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博[1](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当归补血汤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表明衰老,是机体发育成熟后,各细胞、器官和组织在形态、结构以及生理功能等方面出现的退行性变化,且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和衰老相关疾病发病率的不断增长,带来的社会和经济负担也在不断加重。因此,开展衰老机制研究,开发延缓衰老的药物,降低衰老相关疾病发病率,对改善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中药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和多功能的作用特点,在预防和治疗复杂疾病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经典名方“当归补血汤”出自于金代名医李东垣所着《内外伤辨惑论》,其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在以往的研究中也报道过当归补血汤的抗衰老活性,但其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并未见国内外文献报道。因此,本文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出发,预测并验证当归补血汤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本文首先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建立当归补血汤的抗衰老活性预测模型,以期能减少研究的盲目性、提高研究效率,然后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验证预测模型,同时,研究当归补血汤对衰老大鼠肝肾功能、造血功能以及免疫系统的影响,将网络药理学技术与传统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系统阐明并揭示当归补血汤延缓机体衰老的作用机制。(1)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当归补血汤延缓衰老的分子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当归补血汤主要有槲皮素、豆甾醇、β-谷甾醇、山奈酚等活性成分,主要作用于IL6、IL10、TNF、VEGFA、AKT1、TP53、SERPINE1、PPARG、HIF1A等靶点,通过对JAK-STAT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TCR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和m TOR信号通路的调节,抑制衰老引发的炎症反应,并通过调节自身免疫,调控细胞周期达到延缓机体衰老的目的。(2)通过检测大鼠肝肾组织和血清中的抗氧化和脂质过氧化指标发现,当归补血汤可提高衰老大鼠肝肾组织和血清中SOD和GSH含量,降低MDA水平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减少机体的氧化损伤,从而发挥延缓衰老的作用。(3)当归补血汤对衰老大鼠肝肾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当归补血汤可降低血清中ALT、AST以及BUN、CRE的含量,减轻肾脏炎症和纤维化,从而起到对肝肾组织的保护作用。(4)当归补血汤对衰老大鼠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当归补血汤可提高衰老大鼠外周血中WBC、RBC、PLT和骨髓中BMNC细胞数目,降低大鼠骨髓Sca-1+BMNC的粘附分子CD44和CD49d的表达,促进G1期阻滞的BMNC细胞进入S期。提示当归补血汤可通过增强细胞的分裂增殖,提高机体的造血机能,起到延缓机体衰老的作用。(5)当归补血汤通过降低大鼠血清中IL-6和TNF-α的释放,提高IL-10的含量,从而减轻机体的炎症损伤;并通过降低T淋巴细胞凋亡因子Fas/Fas L的表达,抑制T淋巴细胞的凋亡从而调节机体免疫水平;还可通过对PI3K-AKT/CDKRb通路和PI3K-AKT/MDM2-p53通路中蛋白表达的调节从而调节细胞周期、细胞增殖与凋亡,进而发挥其延缓衰老的作用。
任小娟[2](2020)在《肾不藏志不寐的理论及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探讨肾不藏志不寐论治的理论依据、因机证治和常用安肾志方药。(2)采用D-半乳糖联合对氯苯丙氨酸(PCPA)建立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模型,观察肾不藏志不寐模型大鼠衰老方面、睡眠方面和海马转录组变化,衰老方面包括记忆能力、氧化应激、凋亡基因,睡眠方面包括睡眠时间、脑电图、炎症因子和神经递质。(3)观察远志对肾不藏志不寐大鼠睡眠、神经递质和炎性因子的影响,以及远志对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海马转录组的影响。方方法:(1)收集、归纳和探讨肾不藏志不寐的理论依据和论治方药。(2)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D-半乳糖组、对氯苯丙氨酸组、肾不藏志不寐组,采用D-半乳糖120mg/kg/d皮下注射42d联合PCPA 300mg/kg/d腹腔注射3d建立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模型。(3)通过Morris水迷宫(MWM)观察肾不藏志不寐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检测肾不藏志不寐大鼠脑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含量,海马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CAT、B淋巴细胞瘤相关X蛋白(Bax)、B淋巴细胞瘤-2(Bcl-2)、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m RNA的表达,观察肾不藏志不寐大鼠衰老方面的变化。(4)采用戊巴比妥实验观察肾不藏志不寐大鼠睡眠情况,通过脑电图观察大鼠觉醒(Wake)、慢波睡眠I期(SWS1)、慢波睡眠II期(SWS2)、快速动眼睡眠(REMS)和睡眠总时间(TST),检测肾不藏志不寐大鼠血浆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脑5-羟色胺(5-HT)、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含量,海马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转录因子-κB(NF-κB)、5羟色胺1A受体(5-HT1AR)、γ-氨基丁酸A受体α1亚型(GABAARα1)、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m Glu R2)m RNA的表达,观察肾不藏志不寐大鼠进行睡眠方面的变化。(5)对空白对照组和肾不藏志不寐组大鼠海马提取总RNA进行转录组测序和分析。(6)观察远志对肾不藏志不寐大鼠的影响: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肾不藏志不寐组、远志低剂量组(0.0875g/kg)、远志中剂量组(0.175g/kg)、远志高剂量组(0.35g/kg)、地西泮组(0.92mg/kg),通过MWM观察远志对肾不藏志不寐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检测各组大鼠海马5-HT、Glu、GABA的含量,血浆IL-1β、IL-6、TNF-α的含量。(7)对空白对照组、肾不藏志不寐组、远志中剂量组、地西泮组大鼠海马提取总RNA进行转录组测序和分析。结结果:(1)肾志对寐寤具有调节作用,肾不藏志不寐的主症为夜寐早寤,病位在肾,病因是肾脏虚损,肾志不入于舍是肾不藏志不寐的核心病机。肾不藏志不寐常见临床证型包括肾气不固型、肾精不足型、肾阳虚型、肾阴虚型、肾虚水泛型和肾不纳气型六种证型。远志、刺五加、人参、茯神、五味子、交泰丸、黄连阿胶汤、六味地黄丸、磁朱丸和孔圣枕中丹是治疗肾不藏志不寐常用方药。(2)D-半乳糖120mg/kg/d皮下注射42d联合PCPA 300mg/kg/d腹腔注射3d可以建立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模型。(3)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模型衰老方面的变化: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大鼠体重减轻,MWM中逃避潜伏期延长、穿台次数减少,脑SOD、CAT、GSH-px含量减少、MDA含量增加,海马SOD1、SOD2、CAT m RNA表达上调,海马Bax、Caspase-3 m RNA的表达上调、Bcl-2 m RNA表达下调。(4)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模型睡眠方面的变化:戊巴比妥实验发现肾不藏志不寐大鼠睡眠潜伏期延长、睡眠时间缩短,肾不藏志不寐大鼠脑电图WAKE增加、SWS1、SWS2、REMS和TST减少,血浆IL-1β、IL-6、TNF-α含量增加,脑5-HT、GABA含量减少、Glu含量增加,海马IL-6、TNF-αm RNA表达上调,海马5-HT1AR、GABAARα1m RNA表达下调、m Glu R2 m RNA表达上调。(5)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海马转录组分析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肾不藏志不寐组的差异基因共有1628个,其中上调基因上调887个,下调741个;差异基因的功能涉及神经发育、细胞发育、甘油三酯代谢、核糖体、氧化应激、炎性因子;并与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逆行神经的信号通路、慢性进行性舞蹈病有密切联系。通过组间差异基因GO分析、KEGG Pathway分析、蛋白互作分析以及肾不藏志不寐内涵,筛选肾不藏志不寐组的关键差异基因并进行验证,发现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海马显着差异基因为Gnb3、Faah、Mmp9、Twist1。(6)远志可以提高肾不藏志不寐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增加模型大鼠海马5-HT、GABA的含量、降低Glu的含量,降低血浆IL-1β、IL-6、TNF-α的含量。(7)药物干预肾不藏志不寐大鼠的海马转录组分析结果:(1)与肾不藏志不寐组相比,远志组的差异基因共有663个,其中上调240个,下调423个;差异基因主要涉及神经发育、昼夜节律调控、细胞凋亡与增殖、氧化磷酸化、能量代谢、免疫调节;并与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慢性进行性舞蹈病、非酒精性脂肪肝、I型糖尿病、哮喘的发生有密切联系。(2)与肾不藏志不寐组相比,地西泮组的差异基因共有1660个,其中上调基因732个,下调基因928个;差异基因主要涉及神经系统发育的调控、氧化磷酸化、神经元凋亡、氧化应激、能量代谢;并与帕金森病、慢性进行性舞蹈病、阿尔茨海默病、非酒精性脂肪肝有密切联系。(3)远志对肾不藏志不寐干预作用的差异基因235个,其中显着治疗作用的基因37个;差异基因的功能涉及神经元发育、γ-氨基丁酸信号通路、细胞生长调控、参与免疫球蛋白介导的免疫应答、能量代谢;并与慢性进行性舞蹈病、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I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有关。(4)地西泮对肾不藏志不寐干预作用的差异基因753个,其中显着治疗作用的基因49个;差异基因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老化、突触的调节、凋亡的调控、多巴胺、糖原、脂肪酸、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代谢。并与慢性进行性舞蹈病、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心肌收缩、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等有关。(5)肾不藏志不寐与远志、地西泮关联的靶标基因及分子通路分析:通过组间差异基因GO分析、KEGG Pathway分析以及肾不藏志不寐内涵,筛选肾不藏志不寐组、远志组和地西泮组的关键差异基因并进行验证,发现远志有效靶基因为Faim、Pcp2、Elovl6;地西泮有效靶基因为Npr3、Trh;两药共同作用的靶点为BDNF、Gabra6。结结论:(1)肾志与不寐有着密切联系,肾不藏志是肾不藏志不寐的核心病机,补益肾脏、安神定志为肾不藏志不寐的治疗原则,远志是归经入肾的的安肾志药物,具有安神、强志、益肾的功效,是治疗志异常的首选药物。(2)D-半乳糖联合PCPA可以建立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模型。(3)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模型与衰老相关的学习记忆能力、氧化应激、凋亡记忆基因的表达发生了改变,与睡眠相关的睡眠时间、脑电图、神经递质和炎性因子的表达发生了改变。(4)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模型海马存在基因转录水平上的变化,显着差异基因功能涉及神经系统、代谢和炎症等。(5)远志可以改善肾不藏志不寐大鼠的睡眠、调节神经递质、降低炎性因子的表达。(6)远志和地西泮对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海马的神经系统和炎症相关基因具有一定的干预效应,远志更侧重对神经功能相关靶基因的调节。
