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词形的隐含意义和美学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含蓄蕴藉与词体美学(论文文献综述)

魏丹[1](2020)在《杨慎《升庵长短句》研究》文中认为杨慎,明代文学家,因“议大礼”事件被皇帝厌弃,谪戍永昌,不得归家,最终老死南荒。其词学创作《升庵长短句》中共收录了杨慎本人创作的三百余首词,据词作时间可推定乃杨慎被贬云南之后所作。本文通过对嘉靖本《升庵长短句》的细致考辨,关于其成书时间、刊刻情形等问题研究有新的突破,廓清学界以往误解,明晰了嘉靖本的文献价值。与此同时,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感悟分析作品中的创作倾向、交织的政治心理和个人情感及其艺术特色,以此补充和完善杨慎《升庵长短句》的研究。论文主要内容分为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明确了本选题的缘起与价值;综述了目前学界杨慎词学思想研究和关于《升庵长短句》的文献和文学两大类的具体研究;论述了本论文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论文的主体,分为四个章节,就《升庵长短句》的文献辨疑和文学研究两方面进行展开。第一章为文献专论,针对文献价值相较高于其他文本的嘉靖本《升庵长短句》正续集进行探究,根据相应序跋与成书刊刻之关系以及文本作品所标示的创作时间,以此辨明嘉靖本成书与刊刻问题。第二章为词学专论,就《升庵长短句》的六朝倾向,从用语、用事、风格三方面出发,将杨慎创作中所体现的六朝特征分为善用六朝语词、好入六朝丽事、承袭六朝诗风,论证了杨慎词论中主张的“六朝”说与其具体创作关系紧密,更系统地明确了其创作实践中的所显现出的六朝倾向。第三章为题材专论,主要分析《升庵长短句》的代言体词,肯定代言体特征是杨慎情爱词创作的主要手法,词人刻画女性形象是以男性视角创作,具有明显的个人特色,描绘女性细节之处尤多,但由于词人本身男性身份的限制,词作中不可避免得显露出男性意识。并从创作心理的角度进行分析,推断出词人不仅有男女之情的真切表达,还有关乎君臣之感的政治抒怀。第四章为技法专论,从诗词关系角度入手,可窥探到杨慎词“诗词互涉”的创作特色,主要体现在化用、集句、隐括、同题四个方面,可见杨慎词雅化的程度之深。

李玉轩[2](2020)在《常州词派“厚”范畴研究》文中认为审美范畴“厚”自先秦酝酿,经过数千年的动力储备、孕育衍变,至晚清时期厚积薄发。尤其是晚清主流词派——常州词派的“厚”范畴,显现出非凡的革新精神和理论活力。本文在研究常州词派大量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尝试通过纵横两方面对常州词派“厚”范畴作较为整体的梳理及探究。第一章,梳理审美范畴“厚”的历史衍变。先秦到魏晋南北朝作为前审美范畴“厚”的演进阶段,“厚”先由自然概念引申入人格品评范畴,成为对人美好品性德行的一种肯定和颂扬,“厚”进入审美活动;两汉,经由儒家“温柔敦厚”人格规范和王充“禀气厚泊”文学主体论的发展,“厚”由人格审美意识到文学主体才性修养的根本要求,“厚”范畴在文论领域渐趋凸显其重要性;魏晋是“厚”范畴的审美突破期,“厚”开始摆脱道德和实用观念的束缚,表现出温雅委婉的审美诉求,“厚”作为文论领域的一个审美范畴得到初步显现。唐宋,“厚”正式确立为审美风格范畴,既表现出恢弘开阔的阳刚美,又有含蓄蕴藉的阴柔美的追求。明清是审美范畴“厚”的承传与完善期,此前出现过的“厚”观念、范畴均以一种契合时代而又承继传统的姿态重现。“厚”已不仅作为一个审美风格范畴,还有创作主体人格性情、学力修养,艺术创作方法以及作品意蕴多方呈现。第二章,在常州词派内部,根据常州词派发展的分期和派内诸人以儒家诗教为共同遵循的论词主张,辨析和厘定出常州词派“厚”范畴的三个演变阶段:“始于儒家诗教的‘厚’范畴”“忠于儒家诗教的‘厚’范畴”“超越儒家诗教的‘厚’范畴”。第三章,从文化品格、创作追求、审美理想三个角度切入,揭示“厚”范畴蕴涵的“柔”“真”“浑”三种审美内涵。出于词之美感特质的精微体味,常州词派“厚”含有与中华民族温婉柔美的审美风尚相呼应的“柔”内涵;更有对晚清时代风云的体悟和把握,于厚实宏大的词内容中寻求情感品质之“真”;“厚”作为常州词派审美理想,真淳质实之情思与词表达技巧融合,以臻“浑”的美学境界。第四章,分别从词体创作、尊体、审美角度探讨常州词派“厚”范畴的具体实践运用。“厚”作为创作主体修养的要求,强调创作主体内在性情之“厚”和学养之“厚”。作为文学创作的美学原则,主要有词创作构思“思力”,用笔“笔力”整个创作过程之“厚”的钻研。“尊体”普遍活跃在清代词学理论中,常州词派的“尊体”论既有以“诗”为外部参照的词体“辨尊”,也有基于词体独立性上所实现的词体“自尊”,“厚”缠夹其中,具有词体本原、措语造词、风格境界的运用和体现。此外,“厚”还与中国古人独特的审美感知习惯和鉴赏方法“味”紧密结合,以“味厚”说明词内敛醇厚,绵远深沉的审美感受。最后,以谭献、况周颐词创作为例探讨“厚”审美观念的实践情况,力求把握“厚”范畴在审美认识层面和实践层面的全部运用。第五章,主要探讨常州词派“厚”范畴的价值、局限及意义。常州词派“厚”范畴是为适应晚清审美趋向变化,对词思想立意和审美风格进行了革新,不仅突破浙西词派末流空泛意旨、单调词风的陈见,也着意具有现实性和社会意义的思想内容,继续强化了词体的言志功能。但也当客观地看到,常州词派“厚”范畴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理论上拘谨保守和实践中脱离实际的局限。尽管如此,“厚”范畴对于南北宋之争、词品人品关系的再认识,对于当代文学创作和审美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示意义。

