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冬小麦汉5316的性能及栽培要点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冬小麦邯5316的表现及栽培要点(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英,柳斌辉[1](2014)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小麦新品种》文中研究表明双审定小麦新品种——衡136衡136是河北省农科院旱作所利用"不同世代水旱交叉选择与抗旱性鉴定及株型选择三结合"技术,历经十多年培育而成的抗旱节水高产新品种。2009年通过河北省审定。审定号为:冀审麦2009015;2011年通过国家黄淮冬麦区旱肥组区

张鑫,杨扬[2](2010)在《冀南棉海中的金种子》文中研究说明奖,含金量甚高 邯郸市农业科学院(与河北农业大学合作)申报的“棉花抗黄萎病育种基础研究与新品种选育”项目,2009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该院继200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后,再次荣获该奖项,这在我市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全国地市级科研?

孟祥海,陈秀敏,魏建伟,乔文臣,孙书娈,李丁[3](2010)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冬小麦新品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抗旱节水抗逆丰产型冬小麦新品种——衡136衡136(原名:衡05观136)冬小麦新品种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所于1998年根据抗旱节水高产的育种目标,依据双亲优势互补和基因累加效应原则,以本所创新资源材料

纪莉景[4](2007)在《中国不同生态地区禾谷镰刀菌种群分化及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提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可侵染多种植物,特别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小麦、玉米和水稻的许多部位引起多种病害。禾谷镰刀菌能侵染麦类作物引起苗腐、根腐和穗腐,也能引起玉米的茎基腐和穗腐,在麦收后还能侵染水稻的穗部和稻株基部叶鞘。禾谷镰刀菌不仅侵染作物造成产量的损失,并且侵染谷物籽粒后产生的真菌毒素对人畜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随着我国耕作制度的变革和全球气候变暖,禾谷镰刀菌对作物的危害也越来越大;并且近年来国际上已经将禾谷镰刀菌种下划分为9个进化群,并重新命名,而我国在这方面研究还很少。因此,全面分析来自我国不同生态地区麦类赤霉病和玉米穗腐病的病原组成,禾谷镰刀菌种群分化、系统发育、遗传多样性和产毒类型,建立我国禾谷镰刀菌存在的进化群类型与致病力以及形态学特征的关系,可为禾谷镰刀菌侵染籽粒的毒素检测和小麦、玉米连作条件下病害综合治理奠定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研究对河北、黑龙江和湖北等地的麦类赤霉病标样以及河北和甘肃等地的玉米穗腐病标样进行病原分离,得到镰刀菌1229株,经单孢分离纯化后,通过形态学鉴定和主要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发现我国麦类赤霉病病穗上有禾谷镰刀菌、木贼镰刀菌(F.equiseti)、串珠镰刀菌(F.verticillioides(formerly known as F.moniliforme)、胶孢镰刀菌(F.subglutinans)、层出镰刀菌(F.proliferatum)、厚垣镰刀菌(F.chlamydosporum)、黄色镰刀菌(F.culmorum)、半裸镰刀菌(F.semitectum)和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共9种镰刀菌;玉米穗腐病病粒上有禾谷镰刀菌、木贼镰刀菌、串珠镰刀菌、胶孢镰刀菌和层出镰刀菌共5种镰刀菌,其中禾谷镰刀菌为麦类赤霉病和玉米穗腐病的优势菌,禾谷镰刀菌、串珠镰刀菌、胶孢镰刀菌和层出镰刀菌在麦类赤霉病和玉米穗腐病的标样中均分离得到并且在所分离镰刀菌中占的比例较高,而麦类赤霉病和玉米穗腐病中其他镰刀菌的组成及分离频率在采样地区和年份间存在差异。对337个禾谷镰刀菌菌株用禾谷镰刀菌特异性引物Fg16F/Fg16R和根据控制产毒类型基因Tri13和Tri3的相关序列设计的引物进行SCAR(sequence-characterised amplified region polymorphism)类型和产毒化学型分析,明确了我国存在7C1、6A5种群和一类未知种群。通过用EF-1α(elongation factor-1α)基因序列进行的系统发育分析和用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进行的遗传多态性分析,确定这3个种群分别为禾谷镰刀菌lineage 7(Fusarium graminearum)、禾谷镰刀菌lineage 6(Fusarium asiaticum)和禾谷镰刀菌lineage 3(Fusarium boothii)。这3类进化群在我国存在不同的地域和寄主来源,禾谷镰刀菌lineage 7分布广泛,在全国范围内均有存在,禾谷镰刀菌lineage 6主要分布于我国的湖北和黑龙江地区,禾谷镰刀菌lineage 3(Fusarium boothii)只在玉米上发现,其中禾谷镰刀菌lineage 3在中国的存在和分布是世界上首次发现;同时RAPD分析发现每一类群内各地理来源菌株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通过禾谷镰刀菌的产毒类型分析,明确了禾谷镰刀菌3种产毒类型—3-ADON(3-acetyldeoxynivalenol)、15-ADON(15-acetyldeoxy-nivalenol)和NIV(nivalenol)化学型在我国均有存在,并且它们的分布与地域有关,产NIV的菌株主要分布于湖北和黑龙江等赤霉病常发区,产3-ADON的菌株主要分布在湖北等温暖地区,而产15-ADON的菌株主要分布在甘肃、河北和黑龙江等冷凉地区,这也是国内首次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快速检测禾谷镰刀菌产毒的3种化学型。通过对75个不同来源禾谷镰刀菌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子囊壳产生量以及对化学药剂多菌灵的敏感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发现各来源菌株间在以上生物学指标上都存在差别,进行不同来源地理种群菌株的群体比较,发现分离自玉米上的菌株菌丝生长速率比小麦上菌株快,产孢量也多,来自河北和黑龙江小麦上的菌株比湖北大麦上的菌株菌丝生长速率快、产孢量多;在子囊壳产生量上,来自河北玉米和河北小麦上的菌株子囊壳产生量最大,其次是来自黑龙江的春小麦和湖北大麦上的菌株,来自甘肃玉米上的菌株子囊壳产生量最少;用10μg·mL-1浓度的多菌灵对337个禾谷镰刀菌菌株进行对多菌灵抗药性检测,未发现对多菌灵的抗药性菌株,用2μg·mL-1浓度的多菌灵对75个禾谷镰刀菌菌株进行敏感性测定,同一来源菌株间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存在差别,不同来源种群群体间对多菌灵的差别不是很大,其中以湖北大麦和黑龙江春小麦上的菌株对多菌灵的敏感性最低。通过对小麦胚芽鞘、茎秆和穗部接种,测试不同来源菌株间致病力的差异,3种致病力测定方法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从玉米上分离得到的菌株对小麦致病力弱,来自河北和黑龙江小麦上的菌株比湖北大麦上的菌株致病力强。通过与禾谷镰刀菌的进化群及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比较,致病力的强弱主要与禾谷镰刀菌的进化群类型有关,此外,还可能与菌丝生长速率与产孢量有一定相关性。

