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隆柏,岑晓鹏,康永松,陈秋勇,吴学敏,应清香,周伦江[1](2021)在《现代化规模养猪场除臭技术简述》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一个生猪养殖大国,其养殖数量位居世界首位。随着养猪规模化、集团化高度发展,虽然当前养殖废弃物等污物得到较为有效处理及循环利用,但在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氨、硫化氢等危害动物和人类的臭气,仍未得到较为有效处理。本文主要围绕现代规模化生猪养殖,就开展猪场除臭的意义、必要性、臭气的主要成分和来源以及从养殖源头减排、过程控制和末端处理臭气技术进行简要叙述,为今后规模化猪场开展养殖除臭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借鉴。
郑鑫,屈安安,赵曼,朱升海,林聪,段娜[2](2021)在《规模猪场臭气控制及减排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分析了猪场臭气的主要成分、成因及危害。从产生源头、产生过程、末端处理三个方面对目前应用于规模猪场的臭气控制及减排技术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同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实际,分析了已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规模猪场除臭技术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规模猪场臭气控制及减排技术的集成和发展提供思路,为实际养猪生产中臭气控制和减排技术的选择提供依据。
于雨亭,刘迎春,王述柏,张媛媛[3](2020)在《中小型畜禽养殖场的粪污除臭技术》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畜禽养殖规模巨大,粪便产生量多,如何有效处理以减少臭气排放是目前困扰养殖企业的难题。本文分析了中小规模养殖场粪便除臭适宜使用的技术如物理除臭法、化学除臭法、生物除臭法等方法的利弊,旨在为中小型养殖场开展粪便除臭处理提供参考依据。根据文献资料与实地调研综合分析,认为微生物菌剂堆肥除臭法和利用昆虫等生物除臭法适宜于中小型养殖场的粪污处理。
周立新,钟继超,杜尊众[4](2020)在《植物除臭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业等产生的恶臭导致的环境污染和人体健康问题愈显突出,采用除臭剂除臭是消除臭气污染的有效途径.除臭剂根据作用机理的不同,分为物理除臭剂、化学除臭剂、生物除臭剂和植物除臭剂,每种除臭剂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本文介绍了植物除臭剂的作用机理及特点,概述了国内外20多年来在植物除臭剂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总结应用于植物除臭剂的主要植物资源,并在此基础上梳理植物除臭剂在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畜禽养殖场等方面的应用情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为一种天然无污染、除臭效果好、应用范围广、使用简便的除臭剂,植物除臭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刘玉玲,魏晓静,陈燕,王魏苹,聂立秀,杨延泉,陈静,王东方[5](2020)在《禹城市畜禽养殖场除臭技术推广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禹城市高度重视畜牧业的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大农业、大循环"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粮经饲统筹、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模式,坚持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方针,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径,以规模养殖场为重点,构建种养循环发展机制,以农用
