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珍稀”蔬菜引种实验总结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稀特”蔬菜引种试验总结(论文文献综述)

崔兴林[1](2017)在《酒泉地区雪莲果育苗及栽培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雪莲果(Smallanthus sonchifolius),别名Yacon(亚贡、雅贡)、菊薯等,植物学分类上属于菊科向日葵属双子叶多年生草本植物。雪莲果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加工价值,但酒泉地区150d的无霜期的自然条件,在设施外不能满足雪莲果280d的生育期,为此本课题提出利用设施育苗技术来完成一定的生育期,进而来解决雪莲果在酒泉地区的大田栽培与推广的问题。课题进行了五个部分的研究,结论如下:1.在不同育苗基质及容器对雪莲果种苗生长影响的研究方面,以优质雪莲果种球为材料,设计了3种育苗基质与3种育苗容器的9个处理,对不同育苗基质与容器对雪莲果种苗生长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配育苗基质为雪莲果种球育苗的最佳基质,10cm×10cm营养钵栽培容器为雪莲果种球育苗的最佳容器,生长第50d统计,其平均出苗率达98%,平均高度达15cm,综合长势最好。2.在雪莲果种苗腋芽离体快繁技术研究方面,在初代培养中,以雪莲果腋芽为材料,设计了MS+6-BA1.0+NAA0.01、MS+6-BA1.0+NAA0.1、MS+6-BA1.0+NAA1.0 3个处理,对诱导不定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S+6-BA1.0+NAA0.1为雪莲果初代培养的最适宜培养基,不定芽的诱导系数最高,达3.2;在继代培养中,以初代培养诱导生成的不定芽为材料,设计了8个不同处理,分别为:MS+6-BA1.0+NAA0.1、MS+6-BA1.0+NAA0.5、MS+6-BA1.5+NAA0.1、MS+6-BA1.5+NAA0.5、MS+6-BA2.0+NAA0.1、MS+6-BA2.0+NAA0.5、MS+6-BA2.5+NAA0.1、MS+6-BA2.5+NAA0.5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继代培养中,MS+6-BA2.0 mg/L+NAA 0.1 mg/L的增殖效果最为理想,不定芽增殖系数最高,达4.85倍;生根培养中,以继代培养的不定芽为材料,开展了4个处理:1/2MS+NAA0.1、1/2MS+NAA0.3、1/2MS+NAA0.6、1/2MS+NAA1.0的对比研究,进行了不同处理对生根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2MS+NAA0.3培养基不定芽的根短粗,发根量大,驯化移栽时易成活,为最佳生根培养基,生根率达96%。3.在雪莲果植株不同部位采集的插穗对扦插成活率影响的研究方面,以从种球掰下的插穗和从植株茎杆侧芽掰下的插穗为材料,设计了2种材料2种管理条件的4个处理,对不同处理下的扦插成活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雪莲果种球掰下的插穗极易成活,10d后两种处理下成活率100%;从植株茎杆侧芽掰下的扦插枝,在温室栽培槽上方无遮阴网条件下,10d后成活率86%,在温室栽培槽上方有遮阴网的条件下成活率100%。4.在不同苗龄种苗对雪莲果商品果率影响的研究方面,以150d、100d、50d不同苗龄的雪莲果种苗为材料,进行了育苗苗龄对雪莲果商品果率及单株平均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苗龄为150d的种苗各项指标均最高,单株商品果率达89.8%,单株商品果产量达5.28kg。5.在不同栽培模式对雪莲果平均单株商品果产量及可溶性固形物影响的研究方面,以利用种球在温室内培育出的150d大苗为材料,设计了3种处理,对不同栽培模式对雪莲果单株平均商品果产量及糖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产量的适宜栽培模式是日光温室蔬菜基质槽栽培,达4.6k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的栽培模式是大田高垄覆膜育苗栽培,可溶性固形物占14.5%。6.试验进行了多项育苗技术研究,解决了影响雪莲果在酒泉地区大田栽培与推广的生育期不足的关键制约性问题。

