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两个蔬菜大豆新品种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两个菜用大豆新品种(论文文献综述)

李祥祥,王宇,史凤玉,杨杰,魏志园,张锴[1](2021)在《菜用大豆新品种选育及品质性状影响因素》文中提出综述了国内外菜用大豆品种选育以及品质性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当前菜用大豆育种和品质性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陈鸿[2](2019)在《菜用大豆新品种区域筛选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年明溪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引进6个菜用大豆新品种,以毛豆3号作为对照,进行物候期、生物学特性、抗逆性、经济性状、产量等综合性状的比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闽豆10号产量最高,每667 m2产量为817. 50 kg,比对照毛豆3号增产6. 75%,综合性状较好,建议小规模示范种植;闽豆11号、闽豆9号、交大29等3个品种产量比对照毛豆3号分别减产19. 39%、20. 17%、25. 46%,综合性状表现略差于对照,建议继续参加试验。兴化豆2号、兴化豆3号比对照毛豆3号减产35. 43%和39. 46%,且鲜百粒重较轻,综合表现不佳,建议终止试验。

许金滨[3](2019)在《2018年福建省菜用大豆新品种区域试验(翔安区试验点)》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翔安区承担省级菜用大豆新品种区域试验,选用9个菜用大豆新品种,以毛豆3号作为对照进行物候期、生物学特性、抗逆性、农艺及经济性状、荚粒商品性状和产量等综合性状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闽豆9号、兴化豆614、兴化豆618、兴化豆713等4个品种比对照增产8.71%~14.78%,且抗病性好,有效荚数多;苏成3号产量与对照差异不显着,但单株有效荚数和有效荚率均表现良好,抗病性好;建议以上5个品种继续参加试验。

