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兆峰[1](2021)在《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中医临床治疗作为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个体化模式,其临床疗效虽然已经过长期验证,但是缺乏科学和客观的证据。当前以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为主导的群体化研究方法已应用于中医疗效评价之中,虽然规范了临床证据产出,但是带来了辨证论治特色缺失问题,难以满足个体化实践与分析的需求,与客观评价中医真实疗效水平尚有差距。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符合辨证论治特色的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成为亟需解决的研究问题。研究目的:通过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在时间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框架、探讨实施步骤,并结合具体疾病进行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系统研发以及临床验证,以期建立完整的方法研究和实践体系,实现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客观动态评价和长期预测指导,助力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研究方法: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分析当前群体化评价方法应用于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的局限性,凝练论文科学问题;基于本团队工作基础,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并明确其内涵和主体;从研究问题的结构化构建角度,参考PICO模型分析中医个体化诊疗和评价的思辨过程,转化形成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研究框架,探讨评价方法的实施步骤,以契合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完善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主体。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进行示范构建:1)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系统评价联合专家头脑风暴、聚类和因子分析,形成个体化结局指标汇总清单;2)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形成中医固定干预方法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汇总清单;3)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梳理形成个体化比较方法汇总清单;4)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多学科纵向数据模型,梳理形成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汇总清单。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形成的汇总清单,将固定干预措施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清单和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搭建形成个性化选用模块;选用个体化疗效比较方法中的“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搭建形成逻辑分析模块;选用纵向数据模型中的“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搭建形成外部调用分析模块。以三层架构为指导,分别采用Eclipse+JDK+SDK+ADT作为Android移动客户端系统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MySQL+Java Web+Tomcat作为系统后台服务器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设计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以信息化模式优化长时程评价方法。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注册登记研究设计,纳入10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基于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对患者进行动态随访观察,选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量化评价自身治疗前后中医个体化疗效;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从个体层面解析疗效差异、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时间序列分析模型从患者层面预测长期个体化疗效趋势,结合疗效影响因素给予个体化指导。