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力库马尔·马坎,朱生梁,周秉舵,王轶,李亚鼎[1](2021)在《中医药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指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内而引起的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是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攻击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率较高,占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48%~79%[1]。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和嗳气等,也可表现为食管外刺激症状如咳嗽、哮喘、口腔糜烂、喉咙痛及咽喉炎等[2]。若不及时治疗,
杨喜秋[2](2021)在《黄连汤加味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脾虚湿热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为黄连汤加味治疗RE(脾虚湿热证)的临床研究,验证中医药治疗RE的优势性、有效性及安全性,从而丰富临床经验。方法:所有患者均来自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脾胃病科及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临床医院消化病科门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纳入的72例RE(脾虚湿热证)的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口服雷贝拉唑肠溶胶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黄连汤加味汤剂口服治疗。疗程均为8周,并将记录的数据结果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结果:(1)经统计,两组均有34例患者完成试验。经过一个疗程治疗后,证候疗效比较中,治疗组共34例,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34例,总有效率为82.3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经统计学分析p=0.019﹤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胃镜下炎症疗效比较中,治疗组总有效率82.35%,对照组总有效率61.76%,经统计学分析,p=0.033﹤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根据数据统计得出结论,雷贝拉唑肠溶胶囊联合黄连汤加味治疗RE(脾虚湿热证)疗效显着,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与食管黏膜炎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为临床治疗RE(脾虚湿热证)提供了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蔡开莉[3](2021)在《疏肝降逆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疏肝降逆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中医药辨治该病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自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至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的门诊患者,将确诊为RE(肝胃郁热证)的72例患者,通过随机表法将其分两组,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予疏肝降逆汤,对照组予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疗程均为8周。真实记录患者治疗前后中医各症状积分、胃镜评分等数据后并对其差别进行分析比较。结果:68例患者完成本研究,其中治疗组35例,对照组33例。1.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为分别为91.43%、78.79%,治疗组疗效更佳(P<0.05)。2.中医各项症状积分比较:两组各项评分均改善(P<0.05);在反酸、胸骨后灼热、嘈杂易饥、烦躁易怒、口干口苦、大便秘结的疗效上两组有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两胁胀满疗效上无差异(P>0.05)。3.内镜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内镜评分比较均有降低(P<0.05),且治疗组疗效更佳(P<0.05)。4.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比较:治疗后焦虑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比对照组更低(P<0.05)。5.临床研究中,两组患者生命征、相关实验室指标均正常,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疏肝降逆汤治疗RE(肝胃郁热证)效果明显,较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疗效显着,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烦躁易怒情绪及修复食管黏膜,安全性良好,可作为临床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的参考用药。
蓝斯莹[4](2020)在《加味旋代颗粒对RE合并焦虑抑郁状态临床疗效及BLI内镜分级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加味旋代颗粒对肝郁脾虚型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症状、焦虑抑郁状态改善情况及BLI内镜下食管黏膜内镜分级的影响。方法:将纳入研究的67例病例分为2个组,治疗组33例,对照组各34例。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对照组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联合莫沙必利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加味旋代颗粒口服,疗程均为8周。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主要症状、次要症状、焦虑抑郁评分及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做出疗效评估及安全性的评估。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各项检测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在治疗后具有明显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对中医证候改善作用,前者优于后者;3.