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强[1](2016)在《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化妆品包装设计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主要以上海日化产业中的包装设计为例,考察上海地区改革开放近40年以来城市商业文化及设计的变迁。文章从设计师自身的设计行为和社会设计活动两个方面来讨论,考察国家政策和设计的管理以及特定时代的特定设计之间的关系,分析影响设计发展的社会因素,主要体现于产业环境与设计的关系,设计师在特定文化经济条件下的特定创作活动,从而形成从内到外的设计体制研究视角,最终探索设计活动与上海社会及商业发展繁荣的互动关系。本研究主要以三个时间段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为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化妆品包装设计研究的切入点,考察设计师们的工作方式在不同历史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发展变迁。上海自开埠以来,工商业及包装设计经历了解放前后的巨大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它在中国商业发展的龙头地位。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工商业和设计业迎来了自身发展的第二个春天,这个时期经历了80年代的传奇式发展与90年代的沉沦与转变。到了新世纪2000年,上海的工商业及包装设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更为辉煌的新时代。如今的设计环境既与20世纪之初的竞争性与市场特征相似,也与计划经济时代的产业经验和人才积淀有着不可或缺的紧密性。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化妆品包装设计观念和风格在不断的转变,民族风格的复兴与上海商业市场的变化对化妆品包装设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化妆品品牌的发展需要重新建构和设计。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化妆品包装设计是中国现代设计的先行官,是中国设计语言的传达者,同时构建了许多民族品牌,发扬了优秀的民族精神,传播了多元的文化,因此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的上海化妆品包装兼具设计之外的历史文化意义。
本刊讯[2](2015)在《海天间的纸业盛筵 2015中国国际造纸和装备博览会暨全国纸张订货交易会在海口召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同期举办"纸浆市场形势研讨会"、"造纸产业及技术装备发展研讨会"本刊讯由中国造纸协会主办的"2015中国国际造纸和装备博览会暨全国纸张订货交易会"于11月12日上午在海口市海南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钱桂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司处长李平、中国造纸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赵伟、上海期货交易所执行总监顾忠国、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院长曹春昱、海口市会展局副局长王肃
罗红希[3](2014)在《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研究》文中提出民国时期是近现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发展,不仅政治上复杂,而且经济上也是繁荣与困境并存,内忧与外患同在。从南京临时政府到北京政府的更替,再到国民党建立的国民政府,研究各个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与制度,探索每个时期的进出口贸易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政府的行为与贸易发展的历程。对外贸易政策是一个国家历史的缩影,本文通过考察民国历届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的发展过程,揭示出了民国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的困境与艰难。本文在研究各个时期对外贸易政策发展过程中,基本上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的:首先,研究该时期政府制定的主要对外贸易政策;其次,结合该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情况,探索该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特征;再次,研究该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成效、地位和作用。本文分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包括对外贸易政策概念的界定、选题的意义、学术史回顾、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创新之处。正文部分按时间顺序包括七大章。第一章主要探讨了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形成的国内外环境。这个环境主要包括:对外贸易主权的丧失与洋行势力的垄断,中外贸易形势的新变化,晚清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经验和教训,对外贸易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等。第二章主要探讨了北洋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形成。