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兆峰[1](2021)在《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中医临床治疗作为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个体化模式,其临床疗效虽然已经过长期验证,但是缺乏科学和客观的证据。当前以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为主导的群体化研究方法已应用于中医疗效评价之中,虽然规范了临床证据产出,但是带来了辨证论治特色缺失问题,难以满足个体化实践与分析的需求,与客观评价中医真实疗效水平尚有差距。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符合辨证论治特色的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成为亟需解决的研究问题。研究目的:通过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在时间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框架、探讨实施步骤,并结合具体疾病进行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系统研发以及临床验证,以期建立完整的方法研究和实践体系,实现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客观动态评价和长期预测指导,助力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研究方法: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分析当前群体化评价方法应用于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的局限性,凝练论文科学问题;基于本团队工作基础,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并明确其内涵和主体;从研究问题的结构化构建角度,参考PICO模型分析中医个体化诊疗和评价的思辨过程,转化形成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研究框架,探讨评价方法的实施步骤,以契合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完善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主体。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进行示范构建:1)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系统评价联合专家头脑风暴、聚类和因子分析,形成个体化结局指标汇总清单;2)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形成中医固定干预方法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汇总清单;3)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梳理形成个体化比较方法汇总清单;4)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多学科纵向数据模型,梳理形成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汇总清单。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形成的汇总清单,将固定干预措施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清单和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搭建形成个性化选用模块;选用个体化疗效比较方法中的“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搭建形成逻辑分析模块;选用纵向数据模型中的“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搭建形成外部调用分析模块。以三层架构为指导,分别采用Eclipse+JDK+SDK+ADT作为Android移动客户端系统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MySQL+Java Web+Tomcat作为系统后台服务器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设计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以信息化模式优化长时程评价方法。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注册登记研究设计,纳入10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基于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对患者进行动态随访观察,选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量化评价自身治疗前后中医个体化疗效;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从个体层面解析疗效差异、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时间序列分析模型从患者层面预测长期个体化疗效趋势,结合疗效影响因素给予个体化指导。研究结果: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辨证论治诊疗的时空特征是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本论文科学问题是探索解决因个体差异在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明确随时间推移的每个访视点,中医都需要通过评价重新定义患者整体状态,其过程实践就是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是中医个体化诊疗数据的完整采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多时点动态分析和量化评价、中医个体化疗效的长期预测和指导;方法的主体初步选用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参考PICO模型并转化构成要素为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形成了中医个体化长时程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1)针对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纳入130篇随机对照试验,形成125项结局指标清单和7类指标准则层,指标合并优化后获得24项结局指标,使指标清单在全面合理的基础上突出层次重点。2)针对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纳入166篇随机对照试验,包括69种固定干预模式中成药,网状meta分析对7项评价指标中疗效排名前10的共44类不同组合中成药进行汇总分析,展示了同一种中成药在不同指标中的疗效排序。3)针对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纳入74篇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汇总梳理得出5种比较模式: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个体疗效和公认疗效评价标准的比较、个体疗效和群体疗效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线性趋势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权重体系的比较。4)针对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纳入115篇文献和34种纵向数据模型,模型集中学科主要为数学,热点研究领域为医学。模型主要分为五大类:线性模型、混合效应模型、联合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时间序列模型,梳理并呈现了模型与方法内涵的对应特征。上述示范构建为长时程评价方法中结局指标的个性化制定、个体化治疗优化选用、疗效量化比较方式设定、疗效个体化动态分析提供了支持和完善。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由客户端和后台管理两个区域和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的三层架构搭建。客户端区域由研究者登录、项目经理登录和系统管理员三大模块组成,后台管理区域由研究中心管理、试验管理、疾病管理、受试者管理、系统权限管理、统计分析功能六大模块组成。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搭建的信息化模块,Android系统客户端和后台服务器完成了个体化数据采集、录入和动态分析,初步实现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优化。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临床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循证目标成就评量分数呈上升趋势,不同时间点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最后时点评分均显着高于基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自身治疗前后对比中医个体化疗效显着。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的截距、斜率和二次斜率的均值、方差和相关系数显示回顾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且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既往不同个体对疗效的反馈不同,存在应答和提升迅速的个体;前瞻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而初始水平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治疗初期存在疗效反馈不同个体。模型协变量分析结果提示,回顾性研究中疗效初始水平和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是既往病史、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证候;前瞻性研究中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脉象,评量后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年龄、证候虚实类型和脉象(P<0.05)。以前瞻性研究中一名患者为例,时间序列分析预测结果显示其中医个体化长期疗效较好,个体化指导提示患者需要关注随年龄增长可能带来的合并慢性疾病负担,结合证候和脉象偏虚需要注重补气活血。上述结果共同验证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临床可行性。结论:本论文紧扣辨证论治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探索建立了以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难题为导向、长时程评价方法构建为驱动、系统研发和临床应用相结合的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和实践体系,初步实现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动态评价、长期预测和个性化指导,能够助力中医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辅助和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
