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四大杀手”的家族传承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四大杀手”的家族遗传性(论文文献综述)

孙清廉[1](2021)在《哪些人易患老年痴呆症?》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老年痴呆症(即阿尔茨海默氏病,简称A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据估计,我国现在约有600万的老年痴呆症病人,这一数量占全球此病患者的1/5。老年痴呆症已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癌症、中风而导致老人死亡的第四大杀手。所以,专家们一致呼吁,对老年痴呆症应争取早发现、早治疗。

黄琴[2](2019)在《1、鸡蛋清溶菌酶与消散的油酸胶束相互作用并降低油酸胶束的细胞毒性 2、S100A9介导NF-κB(p65)入核动态变化对SH-SY5Y细胞系的生物学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实验以油酸(OA)胶束与鸡蛋清溶菌酶(HEWL)为模拟分子,解析淀粉样蛋白的聚集机制,并比较不同浓度OA胶束以及OAHEWL聚合体对SH-SY5Y细胞和神经干细胞(NSCs)的生物学效应,初步探讨OA胶束对淀粉样蛋白斑块形成的影响,进一步提高对阿尔兹海默症(AD)病理机制的认识。方法:为了保持OA胶束构象,所有样品都在800 rpm、pH 2.3和57℃条件下持续摇动;实验运用原子力显微镜(AFM)、ThT结合法、CD光谱法对淀粉样蛋白的纤维化过程进行初步表征。AFM是研究蛋白质聚集过程中动态变化的重要实验手段,可观察在不同条件下形成的淀粉样蛋白寡聚体、原纤维和纤维的形态结构并测量各结构的高度;采用ThT结合法监测蛋白质纤维化的动力学过程;运用CD光谱法分析蛋白纤维化过程中蛋白质二级结构变化。采用WST-1法和荧光显微镜连续成像法观察不同浓度OA胶束以及不同浓度OA-HEWL聚合体对SH-SY5Y细胞和NSCs的活性影响。结果:AFM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OA100组形成大量的圆形寡聚体,这些寡聚体进一步结合形成纤维状结构,纤维高度最高可达60nm。ThT荧光染料可与蛋白质中的β-折叠结构特异性结合,用FluoroMax-2分光光度计测试蛋白样品的ThT荧光强度,结果发现HEWL组、OA10组、OA100组在50h前,OA100组ThT荧光强度最高,但增长率较缓;50h后,HEWL组增长速度最快,ThT荧光强度持续增高,高于OA10组和OA100组,而OA100组荧光强度最低。CD光谱结果显示,10h时,HEWL组、OA10组、OA100组所得曲线在208nm处有一最低负峰,此与α-螺旋结构的特征峰类似,而在7d时,在217nm处有一最低负峰,与β-折叠结构的特征峰一致。WST-1法和荧光显微镜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在OA浓度为140μM时,OA对SH-SY5Y细胞和NSCs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P<0.01),而当OA与HEWL共孵育后,OA-HEWL对细胞的毒性明显减弱。结论:OA胶束与HEWL共孵育后可以促进类淀粉样蛋白板块的形成,并能显着降低OA对SH-SY5Y细胞和NSCs的毒性作用。目的:通过提取高纯度的S100A9蛋白和构建核转录因κB(NF-κB)p65基因过表达慢病毒载体并转染体外培养的SH-SY5Y细胞,观察S100A9介导的NF-κB(p65)入核动态变化对SH-SY5Y细胞系的生物学效应。方法:利用前期实验成功构建的原核表达质粒p ET28aS100A9,提取并转化质粒;使用IPTG诱导S100A9蛋白表达;采用SDS-PAGE和WB对S100A9蛋白进行验证;采用镍亲和柱分离并纯化蛋白;透析、浓缩并低温冻干获得蛋白粉;利用PCR方法获取目的基因片段RELA(p65),并构建慢病毒载体;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成功后用构建好的慢病毒载体转染293T细胞;以最适的MOI感染SHSY5Y细胞,并筛选SH-SY5Y稳转株;运用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病毒转染效率;采用CCK-8法检测S100A9蛋白对SH-SY5Y稳转株活性的影响;运用Matlab(R2017a)分析软件分析S100A9蛋白对SH-SY5Y稳转株细胞核内外p65表达量的影响。结果:SDS-PAGE和WB证明成功获取了高纯度蛋白。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成功构建p65基因过表达的慢病毒载体;CCK-8结果显示S100A9对SH-SY5Y细胞具有明显增殖抑制作用(P<0.05),且p65-GFP组的抑制作用没有对照组和空载组强,对照组和空载组二者无显着性差异;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结果显示构建的SH-SY5Y稳转株转染率约达90%,SH-SY5Y稳转株构建成功。Matlab分析结果显示S100A9蛋白可以激活NF-κB信号通路,引起p65入核,且入核与阳性对照TNF-α刺激NF-κB入核存在差异。结论:S100A9促进SH-SY5Y细胞增殖抑制可能是激活了NF-κB信号通路。

张秋实[3](2018)在《阿尔茨海默症定量表型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不断加剧,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即老年痴呆症,发病率不断升高。AD作为老年期大脑皮质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病理不可逆,病程较长,发病原因及其发病机制迄今尚未阐明。当患者出现明显的AD临床症状时,疾病多数已经进入晚期,完全无法治疗。而且,AD比其它非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医疗开销要多4-5倍,还要承担着长达十几年至几十年的护理费用,给患者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和沉重的情感负担。目前,阿尔茨海默症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公认的世界性医学难题,AD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成为大多数研究关注的焦点。AD的神经病理学主要特征是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Aβ)斑块和Tau蛋白相关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双生子实验证明了AD病症的高遗传性,推动了基于AD特征的基因组学研究,但距离完全揭开AD的遗传密码相差甚远。目前的研究成果表明,已发现的AD风险基因联合主效应只能解释35%的AD遗传性,“遗传性丢失”仍然很严重。本文沿着“先选择典型病例,后进行方法学推广”的思路,以AD为研究对象,利用ADNI数据集,针对AD“遗传性丢失”的问题,开展基于定量表型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旨在探索和发现AD早期风险基因、敏感表型,开发用于检测AD早期风险基因和敏感表型的实用算法和工具软件,为AD的早期干预做贡献。首先,对ADNI基因型数据和定量表型数据进行预处理和质量控制,开展全基因组SNP主效应与PET-AV45和CSF两大类8个实测定量表型间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识别并重现了APOC1、APOE、TOMM40和PVRL2四个AD高相关风险基因,证明了本文所采用的数据、质量控制方法和GWAS实验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其次,针对AD“遗传性丢失”问题,使用线性回归方法,基于GWAS结果进行了SNP-SNP交互作用与AD定量表型间的关联研究(Genome-wide interaction studies,GWIS),检测了线性条件下的SNP-SNP交互作用与PET-AV45和CSF两大类8个实测定量表型关联性,发现了微小主效应SNP间存在较强的交互作用,识别出40个AD定量表型相关的基因,证明了当GWAS不能检测到AD风险基因时,GWIS方法可作为有效补充。再次,本文提出了定量表型遗传敏感性分析方法和敏感表型的合成方法,综合分析了 PET-AV45、CSF和FreeSurfer三大类20个实测表型的敏感性,发现Aβ、Tau相关表型对SNP-SNP交互作用更敏感,FreeSurfer表型对SNP主效应更敏感。基于T-tau/Aβ342合成表型的全基因组主效应关联研究(GWAS)和全基因组交互作用关联研究(GWIS),共识别出212个基因,重现了包括APOC1、APOE、TOMM40三个基因在内的39个AD相关风险基因,发现了 21个精神类疾病相关基因以及152个未明确疾病相关性的基因。其中,GWAS所识别的17个基因联合主效应可达到11.3%的解释度(R2),在加入APOE、年龄、性别和临床诊断状态主效应后,解释度达到惊人的41.6%,这是之前ADNI研究结果在主效应解释度上均未达到的高度。而GWIS所识别的SNP-SNP交互对解释度也高达3.1%~5.1%。这些结果的发现充分证明了T-tau/Aβ42表型的超高敏感优势和潜在的预测能力,对“AD遗传性丢失”给予了有效补充,为发掘AD遗传病理开辟了新的道路。最后,本文针对基因-基因交互作用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基于多因素融合的基因-基因交互作用检测方法,分别解决了基因-基因交互相关系数矩阵的计算问题、高维度交互作用检测方法设计问题和多因素的融合问题,开发了IGENE软件,实现了2种相关系数矩阵计算方法和6种基因-基因交互作用计算方法,分析了算法间的差异性。