主要症状、次要症状比较:治疗后两组主要症状积分分级、次要症状积分分级组间比较除纳差症状外其它症状比较P值均小于0.05,表明治疗组在改善反酸、烧心、胸胁胀痛、便溏、情绪不畅、嗳气、善太息、心烦易怒以及泛吐清涎症状上优于对照组,在改善纳差症状上两组疗效相当(P>0.05)。4.内镜下比较:治疗后两组在白光胃镜下炎症分级、BLI胃镜下IP CL分型比较,经检验组内P<0.05,组间P>0.05,表明两组治疗后均可改善黏膜炎症及IPCL结构,两者疗效相当;5.焦虑抑郁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组间对比焦虑症状积分、抑郁症状积分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积分均低于对照组,且治疗组在焦虑疗效、抑郁疗效上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治疗组在改善焦虑、抑郁症状临床疗效上优于对照组。6.复发率比较:治疗后3个月随访,治疗组临床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1.加味旋代颗粒在治疗RE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时不仅可以显着改善患者反流、烧心等症状,对食管黏膜炎症的改善及IPCL结构改善具有明显疗效,而且具有显着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的疗效;2.加味旋代颗粒治疗RE临床复发率低,且临床应用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叶少情[5](2020)在《外台茯苓饮加减联合雷贝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中虚气逆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外台茯苓饮加减联合雷贝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中虚气逆证的临床观察,研究外台茯苓饮加减联合雷贝拉唑在临床症状、胃镜表现、近期复发率等方面对此病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符合反流性食管炎中虚气逆证患者,对就诊患者先按就诊顺序编号,然后参照随机数字表分组,试验组35例,对照组35例,治疗过程中剔除/脱落3例,纳入疗效评估共67例,其中试验组33例,对照组34例。试验组予外台茯苓饮加减联合雷贝拉唑治疗,对照组予雷贝拉唑治疗,疗程均为8周。停药后比较两组病例症状疗效、内镜疗效和不良反应等情况。并对痊愈及显效病例进行2月随访,以评价近期复发率。结果:(1)总积分: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和RDQ总积分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总有效率:试验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6.96%,对照组为88.2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医证候愈显率为75.75%,对照组为44.11%,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RDQ积分总有效率为87.87%,对照组为82.3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RDQ积分愈显率为60.60%,对照组为26.47%,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内镜总有效率为90.90%,对照组为85.2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内镜痊愈率为81.81%,对照组为76.47%,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治疗后两组反酸、嗳气、胃脘隐痛、胃脘痞满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泛吐清涎、食少纳差、神疲乏力、大便稀溏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主症痊愈时间:反酸痊愈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泛吐清涎、嗳气、胃脘隐痛主症两组比较,试验组痊愈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近期复发率:随访2月,试验组中医证候复发率为16.00%,对照组为6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台茯苓饮加减联合雷贝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中虚气逆证,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疗效确切。与单用雷贝拉唑比较,能明显降低反流性食管炎中虚气逆证患者近期复发率。且安全性良好。
杜丽佳[6](2020)在《半夏调中颗粒联合“以俞调枢”外治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评价半夏调中颗粒联合“以俞调枢”外治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有效性、复发率及安全性,探寻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为中医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名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按照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研究组予以半夏调中颗粒口服,并配合背俞穴针刺治疗,治疗4周;对照组给予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和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口服,治疗4周。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需完善安全性检查(血液分析、尿液分析、粪便常规+潜血、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治疗过程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评估治疗的安全性。治疗前后均需行胃镜下诊断分级,填写RDQ量表、中医症状量表予以评分,判断治疗效果。治疗结束后3个月进行RDQ量表评分评估复发率。结果1.一般情况比较:治疗前两组受试者的如性别、年龄、BMI、病程以及治疗前内镜分级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研究组和对照组RDQ总积分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治疗后两组比较,研究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3.中医症候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表明两种治疗方法都能有效改善中医症状。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31%,两组间比较,研究组在中医症候疗效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中医主要症状方面,两种治疗方法都能有效改善反酸、烧心症状。