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考试”和“思考”的区别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考ぇる”和“思う”的区别(论文文献综述)

王幸[1](2021)在《日本小学“道德学科化”改革研究 ——基于对2017版小学《学习指导要领》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本一向比较重视学校道德教育,其现代道德教育开始于明治维新时期的“修身科”,二战后受美国影响改为设立“社会科”至“道德时间”。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强,日本社会出现了道德价值溃散、犯罪率提升等现实问题,学校道德教育的作用不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质疑,也引起了日本政府对道德教育改革的重视。2015年3月,日本文部科学省正式提出将“道德”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确立了“道德”的学科地位,开始进行中小学“道德学科化”改革。并于2017年3月颁布了新版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以下简称新《要领》),此新《要领》正是“道德学科化”改革政策推动下的最新成果。研究日本小学“道德学科化”改革的推行情况,对于把握日本未来基础教育德育改革的新动态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和比较法,从绪论和正文两方面对日本小学“道德学科化”的改革进行研究。绪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背景,明确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界定核心概念,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并说明研究方法、重难点及创新点。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以下四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道德学科化”改革的背景与动因。主要阐述了日本明治维新后道德教育由“修身科”、“社会科”、“道德时间”到“道德学科化”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其改革背后的主要原因;第二章论述了日本小学“道德学科化”改革在新《要领》中的具体体现。通过比较新《要领》与2008版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以下简称旧《要领》)的变化,从道德课程的目标与内容、实施与评价方面进行了分析;第三章探讨了日本小学“道德学科化”改革的重点内容和主要特征。主要从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和德育教材等内容进行阐述并分析其主要特征。第四章是对日本小学“道德学科化”改革的评析。主要从改革产生的积极作用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分析利弊影响,并总结我国该如何理性看待该项政策。以期全面考察日本小学“道德学科化”改革政策的要点及推行情况,把握日本基础教育德育改革的最新方向。

康小梅[2](2020)在《《やさしい日本语》(第一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中日两国同属于亚洲儒教文化圈,日本思想观念的变动信息对于中日文化对比研究至关重要。为顺利推动中日文化对比研究的发展,有必要把日本思想观念的发展信息传递给我国。2016年,日本岩波新书出版了一本名为《简单日语》的书。《简单日语》是关于日本人和接纳移民的问题。从日语学和日语教育的立场出发,探讨了接纳移民和实现多文化共生社会的问题。根据奈达的“功能等价”翻译理论,从词汇、语法、文本三个角度对译文进行分析,探讨论述文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共分为五章。第1章是本实践报告的动机和目标、内容构成、文本的创作背景、特征、作者的生平介绍。第2章介绍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和加译、直译和意译这三种翻译方法。第3章是翻译前的分析、理论准备、翻译的手段和翻译后的校正。第4章是翻译事例的分析。第5章说明翻译实践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简单日语》属于论说文。本次翻译实践目标如下:第一,理解并把握论说文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注意事项;第二,在翻译过程中,结合文本,灵活运用所学翻译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第三,尽可能的保证译文质量,准确地向读者传达作品语意以及作者的观点立场,并通过本次翻译实践获得新的翻译经验。图0幅;表0个;参43篇