唐延天,邓盾,李贞明,余苗,陈卫东,马现永[6](2020)在《畜禽规模化养殖场臭气减排调控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畜禽养殖场恶臭来源多样,成分复杂,随着畜禽养殖呈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畜禽粪便污染日益严重。但是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对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畜禽养殖行业应向绿色生产方式转变。为了降低粪污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对人畜的危害,对畜禽粪污进行适当的无害化处理显得尤为重要,对畜禽规模化养殖场臭气及减排调控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畜禽规模化养殖场恶臭气体的来源和主要成分,以及恶臭气体的危害和消减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恶臭异位控制技术和原位控制技术,认为微生物除臭技术在畜禽生产中优势明显,对环境适应能力强,应用范围广,并且除臭效果持久,微生物可以大大降解粪便中产生的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消除养殖场内的臭味。虽然生物除臭法有许多优点,但是对某些高浓度恶臭物质的处理有一定局限性。为了促进我国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的可持续发展,恶臭问题不能单靠某一种除臭技术,只有综合利用多种除臭技术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牛军安[7](2019)在《畜牧业生产中的恶臭及除臭技术解析》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畜牧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畜牧生产中产生的臭气和相关污染问题日益引发行业内人士的关注,除臭技术的应用变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畜牧业生产中恶臭气味的来源,并结合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状况,重点探究畜牧生产中除臭技术的应用策略,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借鉴与参考。
陈思茹[8](2019)在《生物炭填料净化恶臭气体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恶臭气体的来源较为广泛,主要源于工农畜牧业生产、环境治理工程、人类日常生活等。其嗅觉阈值很低,因此低浓度的恶臭气体也会对人精神状态造成干扰。目前恶臭气体治理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以及生物除臭法。生物除臭是一种环境友好型除臭技术,研发低成本、高效的除臭填料是提升该技术的关键方法之一。近年出现的新型填料生物炭,可取自市政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及农、林废物等作为原材料,采用干馏碳化技术制成;具有制作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等优点。当前关于生物炭在废气污染物净化的中试及工程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生物炭作为生物滴滤塔填料,进行中试实验;从实验中总结出研究成果,为生物炭在废气处理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为污泥干馏产物(生物炭)的去向也提供了建议。基于此,本文以某企业生产的生物炭作为实验材料,开展中试实验。实验分别采用生物炭与竹炭作为填料,对比生物除臭不同阶段两种填料对VOCs(在此以CH3SH作为表征物)及H2S、NH3的去除效率。然后通过中试实验的数据确定设备前期调试时间(含微生物挂膜所需时间)、废气在生物滴滤塔内的停留时间等相关设计参数来完成某印染纺织企业污水处理站废气工程设计。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对比研究不同阶段生物炭与竹炭两种填料对VOCs及H2S、NH3的去除效率:(1)生物除臭装置启动阶段:竹炭与生物炭对H2S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0%及88%,对NH3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9%及87%。竹炭填料对VOCs的去除率比生物炭略高、达到65%,生物炭填料的去除率为57%。(2)生物除臭装置调试运行阶段:两种填料对H2S去除率均在95%以上,对NH3去除率均在94%以上,且两者都具有一定的抗冲击负荷能力。两种填料对于VOCs的去除可分为两个步骤:实验前期污染物负荷较小时,以吸附为主,生物降解为辅,去除效果较好,可达到80%;实验后期污染物负荷增大,以生物降解为主、吸附作用为辅,去除急剧下降、最低降至15%。(3)稳定运行阶段:生物炭填料对H2S的去除效果比竹炭填料好,二者之间的去除效率之差为0%-31.7%。随着停留时间的增加,生物炭填料对VOCs的去除效果要优于竹炭填料,去除效率之差最大为2.4%。两种填料对不同浓度的NH3的去除效果相近,二者之间的去除效率之差为0.5%-2.4%。2.开展生物滴滤塔中试实验,确定设计参数:(1)生物滴滤塔内填料微生物挂膜的挂膜时间为8天以上,调试时间为15天以上。(2)对于大部分组分都易溶于水的废气,可设置洗涤加湿的预处理工序,以减少在生物滴滤塔内的停留时间。(3)通过单位成本核算,生物炭填料去除污染物的单位成本比竹炭填料低。3.选用生物炭-竹炭混合作为填料,对印染企业污水处理站产生的恶臭气体(H2S、NH3、VOCs)均有一定的降解效果:其中H2S的去除率约97.1%-98.9%,NH3约90.4%-93.5%,VOCs约59.9%-68.0%,VOCs中CH3SH的去除率约98.3%-99.3%。选取NH3、H2S、CH3SH三种污染物作为比较,本示范工程的去除率高于两个同类工程案例(其中NH3去除效果与复合除臭工程案例相近)、与两个同类实验研究相近。因此生物炭作为生物除臭系统的新型填料,用于净化NH3、H2S、CH3SH、VOCs废气具有可行性。
