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四川稻瘟病菌dsRNA因子的检测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四川省稻瘟病菌中dsRNA因子的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刘伟[1](2020)在《辽宁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监测及无毒基因Avr-pi9功能的初探》文中指出由稻梨孢(Pyricularia oryzae)引起的稻瘟病是目前世界分布最广、危害最重的水稻病害之一。近年来,我国辽宁地区稻瘟病的发生也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已成为限制该地区水稻高产和稳产的主要障碍之一。由于稻瘟病菌群体结构复杂,变异速率快,致病力分化严重,使能克服寄主抗病性的群体快速形成优势,导致抗病品种在大田推广3-5年后抗性逐渐丧失。本研究监测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和无毒基因的动态变化,对供试水稻进行抗瘟性和抗瘟基因鉴定,对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vr-pi9的功能进行初步研究,对于水稻抗病育种、抗病基因和品种的合理布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2017-2018年辽宁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监测:利用中国7个水稻鉴别品种对2017-2018年采自辽宁省不同稻区经单孢分离的151株稻瘟病菌进行生理小种鉴定。供试菌株被划分为6群41个生理小种,其中优势种群为ZA、ZB和ZF种群,分别占42.36%、31.76%和12.58%;ZC、ZD和ZE出现频率较低,分别为5.96%、3.97%、3.31%;未检测到ZG种群;优势小种为ZA1、ZB1和ZF1,出现频率分别是19.87%、13.91%和12.58%。在地理分布上,铁岭、沈阳、丹东、抚顺和盘锦地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种群组成复杂,大连和营口地区相对单一。生理小种种群动态在一定范围内不断波动,但整体变化趋势与近十年基本一致,优势种群一直是ZA、ZB种群。2017-2018年辽宁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鉴定:根据已克隆的10个稻瘟病菌无毒基因(PWL2、Avr1-CO39、Avr-Pita、ACE1、Avr-Piz-t、Avr-Pia、Avr-Pii、Avr-Pik、Avr-Pi9和Avr-Pib)CDS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对151株供试稻瘟病菌进行PCR检测,并对2018年76株稻瘟病菌无毒基因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Avr-Pi9携带频率最高,占比为100.0%;Avr-Pita、AvrPiz-t、Avr-pik、PWL2和ACE1的携带率较高,占比分别为90.07%、94.04%、93.38%、92.72%和98.68%;无毒基因Avr-pib携带频率较低,仅有27.81%;未检测到无毒基因Avr-Pii、Avr1-CO39和Avr-Pia。在地理分布上,各稻区未检测到无毒基因Avr-Pii、Avr1-CO39和Avr-Pia,其余无毒基因在各稻区均检测到,同一地区不同无毒基因频率基本相同,不同地区同一无毒基因频率有所差异。经测序分析,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CE1、Avrpiz-t、Avr-pib和Avr-pi9相对稳定,未检测到其他基因型;Avr-pik、Avr-Pita、PWL2容易发生突变,Avr-pik检测到4种基因型,分别为Avr-pik-B、Avr-pik-C、Avr-pik-D、Avr-pik-F,分别在46(H/N)、47(P/A)、48(G/D)、67(A/D)和78(M/I)处有不同的氨基酸错义翻译;Avr-Pita检测到6种基因型,除在312 bp处(G/T)发生同义突变,分别在82(K/S)、83(T/C)、104(K/N)、136(G/E)、174(V/I)、192(Y/C)和207(K/R)处发生不同氨基酸错义翻译;PWL2检测到一种在268bp处发生突变(G/A),导致氨基酸由天冬氨酸(D)转变成天冬酰胺(N)的基因型。水稻品种(系)抗瘟鉴定与抗瘟基因鉴定:通过室内苗期接种鉴定和田间自然诱发鉴定,对辽宁省139份供试水稻进行抗瘟性鉴定,利用PCR检测对62个供试水稻进行抗瘟基因鉴定。139份水稻材料中,高抗材料4份(3.10%),抗性材料85份(65.89%),中抗材料19份(14.73%),中感材料11份(8.53%),感病材料4份(3.10%),高感材料6份(4.65%)。供试水稻抗瘟基因鉴定:Pi21、Pia、Pid2、Pid3、Pil、Ptr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省供试水稻中携带频率都较高,携带率超过90.00%;Pikm在辽宁省携带率最高,为100.0%,在吉林省携带率最低,为50.00%;Pikh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省携带频率分别为80.95%、47.37%和63.64%;Pita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省携带频率都高于70.00%;Pi5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省都有所缺失,携带频率均低于22.00%;Pi9在辽宁省有很大的缺失,携带频率仅有9.52%;Pib在黑龙江省发生缺失,携带频率为27.27%;供试水稻大都携带多个抗瘟基因,未检测到携带单一抗瘟基因的品种;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vr-pi9功能的初探:本研究克隆了辽宁省稻瘟病菌携带频率最高的无毒基因Avr-pi9和水稻广谱抗瘟基因Pi9的四个抗病蛋白(NBS2-Pi9、NBS4-Pi9、NBS5-Pi9、NBS6-Pi9)基因,通过构建载体对Avr-pi9进行亚细胞定位和酵母双杂交验证。结果显示:无毒基因Avr-pi9是一个在细胞膜和细胞核都有表达的基因,且与Pi9的四个抗病蛋白没有明显的直接互作关系。

邹逸宾[2](2019)在《不同剂型1,2-苯并异噻唑啉-3-酮对五种镰孢菌的效果评价和稻瘟病菌中MoAop1的功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化学防治作为防治许多植物病害的主要方式,被大规模使用,然而大量化学药剂的使用,也造成了农药残留、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对于新型绿色、低毒、低残留药剂的开发非常迫切。本论文选取四种不同剂型的1,2-苯并异噻唑啉-3-酮(BIT)杀菌剂,对5种大豆根腐病中分离出的不同镰孢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抑制率进行测定,并以传统杀菌剂百菌清作为对照,比较不同剂型对1,2-苯并异噻唑啉-3-酮的药效影响。编号为345-FD010、345-FD006、345-FD012、345-FD016四种不同剂型的杀菌剂对5种镰孢菌孢子萌发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木贼镰孢的EC50值在0.3006 mg/l~3.2858 mg/l,而尖孢镰孢EC50值在0.9309 mg/l~2.8831 mg/l,禾谷镰孢的EC50值在0.2392 mg/l~6.3005 mg/l,黄色镰孢的EC50值在0.1478 mg/l~1.9985 mg/l,其中4种不同剂型实验样品对腐皮镰孢孢子萌发抑制效果最差,腐皮镰孢的EC50值在1.1917 mg/1~25.7354 mg/l。而百菌清对上述5种镰孢菌孢子萌发抑制效果均很稳定,EC50值在0.0706 mg/l~0.3462 mg/l。表明4种不同剂型的杀菌剂在对不同镰孢菌的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方面与百菌清有一定差距。在菌丝生长抑制效果上,345-FD010、345-FD006、345-FD012、345-FD016四种不同剂型的杀菌剂对于5种镰孢菌均也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其中木贼镰孢的 EC50 值在 1.4985 mg/l~26.479 mg/l,尖孢镰孢 EC50 值在 1.1374 mg/l~23.8037 mg/l,禾谷镰孢腐的EC50值在2.8967 mg/1~46.1868 mg/l,黄色镰孢的EC50值在2.1456 mg/1~30.0777 mg/1,腐皮镰孢的 EC50值在 6.2662 mg/l~92.3199 mg/1。而百菌清对该 5种镰孢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更加明显,EC50值在1.4683 mg/l~6.795 mg/l。表明345-FD006对5种镰孢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比其他三种杀菌剂更为突出,综上所述,1,2-苯并异噻唑啉-3-酮在微乳剂剂型下对5种镰孢菌菌丝生长抑制具有更加明显的效果。水稻是一种全球种植的粮食作物,在我国许多地区都以水稻为主食,水稻稻瘟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在全球各生产区已被报道,每年该病害可以造成巨大的粮食损失。由于该病菌易变异,导致病菌易产生抗药性。因此,对于稻瘟病菌致病机理的研究显得相当重要。本实验室前期对稻瘟病菌的研究发现,通过获得的4个△Morgs突变体菌株与野生型Guy11在侵染水稻的不同时间段进行转录组分析,发现一类转录模式为“M”式的cluster A的表达模式,其中受到4个MoRgs共同调控的一个基因MGG16538刚好符合该转录模式。本论文预测发现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在结构分析中含有胺氧化酶(Aminooxidase)功能域,因而将它命名为MoAop1。本文获得MoAOP1的敲除突变体,并对该突变体进行相关表型的测定和分析,发现该突变体ΔMoaop1在菌株的营养生长、无性生殖、胁迫耐受、附着胞形成等相关方面没有影响,而ΔMoaopl在致病力方面与野生型相比明显下降,并且该突变体的膨压也显着下降。表明MoAop1正调控稻瘟病菌的致病力。