孙亚婷[3](2019)在《金子美铃的童谣诗世界 ——从环境批评的视角出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子美铃(1903-1930),本名金子照,是活跃于日本大正末期至昭和初期,即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童谣诗人。大正12年(1923)至昭和3年(1928)的6年间,她以“金子美铃”为笔名,通过投稿的方式发表作品,受到无数读者的喜爱。与北原白秋、野口雨情并称日本三大童谣诗人的西条八十赞誉她为“年轻童谣诗人中的巨星”。金子美铃年仅26岁便自杀去世,逐渐被世人淡忘。在儿童文学家矢崎节夫等人的努力下,其作品于上世纪80年代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并受到广泛关注,在日本再次掀起“金子美铃热”。金子美铃十分景仰西条八十,在童谣创作上她深受西条八十的影响。可以说金子美铃的童谣创作秉持了西条八十所坚持的主张,即“自我表达的童谣”。在这一理念下,金子美铃在童谣创作中寄托了她对世界和事物的独到见解。学术界对金子美铃的研究,主要关注金子美铃童谣诗中吟咏的对弱者的关怀、对人生的感悟、对自然的感性等方面的内容,并从宗教信仰、对父母的思念、对死亡的倾慕等角度考察诗人的思想,解读她的精神世界。在以往的研究中,也有学者着眼于金子美铃童谣诗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价值,从环境学的角度对某些作品进行分析,揭示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感、对弱小事物的同情心、对动植物的慈悲等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思想。本论文依据劳伦斯·布伊尔有关环境批评的主张,在环境批评的理论框架下对金子美铃的童谣诗展开讨论,并主要以诗人的“环境想象力”和“地方感”两个具体视点,对作品群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以环境批评三部曲——《环境的想象力》、《为濒危的世界写作》、《环境批评的未来》确立了环境批评体系的布伊尔,强调“环境想象力”的重要性,他认为“环境危机包含着想象的危机,改善环境,在于找到想象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更恰当的方法”。对于文学作品构建的“地方”,他指出“地方对于任何人的环境想象理论来说,都应该是关注的中心”。布伊尔的主张为笔者的金子美铃童谣诗研究提供了恰当的理论方法。笔者认为,文学作品对世界的描述折射出作者对环境的想象,将影响读者对环境的认识以及对待环境的态度。另一方面,作者创作时,其内心常常与某个特定的场所联系在一起;读者阅读时,在心中展开的环境想象也需要落实到具体的地方。因此,作品中呈现的“环境想象力”和“地方感”无疑将影响读者的“环境想象力”和“地方感”,作者的“环境想象力”和“地方感”十分值得关注。金子美铃童谣诗中蕴含的“环境想象力”与深层生态学的环境思想相通,诗中呈现的“地方感”主要是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在解读诗人的“环境想象力”时,本论文基于深层生态学提倡的“关系论世界观”、“生命圈平等主义”、“生态自我实现论”,阐述诗人的整体论自然观、非人类中心主义平等观以及生态自我。在解读诗人的“地方感”时,则根据布伊尔提出的人对地方依附的五个层面,从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解读诗人与故乡的关系。本论文主体部分由三章构成。第一章介绍日本童谣兴盛的时代背景、西条八十对金子美铃的影响以及金子美铃童谣诗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之上,概述从环境批评的视角分析金子美铃童谣诗的可行性。第二章通过分析金子美铃童谣诗中咏颂的自然中的关系性、生态圈中的平等性以及生态自我,解读诗人的深层生态学环境想象力。第三章通过分析作品,从空间维度与时间维度论述诗人与故乡的关系,解读诗人的地方感。从环境批评的视角分析金子美铃的童谣诗,解读诗人的环境想象力与地方感,呈现了金子美铃童谣诗世界的全新面貌,不仅为理解金子美铃的童谣诗提供了新的思路,还为考察诗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

谷呈雨[4](2019)在《日语语言学视角下对《枕草子》第三十段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日本平安时代开随笔文学先河的女性文学作品《枕草子》,与《源氏物语》一同被称为日本平安时代女性文学的双璧,历来都是文学研究的关注点。近年来,随着交叉学科的盛行,文学研究与语言学研究之间的独立性界线被打破,语言学研究逐渐开始关注文学作品,基于文学作品文本的语言学研究越来越兴盛,从语言学角度进行文本分析,重新解读文学作品的主题、语篇构造,解释文学作品中潜在的理论关系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作为平安时代的随笔文学,《枕草子》兼具女性随笔文学的文学研究意义与和歌、汉籍熏陶下平安时代古典日语语法的使用这一语言学研究意义,因而关于《枕草子》的研究逐渐趋于活性化。在《枕草子》的研究中存在的一大问题,便是对于原文的研究。如何解读原文,理解文意,是研究的重中之重。目前所出现的文学方面的研究,注重原文中“意象”与“场景”的塑造,存在过度解读,不够忠实于原文的缺陷。从语言学角度对古典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则是遵循日语语言学的普遍研究方法,将原文内容划分为音韵、文字、语法、词汇等几大部分,在充分理解词义、语法意义以及文意的基础上重新阐释原文。文学作品的原作者与读者之间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成立与否,仅与文学作品的载体语言文字紧密相关,因而语言学的研究将焦点置于载体,从古典日语与现代日语之间的词义变迁,平安时代古日语中助词、助动词的语法意义,断句与语篇的承接关系等方面,考察、还原原文的原义,重构原文的内部理论关系,发现、解决并修正原作者与读者在文学作品的信息传达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与问题。本文共六章,以《枕草子》类聚章节中的第三十段为中心展开研究。第一章为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章节分布。第二章为文献综述,梳理了日本方面对《枕草子》研究提出的理论背景,以及中日在文学方面对《枕草子》研究的侧重点,重点介绍针对《枕草子》第三十段的文学方面的研究以及目前研究中出现的不足之处。第三章对《枕草子》第三十段进行词类汇总,从语义学的角度,将所有单词按照词性分为名词、形容词、助动词、副助词四个方面,对词汇进行详细的解释。第四章从构文论的角度,分析第三十段的原文内容,并总结名词谓语句及准名词谓语句的特征。第五章将重点置于章节构成,着重分析第三十段的语篇构造、主题的塑造以及语法特点。第六章为结论,分析总结全文内容的同时,展望今后的研究方向。我国目前针对《枕草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日文学对比以及翻译两方面,从日语语言学角度基于原文文本进行解读的相关研究目前还未出现,希望本文能为《枕草子》在国内的研究提供新方法,新思路。