孔哲[3](2017)在《清代宋词学研究》文中认为清代是词体中兴的时期,随着创作的繁盛,词学理论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不管是进行创作还是词学批评,清人都特别注重发掘宋词这座艺术宝库中对他们有益的资源。清代每一个词派的兴盛,每一种词学理论的提出,基本上都与清人对宋词的探究密切相关。清人研究宋词取得的丰硕成果,也为现当代宋词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理清清人对宋词的研究情况,不管是对清词研究,还是宋词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用“宋词学”概括清人的这种研究。宋词学,就是对宋词及其研究史作专门研究的学问。清代宋词学,就是清代学者对宋词及其研究史进行的研究。本文分为六章。《绪论》,界定清代宋词学的概念,阐释其研究价值,评述前人研究成果及其不足,介绍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第一章《清代宋词学的逻辑起点:尊体》,厘清推尊词体与清人研究宋词的关系,阐释清代学者推尊词体的各种途径。第二章《宋词地位论》,论述清人对宋词地位的看法,从词盛于宋、词盛于宋的表现、词非盛于宋三方面进行研究。第三章《宋词词史论》,论述清人对宋词发展、南北宋之争两个问题的研究成果。第四章《宋词风格论》,论述清人对宋词风格流派的多种划分,以及从风格划分中体现出来的“本色当行”观念。第五章《宋词作家论》,主要选择清人眼中代表宋词不同风格的晏殊、欧阳修,柳永、周邦彦,苏轼、辛弃疾,姜夔、张炎等八位词人,论述清人对这些词人的研究、评论情况。第六章《清代宋词学的特点》,从朴学的影响、诗词合流、为清词创作问津三个方面呈现清代宋词学在研究方法上的特点。