李德强[3](2018)在《抗稻瘟病和稻曲病种质资源筛选与雅恢2115抗瘟基因鉴定及改造利用》文中提出稻瘟病和稻曲病是影响水稻高产、稳产及食品安全的主要病害。实践证明,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病害最经济、最环保、最有效的措施。抗病种质资源筛选及抗病基因发掘是抗病育种的基础。因此,本研究结合室内抗谱测定和田间病圃抗性鉴定,对29个抗稻瘟病单基因系的稻瘟病抗性及223份种质资源的稻瘟病、稻曲病抗性进行了系统的鉴定评价;利用抗病基因表达谱分析、转基因验证等技术,对高抗稻瘟病恢复系雅恢2115进行了抗稻瘟病基因鉴定和改造利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有效抗稻瘟病基因筛选2013-2017年室内抗谱测定和田间病圃抗性鉴定结果表明,29个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对四川稻瘟病菌群体的抗病频率分布在0.24%94.39%之间,叶瘟病情指数分布在0.1594.22之间,穗颈瘟病穗率分布在1.32%100.00%之间,材料间抗性水平差异显着;携带Pikh、Pikm、Pi9和Pi2的单基因系抗瘟性表现较好,其中携带Pi2和Pi9单基因系的抗病频率分别达到94.39%和90.38%,叶瘟病情指数分别为0.15和0.22,穗颈瘟病穗率分别为1.32%和1.82%,对四川稻瘟病菌群体抗谱宽,田间病圃稳定表现为抗稻瘟病。由此可见,抗稻瘟病瘟基因Pi2和Pi9对四川水稻抗稻瘟病育种有较高利用价值。(2)抗稻瘟病和稻曲病种质资源筛选2013-2017年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223份种质资源中对稻瘟病、稻曲病均表现为抗或高抗的有雅恢2115、雅恢2918及成恢727等34份,其中对穗颈瘟和稻曲病均表现为高抗的有成恢3203、MR183-2及R650等13份,这些资源对四川水稻抗稻瘟病和稻曲病育种有较高利用价值。(3)稻瘟病抗源抗性遗传背景分析以在四川有利用价值的抗瘟基因Pikh、Pikm、Pi9、Pi2和最新克隆的广谱抗瘟基因Pigm的分子标记对37份抗源进行基因型检测,发现与携带Pigm、Pikh和Pikm对照带型一致的抗源分别有20份,与携带Pi2对照带型一致的有雅恢2115、华占和五山丝苗等14份,与携带Pi9对照带型一致的只有2份;在Piz位点和Pik位点均有与对照带型一致的有16份,占参试抗源的43.24%。由此可见,Piz位点和Pik位点抗瘟基因在抗源中分布较广,将这两个位点的有效抗瘟基因聚合,有利于四川抗稻瘟病新品种的选育。(4)雅恢2115抗瘟基因鉴定通过分析雅恢2115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从中发现5个可能对稻瘟病抗性有作用NBS-LRR类基因。接种稻瘟病菌后利用qRT-PCR结果分析表明,只有LOCOs11g44960基因在雅恢2115中诱导上调表达且本底水平较高。利用转基因技术将LOCOs11g44960基因连入以35S为启动子的pCAMBIA1300载体中,在感病材料TP309中对LOCOs11g44960基因进行过表达,通过潮霉素鉴定、特异性引物PCR扩增鉴定和qRT-PCR分析获得16个阳性株系,对阳性株系接种稻瘟病菌发现,LOCOs11g4496基因在过表达株系中的表达水平高于野生型TP309,且受稻瘟病病菌诱导表达,叶片病斑面积也小于对照,可见该基因增强了水稻对稻瘟病菌的抗性,对雅恢2115的抗瘟性有贡献。(5)雅恢2115的改造与利用以雅恢2115为核心种质,采用“抗性精准鉴定、南北穿梭选育、中低世代配合力和米质测定”的技术路线,创制出了雅恢2116、雅恢2119和雅恢2275等10个新恢复系,并以其为核心亲本选育了出23个杂交稻新组合参加省级、国家级区试,其中雅优2116于2018年通过国家级审定,这些新亲本及新组合的育成对确保水稻优质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

罗橼[4](2018)在《根癌农杆菌介导稻瘟病菌基因敲除方法的优化及稻瘟病菌与水稻互作文库的构建》文中提出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水稻稻瘟病,严重威胁水稻产量及质量安全,稻瘟病的防控对于保障水稻稳产及水稻品质尤为重要。稻瘟病菌基因的功能解析能为稻瘟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目前真菌生物学研究已进入功能基因组时代,反向遗传学方法是研究基因功能最直接简便的方法。本研究利用同源重组技术,以双荧光标签为负性筛选标记优化了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建立了稻瘟病菌高通量基因敲除系统,为稻瘟病菌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同时,为挖掘稻瘟病菌与水稻互作过程中侵染及免疫相关的互作蛋白,针对稻瘟病菌和水稻,分别构建了侵染阶段各自的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可运用于互作蛋白的筛选及鉴定,为明确稻瘟病菌与水稻的互作机理奠定了基础。本文的第一部分优化了根癌农杆菌介导稻瘟病菌高通量基因敲除系统,并据此遗传转化系统进行了候选基因的敲除及应用评价。第二部分构建了稻瘟病菌与水稻侵染阶段各自的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并对两个cDNA文库进行了质量评价。1.关于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稻瘟病菌基因敲除方法,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成功构建酵母-大肠杆菌-农杆菌三元穿梭载体pCAMBIA1300ura,并通过此载体构建了验证载体pCAMBIA1300ura-GFP-HYG。(2)用四种根癌农杆菌菌株AGL-1、C58、GV3101、LAB4404对验证载体pCAMBIA1300ura-GFP-HYG进行转化效率和转化子阳性率验证,发现AGL-1为最优转化菌株。(3)针对黑色素合成相关基因MoBUF1,构建双荧光负向筛选敲除载体,利用根癌农杆菌AGL-1对MoBUF1进行基因敲除,随机挑取144个转化菌株,有108个转化子表现为潮霉素抗性,其中78个转化菌株带有GFP或RFP标记,而30个转化菌株颜色表现为黄色并且不带任何荧光标记。对这些不带荧光的转化菌株进行PCR验证,发现其中29个均是由同源重组产生的正确ΔMobuf1敲除突变体,这说明双荧光负向筛选获得敲除突变体的效率可达26.7%。(4)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真菌转化系统对多个稻瘟病菌基因进行敲除转化。对MGG_03250的敲除效率为32%,对MGG_05096的敲除效率为35%,对MGG_04972的敲除效率为28%,对MGG_00381的敲除效率为48%,对MGG_01732的敲除效率为37%,对MGG_10601的敲除效率为25%,对lnc59265的敲除效率为28%,对MGG_06375的敲除效率为66.7%。2.关于稻瘟病菌与水稻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的构建评价,获得结果如下:(1)于疏水性玻片上观察稻瘟病菌Guy11菌株的附着胞发育,发现分生孢子在4 h开始形成附着胞,8 h附着胞黑色素化,12 h分生孢子出现自噬性凋亡,24 h附着胞完全成熟。收集各阶段附着胞,提取总RNA,分离纯化mRNA,构建稻瘟病菌c DNA文库,其库容量为1.0×107CFU/m L,插入片段平均长度为1.5kbp,重组率为100%。(2)利用过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稻瘟病菌菌株Guy11-GFPox对高抗材料地谷(Digu)与高感材料丽江新团黑谷(LTH)进行接菌侵染观察,发现在侵染0-16 h,两者之间没有差异,从侵染20 h开始,Guy11-GFPox在LTH中开始形成大量侵染菌丝,在Digu中出现极少量侵染菌丝。收集喷雾接种Guy11的Digu叶片,提取总RNA,分离纯化mRNA,构建水稻cDNA文库,其库容量为1.2×107CFU/mL,插入片段平均长度为1.5 kbp,重组率为100%。