李韬[2](2021)在《脊柱短缩保护脊髓血流灌注及脊髓差异蛋白质组学的相关研究》文中指出[目 的]脊髓损伤有着极高的致残率,会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巨大的经济负担。尤其,继发于脊柱外科手术的医源性脊髓损伤是一个灾难性事件,医源性脊髓损伤的发生是一个可能改变患者及医生一生的重要事件。而脊髓血流灌注的变化在脊髓损伤的原发损伤和继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均扮演着极其重要角色。研究表明脊柱短缩可以降低脊柱矫形手术的神经并发症,同时脊柱短缩会影响正常脊髓组织的血流灌注。本研究建立了基于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PVCR)的犬动物模型,对脊柱成角前或脊柱成角后进行脊柱短缩,以模拟临床PVCR矫形操作中的脊柱位移,探讨脊柱短缩对脊髓血流灌注的影响,及对一氧化氮和内皮素的影响;通过差异蛋白质组学的测定,以全景式地揭示其潜在的分子机制;再在临床应用PVCR并脊柱短缩治疗伴严重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以探讨脊柱短缩对临床患者损伤脊髓的血流灌注和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方 法]1.脊柱短缩在犬全脊椎切除脊柱成角后对脊髓血流灌注的影响:43只实验犬共纳入本研究,其中3只为空白对照组为0组,仅行PVCR手术而不施加任何干预。其余40只按实验设计和实验目的分为A、B两个大组。A组共20只实验犬进行不同程度脊柱短缩后再行脊柱成角40°。其中A1组:未行脊柱短缩,再成角40°;A2组:先行脊柱短缩达椎节高度1/4组,再成角40°;A3组:先行脊柱短缩达短缩椎节高度2/4组,再成角40°;A4组:先行脊柱短缩达短缩椎节高度3/4组,再成角40°。B组共20只实验犬,进行脊柱成角造成脊髓损伤后采取不同干预治疗。其中B1组:脊柱成角脊髓损伤后,行单纯脊柱复位;B2组:脊柱成角脊髓损伤后,单纯脊柱复位并甲强龙冲击治疗;B3组:脊柱成角脊髓损伤后,行脊柱复位后再行脊柱短缩达短缩椎节高度2/4;B4组:脊柱成角脊髓损伤后,行脊柱复位后再行脊柱短缩达短缩椎节高度2/4并甲强龙冲击治疗;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监测各组中实验干预各时相的脊髓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分析不同程度脊柱短缩后对脊柱成角下脊髓血流灌注的影响,及脊髓成角脊髓损伤后不同干预治疗方案对脊髓血流灌注的影响。2.脊柱短缩在犬全脊椎切除脊柱成角中对脊髓NO和ET-1表达的影响:取不同干预下的各组的脊髓组织标本,应用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学;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脊髓组织总一氧化氮浓度(NO);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脊髓组织内皮素-1(ET-1)浓度。分析不同程度脊柱短缩后对脊柱成角下脊髓组织、NO和ET-1的影响,及脊柱成角脊髓损伤后不同干预治疗方案对脊髓组织、NO和ET-1的影响。3.脊柱短缩与不短缩犬全脊椎切除脊柱成角的脊髓差异蛋白质学研究:取A1组与A3组,及B1组与B3组脊髓组织标本,应用TMT蛋白质组学技术分别检测两组间的蛋白数量,取差异倍数>1.3鉴定差异上调及下调蛋白。查阅生物信息数据库,对差异表达的蛋白的功能、定位及信号通路等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4.全脊椎切除并脊柱短缩治疗伴严重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术中脊髓血流灌注研究:纳入在本单位接收PVCR并脊柱短缩和单纯减压的伴严重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基本信息、手术信息、影像学资料和术前及术后1年神经功能AISA分级。同时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监测行PVCR并脊柱短缩组患者术中各时相脊髓血流灌注量,分析各时相脊髓血流灌注变化。[结 果]1.A组各亚组实验犬在进行不同程度短缩及成角后脊髓血流灌注较干预前均有下降,且统计学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A4组和A1组血流灌注较A3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较A2组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A4组和A1组两组间血流灌注无统计学差异(p>0.05)。A3组脊髓血流灌注下降最少,仅下降10.6%。B组在给予4个亚组分别行脊柱成角脊髓损伤后,脊髓血流灌注较损伤前均有明显下降,均有统计学显着差异(p<0.05)。不同干预后脊髓血流灌注较损伤后均有明显回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亚组间脊髓血流灌注回升存在差异,B3组和B4组回升最为明显,较B1组和B2组两两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B3组和B4组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B1组和B2组两组间回升后的脊髓血流灌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2.无论在A组或B组实验动物,脊柱短缩2/4下组织学观察脊髓损伤程度最轻。0组NO值为29.3±3.3mmol/L。以0组为对照组,A组4各亚组NO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A3组与0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3组与0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以A4组NO升高最为明显,为45.3±4.2 mmol/L;其次为A1组,NO为41.6±4.1 mmol/L,两组NO值较A3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0组ET-1值为2.4±0.3 ug/g。与0组比较,除A3组ET-1下降外(2.3±0.2 ug/g),其他3组ET-1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A4组ET-1升高最为明显,为4.8±0.3 ug/g,其次为A1组,ET-1为3.9±0.2 ug/g。两组均较0照组明显上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0组相比,B组各亚组NO均有不同程度升高。B1组NO升高最为明显,为41.4±4.8 mmol/L;其次为B2组NO,为38.7±4.1 mmol/L,两组NO值与0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以B3组和B4组NO升高较少,分别为为33.4±3.8 mmol/L和32.1±4.2 mmol/L,两组NO较0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以0组相比,B组各亚组ET-1均升高,且较0组升高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以B1组ET-1升高最为明显,为 4.5±0.6 ug/g;B4 组 ET-1 升高最少,为 3.2±0.4 ug/g。B1 组和 B2组ET-1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B3组和B4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B3组ET-1较B1组ET-1有统计学差异(p<0.05);B4组较B1组及B2组ET-1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A1组与A3组比较,结果发现上调蛋白有99个,下调蛋白有48个。上调蛋白主要参与的功能有:纤维蛋白、糖蛋白、触珠蛋白等;下调蛋白主要参与的功能有:胶原蛋白、氨基酸转运蛋白、纤颤蛋白等。根据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在未行脊柱短缩处理下激活比较明显的信号通路包括铁死亡、补体和凝血级联和血小板激活等信号通路。B1组与B3组比较,结果发现上调蛋白有72个,下调蛋白有175个。上调蛋白主要参与的功能有:蛋白聚糖连接蛋白、膜联蛋白、脂蛋白和组蛋白等;下调蛋白主要参与的功能有:乳转铁蛋白、膜联蛋白、载脂蛋白和髓磷脂碱性蛋白等。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发现了在未行脊柱短缩处理下激活比较明显的信号通路包括铁死亡、紧密链接和补体和凝血级联等信号通路。4.PVCR并短缩组最后共纳入病例17例,单纯减压组最后共纳入病例1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损伤机制,损伤类型没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术前AISA分级等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两组患者,单纯减压组手术失血量、手术时间及固定融合节段均较PVCR短缩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脊椎切除后脊髓血流灌注较基线水平平均上升约123%,之后每次短缩均会伴有脊髓血流灌注的上升,第一次短缩较基线平均上升约140%,最后一次短缩较基线平均上升约159%。当终末固定手术结束时脊髓血流灌注较基线平均上升约149%。对比两组恢复率仍然可发现其差异有临床意义:PVCR短缩组平均恢复1.65级,而单纯减压组平均恢复1.25级。PVCR短缩组82%的患者至少1级恢复,而单纯减压组至少1级恢复的患者仅为75%。PVCR短缩组神经功能完全恢复占比29.4%;单纯减压组神经功能完全恢复仅占比18.8%。[结 论]1.适当的脊柱短缩可保护矫形过程中脊柱成角状态下的脊髓血流灌注;同时在发生脊柱成角导致的脊髓损伤时,除常规操作外可通过增加适当的脊柱短缩来改善脊髓血流灌注,以减轻脊髓缺血损伤。2.适当的脊柱短缩可以限制矫形中脊柱成角下脊髓局部NO和ET-1的过量释放,从而减轻脊髓损伤后的的继发病理生理过程而减轻脊髓损伤的程度。3.未短缩脊柱与缩短相比在脊柱成角情况下脊髓有明显的差异蛋白表达,差异蛋白主要富集在铁死亡信号通路和补体和凝血级联信号通路,这提示我们适当的脊柱短缩有益于避免脊髓神经细胞发生铁死亡,从而对脊髓起到保护作用。