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制订了一系列对外贸易发展的法令法规,拓展对外进出口的外贸政策初步确立,争取关税自主的基本格调逐步形成。最后,总结了北洋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的特征与成效。第三章主要探讨了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初步发展。主要包括:南京国民政府面临的国内外贸易环境,保护主义贸易政策体系初步构建,出口促进政策体系的逐渐形成,关税自主权的收回与关税自主政策的实施。第四章主要探讨了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对外贸易政策逐渐成熟。主要包括:关税自主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商检贸易政策框架大体搭建,金融货币政策体系基本构建,海关缉私政策体系初步确立,最后总结了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对外贸易政策的成熟性。第五章主要探讨了抗日战争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艰难与困境。主要包括:抗日战争时期面临的国内外贸易环境,并以此为线索分析了以抗战为目标的三项对外贸易政策:外汇及商品管制政策的强化;以抗战为目标的铁路物流运输建设;海关缉私政策进一步加强。最后总结了战时对外贸易统制政策逐渐形成,分析了抗战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特征,并总结出抗战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作用与影响。第六章主要探讨了南京国民政府后期对外贸易政策逐渐衰落。主要包括:南京国民政府后期对外贸易的国内外环境,战后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消极因素逐渐增强的对外贸易政策,战后对外贸易畸形发展与对外贸易政策的反思。第七章主要总结了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经验与教训,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遗留的精神财富,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启示和借鉴等等。结语:在遵照民国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注定了难以有大作为的基本格调与态势的前提下,总结了民国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几个鲜明的特征,得出了一个不容忽略的历史事实——民国时期历届政府都为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章宏伟[4](2008)在《改革开放30年出版大事记》文中提出1978年1月14日国家出版局在北京邀请一些老同志座谈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以及三家出版社合并组成的三联书店的历史,批驳了所谓"30年代黑店"的谬论。
齐欢[5](2011)在《二战后越南现代化进程研究(1945-2010)》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种历史必然性,现代化是一切后发国家摆脱落后形成现代国家的必然进程。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从本国的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出发,同时吸收外部的积极因素追求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价值取向的道路。越南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其现代化从启动、发展、对模式的探索和转型且充满了艰辛和曲折。1858年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后被卷入了世界现代化性大潮。1945年越南在印支共的领导下获得了民族独立后开始了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86年实施革新开放以来现代化才走上正确的道路。研究该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我们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问题和实施赶超型战略的理解,总结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一般规律。通过对越南的个案分析,有助于丰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实践与理论范式的研究,对学科建设也有一定意义。为一些后发国家探索一条较成功的现代化道路可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综合运用历史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和西方现代化理论等理论对越南1945年以来的现代化历史进程及其特点、成就问题与经验教训、现代化水平、模式及走向进行了研究。本文由绪论和正文的第一至第十章和结语构成。绪论主要讨论本论文选题及有关概念的界定、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安排等。第一章讨论了越南现代化启动的历史背景(1858-1945年)。国际背景是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由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世界现代化进程使许多前资本主义国家成为西欧的殖民地和附属国。