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旧石器时代石斧的认知考古研究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旧石器时代石斧的认知考古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梅雨生[1](2021)在《认知考古学在旧石器时代考古中的应用 ——以南非几何刻划遗存研究为例》文中指出

张煜珧[2](2019)在《夏商周祭祀遗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祭祀遗存是考古遗存类型的一种,这类遗存已有众多发现。夏商周三代处于中国古代国家形成和发展阶段,社会管理方式由血缘管理过渡至地缘管控,是古代社会制度、国家结构和思想观念变化的重要时期,与之存在紧密关联的祭祀活动被赋予了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故而,对这一时期祭祀遗存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认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夏商周祭祀遗存的梳理,以文献资料为基础,根据祭祀遗存所在位置的不同将其分为五大类十三小类,对各代和各类祭祀遗存的区位特征、地层和共存物、结构、形制、用牲、用器等指标进行了定性或定量考察,结合动物考古、聚落考古和生业环境研究等成果,辅之以甲骨文、金文、简牍等文字资料对祭祀遗存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五大类祭祀遗存中,被确认为祭天的四处遗存,因年代和地域跨度较大暂未呈现出明显的关联性和继承性。祭地遗存中,所发现的一组商时期从早到晚的社祀祭祀遗迹实例,其形态应为商人“立石为社”特征之呈现,而另一组西周中晚期诸侯卿大夫级别的社祀遗存,则显示出周人祭地“攒土为社”的特征,这两组祭祀遗存均可观察到明显的等级性。祖先祭祀分为庙祭和墓祭,梳理各时代宗庙的结构、位置、祭祀坑和规格等信息,可以看出宗庙也存在等级性,此外,各时代的宗庙结构完全不同,但都有祭祀坑的同时,在选址上也逐渐呈现“左祖右社”的趋势;墓祭按照形态分为墓上建筑、墓祭坑和墓内祭祀,考察墓祭遗存的位置和层位关系,可以确定墓祭发生的时间均晚于墓葬。山川祭祀遗存的各项指标因年代和地域跨度较大,受这两个因素影响较为明显,南方用器北方用牲是其中显着的特征,同时,通过对遗存位置的梳理,可以看出祭山和祭川是两个明显不同的祭祀体系。奠基遗存是以建筑或夯土基址为中心,由打地基、安门、置柱、立阶等不同建筑环节的前置祭祀活动而产生,其层位一般不打破夯土或地面,商时期的奠基人牲与房屋朝向呈十字交叉状,房屋的所有指标均与奠基遗存的存在与否没有相关性。城门祭祀遗存发现较少,其埋藏位置较为特殊,正对城门并于路土之下,祭牲摆放极有规律,是典型的的祭祀坑;城墙祭祀遗迹亦较少见,埋藏零散无规律,因此这类祭祀遗存是否存在尚需进一步考察。通过分辨作坊的文化属性,作坊内祭祀应当是商特有的传统,其遗存规模受到作坊规模的影响。盟誓遗址的多个特征与文献记载对应度较高。一般而言,祭祀坑和祭祀场中所用的祭牲和祭器皆较符合所在时代和地域祭祀用牲用器的规律,其中少量的特殊现象,究其实质,也是受到当时当地生业环境的影响。从夏时期开始,祭祀遗存的各类特征组合就有了明显的地域性分野。商时期,商政权核心区和控制区所见的祭祀遗存表现出明显的等级性,聚落级别的高低与祭祀遗存的规模和数量存在正相关关系。西周早期,商周祭祀文化并行。随着周王朝实现了对全国的强力控制,到了西周中晚期,列国祭祀遗存特征与周王朝基本保持一致。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各诸侯国的祭祀则是在周祭祀文化基础上吸收各自的地域传统,形成了诸侯国区域内祭祀亚文化体系。祭祀遗存明显的等级性说明其与国家统治权紧密相连,祭祀活动是由统治阶级主导、参与和进行的。相关文献和秦简牍的内容均说明国家对祭祀活动的管控力量在秦时已深入基层。祭祀遗存的外在形态特征反映出,祭祀文化发展的突变性较为明显,与政权更替相呼应,但实质是与不同族群秉承的祭祀传统和制度直接关联。至秦统一中国后,秦政权继承了周祭祀传统并增益发展成体系,其以统治力量所推行的国家祭祀,最终又在西汉初期被新政权全面接纳并继承。

裴世东[3](2019)在《《夏鼐日记》所见夏鼐考古学思想体系的形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夏鼐日记》为中心,通过对1966年以前夏鼐成长轨迹和学术历程的梳理,论述夏鼐建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考古学思想之过程。在此基础上,提炼夏鼐考古学思想体系的各个组成单元及其相应的形成轨迹和理论溯源。总结出夏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西方考古学理论与中国的考古工作实际相结合;积极引入最新的科学技术手段,与相关多学科实现交叉互动;执行严谨、科学的田野考古发掘范式,并利用对考古材料多角度的审慎研究,努力复原古代社会情况与社会发展过程,进而达到阐明历史和人类的发展规律的目的,最终建立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考古学体系的考古学思想。绪论首先陈述选题缘由。夏鼐在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学界都享有崇高的地位,近年来学界关于夏鼐学术思想的研究方兴未艾,但从深度和广度看,尚显不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以过程考古学理论为代表的“新考古学”和后过程考古学理论在欧美考古学研究中普及并得到广泛应用,而夏鼐从西方引入的文化-历史考古学研究方法仍在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占据主流地位。此外,中国的田野考古发掘方法和技术同样沿袭夏鼐主持制定的田野发掘流程和规范;夏鼐关于中外考古交流和丝绸之路沿线考古研究的路径,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尤其是构建“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其次阐述本文以1966年为时间节点的原因。夏鼐马克思主义考古学思想初步形成于1966年,同时由于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特殊阶段,而考古学属于历史学科的组成部分,因此这十七年间史学的发展状况对考古学发展影响较大。最后对学术史进行了回顾,一是对夏鼐学术人生的研究,二是与夏鼐学术思想相关的埃及学、科技史和中西交通史等领域为切入点的研究。第一章,论述夏鼐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建立过程,及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进行的考古学实践的具体路径。夏鼐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建立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萌芽期(1920-1931)、过渡期(1931-1949)和形成期(1949-1966),最终成长为能够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进行考古学研究的学者。在萌芽阶段,夏鼐主要受“新文化运动”和“左倾”文学思潮影响,初步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唯物论和实践论思想;在过渡阶段,夏鼐对国民党政权的腐朽统治日益失望,对共产党逐渐产生好感L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政治运动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陆续展开,夏鼐经历了三次思想飞跃,成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事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学者。在此期间夏鼐积极参与政治学习,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展学术研究,进行田野考古发掘,参与考古学培训教育班,主持学术会议并拓展考古学的公共宣传等。