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慧慧[1](2021)在《汉武帝的诗赋文及其文学贡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高元宦[2](2020)在《山西北宋碑刻文献专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山西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历史久远,文化资源丰富,碑刻即是历史留给山西的宝贵资源。山西历代流传碑刻众多,且多丰碑巨碣。北宋时,山西成为重要的文化重镇和经济强路,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存留大量重要碑刻。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山西北宋碑刻存目962通,现存197通,这些碑刻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不仅为我们研究北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宝贵资料,也为我们研究山西古代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本文以山西北宋碑刻为研究对象,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出发,意在考察山西北宋碑刻的总体情况及探究山西北宋碑刻的特点、内容与价值,为进一步呼吁重视碑刻、保护碑刻打下基础。本文的主要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讨山西碑刻的产生与发展。首先追述山西的历史地理沿革,进而分析山西碑刻产生的地理与人文环境,探究山西碑刻发展的条件,并对北宋以前山西碑刻的发展情况进行阐述。第二部分是整理与概述山西北宋碑刻的总体情况,分两节阐述。第一节主要分析北宋山西的社会环境并对山西北宋碑刻的存留状况进行叙述;第二节则着重对山西北宋碑刻进行综合考察,包括山西现存碑刻的统计、碑刻的年代分布及特点、碑刻的地域分布及特点三个方面,全面分析把握山西北宋碑刻的数量、分布及特点情况,为进一步研究其内容做铺垫。第三部分是本文探讨的核心和重点,即对山西北宋碑刻的内容进行探讨。首先根据碑刻的性质与内容,将山西北宋碑刻分为记事述颂、哀悼纪念、寺观庙宇、题名题记、其他等五大类,针对每一类碑刻都相应举例说明,简述其内容。其次则是挑选3通具有代表性的北宋碑刻对其进行碑文释读、内容解读等深层次的剖析,既而努力将碑刻所蕴藏的深层次内容挖掘出来。第四部分是探讨山西北宋碑刻的价值与保护。因山西北宋碑刻内容丰富,包含乡规民约、典章制度、诗歌散文、歌功颂德等,是集历史、文化、书法、雕刻等多重价值于一体的重要文献资料,对研究山西历史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因这些碑刻留存数量较少,许多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正加速减少甚至消失,因此,要想让它们能够长久保存,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保护。
邹虎[3](2018)在《元代碑刻文献整理及文字词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碑刻文献的断代整理,目前已取得不少成果。从涉及的具体时期来看,主要集中在五代以前,而以魏晋南北朝和唐代最爲注目。五代以後,特别是元明清三代,基本无人问津,是碑刻文献整理的阙环。本文以元代碑刻爲主题,力图补充碑刻文献整理的缺失,并带动近代碑刻文献整理及相关研究。元朝之於中国历史,有其独特的地位。其疆域之大、民族之多、国家制度之特殊、社会动荡之剧烈、阶级矛盾之尖锐、宗教形式之复杂、海陆交通之发展、中外交流之频繁,历代绝无仅有。由於历史的原因,元代传世文献多已不存,或散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元史的研究。元代碑刻以其丰富的数量和种类,堪称元史研究最爲重要的材料之一。本文首次对元代碑刻进行穷尽式搜集整理,以碑刻拓本或原石爲依据,对元代传世碑刻文献文本进行全面、细致的校勘订正;无传世释文文本的,则另行释读,力求爲学界提供一份详实可靠的元代碑刻文献参考材料,爲元代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文化等相关研究提供材料保障。元代碑刻文字和词汇以其鲜明的时代性尤具研究价值。本文首次对元代碑刻文字,特别是俗字进行全面整理,反映新产生俗字的基本面貌。集中精力,以例释的形式,分析历史汉字的形变轨迹和变异规律,揭示元代碑刻俗字的根本特征,即简化。通过字形勾连,贯通字形发展演进的古今序列,填补汉字在近代时期的关键字形空缺,爲汉字发展史的深入研究提供字形参照。同时,综合分析元代碑刻俗字来源,探讨元代碑刻文字研究的重要价值。本文首次对元代碑刻文献词汇进行分类梳理,并作专题探论。在研究类目上,着力於探讨元代碑刻两大类别,即法律碑刻和宗教碑刻中的的专有词语,凸显其时代特色,爲近代汉语和汉语史的研究提供重要补充。
