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MODS 51例临床分析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MODS51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春晖[1](2020)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医证型及证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文献研究及回顾性病例研究的方法,总结归纳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常见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证素特点,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研究及治疗,提供文献、方法及数据支持,为其辨证规范化、客观化提供参考。方法:1.慢性肺心病的古籍研究:研究与慢性肺心病相关的古籍,从“肺胀”、“喘证”、“支饮”、“水肿”等四个类型来分析古籍对慢性肺心病症状、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记载,并进行总结。2.文献研究:从知网、维普、万方等文献数据库筛选收集近20年来有关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辨证相关的文献材料,从文献中筛选出的证型条目及证型病例数进行归纳,收录符合分类标准的证型,再建立Excel数据库,进行证素分解及规范,将数据导入SPSS 23.0软件中处理,采用现代统计学方法分析其证型、证素的分布及组合规律。3.临床病例研究:收集2012-2019.5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研究院,西医诊断为慢性肺心病的住院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西医诊断、中医辨证、四诊信息。使用Excel建立慢性肺心病中医证素分布数据库。再根据证素组合证候规律,进行证型组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慢性肺心病的古籍研究:(1)病名研究:古籍无“肺心病”病名记载,现代医家根据本病的发病特点,将慢性肺心病归属于中医“肺胀”、“喘证”等范畴。(2)病因病机研究:肺虚受邪、气壅于肺,痰浊与瘀血互结,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三焦气化不利是其主要病因病机。(3)证型研究:常见虚证类(肺肾气虚等)、实证类有(痰热壅肺等)、兼证类(血瘀证等),虽然有虚实之别,常相兼为病。痰浊、瘀血、水饮即是慢性肺心病的致病因素,也是其病理产物,在临床上常兼于其他证候中出现。2.文献数据分析:(1)从文献中得到病例数合计7264例,收入了按不同标准分型的证型共59个。证素提取后,病位证素9个,合计出现8700次,病性证素14个,合计出现12824次。(2)慢性肺心病常见的中医证型:痰热壅肺、痰浊阻肺、肺肾气阴两虚、阳虚水泛、肺肾气虚、气阴两虚、痰瘀阻肺。(3)病位证素:肺、肾、脾、心、心神、表、肝、大肠、经络。(4)病性证素:痰、气虚、热、阴虚、阳虚、血瘀、水停、闭、水饮、寒、湿、亡阳、外风、动风。3.临床数据分析:(1)年龄、性别:研究资料显示总计病例数165例,男性125例,女性40例,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60-89岁,男性发病率明显大于女性。(2)发病节气:本研究发现慢性肺心病发病节气大多集中在清明、谷雨、冬至、小寒、大雪,则冬、春季发病人数最多,其次为秋季,夏季最少。(3)慢性肺心病的病位证素:肺、肾、脾、心、心神、表、经络,病位证素主要集中在肺、肾、脾、心等。(4)病性证素:痰、气虚、热、阴虚、血瘀、阳虚、水饮、水停、湿、外风、寒、闭,病位证素主要集中在痰、气虚、热等;(5)辨出相关证素18个,病位证素7个,病性证素11个,证素组合形式,以两证素和三证素组合为多。(5)聚类分析:聚成四大类,共聚成证型8个,分别是风热袭肺、肺阴虚、痰瘀阻肺、水饮凌心、痰湿困脾、痰热壅肺、痰浊阻肺、肺肾气虚。结论:1.关于慢性肺心病的古籍论述,主要归属于“肺胀”、“喘证”、“支饮”、“水肿”,在症状、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都有关联。2.慢性肺心病常见实证类证型有:痰热壅肺、痰浊阻肺;虚证类为:肺肾气阴两虚、肺肾气虚;虚实夹杂类主要为:阳虚水泛、肺肾气虚痰瘀阻肺。3.慢性肺心病的病位证素主要集中在:肺、肾、脾、心等;病性证素主要在:痰、气虚、热等。总的病性特点是:虚实夹杂,急性期以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

