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银进,袁礼洪,林鹏飞[1](2021)在《穴位注射联合头皮针治疗脑瘫患儿言语障碍38例》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穴位注射联合头皮针治疗脑瘫患儿言语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2月赣州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80例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言语障碍脑瘫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另行穴位注射联合头皮针治疗。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后语言发育商与个人社交发育商,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8.38%(29/37),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74%(36/38),2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0.05);2组患儿治疗后语言发育商及个人社交发育商均较治疗前显着提高(P <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语言发育商及个人社交发育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穴位注射联合头皮针能有效改善脑瘫患儿言语障碍。
牟梓君[2](2021)在《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及其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基于西安中医脑病医院电子医疗记录、教材和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等,研究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的构建及其相关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法,为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相关隐性知识的发掘、可视化、管理以及学习传播开辟新的途径,为小儿脑瘫中医诊疗方案的优化,以及辅助诊疗系统的构建奠定基础。研究方法1.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研究:以脑瘫患者住院电子病历、医院信息系统抽取的医嘱数据、效果评估量表以及中西医已经发布的脑瘫临床诊疗指南、教材为主要知识来源构建知识框架以及知识图谱。首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小儿脑瘫电子病历的非结构化信息,通过实体标注、概念和关系抽取、术语规范化整理以及机器学习等方法,进行人机结合的结构化处理以及数据的预处理;其次,结合已整理形成的小儿脑瘫的相关概念、概念间的关系等,参考已有的《中医药学语言系统语义网络框架(TCMLS-SN)》(ISO 19465-2017)和《中医临床术语系统分类结构》(ISO/TS 17938-2014),定义并形成小儿脑瘫疾病的“本体框架”,应用斯坦福大学的知识库构建的“七步法”构建小儿脑瘫疾病诊疗知识库,形成知识图谱的模式层;然后,将结构化并规范标注的小儿脑瘫电子病历的实体数据与模式层的本体框架对应匹配,形成知识图谱的数据层。本体框架的手工构建使用Protege这一本体构建软件,数据的存储使用Neo4j图数据库,最终形成知识图谱语义查询、应用的可视化展示,以及后续知识更新、维护的方法和平台。2.以小儿脑瘫住院治疗方案分析及常用方案疗效比较为例,采用临床评价方法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尽管在小儿脑瘫诊疗中有明确的诊疗方案,但针对每个患儿,具体诊疗方法往往是个体化的,为了使个体化诊疗中所包含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本研究根据中医针灸“证-治-效”紧密相关的特点,对2013~2019年间住院的1304例7周岁以下脑瘫患儿的诊断情况和接受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学龄前脑瘫儿童的人群基本特征、患病情况(包括脑瘫本病和共患疾病)、住院治疗时间和治疗方案概况(包括治疗方法种类、使用率及方法联合使用情况)。对选出的3种最常用的相似治疗方案进行组间疗效比较研究,纳入病例是住院前后有2次格塞尔发育量表(Gesell Developmental Schedules)评估的脑瘫患者,以格塞尔发育量表评估结果为观察指标,具体包含:动作能、应物能、言语能、应人能4个维度的发育商。根据各组患者基线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脑瘫分型、住院时间、治疗前各维度发育商)分析,将患者依据年龄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3层,进行年龄层内3组治疗方案间的疗效比较分析。使个性化治疗所包含的诊疗方案隐性知识显性化,完善并充实小儿脑瘫的知识库。3.以脑瘫针刺治疗处方规律及适应症人群发现为例,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对住院接受针刺治疗且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的7周岁以下患者的首张针刺治疗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找出临床针刺治疗小儿脑瘫的取穴规律和针刺处方对应的适应症人群特征。纳入首次病程记录中含有针刺治疗处方、出院时有治疗效果评价的小儿脑瘫病例。首先对脑瘫总样本的针刺治疗核心处方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得到针刺治疗脑瘫的核心用穴或基本用穴;其次,基于针刺处方中穴位的相似度对脑瘫患儿进行社团检测,筛选出具有特色的脑瘫亚人群,相似度采用Jaccard相似系数,社团检测采用Fast Unfolding(BGLL)高效社团检测算法;再依据各亚群内穴位特征和症状特征的分布情况(富集情况)找出各亚群的特征性穴位和特征性症状;结合各亚群复杂网络分析得到的核心穴位形成相应人群的针刺处方。总结各脑瘫亚人群的特征症状和针刺处方规律,将转为显性化的小儿脑瘫针刺处方规律等隐性知识补充到知识库。研究结果1.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1)构建小儿脑瘫的本体框架。结合诊疗指南、教材、医院电子医疗记录和既往中医疾病本体,构建脑瘫的本体框架,包括脑瘫患者类、诊断类、病因类、症状类、治疗类5个本体类(class)和12种类间关系,以此作为知识图谱的模式层。(2)脑瘫实例导入图数据库。根据研究目的将3852个治疗有效诊次的脑瘫患者诊疗数据通过Python分类别导入Neo4j图数据库,其中包含了疾病名称(脑瘫疾病分型、其他合并疾病诊断)、证型、症状、穴位、方名、中药、治疗方法等类型,以及引起、治疗、具有等关系。围绕中医治疗小儿脑瘫的诊疗方案内容在6类标签、5种关系下构建形成2970个节点和38160条关系,作为知识图谱的数据层。(3)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语义检索和可视化展示。最终初步实现了针刺、中药结合治疗小儿脑瘫的诊疗方案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展示和语义检索功能。2.