研究结果: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辨证论治诊疗的时空特征是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本论文科学问题是探索解决因个体差异在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明确随时间推移的每个访视点,中医都需要通过评价重新定义患者整体状态,其过程实践就是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是中医个体化诊疗数据的完整采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多时点动态分析和量化评价、中医个体化疗效的长期预测和指导;方法的主体初步选用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参考PICO模型并转化构成要素为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形成了中医个体化长时程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1)针对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纳入130篇随机对照试验,形成125项结局指标清单和7类指标准则层,指标合并优化后获得24项结局指标,使指标清单在全面合理的基础上突出层次重点。2)针对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纳入166篇随机对照试验,包括69种固定干预模式中成药,网状meta分析对7项评价指标中疗效排名前10的共44类不同组合中成药进行汇总分析,展示了同一种中成药在不同指标中的疗效排序。3)针对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纳入74篇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汇总梳理得出5种比较模式: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个体疗效和公认疗效评价标准的比较、个体疗效和群体疗效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线性趋势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权重体系的比较。4)针对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纳入115篇文献和34种纵向数据模型,模型集中学科主要为数学,热点研究领域为医学。模型主要分为五大类:线性模型、混合效应模型、联合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时间序列模型,梳理并呈现了模型与方法内涵的对应特征。上述示范构建为长时程评价方法中结局指标的个性化制定、个体化治疗优化选用、疗效量化比较方式设定、疗效个体化动态分析提供了支持和完善。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由客户端和后台管理两个区域和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的三层架构搭建。客户端区域由研究者登录、项目经理登录和系统管理员三大模块组成,后台管理区域由研究中心管理、试验管理、疾病管理、受试者管理、系统权限管理、统计分析功能六大模块组成。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搭建的信息化模块,Android系统客户端和后台服务器完成了个体化数据采集、录入和动态分析,初步实现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优化。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临床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循证目标成就评量分数呈上升趋势,不同时间点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最后时点评分均显着高于基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自身治疗前后对比中医个体化疗效显着。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的截距、斜率和二次斜率的均值、方差和相关系数显示回顾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且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既往不同个体对疗效的反馈不同,存在应答和提升迅速的个体;前瞻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而初始水平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治疗初期存在疗效反馈不同个体。模型协变量分析结果提示,回顾性研究中疗效初始水平和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是既往病史、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证候;前瞻性研究中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脉象,评量后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年龄、证候虚实类型和脉象(P<0.05)。以前瞻性研究中一名患者为例,时间序列分析预测结果显示其中医个体化长期疗效较好,个体化指导提示患者需要关注随年龄增长可能带来的合并慢性疾病负担,结合证候和脉象偏虚需要注重补气活血。上述结果共同验证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临床可行性。结论:本论文紧扣辨证论治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探索建立了以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难题为导向、长时程评价方法构建为驱动、系统研发和临床应用相结合的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和实践体系,初步实现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动态评价、长期预测和个性化指导,能够助力中医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辅助和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