杜运威[4](2017)在《抗战词坛研究 ——以晚清词史相关现象为背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1931至1945年的抗战词坛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该时期的词学理论、题材内容、词艺风格、群体流派等发展演变情况。其研究范围主要是:第一,1931至1936年间,与“九一八”、“一·二八”等事件相关或表达抗日救国情绪的作品。风格方面批判梦窗、倡导苏辛者也应重点关注。第二,1937至1945年间所有词作皆应纳入考察范畴,不管任何题材,也不论多么偏离“抗日”中心,它们都不同程度地打上了战争的历史烙印。第三,1946年后,指那些庆祝抗战胜利,追忆抗战历程,回顾个人身世之词,此类作品暂时不在本文研究之列。抗战词坛是亟待深入开发的学术富矿。首先,它是抗战文学的重要成员之一。作为“边缘”文体,词体创作受政治牵绊较小,情感抒发十分自由,文学独立性很强,且其历史经验丰富,有着悠久的“诗词史”传统。至于音律和谐、雅俗共赏、交游娱乐等范式及功能更是新文学不具备的品质,能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其次,它是百年词史的精彩一页。大批作家于抗战中脱胎换骨、破茧成蝶,创作水平逐步走向成熟。彼时梦窗风已经不能适应战争环境下的群体诉求,豪放词风成为各界拍手欢迎的新宠,词坛陡然兴起一场席卷南北的词风转变。第三,“十四年”时间创作力量十分强大,粗略统计有300余词人,近8000首作品。然目前相关研究仍徘徊于个案多、群体少,专题较深、宏观缺失的基本现状,还有很多值得拓展的空间。为便于清晰地反映词坛创作情况,本文采取“文史互证”和“微观史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前者有利于对主流文学风貌的强化,后者则可加强非主流文学关注,还原词坛纷繁复杂的多元化面目。自列强入侵中国以来,词坛格局和词史发展已经悄然改变,尤其稼轩接受群体及其所作“战争词”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从“鸦片战争时期的薄弱跳动”,至“太平天国间的集体性吟唱”,再至“中法战争的停滞徘徊及庚子事变的转型”,俨然构成一条独立于浙、常二派之外的发展脉络。庚子之后仍有前进,但影响不大。直至抗战的爆发,才真正开启续写词体“御敌抗侮”的新史程。彼时整个文坛亦迎来全面复兴的契机。抗战词坛是一个风云激荡、裂变新生的时代。文学生态十分复杂,有的词人不畏艰险,投笔从戎;有的“躲进小楼成一统”,以隐士自居;还有的投奔日伪政府,成为推进“和平文学”的帮凶。各角色之间多有交叉,甚至集于一身。战乱中不同处世心态及生存方式创造出题材各异的作品,进一步拓宽了词体叙述广度和深度。另外,传播与接受方式的改变,对文学思想、群体意识、内容风格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以期刊为中心形成的文学流派最值得关注。三十年代,龙榆生提出“别建一宗”的理论主张,矛头直指词坛“四声竞巧”怪状,发起反对梦窗,倡导苏辛的变革运动。并以《词学季刊》为平台,聚集起有着共同审美倾向的百余名词人,正式宣告抗战词派成立。他们反对过于专注声律技巧,倡导苏辛词风,恢复韵文抒情本质,并抬高词体言志批判功能,力求有益于现实社会。全面抗战后期刊的停办及1940年龙榆生的“入伪”阻断了词派正常发展历程,但并未就此消失。“别建一宗”理念被卢前主编的《民族诗坛》选择性的接纳继承,他们提出建立“民族诗歌”的新口号,其秉承的“发扬民族精神,激起抗战情绪”的创作宗旨与中国面临的战争处境及人民大众内心的期望达到高度契合。于是,以卢前为新领袖,以“诗坛”为新平台,再次聚集起一批更偏向于“稼轩风”的新词群,抗战词派由此进入后期发展阶段。这是二十世纪旧体诗词第一个严格意义的“期刊型”文学流派,它的发掘将改变当今百年诗词史的基本格局。基于以上宏观生态及词学理论的考察,结合“词史”意义、艺术水平、词坛影响三大维度,我推出此期成就突出的三位词人,分别是卢前、刘永济、吴眉孙。卢前《中兴鼓吹》将前线英雄事迹辍为长歌,声调铿锵,振奋人心,成为战区难得的畅销词集,影响深远。学人词代表刘永济和“词人之词”典范吴眉孙,分别引领词坛两大群体的创作方向。前者驱使学识入词,典博厚重,言语老辣,坚守声律本色,艺术成就颇高;后者较为浅近,然亦强调音韵谐和,注重一己情怀的宣泄,个性十足,评论时政犀利大胆,又不似“以诗为词”者那般粗率。三人各自占据不同领域的制高点,成就卓着,堪誉为词坛“三驾马车”。此外,还有20位名家共同撑起词坛璀璨星空,他们是张尔田、夏承焘、詹安泰、汪东、仇埰、唐圭璋、陈匪石、吴白匋、龙榆生、王陆一、苏鹏、杜兰亭、顾衍泽、汪曾武、廖恩焘、郭则沄、章士钊、林思进、沈祖棻、丁宁等。据作家分布及“十四年词史”时间短、地域广的现实情况,本文选择以词人群体为中心,并引入期刊、社团、地域、性别等多元视角,以期对词坛形成立体化观照。当然,各“视角”之间多有穿插、互利互补。因此,以上所述坐标个案根据需要分别打入相关视角之下。比如汪东、陈匪石、唐圭璋、吴白匋、仇埰等置于第五章“雍园词群与午社”;龙榆生、张尔田、汪曾武、廖恩焘等于第六章“沦陷区生存策略与复杂心声”集中讨论;而沈祖棻、丁宁等则以“女性词人群”独立成章。雍园词群和午社是抗战词坛成就突出的两大团体。前者是一批远离故乡、避居西南的伤心词客,生活经历的相似使其作品蕴含共同的抗战血泪、家国情怀和忧虑彷徨,而词学观的共性则锻造出“温柔敦厚”、沉郁顿挫的整体风格,稳稳占据抗战词坛的艺术高地。后者是一群既不受国统区承认又被沦陷区严格监控的孤岛词人,国破家亡之痛与身世的压抑处境非偏重技巧声律的“清真、梦窗”能够疏解,对情感内容、比兴寄托的强烈要求本能的促使他们改革民初以来的“梦窗风”,以适应新环境的需要。作为词体美学的优秀继承者,两大团体分别代表了战争影响下不同区域的风格取向和文学成就。沦陷区的特殊处境孕育出与国统区不同的艺术风貌。作家一方面要承受来自日伪政权的生命安全压力,以“复古倒退”的典雅诗词配合伪政府“和平文学”运动;另一方面,又要扛住伦理道德压力,于典故比兴之间寄寓批判抵制。这与国统区词人的“慷慨”表达形成鲜明对比,彰显出抗战词坛另一番别开生面的文体特色。《同声月刊》和《雅言》两大诗词刊物是认识南京、北京一带词人生存状态及其作品风格的独特窗口。《同声月刊》通过倡导“诗教”,实现了“在朝”与“在野”文人的统一,成为沦陷区影响最大,聚集作家最多,作品成就亦最高的旧体文学刊物。《雅言》则通过文体“雅化”策略,成功斡旋于政权压制和个人反抗的博弈之间。无论是诗教理念,还是文体雅化,都是抗战时期沦陷区特殊地域空间的生存策略,同时又是生存与反抗的统一表现。从所取得的成就来看,二者都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

