光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的叶片取食强度的比较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供试虫源及甘草来源 |
| 2.1.2 跳甲对光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叶片取食强度的比较 |
| 2.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3 讨论 |
| 第三章 相同生长条件下光果甘草叶片和乌拉尔甘草叶片理化性状的比较研究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甘草来源 |
| 3.1.2 叶片硬度的测定 |
| 3.1.3 叶片厚度及角质层厚度的测定 |
| 3.1.4 叶片含水量的测定 |
| 3.1.5 叶片氮含量的测定 |
| 3.1.6 叶片单宁含量的测定 |
| 3.1.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光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叶片硬度的比较 |
| 3.2.2 光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叶片厚度及角质层厚度的比较 |
| 3.2.3 光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叶片含水量的比较 |
| 3.2.4 光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叶片含氮量的比较 |
| 3.2.5 光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叶片的总单宁含量比较 |
| 3.2.6 光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叶片的四种单宁类物质含量比较 |
| 3.3 讨论 |
| 第四章 不同水氮处理对光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叶片理化性状的影响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试验样地与种子来源 |
| 4.1.2 试验处理 |
| 4.1.3 叶片理化性状的检测方法 |
| 4.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水氮处理对光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叶片硬度的影响 |
| 4.2.2 水氮处理对光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叶片厚度的影响 |
| 4.2.3 水氮处理对光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叶片角质层厚度的影响 |
| 4.2.4 水氮处理对光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叶片含水量的影响 |
| 4.2.5 水氮处理对光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叶片氮含量的影响 |
| 4.2.6 水氮处理对光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叶片总单宁的影响 |
| 4.2.7 水氮处理对光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叶片四种单宁类物质的影响 |
| 4.3 讨论 |
| 第五章 不同水氮处理条件下光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叶片对甘草跳甲取食抗性的比较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供试甘草与虫源 |
| 5.1.2 跳甲取食试验设计 |
| 5.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不同处理条件下跳甲成虫对光果甘草/乌拉尔甘草叶片取食强度的比较 |
| 5.2.2 相同水氮处理条件下跳甲成虫对光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叶片取食强度的比较 |
| 5.2.3 不同处理条件下跳甲幼虫对光果甘草/乌拉尔甘草叶片取食强度的比较 |
| 5.2.4 相同水氮处理条件下跳甲幼虫对光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叶片取食强度的比较 |
| 5.3 讨论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甘草的生长条件 |
| 1.2.2 甘草的生长特征 |
| 1.2.3 植物种植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 2 研究区概况 |
| 2.1 地理位置 |
| 2.2 地形地貌 |
| 2.3 水文与气候 |
| 2.4 土壤与植被 |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3.1 研究内容 |
| 3.2 研究方法 |
| 3.2.1 样地设置与样品采集 |
| 3.3 指标测定与数据处理 |
| 3.3.1 指标测定 |
| 3.3.2 数据处理 |
| 3.4 技术路线图 |
| 4 结果与分析 |
| 4.1 不同措施下甘草的生长特征 |
| 4.1.1 不同措施下甘草植株的生长特征 |
| 4.1.2 不同措施下甘草根系的生长特征 |
| 4.2 不同措施甘草种植土壤的物理特征 |
