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百欣[1](2020)在《近代上海西菜改良与饮食观念演变》文中研究指明上海开埠后,西方菜肴经过华人改良成为上海“番菜”,从最初不受待见的外国菜肴变成口味合适的时髦餐饮。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廉价的改良俄式西菜再次推动了西式菜肴在上海的传播,并给后人留下“罗宋汤”的印象。西菜最初以新潮时髦为招牌,但好景不长,中菜地方帮派的崛起和它们对改良革新的热情很快抢夺了西菜的时髦之名。在各帮菜肴改良革新、趋新求异的环境下,无论上海的中菜还是西菜,都走上了背离传统、趋新求异的路径。时人不仅主动对西菜进行改造和改良,还赋予西菜新的意涵,使改良后的西菜超越外侨餐饮成为沪上西方菜肴的代表。此外,部分人将西菜与西学相联系,试图发掘西菜饮食的社会价值。近代上海知识界出于各种目的,用科学话语联系、附会西菜的烹制方法、进食方式以及西方工业食物的优势,以此建构西菜、西方食物文明科学的形象。在此过程中,西方食物及西式饮食观念除了带给上海本土饮食一些正面助益之外,也引来一些质疑,促使知识界对食物发展与文明进展进行反思。在改良革新、西学传播、商业宣传及各帮菜肴竞争等诸多合力作用下,以西菜为代表的西方食物逐渐以新的方式融入上海本土的饮食中,并成为上海饮食体系的一部分。
杨帆[2](2019)在《“要做人能吃的饲料”! 金甲龟鳖料逆势增长,明年将重点发力鳜鲈板块》文中提出谈起龟鳖料,就不得不提到浙江金甲。浙江金甲水产饲料有限公司(简称金甲),成立15年来一直专注于龟鳖料的研发与生产,目前在龟鳖饲料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去年江浙一带甲鱼温室被拆除殆尽之后,全国养殖量及饲料市场容量严重缩水的逆境下,而金甲龟鳖料仍能实现10%以上的增长,销售总量突破2万t。这两年,随着华东水产结构逐步向特种养殖调整,加之环保影响下饲
黄薇[3](2019)在《劝说与规训:基督教与近代上海社会风尚》文中研究表明从鸦片战争后西方帝国主义入侵到新中国成立的一百多年里,处在中西文明冲突与交汇点上的上海,社会生活与中国传统习俗发生了明显的偏离和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已经有大量的研究,但迄今尚无专门着眼于西方基督宗教传播对上海社会风尚的影响。实际上,直到上个世纪中叶,上海一直是西方在华传教运动的中心。天主教和新教在上海的传教与社会事业,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占有较大的份额和突出的地位。因此,作为城市宗教与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社会生活的变迁,无疑受到了包括基督宗教文明在内的西方文明的巨大影响。此前数量众多的以上海近代化为题的研究着作中,多将“西方”视作一个整体,很少注意到他们因不同的身份、国籍、行业、宗教信仰等,而产生的差别。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劝说”和“规训”两个维度,探索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环境下在华基督教会与传教士在社会生活领域中关注点的变迁,及其对上海社会风尚造成的影响。“劝说”是指通过运用各种策略,使被劝说者愿意采用劝说者提出的意见或行为趋向。“规训”则是一种“权力—知识”相结合的产物。在文化上的规训,即通过文化风气的熏陶,风俗习惯的养成,乃至意识形态的灌输,从而将其纳入到与规训者相同的文化语境中,减少“西方人”在殖民化过程中产生的冲突和摩擦。本文依据传教士出版的各种回忆录、书信集,中外教会机构的档案,教会出版机构出版的大量书籍、期刊等中西文献,展开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全文共分六章,楔子部分阐述了鸦片战争前,西方世界各种游记、笔记里的中国形象,以及传教士初来中国时在生活上的各种摩擦与碰撞;第一章按照时间顺序大致勾勒了基督宗教在近代上海的发展历史,简要描绘了基督教的传教情况,及其在中西思想交流、学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慈善等方面的作用;第二章主要讨论了基督教东来后,与上海本土文化相遇时的摩擦。教会如何旗帜鲜明地反对诸如缠足、溺婴、一夫多妻等陋俗;第三章讨论了基督教倡导的城市生活理念,诸如合理饮食、积极运动、俭朴衣着、注意公共卫生等;第四章聚焦于基督宗教对于神职人员、中国教牧的日常规训,以餐饮、衣着、居家环境等要求为例,反映出基督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双向互动;第五章讨论了基督宗教在上海这个城市环境下,如何对教徒进行道德约束以及灵性的培养,以及如何实施适度的惩戒。本文最后认为基督教是随着西方殖民扩张和帝国主义侵略而的,但基督教所倡导的伦理道德,其中包含人类社会某些基本的价值观,为上海城市的现代化提供了部分道德基础,因而能引起上海本土文化的共鸣。基督宗教在上海的福音事业,对城市现代化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作为这些观念主要的言说者和传播者,传教士们无法摆脱时代及其自身身份的局限性,这就决定这些观念影响的有限性。尤其是20世纪以后,中国社会一浪高过一浪的反帝爱国运动,特别是声势浩大的“非基督教运动”的兴起,使得基督教会与传教士渐渐处于社会的边缘角色,虽然留下雪泥鸿爪却并不能给上海城市社会风尚的变化带来决定性的影响。
丁悦秀[4](2018)在《东江流域主要经济鱼类资源概况及变化规律研究》文中认为东江是珠江水系的主要河流之一,它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流经广东省河源市、惠州市至广州市增城区,经东莞市虎门镇出海。东江流域内有新丰江水库、枫树坝水库和白盆珠水库三座大型水库,以及为香港供水的东深供水工程,且有众多支流,为江西、广东两省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以及渔业资源。本研究于2013年7月至2016年12月对东江流域开展野外数据采集,采集地点分别选在东江上、中、下游,分为寻乌、贝岭、河源、虎门、增城5个江段,共设置了17个采样点。主要收集当地渔获种类数据,并分析物种组成、渔获物种类组成、各江段季节优势变动,以了解东江流域鱼类群落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为东江鱼类资源的利用、保护提供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本次调查在东江流域共获得鱼类140种,隶属于14目,42科,108属。其中种类最多的是鲤形目,其次为鲈形目,第三为鲇形目,其余各目的种数均小于10。将本次研究获得的鱼类组成与历史数据做对比,两次调查共有的种类为73种,本次调查未见32种,新增67种。其中因规模化养殖而进入东江流域的有17种。可知随着时间推移,环境变化,鱼类资源受到了影响,有了较大的改变。2.根据各江段鱼类群落的聚类分析显示,贝岭段、河源段以及增江段比较相似,均为鲤形目>鲈形目>鲇形目。寻乌段为鲤形目>鲇形目>鲈形目。虎门段鱼类组成与其他各江段差别最大,最为特殊,由于虎门处于河口位置,故河口性鱼类的种类较多。3.东江流域主要经济鱼类有50种,约占渔获总种类数的35.71%。大多数经济鱼类生态类型属于定居性;按食性划分,以杂食性鱼类居多;按栖息环境划分,则底栖鱼类较多。4.基于近年来所获得的鱼类种类数据,以相对重要指数IRI=(N+W)F×104公式计算,分析了东江上、中、下游共五个江段的季节优势种,并以优势种更替率(r)来分析不同季节鱼类优势种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各江段鱼类优势种组成具有明显季节更替现象。其中,贝岭、河源、虎门段更替率变化趋势一致;但寻乌、增江段的季节更替率的变化无明显规率。5.对近年的调查中出现的鱼类种类,以相对重要指数IRI=(N+W)F×104公式计算,计算出年度IRI值,确定鱼类在其群落内的重要性。分析发现,寻乌段两年来各年度的优势种全部属于鲤形目。贝岭、河源段的主要年度优势种大多属于鲤形目,个别种类属于鲇形目和鲈形目。虎门的年度优势种则大多属于河口性鱼类,主要由鲈形目构成。可见,各江段的年度优势种的组成,与季节优势种的组成特点基本一致。6.由东江各站点鱼类群落结构ABC曲线统计量W值可知,上游寻乌段(W=0.284)的W值最高,鱼类群落结构未受干扰;上游贝岭段(W=0.111)、中游河源段(W=0.154)的W值虽比寻乌段低,但也显示了鱼类群落结构未受干扰;而下游流域,即虎门(W=0.011)、增江段(W=0.085)的W值虽为正值,但较接近0,说明鱼类群落结构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7.