高冠男[5](2016)在《农村学校与地域社会之间的融合发展研究 ——来自日本“学社融合”的经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校是一个地域的文化象征,与地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地域的诸多因素导致了学校教育的各种问题,但学校自身很难解决,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学校,更不可能完全依靠自身变革来改变教育现状。因此,只有借助地域社会的力量,将学校和地域社会进行有效的融合,才能达到互惠和双赢,从而促进学校和地域社会的共同发展。日本在这方面已有一些可供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经验。日本的“学社融合”已有十几年的历史,从最初的资源交换发展到现在的部分融合,形成了地域社会全力支援学校,学校回馈地域社会的良好态势。本文以中文文献中关于“学社融合”的部分理论为蓝本,结合大量的日文原文资料,对日本“学社融合”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对“学社融合”的两种实践类型--开放式学校和地方运营学校进行了系统介绍,并以偏僻地的伊座利与政令指定市的京都市山科区为案例,逐一从活动角度和制度化角度介绍了日本“学社融合”的具体内容。最后,通过对日本“学社融合”的经验总结,开启我国农村教育的构建模式:如树立地域教育的理念、扩大行政民主化、构建评价保障机制、构建实用的支援组织和创建地方特色模式等。

梁银景[6](2015)在《陵寺在高句丽、百济陵寝制度中的性质与特征——以与中国南北朝陵寺的比较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一绪论定陵寺遗址位于平壤市东南方向22公里处的力浦区域戊辰里王陵洞(图1)。而在寺后,与其紧密相连的是传东明王陵,在北方约220米分布的是由十座古坟组成的真坡里古坟群。陵山里寺院遗址位于韩国忠清南道扶馀市。它的所在地正好处于百济最后一个都城泗沘(今扶馀)内的王陵群——陵山里古坟群与泗沘的防御都城罗城之间。定陵寺、陵山里寺均位于各自的王陵附近,故命名为陵寺。[1]定陵寺遗址截至目前,对于传东明王陵的主人问题及真坡里古坟群的壁画问题

徐妇女[7](2012)在《汉日主语省略现象比较》文中提出主语的省略是在日语和汉语共同存在的语言现象。日语和汉语的主语省略现象有什么不同?本文以先行研究为基础,从日剧和中日文小说中收集实例,并对其归类、比较、分析,对日汉主语省略现象的不同点进行考察。首先,以主语省略现象为研究对象,必须确定“主语是什么”。不同语言的成分范畴有所不同。通过考察发现,日语的主语是语义范畴的语法化,即主要指动作主体;汉语的主语是语用范畴的语法化,即主要指主题。其次,从“由于上下文引发的主语省略”、“根据场景的主语省略”和“根据语法特点的主语省略”等三方面对汉日主语省略现象进行比较。得出,“由于上下文引发的主语省略”、“根据场景的主语省略”这两方面的语言现象,汉日两语都存在,并且有很多共同点。而“根据语法特点的主语省略”是日语省略多的一个重要原因。最后,对主语省略现象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探析。“根据语法特点的主语省略”是日语省略多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任何一种语言现象都是历经历史而沉淀成形的。本文结合历史、地理和心理因素对日语主语省略多的现象进行考察。

李旭[8](2003)在《“考ぇる”和“思う”的区别》文中研究指明 思都有“想”、“认为”之意,平时在使用的时候,往往出现二者难择其一的情况。有时候二者可以互换,但意思有所变化,而有时却只能二者择其一。 ①行思。 ②行。 这两个句子都是正确的,且其中的考之

