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恒[1](2021)在《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科技的迅速发展、工程问题复杂性的提升以及工程活动利益相关者的增加,使得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工程伦理问题。在高等工程教育中,作为工程师培养核心环节之一的“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程伦理教育被以美英为代表的世界工程强国视为培养伦理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末,现阶段,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缔约国以及“新工科”项目的扎实推进为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提供了重要契机。尽管如此,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仍面临三个重大挑战:一是工程伦理教育在供需对接上未实现动态平衡;二是工程伦理教育治理手段乏善可陈;三是工程伦理教育与我国工程情境的适配性不高。针对上述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特征,提炼关键机制。本研究围绕“系统分析符合工程伦理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的关键机制”这一核心议题开展研究,并由此展开三个环环相扣的子研究:第一,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建构;第二,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第三,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首先,本文运用系统文献综述法和文献计量法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其次,运用扎根理论、多案例分析与比较分析法对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和实现路径进行建构性研究;再次,以本研究提出的关键机制为指标来源,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为方法指导,针对113份评价样本,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开展实证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作出以事实为导向的客观判断;最后,整合所有研究结论,消除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的阻隔,归纳用于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得到了以下四个结论:(1)工程伦理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复杂性,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优化教育策略、汇聚协同力量、把握国内国际动向等核心要点,主要涵括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三个维度。(2)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是“合理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在“合理性”方面,情境机制契合了价值合理性的意蕴,培养机制和协同机制则契合了工具合理性的表征。在“合规律性”方面,情境机制是控制单元,情境机制通过构建了一个包括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精神因素在内的场域而成为关键机制的“指挥控制中心”;协同机制是存储单元,通过“各种协议”(如,伦理准则)和“软硬件”(如,经费资源)的配合而成为了“制度池”和“资源池”;培养机制则是运算单元,高校根据“情境机制”的“指令”并在“协同机制”的干预下,整合各类教育要素、深入本土教育实践、打造教育新模式。(3)本研究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进行评估。实证评估结果显示,按权重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情境机制(36.0%)、协同机制(33.7%)和培养机制(30.3%);按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培养机制(71.711分)、情境机制(70.319分)和协同机制(68.339分);按优秀(80-100分)、良好(70-79分)、合格(60-69分)和不合格(≤59)进行等级分类,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现状的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70.074分)。(4)深入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境,立足“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其一,通过扎根理论研究、规范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揭示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实现路径及其规范性特征;其二,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价体系并开展了实证评估;其三,立足中国情境,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践启示。
杜蓉[2](2021)在《基于中日美术教材比较研究下的国内初中美术ESD理念课程探索》文中研究表明
崔梦琪[3](2021)在《日本“道德学科化”改革及其对中国德育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郭立忠[4](2021)在《中国现代漆画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现代漆画是从中国传统漆绘发展而来的一个年轻的新画种,经过近百年、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探索,逐渐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发展体系,伴随现代漆画教育、官方展览、组织机构等诸多因素的推动,终于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文章主要从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产生、发展、繁荣四个方面进行展开,以中国传统漆艺术发展的历史传承性作为主线,系统的整理、研究中国现代漆画完整的发展脉络,理清其血脉基因联系。并将中国现代漆画放在世界范围内的漆艺术交流中整体去研究,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入手,将对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欧洲、日本和越南等国的漆画、漆艺术纳入到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研究过程中,从历史的纵向长度和横向宽度两条路径作系统分析研究,以提高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研究的全面性、完整性和科学性。文章主要运用设计学、美术学、考古学、艺术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来研究和探讨中国现代漆画所涉及的诸多内容,试图通过对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中的众多事件、人物、工艺、展览等等方面的全面分析,阐释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的完整路径,发掘其中必然联系和发展规律,进而对中国现代漆画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支持,以期逐步完善中国现代漆画的理论体系建设,为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历史经验和启迪意义。