4.PVCR并脊柱短缩有利于改善胸、腰椎骨折损伤脊髓术中的血流灌注,同时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刘子萱[3](2021)在《肝素结合蛋白通过结合转化生长因子beta受体2影响内皮细胞通透性》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及目的:在炎症反应的早期,多形核中性粒细胞(PMN)最先被招募到组织炎症区域,其激活、趋化、游走引起血管内皮屏障损伤,此过程中由于白细胞被激活所释放出的细胞因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肝素结合蛋白(HBP)作为PMN分泌的重要颗粒蛋白,参与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可以影响内皮细胞(EC)增加血管通透性,导致血管泄漏,继而引发组织水肿甚至低血压以及器官功能不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临床试验以及基础实验发现,血液中HBP水平与脓毒症患者感染性休克的严重程度相关,可能成为预测脓毒症发生以及病情恶化的生物标志物之一。肝素结合蛋白(HBP)也被称作天青杀素(AZU-1)以及阳离子抗菌蛋白37或 CAP37(cationic antimicrobial protein of 37 000)。HBP功能多样,既可以诱导血管渗漏、水肿形成并对白细胞具有趋化作用。研究发现脓毒症患者在发展为低血压或器官功能障碍前数小时内血浆HBP水平升高,可作为72h内疾病进展至严重脓毒症的一个强大预测因子。HBP对血管通透性的改变主要是通过影响内皮屏障实现的,血管EC是HBP释放后的靶细胞,HBP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破坏内皮屏障成分,如细胞间连接和细胞外糖萼,影响内皮细胞内信号转导,致使内皮细胞细胞骨架重构并最终导致内皮屏障功能障碍,血管屏障功能损伤和细胞炎性反应促使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过度地渗漏到循环之外,导致循环障碍和器官功能不全。由于内皮细胞表面的糖萼结构中存在众多类肝素样物质,故目前普遍认为多糖包被是HBP在内皮细胞表面的结合位点,然而内皮细胞表面是否还存在更直接的表面受体仍有待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3,TGF-β)是一个进化上保守的多肽因子分泌家族,调节胚胎发生和成体组织稳态等多个方面。TGF-β家族成员也参与许多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已有多篇文献报道,TGF-beta水平升高与感染性疾病存在相关性,其受体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细胞膜水平上,TGF-β与受体激酶结合,将磷酸化信号传递到下游介质(主要是SMAD蛋白),并且将寡聚化依赖性信号传递给泛素连接酶和细胞内蛋白激酶等。SMADs与其他信号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介导调控信号,控制靶基因的表达、多水平的RNA加工、mRNA翻译以及核或细胞质蛋白调控。其中,TGF-beta受体Ⅱ同胞外配体发生互作后,一方面,通过经典途径,使核转录因子进入细胞核调控转录翻译从而发挥损伤修复以及促进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MT)的作用;另一方面,作为非经典途径,受体Ⅱ可以直接调控Rho-ROCK通路影响应力纤维形成、改变细胞骨架并影响细胞间连结蛋白,从而影响内皮细胞通透性。通过前期研究发现,在HBP的刺激下,SMAD2/3磷酸化水平升高,因此推测,TGF-beta受体Ⅱ可能为HBP在内皮细胞表面的潜在蛋白受体。本实验拟通过HBP诱导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HLMVECs)及C57BL/6小鼠模型模拟HBP血症,针对肝素结合蛋白(HBP)影响内皮细胞通透性这一热点问题,拟探索HBP在内皮细胞表面的潜在受体,填补相关实验空白。在此基础上,探究在HBP刺激下内皮细胞通透性改变与TGF-β信号通路的关系,进一步探索HBP影响内皮细胞通透性的机制,以期为临床从病因学的角度预防和治疗器官功能不全提供新的思路和重要的生物医学证据。研究方法:1.体外实验:本研究所使用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取自人脐静脉,为原代细胞(公司购买)。培养HUVEC,用PBS和HBP(10ug/ml)刺激培养0h、24h、48h和72h,用CCK-8检测细胞活力。2.体外实验:本实验研究选取HUVEC、HLMVEC作为实验对象,培养内皮细胞并分别给予HBP刺激(10ug/ml)0小时、3小时、6小时、以及9小时,通过 Western Blot 检测 SMAD2/3 及 phosph-SMAD2/3 蛋白的表达。3.体外实验:通过小干扰RNA转染的方法,将TGFBR2siRNA(50nM)转染进细胞中。培养内皮细胞并给予HBP刺激(10ug/ml),将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HBP刺激组,TGFBR2siRNA组以及TGFBR2siRNA+HBP组。在加入刺激因素前加入50nM TGFBR2siRNA预处理48-72小时。HBP(10ug/ml)与内皮细胞共培养3小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SMAD2/3、phosph-SMAD2/3蛋白的表达情况。4.体外实验:通过培养内皮细胞并给予HBP刺激(10ug/ml)以及SMAD3抑制剂常山酮(halofuginone)将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HBP刺激组,常山酮组以及常山酮+HBP组。在加入刺激因素前加入10ng/ml常山酮预处理24小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SMAD2/3及phosph-SMAD2/3蛋白的表达情况。5.体外实验: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免疫荧光共定位以及GST-pulldown探究HBP与TGFBR2是否结合以及结合的区域。6.体外实验:通过培养内皮细胞并给予HBP刺激以及TGFBR2siRNA(50nM)将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HBP刺激组,TGFBR2siRNA组以及TGFBR2siRNA+HBP组。通过Western Blot以及免疫荧光检测SMAD2/3在细胞质以及细胞核中的分布变化。7.体外实验:在transwell上室培养内皮细胞并给予HBP刺激(10ug/ml)以及TGFBR2siRNA(50nM)将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HBP刺激组,TGFBR2siRNA组以及TGFBR2siRNA+HBP组。在上室培养基中加入FITC-dextran,通过检测下室培养基中FITC-dextran的浓度来观察内皮细胞通透性的变化。8.体外实验:培养内皮细胞并给予HBP刺激(10ug/ml)以及TGFBR2siRNA(50nM)将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HBP刺激组,TGFBR2siRNA组以及TGFBR2siRNA+HBP组。通过Western Blot以及免疫荧光检测内皮细胞骨架、紧密连接蛋白(TJP1,OCLN)以及总Rho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qPCR检测紧密RhoA、RhoB的转录情况。9.体内实验:雄性C57BL/6,随机分组,每组3只,体重25±5g。实验前于动物饲养中心饲养7天,正常提供水和食物,观察无明显异常后开始实验。采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以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实验时将小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生理盐水组,n=3),TGFBR2siRNA组(尾静脉注射,20nmol/只),HBP组(尾静脉注射,150ug/只),TGF-beta受体抑制剂+HBP组。造模结束后处死小鼠,取肺组织进行试验。通过肺湿干比来检测肺水含量的变化;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紧密连接蛋白(TJP1,OCLN)以及总Rho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qPCR检测RhoA、RhoB的转录情况;通过H&E染色以及扫描电镜观察肺组织的渗出出血等损伤情况;通过透射电镜(TEM)观察气血屏障的损伤情况。结果:1.随HBP刺激时间的延长,HUVECs细胞活力升高。2.在HBP刺激下的内皮细胞,细胞内phosph-SMAD2/3水平出现明显升高,而SMAD2/3水平未发生明显改变。3.经TGFBR2siRNA转染处理过的细胞组,其TGFR2蛋白水平下降明显。同对照组相比,HBP刺激组细胞内phosph-SMAD2/3水平出现明显升高,而其他三组phosph-SMAD2/3水平未出现明显变化。4.同对照组相比,HBP刺激组细胞内phosph-SMAD2/3水平出现明显升高,而其他三组phosph-SMAD2/3水平未出现明显变化。5.免疫共沉淀与免疫荧光共定位实验证实HBP与TGFBR2之间存在相互作用;GST pull-down及截短实验证实HBP与TGFBR2的胞外段存在直接结合关系。6.内皮细胞Western Blot以及免疫荧光实验发现同对照组相比,HBP刺激组细胞内SMAD2/3蛋白由细胞质向细胞核转移,而其他三组未出现明显变化。7.Transwell实验发现同对照组相比,HBP刺激组下室培养基中FITC-dextran的浓度显着升高,而TGFBR2siRNA处理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8.Western Blot以及qPCR结果发现,同对照组相比,HBP刺激组细胞内总Rho蛋白水升高,紧密连接蛋白(ZO-1)未发生明显变化,而其他三组未出现明显变化。此外,在HBP刺激下,RhoA、RhoB的转录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TGFBR2siRNA处理可以一定程度上抑制转录水平的变化;荧光结果表现为,HBP刺激下内皮细胞内应力纤维分布紊乱也生成增加,紧密连接蛋白荧光强度减弱,而其他三组未出现明显变化。9.体内实验方面,HBP组小鼠肺组织的总Rho蛋白水平升高,其中RhoA、RhoB的转录水平升高;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蛋白水平下降,而ZO-1蛋白水平未发生明显变化;phosph-SMAD2/3蛋白水平升高,SMAD2/3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TGFBR2siRNA处理可以一定程度上抑制蛋白以及mRNA的变化。肺湿干比结果发现,和对照组相比,HBP刺激组小鼠肺组织含水量增加(5.1833±0.23214 vs.4.0224±0.18561,p<0.01),而 TGFBR2siRNA+HBP 处理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4.1976±0.04377 vs.5.1833±0.23214,p<0.01)。H&E染色结果发现,对照组肺泡开放,肺泡壁、肺泡隔形态清晰。HBP组肺泡部分塌陷或膨胀不良,肺泡壁及肺泡隔明显增宽,肺泡隔充血肿胀,内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TGFBR2siRNA+HBP组肺泡隔肿胀增宽程度低于HBP组,炎症细胞浸润减少。电镜方面,发现在HBP刺激下肺泡表面蛋白渗出明显,正常肺泡结构消失,气血屏障结构紊乱,细胞间连结打开,通透性增加。TGFBR2siRNA处理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结论:1.HBP肝素结合蛋白通过结合TGFBR2激活TGF-β通路,上调Rho蛋白水平,激活Rho-ROCK通路促进细胞骨架重构、应力纤维形成、改变紧密连接蛋白(ZO-1)的分布情况。2.HBP肝素结合蛋白通过激活TGF-β通路使内皮细胞通透性升高、诱导急性肺损伤,而敲减TGFBR2蛋白水平可以部分拮抗HBP的生物学效应。