小儿脑瘫治疗方案及其疗效相关知识的图谱完善治疗方法及其效果相关的知识是一种隐性知识,需要在对诊疗方案进行疗效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本研究分析了西安中医脑病医院1304例住院患儿的诊疗方案,并对接受三组常用治疗方案的部分脑瘫患儿进行了神经康复治疗效果评估,基于所得结果对小儿脑瘫知识图谱进行增补完善,同时也对此类隐性知识显性化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对1304例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的7周岁以下患儿的患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男童年龄(3.25±1.64)与女童年龄(3.36±1.67)相当,治疗时间在70天左右;在1304个人的3006个住院次中男童住院次数(1782人次)比女童(1224人次)多。其中71.03%的脑瘫分型是最常见的痉挛型,其次是不随意运动型,有232人次(12.61%),肌张力低下型(8.37%)和混合型(6.74%)位于其后。脑瘫儿童的中医证候主要有肝强脾弱证、肝肾亏虚证、脾肾两虚证、痰瘀阻络证等,肝强脾弱证是人群中最多见的证型。最常见合并疾病中感染、炎症占据重要位置,而且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的情况与全院统计结果类似。此外,低年龄人群在发育畸形和消化系统等方面的疾患更为突出。根据患者医嘱将其治疗方法分为10大类,分别是针灸、推拿、康复、理疗、拔罐、刮痧、西药、中药、中成药、手术,经统计,60%以上的患者治疗时使用了是康复、针灸、西药、中成药、推拿、理疗,针灸和康复的使用率分别超过了 92%和97%,而中药、拔罐、手术、刮痧等疗法的使用率相对较低。在针灸疗法中,使用率最高的仍然是普通针刺治疗方法,在针灸各疗法中占92%;其次为穴位注射(74.36%)和穴位埋线(55.85%)。对患者住院期间常用的疗法数及组合进行分析,在3006人次的脑瘫住院治疗中,75.9%的患者接受了 5-7种治疗方式,其中最普遍的是接受6种疗法者(31.7%)。对所有患者所接受的治疗方案情况进行频数统计,发现共有81种治疗组合形式,其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案是“康复、理疗、西药、针灸、推拿、中成药”,“康复、理疗、西药、针灸、推拿、中药、中成药”和“康复、西药、针灸、推拿、中成药”这3种组合形式。以Gesell发育量表各维度智龄为观察指标,对接受基础组治疗方案(康复、西药、针灸、推拿、中成药)的脑瘫患儿治疗前后的智龄变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智龄高于治疗前,说明治疗有效。对3种常用小儿脑瘫住院治疗方案的效果比较:以格塞尔发育量表各个维度的发育商为观察指标,得出幼儿期患儿和学龄前期的痉挛型脑瘫患儿在接受三类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后组间疗效均相同,各维度发育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多措施联合治疗小儿脑瘫的过程中,疗法的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部分疗法对于患儿脑瘫症状的疗效有待商榷。从小儿脑瘫住院诊疗方案分析结果中抽取新实体和关系加入到知识图谱中,将治疗方案相关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此处增补8个实体(治疗相关3个,评估量表相关5个)、3种关系,形成28个三元组。3.小儿脑瘫针刺处方及其适应人群发现与知识图谱完善对针刺治疗有效的943名7周岁以下患者的针刺用穴情况进行分析,得到该院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的一般情况:男童年龄(2.92± 1.69岁)与女童(2.88±1.62岁)相当,住院时间均为80天左右,从明确脑瘫分型的患者来看,仍然以痉挛型脑瘫为主(42.1%),其次是肌张力低下型(7.32%)和不随意运动型(6.15%);按诊断频次统计,证候诊断排序依次是肝强脾弱证、脾肾两虚证、肝肾亏虚证、脾肾亏虚证。对接受针刺治疗的脑瘫患儿的穴位处方进行频次统计分析,943个脑瘫针刺处方中含90个(组)穴,运用了十四经穴、经外奇穴、焦顺发头针和靳瑞教授创立的靳三针4类穴位。依频次从高到低排序,使用率前三位的是足运感区、三阴交、运动区,使用率超过80%;脑瘫针刺用穴中阳经穴位较多,四肢穴位为主;功效以改善运动和平衡障碍为主。采用复杂网络算法分析943名脑瘫患者的针刺治疗核心穴位,得出运动区、足运感区、三阴交是针刺穴位处方中最重要的穴位,次核心穴还有血海、阳陵泉、丰隆、太冲、平衡区、合谷、后溪、申脉等。利用社团划分、复杂网络分析等算法挖掘得到3个脑瘫亚人群,针刺处方与人群的症状特征的对应关系分别是①足运感区、血海、丰隆、平衡区、肝俞、脾俞、悬钟、委中、手三里、外关、承扶、阳陵泉、行间、运动区治疗脑发育成熟度较低,运动功能发育差,肌张力高,步态异常且平衡性差,自我移动能力受限,肢体关节活动不利,精细动作发育障碍,伴有智力低下、消化功能障碍的脑瘫患儿。②运动区、足运感区、三阴交、血海、阳陵泉、丰隆、太冲、平衡区、合谷、申脉、后溪治疗脑发育成熟度相对较高,已具备站立或行走能力,手功能或精细运动发育欠佳,肌张力高、姿势异常的患者。③运动区、足运感区、三阴交、腰阳关、足三里、肾俞、手三里、脾俞、大椎、四神聪、智三针、言语区(三个区)、百会、上廉泉治疗四肢痿软无力的肌力低下型运动障碍,兼有智力、语言发育障碍的患儿。利用知识图谱查询与P0/P2/P4人群特征症状相似的患者的针刺选穴,查询结果显示P0、P2类特征症状的治疗穴位均能涵盖数据挖掘结果中的针刺核心穴和特征穴,P4类特征症状的治疗穴查询也包含了 P4所有的核心穴,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挖掘分析所得规律的可靠性,继而可将结论中的关系和属性增补到知识图谱中,实现小儿脑瘫针刺处方规律相关知识的显性化转换。研究结论1.知识图谱技术是小儿脑瘫等复杂疑难疾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归类整理、展示、查询和搜索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建立包含疾病、证候、症状、治疗、疗效等本体的小儿脑瘫知识图谱实现脑瘫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可视化,为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的传播、学习找到新途径,并为临床疾病诊疗方案的制定和方案优化研究提供工具和方法。2.通过临床疗效评价、数据挖掘等多种技术组合,分析脑瘫患者病历诊疗数据获取脑瘫中医治疗相关隐性知识,抽取其中概念、关系补全完善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内容,实现了小儿脑瘫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完善了知识图谱构建方法,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有效手段。3.通过临床治疗方法分析和疗效评价,得出临床实践中小儿脑瘫诊疗方案的制定缺乏规范性,联合疗法使用的目的不明确,疗法有待进一步优化。本研究从临床有效诊疗数据中挖掘分析出三条脑瘫针刺取穴经验,与知识图谱检索结果具有一致性,可以为临床针刺治疗小儿脑瘫的处方选穴提供参考。