付玉[5](2021)在《清末女子留日教育研究(1899~1911)》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妇女长期被束缚,她们中的大多数被剥夺了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和自由。清政府早期派遣的留美、留欧幼童都是男性,女子留学也就自然被排除在外。教会女子学校为中国女性打开了一扇通往外界的门之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兴女学为更多中国女性提供接触新式教育的机会。少数女子开始走出闺阁,负笈日本留学。清末女子留日教育是在内忧外患的局势下发展起来的,留日女性身上肩负着时代和国家赋予的使命。19世纪下半叶,中日两国的女子教育都经历着一系列变革,这为中国女性留日创造条件。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留日的中国女性是夏循兰,她于1899年前往日本,继此中国女子留日正式拉开序幕。受到中国男性留日以及日本部分人士游说的影响,少数中国女性负笈东洋。在中国女性留日的初期,江浙地区和湖广地区的生源比较多,而且越来越多的中国女性开始自发前往日本。随着1905年第一批官派女子留学日本得以实现,第一次留日热潮开始形成。在官费与自费的相互影响下,中国女性赴日人数有了明显的增加。留日女性大多选择师范、家政等专业,这与国内女学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师资短缺问题有很大关系。日本贤妻良母的女子教育目的和短期速成的课程设置也吸引着更多的中国女性。留日学生群体中还出现了自主管理的组织,与官方管理机构共同发挥作用。在学习的同时,留日女性也踊跃参与各种社会活动。1907年开始,速成教育的弊端逐渐显现,而国内女子教育的发展却取得一定成效。与此同时,留日学生逐渐形成一股革命力量,留日女生群体也加入其中。这不仅与清政府期望培养的贤妻良母相违背,甚至还威胁到清政府的统治,这就为限制留日女性的数量埋下伏笔。1907年之后,留日女学生的选拔标准及修读要求都有所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善教育质量,但也限制了留日女性人数的增长。回国后的留日女性或是成为教师,或是创办女学校,为中国女子教育事业的壮大增添力量。她们的组织和宣传使更多的中国女性接受教育,这也为两部女学堂章程的颁布创造条件。清末留日女性也重视女学对女权的作用,并以实际行动为中国女性争取权利,解放中国妇女,使其地位得以提升。
郝雪[6](2021)在《日本江户时代私塾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江户时代(1603-1867)是日本结束地方割据,实现中央集权,武士阶级统治的封建社会达到顶峰的时代。与此同时,伴随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东渐和国内各种矛盾的激化,其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在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封建统治逐渐动摇,因此,江户时代又是日本社会由古代向近代转型的过渡时代。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户时代的教育也发生了同样的变化。日本江户时代的教育机构包括幕府直辖学校、藩校、寺子屋、乡校和私塾。其中私塾作为私立教育机构,因其办学形式灵活多样,更明显地体现了时代变化的特征。日本的私塾最早可追溯到公元3世纪儒学传入日本后学者针对贵族子弟开展的私学教育,后在圣德太子(574-622)的提倡下逐渐兴旺。历经奈良、平安、吉野、室町等几个朝代得以延续并一直成为日本古代教育的重要形式。但直到江户时代之前日本私塾并未形成大发展的局面,且始终未能突破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以贵族子弟为主要教育对象,以培养上层统治阶级接班人为培养目标;二是以中国文化为主要教育内容;三是经营者往往自任教师。进入江户时代,特别是到了江户时代中后期,伴随社会发展对教育需求的扩大,日本私塾开始迅速发展起来,不但数量空前增长,其教育对象、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也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江户时代私塾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江户早期的汉学塾一元化发展的阶段。中央集权的实现使政治相对安定,经济随之发展,加之元禄文化的兴起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为源于中国的汉学在日本的进一步推行创造了条件,从而促进了汉学塾的兴盛。第二个阶段是江户中期的汉学塾、国学塾和兰学塾多样化发展的阶段。享保改革使幕府统治步入极盛时期,随后,商业资本的发展促使农民阶级开始分化,富裕庶民兴起,贫困农民不满剥削频繁暴动,幕府统治基础开始动摇。阶级矛盾的激化使思想领域不再满足于朱子学独尊的局面,日本本土产生的国学开始抬头。加上享保改革放宽了“闭关锁国”政策,兰学开始大量传入。这些因素促使国学塾和兰学塾大量涌现。第三个阶段是江户后期私塾发生激烈变革和洋学塾快速兴盛的阶段。江户时代后期,日本国内外矛盾日益加剧,武士阶层生活困苦,对幕府统治日益不满,西南强藩加快学习西方的改革步伐并形成倒幕力量,水户学兴起成为尊皇攘夷势力,加上西方列强频频扣关,使日本各种思想日益活跃和矛盾加剧。在这种形势下,传播汉学、国学、兰学和洋学的私塾日益明显地带上政治色彩,特别是代表先进科技和革命色彩的洋学塾快速兴盛起来。整个江户时代,日本私塾不但数量上空前增加,办学类型和办学特征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私塾类型在单一的汉学塾基础上增加了国学塾、兰学塾和洋学塾,教育对象由武士阶级向庶民阶级扩展,培养目标由统治阶级接班人向政治、经济、科技等多类型人才转变,教育内容上增加了国学和洋学。具备了这些新式特征的私塾,为日本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做出了重大历史贡献。不仅促进了东西方文化在日本的交流融合与日本民族意识的觉醒,还为明治维新的改革成功提供了思想基础和人才储备,许多私塾在明治维新后更是直接被改造成为近代教育机构。
施诗[7](2021)在《日本中小学法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国家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开展全民法治教育。学校作为法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的重任,各级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应该积极开展法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理念和法治素养,使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理念融入学生成长发展和日常学习、行为活动中,内化为心中的一种坚定信仰,帮助学生自觉成为法律的崇尚者、遵守者以及扞卫者,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拥护者和热爱者。日本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法治教育方面颇有建树,值得我国借鉴学习。本文首先分别从1868年明治维新至1945年,以及1945年以后两个阶段阐明日本中小学法治教育发展历程;然后阐述日本中小学校法治教育的课程设置、教育目标及其内容、教材、教育方法、法治教育的师资、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合作方式等六个方面的具体举措;进而总结其优势与特色,其主要表现在将法治教育融入各门课程、教育方式方法多样化、社会参与体系相对健全、法治教育教师力量雄厚。论文最后结合我国中小学法治教育开展的现状及问题,提出日本中小学校法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当前我国中小学校法治教育仍存在学校法治教育重视程度不足、缺乏配套的法治教育评价体系、法治教育资源不足、法治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较为单一、家庭与社会参与度不足等问题。日本中小学校法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是:我国应明确中小学法治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完善法治教育整体规划;完善学校法治教育工作制度;加强法治教师培养力度,提升教师整体法治素养及专业化水平;优化法治教育内容资源,创新法治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法治实践能力;充分发挥社会各方力量优势,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协同合作,构建社会常态化参与机制最终推动中小学法治教育取得更大成效,为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助力。