方媛[2](2016)在《分期播种对日光温室3种保健蔬菜生长特性的影响及气候适应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自2015年3月-2015年9月对3种保健蔬菜每隔一月进行分期播种处理,探索冰菜、番杏、雪樱3种保健蔬菜在宁夏日光温室栽培的适应性及适宜播种期。试验结果表明:1)在本文试验研究时段内,冰菜在宁夏地区日光温室栽培最适宜的播种期为8月20日育苗,10月14日定植。番杏在宁夏地区日光温室栽培最适宜的播种期为5月20日育苗,6月25日定植。雪樱在宁夏地区日光温室栽培最适宜的播种期为4月20日育苗,6月18日定植。2)日光温室环境因素中昼夜温差对冰菜生长特征影响最大,与茎粗、株高、分枝、冠幅呈正相关、与叶绿素含量呈负相关。周均湿度对番杏茎粗呈显着正相关,昼夜温差对其株高、冠幅呈显着负相关,PA(周均光合有效辐射积)与番杏叶绿素含量呈正相关、地温积温与番杏分枝数呈负相关。昼夜温差对雪樱分枝数、叶绿素含量、冠幅呈显着负相关,周均湿度对雪樱株高呈显着正相关。3)不同播期对日光温室栽培的3种保健蔬菜生育期有显着影响,自3月首次播期开始,随着播期的延后,日光温室内气温先升高再降低,三种保健蔬菜生长期的表现为:冰菜的生育期先缩短后延长,7月育苗的生育期最短,秋、冬季的生育期是夏季生育期的3.02倍;番杏春季的生育期大于秋季的生育期,6月20日播种处理的生育期最短;雪樱最短生育期为7月20日播种育苗,春季生育期大于秋季的生育期。4)自3月首次播期开始,随着播期推后冰菜的苗高、茎粗、子叶面积、真叶面积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出苗率、壮苗指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随着播期延后,番杏的苗高,茎粗,子叶面子,第一片真叶面积都呈现先增加后减小。随着播期的延后对雪樱苗期生长特性的影响为,苗期茎粗、子叶面积、真叶面积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苗高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5)播期对番杏壮苗指标影响不显着,证明番杏四季皆可育苗。自3月首次播期开始,随着播期的推后:冰菜植株的冠幅、叶绿素含量、茎粗、叶面积、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番杏植株茎粗、株高、冠幅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叶绿素含量与分枝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雪樱叶绿素含量、分枝数、冠幅、茎粗都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株高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6)播期对冰菜有机酸影响不显着,可溶性糖含量随着播期的延后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维生素C含量反之,产量呈上升趋势。播期对番杏有机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影响不显着,随着播期的延后维生素C呈下降趋势,产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播期对雪樱有机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对维生素C含量、产量呈下降趋势。本试验证明播期对番杏、冰菜、雪樱生长发育有显着性影响,同时也说明只有在适宜的环境下生长,才能保证品质和产量。在宁夏日光温室栽培中要适时育苗,移栽,加强温室管理,提高控制设施内的环境因素水平,才能保促进健蔬菜。

刘祥英,丁祖明,孙娟,聂娟,杨碧玉[3](2012)在《铜陵地区广东菜心高效循环栽培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东菜心落户安徽铜陵获得成功,其高产高效栽培关键在于根据播种时期和栽培目的选择适当的品种类型和合理的田间管理,适当安排茬口可进行周年生产。

丁晓蕾[4](2008)在《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代,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农业化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陆续得到阐明和运用,实验科学逐步取代经验科学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流,农业科技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近代蔬菜科技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萌芽,并随着科技革命的浪潮或快或缓地向前发展。在20世纪的百年中,中国蔬菜科技经历了清末民初的萌芽,民国时期学科体系的初步构建与发展,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快速发展历程。在以育种和农业化学为主体的第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以及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第二次农业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下,中国蔬菜科技取得了重要进步,并获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在生产中的转化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蔬菜的综合生产供应能力。到20世纪末,我国的蔬菜科技赶上并在部分领域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本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分为五章。首先在回顾中国传统蔬菜科技历史传承的基础上,认真梳理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历程,并依据其发展的阶段特征将发展进程分为萌芽(晚清-1911)、初创(1911-1949)、繁荣发展(1949-1966)、曲折发展(1966-1977)、快速发展(1978-2000)五个阶段;然后对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科研推广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以及百年中我国在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蔬菜作物遗传育种、蔬菜作物栽培、蔬菜作物保护、蔬菜贮藏加工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最后在此基础上,重点从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国家政策、制度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资源与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影响我国蔬菜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结语部分对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行了简要总结,对21世纪的蔬菜科技发展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20世纪我国的蔬菜科技完成了由传统经验科学向现代实验科学的历史转型。中国蔬菜科技教育、科研与推广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曾受到多个国家的影响,如20世纪前20年的日本、1920至1940年代的美国及西欧、1950年代的苏联等,1970年代后,基本形成了我国自己的蔬菜科技教育、科研、推广体系。在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步过程中,相关学科的发展,国家政策、科研投入的大力扶持,科研组织机构的进一步完善,协作研究的广泛开展,社会需求的快速增长等因素共同成就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快速发展;资源与环境压力决定了蔬菜科技在20世纪后20年及21世纪的发展方向。