| 4.2.1 土壤的水分特征 |
| 4.2.2 土壤的容重特征 |
| 4.2.3 土壤的孔隙特征 |
| 4.2.4 土壤的质地特征 |
| 4.3 不同措施甘草种植土壤的化学特征 |
| 4.3.1 土壤有机碳含量 |
| 4.3.2 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 |
| 4.3.3 土壤全效氮、磷、钾含量 |
| 4.4 甘草生长特征与其土壤质量的综合评价 |
| 5 结论与讨论 |
| 5.1 讨论 |
| 5.1.1 不同环境对植物生长特征的影响 |
| 5.1.2 植被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 5.1.3 植被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 5.1.4 植被生长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
| 5.2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写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 2.1 甘草的概述 |
| 2.1.1 甘草的命名和分类 |
| 2.1.2 甘草的形态特征和分布 |
| 2.1.3 甘草的生态学特性 |
| 2.1.4 甘草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
| 2.1.5 甘草的用途 |
| 2.1.6 甘草的栽培 |
| 2.2 甘草真菌病害的研究进展 |
| 2.2.1 甘草真菌病害的研究历史 |
| 2.2.2 甘草真菌病害及其病原种类 |
| 2.2.3 其它潜在微生物 |
| 2.2.4 甘草病害的发生与发展规律 |
| 2.2.5 甘草属病害防治 |
| 第三章 甘草病害调查和病原鉴定 |
| 3.1 前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调查地点 |
| 3.2.2 病害调查和采样 |
| 3.2.3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
| 3.2.4 病原菌的鉴定 |
| 3.2.5 致病性测定 |
| 3.2.6 其它病害 |
| 3.3 结果 |
| 3.3.1 甘草病害种类 |
| 3.3.2 甘草主要病害和病原 |
| 3.3.3 其它菌株对甘草影响 |
| 3.4 讨论 |
| 第四章 甘草主要病害发生规律 |
| 4.1 前言 |
| 4.2 材料和方法 |
| 4.2.1 病害及定点调查点的选择 |
| 4.2.2 气象数据收集 |
| 4.2.3 病害调查 |
| 4.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4.3 结果 |
| 4.3.1 甘草锈病的发生规律 |
| 4.3.2 甘草黑斑病的发生规律 |
| 4.3.3 甘草根腐病的发生规律 |
| 4.3.4 甘草外亚隔孢壳叶斑病的发生规律 |
| 4.3.5 甘草主要病害发生和环境因素的相关性 |
| 4.4 讨论 |
| 第五章 主要病害对甘草产量、品质的影响 |
| 5.1 前言 |
| 5.2 材料和方法 |
| 5.2.1 样地及采集病株 |
| 5.2.2 株高和生物量的测定 |
| 5.2.3 常规营养成分的测定 |
| 5.2.4 无机元素的测定 |
| 5.2.5 甘草酸和甘草苷的测定 |
| 5.2.6 氨基酸的测定 |
| 5.2.7 数据分析 |
| 5.3 结果 |
| 5.3.1 病害对甘草株高、根长及生物量的影响 |
| 5.3.2 病害对甘草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
| 5.3.3 病害对甘草无机元素含量的影响 |
| 5.3.4 病害对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影响 |
| 5.3.5 不同病害甘草产量和品质的变化率 |
| 5.3.6 病害对甘草氨基酸的影响 |
| 5.4 讨论 |
| 第六章 杀菌剂防治甘草病害的初步研究 |
| 6.1 前言 |
| 6.2 材料和方法 |
| 6.2.1 室内杀菌剂筛选 |
| 6.2.1.1 供试菌株 |
| 6.2.1.2 供试杀菌剂 |
| 6.2.1.3 杀菌剂及培养基的配制 |
| 6.2.1.4 测量方法 |
| 6.2.2 田间杀菌剂药效试验 |
| 6.2.3 数据分析 |
| 6.3 结果 |
| 6.3.1 室内杀菌剂筛选 |
| 6.3.2 田间杀菌剂筛选 |
| 6.4 讨论 |
|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 |
| 7.1 主要结论与讨论 |
| 7.2 创新点 |
| 7.3 后续工作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资助项目 |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获得奖励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1 甘草属植物的资源现状 |
| 1.2 研究意义 |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 2.1 自然杂交区及其物种的适应分化研究 |
| 2.2 甘草属植物研究进展 |
| 3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 3.1 研究内容 |
| 3.2 研究目的 |
| 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 4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甘草属杂交区物种形态特征的数值分类学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材料 |