李泓涛[2](2021)在《现代小儿推拿病谱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了解小儿推拿在人群中认知情况,从而发现并探究其在人群中推广方式和存在问题,为进一步研究推广小儿推拿病谱创造条件。2.探索现代小儿推拿病谱情况,生成相应循证病谱和频次病谱,与现当代不同流派小儿推拿专着文献病谱进行比较,从而为现代小儿推拿临床提供参考。方法:1.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与结果分析通过问卷访谈法开展预调查,收集了天津市和平区鞍山道小学和米格国际幼儿园5位老师或家长的观点意见,并结合相关教材和指导教师意见攥写了调查问卷。问卷调查涉及基本情况、普及程度、认知程度、推广方式四个方面,问卷共15项,多选题5项,单选题9项,开放题1项。选取天津中医药大学大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2种方式估计调查问卷样本量大小,通过计算至少需要423份调查问卷才能满足调查需要。采用微信问卷星小程序进行电子问卷发放,全部问卷采用电子终端填写,每位调查对象问卷的最大填写次数设置为1次,同时通过海报和社团进行问卷推广。历时一个月(2020年10月11日8点-2020年11月10日8点),调查终端实际回收电子问卷511份,剔除2份(非天津IP地址),实际回收有效问卷509份,实际回收率为120%(509/423)。最终数据通过问卷星网站和Excel软件进行数据整理,通过SPSS22.0绘制相应条形、扇形统计图,以了解各个选项实际选择情况。2.小儿推拿病谱文献计量学研究通过万方(Wan Fang)医学主题词库、Pubmed中MeSH及多次预检索确定主题词,采用主题词法通过选择八大国内外数据库,国外四大数据库即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国内四大数据库即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Wan Fang)、中国生物医学(CBM),全部数据库检索的时间段为197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全部搜索文献题录导入Note Express3.3进行查重和疾病系统分类,疾病分类与病名确定采用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中文版并结合人民卫生出版社十三五《儿科学》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十三五《中医儿科学》教材进行系统分类、病名症状规范及合并,同时采用文献研究中“孤证不立”原则剔除相应文献,最终获得病谱数据。3.小儿推拿等级病谱研究选择研究二中病谱文献结果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独立干预RCT文献、RCT文献、其他临床文献四个分类进行手工分类筛选,文献筛选过程采用PRISMA原则,根据相应标准制定小儿推拿循证病谱等级和小儿推拿频次病谱等级划分。其中循证病谱等级根据现有小儿推拿病谱研究情况与文献实际情况,根据循证医学证据原则进行文献证据等级评价和文献质量偏倚评价,文献证据等级评价参照导师杜元灏教授《现代针灸病谱》评价标准及牛津大学循证医学(EBM)中心关于文献类型的“新五级”证据标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新九级”证据标准自拟等级标准,遵循循证证据等级原则,采用自拟的三级五等等级评价标准。文献质量偏倚评价采用改良的Jadad评价(7分法)和Cochrane手册(版本号:5.1.0)RCT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评估。频次等级病谱研究采用普莱斯定律确定频次病谱数,区分高频病谱与低频病谱。全部研究由两名研究人员严格根据纳排标准严格筛选文献,提取相关信息,遇到分歧则引入第三名研究人员协商决定。结果:1.问卷调查结果基本情况方面,根据本问卷调查实际人群,天津中医药大学本科低年级同学对于本问卷的参与程度较高(占88.88%),且81.53%的调查者为女生,75.44%的调查者为医学生。普及程度方面,96.86%的调查者知晓小儿推拿,“网络”(占47.46%)及“电视节目”(占47.06%)是调查者对于小儿推拿知晓主要的来源途径,同时不能忽视“学校影响”(占12.17%)的信息来源。认知程度方面,具体认知不足,存在认知偏差。99.61%调查者认可小儿推拿具有治疗效果,但无法认知其具体治疗价值;对于治疗范围存在认知模糊,对于治疗脾胃疾病(占87.23%)较为支持;调查者不了解小儿推拿的具体治疗方式,认可小儿推拿“相比抗生素副作用少”(占87.62%)及“疾病远期预防效果”(占73.87%),同时担心其“延误病情”(占52.65%)及“皮肤损害”(占47.35%)的不良反应。推广方式上,调查者最认可是“医生的推广影响”(占92.34%)和“义诊活动”(占88.61%),但对于开展“基础医学研究”(占64.44%)与“循证医学研究”(占55.6%)的认识不足。2.现代小儿推拿文献计量学研究通过万方医学主题词库、Pubmed中MeSH主题词及预检索确定中文检索主题词25个,外文检索主题词4个。通过八大数据库搜索,其中CNKI16222篇,VIP207篇,Wang Fang20075篇,CBM1978篇,Pubmed190篇,Cochrane29篇,Web of science85篇,Embase21篇,中文数据库共检索文献38482篇,外文数据库共检索文献315篇,一共38797篇。论文摘要导入Note Express3.3,通过查重后获得文献篇,通过手工筛选剔除文献篇,最终获得具有明确分类的临床文献8119篇,279项病谱,通过文献研究中“孤证不立”原则剔除文献109篇,最终获得8010篇文献共计170项病谱纳入最终研究,最终筛选出170项现代小儿推拿学病谱,其中西医病名共有133项(占78.24%),西医症状或体征有22项(占12.94%),中医病名有15项(占8.82%)。