刘劲松[5](2016)在《明代词学通论》文中研究表明明代词学是中国词学史上的重要环节,近些年来,对于明代词学的相关研究都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以专题论述的形式展开对明代词学的研究,以期抓住明代词学中核心、本质的问题进行考察,在展开问题研究的同时,贯穿"史"的线索,考察明代词学的动态演变过程,对明代词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观照视角和研究方法。本文从复古思潮和心学背景考察明代词学,可以从一个广阔的层面把握明代词学发展的演变状况,从而揭示明代词学的特征规律和价值意义。本文由绪论、正文六章、结语、附录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论述明代词学的研究现状,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一章从明代复古思潮考察明代词学,受文学复古思潮的影响,在明代词学领域也掀起了复古思潮,在明人"尊婉约抑豪放"、"正变之争"的背后,都隐含着"词体主情"、"词为艳科"的词学理念。同样,由于民歌兴象天然、辞以情发、情感真切的艺术特征,明人提出了"真诗只在民间"的口号,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明人也提出"申俗黜雅"的词学主张,由于词乐的失传,明人展开了对词体的音乐追寻,明人还希望能够通过词体艺术的格律追溯到上古的音乐。第二章考察在心学背景下明代词论中的"主情说",由于心学的渗透,也影响了明代词学家们对词体体性特征的认识,明人认为词体是"主情"的艺术,尤其应该表达男女之情,词论家们也由此把词体的起源追溯到了六朝乐府,词体乐府起源说成为明人的主流看法。明人对词体的道德价值也进行了阐释,认为"真情即性",这就为词体表达艳情找到了正当的理由,与词体主情的观念一致,明人也表现出崇北宋抑南宋的审美旨趣。第三章探讨明人的尊体说,明人认为诗词虽然文体相异,但具有相同的性质,同样受诗骚表现手法的启发,认为在小词中也蕴含着"义理",也能借香草美人表现政治喻托,这就从词体的政治功用上达到了推尊词体的目的,明人对词体"悯惜惩创"的净化功用和"情适"理论的阐发,揭示了词体有别于其他文体的价值功用,从对诗词异体同性的阐释、义理的发掘到词体净化功用和达情功用的解说,标示着明人对词体体性特征的认识正在趋向独立。第四章研究明代词论中的递变观,文学发展到明代,各种体裁繁复,明人也把词体放在宏观的历史脉络中考察,明人试图找出文体递变的原因,在递变观的影响下,明人也提出了独到的词体发展观和价值观,并有意推崇各种文体在兴盛期的经典作品,"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成为明人的主流观点,明人在考察各种文体递变和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较有价值和意义的观念范畴,这些都深入到了文学创作过程中内部规律的探讨,其影响力甚至渗透到了清代的诗学理论。第五章分析了明代词学中的创作论,随着词体艺术的成熟和词学理论的发展,明人对词体的创作也有了新的认识,明人重性情,认为词体创作是表达性情的需要,明人的性情观有自然性情的倾向,但也注意到了才学对于性情的重要性,在探讨词体创作时也继承和借鉴了"兴"这个诗学概念,在物对于心的感发上,几乎是从纯艺术的角度来探讨词体的生发。明人在探讨词体的创作手法时,也提出了"虚、实、即、离"的造境之法,以期达到含蓄蕴藉的美学效果,明人追求"浑然圆融"的艺术特色,也提出了 "蛇灰蚓线"、"一气流贯"的创作技法,可以说明人对于词体(特别是慢词长调)的体性特征的认识更加深入了。第六章论述了明代词学的发展史,根据明代词学的发展线索,将明代词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从洪武元年(1368)到成化年间(1487)为第一期,这段时期是明代词学发展的初期;从弘治初(1522)到隆庆六年(1572)年为第二期,这个时期为词学的发展探索期;从万历元年(1573)到崇祯十七年(1644)是明代词学的繁荣期。明代词学从雅正刚健的明初词坛,到复古与心学思潮影响下的中期词坛,再到以理节情的晚明词坛,明代词学完成了一次循环。结语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由于受到复古思潮和明代心学的影响,明人在复古追寻的过程中建构了自己的词学观念,复古与融今在民歌这一媒介得到了有机的契合,民歌的艺术特征深入地渗透到了明代词体创作以及对于词体体性特征的认识,正是基于这一点,明代词学呈现出与宋元、清代词学不同的特征。

刘劲松[6](2015)在《明代词论中的“主情说”》文中研究表明明代中后期以后,理学虽然是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但它实际上对人们思想上的统治已经弱化,随着"心学"的兴起,思想界开始出现对"理学"弊端的批判,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浪潮,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王学左派的李贽提出了"由乎自然"的性情论:"盖声色以来,发乎性情,由乎自然,是可以牵合矫强而致乎?故自然发乎情性,则自然止乎礼仪,非情性之外复有礼仪可止也。"①公安三袁的"独抒性灵"说,则进一步加强了明人"主情"的