耿涛[5](2006)在《冬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要点》文中研究表明2005年阿克苏地区9万hm2冬小麦,平均单产近6300kg/hm2。其中1万hm2麦田单产达到7500kg/hm2。这些年,生产上涌现出许多单产水平达8250kg/hm2甚至9000kg/hm2的高产攻关典型。本文根据这几年来在组织、实施冬小麦超高产攻关过程中所摸索、研究出的各项有效措施,结合各地高产栽培的经验,对阿克苏地区进行大面积超高产栽培进行研究、总结,提出实现大面积超高产水平的关键性技术措施,供广大同行借鉴。

秦勇,张卫东,张巨松[6](2005)在《阿克苏实现小麦高产高效的途径和关键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说明阿克苏是南疆重要的小麦产区,“九五”期间种植面积稳定在10.3×104hm2左右,总产60×104t以上,但由于小麦生产未能紧密结合市场,出现了农民种植小麦单产高而效益较低的矛盾。根据“九五”期间实施“阿克苏地区小麦高产高效综合栽培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提出了阿克苏“十五”期间小麦实现高产高效的途径和关键技术对策是:(1)调整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9×104hm2左右,确保小麦总产54×104t,以保障本区粮食供应安全;(2)优化小麦品种结构,迅速提高品质,扩大市场占有率。目前要尽快淘汰劣质小麦品种,大面积推广种植邯5316、新冬20号、新冬22号等优质高产小麦品种,并适当推广强筋优质(专用)小麦;(3)大力示范推广小麦科学栽培管理技术;(4)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资源,发展现代间套多熟立体种植模式,提高麦田单位面积产值。