夏鼐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形成为其考古学思想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指导。第二章,详细论述了夏鼐留学英国,并将西方考古学理论和方法引入国内,指导中国考古学实践的过程。第一节梳理西方考古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脉络;第二节通过夏鼐学习西方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具体过程,指出夏鼐在留学归国之前已经基本掌握文化-历史考古学理论和当时最先进的田野考古发掘方法。第三节叙述了 1949年前夏鼐的两次主要考古实践活动。其一是《考古学方法论》的学术讲座,这是夏鼐关于考古学相关概念和内涵的第一次厘定,其二是在西北地区开展的田野考古发掘,纠正了安特生关于甘青地区史前文化年代序列的某些错误结论,是夏鼐第一次全面将西方考古学理论、田野发掘技术与中国田野考古发掘结合的范例。最后,通过1949年后夏鼐主持的历次考古发掘,证明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实现了以文化-历史考古学为代表的西方考古学理论和田野发掘方法在中国的成功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夏鼐的中国考古学思想体系的内涵。第三章,论述夏鼐提倡新科技手段、多学科交叉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夏鼐在出国留学前,对以生物、机械为代表的自然科学、技术兴趣浓厚,成为其对科技和多学科综合应用关注的渊源。赴英留学期间,夏鼐见证科技手段在考古学领域应用。回国后,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没有充足的资金和技术开展大规模相关技术应用,但是夏鼐凭借其对科技考古发展前景的判断,优先支持建立了碳十四实验室,为中国史前文化年代框架的制定奠定了技术基础。夏鼐推动其他学科与考古学的综合研究源于他长期以来对多学科关注,也归因于夏鼐在埃及考古学研究中的现实需要。1949年后,在有限条件下,夏鼐积极主持考古学与狭义历史学、纺织学、数学、地质学、化学、物理学甚至解剖学等多学科合作,在出土器物研究、成分鉴定等多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夏鼐考古学思想中的最具特点的组成部分之一。第四章,论述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反映夏鼐考古学思想初步确立的三个方面内容。共三个方面内容。首先是对考古学文化概念的厘定,夏鼐先后两次阐释了考古学文化命名问题,初步统一了中国考古学界对文化命名问题的认识,有力地推动考古学研究,尤其是史前考古学的健康发展;其次是总结了中国考古学研究的六个方向,从人类起源和在我国境内居住时间,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发展和人类经济生活,古代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国家的起源和城市发展,精神文化(艺术、宗教、文字)起源和发展,汉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六个方面拟定中国考古学的研究方向;最后,夏鼐努力推动中外考古交流,实现考古学与世界学术潮流的同步发展。结论中,将1966年前夏鼐关于马克思主义考古学思想形成的过程和理论内涵以更清晰、简明的表达进行总结;通过对夏鼐“文革”复出以后继续推动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考古学体系努力的阐述,包括对考古学系统概念的定义,提出中国文明起源研究新课题及对中国考古学的展望等,体现了夏鼐考古学思想存在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夏鼐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秉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原则的唯物论,尊重历史和人类发展规律的唯物史观,制定考古研究的方针、政策和具体的规划,根据考古学研究成果进一步充实夏鼐考古学思想的内涵。

陈醉[4](2019)在《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变迁与早期社会》文中认为辽西地区位于我国东北部,地处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是连接我国东北地区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中间地带,也是苏秉琦先生提出的史前六大区系之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本文即以该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为研究对象,在对资料全面、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分析聚落变迁及其所反映的早期社会演进情况,探讨变迁与演进的背景、动力,并通过比较的方式得出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的区域特性,同时从经济形态、文化区位和精神领域三个方面,对区域特性的形成原因进行阐释。全文共分十章。第一章为绪论。对本文的时空范围、研究对象进行界定,回顾了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考古实践及研究简史,分析研究现状和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引出本文研究目的、思路、方法,并对一些关键术语进行了说明。第二章为年代框架的构建。通过对以往考古学文化分期成果的梳理,确立本研究的年代框架和主要聚落遗址的时间位置。结合考古发现情况,将本文涉及的聚落遗存划分为五个时期,从而为接下来的聚落形态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分期和年代上的依据。第三章至第七章为各时期聚落形态的具体分析。通过聚落构成要素、聚落形态及平面布局、区域聚落形态三个方面,对各时期聚落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厘清聚落内遗迹的形制和性质、单个聚落的布局和演变、区域聚落的分布和组织等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充分注意到了同一时期内不同阶段聚落的变迁和不同地域聚落的差异。此外,还分析了不同时期经济形态、陶器生产专业化和与精神文化生活有关的遗存,为后文早期社会的探讨奠定基础。第八章为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变迁与早期社会研究。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聚落发生期之后,辽西地区历经了由简单逐步复杂并最终突然衰落的四个发展阶段: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发育阶段、新石器时代晚期前段的发展阶段、新石器时代晚期后段的繁荣阶段、新石器时代末期的衰落阶段,分析、总结各阶段聚落形态与早期社会的特点。根据聚落变迁与早期社会的区域性,以西拉木伦河为界,分为南部中心区和北部边缘区,两区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单个聚落的构成和聚落类型、单个聚落布局形态及其演变、区域社会组织和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北部边缘区与南部中心区虽然时段上是同步的,但聚落形态和早期社会没有显示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在此基础上,探讨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变迁与早期社会演进的自然环境背景、经济形态背景和内在动力、外在动力。第九章为比较研究。通过与黄河中下游地区和北方以远地区的比较分析,明确辽西地区聚落形态特性,并认为经济形态、文化区位和精神领域三个方面共同决定了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和早期社会的特性。