程豆[8](2021)在《中日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对比研究 ——以部编版《语文》和光村版《国语》为例》文中指出语文教材是一个严密的体系,一般认为是由知识系统、选文系统、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四个系统组成。助读系统作为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媒介,在语文教材中占到很重要的地位。教材的编写应兼采各家之长,以“拿来主义”的态度,促进我国语文教材的进一步完善,以期更好地促进语文教学。与我国相比,同处于儒家文化圈影响下的日本对于母语教材的编写有一定的独特之处。本论文通过对我国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和日本光村版初中《国语》教材中的助读系统进行对比,旨在取其之长,为我国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编写、完善和使用提供一定的借鉴。本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引言部分对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综述、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了阐述。本论文主要采取文献研究法和比较法,对我国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和日本光村版初中《国语》教材的助读系统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提出了一定的建议。正文部分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共分为六个方面。第一方面对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内涵和功能进行了阐述。语文教材的助读系统指教材的编写者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阅读课文而提供的一系列具有提示性、诠释性和引导性的补充材料。助读系统主要由提示语、注释、插图和附录四个部分内容组成,这些内容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共同承担着教学导向和教学辅助的功能。第二方面是对中日初中语文教材提示语部分的分析比较。通过分析,发现我国初中《语文》教材中提示语部分具有以下特点:重视学生预习,培养良好习惯;激发学习兴趣,丰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方式,提高阅读能力。日本光村版初中《国语》教材的提示语部分具有以下特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单元导语主题明确,语言简洁。最后,分别对两版教材提示语部分的异同进行了说明。第三方面是对中日初中语文教材的注释部分的比较研究。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我国初中《语文》教材的注释部分有两个特点:现代文注释较少,古诗文注释较多;注释内容丰富,以文字为主。日本初中《国语》教材的注释部分也有两个特点:品种繁多,分类明确;图文并茂,色彩分明。两国教材的注释部分既有共同之处,但也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第四方面是对中日初中语文教材的插图部分的比较研究。日本光村版初中《国语》教材作为“写在图画上的教科书”,在插图方面呈现出了以下特点:数量众多,随处可见;色彩丰富,形式多样;图表结合,便于理解。而我国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插图数量少,以单一色彩为主,能够有效地避免学生注意力的转移。第五方面是对中日初中语文教材的附录部分的比较研究。我国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附录部分以课后补白的形式附于课文之后,光村版初中《国语》教材的附录部分位于全部单元之后,在全书中占比很高。第六方面基于两版教材助读系统四个部分的对比研究,提出了编写和使用方面的建议。编写建议是对我国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编写提出的建议,使用建议中分别对教师和学生在使用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简单的介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结语部分对本论文中的内容进行了总结与阐述,并指出了本篇论文中的三点不足之处。
尹希明[9](2021)在《中日高中物理教材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是课程理念、目标和要求的具体体现,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主要资源。创造性的选择和使用教材是课程改革对物理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现阶段,依据《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编制的2019版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刚刚发行使用,在教学中如何使用好新版教材也是目前高中物理教师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在本文中,笔者将对中日高中物理教材进行比较研究,致力于从比较教育的角度寻求问题的突破。本文运用文献法、比较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从内容设置、栏目设置以及典型案例三方面对中日教材进行比较,并通过问卷对北京市某中学高一年级两个班的学生进行调查,收集学生在阅读中日两版教材中的同一章节后的评价数据。关于内容设置,笔者从序言、正文、附录三方面对中日两版教材进行了比较。在序言方面,中国教材致力于沿着物理学史的脉络介绍物理这门学科的来龙去脉,而日本教材通过“身边的物理”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正文内容设置方面,中国教材在必修部分以“力学”和“电磁学”为主,在保证内容具有一定深度的同时关注基础性;日本教材涉及了“运动和能量”、“热”、“波”、“电”以及“物理和社会”等多个模块,注重知识内容的宽度。在附录方面,中国教材以课题研究为主,充分体现出我国对于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视;日本教材在附录中的“发展”部分呈现了与本书正文部分相关的课外内容,既可作为教师上课时的补充材料,也为学有余力或乐意对物理深入钻研的学生提供了自学提高的素材,体现出课程的选择性。“物理所需的数学”部分则对学习物理需要的数学基础进行系统梳理,既减少了学生“上物理课翻数学书”的麻烦,又为物理教师备课、上课提供了素材和依据。通过栏目设置的比较,发现我国教材在学习情境的创设以及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更胜一筹,而日本教材在实验安全方面体现出的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值得我们学习。通过对于三个典型案例的比较,笔者得出如下结论:中国教材注重通过知识的学习发展学生能力,日本教材则更加关注知识的系统性;中国教材注重探究性实验,而日本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相对更多;相比我国教材,日本教材中的部分插图更加直观,“伽利略推翻‘重的物体下落快’这一常识的逻辑推理”的插图、将串并联电路类比成“水路”的概念图等都极具特色,别具匠心。在实践部分,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发现学生对日本教材的接受程度与我国教材相比相差不大;我国教材在实验的设计上更注重学生的参与度;日本教材中的插图相比我国教材受到更多好评;我国教材中的习题更适合我国学生。