在15个疾病系统分类中,病谱种类前三的是消化系统疾病41项(占24.12%)文献数3327篇(占41.54%),肌肉骨骼系统及结缔组织疾病或损伤疾病37项(占21.76%)文献数1099篇(占13.72%),呼吸系统疾病16项(占9.41%)文献数1293篇(占16.14%),三类系统疾病占总病谱的比例为55.29%,占总病谱文献量的比例为71.40%。单个病种中,腹泻文献数最多,为1756篇(占21.92%)。3.现代小儿推拿病谱等级研究循证病谱筛选得出共有Ⅰ级病谱(Ⅰ)14项,Ⅱ级病谱(Ⅱ)68项,其中Ⅱa级病谱7项,Ⅱb级病谱10项,Ⅱc级病谱51项,Ⅲ级病谱(Ⅲ)88项,从而构建起小儿推拿循证等级病谱。频次等级病谱中采用普莱斯(Price)文献定律,通过公式计算频率界定值m=31.39,取整数为32,在170项病谱中共有高频病谱(High Frequency Spectrum,HFS,A级)34项,低频病谱(Low Frequency Spectrum,LFS,B级)136项,34项病谱疾病文献总数超过50%(达到86.05%),基本符合普莱斯定律,高频病谱(A级)主要存在于消化系统(26.47%)、呼吸系统(17.65%)和肌肉骨骼系统(17.65%)与前一种循证病谱研究方法较为一致。将两种等级病谱统计结果合并,按照文献循证等级原则排序构建起小儿推拿病谱等级表。将现代不同小儿推拿学术流派和来源的7本小儿推拿专着中的病谱进行统计,生成小儿推拿专着病谱共获得病谱64项,占总病谱170项的37.64%,专着病谱总覆盖率为92.18%,64项中Ⅰ级14项,Ⅱ级24项,其中Ⅱa6项,Ⅱb6项,Ⅱc12项,Ⅲ21项,其中Ⅰ级病谱(Ⅰ级病谱14项)全部被覆盖。64项中高频病谱(A级)为27项占42.19%(27/64)。同时通过绘制词云(Word Cloud,WC)比较专着病谱与小儿推拿病谱,发现小儿推拿病谱基本包含专着病谱,同时内容范围更广而丰富。结论:1.本问卷调查情况更能代表天津中医药大学本科低年级女性医学生对于小儿推拿的认识水平。结果表明小儿推拿在天津中医药大学大学生群体的知晓度较高,但对于治疗范围、治疗方式认知不足。表明需要结合医师群体加大小儿推拿宣传力度,同时加强小儿推拿基础医学和循证医学研究和推广。2.通过文献计量学研究,最终筛选出170项现代小儿推拿学病谱,其中西医病名133项,西医症状或体征22项,中医病名15项。3.通过循证评价研究方法,筛选得出Ⅰ级病谱(Ⅰ)14项,Ⅱ级病谱(Ⅱ)68项,其中Ⅱa级病谱7项,Ⅱb级病谱10项,Ⅱc级病谱51项,Ⅲ级病谱(Ⅲ)88项。通过文献研究方法,筛选得出高频病谱34项,低频病谱136项。最终构建起包含循证等级病谱和频次病谱的现代小儿推拿等级病谱,基本符合现代病谱研究范围趋势。
杨洋,刘芳,刘磊[3](2020)在《EBM结合PBL教学法在我国临床教学中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系统评价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结合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在我国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WanFang Data、CNKI、VIP、CBM、PubMed和EMbase数据库,搜集EBM结合PBL教学法与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法(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比较在我国临床教学中应用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0年3月28日。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3个研究,2 855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EBM结合PBL教学组在理论考试[WMD=6.87,95%CI(5.08,8.66),P<0.001]、能力考核[WMD=10.57,95%CI(8.98,12.16),P<0.001]及病例分析[WMD=9.79,95%CI(4.71,14.88),P<0.001]成绩方面均显着高于LBL传统教学组。另外,EBM结合PBL临床教学模式更能提高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文献检索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结论当前证据显示EBM结合PBL教学模式较传统教学相比,能够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刘琳子[4](2020)在《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系统评价再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支气管哮喘是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四大顽疾之一。随着环境的变化、空气的污染,支气管哮喘的患病率和病死率正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健康。西医认为支气管哮喘是慢性炎性反应,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临床治疗以抗炎平喘为主,但存在着不良反应明显、药物依赖性强的问题。而中医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其中中药穴位贴敷可以通过药物、穴位、经络三者的相互作用达到治病与预防的双重目的,且其“简、便、效、廉”的特点也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系统评价/Meta分析是循证医学的最高级别证据,近年来,已有一定数量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显示穴位贴敷治疗该病种具有优势性,但单个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有一定的局限性,会不同程度影响证据等级,从而影响临床干预措施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真实程度。