国内背景是法国入侵和殖民统治对越南的传统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其发生分化和重组,从根本上改变了在“王朝循环”模式支配下的封建王朝的历史方向,越南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衰败化”和“边缘化”冲击下,越南在印支共的领导下走向“革命化”,经过义静苏维埃运动和八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越南现代化的启动以19世纪下半叶阮朝的改革为标志。①从阮朝的改革到1945年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是越南现代化低度发展阶段②。第二章探讨了两种社会制度影响下的越南现代化进程(1945—1975年)。本章主要论述二战后越南分治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北方和在资本主义制度影响下的南方现代化进程。本章分为两个时期,一是1945—1954年抗法时期;二是1954—-1975年抗美时期。内容包括,北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效果。美国在南越进行移植美式模式的现代化实践。由于战争的影响,越南错过了1945—1973年世界经济黄金时代①的发展机会。而东亚一些国家则利用越战的机会迅速发展为新兴工业化国家。第三章阐述了越南统一后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及严重挫折(1975—1986年)。越南在1976年建立统一的社会主义共和国,结束了长期国家分裂、南方政治衰败、和社会动乱的局面,成立了具有强大社会动员和整合能力高度集权的现代国家政权,提供了能进行自主型现代化发展的制度保证。但多年战争破坏使越南现代化起点很低,这决定了现代化发展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由于指导思想和内外政策上的失误,越南再次错过有利的发展时机。虽然从1979年越南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但效果有限。直到实行全面革新开放后才进入现代化的正确轨道。第四章讨论革新开放后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间现代化建设的情况(1986—-1996年)。越共在1986年12月召开“六大”确定了全面革新的路线。六大成为越南现代化进入新时期的标志。越南在坚持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合理成分的同时吸收了其他国家现代化理论的有益成份,通过实践逐渐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新理论。七大制定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建设纲领》,使越南现代化进入第一个高速发展期。第五章论述了在苏联、东欧解体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下,越南对现代化战略进行的调整(1997—-2001年)。这时期,越南现代化面临多重挑战:在苏联、东欧的解体的影响下的政治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下的经济危机和腐败影响下的社会危机。鉴于此,越南对政治体制和领导层、现代化的指导思想、经济战略、政策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提出了在2020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标。第六章研究了越南现代化进程的第二次快速发展的情况(2001-2006年)。2001年4月,越共“九大”把七大的《建设纲领》加以具体化。在九大思想指导下,越南的现代化进入第二个加速期。但发展中的问题也大量出现。第七章论述了越共十大到十一大间的现代化进程的情况,并分析了今后现代化进程的走向与趋势(2006—2011年)。经过20年的探索,越南已初步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体系和一条适合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十大后越南现代化进程又取得重大进展。2011年1月召开的越共十一大为今后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第八章对1945年以来越南现代化进程成败的经验教训作了分析。对每个阶段现代化获重大进展和遭受挫折的原因从政治体制、经济、社会、外交、文化和军事以及自然地理和资源等方面作了较为深入分析。第九章对越南现代化进程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选用以中科院的两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为主对越南的经济、社会、综合现代化、生态、文化和国际现代化水平作了较系统的量化评价。由于政治现代化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世界上还没有相关的定量评价体系,因此,对其评价限于定性方面。第十章对越南现代化进程的模式①进行了总结。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本章对越南现代化模式的分析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诸多方面的内容。通过分析指出,越南早期现代化启动属于典型的挑战——回应(汤因比的说法)的模式。独立后,北方采取了经典社会主义模式,南方模式则试图建立资本主义模式。革新后,越南现代化模式开始向与东亚模式、中国模式、西方新自由模式相结合的市场化模式转变,形成了具有“越南特色混合型后全能主义模式”。本文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为结语。对以上各章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总结,对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升华和提炼。