秦春媛[3](2019)在《揿针结合康复训练改善痉挛型脑瘫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揿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在改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障碍方面的临床疗效,为儿童脑性瘫痪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符合诊断标准及研究纳入标准的6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照治疗开始的时间1:1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给予揿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康复训练治疗。一个月为一个疗程,治疗三个疗程。治疗前,对两组患儿的基线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治疗前后对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分值、痉挛指数(CSI)分值比较,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后疗效指标的变化,对比两组之间的治疗效果,分析部分基线资料与疗效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达到了 93.55%,高于对照组的67.7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经过治疗后粗大运动功能、痉挛指数的评分,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p<0.01),治疗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研究表明,康复训练联合使用揿针治疗痉挛型脑瘫,能够降低肌张力和改善痉挛状态,提高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康复训练治疗。而且,揿针在治疗过程中操作简单,易于患儿接受,无不良反应,有临床推广价值。
王昆秀,罗志辉,陈松[4](2019)在《穴位注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作用机制、治疗方法、注射穴位、注射药物、临床研究方向5个方面对近年来国内采用穴位注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采用穴位注射治疗小儿脑瘫提供合理的理论依据和操作方法。
翁恺臻[5](2019)在《针刺八邪、合谷、后溪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治疗前后患儿的肌张力、上肢运动功能、肌力在治疗前后的变化,观察针刺八邪、合谷、后溪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减少患儿疼苦。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按照就诊时间序号,将符合诊断、纳入标准的痉挛型脑瘫手功能障碍的患者60例用SPSS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康复训练,每天1次,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针刺八邪、合谷、后溪,得气后予加用电针,留针1小时,每天1次。两组疗程均为每周5次,总共4周。治疗前后对患儿进行MAS评分、FMA评分、握力的比较,同时用尼莫地平疗效判定法对两组治疗后疗效进行判定。通过对两组资料的收集整理,运用SPSS 18.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最终根据结果分析,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研究结束后,治疗组完成研宄30例,对照组完成30例。统计分析结果如下:1.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的肌张力(MAS)评分、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握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肌张力方面,治疗后两组患者肌张力(MAS)量表评分均比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治疗组降低的幅度较对照组更大,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FMA)量表分数提高,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治疗组提高的分值比对照组显着,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治疗后两组患者握力改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提高的握力值较对照组显着,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5.在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两组之间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治疗组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结论:1.常规康复联合针刺治疗八邪、合谷、后溪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手功能障碍有效,疗效显着优于常规康复治疗。2.常规康复联合针刺治疗八邪、合谷、后溪可以降低患儿肌张力,改善患儿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儿握力,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韦小霞[6](2019)在《两种不同推拿方案结合头针与Bobath技术对小儿脑瘫康复效果的临床对比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比观察小儿脑瘫常规推拿方法与常规推拿方法基础上加用补肾为主特定穴推拿两种不同推拿方案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临床疗效,旨在观察补肾为主特定穴推拿对小儿脑瘫的治疗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的脑瘫患儿,按就诊时间顺序编号,再以随机数字表法按1:1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推拿方法、头针、Bobath技术,常规推拿方法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推拿学》中治疗小儿脑瘫的推拿方法,头针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中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头针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儿推拿疗法中的补肾经、揉二人上马、顺运内八卦等特定穴推拿。每组所采用的治疗方法均为每天1次,每周连续治疗6天,休息1天,共观察12周。