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萍,李光平,王光华,李沛龙,王戈平,靳永平,简莹娜,裴全帮,马利青[1](2018)在《三角城种羊场铜、硒缺乏病因的分析》文中指出三角城种羊场某牧户家所产168只羔羊,发病约60只,死亡10余只。经微量元素及矿物质测定,肝铜含量10. 75mg/kg、肝硒含量0. 5745mg/kg。结果表明:该场羊群羊只铜、硒缺乏。
王晶[2](2019)在《中国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研究 ——以西部地区细毛羊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绒毛用羊产业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西部地区农牧民从事的主要产业,该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农牧民增收,也关系到边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绒毛用羊产业正处于向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资源与环境约束趋紧、产品供需矛盾突出、养殖方式粗放、生产效率较低、标准化养殖水平不高、规模化比重偏低等诸多问题。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养殖模式的转变,以标准化为核心、以规模化为特征,逐步形成绒毛用羊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的新格局。因此,有必要对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的经济效益、影响因素、运行模式及相关扶持政策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通过养殖模式的转变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牧户养殖经济效益增长和畜产品的长期有效供给。本文首先对我国绒毛用羊养殖的标准化程度和规模化程度进行定性评价和分析;其次,对标准化规模养殖(分规模)和散养模式下农牧户的成本收益、单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进行测算和比较分析;然后,用模糊数学法和似乎无关方程组模型对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5个环节标准化生产的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农牧户养殖规模化的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再次,采用案例分析法,对标准化规模养殖模式的实施路径、典型经验和运行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对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的相关扶持政策进行评价;最后,提出提高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各项措施,为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经验参考和决策依据。主要研究结论是:(1)绒毛用羊各环节标准化程度存在差异,畜禽良种、养殖设施和疾病防控3个环节相对最高,生产管理次之,粪污无害化最低。绒毛用羊规模化养殖有长足发展,小规模散养仍占据绝对优势,规模化程度区域差异明显。(2)标准化规模养殖户总收益、纯收益和成本收益率均显着高于散养户,各投入产出指标及构成比例地区差异显着;标准化规模养殖户的单要素生产率显着高于散养户;标准化规模养殖户技术效率显着高于散养户,配置效率显着低于散养户,提升产出水平和压缩生产成本的空间都较大。(3)经济要素、技术要素、政策要素和个人家庭特征对绒毛用羊标准化养殖均有重要影响。养羊收入比重、固定资产比重有显着正向影响。人工授精、选址和棚圈设计、饲养管理、饲料配制、机械剪毛分级打包、病死羊无害化处理和粪便及污水处理7项养殖技术对标准化养殖有显着正向影响;8项政策对标准化养殖有显着影响,种公羊补贴、能繁母羊补贴、人工授精补贴、畜牧养殖机械购置补贴、标准化规模养殖奖励、禁牧补助和贴息贷款7项政策有正向影响,草畜平衡奖励有负向影响;受教育程度、养殖时长、劳动力人数、加入合作组织4项因素对标准化养殖有显着正向影响,年龄有显着负向影响。经济、政策、环境和个人家庭特征对我国绒毛用羊养殖规模化均有显着影响,养殖收益、受教育程度和加入合作组织有正向影响,禁牧政策、草场面积和养殖时长有负向影响。(4)“家庭草库伦”、“种羊场+农牧户”、“生产基地+农牧户”、“委托管理式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合作社”、“草畜联营合作社”和“公司+合作社+农牧户”7种模式运行机制各有不同,主要体现在主体构成、覆盖范围、资源供给、环境约束、协作程度和运行效果6方面。(5)农牧户对相关扶持政策的认知度、需求度、获取程度、满意度等各有差异,扶持政策较少且缺乏系统性,部分政策存在范围小、标准低、效果不显着等问题。
李秀萍,李光梅,简莹娜,裴全帮,李沛龙,马利青[3](2016)在《青海省三角城种羊场弓形虫病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海省三角城种羊场是青海细毛羊的原种场,在育种和繁殖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为此,采集羊场一大队一小队的半细毛羊血清100份,进行弓形虫的血清学抗体检测,对于抗体阳性的血清采用PCR方法进行抗原检测,检测结果为阳性血清3份,阳性率为3%,这说明三角城羊场的半细毛羊中存在弓形虫的感染。
