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岩[1](2020)在《不明原因肝损害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特点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肝脏是人体内以代谢和解毒为主要功能的一个重要器官,参与众多的代谢和生物转化过程,在人体内担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肝脏又被称作人体的沉默器官,当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时,肝脏功能损害多已较为严重,甚至已经慢性化。但肝脏的恢复及再生功能非常强大,积极的对因治疗后,肝功能一般可以恢复。因此,对肝损害病因进行早期诊断并有针对性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降低晚期肝病的发生率。在临床上,多种因素均可造成肝脏功能受损,大部分患者在入院后经常规检查,可以明确肝损害病因,但仍有5%-10%的患者病因不明[1]。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旨在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12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不明原因肝损害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特点,提高医务工作者对不明原因肝损害的诊断率,指导临床快速甄别肝脏疾病,选择最佳治疗方案,降低医疗消耗,提高生存质量,改善患者长期预后;探究实验室相关化验指标与肝脏穿刺病理分期的相关性,明确肝穿刺的必要性。方法:1.选取2015年9月至2019年12月因“肝损害”收入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的患者,经详细询问病史(包括个人史、饮酒史、家族史、药物毒物接触史及应用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生化、凝血常规、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炎病毒系列抗体(甲、乙、丙、戊)、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免疫球蛋白、甲胎蛋白、EB(Epstein-Barr virus)病毒抗体、巨细胞病毒抗体、呼吸道合胞病毒检测、腹部影像学(超声或CT或MRI)检查,肝损害病因仍不明确者,行彩超引导下肝脏穿刺活检,共36例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6例,女性20例,年龄27-87岁,平均年龄(49.4±14.5)岁;2.根据肝脏穿刺病理结果,进行肝损害病因分组,记录各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统计各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乏力、消化道症状、鼻衄/牙龈出血、黄疸、皮肤瘙痒)、专科查体(选取特征性体征:肝掌、蜘蛛痣、下肢水肿),对上述数据逐一记录,归纳整理为统计表格;3.记录各组患者的肝脏穿刺病理结果,归纳总结病理特点(肝细胞水样变性、点灶状坏死、瘀胆、脂肪变性、凋亡小体、汇管区扩大、混合炎细胞、界面炎、纤维组织增生),统计各组数据并整理为统计表格;4.统计各组患者的相关生化指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白蛋白、碱性磷酸酶、r-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统计各组患者肝脏穿刺病理炎症、纤维化程度分期,对上述所有数据进行记录并整理为统计表格;5.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n,%)表示,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符合非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非正态计量资料多组样本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各生化指标(ALT、AST、ALB、TBIL、DBIL、PT、PLT、ALP、GGT)和肝脏穿刺病理炎症、纤维化程度分期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在36例患者中,经过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后31例病因被明确,分别是药物性肝损害占36.11%(13/36),非酒精性脂肪肝占22.22%(8/36),自身免疫性肝病占22.22%(8/36),其中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占13.89%(5/36),自身免疫性肝炎占5.56%(2/36),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2.78%(1/36),毒物性肝损害、继发性血色病各1例,各占2.78%(1/36),病因尚未明确占13.89%(5/36);2、各组患者的临床特点集中表现为消化道症状、乏力、黄疸和皮肤瘙痒,以黄疸为主要表现者占44.44%(16/36),其中药物性肝损害占43.75%(7/16),自身免疫性肝病占25%(4/16),非酒精性脂肪肝占6.25%(1/16)。3、各组患者的肝脏穿刺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混合性炎细胞(35,97.22%)、肝细胞点灶状坏死(28,77.78%)和纤维组织增生(27,75%);统计36例患者肝脏穿刺病理炎症、纤维化程度分期,其中G1级14例,G2级14例,G3级8例,S0期11例,S1期12例,S2期9例,S3期3例,S4期1例;4、对药物性肝损害、非酒精性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血清学检查指标ALT、AST、ALP、GGT、ALB、TBIL、DBIL、PT、PLT进行统计及组间比较,三组病因中ALT、AST、GGT、TBIL、DBIL、PLT的组间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P、ALB、PT组间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对各组患者血清生化指标ALT、AST、ALP、GGT、ALB、TBIL、DBIL、PT、PLT与肝脏病理炎症、纤维化程度分期的相关性进行分析,ALT、AST、ALP、GGT、ALB、TBIL、DBIL、PT与纤维化程度无相关性(P>0.05),PLT与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Spearman系数-0.475,P<0.05)。ALT、ALP、GGT、ALB、TBIL、DBIL与炎症分期无相关(P>0.05),AST、PT、PLT与炎症分期相关(P<0.05),且AST(Spearman系数0.332)、PT(Spearman系数0.412)呈正相关,PLT(Spearman系数-0.397)呈负相关。6、药物性肝损害患者13例,服用中草药类药物8例(占61.54%),抗生素类药物及降脂类药物各2例(各占15.34%),促消化类药物1例(占7.69%),其中胆汁淤积型5例,混合型4例,肝细胞型4例;7、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8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免疫球蛋白均阴性,8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ANA 1:1000,1例患者ANA 1:320,其余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此次对不明原因肝损害患者病因的统计中,药物性肝损害、非酒精性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占据前三位,三组疾病均可导致肝细胞坏死及胆汁淤积,且肝细胞坏死及胆汁淤积在生化检查指标上组间差异不大。不明原因肝损害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症状、乏力、黄疸和皮肤瘙痒,虽无突出临床特征,但也有上述集中临床特点;不明原因肝损害患者的肝脏穿刺病理改变多为轻、中度损害,炎症活动多在G1-G2级,纤维化程度多在S0-S2期;依靠血清生化检查指标的高低来判断肝损害病情严重程度并不精确,生化指标的高低不能准确的反映肝脏炎症分级与纤维化分期,不能替代肝脏穿刺检查,肝脏穿刺活组织检查对肝损害的诊断和分期非常重要,是评价和随访肝损害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一个必备工具。