邵栓,常娟,王平,尹清强,刘超齐,党晓伟,高天增,卢富山[9](2019)在《复合微生物制剂的研制及对猪粪便中吲哚的降解作用》文中研究表明为了降低猪场恶臭物质对环境的影响,从实验室保存的菌种中筛选得到4株高效除臭微生物,并研究其对猪粪便中吲哚的降解作用。结果表明,单因素粪便发酵试验筛选得到的克雷伯氏菌、贝莱斯芽孢杆菌、产朊假丝酵母和干酪乳杆菌对粪便中吲哚去除率分别为56.55%、59.12%、34.07%和53.03%(P<0.05)。根据微生物之间协同关系的微生态理论,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微生物菌株组合模式,经响应面分析预测的各菌种最佳组合模式为克雷伯氏菌0.04%、贝莱斯芽孢杆菌0.11%、产朊假丝酵母0.59%和干酪乳杆菌0.01%,最佳组合模式下粪便吲哚去除率为62.13%。
秦翔[10](2019)在《生物法处理畜禽养殖废气氨硫化氢及VOCs耦合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畜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畜禽养殖废气对大气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虽然有众多学者针对恶臭性气体脱除工艺进行研究和改进,但目前仍存在处理废气种类单一、成本高和二次污染等问题。本文根据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恶臭性气体的成分和特点,结合目前处理这些恶臭性气体技术的优缺点,提出了一种综合处理畜禽养殖废气中氨气、硫化氢、VOCs和颗粒物的新型生物工艺,同时开发了一套一体化生物处理设备。本试验是以猪舍排放恶臭性废气作为处理对象中试试验,并用响应面法设计试验,探究了该工艺的最佳运行参数。在工艺的最佳运行条件下,探究了废气和循环液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并分析其机理,同时就不同反应器内的生物群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本试验采用了响应面分析方法中的BOX设计法设计试验,并采用了 2因素3水平的编码方式进行设计,建立了 29组试验作为预测模型的数据基础,以此建立了根据处理气体的种类不同,建立了三个模型,并用ANOVA方法来评估其精确性和回归系数的显着性。(2)经过对预测模型的的筛选,选择气体停留时间8.25s,喷淋量2.9L/min为最佳运行参数,为了方便实验操作,取最佳运行气体停留时间为8.5s,喷淋量为3L/min。氨气、硫化氢和VOCs的去除率理论上可以达到 96.5%、94.2%和 71.2%。(3)在选定的最佳工艺运行条件下,在为期10个月的研究期间,氨、硫化氢、VOCs的去除效率分别达到了 96.5%、98.4%、83.0%;(4)氨吸收装置和氨处理装置协同作用,不仅净化了废气中的氨气、颗粒物,同时去除了溶于液相中的有机污染物VOCs,氨氮、亚硝氮和硝氮的处理效率不断提高,最终总氮浓度降低到5mg/L以下,总氮的去除率达到了 89%以上,避免了循环液中总氮的积累。此外,本试验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短程反硝化和硝化反硝化;(5)硫化氢吸收装置和硫化氢处理装置协同作用,实现了硫化氢向硫单质的转化,液相中硫单质浓度达到了 1.4ug/L,并且硫化氢吸收装置中的硫单质浓度有不断增加的趋势。此外,氨吸收装置不仅吸收氨气,同时吸收硫化氢并有将其转化为硫单质的能力,同时硫化氢吸收装置有更强的硫单质转化能力;(6)脱氨模块和脱硫模块协同作用,进一步使循环液中COD浓度降低到了 5mg/L,COD的去除率达到了 90%,液相中出现了环己烷、甲苯、正庚烷、2-己酮、双丙酮醇、四甲基尿素、对二甲苯、四甲基硫脲等物质,首先说明了废气中的有机物确实被吸收转化成了液相中的有机物,其次,液相中没有挥发性的有机酸、醇类、脂类和醛类等物质,而循环液中检测出了生物难降解烷烃、芳香烃类和酮类,证明了挥发性的有机酸、醇类、脂类和醛类等有机物被降解,说了整个系统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有一定作用。(7)在分析生物群落组分时,发现样本中主要细菌种类(占群落1%以上的细菌)主要有:Chlorobi(绿菌门细菌)、Gemmatimonadetes(芽单胞菌门)、Cyanobacteria(蓝藻)、Saccharibacteria(螺旋菌门)、Acidobacteria(酸杆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Planctomycetes(浮霉菌门)、Firmicutes(厚壁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和Chloroflexi(绿弯菌)等。这些菌种的出现解释了反应器中污染物降解的原因。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规模化猪场除臭的必要性 | 