孟祥平,韩玉红[7](2004)在《邯郸市冬小麦保优节本 增效高产栽培新技术》文中研究表明邯郸市是国家商品小麦生产基地,常年播种小麦550万 亩左右,总产近20亿公斤,小麦是邯郸市第一大粮食作物。 在小麦生产上,积极落实科技兴粮的战略措施,充分挖掘耕 地资源和单产潜力,坚持高产与优质并重、节本与增效统 一,走科技兴麦之路。邯郸市冬小麦保优节本、增效高产栽 培新技术要点如下:

李淑文[8](2004)在《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提出试验于2001~2003年度在河北农业大学教学实验基地进行。两年度中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200l~2002年度,对28个不同小麦品种(基因型)在未施氮条件下的籽粒产量研究发现,不同小麦品种的籽粒产量具有明显差异。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基因型)可划分为氮高效、氮中效和氮低效三类,分别包括2、7和19个品种(基因型)。表明生产中应用的品种(基因型)中,耐低氮能力强的氮高效品种极少。在低氮下筛选的不同氮效率品种(基因型),对氮素响应能力上没有明显不同。 2.在未施氮胁迫条件下,各种氮效率品种的成熟期植株全氮含量表现为氮高效<中效<低效;单位土地面积的植株干重和氮累积量则相反。表明氮高效品种在氮胁迫下单位土地面积具有较强的植株氮素积累和干物质生产能力。施氮使不同氮效率品种的籽粒产量、成熟期植株全氮含量、单位面积植株干重和氮累积量均明显增加。 3.小麦氮效率(NUE)可分解为吸收效率(UPE)和利用效率(UTE)。在氮高效、中效和低效品种中,在UPE和UTE上均存在着高、中和低几种类型。施氮使各氮效率类型的NUE和UTE下降,而UPE在两种氮素水平下相近。表明在低氮胁迫条件下氮高效类型品种NUE的提高主要起因于UTE的增加。不同氮效率类型间的氮响应度均值的差异较小,且在同一类型间具有较大的变异系数。 4.在未施氮条件下,氮高效品种的成熟期株高较中效和低效类型品种明显增加,成熟期株高可作为筛选耐低氮能力强的小麦品种的指标之一。不同氮效率品种成熟期的穗长、总小穗数和结实小穗数差异较小,成熟期单株粒重和单株干物重的表现与各自籽粒产量和氮效率的表现一致。与未施氮胁迫下相比,施氮使不同氮效率品种成熟期植株株高、穗长、总小穗数和结实小穗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5.不同氮效率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在未施氮胁迫条件下表现为下述特征:在单位面积穗数上,氮高效>中效>低效;在穗粒数上的表现与单位面积穗数相反;在干粒重上,以氮中效>高效>低效。单位面积穗数的多少对低氮胁迫下的氮效率和籽粒产量的高低具有重要影响。施氮使不同氮效率类型品种的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增加,千粒重降低。三个构成因素对施氮的反应在不同氮效率类型间没有差异。 6.在不同氮水平下,不同氮效率品种间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植株全氮含量均无明显差异。供试品种在施氮条件下各生育时期植株氮累积量的增加与植株干物质积累量的增大密切相关。拔节至成熟阶段植株氮累积量表现为氮高效>中效>低效。阶段氮累积量以氮高效品种对供氮反应较为迟钝、中效次之,低效较为敏感。 7.在未施氮胁迫条件下,不同氮效率品种各生育时期的株高、叶面积系数 (LA工)、群体干物重(PDw)和群体生长参数,包括:作物生长率(CGR)、净同化率(NAR)及光合势(Pp)均以氮高效>中效>低效;施氮条件下,各氮效率品种的NAR降低,除NAR外的上述其它群个体性状和生长参数增加。 8.倒三叶和旗叶的光合速率(P。)、气孔导度(95)、叶绿素含量(Chl)以及叶绿素含量缓降期(RSP)、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PAD)、平均Pn、叶面积(LA)和叶源量(LSC)在不同氮效率品种中,在未施氮胁迫下均表现为氮高效>中效>低效,施氮条件下上述参数的数值增大;胞间C02浓度(C。)在不同氮效率品种中的表现以及对施氮的反应则相反。在不同氮素水平下,供试品种倒三叶和旗叶叶源量LSC与光合生理参数PAD、RSP、LA及P。(平均)均呈极显着或显着正相关。 9.研究表明,在低氮胁迫条件下,籽粒产量或NUE与倒三叶、旗叶的叶绿素含量缓降期(RSP)、平均P。和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PAD)呈显着和极显着正相关,表明可用RSP和PAD的长短以及叶片平均P。作为评价低氮胁迫下籽粒产量和氮效率的重要指标。 10.在不同氮素水平下,不同氮效率品种倒三叶和旗叶生长期间各测试点可溶蛋白含量(Sp)的动态变化呈单峰曲线,硝酸还原酶活性(NRA)的动态变化呈双峰曲线。在未施氮条件下,不同氮效率品种在上述叶位各测试点SP和NRA上的差异不明显,施氮使供试品种倒三叶和旗叶各测试点的Sp和NRA均有所增加。研究表明,叶片Sp和NRA作为预测小麦籽粒产量和氮效率高低指标的可行性仍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