江婷[10](2021)在《吴汝纶德育思想研究》文中指出习近平指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习近平强调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学校办学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的初心,坚定为国育才的立场,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吴汝纶德育思想在其教育思想中始终占有核心地位,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中国进入了备受欺凌、任人宰割的时期。近代中国,无数有识之士走上救亡与启蒙、变革与革命的道路。处于清末时期的吴汝纶,让教育成为武器,通过学术的力量实现改变国家命运的目的,这一迫切心情,凸显出一代知识分子的使命与担当。通过教育改革来改变国家的现状,改变国民素质,以求达到兴国强国的目的。吴汝纶的一生都与教育息息相关,是晚清教育界举足轻重的人物,被誉为“中国近代教育探路者”、“晚清现代教育的拓荒者”、“制度化教育的开拓者”,是“兼通新旧,融合中西的人物”。吴汝纶的德育思想在不断的教育实践和持续的学习中逐渐丰富和成熟,是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汝纶希望通过改造国民性,达到“普国人而尽教之”“智开然后知德教”的目的以及培养出以“爱国心为主者”的现代人才,这是他投身教育事业的基本出发点和终极目标。他所提出的“合东西学问精粹陶冶而成”、“智开然后知德教”、“须以养成爱国心为主者”、“无体育则弱”等思想主张,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指导性。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学界开始重视研究吴汝纶的教育思想,也产出了一些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但是系统梳理、专题研究其德育思想的着作、论文较为欠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亟待加强。鉴于以上情况,尝试选取吴汝纶德育思想这一视角,系统梳理、深入研究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形成渊源、实践养成、主要内容和当代价值等,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内涵和价值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首先,详细介绍了吴汝纶先生的生平及其德育思想的形成,深入分析了吴汝纶德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个人背景、理论渊源以及发展历程,认为其德育思想的形成既受救亡图存的社会大背景影响,也是吴汝纶主动继承和发展传统德育思想、主动学习和借鉴西方德育现代理论的产物,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形成过程主要分为萌发、形成、发展和成熟四阶段。其次,阐述了吴汝纶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其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原则及德育方法。归纳来看,吴汝纶的德育思想主要有“男儿当志在四方”、“德行第一”与“学为立身”相结合的德育目的,以“开民之愚而使之智”、“智开然后知德教”的大德育观,“普国人而尽教之”、“勉成国器”的人才培养目标,包括修身、齐家、治学、为官和社会等方面的德育内容。在此基础上,分别从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过渡的开创性探索、培养现代人才的有益尝试等视角高度评价吴汝纶德育思想的重要历史贡献,完整呈现吴汝纶德育思想的理论体系,充分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统一、成才与成人的兼顾以及认识与实践的结合。最后,在全面论述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历史定位和局限性的基础上,阐述了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分析了吴汝纶德育思想在目标上、内容上、实践途径上的借鉴价值,并分析吴汝纶德育思想的现代转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对其转化路径进行探索。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注释表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问题工程”的频发引起人们对工程伦理的广泛关注 |
| 1.1.2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 1.1.3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
| 1.2 研究内容 |
| 1.3 研究框架 |
| 1.3.1 章节安排 |
| 1.3.2 研究方法 |
| 1.3.3 技术路线 |
| 1.4 研究创新点 |
| 2 文献综述 |
| 2.1 关键概念解读 |
| 2.1.1 伦理与道德的辨析 |
| 2.1.2 工程伦理的内涵 |
| 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现实演绎:基于系统文献综述法的分析 |
| 2.2.1 研究方法 |
| 2.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Q1) |
| 2.2.3 工程伦理的教学策略(Q2) |
| 2.2.4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评估手段(Q3) |
| 2.2.5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Q4) |
| 2.2.6 本节述评 |
| 2.3 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的主题聚类: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 |
| 2.3.1 文献计量方法概述 |
| 2.3.2 资料收集 |
| 2.3.3 共词分析 |
| 2.3.4 共词网络分析 |
| 2.3.5 多维尺度分析 |
| 2.3.6 本节述评 |
| 2.4 文献述评 |
| 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构成 |
| 3.1 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
| 3.1.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与流程 |
| 3.1.2 资料采集 |
| 3.2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 |
| 3.2.1 开放式编码 |
| 3.2.2 主轴式编码 |
| 3.2.3 选择性编码 |