高源[3](2020)在《菊花提取物抗衰老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菊花为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干燥头状花序,具有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疏风解郁的功效。菊花是一种药食两用品,汉《神农本草经》将其归为上品,认为“久服利血气,能轻身耐老延年”。现代研究发现菊花含有黄酮、三萜等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保肝等多种药理作用。开封菊花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但有关其药用价值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建立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探讨开封菊花KFC-6醇提物及黄酮有效部位对衰老小鼠的抗衰老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以期为开封菊花新资源开发提供一定帮助。方法与结果:以开封菊花KFC-6为研究对象,提取制备得到KFC-6醇提物及黄酮有效部位。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KFC-6醇提物及黄酮有效部位中总黄酮含量,醇提物总黄酮含量为13.49%,黄酮有效部位总黄酮含量为52.20%。将120只KM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成10组:空白对照组、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组、KFC-6醇提物低、中、高剂量组(即CL、CM、CH组,给药剂量分别为200 mg/kg、400 mg/kg、800 mg/kg)、KFC-6黄酮有效部位低、中、高剂量组(即HL、HM、HH组,给药剂量分别为50 mg/kg、100 mg/kg、200 mg/kg)、芹菜素组(给药剂量为50 mg/kg)、阳性药维生素E组(即维E组,给药剂量为200 mg/kg)。除空白对照组外,各组小鼠每日于颈背部皮下注射300mg/kg D-半乳糖溶液,建立衰老模型。造模同时灌胃给药,实验共6周。给药期间观察记录小鼠体征变化;末次给药前5 d进行Morris水迷宫试验;末次给药后测定各组小鼠心、肾、肝、脾脏、胸腺的脏器指数,HE染色法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表明KFC-6醇提物及黄酮有效部位可以缩短衰老小鼠逃避潜伏期、提高小鼠对原平台位置的记忆保持能力,改善衰老导致的学习记忆能力衰退,延缓模型小鼠大脑衰老;并发现KFC-6醇提物及黄酮有效部位可以改善模型小鼠衰老体征;进一步研究发现给予衰老小鼠KFC-6醇提物及黄酮有效部位可以提高模型小鼠肾脏、肝脏、脾脏、胸腺的脏器指数,逆转衰老导致的免疫、代谢功能下降,并能改善肝脏细胞形态、缓解肝组织损伤,发挥延缓器官衰老的作用。以上结果证明KFC-6醇提物及黄酮有效部位具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进一步研究测定各组小鼠血清及脑、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及丙二醛(MDA)的含量;测定各组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并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比较衰老小鼠肝组织中Nrf2、HO-1、NQO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KFC-6醇提物、黄酮有效部位能够提高衰老小鼠血、脑、肝中内源性抗氧化酶SOD、GSH-Px的活性,减少脂质过氧化物MDA的产生,降低炎症因子IL-6、TNF-α的水平,有效降低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各组织及血清中氧化应激水平,抑制慢性炎症衰老状态;进一步研究表明KFC-6醇提物能够通过促进Nrf2向胞核内转移提高Nrf2下游靶向基因蛋白HO-1和NQO1的表达,从而调节衰老小鼠氧化应激水平。结论:本研究表明KFC-6醇提物及黄酮有效部位通过提高机体内抗氧化能力改善模型小鼠的衰老体征,保护各脏器免受自由基损伤,延缓器官衰老,进而发挥抗衰老作用,深入研究发现KFC-6的抗衰老作用可能与激活Nrf2/ARE信号通路有关。
徐静汶[4](2020)在《补中益气汤中用红芪替换黄芪的免疫调节作用比较及红芪多糖的抗免疫老化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红芪是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芪的干燥根,有野生和栽培品种,主产于甘肃。在红芪所含的多种活性物质研究中,红芪多糖的抗衰老作用的深入研究为我们应对中国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打开了一扇窗。在中医众多延缓衰老方中,补中益气汤以黄芪为君药,重在补益中气,调节机体的后天之本,而红芪和黄芪都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等多方面功效。红芪主销广东、福建等地并出口,常被认为是黄芪的优质品种。本论文希望通过研究红芪/黄芪为君药的补中益气汤对免疫衰老的免疫调节作用差异;通过对红芪中具有抗衰老作用的红芪多糖对免疫衰老的影响研究,为合理开发甘肃道地药材红芪以及红芪的临床科学使用提供依据。目的:比较红芪/黄芪为君药的补中益气汤对SAMP8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寻找红芪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机制。研究红芪提取物红芪多糖-3(Hedysari polysaccharide 3,HPS-3)对SAMP8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机制,为红芪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以等量红芪替代补中益气汤中的君药黄芪,分别制备红芪补中益气汤和黄芪补中益气汤。取10只昆明小鼠做为青龄模型组,40只SAMP8小鼠随机分成衰老模型组、胸腺肽阳性对照组、红补组、黄补组。各组连续灌胃给药14d后,HE染色观察小鼠脾脏结构变化;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脾淋巴细胞中p38MAPK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脾淋巴细胞中p38MAPK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脾脏组织p38MAPK蛋白表达。2.制备昆明小鼠脾淋巴细胞悬液,经不同浓度HPS-3干预72h后,MTT法测定HPS-3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作用的最佳给药浓度。在此基础上,ELISA检测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脾淋巴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3.制备SAMP8小鼠脾淋巴细胞悬液,经HPS-3干预72h后,提取出淋巴细胞中的总蛋白,Label free无标记定量质谱方法采集蛋白质质谱数据,经DAVID生物信息数据库分析,GO注释,KEGG Pathway通路分析,STRING平台,Reactome Pathways通路分析,查找差异蛋白可能参与的生物信号通路,分析差异蛋白的相互作用网络。Western Blot验证质谱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结果:1.与青龄模型组相比,衰老模型组小鼠的脾脏白髓占比减少,红髓与白髓之间的界限模糊;血清中IL-2、IFN-γ、TNF-α的含量低于青龄模型组(P<0.05);脾脏T淋巴细胞中CD4+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升高,CD8+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降低,CD28+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降低,CD28+CD152+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升高(P<0.05);p38MAPK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下调(P<0.05)。与衰老模型组比较,红补组和黄补组的SAMP8小鼠脾脏结构改善,白髓占比增加;血清中IL-2、IFN-γ、TNF-α的含量均增高(P<0.05),且红补组血清中IL-2含量高于黄补组(P<0.05)。红补组和黄补组的脾脏T淋巴细胞中CD8+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均升高(P<0.05),CD4+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均降低,CD28+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均升高,CD28+CD152+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均降低(P<0.05);红补组与黄补组均能上调p38MAPK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且红补组脾脏的p38MAPK mRNA的表达高于黄补组(P<0.05)。2.不同浓度的HPS-3与小鼠脾淋巴细胞共培养72 h,计算RGR,确定了100μg/mL是HPS-3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最佳实验浓度。与空白对照组比较,HPS-3和ConA干预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IL-4降低(P<0.05);IL-2、IFN-γ、TNF-α都升高(P<0.05);CD3+T淋巴细胞亚群含量升高(P<0.05);CD3+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增加(P<0.05);经HPS-3和ConA干预的脾淋巴细胞内呈现有更多的细胞器,淋巴细胞结构更加清晰,线粒体数量增加,线粒体嵴结构清晰。HPS-3组与ConA组比较,HPS-3组中IFN-γ、TNF-α的含量升高(P<0.05);HPS-3组的CD3+CD8+T淋巴细胞亚群含量高于ConA组(P<0.05)。3.Label free无标记定量质谱检测结果显示,经HPS-3培养72h后,SAMP8小鼠的脾淋巴细胞中有194个蛋白丰度呈现显着变化(CON组和HPS组的表达量差异比率R值1.5倍以上:R值<0.7或>1.5,且P<0.05视为差异蛋白),其中有172个蛋白显着上调,22个蛋白显着下调。DAVID生物信息数据库分析,GO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结果显示,这些差异蛋白被富集到12条主要通路,主要与淋巴细胞的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代谢途径等相关。对差异蛋白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分析显示HPS-3能上调“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活性;能上调NF-kappa B信号通路活性。结论:1.红芪补中益气汤和黄芪补中益气汤都能够改善由衰老导致的免疫功能失衡问题,并且红芪补中益气汤升高SAMP8小鼠血清中IL-2、IFN-γ含量,上调p38MAPK mRNA表达量高黄芪补中益气汤。2.HPS-3能够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使Th1细胞因子IL-2、IFN-γ和TNF-α增加,Th2细胞因子IL-4减少,CD3+T和CD3+CD8+T淋巴细胞比例升高,淋巴细胞内细胞器增多。HPS-3能够促进细胞免疫应答。3.HPS-3能够上调SAMP8小鼠脾淋巴细胞中的“泛素-蛋白酶体”活性,上调NF-kappa B信号通路活性,促进细胞增殖与分化。