韦翠[2](2019)在《中医扶正疗法在早期原发性肝癌射波刀治疗术后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对比中医扶正疗法联合射波刀和单纯使用射波刀治疗早期原发性肝癌对肿瘤大小、甲胎蛋白、血清异常凝血酶原、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Ⅱ等方面的影响,运用统计学原理判断其相关性,评估中医扶正疗法在早期原发性肝癌射波刀术后的疗效,为中医扶正疗法在早期原发性肝癌射波刀治疗术后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为经早期原发性肝癌射波刀治疗术后运用中医扶正疗法,对照组为单纯使用射波刀治疗。入院后即抽血检测AFP、血清异常凝血酶原、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Ⅱ,并行MRI检查明确肿瘤位置及大小,必要时可行肝脏穿刺明确病理性质。两组均予射波刀常规剂量治疗,治疗组辨证加用扶正为主的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予西医常规对症治疗。服药3个月及6个月后对比两组甲胎蛋白、血清异常凝血酶原、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Ⅱ并行MRI检测的肿瘤大小的变化以评估肿瘤控制情况。结果:(1)通过对两组肿瘤大小变化情况进行比较,3月后两组肿瘤大小的变化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月后两组肿瘤大小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2)血清AFP水平: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3个月与6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AFP下降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Ⅱ(GGT-Ⅱ):治疗组与对照组数值相比,3个月与6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水平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ICKAX-Ⅱ):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数值对比,3个月与6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对入组的120例早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在肿瘤大小情况、甲胎蛋白、血清异常凝血酶原、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Ⅱ的变化情况反映的治疗结果的观察,研究结论显示早期原发性肝癌射波刀治疗术后患者经联合中医扶正疗法治疗后与单纯使用射波刀治疗对比可更明显的控制肿瘤大小及降低肿瘤标志物AFP、GGT-Ⅱ、PICKAX-Ⅱ的数值,在延长早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更有优势。
蔡译苇[3](2019)在《幼年性息肉96例系统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文拟探讨不同数量幼年性息肉之间症状、年龄、性别、分布部位及体积的关系,为临床上诊治幼年性息肉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10年间肠镜及病理诊断为幼年性息肉的9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其年龄、性别、便血时间、血红蛋白定量、平均红细胞体积、息肉的部位、大小及体积,并根据息肉的数量,将96幼年性息肉患者分为三组:孤立性幼年性息肉SJP组(息肉数量n=1);多发性幼年性息肉MJP组(息肉数量n=2-4),幼年性息肉病综合征JPS组(息肉数量n≥5)。比较三组间的年龄、性别、便血时间、血红蛋白定量、平均红细胞体积、息肉的部位、大小及体积,分析不同类型的幼年性息肉与以上因素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SJP组患者77人,MJP组患者14人,JPS组患者5人。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便血、腹痛、腹泻等症状。单发、多发及息肉病组在便血时间及性别上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单发、多发及息肉病组在年龄、血红蛋白定量、平均红细胞体积、息肉的部位及体积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年龄中,SJP组年龄中位数(16.0年)明显低于MJP组(17.5年)和JPS组(30.0年)(P<0.05),MJP组年龄低于JPS组(但P>0.05);血红蛋白计数中,SJP组(127.17±11.35g/l)明显高于 MJP 组(120.79±7.91g/l)和 JPS 组(113.4±9.84g/l)(P<0.05),MJP组高于JPS组(但P>0.05);平均红细胞体积中,SJP组中平均血红蛋白体积(81.0fl)明显高于MJP组(77.2fl)和JPS组(74.0fl)(P<0.05),MJP组高于JPS组(但P>0.05);部位中,SJP组直肠比例83.1%,明显高于MJP组(42.3%)及JPS组(41.7%)(P<0.05)。体积中,SJP组体积中位数(1860mm3)明显高于MJP组(1595mm3)和JPS组(890mm3)(P<0.05),MJP组中体积中位数高于JPS组(但 P>0.05)。结论:(1)幼年性息肉患者中男性占大多数,以儿童发病多见,症状以便血为主,孤立性幼年性息肉占幼年性息肉患者的绝大多数。(2)患SJP的患者年龄较小,贫血程度较轻,息肉主分布以直肠乙状结肠为主,单个息肉体积较大;(3)JPS患者可见部分成年人,贫血程度较重,息肉分布在结肠各处,单个息肉体积较小;(4)MJP患者临床症状与内镜表现介于SJP患者与JPS患者之间。
王焘[4](2018)在《微创胰十二指肠切除术“G”形手术入路方式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详细介绍腹腔镜及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采用的“G”形手术入路方式,探讨其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以及在微创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临床学习曲线初期的应用价值,总结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5月到2018年3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G”形手术路线微创胰十二指肠切除术(Minimally invasive pancreaticoduodenectomy,MIPD)手术28位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6位患者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aparoscopic pancreatoduodenectomy,LPD)手术及12位患者行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Robotic pancreatoduodenectomy,RPD)手术,将其纳入为微创组。并收集同期25例行传统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pen pancreaticoduodenectomy,OPD)病人资料作为开腹组与前者进行对照,探究MIPD“G”形手术入路的可行性,安全性。数值变量统计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X±S),变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Fisher’s确切概率法,对计量资料使用单样本K-S正态分布检验判断其正态性。属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使用t检验。属于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使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法)。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15年5月至2018年3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完成了28例行“G”形手术路线的MIPD手术,这28例病人均顺利完成了手术,无病例在围术期死亡。微创组平均手术标本切除时间为217.5±56.2min(130-347min),平均手术时间为441.6±79.1min(280-630min),手术出血量为253.6±172.1ml(50-600ml),中位数为225ml。淋巴结清扫数目为6.7±3.6个,中位数为5.5个,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21.2±7.7天(13-41天),中位数为19天。平均术后进食流质饮食时间为4.1±2.1天,中位数为3天;与同期25例开腹组比较,微创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流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少于开腹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输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入住ICU及再次手术率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及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G”形手术入路是安全可行的,适合于MIPD学习曲线早期术者手术开展以及临床推广。