| 1.2 实验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主成分分析 |
| 2.2 聚类分析 |
| 2.3 甘草属杂交区亲本种组成及杂交类型 |
| 3 讨论 |
| 3.1 重要分类性状的提取 |
| 3.2 甘草属杂交区亲本种的形态变异 |
| 3.3 甘草属杂交区不同杂交类型的主要形态特征 |
| 3.4 甘草属资源的保护 |
| 第三章 基于ITS、cpDNA序列分析的甘草属植物分子鉴定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材料 |
| 1.2 实验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ITS、cpDNA序列大小 |
| 2.2 ITS、cpDNA碱基变异位点 |
| 2.3 不同物种的基因型 |
| 2.4 基于分子序列和形态学分类结合的物种鉴定 |
| 3 讨论 |
| 3.1 基于形态学分类和分子鉴定方法的甘草属杂交物种组成分析 |
| 3.2 基因ITS和 cpDNA序列对甘草属杂交物种鉴定的可信性分析 |
| 3.3 杂交渐渗种的形成及杂交起源分析 |
| 3.4 甘草属的保护建议及杂交渐渗种的处理 |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 1.结论 |
| 2.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一、研究背景 |
| 二、研究意义 |
| 第二节 国外和国内研究现状 |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
| 一、研究内容 |
| 二、研究方法 |
| 三、本文创新点 |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 第一节 企业融资理论 |
| 一、融资的概念和资本结构理论 |
| 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 三、信息不对称理论 |
| 第二节 企业融资方式理论 |
| 一、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
| 二、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 |
| 三、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 |
| 第三章 LS企业融资情况分析 |
| 第一节 LS企业基本情况简介 |
| 一、LS企业简介 |
| 二、LS企业背景和行业简介 |
| 三、LS企业产品简介 |
| 四、LS企业融资的必要性 |
| 第二节 LS企业融资的用途 |
| 一、稳定LS企业原料供应链 |
| 二、增加产品研发投入实现产品差异化 |
| 三、开拓新兴销售渠道 |
| 四、建立LS企业品牌效应 |
| 第三节 LS企业不同生命周期的融资情况分析 |
| 一、LS企业初创期融资情况分析 |
| 二、LS企业成长期融资情况分析 |
| 三、LS企业成熟期融资情况分析 |
| 四、LS企业目前融资情况分析 |
| 五、LS企业融资历程和现状小结 |
| 第四章 LS企业现存融资问题和原因分析 |
| 第一节 LS企业现存融资问题 |
| 一、融资团队不够专业造成融资能力不高 |
| 二、融资结构不合理且融资成本高 |
| 三、企业信誉不足且缺少政府支持 |
| 四、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压款严重影响资金周转 |
| 五、企业甘草产品的特色和销售模式对资金方吸引力不足 |
| 第二节 LS企业融资问题的原因分析 |
| 一、LS企业融资问题的内部原因分析 |
| 二、LS企业融资问题的外部原因分析 |
| 第五章 LS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策略 |
| 第一节 融资策略的原则 |
| 一、动态融资策略原则 |
| 二、低风险融资策略原则 |
| 第二节 解决LS企业融资问题的策略 |
| 一、完善专业融资团队实现动态融资能力 |
| 二、优化融资结构并降低融资成本 |
| 三、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并寻求政府支持 |
| 四、供应链金融联合上下游企业增加资金来源 |
| 五、研发甘草特色产品并增加新兴网络销售吸引资金 |
| 第三节 实现LS企业融资策略的保障措施 |
| 一、LS企业建立制度加强融资管理和监督 |
| 二、政府加强政策支持 |
| 三、市场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融资作用 |
| 四、政府主动引导加强甘草行业协会职能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甘草研究概述 |
| 1.2.2 药用甘草质量评价 |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 1.3.2 技术路线图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研究区概况 |
| 2.1.1 地理位置 |
| 2.1.2 气候与水文 |
| 2.1.3 地形地貌 |
| 2.1.4 土壤与植被 |
| 2.2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
| 2.3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 2.4 研究方法 |
| 2.4.1 生长指标测定 |
| 2.4.2 生理指标测定 |
| 2.5 数据处理 |
| 3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生长发育变化研究 |