贺礼英[4](2018)在《适于江淮地区菜用大豆品种的筛选及其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变,尤其是近年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我国大豆(包括菜用大豆)的播种面积将明显增加,到2020年全国大豆种子面积将达到1.4亿亩,这对菜用大豆产业的发展是难得的机遇,但目前江淮地区市场上菜用大豆品种较多、良莠不齐,而且地方性品种不明显,因此筛选适合江淮地区种植的菜用大豆品种并进行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对当地菜用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从种子表观性状、农艺性状、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等方面对江淮地区广泛栽培的41个菜用大豆品种进行了分析比较,通过播期、密度和施肥等方面探讨适宜当地的高效栽培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种子表观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群体的种皮色变幅很大,以青色、青黄色和黄绿色居多。种脐色变幅较大,以黄棕色、深棕色和黄褐色居多。百粒重平均为33.59g,变幅为27.79g-42.53g。蛋白质含量平均为40.76%,变幅为37.07%-44.52%。脂肪含量平均为20.25%,变幅为18.52%-22.43%。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平均为61.01%,变幅在57.49%-65.34%之间。(2)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聚类及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农艺性状均存在较大变异,结荚高度变异最大,变异系数为31.41%,荚宽的变异最小,变异系数为6.45%。主要农艺性状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生育期与株高、单株荚数、荚长和荚宽呈极显着正相关,株高与荚长呈极显着正相关,单株荚数与单株有效荚数呈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90,而其他农艺性状间相关性不明显。欧氏距离5.5973处可划分为四大类群材料,各类型的农艺性状差异性明显。前7个主成分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87.028%,可反映主要农艺性状的基本特征。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变异性及聚类分析研究表明:蛋白质含量平均为20.16%,变幅为10.57%-34.67%。粗脂肪含量平均为25.39%,变幅为20.38%-31.77%。可溶性糖含量平均为3.99%,变幅为1.20%-11.70%。欧式距离8.1975处可划分为四大类群,各类型的品质性状差异性明显。品种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领鲜9807、领鲜1605和75-3的综合性状表现最为优秀。(3)品种、播期和密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P1(领鲜1605)的综合性状表现良好,株高、百荚鲜重、单株有效荚数、单株荚重、小区产量、粗脂肪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显着高于品种P2(绿洲特早王)和P3(春棚特早),适宜在当地种植,易于获得高产。江淮地区最适播期为4月12日左右,最适种植株行距为30cm×30cm,有利于菜用大豆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4月12日左右播种的菜用大豆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分别比4月2日和4月22日播种期收益高1.58%、0.56%。氮肥处理为15kg/667m2时,单株荚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荚重、小区产量、粗脂肪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显着高于CK和其他四个处理,适宜当地氮肥施用量为15kg/667m2,易于提高菜用大豆的经济产量。中微量元素肥料处理为8kg/667m2时,鲜豆百粒重、单株荚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荚重、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CK和其他2个处理,适宜当地中微量元素肥料施用量为8kg/667m2,有利于促进作物对中微量元素的吸收及施用效率提高。综上所述,LX9807、LX1605和75-3等菜用大豆适合在江淮地区种植,适宜的播期是4月12日左右,在密度(株行距)30cmx30cm,氮肥施用量为15kg/667m2、中微量元素肥料用量为8kg/667m2时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蓝占城[5](2017)在《菜用春大豆产量和品质分析及南北种植比较研究》文中提出菜用大豆(Glycine Max(L.)Merr.)是一种特用大豆,是指在R6(鼓粒盛期)~R7期(初熟期)采青英食用的大豆类型,因其营养丰富、口感鲜美而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本研究分析了 35个菜用春大豆品种(系)的鲜英产量和籽粒中影响食用品质的化学组分差异,通过相关分析探讨了菜用春大豆食用品质与籽粒中不同化学组分的相关性,明确了影响菜用春大豆食用品质的关键组分,并进行品种(系)比较试验,优选出了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品系。同时进行了南北两地(银川和杭州)种植菜用春大豆的品种(系)比较试验,分析了两地主要农艺和产量性状表现差异及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菜用大豆的鲜荚产量与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株高、底英高度、主茎节数呈极显着正相关,其中叶面积指数与产量相关系数达0.93**。2.杭州营养品质分析结果显示,鲜籽蔗糖含量在35.31~53.22mg/g之间,游离氨基酸总量在138.20~650.73mg/100g之间;谷氨酸在游离氨基酸总量中的占比达29.56~52.25%,是游离氨基酸种类中最丰富的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9.39~21.69%。3.食味品质方面,甜味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蔗糖;鲜味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谷氨酸在游离氨基酸总量中的占比;将不同品种菜用大豆在沸水中煮5分钟和8分钟后测量其硬度均可用来表示菜用大豆的硬度。出于经济考虑,可以选择沸水煮5分钟测硬度来评价其质地。4.综合植株性状、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杭州参试品种(系)以S952-9长花序表现最突出,大英大粒,外观漂亮,食味品质好,相对较早熟。其次是KS、H18-25和S952-35黄,分别表现为大英大粒、鲜荚产量高、早熟等优良特性,并且食味品质较好。5.通过对50个品种(系)试验筛选,综合生育期、植株性状和产量等因素考虑,认为S952单3、001绿6和浙鲜8号在银川表现优秀,可以在银川作进一步的产量、品质、抗性鉴定。6.南方菜用春大豆品种(系)在银川种植,从播种至初花的生育期大幅延迟。具体延迟幅度为,总生育期延迟41~49d,其中播种至出苗延迟5~7d,出苗至初花延迟41~49d,初花至采摘提早1~11d。由于营养生长旺盛,植株表现高大,主茎节数和有效分枝数增多,单株有效英大幅度增加,鲜英产量是杭州的2.3倍。但杭州种植结果表现为豆英长宽比例较合适,豆英外观品质好,百粒鲜重高。