李耘州[5](2018)在《日本医家大塚敬节仲景学术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日本汉方医学源于中国中医学,然而随着历史演变,在日本独特的政治文化影响下,汉方医学逐渐发展得与中医中医学不同,具有了日本民族特点。同时,因为受中国中医学经典伤寒论的影响,日本汉方医学产生了一个新的学派—古方派,古方派的出现是中医在日本本土化的象征。同时也成为了日本医学界的主流。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全盘西化,汉方医学也几近消亡,在汉方医学复兴的过程中,古方派医家们再次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大塚敬节就是其中的一位优秀的古方派医家和学者,他继承传统汉方医学知识的同时也吸收了西方医学理念,由此成为了汉方医学复兴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目的本研究希望可以通过对大塚敬节着作的挖掘,从中整理出大塚敬节学术特点,对仲景学说的认识和创见,介绍其对方剂应用的认识和心得,探析其临床诊疗思维并将其学术思想与中国医家进行对比,以进一步加深对大塚敬节学术理念的认识。以期加深中国学者对大塚敬节学术思想的认识,更好的了解其学术理念和临床诊疗思维。方法本研究将以文献研究为主,首先通过梳理古方派学术特点和贡献以及标志性医家,对古方派学术特点进行阐释,通过整理大塚敬节着作,从中归纳总结出能代表其独特学术观点的内容以及其作为古方派集大成者对于伤寒论的认识和创见,对其学术观点进行整理和总结,将其中有较大价值的部分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展示,并将其学术观点与中国医家进行对比,以进一步探析大塚敬节的学术特点、优点以及不足。结果通过对大塚敬节着作的整理归纳,总结出了大塚敬节的学术渊源,特点和临床诊疗思维和特点,并将其对仲景学说的认识和创见进行了挖掘,如对腹诊的认识,口燥与口渴的区别,对瞑眩反应的认识,对《康平本伤寒论》的研究以及其对仲景处方的认识等,通过将大塚敬节学术观点与中国医家进行对比,探析了大塚敬节学术特点,值得中国医家学习的地方以及不足。结论大塚敬节做学问真实客观,以实用有效为准则,并且善于反思总结,作为近代古方派集大成者,其在学术上有颇多创见和独到见解,其对腹诊理解颇深,发明了“正中芯”和“脐痛”两个腹证,在伤寒论研究上着力最多,对原文理解多有创见,挖掘了《康平本》伤寒论,对后世解读伤寒论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其用实用易懂的描述记载医案和总结方剂,让汉方医学更加平实,易于掌握。通过与中国医家对比,纵然大塚敬节在学术上仍有不完善之处,但是其在学术上有大量值得中国医家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马承辉[6](2016)在《机器人手术系统在胰体尾癌根治术中清扫范围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比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行标准的胰体尾癌淋巴结清扫术与扩大的胰体尾癌淋巴结清扫术两者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自2010年4月至2015年9月收治54例胰体尾部胰腺导管腺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37例行达芬奇机器人系统下标准的胰体尾癌淋巴结清扫术,17例行达芬奇机器人下扩大的胰体尾癌淋巴结清扫术。比较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中位生存期。结果:标准清扫组与扩大清扫组病人一般情况无显着差异。扩大清扫组手术所需时间较标准清扫组长,有统计学意义差异(231.47min比141.35min,P<0.001)。扩大清扫组术后住院天数长于标准清扫组,有统计学差异(22.76d比20.40d,P=0.009)。两组在术中出血量、胰漏、胃排空障碍、术后出血、术后感染发生率、中位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器人手术系统行胰体尾癌的扩大清扫是安全的,并不增加病人的并发症,效果与标准清扫无统计学差异。
郑侃侃[7](2016)在《衡阳市二、三级医院消化性溃疡穿孔诊疗现状的问卷调查与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衡阳市胃肠外科医师或普通外科医师对消化性溃疡穿孔(Perforation of peptic ulcer,PPU)患者的诊疗现状,分析二、三级医院在诊疗方法和认识上的差异,期待改善本地区PPU诊疗的不足。方法:采用横断面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表见附录),分别对衡阳所辖的5个区、7个县/市的118名专科医生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医师基本信息和对PPU患者的诊疗方法,用Excel建立数据库并按照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分成两组,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间结果的差异性,并对其进行评价。结果:发放问卷126份,回收有效问卷118份。受访医师中有57人来自二级医院,61人来自三级医院。腹部立位X线检查和单纯修补+网膜覆盖术分别是受访医师最认可的诊断方法和手术术式,分别占到各自分组的78.81%和84.75%;而三级医院比二级医院医师更多的使用CT作为诊断方法;二级医院的医师中主张用开放性手术治疗PPU的比率为63.16%,而在三级医院中主张腹腔镜下手术的医师人数占其总人数的60.66%。除了1位外科医师不常规预防性放置腹腔引流以外,所有外科医师均认为术后抗溃疡(抑酸、抗Hp治疗)、术中清洗腹腔和预防性放置腹腔引流是需要的。病人手术及麻醉耐受极差、病人及家属拒绝手术、经水溶性造影剂行胃十二指肠造影检查证实穿孔已经封闭者和空腹穿孔是衡阳市医师进行保守治疗的主要参考条件,更多的三级医院外科医师认为患者在穿孔>24小时且腹膜炎已经局限时可以进行非手术治疗,而在非手术治疗其他主要参考条件的选项中两组并不存在显着差异。结论:1.衡阳市二、三级医院的胃肠外科或普外科医师在最高学历、诊断PPU的方法和是否应用腹腔镜治疗消化性溃疡穿孔的问题上存在显着差异。2.衡阳市二、三级医院的胃肠外科或普外科医师在性别、职称、年龄层次、从事专科工作的时间、手术治疗消化性溃疡穿孔的术式、是否术后抗溃疡治疗、是否术中清洗腹腔和放置引流以及非手术治疗的主要参考条件上不存在明显差异。