郑博颖[5](2008)在《滦河上游地区种子植物区系及资源植物研究》文中指出滦河上游地区地处河北省承德地区的北部及张家口东北部,是坝上高原与冀北山地的交错带,是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是滦河的发源地,有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的生态作用;另外从整个华北地区来看,该地区是防止内蒙古高原风沙侵袭京、津的生态安全的天然绿色屏障。因此,开展这一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系统性研究,对河北省乃至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论文以滦河上游地区为研究区域,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对滦河上游地区种子植物的地理分布及区系成分作了详细分析,研究了滦河上游地区的植物区系组成,科属地理成分、特有现象及生活型和生态型讨论分析了植被类型的划分和主要特征,资源植物的种类及用途,珍稀濒危植物的种类和保护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期为承德北部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维护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研究结果具体如下:一、滦河上游地区共有野生种子植物103科、490属、1399种(含种下分类单位)。其中裸子植物3科、8属、19种;被子植物100科、482属、1380种。河上游地区种子植物科、属、种数量分别约占河北植物区系科数的73.0%,属数的59.7%,种数的63.6%,是河北省野生种子植物区系中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区域之一。按照优势科(属)即构成相应植物区系种类组成的主体,所含种属较多的原则,从中确定了19个优势科,占本区系总科数的16.67%,包含317属925种,分别占本区系属数的66.04%和种数的68.47%;含10种以上的优势属点本区系总属数的3.9%,包含了346种,占本区系的24.7%。本区系优势现象明显。二、根据吴征镒对中国种子植物属分布区类型的划分观点,滦河上游地区种子植物可以划分为15个分布区类型,说明该区区系成分的丰富性,也同样反映了该区系的形成与起源的复杂性。属的分布区类型中温带性质属347属,占本区系总属数的70.82%,其中北温带性质属179属,占总属数的36.53%;泛热带性质属占本区系总属数的14.90%。反映了本区系典型的温带性质,北温带性质明显,同时又兼有泛热带的性质,与本区系所处的气候带的特征相符。三、在本区域中仅有一属的科即区域单属科较多,总计47科,占区域总科数的48.0%;单种属也较多,计249属,占本区系总属数的50.8%。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区系的复杂性和起源的古老性。四、表征科(属)是植物区系中具有代表性特征的科(属),表明了该区系的的性质。本区系中确定了16个表征科中,温带分布14科,泛热带分布2科;确定了表征属11个,除蓼属为世界广布类型外,北温带分布类型8属,温带亚洲分布1属,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1属,温带性质显着。无论从表征科还是表征属上都可看出本区系都以温带性质为主,北温带性质明显,同时还兼有少量泛热带成分。五、生活型是植物体与生活环境适应的结果,与环境密切相关,是一定地区地理自然条件的统合反映。滦河上游地区种子植物区系中木本植物较少,共258种,占总种数的18.44%;草本植物占优势,共1083种,占总种数的77.48%;藤本植物最少,共56种,占总种数的4.07%。表现出明显的北温带植被特点。六、滦河上游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的北温带性质显着,由于地处内蒙古高原和冀北山地的交接地带,植被具明显的过渡性质。在滦河上游地区自东向西选取茅荆坝自然保护区、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闪电河自然保护区对这一地区植被分布特点进行研究。从属的分布区类型上来看,自东向西温带成分逐渐增多,热带及泛热带成分则越来越少。适应干旱环境的草本类型的科(如豆科、藜科)自东向西逐渐取代适应较为湿润环境的科(如石竹科、玄参科等)。反映出滦河上游地区自东向西气候的变化特点,也反映了这一地区植物区系组成的由华北植物区系向蒙古植物区系的过渡性质。从α多样性的水平上比较,消除面积对物种数量的影响,反映出在这一地区自东向西物种丰富逐渐降低的特点。从β多样性的水平上比较,自东向西β多样性逐渐增加。且木兰围场与闪电河之间的β值较大,反映出这两个地区之间物种变化的程度较大,本文作者认为可能是由于大马群山的阻隔,使得湿润空气受到阻隔有关。ISc值自东向西的渐高的变化,表明了滦河上游地区这一生态交错带生态环境的脆弱性,需加强这一地区的生态廊道的建立与建设,建立更多的保护区,以利于物种在这一地区的迁移。七、结合保护区种子植物的地理分布、生态环境、种群数量以及资源利用的实际情况,采取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标准原则,将滦河上游地区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初步划分为三个保护等级。保护区有一级保护植物27种,二级保护植物26种,三级保护植物24种。基于对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生物学特性、分布、受危现状、受危机制的全面调查与研究,从整体上提出了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对策,并针对重点科属及物种给出具体保护建议。八、滦河上游地区是河北北部资源植物种类与数量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该地区资源植物具有资源类型多样,种类繁多,应用前景广阔,自然储量巨大等特点。据初步调查统计,保护区共有资源植物847种,可分为原料性资源植物和非原料性资源植物。其中原料性资源植物按用途分为十三大类;非原料性资源植物分为野生花卉植物,绿肥植物和种质资源植物。