胡润芳,张玉梅,黄旭旻,滕振勇,陆佩兰,林国强[6](2016)在《福建省菜用大豆新品种2015年区域试验》文中研究表明旨在为福建省菜用大豆育种、生产提供参考。通过对2015年福建省菜用大豆区域试验9个参试品种在福建省不同生态区7个地点试验的表现及产量差异分析,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菜用大豆在福建省春播有很好的适应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参试9个品种春季种植采青日数79.488.4天,鲜荚产量8268.459190.50 kg/hm2,标准荚产量5942.707498.80 kg/hm2,株高23.7946.89 cm,主茎节数7.09.7节,有效分枝数2.83.4个,有效荚数19.024.4个,荚重48.2261.00 g,鲜百粒重73.3989.86 g,标准荚长×宽(5.186.07)×(1.291.46),标准荚数280.8373.7个/kg;根据福建省菜用大豆品种审定标准,推荐‘交大127’、‘闽豆7号’续试。

胡润芳,林栩松,王志纯,张玉梅,林国强[7](2016)在《菜用大豆闽豆6号的选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闽豆6号是以浙2818为母本、闽豆1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选而成的菜用大豆新品种;在福建省2010-2011年的多点区域试验中,该品种表现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抗逆性强,鲜荚平均产量达9 568.20kg·hm-2,比对照增产8.85%,标准荚平均产量达5 497.50kg·hm-2,比对照增产4.31%;在2012年生产试验中鲜荚平均产量达10 742.55kg·hm-2,比对照增产15.86%;2013年4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豆2013001),适合在福建省大部分地区种植。

宋荣浩,顾卫红,马坤,杨红娟,朱丽华,李超汉,智海剑[8](2015)在《菜用大豆品种资源对大豆花叶病毒病的抗性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40个供试菜用大豆品种进行了抗2个SMV流行株系的鉴定。结果表明,有4个品种抗SC-3株系,分别是‘苏鲜4号’、‘浙鲜豆5号’、‘奎丰4号’和‘KVS124’;‘浙农8号’和‘苏鲜4号’抗SC-7株系,‘苏鲜4号’兼抗SC-3和SC-7株系。这些品种可作为抗源用于抗病品种选育和与抗性遗传相关的研究。此外,还鉴定筛选出‘通豆6号’、‘青酥2号’、‘青酥4号’、‘青酥5号’和‘青酥6号’等5个品种对SMV的主要流行株系SC-3表现耐病,这些品种可直接用于菜用大豆的生产。研究还显示,来自江苏地区的育成品种抗性相对较好,而来自上海崇明的地方大豆品种资源抗性普遍较差,这可能与该地区流行的SMV株系的类型相关。

张旭升[9](2013)在《甘蔗间种菜用大豆对其产量品质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探讨甘蔗与菜用大豆间种对其产量品质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在甘蔗品种桂糖29中间种菜用大豆,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研究:(1)甘蔗与菜用大豆间种对菜用大豆生长品质的影响;(2)甘蔗与菜用大豆间种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3)菜用大豆间种密度对菜用大豆光合特性的影响;(4)甘蔗与菜用大豆间种对甘蔗和菜用大豆产量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间种提高了菜用大豆植株高度、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甘蔗的锤度,但降低了鲜荚籽粒营养成分。间种提高了桂糖29的株高和茎粗,但降低了新台糖22的株高和茎粗。2甘蔗与菜用大豆间种极显着的提高了蔗田土壤的养分含量,菜用大豆与新台糖22间种的土壤养分含量大部分均高于桂糖29间种的土壤,双行种植菜用大豆的土壤养分含量大部分均高于单行种植的含量。间种能显着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桂糖29和菜用大豆间种更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生长。3种植密度显着影响菜用大豆的光合作用。双行种植的菜用大豆的光合作用低于单行种植的;与桂糖29间种的菜用大豆光合作用低于与新台糖22间种的。4间种提高了菜用大豆的单株荚数和小区产量,但降低了菜用大豆鲜荚的单荚重和百粒重等商品性状。双行种植的菜用大豆单株荚数、单荚重和百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都显着高于单行种植的。间种降低了甘蔗新台糖22的小区产量;与菜用大豆双行间种显着提高甘蔗桂糖29小区产量。本试验结果表明,甘蔗新品种桂糖29与菜用大豆品种桂春8号双行间种的效果最好。