祝云珠[7](2014)在《中国古典词论中的尊“雅”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雅”是中国文论中的重要范畴,具有独特的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在词曲、诗文、小说等文体评论中占有重要地位。词最初是作为一种通俗的大众文艺出现的,为了改变其俗艳、卑微的地位,其雅化的要求和趋势大于诗文等文体,从唐五代直至晚清,词论者大多以“雅”为尚。而现今研究者对词论中“雅”的研究多局限在宋代,尤其是南宋,或者多是对雅词流派、雅词创作的研究,对词论中“雅”的发展嬗变及其内在深厚而复杂的内涵,则很少有人研究,把“雅”放在词论中进行系统、深入、全面地进行探讨的,更是阙如。本文主要从动态和静态两个层面对词论中的尊“雅”观进行研究:一是从纵向即动态层面探讨词论尊“雅”观的发展、嬗变的历史,“雅”在各个时代所呈现出的面貌;二是从横向即静态层面探讨尊“雅”观的哲学基础,探讨词论中“雅”之风格要求和创作特点以及“雅”与相关的诸范畴之间的关系问题。本文共分七个部分进行论述。导言部分主要综述词论之“雅”的研究情况并说明本选题的由来,阐述研究中国古典词论尊“雅”观的逻辑起点,并阐明本文研究的方法和思路。第一章主要探讨尊“雅”观的形成和嬗变。中国古典词论尊“雅”观萌芽于唐五代时期,是尚文雅的社会文化思想和“清雅”的审美趣尚的产物,受到过儒家思想明显的影响。宋代是古典词论尊“雅”观树立和发展的时期,在内敛的士风的刺激下,词论尊“雅”观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意识,词体在创作上完成了由“空中语”到“心中事”的转变。“雅”之内涵逐渐丰富,出现本色之雅论和诗化之雅论这样两种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尊“雅”观。在“清”与“浑”的此消彼长中,“清空”成为得“雅”之旨的典范,受到推崇并得以发展。此一时期,词论尊“雅”观的思想基础以儒家思想为主,道释为辅。元明时期,追求真性情,反对礼法的束缚和压制,在“宁为大雅罪人”等等思想的影响下,词论中的尊“雅”观逐渐丧失了其主流地位,且为当时正统的审美意识所排斥,词论中的尊“雅”观念在与世风的冲击和磨合中得以延续和凝定,“尚雅而不避俗”成为一时典范。清代是词体的“中兴”时期,尊“雅”观得以开拓和深化。倡雅词论者在方法论与思想内涵等方面对“雅”进行深入而系统的阐释。第二章主要探讨了“雅”这一审美范畴的义界、内涵及其内在矛盾。“雅”在义界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作为词论中的“雅”,历代词论者所提倡的“雅”之内涵则更为具体和深厚。词论中的尊“雅”观涉及三个层面:在词体创作层面要求音协律合,字琢句炼,才高意新,创作者人品高洁;在词体风格论层面,以“雅”为审美要求,强调意高、趣雅;在思想层面上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以道、释为辅。词论之“雅”,以“中”为内在尺度,以“礼”为外在要求,在情、性、志、韵等的变化组合中形成矛盾张力。第三章主要论述古典词论中“雅”的根本思想精神、哲学辩证法。在思想上,词论中“雅”的根本思想精神是儒家的诗教原则、复古与崇正思想等等,而道家的“清”、“无”、自由不拘、超然出尘和佛家的“空”、“圆融无碍”等精神对词论尊“雅”观有很深的影响。在方法上,词论尊“雅”观所体现出的艺术辩证法之“中”,更多地体现为折中兼取的方法和“中和之美”的艺术辩证法。第四章以词论中的主张和典型雅词为例,阐述了“雅”的主要风格特点。辨析了清雅与闲雅,雅正与骚雅,醇雅与儒雅等等及其与一般概念上的“雅”之风格的区别,与同时期相关美学范畴的联系与区别,最后论及词论尊“雅”观中的风格要求和创作实践之间的关系。第五章主要探讨词论尊“雅”观的意义。词论尊“雅”观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与指导实践的意义。其理论价值主要表现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树立了雅词的典范。在对实践的指导方面,词体的内容得到扩大,词境、词品得以提升,词体在认同规范的同时,实现了自我地位的提升。词论尊“雅”观对诗学具有丰富和深化的作用,对其他文体也有很大的影响。结语部分主要是对词论尊“雅”观的形成与嬗变、内涵及生成、思想与方法、风格、意义等诸方面加以总结。总起来看,词论尊“雅”观借助于传统文化和诗学话语来建构词学批评体系,其对词学理论史的建构、丰富和深化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杨雨[8](2010)在《婉约之“约”与词体本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合考察词学批评范畴"婉约"的语源学意义和在词学理论中的发展,"婉约"并提,至少有3种涵义:其一是"婉"和"约"都解释为和顺美好,用以形容女性化的柔美委曲;其二是"婉"和"约"都解释为俭约、隐约,用以表达含蓄幽微的艺术风貌;其三是前述两者的融合,即形式的婉转和美,情意的俭约隐微,曲折蕴藉。在词学理想中,"约"的最高境界就是淖约缠绵的女性风致与隐约委曲的风雅气度的双美绾合。词之尊体的终极理想是:既坚持了词体独有之淖约美,又达到了词学批评向隐约蕴藉、温柔敦厚的诗学回归。