本刊通讯员[6](2004)在《2004年纸张订货交易会在海口隆重召开》文中研究表明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内容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 一、选题的背景 |
| 二、选题研究的意义 |
| 第二节 研究范围的界定 |
| 一、研究地域 |
| 二、研究时段 |
| 第三节 名词概念的界定和说明 |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框架 |
| 第五节 资料的筹备 |
| 一、历史文献 |
| 二、图像文献 |
| 三、已有研究着作 |
| 四、设计师口述资料 |
| 第二章 风格滥觞:开埠至改革开放的上海化妆品包装设计 |
| 第一节 在政治大潮中发展的设计行业 |
| 一、设计行业的形成和转换 |
| 二、设计队伍的建设 |
| 三、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
| 第二节 特定时代的特定设计 |
| 一、中国现代包装设计的起源 |
| 二、民族风格的初探 |
| 三、历次政治运动的印记 |
| 四、简单现代主义的呈现 |
| 五、与世界设计史若离若合的地位 |
| 六、对以后设计发展的巨大影响 |
| 第三节 民族化妆品品牌的积淀 |
| 一、“广生行”创立——民族品牌“双妹”风靡 |
| 二、大家族创立的前奏——美加净 |
| 三、“香香”族的繁华——百雀羚护肤脂、友谊牌雪花膏、雅霜、留兰香牙膏 |
| 第三章 巨澜骤转:改革开放后上海设计业的变迁 |
| 第一节 从计划走向市场改革推动了发展 |
| 第二节 80年代的传奇式发展 |
| 第三节 90年代的改制与变迁 |
| 第四节 二十世纪设计业重铸辉煌 |
| 第四章 美丽绽放:改革开放后上海化妆品包装设计发展 |
| 第一节 80年代昙花一现的设计繁荣 |
| 一、代表设计师和设计作品 |
| (一) 露美设计者——刘维亚 |
| (二) 汉方凤凰——赵佐良 |
| (三) 护手霜第一人——沈缨 |
| (四) 清妃怡人——周爱华 |
| (五) “妃”与“飞”——柯烈 |
| (六) “海鸥”与“红鸟”——蒋峻 |
| (七) 蜂花——范欣 |
| (八) 其他 |
| 二、走向市场化的初始设计风格 |
| 第二节 90年代设计的沉沦和转变 |
| 一、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
| (一) 凤凰系列 |
| (二) 六神系列 |
| (三) 佰草集问世 |
| (四) 第一套男士化妆品品牌——高夫 |
| (五) 高姿设计师——顾传熙 |
| (六) 其他 |
| 二、机遇与挑战促动着设计风格的转变 |
| 第三节 2000年以来的重铸辉煌 |
| 一、代表品牌 |
| (一) 民族创新——百雀羚 |
| (二) 老上海味道——双妹 |
| (四) 我们的品牌——佰草集 |
| (五) 其他 |
| 二、多样性和复合型的设计主流 |
| 第四节 改革开放以来重要的展览交流和学术探讨 |
| 一、协会 |
| 二、十人包装设计展 |
| 三、“中国之星”大奖赛 |
| 四、“世界之星”大奖赛 |
| 五、“华东大奖”比赛 |
| 六、“东方之星”大奖赛 |
| 七、展览会 |
| 八、走在设计前沿的各种设计院校 |
| (一) 协会教育 |
| (二) 学校教育 |
|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化妆品包装设计观念和风格的转变 |
| 第一节 民族风格的界定和发扬 |
| 一、民族风格的扩大 |
| 二、民族样式的艰难复苏 |
| 第二节 市场的全新定位 |
| 一、化妆品市场发展变化 |
| 二、市场变化的启示 |
| 第三节 品牌的重新设计与构建 |
| 一、老品牌的复兴 |
| 二、老品牌的发展优势与不足 |
| 第六章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化妆品包装设计对现代设计史的贡献 |
| 第一节 中国设计的先锋者 |
| 第二节 民族品牌的建构者 |
| 第三节 中国设计语言的演绎者 |
| 第四节 多元化文化的传播者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庄建民老师访谈记录 |
| 附录二 沈缨老师访谈记录 |
| 附录三 赵佐良老师访谈记录 |
| 附录四 刘维亚老师访谈记录 |
| 附录五 陈关鸿老师访谈记录 |
| 附录六 顾传熙老师访谈记录 |
| 附录七 蒋峻老师访谈记录 |
| 附录八 钱国梁老师访谈记录 |
| 附录九 徐军老师访谈记录 |
| 附录十 邵隆图老师访谈记录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章 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形成的国内外环境 |
| 第一节 对外贸易主权的丧失与洋行势力的垄断 |
| 一、增开商埠,中国对外贸易市场门户进一步洞开 |
| 二、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进一步扩大 |
| 三、扩展租界、强占租借地,中国对外贸易再遭割裂 |
| 四、关税的支配、保管权的进一步丧失 |
| 五、洋行势力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垄断 |
| 第二节 中外贸易形势的新变化 |
| 一、对外贸易的环境条件进一步改善 |
| 二、“一战”期间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 |
| 第三节 晚清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经验和教训 |
| 一、晚清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时代性特征 |
| 二、晚清对外贸易政策与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关系 |
| 第四节 对外贸易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
| 一、晚清时期对外贸易思想逐渐形成 |
| 二、北洋时期对外贸易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