蒋云芳[5](2019)在《艾炷灸对D-半乳糖衰老大鼠脑组织中AGES、RAGE及其mRNA表达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应用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模型,以艾炷灸关元、命门穴为干预手段,通过测定各组大鼠脑组织中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 d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及其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RAGE)、脑组织及血清中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细胞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表达及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m RNA表达等影响的差异,为艾炷灸关元、命门穴延缓衰老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衰老模型制备组50只,空白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模型组进行腹腔注射D-半乳糖500mg·kg-1,每日1次,连续60天。模型制备成功后随机选取40只大鼠分为模型对照组、关元穴治疗组、命门穴治疗组、关元+命门穴治疗组,每组各10只。空白组及模型对照组正常喂养,各治疗组使用艾炷灸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开始水迷宫实验,水迷宫实验总共6天,其中平台探索5天,空间探索1天,实验结束第二天,将五组大鼠麻醉后腹主静脉取血采集血清,取血后处死大鼠,在冰台上快速取脑组织,用匀浆仪制成脑组织匀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脑组织匀浆中AGEs、RAGE、IL-1、TNF-α的表达及血清中IL-1、TNF-α表达;用RT-PCR检测脑组织中RAGE m RNA表达。结果:⑴大鼠行为学表达模型对照组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找到平台的潜伏期时间延长,穿越平台的次数减少;两者比较有明显的差异性(P<0.01)。三个艾炷灸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艾炷灸治疗组大鼠找到平台的潜伏期时间减少,穿越平台的次数增多,差异有显着性(P<0.01、P<0.05);三个艾炷灸治疗组之间比较,差异未见明显变化(P>0.05)。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大鼠脑组织中AGEs、RAGE、IL-1、TNF-α表达及血清中IL-1、TNF-α表达:模型对照组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中上述指标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个艾炷灸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表达水平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⑶RT-PCR检测大鼠脑组织中RAGE m RNA表达:模型对照组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RAGE m 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个艾炷灸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治疗组RAGE m RNA表达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三个艾炷灸治疗组之间比较,以上所有指标的差异不明显,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艾炷灸关元穴、命门穴能改善D-半乳糖衰老大鼠的学习记忆力。(2)D-半乳糖致大鼠衰老的机制可能与D-半乳糖能在体内产生大量的AGEs有关。(3)艾炷灸关元穴、命门穴可以下调AGEs与RAGE的表达水平,其延缓衰老的机制可能是AGEs的下调减少了对生物大分子的直接修饰及与其特异性受体RAGE的结合水平,抑制炎症开关NF-KB的信号转导通路,使促炎因子IL-1、TNF-α表达减少有关。
刘晶[6](2019)在《地芝丸延缓皮肤衰老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中医理论研究、临床应用研究、实验研究三部分来探讨地芝丸延缓皮肤衰老的作用及机制。理论研究从现代医学、中医学对皮肤衰老的认识、皮肤衰老的病因病机等方面进行探讨;临床研究通过地芝丸的组方、药效、临床疗效观察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实验研究以小鼠为实验动物,制备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动物模型,探讨地芝丸对模型小鼠皮肤组织形态学结构的影响、并从细胞分子水平探讨引起表皮层、真皮层衰老的原因,以及对细胞因子、皮肤免疫功能、性激素等方面的影响。研究地芝丸延缓皮肤衰老作用的具体作用靶点,为中医药防治皮肤衰老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临床、实验依据。方法1.理论研究:通过查阅古今文献,从现代医学、中医学对皮肤衰老的认识、皮肤衰老的病因病机等方面进行探讨。2.临床研究:从地芝丸的组方分析、药效研究、临床疗效等方面进行探讨。临床疗效观察选取60例女性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地芝丸内服联合强脉冲光(IPL)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强脉冲光(IPL)治疗。分别于8周后,12周后应用VISIA皮肤测试分析仪、CK皮肤水分测试仪观察毛孔、皱纹、红色区、色素、皮肤含水量5个指标改善情况。临床症状指标观察采用皮肤衰老评分表量化积分,总疗效判定以仪器测量指标改善情况和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综合分析,总有效率=(显效人数+有效人数/总治疗人数)×100%。3.实验研究:SPF级2月龄雌性小鼠,质量l822g,60只,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VE对照组、地芝丸高剂量组、地芝丸中剂量组、地芝丸低剂量组。于SPF级实验室中分笼、恒温、恒湿饲养。适应性饲养2周后,除正常组外,每天于小鼠颈背部皮肤皮下注射5%D-半乳糖生理盐水液(125mg/kg·d),连续注射42天,制备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模型。造模开始的第四周,地芝丸低、中、高剂量组,依次按6.825g/kg·d、13.65g/kg·d、27.3g/kg·d进行灌胃,VE对照组予维生素E45.5 mg/kg·d灌胃,连续灌胃3周。空白组和模型组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实验结束后,处死小鼠,活检取材,行HE染色,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皮肤组织形态学结构改变,组织匀浆行SOD、MDA检测;免疫荧光法检测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表皮角蛋白K19的表达情况,以观察表皮细胞代谢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ELASA)检测表皮水通道蛋白AQP3的含量变化、以观察表皮水转运能力;ELASA法检测真皮羟脯氨酸(HYP)、透明质酸(HA)、以及胶原蛋白含量,以观察真皮层保湿因子和胶原蛋白含量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真皮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3的表达,以观察胶原合成和降解相关酶的表达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因子TGF-β1、VEGF的表达,以观察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血管生成相关的细胞因子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表皮S100阳性朗格汉斯细胞(S100+LCs)的形态、分布和细胞数量情况,以观察皮肤免疫功能;ELISA法检测血清雌二醇E2、促黄体生成素LH、卵泡生成激素FSH的水平,以观察性激素水平变化。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临床研究:8周时,治疗组毛孔、红色区、色素、皮肤含水量这4个指标都有改善,皱纹指标无改善;12周时,治疗组毛孔、皱纹、红色区、色素、皮肤含水量均有改善。组间对比显示,治疗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实验研究:(1)地芝丸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组织形态学结构的影响:在组织病理学方面:空白组小鼠表皮组织结构完整,厚度匀称,连接紧密。真皮层见波浪状纤维组织,排列有序,分布均匀,真皮乳头清晰。毛囊、皮脂腺分布正常。腺泡细胞结构存在,形态规则,核浆比正常;模型组小鼠表皮厚薄不均,结构不完整,与真皮层界线尚清晰。真皮显着变薄,细胞层数明显减少,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分布不均。皮下组织分界欠清。皮脂腺腺泡细胞结构存在,形态稍不规则,核浆比正常;VE对照组小鼠表皮厚薄较均匀,结构较完整,与真皮层界线较清晰。真皮变厚,细胞层数增多,胶原纤维排列较规则,分布较均匀。皮下组织分界较清。皮脂腺腺泡细胞结构存在,形态稍不规则,核浆比正常;地芝丸低剂量组小鼠表皮厚薄欠均匀,结构欠完整,与真皮层界线尚清晰。真皮变薄,细胞层数稀疏,胶原纤维排列较紊乱,分布不均。皮下组织分界欠清。皮脂腺腺泡细胞结构存在,形态稍不规则,核浆比正常;地芝丸中剂量组小鼠表皮厚薄较均匀,结构较完整,与真皮层界线较清晰。真皮增厚,细胞层数增多,胶原纤维排列较规则,分布较均匀。皮下组织分界较清。皮脂腺腺泡细胞结构存在,形态稍不规则,核浆比正常;地芝丸高剂量组小鼠表皮厚薄均匀,结构完整,与真皮层界线清晰。真皮大幅度增厚,细胞层数密集,胶原纤维排列规则,分布均匀。皮下组织分界清。皮脂腺腺泡细胞结构存在,形态规则,核浆比正常。说明VE组、地芝丸各剂量组对皮肤的组织形态学微观结构有改善作用。定量分析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表皮和真皮厚度显着变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VE组、地芝丸高剂量组表皮层和真皮层厚度显着增厚,具有显着差异性(P<0.01);地芝丸中、低剂量组表皮层和真皮层厚度增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VE对照组相比:地芝丸高剂量组表皮和真皮厚度增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化指标:与空白组小鼠相比,模型组SOD活力降低,MDA含量增高,两组之间有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地芝丸高、中剂量组SOD活力增高,地芝丸高剂量组MDA含量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E组SOD活力显着增高,MDA含量显着降低,具有显着差异(P<0.01)。(2)地芝丸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K19、AQP3的影响:免疫荧光法检测显示:在荧光显微镜下,红色为胞浆中角蛋白K19荧光染色。空白组小鼠K19蛋白定位于基底细胞胞浆中,呈线性连续表达。模型组K19蛋白在基底细胞胞浆中未见表达。VE对照组K19蛋白在基底细胞包浆中呈中度表达,断续不成线性。低剂量组K19蛋白在基底细胞胞浆中几乎未见表达。中剂量组K19蛋白在基底细胞胞浆中呈中度表达,断续不成线性。高剂量组K19蛋白在基底细胞胞浆中呈高度表达,有线性连续表达趋势。定量分析显示:与空白组小鼠相比,模型组K19表达明显下降,具有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地芝丸高剂量组K19表达明显增强,具有显着差异(P<0.01);VE组、中剂量组K19表达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VE组相比,地芝丸高剂量组K19表达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法检测显示:与空白组小鼠相比,模型组AQP3含量显着减少,两组之间有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VE组、地芝丸低剂量组AQP3含量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芝丸中、高剂量组AQP3含量显着增高,具有显着差异(P<0.01)。