李恒进[5](2018)在《蓉18B的抗稻瘟病基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Magnaporthe grisea引起的稻瘟病是水稻上的毁灭性病害之一。实践证明,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控稻瘟病为害最有效的、最经济的和最环保的措施。由于稻瘟病菌致病性的变异,导致抗病品种大面积推广35年后丧失抗性,为了有效防控稻瘟病,选育抗病品种是一个长期性的任务。蓉18B是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创制的高抗、优质、配合力强的三系不育系蓉18A的保持系,至今,蓉18A已配组育成了23个杂交稻新品种通过省级或国家级审定。蓉18A高抗稻瘟病,但其抗稻瘟病基因还不清楚。为更好的利用抗稻瘟病基因和品种的合理布局,本研究旨在通过基因定位、基因表达量分析和测序来探究蓉18B的抗稻瘟病基因。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蓉18B和高感稻瘟病材料丽江新团黑谷构建F2群体,通过7个稻瘟病菌株对F2群体分别接种鉴定,筛选到M14Ga089菌株能使F2群体的抗病单株和感病单株的比例符合3:1。再通过极端集团—隐性群体法(Bulk extremes and recessive class)将赋予蓉18B对M14Ga089菌株抗性的基因定位到第6号染色体GDAP51(10,376,027bp)至RM19918(12,320,121bp)之间,并将其命名为Pir18。2.通过检索日本晴基因组发现在该区间只有Piz位点的基因才具有NBS-LRR结构,因此对蓉18B中Piz位点进行分析。在蓉18B中对Piz位点已克隆抗稻瘟病基因进行连锁标记分析,发现蓉18B与GM4(Pigm),IR10(Pi2),IR11(Piz-t)和IR22(Pi9)在相应连锁标记处的带型有差异,说明蓉18B中Pigm,Pi2,Piz-t和Pi9与已克隆的Pigm,Pi2,Piz-t和Pi9存在差异。通过测序比对发现,蓉18B中Pi9与已克隆的Pi9序列有碱基缺失并导致终止密码子出现,造成翻译终止,表明蓉18B中Pi9对蓉18B的稻瘟病抗性没有贡献;已克隆抗的Pi2,Pigm和Piz-t与蓉18B中相应的等位基因(Piz-R18B)进行比对,发现Piz-R18B与Pi2有55个碱基差异,与Pigm有14个碱基差异,与Piz-t有54个碱基差异并有3个碱基缺失,但是Piz-R18B没有出现终止密码子,能形成完整蛋白。因为该区间已克隆的抗稻瘟病基因只有Pi50/Pigm,Pi2,Piz-t和Pi9,且与蓉18B中Pi50/Pigm,Pi2,Piz-t和Pi9存在差异,说明Pir18是该区间内新的抗稻瘟病基因。通过表达量分析发现Piz-R18B在蓉18B中有很高的表达。通过抗谱测定发现蓉18B与IR10(Pi2)和GM4(Pigm)的抗谱存在差异,且抗谱更广,更有利用前景。综上表明Piz-R18B可能就是赋予蓉18B对M14Ga089菌株抗性的基因,即Piz-R18B可能就是Pir18。3.在蓉18B中对已克隆的抗稻瘟病基因进行表达量分析,发现pi25,pi9,pib,pid2和pik-loc在蓉18B中有一定的表达。再对有表达的抗稻瘟病基因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蓉18B中Pid2与YiXiang 1B中Pid2相比有两个碱基突变但没有导致氨基酸变化;蓉18B中Pi25与GM2中Pi25相比没有碱基差异,而蓉18B中Pia,Pikp,Pita和Pib与Aichi-asahi中Pia,K60中Pikp,YT14中Pita和BL-1中Pib相比都有碱基突变或插入,因此蓉18B中Pia,Pikp,Pita和Pib可能对R18B的稻瘟病抗性没有贡献。综上所述,Pir18赋予了蓉18B对M14Ga089菌株的抗性,是10,376,027bp至12,320,121bp区间新的抗稻瘟病基因,且可能是Piz位点新的等位基因;Pid2和Pi25可能对蓉18B的稻瘟病抗性有贡献。

邓潇[6](2018)在《稻瘟病抗性基因Pi36CC的互作蛋白36IP4的筛选、验证及其功能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植物的大多数抗性基因编码CC/TIR-NB-LRR蛋白,其中C端为LRR结构域,N端为CC结构域,中间连接着NB-ARC结构域。LRR结构域的主要功能是识别效应分子,与NB-ARC结构域相互作用以改变核苷酸绑定区域的位置和构象,从而产生免疫反应最原始的信号,再通过CC结构域的相互作用介导下游的免疫反应[43]。某些植物的抗性基因,仅单独的N端CC结构域便能产生免疫自激活,触发细胞程序性死亡反应,例如大麦的白粉病抗性基因MLA10。因此,CC结构域的这种免疫自激活反应为广谱抗性基因的设计与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Pi36基因单独的CC结构域出现自激活现象,能明显触发细胞死亡反应[43];且水稻抗性基因Pi36的CC结构域是一个独立的功能单位,其转基因水稻能够通过介导抗性反应,使相关抗性基因的表达量升高,增强水稻稻瘟病的抗性反应,从而使水稻抗性程度增强。本研究以此为基础,用Pi36CC的结构域构建载体,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出一个与Pi36CC互作的互作蛋白36IP4。验证该互作蛋白与Pi36CC互作的真实性,并对该蛋白基因的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筛选出一个与Pi36CC互作的互作蛋白36IP4。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Yeast two-hybrid system),筛选出一个与Pi36CC互作的蛋白36IP4。其编码基因位于第6号染色体上,是由长度为1356bp的编码区和2个内含子组成,基因全长为2360bp,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CDS)长度为1356bp,该基因为在水稻中为表达蛋白,基因序列内含有一个TPR-11 Superfamily结构域。2、候选互作基因36IP4在Kasalath的非亲和菌株Guy11侵染过程中不同时间段的表达量变化趋势与Pi36一致。首先,我们选取6个稻瘟病菌(FJ10-1、Guy11、ZB15、ZB25、ZB13、Zhong1),培养孢子进行菌株滴菌侵染实验,筛选得到对Kasalath植株非亲和的菌株和亲和的菌株分别为Guy11和ZB15;其次,用非亲和菌株Guy11及亲和菌株ZB15的侵染kasalath过程中,取滴菌侵染各时间段的叶片样品提取叶片RNA并反转录后做定量PCR,观察0h、12h、24h、48h的侵染过程中36IP4的表达量变化,结果表明基因36IP4在各个时间段内均有一定量的表达,但在非亲和菌株Guy11的侵染过程中该基因的表达量明显高于亲和菌株ZB15的侵染过程,推测该基因可能受到了非亲和菌株Guy11的诱导,参与了Kasalath的抗病免疫过程;将非亲和菌株Guy11侵染kasalath,在不同的时间段内测定抗病基因Pi36的表达量变化,其变化的规律也是同基因36IP4的趋势一致。由于36IP4与Pi36CC存在相互作用,在kasalath抗病过程中表达量明显提高,且与Pi36的表达量变化趋势一致。推测36IP4可能在稻瘟病非亲和菌株侵染水稻kasalath过程中,与Pi36具有协同关系。3、酵母双杂交技术(Yeast two-hybrid system)和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BiFC)互作验证表明36IP4与Pi36CC之间存在真实互作。对Pi36CC和36IP4进行酵母双杂交互作验证,构建Pi36CC-AD、Pi36CC-BK、36IP4-AD、36IP4-BK载体,Pi36CC和36IP4选择双酶切法,酶切位点为EcoR1和BamH1,该方法证实了Pi36CC和36IP4在酵母中能直接发生相互作用;对Pi36CC和36IP4通过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进行互作验证,构建载体pXY104-cYFP-Pi36CC、pXY106-cYFP-Pi36CC、pXY104-cYFP-36IP4、pXY106-cYFP-36IP4,选择双酶切位点BamH1和Xba1,将其转入农杆菌并摇菌注射幼嫩烟草叶片观察荧光反应,结果表明Pi36CC和36IP4在烟草叶片的细胞膜和细胞核上有直接作用,再次验证Pi36CC和36IP4的互作是真实性的。4、候选互作基因36IP4被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内。36IP4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在亚细胞定位预测网站(https://www.genscript.com/tools/wolf-psort)预测定位,其预测结果为该基因在细胞核和胞质内;随后,我们构建亚细胞定位载体36IP4+PHB-YFP,将其转入农杆菌中,打入烟草叶片内观察其荧光,在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其荧光反应发生在细胞核和胞质内,与预测结果一致,判断其基因定位在细胞核和胞质。5、稻瘟病接种实验结果表明,36IP4可能抑制水稻抗稻瘟病过程。将36IP4基因在TP309和Kasalath中进行基因敲除和过表达。TP309的过表达和基因敲除植株均获得15株,将过表达植株进行抗潮霉素阳性鉴定得出10株阳性植株;将敲除植株提取叶片DNA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得到11株敲除阳性植株,其中3株为纯合突变,8株为杂合突变。Kasalath的过表达和基因敲除分别获得21株和17株;将TP309的过表达和基因敲除阳性叶片进行非亲和菌株Guy11滴菌实验(TP309为对照组),观察基因敲除和过表达叶片的感病情况,并通过image J软件统计病斑相对面积。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TP309-Guy11菌斑对比,转基因过表达T0植株的侵染菌斑面积大于对照组的菌斑面积;而转基因敲除T0植株菌斑面积小于对照组的菌斑面积。该结果表明,36IP4基因的过量表达相对于对照增强了感病程度,而敲除该基因则感病程度减弱,推测可能抑制了水稻对稻瘟病的响应。