|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 3.2.5 本节小结 |
| 3.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现路径 |
| 3.3.1 微观维度的培养机制:以认知发展为指导再造教育要素 |
| 3.3.2 中观维度的协同机制:以协同优势为指导赋能中介对象 |
| 3.3.3 宏观维度的情境机制:以现象学为指导调适多元场域 |
| 3.4 本章小结 |
| 4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案例分析 |
| 4.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
| 4.2 培养机制的案例分析 |
| 4.2.1 知识生成:聚焦伦理教育知识建构者的职能重构 |
| 4.2.2 具身认知:创设面向真实世界的“开放式”学习情境 |
| 4.2.3 学习进阶:用“全周期”课程序列搭建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梯 |
| 4.2.4 伦理体验:强化解决工程伦理现实困境的实践基质 |
| 4.2.5 案例分析讨论 |
| 4.3 协同机制的案例分析 |
| 4.3.1 工程社团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
| 4.3.2 政府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
| 4.3.3 案例分析讨论 |
| 4.4 情境机制的案例分析 |
| 4.4.1 美英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职业主义催化的路径选择 |
| 4.4.2 德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对技术负责的民族传统 |
| 4.4.3 法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消解”在精英工程师的培养中 |
| 4.4.4 中日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二元构造”下的层序互补 |
| 4.4.5 案例分析讨论 |
| 5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 |
| 5.1 调研对象 |
| 5.2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
| 5.2.1 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
| 5.2.2 初始评估指标的选取 |
| 5.2.3 问卷设计与预测试 |
| 5.3 现状的实证评估 |
| 5.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赋值 |
| 5.3.2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
| 5.4 结果与讨论 |
| 5.4.1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结论 |
| 5.4.2 延伸讨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面临的潜在障碍 |
| 5.5 本章小结 |
| 6 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 |
| 6.1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规范性审视 |
| 6.1.1 合理性的审视 |
| 6.1.2 合规律性的审视 |
| 6.2 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 |
| 6.3 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 |
| 6.4 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 |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访谈提纲 |
| 附录2 评估问卷 |
| 附录3 评估指标赋权表 |
| 附录4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课程大纲 |
| 附录5 弗吉尼亚大学课程大纲 |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绪论 |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
| 第二节 现代漆画研究问题的提出及其理论梳理 |
|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研究的相关说明 |
| 第四节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 第五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内容与结构框架 |
| 第一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 |
| 第一节 中国古代传统漆绘 |
| 一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历史源流 |
| 二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工艺传承 |
| 三、中国古代漆艺术的文化发展脉络与缺失 |
| 四、中国古代漆绘的发展沿革 |
| 第二节 东亚古代漆绘的源流 |
| 一、汉四郡时代的朝鲜半岛漆艺术 |
| 二 鉴真东渡与日本古代漆艺术的“师法中华” |
| 三 南洋漆艺术的“副中心” |
| 四 琉球与台湾的古代漆艺术 |
| 第三节 欧洲近现代漆艺术的崛起 |
| 一 十三世纪始始中欧漆艺交流简述 |
| 二 欧洲新艺术运动与1900 年巴黎博览会 |
| 三 欧洲装饰艺术运动与漆画代表人物 |
| 四 近现代欧洲化学漆及其工艺价值与影响 |
| 第二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 |
| 第一节 日本江户时代的漆艺术与明代“倭漆”的兴起 |
| 一 飞鸟时代的漆艺术觉醒与镰仓时代漆艺术的成熟 |
| 二 江户时代漆艺术的崛起 |
| 三 中国明代漆艺术的退步 |
| 四 福州沈家脱胎与薄料工艺 |
|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洋血统” |
| 一 密陀绘工艺 |
| 二 螺钿镶嵌工艺的历史传承 |
| 三 明清时期漆器的“和风”盛行 |
| 四 近现代欧洲漆艺崛起的影响 |
|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三位奠基人 |
| 一 雷圭元:“代用品”与新观念的首倡者 |
| 二 沈福文:西洋绘画与古代漆绘的合成者 |
| 三 李之卿:古代漆艺现代化的推陈出新者 |
| 第三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 |
| 第一节 越南磨漆画的影响 |
| 一 越南磨漆画的源起 |
| 二 抗法抗美战争中的越南漆画家 |
| 三 越南磨漆画在“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系列美展的影响 |
| 四 五十年代末越南磨漆画对中国美术界引起的轰动 |
| 第二节 艺术魅力、时局影响与体制因素 |
| 一 由“漆绘”到“漆画”、由“手艺人”到“画家” |
| 二 20 世纪新材料、新技法和新工艺的突破 |
| 三 “美展体制”与政府主管部门的鼓励、扶植 |
| 四 现代绘事与古代工艺的契合点 |
|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时期的人和事 |
| 一 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漆画创作群体 |
| 二 领军人物乔十光 |
| 三 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价值 |
| 四 20 世纪后半叶的中国漆画展事活动 |
| 第四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繁荣 |