其实验结果的显着性与GWIS检测的一致,文献和组织特异性分析表明,本文针对T-tau/Aβ42敏感表型进行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意义重大,所发现的结果在生物学意义的表达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既重现了已知AD风险基因,又有新的发现,值得进行深入研究。综上所述,本文针对阿尔茨海默症的21个定量表型,分别进行了全基因组主效应关联研究和全基因组交互作用关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定量表型的连变特性比疾病的二维状态更接近其遗传机理,表现出更高的遗传信噪比,用于检测AD相关的风险基因,可增加潜在的统计学效力。此外,SNP-SNP交互作用研究,定量表型遗传敏感性分析,以及基因-基因交互作用检测算法设计和检测工具开发,为AD等复杂疾病的风险基因挖掘和病理学探究提供了系统化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案和良好的实验平台,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乔迎芳[4](2018)在《面向阿尔茨海默病的特征选择与分类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老年人口数量越来越多,老年疾病的发病率显着升高,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年痴呆。有资料显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仅为5.5年,是继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癌症之后,危害老年人身体健康的“第四大杀手”。据国际阿尔茨海默病联合会保守估计,到2030年,全球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人数将增至7562万;到2050年,患者人数将达到13546万。可见,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提早诊断和预防刻不容缓。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被普遍认为是正常人(Normal Control,NC)到阿尔茨海默病的过渡状态,根据在一定时间段内MCI是否转化为AD,相关研究将MCI进一步细分为cMCI(converted MCI)和sMCI(stable MCI)。统计表明,cMCI患者在一定时间内转化成AD患者的几率更大,所以在本文中对MCI患者的研究以cMCI患者为主。虽然cMCI患者在临床初期表现较为正常,但如果不提前治疗,最后还是会转化为AD患者。如果在人群中能准确地识别出AD、cMCI、NC人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早对AD疾病进行预防和干预。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SVM-RFE特征选择方法根据SVM在训练时生成的权向量(2(2来构造排序系数,并在每次迭代时去掉排序系数最小的特征从而实现特征选择。该方法只考虑到特征与类标之间的相关性,而未能考虑到特征之间的冗余性。为了使SVM-RFE特征选择方法考虑到特征之间的冗余性,本文在SVM-RFE特征选择方法生成权向量(2(2后,引入mRMR相关算法来重新构造排序系数,进而完成对SVM-RFE特征选择方法的改进,形成了一种新的特征选择方法。(2)为了验证改进SVM-RFE特征选择方法的有效性,本文使用SVM分类方法和KNN分类方法,在AD、cMCI、NC三类人群的MRI脑影像数据经过一系列处理后得到的皮层厚度数据上进行cMCI和NC人群、AD和NC人群的分类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不论是用哪种分类方法进行评估,使用改进的SVM-RFE特征选择方法的分类准确率都要高于使用SVM-RFE特征选择方法、mRMR特征选择方法和F-score特征选择方法的准确率,同时,在准确率达到最高时使用的特征子集个数也是三种方法中最少的。

安升淑[5](2018)在《蜜环菌多糖通过抗凋亡和抗氧化对阿尔茨海默症药理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病灶以及发病机制都较为复杂,且对机体损害较大,对老年人身体和心灵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由突触的变性以及神经元的丢失所引起的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又被称作老年痴呆病,是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不明,治疗药物有限。该疾病的临床特点是学习及记忆能力受损,以及认知功能缺陷。AD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还没有良好治愈的方法,亟待研发高效、低毒的AD防治药物。真菌被用作功能性食品,表现出多种药理活性,副作用少,常作为药物使用。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又称榛蘑,是一种药食两用真菌,已经在东亚地区使用了数百年。用于传统医学的蜜环菌,具有很多药理作用,包括延缓衰老,催眠镇静,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多糖作为蜜环菌的主要成分,具有清除超氧化物自由基的能力,表现出抗氧化性质。然而,蜜环菌对阿尔茨海默症的影响尚未得到系统报道。本文主要从抗氧化和抗凋亡途径研究蜜环菌多糖对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效果及初步机制。本研究包括以下几部分:1.蜜环菌胞内粗多糖的制备本研究通过热水浸提法,sevag法,透析,分级醇沉等步骤得到一系列不同乙醇浓度醇沉的粗多糖,命名为AMPSae,得率分别为0.93%,1.30%,1.93%,1.60%,1.00%。采用70%乙醇沉淀获得的蜜环菌多糖(AMPSc)在L-谷氨酸(L-Glu)诱导的HT22细胞凋亡模型和AlCl3加D-半乳糖(D-gal)诱导的AD小鼠模型中考察其对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作用。2.蜜环菌多糖体外抗阿尔茨海默症活性及机制的研究MTT法测定L-Glu诱导的HT22细胞凋亡模型中细胞存活率,DCFH-DA荧光染色法检测HT22细胞内活性氧(ROS)的累积,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HT22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MMP)的改变以及细胞凋亡比例,并通过试剂盒检测分析HT22细胞内caspase-3的活性。结果表明,AMPSc显着改善细胞活力,抵抗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内活性氧的积累,阻止caspase-3的活化和恢复MMP。3.蜜环菌多糖体内抗阿尔茨海默症活性及机制的研究在AlCl3加D-gal诱导的AD小鼠模型中,经过8周建模和4周给药治疗,进行行为学测试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结果表明,AMPSc增强了自主活动测试中的水平运动,在旋转棒测试中改善了耐力时间,并减少了水迷宫测试中的逃避潜伏时间。在4周AMPSc给药治疗后,从血清和下丘脑中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含量的增加和乙酰胆碱(Ach)浓度的升高以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水平的下降可以看出AD小鼠的中枢胆碱能系统功能得到改善。此外,AMPSc不仅可以提高AD小鼠血清及下丘脑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而且还抑制了AD小鼠下丘脑中ROS的水平升高,从而改善了AD小鼠体内氧化应激状态。最后,AMPSc降低AD小鼠海马神经的凋亡,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氧化损伤和p-Tau蛋白聚集。综上所述,体内及体外实验均从抗氧化和抗凋亡途径证明了蜜环菌多糖抗阿尔茨海默症的活性,本研究为蜜环菌多糖作为治疗或预防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神经保护候选物提供了药理学证据。