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量表(88项)评分(GMFM-88评分)、脑瘫儿童综合功能评定表总积分(总积分)、脑瘫儿童综合功能评定表5个功能区积分(各功能区积分)及两组治疗后疗效,采用SPSS17.0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GMFM-88评分比较:观察组治疗前82.87±27.82分,治疗后133.07±28.39分;对照组治疗前83.70±25.77分,治疗后107.30±25.12分,两组治疗后GMFM-88评分均分别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脑瘫儿童综合功能评定表总积分比较:观察组治疗前42.07±20.51分,治疗后63.53±15.59分;对照组治疗前43.37±20.46分,治疗后53.57±17.77分,两组治疗后总积分均分别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积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3)脑瘫儿童综合功能评定表各功能区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各功能区积分均分别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功能区积分均分别高于对照组(P<0.05)。(4)疗效比较:观察组30例中,显效18例,有效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30例中,显效9例,有效1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7%。观察组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推拿方法基础上加用补肾为主特定穴推拿较常规推拿方法能显着改善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认知功能、言语功能、运动能力、自理动作、社会适应性和综合功能,补肾为主特定穴推拿在脑瘫康复治疗中疗效明确。
贾倩芳[7](2019)在《运用腕踝针技术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背景 脑性瘫痪是指一组持续存在的、导致活动受限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受到非进行性损伤而引起的。现代医学针对此病主要的治疗方法是以中西医综合康复为主,如功能训练、作业疗法、药物、手术、理疗、针灸、中药等,均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疗效,但其临床症状也将一直伴随患儿的成长,且随年龄的增加上肢功能障碍日渐加重,严重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构成上肢运动功能的基础结构主要包括手、腕部、肘部、前臂、肩部,这些部位协调合作才能实现上肢的正常运动,而上肢的正常运动又是精细运动如进食、穿衣、洗漱等的基础。痉挛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障碍最典型的是手的精细活动受限,从而导致抓握、对掌、触摸、动态操作等动作无法正常完成,严重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此外,上肢还在一些粗大运动如跪趴、平衡反应、保护反应等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对于上肢功能障碍的康复研究较少,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问题,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目的 观察应用腕踝针技术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6年01月到2018年12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康复科住院治疗的60例有上肢功能障碍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腕踝针组和传统针刺组,每组各30例。腕踝针组:腕踝针疗法配合常规中西医脑性瘫痪康复治疗方法。传统针刺组:传统针刺疗法配合常规中西医脑性瘫痪康复治疗方法。分别在试验开始前及治疗3个疗程后,运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评分,判断腕踝针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上肢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采用SPSS22.0版本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腕踝针组和传统针刺组男女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三个年龄阶段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腕踝针组和传统针刺组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上,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两组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抓握和视觉-运动整合评分比较,治疗前的两组抓握和视觉-运动整合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腕踝针组治疗后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抓握和视觉-运动整合评分上,较同组治疗前有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针刺组治疗后的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抓握和视觉-运动整合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腕踝针组治疗后的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抓握和视觉-运动整合评分与传统针刺组治疗后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腕踝针治疗及传统针刺治疗都可以有效的降低脑性瘫痪患儿的上肢肌张力,运用腕踝针效果较传统针刺疗效更佳。2.腕踝针治疗对脑性瘫痪患儿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里抓握和视觉-运动整合评分优于传统针刺疗法;更有效提高患儿双手精细动作能力。3.该治疗方法安全、有效、易于推广。