系统评价再评价(overviews of reviews,简称Overviews)是全面收集同一疾病或同一健康问题的治疗或病因、诊断、预后等方面的相关系统评价,进行综合研究的一种方法,可为证据使用者提供更为集中的高质量证据。本研究将对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再评价,客观的、多方面分析文献、证据的整体质量,总结证据的不足,从而评价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为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科研提供一点参考依据。目的:从方法学质量、文献报告质量、证据质量三方面对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再评价,为临床提供更为客观、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制定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 CNKI、CBM、VIP、Wanfang Data、Pubmed、Cochrane Library 6个数据库,收集自建库起至2020年6月发表的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文献。根据纳入文献基本特征对文献进行相关资料提取,并采用AMSTAR 2量表、PRISMA声明、GRADEPro GDT在线工具对文献方法学质量、文献报告质量、证据质量进行评价,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的过程分别由2名研究者独立完成,通过核查意见不一致时寻求第三方解决。评价的主要结局指标有有效率、肺功能、哮喘发作频率、ACT 评分(Asthma control test,哮喘控制测试)、AQLQ(Asthma quality life questionnaire,支气管哮喘生存质量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生活质量评分。结果:1.文献筛选结果及基本特征经检索共纳入文献19篇,其中中文文献16篇,英文文献3篇。有16篇文献的纳入文献研究设计类型为RCT,3篇文献的纳入文献研究设计类型为RCT或CCT;有5篇文献所使用的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为Cochrane评价标准,9篇文献为Jadad量表,5篇文献文中未提及质量评价工具;15篇文献提及了安全性报告、不良反应与不良事件,4篇文献未提及。2.方法学质量评价纳入的19篇文献方法学质量均为极低质量。3.文献报告质量评价仅2篇报告相对完全,9篇报告存在一定缺陷,8篇报告存在严重缺陷。4.结局指标的证据质量评价进行证据质量评价的文献共有16篇(3篇因数据提供缺失不纳入证据质量评价),共有60个结局指标,其中有48个结局指标显示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具有优势性,包括 16 个有效率,4 个 PEF,2 个 PEF%,3 个 FEV1,3 个 FEV1%,6 个 FEV1/FVC(%),3个哮喘发作频率,3个中医证候积分,3个ACT评分,3个AQLQ,1个生活质量评分和1个中医证候疗效。结论:1.本研究中的文献方法学质量与文献报告质量有待提高,证据质量整体偏低。2.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具有明显优势,临床研究者使用证据时可结合其他相关文献综合判断。
施红英,王世泽,杨新军,林雷,胡军勇[5](2020)在《健康中国战略下临床医学培养方案之预防医学课程体系现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健康中国背景下我国各高校临床医学培养方案中预防医学课程设置现况。方法抽取全国各区域共36份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进行统计分析。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培养目标涉及预防理念的情况、预防医学课程开设情况等。结果所有培养方案中,22份(61%)在培养目标中未提及预防或群体健康;只有1所高校将预防医学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一起列为主干学科。预防医学核心课程(卫生学、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和社会医学)的总学时数从80~252不等,平均为(156.7±43.2)学时。预防医学课程占总课时数的百分比平均为4.3%±1.1%,最低的仅占2.5%,最高的也只占7.5%,均不足总课时数的10%。各高校之间预防医学各门课程的学时数差异较大。结论现有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预防理念渗透不足,预防医学课程学时数占比极低,各高校预防医学课时数差异较大。加强新时代临床医学生预防理念的培养迫在眉睫,建议从强化预防为主的观念、完善临床医学课程体系、强化预防与临床融合发展和注重临床研究能力提升4个方面不断完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温娟娟,李卓,卜佳,李婷[6](2020)在《BOPPPS教学模式在循证医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文中指出循证医学是目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一门新兴学科,其核心思想是指医生在自己的临床实践中,针对患者的具体临床问题,谨慎、确切和明智的采用目前最佳的证据对患者的诊治做出科学的决策,从而取得最有效的治疗结果。