周维群[6](2008)在《六盘水市蔬菜产业现状调查分析及发展对策》文中指出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食品,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经济作物。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蔬菜产品的要求逐渐由温饱型向营养型并向保健型转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国。加入WTO后,蔬菜产业作为数不多的强优势产业,年产量增长势头迅猛,对减缓国际农产品竞争力的冲击具有一定作用,也为贵州农产品的出口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是贵州省各地农业结构调整重点产业。六盘水市位于贵州西部,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享有“中国凉都”的美称。气候特点表现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雨热同季,光照充足可满足蔬菜生长对光、热、水的要求,是发展保健型蔬菜的理想地区。本文是在对国内外蔬菜发展方向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六盘水市为研究对象,以调查研究、试验等方法,调查了解了六盘水市特色优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发展特色优势蔬菜产业的自然资源条件、生产条件;分析研究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构建了六盘水市特色优势蔬菜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原则;提出了六盘水市优势特色蔬菜的发展重点为城郊设施蔬菜、高海拔地区夏秋反季节蔬菜、低热河谷地区春提早蔬菜、优势特色蔬菜等四大板块。并提出了实施对策及主要措施。重点培育和建设优势特色和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实施优质名牌战略,促进蔬菜标准化建设,提高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和蔬菜品牌的知名度,加强蔬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以市场供求信息指导蔬菜生产,不断提高蔬菜产品市场竞争力。

曹征宇[7](2007)在《耐热叶菜品种“夏凉”和“浦玉白”的选育与栽培技术》文中指出野菜是自然生长未经人工栽培的可食用的蔬菜,是重要的食用野生植物资源及蔬菜生产的主要补给源。野生蔬菜长期生长在天然环境中,基本没有受到农药、化肥等的污染,加之营养丰富,因此倍受人们的青睐。本研究从1999年开始引进南方野菜与特色蔬菜材料260多份在上海试种。其中从海南及广西引进的半野生蔬菜少花龙葵(Solanum photeinocarpum Nakamura et Odashima)中选择2个优良单株进行杂交,杂交后代经过6代选择,选育出1个优良株系进行扩繁,并进行生物学特征观察、营养成份、重金属含量和生产试验,表明该品种不但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而且耐高温高湿、抗病耐虫、产量较高,2004年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夏凉”。另外从湖南西北部引进半野生青菜,从中选育出适宜上海地区种植的青菜品系,再从品系中选择产量高、株型佳、抗性强、口感好的1个株系进行提纯繁殖,同样对其进行生物学特征、特性定株观察、系列生产试验、营养成份测定,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生长快产量高、适应性强、耐热性好、营养价值高等特点,2005年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浦玉白”。同时通过多年小规模多点栽培试验,总结出了上述2个品种的栽培技术。这2个叶菜品种均耐高温,能在上海地区夏季作为青菜后续品种并也可在早秋高温期间播种上市,对该地区高温季节叶菜供应有着较好的调剂作用,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云天海[8](2007)在《圆椒品种在海南推广及其运作模式的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文章对圆椒品种在海南省推广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评选适宜的圆椒品种,评价圆椒品种推广的绩效。总结圆椒品种在海南省推广的主要做法,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一些建议。而且探讨圆椒品种在海南推广的运作模式。19972005年,先引进中椒5号、百利西圆椒、太阳西圆椒和湘研13号4个圆椒品种进行田间品种比较试验,连续5年开展30多个圆椒新品种的多点示范工作,最终筛选出“中椒5号”作为我省圆椒组主栽品种大力推广。通过“良种+良法”的配套推广,“中椒5号”主产区文昌、临高、东方三市县累计推广栽培面积38.0735万亩,产值14.18亿元,农业增加纯收入5.7亿元。圆椒品种在海南推广的八点做法:一是做好良种引进和田间品种比较试验工作;二是坚持抓好现场观摩,扩大示范点的示范效果;三是重视政府引导和建议作用,不断扩大优良品种的知名度;四是规范栽培技术操作规程,为品种优势的发挥和无公害生产提供了技术保证;五是扎实办好各级联系示范点,为大面积推广起到桥梁作用和辐射作用;六是开展经常性的培训工作,全面抓好面上的广泛培训;七是深入田间地头,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八是采取科研单位、省种子站、市县政府职能部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等部门多联合,为项目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组织保证。进一步做好圆椒品种推广工作的六条建议:一是政府应继续加强农业推广工作的领导和扶持;二是增加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培训、服务和示范推广工作;三是加强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的协作;四是建立切实可行的农业推广评价体系;五是品种优势和产品品牌优势的集成是品种推广的关键;六是积极探索“政府+科技+专业合作社+农民”的项目培训、示范、推广模式。圆椒品种在海南推广模式的指导思想是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我省省情的农业推广模式;其主要特征为随机、重复性、局部控制,示范目标与农民和社会生产目标相一致,示范要求短时准确;其运作方式为项目计划、企业牵动和科技下乡;其运作机制为科、教、推三结合,企业、基地、农户三结合和经营、咨询、推广三结合。圆椒品种在海南推广的模式结论:按项目选择、试验、示范、培训、服务、推广、评价7个步骤运行。其中,田间品种比较试验、多点示范、大面积推广为3个基本步骤。并提出完善其运作模式的4点改进做法:一是多点示范点应建立在我省主要产区;二是广泛开展培训工作;三是科研、教育、基层推广单位应加强协作;四是改进推广方法。