杨义,李思清[4](2010)在《展开人文学之“返本创造论”——杨义教授治学答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还原诸子的五条脉络;二、蕴藏在文献功夫和田野调查中的文化哲学;三、"文学地图"的学术史意义;四、"创造与建设并重"的人文学;五、民族能力应该与时俱进。
王秋红[5](2010)在《清代孙谔系统本《莲洋诗钞》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被王士祯视为继曹植、李白、苏轼之后的第四个“仙才”吴雯,是清初着名的布衣诗人,在清初文学史和诗歌史上应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作为其诗歌和思想代表作的《莲洋集》,后世刊刻接续不断,版本繁多。经过初步整理,其版本基本可分为以下四个系统:乾隆十五年(1750)刘组曾系统本、乾隆二十九年(1764)孙谔系统本、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张体乾系统本和其他系统本。本论文将重点论述孙谔系统本,并兼及与其他系统本所作的比较研究,以此来阐明孙谔系统本独特的版本价值。论文分为七大部分:引言概述清代有代表性的学术人物对吴雯的评价以及吴雯《莲洋集》版本概况;第一章对吴雯的家世及生平作了考证;第二章阐述了吴雯《莲洋集》的各大版本系统的概念及具体区分情况;第三章对南京图书馆所藏的孙谔刻本作了版本考证和内容研究;第四章则将四库全书孙谔本与南京图书馆藏孙谔本进行了系统比较;第五章从版本来源、卷数及收诗数量、序跋等方面将孙谔系统本与其他系统本作了比较研究;第六章论述了孙谔系统本的学术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南京图书馆所藏的孙谔刻本是孙谔系统本的祖本,后被四库全书所收录。孙谔系统本上承刘组曾系统本,下启苏尔诒、刘贽刻本,在所有系统本中处于关键的位置,而作为孙谔系统本祖本的南京图书馆藏孙谔刻本,其地位和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将《莲洋集》各个系统本脉络梳理清晰后,本论文旨在将独具特色的孙谔系统本所蕴含信息挖掘出来,其与四库全书孙谔本的比较,证明了祖本的弥足珍贵与后世《四库全书》抄本的任意性和功利性;与其他系统本的比较,则更加彰显了其独特的版本文献价值。在三晋出版社出版的《吴雯先生莲洋集》(点校)整理过程中,本论文版本考述成果已经应用在实践工作中,并成为这个正式出版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安文军,杨义[6](2007)在《材料·视野·方法——杨义学术访谈录》文中研究表明2003年杨义先生的《重绘中国文学地图——杨义学术讲演集》出版后,《中华读书报》曾发表一篇题名为《学术演讲与“杨义现象”》的文章,对他演讲中的大家风采和深厚的学术含量大加赞叹,并使用了“杨义现象”这样的词。的确,把学术演讲作为学术表达的一种形式,也是现代学术发展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一个学者只有对自己的专业烂熟于心才能够控制和把握不同的对象和现场,甚至会在演讲中迸发出许多在正襟危坐写就的论文中被“平面化”、条理化遮蔽的思想火花。最近几年,杨义先生的多篇学术访谈也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赵稀方关于治学问题的访谈(《东南学术》2003年第1期)、邵宁宁关于“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访谈(《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袁盛勇关于“重构现代中国学术方法”的访谈(《学术月刊》2005年第11期)等等,可以说作为学术演讲的变体——学术访谈也已经成为杨先生的一种新的述学文体,由于访谈是在问答对话中完成学术表达,他的许多学术思考获得了更为及时的、鲜活的呈现,如果写一篇《学术访谈的“杨义现象”》大约也不为过吧!尽管即便是谈同一个内容,时间和场合不同,杨义先生兴致所致也总是新意叠现,但我们这次的访谈的着重点并不是他现在具体在做什么样的研究?有什么样新的学术思考?我们希望通过访谈,把他多年治学的经验介绍给大家,能够对研究者有所启发。当然所有的话题都是从他的新着、新文章中生发出来的,因为离开了具体的学术,任何的方法都会显得飘忽。(安文军)
杨高云[7](2004)在《秋风楼与《秋风辞》相关问题考辨》文中研究指明秋风楼因藏《秋风辞》刻石而名扬天下。从史志碑刻记载看,《秋风辞》可能作于汉武帝晚年,武帝所怀念的佳人当系英年早逝的李夫人。藏《秋风辞》刻石的建筑最初名亭,建于元,明代没于汾。亭没后建楼,清康熙年间再没于黄河。现存秋风楼为清光绪年间创建。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 二、相关概念界定和研究现状 |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 (二)研究现状 |