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改善烧心症状上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反酸症状上两组治疗效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中医次要症状方面,两种治疗方法都能有效改善胸骨后疼痛、嗳气、腹胀症状,且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4.内镜疗效比较:治疗结束后复查胃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5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20%,两组间内镜下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在修复食管黏膜损伤方面研究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更佳,且痊愈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5.复发率分析:治疗结束3月后对两组受试者进行RDQ量表随访以追踪复发率,其中研究组复发率为25.00%,对照组复发率为60.00%,两组间复发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研究组较对照组可显着降低RE复发率。结论半夏调中颗粒联合“以俞调枢”外治法和西药治疗均能改善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疗效及内镜下疗效,但研究组疗效更佳,在改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烧心、胸骨后疼痛、嗳气、腹胀等症状明显优于西药,在改善反酸症状上同西药无明显统计学差别,研究组在三个月后随访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吴娟娟[7](2020)在《古代名家痞满医案的文献整理和数据挖掘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古代名家痞满医案进行收纳整理,归纳总结医案中治疗痞满的主要治法与常用经方,将医案处方用药进行数据挖掘,并结合中医相关理论知识,分析组方用药规律,为现代临床治疗痞满提供借鉴和拓宽诊疗思路。方法1.在查阅调研古代医籍中记载痞满医案的相关文献基础上,以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图书馆馆藏图书与发达的电子古籍为资料来源,查阅清末(1911年)以前历代医家有代表性的痞满医案着作,并参阅大型文献类书《医案类聚》,选取以痞满相关症状为主症的医案为重点研究对象,采用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古为今用的文献研究原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痞满医案的治法特色与常用经方。2.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痞满医案处方进行数据规范化处理,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V2.5)系统,建立治疗痞满的处方数据库,运用该软件集成的频次统计法、规则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统计高频药物、性味归经、药对等,全面深入地挖掘中医古籍中的痞满医案治法特色及用药规律。结果①古代医籍中痞满的治疗大法可归纳为和解法、温补法、滋阴法、祛湿法、祛痰法、宣肺法、升提法、消积法等八种。常用到的经方有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理中汤、苓桂术甘汤、栀子豉汤、小陷胸汤等。②符合纳入痞满标准的医案有290则,处方390首,涉及中药266味,用药总频数3196次。数据挖掘结果显示:治疗痞满的药物中使用频次最高的前五味药依次是陈皮、茯苓、半夏、白术、人参;高频药物类别归纳统计来看,使用最多的中药为理气药,其次为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药物四气以温性为主,平性次之;药物五味以辛味为主,苦味次之;药味归经以脾、胃为主,又与肺经密切相关;基于关联规则得到的药物组合中以半夏-茯苓使用频次最高;高频药物中蕴藏着许多名方,例如二陈汤、四君子汤、理中汤、左金丸、半夏泻心汤、平胃散等;得到治疗痞满新处方12首。结论古籍痞满医案中的主要治法和基于数据挖掘的用药规律对现代临床诊治痞满有借鉴作用。
罗婷[8](2020)在《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与金乌降逆自拟方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肝胃郁热型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32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归纳分析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发病相关因素及中医临床证候等,探讨总结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资料相关性及临床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并且选取肝胃郁热型患者观察通过观察金乌降逆自拟方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的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一:通过收集2018年5月至2018年11月到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就诊、经胃镜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归纳分析,以探讨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资料相关性及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二:在所收集的临床资料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四诊合参辨证为肝胃郁热型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法,将病例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7例。治疗组:予金乌降逆自拟方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治疗,服用方法:中药日一剂,早晚温服200ml,口服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20mg/次,晨起空腹口服,qd;对照组:口服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20mg/次,晨起空腹口服,qd,舒丽启能(马来酸曲美布汀片)0.2g,Tid。疗程均为8周,8周后进行疗效判定。结果:研究一:1、反流性食管炎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少见于青少年;职业分布上,教师、技术人员及财会人员发病率较其他职业高;A级及B级食管炎发病占90%以上,发病以轻度多见。