综合生物多样性指数(H′)等各项指标可知,寻乌段各项指数相对较优,其次为河源段。贝岭段的生物多样性指数(H′)和种类丰富度指数(D)均较低,说明贝岭段的群落物种相对较少。在整个东江流域的五个江段中,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都处于较高水平,说明整个东江流域内,群落物种丰富度较低,数量分布及其不均匀。8.从近年的渔获量数据上来看,东江鱼类资源主要的特点是:各江段主要的优势种虽包含草鱼、鳙鱼、鲫鱼等大型的经济鱼种,但这些鱼种同时也是主要的增殖放流鱼种。增殖放流对群落结构的稳定性不可避免会产生一定的干扰。而青鱼、鲮鱼、鳊鱼等主要经济鱼类所占比例正在逐年降低,相反经济价值较低的种类,如虾虎鱼科等种类的数量却在逐渐上升,逐渐演变为以小型杂鱼为主。由于酷渔滥捕,捕获的鱼类数量虽然还比较多,但总体来说规格较小。可见东江已经出现了经济鱼类小型化的生态现象。9.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对东江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给出对应的开发与保护建议:(1)保护特有物种,保持生物多样性;(2)保障自然繁殖条件,加强人工繁殖放流工作;(3)控制污染状况,维护河口性鱼类多样性;(4)落实禁渔政策,禁止过度捕捞;(5)科学引种,防范生物入侵。
陈建平[5](2016)在《星鲨动物保健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中国畜牧饲料行业快速发展,养殖业逐渐规模化,畜产品质量不断提升,饲料及动物保健品行业的集中度提高很快,竞争十分激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社会供需正发生剧烈变化,食品安全意识日益增强,企业经营机会与挑战并存,营销策略必须关注到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应树立以人与动物健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因此动物保健品企业需要在加强技术研发生产、培养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同时,还必须掌握和制定基于食品安全视角的营销分析工具和营销组合策略。论文以作者20多年畜牧饲料行业营销实践为基础,分析了国内激烈市场竞争环境下,星鲨动保农村市场营销现状,内外部营销环境,面临的机会与威胁,营销组合策略,以及实施和保障等问题。本文提出对开发农村市场的一些营销组合建议,让企业清晰了解食品安全需求背景下所面临的机会与挑战,综合运用营销组合策略,携手各利益相关者取得多赢,促进营销目标的有效实现。国内营销研究对象一般以城市消费者为主,本文通过对农村市场营销策略进行分析研究,基于变化中的农村消费行为心理特点,通过对农村市场的消费者行为、营销策略的研究与分析,积极运用社会营销观念,考虑企业利润、消费者欲望和社会利益三者之间的平衡,力求对社会和环境负责任、追求德商理念。论文还根据市场竞争变化,将传统营销4P理论和4C理论加以融合,从以顾客需求为基础的产品策略、以顾客成本为基础的定价策略、以顾客便利为前提的渠道策略、与顾客有效沟通为前提的促销策略等四个角度,确定星鲨动保开发市场的营销组合策略。该营销组合策略有别于以治疗为主的兽药、抗生素类药品的传统营销模式,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
刘泓泉[6](2016)在《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文中研究说明濒江临海的南通自古便有着较为丰厚的渔业资源与发展渔业的独特优势。进入近代以来,虽然张謇于清末开启了南通及我国渔业现代化的进程,但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包括南通在内的我国渔业仍多以传统渔业为主。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建立后至2000年间,南通渔业现代化则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这其中,既经历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与受阻,也经历了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渔业的恢复与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及一定发展,更有改革开放后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与加速发展。在这一历程中,南通的渔业生产、渔民、渔村与渔港之发展逐渐迈向现代化。渔业生产方面,南通渔业生产的渔船与网具在传承基础上逐步得到了改进与革新。改革开放后,现代渔船与网具的生产更是呈现出了规模化之势;捕捞渔业在经历了兴盛、受阻、恢复、发展、产业调整及转型等后,进一步走向现代化;养殖渔业历经兴起、发展、推进、快速与产业化发展后,不断彰显了其日益现代化的程度与水平;水产品的保鲜与加工则在传承中实现了创新与规模化发展;水产品的销售与贸易也渐次由鱼行主导化、国营化走向现代市场化。渔民方面,解放前南通渔民困窘的生活处境、受损的权益、薄弱的教育及卑微的社会地位等在解放后均发生了巨变。渔民生活逐渐改善并在改革开放后日渐富裕,权益受到了切实的维护与保障,教育获得了持续的注重和提高,社会地位也有了较大的提升。渔民的生产、生活习俗及信仰也渐渐变迁与移风易俗。渔村与渔港的现代化建设上,解放前,南京国民政府对渔村与渔港的建设虽有关注,但渔村除了衰败根本无建设,渔港建设也进展甚微。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南通渔村进行了整治与初步建设,渔港的建设提上日程并正式启动。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渔村(区)与渔港的建设发展和推进的步伐加快。在南通渔业生产、渔民、渔村与渔港渐行向现代化推进的同时,对其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渔业管理也日渐现代化。其中,渔业生产管理除不断注重组织机构与制度建设外,还通过渔业指导与合作、渔业集体生产与计划调控、渔业生产承包与渔政管理及目标管理等不断推进渔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渔民与渔村的管理也由钳制渔民的保甲制向民主化等管理方式嬗变。改革开放后,现代渔民与渔村(港)的管理则在改革中继续推进。作为近现代我国渔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典型,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历程折射出了渐进的我国渔业现代化之曲折与不易。南通渔业现代化为江苏乃至全国的渔业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其举足轻重之地位倍显,并较好地发挥了自身的示范引领与促进作用。而南通渔业现代化在其发展与推进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一定的特点,且为我国渔业现代化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这无疑对我们今天继续推进渔业现代化有着较好的借鉴。