唐利华,谢甲涛,程家森,付艳苹,张丽艳[7](2016)在《稻瘟菌群体中dsRNA的多样性及稻瘟菌菌株QSP5中病毒对寄主生物学性状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真菌病毒在真菌中广泛存在,一些真菌病毒可以影响病原真菌营养生长、产孢和色素形成等性状。本文研究了真菌病毒在水稻稻瘟菌中的多样性以及其对寄主生物学性状的影响。采用单孢分离的方法从发病水稻叶片上分离获得了120个稻瘟菌菌株,其中约52%携带dsRNA片段。菌株QSP5被2个基因组为dsRNA的病毒即产黄青霉病毒1-C(Magnaporthe oryzae chrysovirus 1-C,MoCV1-C)和稻瘟菌病毒3(M.oryzae virus 3,MoV3)所侵染。对菌株QSP5进行单个的分生孢子纯化,获得了仅携带MoV3的菌株QSP5-9。菌株QSP5与QSP5-9的产孢量、菌丝形态以及菌落形态存在明显差异,经研究推测MoCV1-C与菌株QSP5的产孢能力衰退、菌丝生长和产色素异常相关。同时对MoV3的稳定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从稻瘟菌菌株QSP5获得了100个单孢分离物,通过对随机挑选的40个单孢分离物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这些分离物100%携带MoV3,只有部分单孢分离物携带MoCV1-C。另外,从稻瘟菌菌株QSP5-9获得了94个单孢分离物,对随机挑选的45个单孢分离物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这些分离物中均含有与菌株QSP5-9大小相同的dsRNA片段。根据以上结果推定MoV3在稻瘟菌菌株QSP5和QSP5-9及其无性后代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张光亮[8](2013)在《小麦全蚀病的化学防治及其病菌所含dsRNA的研究》文中认为小麦全蚀病是我国黄淮麦区的重要病害,为了选择可有效防治小麦全蚀病菌(Gaeumammomyces graminis var. tritici)的杀菌剂,通过菌落直径法测定了小麦全蚀菌对苯醚甲环唑、稻瘟酰胺、咯菌腈、腈菌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咪鲜胺和戊唑醇8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8种杀菌剂抑制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活性依次为咪鲜胺>苯醚甲环唑>戊唑醇>腈菌唑>醚菌酯>噻呋酰胺>稻瘟酰胺>咯菌腈。进一步对苯醚甲环唑分别与咪鲜胺和戊唑醇进行了复配试验,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分别与咪鲜胺、戊唑醇按照不同质量比混配时,其共毒系数均在80~120之间,表现出加和作用。其中苯醚甲环唑与咪鲜胺按照质量比4:1进行混配时,其共毒系数为112;苯醚甲环唑与戊唑醇按照质量比1:1混配时,其共毒系数为111。室内盆栽试验结果表明,除丙环唑药剂拌种防效为9.6%,表现较差外,三唑酮和戊唑醇拌种均对小麦全蚀病具有较好的防效,防效均在40%以上,而三种药剂发病初期喷雾对小麦全蚀病几乎没有防效(防效都在15%以下)。苯醚甲环唑是拌种防治小麦全蚀病的常用药剂,为了监测病菌对该药剂的抗性,测定了采自山东、河南、江苏不同县市的92株小麦全蚀病菌菌株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结果表明,92株小麦全蚀病菌菌株对苯醚甲环唑的EC50范围为0.0485-0.5973μg/mL(平均差±标准差,0.2070±0.0885),所监测的各个地区的小麦全蚀病菌菌株未有药剂敏感性显着低于其它地区的情况出现。不同菌株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频率呈连续的单峰曲线分布,未出现敏感性下降的抗药性亚群体,可作为小麦全蚀病菌对苯醚甲环唑抗药性监测的敏感性基线。对随机选择的22株小麦全蚀病菌菌株进行了盆栽致病力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菌株致病力间存在一定差异,致病力与菌丝生长速率无关。对致病力不同菌株的dsRNA进行提取分析,22株菌株中有5株没有检测到dsRNA存在,且菌株中检测到全部类型的dsRNA的菌株与没有检测到dsRNA的菌株的致病力都较弱,表明小麦全蚀病菌中dsRNA并不是普遍存在的,其存在与否与菌株的致病力无相关性。反转录克隆测序得到的RdRp基因的部分序列,其氨基酸序列与许多植物内生病毒具有很高的同源性。

夏伟[9](2011)在《平菇病毒dsRNA检测、脱毒及传播途径的研究》文中指出采用dsRNA技术对85株平菇菌株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有34个菌株检测到dsRNA病毒,占检测菌株的40%,可见病毒dsRNA在平菇中是普遍存在的。根据电泳图谱显示,平菇菌株dsRNA共有4个片段,大小分别为8.0kbp,2.3kbp,2.0kbp,1.1kbp(根据Bi0CaPtMW软件计算)。依据菌株含有dsRNA条带的不同,可以大致分为五种类型。利用Genebank上登录的平菇病毒序列,对其中三个较大的dsRNA片段共设计了10对引物进行反转录-PCR,最后各筛选到1对引物,对得到的cDNA进行克隆、测序。经blast比对分析,初步验证我们检测到的dsRNA病毒与邱立友等人从平菇天达300中提取的病毒是相同的。采用菌丝尖端脱毒法连续脱毒四代,各得到一些脱毒程度不同的菌株。经dsRNA技术检测,病毒条带明显的减弱或是减少,说明病毒的含量和基因组都有减少。脱毒菌株平均生长速度与出发菌株相比提高了28.1%,羧甲基纤维素酶和漆酶的活性分别提高了33.3%和20.6%,出菇产量提高了13.6%,并且抗污染能力也有所提高。平菇病毒dsRNA通过孢子垂直传播的几率仅7.7%,可见平菇病毒dsRNA通过孢子传播的效率很低。利用布勒杂交和单单杂交探究平菇病毒dsRNA的水平传播,结果表明在具有亲和性的菌株间dsRNA是可以传递的。

金鑫[10](2010)在《稻瘟病生防菌Af1、Af4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水稻叶片上分离得到两株生防细菌,将其分别命名为:Af1、Af4。本实验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通过培养特征、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RNA序列同源性分析对拮抗菌Af1、Af4进行鉴定。2.通过对稻瘟病菌丝生长的抑制实验、对孢子萌发的抑制实验、广谱抑菌实验以及不同培养时间、不同浓度、不同pH值的发酵液对稻瘟病菌的拮抗性测定等实验对Af1、Af4进行抑菌活性鉴定。3.按照蛋白和脂肽类抗生素分离纯化方法定向地对Af1、Af4发酵液活性物质进行提取,获得粗提物质,并对粗提物质的生化特性进行研究,最后对脂肽类抗生素合成相关基因进行检测。4.水稻叶片离体接种实验,对Al1、Af4进行生物防效测定。结果表明:1.通过鉴定表明Af1、Af4两个生防菌株同为枯草芽孢杆菌,两者的理化特征大致相似,但是Afl能够产生色素,而Af4不能够产生色素。2.Af1对稻瘟病菌的抑菌半径达到22 mm,Af4对稻瘟病菌的抑菌半径达到23 mm;Af1和Af4均能抑制稻瘟病孢子的萌发,当发酵液浓度为1:1(50%)时,抑制率最高分别可达到88%和92%,当浓度降低到1:124(0.8%)时,抑制率则为16.4%和46%;Af1、Af4具有广谱抑菌作用,除Af1对水稻纹枯病无作用外,Af1、Af4对稻瘟病菌、稻曲病菌等十种供试病原菌均具有抑制作用;Af1、Af4的发酵液在不同浓度梯度检测,均具有抑菌活性;Af1在发酵液培养5 d时抑菌活性最高,而Af4在3 d-4d抑菌活性最高,且两者都耐高温;两者均不能耐酸性环境,适宜在中偏碱性的环境下生存,Afl在发酵液pH 8时,抑菌活性最高,Af4在pH 7时有较高抑菌活性。3.Af1产生多种类型的抗真菌物质,其中包括蛋白质和抗生素,抗生素粗提物对温度、蛋白酶K不敏感,而蛋白质粗提物对蛋白酶K敏感,对温度不敏感,并能够抑制稻瘟病菌黑色素的形成;Af4发酵液粗提物与脂肽类抗生素一致,对温度、对蛋白酶K不敏感;从Af1中检测到fenB、sfp、ituA三个脂肽抗生素合成相关基因,而从Af4中检测到mycB、fenB、sfp、ituA四个脂肽抗生素合成相关基因,表明两个菌株都能够合成抗生素类物质。4.生物防效测定结果表明,菌株Af1,Af4发酵液在不同浓度梯度下均具有生防效果,且Af1的生防效果要略好于Af4的生防效果,二者在1:249低浓度下仍具有防病效果,且效果持续稳定。