叶茹[8](2016)在《血痹方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初步探讨血痹方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积分、神经传导速度、定量温度觉检查、血液流变学、糖化血红蛋白、血糖等指标的综合干预效果,分析血痹方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疗效。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经筛查后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招募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纳入4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20例,安慰剂组20例,治疗组给予血痹方(配方颗粒剂)日1剂,2次/天,对照组给予安慰剂(配方颗粒剂)日1剂,2次/天,服药12周。研究结果:(1)基线比较:两组治疗前的一般资料、主要指标、中医症状总评分和中医症状单项评分,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两组间具有可比性;(2)改善中医证侯:血痹方较对照组能够明显改善气虚血瘀证侯,血痹方改善证侯的有效率为88.9%,安慰剂改善证侯的有效率为15.8%,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改善单项症状肢体麻木、肢体疼痛、少气懒言、倦怠乏力、腰膝酸软、自汗的的有效率分别是61.1%、44.4%、61.1%、77.8%、61.1%、66.7%,“倦怠乏力”的疗效在两组之间存在差异性(P<0.05),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延缓神经传导速度下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进展:两组患者治疗后胫神经(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有上升的趋势,治疗组上升程度较对照组大。胫神经(右)、腓总神经(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有下降的趋势,治疗组下降的程度较对照组小。在组内和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腓总神经(右)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在对照组下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组前后有上升趋势,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腓浅神经(左)、腓浅神经(右)和腓肠神经(右)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有下降的趋势,治疗组下降的程度较对照组小。对照组前后腓肠神经(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对照组下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组前后没有差异。其他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在组内和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腓肠神经(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在治疗组有上升趋势。提示对照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进展更快,治疗组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展,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改善定量温度觉检查:两组患者治疗后温觉(左)、温觉(右)、热痛觉(右)均有下降趋势,治疗组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但是在组间和组内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冷痛觉(左)、冷痛觉(右)、冷觉(右)均有上升趋势,但是在组间和组内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前后温觉(左)、热痛觉(左)、温觉(右)、热痛觉(右)均有下降趋势,治疗组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热痛觉(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血痹方可以使患者对温觉和热痛觉的感觉更加灵敏;(5)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后全血粘度5(1/S)、全血粘度50(1/S)、全血粘度100(1/S)、纤维蛋白原、全血低切相对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低切相对粘度均有上升趋势,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全血粘度5(1/S)、全血粘度50(1/S)、全血粘度100(1/S)、全血低切相对指数、全血低切相对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组鲜有差异,提示血痹方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血流流变学指标的稳定。血痹方组可以降低全血粘度1(1/S)、全血粘度5(1/S)、全血粘度200(1/S)、血浆粘度、全血高切相对指数、全血高切相对粘度、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卡松黏度,其中全血粘度1(1/S)、全血粘度5(1/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前后全血粘度1(1/S)、全血粘度200(1/S)、血浆粘度、全血高切相对指数、全血高切相对粘度、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卡松黏度均有上升趋势,其中全血粘度1(1/S)、全血粘度200(1/S)在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血痹方能有效地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液黏稠度,保护内皮细胞;(6)对血糖和血电解质有一定影响。研究结论:本研究初步证实了血痹方可以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疾病的进展、使患者对温觉和痛觉的感觉更加灵敏、改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对血电解质有一定的影响。初步说明了血痹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性。
潘艳伶[9](2015)在《凌湘力教授学术思想探讨及其运用疏肝和胃理气法辨治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吾师凌湘力教授致力于中医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已将近四十年,医术精湛,建树颇丰。本论文系统整理和总结了凌湘力教授的主要学术思想,并深入探讨和总结导师运用疏肝和胃理气法辨治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 DGP)的临床经验;通过对凌湘力教授经验方“疏肝和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糖尿病胃轻瘫进行临床疗效观察,进一步验证导师的学术观点。旨在通过对导师毕生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使导师的学术精髓能够得到全面继承,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提供新的思路和有效方剂,从而做好名老中医经验的的传承和发展。全文共分四个部分。1.凌湘力教授学术思想渊源及糖尿病胃轻瘫研究概况介绍凌湘力教授的学术思想渊源;系统回顾历代中医文献对糖尿病胃轻瘫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总结当代中西医治疗糖尿病胃轻瘫情况,指出目前尚未统一糖尿病胃轻瘫的病因认识,其病理机制也还未完全明确,现代医学尚缺乏特异性疗法,中医在治疗糖尿病胃轻瘫上有较明显优势。进一步深入探讨中医对糖尿病胃轻瘫病因病机的认识,立足整体,从辨证及专方上运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应成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寻求切实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DGP新的思路和有效的方剂是未来的研究目标之一2.凌湘力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总结凌湘力教授德高术精,在长期的教学与临床实践中,精研经典,尤其对《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医籍研究深入,阐发透彻。凌师不偏一家之论,博采众长,融后世医家学术观点,参现代医学之认识,兼纳中西医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风格。老师的学术思想主要有:(1)四诊合参,治病求本,善抓病机主线:强调临证时应在四诊全面收集疾病信息的基础上,找出主症,抓病机主线而治;(2)衷中参西,病证结合:倡导西为中用,中医为本,中西结合的理念,推崇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的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诊治复杂内科疑难病证过程中,将中医辨证与西医诊断的病位相结合,指导临床据证选方用药。