王涛[7](2014)在《明清以来南海主要渔场的开发(1368-1949)》文中认为明清以来,南海海洋渔业得到长足发展,形成了多层次的作业体系。作业范围远至南海诸岛海域,近海与外海渔场逐渐得到开发。国家政策、环境、技术、市场对渔场开发和渔业资源利用的影响最为显着。在上述因素共同作用下,经济鱼类和珍贵海产品的资源数量也发生变化。明初,广东沿海沿江地区设有河泊所,专为管理蛋户与征收渔课。随着蛋户逃亡故绝,渔课无从征解,河泊所维系甚为艰难。正统以后,河泊所被大规模裁革,经征渔课由州县代管。地方官为完纳课额,在近海渔场划定海埠,渔课向周围民人摊派。沿海居民以承纳渔课为名圈占海面,出现海主、港主、埠主等名色。近海海面界线分明,呈现“以海为田”的态势。清代前期广东变更渔课制度,以禁绝海面圈占。雍正、乾隆时期的地方财政改革,使渔课实现了由“按埠匀摊”向“按船摊征”的转变。然而,按船摊征不能解决海面归属问题。在海面产权关系错综复杂的形势下,近海渔场逐渐被开发,也推动渔民前往外海捕鱼。明清以来,珠江三角洲平原面积迅速增长,珠江几个现代河口塑造成形,河口附近的岛屿淤积成陆。珠江口环境演变对河口鱼类的栖息地产生影响。这一时期,“乌猪大洋”淤积成番禺冲缺三角洲;“狮子洋”被东江三角洲收束变狭,成为一条分流河道;斗门冲缺三角洲和磨刀门冲缺三角洲推进,磨刀门一带的潮汐河口消失。珠江口门的大黄鱼渔场被泥沙淤积,鱼群的生殖洄游路线发生改变。南海另一大黄鱼渔场——南澳渔场开发较晚。长期以来,南澳捕捞法以桁艚、牵罾和设置于滩涂的定置网渔具为主,大黄鱼不是主要渔获物。乾隆时期,潮州地方社会趋于稳定、经济恢复,捕捞大黄鱼的技术——敲罟得以传播,南澳渔场被大规模开发。南海盛产玳瑁、珍珠、海参、鱼翅等珍贵海产品,其渔场开发与市场贸易格局的变化密切相关。明初,珍贵海产品消费局限于宫廷和士宦之家。正统以后,在高度商业化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消费风气渐趋奢靡,珍贵海产品进入寻常百姓家。经营此项贸易的商人崭露头角,他们不仅为内地市场提供大量商品,还将资本投向渔业生产。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近海珍贵海产品渔场被开发,诸如北部湾珠池成为官民争利的焦点。18世纪末,珍贵海产品消费蔚然成风,长距离贸易连接了市场与渔场。渔民远赴南海诸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等岛屿渔场作业。“五口通商”后,沿海、沿江口岸相继开埠,对于南海渔业资源开发意义重大。汕头、北海、海口等一批通商口岸与香港的转口贸易兴起,彻底改变了广东传统的水产品贸易格局。海关贸易数据显示,粤东、粤西的海洋鱼类经香港、澳门输入珠江三角洲,韩江流域和广西南部的水产品需求量极大。为此,南海经济鱼类的捕捞进入短暂的兴盛期。1895年以后,外洋水产品向中国倾销。潮州和珠江三角洲的鱼行转而经营外洋货物,对本地渔业投资缩减。外洋鱼类通过珠江航运向珠江流域大量输送。水产品贸易格局的变化,成为南海传统海洋渔业衰落的重要原因。明清以来,渔民在南海的活动范围已遍及近海与外洋,他们常年生活在海外荒岛上,对于传统海疆的形成和开发意义重大。国家政策、海洋环境、捕捞技术和市场贸易与海洋渔业的历史进程联系在一起,成为经济鱼类和珍贵海产品资源量和渔获量波动的主要原因。
吴玉娟[8](2014)在《台湾进口甲鱼蛋的检疫及风险评估》文中提出甲鱼是一种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水产品,大陆用于种苗孵化的甲鱼蛋主要来自台湾。现阶段国内关于甲鱼蛋携带病原菌的普查较少,进口甲鱼蛋中检出霍乱弧菌的报道时有发生,台湾也发生过食用甲鱼蛋引起食物中毒事件。因此,本研究借助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spectrometry,MALDI-TOF-MS),辅以VITEK2Compact全自动生化鉴定仪、血清学方法和PCR技术,对台湾进口甲鱼蛋携带的病原菌进行普查,并建立了台湾进口甲鱼蛋中主要病原菌的MALDI-TOF-MS蛋白质指纹图谱数据库。建立了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弗氏柠檬酸杆菌和霍乱弧菌纳米金PCR检测方法,根据质检总局发布的《进境动物和动物产品风险分析管理规定》,对台湾进口甲鱼蛋进行定性风险评估。本实验结果如下:1、利用MALDI-TOF-MS对73批台湾进口甲鱼蛋中分离到的细菌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此次分离到了25个属51种257株细菌,甲鱼蛋带菌率为90.41%,多重带菌现象严重。MALDI-TOF-MS蛋白质指纹图谱数据库中收录了32种162株病原菌。2、建立了检测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弗氏柠檬酸杆菌和霍乱弧菌的纳米金PCR方法,通过优化退火温度和引物浓度,获得了良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3、对台湾进口甲鱼蛋可能携带的细菌性病害进行了致病性分析,选取其中致病性较强的7种细菌(嗜水气单胞菌、迟缓爱德华氏菌、霍乱弧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O157、肺炎克雷伯氏菌和副溶血弧菌)进行定性风险评估。风险评估结果显示,风险为高等的细菌性病害是霍乱弧菌,其他均为中、低等,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MALDI-TOF-MS对台湾进口甲鱼蛋所携带病原菌进行了普查,建立了针对台湾进口甲鱼蛋的主要病原菌的MALDI-TOF-MS蛋白质指纹图谱数据库,将纳米金PCR技术应用于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弗氏柠檬酸杆菌和霍乱弧菌的检测,还对台湾进口甲鱼蛋携带的主要病原菌进行了风险评估。上述结果对降低台湾输大陆动物及动物产品的食源性疾病发生的风险,进一步加强海峡两岸甲鱼蛋的贸易往来有重要意义。
檀云坤[9](2012)在《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 ——基于闽台农业合作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在两岸经贸乃至两岸关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两岸经贸合作,农业为先、农业为重。30多年来,两岸农业合作取得显着成效。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两岸经贸合作的密切发展和《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的全面实施,两岸农业合作必将进一步深化。作为区域农业合作重要组成部分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未来的路要怎么走?目前,理论界对海峡两岸农业合作、闽台农业合作的研究不少,而对ECFA背景下两岸农业合作问题的研究还较少,特别是对海峡两岸农业领域的一体化问题缺乏系统深入研究,对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尚无明确定义;对两岸经济一体化的研究也不少,但更多的是借鉴国外的理论和经验来分析。笔者认为,海峡两岸农业区域合作是“一个中国之内的两个不同经济主体或两个单独关税区”之间的合作,鉴于海峡两岸关系的复杂性、特殊性,不能简单运用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和欧盟模式、东欧模式等国外经验或理论的推演,来寻找两岸农业区域合作问题的解决办法。为此,在论文前期研究中首创提出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观点,并对其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是在大陆和台湾经贸关系日益紧密、农业合作不断推进的基础上,以获取海峡两岸农业经济集聚效应、协调效应和互补效应、增进两岸农民福祉为宗旨,以降低两岸交易成本、促进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要素在两岸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为目标,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加强政策协调,消除制度障碍,实现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农业经营管理一体化的过程或状态。30多年来,两岸农业合作沿着“分离→交流合作→携手→联手→整合→融合”的轨迹步步推进,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趋势非常明显。但是,两岸农业在功能性一体化和制度性一体化方面都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近年来,两岸农产品贸易虽然呈现较快增长态势,但仍然存在着双向流动不畅、贸易总额偏小等问题;两岸农产品贸易仍存在障碍,贸易成本仍然偏高。