采用何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加强医学生循证医学课程建设,增强其循证医学思维对于医学院校培养一名合格的临床医师至关重要。BOPPPS教学模式是一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育理念的新型高效型教学模式,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均得到有效提高。文章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以医学科研项目申报书的撰写为例,探索和分析BOPPPS教学模式在循证医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闫恩亮[7](2020)在《基于唯象中医理论的智能辨证技术及健康服务模型探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医,作为中国的本土医学和世界四大传统医学之一,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多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几千年来,中医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养生诊疗知识,逐渐形成了不同于西医的,自己独特的医疗理论体系,并为中华民族,甚至世界人民的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难以智能化、客观化、标准化的中医辨证,却成为中医实现现代化,并走向全球化的主要瓶颈。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越来越关注,进而对中医健康知识的渴求亦越来越强烈。在此背景下,对于现代中医从业者来说,系统地整理、完整地保存中医先辈们所累积的养生诊疗知识,并将之合理地呈现给知识需求者,亦是非常重要且极具挑战的工作之一。有鉴于上述背景,本文主要从下述几个方面,尝试探究中医智能辨证的实现、中医健康知识的可视化呈现、以及中医健康服务模型的构建:1)偏序结构借鉴概念认知学习领域中的知识粒化及三支决策思维,对中医知识呈现的处理工具,偏序形式结构,进行改进,以适应多元化的中医知识处理需求。首先,基于知识粒化思维,探索属性偏序粒结构的构建,以提高中医知识的处理效率。然后,借鉴三支决策思维,研究属性偏序三支结构的构建,以提高中医知识的可解读性。偏序形式结构的研究内容,可以为中医健康知识的呈现,提供更好的理论及工具支撑。2)唯象理论基于现象学、状态学和唯象论,探索唯象中医理论。首先,基于唯象思维,使用唯象语言来描述中医概念。然后,借鉴唯象理论,使用数学语言来描述中医辨证思维及方法。最终,基于唯象中医理论及辨证数学描述,建立中西融合辨证模型和证素模式辨识模型。唯象中医理论的研究内容,可以为智能辨证技术的实现,提供理论及数学支撑。3)智能辨证基于软计算、硬计算等人工智能方法,探索中医智能辨证技术的实现。首先,基于模糊集合理论,从个体辨识角度,实现中医智能辨证。然后,借鉴模糊辨识方法,从群体辨识角度,探索中医状态辨识。接着,采用机器学习方法,研究中医辨证中所涉及的映射数据。智能辨证技术的研究内容,可以为中医健康服务模型的构建,提供算法及技术支撑。4)知识呈现基于唯象中医理论,采用偏序结构工具,探索中医健康知识的粒化方法及可视化呈现。首先,从主症辨证、专病辨证、证素辨证三个层次,对中医辨证知识进行粒化和可视化。然后,从主症治法、专病治法、模式治法三个角度,对中医治法知识进行粒化和可视化。接着,从汤剂处方、针灸处方、成药处方三个方面,对中医处方知识进行粒化和可视化。知识呈现部分的研究内容,可为健康服务模型的实现提供数据及知识支撑。最后,本文整合偏序结构、唯象中医、智能辨证、知识呈现部分的研究内容,完成中西融合循证健康服务模型的构建。该健康服务模型,可从循证医学角度,把中医症状与西医指标相融合,进行中医辨证,在为中西结合循证医学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的同时,亦可为大众健康养生及防病治病,提供一定的健康指导服务。
孙伟,孙莹,裴复阳[8](2019)在《精准医学与PBL教学相结合模式探索呼吸与危重症教学改革》文中研究说明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通过精准医学实现个体化治疗是满足医疗保障、人民健康的迫切需求。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及医学模式的发展势必影响呼吸与危重症学科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及教学方式的改革。通过该院呼吸与危重症科室开展的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BL)中发现的不足之处,明确精准医学与PBL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进一步从基础医学、科研等方面将精准医学与PBL教学中多个环节相结合,提出精准医学与PBL教学结合解决方案。PBL教学渗透精准医学理念,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及创新性思维的能力,注重探寻疾病背后的本质,为将来临床制定出更加精准的预防和治疗方案奠定基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9](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认为
董尔丹,胡海,洪微[10](2013)在《浅析转化医学与医学实践》文中认为转化医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兴医学研究模式,旨在促进基础医学的研究成果向实际医疗应用转化.本文从医学发展进程、基础医学与医学各学科发展之间的关系阐述了转化医学产生的必然性,转化医学研究的目的、特点和内容;综述了转化医学研究的现状和促进转化医学发展的策略;分析了我国转化医学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最后阐述了转化医学与其他新兴医学研究模式的内在联系.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热点与前沿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 |