郭景阳[8](2019)在《天柱穴穴位注射结合康复训练对小儿脑性瘫痪合并智力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天柱穴穴位注射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合并智力障碍的临床疗效,并对其机理进行探讨与分析,为临床小儿脑瘫合并智力障碍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诊疗思路和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7年7月-2018年9月河北省中医院儿童康复科门诊及住院,符合统一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脑性瘫痪合并智力障碍患儿10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试验完成时,剔除及脱落病例8例,有效研究病例100例(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组采用天柱穴穴位注射结合康复训练。两组治疗时间均为6个疗程。采用Gesell发育诊断量表、粗大运动评分量表(GMFM-88项)、语言发育迟缓检查法(S-S法)测定两组治疗前后的发育商(DQ)、粗大运动功能、语言发育情况。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Gesell发育诊断量表DQ、GMFM-88项5个功能区评分、S-S法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Gesell发育诊断量表DQ、GMFM-88项5个功能区评分、S-S法评分较对照组升高(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Gesell发育诊断量表DQ、GMFM-88项5个功能区评分、S-S法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结论:天柱穴穴位注射结合康复训练和康复训练均能提高患儿智力发育水平,并对粗大运动功能、语言发育水平有较好疗效;天柱穴穴位注射结合康复训练在改善患儿智力发育水平、粗大运动功能、语言发育水平方面均优于康复训练治疗;天柱穴穴位注射结合康复训练是治疗小儿脑瘫合并智力障碍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尤冉[9](2019)在《头针结合体感交互技术治疗脑瘫(痉挛型偏瘫)儿童下肢运动功能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常规康复训练与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头针结合体感交互技术两种治疗方案治疗脑瘫(痉挛型偏瘫)儿童下肢运动功能的对比研究,探讨头针结合体感交互技术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上此类患儿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找到更有效的方法。方法:选取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2015年11月-2018年5月在我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脑瘫(痉挛型偏瘫)儿童70例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5)。纳入标准: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分型标准,且同时符合下述3项条件:(1)年龄3-6岁;(2)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评定为Ⅰ-Ⅱ级;(3)无认知功能障碍,能理解治疗师的简单指令并遵照执行,且患儿和监护人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存在其他严重影响下肢运动功能的神经、肌肉和骨关节疾病;(2)视力或听力障碍;(3)患有严重程度的其他系统疾病或全身性疾病导致康复训练受影响者。注:凡符合上述3项任意1项的患儿,都予以排除。研究过程中共有5例患儿脱落,其中对照组1例脱落,观察组4例脱落。观察组和对照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运动治疗和作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头针结合体感交互技术。两组患儿治疗均为每天1次,每周5天,共12周为1疗程。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以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腓肠肌痉挛评定,Berg平衡量表评定(BBS)以及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之D区(站立)、E区(走跑跳)评定为观察指标,综合评价头针结合体感交互技术治疗脑瘫(痉挛型偏瘫)儿童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变侧、GMFCS分级、治疗相关评价指标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基线均衡,具有可比性。观察疗效指标:(1)MAS腓肠肌肌张力变化:治疗后,两组患儿患侧腓肠肌肌张力与治疗前相比均显着降低(P<0.001);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2)BBS评定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BBS评定与治疗前相比均显着升高(P<0.001);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3)GMFM-88之D、E区分值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GMFM-88之D、E区评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P<0.001);治疗后,观察组D、E区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1)头针结合体感交互技术治疗脑瘫(痉挛型偏瘫)儿童下肢运动功能有明确疗效,同时也改善了患儿患侧腓肠肌肌张力和其平衡功能。(2)常规康复训练加用头针结合体感交互技术治疗脑瘫(痉挛型偏瘫)儿童的疗效同常规康复训练的疗效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为该类患儿下肢运动功能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优势方案的选择。
王嘉慧[10](2018)在《电针治疗小儿脑瘫的现代临床文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采用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评价电针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文献的计量特征、取穴规律;采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纳入文献的整体质量及电针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论文的第一部分是利用数据库检索和文献查阅相结合的方法,对国内外关于小儿脑瘫研究的文献进行归纳梳理,分析国内外对于脑瘫的研究现状。论文的第二部分是关于文献计量特征及取穴规律的研究。研究方法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检索建库到2017年12月30日,中文主要检索词:“电针”、“脑瘫”等,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将最终纳入文献的相关信息进行提取并行预处理,建立数据库,导入NoteExpress统计文献的计量特征及取穴规律。论文的第三部分是关于电针治疗小儿脑瘫共词聚类分析研究。论文的第四部分是利用meta分析评价文献质量及电针治疗脑瘫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为将纳入数据库的研究文献导入Rev.Man5.2评估文献质量,并以总有效率、MAS、GMFM智商、肌力、膝过伸角度等评价电针治疗脑瘫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本研究文献计量分析共纳入文献178篇,文献研究类型以临床研究居多,2015年文献数量最多,达到32篇;分别收载于54种期刊,平均载文3.18篇。