两岸农业产业合作虽然表现为不断升级态势,但仍存在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受限、农业技术溢出效益低、“双赢”效果有待提升等问题;两岸农业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仍存在障碍,资源配置没有达到最优状态;两岸在农业经营管理、农民合作组织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了两岸农业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如何消除贸易障碍,降低两岸农产品贸易成本;消除要素流动障碍,提高两岸农业生产要素流动的有利效应;缩小经营管理水平差距,提升两岸农业一体化水平,是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因此,本研究从海峡两岸的实际出发,结合闽台农业合作的实践,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法,构建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理论分析框架,分析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基础与发展,实证分析两岸农业一体化,研究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生产要素一体化的关键性问题,分析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目标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为推进两岸农业合作,乃至两岸经贸交往提供决策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一,对相关研究进行评述,得出若干研究启示。第二,对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界定;运用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产业分工和竞争优势、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非博弈合作和博弈合作理论,结合两岸农业合作发展的实践,对两岸农业合作的机理进行探讨,并建立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三,分析两岸农业合作基础与发展,通过对两岸农业合作的基础、发展及存在主要问题的分析,探讨两岸农业一体化的一般规律。第四,实证分析两岸农业一体化,通过对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天福集团、台湾农民创业园三种促进一体化类型的分析,验证两岸农业一体化的规律。第五,研究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关键性问题,重点分析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贸易政策对两岸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并通过引力模型,以水果贸易为例,实证分析关税税率下降对两岸的农产品贸易的影响。第六,研究两岸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的关键性问题,运用双对数回归模型,从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对台湾农业发展的影响和台商对福建农业直接投资对福建农业发展的影响两个维度,实证分析要素流动对两岸农业发展的影响;结合两岸农业合作的有关数据,分析两岸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的流动情况和流动障碍。第七,分析两岸农业一体化发展趋势;提出合作模式选择的4条原则,选择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基本合作模式。第八,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要建立两岸农业协调机制、培育两岸农业物流产业、促进两岸要素双向流动、提升两岸农业合作实效、突出闽台区域先行先试等五方面推进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政策建议。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一)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是必然趋势。从实践角度来看,两岸农业合作是“分离→交流合作→携手→联手→整合→融合”逐步深化的过程。当前,两岸经贸往来日益频繁、ECFA的签署和实施,以及大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为进一步深化两岸农业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两岸农业的比较优势,即两岸在农业发展阶段、农业产业结构、农产品贸易、农业生产要素、农业经营管理和农产品生产成本等方面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是两岸农业合作的基础和动力;合理两岸农业分工、合作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是深化两岸农业合作的潜力所在。虽然,两岸农业合作还存在政治、经济、管理等因素的制约,增加了合作的成本,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交流的进一步深入,这些制约因素将逐步得到消除,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必将迎来一个全新阶段,实现其终极目标——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即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和农业经营管理一体化。(二)在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目标推进过程中,农产品贸易、农业生产要素流动、农业产业的分工往往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并依托一定的载体,或以某种形式呈现出来。两岸农产品物流推动、台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和产业集群发展等合作类型,对加快两岸农业一体化进程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三)两岸农产品贸易问题主要是政治层面的问题,两岸的政策因素增加了农产品的贸易成本。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比较低,两岸贸易成本仍比较高。关税对两岸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不显着,农产品贸易政策对两岸农产品贸易有较大的影响;两岸直航有效地促进了两岸的农产品贸易,但目前仍要绕经第三地转口进入大陆或台湾,导致运输成本仍然居高不下。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农产品流通不应有关税,应该是个物流的范畴。大陆方面可以在前期对台湾开放部分农产品的基础上,对台湾农产品全面开放,对台湾所有输入农产品在原产地的条件下实行“零关税”,促进两岸农产品的贸易,提高人民的福利指数。(四)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对台湾农业发展有利无害。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不但对台湾地区农业GDP、农产品出口、农产品进口、劳均农业产值均没有显着影响,台湾当局所担心的“替代出口效应”、“逆进口效应”等引起的“贸易抑制效应”、岛内农业“空心化”问题与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而且,拓展了台湾农业发展空间和农民增收渠道。台湾当局对台商赴大陆农业直接投资设限,是基于“选举政治”等政治因素的考量。(五)两岸农业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台资农业企业的示范性、带动性还不够,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台商对福建农业直接投资对福建省的农业GDP、农产品出口、劳均农业产值和农民人均收入均没有显着影响,可能是由于投资规模小、引进层次低、技术溢出效益低、产品内销化趋势明显和辐射范围窄等因素而致。今后工作中,要对两岸农业合作的重点和方向重新定位,促进对台引进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更加注重推广、更加注重实效、更加注重“双赢”,让广大农民能够分享对台合作的成果。(六)两岸农业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仍不畅通,两岸农业资源配置没有达到最优状态。最主要的障碍来自台湾当局对大陆农业投资和技术输出的限制和陆资赴台投资农业的限制;同时,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中遇到的生产经营成本提高、金融支持不够、产品市场销售不畅、土地获取困难等各种要素流动障碍。(七)两岸农业合作在不同的阶段其合作模式和特点不同,政府在政策选择上要有利于资源优配、互利双赢、通过有效的管理与服务,促进合作模式的多元化。