赵新春[6](2018)在《泛素通路基因RNAi筛选及CDC34在肺癌中的功能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PS)是一种组织良好的蛋白销毁机器,它由多种蛋白质组分(E1泛素激活酶、E2泛素偶联酶、E3泛素连接酶和26S蛋白酶体)组成,各组分间彼此协同工作以确保及时高效的将底物蛋白水解。因此,UPS的任何组件的失调都可能显着影响受其调控的任何生物过程的功能发挥。为了系统地鉴定出对肺癌发生至关重要的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相关基因,我们使用基因沉默方法来敲低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中的696个基因。最终,我们在两种NSCLC细胞系(A549和H1975)中鉴定出42个细胞增殖所需的候选基因(包括31个潜在的癌基因和11个潜在抑制基因)。其中,5个潜在癌基因(UBE2T、CBLC、CDC34、RFWD3和TRIM17)在肺癌病人中显着高表达,且其表达水平与病人预后呈负相关;而4个潜在抑癌基因(UBL3、TRIM22、UBE2G2和MARCH1)则在肺癌病人中低表达显着,且其表达水平与肺癌病人预后呈正相关。我们对在肺癌样本中高表达最显着的一个候选基因——E2泛素偶联酶CDC34——在肺癌发生发展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由于CDC34通过与SKP1-CUL1-F-box复合物(SCF)E3泛素连接酶一起工作来调节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蛋白水解,因此CDC34被公认为是细胞存活所必需的基因。已有多个报道指出,CDC34在一些癌症中发挥癌基因作用。我们发现,在102例非小细胞肺癌病例中,有67例(65.7%)显示CDC34在肿瘤组织中升高,且吸烟者的CDC34高于非吸烟者。CDC34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呈负相关。过表达CDC34促进了肺癌细胞增殖,而在体外和体内敲低CDC34则抑制了肺癌细胞的增殖生长。机制上,CDC34结合EGFR并与E3连接酶c-Cbl竞争以抑制EGFR蛋白泛素化和随后的降解。此外,我们进一步探讨了 CDC34增强EGFR磷酸化活性的其他机制,观察到CDC34参与SCFβ-TrCP介导的CDC25A降解,导致CDC25A诱导的EGFR去磷酸化水平降低。我们还发现,CDC34促进EGFR核易位并影响EGFR作为转录因子的功能。同时,EGFR也正调节CDC34。临床研究显示,超过一半的NSCLC患者发生EGFR过度表达或功能获得性突变引起的EGFR过度活化。我们研究发现,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敏感的EGFR-L858R突变驱动的肺癌和吉非替尼耐药的EGFR-T790M/Del(exon 19)驱动的小鼠肺癌中,通过慢病毒介导的shRNA稳定敲低CDC34会显着抑制肺癌的形成。这些数据表明,E2偶联酶能够与E3连接酶竞争以抑制癌蛋白底物的泛素化及随后的降解。CDC34的沉默可以缓解T790M突变引起的耐药性,因此,CDC34可以作为一个潜在的肺癌治疗靶标。临床前和临床上使用CDC34抑制剂来治疗带有/不带有EGFR突变的肺癌值得深入研究。此外,我们还确认了RFWD3和UBL3这两个候选基因对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研究发现,敲低RFWD3促进肺癌细胞凋亡,从而抑制了肺癌细胞增殖。而沉默UBL3则使S期的细胞增多,从而促进了肺癌细胞增殖。为了探索它们调控肺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我们分别用靶向它们的siRNA干扰A549和H1975两种细胞系,然后将全细胞蛋白做TMT分析,以此鉴定出受它们调控的一系列蛋白。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康盛华[7](2018)在《中医证候、嗅觉和生物标志物与轻度认知损害转归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轻度认知损害(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是介于认知正常(Normal cognitive,NC)与痴呆间的过渡阶段,其结局可以是逆转为正常、保持平稳或进展为痴呆。本研究旨在从中医证候、嗅觉和生物标志物角度分析MCI特征,探寻预测MCI转归的因素。研究方法(1)招募2015年9月至2017年12月在东直门医院就诊的患者及社区志愿者,进行神经心理学评估,中医证候要素评分和嗅觉评分,符合标准的受试者留取外周血标本检测三种血浆蛋白(转甲状腺素蛋白(Transthyretin,TTR)、淀粉样β蛋白片段1-40(β-amyloid1-40,Aβ40)、淀粉样 β 蛋白片段 1-42(β-amyloid1-42,Aβ42))浓度和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E,APOE)基因型。根据神经心理学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NC组,MCI组和痴呆组,比较三组患者中医证候特征、三种血浆蛋白浓度、APOE基因多态性、嗅觉评分差异,分析MCI患者中医证候、嗅觉评分、三种血浆蛋白浓度、APOE基因多态性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2)在横断面研究的基础上,纳入94例MCI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调查,基线后每3个月进行1次中医证候要素评分,每6个月进行1次神经心理学评估和嗅觉测试,总结MCI患者中医证候、嗅觉评分的纵向演变规律,分析中医证候、嗅觉评分变化与认知功能变化的相关性。(3)将随访研究的MCI患者根据认知结局分为逆转为认知正常组(R组),保持平稳组(S组)和进展为痴呆组(P组),比较R组、S组、P组基线时认知功能、中医证候、嗅觉评分、三种血浆蛋白浓度、APOE基因多态性差异,探索预测MCI转归的因素。结果(1)研究对490例受试者进行了神经心理学评估及中医证候评分,其中NC=149人,MCI=189人,痴呆=152人。结果显示MCI患者的中医证候主要分布于痰浊(32.28%)、肾虚(28.57%)、髓减(26.46%)。162例受试者(NC=33人,MCI=94人,痴呆=35人)完成嗅觉评分测试和三种血浆蛋白浓度测定。结果显示,MCI组嗅觉评分(6.24±1.79)显着高于痴呆组(4.40±1.52)(P<0.01),并显着低于NC组(8.94±1.32)(P<0.01)。以嗅觉评分作为鉴别MCI的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嗅觉评分鉴别MCI和NC的曲线下面积为0.8732,切断值为7分时,其灵敏度为0.78,特异度为0.88;鉴别MCI和痴呆的曲线下面积为0.7556,切断值为6分时,其灵敏度为0.66,特异度为0.77。在MCI患者中,嗅觉评分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得分(r=0.278,P=0.007)及轻度认知损害日常生活活动量表(MCI-activity of daily living,MCI-ADL)(r=0.337,P=0.002)得分呈正相关。三组间血TTR、Aβ40、Aβ42浓度、Aβ40/Aβ42、TTR/Aβ42未显示明显差异(P>0.05);在 MCI 患者中,血 TTR浓度(r=-0.218,P=0.038)和 TTR/Aβ42(r=-0.228,P=0.040)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得分呈负相关,血Aβ40浓度与ADL得分(r=0.222,P=0.035)、临床痴呆评价量表-总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 scale-sum boses,CDR-SB)分数(r=0.210,P=0.047)呈正相关。完成 APOE 基因检测的受试者共104人(NC=18人,MCI=51人,痴呆=35人),MCI组ε2、ε3、ε4等位基因的携带率分别是 5.88%、70.59%、23.53%,痴呆组为 2.86%、57.14%、40.00%,NC 组13.89%、77.78%、8.33%,痴呆组的ε4携带率最高(P=0.001);MCI组的ε4者与非携带者认知差异不明显(P>0.05)。(2)78/94(82.98%)例MCI患者完成随访。在各随访节点时肾虚积分(P<0.01)、髓减积分(P<0.01)、痰浊积分(P<0.01)均高于基线水平,6个月、12个月时髓减(P<0.01),痰浊(P<0.05)积分变化与CDR-SB变化均呈正相关。6个月、12个月痰浊积分(P<0.05)变化与ADL变化均呈正相关。嗅觉评分在随访中未表现出明显变化(P>0.05)。与非ε4携带者(0.45±0.76,0.46±0.58)比较,ε4携带者第12个月时的ADL(1.27±1.19,P=0.026)、CDR-SB(1.09±1.11,P=0.035)得分增加更显着;与非 携带者(-1.00±1.44)比较,ε2携带者第12个月时的MMSE(0.75±1.26,P=0.027)下降少。(3)根据94例MCI患者末次随访的认知结果,16人逆转为认知正常(R组),62人保持平稳(S组),16人进展为痴呆(P组),1年的痴呆转化率为17.02%。结果显示,基线时三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无明显差异,随访过程中,P组肾虚、髓减、痰浊的积分较基线时的增加值高于S组,高于R组(P<0.05)。嗅觉评分,R组得分(7.69±1.30)高于S组(5.97±1.90),高于P组(4.69±1.62)(P<0.001);随访中三组嗅觉评分均未见明显变化。三种血浆蛋白,S组TTR浓度最高,P组TTR水平最低(P<0.001),其他血浆蛋白浓度及比值未显示明显组间差异。51例MCI受试者APOE基因检测成功,其中R组4人,S组39人,P组8人;ε2、ε3、ε4等位基因的携带率分别为P组6.25%、50.000%、37.50%,S 组 3.85%、75.64%、19.23%,R 组 25.00%、62.50%、12.50%。以“P组”和“S组”为因变量,对基线时中医证候积分、认知功能、嗅觉评分、三种血浆蛋白浓度及比值、APOE基因多态性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血TTR浓度(OR=0.981,95%CI:0.965-0.998,p=0.029)、延迟故事回忆(delayed story recall,DSR)得分(OR=0.727,95%CI:0.574~0.921,P=0.008)、MMSE评分(OR=0.151,95%CI:0.041-0.551,P=0.004)是MCI组1年内进展为痴呆的独立风险因子,MCI组1年内进展为痴呆的风险预测模型为:p=ex/(1+ex),x=55.2294-0.3185×DSR-0.0190×TTR-1.8902×MMSE。