| 3.1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株高变化 |
| 3.2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主茎粗变化 |
| 3.3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复叶数变化 |
| 3.4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主根粗变化 |
| 4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生理特性影响研究 |
| 4.1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光合生理变化研究 |
| 4.1.1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净光合速率变化 |
| 4.1.2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叶片气孔导度变化 |
| 4.1.3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叶片蒸腾速率变化 |
| 4.1.4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叶片胞间CO2浓度变化 |
| 4.1.5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叶绿素a含量变化 |
| 4.1.6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叶绿素b含量变化 |
| 4.2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变化研究 |
| 4.2.1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
| 4.2.2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
| 4.2.3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游离脯氨酸含量变化 |
| 4.3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膜脂过氧化指标变化研究 |
| 4.3.1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丙二醛含量变化 |
| 4.4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保护酶活性变化研究 |
| 4.4.1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变化 |
| 4.4.2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光过氧化物酶(POD)含量变化 |
| 4.4.3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甘草光过氧化氢酶(CAT)含量变化 |
| 5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对甘草产量及品质研究 |
| 5.1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对甘草产量及质量的影响 |
| 5.1.1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对甘草产量的影响 |
| 5.1.2 光伏电站不同位置对甘草药理活性影响 |
| 5.2 甘草品质形成影响因素分析 |
| 5.2.1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
| 5.2.2 甘草品质形成因素主成分分析 |
| 6 结论与讨论 |
| 6.1 讨论 |
| 6.2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1.1 甘草存在的生态问题 |
| 1.1.2 甘草的药用价值 |
| 1.1.3 甘草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
| 1.1.4 甘草在食品工业中的作用 |
| 1.1.5 甘草在日用化工中的作用 |
| 1.2 甘草资源概况 |
| 1.2.1 甘草的自然分布状况 |
| 1.2.2 甘草的形态学特征 |
| 1.2.3 甘草的生态学特征 |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2.1 研究内容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甘草已知空间分布点位数据 |
| 2.2.2 气候环境数据 |
| 2.2.3 MaxEnt模型与运行 |
| 2.3 技术路线图 |
| 第三章 中国甘草资源退化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
| 3.1 甘草资源现状 |
| 3.1.1 野生甘草资源现状 |
| 3.1.2 人工培育甘草资源现状 |
| 3.1.3 甘草的资源管理现状 |
| 3.1.4 甘草进出口分析 |
| 3.2 甘草资源退化现状 |
| 3.3 造成甘草资源退化的因素 |
| 3.3.1 自然因素 |
| 3.3.2 人为因素 |
| 第四章 基于最大熵模型的甘草潜在适宜生境分布的预测 |
| 4.1 甘草当前潜在地理分布预测结果 |
| 4.2 主导气候因子分析 |
| 4.3 气候变化下对甘草分布范围影响的预测 |
| 4.4 模型的验证 |
| 4.5 小结 |
| 第五章 对策分析 |