二、四川省稻瘟病菌中dsRNA因子的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省稻瘟病菌中dsRNA因子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辽宁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监测及无毒基因Avr-pi9功能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稻瘟病菌种群及与水稻互作研究进展
    1.1 稻瘟病菌的侵染与危害
    1.2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进展
        1.2.1 研究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意义
        1.2.2 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地理特点
    1.3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研究进展
        1.3.1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研究的意义
        1.3.2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克隆
    1.4 水稻对稻瘟病抗性研究
        1.4.1 水稻抗瘟性鉴定
        1.4.2 水稻抗瘟基因研究进展
    1.5 稻瘟病菌与水稻互作研究
        1.5.1 植物与病原菌的互作
        1.5.2 水稻与稻瘟病菌的互作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2017-2018 年辽宁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监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菌株
        2.1.2 稻瘟病菌的分离与纯化
        2.1.3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2017 -2018 年辽宁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2.2.2 2017 -2018 年辽宁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种群分布
        2.2.3 2017 -2018 年辽宁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动态变化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2017-2018 年辽宁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菌株
        3.1.2 供试培养基、试剂
        3.1.3 稻瘟病菌的培养与菌丝的获得
        3.1.4 供试菌株无毒基因鉴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2017 -2018 年辽宁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鉴定结果
        3.2.2 2017 -2018 年辽宁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分布
        3.2.3 辽宁省稻瘟病无毒基因序列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稻品种(系)抗瘟性鉴定与抗瘟基因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菌株与供试水稻
        4.1.2 供试水稻抗瘟性鉴定
        4.1.3 供试水稻抗瘟基因鉴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室内苗期接种鉴定结果
        4.2.2 田间抗瘟性鉴定结果
        4.2.3 供试水稻携带抗瘟基因情况
        4.2.4 供试水稻抗瘟基因鉴定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vr-pi9 功能的初探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菌株
        5.1.2 供试水稻
        5.1.3 供试培养基
        5.1.4 载体构建
        5.1.5 酵母双杂验证Avr-pi9与pi9 互作
    5.2 结果与分析
        5.2.1 Avr-pi9 的亚细胞定位
        5.2.2 Avr-pi9与Pi9 的互作验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不同剂型1,2-苯并异噻唑啉-3-酮对五种镰孢菌的效果评价和稻瘟病菌中MoAop1的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1,2-苯并异噻唑啉-3-酮的研究进展
        1 1,2-苯并异噻唑啉-3-酮简介
        1.1 1,2-苯并异噻唑啉-3-酮理化性质
        1.2 1,2-苯并异噻唑啉-3-酮的使用情况
        2 1,2-苯并异噻唑啉-3-酮的抑菌效果
        2.1 1,2-苯并异噻唑啉-3-酮对于细菌的抑制情况
        2.2 1,2-苯并异噻唑啉-3-酮对于真菌的抑制情况
        2.3 1,2-苯并异噻唑啉-3-酮的抑菌机理
        3 苯并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在其他领域的作用
        4 苯并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的研究前景
        5 农药剂型的简介
        6 不同种类的农药剂型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稻瘟病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1 稻瘟病菌的研究进展
        1.1 稻瘟病菌的危害
        1.2 稻瘟病菌的侵染方式
        1.3 稻瘟病菌的寄主范围
        2 稻瘟病的主要防治方法
        2.1 抗性品种的选育
        2.2 农业防治
        2.3 生物防治
        2.4 化学防治
        3 调控附着胞形成的相关途径
        3.1 异三聚体G蛋白信号途径概述
        3.2 G蛋白信号途径在稻瘟病菌中的研究进展
        3.3 cAMP信号途径对附着胞形成的调控
        3.4 PMK1-MAPK信号途径对附着胞形成的调控
        3.5 Hog1 MAPK途径对于附着胞形成的调控
        参考文献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下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不同剂型1,2-苯并异噻唑啉-3-酮杀菌剂对五种不同镰孢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效果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1.2 供试菌株与培养
        1.3 不同镰孢菌孢子的获得
        1.4 五个实验样品对于五种不同镰孢菌孢子萌发情况的测定方法
        1.5 五个实验样品对于五种不同镰孢菌菌丝生长抑制情况的测定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五个实验样品对于尖镰孢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抑制的结果分析
        2.2 五个实验样品对于腐皮镰孢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抑制的结果分析
        2.3 五个实验样品对于禾谷镰孢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抑制的结果分析
        2.4 五个实验样品对于木贼镰孢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抑制的结果分析
        2.5 五个实验样品对于黄色镰孢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抑制的结果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稻瘟病菌中MoAop1的功能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菌株及培养条件
        1.2 MoAOP1基因敲除突变体的获得
        1.3 MoAOP1敲除突变体的基因互补
        1.4 MoAOP1基因敲除突变体的基本表型测定
        2 结果分析
        2.1 MoAOP1的鉴定
        2.2 MoAOP1基因的敲除及互补菌株的获得
        2.3 MoAOP1基因不参与调控稻瘟病菌的营养生长
        2.4 MoAOP1基因不参与调控稻瘟病菌对氧化胁迫的应答途径
        2.5 MoAOP1基因不参与调控稻瘟病菌的无性生殖
        2.6 MoAOP1基因参与调控稻瘟病菌的致病力
        2.7 MoAOP1基因导致侵染能力下降
        2.8 MoAOP1基因并不参与水稻寄主的活性氧的防卫反应
        2.9 MoAOP1基因并不参与稻瘟病菌在人工诱导界面上附着胞的形成
        2.10 MoAOP1参与附着胞膨压的产生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基金项目
致谢