陈博[9](2010)在《“含蓄”范畴新释与含蓄诗学体系建构》文中提出“含蓄”是中国诗学与美学重要范畴之一。学术界从历时与共时两个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含蓄”范畴历时角度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含蓄”一品的研究,对“含蓄”范畴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方面的研究以及对“含蓄”范畴的述评性研究三方面;“含蓄”范畴的共时性研究主要有:“含蓄”范畴生成基础、理论特征与理论内涵三方面。“含蓄”长久以来被视为文学风格之一,意义为“言有尽而意无穷。”同时,目下几无与“含蓄诗学”构建相关的研究。通过对“含蓄”进行文字学层面的梳理并结合人类学等学科的相关资料,“含蓄”范畴展现出了较“言有尽而意无穷”更为深层的意义。“含蓄”一词中,“含”的甲骨文象“口中含物”之形,在此意义上分蘖出两类意义:一类是以“包含”一义为核心。另一种专指我国丧葬传统中给死者口中含玉的传统,“琀”承担了这一义项。人类学与考古学的发现从侧面证实了“含”的本义为“琀”;“蓄”的本字为“畜”,甲骨文中象“以丝拘兽”之形。它是对动物家养的文字标识。早期被豢养的动物在提供肉食的同时也被视为祭祀祖先的贡品,先民们通过牺牲与祖先进行沟通。同时,这两字产生的思维基础均是有别于逻辑思维的诗性思维方式。夏商周三代的出现使诗性思维继续对传统中国产生影响。据此,诗性思维与祖先崇拜成为了“含蓄”构成的核心因素。因此,“含蓄”为:先民基于诗性思维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方式,其核心为先民以祖先崇拜为中心而形成的崇拜观念并意欲通过媒介而达到与崇拜对象沟通的活动过程,其直接结果为相关艺术形式出现。原始先民这种独特的审美体验方式作为潜在因素影响着中国传统诗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含蓄诗学”。首先,因诗性思维影响,先民通过祭祀仪式与祖先进行沟通。祭祀活动中的四要素为:祭祀对象、巫觋、祭祀物品、祭祀者。他们与文学四要素:宇宙、艺术家、作品、欣赏者同态对应。祭祀活动四要素作为深层结构影响着文学活动四要素,并决定了“含蓄诗学”的“形象性”与“呈现性”两大特征。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含蓄诗学”的“系统论”;其次,因夏商周三代的出现而未中断的诗性思维这种有别于逻辑思维的素朴认知方式确定了“形象”在中国古典诗文中优于语言的地位。汉字的象形性特征与中国传统的教习方式等因素更进一步加强了这种特性。这些因素使“形象论”成为了“含蓄诗学”的重要构成部分;最后,祖先崇拜与诗性思维的影响使中国传统文人“一体双责”,既兼具了创作者与接受者双重身份。同时,上述两因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渗透使道德、生命等因素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传统文人。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含蓄诗学”的“接受论与创作论”。“含蓄诗学”在中国传统诗学中影响深远。首先,在“含蓄诗学”影响之下产生了一些相关的诗学范畴;其次,确定了“形象”在中国传统诗学中的优先地位;最后,化解了传统中国各种艺术形态的边界,使各种艺术形态相互交融。与此同时,“含蓄诗学”对中国当代诗学的建构有着借鉴意义。

郑家治[10](2010)在《试论杨慎词学的审美观》文中研究指明杨慎以诗人学者着称,就各种文体分论之,他在词创作方面成就突出,被称为明人第一。他一生编撰了不少有关词学的专着,现存见诸着录的有《批点草堂诗馀》、《词林万选》、《今古词英》、《填词选格》、《词苑增奇》、《填词玉屑》、《诗馀辑要》、《词品》。就词学一道而言,杨慎是明代乃至历代诗人中着述最多者。其《词品》六卷,计三百余条,称引评价了历代两百余名词人的作品,列举考证了一百七十多个词牌词调,纵向看就是一部词史,所以称得上博大;以词作称引品鉴为主,兼及评论与考证,包含着系统的词学理论,在词发生论、美学论、风格论、创作论等方面都有不少创见,所以也称得上精深。本文仅就其词论中的美学思想作初步探讨。

二、含蓄蕴藉与词体美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含蓄蕴藉与词体美学(论文提纲范文)