张艳芳,申集平[9](2007)在《观赏蔬菜的应用及发展前景》文中提出文章介绍了观赏蔬菜的概念、应用价值,并根据目前的市场情况分析了观赏蔬菜的发展前景及在大规模生产中应注意的问题。说明了观赏蔬菜作为观赏来用是切实可行的,而且是一个新的突破,前景看好。

向宇[10](2004)在《新形势下农民增收问题的研究 ——以湖北省荆州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农业与农村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逐年增加,供求矛盾得到了缓解;然而在农村渐进式改革取得初步成功的同时,却暴露出越来越多的令人忧虑的矛盾和问题。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民收入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增加农民收入被作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提上议事日程。 从国际形势看,中国已加入WTO,受到冲击的第一个领域就是技术含量低、产品更新慢的农业,这将给农民增收带来巨大压力,面对国际国内的严峻形势,如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促进农民增收已成为现阶段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本文以湖北省荆州市为研究对象,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中心,分四个部分开展论述,第一部分概述了与农民增收有关的四个理论,阐述了新形势下分析农民增收问题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析了荆州市农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着重分析了荆州市当前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农民收入的构成及其变化特点,同时还分析了农民收入增幅下降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三部分运用对比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具体分析了当前荆州市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阐述了农民增收中的问题及其基本特征;第四部分结合前文的分析提出了荆州市增加农民收入的总体思路和对策。

二、“稀特”蔬菜引种试验总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稀特”蔬菜引种试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酒泉地区雪莲果育苗及栽培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雪莲果简介
        1.1.1 植物学特征
        1.1.2 生物学特征
    1.2 雪莲果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营养价值方面研究现状
        1.2.2 药用价值方面研究现状
        1.2.3 食品加工方面研究现状
        1.2.4 综合开发方面研究现状
        1.2.5 栽培技术方面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提出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育苗基质及容器对雪莲果种苗生长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与准备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雪莲果种苗腋芽离体快繁技术研究
    3.1 不同处理对初代培养中不定芽的影响
        3.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1.3 讨论
    3.2 不同处理对继代培养中不定芽增殖数的影响
        3.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讨论
    3.3 不同处理对生根率的影响
        3.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3.2 结果与分析
        3.3.3 讨论
第四章 雪莲果植株不同部位采集的插穗对扦插成活率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与准备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不同育苗苗龄种苗对雪莲果商品果率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与准备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不同栽培模式对雪莲果平均单株商品果产量及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与准备
        6.1.2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讨论
第七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2)分期播种对日光温室3种保健蔬菜生长特性的影响及气候适应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保健蔬菜概述
    1.2 不同播种期对植物的影响
    1.3 日光温室环境因素对植物的影响
    1.4 研究意义与目的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与方法
    2.2 生长特性的测定
    2.3 生理指标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5 环境数据处理
    2.6 隶函数分析
    2.7 协方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日光温室环境特征
    3.2 不同播种时期对冰菜生长特征、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3.3 不同播种时期对番杏生长特征、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3.4 不同播种期对雪樱生长特征、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3.5 3种保健蔬菜的气候适应性评价
    3.6 3种保健蔬菜与环境因素的多元回归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重点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传承与发展分期
    第一节 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与面临挑战
        一、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
        二、中国传统蔬菜科技面临挑战
    第二节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分期
        一、萌芽(晚清-1911)
        二、初创(1911-1949)
        三、繁荣发展(1949-1966)
        四、曲折发展(1966-1977)
        五、快速发展(1978-2000)
第二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
    第一节 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园艺科技教育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第二节 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技人才状况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第三节 我国着名蔬菜园艺学家及其主要成就
第三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研、成果推广与科技传播
    第一节 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一、1949年以前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二、1949年以后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节 蔬菜科研、推广活动的开展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第三节 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
        一、专业科技刊物的出版
        二、专业学会的建立与发展
        三、蔬菜科技的国际交流
第四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主要成就
    第一节 蔬菜作物的种质资源研究
        一、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进步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的调查、保存和利用
    第二节 蔬菜作物的遗传育种
        一、蔬菜作物育种研究的进步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的良种选育
    第三节 蔬菜作物栽培
        一、蔬菜作物栽培生理研究的进步
        二、蔬菜作物设施栽培科技
        三、蔬菜作物育苗与施肥科技
    第四节 蔬菜作物保护
        一、蔬菜作物病虫害调查、鉴定与测报
        二、蔬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
    第五节 蔬菜贮藏与加工
        一、蔬菜贮藏运输技术
        二、蔬菜加工技术
第五章 百年蔬菜科技进步动因分析
    第一节 相关学科发展对蔬菜科技进步的推动
        一、植物生理学为优化蔬菜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二、植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把蔬菜育种引向分子水平
    第二节 国家政策和社会组织制度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一、国家农业政策部署、制度改革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二、研究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作用
        三、实施科技规划和加大科研投入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引导与支撑
    第三节 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
        一、蔬菜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二、蔬菜科技进步对社会需求的刺激与促进
    第四节 资源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
        一、提高菜地产出率是缓解蔬菜生产资源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
        二、社会对蔬菜产品安全提出新要求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课题研究
致谢