在辽西地区的发展兴衰进程中,文化传统贯穿始终,具有持续性;南北区位文化兼容并蓄,具有特殊性;狩猎采集经济形态特有的物质文化基础和精神文化底力,具有根本性。总之,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与早期社会走过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狩猎采集型的发展道路。根据比较研究结果,本文将黄河中下游地区、辽西地区、北方以远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的变迁归纳为两种发展模式。第十章为结语,对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主要收获进行了总结,并指出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李罡[5](2018)在《泥河湾盆地考古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泥河湾位于河北省阳原县,拥有丰富的第四纪沉积物,蕴藏着距今200万年至新石器时代史前各时期的文化遗存近200余处。自上世纪20年代初被发现以来,至今已有近一个世纪的科研背景和工作基础。泥河湾盆地成为挑战人类非洲起源说的重要区域之一,被誉为“世界东方人类的故乡”,其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第四纪地质学、古生物学等方面在国际学界占据显要位置。本文主要以泥河湾盆地旧石器考古学研究历程作为研究对象,兼顾其相关学科,对近百年泥河湾盆地科研历程分五阶段进行阶段研究评述,是初步构建泥河湾考古研究史的初步尝试。泥河湾盆地的科考活动最初始于1921年,直至1948年召开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大会才将泥河湾层地质时代定为早更新世,这一阶段的科考活动主要集中在对第四纪地质古生物的研究方面。早期地质学者发现了泥河湾盆地发育面积广大的河湖相地层,“泥河湾层”得以建名及被初步研究,泥河湾哺乳动物群得以确立,并引起国际学术界对泥河湾的关注。学者们提出泥河湾层蕴藏远古人类遗迹的早期猜想并引发相关讨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学者成为泥河湾盆地研究活动的主力。“泥河湾层”成为我国华北地区早更新世标准地层之一。我国的旧石器时代考古迎来新的发展,同属于泥河湾层发育区的山西大同盆地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峙峪遗址。泥河湾盆地成为寻找更古老人类遗存最有希望的地区之一。在对火山及新构造运动方面也有相关研究。1965年,在阳原盆地发现两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泥河湾盆地进入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发展时期。19721974年,发现、发掘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虎头梁遗址群。19731977年发掘旧石器时代中期的许家窑-侯家窑遗址,将早期北京猿人文化和晚期的峙峪文化联结起来,充当了过渡桥梁。1978年,发现距今约136万年的小长梁遗址,在国内学术界产生极大影响。此后大规模旧石器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蓬勃发展,并取得显着成就。新的考古发掘技术开始被尝试和推广,碳-14年代测定法、铀系法、古地磁年代测定手段等开始应用于对考古遗址的分析及研究。泥河湾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遗址的考古发现和遗址数量的不断扩充,形成一个不间断的发展序列,丰富了旧石器文化内容,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旧石器文化发展序列的完善。泥河湾盆地成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重要地区。同时,在对古生物化石的发现与研究、泥河湾层的划分等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1990年开始,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进入辉煌时期。一系列发现及科研成果,促成中美考古合作项目的启动,飞梁、东谷坨遗址发掘得以实施,新的发掘技术得到推广,研究水平明显提高;石制品拼合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遗址的埋藏环境、人类行为学研究受到重视;更古老的文化遗存被发现,人类的活动历史追溯到距今约200万年;旧-新石器时代过渡这一重大学术课题取得初步成果;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泥河湾遗址群的保护工作受到重视;古地磁测年技术得到较好的应用,相关领域也有新的进展。2012年,作为国内最大的旧石器专题博物馆之一的泥河湾专题博物馆建成使用。泥河湾盆地科研工作持续推进,并取得巨大成果,为考古学界及中央、地方政府所认可,东方人类探源工程得以立项。2013年项目启动,围绕马圈沟遗址、侯家窑遗址等开展发掘、调查工作,多学科、多科研单位研究力量注入到泥河湾的学科发展中,使多角度认识和解决泥河湾盆地考古工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成为可能,也使一些学术分歧和模糊认识获得以新角度和新思维进行探讨和确认的条件。项目开展后,对泥河湾盆地地质、地貌及古环境、旧石器考古及古人类学方面取得了众多成果。多学科、多学术机构对泥河湾的共同研究,使泥河湾盆地的旧石器考古学迎来继周口店发掘之后的又一次复兴。

程庆花[6](2018)在《GIS支持下的中国东北东南部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址分布的环境考古研究》文中认为东北东南部地区的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资源比较丰富,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但是针对这些考古资料,以GIS技术为主要分析手段展开的区域性考古学研究还不是很多,相应的技术研究和运用也比较匮乏。因此,笔者尝试通过GIS技术分析东北东南部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址分布的气候、植被、地形、土壤等因素,进而挖掘旧石器时代该区域古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不同时期人地关系的发展情况,或可以对东北地区环境考古和人地关系研究有所补益。此外,还可以丰富GIS考古学的实践案例,综合不同遗址点的数据信息和资料源,建立相对科学的数据库,也可以促进GIS技术在环境考古学实践中的应用。本研究以环境考古学基本理论为基础,搜集和整理大量的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分析方面的数据,借助专业技术手段和实地踏勘,重点考察了东北东南部地区这一狭长地带在整个旧石器时代的气候、地貌情况。从旧石器时代遗址空间分布入手,分析古人类的生存环境背景,加深对古人类环境适应能力变化的理解。本研究以中国东北东南部地区的遗址空间分布为研究对象,主要发挥GIS技术的工具性功能。首先,介绍研究区域的基本环境情况,并且简要梳理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情况。其次,把完整的旧石器时代分为三个连续的阶段:早期、中期和晚期。对各阶段考古遗址空间分布情况进行整体性的古环境、数字地形、空间叠置和空间形态研究,在每一阶段从整体上把握遗址分布的特点和人地关系的情况。最后,对本研究的成果进行简单总结,并且提出研究存在的不足。研究表明,中国东北东南部地区旧石器时代人类在选址时往往会选择靠近河流的低海拔的山地、丘陵,这些地点视野开阔,便于观察,适宜狩猎或者躲避动物伤害,也方便生活用水。而且,遗址所在区域岩石类型多样,石器原料丰富,方便就地取材。这些都表明,当时的人类在进行遗址位置选择时,会考虑很多地理环境因素。在漫长的旧石器时代,东北东南部地区的以古气候为主导因素的古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气候的角度来看大体上经历了“暖—冷—凉—冷”的变迁。而遗址数量却在不断增多,分布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这表明当时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有所增强,这一点从石器的组合上也能看出,在旧石器早期,石器多是中大型,且较为粗糙,而到了晚期,细石器等一些小型石器越来越多的被使用,且较为精致,复合工具的使用,是人类适应广谱经济的表现之一。