徐有,王凤敏,默邵景,谷峰,秦君[10](2012)在《我国菜用大豆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文中研究指明论述了菜用大豆的历史渊源以及在我国国民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分析了我国菜用大豆的育种及栽培现状,提出了菜用大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明确了我国菜用大豆的发展方向。

二、两个菜用大豆新品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个菜用大豆新品种(论文提纲范文)

(1)菜用大豆新品种选育及品质性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外菜用大豆品种选育研究进展
    1.1日本国菜用大豆品种选育
    1.2我国菜用大豆新品种选育
        1.2.1我国大陆地区菜用大豆新品种选育
        1.2.2 我国台湾地区菜用大豆品种选育
2 菜用大豆品质性状及其影响因素
    2.1 遗传因素对菜用大豆品质的影响
    2.2 环境条件对菜用大豆品质的影响
    2.3 栽培管理措施对菜用大豆品质的影响
    2.4 采摘时期对菜用大豆品质的影响
    2.5 食用方式对菜用大豆品质的影响
3 菜用大豆育种与品质研究的发展方向
    3.1 菜用大豆育种与品质性状分析
    3.2 菜用大豆育种的发展方向

(2)菜用大豆新品种区域筛选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品种
    1.2 试验地点
    1.3 试验设计
    1.4 栽培管理
    1.5 试验期间气候条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物候期
    2.2 生物学特性
    2.3 主要经济性状
    2.4 生物学特性与抗逆性
    2.5 产量
3 小结

(3)2018年福建省菜用大豆新品种区域试验(翔安区试验点)(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菜用大豆品种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物候期
    2.2 生物学特性
    2.3 抗逆性
    2.4 农艺及经济性状
    2.5 荚粒商品性状
    2.6 产量
3 小结