二、“考ぇる”和“思う”的区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考ぇる”和“思う”的区别(论文提纲范文)

(1)日本小学“道德学科化”改革研究 ——基于对2017版小学《学习指导要领》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一) 道德教育
        (二) “道德学科化”
        (三) 《学习指导要领》
    三、文献综述
        (一) 国内相关研究
        (二) 日本相关研究
        (三) 文献述评
    四、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五、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日本小学“道德学科化”改革的背景与动因
    一、日本道德教育改革的发展历程
        (一) 明治维新时期(1872年~1947年)——“修身科”
        (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7年~1958年)——“社会科”
        (三) 20世纪50年代后(1958年~2015年)——“道德时间”
        (四) 21世纪新时期(2015年~至今)——“道德学科化”
    二、日本小学“道德学科化”改革的动因
        (一) “道德时间”的弊端
        (二) 修复社会价值观的呼吁
        (三) 安倍政府的教育政策引导
第二章 日本小学“道德学科化”改革在新《要领》中的体现
    一、新《要领》的基本内容概述
        (一) 新《要领》总的框架结构
        (二) 新《要领》各学科的授课时数
        (三) 新《要领》道德教育的目标
    二、新《要领》道德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一) 新《要领》道德课程的目标
        (二) 新《要领》道德课程的内容
    三、新《要领》道德课程的实施和评价
        (一) 新《要领》道德课程的外部保障
        (二) 新《要领》道德课程的师资保障
        (三) 新《要领》道德课程的教学方法
        (四) 新《要领》道德课程的教科书
        (五) 新《要领》道德课程的评价方式
第三章 日本小学“道德学科化”改革在新《要领》中的思考
    一、“道德学科化”改革的重点内容
        (一) “特别的学科:道德”定位
        (二) 明确细化各阶段德育目标
        (三) 德育内容加强对校园欺凌的预防
        (四) 探索丰富而有效的德育教学方法
        (五) 引用国家统一审定的道德教科书
        (六) 采用记录式的德育评价方式
    二、“道德学科化”改革的主要特征
        (一) 直接德育与间接德育形式有效结合
        (二) 德育目标强调培养丰富的“道德性”
        (三) 德育内容注重层次性和现实需要
        (四) 全面渗透式教学方法体现实效性
        (五) 教科书编写凸显道德的价值追求
        (六) 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
第四章 日本小学“道德学科化”改革的评析
    一、“道德学科化”改革的有效作用
        (一) “道德科”的特殊价值熏陶作用
        (二) 加强学校教师重视,提升德育地位
        (三)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德育水平
        (四) 针对性的指导计划,保障德育效果
    二、“道德学科化”改革的可能问题
        (一) 爱国主义价值观的隐性灌输行为
        (二) “道德指导教师”制度实施难度大
        (三) 无法实际改善校园欺凌的问题
        (四) 德育评价标准和操作不够完善
    三、我国对“道德学科化”改革的理性认识
        (一) 正确理解“道德学科化”改革的重要性
        (二) 客观分析“道德学科化”改革的优缺点
        (三) 长远考察“道德学科化”改革的实效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2)《やさしい日本语》(第一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要旨
摘要
はじめに
第1章 翻訳实践の概况
    1.1 翻訳实践の目标
    1.2 翻訳实践の内容
    1.3 テキストの着者
    1.4 テキストの绍介
    1.5 テキストの特徴
第2章 翻訳理论と翻訳方法
    2.1 机能対等理论
    2.2 加訳翻訳方法
    2.3 直訳と意訳翻訳方法
第3章 翻訳实践のプロセス
    3.1 翻訳实践作品の选定
    3.2 翻訳理论の准备
    3.3 翻訳の手顺
    3.4 翻訳の手段
第4章 翻訳事例の分析
    4.1 机能対等翻訳の事例分析
    4.2 加訳翻訳方法の事例分析
    4.3 直訳と意訳翻訳方法の事例分析
第5章 翻訳实践の难点と対策
    5.1 翻訳实践の难点
        5.1.1 长いセンテンスの问题
        5.1.2 省略の问题
        5.1.3 日本文化の认识と専门知识の不足
    5.2 问题点の対策
        5.2.1 长いセンテンスの対策
        5.2.2 省略の対策
        5.2.3 日本文化の认识と専门知识不足の対策
おわりに
参考文献
付録A 原文
付録B 訳文
谢辞
指导教官绍介
作者绍介
修士论文データ