(5)滦河上游地区种子植物区系及资源植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文献综述
    2.中国近代植物区系研究
    3.现代中国植物区系研究
    4.中国植物区系研究的最新进展
    5.立题依据及意义
一、自然地理概况
    1.1 地理位置
    1.2 地质地貌
    1.3 气候特征
    1.4 土壤
    1.5 植被
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
    2.2 研究方法
        2.2.1 调查样地的选择
        2.2.2 野外调查与采集
        2.2.3 室内标本的整理与鉴定
    2.3 数据处理
        2.3.1 植物区系数据来源及统计
        2.3.2 生物多样性计算
三、滦河上游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特征分析
    3.1 种子植物科、属、种的组成
        3.1.1 科的组成与分析
        3.1.2 属的组成与分析
    3.2 种子植物区系的优势类群和表征类群
        3.2.1 优势科和表征科
        3.2.2 优势属和表征属
    3.3 特有现象
    3.4 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3.4.1 科级分布区类型统计与分析
        3.4.2 属级分布区类型统计与分析
    3.5 种子植物生活型的统计与分析
四、滦河上游地区植物多样性分析
    4.1 自然地理概况比较
    4.2 区系情况比较
        4.2.1 优势科
        4.2.2 区系成分
    4.3 α、β多样性比较
        4.3.1 α多样性的比较
        4.3.2 β多样性的比较
五、滦河上游地区珍稀濒危及保护植物
    5.1 珍稀濒危植物的评定
        5.1.1 一级保护植物
        5.1.2 二级保护植物
        5.1.3 三级保护植物
        5.1.4 部分稀濒危植物生物学特点及保护研究
    5.2 珍稀濒危植物的濒危机制的分析
        5.2.1 珍稀濒危植物濒危的内部因素
        5.2.2 珍稀濒危植物濒危的外部因素
    5.3 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对策
六、滦河上游地区资源植物及其利用
    6.1 原料性资源植物
    6.2 非原料性资源植物
    6.3 资源植物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6.3.1 发挥植物资源的多样性
        6.3.2 保护植物的再生能力
        6.3.3 注意植物功能的特殊性
        6.3.4 开展植物资源的综合利用
        6.3.5 发展集约化生产
        6.3.6 合理开发旅游业
结果和讨论
    一、种子植物区系物种组成丰富
    二、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三、珍稀濒危植物
    四、资源植物
参考文献
致谢