(3)气机调畅,百病无生:认为气机失调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只有掌握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诊察气机失调之要,使气机畅达,疾病得愈,调畅气机又重在疏肝与调脾胃,临证主要遵循顺势和逆势两大治疗原则以调气机;(4)扶正固本,重在调补脾肾:脾肾为治病求本之源,应重视培补脾肾的气血阴阳,将补肾与健.脾从用药上融为一体,脾肾同调共治,调脾胃重在升降相因、燥湿相济,并注意攻伐勿伤脾胃,培补先天之本则强调阴阳互济同调,补阴为基。(5)善用和法,求衡为要: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以达到治疗错综复杂证候,恢复动态平衡的治疗目的;调和阴阳,以平为期,调和脏腑,求衡为要;临证时应做到治疗力度要缓和、治法作用要平和,避免造成新的不平衡。(6)注重整体,全面调治: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辨证、治疗等整个理论体系始终,只有重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疾病形成和疾病特征的影响,以及人体脏腑之间的协调平衡、局部病变与相关脏腑的联系,从整体出发进行诊治,才能体现中医优势,提高临床疗效。(7)临床用药特色:凌师十分重视药物的炮制与用量;喜用药对与药队:主张慎用性味偏颇药物,忌峻猛戕伐和补益,以平和为期,以中和为度,处方药味简单平淡、药量轻清;使用经典古方时善于抓住核心病机灵活运用,师其法而不泥其方,同时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及研究成果化裁古方,创制新方:糖通饮、疏肝和胃汤、芪术汤、贞地汤等,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3.凌湘力教授辨治糖尿病胃轻瘫(DGP)的临床经验整理与研究凌湘力教授对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恶性肿瘤及其放化疗后的辨治、脾胃病、神经衰弱以及月经不调等均有独到的见解,本文仅就凌湘力教授临床辨治糖尿病胃轻瘫的经验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深入的探讨。(1)对DGP病因病机的认识:凌师认为糖尿病胃轻瘫除了有糖尿病共同的发病规律外,还有其特殊的发生发展规律,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其一,脾胃、肝、肾脏腑虚损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基础病机,脾(胃)虚、肝郁、肾亏是DGP发生发展的内在原因和结果;其二,“气机不畅”是贯穿糖尿病胃轻瘫始终的重要环节;其三,肝失疏泄是重要因素,肝胃不和是DGP病机的核心。(2)凌师对DGP的中医辨证思路:①重视辨脏腑气机,临床当辨清气机失常的具体情况,以调畅气机为治疗重点。②注意辨病证虚实,DGP的发病虚实相因,为因虚致实的虚实夹杂证,故临证时应强调在虚实夹杂中辨清病证的虚实所在,兼而治之。③辨证时要抓主症,重兼症,参舌脉。(3)对DGP的治疗思路:凌师特别提出了整体调节,气机平衡的重要性,治疗上谨守核心病机,注重整体求衡,将调畅气机的治疗原则贯穿于DGP治疗过程中,并据此创制了中药复方疏肝和胃汤作为基础方应用于临床。(4)分析疏肝和胃汤的组成、遣药思路和特点、药物的功用及现代药理研究,归纳总结加减规律。(5)典型病案:选录随师临证过程中的部分DGP典型病案加以整理分析,从而对导师的学术观点作进一步的说明。4.疏肝和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研究目的:通过观察以疏肝和胃理气为法组方的经验方“疏肝和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疗效,验证导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学术观点,为寻求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有效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58例符合诊断纳入标准的DGP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在糖尿病基础治疗上,治疗组予中药复方疏肝和胃汤治疗,对照组予多潘立酮治疗,连续服用4周为一疗程。一疗程结束后,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评分、血浆胃动素、血清胃泌素、体表胃电图、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指标,并在停药2个月后进行随访。结果:疏肝和胃汤治疗组在改善肝胃不和型DGP患者临床症状、增加进餐后的胃电振幅、调节血浆胃动素水平方面优于多潘立酮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患者经治疗后餐后2h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显着降低(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48%,其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停药后随访,中药治疗组复发例数明显低于西药对照组。结论:疏肝和胃汤可显着改善肝胃不和型DGP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促进患者的餐后胃排空,有效降低患者血浆胃动素,餐后2h血糖及血脂水平,综合疗效明显优于西药多潘立酮,且复发率低,是治疗肝胃不和型糖尿病胃轻瘫的有效组方。
吴凤芝[10](2014)在《长航人员心理疲劳的中医学认识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1974年被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提出以来,心理疲劳日益受到学者和社会各界关注,其发病范围广,影响大,对于个人、单位和社会都有深远影响。心理疲劳是指长期、单一工作方式所致心理疲劳感,具体表现为三方面:情感衰竭(工作热情减退,极度疲劳感)、去人性化(对工作对象、工作环境冷漠、对工作敷衍了事,行为怪癖,情绪低沉或易激惹)、个人成就感降低(消极评价自己及所从事的工作,感觉工作枯燥无味),具有情景特异性。心理疲劳是长航人员在长航期间常见病,多发病,但目前医学研究者对于心理疲劳研究甚少。长航分军用和民用,是海军护航、远洋渔业和远洋运输业从业人员的常态化作业,对于维护国家战略利益,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树立大国形象意义重大。因此,在中医“天人相应”、“因时制宜”以及“因地制宜”的理论指导下开展长航人员心理疲劳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本课题将以长航人员为研究对象,以心理疲劳为研究内容,通过文献研究,梳理心理疲劳的的研究现状及中医对心理疲劳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明确长航人员一般健康状况、心理疲劳状况、不同时间心理疲劳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后期中医药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理论研究心理疲劳因长期从事单一工作所致,属中医“倦”,偏重于精神方面的表现,为情志过极的表现,丰富了情志致病的内涵和外延。本研究认为,心理疲劳病在五脏,与心肝脾密切相关,其症状中情绪改变、纳呆、肢体疲乏感即可证实。病机核心为肝郁脾虚,肝郁与脾虚常相互影响,从而加重心理疲劳的症状。航海中生活环境的变化对人体带来影响;值更制度实施,生活作息改变导致人体生物节律紊乱出现睡眠障碍;对亲友思念、情感无处宣泄导致的情志异常;饮食结构的改变对脾胃功能的影响,以及各种因素间相互影响导致心、肝、脾、肾、肺功能受到影响而出现异常。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是中医的一大特色,开展心理疲劳的中医证候研究势在必行,且将对中医证候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研究起到推动作用。对心理疲劳证候特征的研究,将为心理疲劳的的防治,为临床治疗心理疲劳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本研究对1979年1月1日一2013年12月31日期间的国内各类医学期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中有关心理疲劳中医辨证的文献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文献中出现的疲劳证型共计79种,总频次为582次。