(1)杨慎《升庵长短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的缘起和价值
    0.2 研究综述
        0.2.1 杨慎词学研究
        0.2.2 《升庵长短句》文献研究
        0.2.3 《升庵长短句》文学研究
    0.3 论文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1章 嘉靖本《升庵长短句》正续集编刻辨疑
    1.1 杨序与正集刊刻无关
    1.2 唐序为正集编成而作
    1.3 王跋标示正集刊刻时间
    1.4 续集刊刻时间
    小结
第2章 《升庵长短句》的六朝倾向
    2.1 善用六朝语词
    2.2 好入六朝丽事
    2.3 承袭六朝诗风
    小结
第3章 《升庵长短句》的代言体词
    3.1 男性视角写女性之美
    3.2 身份转换诉男女情思
    3.3 托意比兴言君臣之感
    小结
第4章 《升庵长短句》的诗词互涉
    4.1 化用
    4.2 集句
    4.3 隐括
    4.4 同题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升庵长短句》化用诗作表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2)常州词派“厚”范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厚”范畴的历史衍变
    第一节 前审美范畴“厚”的演进
    第二节 “厚”作为审美范畴的确立及发展
    第三节 “厚”作为审美范畴的承传与完善
第二章 常州词派“厚”范畴的演变
    第一节 始于儒家诗教的“厚”范畴
    第二节 忠于儒家诗教的“厚”范畴
    第三节 超越儒家诗教的“厚”范畴
第三章 常州词派“厚”范畴的审美内涵
    第一节 “厚”中见“柔”
    第二节 “厚”中尚“真”
    第三节 “厚”中求“浑”
第四章 常州词派“厚”范畴的实践品格
    第一节 “厚”范畴与词体创作论
    第二节 “厚”范畴与词学尊体论
    第三节 “厚”与词学审美论
第五章 常州词派“厚”范畴的价值、局限及意义
    第一节 常州词派“厚”范畴的价值和局限
    第二节 常州词派“厚”范畴的当代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清代宋词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清代宋词学的界定及其研究意义
    第二节 清代宋词学研究现状述评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构想、内容与创新
第一章 清代宋词学的逻辑起点:尊体
    第一节 小道说
    第二节 承认小道的前提下尊体
    第三节 词非小道
第二章 宋词地位论
    第一节 宋词地位——词盛于宋
    第二节 词盛于宋的表现
    第三节 词非盛于宋
第三章 宋词词史论
    第一节 宋词发展论
    第二节 南北宋之争
第四章 宋词风格论
    第一节 宋词风格流派划分
    第二节 从风格看宋词的本色当行
第五章 宋词作家论
    第一节 晏殊、欧阳修
    第二节 柳永、周邦彦
    第三节 苏轼、辛弃疾
    第四节 姜夔、张炎
    第五节 其他词人
第六章 清代宋词学的特点
    第一节 朴学的影响
    第二节 诗词评论合流
    第三节 为清词创作问津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抗战词坛研究 ——以晚清词史相关现象为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抗战词坛概念及研究范围
    二、定位与特质:抗战文学、百年词史与抗战词坛
    三、分布与体量:多元视角下的群体考察
    四、现状与不足:抗战词坛整体研究的缺失
    五、方法与思路:“文史互证”与“微观史学”
第一章 御敌抗辱背景下的晚清“战争词”
    一、“战争词”命名及意义
    二、词史意识的传承发展
    三、晚清稼轩风接受史
    四、“词史”观念与稼轩风共同孕育的“战争词”
    五、结语:从民初至抗日战争
第二章 风云激荡、裂变新生的抗战词坛
    第一节 伦理、价值与选择:战时词人生态
    第二节 战争史与心灵史的合奏:词人笔下的抗战
        一、“刳孕占胎,斫头赌注,槊上婴儿舞”:战争史的深化
        二、“留不得,归不得,行不得”:心灵史的探寻
    第三节 传承与创新:从题材到意象
        一、词体功能的强化:悼挽词中不同群体的心声
        二、“乡关之思”与“倡家强聘”:走进“庾信”意象的深处
    第四节 转向与崛起:抗战词坛艺术风格论
        一、从“守四声”到声情并重:梦窗风的转向
        二、从“别建一宗”到“中兴鼓吹”:稼轩风的崛起
第三章 诗词期刊与抗战词派的生成演变
    第一节 抗战时期期刊诗词概述:兼论围绕期刊形成词派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龙榆生“别建一宗”与抗战词派的生成(1931-1936)
        一、“别建一宗”的提出及阐释
        二、旗帜与地位:开宗立派的手段
        三、引导与规范:从同人聚集到统一思想
        四、苏辛词风的整体取向
    第三节 卢前“民族诗歌”与抗战词派的发展演变(1938-1945)
        一、“民国诗”宣言与“民族诗歌”论
        二、卢前与龙榆生及抗战词派之关系
        三、期刊动态与创作分歧
        四、民族词史的书写与鼓吹的不同选择
        五、以沉挚绮语达贞刚之境
第四章 抗战词坛“三驾马车”:卢前、刘永济、吴眉孙
    第一节 卢前与“以诗为词”的接受
        一、论卢前《中兴鼓吹》的词史价值
        二、“以诗为词”的接受与创新:章士钊、王用宾、林思进、苏鹏
    第二节 寄托·门径·风会:刘永济《词论》视域下的《诵帚词》
        一、衰飒凄凉、沉雄悲壮
        二、性灵与学力兼备而归之自然
        三、“风会”理念下的词坛地位
    第三节“情所寄,有欢笑,有悲愁”:论吴眉孙《寒竽阁词》附杜兰亭、顾衍泽
        一、吴眉孙词学观
        二、《寒竽阁词》之题材与情感寄托
        三、《寒竽阁词》之气象
        四、“何苦逼人穷,吾无罪”:情真意切杜兰亭
        五、“妖星过处浑如扫,人命从来不值钱”:乡村词客顾衍泽
第五章 情境与声律的角逐:雍园词群与午社
    第一节 词社与词群考述
    第二节“漂泊客居”与雍园词群
        一、论雍园词人的群体特征
        二、熔铸周辛,自成机杼:论汪东抗战时期词
        三、哲理与笔法:论沈尹默小令