| 第一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现状 |
| 一 全国院校现代漆画教育现状评估 |
| 二 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 |
| 三 漆艺企业总体没落与工作坊的兴起 |
| 四 “院体派”的艺术高度 |
|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得失谈 |
| 一 “美展体制”退潮的巨大影响 |
| 二 画廊的市场主导作用 |
| 三 东西洋漆艺术的启示 |
| 四 漆画家的“内修”与“外功” |
|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评估与前瞻 |
| 一 不可遏止的潮流:新材料、新工艺、新形式 |
| 二 传统绘事技法的保留与革新 |
| 三 漆艺术在艺术表现体系中的生存与定位 |
| 四 坚守“以漆画世”的宗旨 |
| 结论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缘起及问题 |
| 二、研究综述 |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 四、研究的创新点 |
| 第一章 清末女子留日教育背景 |
| 第一节 中国女子教育经历着转型与变革 |
| 一、教会女子学校开创先例 |
| 二、维新派兴女学推波助澜 |
| 第二节 日本具有接收中国留日女性的可能性 |
| 一、藩校和寺子屋为近代女校的发展奠基 |
| 二、《学制令》与女子初等教育体系 |
| 三、普及义务教育和发展中等教育 |
| 第二章 初迈国门:艰难的负笈东洋之路(1899~1905) |
| 第一节 各界推动下的初步发展 |
| 一、留学救国的现实需求 |
| 二、日本亚洲主义者的鼓动 |
| 第二节 早期留日的中国女学生 |
| 一、学生来源:江浙湖广最多 |
| 二、就读学校:实践女学校为主 |
| 三、留日形式:从伴读转向自发 |
| 第三章 小有规模:第一次留日热潮的形成(1905~1907) |
| 第一节 速成教育下的留日女性 |
| 一、官费派遣使生源扩大 |
| 二、贤妻良母的教育目的 |
| 三、短期速成的课程设置 |
| 四、官方与自主管理结合 |
| 第二节 留日期间的自我解放活动 |
| 一、组织社团及创办报刊 |
| 二、参与反帝反封建斗争 |
| 第四章 限量求质:从速成向高等专门教育过渡(1907~1911) |
| 第一节 限制留日女学生数量的原因 |
| 一、速成教育降低留日质量 |
| 二、国内女子教育迅速发展 |
| 三、违背初衷的女学生组织 |
| 第二节 留日女子教育由量向质转变 |
| 一、越来越严格的管理规定 |
| 二、留日女学生资格的变化 |
| 三、追求高等专门教育为主 |
| 第五章 清末留日女性群体的影响 |
| 第一节 促进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 |
| 一、提供师资或创办女学堂 |
| 二、为女学堂章程的颁布创造条件 |
| 第二节 推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进程 |
| 一、认识到女学对女权的作用 |
| 二、身体力行于妇女解放运动 |
| 附录一 清末女性留日重要事件简表 |
| 附录二 清末留日学生人数统计表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 (一)选题缘由 |
| (二)研究意义 |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 (一)江户时代 |
| (二)私塾 |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 (一)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 (二)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 四、主要研究内容 |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 (一)研究思路 |
| (二)研究方法 |
| 六、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 (一)创新点 |
| (二)不足之处 |
| 第一章 江户时代以前日本私塾教育发展概述 |
| 第一节 汉学、佛教的传入与日本早期私塾教育的产生和扩展 |
| 一、汉学的传入与私塾教育的初现 |
| 二、佛教的传播对私塾教育的促进 |
| 第二节 江户时代以前日本私塾教育的变迁 |
| 一、奈良时代的私塾教育 |
| 二、平安时代的私塾教育 |
| 三、镰仓幕府和室町幕府时代的私塾教育 |
| 第三节 江户时代以前日本私塾教育的主要特征 |
|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江户时代早期汉学塾的一元化发展及其办学活动(1603-1716) |
| 第一节 江户时代早期日本私塾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
| 一、江户时代封建政治秩序的建立 |
| 二、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重农政策的实施 |
| 三、禁教锁国政策的施行 |
| 四、元禄文化的繁荣与庶民意识的觉醒 |
| 五、儒家学说的广泛传播和正统地位的确立 |
| 六、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设立和发展 |
| 第二节 江户时代早期汉学塾的一元化发展 |
| 一、朱子学派的教育思想及忍冈塾的办学活动 |
| 二、阳明学派的教育思想及藤树书院的办学活动 |
| 三、古学派的教育思想及古义堂的办学活动 |
|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江户时代中期私塾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及其办学活动(1716-1789) |
| 第一节 江户时代中期私塾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历史背景 |
| 一、幕藩政治体制的巩固 |
| 二、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 |
| 三、教育领域的空前发展 |
| 第二节 江户时代中期汉学塾的发展及其教育活动 |
| 一、忍冈塾等既有汉学塾的发展与变化 |
| 二、町人学问所的创办——怀德堂 |
| 第三节 江户时代中期国学塾的创设及其教育活动 |
| 一、国学的诞生与确立 |
| 二、融入庶民阶级的国学塾 |
| 三、扎根市井的国学塾——铃之屋 |
| 第四节 江户时代中期兰学塾的创设及其教育活动 |
| 一、兰学塾的创设 |
| 二、初创期的兰学塾——杉田玄白的天真楼塾 |
| 三、自由开放的兰学塾——大槻玄泽的芝兰堂 |
|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江户时代后期私塾教育的激烈变革及其办学活动(1789-1867) |
| 第一节 江户时代后期私塾教育激烈变革和发展的社会背景 |
| 一、激烈社会矛盾下的政治改革 |
| 二、西南强藩的改革与倒幕力量的形成 |
| 三、国民意识的觉醒和对西方教育的摄取 |
| 四、江户诸校的快速发展 |
| 五、水户学中近代国家主义的萌发 |
| 第二节 江户时代后期汉学塾实用主义和政治色彩的加强 |
| 一、忍冈塾和怀德堂等既有汉学塾的发展与变化 |
| 二、能力主义汉学塾的代表——咸宜园 |
| 三、政治型汉学塾的代表——松下村塾 |
| 第三节 江户时代后期国学塾内尊皇思想的发酵 |
| 一、铃之屋等既有国学塾的发展与变化 |
| 二、平田笃胤与気吹舍的创办 |
| 第四节 江户时代后期洋学塾的兴盛与科技人才的培养 |
| 一、洋学的兴盛 |
| 二、天真楼塾和芝兰堂等既有兰学塾的发展与变化 |
| 三、西医教育的先驱——鸣泷塾的创办及其教育活动 |
| 四、西医教育的壮大——适塾的创办及其教育活动 |
| 五、兵学热与洋式兵学塾的兴起 |
|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江户时代私塾教育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
| 第一节 江户时代私塾教育的特点 |
| 一、私塾教育的自由性 |
| 二、私塾塾主往往自任教师 |
| 三、私塾教育的多样化发展 |
| 四、以学生为中心的自由就学形态 |
| 五、以汉学为基础的课程设置 |
| 六、缺乏统一的学费管理制度 |