其中排在前10位的有:肝郁脾虚证、肝气郁结证、气虚证、血瘀证、血虚证、脾肾阳虚证、痰湿内阻证、心脾两虚证、脾虚证和肝肾阴虚证。证型中涉及实证、虚证、虚实夹杂三种证型。其中实证31种,总频数185次,占31.79%;虚证36种,总频数319次,占54.81%;虚实夹杂证12种,总频数78次,占13.40%。临床研究一、长航人员身体健康状况调查研究目的初步了解参加长航的水面舰艇艇员中医体质状况、睡眠状况及二者相关性,为积极预防、治疗相关疾病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方向。方法整群抽取长航后官兵162人,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中医体质量表对其进行现场调查。结果中医体质调查结果显示长航人员体质分布为:平和质72例(47.4%),偏颇体质80例(52.6%)。偏颇体质排在前三位的是: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PSQI调查结果显示长航人员睡眠指数为7.41±3.55。PSQI>7的官兵有66人,占总人数的46.2%。与国内常模比,长航人员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和睡眠指数均显着偏高(P<0.01);与南方某区官兵比较,长航人员在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障碍的得分显着偏高(P<0.01)。不同职别、军龄的官兵之间,睡眠指数有显着差异。体质分布因婚姻状况、职别、文化程度及年龄的不同而出现差异。PSQI部分因子与文化程度、年龄、婚姻状况等显着相关,但相关系数较低。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睡眠差的长航人员中中医体质类型评定为偏颇体质的46人,占70.3%,平和质19人,占29.7%。出现睡眠差的偏颇类型依次为: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阳虚质。睡眠差的长航人员PSQI因子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睡眠指数与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血瘀质等偏颇体质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平和质呈显着负相关。结论长航人员的9种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婚姻状况、年龄及文化程度等都是导致长航人员体质出现此特点的重要因素。长航人员睡眠状况较差,职别、军龄等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其病理变化总属阴阳失调,多于心脾肝有关,其他可能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长航人员睡眠状况与中医体质类型有相关关系,可从调理体质的角度去改善长航人员睡眠状况。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中医思想,对增强长航官兵身体素质、保证航行安全、提高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二、长航人员症证特点研究目的了解长航人员身体健康状况的中医症证特点。方法应用《中医证候调查表》对长航人员进行调查。结果长航人员中出现率在40%以上的中医症状有:难以入睡、心烦懊恼、腰部酸痛、关节酸痛、急躁易怒、健忘、肌力减小、嗜睡、多梦、少气懒言、食欲不振、早醒、手足汗出、四肢肌肉疼痛等。脉象研究显示,脉位以浮脉类最多,实脉类以弦脉、滑脉占据前两位,二者合计占所有人数的77.85%。出现率在3%以上的证候类型有:肝郁脾虚证、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心火亢盛证、肝气郁结证、心肾不交证和脾阳虚证,脏腑病位主要集中在心、肝、脾。婚姻状况、职别、受教育程度、体重指数、年龄均对长航人员的症状和证候有影响。最常见的证型为肝郁脾虚证,长航人员肝郁脾虚证首先出现情志症状,而后脾失运化,脾不升清的症状渐次出现。出现次数排在前十位的症状依次为:心烦懊恼、急躁易怒、健忘、肌力减小、少气懒言、关节酸痛、多梦、食欲不振、善太息、乏力等。结论长航人员身体健康状况有一定问题,中医症状以心肝脾相关症状为主,证候以肝郁脾虚证最多,临床治疗可在把握其规律的基础上辨证论治。三、长航人员不同时间点心理疲劳特点研究目的调查长航第5天、第80天、第120天和返航靠港后第3天长航人员的心理疲劳状况。方法应用疲劳自评量表(FSAS)对长航人员进行多时点横断面调查。结果长航人员疲劳各因子均以靠港后第3天最重,且不同时间点心理疲劳的特点不一样。前半程以躯体疲劳为重,后半程以精神疲劳为重,程度均以轻度最多。精神疲劳的患病率随航程延长而不断升高,疲劳情境性在任何时点都很高。结论长航可导致精神疲劳,包括倦怠乏力,身体虚弱,注意力不集中,头脑反应迟钝,健忘,情绪低落,对工作厌倦,学习效率减低等症状,可因情绪低落、精神紧张、嘈杂及闷热的舰艇环境等加重。精神疲劳会随着长航时间延长而不断加重,且受年龄、职别、军龄和婚姻状况的影响。提示在长航期间的卫勤保障中,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四、长航人员心理疲劳的影响因素研究目的探讨人口学特征、睡眠状况、体质及心理健康状况对长航人员心理疲劳的影响。方法采用疲劳自评量表(FSAS)、中医体质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康奈尔医学指数(CMI)对长航人员进行调研。结果长航人员中心理疲劳发病率为69.8%,PSQI的调查结果显示心理疲劳者得分显着高于非心理疲劳者,前者多出现睡眠质量差。CMI调查的结果显示有无心理疲劳长航人员在CMI因子上表现出差异,有心理疲劳者在M-R总分、CMI总分、眼耳疾病、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皮肤系统、生殖泌尿系统、疲劳感、既往病史、习惯、不适应、焦虑、敏感、紧张等方面均显着高于非心理疲劳者。中医体质量表的结果显示,平和质和偏颇质的人群心理疲劳状况有显着差异,心理疲劳的长航人员多为偏颇体质。不同体质类型的心理疲劳比率有差异,气虚质、痰湿质、阳虚质者更容易出现心理疲劳。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FSAS各因子与睡眠指数呈显着正相关,精神疲劳、疲劳后果、疲劳的情境性和疲劳程度总分与日间功能障碍相关性最高。FSAS各因子与平和质呈显着负相关,与偏颇体质呈正相关。精神疲劳与湿热质相关系数最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长航人员一般资料中,军龄与心理疲劳的发生相关。结论长航人员心理疲劳发病率高,影响身心健康,心理疲劳者伴随睡眠障碍、全身症状的出现,且与军龄、体质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在后期干预中,应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全面调节,以改善长航人员心理疲劳状况,增强海军战斗力。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第1章 综述 |
| 1.1 引言 |
| 1.2 肝穿刺的适应症、禁忌症和并发症 |
| 1.3 肝穿刺的分类 |
| 1.4 肝穿刺的应用 |
| 1.4.1 病毒性肝炎 |
| 1.4.2 脂肪性肝病 |
| 1.4.3 自身免疫性肝病 |
| 1.4.4 药物性肝损害 |
| 1.5 我国肝损害病因学变化 |
| 1.5.1 病毒性肝炎逐渐下降 |
| 1.5.2 非传染性肝病逐渐增加 |
| 1.6 结语 |
| 第2章 前言 |
| 第3章 材料和方法 |
| 3.1 研究对象 |
| 3.2 筛查项目 |
| 3.2.1 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
| 3.2.2 肝穿刺病理组织学检查 |
| 3.2.3 诊断标准 |
| 3.3 排除及纳入标准 |
| 3.4 统计学方法 |
| 第4章 结果 |
| 4.1 临床特征及病理特点 |
| 4.2 DILI、NAFLD、AILD组间比较 |
| 4.3 生化指标与肝脏病理炎症、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
| 4.4 DILI的肝损害类型 |
| 第5章 讨论 |
| 第6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1 原发性肝癌 |
| 1.1 原发性肝癌的基本认识 |
| 1.2 原发性肝癌的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
| 2.射波刀基本知识 |
| 2.1 射波刀概述 |
| 2.2 射波刀在治疗肿瘤方面的应用 |
| 3 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血清异常凝血酶原、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Ⅱ |