钱亚平[2](2019)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50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方法择取在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5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包括基本资料、检查结果、表现、治疗情况等。结果所选择5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经过诊断与治疗后,显效率为56.00%(28/50),有效率为40.00%(20/50),无效率为4.00%(2/50),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48/50)。治疗无效的4例患者均是由于心力衰竭等导致病情恶化,进而病亡。结论导致发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原因是肺部出现慢性疾病,在对其进行诊断的时候能够观察到肺部发生改变,通过抗感染、支气管扩张剂等治疗后,能够帮助改善症状以及促进康复,从而提升治疗效果。

杨相挺[3](2018)在《阿魏酸哌嗪片治疗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衰竭合并高尿酸血症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即COPD是其最重要的原发病)是我国老年人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兼循环系统的严重疾病,而且发病率还在不断升高,严重威胁公众健康。该病常常合并存在高尿酸(UA)血症并与病情严重程度存在正相关性。肺动脉高压和心肌受损伤便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生、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病理学基础。内皮素(ET)极重要地参与了肺动脉高压及心肌损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及时、有效的治疗对患者而言非常重要,可减轻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目前治疗现状:缺乏统一固定的治疗方案;单一治疗措施常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多采取联合治疗方案;新型靶向治疗肺动脉高压药物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便更好地服务临床;肺移植或心肺联合移植尚不能广泛开展;基因治疗缺乏广泛文献报道,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治疗途径。常规治疗整体疗效仍然欠佳,严重影响到患者的预后。故探索既能够提高疗效而安全性又有保障的治疗药物或措施就具有重大意义。阿魏酸哌嗪片作为一种新型的内皮素受体拮抗剂,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其可用于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患者,但尚未见到用于治疗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衰竭合并高UA血症的报道,故考虑试用阿魏酸哌嗪片治疗COPD所致的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衰竭合并高UA血症的患者,观察其减轻肺动脉高压、改善心肺功能等的实际疗效及安全性。目的:观察并分析COPD所致的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衰竭合并高UA血症的患者使用阿魏酸哌嗪片药物治疗后右心功能、血气分析、血UA等指标的变化,为临床上安全有效应用该药提供参考。方法:将96例COPD所致的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衰竭合并高UA血症的患者依照随机抛硬币法分组为:对照组(主要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主要予常规西医+阿魏酸哌嗪片治疗),每组都是48例,各治疗8周时间。在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右心功能相关指标(TAPSE、E/A、RVMPI、PASP)、动脉血血气分析指标(Pa02、PaC02)、血UA和血TG等分别进行检测。治疗开始后一般对每例患者:每2周复查 TAPSE、E/A、RVMPI、PASP,每周复查 Pa02、PaC02,每 4 周复查血 UA、血TG(但治疗期间一旦患者症状、体征如有明显异常变化则随时复查上述指标)。记录两组患者各自的临床疗效,并主要在8周的治疗时间结束后作两组间疗效比较,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经过8周时间的治疗后右心功能指标:TAPSE、RVMPI较治疗前有所好转,且治疗组好转程度比对照组更加明显(P<0.05);E/A、PASP较治疗前好转程度均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患者治疗后两组之间好转程度差别比较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血血气分析指标都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而且治疗组患者的相关指标好转程度都比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另外发现阿魏酸哌嗪片也有降血UA及血TG作用。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组患者为93.75%,明显比对照组79.17%高(P<0.05);两组患者都未见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阿魏酸哌嗪片用于治疗COPD所致的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衰竭合并高UA血症患者可一定程度上提高临床疗效,而且安全性亦高,临床上可推荐推广应用。但是其总体治疗作用仍然有限,仍需要继续积极探索和研究。

刘加云[4](2018)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50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临床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该院诊治的5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多脏器功能损害情况,治疗及结果。结果 50例患者共发生不同脏器功能衰竭134例次,经过综合治疗,针对各脏器衰竭处理,34例监测指标逐渐恢复正常,好转出院,住院时间(23.68±5.08)d,16例经抢救无救死亡。其中呼吸衰竭受累率49例(98.00%),心衰竭31例(62.00%);脑功能受损22例(44.00%);肝肾功能受损20例,消化道出血11例(22.00%),血液系统受损1例(2.00%)。2个脏器衰竭28例(56.00%),死亡率14.29%;3个脏器衰竭12例(24.00%),死亡率33.33%;4个脏器衰竭8例(死亡率75.00%);5个脏器衰竭2例(死亡率100.00%)。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率高,对预后有明显不良影响,应早期诊断积极,同时实施针对性措施预防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