(3)抗稻瘟病和稻曲病种质资源筛选与雅恢2115抗瘟基因鉴定及改造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免疫系统研究概况
        1.1.1 植物免疫系统
        1.1.2 水稻PTI免疫反应
        1.1.3 水稻ETI免疫反应
    1.2 水稻稻瘟病研究进展
        1.2.1 稻瘟病的发生及危害
        1.2.2 稻瘟病菌的侵染过程
        1.2.3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研究进展
        1.2.4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研究进展
        1.2.5 水稻抗瘟基因的特点
        1.2.6 水稻抗稻瘟病遗传机制
    1.3 水稻稻曲病研究进展
        1.3.1 稻曲病的发现及分类地位
        1.3.2 稻曲病症状及危害
        1.3.3 稻曲病侵染循环
        1.3.4 水稻抗稻曲病的遗传机制
        1.3.5 水稻稻曲病抗性QTL研究进展
    1.4 水稻抗病育种策略及新技术应用进展
        1.4.1 抗病种质资源筛选的重要性
        1.4.2 水稻抗病育种策略
        1.4.3 水稻抗病育种技术及应用情况
    1.5 本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抗稻瘟病和稻曲病种质资源筛选
    2.1 材料
        2.1.1 生物材料
        2.1.2 试剂
        2.1.3 设备
    2.2 方法
        2.2.1 稻瘟病抗性鉴定
        2.2.2 抗稻瘟病基因检测
        2.2.3 稻曲病抗性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有效抗稻瘟病基因筛选
        2.3.2 223份种质资源稻瘟病抗性鉴定
        2.3.3 37份稻瘟病抗源的抗瘟基因检测
        2.3.4 种质资源稻曲病抗性鉴定
        2.3.5 抗稻瘟病及稻曲病种质资源材料筛选
    2.4 讨论
        2.4.1 有效抗稻瘟病基因筛选
        2.4.2 抗稻瘟病种质资源筛选
        2.4.3 稻瘟病抗性基因在抗源中的分布
        2.4.4 抗稻曲病种质资源筛选
        2.4.5 多抗种质资源筛选
第三章 雅恢2115抗瘟基因鉴定
    3.1 材料
        3.1.1 植物材料和稻瘟菌菌株
        3.1.2 构建载体所用质粒、大肠杆菌
        3.1.3 引物序列
        3.1.4 试剂和仪器设备
    3.2 方法
        3.2.1 试验水稻培养
        3.2.2 稻瘟菌培养与接种
        3.2.3 水稻叶片DNA提取(CTAB法)
        3.2.4 水稻叶片RNA的提取
        3.2.5 cDNA反转及qRT-PCR检测
        3.2.6 PCR扩增及片段回收
        3.2.7 构建过表达载体
        3.2.8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及阳性检测
        3.2.9 植株中基因表达分析
        3.2.10 转基因植株的抗病性鉴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雅恢2115中5个NBS-LRR类基因表达量分析
        3.3.2 LOC_Os11g44960 基因序列分析
        3.3.3 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3.3.4 水稻遗传转化及转基因植株阳性鉴定
        3.3.5 LOC_Os11g44960 基因过表达T0 代植株表达分析
        3.3.6 LOC_Os11g44960 过表达转基因株系稻瘟病抗性鉴定
    3.4 讨论
        3.4.1 LOC_Os11g44960 基因功能分析
        3.4.2 多个抗稻瘟病基因聚合的利用
第四章 雅恢2115的改造及利用
    4.1 材料
    4.2 方法
        4.2.1 稻瘟病抗性鉴定
        4.2.2 稻曲病抗性鉴定
        4.2.3 抗稻瘟病基因检测
        4.2.4 农艺性状调查
        4.2.5 稻米品质鉴定
        4.2.6 新恢复系测交组合产量优势评价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以雅恢2115为核心种质创制的新恢复系
        4.3.2 新恢复系主要农艺性状
        4.3.3 10个新恢复系稻瘟病抗性评价
        4.3.4 新恢复系抗稻瘟病基因分子检测
        4.3.5 新恢复系稻曲病抗性水平
        4.3.6 新恢复系的稻米品质特征
        4.3.7 新恢复系测交组合产量优势评价
        4.3.8 新恢复系组合参试情况
        4.3.9 水稻新品种雅优2116特征特性
    4.4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小结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4)根癌农杆菌介导稻瘟病菌基因敲除方法的优化及稻瘟病菌与水稻互作文库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根癌农杆菌介导稻瘟病菌基因敲除方法的优化
    1 文献综述
        1.1 稻瘟病
        1.2 同源重组
        1.3 传统基因敲除技术
        1.4 当前基因敲除技术
        1.5 荧光蛋白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酵母-细菌-农杆菌三元穿梭载体pCAMBIA1300ura的构建
        3.2 转化起始载体pCAMBIA1300ura-GFP-MCS的构建
        3.3 验证载体pCAMBIA1300ura-GFP-HYG的构建
        3.4 农杆菌菌株的筛选
        3.5 敲除起始载体pCAMBIA1300ura-GFP-mRFP的构建
        3.6 敲除载体pCAMBIA1300ura-mRFP-MCS的构建
        3.7 荧光定位回复载体pCAMBIA1300ura-GFP-BAR的构建
        3.8 利用pCAMBIA1300ura-Buf1-KO对 MoBUF1 进行基因敲除
        3.9 利用pCAMBIA1300ura-Hat1-KO对 MoHAT1 进行基因敲除
        3.10 利用ATMT对多个稻瘟病菌基因进行敲除转化
    4 讨论
第二章 稻瘟病菌与水稻互作酵母双杂交文库的构建及评价
    1 文献综述
        1.1 水稻与稻瘟病菌互作研究的意义
        1.2 稻瘟病菌的无毒蛋白与水稻的抗性蛋白
        1.3 酵母双杂交系统与文库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建库材料的制备
        3.2 总RNA及 mR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3.3 库容量的鉴定
        3.4 文库阳性率以及插入片段大小鉴定
    4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蓉18B的抗稻瘟病基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稻瘟病症状及为害
        1.1.1 叶瘟
        1.1.2 穗颈瘟
        1.1.3 稻瘟病抗性基因
        1.1.4 稻瘟病的为害
        1.1.5 稻瘟病的防治措施
    1.2 稻瘟病菌
        1.2.1 稻瘟病菌的形态特征
        1.2.2 稻瘟病菌的生长条件和培养
        1.2.3 稻瘟病菌的生活史
        1.2.4 稻瘟病菌的致病性变异
        1.2.5 稻瘟病菌的无毒基因
    1.3 植物与病原菌互作
        1.3.1 PTI
        1.3.2 ETI
    1.4 蓉18B
        1.4.1 蓉18B的系谱
        1.4.2 审定的蓉18A品种
        1.4.3 蓉18B的抗稻瘟病特性
    1.5 分子标记
    1.6 基因定位
        1.6.1 近等基因系法(near Isogenic Lines,NILs)
        1.6.2 分离分组混合分析法(Bulk Segregant Analysis,BSA)
        1.6.3 极端集团一隐性群体法(Bulk extremes and recessive class)
    1.7 qRT-PCR
    1.8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8.1 立体依据及目的意义
        1.8.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水稻材料和稻瘟病菌株
        2.1.2 常用分子生物学试剂
        2.1.3 试验相关主要仪器设备
        2.1.4 数据处理工具
    2.2 试验方法
        2.2.1 F_2群体的构建
        2.2.2 F_2群体的鉴定
        2.2.3 稻瘟病菌的产孢培养
        2.2.4 接菌和调查
        2.2.5 CTAB法提水稻基因组DNA
        2.2.6 TRIZOL法提取总RNA
        2.2.7 RNA反转录
        2.2.8 PCR反应体系和条件
        2.2.9 引物的设计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定位群体
    3.2 染色体的确定
    3.3 初定位
    3.4 定位区间的基因分析
        3.4.1 定位区间的基因
        3.4.2 Piz位点的连锁标记分析
        3.4.3 Piz位点的测序分析
        3.4.4 Piz-R18B的表达量
        3.4.5 Piz位点R gene的抗性差异分析
    3.5 已克隆R genes的表达分析
        3.5.1 半定量分析
        3.5.2 定量分析
    3.6 有表达R gene的标记分析
    3.7 有表达R genes的测序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稻瘟病抗性基因Pi36CC的互作蛋白36IP4的筛选、验证及其功能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水稻稻瘟病概述
    1.2 水稻稻瘟病抗性的分子机理
    1.3 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的研究进展
    1.4 植物NBS-LRR基因的CC结构域特点与功能
    1.5 Pi36CC和36IP4的研究背景
        1.5.1 Pi36CC的研究背景
        1.5.2 36IP4的研究背景
    1.6 常用基因互作研究方法
        1.6.1 酵母互作验证
        1.6.2 荧光双分子互补验证
    1.7 立题依据和研究目的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水稻材料
        2.1.2 菌株
        2.1.3 质粒载体
        2.1.4 主要分子生物学试剂
        2.1.4.1 试剂盒及试剂
        2.1.4.2 抗生素
        2.1.5 常用培养基及试剂配置
        2.1.6 仪器设备
        2.1.7 本研究中的引物序列
    2.2 实验方法
        2.2.1 质粒提取
        2.2.1.1 大肠杆菌质粒提取
        2.2.1.2 酵母质粒提取
        2.2.2 载体构建
        2.2.2.1 目的片段的PCR扩增
        2.2.2.2 目的基因的琼脂糖凝胶回收
        2.2.2.3 目的片段与pGBKT7重组连接
        2.2.2.4 菌落PCR检测目的克隆
        2.2.2.5 阳性克隆鉴定
    2.3 文库筛选
        2.3.1 酵母感受态细胞制备
        2.3.2 互作蛋白筛选
        2.3.3 酵母质粒转大肠杆菌
    2.4 植物和病原菌的培养及侵染
        2.4.1 水稻植株的培养
        2.4.2 稻瘟病孢子培养
        2.4.3 病原菌滴菌侵染植物
    2.5 水稻叶片RNA提取
    2.6 水稻cDNA制备
    2.7 实时荧光定量PCR
    2.8 酵母互作验证
        2.8.1 目的片段获得及酵母载体构建
        2.8.2 酵母共转
    2.9 农杆菌转化
    2.10 荧光双分子互补验证实验
        2.10.1 荧光双分子载体构建
        2.10.2 荧光双分子互补验证
    2.11 亚细胞定位
    2.12 基因敲除及过表达
        2.12.1 基因敲除载体构建
        2.12.2 过表达载体构建
        2.12.3 遗传转化
        2.12.4 分子鉴定
        2.12.4.1 DNA提取
        2.12.4.2 PCR及电泳及测序分析DNA提取
        2.12.5 稻瘟病接种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Pi36CC结构域克隆及诱饵载体构建
    3.2 Pi36CC蛋白筛库
    3.3 36IP4全长CDS克隆
    3.4 36IP4的系统进化树分析
    3.5 稻瘟病菌株侵染水稻过程中基因36IP4表达情况
        3.5.1 kasalath亲和菌株和非亲和菌株筛选
        3.5.2 36IP4在kasalath抗病过程中的表达量分析
    3.6 Pi36CC与36IP4互作的真实性验证
        3.6.1 酵母双杂交互作验证
        3.6.2 荧光双分子互补验证
    3.7 36IP4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3.8 36IP4基因过表达、敲除及稻瘟病侵染
        3.8.1 基因敲除载体构建及转化植株获得
        3.8.1.1 gRNA靶点设计
        3.8.1.2 遗传转化及转基因植株获得
        3.8.1.3 植株敲除36IP4基因的变异类型鉴定
        3.8.2 过表达载体构建及转化植株获得
    3.9 稻瘟病非亲和菌株Guy11侵染转基因植株研究
4 讨论
    4.1 Pi36CC与36IP4互作
    4.2 36IP4诱导表达与抗病之间的关系
    4.3 36IP4基因功能预测分析
6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附录一 、研究中构建的质粒信息及使用的PCR扩增的引物列表