何可[4](2021)在《高盐环境下内皮素受体介导的冠状动脉平滑肌损伤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高盐饮食是高血压发生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高盐环境引起的冠状动脉张力功能障碍的机制尚不清楚。以往的研究表明,冠状动脉痉挛往往是由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和血栓环素(thromboxane A2,TXA2)引起的,会促进血管纤维化导致心肌缺血。高盐饮食可能会引起神经体液因素通过冠脉内受体机制影响血管张力,表达于冠脉平滑肌层的内皮素受体可能关键性的介导了冠脉的收缩,其上游调节因素包括内源性内皮素和血栓环素,可激活内皮素受体介导的IP3受体-SOCE信号通路。钙库操纵的钙内流(store-operated Ca2+entry,SOCE)保持内质网Ca2+的稳态,是维持血管平滑肌收缩功能的重要环节。然而,高盐和高血压状态会引起动脉重构主要表现为血管中膜层纤维化,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会进行表型转化,并可能导致SOCE作用失衡而影响冠脉血管张力。因此,本研究分别通过在体内建造高盐饮食动物模型和体外模拟细胞外高盐环境,探讨高盐环境下冠状动脉收缩张力变化及机制,为高盐高血压相关缺血性心脏病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目的探讨高盐饮食大鼠及细胞外高盐环境下内皮素受体介导的大鼠冠状动脉平滑肌收缩功能的变化及其机制。方法本研究在体内建造4%高盐饮食4周大鼠模型,分为正常饮食组及高盐饮食组,用无创血压系统测量大鼠的收缩压水平,用ELISA实验测定大鼠血清中ET-1浓度,采用二维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大鼠心脏结构,评估心脏射血功能,急性分离大鼠冠状动脉并去除内皮后,用离体血管张力实验检测U46619、ET-1和SOCE诱导的冠脉平滑肌收缩功能,并分别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及免疫组化实验检测IP3R-SOCE信号通路相关蛋白ETA、ETB、IP3R、STIM1和Orai1在大鼠冠状动脉平滑肌中的表达水平,用Masson染色和天狼星红染色检测大鼠冠状动脉平滑肌中胶原分布及表达情况;在体外分别用不同浓度高盐培养大鼠离体冠状动脉24 h,分为正常盐培养组(137.65 m M[Na Cl])及高盐培养组(147.65–167.65 m M[Na Cl]),用离体血管张力实验按上述方法检测冠脉平滑肌收缩功能,用免疫组化实验检测上述IP3R-SOCE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用钙成像检测高盐培养的大鼠冠脉平滑肌细胞中SOCE诱导的Ca2+内流情况。结果4%高盐饮食4周使大鼠血压升高,血清ET-1浓度升高,心脏室间隔及左室后壁明显增厚,心率增加,冠脉平滑肌层I型胶原蛋白表达增加,I/III型胶原比值增加,表明高盐饮食大鼠冠脉发生纤维化表现,高盐饮食大鼠冠状动脉平滑肌中内皮素受体介导的IP3R-SOCE信号通路相关蛋白ETA、ETB、IP3R、STIM1和Orai1表达下调,由ET-1、U46619及SOCE诱导的高盐饮食大鼠冠状动脉平滑肌收缩功能下降;而体外高盐培养后大鼠冠状动脉平滑肌IP3R-SOCE途径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增强,SOCE诱导的Ca2+内流增强,冠脉平滑肌收缩功能增强。结论体外高盐培养后,细胞外高钠环境使大鼠冠状动脉平滑肌中内皮素受体介导的IP3R-SOCE途径ETA、IP3R、STIM1和Orai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导致冠状动脉平滑肌收缩功能增强,而短期高盐饮食后大鼠血压升高、血清ET-1含量上升导致冠脉纤维化,引起的上述IP3R-SOCE途径相关蛋白水平下调推测为代偿性机制,并进一步导致冠状动脉平滑肌收缩功能下降,但随着病程迁延最终可能失代偿。
崔诗悦[5](2020)在《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的交互作用及其与钢铁工人高血压发生的关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钢铁工人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的建立和对高血压患病关联性的分析,寻找和发现研究职业人群暴露和高血压间关系的新思路,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更多干预线索。方法基于京津冀职业人群健康效应队列项目建立的工人队列,以2017年2月到6月和2018年3月到7月间某钢铁集团进行职业健康体检的7660名工人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个体基本信息、行为生活方式、工作环境等资料,通过职业健康体检收集人体测量学资料和生理生化检查资料,并对工人工作环境进行现场卫生学调查,收集职业有害因素暴露资料。研究以建立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为主要研究因素,采用限制性三次方样条函数模型分析有害因素累积暴露量和钢铁工人高血压的剂量反应关系,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对工人生活行为方式和各职业有害因素累积暴露量与高血压的关联性进行分析,以其中钢铁工人高血压的主要影响因素组成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并使用健康危险因素评分法(Health risk factor score,HRFS),各因素以偏回归系数为权重建立暴露组模型,探讨职业有害因素联合暴露对钢铁工人高血压的影响。结果1调查人群共7660人,其中男性7023人,女性637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56%。平均收缩压为(128.95±12.03)mm Hg,平均舒张压为(82.54±10.37)mm Hg。在调查工人中,具有中级学历的人群占总人群的52.04%(3987/7660),男性中92.73%(6513/7023)和女性中93.23%(594/637)的人已婚,女性从不吸烟和从不饮酒的人分别为92.45%(589/637)和94.80%(604/637),男性现在吸烟者占54.87%(3853/7023),现在饮酒者占39.60%(2781/7023);晚上睡觉时室内明亮的人占总人群的14.77%(1131/7660),有29.30%(2244/7660)的人有高血压家族史。2加权倒班作业指数、高温累积暴露量、CO累积暴露量和粉尘累积暴露量与钢铁工人高血压之间均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各累积暴露量分别以加权倒班作业指数<867.22(天)、高温累积暴露量<292.61(℃·年)、CO累积暴露量<30.84(mg/m3·年)、粉尘累积暴露量<18.78(mg/m3·年)时为参照,加权倒班作业指数(天)在867.22时钢铁工人高血压患病风险是参照组的0.72(95%CI=0.590.88)倍,≥2090.38时,患病风险是参照组的1.21(95%CI=1.01,1.46)倍;高温累积暴露量(℃·年)在292.61和≥720.13时,钢铁工人高血压患病风险分别是参照组的1.44(95%CI=1.041.99)倍和1.86(95%CI=1.332.60)倍;CO累积暴露量(mg/m3·年)在30.84时,患病风险是参照组的1.33(95%CI=1.041.93)倍,≥112.74时与参照组相比,对患病风险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粉尘累积暴露量(mg/m3·年)在≥58.74时患病风险是参照组的1.63(95%CI=1.202.22)倍。3综合前两部分分析结果,以钢铁工人高血压患病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纳入性别、年龄、文化水平、饮酒、BMI、高血压家族史、高温累积暴露量、粉尘累积暴露量、CO累积暴露量、加权倒班作业指数为组分。暴露组风险得分和工人高血压间呈线性剂量反应关系,进行四等分组后,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单一暴露模型以得分0,即模型前25%分段为参照组,当得分36.8时,钢铁工人高血压的患病风险是参照组的2.12(95%CI=1.014.48)倍;当得分为45.7时,患病风险为参照组的3.48(95%CI=1.746.98)倍;当得分54.4时,患病风险为参照组的8.34(95%CI=4.1916.61)倍。组合暴露模型以前25%得分0为参照,当模型得分为33.4时,钢铁工人高血压的患病风是参照组的2.44(95%CI=1.155.16)倍;当得分为41.0时,患病风险为参照组的3.29(95%CI=1.646.59)倍;当得分49.2时,患病风险是参照组的8.90(95%CI=4.48217.68)倍。结论1钢铁工人高血压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饮酒、BMI、高血压家族史等因素有关系;2高温累积暴露、CO累积暴露、粉尘累积暴露、倒班加权指数都和钢铁工人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不同暴露量分组对患病风险增加不同;3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较单独暴露因素能更全面的反应暴露对钢铁工人高血压患病风险的影响。在以后的工人高血压的防控工作中,应注意多管齐下,对工人多进行岗位轮换,避免多种职业有害因素暴露过多增加患病风险。图11幅;表22个;参134篇。
杨启帆[6](2020)在《穴位埋线治疗肝火亢盛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穴位埋线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肝火亢盛型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研究,探求穴位埋线协同西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招收的66例肝火亢盛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按随机化原则分为西药组与合用组,每组各33例,西药组予以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每日早晨服用一片,合用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穴位埋线疗法,每20天埋线一次,连续治疗两次。治疗前后均对受试者进行血压、血浆内皮素、中医证候积分的监测,再进行数据整理及统计学分析。结果:1.总有效率:合用组为90%,西药组为76.67%,两组均有效,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降压效果:两组治疗均有效,收缩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用组更优。3.血浆内皮素:两组水平均较前下降(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用组更优。4.中医证候积分:两组均较前改善(P<0.05),在多个症状/体征分值上,均较前下降,西药组在眩晕、头痛、耳鸣、面赤几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的各项分值,除心悸、失眠、耳鸣、便秘、溲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多项合用组均优于西药组。结论:1.两组间总有效率相当,但加用穴位埋线疗法后,舒张压的下降更明显,对血压的控制效果更优。2.两组治疗后血浆内皮素均较前下降,但合用组对水平的调节更优。3.两组均在中医证候的改善上有一定作用,合用组在多项上均优于西药组。