| 3.1 甲胎蛋白 |
| 3.2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 |
| 3.3 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Ⅱ |
| 4 中医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
| 5 中医扶正疗法联合射波刀治疗肝癌的应用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1 研究内容 |
| 2 研究对象及临床资料 |
| 2.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 2.2 研究对象的诊断标准 |
| 2.3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
| 2.4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
| 3 研究方案 |
| 3.1 研究对象的分组 |
| 3.2 研究对象的治疗方案 |
| 4 观察指标 |
| 4.1 肿瘤大小变化情况 |
| 4.2 血清甲胎蛋白(AFP) |
| 4.3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ICKAX- Ⅱ) |
| 4.4 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Ⅱ(GGT-Ⅱ) |
| 5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方法 |
| 5.1 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 5.2 两组研究对象肿瘤大小变化情况 |
| 5.3 两组研究对象血清甲胎蛋白的改善情况 |
| 5.4 两组研究对象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Ⅱ(GGT-Ⅱ)的变化情况 |
| 5.5 两组研究对象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ICKAX-Ⅱ)的变化情况 |
|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
| 1 研究结果的分析 |
| 1.1 肿瘤大小变化情况 |
| 1.2 甲胎蛋白的变化比较 |
| 1.3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变化对比 |
| 1.4 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Ⅱ变化分析 |
| 2.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缩略词表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前言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气性化脓性肝脓肿的诊治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研究生期间已录用论文 |
| 导师招收指导下所读专业书目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 前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纳入标准 |
| 1.3 手术器械 |
| 1.4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方法 |
| 1.5 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方法 |
| 1.6 术后管理 |
| 2 结果 |
| 2.1 一般情况 |
| 2.2 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恢复指标 |
| 2.3 生存预后 |
| 3 讨论 |
| 3.1 微创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学习曲线 |
| 3.2 微创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路线 |
| 3.3 胰漏防治 |
| 3.4 微创胰十二指肠切除术“G”形路线优势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文献综述 |
| 一. 日本汉方医学古方派的产生 |
| 二. 古方派的特点与贡献 |
| 三. 古方派对我国的影响 |
| 四. 古方派医家大塚敬节研究现状 |
| 前言 |
| 第一章. 日本古方派代表人物简述 |
| 一. 古方派先驱名古屋玄医 |
| 二. 古方派奠基人吉益东洞 |
| 三. 汉医复兴第一人和田启十郎 |
| 四. 汉方巨擘汤本求真 |
| 五. 汉方集大成大塚敬节 |
| 第二章. 大塚敬节学术特点探析 |
| 一. 始于伤寒论,终于伤寒论 |
| 二. 方无古今,要期乎治 |
| 三. 术而非学 |
| 四. 理想主义情怀与落到实处的学问 |
| 五. 诚恳真实,善于反思 |
| 第三章. 大塚敬节对仲景学术思想的认识与创见 |
| 一. 对于腹诊的认识 |
| 1. 腹诊法 |
| 2. 腹证及其临床意义 |
| 3. 腹壁的厚薄 |
| 4. 胸胁苦满 |
| 5. 心下痞硬 |
| 6. 心下痞坚 |
| 7. 心下痞 |
| 8. 心下满·心下痞满 |
| 9. 心下悸·脐下悸 |
| 10. 心下部位的振水音 |
| 11. 腹满 |
| 12. 小腹拘急·小腹弦急 |
| 13. 腹皮拘急 |
| 14. 小腹不仁 |
| 15. 小腹急结 |
| 16. 小腹满·小腹鞭满 |
| 17. 蠕动不安 |
| 18. 正中芯 |
| 19. 脐痛 |
| 二. 对口燥,口渴的认识 |
| 1. “口渴”、“口燥”相关论述 |
| 2. “口渴”、“口燥”辨析 |
| 3. 学术价值 |
| 4. 总结 |
| 三. 对于瞑眩的认识 |
| 四. 对仲景常用方剂的认识 |
| 1. 吴茱萸汤 |
| 2. 小建中汤 |
| 3. 大柴胡汤 |
| 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
| 5. 小柴胡汤 |
| 6. 柴胡桂枝干姜汤 |
| 7.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
| 8. 真武汤 |
| 五. 对《康平本伤寒论》的发掘 |
| 1. 大塚敬节与《康平本伤寒论》的渊源 |
| 2. 大塚敬节对《康平本伤寒论》的研究 |
| 3. 大塚敬节对于伤寒论原文的研究 |
| 4. 《康平本伤寒论》的价值 |
| 第四章. 大塚敬节辨证诊疗思维探析 |
| 一. 诊断与治疗密不可分 |
| 1. 诊断与治疗和近代医学的不同 |
| 2. 汉方医学的诊断是治疗法的诊断 |
| 3. 随证治疗与病名治疗 |
| 二. 局部的病也因为全身不协调而起 |
| 三. 万病从腹论治 |
| 四. 临床当以实际为准 |
| 1. 对求真的理想主义情怀 |
| 2. 勇于质疑 |
| 3. 真实客观 |
| 4. 活用时方 |
| 第五章. 大塚敬节学术思想与中国医家对比研究 |
| 一. 与同时代中国经方家对比 |
| 1. 学术渊源 |
| 2. 学术特点 |
| 3. 伤寒体系学术思想 |
| 二. 腹诊学术思想探讨 |
| 三. 大塚敬节用方特点讨论 |
| 四. 对中医内科的补充 |
| 1. 治疗思路上的补充 |
| 2. 治疗方剂上的经验 |
| 3. 非常见疾病与专科疾病的指导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1.绪论 |
| 2.达芬奇机器人系统的介绍 |
| 3.胰腺相关的解剖 |
| 3.1 胰腺的结构 |
| 3.2 胰腺的动脉供给与静脉回流 |
| 3.3 胰周神经 |
| 3.4 胰腺的淋巴 |
| 3.5 胰腺癌的病理 |
| 3.6 胰腺癌的诊断 |
| 3.6.1 临床表现诊断 |
| 3.6.2 影像学诊断 |
| 3.6.3 血清学诊断 |
| 3.7 淋巴转移的影像诊断 |
| 3.8 胰腺癌的病理分期 |
| 3.9 胰体尾癌根治术的切除范围与清扫范围 |
| 3.10 胰体尾癌的治疗 |
| 4.资料与方法 |
| 4.1 一般资料 |
| 4.2 手术方式 |
| 4.2.1 标准清扫组手术方式 |
| 4.2.2 扩大清扫组手术方式 |
| 4.3 术后观察和治疗 |
| 4.4 术中与术后情况比较 |
| 4.5 统计学分析 |
| 4.6 术后随访 |
| 5.结果 |
| 5.1 一般情况 |
| 5.2 术中及术后情况 |
| 6.讨论 |
| 6.1 并发症的讨论 |
| 6.2 扩大淋巴结清扫的禁忌 |
| 6.3 本研究的缺陷与不足 |
| 7.展望 |
| 8.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主要英文缩略语索引 |
| 第1章 前言 |
| 第2章 调查方法 |
| 第3章 调查结果 |