毛立坤[10](2006)在《晚清时期香港对中国的转口贸易(1869—1911)》文中研究表明晚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空间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全国对外贸易枢纽由广州逐渐北移至上海。在中国沿海唯一能与上海争雄的口岸只有香港,这得益于香港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广阔的贸易辐射面,香港转口贸易的兴起对中国沿海特别是华南和西南地区影响极大。本文从香港转口贸易进入兴盛期的60年代末切入,研究晚清时期香港借助于传统和近代化的交通、金融和商业网络,对大批量进出口货物发挥的集散转口功能。转口贸易的兴盛又反过来促进了香港城市经济本身的繁荣,使其成为拉动中国沿海特别是华南和西南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但是,目前学术界有关香港对外贸易的研究,却存在很多空白。本文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历史经济地理学的方法,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探讨。首先探讨香港对华转口贸易的空间差异性和总体特点。以贸易额为尺度区分若干时期香港在国内主要贸易对象港的排名先后,简要列举香港与各地贸易结构的特色及差异,包括对云南的矿产品贸易,对广西的山地货贸易,对广东的“快速”消费品和“笨重”消费品贸易,对福建的大宗日用品和侨需品贸易,对台湾的樟脑贸易,对上海多样化的大宗贸易,对天津的军火和机械设备贸易,对烟台的高丽参转口贸易,对盛京的豆货、糖和金属贸易等。然后总结香港在面向各地区的贸易往来中所发挥的一些共同功能,也就是香港对华转口贸易比较突出的几个特点。然后分4个区域(两广、闽浙台、西南、北方环渤海),详尽深入地研究其与香港贸易的展开形式。最后总结转口贸易对香港城市经济繁荣带来的影响。围绕贸易对航运业、金融、汇兑、典当业的推动,金山庄和南北行的兴起,城市经济的发展,洋行在香港的经营活动,华商(包括买办)的兴起等等展开论述。在尽可能准确地恢复东部沿海各个地区和西南内陆与香港之间贸易关系原貌的基础上,对汪敬虞和林满红关于贸易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利弊的几点争论,吴承明对市场因素的强调,美国的郝延平、台湾的王良行、大陆的聂宝璋有关商权问题的一些讨论,还有吴松弟教授从经济地理学角度提出的中国经济现代化的线索,对这些宏大的理论做一些检验、修正和补充的工作。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 选题缘起与意义 |
| 二 学术史回顾 |
| 三 研究目标 |
| 第一章 近代上海西菜版图及其本土化改良 |
| 第一节 近代上海的西菜版图 |
| 一 西菜在上海的名称 |
| 二 时人对沪上西菜的印象 |
| 三 特殊的“西菜”:日本锄烧(すきやき)在上海 |
| 第二节 南橘北枳:近代上海的西菜改良实践 |
| 一 “中菜西吃”与“西菜中吃” |
| 二 清末民初上海对西式菜肴的改造 |
| 三 30 年代俄式西菜馆对红菜汤Borsch的改良 |
| 第二章 近代上海西菜流行与日常饮食结构的变化 |
| 第一节 时髦之争:西菜流行与中西菜肴帮派的革新 |
| 一 近代上海菜肴帮派概况 |
| 二 “尝异味”:上海西菜的流行与“时髦”宣传 |
| 三 趋新求异与背离传统:沪上中西菜肴的革新 |
| 第二节 日常饮食结构的变化 |
| 一 近代上海家庭日常中的西菜 |
| 二 西菜范围的扩展及日常饮食中的问题 |
| 第三章 西菜文明形象的建构及其对饮食观的影响 |
| 第一节 食物的本质与转化:阴阳五行抑或近代科学 |
| 一 食物是什么? |
| 二 近代知识阶层对食物与科学的反思 |
| 第二节 被质疑的中餐 |
| 一 关于中西饮食优劣的讨论 |
| 二 “改良吃饭”:近代上海关于日常吃饭“欧化”的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华东甲鱼锐减70%,金甲销量逆势增长10% |
| 金甲益祥优势互补,2019力争突破4万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动机及研究回顾 |
| (一) 选题意义 |
| (二) 部分概念界定 |
| (三) 研究回顾 |
| 二、史料运用 |
| (一) 在沪出版的教会期刊概述 |
| (二) 其他史料 |
| 楔子: 到中国去! |
| (一) 想象中的异邦 |
| (二) 艰难的开始 |
| 第一章 近代基督宗教在上海的传播和发展 |
| 一、成功与失败: 基督教在沪的早期活动 |
| 二、挑战和回应: 条约体制下基督教在上海的传播 |
| (一) 开埠初期上海城市发展与移民潮 |
| (二) 鸦片战争后上海天主教发展 |
| (三) 基督新教在上海的发展 |
| 三、调整与适应: 蓬勃发展的福音事业 |
| 四、吸纳与融合: 城市生活中的西方元素 |
| 第二章 劝说: 基督教反对什么? |
| 一、传教士与在华西人的反缠足运动 |
| 二、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禁烟运动 |
| 三、传教士对近代中国女性生活的认识和批判 |
| 四、传教士对中国一夫多妻制的再诠释 |
| 第三章 劝说: 基督教赞成什么? |
| 一、性别与任务: 怎样做一个好妻子 |
| 二、健康与卫生: 怎样居住在大城市? |
| (一) 教会与城市公共卫生 |
| (二) 个人生活与卫生理念 |
| 三、滋养与修饰:怎样做一个近代都市人? |
| (一) 西食东渐 |
| (二) “假辫子”和“剪辫子” |
| 四、观剧与体育:怎样做一个时髦的青年 |
| (一) 走,我们看戏去 |
| (二) 运动也快乐 |
| 第四章 规训:宗教戒律中的行为养成 |
| 一、餐食有礼、进退有度 |
| 二、都会时尚与着装规训 |
| (一) 教会的基本着装理念 |
| (二) 服饰变革风潮下的教会着装取向 |
| (三) 时尚潮流中的基督教会的规训 |
| (四) 女传教士的时尚天性与自我规训 |
| 三、居住环境的布置 |
| 第五章 :规训:灵性追求和道德约束 |
| 一、基督徒的日常生活 |
| 二、基督徒的娱乐休养 |
| 三、基督教会的规训与惩戒 |
| 结论: 基督宗教在上海:殖民沧桑中的“文化掮客” |
| 附录一: 汉语基督教文献库中日常生活类文献书目 |
| 附录二: 近代江南地区出版饮食类书籍 |
| 附录三: 近代教会在沪文化机构选录 |
| 附录四: 本文主要图表目录 |
| 附录五: 主要参考文献 |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加的项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引言 |
| 1.1 东江基本概况 |
| 1.1.1 地理位置 |
| 1.1.2 水系构成 |
| 1.1.3 气象水文 |
| 1.1.4 水利枢纽 |
| 1.2 渔业资源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 1.3 东江渔业资源的研究背景 |
| 1.4 东江渔业资源的存在问题 |
| 1.5 东江渔业资源调查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1.5.1 东江渔业资源调查研究的目的 |