王富国,欧全萍[9](2002)在《冬小麦邯5316的表现及栽培要点》文中研究表明小麦新品种邯5316是河北省邯郸市农科院作物所 1989年利用(邯 7808× CA8059)F4代中间材料为母本,85中47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后经连续5年定向选育而成。1994年F5代出圃,收获行为94—5316而定名。

二、冬小麦邯5316的表现及栽培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冬小麦邯5316的表现及栽培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小麦新品种(论文提纲范文)

双审定小麦新品种———衡136
    1特征特性
    2产量表现
    3突出特点
    4栽培要点
矮秆大穗抗旱节水高产广适冬小麦新品种———衡观35
    1主要特征特性
    2突出优点
    3栽培技术要点
节水高产优质冬小麦新品种———衡4444
    1特征特性
    2突出特点
    3中后期栽培技术要点
冬小麦节水高产新秀———衡4399
    1主要特征特性
    2产量表现
    3突出特点
    4栽培技术要点
节水抗逆抗寒抗倒丰产冬小麦新品种———衡216
    1特征特性
    2产量表现
    3主要优点
    4栽培技术
节水丰产小麦———衡6632
    1特征特性
    2产量表现
    3生产示范
    4栽培要点
    5适宜区域
节水高产小麦———衡0816
    1特征特性
    2产量表现
    3栽培要点
    4适宜区域

(4)中国不同生态地区禾谷镰刀菌种群分化及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禾谷镰刀菌的分离及相关镰刀菌的鉴定
    1 材料和方法
        1.1 培养基
        1.2 样品的采集
        1.3 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2005年小麦赤霉病的病原组成
        2.2 2006年小麦赤霉病的病原组成
        2.3 玉米穗腐病的病原组成
        2.4 镰刀菌的鉴定及形态描述
    3 讨论
第二章 禾谷镰刀菌的种群分化和产毒类型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禾谷镰刀菌的种群分化和产毒分析
        2.2 禾谷镰刀菌 SCAR 类型序列测定
        2.3 禾谷镰刀菌的核糖体 ITS 鉴定
    3 讨论
第三章 禾谷镰刀菌的系统发育及其遗传多态性研究
    第一节 禾谷镰刀菌的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PCR 扩增和测序结果
        2.2 供试禾谷镰刀菌菌株间的系统发育分析
    第二节 不同来源禾谷镰刀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RAPD-PCR 扩增结果
        2.2 禾谷镰刀菌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禾谷镰刀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来源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速率测定结果
        2.2 不同来源禾谷镰刀菌产孢量测定结果
        2.3 不同来源禾谷镰刀菌子囊壳产生量的测定
        2.4 禾谷镰刀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测定
    3 讨论
第五章 不同种群禾谷镰刀菌的致病力测定
    第一节 小麦不同品种抗赤霉病性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2005年小麦抗赤霉病性鉴定结果
        2.2 2006年小麦抗赤霉病性鉴定结果
    第二节 禾谷镰刀菌的致病力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禾谷镰刀菌对小麦胚芽鞘的致病力测定
        2.2 禾谷镰刀菌对小麦茎秆的致病力测定
        2.3 禾谷镰刀菌对小麦穗部的致病力测定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6)阿克苏实现小麦高产高效的途径和关键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阿克苏小麦种植产业高产低效矛盾的产生
    1.1 人均粮食占有率提高,食品消费多元化
    1.2 小麦种植品种结构单调、小麦的商品率低
    1.3 小麦生产科技贡献率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2 实现阿克苏“十五”小麦高产高效的途径
    2.1 调整小麦种植面积、保障粮食供应安全
    2.2 优化品种、提高小麦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2.3 开展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推进小麦生产的持续、效益型发展
    2.4 发展现代多熟立体种植,提高小麦单产和产值
3 阿克苏地区“十五”小麦栽培关键技术问题
    3.1 因地制宜选用优质高产品种
    3.2 确定合理的群体结构
        3.2.1 产量结构
        3.2.2 群体指标
    3.3 培肥地力、合理施肥,提高用肥效益
        3.3.1 增施有机肥,提高地力
        3.3.2 合理施肥,科学运筹
    3.4 适期播种,降低播量,提高播种质量
        3.4.1 适期晚播、提高小麦蛋白质含量
        3.4.2 调整播量、合理密植
    3.5 科学管理,合理促控
        3.5.1 苗期促根增蘖、培育壮苗
        3.5.2 返青一拔节期要因苗制宜、分类管理
        3.5.3 抽穗至成熟期要科学浇灌孕穗水和灌浆水
    3.6 适时收获,及时贮放,防灾保优质