将三者作为判断 MCI 组 1 年内进展为痴呆的指标,分别绘制 ROC 曲线。血 TTR 浓度的曲线下面积 0.7339(95%CI:0.5853-0.8824),当切断值为 225.75μg/mL,其灵敏度0.81,特异度0.67;DSR得分的曲线下面积0.7535(95%CI:0.6114-0.8957),当切断值为2分,其灵敏度0.63,特异度0.89;MMSE的曲线下面积0.8669(95%CI:0.7872-0.9467),当切断值为26分,其灵敏度0.88,特异度0.76。以“R组”和“非R组”为因变量,对基线时中医证候积分、认知功能、嗅觉评分、三种血浆蛋白浓度及比值、APOE基因多态性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嗅觉评分(OR=2.048,95%CI 1.220-3.437,P=0.007)、MCI-ADL(OR=1.236,95%CI:1.008-1.516,P=0.042)、DSR 得分(OR=1.104,95%CI:1.015~1.201,P=0.020)是 MCI组1年内逆转为认知正常的的独立影响因子,MCI组1年内逆转为认知正常的风险预测模型为:p=ex/(1+ex),x=-19.3913-0.2120×MCIADL+0.7166×嗅觉+0.0991 ×DSR。将三者作为判断MCI组1年内逆转为认知正常的指标,绘制ROC曲线。嗅觉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0.8088(95%CI:0.7144-0.9032),当切断值为7分,其灵敏度0.81,特异度0.68;MCI-ADL得分的曲线下面积0.8031(95%CI 0.6830-0.9232),当切断值为58分,其灵敏度0.63,特异度0.87;DSR得分的曲线下面积0.7488(95%CI:0.6140-0.8836),当切断值为10分,其灵敏度0.75,特异度0.68。结论(1)MCI组以痰浊、肾虚、髓减为主要中医证候,髓减、痰浊积分增加的速度越快,1年内进展为痴呆的可能性越大;(2)嗅觉评分可用于MCI组的诊断;(3)血TTR浓度、MMSE、DSR得分是判断MCI组1年内进展为痴呆的预测因素;嗅觉评分、MCI-ADL、DSR得分是判断MCI组1年内逆转为NC的预测因素;(4)在MCI组,APOEε4等位基因携带可能是认知损害的风险因素,APOEε2等位基因携带可能是认知的保护因素。

牟丹[8](2018)在《MUC2和Villin在人结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研究人类结肠腺癌组织、结肠腺瘤组织、正常结肠组织中黏蛋白2(MUC2)、绒毛蛋白(Villin)的表达水平及变化趋势,并探讨其在结肠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本实验经过严格筛选并最终选择10例正常结肠组织、16例结肠腺瘤以及40例结肠腺癌。使用Real-time PCR(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检测这3种类型结肠组织中MUC2、Villin的表达水平,同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比较MUC2、Villin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MUC2在正常结肠组织、结肠腺瘤组织、结肠腺癌组织中的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均呈逐渐下降趋势,结肠腺癌组与结肠腺瘤组相比以及结肠腺癌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UC2在结肠腺癌中的表达分别与性别、年龄、肿瘤发生部位无关(P>0.05);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器官转移有关(P<0.05);肿瘤浸润深度越大、伴有淋巴、器官转移,表达越弱(P<0.05);2.Villin在正常结肠组织、结肠腺瘤组织、结肠腺癌组织中的mRNA及蛋白水平均呈逐渐下降趋势,结肠腺癌组与结肠腺瘤组相比以及结肠腺癌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illin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分别与性别、年龄、肿瘤发生部位无关(P>0.05);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器官转移有关(P<0.05);肿瘤浸润深度越大、伴有淋巴、器官转移,表达越弱(P<0.05);3.MUC2、Villin在正常结肠组织、结肠腺瘤组织、结肠腺癌组织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1、在“正常结肠-结肠腺瘤-结肠腺癌”的演变过程中,MUC2和Villin的表达呈逐渐下调趋势,说明可能二者参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2、MUC2的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远处转移呈负相关,表明其可能抑制了结肠癌的进展与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并且有可能间接反映肿瘤的进展情况;3、Villin的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远处转移呈负相关,表明其可能抑制了结肠癌的进展与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检测其表达可能间接反映肿瘤的进展情况。

王雪[9](2018)在《脉冲型近红外光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占据了痴呆病例的50%以上,严重影响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活。最常见的症状包括语言障碍,学习与记忆能力下降,情绪波动,丧失行为能力等。阿尔兹海默症起病隐袭,病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恶化,严重影响病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随着身体功能丧失,最终会导致死亡。病人需要终身照护,跟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发病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均有关系,其中1%至5%的患者根据基因突变被确诊为家族遗传性疾病。在多种发病假设中,人们通过研究发现Aβ淀粉样蛋白与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病与进展有着密切联系,其可以产生神经毒性,引起神经元纤维缠结,并导致细胞凋亡,病情恶化。减少Aβ淀粉样蛋白斑块沉积是目前临床治疗的主要目标。目前阿尔兹海默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AChEIs)和NMDA拮抗剂,只可暂时减轻症状,不能逆转疾病进程,并且具有各种副作用,因此非药物治疗的方式逐步得到重视。随着研究的深入,近红外光的生物学效应日益凸显,例如近红外光可以减轻疼痛、促进伤口愈合、加快血液循环、提高线粒体功能和促进释放生长因子等,某些先导性研究发现近红外光还具有神经细胞保护与修复功能。因此,我们尝试使用近红外光照射的方式来治疗阿尔兹海默症。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通过转基因小鼠研究了红外光照射治疗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影响。我们选用的小鼠模型为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分别被转入了携带有Sweden突变的人前体蛋白APP基因和带有第9外显子突变的人早老素PS1基因。此类动物模型在6月龄的时候海马区和大脑皮层会产生Aβ淀粉样蛋白斑块,模拟阿尔兹海默症发病症状。此外,我们自行设计了照射治疗小鼠的实验装置,主要包括动物容器、照射控制部分和LED阵列,LED阵列可以发射脉冲频率为10 Hz或40Hz的红外光。经过连续45天的光照治疗后,我们分别通过两项实验来评估近红外光的治疗效果:利用动物行为学实验Morris水迷宫来定性评估小鼠的学习与记忆能力,利用免疫荧光实验来定量分析小鼠海马体与大脑皮层中Aβ淀粉样蛋白斑块的沉积情况。两项实验结果表明,治疗组小鼠和对照组小鼠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近红外光照治疗可以改善小鼠记忆,并减轻Aβ蛋白沉积。近红外光作为一种物理学治疗方式,以其无创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优势,有望成为新型的阿尔兹海默症治疗方式。