| 第二节 江户时代私塾教育的历史影响 |
| 一、对提升民众文化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
| 二、促进了东西文化的融合和日本民族意识的觉醒 |
| 三、奠定了日本近代化的思想基础和人才基础 |
| 四、成为了明治时期近代学校体系的组成部分 |
| 五、提供了日本军国主义毒素产生的“温床” |
| 附录 |
| 附录一 私塾和寺子屋的开办数量一览表 |
| 附录二 江户时代日本学校性质的书院情况表 |
| 附录三 江户时代着名兰学塾一览表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一、绪论 |
| (一)选题缘由 |
| 1.依法治国背景下我国中小学法治教育愈发重要 |
| 2.日本中小学法治教育颇有建树,值得我国借鉴学习 |
| 3.笔者的实践经历与研究兴趣 |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研究目的 |
| 2.研究意义 |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 1.国内研究现状 |
| 2.国外研究现状 |
| (四)研究方法 |
| 1.比较研究法 |
| 2.文献研究法 |
| 3.历史研究法 |
| (五)核心概念 |
| 1.法治与法制 |
| 2.法治教育与法制教育 |
| 二、日本中小学法治教育的发展历程 |
| (一)明治维新时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
|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 三、日本中小学法治教育概况 |
| (一)法治教育课程设置 |
| (二)法治教育目标及其内容 |
| 1.形成规则意识方面的内容 |
| 2.私法和消费者保护方面的内容 |
| 3.宪法方面的内容 |
| (三)法治教育教材 |
| (四)法治教育方法 |
| (五)法治教育师资力量 |
| (六)日本中小学校与家庭及社会三位一体协同合作开展法治教育 |
| 四、日本中小学法治教育的优势与特色 |
| (一)将法治教育融入各门课程 |
| (二)教育方式方法多样化 |
| (三)社会参与体系相对健全 |
| (四)法治教育教师力量雄厚 |
| 五、日本中小学校法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
| (一)我国中小学法治教育现状 |
| 1.学校法治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
| 2.缺乏配套的法治教育评价体系 |
| 3.法治教育资源不足 |
| 4.法治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 |
| 5.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
| 6.家庭与社会参与度不足 |
| (二)日本中小学校法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
| 1.完善法治教育整体规划 |
| 2.完善学校法治教育工作制度 |
| 3.提升教师整体法治素养及专业化水平 |
| 4.创新法治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法治实践能力 |
| 5.构建社会常态化参与机制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一、语文教材的助读系统 |
| (一)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简述 |
| 1.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内涵 |
| 2.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构成 |
| (二)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功能 |
| 1.教学导向功能 |
| 2.教学辅助功能 |
| 二、中日初中语文教材提示语部分研究 |
| (一)提示语的内涵和功能 |
| (二)中国部编版教材提示语的结构与特点 |
| (三)日本光村版教材提示语的结构与特点 |
| (四)中日初中语文教材提示语部分对比 |
| 三、中日初中语文教材注释部分研究 |
| (一)注释的内涵和功能 |
| (二)中国部编版教材注释的特点 |
| (三)日本光村版教材注释的特点 |
| (四)中日初中语文教材注释部分对比 |
| 四、中日初中语文教材插图部分研究 |
| (一)插图的内涵和功能 |
| (二)中国部编版教材插图部分的特点 |
| (三)日本光村版教材插图的特点 |
| (四)中日初中语文教材插图部分对比 |
| 五、中日初中语文教材附录部分研究 |
| (一)附录的内涵和功能 |
| (二)中国部编版教材附录的特点 |
| (三)日本光村版教材附录的特点 |
| (四)中日初中语文教材附录部分对比 |
| 六、中日两版教材助读系统对比研究的启示 |
| (一)对部编版教材提示语部分的启示 |
| 1.对提示语部分编写的启示 |
| 2.对提示语部分使用的启示 |
| (二)对部编版教材注释部分的启示 |
| 1.对注释部分编写的启示 |
| 2.对注释部分使用的启示 |
| (三)对部编版教材插图部分的启示 |
| 1.对插图部分编写的启示 |
| 2.对插图部分使用的启示 |
| (四)对部编版教材附录部分的启示 |
| 1.对附录部分编写的启示 |
| 2.对附录部分使用的启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问题的提出 |
| 1.1.1 选题背景 |
| 1.1.2 研究现状 |
|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
| 1.2.1 研究意义 |
| 1.2.2 研究方法 |
| 1.3 中日高中物理教学概况及教材的选定 |
| 1.4 研究的思路 |
| 第2章 理论依据与概念界定 |
| 2.1 理论依据 |
| 2.1.1 比较教育学基本理论 |
| 2.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 2.2 概念界定 |
| 2.2.1 比较研究 |
| 2.2.2 教材 |
| 2.2.3 物理教材 |
| 第3章 中日高中物理教材内容设置比较 |
| 3.1 中日高中物理教材序言内容设置比较 |
| 3.1.1 中国人教版必修系列教材序言内容设置 |
| 3.1.2 日本数研版《物理基础》教材序言内容设置 |
| 3.1.3 中日高中物理教材序言内容设置比较分析 |
| 3.2 中日高中物理教材正文内容整体比较 |
| 3.2.1 中国人教版必修系列教材正文内容设置 |
| 3.2.2 日本数研版《物理基础》教材正文内容设置 |
| 3.2.3 中日高中物理教材正文内容整体比较分析 |
| 3.3 中日高中物理教材附录内容设置比较 |
| 3.3.1 中国人教版必修系列教材附录内容设置 |
| 3.3.2 日本数研版《物理基础》教材附录内容设置 |
| 3.3.3 中日高中物理教材附录内容设置比较分析 |
| 第4章 中日高中物理教材栏目设置比较 |
| 4.1 中国人教版必修系列教材栏目设置 |
| 4.2 日本数研版《物理基础》教材栏目设置 |
| 4.3 比较分析 |
| 第5章 中日高中物理教材典型案例比较 |
| 5.1 中日高中物理教材“力的合成与分解”比较 |
| 5.1.1 中国人教版必修系列教材“力的合成与分解”一节 |
| 5.1.2 日本数研版《物理基础》教材“力的合成与分解”部分 |
| 5.1.3 比较分析 |
| 5.2 中日高中物理教材“自由落体”比较 |
| 5.2.1 中国人教版必修系列教材“自由落体运动”一节 |
| 5.2.2 日本数研版《物理基础》教材“落体运动”部分 |
| 5.2.3 比较分析 |
| 5.3 中日高中物理教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比较 |
| 5.3.1 中国人教版必修系列教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一节 |
| 5.3.2 日本数研版《物理基础》教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
| 5.3.3 比较分析 |
| 第6章 节选中日教材作为学生阅读材料的实践研究 |
| 6.1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
| 6.1.1 教材内容的选取 |
| 6.1.2 样本学生的选取 |