(7)稻瘟菌群体中dsRNA的多样性及稻瘟菌菌株QSP5中病毒对寄主生物学性状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1.1.1培养基
        1.1.2供试菌株和植物品种
        1.1.3试剂、酶及其它药品
        1.1.4仪器和设备
        1.1.5引物
    1. 2 方法
        1.2.1稻瘟菌单孢分离
        1.2.2 dsRNA提取和鉴定
        1.2.3随机引物合成c DNA和连接转化
        1.2.4反转录合成c DNA
        1.2.5菌落、菌丝形态观察及菌落生长速度测定
        1.2.6产孢与产孢量统计
        1. 2. 7菌株QSP5 和QSP5-9 附着胞形成观察
        1. 2. 8 致病力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 1 稻瘟菌群体中dsRNA的多样性
    2. 2 菌株QSP5 中dsRNA的分析
    2. 3病毒M o V3 和M o CV1-C对寄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2.3.1病毒M o V3稳定存在于稻瘟菌中
        2.3.2菌株QSP5和QSP5-9分生孢子形成及形态比较
        2.3.3菌株QSP5和QSP5-9附着胞的形成
        2.3.4菌株QSP5与QSP5-9菌落和菌丝形态比较
        2.3.5菌株QSP5和QSP5-9致病力比较
3 结论与讨论

(8)小麦全蚀病的化学防治及其病菌所含dsRNA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一、小麦全蚀病的研究进展
        1.1 小麦全蚀病的分布和危害
        1.2 侵染过程及发病症状
        1.3 病原菌
        1.3.1 病原菌的种类
        1.3.2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1.3.3 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1.4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
        1.5 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措施
        1.5.1 选育抗病品种
        1.5.2 农业防治
        1.5.3 化学防治
        1.5.4 生物防治
    二、小麦全蚀病害的化学防治的研究
        2.1 化学防治的概念及意义
        2.2 全蚀病害化学防治的进展
        2.3 化学防治中的抗药性问题
        2.4 化学防治的前景展望
        2.4.1 发展现状
        2.4.2 二十一世纪展望
    三、真菌病毒在生防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3.1 真菌病毒的研究概况
        3.2 真菌病毒的检测技术
        3.2.1 电镜检测
        3.2.2 血清学检测
        3.2.3 dsRNA技术
        3.2.4 PCR法
        3.2.5 酶学方法
        3.3 真菌病毒介导的植物病原真菌弱毒现象
        3.4 真菌病毒在植物病原真菌生物防治的意义及其前景
    四、本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一章 防治小麦全蚀病化学药剂及施用方式的研究
    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小麦全蚀病样品及供试菌株
        1.1.2 主要试剂
        1.1.3 供试小麦品种
        1.2 试验方法
        1.2.1 几种化学药剂单剂对小麦全蚀病菌的离体抑菌活性的测定
        1.2.1.1 母液的配制
        1.2.1.2 菌株的活化
        1.2.1.3 含药培养基的制备
        1.2.1.4 不同杀菌剂原药对小麦全蚀病菌的毒力测定
        1.2.1.5 数据分析
        1.2.2 防治小麦全蚀病的复配杀菌剂
        1.2.2.1 母液的配制
        1.2.2.2 不同浓度梯度水溶液的配制
        1.2.2.3 不同配比、浓度梯度培养基的配制
        1.2.2.4 复配杀菌剂对小麦全蚀病菌的联合毒力测定
        1.2.3 几种常用杀菌剂喷雾处理防治小麦全蚀病
        1.2.3.1 供试杀菌剂的喷雾量以及拌种量
        1.2.3.2 拌种处理
        1.2.3.3 盆栽接种
        1.2.3.4 喷雾处理
        1.2.3.5 病情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杀菌剂原药对小麦全蚀病菌的毒力测定
        2.1.1 不同杀菌剂对小麦全蚀病菌(禾顶囊壳菌)菌丝生长抑制率的测定
        2.1.2 不同杀菌剂对小麦全是致病菌EC_(50)的测定
        2.2 防治小麦全蚀病的复配杀菌剂
        2.2.1 苯醚甲环唑与咪鲜胺的复配
        2.2.2 苯醚甲环唑与戊唑醇的复配
        2.3 几种常用杀菌剂喷雾防治小麦全蚀病的效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小麦全蚀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抗药性监测
    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小麦全蚀病样品及供试菌株
        1.1.2 供试药剂
        1.2 试验方法
        1.2.1 菌株采集与分离
        1.2.2 含药培养基的配制
        1.2.3 小麦全蚀病菌对苯醚甲环唑敏感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麦全蚀病菌菌株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测定
        2.2 小麦全蚀病菌群体对苯醚甲环唑敏感性基线的建立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小麦全蚀病菌中dsRNA的检测
    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主要试剂与材料
        1.1.2 主要仪器
        1.1.3 供试菌株
        1.2 实验方法
        1.2.1 菌株致病力的测定
        1.2.1.1 菌株生长测定
        1.2.1.2 菌株致病力测定
        1.2.2 不同致病力菌株中dsRNA的检测
        1.2.2.1 供试菌株菌丝的准备
        1.2.2.2 dsRNA的提取
        1.2.2.3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1.2.2.4 酶切鉴定
        1.2.3 小麦全蚀病菌dsRNA片段的纯化回收
        1.2.4 小麦全蚀菌dsRNA基因的克隆测序
        1.2.4.1 RT-PCR方法
        1.2.4.2 克隆测序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致病力测定
        2.2 小麦全蚀菌中dsRNA的提取及鉴定
        2.3 不同致病力小麦全蚀病菌重dsRNA的检测
        2.5 小麦全蚀病菌dsRNA基因组部分序列的克隆和测序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9)平菇病毒dsRNA检测、脱毒及传播途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食用菌病毒的研究概况
    2 食用菌病毒的形态
    3 食用菌病毒基因组及外壳蛋白特征
        3.1 双孢蘑菇病毒(Agaricus bisporus virus)
        3.2 蘑菇病毒X(mushroom virus X,MVX)
        3.3 糙皮侧耳病毒I ( Pleurotus ostreatus virus I;PoVI)
        3.4 平菇球形病毒( Oyster mushroom spherial virus,OMSV)
        3.5 平菇等轴病毒(oyster mushroom isometric virus,OMIV)
        3.6 平菇病毒PoV-SN(Pleurotus ostreatus virus Shen-Nong)
        3.7 平菇病毒POSV(Pleurotus ostreatus spherical virus)
        3.8 金针菇病毒( Flammulina velutipes virus )
    4 食用菌病毒的起源,复制和传播
        4.1 食用菌病毒的起源
        4.2 食用菌病毒的复制
        4.3 食用菌病毒的传播
    5 食用菌病毒的检测方法
        5.1 电镜法
        5.2 血清学方法
        5.3 电泳法
        5.4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
        5.5 dsRNA 技术
        5.6 cDNA 法(RT-PCR)
    6 食用菌病毒的脱毒方法
        6.1 热处理脱毒
        6.2 化学处理脱毒法
        6.3 菌丝尖端脱毒法
    7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平菇菌株dsRNA 的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菌株
        1.2 培养基
        1.3 溶液的配制
        1.4 主要试剂
        1.5 主要仪器
        1.6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第三章 平菇病毒dsRNA 基因组部分序列的克隆与测序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和质粒载体
        1.2 培养基
        1.3 引物
        1.4 主要试剂
        1.5 主要实验仪器
        1.6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RT-PCR 结果与分析
        2.2 阳性菌落的筛选
        2.3 测序结果分析
第四章 平菇脱毒菌株的研究
    1 平菇菌株的脱毒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2 平菇脱毒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2.1 菌丝生长速度的比较
        2.2 出菇实验
    3 酶活力测定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病毒传播途径的研究
    1 病毒的垂直传播
        1.1 材料与方法
        1.2 试验结果
    2 病毒的水平传播
        2.1 材料与方法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对进一步研究工作的设想
    1 主要结论
    2 后续研究工作设想
        2.1 食用菌病毒dsRNA 检测技术
        2.2 平菇dsRNA 病毒基因组的研究
        2.3 平菇病毒传播方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致谢