| 1.5.2 东江渔业资源调查研究的意义 |
| 2.研究区域与方法 |
| 2.1 调查时间与地点 |
| 2.2 调查方式 |
| 2.2.1 渔获物统计 |
| 2.2.2 调查所采用的渔具渔法 |
| 2.3 文献资料的收集 |
| 2.4 实验室分析 |
| 2.4.1 鱼类样本处理 |
| 2.4.2 鱼类分类与种类鉴定 |
| 2.4.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 3.结果 |
| 3.1 鱼类组成 |
| 3.1.1 东江流域鱼类组成 |
| 3.1.2 各江段鱼类组成 |
| 3.1.3 各江段相似性比较 |
| 3.2 主要经济鱼类及其生态习性 |
| 3.3 鱼类群落的季节优势种变动 |
| 3.3.1 寻乌段的季节优势种 |
| 3.3.2 贝岭段的季节优势种 |
| 3.3.3 河源段的季节优势种 |
| 3.3.4 虎门段的季节优势种 |
| 3.3.5 增江段的季节优势种 |
| 3.4 各江段年度优势种IRI比较 |
| 3.4.1 寻乌段年度优势种IRI比较 |
| 3.4.2 贝岭段年度优势种IRI比较 |
| 3.4.3 河源段年度优势种IRI比较 |
| 3.4.4 虎门段年度优势种IRI比较 |
| 3.4.5 增江段年度优势种IRI比较 |
| 3.5 东江鱼类群落结构与生物多样性研究 |
| 3.5.1 根据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分析东江鱼类群落结构 |
| 3.5.2 各江段鱼类群落结构与生物多样性研究 |
| 3.6 主要渔获物种类组成 |
| 3.6.1 东江流域各江段主要渔获种类组成 |
| 3.6.2 主要经济鱼类体长、体重组成 |
| 3.7 外来物种分析 |
| 4.讨论 |
| 4.1 东江鱼类资源历史变化 |
| 4.2 各江段季节优势种分析 |
| 4.3 各江段年度优势种分析 |
| 4.4 从渔获量分析渔业资源变化 |
| 4.5 东江渔业资源保护及开发措施 |
| 4.5.1 人类活动对东江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 |
| 4.5.2 东江鱼类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建议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
| 附录B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2 研究框架与方法 |
| 1.2.1 研究基本框架 |
| 1.2.2 采用的研究方法 |
| 1.3 论文的创新点 |
| 第2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 2.1 理论基础 |
| 2.1.1 营销环境分析 |
| 2.1.2 SWOT分析理论 |
| 2.1.3 STP营销战略理论 |
| 2.1.4 社会营销观念与 4C营销理论 |
| 2.2 文献综述 |
| 第3章 星鲨动保与行业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 3.1 中国畜牧饲料及动物保健品市场发展现状 |
| 3.1.1 畜牧养殖业概况 |
| 3.1.2 饲料市场发展现状 |
| 3.1.3 动物保健品市场发展现状 |
| 3.1.4 行业市场营销现状及问题 |
| 3.2 星鲨动保发展历程及营销现状 |
| 3.2.1 发展历程及公司简介 |
| 3.2.2 星鲨动保文化理念 |
| 3.2.3 产品系列简介 |
| 3.2.4 星鲨动保市场营销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 第4章 星鲨动物保健品营销环境分析 |
| 4.1 宏观环境分析(PEST) |
| 4.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 4.1.3 社会环境及农村市场分析 |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 4.2 星鲨动保所处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 4.2.1 供应商分析 |
| 4.2.2 主要竞争者分析 |
| 4.2.3 潜在进入者分析 |
| 4.2.4 消费者及购买行为分析 |
| 4.2.5 替代品分析 |
| 4.2.6 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
| 4.3 星鲨动保SWOT分析 |
| 4.3.1 优势分析 |
| 4.3.2 劣势分析 |
| 4.3.3 机会分析 |
| 4.3.4 威胁分析 |
| 第5章 星鲨动物保健品STP营销战略分析 |
| 5.1 市场细分 |
| 5.2 目标市场 |
| 5.3 市场定位 |
| 5.4 市场“从点到面”聚焦突破 |
| 第6章 星鲨动物保健品 4C营销策略分析 |
| 6.1 采用以顾客需求为基础的产品策略 |
| 6.1.1 产品组合策略 |
| 6.1.2 新产品策略 |
| 6.1.3 重点产品规划,让业务团队和客户团队聚焦 |
| 6.1.4 战略性产品规划,聚焦做大基础性流通产品 |
| 6.2 以顾客成本为基础的定价策略 |
| 6.2.1 以顾客认知成本制定价格 |
| 6.2.2 以降低顾客购物的附加成本来制定价格策略 |
| 6.2.3 针对重点客户的价格策略 |
| 6.2.4 利用综合信息,做好采购管理,提高成本竞争力 |
| 6.3 设计以顾客便利为前提的分销渠道策略 |
| 6.3.1 渠道多样化 |
| 6.3.2 为客户便利,选择经销商标准 |
| 6.3.3 上山下乡,千镇百店,渠道扁平化 |
| 6.3.4 渠道客户开户与管理 |
| 6.3.5 渠道分销策略中应注意问题 |
| 6.4 实施与顾客有效沟通为前提的促销策略 |
| 6.4.1 人员推销 |
| 6.4.2 参加展览会和学术论坛 |
| 6.4.3 广告策略 |
| 6.4.4 特色推广会模式 |
| 6.4.5 激励经销商团队成为与用户良好沟通的利器 |
| 6.4.6 管理渗透,沟通细无声 |
| 6.4.7 开展经销商六大支持 |
| 6.4.8 新媒体营销 |
| 第7章 星鲨动物保健品营销策略实施保障措施 |
| 7.1 新型团队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 |
| 7.2 有特色的营销考核与激励制度 |
| 7.3 定期召开跨部门沟通会 |
| 7.4 人力资源保障:招聘、培训与开发 |
| 7.4.1 星鲨动保培训文化 |
| 7.4.2 渠道深耕时期人力资源需求重点 |
| 7.4.3 星鲨动保招聘途径 |
| 7.4.4 抓好培训,帮助员工成长 |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的缘起 |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 三、研究综述 |
| 四、研究方法与架构 |
| 五、创新与不足 |
| 第一章 南通渔业现代化历史进程 |
| 第一节 传统渔业在南通 |
| 一、远古至明代以前的南通渔业 |
| 二、明清时期的南通渔业 |
| 三、民初北洋政府时期的南通渔业 |
|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与受阻 |
| 一、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1927~1937) |
| 二、渔业现代化的被迫中断(1938~1945) |
| 三、渔业现代化的被迫搁浅(1946~1949) |
| 第三节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与发展 |
| 一、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1949~1965) |
| 二、渔业现代化的一定发展(1966~1978) |
|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与加速 |
| 一、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1979~1986) |
| 二、渔业现代化的加速发展(1987~2000) |
| 第二章 渔业生产的现代化 |
| 第一节 张謇与我国近现代渔业生产的开启 |
| 一、张謇与南通吕四渔业公司 |