与VE对照组相比,地芝丸高剂量组AQP3含量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地芝丸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真皮HYP、HA、胶原蛋白含量及MMP-1、MMP-3的影响:ELISA法检测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HYP、HA、胶原蛋白含量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VE组、地芝丸高、中剂量组HYP、HA、胶原蛋白含量显着增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地芝丸低剂量组HYP、HA、胶原蛋白含量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VE组相比,地芝丸高、中剂量组HYP、HA、胶原蛋白含量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法检测显示:经免疫组化染色,镜下可见棕黄色颗粒为MMP-1、MMP-3阳性表达。结果显示,空白组小鼠胶原纤维排列规则而整齐,MMP-1、MMP-3阳性表达极少。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MMP-1、MMP-3表达增多,呈深棕黄色,胶原纤维排列稀疏,不规则或散在分布。与模型组相比,VE组、地芝丸各剂量组胶原纤维排列较整齐,胶原纤维数目增多,棕黄色颗粒表达可见不同程度减少,表示MMP-1、MMP-3表达降低。定量分析显示:与空白组相比,MMP-1、MMP-3含量显着升高,具有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VE组、地芝丸中、低剂量组MMP-1、MMP-3含量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芝丸高剂量组MMP-1、MMP-3含量显着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VE组相比,地芝丸高剂量组MMP-1、MMP-3含量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地芝丸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细胞因子TGF-β1、VEGF的影响:免疫组化法检测显示:空白组TGF-β1阳性细胞主要为表皮细胞、真皮成纤维细胞、毛囊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胞浆,表现为棕黄色颗粒。模型组阳性表达细胞均明显减弱,表现为淡黄色颗粒。VE组上述表达部位较模型组稍有增强,显色颗粒为棕黄色。低剂量组TGF-β1阳性细胞表达增强不明显,中、高剂量组在表皮,毛囊上皮,真皮成纤维细胞的表达均增强,表现为棕褐色或深褐色颗粒。空白组VEGF阳性细胞主要为表皮细胞、真皮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表现为棕黄色颗粒。模型组阳性表达减弱,表现为淡黄色颗粒。VE组表皮细胞呈弱阳性表达,显色颗粒为棕褐色。低、中、高剂量组在表皮、真皮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呈弱阳性,表现为棕黄色颗粒。定量分析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TGF-β1表达减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地芝丸高、中剂量组TGF-β1表达增强(P<0.05),地芝丸低剂量组、VE组TGF-β1表达无明显改变(P>0.05);与VE组相比,地芝丸高、中剂量组TGF-β1表达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VEGF表达减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VE组、地芝丸高、中、低剂量组VEGF表达无明显改变(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VE组相比,地芝丸高、中、低剂量组VEGF表达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地芝丸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S100+LCs的影响:免疫组化法检测显示:空白组小鼠皮肤组织中可见胞浆和胞膜呈黄褐色的S100+LCs,细胞胞体较小,胞体呈圆形或椭圆形,树突少而短,细胞轮廓清楚,不易见到典型的树突细胞,在表皮及真皮呈散在性分布。模型组S100+LCs胞体变大,零星散在分布在棘层中上部,部分视野下LCs不可见,树突状突起明显减少、缩短或者消失,部分结构不完整,树突少且短,典型的LCs少见。与模型组相比,VE组、地芝丸低剂量组S100+LCs的形态和分布无明显改变。地芝丸中、高剂量组LCs分布较为广泛且均匀,部分聚集在毛囊、皮脂腺区域。LCs形态呈圆形、类圆形、不规则形,树突状突起明显增多,长且细,部分突起可延伸到邻近数个棘细胞间。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S100+LCs细胞数减少,具有显着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地芝丸高剂量组S100+LCs细胞数显着增多(P<0.01),地芝丸中剂量组S100+LCs细胞数增多(P<0.05),VE组、地芝丸低剂量组S100+LCs细胞数无明显改变(P>0.05);与VE组相比,地芝丸高剂量组S100+LCs细胞数显着增多,具有显着差异(P<0.01),地芝丸中剂量组S100+LCs细胞数增多(P<0.05),地芝丸低剂量组S100+LCs细胞数无明显改变(P>0.05)。(6)地芝丸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血清E2、LH、FSH水平的影响:ELISA法检测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E2水平显着下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LH、FSH水平显着升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地芝丸高剂量组E2水平显着升高(p<0.01)、LH水平下降(P<0.05)、FSH水平显着下降(P<0.01),地芝丸中剂量组E2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VE组相比,地芝丸高剂量组E2水平显着升高(P<0.01)、LH水平下降(P<0.05)、FSH水平下降(P<0.01),地芝丸中剂量组E2水平升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理论研究:肺肾阴虚、津液不足是皮肤衰老的主要病因病机,因此需从滋肾润肺、养阴生津出发防治皮肤衰老。2.临床研究:地芝丸理法方药完备,疗效观察证实其可改善面部毛孔粗大、减少皮肤黑色素沉积、提高皮肤含水量、改善毛细血管扩张情况,治疗皮肤衰老疗效明确,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3.实验研究:(1)地芝丸可改善小鼠皮肤组织形态学结构,增加小鼠表皮层、真皮层厚度。还可以增强皮肤自由基防护体系功能,减少皮肤脂质过氧化产物堆积。(2)地芝丸可增加表皮角蛋白K19、水通道蛋白AQP3的表达,从而增加表皮的水转运能力,促进表皮细胞的代谢。(3)地芝丸可增加真皮HYP、HA、胶原蛋白的含量,下调MMP-1、MMP-3的表达,以减少胶原蛋白的降解,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4)地芝丸可促进细胞因子TGF-β1的表达,以刺激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5)地芝丸可增加S100+LC数量,改变S100+LC形态,改善皮肤免疫功能。(6)地芝丸可增加小鼠血清E2水平、降低LH、FSH水平,综合调节性激素水平。
项敏泓[7](2019)在《p38介导结膜松驰症的细胞衰老及杞精明目汤的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p38 MAPK信号通路介导的细胞衰老在结膜松弛症(conjunctivochalasis,CCH)发病中的作用,研究杞精明目汤对p38介导的CCH细胞衰老的保护作用,为CCH发病机制的探索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方法:1.培养CCH结膜成纤维细胞,通过RNA干扰技术构建p38干扰慢病毒载体转染原代分离的CCH成纤维细胞,并用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p38α的表达,筛选有效的干扰片段。2.培养CCH和正常人的结膜成纤维细胞,分别用RNA干扰技术和p38抑制剂SB203580处理,分为五组(Control、CCH、CCH+si NC、CCH+siP38、CCH+SB203580)。采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β-gal染色检测细胞衰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分光光度计比色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p38α、p53、p21、SMP30的表达。3.培养CCH和正常人的结膜成纤维细胞,分别用杞精明目汤颗粒剂和p38抑制剂SB203580处理,分为四组(Control、CCH、CCH+QJMM、CCH+SB203580),采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ROS,分光光度计比色法检测SOD活力,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p38α、p53、p21、SMP30的表达,并应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杞精明目汤对p38启动子的影响。4.收集40例80眼ⅡⅢ级肝肾阴虚型CCH患者,随机分为杞精明目汤组和人工泪液组,分别采用杞精明目汤联合人工泪液和单纯人工泪液治疗,观察国际眼表疾病指数(OSDI)、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治疗3个月后比较临床治疗效果。对于CCH分级在Ⅲ级及以上,随访3个月及以上,有手术意愿的CCH患者切除松弛结膜组织,冰冻切片行β-gal染色观察。结果:1.RNA干扰后CCH结膜成纤维细胞中p38α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着下调,成功构建了含有靶向p38目的基因的siRNA慢病毒载体。2.β-gal染色显示CCH组结膜成纤维细胞衰老高于Control组(P=0.001)。CCK-8结果显示培养48小时后,CCH组及CCH+si NC组细胞OD值低于Control组,CCH+siP38组及CCH+SB203580组细胞OD值高于CCH组及CCH+si NC组(P均<0.05)。ROS含量CCH组及CCH+si NC组高于Control组,CCH+siP38组及CCH+SB203580组ROS含量均低于CCH组及CCH+si NC组,但高于Control组(P均<0.05)。SOD活力CCH组及CCH+si NC组均低于Control组,CCH+siP38组及CCH+SB203580组SOD活力均高于CCH组及CCH+si NC组(P均<0.01)。CCH组及CCH+si NC组p38α、p53、p21 mRNA表达较Control组上调,SMP30 mRNA表达下调(P均<0.01);CCH+siP38组及CCH+SB203580组较CCH组及CCH+si NC组p38α、p53、p21 mRNA表达下调,SMP30 mRNA表达上调(P均<0.05)。p38α、p53、p21蛋白在CCH组及CCH+si NC组较Control组表达上调,SMP30蛋白表达下调(P均<0.01);CCH+siP38组及CCH+SB203580组p38α、p53、p21蛋白较CCH组及CCH+si NC组表达均下调,SMP30蛋白表达上调(P均<0.01)。3.CCK-8结果显示培养24小时后,CCH组细胞OD值低于Control组(P<0.05)。48小时后CCH组细胞OD值低于Control组,CCH+QJMM组及CCH+SB203580组OD值高于CCH组(P均<0.01)。ROS含量CCH组高于Control组,CCH+QJMM组及CCH+SB203580组低于CCH组(P均<0.05)。SOD活力CCH组低于Control组,CCH+QJMM组及CCH+SB203580组高于CCH组(P均<0.01)。CCH组较Control组p38α、p53、p21 mRNA的表达上调,SMP30 mRNA的表达下调;CCH+QJMM组及CCH+SB203580组较CCH组p38α、p53、p21 mRNA的表达下调,SMP30 mRNA的表达上调(P均<0.05)。CCH组较Control组p38α、p-p38α、p53、p21蛋白表达上调,CCH+QJMM组及CCH+SB203580组较CCH组下调(P均<0.01)。SMP30蛋白CCH组较Control组表达下调,CCH+QJMM组及CCH+SB203580组较CCH组表达上调(P均<0.01)。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显示CCH+QJMM组较CCH组含p38启动子的荧光素酶活性降低(P<0.001)。