| 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科学问题 |
| 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工作基础 |
| 3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和主体 |
| 3.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 |
| 3.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主体 |
| 4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 |
| 4.1 问题研究模型的梳理和选择 |
| 4.2 参考PICO模型的研究框架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 |
| 1 疾病范例选择依据 |
| 2 要素一: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 |
| 2.1 资料与方法 |
| 2.2 研究结果 |
| 3 要素二: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 |
| 3.1 资料与方法 |
| 3.2 研究结果 |
| 4 要素三: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 |
| 4.1 资料与方法 |
| 4.2 研究结果 |
| 5 要素四: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 |
| 5.1 资料与方法 |
| 5.2 研究结果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 |
| 1 系统模块设计准备 |
| 1.1 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 |
| 1.2 个体化干预方法优化清单 |
| 1.3 个体化比较方法的选用 |
| 1.4 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选用 |
| 1.5 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的制定 |
| 2 系统设计方法 |
| 2.1 整体设计 |
| 2.2 安卓核心组件与生命周期 |
| 2.3 系统搭建工具 |
| 2.4 运行环境 |
| 3 研究结果 |
| 3.1 系统操作界面展示 |
| 3.2 系统模拟数据测试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四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 |
| 1 回顾性研究部分 |
| 1.1 研究目的 |
| 1.2 研究方法 |
| 1.3 研究结果 |
| 2 前瞻性研究部分 |
| 2.1 研究目的 |
| 2.2 研究方法 |
| 2.3 研究结果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致谢 |
| 附录1 |
| 附录2 |
| 附录3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研究一 小儿推拿在天津中医药大学大学生群体认知度和普及度的调查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2.问卷设计 |
| 3.问卷结果 |
| 4.问卷调查分析 |
| 5.小结 |
| 研究二 现代小儿推拿病谱文献计量学研究 |
| 1.研究方法 |
| 2.小儿推拿文献检索 |
| 3.结果 |
| 4.小结 |
| 研究三 现代小儿推拿病谱等级研究 |
| 1.针灸循证病谱等级划分 |
| 2.小儿推拿循证等级病谱 |
| 3.小儿推拿频次等级病谱 |
| 4.现代小儿推拿等级病谱 |
| 5.现代小儿推拿专着病谱比较 |
| 6.小结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小儿推拿认知度和普及度采访问卷提纲 |
| 附录2 小儿推拿在天津中医药大学大学生群体认知度和普及度调查问卷 |
| 附录3 《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中文版》(ICD-11MMS简明编码列表)ICD-11各章节名称及查询简表(括号内以excel标码标记) |
| 附录4 |
| 附录5 改良后JADAD量表(1-3分视为低质量,4-7分视为高质量) |
| 附录6 Cochrane协作网RCT偏倚风险评价工具 |
| 附录7 独立干预RCT文*信息提取表(20项信息)(Excel格式) |
| 综述 现代针灸病谱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文献综述 |
| 1 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概况 |
| 1.1 穴位贴敷疗法概述 |
| 1.2 贴敷药物和输穴的选择 |
| 1.3 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应用 |
| 1.4 小结 |
| 2 中西医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现状 |
| 2.1 现代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
| 2.2 中医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
| 2.3 小结 |
| 3 循证医学在支气管哮喘中的发展与应用 |
| 3.1 循证医学的产生与发展 |