| 6.1.3 问卷的选取 |
| 6.2 选择题答题情况分析 |
| 6.3 主观题答题情况分析 |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 7.1 研究结论 |
| 7.2 研究的启示 |
| 7.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数研版教材附录节选——《物理所需的数学》 |
| 附录2 中国教材阅读材料——《牛顿第三定律》 |
| 附录3 日本教材阅读材料——《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
| 附录4 节选中日教材作为学生自学材料的实践研究调查问卷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依据 |
| 1.1.3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 1.2.3 研究述评 |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研究方法 |
| 1.3.3 技术路线 |
| 1.4 创新点 |
| 2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 |
| 2.1 相关概念 |
| 2.1.1 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
| 2.1.2 德育思想与教育思想 |
| 2.2 理论基础 |
|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德育理论 |
| 2.2.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德育理论 |
| 3 吴汝纶德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
| 3.1 吴汝纶生平简介 |
| 3.1.1 年少好学 早着文名 |
| 3.1.2 登入仕途 学贯中西 |
| 3.1.3 致力教育着述办学 |
| 3.2 吴汝纶德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 3.2.1 晚清的历史环境 |
| 3.2.2 晚清的政治及教育环境 |
| 3.3 吴汝纶德育思想形成的个人背景 |
| 3.3.1 家庭条件—教育世家下的“古文大家” |
| 3.3.2 为官环境—幕府中的“关键人物” |
| 3.3.3 交友情况—与严复关系密切 |
| 3.4 桐城派与吴汝纶德育思想 |
| 3.4.1 桐城派概况 |
| 3.4.2 桐城派对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影响 |
| 3.5 本章小结 |
| 4 吴汝纶德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和发展历程 |
| 4.1 理论渊源 |
| 4.1.1 传统道德思想的渐化 |
| 4.1.2 吴氏家族家风的滋养 |
| 4.1.3 独特桐城文化的濡染 |
| 4.1.4 西方近代思想的启迪 |
| 4.2 发展历程 |
| 4.2.1 客居幕府时期吴汝纶德育思想的萌发 |
| 4.2.2 改革书院时期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形成 |
| 4.2.3 考察日本时期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发展 |
| 4.2.4 创办学堂时期吴汝纶德育思想的成熟 |
| 4.3 吴汝纶对近代德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 4.3.1 中国近代德育思想的演变历程 |
| 4.3.2 一个开明的旧人物:吴汝纶的双重身份 |
| 4.3.3 吴汝纶对近代德育思想理论的主要思考与实践 |
| 4.3.4 吴汝纶对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过渡的开创性探索 |
| 4.4 本章小结 |
| 5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实践养成 |
| 5.1 聘请名师,振兴地方教育 |
| 5.1.1 裁并义学整顿书院 |
| 5.1.2 振兴书院筹措经费 |
| 5.1.3 聘请名师开启风气 |
| 5.2 主讲莲池书院,创办东西文学堂 |
| 5.2.1 率先开办东、西文学堂 |
| 5.2.2 自筹经费购买新书 |
| 5.2.3 广交中西名士培养文化氛围 |
| 5.2.4 莲池俊秀影响后世 |
| 5.3 赴日考察学务,着《东游丛录》 |
| 5.3.1 实地观摩日本各级各类学校 |
| 5.3.2 赴日听教育专题讲座与介绍 |
| 5.3.3 接触日本政治界、教育界官员和学者 |
| 5.3.4 《东游丛录》中所涉及的教育问题 |
| 5.3.5 吴汝纶赴日考察的作用 |
| 5.4 心系桑梓教育,创办桐城学堂 |
| 5.4.1 创办动因及经过:“欲救此厄,必在培才” |
| 5.4.2 办学指导思想:“只今学术当全变,安得东西并一堂” |
| 5.4.3 课程设置方式:“合东西学问精粹陶冶而成” |
| 5.4.4 师资选聘原则:“西师难请,东师易聘” |
| 5.4.5 学堂管理体系:“各有职司,无相侵越” |
| 5.5 本章小结 |
| 6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
| 6.1 德育目标:勉成国器 |
| 6.2 德育内容 |
| 6.2.1 修身 |
| 6.2.2 齐家 |
| 6.2.3 治学 |
| 6.2.4 为官 |
| 6.2.5 社会 |
| 6.3 德育原则 |
| 6.3.1 循序渐进:“读书不必过急” |
| 6.3.2 因材施教:“学当择性之所近” |
| 6.3.3 言行一致:“自行其言” |
| 6.4 德育方法 |
| 6.4.1 传统与现代统一的方法:兼通新旧 融合中西 |
| 6.4.2 成人与成才兼顾的方法:德行为重 而艺次之 |
| 6.4.3 认识与实践结合的方法:躬亲实践 考察学制 |
| 6.5 本章小结 |
| 7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
| 7.1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历史定位和局限性 |
| 7.1.1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历史定位 |
| 7.1.2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局限性 |
| 7.2 吴汝纶德育思想目标上的借鉴价值 |
| 7.2.1 改造国民性,促进个人之全面发展 |
| 7.2.2 挣脱传统枷锁,实现个人之人生价值 |
| 7.2.3 改革教育,实现国家之兴盛富强 |
| 7.3 吴汝纶德育思想内容上的借鉴价值 |
| 7.3.1 强化文化认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
| 7.3.2 注重培养爱国心,树立爱国精神 |
| 7.3.3 引导生活态度,审视人生意义 |
| 7.4 吴汝纶德育思想实践途径上的借鉴价值 |
| 7.4.1 通过改革莲池书院,兼容中西文化 |
| 7.4.2 通过赴日考察学习,促进教育近代化 |
| 7.4.3 通过创办新式学堂,改革传统教育模式 |
| 7.5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现代转化 |
| 7.5.1 吴汝纶德育思想现代转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 7.5.2 吴汝纶德育思想现代转化的理论支撑 |
| 7.5.3 吴汝纶德育思想现代转化的路径分析 |
| 7.6 本章小结 |
| 8 结论及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一、专着 |
| 二、期刊 |
| 三、学位论文 |
| 四、外文着作、译着、论文及期刊 |
| 附录一:吴汝纶年谱 |
| 附录二:吴氏家训(摘录) |
| 附录三:论及吴汝纶及其着述的着作 |
| 附录四:吴汝纶诠释、点勘、评注的经书、史书、诗集等 |
| 附录五:学堂章程 |
| 附录六: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参与项目及获奖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