刘唯佳,叶秋,黄其密,李兰,李春花[5](2018)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消化道出血34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hronic pulmonary heart disease,CPHD)是呼吸系统常见疾病,CHPD是由肺组织、肺动脉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血管压力增高,使患者右心扩张、肥大,常伴有右心心力衰竭的心脏病变[1]。我国大多数CHPD患者是在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或肺气肿

张江耀[6](2015)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原因及治疗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188例,待患者住院后,实施全天心电监护,查看患者心电图反馈信息,探寻患者是否存在心律失常的问题。结果结合心电图反馈信息,本次研究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112例,发生率为59.57%。分析患者心律失常原因,其中主要为窦性心动过速(62;32.98%),另外房性心律失常占据第二(24;12.77%),室性心律失常为第三(17;9.04%),最后为其他原因,通过对患者心律失常原因进行探究,发现心律失常与患者生理年龄,肺部感染,心脏功能紊乱等因素有着直接关系。结论心律失常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常见并发症,探究心律失常的原因,并从预防着手对于防止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患染心律失常并发症具有重要影响意义。

李振勇,江笑兰[7](2016)在《苏子降气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功能衰竭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苏子降气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功能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1月乐昌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2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功能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治疗方案,观察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苏子降气汤加减治疗方案,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值和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1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7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氧分压(PaO2)及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两组患者PaO2及PaCO2水平均明显得到改善,且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改善效果更为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苏子降气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功能衰竭临床疗效显着,可有效改善患者动脉血气,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冯国明[8](2016)在《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和特征。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5年8月来诊治的142例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有无心律失常分为两组,其中心律失常组92例、心律正常组50例。总结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类型并分析两组间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中老年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发病率为64.8%。主要心律失常类型为房性期前收缩,占16.9%,其他依次分别为窦性心律不齐、室性期前收缩、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左右束支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心律失常组低氧血症、心力衰竭、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发病率与心律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多数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均有潜在心律失常表现,影响心律失常的因素较多,及时通过心电图检测对预防心律失常有重要意义。

许文华,李志军[9](2015)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68例临床诊断与治疗》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8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律失常的表现类型有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等多种。结论临床分析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时,需要依据心电图以便深入了解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李敏哲[10](2015)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原因及治疗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原因,并研究其治疗方法,以期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预防及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方法:本文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156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并发心律失常将患者分为心律失常组和无心律失常组,对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的原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并对心律失常患者进行针对治疗,评估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本研究156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中,115例并发心律失常,发生率达73.72%,发生各种类型心律失常共159次,其中多种心律失常并存。其中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交界区性早搏、房颤、房扑、右束支传导阻滞、左束支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的所占比例分别为26.42%、19.50%、12.58%、7.55%、9.43%、6.92%、4.40%、1.89%、4.40%、1.89%、5.03%。(2)心律失常组患者平均年龄69.9±5.3岁,无心律失常组平均年龄58.2±4.8岁,两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律失常组男性59例(51.30%)、女性56例(48.70%),无心律失常组男性21例(51.22%)、女性20例(48.78%),两组比较差异不显着,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律失常组病程<8年45例(39.13%)、>8年70例(60.87%),而无心律失常组病程<8年23例(56.10%)、>8年18例(43.90%),两组比较差异不显着,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律失常组患者低氧血症89例(77.39%),无心律失常组患者低氧血症8例(19.51%),两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律失常组患者肺部感染110例(95.65%),无心律失常组患者肺部感染5例(12.20%),两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律失常组患者心力衰竭82例(71.30%),无心律失常组患者心力衰竭10例(24.39%),两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律失常组患者电解质紊乱94例(81.74%),无心律失常组患者电解质紊乱6例(14.63%),两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律失常组患者高碳酸血症99例(86.09%),无心律失常组患者高碳酸血症3例(7.32%),两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肺部感染(OR=11.568)、心力衰竭(OR=3.754)、电解质紊乱(OR=2.376)、低氧血症(OR=2.951)、高碳酸血症(OR=1.528)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经过病因治疗及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其中78例患者显效,35例患者有效,2例患者无效,总有效率为98.26%。结论:(1)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73.72%,其类型主要为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速。(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与年龄、肺部感染、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相关。除了年龄因素外,肺部感染、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均为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3)在病因诱因治疗基础上利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个体化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心律失常症状具有较好疗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MODS51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MODS51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医证型及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文献简述
    1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1 病因病机
        1.2 证型证素研究进展
        1.3 慢性肺心病的发病机制
第二部分 慢性肺心病中医文献数据统计分析
    1 研究目标及内容
        1.1 研究目标
        1.2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案
        2.1 文献检索
    3 资料与方法
        3.1 文献检索
        3.2 收录文献的基本信息(见附录1)
        3.3 文献筛选
        3.4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证型及证素提取
        4.2 证型分布特征
        4.3 证素特点
第三部分 慢性肺心病中医临床数据统计分析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研究方法
        1.6 数据管理
        1.7 统计数据分析
        1.8 证名的规范
        1.9 证素的提取及证型的组合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证素分布情况
    3 聚类分析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一般情况
        1.1 性别
        1.2 年龄
        1.3 发病季节
        1.4 临床表现
    2 证型、证素分布
        2.1 证型分布规律
        2.2 肺心病证素分布规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病机制的中西医概述
    参考文献