王昕萌[10](2017)在《基于多肽的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分子探针与相关成像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 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率高对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研发AD的早期诊断方法和技术,对于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AD具有两个重要的病理学特征,即β淀粉样蛋白异常沉积形成的老年斑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建立基于AD特殊生物标记物的特异性靶向分子探针,对AD的早期诊断与病程监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关于AD分子探针多为基于PET成像手段的放射性元素标记的有机小分子探针,不仅成像手段单一,还存在进脑率低、特异性结合低的问题。有研究发现,一种名为Angiopep的多肽可以利用LRP1介导的胞吞作用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穿过血脑屏障,此外我们之前的研究发现其可以与脑内的老年斑结合。在这些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本研究合成了若干基于Angiopep的用于磁共振成像的分子探针,通过在Angiopep上连接DOTA与Gd的螯合物,使其具有磁共振信号。并观察了所合成的分子探针在体外的磁共振信号强度,以及分子的弛豫率。之后在APP/PS1小鼠上进行在体高场磁共振成像分析,发现该分子探针能与小鼠脑内的β淀粉样蛋白沉积结合,并在小鼠的磁共振成像中观察到β淀粉样蛋白沉积的增强影像。上述结果提示,合成的基于Angiopep的磁共振分子显像探针具有很好的信号强度,并且能够用于小鼠脑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的靶向标记。有趣的是,在用经荧光基团标记的Angiopep对AD人脑组织切片的荧光染色实验中,发现该探针对神经原纤维缠结也具有一定的结合能力。根据文献报道,部分AD分子探针具有同时靶向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神经原纤维缠结的能力。因此,进一步利用 MAPT(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tau,微管相关tau蛋白)转基因小鼠对基于Angiopep的分子探针与神经原纤维缠结之间的结合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不仅能与AD人脑的神经原纤维缠结结合,同时也能与MAPT鼠脑内的神经原纤维缠结结合。采用近红外荧光成像的方法在体检测神经原纤维缠结的形成过程发现,9月龄MAPT转基因小鼠脑内的荧光强度高于3月龄和阴性对照组的小鼠,在离体的荧光显微成像观察中,确认该分子探针能够在体与MAPT鼠脑内的神经原纤维缠结结合。CT(X-ray computed tomography,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成本低廉、分辨率高,广泛用于人体骨骼、血管的三维重建,肿瘤、出血及软组织器官的病变检查,是很理想的临床成像手段。在本文的第四章中,我们对纳米金在CT成像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纳米金在ICR小鼠和荷瘤裸鼠体内的代谢情况,发现其在肝脏中的分布明显高于其他脏器,第六天在肝脏的水平出现异常升高,且在肝脏中的保留能够持续30天以上。在之后的肝脏切片透射电镜观察时,发现纳米金主要存在于小鼠肝脏细胞的线粒体,提示肝脏在纳米金的体内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对纳米金进行了功能基团的多样性修饰,使其具有大脑靶向或肿瘤靶向的功能。为今后颅脑中病灶的CT显像研究提供了基础。综上所述,本研究探讨了磁共振显像剂、近红外荧光显像剂、CT显像剂这三类分子造影剂在动物脑成像研究中的应用基础。重点研究了上述分子探针对于脑内病变的检测能力,发现基于angiopep的磁共振分子探针对APP转基因小鼠的老年斑;基于angiopep的近红外分子探针对MAPT转基因小鼠的神经原纤维缠结都具有较好的在体显像能力。

二、“四大杀手”的家族遗传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大杀手”的家族遗传性(论文提纲范文)

(2)1、鸡蛋清溶菌酶与消散的油酸胶束相互作用并降低油酸胶束的细胞毒性 2、S100A9介导NF-κB(p65)入核动态变化对SH-SY5Y细胞系的生物学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鸡蛋清溶菌酶与油酸胶束相互作用并降低油酸胶束的细胞毒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淀粉样蛋白纤维化的结构及动力学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OA胶束以及OA-HEWL复合物对SH-SY5Y和NSCs的细胞毒性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S100A9介导NF-κB(p65)入核动态变化对SH-SY5Y细胞的生物学效应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S100A9蛋白制备和纯化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p65融合基因过表达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包装、转染以及筛选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S100A9介导的NF-κB(p65)入核动态变化对SH-SY5Y细胞系生物学效应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1
参考文献2
文献综述:脂肪酸在阿尔兹海默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3)阿尔茨海默症定量表型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世界人口老龄化的新常态
        1.1.2 老龄化带来的老年病问题
    1.2 阿尔茨海默症的病理学特征与生物学标记
        1.2.1 AD的病理学特征
        1.2.2 AD相关生物学标记
    1.3 AD的基因组学分析与ADNI数据集
        1.3.1 GWAS
        1.3.2 ADNI组织与数据集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基于表型的基因组学关联研究现状
        1.4.2 基于定量表型的基因组学关联方法研究现状
        1.4.3 基于定量表型的基因组学关联策略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结构
        1.5.1 提出问题
        1.5.2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ADNI数据的质量控制和定量表型的GWAS分析
    2.1 ADNI数据的质量控制标准与方法
        2.1.1 基因型数据质量控制的标准与流程
        2.1.2 定量表型数据的质量控制原则
    2.2 本文基因型数据的选择与质量控制
    2.3 定量表型的选择和质量控制
        2.3.1 定量表型的选择
        2.3.2 定量表型的质量控制和样本信息统计
    2.4 基于定量表型的GWAS分析
        2.4.1 GWAS分析策略
        2.4.2 GWAS实验结果
        2.4.3 GWAS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定量表型的全基因组交互作用研究
    3.1 GWIS的研究背景
    3.2 GWIS分析算法和策略
        3.2.1 SNP-SNP交互作用原假设
        3.2.2 基于线性回归的交互作用检测算法
        3.2.3 交互作用检测策略
        3.2.4 交互作用算法实现和检测工具开发
    3.3 GWIS实验方法与结果
        3.3.1 实验方法与过程
        3.3.2 基于PET-AV45表型的GWIS实验与结果
        3.3.3 基于CSF表型的GWIS实验与结果
    3.4 GWIS方法与实验结果分析
        3.4.1 本文SNP-SNP交互作用假设分析
        3.4.2 GWIS方法和流程分析
        3.4.3 GWIS实验结果分析
        3.4.4 GWIS带来的新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定量表型的AD遗传敏感性研究
    4.1 定量表型敏感性分析背景
    4.2 AD相关定量表型敏感性分析
        4.2.1 定量表型敏感性分析依据
        4.2.2 基于FreeSurfer表型的GWAS和GWIS实验结果
        4.2.3 基于FreeSurfer表型的实验结果分析
    4.3 基于T-tau/Aβ_(42)表型的AD遗传敏感性研究
        4.3.1 T-tau/Aβ_(42)合成表型研究
        4.3.2 T-tau/Aβ_(42)表型生物学意义分析
        4.3.3 基于T-tau/Aβ_(42)表型的GWAS实验结果与分析
        4.3.4 基于T-tau/Aβ_(42)表型的GWIS实验结果与分析
        4.3.5 T-tau/Aβ_(42)表型的敏感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因交互作用检测方法研究和生物学意义分析
    5.1 基因-基因交互作用研究的背景
        5.1.1 基因水平交互作用研究的必要性
        5.1.2 基因水平交互作用研究的主要困难
        5.1.3 基因水平交互作用研究的突破方向
    5.2 基于多因素融合的基因交互方法研究
        5.2.1 单基因显着性检测方法
        5.2.2 基因交互作用检测方法研究面临的困难