(8)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设计
        2.1.1 供试土壤
        2.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2.2 测定项目和方法
        2.2.1 供试土壤养分含量
        2.2.2 成熟期植株农艺性状
        2.2.3 春季生育期间的群个体性状
        2.2.4 群体生长参数
        2.2.5 单位面积产量
        2.2.6 植株各器官全氮和粗蛋白含量
        2.2.7 植株氮效率相关参数测定
        2.2.8 光合作用指标
        2.2.9 叶片可溶蛋白含量(Sp)
        2.2.10 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基因型)的筛选
    3.2 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的氮素吸收利用效率
        3.2.1 不同小麦品种籽粒产量、成熟期植株全氮含量、单位面积植株干重及氮累积量
        3.2.2 不同小麦品种氮效率的解析
        3.2.3 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成熟期植株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
        3.2.4 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比较
        3.2.5 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的群体发育和物质生产特性
        3.2.6 产量和氮效率与株高、群体总茎数、LAI、PDW及其群体生长参数的相关分析
    3.3 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光合碳同化特性研究
        3.3.1 春生叶片光合速率(P_n)
        3.3.2 春生叶片气孔导度(g_s)
        3.3.3 春生叶片胞间CO_2浓度(C_i)
        3.3.4 春生叶片叶绿素(Chl)含量
        3.3.5 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叶片LSC、PAD、RSP、LA及Pn(平均)和Pn(max)比较
        3.3.6 产量和氮效率与光合作用参数的相关分析
    3.4 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的叶片可溶蛋白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比较
        3.4.1 叶片可溶蛋白含量(Sp)
        3.4.2 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NRA)
        3.4.3 产量和氮效率与叶片可溶蛋白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的相关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8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 作者简历
10 致谢

四、冬小麦邯5316的表现及栽培要点(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小麦新品种[J]. 张文英,柳斌辉. 现代农村科技, 2014(17)
  • [2]冀南棉海中的金种子[N]. 张鑫,杨扬. 邯郸日报, 2010
  • [3]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冬小麦新品种[J]. 孟祥海,陈秀敏,魏建伟,乔文臣,孙书娈,李丁. 现代农村科技, 2010(01)
  • [4]中国不同生态地区禾谷镰刀菌种群分化及遗传多样性分析[D]. 纪莉景. 河北农业大学, 2007(06)
  • [5]冬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 耿涛. 现代农业科技, 2006(05)
  • [6]阿克苏实现小麦高产高效的途径和关键栽培技术[J]. 秦勇,张卫东,张巨松. 新疆农业科学, 2005(S1)
  • [7]邯郸市冬小麦保优节本 增效高产栽培新技术[J]. 孟祥平,韩玉红. 河北农业科技, 2004(12)
  • [8]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生物学特性研究[D]. 李淑文. 河北农业大学, 2004(04)
  • [9]冬小麦邯5316的表现及栽培要点[J]. 王富国,欧全萍. 新疆农业科技, 2002(S1)


小麦论文 镰刀菌论文 赤霉病论文 农业论文 三农论文

上一篇:为什么阜阳同学喜欢心理类活动课?
下一篇:血磁极化联合抗血栓酶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