余菀莹[7](2018)在《嘉陵江中下游地区先秦考古学文化研究初探》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一大批新的考古资料逐渐面世,嘉陵江中下游地区先秦考古学文化的特征和性质逐渐明晰,一些比较重要的遗迹和遗物更是证明了这一地区曾是古代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基于此,本文在搜集、梳理和整合嘉陵江中下游地区已有的先秦时期的考古发现的基础上,结合周边地区建立起的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及序列和相关研究成果,对嘉陵江中下游地区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序列及文化性质提出了一些个人看法,并对该地区先秦时期的经济、社会及思想文化情况作出一些探讨,以期有助于加深对该区域先秦文化面貌的认识和理解。第一章绪论主要从文章的选题和相关概念的界定入手,介绍了在嘉陵江中下游流域过去所开展的先秦时期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概况,以及目前关于本地区先秦考古学文化研究主要文献与考古工作的大致情况。第二章对嘉陵江流域的自然地理、气候环境等进行了必要的论述,为后文对遗存各方面的讨论和分析奠定大的背景与基础。第三章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嘉陵江中下游地区从旧石器时代到秦以前的典型考古遗址,并利用考古地层学、类型学、文化因素分析法、统计法等,通过与周边地区已构建的先秦考古学文化序列进行比较与分析,得出嘉陵江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为:广元中子铺细石器遗存—邓家坪下层—通江擂鼓寨早期遗存—边堆山遗址—中子铺晚期遗存、张家坡遗址。商周时期,河嘴屋基B组、菜蔬排遗址与猴清庙商周遗存等,为十二桥文化的石地坝类型;而在东周时期,宣汉罗家坝墓地和北碚庙嘴墓地则为晚期巴文化遗存。第四章,主要通过现有的考古材料,结合相关历史文献,对嘉陵江中下游地区先秦时期的社会状况进行初步探究。通过分析当时的自然资源环境情况,对古代人类社会状况及上层建筑的内容进行认识。在探讨该地区先秦时期的社会组织、社会发展形态以及人们的思想文化方面时,则较多地运用到已发现的墓葬材料与居址材料。

叶舒宪[8](2017)在《引魂升天——灵宝西坡大墓随葬玉钺与陶灶的二元结构及宗教功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文学人类学和认知考古学的理论立场,21世纪新发现的灵宝西坡仰韶文化大墓的随葬玉器陶器的二元结构可以说明,玉钺向上(西)和陶灶在下(东)的墓葬结构模式的隐含象征意义,即驱动死者的灵魂升天旅程;揭示出玄钺与天玄、陶灶与地黄的神话联想契合远古以来的华夏宇宙观,中原先民在距今5500年至5000年之际已经完成玉石神话信仰驱动的墓葬行为模式。

叶舒宪[9](2017)在《神话观念决定论与文化基因说》文中研究说明神话观念决定论是国内文学人类学一派理论建构的一部分,其所应用的语境是如何界定和认识文化基因,即从所以然的层面理解和解读一个特定文化群体或文明国家。从玉文化大传统视角重新审视华夏文明国家的特色,有利于从物质与精神的特殊性方面深入地把握到其文化基因方面。史前期的初民的信仰观念要素与神圣物质的交互作用,成为催生文明的内在驱动力。

杨宽[10](2016)在《辽西史前磨制石器研究》文中认为考古学的研究目标就是要“透物见人”,解决“人”与“物”的关联纽带至关重要。而为了达到“见人”的目标,本文以石器分析为切入点,注重参考复制实验与民族学材料所提供的原理性信息,最终结合石器分析的关联方法,了解辽西史前的生计方式。论文第1章简要分析了辽西地区史前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历史,提出本文论述的切入角度—石器分析,并对本文研究所涉及的理论与方法予以说明。论文第2章介绍并分析了辽西地区史前时期的考古学文化背景和自然环境背景。论文第3章是对已发掘出土的石器进行整理、分类研究。根据器物的形制、使用部位等方面的特征,将经常所见的石器分为石锄、石铲、石斧、石刀等12类,每类器物又分为若干型。论文第4章在第3章分类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每种类型石器进行包括痕迹的观察、工艺设计分析、复制使用实验与民族学的对比等几方面的研究,使我们对石器的功能做出较为可靠的推断。论文第5章与第6章则是以石器的功能研究为基础,对史前辽西地区的生计方式进行了研究与探讨。第5章是以石器类型的演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每种类型石器功能的差异,从宏观上了解以农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生计方式的变化。第6章注重遗址内石器工具组合的研究,结合遗址废弃、动物遗存、植物遗存等几方面的分析,参考以农业发展为中心的生计类别模型,确定遗址的生计方式。论文第7章对每个时期的生计方式进行了总结,通过对石器的分类描述、功能的推断、各个考古学文化时期各类石器演变情况的分析以及各个遗址内石器组合的研究,使我们对辽西地区的史前生产与生活状况有了比较具体的认识。总体而言兴隆洼文化时期的经济生产方式以粗放型的生产方式为主,这其中有的实行的是无轮歇轮作制,有的实行的是轮歇轮作制,而狩猎采集经济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不可或缺。赵宝沟文化时期虽然也是“粗放型生产方式+狩猎采集”的生产方式,但与兴隆洼文化时期的生产方式相比,翻整土地的深度更大,而此时期的遗址规模要比之前小很多,这主要是由于该时期定居时间更长,在相同的土地负载力下,所能养活的人口规模自然就比短期定居的规模要小。红山文化时期是深度开发利用土地的时期,应该属于精细耕作方式的早期阶段,还不是很成熟。当时的经济方式以作物生产为主,狩猎采集经济虽然还提供着部分食物的来源,但由于土地的“深耕细作”需要更多的时间投入,那么投入其他生产方式的时间就会更少,因此狩猎采集经济处于从属地位。小河沿文化时期的经济生产方式十分复杂,且看不到大规模农业生产的直接证据,不稳定性要高于其他文化时期。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生产方式是以精细生产方式为主,有一定饲养动物的能力,此时的狩猎采集经济已经不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旧石器时代石斧的认知考古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旧石器时代石斧的认知考古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夏商周祭祀遗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祭祀遗存研究综述
        1.2.1 夏时期祭祀遗存考古研究情况
        1.2.2 商时期祭祀遗存考古研究情况
        1.2.3 两周时期祭祀遗存研究
    1.3 目前祭祀研究的不足
    1.4 研究对象及时空范围
        1.4.1 研究对象及时间范围
        1.4.2 研究的空间范围
    1.5 研究设计、内容
        1.5.1 研究设计
        1.5.2 研究内容
        1.5.3 基本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夏时期祭祀遗存的发现及其性质
    2.1 夏时期祭祀遗存的发现
        2.1.1 河南地区
        2.1.2 其他地区
    2.2 小结
第三章 商时期祭祀遗存发现与性质判断
    3.1 商政权核心及控制区
        3.1.1 以郑州商城为中心的祭祀遗存
        3.1.2 以郑州小双桥为中心的祭祀遗存
        3.1.3 以洹北商城为中心的祭祀遗存
        3.1.4 以殷墟为中心的祭祀遗存
        3.1.5 以偃师商城为中心的祭祀遗存
        3.1.6 盘龙城
        3.1.7 垣曲商城