高亚龙[7](2020)在《脑源性微粒致脑血管痉挛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一种在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病人中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TBI后发生的CVS与缺血性脑梗死以及由其导致的长期神经功能缺损等致死致残结局关系密切,然而目前对于TBI后发生CVS的病生理机制研究还不够透彻。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TBI后小鼠循环血中脑源性微粒(brain derived microparticle,BDMP)显着升高,并具有动态变化趋势,鼠尾静脉注射BDMP能够引起CVS及脑血流明显下降。体外实验发现BDMP能够收缩小鼠离体颈动脉,且促进平滑肌细胞(SMC)和内皮细胞的钙离子内流,但是BDMP促进血管或者SMC收缩的离子通道机制我们仍不清楚。既往研究发现,脑血管张力的肌源性调节主要依赖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large-conductance calcium-activated potassium channel,BKca channel)所发挥的作用,因此本研究主要阐释BKca通道在BDMP诱导的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机制,同时借助作用于细胞膜钙通道和胞内钙库的钙阻断剂探究BDMP引起血管SMC收缩的钙离子来源。从而为解释TBI引起CVS的病生理机制提供新视角,丰富临床诊疗中对于脑血管痉挛认识的理论基础。同时为了稳定BDMP的实验基础,本研究初步探索了保存时间和温度对BDMP的影响。方法:(1)体外提取BDMP,在不同的温度下保存不同时间,然后通过流式细胞仪、NTA以及电镜鉴定微粒特性变化,探索MP稳定保存方法,为后续试验提供可靠有效MP来源;(2)离体颈动脉实验观察BDMP引起血管收缩的浓度-张力反应关系;(3)利用细胞膜表面T型和L型钙通道阻断剂,观察其对BDMP收缩小鼠离体颈动脉的影响;(4)离体颈动脉实验观察BKca通道选择性开放剂NS1619对BDMP引起的血管收缩的缓解作用,明确浓度舒张效应;(5)利用胞内钙库的Ca2+通道阻断剂,通过离体颈动脉实验观察BDMP引起的血管收缩与钙库释放的Ca2+间的关系;(6)流式检测BDMP及NS1619对平滑肌细胞浆游离Ca2+升高的影响以及SMC收缩的Ca2+来源;(7)探针跳跃式离子电导显微镜(HPICM)观察NS1619对BDMP引起的SMC形态改变的影响。结果:(1)电镜下可见MP完整膜结构,低温保存后膜结构破坏,流式检测的Annexin-V阳性MP浓度及NTA检测的MP浓度均显着改变;(2)BDMP浓度为0.1×10^4/ul、0.5×10^4/ul、1×10^4/ul、5×10^4/ul时,其对离体颈动脉张力(以60m MKCl产生张力为100%)分别为11.4%±1.9%、31.0%±4.2%、50.8%±6.3%、258.5%±21.7%;(3)200u M的NS1619对BDMP预收缩的离体颈动脉张力降低(-29.5%±10.12%)与对照(-0.50%±3.11%)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2),且其舒张作用有浓度依赖性,当NS1619浓度为800u M时,对离体血管舒张达到-89.75%±4.19%;(4)阻断T-VDCC,血管张力降低-2.25%±1.89%,与PBS对照(-3.25%±3.10%)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60);阻断L-VDCC,血管张力降低-41.75%±8.22%(P<0.01);(5)在无Ca2+溶液中BDMP也能引起离体血管张力明显增加(3.04±0.35m N),与PBS对照(0.23±0.08m N)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含Ca2+溶液中BDMP引起的离体血管张力增加(4.87±0.72m N)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4);(6)在无Ca2+体系中,加入Ry R阻断剂后,BDMP导致的离体颈动脉张力(3.76±0.38m N)与未加阻断剂(5.71±0.69m N)相比明显变小(P=0.003);在无Ca2+体系中,加入IP3受体阻断剂后,离体血管张力(3.49±0.33m N)与未加阻断剂(5.71±0.69m N)相比明显变小(P=0.001)。(7)流式检测发现,加入BDMP后胞浆内游离Ca2+阳性的SMC百分比(21.34%±1.97%)与PBS对照组(3.68%±1.10%)相比明显升高(P<0.01),用NS1619预孵后,游离Ca2+阳性的SMC百分比(8.50%±1.33%)与BDMP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在无Ca2+体系中,BDMP处理后游离Ca2+阳性的SMC占比(16.34%±1.48%)与PBS对照(5.02%±1.33%)相比明显升高(P<0.01),与含Ca2+体系中BDMP处理(23.68%±2.50%)相比同样明显升高(P<0.01);(8)离子电导显微镜发现,BDMP处理后,SMC高度(8.30±0.27um)与对照(6.69±0.59um)相比明显增高(P=0.013),再次加入NS1619处理后细胞高度(10.04±0.47um)与BDMP处理相比,明显增高(P=0.005)。结论:(1)低温保存影响可BDMP结构形态、浓度及粒径分布;(2)BDMP引起的离体颈动脉收缩与可能与其阻断BKca通道有关,BDMP能够升高胞浆内游离Ca2+浓度,升高的Ca2+既来源于胞外,一部分又来源于胞内,即BDMP能够使SMC钙库释放钙和胞外Ca2流入胞浆,进而促进血管痉挛。本研究揭示了一种新的由脑外伤后BDMP引起的脑血管痉挛的离子通道机制,为TBI后CVS的诊疗提供了新思路。
吴益宏[8](2020)在《浮针结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对比颈性眩晕患者的症状功能评分(Symptoms and Function Evluation Scale of Ccrvical Vertigo,ESCV)和内皮素(Endothelin,ET)、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水平差异,评估手法结合浮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探讨其可能的机制,为进一步明确颈性眩晕发病机制、改善颈性眩晕治疗方法提供证据支持。方法:选取的90例符合诊断纳入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随机分成浮针组、手法组、联合组各30例,通过不透光密封信封分配入组。浮针组采用浮针治疗,手法组采用韦氏脊柱整治手法治疗,联合组采用浮针结合手法的方式治疗,记录治疗前后ESCV评分与血浆ET-1、NO浓度变化情况,1周后进行随访记录ESCV评分变化,得出数据予以处理,对比各组数据做出总结。成果:1.治疗前,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ESCV评分、ET-1、NO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内比较:治疗后各组各观察点ESCV评分、ET-1、NO浓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周后浮针组ESCV评分较治疗结束时明显下降(P<0.05),其余组无显着差异(P>0.05)。3.组间比较:治疗结束时联合组与浮针组之间ESCV评分、NO浓度无显着差异(P>0.05),联合组、浮针组ESCV评分、NO浓度高于手法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ET-1浓度较浮针组、手法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浮针组、手法组ET-1浓度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结束1周后联合组ESCV评分高于浮针组、手法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浮针组、手法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临床疗效比较提示联合组优于浮针组、手法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浮针组、手法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期间,各组均未出现不良事件。结论:浮针组、手法组、联合组治疗颈性眩晕均安全有效,可以调节颈性眩晕患者ET-1、NO浓度,浮针结合手法较单一治疗方法疗效显着,且其疗效能维持较长时间。本研究结果提示软组织微循环障碍可能参与了颈性眩晕的发病,浮针可以通过对皮下浅筋膜的扫散,调节ET、NO平衡,恢复局部软组织的血液灌注,改善循环,缓解颈性眩晕症状。手法可以对颈椎骨性结构的关系进行直接的干预,调整颈椎的骨性支撑及颈部周围软组织,从而对颈椎的生物力学及反射通路发生作用,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浮针结合手法是从软组织层面与骨性结构层面综合考虑,符合“筋骨并重”原则,对颈性眩晕的疗效更加显着。若能灵活地将“筋骨并重”原则与新技术相结合,融汇各家所长,将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建议推广。
隋淑静[9](2019)在《酪酸梭菌对小鼠Cajal细胞肠动力调控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对维持生命至关重要,与压力、肠道免疫系统以及衰老等因素密切相关。然而胃肠动力障碍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包括食管动力障碍、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瘫、慢性肠梗阻、术后肠梗阻、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和便秘等。虽然已经开发了一些药物来治疗胃肠动力障碍,但收效甚微。胃肠动力障碍影响着全世界非常多的人群,导致严重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对这些疾病的治疗是不够的,甚至没有缓解病人状况。因此,胃肠动力障碍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产生了巨大且长期的社会和经济负担。胃肠动力的研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s)是研究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是一组存在于胃肠道的间质细胞,是胃肠道起搏细胞,同时也具有传导神经递质的作用。干细胞因子(Stemcell factor,SCF)及胃肠激素如胃促生长素(Ghrelin)、P物质(Substance P,SP)和内皮素(Endothelin,ET)均是参与胃肠动力的主要因素。而且SCF/Kit信号对ICCs的表型维持、增殖分化等有重要作用。胃肠激素参与胃肠道多种功能的调节,特别是胃肠动力方面。Ghrelin是由胃X/A样细胞分泌的一种生长激素促分泌素受体的内源性配体,目前为止,它是唯一可以在外周刺激食欲的激素。