4.临床研究:杞精明目汤组的OSDI评分、BUT、SIT显着优于人工泪液组。治疗3月后需手术治疗的CCH患者人工泪液组7例7眼,杞精明目汤组4例4眼,且杞精明目汤组衰老细胞染色阳性率低于人工泪液组(P=0.013)。结论:1.成功构建含有靶向p38目的基因的siRNA慢病毒载体,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2.结膜松弛症中出现氧化应激损伤,激活p38 MAPK信号通路及其下游的衰老相关因子,细胞增殖减少,导致细胞衰老。沉默或是抑制p38 MAPK信号通路可以下调p38 MAPK及其下游衰老相关因子的表达,缓解氧化应激损伤,促进细胞增殖,从而延缓细胞衰老。3.杞精明目汤可下调p38 MAPK及其下游的衰老相关因子的表达,下调p38MAPK启动子活性,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增强结膜成纤维细胞的抗氧化能力,促进结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从而治疗结膜松弛症。4.杞精明目汤联合治疗结膜松弛症在缓解眼部症状、改善泪膜、促进泪液分泌方面,较单纯人工泪液治疗更为有效。杞精明目汤联合治疗还可以减少结膜松弛症中出现的细胞衰老,可作为除手术治疗之外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马凤君[8](2018)在《隔药灸脐法对女性肾虚衰老患者临床症状及性激素水平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通过采用隔药灸脐法和隔淀粉灸脐法治疗女性肾虚衰老患者,观察两种方法对女性肾虚衰老患者临床症状及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比较两者的疗效差异,部分阐释隔药灸脐法治疗肾虚衰老的作用机理及机制,从而为临床防治衰老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将符合临床肾虚纳入标准的38例女性患者分为隔药灸脐组和隔淀粉灸脐组,每组各19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临床症状量化评分及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并比较两组差异。结果:1.隔药灸脐组可明显改善女性肾虚衰老患者腰膝酸软,疲倦乏力,畏寒肢冷,夜尿频,气短,精神不振的临床症状(P<0.01);隔淀粉灸脐组可明显改善疲倦乏力,畏寒肢冷的临床症状(P<0.01);隔药灸脐组疗效优于隔淀粉灸脐组。2.隔药灸脐组性激素中FSH、LH、E2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隔淀粉灸脐组性激素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无意义(P>0.05);两组间内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隔药灸脐组可改善女性肾虚衰老患者临床症状及部分性激素(FSH、LH、E2)水平,且疗效优于隔淀粉灸脐组。
方玉丽[9](2018)在《益髓灸对D-半乳糖衰老小鼠脑组织SOD2、GADD45及其mRNA表达和神经元细胞形态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应用D-半乳糖衰老小鼠模型,观察益髓灸处方对D-半乳糖衰老小鼠海马、大脑皮质中SOD2、GADD45及其mRNA表达和神经元细胞凋亡或坏死的影响,比较足三里配悬钟、百会配关元两组穴位处方抗氧化延缓脑衰老效应,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综合防治脑衰老提供实验依据。方法:SPF级雄性昆明小鼠60只,随机分为5组,生理组、模型组、艾炷灸“足三里+悬钟”穴组(简称艾灸1组)、艾炷灸“百会+关元穴”组(简称艾灸2组)、非穴位组(“腕上+髌上”),每组12只。模型组和各艾灸组以D-半乳糖120mg/kg/d颈背部皮下注射,连续70天,同时生理组颈背部皮下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70天。造模第13天三组艾灸治疗组开始艾灸,每次每穴三壮,艾灸1组与非穴位组每次灸单侧两穴,进行左右交替,共6壮,每次疗程为58天。生理盐水组及造模组不做任何治疗性干预,给予与各治疗组同时间、同程度的刺激。治疗结束后,断头取脑,制备脑组织切片用免疫组化检测脑组织SOD2、GADD45蛋白水平,HE染色法电镜下监测神经元细胞形态;制备脑组织匀浆行RT-PCR检测SOD2、GADD45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1)免疫组化检测:与生理组比较,模型组SOD2、GADD45的表达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1组和艾灸2组SOD2、GADD45的表达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穴位组比较,艾灸1组和艾灸2组SOD2、GADD45的表达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RTPCR检测:与生理组比较,模型组SOD2mRNA、GADD45mRNA的表达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1组和艾灸2组SOD2mRNA、GADD45mRNA的表达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穴位组比较,艾灸1组和艾灸2组GADD45mRNA的表达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HE染色:与生理组比较,模型组模型组坏死神经元细胞密度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1组和艾灸2组坏死神经元细胞密度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穴位组比较,艾灸1组和艾灸2组坏死神经元细胞密度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益髓灸处方“足三里+悬钟”和“百会+关元”均能提高脑衰老模型小鼠的抗氧化能力。(2)益髓灸防治脑衰老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SOD2,GADD45表达,抑制神经元坏死,发挥抗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
陈强威[10](2018)在《人工种植金线莲乙醇提取物体内外抗氧化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随着金线莲健康产业的发展,其需求量逐年上升,林下种植可作为缓解金线莲野生资源严重匮乏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同时也有利于保护金线莲野生资源。因此,本文通过(1)探讨人工种植金线莲不同溶剂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优选该药提取工艺;(2)采用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评价人工种植金线莲乙醇提取物(AFEE)的体外抗氧化活性;(3)评价AFEE对自然衰老模型小鼠的体内抗氧化作用;(4)评价AFEE对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小鼠的体内抗氧化作用,并对其可能机制作初步探讨,以上研究将为金线莲林下种植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试验依据。方法:1、通过对总抗氧化能力、羟基自由基(·OH)清除率、超氧阴离子(O2-·)清除率的测定,评价人工种植金线莲不同提取工艺外抗氧化活性。2、建立H2O2致LO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探讨AFEE对H2O2致LO2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3、AFEE对自然衰老小鼠的影响:取8月龄(老龄)KM小鼠,按体重进行随机分为5组:自然衰老组、阳性对照组(维生素E组:0.1 g/kg)、AFEE高剂量组(AFEE-H,4g生药/kg)、AFEE中剂量组(AFEE-M,2 g生药/kg)、AFEE低剂量组(AFEE-L,1 g生药/kg),连续给药30 d。在给药前、给药14 d、给药28d测定小鼠体质量。在实验结束时,测定受试动物血清与肝脏中MDA含量及GSH-PX、SOD活力。4、AFEE对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小鼠的影响:取8周龄KM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6组:模型组、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维生素E组:0.1 g/kg)、AFEE高剂量组(4g生药/kg)、AFEE中剂量组(2g生药/kg)、AFEE低剂量组(1 g生药/kg),于给药前、给药14天、给药28天测定小鼠体质量。实验结束前一天,先测定小鼠自主活动次数,实验结束后,取小鼠脑、胸腺、脾等组织,测定脏器指数,并对受试动物的肝、皮肤进行组织切片及HE染色观察;测定受试动物血清、肝脏与脑中MDA、GSH-PX、SOD水平以及脑中ACH-E、MAO水平,采用qRT-PCR法,测定肝中GPx-1、GPx-4与SOD-1的基因表达。结果:1、AFEE与金线莲水提取物对羟基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O2-·)均有一定的清除能力,且都有一定的总抗氧化能力。AFEE对羟自由基的IC50为5.6mg生药/mL,而金线莲水提取物IC50为19.3mg生药/mL;,AFEE对超氧阴负离子的IC50为13.2mg/mL,而金线莲水提取物IC50为77.9mg生药/mL,研究结果表明AFEE的体外抗氧化作用明显强于金线莲水提取物。2、对H2O2致LO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与模型组比较,AFEE高、中剂量组能提高H2O2损伤的LO2细胞存活率(P<0.01或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H2O2浓度为400μmol/L刺激组细胞培养液中MDA含量明显增加(P<0.01),SOD和GSH-PX含量明显降低(P<0.01),表明以H2O2诱导的L02肝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已建立。与模型组比较,AFEE高剂量组对LO2细胞中GSH-PX、SOD的活力明显升高(P<0.01或P<0.05);AFEE高、中剂量组LO2细胞中MDA的含量明显降低(P<0.01或P<0.05)。3、对自然衰老模型影响:与自然衰老组比较,给药前、给药14 d、28 d各组动物体质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E组和AFEE高、中、低剂量组血清中GSH-PX和SOD的活力明显升高(P<0.01或P<0.05);维生素E组和AFEE高、中剂量组明显降低血清MDA的含量(P<0.01或P<0.05);维生素E组和AFEE高剂量组肝中GSH-PX和SOD的活力显着升高(P<0.01)、MDA含量明显降低(P<0.01),AFEE中剂量组肝中SOD的活力升高(P<0.05)、MDA含量明显降低(P<0.01)。4、对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影响(1)与模型组比较,给药前、给药14天、28天各组动物体质量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2)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自主活动数明显减少,各给药组自主活动次数有一定升高趋势,但与模型组相比较,自主活动次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3)衰老模型组小鼠皮肤表皮变薄,部分角质层脱落,结构不甚完整,而药物组小鼠皮肤的组织结构较为完整,细胞分层也比较清晰,有表皮突及真皮乳头;模型组小鼠大量肝细胞内出现空泡、坏死,部分肝细胞细胞核溶解,而药物组小鼠肝组织中肝细胞及细胞核结构、大小及其染色未见明显异常,肝窦无扩张,肝索结构无明显异常,表明药物组有明显改善治疗作用;(4)各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较,脾、胸腺、脑、肝各脏器重量及脏器指数都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5)对血清、肝脏和脑组织中各项抗氧化相关指标的影响: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血清中GSH-PX、SOD抗氧化酶活力明显升高(P<0.01或P<0.05),但各药物组血清中MDA的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肝中GSH-PX活力明显升高(P<0.01或P<0.05),但各药物组SOD活力没有明显变化(P>0.05),维生素E组和各药物组肝中MDA的含量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维生素E组和AFEE高、中剂量组脑中GSH-PX、SOD的活力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维生素E组和AFEE高、中剂量组脑中MDA的含量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维生素E组和AFEE高、中剂量组肝中GPx-1、GPx-4的mRNA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各药物组对肝中的SOD-1mRNA表达无明显影响。