林伟山,裴全邦,祁全青,王光华,李光梅,李秀萍,马利青[4](2015)在《青海三角城种羊场部分“干瘦病”羊病因分析》文中认为为探究青海三角城种羊场的部分绵羊"干瘦病"的发病机理和防治措施,我们对部分患病羊血样生理指标、微量元素及p H值进行检验;并对4只"干瘦病"患羊进行治疗性诊断,3个月后对其逐个进行剖检分析。经血液样品的检验、治疗性试验及剖解分析,初步认为引起该场部分绵羊发生"干瘦病"的原因为营养代谢类疾病,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营养物质对防止和治疗此类"干瘦病"患羊有效果。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5](2015)在《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牧厅省发展改革委关于2015年青海省退牧还草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青政办[2015]213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省农牧厅、省发展改革委编制的《2015年青海省退牧还草工程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要求,认真组织实施2015年11月18日2015年青海省退牧还草工程实施方案省农牧厅省发展改革委第一章总论第一节项目概述一、项目名称:2015年青海省退牧还草工程二、项目主管部门:省农牧厅、州农牧局、县农牧局三、项目实施单位:玉树、果洛、海南、黄南、海西、海北州人民政府,三江集团,囊谦
李光平,李光梅,李秀萍,祁全青,李发林,裴全邦,张海刚,德毛,薛航,张文魁,索南俄日[6](2014)在《青海省三角城种羊场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血清学检测》文中指出应用绵羊正向间接血凝试验对来自青海省三角城种羊场的59份试情公羊的血清样品,进行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血清学调查。结果检出阳性血清5份,阳性率为8.48%,表明青海省三角城种羊场的羊群中存在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感染。
李光平,李光梅,李秀萍,祁全青,李发林,裴全邦,张海刚,德毛,张文魁,薛航,张富强[7](2014)在《青海省三角城种羊场部分种羊中流产类疾病的血清学检测》文中研究指明应用布鲁氏菌病RBPT(Rose-Bengal Plate Agglutination Test)、衣原体和弓形虫IHA(Indirect Hemagglutination Assay),对来自青海省三角城种羊场的59份试情公羊的血清、60份后备母羊的血清进行特异性血清抗体的检测。结果:在119份被检血清中,检出衣原体阳性血清3份,阳性率为2.52%,其中在59份试情公羊血清中检出3份,阳性率5.08%;在后备母羊的血清未检出衣原体阳性血清;所有的血清中均未检测到布氏杆菌和弓形虫阳性血清。
钟彩庭[8](2013)在《浅谈青海省三角城种羊场品种改良效益》文中研究表明青海省三角城种羊场作为青海省唯一一家培育毛肉兼用细毛羊的原种场,在长期的繁育、保种和饲养管理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品种改良方面具备技术研究和推广的条件,为青海省养羊业发展发挥保种、繁育、科研、推广、示范作用,其经济、社会效益显着。
钟彩庭[9](2012)在《青海省三角城种羊场品种改良效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青海省三角城种羊场作为青海省唯一一家培育毛肉兼用细毛羊的原种场,在长期的繁育、保种和饲养管理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品种改良方面具备技术研究和推广的条件,为青海省养羊业发展发挥保种、繁育、科研、推广、示范作用,其经济、社会效益显着。
李秀萍,王光华,李光梅,官却扎西,马利青[10](2012)在《青海省三角城种羊场部分流产母羊的血清学检测》文中提出应用布鲁氏菌病RBPT、衣原体和弓形虫IHA,对来自青海省三角城种羊场发生流产的23只生产母羊血清进行特异性血清抗体的检测,结果检出衣原体阳性血清3份,阳性率为13.04%:未检出布氏杆菌和弓形虫阳性血清。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自然概况 |
| 2 材料和方法 |
| 2.1 发病情况 |
| 2.2 病料采集 |
| 2.3 方法 |
| 2.3.1检测分析依据 |
| 3 结果与分析 |
| 4 小结与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导论 |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 1.5 研究的创新说明 |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 2.1 产业组织理论 |
| 2.2 规模经济理论 |
| 2.3 标准化理论 |
| 2.4 农户行为理论 |
| 第三章 中国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现状分析 |
| 3.1 国内外农业标准化发展历程与启示 |
| 3.2 与绒毛用羊产业相关的国内外标准 |
| 3.3 中国绒毛用羊养殖标准化程度分析 |
| 3.4 中国绒毛用羊养殖规模化程度分析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中国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经济效益比较分析 |
| 4.1 标准化规模养殖(分规模)与散养模式的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
| 4.2 标准化规模养殖(分规模)与散养模式的单要素生产率比较分析 |