SP不但可刺激胃肠道运动和分泌胃肠激素,而且也可通过免疫细胞与神经分泌及因子相互作用,发挥着免疫调节作用。ET是目前所知收缩作用持续时间最长、作用最强的促进血管收缩和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多肽物质。TLRs在很多胃肠疾病中都有表达,参与介导核因子kappa 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和c-Jun NH2-terminal激酶(c-Jun NH2-terminal kinase,JNK)信号通路,这些通路在胃肠动力相关疾病中的作用确实非常明确。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在胃肠动力疾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益生菌是在摄入足够量时能够给宿主带来健康益处的活微生物,可以通过几种潜在的机制发挥作用,包括改变微生物组成、增强局部免疫反应和改善肠道屏障功能。酪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C.Butyricum)是一种严格厌氧的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因其能产生大量酪酸而得名,除具有促进肠道微生态平衡、维护肠道生物屏障作用外,还可双向调节胃肠动力。但是C.Butyricum对于胃肠动力障碍的相关调控机理尚不明确。因此,本课题以C.Butyricum和ICCs为实验素材,通过体外实验观察C.Butyricum对小鼠ICCs中TLR2、IL-6以及IL-8表达水平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C.Butyricum对于TLR2、SCF以及胃肠激素中Ghrelin、SP和ET分泌的调控;并通过检测NF-κB和JNK信号通路相关因子p65、p-p65、IκBα、p-IκBα、JNK、p-JNK、c-Jun和p-c-Jun表达水平的变化,研究C.Butyricum对胃肠动力的调控机理,以期为C.Butyricum在胃肠动力疾病的治疗中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本研究以ICCs细胞和C.Butyricum为研究材料。剪取BALB/C小鼠的一段小肠获得ICCs并鉴定。C.Butyricum培养在MRS培养基,28℃厌氧环境下生长。细胞处理实验前,收集细菌,悬浮在无抗生素的1640培养基,浓度为1×108 CFU/ml。将细胞置于2 ml 1640培养基中或指定浓度1×108 CFU/ml的C.Butyricum悬液中,放在37℃、含5%CO2培养箱中孵育2 h。在C.Butyricum对小肠ICCs中TLR2、IL-6和IL-8关系的研究中,用1×108CFU/ml的C.Butyricum对ICCs细胞处理2小时后,采用反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quantit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 PCR)分别检测对照组和C.Butyricum实验组中TLR2、IL-6和IL-8的m RNA表达水平;使用Western blot检测对照组和C.Butyricum实验组中TLR2、IL-6和IL-8的蛋白质表达水平。为检验C.Butyricum通过ICCs中的TLR2调控IL-6和IL-8的表达,实验中在si-TLR2或si NC转染ICCs之后,用RT-q PCR检测si NC和si-TLR2组中TLR2、IL-6和IL-8的m RNA水平;用蛋白印迹法检测si NC和si-TLR2组中TLR2、IL-6和IL-8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在C.Butyricum促进ICCs增殖和调控胃肠激素的分泌的研究中,为了研究TLR2沉默后对ICCs细胞活性、SCF、Ghrelin、SP和ET分泌的影响,实验在si-TLR2或si NC转染ICCs后,采用CCK-8法检测si NC和si-TLR2组中ICCs细胞活性;采用RT-q PCR检测si NC和si-TLR2组中SCF的m RNA表达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检测si NC和si-TLR2组中SCF的蛋白质表达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试剂盒检测si NC和si-TLR2组中Ghrelin、SP和ET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在C.Butyricum通过TLR2激活NF-κB和JNK信号通路的研究中,为了研究TLR2沉默后对NF-κB和JNK信号通路的影响,在si-TLR2或si NC转染或C.Butyricum处理ICCs后,采用Western blot分别检测si NC+Control组、si NC+C.Butyricum组、si-TLR2+Control组以及si-TLR2+C.Butyricum组的ICCs中NF-κB信号通路核心因子(p65、p-p65、IκBα和p-IκBα)以及JNK信号通路核心因子(JNK、p-JNK、c-Jun和p-c-Jun)的蛋白表达水平。研究结果在C.Butyricum对小肠ICCs中TLR2、IL-6和IL-8关系的研究中,RT-q PCR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TLR2(p<0.001)、IL-6(p<0.001)和IL-8(p<0.001)m RNA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TLR2(p<0.001)、IL-6(p<0.001)和IL-8(p<0.001)的蛋白质水平表达均显着上调。同时,ICCs转染si-TLR2或si NC后,与对照组相比,转染si-TLR2的ICCs中TLR2的m RNA表达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表明转染效率高,可以进行下一步实验。随后在研究C.Butyricum通过ICCs中的TLR2调控IL-6和IL-8的表达的实验结果中发现,与si NC+Control组相比,si NC+C.Butyricum组中IL-6(p<0.001)和IL-8(p<0.001)的m RNA水平明显提升;与si-TLR2+Control组相比,si-TLR2+C.Butyricum组中IL-6(p<0.01)和IL-8(p<0.01)的m RNA水平也明显提升;而与si-NC+C.Butyricum组相比,si-TLR2+C.Butyricum组中IL-6(p<0.05)和IL-8(p<0.05)的m 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Western bolt也显示与si NC+Control组相比,si NC+C.Butyricum组中IL-6和IL-8的蛋白条带信号明显变强;与si-TLR2+Control组相比,si-TLR2+C.Butyricum组中IL-6和IL-8的蛋白条带信号明显变强;而与si-NC+C.Butyricum组,si-TLR2+C.Butyricum组中IL-6和IL-8的蛋白条带信号明显变弱。在C.Butyricum促进ICCs增殖、SCF以及调控胃肠激素的分泌的研究中,对ICCs增殖的研究发现,与si NC+Control组相比,si NC+C.Butyricum组中,细胞活力明显增加(p<0.05);与si TLR2+Control组相比,si TLR2+C.Butyricum组中,细胞活力明显增加(p<0.05);与si NC+C.Butyricum组相比,si TLR2+C.Butyricum组中,细胞活力明显降低(p<0.05),表明通过si RNA转染细胞敲低TLR2后,ICCs细胞活力明显降低。对C.Butyricum调控胃肠激素的分泌的研究发现,与si NC+Control组相比,si NC+C.Butyricum组中,SCF的m 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1);与si TLR2+Control组相比,si TLR2+C.Butyricum组中,SCF的m 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与si NC+C.Butyricum组相比,si TLR2+C.Butyricum组中,SCF的m 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SCF在各组中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具有同样的趋势,不管在si NC组还是C.Butyricum组,只要C.Butyricum处理后,与Control相比,SCF的蛋白质表达水平也显着升高,但在TLR2受到抑制后SCF的蛋白质表达水平明显降低。除此之外,在si NC组和C.Butyricum组中,与Control相比,C.Butyricum也促进Ghrelin和SP的分泌(p<0.05);当与si NC+C.Butyricum组相比时,si TLR2+C.Butyricum组中,C.Butyricum诱导的Ghrelin和SP的分泌明显降低(p<0.05)。对于ET分泌变化的研究发现,si NC+Control组与si NC+C.Butyricum组相比以及si TLR2+Control组与si TLR2+C.Butyricum组相比均显示,加入C.Butyricum前后,两组ET分泌无明显变化;而si NC+C.Butyricum组与si TLR2+C.Butyricum组相比,TLR2沉默对ET分泌也无显着影响。在C.Butyricum通过TLR2激活NF-κB和JNK信号通路的研究中,对NF-κB信号通路核心因子的研究发现,与si NC+Control组相比,si NC+C.Butyricum组中,p65和IκBα的磷酸化表达均明显增加;同样,与si TLR2+Control组相比,si TLR2+C.Butyricum组中,p65和IκBα的磷酸化表达均明显增加。与si NC+C.Butyricum组相比,si TLR2+C.Butyricum组中,p65和IκBα的磷酸化表达明显降低。同时无论TLR2沉默与否,无论C.Butyricum处理与否,对p65和IκBα的表达基本无影响。对JNK信号通路核心因子的研究发现,与si NC+Control组相比,si NC+C.Butyricum组中,JNK和c-Jun的磷酸化表达均明显增加;同样,与si TLR2+Control组相比,si TLR2+C.Butyricum组中,JNK和c-Jun的磷酸化表达均明显增加。与si NC+C.Butyricum组相比,si TLR2+C.Butyricum组中,JNK和c-Jun的磷酸化表达明显降低。同时无论TLR2沉默与否,无论C.Butyricum处理与否,对JNK和c-Jun的表达基本无影响。研究结论及意义1、C.Butyricum调控ICCs中TLR2、IL-6和IL-8的表达,且通过TLR2调节IL-6和IL-8的表达。2、C.Butyricum增加ICCs的细胞活性,提高胃肠激素的表达,且通过TLR2调节上述变化。3、ICCs中,C.Butyricum通过调控TLR2对NF-κB和JNK信号通路产生影响。4、C.Butyricum很可能通过对Cajal细胞及胃肠激素的影响实现对胃肠动力学的调控作用。C.Butyricum作为一种益生菌,已经在调整人体肠胃微生物种群等方面得到应用,但是其对胃肠动力学的内在调控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创新性地揭示了C.Butyricum对Cajal细胞以及胃肠激素分泌的影响,探究得出了其中可能的内在机理,不仅丰富了C.Butyricu应用中的基础性研究,为C.Butyricum在胃肠动力研究中的调控作用提供一种理论研究基础,而且还为胃肠动力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向。