| 三、本文研究方法、拟创新点 |
| (一)研究方法 |
| (二)拟创新点和不足 |
| 第一章 山西碑刻的产生与发展 |
| 第一节 山西的历史地理沿革 |
| 第二节 碑刻产生的自然人文条件 |
| 第三节 北宋以前山西碑刻的发展 |
| 一、先秦两汉时期的山西碑刻 |
| 二、魏南北朝时期的山西碑刻 |
| 三、隋唐五代时期的山西碑刻 |
| 第二章 山西北宋碑刻述略 |
| 第一节 北宋山西社会环境及碑刻概况 |
| 一、北宋山西的社会环境 |
| 二、北宋山西的碑刻概况 |
| 第二节 山西北宋碑刻综合考察 |
| 一、山西现存北宋碑刻列表 |
| 二、碑刻的年代分布及特点 |
| 三、碑刻的地域分布及特点 |
| 第三章 山西北宋碑刻的内容 |
| 第一节 山西北宋碑刻的内容分类 |
| 一、记事述颂 |
| 二、哀悼纪念 |
| 三、寺观庙宇 |
| 四、题名题记 |
| 五、诗词 |
| 第二节 重点碑刻内容解读 |
| 一、《女娲庙碑》 |
| 二、《汾阴二圣配享碑铭》 |
| 三、《狄青碑》 |
| 第四章 山西北宋碑刻的价值与保护 |
| 第一节 山西北宋碑刻的价值 |
| 一、史料价值 |
| 二、文学价值 |
| 三、书法艺术价值 |
| 第二节 山西北宋碑刻的保护 |
| 一、保护现状 |
| 二、保护措施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元代社会及元代碑刻文献概述 |
| 一、元代社会背景简述 |
| 二、元代碑刻文献概述 |
| 第二节 选题意义及研究现状 |
| 一、选题意义 |
| 二、研究现状 |
| 第三节 研究的材料、方法 |
| 一、研究材料 |
| 二、研究方法 |
| 上编 元代碑刻文字词汇研究 |
| 第一章 元代碑刻文字研究 |
| 第一节 元代碑刻文字概况 |
| 一、元代碑刻文字研究现状 |
| 二、元代碑刻文字研究材料 |
| 三、元代碑刻文字简述 |
| 第二节 元代碑刻俗字研究 |
| 一、元代碑刻俗字及概念界定 |
| 二、元代碑刻俗字例释 |
| 第三节 元代碑刻俗字来源 |
| 一、文字书写传承 |
| 二、前代字书贮存 |
| 三、草书的强烈干预 |
| 四、借字 |
| 五、新造俗字 |
| 第四节 元代碑刻俗字的研究价值 |
| 一、填补汉字发展史研究的材料空缺,补充碑刻文字字例 |
| 二、爲历史汉字时间层次调查提供重要依据 |
| 三、爲探求简化字源流及其变异轨迹提供关键线索 |
| 四、爲现行文字改革、推广和文字政策制定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启发 |
| 第二章 元代碑刻词汇研究 |
| 第一节 元代碑刻词汇概况 |
| 一、碑刻文献的词汇研究 |
| 二、元代碑刻词汇简述 |
| 第二节 元代法律碑刻词汇研究 |
| 第三节 元代宗教碑刻词汇研究 |
| 第四节 元代碑刻普通词汇研究 |
| 一、元代碑刻普通词汇释例 |
| 二、元代碑刻中的职官词语 |
| 参考文献 |
| 下编 元代碑刻1校 |
| 凡例 |
| 正文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一、作者简历 |
| 二、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後记 |
| 一、还原诸子的五条脉络 |
| 二、蕴藏在文献功夫和田野调查中的文化哲学 |
| 三、“文学地图”的学术史意义 |
| 四、“创造与建设并重”的人文学 |
| 五、民族能力应该与时俱进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吴雯家世及其生平考略 |
| 1.1 吴雯家世考略 |
| 1.2 吴雯生平考略 |
| 1.3 吴雯的其他成就 |
| 第二章 吴雯《莲洋集》的版本系统 |
| 2.1 刘组曾系统本(十二卷本) |
| 2.2 孙谔系统本(十卷本) |
| 2.3 张体乾系统本(二十卷本) |
| 2.4 其他系统本 |
| 第三章 南京孙谔本《莲洋诗钞》 |
| 3.1 编纂者考略 |
| 3.2 版本考略 |
| 3.3 编纂原因 |
| 3.4 分类及其内容 |
| 3.5 序跋及其内容 |
| 3.6 孙谔祖本的价值 |
| 第四章 四库全书孙谔本《莲洋诗钞》 |
| 4.1 《莲洋诗钞·提要》内容 |
| 4.2 《提要》对孙谔本和刘组曾本的评价 |
| 4.3 四库孙谔本内容及其与南京孙谔本的区别 |
| 4.4 四库孙谔本的价值与意义 |
| 第五章 孙谔系统本与其他系统本的比较 |
| 5.1 孙谔系统本与刘组曾系统本的比较 |
| 5.2 孙谔系统本与张体乾系统本的比较 |
| 5.3 孙谔系统本与其他系统本的比较 |
| 第六章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
| 附录二 |
| 致谢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