        四、以当时语道当时事:论吴白匋词
    第三节 四声之争与午社词
        一、“守四声”风气的生成演变与午社词人的拨乱反正
        二、《午社词钞》词心探微
        三、“四声”遮蔽下的仇埰词 附:金兆蕃、林鹍翔
第六章 沦陷区的生存策略与复杂心声
    第一节“诗教”理念下的“朝野统一”:论《同声月刊》“今词林”
        一、“诗教”与沦陷区文化空间的建构
        二、“在野”词人的瘦硬风神:张尔田、俞陛云、夏孙桐
        三、“朝”“野”过度:“老去填词把恨传”——论汪曾武小令组词
        四、“在朝”词人的“意内言外”之旨:龙榆生、汪兆铭
    第二节 词体雅化与反抗策略:论《雅言》期刊的文学史意义
        一、公开“斗法”的新平台:《雅言》的成立
        二、雅化与寄托:创作思想的“合”与“分”
        三、难以压制的心声:《雅言》词群的文学成就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5)明代词学通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明代词学研究现状
    第二节 本文研究方法
第一章 明代词论中的复古追寻
    第一节 尊婉约抑豪放:本色词的言情内涵
    第二节 正变之争:词为艳科的承传
    第三节 申俗黜雅:"真诗只在民间"
    第四节 "闾巷歌谣即古歌谣":词体的音乐追溯
第二章 明代词论中的"主情说"
    第一节 源于乐府:主情说论词体起源
    第二节 宛转儇俏:主情说论词的体性
    第三节 真情即性:词体主情的道德观
    第四节 崇北抑南:主情说的审美旨趣
第三章 从"诗性"阐释到"自性"发掘:明代词论的尊体之说
    第一节 "小道可观":诗词的异体同性
    第二节 "性情之正":词体的义理发掘
    第三节 "悯惜惩创":词体的净化功能
    第四节 "自适以情":词体的达情功用
第四章 明代词论中的文体递变观
    第一节 "一代有一代之胜":推崇唐五代北宋词
    第二节 "天地元声":文体递变与音乐变迁
    第三节 "其变愈下,其工益难":递变观论词体价值
    第四节 "词亦有初盛中晚":词体递变盛衰论
第五章 明代词论中的创作论
    第一节 "宣达性情":词体创作的内在动因
    第二节 "观物兴心":心物相感的造境之法
    第三节 "虚、实、即、离":含蓄蕴藉的创作手法
    第四节 浑然天成:词体创作的圆融追求
第六章 明代词学发展史
    第一节 雅正刚健:明代初期词学
    第二节 主情近俗:明代中期词学
    第三节 回归雅正:明代晚期词学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在学期闻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中国古典词论中的尊“雅”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研究综述及选题缘起
    第二节 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方法及思路
第一章 尊“雅”观——形成与嬗变
    第一节 唐五代:尊“雅”观的酝酿和萌芽
    第二节 两宋:尊“雅”观的树立和发展
    第三节 金元明:尊“雅”观的完成、凝定
    第四节 清代:尊“雅”观的开拓和深化
第二章 词论之“雅”——内涵及其生成
    第一节“雅”之义界(广义和狭义)和内涵
    第二节 词论之“雅”的生成
第三章 尊“雅”观——精神与方法
    第一节 以儒为主、释道为辅一尊“雅”观的思想精神
    第二节 尊“雅”观所体现出的方法论
第四章 尊“雅”观——风格表现及其特点
    第一节 清雅与闲雅
    第二节 骚雅与雅正
    第三节 醇雅与儒雅
第五章 词论尊“雅”观的意义
    第一节 尊“雅”观的理论价值
    第二节 词体品位的提升及对词人的认可
    第三节 对诗学的贡献及对其他文体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含蓄”范畴新释与含蓄诗学体系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前人研究综述
第一部分 释“含蓄”
    第一节 释“含”
        一、“含”的文字梳理及“含玉”传统
        二、“含玉”文化心理阐释
    第二节 释“蓄”
        一、“蓄”的文字梳理
        二、“蓄”的文化心理阐释
    第三节 释“含蓄”
    第四节 “是有真宰”——《二十四诗品——含蓄》新解
第二部分 “含蓄诗学”理论构成
    第一节 “含蓄诗学”系统论
    第二节“含蓄诗学”形象论
    第三节“含蓄诗学”创作论与接受论
第三部分 “含蓄诗学”的影响与意义
    第一节 “含蓄诗学”在中国古典诗学中的地位与影响
    第二节“含蓄诗学”对中国当代诗学建设的意义
结语:走向“含蓄诗学”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后记

四、含蓄蕴藉与词体美学(论文参考文献)

  • [1]杨慎《升庵长短句》研究[D]. 魏丹. 湘潭大学, 2020(02)
  • [2]常州词派“厚”范畴研究[D]. 李玉轩. 扬州大学, 2020(02)
  • [3]清代宋词学研究[D]. 孔哲.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7)
  • [4]抗战词坛研究 ——以晚清词史相关现象为背景[D]. 杜运威. 吉林大学, 2017(09)
  • [5]明代词学通论[D]. 刘劲松.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2)
  • [6]明代词论中的“主情说”[A]. 刘劲松.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四十辑)——中国文论的思想与智慧, 2015
  • [7]中国古典词论中的尊“雅”观研究[D]. 祝云珠. 云南大学, 2014(11)
  • [8]婉约之“约”与词体本色[J]. 杨雨.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 [9]“含蓄”范畴新释与含蓄诗学体系建构[D]. 陈博. 广西师范大学, 2010(01)
  • [10]试论杨慎词学的审美观[J]. 郑家治.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 2010(00)


美学论文 艺术价值论文 文化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论文 六朝论文

上一篇:大学图书馆的读者调查工作
下一篇:浅谈高等医学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