        3.1.8 藁城台西遗址
        3.1.9 其它地点
    3.2 商代其它区域的祭祀遗存
        3.2.1 湖南宁乡、黄材地区
        3.2.2 江西清江吴城遗址
        3.2.3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
    3.3 小结
        3.3.1 商时期祭祀遗存分布特征
        3.3.2 商代祭祀遗存的基本特征
        3.3.3 其它区域内祭祀遗存基本特征
第四章 两周时期祭祀遗存的发现与性质判断
    4.1 周王朝直接控制区祭祀遗存
        4.1.1 关中地区
        4.1.2 洛阳地区
    4.2 两周封国祭祀遗存
        4.2.1 晋国祭祀遗存
        4.2.2 宋国祭祀遗存
        4.2.3 秦国祭祀遗存
        4.2.4 卫国祭祀遗存
        4.2.5 魏国祭祀遗存
        4.2.6 郑国祭祀遗存
        4.2.7 中山国祭祀遗存
        4.2.8 鲁国祭祀遗存
        4.2.9 齐国祭祀遗存
        4.2.10 邿国祭祀遗存
        4.2.11 楚国祭祀遗存
        4.2.12 徐国祭祀遗存
        4.2.13 安徽地区祭祀遗存
    4.3 两周时期其它地区的祭祀遗存
        4.3.1 内蒙古大山前遗址
        4.3.2 成都金沙遗址
        4.3.3 湖南宁材等地
    4.4 小结
        4.4.1 两周时期祭祀遗存分布及其性质
        4.4.2 两周时期祭祀遗存的基本特征
第五章 夏商周祭祀遗存分类研究
    5.1 祭祀遗存的分类
    5.2 天地祭祀
        5.2.1 祭天遗存的发现
        5.2.2 祭天遗存的性状特点
        5.2.3 祭天遗存的祭牲祭器
        5.2.4 文献所见祭天
        5.2.5 祭地遗存的发现
        5.2.6 祭地遗存的性状特征
        5.2.7 祭地遗存的祭牲祭器
        5.2.8 文献所见的社祀
        5.2.9 小结
    5.3 祖先祭祀
        5.3.1 宗庙祭祀的发现
        5.3.2 宗庙祭祀区位特征分析
        5.3.3 宗庙建筑的结构特征
        5.3.4 宗庙用牲特点(已排除相关建筑奠基坑)
        5.3.5 宗庙用器特征
        5.3.6 文献所见宗庙祭祀
        5.3.7 墓祭的发现及类型
        5.3.8 墓祭的区位特征
        5.3.9 墓祭的用牲用器
        5.3.10 文献所见的墓祭
        5.3.11 小结
    5.4 山川祭祀
        5.4.1 山川祭祀区位特征
        5.4.2 湖南地区山川祭祀总体特征
        5.4.3 湖南地区用器种类
        5.4.4 湖南地区山川祭祀用器组合
        5.4.5 湖南地区用器摆放方式
        5.4.6 北方地区山川祭祀用器种类
        5.4.7 北方地区山川祭祀用器摆放
        5.4.8 湖南地区山川祭祀用牲
        5.4.9 北方地区山川祭祀用牲
        5.4.10 湖南与北方地区山川祭祀坑性状特征的共性与差异性
        5.4.11 文献所见的山川祭祀
        5.4.12 湖南两处青铜器窖藏坑性质之辨
        5.4.13 小结
    5.5 其它祭祀遗存
        5.5.1 奠基遗存
        5.5.2 城墙与城门祭祀
        5.5.3 作坊祭祀
        5.5.4 盟誓遗址
        5.5.5 祭祀场与祭祀坑
第六章 夏商周祭祀遗存综合研究
    6.1 史前祭祀遗存与夏商周祭祀遗存关系
        6.1.1 史前祭祀遗迹概况
        6.1.2 史前祭祀遗存与夏商周祭祀遗存的关系
    6.2 夏时期祭祀遗存的基本认识
        6.2.1 祭祀类型
        6.2.2 祭牲
        6.2.3 祭器
        6.2.4 小结
    6.3 商时期祭祀遗存的综合研究
        6.3.1 商王畿及相邻区的祭祀遗存分级现象
        6.3.2 祭祀用牲特点
        6.3.3 祭祀用器的特点
        6.3.4 商代周边地区的祭祀遗存
        6.3.5 小结
    6.4 两周时期的祭祀遗存的综合分析
        6.4.1 周王朝直接控制区祭祀遗存
        6.4.2 两周封国诸侯祭祀遗存分析
        6.4.3 周王朝外围地区的祭祀遗存
        6.4.4 周代祭祀遗存的区域特点
        6.4.5 小结
第七章 祭祀的相关问题分析
    7.1 关于祭祀用牲的问题
        7.1.1 人牲使用的变化
        7.1.2 祭牲种类与“牢”的认识
    7.2 关于祭祀用器的问题
        7.2.1 祭祀用器的属性
        7.2.2 玉器的特殊组合
        7.2.3 车马祭祀坑
    7.3 祭祀遗迹形态与名称
        7.3.1 祭坛类遗迹
        7.3.2 祭祀坑形制与祭祀坎
    7.4 认知考古学与祭祀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夏鼐日记》所见夏鼐考古学思想体系的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
        一、选题原因
        二、1966年时间节点的设定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一、对夏鼐学术人生的研究
        二、对夏鼐学术思想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注释规范
        一、研究方法
        二、注释规范
第一章 夏鼐考古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分期与实践途径研究
    第一节 萌发时期(1920-1931)
    第二节 过渡时期(1931-1949)
    第三节 形成时期(1949-1966)
    第四节 夏鼐考古学思想的实践途径
    小结
第二章 夏鼐与西方考古学
    第一节 西方考古学理论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夏鼐与西方考古学
    第三节 夏鼐与西方考古学在中国的实践(1941-1949)
    第四节 夏鼐与西方考古学在新中国的实践(1949-1966)
    小结
第三章 夏鼐与新技术、多学科在中国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节 新技术在考古学应用
    第二节 夏鼐与多学科考古学研究
    小结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夏鼐考古学思想的初步建立
    第一节 中国考古学体系的提出
    第二节 规划中国考古学发展方向
    第三节 考古学文化概念的厘定
    第四节 推动中外考古交流
    小结
结论
附录一: 夏鼐阅读书籍目录
附录二: 夏鼐阅读期刊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变迁与早期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辽西地区聚落考古实践与研究进展
        1.2.1 聚落考古实践进展
        1.2.2 聚落形态研究进展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1.5 相关术语的界定
        1.5.1 “聚落”的定义
        1.5.2 经济形态研究中的基本概念
        1.5.3 陶器生产专业化的演变模式
第二章 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年代框架
第三章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聚落遗址
    3.1 燕山南麓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的发现