        5.2.3 基因-基因交互作用相关系数矩阵计算
        5.2.4 基于多因素融合的基因交互作用检测方法设计
        5.2.5 基于独立稀疏块的多因素融合方法
    5.3 基于多因素融合的基因-基因交互方法的实现
        5.3.1 基于Kronecker积和SNP积的相关系数矩阵的计算
        5.3.2 基于MNDS的基因交互作用检测方法的实现
        5.3.3 基于ESPT的基因交互作用检测方法的实现
        5.3.4 基于ISMB的基因交互作用检测方法的实现
    5.4 基于T-tau/Aβ_(42)表型的基因交互实验与分析
        5.4.1 基于多因素融合方法的基因交互实验结果
        5.4.2 基于多因素融合方法的基因交互实验结果分析
    5.5 T-tau/Aβ_(42)敏感表型实验结果的生物学意义分析
        5.5.1 T-tau/Aβ_(42)表型实验结果的生物学意义文献分析
        5.5.2 T-tau/Aβ_(42)表型实验结果的组织特异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面向阿尔茨海默病的特征选择与分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大脑解剖学基础
    1.3 研究现状
        1.3.1 阿尔茨海默病与轻度认知障碍的研究现状
        1.3.2 基于模式识别的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于MRI脑皮层形态学的研究进展
    2.1 引言
    2.2 磁共振成像技术
    2.3 基于MRI的脑皮层形态学指标及其获取流程
        2.3.1 常用脑皮层形态学指标
        2.3.2 皮层厚度指标
        2.3.3 基于原始脑部影像的皮层厚度指标获取流程
    2.4 AAL模板分区
    2.5 常用特征选择方法简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进的SVM-RFE特征选择方法
    3.1 引言
    3.2 特征选择方法的概念及其过程
    3.3 特征选择方法的分类
        3.3.1 基于搜索策略划分特征选择方法
        3.3.2 基于评价准则划分特征选择方法
    3.4 改进的SVM-RFE特征选择方法
        3.4.1 改进的SVM-RFE特征选择方法的具体过程
        3.4.2 基于非皮层厚度数据的实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类方法及实验结果分析
    4.1 引言
    4.2 SVM分类方法
    4.3 KNN分类方法
    4.4 实验数据及评估指标
        4.4.1 实验数据和实验过程
        4.4.2 分类器性能评估指标
    4.5 基于AD、cMCI和NC人群的分类实验结果分析
        4.5.1 基于cMCI和NC人群皮层厚度数据的分类实验结果
        4.5.2 基于AD和NC人群皮层厚度数据的分类实验结果
        4.5.3 实验结果小结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蜜环菌多糖通过抗凋亡和抗氧化对阿尔茨海默症药理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索引表
第1章 绪论
    1.1 蜜环菌
        1.1.1 蜜环菌概述
        1.1.2 蜜环菌的应用
        1.1.3 蜜环菌多糖
    1.2 阿尔茨海默症
        1.2.1 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概述
        1.2.2 阿尔茨海默症概述
        1.2.3 阿尔茨海默症发展趋势
    1.3 阿尔茨海默症发病机制
        1.3.1 氧化应激损伤
        1.3.2 胆碱能系统功能障碍
        1.3.3 β-淀粉样蛋白神经毒性
        1.3.4 Tau蛋白磷酸化异常
        1.3.5 兴奋性氨基酸毒性
        1.3.6 铝的蓄积毒性
    1.4 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现状
    1.5 选题背景和立题意义
第2章 蜜环菌胞内粗多糖的制备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菌株
        2.2.2 仪器
        2.2.3 试剂
        2.2.4 培养基
    2.3 实验方法
        2.3.1 菌种活化
        2.3.2 菌丝体的制备
        2.3.3 菌粉的制备
        2.3.4 胞内粗多糖的制备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胞内多糖的提取
        2.4.2 分级醇沉多糖得率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蜜环菌多糖体外抗阿尔茨海默症活性及机制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细胞
        3.2.2 仪器
        3.2.3 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HT22细胞培养
        3.3.2 MTT法检测AMPS对HT22细胞活力的影响
        3.3.3 MTT法检测AMPSc对HT22细胞活力的影响
        3.3.4 细胞凋亡测定
        3.3.5 线粒体膜电位测定
        3.3.6 细胞内ROS含量测定
        3.3.7 Caspases3活力测定
        3.3.8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与结论
        3.4.1 AMPS改善细胞活力
        3.4.2 AMPSc改善细胞活力
        3.4.3 AMPSc改善细胞凋亡
        3.4.4 AMPSc恢复了MMP
        3.4.5 AMPSc降低了ROS积累
        3.4.6 AMPSc减少caspase-3的活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蜜环菌多糖体内抗阿尔茨海默症活性及机制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仪器
        4.2.2 试剂
        4.2.3 实验动物
    4.3 实验方法
        4.3.1 动物模型建立及分组给药
        4.3.2 行为学测试
        4.3.3 中枢胆碱能相关指标测定
        4.3.4 氧化应激相关指标测定
        4.3.5 TUNEL凋亡检测
        4.3.6 Aβ含量测定
        4.3.7 硫黄素S染色实验
        4.3.8 免疫组织化学实验
        4.3.9 统计学分析
    4.4 结果与结论
        4.4.1 AMPSc影响AD小鼠的行为
        4.4.2 AMPSc上调血清的Ach浓度
        4.4.3 AMPSc上调下丘脑中的Ach浓度
        4.4.4 AMPSc降低血清中的AchE浓度
        4.4.5 AMPSc降低下丘脑中的AchE浓度
        4.4.6 AMPSc上调血清中的ChAT浓度
        4.4.7 AMPSc上调下丘脑中的ChAT浓度
        4.4.8 AMPSc调节血清和下丘脑的氧化状态
        4.4.9 AMPSc减少海马神经元凋亡
        4.4.10 AMPSc调节血清的Aβ水平
        4.4.11 AMPSc调节海马中的Aβ水平
        4.4.12 AMPSc抑制海马中Aβ老年斑
        4.4.13 AMPSc调节海马中的4-NHE水平
        4.4.14 AMPSc调节海马中的Tau蛋白的水平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6)泛素通路基因RNAi筛选及CDC34在肺癌中的功能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肺癌概述
        1.1.1 肺癌分类及起源
        1.1.2 肺癌病因
    1.2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1.2.1 EGFR简介
        1.2.2 EGFR的表达调控
        1.2.3 EGFR与癌症
        1.2.4 使EGFR失活的分子机制研究
        1.2.5 EGFR靶向抑制策略
        1.2.6 EGFR转基因肺癌小鼠模型
    1.3 蛋白泛素化信号通路
        1.3.1 蛋白泛素化简介
        1.3.2 蛋白泛素化系统组件表达异常与肺癌发生
    1.4 E2泛素偶联酶CDC34
        1.4.1 CDC34的发现
        1.4.2 CDC34的结构
        1.4.3 CDC34的功能
        1.4.4 CDC34与癌症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肺癌病人样本
        2.1.2 细胞系及培养条件
        2.1.3 实验抗体和试剂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cDNA的制备