| 第二章 北洋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初步形成(1912-1926) |
| 第一节 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外贸发展的法令法规 |
| 一、颁布有利于外贸发展的实业法令 |
| 二、颁布《商会法》和《商标法》,为对外贸易发展营造有利环境 |
| 第二节 拓展对外进出口的外贸政策初步确立 |
| 一、利用外资发展对外贸易 |
| 二、主动开放、增开商埠 |
| 三、鼓励进口替代,发展出口贸易 |
| 四、减免税厘,保护本国商品 |
| 五、举办国货展览会和积极参加外国博览会 |
| 六、初步构建交通运输物流网络 |
| 第三节 争取关税自主的基本格调逐步形成 |
| 一、根据实际情况,分门别类,依次征收 |
| 二、大大提高奢侈品和日用品的税率 |
| 三、向列强正式提出中国关税自主的原则 |
| 四、利用列强矛盾,加征临时附加税 |
| 第四节 北洋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特征与成效 |
| 一、北洋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特征 |
| 二、北洋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成效与局限性 |
|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初步发展(1927-1933) |
|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面临的国内外贸易环境 |
| 一、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与对外贸易的艰难 |
| 二、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经济建设与对外贸易 |
| 三、对外贸易思想理论更趋成熟 |
| 第二节 保护主义贸易政策体系初步构建 |
| 一、限制外国商品倾销,积极推动出口贸易的发展 |
| 二、实行易货偿债贸易和出口贸易管制,加强对外贸易国家垄断 |
| 三、对进口商不履行条约的合理处置 |
| 四、充分利用外国资本技术,发展对外贸易 |
| 第三节 出口促进政策体系的初步形成 |
| 一、注重上海等港口的建设 |
| 二、正确处理外商的定货单 |
| 三、增强票据意识、科学开具出口发票 |
| 四、注重出口货物的包装 |
| 五、重视货物安全,推行海上保险 |
| 六、注重了解各国通关手续,努力发展对外贸易 |
| 七、严格按出口标准和程序发货 |
| 第四节 关税自主权的收回与关税自主政策的实施 |
|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对外贸易政策逐渐成熟(1933-1936) |
| 第一节 关税自主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 |
| 一、重构关税政策的新体系 |
| 二、关税政策的特征 |
| 三、关税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
| 第二节 商检贸易政策体系大体搭建 |
| 一、商检贸易政策的具体措施 |
| 二、南京国民政府检验政策的得失 |
| 第三节 金融货币政策体系基本构建 |
| 一、力控金涨银落 |
| 二、废两改元的成功 |
| 三、1935年币制改革及其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
| 四、建立健全现代银行制度 |
| 五、注重出口商与银行的关系 |
| 第四节 海关缉私政策体系的初步确立 |
| 第五节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对外贸易政策的成熟性 |
| 一、收回关税自主权是独立自主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前提和基础 |
| 二、健全了对外贸易管理机构,确立了较为完善的组织领导体系 |
| 三、对外贸易商品宣传、商品展示体系逐步构建 |
| 四、对外贸易政策体系逐渐完善 |
| 五、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对外贸易政策的成效与局限性 |
| 第五章 抗日战争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艰难与困境(1937-1945) |
| 第一节 抗战初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国内外环境 |
| 一、突破封锁、寻求对外通商成为时代的主流 |
| 二、民生主义对外贸易思想的发展与成熟 |
| 第二节 对外贸易政策纳入抗战的轨道 |
| 一、外汇及商品管制政策的强化 |
| 二、加强以抗战为目标的铁路物流运输建设 |
| 三、海关缉私政策遭到破坏后有所完善 |
| 四、战时对外贸易统制政策逐渐形成 |
| 第三节 抗战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特征 |
| 一、变被动为主动,独立自主性增强,半殖民地色彩弱化 |
| 二、抗战时期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性空前加强 |
| 三、太平洋战争对抗战时期对外贸易政策产生重大的影响 |
| 第四节 抗战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作用与影响 |
| 一、抗战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作用 |
| 二、国民政府抗战时期对外贸易政策产生的弊端 |
| 第六章 南京国民政府后期对外贸易政策逐渐衰落(1945-1949) |
|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后期对外贸易的国内外环境 |
| 一、战后美国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 |
| 二、国家垄断资本空前膨胀及国民经济逐渐崩溃 |
| 三、战前正常的对外贸易关系逐渐恢复 |
| 第二节 战后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