        3.1.1 南庄头遗址
        3.1.2 于家沟遗址
        3.1.3 东胡林遗址
        3.1.4 转年遗址
        3.1.5 西庙遗址
    3.2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经济形态
    3.3 遗迹概况
    3.4 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的特征
第四章 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聚落遗址
    4.1 聚落构成要素分析
        4.1.1 房址分析
        4.1.2 墓葬分析
        4.1.3 灰坑分析
        4.1.4 其他遗迹
    4.2 聚落形态及平面布局
        4.2.1 典型聚落
        4.2.2 其他聚落
        4.2.3 单个聚落形态的历时演变与区域差异
    4.3 区域聚落形态
    4.4 经济形态分析
        4.4.1 小河西文化
        4.4.2 兴隆洼文化
        4.4.3 西梁类型
    4.5 陶器生产专业化
        4.5.1 直接证据
        4.5.2 间接证据
    4.6 精神文化生活
第五章 新石器时代晚期前段的聚落遗址
    5.1 聚落构成要素分析
        5.1.1 房址分析
        5.1.2 墓葬
        5.1.3 灰坑
        5.1.4 陶窑
        5.1.5 其他遗迹
    5.2 聚落形态及平面布局
        5.2.1 典型聚落
        5.2.2 其他聚落
        5.2.3 单个聚落形态的历时演变与地区差异
    5.3 区域聚落形态
    5.4 经济形态分析
        5.4.1 赵宝沟文化
        5.4.2 富河文化
        5.4.3 红山文化早中期
    5.5 陶器生产专业化
        5.5.1 直接证据
        5.5.2 间接证据
    5.6 精神文化生活
第六章 新石器时代晚期后段的聚落遗址
    6.1 居住址分析
        6.1.1 居住址构成要素分析
        6.1.2 居住址布局形态
    6.2 礼仪遗址分析
        6.2.1 礼仪遗址构成要素
        6.2.2 礼仪遗址平面布局
    6.3 总结
    6.4 区域聚落形态
    6.5 经济形态分析
        6.5.1 红山文化晚期
        6.5.2 哈民文化
    6.6 陶器生产专业化
        6.6.1 一般性陶器生产
        6.6.2 特殊性陶器生产
    6.7 祭祀活动
第七章 新石器时代末期的聚落遗址
    7.1 聚落形态与平面布局
        7.1.1 石棚山墓地
        7.1.2 南宝力皋吐墓地
        7.1.3 哈啦海沟墓地
        7.1.4 南台地遗址
    7.2 区域聚落形态
    7.3 经济形态
        7.3.1 小河沿文化
        7.3.2 南宝力皋吐类型
    7.4 精神文化生活
第八章 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变迁与早期社会
    8.1 聚落变迁与早期社会演进的阶段性
        8.1.1 新石器时代中期聚落与早期社会的发育
        8.1.2 新石器时代晚期前段聚落与早期社会的发展
        8.1.3 新石器时代晚期后段聚落与早期社会的繁荣
        8.1.4 新石器时代末期聚落与早期社会的衰落
    8.2 聚落变迁与早期社会演进的区域性
    8.3 聚落变迁与早期社会演进的背景与动力
        8.3.1 聚落变迁与早期社会演进的背景
        8.3.2 聚落变迁与早期社会演进的动力
第九章 比较研究:辽西地区聚落形态特性与成因
    9.1 辽西地区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比较研究
        9.1.1 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聚落变迁
        9.1.2 聚落形态的区域共性与特性
    9.2 辽西地区与北方以远地区的比较研究
        9.2.1 北方以远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聚落形态
        9.2.2 聚落形态的区域共性与特性
    9.3 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特性及成因
    9.4 两种模式的提出
第十章 结语
    10.1 本文的收获
        10.1.1 聚落形态研究方面
        10.1.2 早期社会研究方面
    10.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表
在学期间的学术成果

(5)泥河湾盆地考古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对泥河湾盆地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三、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四、范例说明
第一章 泥河湾盆地的发现及初步研究(1921~1948)
    第一节 泥河湾的发现
        一、泥河湾教堂的文森特神甫
        二、桑志华和北疆博物院
        三、巴尔博命名“泥河湾层”
        四、桑志华的6次泥河湾之旅
    第二节 泥河湾哺乳动物群
        一、身为神甫的科学家——德日进
        二、泥河湾哺乳动物群的确立及对泥河湾古人类的预测
    第三节 粗糙的手斧
        一、步日耶的发现
        二、关于“手斧”的争论
    第四节 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大会
        一、泥河湾层的划分
        二、中国的“维拉方层”——早更新世的泥河湾层
    第五节 滥觞于第四纪地质古生物的泥河湾旧石器考古
第二章 北方下更新统标准地层的建立和新的认识(1949~1964)
    第一节 标准地层的确立及泥河湾层的新认识
        一、华北地区的早更新世标准地层
        二、对泥河湾层的新认识
    第二节 泥河湾盆地火山活动与新构造运动的研究
        一、火山活动的(早期)研究
        二、新构造运动的研究
    第三节 峙峪遗址的发现
    第四节 对泥河湾层的新认识及古人类遗存的猜想
第三章 旧石器考古的发展及相关领域的大发现(1965~1989)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发展时期
        一、泥河湾盆地旧石器考古三部曲(1965~1980年)
        二、泥河湾旧石器考古文化序列的进一步完善(1981~1989年)
        三、对1984~1989年的调查试掘时期的评价
        四、一些问题的讨论
    第二节 古生物化石的大量发现
        一、哺乳动物化石研究
        二、鱼类化石
        三、软体动物化石群的研究
        四、微体古生物化石的研究
        五、孢粉分析
    第三节 泥河湾盆地地层学的新进展
        一、生物地层学方面的研究
        二、磁性地层学方面的研究
        三、泥河湾层划分的深化和研究
    第四节 大同火山的研究进展
    第五节 泥河湾盆地古环境与古地理方面的研究
        一、泥河湾古湖的演化研究
        二、泥河湾盆地古环境的研究
        三、泥河湾盆地古地理环境研究
    第六节 泥河湾盆地旧石器考古及第四纪相关领域研究的发展
第四章 承前启后(1990~2011)
    第一节 泥河湾旧石器考古的辉煌时期
        一、中美合作的开展及影响
        二、主要旧石器遗址的发现
        三、泥河湾盆地旧石器考古学的新进展及存在问题
        四、泥河湾盆地的考古工作者
        五、综合研究及理论与方法论的进展
    第二节 古生物化石的研究
        一、哺乳动物化石研究
        二、微体古生物化石的研究
        三、孢粉分析