2、发病因素相关性中,30.9%患者BMI指数超重;习惯吸烟、饮酒及嗜食甜食的患者更易发病;过劳、饮食失节情绪抑郁更易诱发本病;超过一半患者伴反流症状,多为液体反流;32.2%的患者内镜下贲门闭合欠佳,食管炎越严重,贲门闭合异常的患者越多;HP感染可能对中重度RE患者具有保护作用;36.6%患者以食管外症状为主要表现,其中咽喉炎最多见。3、中医证候分布上,肝胃郁热型最常见,其次依次为胆热犯胃型、脾虚湿热型、气郁痰阻型、中虚气逆型、瘀血阻络型。研究二:1、两组症状总积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后治疗组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3、单向症状积分中,治疗组在口干口苦、心烦易怒、大便秘结上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临床疗效上,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0.27%,有统计学差异(P<0.05)。5、内镜疗效上,治疗组治疗总有效75.00%,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66.67%,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青少年少见,脑力劳动从业人员发病率更高,控制体重正常有利于降低发病率,戒烟酒、勿过劳、节饮食、控情绪有利于降低发病,超过一半患者伴反流症状,多为液体反流,反流性食管炎越严重,贲门闭合异常的可能性越高,HP感染可能对中重度患者有保护作用,以咽喉炎为主诉就诊患者应考虑反流性食管炎的可能。2、中医证候分布上,肝胃郁热型最常见,其次依次为胆热犯胃型、脾虚湿热型、气郁痰阻型、中虚气逆型、瘀血阻络型。3、金乌降逆自拟方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与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和舒丽启能均能改善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症状,金乌降逆自拟方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在临床症状改善及疗效上优于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和舒丽启能。4、金乌降逆自拟方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对口干口苦、心烦易怒、大便秘结的改善优于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及马来酸曲美布汀片。5、金乌降逆自拟方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与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和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在改善内镜疗效上效果相当。6、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具有一定疗效。
陈睿思[9](2020)在《姜树民教授自拟和胃降逆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姜树民教授自拟“和胃降逆药方”诊治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并从临床和理论两个角度探讨自拟“和胃降逆药方”治疗RE的机制,为今后中医药诊治该疾病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收集自2018年01月30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姜树民教授国医堂门诊就诊的符合RE肝胃不和证诊断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病例纳入标准,不符合排除标准,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比例对病例进行分组,将纳入的病例随机数字分成两个组,(中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中药)治疗组30例选用姜树民先生自拟“和胃降逆方”中药治疗,(西药)对照组30例予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联合盐酸伊托必利片治疗,疗程8周。治疗结束之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和复发率。结果:1.RDQ治疗后的总分结果比较:中医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的平均分别为14.27±4.66及15.67±4.96,且比较两组之间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证明了中药治疗组(症状轻重程度和发作频次)好于西药对照组;2.8周治疗结束后疗效结果比较:中药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疗效分别为:96.67%与93.33%,比较两组之间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与对照组均有效且效果相当;3.中医症状各单项积分结果比较:能证明疗效的反应,除了反酸、恶心和口干三症状之外但差异不大,其他的临床症状(烧心、咽喉不适、胁肋胀痛、上腹胀满痛、消化不良、嗳气、呃逆、纳差、口臭苦、失眠)中药治疗组明显好于西药对照组,这也有巨大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中医临床症状总分,两组间治疗之前后中医症候总分平均比前下降,表明了患者症状有改善,对比两组间治疗后中药治疗组的症候总分平均低于西药对照组;(P>0.05)无统计学意义,证明了中药治疗组对患者大部分症状的改善总体好于西药对照组。4.两组内镜检查比较:治疗前后中药治疗组内镜下检查程度明显好转,(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西药对照组内镜下检查程度好转,(P>0.05)无统计学意义。5.疗程结束后复发患者随访观察到:中药治疗组复发人数5例(16.67%),西药对照组复发人数9例(30.00%),说明中药治疗组治疗疗效稳定,停药之后复发率比西药对照组较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和胃降逆药方”可有效改善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药,能够促进胃食管黏膜修复,降低复发率,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而运用。