(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5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临床表现
        1.2.2 检查结果
        1.2.3 合并症与并发症
        1.2.4 治疗方法
    1.3 评判指标
2 结果
3 讨论

(3)阿魏酸哌嗪片治疗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衰竭合并高尿酸血症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比较 3.2
    临床疗效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8周时间后右心功能相关检查指标的变化情况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8周时间后动脉血血气分析检查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8周时间后血UA、TG检查指标的变化情况比较 3.6
    不良反应 4
    讨论 5
    本实验研究不足之处与展望 6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5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5)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消化道出血34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一、观察对象
    二、观察指标
    三、治疗措施
    四、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消化道出血及并发症
    二、临床资料观察结果
    三、电解质及血气结果
讨论

(6)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原因及治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7)苏子降气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功能衰竭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1.4 疗效判定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血气分析值比较
3 讨论

(9)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68例临床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观察方法
    1.3 治疗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原因及治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心律失常相关概述
        2.1.1 心律失常的定义
        2.1.2 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
    2.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
    2.3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
        2.3.1 病因或诱因治疗
        2.3.2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2.3.3 心律失常非药物治疗新技术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一般检查
        3.2.2 影响因素调查
        3.2.3 治疗方法
        3.2.4 疗效判定标准
    3.3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发生率
    4.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单因素分析
    4.3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多因素分析
    4.4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
第5章 讨论
    5.1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生及类型分析
    5.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原因分析
        5.2.1 年龄因素
        5.2.2 肺部感染
        5.2.3 电解质紊乱
        5.2.4 低氧血症与高碳酸血症
        5.2.5 心力衰竭
    5.3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分析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MODS51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医证型及证素研究[D]. 陈春晖.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50例临床分析[J]. 钱亚平.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07)
  • [3]阿魏酸哌嗪片治疗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衰竭合并高尿酸血症的疗效观察[D]. 杨相挺. 浙江大学, 2018(02)
  • [4]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50例临床分析[J]. 刘加云. 系统医学, 2018(18)
  • [5]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消化道出血34例临床分析[J]. 刘唯佳,叶秋,黄其密,李兰,李春花.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2018(02)
  • [6]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原因及治疗方法研究[J]. 张江耀.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5(36)
  • [7]苏子降气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功能衰竭临床观察[J]. 李振勇,江笑兰.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13)
  • [8]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临床分析[J]. 冯国明. 中外医学研究, 2016(11)
  • [9]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68例临床诊断与治疗[J]. 许文华,李志军.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17)
  • [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原因及治疗方法研究[D]. 李敏哲. 吉林大学, 2015(09)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论文 心血管病论文 中医论文

上一篇:功能性含氮杂环芳胺聚合物的合成与应用
下一篇:关于功能和形式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