(6)六盘水市蔬菜产业现状调查分析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世界蔬菜的生产现状
    1.2 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3 贵州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4 六盘水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六盘水市蔬菜产业现状调查
    2.1 六盘水市社会经济概况
        2.1.1 区位与特点
        2.1.2 社会经济情况
        2.1.3 自然资源条件
    2.2 部分特色蔬菜产业现状调查分析
        2.2.1 多层覆盖草莓越冬栽培试验及周年栽培试验
        2.2.2 生姜产业现状调查分析
        2.2.3 四棱豆引种试验
        2.2.4 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2.2.5 城郊设施高效蔬菜引种、栽培试验
        2.2.6 反季节蔬菜栽培试验
    2.3 蔬菜基地发展现状
        2.3.1 专业性菜地
        2.3.2 季节性菜地
        2.3.3 名特优蔬菜基地
        2.3.4 加工流通情况
        2.3.5 六盘水市蔬菜发展存在的问题
3 六盘水市蔬菜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3.1 产业发展条件
        3.1.1 特殊的气候条件及地形地貌适合于蔬菜立体种植
        3.1.2 生态环境有利于发展无公害蔬菜
    3.2 具有名特优蔬菜资源丰富和生产的优势
        3.2.1 生姜
        3.2.2 茭白
        3.2.3 蕺耳根
        3.2.4 马铃薯
    3.3 比较效益高,发展潜力大
    3.4 蔬菜加工企业初具规模
    3.5 各级领导重视,技术力量较强
4 六盘水市蔬菜产业发展对策
    4.1 国内外蔬菜发展与市场分析
        4.1.1 国内蔬菜市场
        4.1.2 国外蔬菜市场
    4.2 六盘水市蔬菜产业发展定位
    4.3 六盘水市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目标与布局
        4.3.1 六盘水市蔬菜产业发展思路
        4.3.2 六盘水市蔬菜产业发展总目标
        4.3.3 六盘水市蔬菜产品生产基地布局
        4.3.4 六盘水市蔬菜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7)耐热叶菜品种“夏凉”和“浦玉白”的选育与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野菜的概念和资源
        1.1 野菜的概念
        1.2 野菜的资源
    2 野菜分类的原则和依据
        2.1 野菜的分类原则
        2.2 野菜的分类依据
    3 野菜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及食用方法
        3.1 野菜的营养价值
        3.2 野菜的药用价值
        3.3 野菜的食用方法
        3.4 食用野菜注意事项
    4 野菜研究与应用进展
        4.1 野生蔬菜资源的利用和选育
        4.2 野菜的人工栽培应用
        4.2.1 野菜人工繁殖的方法
        4.2.2 野菜的栽培技术
        4.2.3 野菜人工栽培中需注意的两大问题
        4.3 野菜的加工和深加工
        4.3.1 野菜加工利用概况
        4.3.2 野菜的加工和深加工形式
    5 野菜的产业化开发
        5.1 野菜产业化开发的前景
        5.2 野菜产业化开发的要求
        5.3 野菜产业化开发的具体内容
        5.4 野菜产业化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5.4.1 野菜的安全性
        5.4.2 野菜的重金属含量
        5.4.3 野菜的硝酸盐含量
        5.4.4 野菜的过敏问题
        5.4.5 栽培野菜的“野味”
        5.4.6 野菜的市场问题
    6 野菜研究与产业化开发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耐热叶菜品种“夏凉”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1 材料方法
        1.1 选育材料
        1.2 选育过程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品种的形态和生长特征
        2.2 品种特性
        2.2.1 耐热性
        2.2.2 抗逆性
        2.2.3 对土壤要求
        2.3 营养特点
        2.4 重金属含量
        2.5 产量特点
        2.6 栽培技术
        2.6.1 播种育苗
        2.6.2 田间管理
        2.6.3 采收和留种
        图2-1—2-6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耐热叶菜品种“浦玉白”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选育过程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形态特征
        2.2 生长适应性
        2.2.1 对土壤要求
        2.2.2 耐热性
        2.2.3 抗逆性
        2.2.4 生育期
        2.4 营养成分分析
        2.5 产量
        2.6 栽培技术
        2.6.1 茬口安排
        2.6.2 播种育苗
        2.6.3 田间管理
        2.6.4 采收和留种
        图3-1—3-6
    3 小结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圆椒品种在海南推广及其运作模式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和目的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和依据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我国圆椒品种推广情况
        1.2.2 海南有关进展情况
    1.3 研究方法
2 圆椒品种在海南推广的调研结果与分析
    2.1 圆椒品种田间比较试验调研分析
        2.1.1 植株生长势
        2.1.2 熟性
        2.1.3 果实性状
        2.1.4 抗病性
        2.1.5 产量
        2.1.6 综合试验结果
    2.2 圆椒品种多点示范的调研分析
        2.2.1 2000~2001 年度多点示范
        2.2.2 2001~2002 年度多点示范
        2.2.3 2002~2003 年度多点示范
        2.2.4 2003~2004 年度多点示范
        2.2.5 2004~2005 年度多点示范
    2.3 圆椒品种大面积推广的绩效评价
        2.3.1 主要成绩
        2.3.2 主要经验和做法
        2.3.3 今后的推广前景
3 圆椒品种在海南推广的效果综合评价
    3.1 圆椒品种推广的综合效益
    3.2 圆椒品种推广的具体做法
        3.2.1 做好良种引进和田间品种比较试验工作
        3.2.2 坚持抓好现场观摩,扩大示范点的示范效果
        3.2.3 重视政府引导和建议作用,不断扩大优良品种的知名度
        3.2.4 规范栽培技术操作规程,为品种优势的发挥和无公害生产提供技术保证
        3.2.5 扎实办好各级联系示范点,为大面积推广起到桥梁作用和辐射作用
        3.2.6 开展经常性的培训工作,全面抓好面上的广泛培训
        3.2.7 深入田间地头,解决关键时期的关键技术问题
        3.2.8 采取科研单位、省种子站、市县政府职能部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等部门多联合,为项目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组织保证
    3.3 进一步推广圆椒品种的建议
        3.3.1 政府应继续加强对农业推广工作的领导和支持
        3.3.2 增加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培训、服务和示范推广工作
        3.3.3 加强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的协作
        3.3.4 建立切实可行的农业推广评价体系
        3.3.5 品种优势和产品品牌优势的集成是品种推广的关键
        3.3.6 积极探索“政府+ 科技+ 专业合作社+ 农民”的项目培训、示范推广模式
4 圆椒品种在海南推广的运作模式分析
    4.1 圆椒品种在海南推广运作模式的指导思想
    4.2 圆椒品种在海南推广运作模式的主要特征
        4.2.1 试验的主要特征
        4.2.2 成果示范的主要特征
        4.2.3 方法示范的主要特征
        4.2.4 推广的主要特征
    4.3 圆椒品种在海南推广运作模式的主要方式
        4.3.1 项目计划方式
        4.3.2 企业牵动方式
        4.3.3 科技下乡方式
    4.4 圆椒品种在海南推广运作模式的运行机制
        4.4.1 科、教、推三结合的运行机制
        4.4.2 企业、基地、农户三结合的运行机制
        4.4.3 经营、咨询、推广三结合的运行机制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图
致谢