        四、叠层石的发现和研究
    第三节 泥河湾盆地地层学研究
        一、磁性地层学方面的研究
        二、泥河湾层划分的深化和研究
    第四节 泥河湾盆地古环境与古地理方面的研究
        一、泥河湾古湖的演化研究
        二、泥河湾盆地古环境的研究
    第五节 火山运动和新构造运动的研究
第五章 泥河湾发展的新机遇——东方人类探源工程方兴未艾(2012~2016)
    第一节 泥河湾博物馆的建立及相关研究机构组建的意义
        一、泥河湾博物馆的建立
        二、其他研究机构的建立
        三、对泥河湾的规划、保护,让文物活起来
    第二节 东方人类探源工程
        一、东方人类探源工程的启动
        二、东方人类探源工程的研究内容
        三、目前进度及已取得的成果
    第三节 泥河湾旧石器考古的新进展
        一、旧石器考古发掘及调查活动
        二、主要研究成果及认识
    第四节 其他领域的进展
        一、哺乳动物化石
        二、地层学方面的进展
        三、新构造火山运动
        四、古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6)GIS支持下的中国东北东南部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址分布的环境考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学者的研究状况
        1.2.2 国内学者的研究状况
    1.3 本文研究材料的主要来源
        1.3.1 旧石器遗址相关材料
        1.3.2 古环境相关资料
        1.3.3 GIS相关材料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文章的创新之处
    1.5 研究的主要区域
    1.6 研究过程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地理概况
        2.2.1 气候特征
        2.2.2 地貌特征
        2.2.3 现代土壤特征
        2.2.4 现代植被特征
    2.3 遗址概况
        2.3.1 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
        2.3.2 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
        2.3.3 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第3章 东北东南部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分布的环境考古研究
    3.1 研究区域古环境概述
    3.2 遗址空间分布特征浅析
        3.2.1 东北东南部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数字地形分析
        3.2.2 东北东南部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空间叠置分析
        3.2.3 东北东南部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址河流缓冲区分析
    3.3 以庙后山遗址点为例,对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分布的环境考古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东北东南部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分布的环境考古研究
    4.1 古环境背景概述
    4.2 遗址空间分布特征浅析
        4.2.1 东北东南部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数字地形分析
        4.2.2 东北东南部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空间叠置分析
        4.2.3 东北东南部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河流缓冲区分析
        4.2.4 东北东南部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空间形态分析
    4.3 以新乡砖厂为例,对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分布情况进行环境考古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东北东南部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分布的环境考古研究
    5.1 研究区域古环境背景概述
    5.2 遗址空间分布特征浅析
        5.2.1 东北东南部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数字地形分析
        5.2.2 东北东南部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空间叠置分析
        5.2.3 东北东南部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河流缓冲区分析
        5.2.4 东北东南部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空间形态分析
    5.3 以桦甸仙人洞遗址为例,对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分布进行环境考古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东北东南部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址遗址分布的具体信息
    6.2 遗址分布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6.3 文章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导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7)嘉陵江中下游地区先秦考古学文化研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价值与相关概念界定
        1.1.1 选题价值
        1.1.2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说明
    1.2 相关学术研究情况
        1.2.1 嘉陵江中下游地区考古调查与田野发掘工作
        1.2.2 嘉陵江中下游地区考古研究情况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2 嘉陵江中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2.1 嘉陵江的地理地貌及成因
        2.1.1 盆北低山区
        2.1.2 盆中丘陵区
    2.2 嘉陵江的自然环境与气候
    2.3 小结
3 嘉陵江中下游地区先秦时期的考古遗存
    3.1 石器时代的考古遗存
        3.1.1 旧石器时代的典型遗址
        3.1.2 新石器时代的典型遗址
        3.1.3 区域内的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
        3.1.4 年代与序列
        3.1.5 小结
    3.2 夏商周时期的考古遗存
        3.2.1 典型遗址
        3.2.2 年代与文化性质
    3.3 小结
4 嘉陵江中下游地区先秦时期的社会
    4.1 嘉陵江中下游地区先秦时期的环境资源
    4.2 文化遗存中反映出的社会经济
        4.2.1 旧石器时期
        4.2.2 新石器时代
        4.2.3 夏商周时期