| 二、张謇与江浙渔业公司 |
| 三、张謇为渔业生产现代化所作的其它努力 |
| 第二节 近现代渔业生产工具的使用与革新 |
| 一、渔船的使用与革新 |
| 二、渔网具的使用与革新 |
| 第三节 捕捞产业之兴衰与现代转型 |
| 一、捕捞渔业的兴盛与困境 |
| 二、捕捞渔业发展的受阻 |
| 三、捕捞渔业的恢复与初步发展 |
| 四、海洋捕捞的继续推进与淡水捕捞的下滑 |
| 五、捕捞渔业的产业化发展与调整 |
| 六、捕捞产业的加速发展与转型 |
| 第四节 养殖渔业的兴起与产业化 |
| 一、淡水养殖渔业的兴起 |
| 二、淡水养殖的恢复发展与海水养殖的起步 |
| 三、养殖渔业的整体推进 |
| 四、养殖渔业的突飞猛进 |
| 五、养殖渔业发展的产业化 |
| 第五节 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之演进 |
| 一、传统的水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 |
| 二、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在传承中的新进展 |
| 三、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 |
| 第六节 水产品销售与贸易方式的嬗变 |
| 一、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鱼行主导化 |
| 二、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国营化 |
| 三、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市场化 |
| 第三章 渔民生活与观念的变化 |
| 第一节 渔民的生活 |
| 一、渔民生活处境的变迁 |
| 二、渔民权益维护与保障的“虚实之变” |
| 第二节 渔民的教育与社会地位 |
| 一、渔民教育的注重与提升 |
| 二、渔民社会地位的变迁 |
| 第三节 渔民的习俗与信仰 |
| 一、渔民的生产习俗及变化 |
| 二、渔民的生活习俗及变化 |
| 三、渔民的信仰及变化 |
| 第四章 渔村与渔港的现代化建设 |
|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无实质性建设的渔村与渔港 |
| 一、对渔村的关注 |
| 二、渔港建设进展甚微 |
| 第二节 党和政府正式启动建设的渔村与渔港 |
| 一、对旧时渔村的整治与初步建设 |
| 二、渔港建设的正式启动与初具规模 |
| 第三节 现代渔村与渔港建设的加速 |
| 一、现代渔村(区)建设的迅猛推进 |
| 二、现代渔港建设的加速 |
| 第五章 渔业管理的现代迈进 |
| 第一节 渔业生产管理的现代迈进 |
| 一、渔业生产管理组织机构的演变与完善 |
| 二、渔业生产管理的制度建设 |
| 三、渔业生产管理的运作模式变迁 |
| 四、渔业生产管理中相关问题研究 |
| 第二节 渔民与渔村管理的现代迈进 |
| 一、渔民与渔村管理上的“四甲制” |
| 二、渔民与渔村管理上的保甲制 |
| 三、渔民与渔村管理方式的嬗变及渔港管理的起步 |
| 四、渔民与渔村(港)管理的改革及推进 |
| 第六章 南通渔业现代化的评价 |
| 第一节 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地位与作用 |
| 一、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地位 |
| 二、南通渔业现代化的作用 |
| 第二节 南通渔业现代化所呈现的特点与经验 |
| 一、特点 |
| 二、经验 |
| 结语 |
| 主要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着目录 |
| 后记 |
| 摘要 |
| Abstract |
| 图表 |
| 绪论 |
| 0.1 问题的提出 |
| 0.2 学术史回顾 |
| 0.3 基本思路和论文框架 |
| 0.4 研究资料 |
| 0.5 概念界定 |
| 第一章 渔课制度与南海渔业 |
| 1.1 粤东沿海的渔课征收 |
| 1.2 珠江三角洲的渔课征收 |
| 1.3 粤西沿海的渔课征收 |
| 1.4 渔课征收制度的改革 |
| 1.5 渔船与海埠 |
| 1.6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南海大黄鱼的渔场开发 |
| 2.1 珠江口环境演变与大黄鱼渔场的变迁 |
| 2.1.1 明代珠江口大黄鱼分布 |
| 2.1.2 清代大黄鱼渔场的变迁 |
| 2.1.3 环境演变与大黄鱼渔场的变迁 |
| 2.2 技术变迁与南澳大黄鱼渔场的开发 |
| 2.2.1 南澳渔场大黄鱼的变迁 |
| 2.2.2 大黄鱼渔法的变迁 |
| 2.2.3 南澳渔场的敲罟渔业 |
| 2.3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南海珍贵海产品的渔场开发 |
| 3.1 南海珍贵海产品的消费 |
| 3.1.1 国人对南海珍贵海产品的认知 |
| 3.1.2 南海珍贵海产品的应用 |
| 3.1.3 南海珍贵海产品消费的变迁 |
| 3.2 珍珠贸易与珍珠渔场的开发 |
| 3.2.1 明清时期的珍珠贸易 |
| 3.2.2 北部湾珍珠渔场的开发 |
| 3.2.3 苏禄群岛珍珠渔场的开发 |
| 3.3 海参贸易与海参渔场的开发 |
| 3.3.1 清代海参的市场变迁 |
| 3.3.2 南海海参渔场的开发 |
| 3.3.3 南海周边海域海参渔场的开发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水产品贸易与南海经济鱼类的开发 |
| 4.1 清代以来广东的海洋水产品贸易 |
| 4.1.1 清中叶广东的水产品贸易 |
| 4.1.2 五口通商后的水产品贸易 |
| 4.1.3 进口贸易中的外洋水产品 |
| 4.2 水产品贸易与海洋渔业——以南海鱿鱼为中心 |
| 4.2.1 来源:粤东渔场 |
| 4.2.2 来源:海南与北部湾渔场 |
| 4.2.3 贸易格局的变化及影响 |
| 4.3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后记 |
|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
| 1.1 甲鱼蛋概况 |
| 1.1.1 甲鱼蛋研究价值 |
| 1.1.2 甲鱼蛋携带病原菌概况 |
| 1.2 食源性病原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 1.2.1 传统方法 |
| 1.2.2 免疫学方法 |
| 1.2.3 分子生物学方法 |
| 1.2.4 蛋白质指纹图谱分析方法 |
| 1.2.5 其他方法 |
| 1.3 MALDI-TOF-MS 在食源性病原菌鉴定中的应用 |
| 1.3.1 MALDI-TOF-MS 的原理 |
| 1.3.2 MALDI-TOF-MS 在病原菌检测中的应用 |
| 1.3.3 MALDI-TOF-MS 应用中存在问题和展望 |
| 1.4 动物及动物产品风险评估 |
| 1.4.1 动物及动物产品风险评估基本概念 |
| 1.4.2 动物及动物产品风险评估需考虑因素 |
| 1.4.3 动物及动物产品风险评估现状 |
|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 1.5.1 研究目的、意义 |
|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台湾进口甲鱼蛋中细菌的分离、鉴定及蛋白质指纹图谱数据库的建立 |
| 摘要 |
| 2.1 材料和方法 |
| 2.1.1 材料 |
| 2.1.2 方法 |
| 2.2 结果和分析 |
| 2.2.1 细菌鉴定结果 |
| 2.2.2 蛋白质指纹图谱数据库的构建 |
| 2.3 讨论 第3章 部分病原菌纳米金 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 |
| 摘要 |
| 3.1 材料和方法 |
| 3.1.1 材料 |
| 3.1.2 方法 |
| 3.2 结果和分析 |
| 3.2.1 纳米金 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 |
| 3.2.2 灵敏度检测及与普通 PCR 对比 |
| 3.2.3 特异性检测 |
| 3.2.4 甲鱼蛋中分离到细菌的检测 |
| 3.3 讨论 第4章 台湾进口甲鱼蛋携带主要病原菌的风险评估 |
| 摘要 |
| 4.1 危害因素确定 |
| 4.2 风险评估 |