| 3.2 循证医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
| 3.3 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系统评价研究现状 |
| 3.4 系统评价再评价的发展与评价方法 |
| 3.5 小结 |
| 4 评述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
| 1.1 检索词 |
| 1.2 检索数据库 |
| 1.3 检索步骤与检索式 |
| 1.4 纳入标准 |
| 1.5 排除标准 |
| 1.6 资料提取与评价方法 |
| 2 结果 |
| 2.1 文献筛选结果 |
| 2.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
| 2.3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 2.4 纳入文献的文献报告质量评价 |
| 2.5 结局指标的证据质量评价 |
| 3 讨论 |
| 3.1 方法学质量评价 |
| 3.2 文献报告质量评价 |
| 3.3 证据质量评价 |
| 3.4 相关问题思考 |
| 4 结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研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1 BOPPPS教学模式概述 |
| 2 BOPPPS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
| 2.1 教学研究对象和方法 |
| 2.1.1 研究对象。 |
| 2.1.2 研究方法。 |
| 2.2 BOPPPS具体教学实施过程 |
| 2.3 教学效果评价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1.1 课题背景 |
| 1.1.2 研究目的 |
| 1.1.3 研究意义 |
|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 1.2.1 传统中医研究现状分析 |
| 1.2.2 偏序结构研究现状分析 |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 第2章 偏序形式结构 |
| 2.1 引言 |
| 2.2 基础理论 |
| 2.2.1 认知论 |
| 2.2.2 集合论 |
| 2.2.3 概念学习 |
| 2.2.4 属性探索 |
| 2.3 偏序粒结构 |
| 2.3.1 粒计算 |
| 2.3.2 粒结构构建 |
| 2.3.3 粒结构可视化 |
| 2.3.4 粒结构粒度描述 |
| 2.4 偏序三支结构 |
| 2.4.1 三支决策 |
| 2.4.2 三支结构构建 |
| 2.4.3 三支结构可视化 |
| 2.4.4 三支结构粒度描述 |
| 2.5 实验评估 |
| 2.5.1 数据描述 |
| 2.5.2 实验处理 |
| 2.5.3 结果分析 |
| 2.6 本章小结 |
| 第3章 唯象中医理论 |
| 3.1 引言 |
| 3.2 基础理论 |
| 3.2.1 现象学 |
| 3.2.2 状态学 |
| 3.2.3 唯象论 |
| 3.3 中医理论 |
| 3.3.1 唯象思维 |
| 3.3.2 中医辨证 |
| 3.3.3 辨证体系 |
| 3.3.4 证素辨证 |
| 3.4 唯象中医 |
| 3.4.1 现象状态医学 |
| 3.4.2 唯象数学描述 |
| 3.4.3 中西融合辨证 |
| 3.4.4 证素模式辨识 |
| 3.5 本章小结 |
| 第4章 智能辨证技术 |
| 4.1 引言 |
| 4.2 人工智能基础 |
| 4.2.1 硬计算 |
| 4.2.2 软计算 |
| 4.2.3 模糊辨识 |
| 4.2.4 机器学习 |
| 4.3 个体模式辨识 |
| 4.3.1 证候采集 |
| 4.3.2 证素辨识 |
| 4.3.3 模式匹配 |
| 4.3.4 体质辨识 |
| 4.4 群体模式辨识 |
| 4.4.1 数据来源 |
| 4.4.2 方法描述 |
| 4.4.3 实现流程 |
| 4.4.4 结果展示 |
| 4.4.5 讨论分析 |
| 4.5 证素机器学习 |
| 4.5.1 数据来源 |
| 4.5.2 方法描述 |
| 4.5.3 实现流程 |
| 4.5.4 结果展示 |
| 4.5.5 讨论分析 |
| 4.6 本章小结 |
| 第5章 知识粒化方法 |
| 5.1 引言 |
| 5.2 知识粒化流程 |
| 5.3 中医辨证知识 |
| 5.3.1 主症辨证 |
| 5.3.2 专病辨证 |
| 5.3.3 证素辨证 |
| 5.4 中医治法知识 |
| 5.4.1 主症治法 |
| 5.4.2 专病治法 |
| 5.4.3 模式治法 |
| 5.5 中医处方知识 |
| 5.5.1 汤剂处方 |
| 5.5.2 针灸处方 |
| 5.5.3 成药处方 |
| 5.6 本章小结 |
| 第6章 健康服务模型 |
| 6.1 引言 |
| 6.2 健康服务架构 |
| 6.3 健康服务流程 |
| 6.3.1 循证依据 |
| 6.3.2 循证分析 |
| 6.3.3 循证决策 |
| 6.3.4 循证评价 |
| 6.4 健康服务实现 |
| 6.4.1 证候采集 |
| 6.4.2 智能辨识 |
| 6.4.3 模式匹配 |
| 6.4.4 处方推荐 |
| 6.5 健康服务管理 |
| 6.5.1 数据管理 |
| 6.5.2 知识检索 |
| 6.5.3 知识呈现 |
| 6.5.4 健康服务 |
| 6.6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 致谢 |
| 1 精准医学对呼吸与危重症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 |
| 2 精准医学结合PBL教学模式的适用对象 |
| 3 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结合至PBL教学 |
| 4 PBL教案编写中渗透精准医学理念 |
| 5 精准医学理念包装PBL教师队伍 |
| 6 用精准医学理念培养学生科研思维 |
| 7 小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