| 5.1 野生甘草资源保护 |
| 5.1.1 合理采挖、放牧 |
| 5.1.2 合理保护现有野生资源,采取有效的恢复措施 |
| 5.1.3 综合利用甘草资源,加强管理 |
| 5.2 人工种植甘草 |
| 5.2.1 加强甘草优良选种及栽培技术的研究 |
| 5.2.2 改变围封模式 |
| 5.2.3 建立甘草规范化种植基地、培养技术人员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甘草及其制品进出境现状调查 |
| 1.1 我国甘草及其制品进出口总量分析 |
| 1.2 我国甘草及其制品进出口国家分析 |
| 1.2.1 甘草及其制品的出口国家分析 |
| 1.2.2 甘草及其制品的进口国家分析 |
| 1.3 我国甘草及其制品进出口价格分析 |
| 2 我国甘草及其制品进出口面临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
| 2.1 我国甘草及其制品出口配给制度执行不严格 |
| 2.2 我国甘草及其制品进出口双双下滑 |
| 2.3 我国甘草及其制品进出口结构有待优化 |
| 3 我国甘草产业的出路和发展重点 |
| 3.1 大力发展甘草种植, 保障甘草资源安全 |
| 3.2 打造我国甘草产品国际品牌 |
| 3.3 评估我国甘草产品出口配额制度, 优化管理模式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 3 研究对象概念界定 |
| 3.1 中药 |
| 3.2 自然资源 |
| 3.3 中药资源 |
| 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径 |
| 4.1 研究方法 |
| 4.2 研究设计 |
| 4.3 技术路径 |
| 第二章 中药资源及其法律保护的沿革 |
| 1 中药资源的现状与特征 |
| 1.1 中药资源现状 |
| 1.2 中药资源的特征及价值 |
| 2 中药资源法律保护的沿革 |
| 2.1 中药资源法律保护的必要性 |
| 2.2 中药资源法律保护的历史沿革 |
| 2.3 中药资源法律保护述评 |
| 第三章 我国中药资源法律保护的缺陷及原因分析 |
| 1 中药资源法律保护的缺陷 |
| 1.1 中药资源保护立法缺失 |
| 1.2 中药资源保护守法不足 |
| 1.3 中药资源保护执法不严 |
| 2 中药资源法律保护缺陷的原因分析 |
| 2.1 现行中药资源保护法律框架存在缺陷 |
| 2.2 现行管理体制与中药资源保护不匹配 |
| 第四章 国外天然药物资源立法保护现状与借鉴 |
| 1 国外天然药物资源立法保护现状介绍 |
| 1.1 美国 |
| 1.2 欧盟 |
| 1.3 澳大利亚 |
| 1.4 日本 |
| 1.5 巴西 |
| 2 国外经验对我国中药资源法律保护的启示 |
| 2.1 加快中药资源立法进程 |
| 2.2 探索中药资源保护相关制度 |
| 2.3 尊重中药资源发展规律 |
| 第五章 完善我国中药资源法律保护的政策建议 |
| 1 健全中药资源法律保护的基本原则 |
| 1.1 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原则 |
| 1.2 坚持可持续利用原则 |
| 1.3 遵循资源区域分布规律原则 |
| 2 完善中药资源保护法律制度 |
| 2.1 完善中药资源保护区制度 |
| 2.2 完善中药资源规范化种养殖制度 |
| 2.3 建立中药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制度 |
| 3 修订《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 |
| 3.1 立法目标 |
| 3.2 立法原则 |
| 3.3 立法内容 |
|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表 |
| 1 前言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 1.1.1 中药资源区划研究现状 |
| 1.1.2 中药材野生抚育研究概况 |
| 1.1.3 内蒙古地区蒙药资源现状 |
| 1.1.4 蒙药肋柱花研究概况 |
| 1.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 1.3 研究思路 |
| 1.4 技术路线 |
| 1.5 实验方案 |
| 1.5.1 肋柱花野生资源调查与种质资源收集 |
| 1.5.2 利用肋柱花生境适宜度,绘制生态适宜区化图 |
| 1.5.3 肋柱花野生抚育示范基地的建立 |
| 1.6 创新点 |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样品采集与实地调查 |
| 2.2.2 生态因子数据集的获取 |
| 2.2.3 数据预处理 |
| 2.2.4 maxent模型参数设置 |
| 2.2.5 区划结果可信度和准确度分析 |
| 2.2.6 生态因子的优化选择 |
| 2.2.7 肋柱花适宜性分布的主要生态特征分析提取 |
| 2.2.8 内蒙古地区肋柱花适宜性区划分析 |
| 2.2.9 肋柱花野生抚育基地的建立 |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3.1 样品采集与实地调查结果 |
| 3.2 生态因子数据集的获取结果 |
| 3.3 区划结果可信度和准确度分析结果 |
| 3.4 生态因子的选择优化结果 |
| 3.5 适宜性分布区域的主要生态特征分析提取结果 |
| 3.5.1 主要生态因子对适宜度的贡献率 |
| 3.5.2 基于各主要生态因子区划结果, |
| 3.5.3 主要生态因子的权重结果 |
| 3.5.4 肋柱花适宜区的主要生态特征 |
| 3.6 内蒙古地区肋柱花适宜性区划结果 |
| 3.7 肋柱花野生抚育基地 |
| 3.7.1 选址结果 |
| 3.7.2 不同播种方式野生抚育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