《中国中医药科技》《上海针灸杂志》、《针灸临床杂志》、《中国针灸》、《时珍国医国药》、《中医儿科杂志》、《中医中药》、《中医临床研究》、《中国妇幼健康研究》、《陕西中医》载文量排名前十;共使用关键词384个,使用频次为691次,平均每篇文献为3.9个。其中使用频次排名前五的为电针、小儿脑瘫、脑瘫、脑性瘫痪、综合康复;共涉及423名作者、署名593人次。其中3人署名6次,5人署名5次,9人署名4次,16人署名3次,23人署名2次,250人署名1次。58篇文献仅有1名作者,46篇文献有2名作者,28篇文献有3名作者,32篇文献有4名作者,11篇文献有5名作者,6篇文献有6名作者;共涉及作者机构136个,其中院校有18个,占单位总数的13.24%。累计发文21篇,占文献总数的11.79%;医院115个,占单位总数的84.56%,累计发文152篇,占文献总数的85.39%;研究所3个,占单位总数的2.21%,发文5篇,占文献总数的2.81%。发文大于4篇的有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发文大于3篇的有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脑病医院、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共涉及省份26个,其中发文数量排名前五的是广东、河南、陕西、山东、福建。其中,来自广东省的文献总共有29篇,占全部文献的16.29%。河南有21篇,占全部文献的11.80%。陕西有15篇,占全部文献的8.43%。山东有11篇,占全部文献的6.18%。福建有9篇,占全部文献的5.06%。研究纳入的文献共涉及疗法108种,单独使用电针37个,联合治疗71个,包括大于5次的治疗方法为电针、电针+传统针刺、电针+康复训练、电针+运动训练、电针+言语训练;共涉及脑瘫类型22个,排名前十的为痉挛型、肌张力低下型、早产儿低体重者、手足徐动型、混合型、缺氧缺血性脑病者、围产期窒息、共济失调型、弛缓型、外伤脑瘫;共涉及穴位72个,腧穴共使用1087频次,每个腧穴平均使用6.62次。其中以百会穴出现频次最高,出现68次。使用频次的排名前十的腧穴是:百会68次,占总频次的6.25%;四神聪59次,占总频次的5.42%;足三里58次,占总频次的5.33%;三阴交46次,占总频次的4.23%;合谷46次,占总频次的4.23%;曲池42次,占总频次的3.86%;阳陵泉38次,占总频次的3.49%;伏兔38次,占总频次的3.49%;风池36次,占总频次的3.31%;外关35次,占总频次的3.21%。共涉及经络15条,累计使用频次排名前5名的经络是:足阳明胃经、督脉、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关键词共词聚类分析显示使用关键词364次,高频关键词6个,关键词穴位埋线、电针、华佗夹脊穴、运动训练、头针、阳陵泉、智力低下、脑瘫、尖足聚成一类;临床疗效、康复训练、粗大功能、肌张力低下聚成一类;传统针灸、中药、手术、推拿按摩、躯干控制、靳三针、痉挛性、语言训练、肾俞、四神针、穴位贴敷、穴位点注射、脾俞等聚成一类。纳入的25篇:文献中,有16篇文献中电针治疗脑瘫结局指标采用总有效率,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治疗脑瘫总有效率方面,电针为主要干预措施比较其他治疗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40,95%CI =(0.32,0.51),P<0.05]。且各文献研究结果之间无异质性,说明电针治疗对于脑瘫患儿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纳入的25篇文献中,有6篇文献中电针治疗脑瘫结局指标采用MAS评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MAS评分方面,各研究结果之间具有明显异质性,异质性可能主要来源于各研究不一致的干预措施和MAS评分标准,故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提示电针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均较其他疗法治疗痉挛性脑瘫的MAS评分更高。从漏斗图的分布来看,大部分研究处于“倒漏斗”的上部,且左右数量大致对称,处于底部的研究较少,提示本研究纳入文献存在发表偏倚可能性比较低,结果可信。纳入的25篇文献中,有6篇文献中电针治疗脑瘫结局指标采用GMFM评分,其中4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GMFM评分方面,各研究结果之间具有明显异质性,异质性可能主要来源于各研究不一致的干预措施和GMFM评分标准,故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提示电针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均较其他疗法治疗痉挛性脑瘫的GMFM评分更高。从漏斗图的分布来看,大部分研究处于“倒漏斗”的上部,且左右数量大致对称,处于底部的研究较少,提示本研究纳入文献存在发表偏倚可能性比较低,结果可信。纳入的25篇文献中,有5篇文献中电针治疗脑瘫结局指标采用肌张力评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肌张力评分方面,各研究结果之间具有明显异质性,分析可能因为样本量较少,个体差异较大,再加上肌张力评分无统一标准,个研究对于肌张力的判断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也会造成研究之间评分不一致的情况。5项研究中实验组较对照组的肌张力评分低,说明试验组的肌张力改善得更好,电针治疗在改善肌张力方面疗效优于其他疗法。纳入的25篇文献中,有3篇文献中电针治疗脑瘫结局指标采用智力发育评分,2项研究采用膝过伸角度评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肌张力评分和膝过伸角度评分方面,各研究结果之间具有明显异质性,分析可能因为样本量偏少,个体差异较大。结论:1.电针治疗脑瘫现代期刊文献以临床研究居多,发文数量于2015年达到最多,文献研究的主体为国内各省医院,广东省最多,形成《中国中医药科技》《上海针灸杂志》、《针灸临床杂志》、《中国针灸》、《时珍国医国药》等为代表的载文期刊,于雪峰、樊祥伟、高晶为代表的核心研究团队。2.电针治疗脑瘫方法以电针配合其他治疗较多,电针+传统针刺、电针+康复训练、电针+运动训练、电针+言语训练等。多取足阳明胃经、督脉、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等经络穴位,以百会、四神聪、足三里、三阴交、合谷、曲池、阳陵泉、伏兔、风池、外关等腧穴使用频次较高。3.meta分析表明电针结合其他方法治疗脑瘫的整体疗效优于其他方法治疗,对患儿的肌张力、粗大运动功能、智力发育、膝过伸角度等都有较明显的改善作用,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治疗方法 |
| 1.5.1 对照组 |
| 1.5.2 观察组 |
| 1.6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 1.7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
| 2.2 2组语言发育商及个人社交发育商比较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 |
| 综述一 中西医学对脑性瘫痪的认识及诊疗研究现状 |
| 1 现代医学对脑性瘫痪的认识 |
| 1.1 脑性瘫痪的现代医学概念和临床分型 |
| 1.2 流行病学研究 |
| 1.3 脑瘫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 |