(6)对脑组织中MAO和ACH-E活力的影响:与模型组比较,维生素E组和各药物组脑中MAO的活力明显降低(P<0.01或P<0.05),维生素E组和各药物组,脑中ACH-E活力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人工种植金线莲不同提取工艺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存在一定差异,醇提物体外抗氧化活性优于水提组。2、AFEE通过拮抗H2O2氧化应激对肝细胞的损伤,对H2O2致LO2细胞氧化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3、AFEE对自然衰老模型小鼠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自然衰老小鼠体内SOD、GSH-PX活性,减少MDA含量有关。。4、AFEE可改善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皮肤和肝脏病理形态学变化,提高抗氧化酶活力,降低MAO活性;对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小鼠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作用机制可能是AFEE通过增加肝中GPx-1和GPx-4mRNA的表达水平,以提高体内GSH-PX这一类抗氧化酶的活性,从而起到体内抗氧化的作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常用英文缩写词(Abbreviations) |
| 第1章 绪论 |
| 1.1 衰老的研究进展 |
| 1.1.1 衰老的相关学说 |
| 1.1.2 抗衰老的研究进展 |
| 1.2 当归补血汤的抗衰老作用 |
| 1.3 网络药理学的发展 |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 第2章 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当归补血汤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 |
| 2.1 实验材料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当归补血汤有效成分和靶点的筛选 |
| 2.2.2 衰老靶点的获取 |
| 2.2.3 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PI)的构建 |
| 2.2.4 核心靶点分析 |
| 2.2.5 基因和通路的富集分析 |
| 2.2.6 化合物-靶点-作用通路网络的构建 |
| 2.2.7 成分-靶点分子对接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活性化合物的筛选 |
| 2.3.2 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 |
| 2.3.3 PPI网络的构建与核心靶点的获取 |
| 2.3.4 基因功能与通路分析 |
| 2.3.5 化合物-靶点-作用通路网络的构建 |
| 2.3.6 核心靶点的分子对接结果 |
| 2.4 讨论与结论 |
| 第3章 当归补血汤对衰老大鼠的肝肾功能及造血机能的影响 |
| 3.1 实验材料 |
| 3.1.1 实验动物 |
| 3.1.2 药材和试剂 |
| 3.1.3 仪器 |
| 3.2 实验方法 |
| 3.2.1 当归补血汤的制备 |
| 3.2.2 大鼠衰老模型的建立及取材 |
| 3.2.3 当归补血汤对衰老大鼠外观、体重及脏器系数的影响 |
| 3.2.4 肝肾组织匀浆制备 |
| 3.2.5 BCA法检测匀浆中蛋白含量 |
| 3.2.6 当归补血汤对衰老大鼠抗氧化相关指标的影响 |
| 3.2.7 当归补血汤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
| 3.2.8 当归补血汤对衰老大鼠造血机能的影响 |
| 3.2.9 统计学分析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大鼠一般状态及外观变化观察 |
| 3.3.2 当归补血汤对衰老大鼠体重的影响 |
| 3.3.3 当归补血汤对衰老大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
| 3.3.4 当归补血汤对衰老大鼠的抗氧化保护作用 |
| 3.3.5 当归补血汤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
| 3.3.6 当归补血汤对衰老大鼠外周血和骨髓造血机能的影响 |
| 3.4 讨论与结论 |
| 第4章 当归补血汤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验证 |
| 4.1 实验材料 |
| 4.1.1 试剂 |
| 4.1.2 仪器 |
| 4.2 实验方法 |
| 4.2.1 当归补血汤对衰老大鼠免疫功能的作用 |
| 4.2.2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通路中各蛋白的表达 |
| 4.2.3 统计学分析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当归补血汤对炎症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 4.3.2 归芪多糖对衰老大鼠T淋巴细胞相关凋亡蛋白因子的影响 |
| 4.3.3 当归补血汤对衰老大鼠各蛋白表达的影响 |
| 4.4 讨论与结论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附录B 溶液的配制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肾不藏志不寐理论研究 |
| 1 肾、志的含义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
| 2 肾藏志对寐寤的调节作用 |
| 3 肾不藏志不寐的因机证治 |
| 4 常用安肾志的方药 |
| 5 小结 |
| 第二部分 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模型研究 |
| 研究一 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氧化应激、凋亡基因、炎性因子和神经递质的实验研究 |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研究二 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海马转录组学研究 |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三部分 安肾志药物远志对肾不藏志不寐大鼠镇静促眠作用的实验研究 |
| 研究一 远志对肾不藏志不寐大鼠神经递质和炎性因子的影响 |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研究二 远志对肾不藏志不寐大鼠作用的海马转录组学研究 |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失眠大鼠模型的建立及中药治疗对氯苯丙氨酸致失眠模型大鼠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 个人简历 |
| 导师评阅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第一章 前言 |
| 1 衰老的研究进展 |
| 1.1 概述 |
| 1.2 衰老与自由基的关系 |
| 1.3 抗衰老研究进展 |
| 2 菊花的研究进展 |
| 2.1 概述 |
| 2.2 菊花化学成分 |
| 2.3 菊花药理作用 |
| 3 立题依据 |
| 第二章 菊花提取物对D-半乳糖致衰小鼠药效学作用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实验药物 |
| 1.3 实验试剂及仪器 |
| 2 实验方法 |
| 2.1 菊花提取物的制备 |
| 2.2 菊花提取物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 2.3 药品的配制 |
| 2.4 实验动物分组、模型建立及给药 |
| 2.5 Morris水迷宫实验 |
| 2.6 小鼠体征及体重变化记录 |
| 2.7 组织处理及病理切片的制备 |
| 2.8 统计学处理 |
| 3 实验结果 |
| 3.1 菊花提取物对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
| 3.2 菊花提取物对小鼠体征的影响 |
| 3.3 菊花提取物对小鼠器官的影响 |
| 4 讨论 |
| 4.1 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的建立 |
| 4.2 菊花提取物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
| 4.3 菊花提取物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体征及器官的影响 |
| 第三章 菊花提取物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作用的机制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实验药物 |
| 1.3 实验仪器及试剂 |
| 2 实验方法 |
| 2.1 菊花提取物的制备 |
| 2.2 药品的配制 |
| 2.3 实验动物分组、模型建立及给药 |
| 2.4 血清及组织处理 |
| 2.5 抗氧化指标测定 |
| 2.6 炎症因子测定 |
| 2.7 小鼠肝组织中Nrf2、HO-1、NQO1 蛋白表达的测定 |
| 2.8 统计学处理 |
| 3 实验结果 |
| 3.1 菊花提取物对小鼠血清及脑、肝组织中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 3.2 菊花提取物对小鼠炎症因子的影响 |
| 3.3 菊花提取物对小鼠肝组织中Nrf2、HO-1、NQO1 表达量的影响 |
| 4 讨论 |
| 4.1 菊花提取物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机体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 4.2 菊花提取物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炎症因子的影响 |
| 4.3 菊花提取物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肝组织中Nrf2、HO-1、NQO1 含量的影响 |
|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项目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前言 |
| 1.2 补中益气汤应用概况 |
| 1.3 红芪与黄芪在种植(种质)、成分、功效方面的比较研究 |
| 1.4 红芪现代研究 |
| 1.4.1 红芪种植研究 |
| 1.4.2 红芪成分研究 |
| 1.4.3 红芪功效研究 |
| 1.5 红芪多糖研究 |
| 1.5.1 红芪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
| 1.5.2 红芪多糖含量测定及多糖组分研究 |
| 1.5.3 红芪多糖功效及相关机制研究 |
| 1.6 Label free技术在中药作用机制研究中的作用 |
| 1.7 立题依据 |
| 1.8 技术路线图 |
| 第二章 用红芪替代补中益气汤中的君药黄芪对SAMP8小鼠抗免疫老化作用比较研究 |
| 2.1 材料 |
| 2.1.1 动物 |
| 2.1.2 试剂和仪器 |
| 2.1.3 药物 |
| 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 2.2.1 分组及给药 |
| 2.2.2 小鼠脾淋巴细胞悬液制备 |
| 2.2.3 HE染色观察小鼠脾脏病理组织学变化 |
| 2.2.4 ELISA检测血清中IL-2、IFN-γ、TNF-α的含量 |
| 2.2.5 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 |
| 2.2.6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脾淋巴细胞中p38MAPK mRNA表达量 |
| 2.2.7 Western Blot检测脾淋巴细胞中p38MAPK蛋白的表达 |
| 2.2.8 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脾脏p38MAPK蛋白 |
| 2.2.9 统计学方法 |
| 2.3 实验结果 |
| 2.3.1 补中益气汤对SAMP8小鼠生命状态的影响 |