| 一、战后对外贸易管理机构的调整 |
| 二、构建了以限额进出口为目标的对外贸易政策体系 |
| 第三节 消极因素逐渐增强的对外贸易政策 |
| 一、贸易管制政策空前加强 |
| 二、金融币制政策的崩溃 |
| 三、海关缉私政策的恢复与终结 |
| 第四节 战后对外贸易畸形发展与对外贸易政策的反思 |
|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畸形发展 |
| 二、战后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反思 |
| 第七章 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启示与借鉴 |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经验和教训 |
| 一、要始终扞卫国家的主权 |
| 二、总体外贸易发展目标要非常明确 |
| 三、正确认识并根据中国的国情制定对外贸易政策 |
| 四、要重视对外贸易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 |
| 五、要以大无畏的勇气迎接世界经济的挑战 |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启示和借鉴 |
| 一、要正确处理对外贸易的入超问题 |
| 二、要注重汇率与对外贸易的关系 |
| 三、要注重对外贸易人才的培养 |
| 四、积极发展现代交通运输物流,促进国际贸易顺利开展 |
| 五、要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的输出 |
| 六、要加强港口建设、注重海上运输 |
| 七、要特别注重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关系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1978年 |
| 1979年 |
| 1980年 |
| 1981年 |
| 1982年 |
| 1983年 |
| 1984年 |
| 1985年 |
| 1986年 |
| 1987年 |
| 1988年 |
| 1989年 |
| 1990年 |
| 1991年 |
| 1992年 |
| 1993年 |
| 1994年 |
| 1995年 |
| 1996年 |
| 1997年 |
| 1998年 |
| 1999年 |
| 2000年 |
| 2001年 |
| 2002年 |
| 2003年 |
| 2004年 |
| 2005年 |
| 2006年 |
| 2007年 |
| 2008年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选题界定与研究意义 |
| 一、选题界定 |
| 二、研究意义 |
| 三、对有关概念的理解与诠释 |
|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评 |
| 一、中国的研究 |
| 二、越南本国的研究 |
| 三、其他国家的研究 |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 一、研究方法 |
| 二、论文结构 |
| 第四节 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 一、重点 |
| 二、难点 |
| 三、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 第一章 越南现代化启动的历史背景(1858—1945年) |
| 第一节 国际背景 |
| 一、世界现代化、工业化浪潮的加快及对东亚国家的冲击 |
| 二、西方殖民者对东南亚国家的入侵与殖民 |
| 第二节 国内背景 |
| 一、传统社会的特点及对现代化启动的制约作用 |
| 二、法国殖民统治对越南社会的影响及变化 |
| 第三节 越南封建王朝的改革及早期现代化思想 |
| 一、阮朝末期的改革运动及早期现代化思想的启蒙 |
| 二、创建民主共和政体的现代化进程的现代化思想 |
| 第四节 越南共产党的建立及其领导人民反法国、日本殖民者的胜利 |
| 第二章 两种社会制度影响下的越南现代化进程(1945—1975年) |
| 第一节 实行战时社会主义制度的北方现代化进程 |
| 一、越南民主共和国现代化指导思想——胡志明思想 |
| 二、抗法、抗美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
| 第二节 南越的依附性发展和美式现代化的破产(1954—1975) |
| 一、美式民主制度试验的失败 |
| 二、扭曲发展的经济现代化 |
| 三、美国失败的现代化实验——南越"战略村计划" |
| 四、南越社会的畸形发展 |
| 第三章 统一后越南对现代化道路的初步探索和严重挫折(1975—1986年) |
| 第一节 强化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危害与革新思维的提出 |
| 第二节 世界工业化第三次浪潮发展机遇的丧失 |
| 一、政治现代化进程:对国家的"苏式"政治整合及反思 |
| 二、经济发展走到崩溃的边缘 |
| 三、国家全面控制下的社会整合 |
| 四、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对现代化的负面影响 |
| 第四章 革新后,现代化走上正轨并进入第一个加速期(1986—1996年) |
| 第一节 革新伊始时期越共对现代化思想与理论的思考(1986—1991年) |
| 一、苏联、中国及一些国际组织对越南革新开放思想的影响 |
| 二、革新开放的总设计师——阮文灵的革新思想 |
| 三、强调思维革新和在革新中坚持"六项基本原则" |
| 四、"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提出 |
| 五、以民为本的社会现代化思想的提出 |
| 六、走向世界的新起点:"广交友,少树敌"外交政策的提出 |
| 第二节 革新开放的蓝图:《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建设纲领》的出台(1991—1996) |
| 一、正式树立"胡志明思想"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
| 二、提出形成有国家管理的市场机制理论 |