| 1.4 脑瘫相关脑损伤及其神经影像学特点 |
| 1.5 脑瘫的常见并发症 |
| 1.6 脑瘫的康复治疗 |
| 2 中医学对脑瘫的认识和治疗 |
| 2.1 古代中医对脑性瘫痪病名和病因病机的研究 |
| 2.2 以针灸为主的小儿脑瘫中医药治疗 |
| 综述二 知识图谱与中医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
| 1 知识图谱构建——知识体系形成及可视化 |
| 2 知识图谱在中医针灸领域的应用 |
| 3 隐性知识及其显性化 |
| 3.1 隐性知识的内涵与特征 |
| 3.2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间的转化 |
| 3.3 中医隐性知识 |
| 4 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的研究 |
| 前言 |
| 第一章 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研究 |
| 1 知识图谱的概念及其构建方法 |
| 2 资料来源 |
| 2.1 研究对象和纳入排除标准 |
| 2.2 研究数据来源及类别 |
| 2.3 采集内容 |
| 2.4 伦理学审查 |
| 3 数据预处理 |
| 3.1 数据标注-实体识别 |
| 3.2 数据预处理及规范化 |
| 4 基于本体的脑瘫中西医结合诊疗知识库构建 |
| 4.1 知识来源 |
| 4.2 本体知识库构建方法 |
| 4.3 脑性瘫痪疾病诊疗本体构建 |
| 4.4 诊疗规则构建 |
| 5 脑瘫诊疗图数据库的构建存储和可视化展示 |
| 5.1 数据批量导入 |
| 5.2 知识库的查询检索 |
| 5.3 知识库内容补全、更新 |
| 6 讨论 |
| 6.1 真实世界研究数据存在的问题 |
| 6.2 诊疗知识库构建中的关键问题 |
| 6.3 利用本体构建知识库的原因 |
| 6.4 知识的层次和知识库的质量 |
| 第二章 小儿脑瘫治疗方案及其疗效相关知识的图谱完善 |
| 1 六年间小儿脑瘫住院患者的诊疗情况分析 |
| 1.1 材料与方法 |
| 1.2 结果 |
| 2 三种脑瘫康复治疗方案的疗效对比分析 |
| 2.1 研究对象 |
| 2.2 治疗方案 |
| 2.3 观察指标 |
| 2.4 统计分析 |
| 2.5 结果 |
| 3 讨论 |
| 3.1 基于分析结果的小儿脑瘫治疗相关知识图谱完善 |
| 3.2 有效治疗方案联合单项疗法未增效的原因分析 |
| 3.3 综合疗法的适用人群特征 |
| 3.4 疗效观察指标的选择 |
| 3.5 共患疾病及治疗思路 |
| 3.6 脑瘫治疗模式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
| 第三章 小儿脑瘫针刺处方及其适应人群发现与知识图谱完善 |
| 1 7周岁以下脑瘫患儿针刺治疗处方规律的数据挖掘分析 |
| 1.1 研究对象 |
| 1.2 数据挖掘方法——社团划分与复杂网络分析 |
| 1.3 数据规范化 |
| 1.4 统计软件与数据挖掘工具 |
| 2 结果 |
| 2.1 7周岁以下脑瘫患儿针刺核心处方挖掘 |
| 2.2 脑瘫针刺选穴规律和适应症人群发现 |
| 2.3 与既往文献中脑瘫选穴规律的比较 |
| 2.4 与知识图谱的查询结果对比 |
| 3 讨论 |
| 3.1 联合数据挖掘方法在脑瘫诊疗规律发现中的适用性 |
| 3.2 脑瘫综合治疗方案中关键治法的优化策略研究 |
| 3.3 小儿脑瘫辨治相关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中的思考 |
| 结论 |
| 创新点 |
|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附件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一、研究目的 |
| 二、研究对象 |
| (一) 病例来源 |
| (二) 病例诊断标准 |
| (三) 病例选择标准 |
| 三、研究方法 |
| (一) 随机分组方案 |
| (二) 治疗方案 |
| (三) 补偿方案 |
| (四) 观察指标与方法 |
| 研究结果 |
| 一、脱落、剔除病例 |
| 二、一般资料的比较 |
| (一) 胎龄、出生体重、月龄、病程比较 |
| (二) 性别、分娩方式比较 |
| (三) 临床分型比较 |
| (四) 病情分布比较 |
| 三、治疗前疗效指标的组间比较 |
| (一) 治疗前GMFM88量表总分值比较 |
| (二) 治疗前痉挛指数(CSI)比较 |
| 四、治疗前后疗效指标的比较 |
| (一) 治疗前后GMFM88量表总分值比较 |
| (二) 治疗前后GMFM88量表差值比较 |
| (三) 治疗前后痉挛指数(CSI)比较 |
| (四) 临床疗效分析 |
| 五、月龄、性别、病情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
| (一) 月龄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
| (二) 性别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
| (三) 病情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
| 六、安全性观察、不良反应 |
| 讨论 |
| 一、痉挛型脑瘫的探讨分析 |
| (一) 祖国传统医学对痉挛型脑瘫的认识 |
| (二) 现代医学对痉挛型脑瘫的认识 |
| 二、粗大运动功能在康复治疗中的重大意义 |
| (一) 粗大运动能力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关系 |
| (二) GMFM-88量表作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的重要意义 |
| 三、揿针疗法的探讨分析 |
| (一) 中医理论对揿针疗法作用机理的认识 |
| (二) 现代研究对揿针疗法作用机理的认识 |
| (三) 揿针治疗对痉挛型脑瘫粗大运动功能的作用机理分析 |
| 四、研究结果分析 |
| (一) 治疗前组间基线资料的分析 |
| (二) 治疗前组间疗效指标比较 |
| (三) 治疗后粗大运动功能改善的分析 |
| (四) 治疗后痉挛程度改善的分析 |
| (五) 月龄、性别、病情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
| (六) 安全性分析 |
| (七) 随访结果分析 |
| (八) 总结 |
| 结语 |
|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简述小儿脑性瘫痪的治疗现状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1 穴位注射治疗小儿脑瘫的作用机制分析 |
| 2 穴位注射治疗小儿脑瘫的治疗方法 |
| 2.1 单纯穴位注射治疗小儿脑瘫 |
| 2.2 穴位注射联合其他疗法治疗小儿脑瘫 |
| (1)穴位注射联合传统康复疗法治疗小儿脑瘫 |
| (2)穴位注射联合现代康复疗法治疗小儿脑瘫 |
| (3)穴位注射联合综合康复疗法治疗小儿脑瘫 |
| (4)穴位注射联合药物疗法治疗小儿脑瘫 |
| 3 穴位注射治疗小儿脑瘫的穴位选择 |
| 3.1 主穴选择 |
| 3.2 配穴选择 |
| 4 穴位注射治疗小儿脑瘫注射药物选择 |
| 5 穴位注射治疗小儿脑瘫的研究方向 |
| 6 小结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诊断标准 |
| 2.1 中医诊断标准 |
| 2.2 西医诊断标准 |
| 3 病例纳入标准 |
| 4 病例排除标准 |
| 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 6 随机分组方法 |
| 7 治疗方法 |
| 8 观察指标 |
| 8.1 肌张力 |
| 8.2 上肢运动功能评测 |
| 8.3 握力评定 |