| 4.2.1 嗜水气单胞菌风险评估 |
| 4.2.2 迟缓爱德华氏菌风险评估 |
| 4.2.3 大肠杆菌 O157 风险评估 |
| 4.2.4 沙门氏菌风险评估 |
| 4.2.5 霍乱弧菌风险评估 |
| 4.2.6 肺炎克雷伯氏菌风险评估 |
| 4.2.7 副溶血弧菌风险评估 |
| 4.3 风险管理措施 |
| 4.4 结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问题提出 |
| 1.1.3 研究意义 |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 1.2.1 研究目标 |
| 1.2.2 主要内容 |
|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 1.3.1 技术路线 |
| 1.3.2 研究方法 |
| 1.3.3 数据来源 |
|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 2 文献综述 |
| 2.1 区域经济一体化 |
| 2.2 海峡两岸经贸合作 |
| 2.3 海峡两岸农业合作 |
| 2.4 研究启示 3 基本构想、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 3.1 基本构想 |
| 3.1.1 基本概念 |
| 3.1.2 基本内涵 |
| 3.2 理论基础 |
| 3.2.1 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 |
| 3.2.2 贸易效应与投资效应 |
| 3.2.3 产业分工与竞争优势 |
| 3.2.4 交易成本与机会成本 |
| 3.2.5 两岸合作的政策博弈 |
| 3.3 分析框架 |
| 3.4 本章小结 4 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基础与发展 |
| 4.1 农业合作基础 |
| 4.1.1 农业发展阶段 |
| 4.1.2 农业产业结构 |
| 4.1.3 农产品市场 |
| 4.1.4 农业生产要素 |
| 4.1.5 农业经营管理 |
| 4.1.6 农产品生产成本 |
| 4.2 农业合作现状 |
| 4.2.1 农业合作发展历程 |
| 4.2.2 农产品贸易 |
| 4.2.3 农业直接投资 |
| 4.3 存在主要问题 |
| 4.3.1 农产品贸易 |
| 4.3.2 农业直接投资 |
| 4.4 本章小结 5 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实证分析 |
| 5.1 农产品物流推动实证:两岸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 |
| 5.1.1 基本运作情况 |
| 5.1.2 对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影响 |
| 5.2 台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实证:天福集团 |
| 5.2.1 基本运作情况 |
| 5.2.2 对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影响 |
| 5.3 产业集群发展实证:台湾农民创业园 |
| 5.3.1 基本运作情况 |
| 5.3.2 对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影响 |
| 5.4 本章小结 6 海峡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及其影响因素 |
| 6.1 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 |
| 6.1.1 研究方法选择 |
| 6.1.2 产品选择与数据来源 |
| 6.1.3 两岸农产品市场价格的相关性 |
| 6.2 贸易政策对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影响 |
| 6.2.1 大陆农产品贸易政策 |
| 6.2.2 台湾农产品贸易政策 |
| 6.2.3 两岸农产品贸易政策比较 |
| 6.2.4 贸易政策对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影响 |
| 6.2.5 影响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其他因素 |
| 6.3 关税税率降低对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影响 |
| 6.3.1 研究方法选择 |
| 6.3.2 研究对象概述 |
| 6.3.3 引力模型构建 |
| 6.3.4 研究数据来源 |
| 6.3.5 回归分析结果 |
| 6.3.6 研究结论 |
| 6.4 本章小结 7 海峡两岸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
| 7.1 生产要素流动对海峡两岸农业发展的效应 |
| 7.1.1 台商对大陆直接农业投资对台湾农业发展的影响 |
| 7.1.2 台商对福建农业直接投资对福建农业发展的影响 |
| 7.2 两岸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的影响因素 |
| 7.2.1 土地要素流动 |
| 7.2.2 劳动力要素流动 |
| 7.2.3 资本要素流动 |
| 7.2.4 技术要素流动 |
| 7.2.5 经营管理要素流动 |
| 7.3 本章小结 8 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及模式选择 |
| 8.1 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
| 8.1.1 发展机遇 |
| 8.1.2 发展趋势 |
| 8.2 两岸农业一体化的模式选择 |
| 8.2.1 基本原则 |
| 8.2.2 总体导向 |
| 8.2.3 模式选择 |
| 8.3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政策建议 |
| 9.1 研究结论 |
| 9.2 政策建议 |
|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
|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
| 绪论 第一节 |
| 香港转口贸易兴起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
| 论文选题的重要性和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
| 研究资料的说明 第四节 |
| 本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主要突破点 第五节 |
| 论文结构 第二章 |
| 香港对华转口贸易的空间差异和总体特点 第一节 |
| 晚清时期沪港两埠洋货转口贸易在中外贸易中的地位 第二节 |
| 香港与东部四大区域及西南地区转口贸易结构分析 第三节 |
| 香港作为转口贸易港的特色与职能 第三章 |
| 晚清时期香港与两广的贸易关系 第一节 |
| 广东三大区域与香港的贸易关系 第二节 |
| 广西三大区域与香港的贸易关系 第三节 |
| 结语 第四章 |
| 晚清时期香港与闽浙台地区的贸易关系 第一节 |
| 福建与香港的贸易关系 第二节 |
| 浙江与香港的贸易关系 第三节 |
| 台湾与香港的贸易关系 第四节 |
| 结语 第五章 |
| 晚清时期香港与北方环渤海地区的贸易关系 第一节 |
| 东北与香港的贸易关系 第二节 |
| 山东与香港的贸易关系 第三节 |
| 天津与香港的贸易关系 第四节 |
| 结论 第六章 |
| 晚清时期香港与云南的贸易关系(1889—1911) 第一节 |
| 蒙自开埠的背景及其开展对外贸易的优势地位 第二节 |
| 香港与蒙自的贸易关系 第三节 |
| 影响香港与蒙自贸易的其它潜在因素 第七章 |
| 转口贸易与香港的繁荣 第一节 |
| 华商对香港商业繁荣巨大贡献 第二节 |
| 贸易对香港城市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 第三节 |
| 以香港为个案对一些理论的检验、补充和修正 第四节 |
| 小结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