| 第4章 讨论 |
| 第5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进展 |
| 1 古代医家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论述 |
| 2 病因病机 |
| 3 临床辨证论治 |
| 4 中医其他治疗 |
| 5 讨论 |
| 参考文献(一) |
| 综述二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 1 临床表现 |
| 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 |
| 3 危险因素 |
| 4 发病机制 |
| 5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疼痛的机制 |
| 6 治疗 |
| 7 讨论 |
| 参考文献(二)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前言 |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 2.1 研究目的 |
| 2.2 研究对象 |
| 2.3 研究设计 |
| 2.4 统计分析 |
| 2.5 技术路线 |
| 3 研究结果 |
| 3.1 两组基线时人群可比性分析 |
| 3.2 疗效指标结果 |
| 3.3 安全性指标的检测 |
| 3.4 不良事件 |
| 4 讨论 |
| 4.1 理论探讨从“脏腑热、经络寒”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 4.2 血痹方的组方依据 |
| 4.3 研究结果和分析 |
| 4.4 研究结论 |
| 4.5 结语 |
| 参考文献(三)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个人简历 |
| 二、摘要 |
| (一) 中文摘要 |
| (二) 英文摘要 |
| 三、综述 |
| (一) 凌湘力教授学术思想渊源 |
| 1. 凌湘力教授简介 |
| 2. 凌湘力教授学术思想渊源 |
| (二) 糖尿病胃轻瘫研究概况 |
| 1. 中医药对糖尿病胃轻瘫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 (1) 中医学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 (2) 中医学对糖尿病胃轻瘫病名的认识 |
| (3) 中医学对糖尿病胃轻瘫病因病机的认识 |
| (4) 糖尿病胃轻瘫的中医治疗 |
| 2. 糖尿病胃轻瘫的现代医学认识 |
| (1) 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表现 |
| (2) 糖尿病胃轻瘫的诊断 |
| (3) 糖尿病胃轻瘫的发病机理 |
| (4) 糖尿病胃轻瘫的西医治疗 |
| 3. 述评与展望 |
| 四、凌湘力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总结 |
| (一) 四诊合参,治病求本,善抓病机主线 |
| (二) 衷中参西,病证结合 |
| (三) 气机调畅,百病无生 |
| 1. 气机失调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
| 2. 调畅气机重在疏肝与调脾胃 |
| 3. 气机畅达,疾病得愈 |
| (四) 扶正固本,重在调补脾肾 |
| 1. 调补后天之本 |
| 2. 培补先天之本 |
| (五) 善用和法,求衡为要 |
| 1. 调和阴阳,以平为期 |
| 2. 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用药求衡 |
| 3. 治法平和以求衡 |
| 4. 调和脏腑,求衡为要 |
| (六) 注重整体,全面调治 |
| 1. 人体与外界环境具有统一性 |
| 2. 人体本身具有统一性 |
| (七) 临床用药特色 |
| 1. 深谙药性理论,重视药物炮制与用量 |
| 2. 用药“平淡” |
| 3. 灵活变通,善用古方 |
| 4. 善用药对与药队 |
| 五. 凌湘力教授运用疏肝和胃理气法治疗糖尿病胃轻瘫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 |
| (一) 凌师对DGP病因病机的认识 |
| 1. 脾(胃)虚、肝郁、肾亏是DGP发生发展的内在原因 |
| 2. “气机不畅”是贯穿DGP始终的重要环节 |
| 3. 肝胃不和是DGP病机的核心 |
| (二) DGP的中医辨证思路 |
| 1. 重视辨脏腑气机 |
| 2. 勿忘辨病证虚实 |
| 3. 抓主症,重兼症,参舌脉 |
| (三) DGP治疗思路 |
| 1. 谨守核心病机,注重整体求衡,将调畅气机的治疗原则贯穿DGP治疗过程中 |
| 2. 治疗方案 |
| 3. 疏肝和胃汤的组成、组方遣药思路、药物的功用及现代药理研究 |
| (1) 疏肝和胃汤的组成及功效 |
| (2) 组方遣药思路 |
| (四) 病案举例 |
| 六、疏肝和胃汤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研究 |
| (一) 前言 |
| (二) 材料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诊断标准 |
| 3.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 4. 治疗方法 |
| 5. 观察指标和方法 |
| 6. 统计方法 |
| 7. 技术路线 |
| (三) 研究结果和临床资料分析 |
| 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 2. 临床观察结果 |
| (四) 讨论 |
| (五) 疏肝和胃汤方治疗糖尿病胃轻瘫临床观察的意义及结论 |
| (六) 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七、小结 |
| 八、致谢 |
| 九、个人简历 |
| 十、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 附录1 |
| 附录2:糖尿病胃轻瘫症状体征记分法 |
| 附录3:知情同意书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心理疲劳的研究进展 |
| 1 心理疲劳的定义和表现 |
| 2 心理疲劳与生理疲劳的区别 |
| 3 心理疲劳的流行病学 |
| 4 心理疲劳的病因及病理机制 |
| 5 心理疲劳与睡眠的关系 |
| 6 心理疲劳与体质的关系 |
| 7 心理疲劳的危害 |
| 9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海军指战员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现状 |
| 1 评价方法研究 |
| 2 海军心理异常病因学研究 |
| 3 海军长航心理变化研究 |
| 4 海军心理异常危害研究 |
| 5 海军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 |
| 6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
| 理论研究一 长航人员心理疲劳的中医病因病机学研究 |
| 1 心理疲劳由“倦”而发,偏重于精神症状,乃情志过极的表现 |
| 2 心理疲劳病涉五脏,与心肝脾密切相关 |
| 3 心理疲劳的病机核心为“肝郁脾虚” |
| 4 小结 |
| 理论研究二 心理疲劳的中医证候文献研究 |
| 1 资料来源和检索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 临床研究一 长航人员身体健康状况研究 |
| 1 长航人员中医体质状况调查研究 |
| 1.1 调查对象与方法 |
| 1.2 结果 |
| 1.3 讨论 |
| 2 长航人员睡眠状况影响因素的中医机制辨析 |
| 2.1 对象与方法 |
| 2.2 结果 |
| 2.3 讨论 |
| 3 长航人员睡眠状况与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研究 |
| 3.1 资料与方法 |
| 3.2 结果 |
| 3.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临床研究二 长航人员症证调查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临床研究三 长航人员不同时间点心理疲劳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临床研究四 长航人员心理疲劳影响因素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附录 |
| 附录一 中医证候调查表 |
| 附录二 疲劳自评量表(FSAS) |
| 附录三 中医体质量表 |
| 附录四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 |
| 附录五 康奈尔医学指数(CM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