苏坤莲[10](2019)在《基于子午流注学说探索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子午时辰NO、ET-1及BNP水平变化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主要从子午流注学说角度出发,对比健康人与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旨在探索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及B型脑钠尿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是否存在有子午时辰的节律变化及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O、ET-1、BNP水平子午时辰变化差异是否变大,试图为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夜间病情加重提供微观机制参考,以及为适时干预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并提高疗效提供依据。方法:分组: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住院部及门诊部符合诊断标准的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20例作为观察组,从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体检中心选取健康人20例作为对照组。标本采集:纳入研究对象在同一天分别于午时(11:00至13:00)和子时(23:00至01:00)两个时间段内各采右手肘静脉血4ml,离心机离心10min后,然后提取出上清液,后存放于-80℃超低温冰箱保存待测。标本检测方法:采用Griess法检测人血清中NO的水平;应用ELISA法分别检测出人血清中ET-1和BNP的水平。结果:(1)纳入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性别、体重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即基线一致;组间具有可比性。(2)对照组午时与子时NO浓度对比分析,子时NO浓度较午时低(P<0.05);观察组午时与子时NO浓度对比分析,子时NO浓度也较午时低(P<0.05);两组子午时辰差值比较,观察组子午时辰差值小于对照组(P<0.05)。(3)对照组午时与子时ET-1浓度对比分析,子时ET-1浓度较午时高(P<0.05);观察组午时与子时ET-1浓度对比分析,子时ET-1浓度也较午时高(P<0.05);两组子午时辰差值比较,观察组子午时辰差值大于对照组(P<0.05)。(4)对照组午时与子时BNP浓度对比分析,子时BNP浓度较午时高(P<0.05);观察组午时与子时BNP浓度对比分析,子时BNP浓度也较午时高(P<0.05);两组子午时辰差值比较,观察组子午时辰差值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论对照组还是观察组,两者子午时辰的NO、ET-1、BNP浓度均发生了水平变化,说明无论正常人还是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NO、ET-1及BNP三者水平变化均存在子午时辰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变化趋势与子午流注理论心经气血旺盛与衰弱变化是相符的;两组NO浓度子时均较午时低,但观察组子午时辰差值变化低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NO浓度子午时辰变化减小。两组ET-1浓度子时均较午时高,但观察组子午时辰差值变化要高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ET-1浓度子午时辰变化增大。两组BNP浓度子时均较午时高,但观察组子午时辰差值变化要高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BNP浓度子午时辰变化增大。NO、ET-1及BNP浓度子午时辰差值的变化是冠心病慢性心衰发病的一个重要微观机制,通过在夜间进行干预,增加NO浓度,降低ET-1和BNP浓度,改变三者的浓度使其向良好的方向微调可能为冠心病慢性心衰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热点与前沿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 |
| 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科学问题 |
| 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工作基础 |
| 3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和主体 |
| 3.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 |
| 3.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主体 |
| 4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 |
| 4.1 问题研究模型的梳理和选择 |
| 4.2 参考PICO模型的研究框架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 |
| 1 疾病范例选择依据 |
| 2 要素一: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 |
| 2.1 资料与方法 |
| 2.2 研究结果 |
| 3 要素二: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 |
| 3.1 资料与方法 |
| 3.2 研究结果 |
| 4 要素三: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 |
| 4.1 资料与方法 |
| 4.2 研究结果 |
| 5 要素四: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 |
| 5.1 资料与方法 |
| 5.2 研究结果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 |
| 1 系统模块设计准备 |
| 1.1 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 |
| 1.2 个体化干预方法优化清单 |
| 1.3 个体化比较方法的选用 |
| 1.4 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选用 |
| 1.5 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的制定 |
| 2 系统设计方法 |
| 2.1 整体设计 |
| 2.2 安卓核心组件与生命周期 |
| 2.3 系统搭建工具 |
| 2.4 运行环境 |
| 3 研究结果 |
| 3.1 系统操作界面展示 |
| 3.2 系统模拟数据测试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四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 |
| 1 回顾性研究部分 |
| 1.1 研究目的 |
| 1.2 研究方法 |
| 1.3 研究结果 |
| 2 前瞻性研究部分 |
| 2.1 研究目的 |
| 2.2 研究方法 |
| 2.3 研究结果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致谢 |
| 附录1 |
| 附录2 |
| 附录3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脊柱短缩在犬全脊椎切除脊柱成角中对脊髓血流灌注的影响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第二部分 脊柱短缩在犬全脊椎切除脊柱成角中对脊髓NO和ET-1表达的影响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第三部分 脊柱短缩与不短缩犬全脊椎切除脊柱成角的脊髓差异蛋白质学研究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第四部分 全脊椎切除并脊柱短缩治疗伴严重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术中脊髓血流灌注研究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脊髓血流灌注与脊髓损伤的动物实验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图 |
| 1 前言 |
| 2 材料和方法 |
| 2.1 细胞培养 |
| 2.1.1 细胞的复苏以及培养 |
| 2.1.2 细胞的传代与HBP刺激处理 |
| 2.1.3 细胞的冻存 |
| 2.2 细胞活力(CCK-8)检测 |
| 2.3 蛋白质印记(Western Blot) |
| 2.3.1 蛋白样品的制备 |
| 2.3.2 SDS-PAGE电泳 |
| 2.3.3 转膜 |
| 2.3.4 免疫学检测 |
| 2.4 免疫共沉淀实验(Co-IP) |
| 2.5 细胞转染 |
| 2.6 质粒的制备 |
| 2.6.1 质粒的转化和扩增 |
| 2.6.2 提取质粒 |
| 2.6.3 质粒的构建 |
| 2.7 GST pull-down实验 |
| 2.7.1 GST融合蛋白的诱导 |
| 2.7.2 GST融合蛋白的制备 |
| 2.7.3 GST pull-down |
| 2.8 免疫荧光(IF) |
| 2.8.1 细胞爬片的准备 |
| 2.8.2 细胞瞬时转染 |
| 2.8.3 免疫荧光制片 |
| 2.9 实时荧光定量PCR |
| 2.9.1 RNA提取 |
| 2.9.2 反转录及qPCR反应条件 |
| 2.9.3 引物序列 |
| 2.10 FITC-dextran通透率实验检测HUVEC通透性 |
| 2.10.1 细胞分组与造模 |
| 2.10.2 测量吸光度 |
| 2.11 动物实验 |
| 2.11.1 动物分组 |
| 2.11.2 动物模型建立、实验指标观测及标本留取 |
| 2.12 统计学分析 |
| 2.13 常用试剂的制备,生产厂家和使用仪器 |
| 3 结果 |
| 3.1 肝素结合蛋白参与激活TGF-β通路 |
| 3.1.1 肝素结合蛋白对HUVEC细胞活力的影响 |
| 3.1.2 肝素结合蛋白上调了phospho-SMAD2/3 水平 |
| 3.1.3 肝素结合蛋白对phospho-SMAD2/3 水平的上调作用依赖TGFBR2以及SMAD3 |
| 3.1.4 肝素结合蛋白刺激下HUVEC细胞内SMAD2/3 复合体由细胞浆转移进入细胞核 |
| 3.2 肝素结合蛋白通过与TGFBR2 结合激活TGF-β通路 |
| 3.3 肝素结合蛋白激活TGF-β信号通路所引发的生物学效应 |
| 3.3.1 肝素结合蛋白通过激活TGF-β通路影响HUVEC通透性 |
| 3.3.2 肝素结合蛋白通过激活TGF-β通路影响使紧密连接蛋白(ZO-1)重新分布 |
| 3.3.3 肝素结合蛋白通过激活TGF-β通路使HUVEC细胞骨架重排.. |
| 3.4 肝素结合蛋白与急性肺损伤(ALI) |
| 3.4.1 HBP激活C57BL/6小鼠肺组织内TGF-β信号通路 |
| 3.4.2 HBP诱导C57BL/6小鼠出现急性肺损伤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本研究的创新性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肝素结合蛋白与血管内皮通透性的相关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综述 冠状动脉舒缩功能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表 |