(10)稻瘟病生防菌Af1、Af4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稻瘟病的综合防治
        1.2 芽孢杆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和主要作用机制
        1.2.1 生防细菌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1.2.2 枯草芽孢杆菌生防研究进展
        1.2.2.1 国外枯草芽孢杆菌的研究状况
        1.2.2.2 国内枯草芽孢杆菌的研究状况
        1.2.3 芽孢杆菌生物防治主要作用机制
        1.2.3.1 营养和空间位点的竞争
        1.2.3.2 拮抗作用
        1.2.3.3 寄生作用
        1.2.3.4 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
        1.2.3.5 促进植物生长
        1.3 生物农药及其发展前景
        1.3.1 生物农药
        1.3.1.1 植物体生物农药
        1.3.1.2 微生物体生物农药
        1.3.1.3 动物体生物农药
        1.3.2 生物化学农药
        1.3.2.1 微生物性生化农药
        1.3.2.2 植物性生化农药
        1.3.2.3 动物性生化农药
        1.3.3 转基因生物农药
        1.3.4 生物农药的发展前景
        1.4 芽孢杆菌抗菌蛋白的研究概况
        1.4.1 前沿
        1.4.2 抗菌蛋白的总种类及应用
        1.4.2.1 动物的抗菌蛋白
        1.4.2.2 植物抗菌肽
        1.4.2.3 微生物抗菌肽
        1.4.3 抗菌蛋白的分离与纯化
        1.4.4 展望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水稻稻瘟病拮抗菌的分离与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试剂
        1.1.2 主要仪器设备
        1.1.3 主要培养基
        1.1.4 试剂盒
        1.2 方法
        1.2.1 拮抗菌的分离
        1.2.2 形态结构的观察
        1.2.3 培养特征观察
        1.2.4 生理生化实验
        1.2.4.1 蔗糖水解试验
        1.2.4.2 需氧性测定
        1.2.4.3 淀粉水解
        1.2.4.4 甲基红(M.R)反应
        1.2.4.5 乙酰甲基甲醇试验(V-P试验)
        1.2.4.6 硝酸还原试验
        1.2.4.7 pH生长测定
        1.2.4.8 耐盐性试验
        1.2.4.9 明胶液化试验
        1.2.5 拮抗菌Af1、Af4的16S rRNA鉴定
        1.2.5.1 菌株Af1、Af4基因组DNA提取
        1.1.5.2 PCR扩增
        1.2.5.3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产物
        1.2.5.4 DNA片段的切胶纯化
        1.2.5.5 序列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形态结构特征
        2.2 培养特征
        2.3 生理生化特征
        2.4 PCR扩增结果
        2.5 测序结果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3.1 小结
        3.2 讨论
第三章 拮抗菌Af1、Af4的抗菌活性鉴定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
        1.1.2 主要仪器设备
        1.2 方法
        1.2.1 菌株的活化
        1.2.1.1 拮抗菌活化
        1.2.1.2 病原真菌的活化
        1.2.2 拮抗菌的液体培养
        1.2.3 病原真菌的液体培养
        1.2.4 拮抗菌Af1、Af4抗菌活性的测定
        1.2.4.1 拮抗菌Af1、Af4对稻瘟病菌的抑制作用
        1.2.4.2 拮抗菌Af1、Af4对稻瘟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1.2.4.3 拮抗菌Af1、Af4对稻瘟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1.2.4.4 拮抗菌Af1、Af4的抑菌谱实验
        1.2.5 拮抗菌Af1、Af4发酵液的拮抗性测定
        1.2.5.1 不同浓度的发酵液对稻瘟病菌的拮抗性测定
        1.2.5.2 不同处理时间的发酵液对稻瘟病菌的拮抗性测定
        1.2.5.3 不同pH值的发酵液对稻瘟病菌的拮抗性测定
        1.2.6 实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拮抗菌Af1、Af4对稻瘟病菌的抑制作用
        2.2 拮抗菌Af1、Af4对稻瘟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3 拮抗菌Af1、Af4对稻瘟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2.4 拮抗菌Af1、Af4的抑菌谱实验
        2.5 拮抗菌Af1、Af4发酵液的拮抗性测定
        2.5.1 不同浓度的发酵液对稻瘟病菌的拮抗性测定
        2.5.2 不同处理时间的发酵液对稻瘟病菌的拮抗性测定
        2.5.3 不同pH值的发酵液对稻瘟病菌的拮抗性测定
    3 小结与讨论
        3.1 小结
        3.2 讨论
第四章 抗菌物质的初步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相关试剂、缓冲液的配制
        1.1.2 主要仪器设备
        1.2 方法
        1.2.1 粗提蛋白的获得以及活性检测
        1.2.1.1 粗提蛋白的制备-(NH4)2SO4沉淀法
        1.2.1.2 蛋白粗提物的活性检测
        1.2.1.3 蛋白粗提物抑制稻瘟病菌黑色素形成的检测
        1.2.1.4 SDS-PAGE检测
        1.2.2 脂肽类抗生素分离纯化与活性检测
        1.2.2.1 浓盐酸沉淀法获得脂肽类抗生素粗提物
        1.2.2.2 脂肽类抗生素粗提物的活性检测
        1.2.3 活性粗提物对温度、蛋白酶K的稳定性检测
        1.2.4 脂肽类抗生素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与测序
        1.2.4.1 引物设计
        1.2.4.2 菌株Af1、Af4基因组DNA提取
        1.2.4.3 PCR扩增
        1.2.4.4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产物
        1.2.4.5 DNA片段的切胶纯化
        1.2.4.6 序列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拮抗菌Af1、Af4蛋白粗提物的活性检测
        2.1.1 粗提物抑制黑色素的形成
        2.1.2 拮抗菌Af1发酵液含有非蛋白类抗菌物质
        2.1.3 对蛋白粗提物SDS-PAGE的检测结果
        2.2 拮抗菌Af1、Af4抗生素粗提物质的活性检测
        2.2.1 脂肽类抗生素粗提物抑制稻瘟病菌菌丝的生长
        2.2.2 脂肽类抗生素粗提物质对温度、蛋白酶K的稳定性
        2.3 脂肽类抗生素相关基因克隆测序
        2.3.1 PCR扩增结果
        2.3.2 测序结果同源性分析
        2.3.3 氨基酸序列比较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3.1 小结
        3.2 讨论
第五章 拮抗菌Af1、Af4发酵液对稻瘟病的防效测定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水稻品种
        1.1.2 培养基
        1.2 实验方法
        1.2.1 接种体的制备
        1.2.2 水稻苗的种植
        1.2.3 水稻叶片的离体接种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3.1 小结
    3.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相关基因PCR扩增结果
    附录B 实验中所用图表对映的数据
    附录C 实验图片

四、四川省稻瘟病菌中dsRNA因子的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 [1]辽宁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监测及无毒基因Avr-pi9功能的初探[D]. 刘伟.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2]不同剂型1,2-苯并异噻唑啉-3-酮对五种镰孢菌的效果评价和稻瘟病菌中MoAop1的功能分析[D]. 邹逸宾.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3]抗稻瘟病和稻曲病种质资源筛选与雅恢2115抗瘟基因鉴定及改造利用[D]. 李德强.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3)
  • [4]根癌农杆菌介导稻瘟病菌基因敲除方法的优化及稻瘟病菌与水稻互作文库的构建[D]. 罗橼.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5)
  • [5]蓉18B的抗稻瘟病基因分析[D]. 李恒进.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6]稻瘟病抗性基因Pi36CC的互作蛋白36IP4的筛选、验证及其功能初步研究[D]. 邓潇. 四川农业大学, 2018(12)
  • [7]稻瘟菌群体中dsRNA的多样性及稻瘟菌菌株QSP5中病毒对寄主生物学性状影响的研究[J]. 唐利华,谢甲涛,程家森,付艳苹,张丽艳. 植物病理学报, 2016(02)
  • [8]小麦全蚀病的化学防治及其病菌所含dsRNA的研究[D]. 张光亮.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9)
  • [9]平菇病毒dsRNA检测、脱毒及传播途径的研究[D]. 夏伟. 福建农林大学, 2011(11)
  • [10]稻瘟病生防菌Af1、Af4的初步研究[D]. 金鑫.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4)


稻瘟病论文 水稻论文 孢子植物论文 水稻品种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上一篇:美国航空公司保护机场 WLAN
下一篇:丰田辉煌成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