| 2 规模化猪场臭气的主要成分及来源 | 
| 3 规模化猪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及末端处理 | 
| 3.1 规模化猪场选址和布局 | 
| 3.2 规模化猪场除臭源头减排 | 
| 3.2.1 生态养殖模式 | 
| 3.2.2 科学配制饲料 | 
| 3.2.3 添加饲料添加剂 | 
| 3.3 规模化猪场除臭过程控制 | 
| 3.4 规模化猪场除臭末端处理 | 
| 3.4.1 收集处理 | 
| 3.4.2 喷洒除臭 | 
| 3.4.3 臭氧除臭 | 
| 4 养猪场除臭发展趋势 | 
| 5 小结 | 
| 1 引言 | 
| 2 猪场臭气的组成和危害 | 
| 3 臭气控制及减排技术 | 
| 3.1 源头减量技术 | 
| 3.2 过程控制技术 | 
| 3.2.1 清粪工艺及地面类型的选择 | 
| 3.2.2 猪场规划布局和日常管理 | 
| 3.3 末端处理技术 | 
| 3.3.1 湿帘除臭技术 | 
| 3.3.2 生物除臭技术 | 
| 3.3.3 电净化法除臭技术 | 
| 3.3.4 除臭剂 | 
| 4 结论 | 
| 1 畜禽粪便中恶臭气体的来源 | 
| 2 畜禽粪便除臭技术 | 
| 2.1 生物型除臭剂的种类及作用 | 
| 2.1.1 微生物制剂堆肥除臭法 | 
| 2.1.2 昆虫除臭法 | 
| 2.1.3 土壤除臭法和珍珠岩棉除臭法 | 
| 2.2 物理方法 | 
| 2.2.1吸附型除臭剂的种类及作用 | 
| 2.2.2 遮掩型除臭剂的种类及作用 | 
| 2.3 化学型除臭剂的种类及作用 | 
| 3 小结 | 
| 0 引言 | 
| 1 植物除臭剂的作用机理 | 
| 1.1 化学反应除臭机理 | 
| 1.2 生物作用除臭机理 | 
| 1.3 物理作用除臭机理 | 
| 2 植物除臭剂的研究进展 | 
| 3 植物除臭剂的应用进展 | 
| 3.1 在污水厂的应用 | 
| 3.2 在垃圾中转站的应用 | 
| 3.3 在禽畜养殖中的应用 | 
| 4 展望 | 
| 1 畜禽养殖场臭味的危害 | 
| 2 推广畜禽养殖场异味除臭技术的重要性 | 
| 3 畜禽养殖场异味除臭的技术要点 | 
| 3.1 源头减臭技术 | 
| 3.2 过程控臭技术 | 
| 3.3 末端除臭技术 | 
| 3.4 综合治臭技术 | 
| 4 畜禽养殖场除臭技术推广应用及成效 | 
| 4.1 圈舍内除臭 | 
| 4.2 粪棚及化粪池除臭 | 
| 5 小结 | 
| 1 畜禽规模化养殖场恶臭气体的主要成分与危害 | 
| 1.1 主要成分 | 
| 1.2 主要危害 | 
| 1.2.1 对机体健康的影响 | 
| 1.2.2 对环境的危害 | 
| 2 畜禽规模化养殖场臭气减排控制技术 | 
| 2.1 恶臭异位控制技术 | 
| 2.1.1 物理除臭技术 | 
| 2.1.2 化学除臭技术 | 
| 2.1.3 生物除臭技术 | 
| 2.2 恶臭原位控制技术 | 
| 2.2.1 体内调控剂 | 
| (1)物理调控剂: | 
| (2)生物调控剂: | 
| 2.2.2 体外除臭剂 | 
| (1)物理除臭剂: | 
| (2)化学除臭剂: | 
| (3)生物除臭剂: | 
| 3 问题与展望 | 
| 1 畜牧业生产中恶臭气味的来源 | 
| 2 畜牧生产中除臭技术的实际应用 | 
| 2.1 化学除臭剂的实际应用 | 
| 2.2 净化工艺和除臭装置 | 
| 2.3 电液爆粪污处理技术 | 
| 3 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恶臭气体污染概述 | 
| 1.2 恶臭气体污染的特点 | 
| 1.3 恶臭气体常用治理方法 | 
| 1.3.1 物化法治理技术 | 
| 1.3.2 生物法治理技术 | 
| 1.4 国内外生物除臭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 1.4.1 研究现状 | 
| 1.4.2 存在问题 | 
|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 1.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 1.6 创新点 | 
| 第二章 生物滴滤塔去除恶臭气体的中试研究 | 
| 2.1 引言 | 
| 2.2 中试研究对象、装置及方法 | 
| 2.2.1 中试研究实验对象及废气组分 | 
| 2.2.2 中试研究装置 | 
| 2.2.3 生物滴滤塔填料 | 
| 2.2.4 中试研究分析方法 | 
| 2.3 研究结果 | 
| 2.3.1 生物除臭装置启动阶段 | 
| 2.3.2 .设备调试运行阶段 | 
| 2.3.3 稳定运行阶段 | 
| 2.4 填料单位成本经济分析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印染废气处理示范工程 | 
| 3.1 工程概况 | 
| 3.1.1 项目基本情况 | 
| 3.1.2 废气特征 | 
| 3.1.3 设计依据 | 
| 3.1.4 设计原则 | 
| 3.1.5 处理要求 | 
| 3.1.6 排放标准 | 
| 3.2 废气处理工艺 | 
| 3.2.1 处理工艺选择 | 
| 3.2.2 处理工艺流程 | 
| 3.2.3 处理单元设计 | 
| 3.2.4 工艺特点 | 