| 2.3.2 补中益气汤对SAMP8小鼠脾脏病理组织学变化的影响 |
| 2.3.3 补中益气汤对SAMP8小鼠血清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
| 2.3.4 补中益气汤对SAMP8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
| 2.3.5 补中益气汤对SAMP8 小鼠脾淋巴细胞中的p38MAPK mRNA的影响 |
| 2.3.6 补中益气汤对SAMP8 小鼠淋巴细胞中的p38MAPK蛋白表达的影响 |
| 2.3.7 补中益气汤对SAMP8 小鼠脾脏p38MAPK蛋白表达的影响 |
| 2.4 讨论 |
| 2.5 结论 |
| 第三章 红芪多糖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
| 3.1 实验动物 |
| 3.2 试剂与仪器 |
| 3.2.1 试剂 |
| 3.2.2 仪器 |
| 3.3 实验过程 |
| 3.3.1 红芪多糖制备 |
| 3.3.2 小鼠脾淋巴细胞悬液的制备 |
| 3.3.3 MTT法测定HPS-3 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 3.3.4 ELISA测定HPS-3 对淋巴细胞培养上清细胞因子IL-2、IFN-γ、TNF-α和 IL-4 的影响 |
| 3.3.5 FCM测定HPS-3 对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
| 3.3.6 透射电镜观察HPS-3对脾淋巴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 |
| 3.4 统计学方法 |
| 3.5 实验结果 |
| 3.5.1 HPS-3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 3.5.2 HPS-3 对小鼠脾淋巴细胞产生Th1/Th2 细胞因子的影响 |
| 3.5.3 HPS-3对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
| 3.5.4 HPS-3对脾淋巴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 |
| 3.6 讨论 |
| 3.7 结论 |
| 第四章 Label Free蛋白质组学研究红芪多糖对衰老小鼠脾淋巴细胞作用的机制 |
| 4.1 实验材料 |
| 4.1.1 动物 |
| 4.1.2 试剂 |
| 4.1.3 仪器 |
| 4.1.4 软件工具和相关数据库 |
| 4.2 实验方法 |
| 4.2.1 样本制备 |
| 4.2.2 质谱数据采集 |
| 4.2.3 数据分析 |
| 4.2.4 生物信息分析 |
| 4.2.5 Western Blot验证差异蛋白的表达 |
| 4.3 结果 |
| 4.3.1 质谱分析数据总体情况 |
| 4.3.2 组间显着差异表达蛋白解析 |
| 4.3.3 差异蛋白GO分析 |
| 4.3.4 差异蛋白聚类分析 |
| 4.3.5 差异蛋白KEGG通路分析 |
| 4.3.6 STRING分析 |
| 4.3.7 上调差异蛋白Reactome Pathways通路分析 |
| 4.3.8 Western Blot验证上调的免疫调节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 |
| 4.4 讨论 |
| 4.5 结论 |
| 第五章 结论 |
| 附 质谱信息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 现代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
| 1.1 现代医学关于衰老的主要学说 |
| 1.1.1 线粒体DNA损伤学说 |
| 1.1.2 自由基氧化应激学说 |
| 1.1.3 非酶糖基化学说 |
| 1.1.4 炎性衰老学说 |
| 1.1.5 端粒学说 |
| 1.2 现代医学对衰老的治疗 |
| 2 祖国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
| 2.1 祖国医学关于衰老的主要学说 |
| 2.1.1 五脏虚损学说 |
| 2.1.2 气血失常和痰浊淤滞致衰学说 |
| 2.2 祖国医学对衰老治疗方法 |
| 2.2.1 针刺疗法 |
| 2.2.2 艾灸疗法 |
| 2.2.3 中药治疗 |
| 2.2.4 针药结合疗法 |
| 2.2.5 其他疗法 |
| 3 目前延缓衰老的现状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对象 |
| 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 2 实验方法 |
| 2.1 动物分组 |
| 2.2 动物饲养条件 |
| 2.3 衰老大鼠模型的建立 |
| 2.4 处理方法 |
| 2.5 标本采集 |
| 2.6 观察指标测定 |
| 2.7 资料统计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3.1 各组大鼠行为学的表达情况 |
| 3.2 各组大鼠脑组织中AGEs表达情况 |
| 3.3 各组大鼠脑组织中RAGE表达情况 |
| 3.4 各组大鼠脑组织中 RAGE mRNA表达情况 |
| 3.5 各组大鼠脑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肿瘤细胞坏死因子-a 表达情况 |
| 3.6 各组大鼠血清中 IL-1,TNF-a 表达情况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 艾灸与衰老 |
| 1.1 祖国医学对艾灸延缓衰老的认识 |
| 1.2 艾灸延缓衰老的作用机理 |
| 2 实验选穴依据 |
| 3 实验模型的选取与评价 |
| 4 实验结果分析 |
| 4.1 艾炷灸关元、命门穴对大鼠学习、记忆力的影响分析 |
| 4.2 艾炷灸关元、命门穴对脑组织中AGEs的影响分析 |
| 4.3 艾炷灸关元、命门穴对脑组织中RAGE的影响分析 |
| 4.4 艾炷灸关元、命门穴对AGEs-RAGE 系统中 IL-1、TNF-a的影响分析 |
| 4.5 艾炷灸关元穴、命门穴、关元+命门穴三组治疗组相互比较分析 |
| 5 存在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缩略词表 |
| 综述 艾灸关元穴延缓衰老的实验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皮肤衰老的现代医学研究 |
| 1.1 皮肤衰老的现代医学认识 |
| 1.2 皮肤衰老的现代医学发病机制 |
| 2 皮肤衰老的中医学研究 |
| 2.1 皮肤的生理 |
| 2.2 皮肤衰老的病名认识 |
| 2.3 肺肾阴虚是皮肤衰老的基本病机 |
| 2.4 滋肾润肺、养阴生津乃延缓皮肤衰老的主要治法 |
| 第二部分 地芝丸的临床应用研究 |
| 1.地芝丸的基础研究 |
| 1.1 地芝丸的组方分析 |
| 1.2 地芝丸各药的药效研究 |
| 2 地芝丸治疗皮肤衰老的临床应用研究 |
| 2.1 资料与方法 |
| 2.2 结果 |
| 2.3 讨论 |
| 3 小结与展望 |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 实验一 地芝丸对 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皮肤组织形态学结构的影响研究 |
| 1.材料 |
| 1.1 仪器和设备 |
| 1.2 试剂和耗材 |
| 2.实验方法 |
| 2.1 实验药物 |
| 2.2 实验动物及处理 |
| 2.3 制作组织切片 |
| 2.4 染色及观察 |
| 2.5 统计学方法 |
| 3 结果 |
| 实验二 地芝丸对 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表皮角蛋白K19和水通道蛋白AQP3 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1.1 仪器和设备 |
| 1.2 试剂和耗材 |
| 2 实验方法 |
| 2.1 实验药物 |
| 2.2 实验动物及处理 |
| 2.3 标本采集 |
| 2.4 实验步骤 |
| 2.5 统计学方法 |
| 3 结果 |
| 实验三 地芝丸对 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真皮羟脯氨酸(HYP)、透明质酸(HA)、胶原蛋白含量及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1、MMP-3 表达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1.1 仪器和设备 |
| 1.2 试剂和耗材 |
| 2 实验方法 |
| 2.1 实验药物 |
| 2.2 实验动物及处理 |
| 2.3 标本采集 |
| 2.4 实验步骤 |
| 2.5 统计学方法 |
| 3.结果 |
| 实验四 地芝丸对 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细胞因子 TGF-β1、VEGF 表达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1.1 仪器和设备 |
| 1.2 试剂和耗材 |
| 2 实验方法 |
| 2.1 实验药物 |
| 2.2 实验动物及处理 |
| 2.3 标本采集 |
| 2.4 实验步骤 |
| 2.5 统计学方法 |
| 3 结果 |
| 实验五 地芝丸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皮肤S100阳性朗格汉斯细胞(S100+LCs)形态、分布及数量的比较 |
| 1 实验材料 |
| 1.1 仪器和设备 |
| 1.2 试剂和耗材 |
| 2 实验方法 |
| 2.1 实验药物 |
| 2.2 实验动物及处理 |
| 2.3 标本采集 |
| 2.4 实验步骤 |
| 2.5 图像采集 |
| 2.6 统计学方法 |
| 3 结果 |
| 实验六 地芝丸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性激素表达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1.1 仪器和设备 |
| 1.2 试剂和耗材 |
| 2 实验方法 |
| 2.1 实验药物 |
| 2.2 实验动物及处理 |
| 2.3 标本采集 |
| 2.4 实验步骤 |
| 2.5 统计学方法 |
| 3 结果 |
| 讨论 |
| 1 皮肤衰老模型探讨 |
| 2 对照组药物探讨 |
| 3 从肺肾阴虚、津液不足的病机出发的研究构建 |
| 4 地芝丸对皮肤衰老的影响作用探讨 |
| 4.1 地芝丸对皮肤组织形态学结构的影响作用 |
| 4.2 地芝丸对表皮层的影响作用 |
| 4.3 地芝丸对真皮层的影响作用 |
| 4.4 地芝丸对细胞因子的影响作用 |
| 4.5 地芝丸对皮肤免疫功能的影响作用 |
| 4.6 地芝丸对性激素的影响作用 |
| 结语 |
| 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 2 创新点 |
| 3 本研究的不足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附图 |
| 附录2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3-在校发表论文、参加学术活动情况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RNA干扰技术构建p38α干扰慢病毒载体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材料 |
| 1.1.1 主要试剂 |
| 1.1.2 溶液配制 |
| 1.1.3 主要仪器及耗材 |
| 1.1.4 载体及细胞 |
| 1.2 方法 |
| 1.2.1 标本的采集与保存 |
| 1.2.2 细胞培养和传代 |
| 1.2.3 实验分组 |
| 1.2.4 慢病毒转染技术 |
| 1.2.5 重组干扰慢病毒包装 |
| 1.2.6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Quantitiative Real-time PCR,q-PCR) |
| 1.2.7 Western blot检测 |
| 1.3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RNA干扰质粒的构建 |
| 2.1.1 干扰靶点设计结果 |
| 2.1.2 测序 |
| 2.2 RNA干扰有效靶点的筛选 |
| 2.2.1 RNA干扰后CCH成纤维细胞p38α基因的表达 |
| 2.2.2 RNA干扰后CCH成纤维细胞中p38α蛋白的表达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二部分 p38介导结膜松弛症细胞衰老的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材料 |
| 1.1.1 主要试剂 |
| 1.1.2 溶液配制 |
| 1.1.3 主要仪器及耗材 |
| 1.2 实验方法 |
| 1.2.1 标本的采集与保存 |
| 1.2.2 细胞培养和传代 |
| 1.2.3 实验分组 |
| 1.2.4 细胞活性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 CCK-8)检测 |
| 1.2.5 β-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β-gal)染色 |