林雪娇[10](2019)在《旋覆下气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中虚气逆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旋覆下气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中虚气逆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旋覆下气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中虚气逆型)的临床应用价值,从而为中医治疗中虚气逆型反流性食管炎提供新的方法,更广阔的思路。方法:选取2018.4-2018.12期间就诊于河南省中医院肝胆脾胃科门诊,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中虚气逆型)患者80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枳术宽中胶囊1次3粒(1.29g),1日3次口服。治疗组给予中药旋覆下气汤治疗,每日煎取一剂400ml,让病人每次200ml、分两次服用。两组疗程均为28天。疗程开始前及服药结束后,分别如实观察记录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及炎症的表现,并对收集的数据统计处理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各个症状均较前明显改善,P值均小于0.05,说明两种药都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2.治疗组在改善嗳气、反酸、烧心、神疲乏力、大便稀溏上优于枳术宽中胶囊组,P值均小于0.05,说明旋覆下气汤在改善RE(中虚气逆型)的嗳气、反酸、烧心、神疲乏力、大便稀溏上具有优势,而在胃脘痞满(P=0.092)、食少纳差(P=0.92)的症状上两组之间没有区别。3.两药均可改善内镜下食管黏膜的损伤程度,但枳术宽中胶囊不如旋覆下气汤效果明显(P=0.037)。结论:旋覆下气汤可以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中虚气逆型),在改善临床症状上效果明显,且无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推广。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
| 2 临床治疗 |
| 2.1 中医治疗 |
| 2.2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2.3 中医特色外治法 |
| 3 总结和展望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引言 |
| 文献综述 |
| 1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
| 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 3 问题与展望 |
| 临床研究 |
| 1 研究资料与标准 |
| 1.1 病例资料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病例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脱落标准 |
| 1.6 剔除标准 |
| 1.7 观察指标 |
| 1.8 疗效判定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治疗方法 |
| 2.2 健康教育 |
| 2.3 统计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4 安全性观测 |
| 讨论与分析 |
| 结论 |
| 本文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中医证候评分表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个人简介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1.1 病例来源 |
| 1.2 病例选择 |
| 2 研究方法 |
| 2.1 病例分组 |
| 2.2 治疗方案 |
| 2.3 观察指标 |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 2.5 观察评定方法 |
| 2.6 统计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入组完成情况 |
| 3.2 一般资料比较 |
| 3.3 疗效比较 |
| 3.4 安全性相关指标观测结果 |
| 4 讨论 |
| 4.1 肝胃郁热型RE病因病机分析 |
| 4.2 导师治则及用药特点 |
| 4.3 立题依据 |
| 4.4 疏肝降逆汤的方义分析 |
| 4.5 疏肝降逆汤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 4.6 研究本课题的意义 |
| 4.7 课题结果分析 |
| 4.8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中西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 现代医学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认识 |
| 1.1 反流性食管炎的流行病学 |
| 1.2 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 1.3 反流性食管炎镜下诊断 |
| 1.4 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方法 |
| 1.5 反流性食管炎与精神心理因素的关系 |
| 2 祖国医学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认识 |
| 2.1 病名、病位 |
| 2.2 病因病机 |
| 2.3 治疗方法 |
| 2.4 情志和反流性食管炎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检查仪器 |
| 1.2 病例来源 |
| 1.3 诊断标准 |
| 1.4 纳入标准 |
| 1.5 排除标准 |
| 1.6 脱落标准 |
| 1.7 终止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临床分组 |
| 2.2 干预措施 |
| 2.3 内镜检查方法 |
| 2.4 注意事项 |
| 2.5 观察指标 |
| 2.6 评分标准 |
| 2.7 安全性监测指标 |
| 2.8 疗效评价 |
| 2.9 统计学分析 |
| 3 研究结果 |
| 3.1 纳入病例数 |
| 3.2 基本资料分析 |
| 3.3 治疗前两组患者疾病分析 |
| 3.4 结果 |
| 4 讨论 |
| 4.1 加味旋代颗粒的研究 |
| 4.2 对照组用药的选择 |
| 4.3 研究结果分析 |
| 5 结论 |
| 6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略缩词表 |
| 综述 反流性食管炎从肝论治探析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研究内容 |
| 2.研究方案和方法 |
| 2.1 病例来源 |
| 2.2 诊断标准 |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2.2 中医诊断标准 |
| 2.2.3 纳入标准 |
| 2.2.4 排除标准 |
| 2.2.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 2.2.6 终止标准 |
| 2.3 治疗方法 |
| 2.3.1 分组情况 |
| 2.3.2 一般治疗 |
| 2.3.3 药物治疗 |
| 2.4 观察内容 |
| 2.4.1 一般项目观察指标 |
| 2.4.2 安全性观测指标 |
| 2.4.3 西医疗效观测指标 |
| 2.4.4 中医疗效观测指标 |
| 2.4.5 不良事件严重程度评估 |
| 2.4.6 不良事件处理原则 |
| 2.5 随访 |
| 2.6 统计分析 |
| 3.统计结果 |
| 3.1 病例完成情况分析 |
| 3.2 一般资料分析 |
| 3.3 疗效分析 |
| 3.3.1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 3.3.2 RDQ疗效分析 |
| 3.3.3 内镜疗效分析 |
| 3.4 不良反应评价 |
| 3.5 安全性分析 |
| 3.6 复发率分析 |
| 4.讨论 |
| 4.1 西医对RE的认识 |
| 4.1.1 流行病学 |
| 4.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 4.1.3 临床表现及诊断 |