(9)观赏蔬菜的应用及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应用价值
2 发展前景
3 问题及建议
    3.1 品种和生产数量适应市场的需求
    3.2 引种时应考虑蔬菜生长发育与生态条件相适应
    3.3 开发多种类型的栽培方式
    3.4 按照绿色食品的要求开发观赏蔬菜
    3.5 以点带面, 引导发展

(10)新形势下农民增收问题的研究 ——以湖北省荆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文献综述)
    1.5 本项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2 农民增收问题的理论基础
    2.1 资源禀赋论
    2.2 市场风险论
    2.3 人力资本约束论
    2.4 产业空洞论
3 荆州市农民收入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3.1 荆州市的农业生产条件
    3.2 荆州市农业发展状况
        3.2.1 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3.2.2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3.2.3 强化科技和信息服务,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
        3.2.4 加快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步伐,农业新的增长点得到培植
        3.2.5 认真落实农村政策,为农民增收减负提供法律保障
    3.3 荆州市2002年农业经济指标综合评价
    3.4 荆州市农民收入状况的阶段性划分
    3.5 1998—2002五年间荆州市农民收入构成及其变化分析
        3.5.1 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成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3.5.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为农民增收展示了广阔的前景
        3.5.3 农村经济结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二、三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3.5.4 农村从事家庭经营的劳动力仍占很大比例
    3.6 农民收入增幅下降带来的负面影响
4 近几年荆州市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分析
    4.1 农产品供求关系结构性过剩,农产品价格持续偏低,农产品成本节节攀高农业比较利益下降
    4.2 农户的经营规模较小
    4.3 农业结构调整滞后
    4.4 乡镇企业发展趋缓,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下降
    4.5 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突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
        4.5.1 劳动力流动就业的风险性
        4.5.2 劳动力管理工作的失控性
        4.5.3 劳动力自身文化素质的局限性
        4.5.4 农业基础的不稳定性
    4.6 农民收入结构不合理
    4.7 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4.8 农民整体素质较低
5 新形势下增加农民收入的总体思路和对策
    5.1 新时期增加农民收入的总体思路
    5.2 新形势下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5.2.1 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5.2.2 加大农村市场开拓力度,培育农村市场完善市场体系
        5.2.3 促进乡镇企业实现二次创业,积极推动农村非农产业发展
        5.2.4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民增收的链条
        5.2.5 推进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5.2.6 切实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使农民从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中增加收入
        5.2.7 加强科教兴农的力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的致富本领
        5.2.8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稀特”蔬菜引种试验总结(论文参考文献)

  • [1]酒泉地区雪莲果育苗及栽培模式研究[D]. 崔兴林. 甘肃农业大学, 2017(12)
  • [2]分期播种对日光温室3种保健蔬菜生长特性的影响及气候适应性分析[D]. 方媛. 宁夏大学, 2016(02)
  • [3]铜陵地区广东菜心高效循环栽培模式[J]. 刘祥英,丁祖明,孙娟,聂娟,杨碧玉. 长江蔬菜, 2012(03)
  • [4]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D]. 丁晓蕾.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6)
  • [5]滦河上游地区种子植物区系及资源植物研究[D]. 郑博颖. 河北师范大学, 2008(02)
  • [6]六盘水市蔬菜产业现状调查分析及发展对策[D]. 周维群.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2)
  • [7]耐热叶菜品种“夏凉”和“浦玉白”的选育与栽培技术[D]. 曹征宇.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5)
  • [8]圆椒品种在海南推广及其运作模式的调查与分析[D]. 云天海.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2007(03)
  • [9]观赏蔬菜的应用及发展前景[J]. 张艳芳,申集平.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7(02)
  • [10]新形势下农民增收问题的研究 ——以湖北省荆州市为例[D]. 向宇. 华中农业大学, 2004(03)


蔬菜论文 雪莲果论文 种子植物论文 三农论文

上一篇:前凉宁治疗小儿急性黄疸型甲型肝炎疗效观察
下一篇:对中国电子商务的拙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