(3)金子美铃的童谣诗世界 ——从环境批评的视角出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Abstract
はじめに
第一章 童謡诗人·金子みすゞとその童謡诗
    第—节 童謡の隆盛及ぴ童謡诗人·金子みすゞ
    第二节 金子みすゞの童謡诗
第二章 金子みすゞの童謡诗における环境的想像力
    第一节 系がり合ぅ自然
    第二节 脱人间中心的な平等观
    第三节 エコロジ力ルな自己実现
第三章 金子みすゞの童謡诗における埸所の感覚
    第一节 空间的次元から见る故乡への爱着
    第二节 时间的次元から见る故乡への爱着
おわりに
参考文献
谢辞

(4)日语语言学视角下对《枕草子》第三十段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第一章 はじめに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写本の选び出し
        1.3.2 言语事実の分析
    1.4 论文构成
第二章 先行研究
    2.1 平安文学に対する日本语学的研究の理论背景
    2.2 『枕草子』にまつわる日本语学的研究
        2.2.1 『枕草子』の文体的研究
        2.2.2 『枕草子』の语汇的研究
        2.2.3 『枕草子』の文法的研究
    2.3 『枕草子にまつわる文学的研究
        2.3.1 日本侧の研究方向
        2.3.2 中国侧の研究方向
    2.4 『枕草子』第三十段の文学的解釈
        2.4.1 第三十段内容についての研究
        2.4.2 第三十段手法についての研究
    2.5 今までの研究の欠如
第三章 第三十段の语汇论的解釈
    3.1 品词分解
    3.2 名词
    3.3 形容词(形容词と形容动词)
    3.4 助词(助动词と接続助词)
    3.5 副助词
    3.6 本章のまとめ
第四章 第三十段の构文论的解釈
    4.1 第三十段の本文构成
        4.1.1 章段内容の说明
        4.1.2 「月の明かき夜」について
    4.2 名词述语文
    4.3 准体言述语文
    4.4 本章のまとめ
第五章 第三十段の章段构成
    5.1 第三十段の意味构造
        5.1.1 构文形式
        5.1.2 构文内容
    5.2 第三十段の命题形成
        5.2.1 时间的な构成方法
        5.2.2 对比的な命题形成
    5.3 第三十段の文法的特徵
    5.4 本章のまとめ
第六章 おわりに
    6.1 本论のまとめ
    6.2 今後の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谢辞
付録