        2.2.2 PCR反应
        2.2.3 分子克隆
        2.2.4 实验所用载体
        2.2.5 质粒、siRNA及shRNA转染
        2.2.6 shCDC34稳定肺癌细胞株的构建
        2.2.7 蛋白样品制备及蛋白免疫印迹
        2.2.8 siRNA文库筛选和肺癌细胞活性检测
        2.2.9 免疫共沉淀
        2.2.10 蛋白纯化技术
        2.2.11 GST或His pull-down实验
        2.2.12 细胞生长曲线与克隆形成实验
        2.2.13 细胞流式分析技术
        2.2.14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
        2.2.15 体外激酶实验
        2.2.16 动物实验
        2.2.17 统计分析
第3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引言
    3.2 siRNA文库筛选肺癌细胞存活所必需的泛素通路基因
        3.2.1 全基因组沉默肺癌细胞中的UPS组分
        3.2.2 候选基因在肺癌中的表达和生存期分析
        3.2.3 CDC34在NSCLCs中高表达
        3.2.4 CDC34对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3.2.5 CDC34对细胞周期和细胞迁移的影响
        3.2.6 CDC34正调控EGFR
        3.2.7 敲低CDC34抑制了肺癌细胞在小鼠体内的增殖
        3.2.8 CDC34与EGFR直接互作
        3.2.9 确定CDC34与EGFR互作区
        3.2.10 CDC34防止EGFR被蛋白酶体降解
        3.2.11 CDC34与c-Cbl竞争结合EGFR以防止EGFR被溶酶体降解
        3.2.12 敲低CDC34抑制了EGFR~(L858R)驱动的肺癌
        3.2.13 敲低CDC34抑制了EGFR~(T790M/del(E746-A750))驱动的肺癌
        3.2.14 CDC34对EGFR其他自磷酸化位点的影响
        3.2.15 CDC34通过正调控beta-TrCP来调节EGFR的活性
        3.2.16 CDC34通过beta-TrCP介导的CDC25A降解来正调控EGFR活性
        3.2.17 CDC34促进EGFR核转移
        3.2.18 EGFR正调控CDC34
        3.2.19 RFWD3在肺癌中的功能机制研究
        3.2.20 UBL3在肺癌中的功能机制研究
    3.3 结论
    3.4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词汇缩略表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中医证候、嗅觉和生物标志物与轻度认知损害转归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轻度认知损害的诊断与管理
        定义与诊断
        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
        评估
        治疗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轻度认知损害中医证候分型的文献综述
        方法
        结果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常见老年期痴呆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常见类型
        早期诊断
        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节 MCI中医证候、嗅觉、生物标志物的横断面研究
        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节 MCI中医证候、嗅觉与认知功能演变规律的随访研究
        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节 MCI结局转归的预测因子研究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8)MUC2和Villin在人结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脉冲型近红外光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阿尔兹海默症简介
    1.2 阿尔兹海默症研究进展
        1.2.1 阿尔兹海默症发病机理
        1.2.2 阿尔兹海默症治疗方法
        1.2.3 阿尔兹海默症治疗的主要挑战
    1.3 近红外光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相关研究
        1.3.1 近红外光的临床应用与治疗原理
        1.3.2 近红外光治疗阿尔兹海默症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整体实验设计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照射治疗实验
    2.1 实验材料
        2.1.1 阿尔兹海默症动物模型
        2.1.2 照射治疗装置
    2.2 实验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照小鼠的行为学初步研究
    3.1 水迷宫实验简介
    3.2 水迷宫实验装置
    3.3 水迷宫实验方法
    3.4 水迷宫实验数据处理
    3.5 水迷宫实验结果分析
        3.5.1 定位航行训练实验结果分析
        3.5.2 空间探索实验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照小鼠的生物化学机制初步研究
    4.1 免疫荧光实验简介
    4.2 免疫荧光实验材料
    4.3 免疫荧光实验方法
        4.3.1 心脏灌注
        4.3.2 取脑
        4.3.3 样本前期处理
        4.3.4 冰冻切片
        4.3.5 孵育抗体
        4.3.6 封片与观察
    4.4 免疫荧光实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课题研究总结
    5.2 实验优化与改进
    5.3 课题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10)基于多肽的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分子探针与相关成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阿尔茨海默病及其靶向探针的研究现状
        1.1.1 阿尔茨海默病概况
        1.1.2 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学特征
        1.1.3 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诊断现状
        1.1.4 血脑屏障与跨血脑屏障载体Angiopep
        1.1.5 Angiopep用于阿尔茨海默病诊断分子探针的可行性分析
        1.1.6 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小鼠模型
    1.2 分子影像学
        1.2.1 分子影像学的概念
        1.2.2 分子影像学常用技术
        1.2.3 分子影像学探针的设计原则与种类
        1.2.4 分子影像学在阿尔茨海默病诊断中的应用现状
    1.3 磁共振显像及相关分子探针在阿尔兹海默病中的应用
        1.3.1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概念与原理
        1.3.2 不依赖造影剂的磁共振成像用于AD诊断
        1.3.3 用于AD诊断的磁共振成像探针
    1.4 ANIOPEP作为靶向神经原纤维缠结分子探针的研究
        1.4.1 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
        1.4.2 近红外荧光探针的研究现状
        1.4.3 Cy5.5-Angiopep作为靶向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斑的近红外荧光成像探针
    1.5 纳米金与CT成像
        1.5.1 CT成像在临床上的应用
        1.5.2 用于CT成像的造影剂
        1.5.3 纳米金的性质和应用现状
第2章 钆标记的ANGIOPEP在AD磁共振显像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主要实验试剂
        2.2.2 主要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Angiopep-DOTA-Gd的合成方法
        2.3.2 FITC-Angiopep-DOTA-Gd的合成方法
        2.3.3 5-FAM-Angiopep-DOTA-Gd的合成方法