| 9 疗效评定 |
| 10 统计方法 |
| 11 不良反应及处理 |
| 结果 |
| 1 一般资料的比较 |
| 2 治疗前各观察变量的比较 |
| 3 治疗前后两组各观察指标的比较 |
| 4 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 分析与讨论 |
| 1 中医关于脑瘫的论述 |
| 2 脑性瘫痪的现代医学病因病机分析 |
| 2.1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
| 2.2 感染与炎症 |
| 2.3 早产/低出生体重 |
| 2.4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
| 2.5 母亲因素 |
| 2.6 遗传因素 |
| 2.7 多胎妊娠 |
| 3 中医对脑瘫的治疗方法 |
| 3.1 头针 |
| 3.2 头针联合体针 |
| 3.3 推拿按摩 |
| 3.4 穴位注射疗法 |
| 3.5 电针疗法 |
| 3.6 靳三针治疗 |
| 3.7 中药治疗 |
| 3.8 灸法 |
| 4 现代医学对脑瘫的治疗方法 |
| 4.1 药物治疗 |
| 4.2 手术治疗 |
| 4.3 运动疗法 |
| 4.4 物理疗法 |
| 4.5 支具或矫形器的应用 |
| 5 选穴依据 |
| 6 结果分析 |
| 6.1 疗效分析 |
| 6.2 肌张力评定评价分析 |
| 6.3 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分析 |
| 6.4 握力评价分析 |
| 7 存在问题及展望 |
| 7.1 存在问题 |
| 7.2 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献综述 脑性瘫痪的中西医临床治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
| 1 病例来源 |
| 2 病例选择 |
| 2.1 诊断标准 |
| 2.2 纳入标准 |
| 2.3 排除标准 |
| 2.4 中止、脱落标准 |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 1 病例分组 |
| 2 治疗方法 |
| 2.1 对照组 |
| 2.2 观察组 |
| 2.3 疗程 |
| 2.4 异常情况处理 |
| 3 观察内容 |
| 3.1 观察指标 |
| 3.2 疗效评定 |
| 3.3 安全性指标 |
| 4 统计方法 |
| 第三部分 结果 |
| 1 两组患儿年龄、性别比较情况 |
| 2 两组患儿GMFM-88评分比较情况 |
| 3 两组患儿脑瘫儿童综合功能评定表总积分及各功能区积分比较情况 |
| 4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情况 |
| 5 安全性评价 |
| 第四部分 讨论 |
| 1 中医对脑瘫的认识 |
| 1.1 脑瘫病名相关古籍记载 |
| 1.2 脑瘫的病因病机 |
| 1.2.1 五迟五软以虚为主 |
| 1.2.2 五硬可因木旺乘土 |
| 1.2.3 正虚邪实论 |
| 1.2.4 脑瘫的病因病机以肾精亏虚为本 |
| 2 现代医学对脑瘫的认识 |
| 2.1 流行病学研究 |
| 2.2 发病机制 |
| 3 小儿脑瘫治疗现状 |
| 3.1 现代康复技术是小儿脑瘫康复的常用手段 |
| 3.2 针灸是公认有效的小儿脑瘫中医康复方法 |
| 3.3 推拿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应用现状及不足 |
| 3.3.1 推拿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应用现状 |
| 3.3.2 推拿在小儿脑瘫康复应用中的不足 |
| 4 本研究两种不同推拿方案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疗效比较及作用分析 |
| 4.1 两种不同推拿方案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疗效比较 |
| 4.2 特定穴推拿在脑瘫康复中的作用分析 |
| 4.3 常规推拿方法对小儿脑瘫康复的治疗作用 |
| 4.4 特定穴推拿在脑瘫康复治疗中值得推广 |
| 5 创新之处 |
| 6 临床体会 |
| 7 不足和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缩略词表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临床研究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针刺治疗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表1 |
|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科研伦理审批件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写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附图 |
| 附表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小儿脑性瘫痪合并智力障碍的临床康复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 (综述) 痉挛型脑瘫儿童运动功能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国内外现状研究 |
| 1.1 脑瘫病因病机分析 |
| 1.1.1 现代医学病因病机分析 |
| 1.1.2 中医学病因病机分析 |
| 1.2 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
| 1.2.1 药物治疗 |
| 1.2.2 手术治疗 |
| 1.2.3 运动疗法 |
| 1.2.4 物理疗法 |
| 1.2.5 支具或矫形器的应用 |
| 1.2.6 心理疗法 |
| 1.2.7 神经干细胞移植 |
| 1.3 中医治疗方法 |
| 1.3.1 传统针灸 |
| 1.3.2 推拿按摩 |
| 1.3.3 穴位注射疗法 |
| 1.3.4 电针疗法 |
| 1.3.5 靳三针治疗 |
| 1.3.6 中药治疗 |
| 第二章 文献计量特征及取穴规律研究 |
| 2.1 文献纳入 |
| 2.1.1 文献检索 |
| 2.1.2 纳入标准 |
| 2.1.3 排除标准 |
| 2.1.4 检索结果 |
| 2.2 数据库建立 |
| 2.3 文献计量特征研究 |
| 2.3.1 分析内容 |
| 2.3.2 计量分析方法 |
| 2.3.3 研究结果 |
| 2.3.4 总结与讨论 |
| 2.4 取穴规律研究 |
| 2.4.1 分析类目 |
| 2.4.2 分析方法 |
| 2.4.3 研究结果 |
| 2.4.4 分析与总结 |
| 第三章 电针治疗脑瘫的共词聚类分析 |
| 3.1 文献研究方法 |
| 3.2 研究结果 |
| 3.2.1 高频关键词 |
| 3.2.2 高频关键词共词矩阵 |
| 3.2.3 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 |
| 3.3 小结 |
| 第四章 电针治疗脑瘫的META分析 |
| 4.1 资料与方法 |
| 4.1.1 数据提取 |
| 4.1.2 质量评价 |
| 4.1.3 统计学方法 |
| 4.2 结果 |
| 4.2.1 纳入流程 |
| 4.2.2 文献一般情况 |
| 4.2.3 纳入研究的风险偏移评估 |
| 4.2.4 临床疗效比较分析 |
| 4.3 结论 |
| 4.4 讨论 |
| 4.4.1 系统评价在中医领域的应用 |
| 4.4.2 结果与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