| 1.2.6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检测 |
| 1.2.7 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力测定 |
| 1.2.8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
| 1.2.9 Western blot检测 |
| 1.3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结膜成纤维细胞生长情况 |
| 2.2 结膜松弛症中细胞衰老的情况 |
| 2.3 p38对结膜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
| 2.4 p38对结膜成纤维细胞ROS的影响 |
| 2.5 p38对结膜成纤维细胞SOD的影响 |
| 2.6 p38对结膜成纤维细胞衰老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 2.7 p38对结膜成纤维细胞衰老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三部分 杞精明目汤对p38介导的结膜松弛症成纤维细胞衰老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材料 |
| 1.1.1 主要试剂 |
| 1.1.2 溶液配制 |
| 1.1.3 主要仪器及耗材 |
| 1.2 实验方法 |
| 1.2.1 标本的采集与保存 |
| 1.2.2 细胞培养和传代 |
| 1.2.3 杞精明目汤颗粒剂的制备 |
| 1.2.4 实验分组 |
| 1.2.5 CCK-8检测 |
| 1.2.6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含量检测 |
| 1.2.7 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力测定 |
| 1.2.8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
| 1.2.9 Western blot检测 |
| 1.2.10 质粒构建 |
| 1.2.11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
| 1.3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杞精明目汤干预后结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情况 |
| 2.2 杞精明目汤对结膜成纤维细胞ROS的影响 |
| 2.3 杞精明目汤对结膜成纤维细胞SOD的影响 |
| 2.4 杞精明目汤对结膜成纤维细胞衰老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 2.5 杞精明目汤对结膜成纤维细胞衰老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 2.6 杞精明目汤对p38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四部分 杞精明目汤对结膜松弛症细胞衰老的临床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结膜松弛症诊断与分级标准 |
| 1.2.1 诊断标准 |
| 1.2.2 临床分级标准 |
| 1.3 病例入选相关标准 |
| 1.3.1 纳入标准 |
| 1.3.2 排除标准 |
| 1.3.3 剔除标准 |
| 1.3.4 病例脱落及处理 |
| 1.4 材料与仪器 |
| 1.4.1 中药方剂和西药 |
| 1.4.2 主要试验材料与仪器 |
| 1.5 治疗方法 |
| 1.6 分组及随机方法 |
| 1.6.1 样本量的估算及其计算的依据 |
| 1.6.2 随机分组方法 |
| 1.6.3 盲法和对照 |
| 1.7 观察指标 |
| 1.7.1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 |
| 1.7.2 国际眼表疾病指数量表(OSDI) |
| 1.7.3 泪膜破裂时间(BUT) |
| 1.7.4 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 |
| 1.8 手术方法 |
| 1.9 标本处理及细胞衰老染色 |
| 1.9.1 取材与固定 |
| 1.9.2 切片 |
| 1.9.3 冰冻切片细胞衰老染色 |
| 1.10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CCH患者治疗前后OSDI评分 |
| 2.2 两组CCH患者治疗前后BUT |
| 2.3 两组CCH患者治疗前后SIT |
| 2.4 两组CCH患者细胞衰老染色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创新点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衰老在祖国医学的认识及其中药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二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 附录三 :参加科研和学术活动 |
| 附件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一般资料 |
| 1.1 受试者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标准 |
| 1.6 脱落标准 |
| 2.研究方法 |
| 2.1 随机分组及样本量 |
| 2.2 盲法实施 |
| 2.3 干预方法 |
| 2.4 观察指标 |
| 2.5 中医症状疗效评定标准 |
| 2.6 统计学方法 |
| 2.7 技术路线 |
| 3.结果 |
| 3.1 两组基线情况比较 |
| 3.2 试验结果 |
| 3.3 典型病例 |
| 4.讨论 |
| 4.1 中医学对衰老的研究 |
| 4.2 西医学对衰老的研究 |
| 4.3 西医学对衰老与性激素水平的研究 |
| 4.4 试验结果分析 |
| 4.5 疗效机理探讨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发表论文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一、文献研究 |
| 1 现代医学对脑衰老的认识 |
| 1.1 衰老与脑衰老 |
| 1.2 衰老的主要学说 |
| 1.3 氧化应激与脑衰老 |
| 2 现代医学对脑衰老的治疗 |
| 3 中医学对脑衰老的认识 |
| 4 中医学对脑衰老的防治方法 |
| 5 目前治疗脑衰老的现状分析 |
| 二、动物实验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
| 2 实验方法 |
| 2.1 动物分组及饲养环境 |
| 2.2 造模方法 |
| 2.3 治疗方法 |
| 2.4 指标采集与检测 |
| 2.5 统计学处理 |
| 3 实验结果 |
| 3.1 各组小鼠大脑皮质、海马中SOD2、GADD45mRNA表达情况 |
| 3.2 各组小鼠海马、大脑皮质SOD2、GADD45蛋白表达情况 |
| 3.3 各组小鼠神经元细胞形态变化 |
| 三、讨论 |
| 1 艾灸与抗衰老 |
| 2 艾灸延缓衰老的机理 |
| 3 实验模型的选择及评价 |
| 4 益髓灸处方穴位的选择 |
| 5 相关指标与脑衰老的联系 |
| 6 实验结果分析 |
| 7 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缩略词表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动物衰老模型研究进展 |
| 1.1.1 自然衰老模型 |
| 1.1.2 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 |
| 1.1.3 O_3损伤致衰老模型 |
| 1.1.4 快速老化模型(SAMP) |
| 1.1.5 γ射线致衰老模型 |
| 1.1.6 AlCl_3致衰老模型 |
| 1.1.7 去胸腺衰老模型 |
| 1.1.8 β淀粉样蛋白注射致衰老模型 |
| 1.1.9 转基因衰老模型 |
| 1.2 衰老的相关学说 |
| 1.2.1 衰老的自由基学说 |
| 1.2.2 衰老的基因学说 |
| 1.2.3 衰老的线粒体学说 |
| 1.2.4 衰老的端粒学说 |
| 1.3 中药有效成分的抗衰老及抗氧化作用 |
| 1.3.1 黄酮类化合物 |
| 1.3.2 多糖类化合物 |
| 1.3.3 生物碱类化合物 |
| 1.3.4 多酚类化合物 |
| 1.3.5 皂苷类化合物 |
| 1.3.6 中药复方抗氧化作用 |
| 1.4 金线莲研究现状 |
| 1.4.1 金线莲的资源现状 |
| 1.4.2 金线莲药理作用 |
| 1.5 研究意义 |
| 第二章 金线莲不同提取工艺体外抗氧化作用研究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实验药物 |
| 2.1.2 药物与试剂 |
| 2.1.3 仪器 |
| 2.2 方法 |
| 2.2.1 AFEE体外抗氧化作用 |
| 2.2.2 金线莲水提取物体外抗氧化作用 |
| 2.2.3 数据处理 |
| 2.3 结果 |
| 2.3.1 AFEE体外抗氧化作用 |
| 2.3.2 金线莲水提取物体外抗氧化作用 |
| 2.4 讨论 |
| 第三章 AFEE对H_2O_2致LO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
| 3.1 实验材料 |
| 3.1.1 实验药物 |
| 3.1.2 药物与试剂 |
| 3.1.3 仪器 |
| 3.2 方法 |
| 3.2.1 L02细胞培养、传代 |
| 3.2.2 AFEE对H_2O_2致LO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
| 3.2.3 数据处理 |
| 3.3 结果 |
| 3.3.1 AFEE对H_2O_2致LO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
| 3.4 讨论 |
| 第四章 AFEE对自然衰老模型小鼠的抗氧化作用研究 |
| 4.1 实验材料 |
| 4.1.1 实验药物 |
| 4.1.2 实验动物 |
| 4.1.3 药物与试剂 |
| 4.1.4 仪器 |
| 4.2 实验方法 |
| 4.2.1 AFEE的制备 |
| 4.2.2 动物分组与给药 |
| 4.2.3 观察指标 |
| 4.2.4 数据处理 |
| 4.3 实验结果 |
| 4.3.1 一般情况观察 |
| 4.3.2 AFEE对自然衰老模型小鼠血清过氧化脂质含量、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
| 4.3.3 AFEE对自然衰老模型小鼠肝脏过氧化脂质含量、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
| 4.4 讨论 |
| 第五章 AFEE对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小鼠抗氧化作用研究 |
| 5.1 实验材料 |
| 5.1.1 实验药物 |
| 5.1.2 实验动物 |
| 5.1.3 药物与试剂 |
| 5.1.4 仪器 |
| 5.2 实验方法 |
| 5.2.1 AFEE的制备 |
| 5.2.2 动物分组与给药 |
| 5.2.3 观察指标 |
| 5.2.4 qRT-PCR检测小鼠肝中GPx-1、GPx-4与SOD-1的基因表达 |
| 5.2.5 统计学处理方法 |
| 5.3 实验结果 |
| 5.3.1 一般情况观察 |
| 5.3.2 小鼠自主活动次数的测定 |
| 5.3.3 小鼠皮肤组织切片的观察 |
| 5.3.4 小鼠肝组织切片的观察 |
| 5.3.5 脏器重量与脏器指数的测定 |
| 5.3.6 AFEE对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小鼠血清中过氧化脂质含量、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
| 5.3.7 AFEE对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小鼠肝中过氧化脂质含量、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
| 5.3.8 AFEE对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小鼠脑中过氧化脂质含量、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
| 5.3.9 AFEE对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小鼠脑中乙酰胆碱酯酶、单胺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
| 5.3.10 AFEE对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小鼠肝中GPx-1、GPx-4与SOD-1的基因表达的影响 |
| 5.4 讨论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英文缩略表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