| 引言 |
| 第1章 某钢铁集团工人职业健康体检现况调查 |
| 1.1 对象与方法 |
| 1.1.1 研究方式 |
| 1.1.2 研究对象 |
| 1.1.3 样本量 |
| 1.1.4 资料收集方法 |
| 1.2 诊断标准和相关因素定义 |
| 1.2.1 诊断标准 |
| 1.2.2 相关因素定义 |
| 1.3 数据整理和统计学处理 |
| 1.3.1 数据整理 |
| 1.3.2 统计学处理 |
| 1.4 质量控制 |
| 1.5 结果 |
| 1.5.1 调查资料基本情况 |
| 1.5.2 钢铁工人人群特征在高血压和非高血压组间的分布 |
| 1.5.3 钢铁工人人群特征和高血压关系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 1.5.4 人群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的ROC曲线 |
| 1.6 讨论 |
| 1.7 小结 |
| 第2章 职业有害因素和钢铁工人高血压研究 |
| 2.1 对象和方法 |
| 2.1.1 研究对象 |
| 2.1.2 资料收集 |
| 2.2 研究因素定义 |
| 2.3 统计处理 |
| 2.3.1 资料描述 |
| 2.3.2 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 2.3.3 剂量反应关系 |
| 2.4 质量控制 |
| 2.5 结果 |
| 2.5.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
| 2.5.2 职业有害因素累积暴露量在高血压和非高血压人群分布情况 |
| 2.5.3 职业有害因素累积暴露量和高血压的剂量反应关系 |
| 2.5.4 职业有害因素累积暴露量和钢铁工人高血压的关联性分析 |
| 2.6 讨论 |
| 2.7 小结 |
| 第3章 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和钢铁工人高血压的关联性研究 |
| 3.1 对象和方法 |
| 3.1.1 研究对象 |
| 3.1.2 研究方法 |
| 3.2 相关因素定义 |
| 3.3 统计处理 |
| 3.4 结果 |
| 3.4.1 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中各暴露因素风险得分的确定 |
| 3.4.2 危险因素得分在高血压和非高血压组中的分布 |
| 3.4.3 职业有害因素暴露模型预测钢铁工人高血压的性能评价 |
| 3.4.4 危险因素得分和钢铁工人高血压的关联性研究 |
| 3.5 讨论 |
| 3.6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结论 |
| 第4章 综述 高血压和职业有害因素研究进展 |
| 4.1 我国高血压病发展趋势 |
| 4.2 职业有害因素对高血压的影响 |
| 4.3 健康风险评估模型的发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一般性资料 |
| 2.1 病例来源及估算 |
| 2.2 随机分组情况 |
| 2.3 对照设计 |
| 2.4 盲法 |
| 3 病例筛选标准 |
| 3.1 诊断标准 |
| 3.2 纳入标准 |
| 3.3 排除标准 |
| 3.4 剔除及脱落标准 |
| 3.5 剔除与脱落病例的处理 |
| 4 研究方法 |
| 4.1 技术路线图 |
| 4.2 研究材料与药物 |
| 4.3 治疗措施 |
| 4.4 观察指标 |
| 4.5 不良事件的处理 |
| 4.6 质量控制 |
| 5 统计学分析与处理 |
| 6 结果 |
| 6.1 病例完成情况 |
| 6.2 基线分析 |
| 6.3 研究结果 |
| 6.4 小结 |
| 讨论 |
| 1 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
| 1.1 中医对高血压病病因的认识 |
| 1.2 中医对高血压病病机的认识 |
| 1.3 中医对高血压病的治疗 |
| 2 西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
| 2.1 西医对高血压病病因的认识 |
| 2.2 西医对高血压病机制的研究 |
| 2.3 西医对高血压病的治疗 |
| 3 立题依据 |
| 3.1 穴位埋线治疗高血压病的依据 |
| 3.2 肝火亢盛型的选取依据 |
| 3.3 选穴依据 |
| 3.4 血浆内皮素的研究 |
| 3.5 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的相关研究 |
| 4 疗效分析 |
| 4.1 穴位埋线对总有效率的影响 |
| 4.2 穴位埋线对血压的影响 |
| 4.3 穴位埋线对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 |
| 5 安全性分析 |
| 结论 |
| 问题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件一:综述 针灸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件二:中医证候积分表 |
| 附件三:血压计录单 |
| 附件四:硕士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 前言 |
| 研究现状、成果 |
| 研究目的、方法 |
| 1.1 对象和方法 |
| 1.1.1 实验动物、试剂及仪器 |
| 1.1.2 脑源性微粒的提取与保存方法 |
| 1.1.3 脑源性微粒对小鼠离体颈动脉的收缩作用机制 |
| 1.1.4 细胞水平研究脑源性微粒收缩小鼠离体颈动脉的机制 |
| 1.1.5 统计分析 |
| 1.2 结果 |
| 1.2.1 不同保存条件对脑源性微粒的影响 |
| 1.2.2 脑源性微粒对离体颈动脉环的收缩作用机制 |
| 1.2.3 脑源性微粒对平滑肌细胞形态及胞浆游离钙离子的影响 |
| 1.3 讨论 |
| 1.3.1 保存条件对脑源性微粒的影响 |
| 1.3.2 脑源性微粒致血管痉挛与BKca通道及钙离子来源的关系 |
| 1.4 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脑损伤后脑血管痉挛的研究进展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1.1 颈性眩晕的现代研究进展 |
| 1.1.1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 |
| 1.1.2 诊断与鉴别诊断 |
| 1.2 中医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
| 1.2.1 病名来源 |
| 1.2.2 病因病机 |
| 1.3 颈性眩晕的治疗方法 |
| 1.3.1 药物治疗 |
| 1.3.2 牵引治疗 |
| 1.3.3 星状神经节阻滞术 |
| 1.3.4 手法治疗 |
| 1.3.5 针灸治疗 |
| 1.3.6 针刀治疗 |
| 1.3.7 浮针治疗 |
| 1.3.8 其他治疗方法 |
| 1.4 小结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2.1 研究对象 |
| 2.1.1 病例来源 |
| 2.1.2 诊断标准 |
| 2.1.3 纳入标准 |
| 2.1.4 排除标准 |
| 2.1.5 中止及剔除标准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病例分组 |
| 2.2.2 治疗方案 |
| 2.2.3 观察指标 |
| 2.2.4 随访 |
| 2.2.5 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 2.2.6 数据处理方案 |
| 2.3 研究结果 |
| 2.3.1 一般指标 |
| 2.3.2 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 |
| 2.3.3 不良事件 |
| 第三章 讨论 |
| 3.1 对颈性眩晕的基本认识 |
| 3.2 疗效指标的选择 |
| 3.3 研究的意义 |
| 3.4 研究结果分析 |
| 3.4.1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 |
| 3.4.2 内皮素、一氧化氮含量 |
| 3.4.3 临床疗效 |
| 3.5 问题与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C.Butyricum对 ICCs中 TLR2、IL-6和IL-8 表达的研究 |
| 1.1 材料与方法 |
| 1.1.1 实验材料 |
| 1.1.2 实验方法 |
| 1.2 实验结果 |
| 1.2.1 C.Butyricum促进ICCs中 TLR2、IL-6和IL-8 表达上调 |
| 1.2.2 C.Butyricum通过ICCs中的TLR2 调控IL-6和IL-8 的表达 |
| 1.3 讨论 |
| 第二部分 C.Butyricum对 ICCs活性和胃肠激素分泌的研究 |
| 2.1 材料和方法 |
| 2.1.1 实验试剂及耗材 |
| 2.1.2 实验方法 |
| 2.2 实验结果 |
| 2.2.1 C.Butyricum通过TLR2 上调促进ICCs增殖,沉默TLR2 后增殖作用受到抑制 |
| 2.2.2 C.Butyricum对 SCF和胃肠激素的影响 |
| 2.3 讨论 |
| 第三部分 C.Butyricum对 ICCs中 NF-κB和 JNK信号通路的研究 |
| 3.1 材料和方法 |
| 3.1.1 实验试剂及耗材 |
| 3.1.2 实验方法 |
| 3.2 实验结果 |
| 3.3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英文缩略词索引表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临床研究 |
| 1 病例选择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 1.5 中止标准 |
| 1.6 剔除标准 |
| 1.7 脱落或中止病例处理方法 |
| 2 研究方法 |
| 2.1 一般资料分析 |
| 2.2 实验方法 |
| 2.3 计算结果 |
| 2.4 数据管理 |
| 2.5 统计学方法 |
| 第二部分:研究结果 |
| 1 观察组与对照组午时、子时NO浓度及子午时辰差值对比分析 |
| 2 观察组与对照组午时、子时ET-1浓度及子午时辰差值对比分析 |
| 3 观察组与对照组午时、子时BNP浓度及子午时辰差值对比分析 |
| 第三部分:讨论 |
| 1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 |
| 1.1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概述 |
| 1.2 流行病学研究 |
| 1.3 病因及其发病机制 |
| 2 中医学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 |
| 2.1 中医学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病名的记载 |
| 2.2 病因病机 |
| 3 时间医学与冠心病慢性心衰 |
| 3.1 现代时间医学与冠心病慢性心衰 |
| 3.2 中医时间医学与冠心病慢性心衰 |
| 4 子午时辰与冠心病慢性心衰 |
| 5 冠心病慢性心衰与NO、ET-1及BNP的关系 |
| 5.1 冠心病慢性心衰与NO |
| 5.2 冠心病慢性心衰与ET-1 |
| 5.3 冠心病慢性心衰与BNP |
| 6 本研究结果分析 |
| 7 本研究对冠心病慢性心衰治疗意义 |
| 8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中医时间医学与冠心病慢性心衰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