| 三、提出民富国强、社会公平、文明的发展目标 |
| 四、提出"全方位、多样化"的外交路线 |
| 第三节 十年革新的举措与初步成就 |
| 一、越共六大和七大的召开的背景及对现代化的初步设计 |
| 二、在苏东剧变的压力下谨慎地进行政治革新 |
| 三、工作重点的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进程 |
| 四、社会现代化进程逐渐步入正轨 |
| 五、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出现 |
| 六、外交战略的成功转变和外交关系的新格局 |
| 第五章 金融危机冲击下越南对现代化战略的调整(1996—2001) |
| 第一节 八大召开与金融危机冲击下对现代化指导思想的调整 |
| 一、对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理论体系的探索 |
| 二、工业化、现代化思想的提出 |
| 三、对时代特征、国际形势的理论认识 |
| 四、以民为本的社会发展思想的深化 |
| 第二节 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下越南现代化进程的减速及调整 |
| 一、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改革与调整 |
| 二、金融危机后对经济现代化战略的调整(1996—2001) |
| 三、现代社会的特征开始显现 |
| 四、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问题 |
| 五、八大的外交方针及对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作用 |
| 第六章 越南现代化进程的第二次加速期(2001—2006) |
| 第一节 现代化思想与理论的发展 |
| 一、认为国际形势和外部环境有利于越南推进现代化进程 |
| 二、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思想体系的初步形成 |
| 三、新战略的形成: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 |
| 四、强调分配公平和加快文化对外交流 |
| 五、利用全方位外交推进现代化的思想 |
|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第二次加速 |
| 一、政治体制改革进程提速 |
| 二、经济现代化的第二次加速 |
| 三、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 |
| 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出现恶化趋势 |
| 五、全方位外交政策的成果及对现代化的推进 |
| 第七章 迈出改革新步伐(2006-2010) |
| 第一节 越共十大以来关于现代化建设的新思想 |
| 一、加强党建新思想的提出 |
| 二、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对越南的影响在增强 |
| 三、开展新农村建设,强调要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公平 |
| 四、提出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的对外开放新战略 |
| 第二节 中国现代化理论与思想对越南的影响 |
| 第三节 现代化进程的新进展 |
| 一、现代民主政治的特点日益凸现 |
| 二、增长快速和危机并存的经济现代化进程 |
| 三、现代社会端倪初现 |
| 四、全面开放态势的形成 |
| 五、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步成为社会共识 |
| 六、越共"十一大"后现代化发展的走向 |
| 第八章 越南现代化进程中经验与教训 |
| 一、经验 |
| 二、教训 |
| 第九章 对越南现代化进程水平的综合评估 |
| 第一节 对经济现代化进程水平的评价 |
| 第二节 对社会现代化进程水平的评估 |
| 第三节 对经济、社会的综合现代化水平的评估 |
| 第四节 对生态现代化的评价 |
| 第五节 对政治现代化的评价 |
| 一、政治现代化评价标准 |
| 二、对政治现代化进程水平评价 |
| 第六节 对国际现代化的评价 |
| 一、国际现代化的定义及其水平定量评价标准 |
| 二、对越南国际现代化水平的评价 |
| 第七节 对文化现代化的定量评价 |
| 一、文化现代化的定义及其水平定量评价标准 |
| 二、对文化现代化定量评价 |
| 第十章 越南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演变及特点 |
| 第一节 统一前南、北方现代化模式及特点(1945至1975年) |
| 一、北方仿效苏联的"战时社会主义模式"的实践 |
| 二、资本主义影响下的南方现代化模式的构建及其失败 |
| 第二节 苏式经典社会主义模式在全国的确立、挫折及初步变革(1975—1986年) |
| 一、高度集权政治现代化模式的进一步强化 |
| 二、高度集中与统一的经济现代化模式 |
| 三、国家高度控制下的社会发展模式 |
| 四、经典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和危害 |
| 第三节 现代化模式的全新转型及趋向:自主型发展模式的形成(1986—2006年) |
| 一、越共探索有越南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 |
| 二、在稳健的基础上向民主、分权和法制化转型的后全能政治模式 |
| 二、向市场化不断迈进的社会主义定向经济模式 |
| 四、逐步走向国家社团主义的开放、注重民生和多元化的社会及文化发展模式 |
| 第四节 十一大后,越南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走向 |
| 一、具有越南特色的政治现代化模式正在构建 |
| 二、长期坚持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体制取向 |
| 三、长期坚持国家管理下的社会发展模式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