(5)农村学校与地域社会之间的融合发展研究 ——来自日本“学社融合”的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 学校与地域社会的关系
        (二) 我国农村学校与农村社会的问题
        (三) 日本“学社融合”的理论及其实践值得借鉴
    二、文献综述
        (一) 关于我国“学社融合”的研究
        (二) 关于日本“学社融合”的研究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 地域社会与社区
        (二) 学社融合
    四、研究方法和意义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意义
第一章 日本“学社融合”的提出背景
    一、日本“学社融合”提出的社会背景
        (一) 学校与地域的历史渊源与关系变化
        (二) 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与农村过疏化加剧
        (三) 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
    二、“学社融合”提出的学校背景
        (一) 受到争议的地方分权教育制度
        (二) 学校教育中出现的各种现实问题
第二章 日本“学社融合”的实践发展
    一、“学社融合”实践的发足——“开放式学校”
        (一) “开放式学校”理念的提出
        (二) “开放式学校”的进一步推进
    二、“学社融合”实践的新阶段——“地方运营学校”
        (一) “地方运营学校”的政策背景
        (二) “地方运营学校”的界定
        (三) “地方运营学校”的管理制度
    三、“学社融合”实践的视角——“学校支援地域本部事业”
        (一) “学校支援地域本部事业”的背景与内涵
        (二) “学校支援地域本部事业”的实施情况
        (三) “学校支援地域本部事业”与相关制度比较
第三章 日本“学社融合”的案例
    一、偏远渔村学校的复苏——以伊座利学校为例
        (一) 伊座利村概况及伊座利校教育状况
        (二) 伊座利地区的伊座利精神
        (三) 伊座利校的“魔法”
        (四) “长大后一定要回到伊座利来”
    二、重视制度化的完善——以京都市山科区为例
        (一) 京都市山科区与番组学校概况介绍
        (二) 重视学校评价的学校运营
        (三) 京都式的学校运营协议会制度
        (四) 京都市山科区地方运营学校的发展方向--中小一贯教育
第四章 “学社融合”经验对我国农村教育的借鉴与启示
    一、日本“学社融合”的实践意义
        (一) “学社融合”对学校的实践意义
        (二) “学社融合”对地域社会的实践意义
    二、日本“学社融合”经验对我国农村教育的借鉴与启示
        (一) 树立地域教育共同体理念
        (二) 扩大农村学校与地域社会的教育管理权限
        (三) 建立农村地域社会有效参与学校管理的组织形式
        (四) 进行农村地域化学校改革试点
        (五) 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实效化的评价保障机制
        (六) 创建基于农村地域社会的特色发展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汉日主语省略现象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中文文摘
第1章 はじめに
    1.1 研究の目的
    1.2 研究の方法
第2章 主语省略についての先行研究
    2.1 日本语の省略についての先行研究
        2.1.1 三上章の研究
        2.1.2 久野障の研究
        2.1.3 小泉保の研究
    2.2 中国语の省略についての先行研究
        2.2.1 集锦照の研究
        2.2.2 吕叔湘の研究
        2.2.3 朱德熊の研究
    2.3 先行研究の问题点と本论の立场
        2.3.1 先行研究の问题点
        2.3.2 本论の立场
第3章 主语
    3.1 日本语の主语
        3.1.1 主语
        3.1.2 主语と主题
    3.2 中国语の主语
    3.3 まとめ
第4章 主语省略の类型
    4.1 文脉による主语省略
        4.1.1 文章における文脉による主语省略の种类
        4.1.2 日中文章における主语省略の违い
        4.1.2.1 日本语の连续性の省略
        4.1.2.2 中国语の非连续型の省略
        4.1.2.3 话题の连锁
        4.1.2.4 日中の主语省略の违い
    4.2 场面による主语省略
    4.3 日本语文法规则によるの主语省略
        4.3.1 敬语による主语省略
        4.3.1.1 日中敬语の违い
        4.3.1.2 敬语による主语省略
        4.3.2 授受动词による主语省略
        4.3.2.1 日本语の授受动词
        4.3.2.2 中国语の授受动词
        4.3.2.3 日中授受动词の相违点
        4.3.2.4 授受动词による主语省略
        4.3.3 感情、感觉形容词による主语省略
        4.3.3.1 日本语の感情、感觉形容词
        4.3.3.2 中国语の感情、感觉形容词
        4.3.3.3 日中感情、感觉形容词の相违点
        4.3.3.4 感情、感觉形容词の日中比较
        4.3.4 思考、判断を表す动词による主语省略
        4.3.4.1 「思う」と「考える」の意味と用法
        4.3.4.2 中国语における思考、判断を表す动词
        4.3.4.3 日中における思考动词の违い
        4.3.4.4 思考动词による主语省略の日中比较
        4.3.5 希望、意志の表现による主语省略
        4.3.5.1 希望、意志表现文意味と用法
        4.3.5.2 希望、意志表现文の特征
        4.3.5.3 希望、意志表现文の日中比较
    4.4 まとめ
第5章 日本语における主语省略の原因
第6章 まとめ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考ぇる”和“思う”的区别(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小学“道德学科化”改革研究 ——基于对2017版小学《学习指导要领》的分析[D]. 王幸. 扬州大学, 2021(09)
  • [2]《やさしい日本语》(第一章)翻译实践报告[D]. 康小梅.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3]金子美铃的童谣诗世界 ——从环境批评的视角出发[D]. 孙亚婷. 南京大学, 2019(05)
  • [4]日语语言学视角下对《枕草子》第三十段的考察[D]. 谷呈雨. 中央民族大学, 2019(10)
  • [5]农村学校与地域社会之间的融合发展研究 ——来自日本“学社融合”的经验[D]. 高冠男.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4)
  • [6]陵寺在高句丽、百济陵寝制度中的性质与特征——以与中国南北朝陵寺的比较为中心[J]. 梁银景. 古代墓葬美术研究, 2015(00)
  • [7]汉日主语省略现象比较[D]. 徐妇女. 福建师范大学, 2012(11)
  • [8]“考ぇる”和“思う”的区别[J]. 李旭. 日语知识, 2003(01)


枕草子论文 日语学习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翻译文学论文 翻译理论论文

上一篇:加强家校联系,融合家校教育
下一篇:提高期刊学术质量的影响因素及途径