        4.2.4 小结
    4.3 文化遗存中反映出的的社会状况
        4.3.1 从居址遗存方面的分析
        4.3.2 从墓葬方面的分析
        4.3.3 思想文化方面
        4.3.4 小结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8)引魂升天——灵宝西坡大墓随葬玉钺与陶灶的二元结构及宗教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一、仰韶人的宗教观念和神话想象
二、灵宝西坡墓葬结构的二元对立现象
    (一) 化学成分
    (二) 晶体结构与结晶习性
    (三) 物理性质
三、从结构到功能:死后升天的宗教观念
结论:玉教神话观驱动中原玉文化发生

(10)辽西史前磨制石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辽西地区史前考古研究简史
    1.2 石器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1.2.1 国内外石器分析理论、方法发展简史
        1.2.2 石器分析与农业发展过程研究
        1.2.3 本文所涉及的理论与方法
第2章 辽西史前石器工业背景研究
    2.1 辽西史前石器工业的考古学文化背景
        2.1.1 兴隆洼文化
        2.1.2 赵宝沟文化
        2.1.3 红山文化
        2.1.4 富河文化
        2.1.5 小河沿文化
        2.1.6 夏家店下层文化
        2.1.7 魏营子文化与夏家店上层文化
        2.1.8 林西西梁遗址
        2.1.9 哈民忙哈遗址与南宝力皋吐新石器时代墓地
    2.2 辽西史前文化的环境背景
    小结
第3章 辽西史前石器描述、分类研究
    3.1 石锄
        3.1.1 兴隆洼文化时期
        3.1.2 富河沟门遗址
        3.1.3 红山文化
        3.1.4 哈民忙哈遗址
        3.1.5 南宝力皋吐墓地
        3.1.6 夏家店下层文化
    3.2 石铲
        3.2.1 兴隆洼文化时期
        3.2.2 赵宝沟文化
        3.2.3 红山文化
        3.2.4 小河沿文化时期
    3.3 石斧
        3.3.1 兴隆洼文化时期
        3.3.2 赵宝沟文化
        3.3.3 红山文化
        3.3.4 哈民忙哈遗址
        3.3.5 小河沿文化
        3.3.6 南宝力皋吐墓地
        3.3.7 夏家店下层文化
    3.4 石刀
        3.4.1 兴隆洼文化时期
        3.4.2 赵宝沟文化
        3.4.3 红山文化
        3.4.4 哈民忙哈遗址
        3.4.5 小河沿文化
        3.4.6 南宝力皋吐墓地
        3.4.7 夏家店下层文化
    3.5 石磨棒
        3.5.1 兴隆洼文化时期
        3.5.2 赵宝沟文化
        3.5.3 红山文化
        3.5.4 哈民忙哈遗址
        3.5.5 南宝力皋吐墓地
        3.5.6 夏家店下层文化
    3.6 石磨盘
        3.6.1 兴隆洼文化时期
        3.6.2 赵宝沟文化
        3.6.3 红山文化
        3.6.4 哈民忙哈遗址
        3.6.5 南宝力皋吐墓地
        3.6.6 夏家店下层文化
    3.7 石锛与石凿
        3.7.1 兴隆洼文化时期
        3.7.2 赵宝沟文化
        3.7.3 红山文化
        3.7.4 哈民忙哈遗址
        3.7.5 小河沿文化
        3.7.6 夏家店下层文化
    3.8 石杵与石臼
        3.8.1 兴隆洼文化时期
        3.8.2 赵宝沟文化
        3.8.3 红山文化
        3.8.4 哈民忙哈遗址
        3.8.5 南宝力皋吐墓地
        3.8.6 夏家店下层文化
    3.9 石环
        3.9.1 兴隆洼文化时期
        3.9.2 赵宝沟文化
        3.9.3 哈民忙哈遗址
        3.9.4 小河沿文化
        3.9.5 夏家店下层文化
    3.10 石饼
        3.10.1 兴隆洼文化
        3.10.2 赵宝沟文化
        3.10.3 红山文化
        3.10.4 哈民忙哈遗址
        3.10.5 南宝力皋吐墓地
        3.10.6 夏家店下层文化
第4章 石器功能分析
    4.1 石锄
        4.1.1 石锄的工艺设计分析
        4.1.2 使用痕迹观察
        4.1.3 实验分析
    4.2 石铲
        4.2.1 工艺设计分析
        4.2.2 痕迹观察
        4.2.3 实验研究
        4.2.4 民族学比较
    4.3 石刀
        4.3.1 石刀的痕迹观察与工艺设计分析
        4.3.2 实验研究
        4.3.3 民族学的比较研究
    4.4 石斧
        4.4.1 工艺设计分析
        4.4.2 民族学对比
    4.5 石锛
    4.6 石凿
    4.7 石磨盘、石磨棒和石杵、石臼
        4.7.1 石磨盘与石磨棒
        4.7.2 石杵与石臼
    4.8 石环
    4.9 石饼
    4.10 讨论
第5章 石器类型演变与辽西地区生计方式的变迁
    讨论
第6章 石器工具与辽西史前农业发展过程
    6.1 农业发展过程讨论及其模型的建立
        6.1.1 何为农业
        6.1.2 民族学里的农业类型
        6.1.3 农业分类
        6.1.4 农业生产模型
    6.2 遗址关联分析
        6.2.1 兴隆洼文化时期
        6.2.2 赵宝沟文化时期
        6.2.3 红山文化时期
        6.2.4 小河沿文化时期
        6.2.5 南宝力皋吐墓地
        6.2.6 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
第7章 讨论与总结
    7.1 讨论
    7.2 总结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表
致谢

四、旧石器时代石斧的认知考古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认知考古学在旧石器时代考古中的应用 ——以南非几何刻划遗存研究为例[D]. 梅雨生. 西北大学, 2021
  • [2]夏商周祭祀遗存研究[D]. 张煜珧. 西北大学, 2019(04)
  • [3]《夏鼐日记》所见夏鼐考古学思想体系的形成[D]. 裴世东. 安徽大学, 2019(02)
  • [4]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变迁与早期社会[D]. 陈醉. 吉林大学, 2019(10)
  • [5]泥河湾盆地考古史研究[D]. 李罡. 河北大学, 2018(12)
  • [6]GIS支持下的中国东北东南部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址分布的环境考古研究[D]. 程庆花. 吉林大学, 2018(01)
  • [7]嘉陵江中下游地区先秦考古学文化研究初探[D]. 余菀莹. 重庆师范大学, 2018(12)
  • [8]引魂升天——灵宝西坡大墓随葬玉钺与陶灶的二元结构及宗教功能[J]. 叶舒宪. 民族艺术, 2017(06)
  • [9]神话观念决定论与文化基因说[J]. 叶舒宪.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 [10]辽西史前磨制石器研究[D]. 杨宽. 吉林大学, 2016(08)


考古论文 石器时代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文化论文 史前时代论文

上一篇:通往大西南的捷径
下一篇:基于网络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