(4)适于江淮地区菜用大豆品种的筛选及其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大豆的起源类型及分布
        1.1.2 菜用大豆的营养价值及作用
        1.1.3 我国菜用大豆的发展现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菜用大豆的品种选育研究
        1.2.2 菜用大豆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1.2.3 菜用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1.2.4 菜用大豆品质性状的研究
        1.2.5 菜用大豆的市场需求与消费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菜用大豆种子表观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2.2 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3 讨论
        2.3.1 菜用大豆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2.3.2 提高“双高”菜用大豆育种的亲本选配
    2.4 本章小结
        2.4.1 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4.2 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第三章 菜用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聚类及主成分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测定项目
        3.1.3 数据统计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农艺性状的变异分析
        3.2.2 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2.3 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
        3.2.4 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3.3 讨论
        3.3.1 选择农艺性状变异系数较高的品种
        3.3.2 选配亲本组合时应在不同的类群
        3.3.3 集中考察综合性状因子来提高育种效率
        3.3.4 充分利用性状间的相关性提高选择效率
    3.4 本章小结
        3.4.1 农艺性状的变异性分析
        3.4.2 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4.3 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
        3.4.4 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第四章 菜用大豆主要品质性状的比较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测定项目
        4.1.3 数据统计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2.2 品质性状的变异性分析
        4.2.3 品质性状的聚类分析
        4.2.4 菜用大豆的综合评价分析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4.4.1 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4.2 品质性状的变异性分析
        4.4.3 品质性状的聚类分析
        4.4.4 菜用大豆的综合评价分析
第五章 品种、播期和密度对菜用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5.1.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品种、播期和密度对菜用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5.2.2 品种、播期和密度对菜用大豆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5.2.3 品种、播期和密度对菜用大豆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5.3 讨论
        5.3.1 不同菜用大豆品种的筛选
        5.3.2 菜用大豆不同播期的效益分析
        5.3.3 菜用大豆不同密度的效益分析
    5.4 本章小结
        5.4.1 品种、播期和密度对菜用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5.4.2 品种、播期和密度对菜用大豆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5.4.3 品种、播期和密度对菜用大豆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第六章 不同氮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料处理对菜用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设计
        6.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6.1.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氮肥处理对菜用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6.2.2 不同中微量元素肥料处理对菜用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6.3 讨论
        6.3.1 不同氮肥处理对菜用大豆品种产量及品质的效应
        6.3.2 不同中微量元素肥料处理对菜用大豆产量及品质的效应
    6.4 本章小结
        6.4.1 不同氮肥处理对菜用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6.4.2 不同中微量元素肥料处理对菜用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1.1 菜用大豆种子表观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7.1.2 菜用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的综合比较分析
        7.1.3 菜用大豆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分析
    7.2 应用价值或前景分析
    7.3 进一步研究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菜用春大豆产量和品质分析及南北种植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中国大豆产业现状
        1.1.1 产业危机
        1.1.2 产业繁荣
        1.1.3 产业发展思考
    1.2 菜用大豆发展概况
        1.2.1 菜用大豆生产现状与发展前景
        1.2.2 菜用大豆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菜用大豆品质研究情况
        1.3.1 菜用大豆的外观品质
        1.3.2 菜用大豆的营养品质
        1.3.3 菜用大豆的食味品质
        1.3.4 感官评定
    1.4 菜用大豆品比试验
    1.5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第2章 杭州菜用春大豆品种对比试验
    2.1 试验目的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2.3 菜用大豆生育时期的确定
        2.2.4 测定项目和方法步骤
    2.3 数据统计处理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预试验筛选
        2.4.2 参试品种(系)生育期比较
        2.4.3 参试品种(系)植株性状比较
        2.4.4 参试品种(系)产量相关性状比较
        2.4.5 参试品种(系)外观品质比较
        2.4.6 参试品种(系)营养品质比较
        2.4.7 参试品种(系)食用品质比较
        2.4.8 参试品种(系)口感评分比较
    2.5 讨论与小结
第3章 银川菜用春大豆品种选育试验
    3.1 试验目的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预试验筛选
        3.3.2 参试品种(系)生育期比较
        3.3.3 参试品种(系)植株性状比较
        3.3.4 参试品种(系)产量性状比较
    3.4 讨论与小结
第4章 南北种植菜用春大豆比较研究
    4.1 试验目的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南北种植菜用春大豆生育期对比
        4.3.2 南北种植菜用春大豆植株性状对比
        4.3.3 南北种植菜用春大豆产量性状对比
    4.4 讨论与小结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6)福建省菜用大豆新品种2015年区域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1.2 试验地点
    1.3 试验方案
    1.4 抗性鉴定
    1.5 试验执行情况
    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参试品种鲜荚产量及稳产性
    2.2 参试品种的主要经济性状及物候期
    2.3 抗性鉴定
3 讨论与结论

(7)菜用大豆闽豆6号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1 闽豆6号的选育
    1.1 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
    1.2 早期品比试验
    1.3 区域试验
    1.4 生产试验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早期品比试验产量表现
    2.2 主要农艺性状
    2.2 区域试验产量表现
    2.3 区域试验稳产特性
    2.4 生产试验产量表现
    2.5 食味与营养品质
    2.6 抗病性鉴定
3 讨论

(8)菜用大豆品种资源对大豆花叶病毒病的抗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菜用大豆品种和SMV 株系
    1.2 网室人工接种鉴定及抗性评价标准
    1.3 大田自然感SMV 程度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网室内人工接种SMV 抗性鉴定结果
    2.2 大田自然感SMV 程度调查结果
3 讨论