        2.3.4 Gd与Angiopep复合物的纯化
        2.3.5 Gd与Angiopep复合物的质谱检测
        2.3.6 Angiopep-DOTA-Gd的弛豫率检测
        2.3.7 Gd与Angiopep复合物和Aβ1-40相互作用的实验方法
        2.3.8 Angiopep-DOTA-Gd用于APP转基因鼠的在体MRI实验
        2.3.9 注射Angiopep-DOTA-Gd的APP转基因鼠的离体脑MRI成像
        2.3.10 FITC-Angiopep-DOTA-Gd用于APP转基因鼠的MRI实验
        2.3.11 Angiopep-DOTA-Gd对离体老龄猴脑海马的标记实验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Angiopep-DOTA-Gd的合成路线图
        2.4.2 Angiopep-DOTA-Gd的纯化与表征
        2.4.3 Gadopentetate的弛豫率检测
        2.4.4 Angiopep-DOTA-Gd的弛豫率检测
        2.4.5 Angiopep-DOTA-Gd用于APP转基因鼠的在体MRI图像
        2.4.6 注射Angiopep-DOTA-Gd的APP转基因鼠的ThS染色图
        2.4.7 Angiopep-DOTA-Gd处理离体老年猕猴脑海马的MRI图像
        2.4.8 FITC-Angiopep-DOTA-Gd的合成路线
        2.4.9 FITC-Angiopep-DOTA-Gd的表征
        2.4.10 FITC-Angiopep-DOTA-Gd与Aβ1-40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分析结果
        2.4.11 注射FITC-Angiopep-DOTA-Gd的APP转基因鼠的MRI图像与离体脑切片的荧光显微观察
        2.4.12 注射FITC-Angiopep-DOTA-Gd的APP转基因鼠的脑部MRI图像
        2.4.13 5-FAM-Angiopep-DOTA-Gd的合成路线图
        2.4.14 5-FAM-Angiopep-DOTA-Gd的表征
        2.4.15 5-FAM-Angiopep-DOTA-Gd与Aβ1-40相互作用荧光光谱分析结果
    2.5 分析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ANGIOPEP用于靶向神经原纤维缠结分子探针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主要实验试剂
        3.2.2 主要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Cy5.5-Angiopep的合成方法
        3.3.2 Cy5.5-Angiopep的纯化
        3.3.3 Cy5.5-Angiopep的质谱检测
        3.3.4 FITC-Angiopep标记阿尔茨海默病人脑切片的荧光染色方法
        3.3.5 APP转基因鼠脑切片的免疫组化染色方法
        3.3.6 对杂交的MAPT鼠基因型的鉴定
        3.3.7 MAPT转基因小鼠脑切片的荧光染色方法
        3.3.8 Cy5.5-Angiopep用于MAPT转基因鼠的在体近红外成像实验
        3.3.9 注射Cy5.5-Angiopep的MAPT转基因鼠的脑切片荧光显微观察
        3.3.10 MAPT转基因鼠脑切片的免疫组化染色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Cy5.5-Angiopep的合成路线图
        3.4.2 Cy5.5-Angiopep的表征
        3.4.3 注射Cy5.5-Angiopep的APP转基因鼠脑切片的荧光显微观察与免疫组化染色
        3.4.4 FITC-Angiopep对阿尔茨海默病人脑切片的荧光染色图像
        3.4.5 Cy5.5-Angiopep用于MAPT转基因鼠的在体近红外成像实验
        3.4.6 注射Cy5.5-Angiopep的MAPT转基因鼠脑切片的荧光显微观察与免疫组化染色
    3.5 分析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纳米金与CT成像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主要实验试剂
        4.2.2 主要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GNPs与GNPs-PEG的合成与纯化方法
        4.3.2 纳米金的透射电镜检测
        4.3.3 纳米金的水合粒径与表面电势的测定
        4.3.4 纳米金的紫外/可见光分光光谱检测
        4.3.5 纳米金的CT显像
        4.3.6 GNPs-PEG的ICR小鼠在体CT成像实验
        4.3.7 GNPs-PEG的荷瘤裸鼠在体CT成像实验
        4.3.8 不同剂量GNPs-Angiopep的ICR小鼠在体CT成像实验
        4.3.9 注射GNPs-PEG的ICR小鼠的各脏器ICP-AES分析
        4.3.10 注射GNPs-PEG的荷瘤裸鼠的各脏器ICP-AES分析
        4.3.11 注射GNPs-PEG的ICR小鼠的肝脏透射电镜检测
        4.3.12 GNPs-Ab的SDS-PAGE电泳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GNPs-PEG的结构与合成路线
        4.4.2 GNPs、GNPs-PEG的透射电镜图像
        4.4.3 GNPs-PEG的水合粒径与表面电势的表征
        4.4.4 GNPs-PEG的CT图像
        4.4.5 尾静脉注射GNPs-PEG的ICR小鼠的CT图像
        4.4.6 尾静脉注射GNPs-PEG的荷瘤裸鼠的CT图像
        4.4.7 注射GNPs-PEG后的荷瘤裸鼠的各脏器ICP-AES分析结果
        4.4.8 注射GNPs-PEG后的ICR小鼠的肝脏电镜图像
        4.4.9 GNPs-Angiopep的结构与合成路线
        4.4.10 GNPs-Angiopep的水合粒径和电势
        4.4.11 GNPs-Angiopep的紫外/可见光光谱表征
        4.4.12 尾静脉注射不同剂量GNPs-Angiopep的ICR小鼠CT图像分析
        4.4.13 GNPs-Angiopep的合成改进方案
        4.4.14 GNPs与HER2抗体复合物的合成路线
        4.4.15 GNPs与HER2抗体复合物的水合粒径和电势
        4.4.16 GNPs与HER2抗体复合物的紫外/可见光光谱的表征
        4.4.17 GNPs与HER2抗体复合物的抗体活性检测结果
    4.5 分析讨论
    4.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待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四、“四大杀手”的家族遗传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哪些人易患老年痴呆症?[J]. 孙清廉. 家庭中医药, 2021(01)
  • [2]1、鸡蛋清溶菌酶与消散的油酸胶束相互作用并降低油酸胶束的细胞毒性 2、S100A9介导NF-κB(p65)入核动态变化对SH-SY5Y细胞系的生物学效应[D]. 黄琴.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3]阿尔茨海默症定量表型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D]. 张秋实.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8(04)
  • [4]面向阿尔茨海默病的特征选择与分类方法研究[D]. 乔迎芳. 山东师范大学, 2018(01)
  • [5]蜜环菌多糖通过抗凋亡和抗氧化对阿尔茨海默症药理作用的研究[D]. 安升淑. 吉林大学, 2018(01)
  • [6]泛素通路基因RNAi筛选及CDC34在肺癌中的功能机制研究[D]. 赵新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8(02)
  • [7]中医证候、嗅觉和生物标志物与轻度认知损害转归的相关性研究[D]. 康盛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8]MUC2和Villin在人结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牟丹. 遵义医学院, 2018(11)
  • [9]脉冲型近红外光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初步研究[D]. 王雪.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10]基于多肽的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分子探针与相关成像技术研究[D]. 王昕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06)


基因合成论文 科学论文 老年痴呆症论文 蜜环菌论文 科普论文

上一篇:情绪匹配策略在教学调控中的作用
下一篇:浅谈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