| 3.3 废气处理效果 | 
| 3.3.1 常规监督监测 | 
| 3.3.2 企业日常监测 | 
| 3.4 经济分析 | 
| 3.5 同类工程或实验对比 | 
| 3.5.1 同类工程案例 | 
| 3.5.2 同类实验研究 | 
| 3.5.3 小结 | 
| 3.6 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措施 | 
| 3.7 小结 |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 4.1 结论 | 
| 4.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附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培养基及菌种活化 | 
| 1.3 除吲哚菌株的初选 | 
| 1.4 除吲哚菌株的复选 | 
| 1.5 复合菌组合的响应面优化 | 
| 1.6 吲哚测定 | 
| 1.6.1 标准曲线的制备 | 
| 1.6.2 粪样预处理及吲哚含量的测定 | 
| 1.7 数据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降解吲哚菌株的初筛 | 
| 2.2 除吲哚菌株复筛 | 
| 2.3 响应面试验设计 | 
| 2.4 响应面模型构建及方差分析 | 
| 2.5 响应曲面图和等高线图分析 | 
| 2.6 最佳组合预测 | 
| 3 讨论 | 
| 3.1 去除猪粪吲哚微生物的筛选 | 
| 3.2 复合菌去除猪粪吲哚的响应面优化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畜禽养殖废气的来源和危害 | 
| 1.1.1 畜禽养殖废气的来源 | 
| 1.1.2 畜禽养殖废气的危害 | 
| 1.2 畜禽养殖废气的成分和特点 | 
| 1.2.1 畜禽养殖废气的主要成分 | 
| 1.2.2 畜禽养殖废气的主要特点 | 
| 1.3 国内外畜禽养殖恶臭性气体排放标准 | 
| 1.4 畜禽养殖废气恶臭污染物控制技术 | 
| 1.4.1 畜禽养殖环节恶臭性气体挥发控制技术 | 
| 1.4.2 畜禽养殖后端恶臭性气体控制技术 | 
| 1.4.3 畜禽养殖废气处理工艺设计及运行参数研究 | 
| 1.5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 1.5.1 研究目的 | 
| 1.5.2 研究内容 | 
| 1.5.3 创新点 | 
| 第二章 实验装置及方法 | 
| 2.1 实验装置及方法 | 
| 2.1.1 中试试验装置 | 
| 2.1.2 中试试验流程 | 
| 2.2 实验材料和设备 | 
| 2.2.1 实验材料 | 
| 2.2.2 实验设备 | 
| 2.2.3 废气来源和接种污泥 | 
| 2.2.4 循环营养液的组成 | 
| 2.3 检测项目和分析方法 | 
| 2.4 响应面分析方法 | 
| 2.5 分子生物学方法 | 
| 第三章 工艺启动和工艺运行参数的优化 | 
| 3.1 畜禽养殖NH_3、H_2S及VOCs集成生物处理工艺的启动 | 
| 3.2 响应面法优化工艺关键运行参数 | 
| 3.2.1 响应面试验设计材料 | 
| 3.2.2 中试试验设计(BOX设计法) | 
| 3.2.3 BOX设计模型的建立 | 
| 3.2.4 分析内容(统计学) | 
| 3.2.5 设计模型分析和评估 | 
| 3.2.6 预测模型响应面曲线图分析和不同变量对去除率的影响分析 | 
| 3.2.7 最高去除率和最佳运行参数的选择 | 
| 3.2.8 预测模型和试验结果线性回归分析 | 
| 3.3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污染物去除效果和机理的研究 | 
| 4.1 废气中主要污染物的进出口浓度变化和分析(2018/4/1-2018/9/1) | 
| 4.2 循环液中有机物组分和浓度的变化(2018/5/3-2018/11/1) | 
| 4.2.1 循环液中COD的浓度变化和分析 | 
| 4.2.2 GC-MS分析循环液中的有机物组分 | 
| 4.3 脱氨模块循环液中氮元素组分和浓度的变化(2018/5/3-2018/11/1) | 
| 4.4 脱硫模块循环液中硫单质浓度的变化(2018/5/3-2018/1U1)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不同反应器内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 
| 5.1 取样方法和样品PCR扩增结果鉴定 | 
| 5.2 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分析 | 
| 5.2.1 OTU分析 | 
| 5.2.2 Rank_Abundance曲线图 | 
| 5.2.3 多样性指数分析(Alpha) | 
| 5.3 细菌群落物种组成分析 | 
| 5.3.1 样本的Venn分析(OUT水平) | 
| 5.3.2 群落的Heatmap图 | 
| 5.3.3 群落结构组分图和污染去除机理分析 | 
| 5.4 样本比较分析 | 
| 5.4.1 PCA分析(OUT水平) | 
| 5.4.2 PCoA分析(OUT水平) | 
| 5.5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