| 4.1.4 治疗方法 |
| 4.2 中医对RE认识 |
| 4.2.1 历史源流 |
| 4.2.2 病因病机 |
| 4.2.3 治疗方法 |
| 4.3 外台茯苓饮加减联合雷贝拉唑疗法的确立 |
| 4.3.1 病因病机探讨 |
| 4.3.2 中西医并用优势 |
| 4.3.3 方案确立 |
| 4.3.4 外台茯苓饮方解 |
| 4.3.5 药物分析 |
| 结论 |
| 问题与展望 |
| 1.问题 |
| 2.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综述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 |
| 1.经方结合西药 |
| 1.1 半夏厚朴汤 |
| 1.2 旋覆代赭石汤 |
| 1.3 四逆散 |
| 1.4 半夏泻心汤 |
| 1.5 小柴胡汤 |
| 1.6 小陷胸汤 |
| 2.自拟方结合西药 |
| 3.中成药口服结合西药 |
| 4.中医外治结合西药 |
| 5.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件1 反流疾病问卷(RDQ,耐信量表) |
| 附件2 中医证候疗效积分 |
| 附件3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前言 |
| 1 研究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标准 |
| 1.6 脱落标准 |
| 1.7 终止标准 |
| 1.8 剔除、脱落病例的处理 |
| 2 研究方法 |
| 2.1 病例分组 |
| 2.2 治疗方法 |
| 3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价 |
| 3.1 观察指标 |
| 3.2 疗效评定 |
| 4 统计学方法 |
| 5 研究结果 |
| 5.1 一般情况比较 |
| 5.2 临床症状疗效比较 |
| 5.3 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
| 5.4 内镜下疗效比较 |
| 5.5 复发率比较 |
| 5.6 安全性分析 |
| 讨论 |
| 1 现代医学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认识 |
| 1.1 现代医学对RE发病机制的认识 |
| 1.2 现代医学对RE的治疗进展 |
| 2 祖国医学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认识 |
| 2.1 祖国医学对RE病名的认识 |
| 2.2 祖国医学对RE病因病机的认识 |
| 2.3 祖国医学对RE治疗的认识 |
| 3 研究组治疗方案机理探讨 |
| 3.1 半夏调中颗粒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 |
| 3.2 “以俞调枢”外治理论对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 |
| 4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 4.1 一般情况分析 |
| 4.2 临床疗效分析 |
| 4.3 中医症候疗效分析 |
| 4.4 内镜疗效分析 |
| 4.5 复发率分析 |
| 5 研究过程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二:RDQ量表 |
| 附录三:中医症状评分表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一、古代医籍痞满医案治法与经方举要 |
| (一) 古代医籍痞满医案治法举要 |
| 1. 和解法 |
| 2. 温补法 |
| 3. 滋阴法 |
| 4. 祛湿法 |
| 5. 祛痰法 |
| 6. 宣肺法 |
| 7. 升提法 |
| 8. 消积法 |
| (二)古代医籍痞满医案经方举要 |
| 1. 半夏泻心汤 |
| 2. 旋覆代赭汤 |
| 3. 理中汤 |
| 4. 苓桂术甘汤 |
| 5. 桅子豉汤 |
| 6 小陷胸汤 |
| 二、古代医籍痞满医案用药规律研究 |
| (一) 古代医籍痞满医案方药数据库的规范及建立 |
| 1. 数据来源 |
| 2. 数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
| 3. 数据处理 |
| 4. 数据库建立 |
| (二) 处方用药数据统计 |
| 1. 高频药物统计 |
| 2. 高频药物类别频数统计 |
| 3. 药物四气分布 |
| 4. 药物五味分布 |
| 5. 药物归经分布 |
| 6. 组方用药结果 |
| 7. 处方药味数量 |
| (三) 数据分析 |
| 1. 使用高频药物分析 |
| 2. 46味高频药物属性和功效分类及其体现治法及蕴藏名方 |
| 3.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结果探讨 |
| 4. 用药模式及关联规则分析 |
| 5. 组方规律分析 |
| 6. 处方药味数分析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研究一 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 |
| 1 临床资料来源 |
| 2 研究依据 |
| 3 病例筛选标准 |
| 4 临床研究方法 |
| 5 统计方法 |
| 6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研究二 金乌降逆自拟方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观察 |
| 1 一般资料 |
| 2 诊疗标准 |
| 3 研究步骤及方法 |
| 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
| 5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患者问卷调查表 |
| 附录二 患者症状积分量表 |
| 综述 中西医对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进展 |
| 1 发病原因及机制 |
| 2 临床表现 |
| 3 治疗 |
| 4 中医对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研究结果分析 |
| 讨论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病历记录 |
| 附录 |
| 综述 中西医诊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致谢 |
| 中英文对照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对象与方法 |
| 1.研究对象 |
| 2研究方法 |
| 结果 |
| 1.基础资料 |
| 2疗效比较 |
| 讨论 |
| 1.现代医学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认识 |
| 2.中医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认识 |
| 3.导师思想 |
| 4.试验结果分析 |
| 5.不足之处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附录1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 附录2 观察记录表 |
| 附录3 文献综述 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4 在校期间论文及科研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