| 4.3 标准化规模养殖(分规模)与散养模式的经济效率比较分析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中国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影响因素分析 |
| 5.1 绒毛用羊标准化养殖影响因素分析 |
| 5.2 绒毛用羊规模化养殖影响因素分析 |
| 5.3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中国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模式分析 |
| 6.1 标准化规模养殖模式 |
| 6.2 不同运行模式特点比较 |
| 6.3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中国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相关扶持政策评价 |
| 7.1 现有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相关扶持政策 |
| 7.2 农牧户对标准化规模养殖相关扶持政策的评价 |
| 7.3 畜牧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对标准化规模养殖相关扶持政策的评价 |
| 7.4 本章小结 |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 8.2 政策建议 |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作者简介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被检血清 |
| 1.2 诊断试剂 |
| 1.3 检测方法 |
| 2 结果 |
| 2.1 血清学检测结果 |
| 2.2 PCR检测结果 |
| 3 小结与讨论 |
| 3.1 从本次检测的100份被检血清中3份阳性血清,阳性率3%。这个结果比李光平〔2〕(2014年)、李秀萍〔3〕(2012年)报道的该地区弓形虫的阳性率0%高。结果表明三角城羊场弓形虫的感染有所提高。 |
| 3.2 弓形虫是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组织细胞内的机会性致病原虫,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和鸟类都可以传染弓形虫,食用这些动物的肉类,尤其是半生不熟的肉类是导致人类感染的主要原因。再者我省广大牧民有养猫和狗的习惯,病猫与病狗的粪便污染环境和草场,羊群在放牧中采食了被卵囊污染的牧草而感染该病〔4〕。 |
| 3.3 目前对弓形虫病的治疗药物仍以磺胺类药物和抗菌增效剂联合使用疗效最好。一些新的化疗药物对治疗实验弓形虫病具有良好的效果,但目前治疗药物的研究主要针对人弓形虫病及小鼠弓形虫病的模型,在弓形虫病的治疗方法上进展不大,应尽快评价这些药物治疗弓形虫病的效果〔5〕。 |
| 3.4 异地调运的种用动物,必须来自于非疫区,凭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出具的检疫合格证明调运。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对调运的种用、乳用、役用动物进行实验室检测。检测合格后,方可出具检疫合格证明。调入后应隔离饲养30d,经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检疫合格后,方可解除隔离。同时加强弓形虫病的检疫以及病畜的隔离、治疗和淘汰〔6〕。 |
| 1 材料与方法 |
| 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
| 1.4 检测分析依据参照 《青海高原家畜生理、生化正常值手册》, 《羊病学》, 《兽疫临床诊断学》, 《羊主要先天性免疫指标的检测与分析》相关章节内容, 进行血液学检验、临床生化检验结果分析。 |
| 2 结果 |
| 3 结论 |
| 4 讨论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实验材料 |
| 1.2 操作方法 |
| 1.2.1 检测: |
| 1.2.2 稀释液: |
| 1.2.3 血清: |
| 1.2.4 稀释: |
| 1.2.5 抗原: |
| 1.2.6 判定标准: |
| 2 结果 |
| 3 小结与讨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被检血清 |
| 1.2 诊断液 |
| 1.3 器械 |
| 1.4 检测方法 |
| 1.4.1 布氏杆菌病 |
| 1.4.2 衣原体病 |
| 1.4.3 弓形虫病 |
| 1.5 判定结果 |
| 1.5.1 布氏杆菌病 |
| 1.5.2 衣原体 |
| 1.5.3 弓形虫 |
| 2 结果 |
| 3 小结与讨论 |
| 1 青海省三角城种羊场现状 |
| 1.1 自然概况 |
| 1.2 历史沿革 |
| 2 品种改良经济效益 |
| 2.1 品种改良 |
| 2.2 品种改良多元化 |
| 2.3 品种改良经济效益 |
| 3 品种改良社会效益 |
| 3.1 品种改良技术应用 |
| 3.2 品种改良技术推广 |
| 3.3 品种改良社会效益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被检血清 |
| 1.2 诊断液 |
| 1.3 器械 |
| 1.4 检测方法 |
| 1.4.1 布氏杆菌病 |
| 1.4.2 衣原体应用IHA方法经行检测 |
| 1.4.3 弓形虫应用IHA方法进行检测 |
| 1.5 判定结果 |
| 1.5.1 布氏杆菌病 |
| 1.5.2 衣原体 |
| 1.5.3 弓形虫 |
| 2 结果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