(9)甘蔗间种菜用大豆对其产量品质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甘蔗产业现状
        1.1.2 菜用大豆产业现状
        1.1.3 间套种的应用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间种对不同农作物的经济效益影响
        1.2.2 间种对农作物品质的影响
        1.2.3 间种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1.2.4 间套种对生物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菜用大豆品种筛选试验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时间和试验地概况
        2.1.3 试验设计
        2.1.4 栽培和管理
        2.1.5 分析项目和方法
    2.2 间种密度试验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时间和试验地概况
        2.2.3 试验设计
        2.2.4 栽培和管理
        2.2.5 分析项目和方法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和分析
    3.1 间种对菜用大豆生长的影响
        3.1.1 间种对菜用大豆出苗率的影响
        3.1.2 间种对菜用大豆株高动态变化的影响
        3.1.3 间种对菜用大豆叶面积动态变化的影响
        3.1.4 间种对菜用大豆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的影响
        3.1.5 间种对菜用大豆籽粒品质的影响
        3.1.6 间种对菜用大豆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2 间种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3.2.1 间种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3.2.2 间种对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3.2.3 间种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3.2.4 间种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3.3 间种条件下栽培密度对菜用大豆生理特性的影响
        3.3.1 间种条件下栽培密度对菜用大豆光合特性的影响
        3.3.2 间种条件下栽培密度对菜用大豆籽粒品质含量的影响
        3.3.3 间种条件下栽培密度对菜用大豆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4 间种条件下栽培密度对土壤的影响
        3.4.1 间种条件下栽培密度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3.4.2 间种条件下栽培密度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5 间种条件下栽培密度对甘蔗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3.5.1 间种条件下栽培密度对甘蔗株高和茎粗动态变化的影响
        3.5.2 间种条件下栽培密度对甘蔗产量性状的影响
4 讨论
    4.1 间种密度对菜用大豆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4.1.1 间种密度对菜用大豆和甘蔗产量的影响
        4.1.2 间种密度对菜用大豆生理特性和品质的影响
    4.2 间种密度对土壤的影响
        4.2.1 间种密度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2.2 间种密度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4.3 间种密度对菜用大豆光合作用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我国菜用大豆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菜用大豆的概念及历史渊源
2 菜用大豆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 我国菜用大豆的研究进展
    3.1 菜用大豆育种现状
    3.2 菜用大豆栽培技术现状
    3.3 菜用大豆品质研究概况
4 我国菜用大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4.1 菜用大豆种子生产成本高而质量低
    4.2 缺少优质高抗的菜用大豆品种
    4.3 种植面积与市场需求存在矛盾
    4.4 加工工艺有待提高
5 我国菜用大豆的发展趋势

四、两个菜用大豆新品种(论文参考文献)

  • [1]菜用大豆新品种选育及品质性状影响因素[J]. 李祥祥,王宇,史凤玉,杨杰,魏志园,张锴.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1(02)
  • [2]菜用大豆新品种区域筛选试验[J]. 陈鸿. 福建农业科技, 2019(11)
  • [3]2018年福建省菜用大豆新品种区域试验(翔安区试验点)[J]. 许金滨. 福建农业科技, 2019(03)
  • [4]适于江淮地区菜用大豆品种的筛选及其高效栽培技术研究[D]. 贺礼英. 安徽科技学院, 2018(06)
  • [5]菜用春大豆产量和品质分析及南北种植比较研究[D]. 蓝占城. 浙江大学, 2017(01)
  • [6]福建省菜用大豆新品种2015年区域试验[J]. 胡润芳,张玉梅,黄旭旻,滕振勇,陆佩兰,林国强. 中国农学通报, 2016(21)
  • [7]菜用大豆闽豆6号的选育[J]. 胡润芳,林栩松,王志纯,张玉梅,林国强. 福建农业学报, 2016(07)
  • [8]菜用大豆品种资源对大豆花叶病毒病的抗性评价[J]. 宋荣浩,顾卫红,马坤,杨红娟,朱丽华,李超汉,智海剑. 植物保护, 2015(02)
  • [9]甘蔗间种菜用大豆对其产量品质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D]. 张旭升. 广西大学, 2013(03)
  • [10]我国菜用大豆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徐有,王凤敏,默邵景,谷峰,秦君. 河北农业科学, 2012(04)


土壤结构论文 遗传多样性论文 性状分离论文 三农论文

上一篇:国内外罕见的淡季枇杷——兴宁一号
下一篇:环状DNA结构对辐射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